汉字历史的资料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汉字历史的资料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汉字历史的资料

汉字历史的资料范文1

一、基于儿童:历史题材教学的奠基石

教育是依靠儿童来展开和进行的,从儿童出发,这就是教育的立场。因此,历史题材的品德教学中,教师应立足儿童视角,研究儿童心理,遵循儿童认知发展规律,以此组织教学,让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使历史真正走进儿童的内心。

1.基于儿童立目标

鲁洁教授将品德教育回归生活世界分为“出发点”回归和“归宿性”回归。所谓“出发点”回归,是指品德教育应基于生活,坚持从生活世界出发,实现课堂生活化。由于汉字历史久远,尽管学生随处可见,但往往感受不到汉字的珍贵,具体表现为:对汉字的态度漠然,作业中错别字、用词不规范、书写潦草等现象屡见不鲜,对汉字学习兴趣不大。因此,笔者将《千年不衰的汉字》一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在活动中体会和领悟祖先的高度智慧,认识千年不衰的汉字在维系中华民族团结中的重要作用,激发作为炎黄子孙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培养有一颗“中国心”的现代公民。

2.基于儿童定内容

儿童的生活经验是历史主题教学的基础。只有立足于学生经验的拓展,才能实现历史事实向现实的回归。只有当学生从历史的学习中领悟到深刻的人生价值,由别人的故事转变为自己的体验时,才会激发学习的热情,历史素材中所蕴含的价值才能够深入人心。课初始,笔者以“普普通通、随处可见的汉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有人说它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的话语创设情境,引出了探究话题。然后立足儿童立场,围绕主题设计了“汉字的起源”“汉字的演变”“汉字的魅力”和“永远不衰的汉字”四大教学板块,让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历史,用自己的心灵感受历史。

3.基于儿童选策略

历史因离学生遥远而难以理解,如何让他们走进历史呢?陶行知先生曾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灵的深处。”笔者针对五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把汉字的历史和现实生活、语文等其他学科知识相联系,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采取了小组合作、自主探究、讨论明理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常处于“愤”“悱”之中,始终带着探究的兴趣走进历史,了解史实。如此,学习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主动走进历史画卷,追寻历史踪迹的过程。学生在小组活动中体验到汉字来之不易,感动于祖先的智慧和不懈努力,让历史真正走进了自己的内心。

二、活化历史:历史题材教学的敲门砖

鲁洁教授认为,小学不应过于强调历史的知识点,而应教给孩子“活着的历史”。因此,笔者努力拉近历史与学生的距离,带给学生“活着的历史”,把历史学习作为一个桥梁,让儿童通过对历史的感悟和体验,形成基本的爱国主义精神,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1.在与历史人物的对话中感受祖先的智慧

鲁洁教授曾说:“德育面对的是人而不是物,即使是物,我们也要显示它背后的人,显示它和人的关系。”品德与社会教材中呈现的往往是对某个独立历史事实客观、直观的描述,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历史知识”。教师要寻求这些知识中隐藏着的道德价值,引导学生理解历史中的人物,实现“历史与学生的对话”。汉字的演变规律对小学生而言,是抽象的,离他们的生活距离较远,如果仅学习演变规律会使他们感到枯燥乏味。于是,笔者从小处入手,以点带面,设计了“猜汉字”的教学活动。从“马”字的演变带领学生探究汉字的演变规律,引导他们在“猜一猜”“画一画”“比一比”中自主发现,感受祖先的智慧。学生在猜汉字的过程中,笔者巧妙地把王懿荣发现甲骨文、秦始皇统一规范汉字等小故事整合进课堂,让历史事件中的人站出来,从幕后转到台前,与学生心灵相会、情感共鸣。这样,使历史人物可感化、历史事件故事化、历史细节生动化,历史“活”起来了。学生由此近距离感受到历史人物的奋斗与追求,体验到他们的苦与乐、悲与喜。

2.在合作探究中体验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

我们正在经历的生活也是一段正在书写着的历史。探究身边的历史往往能够让学生产生一种令人兴奋的现实感受,使他们觉得历史是可亲近的、有趣的,甚至是温暖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用历史的眼光和方法来看待汉字,在汉字中寻找历史的痕迹,从而萌发对汉字的感性认识,丰富自己的情感。“汉字的魅力”教学板块,笔者要求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结合搜集到的资料,小组合作制作汉字魅力名片。活动中,学生兴致盎然,找出了汉字的魅力:字形漂亮、字音优美、组合能力强、包容性强、有情趣、富有意蕴、表意清晰……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充分体会到了汉字文化的博大精深,也真切感受到了汉字背后所凝聚的祖先智慧。

3.在古今联系中升华学生的情感

历史往往能够折射出现实问题。教师要努力挖掘历史内容的现代意义,教育学生既能以史为镜,又能以史为鉴。在学生了解汉字的起源和演变,感受到汉字的魅力后,笔者提供了以下材料,用中国的统一与欧洲的分化相对比,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汉字是联络和维系中华民族的根。

公元14到16世纪的文艺复兴时期,在欧洲大陆上,腓尼基人发明的拼音字母和各民族语言相结合,陆续形成了40多种文字。由于文化上互相不认同,最终导致这片并不大的区域分化出了45个国家。而与此相对照,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尽管经历了无数的王朝更迭,但汉字像一根看不见的魔线,把语言、风俗习惯,甚至血统都不同的人们缝合在一起,让中国成为一个统一的国家。

在此基础上,笔者继续追问:“现在你们知道为什么中国的汉字历经千年而不衰吗?”学生积极讨论,感悟到正是由于祖先热爱汉字、坚持使用汉字、改进汉字,才能让汉字历经几千年而不衰。如今,汉字已不仅是一种表情达意的工具,还是一种文化,更是联络和维系中华民族的根,学生的情感由此得以升华。

三、回归生活:历史题材教学的指南针

历史是面镜子,历史哲学家克罗齐说过,“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脱离现实,就历史讲历史,只会违背品德课程历史教学的初衷。因此,历史题材的品德教学必须以现实为基础,给学生提供分析现实社会的“镜子”,做到时代感和历史感的交融。即要使学生把所学到的一切回归到自己的生活中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改变他们的生活以及生活方式,提升生活质量。这就是鲁洁教授所指出的“二次回归”。

1.在情境中启迪意识

笔者设计了“永远不衰的汉字”教学板块,有效整合生活中的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责任感。通过展示“汉语桥”世界留学生汉语大赛的风靡、孔子学院的蓬勃发展、中国规范字书写大赛风行全国等事例,让学生感受到世界范围的汉语热,从而倍感自豪。尤其当播放“汉语桥”外国留学生中文大赛视频时,外国留学生清晰悦耳的语音、诙谐流利的表达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为一个中国人,学生激情荡漾,他们都为我们中华文化的瑰宝——汉字而骄傲自豪,也从心底萌发了学好汉字、用好汉字的信念。

2.在思辨中指导行为

由于信息技术的普遍运用,汉字书写越来越不受学生重视。据此,笔者在课堂中安排了一个情境讨论:“古人对汉字的热爱让汉字传用至今,王选发明第四代激光照排技术,让汉字在信息时代获得新生。而在信息时代,有人说电脑打字又方便又整洁,不需要练字了。对此,你有什么看法?”有的学生说,汉字是祖先留给我们最宝贵的遗产,不能让它消失;有的说,汉字是中国人的第二张名片,代表个人的文化修养;还有的说,电脑打字缺乏个性,练字还可以修身养性……讨论中,学生明确认识到:作为小学生应写端端正正的汉字,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教学回归生活、指导生活,德育的指向性更明确了。

汉字历史的资料范文2

韩国:“去汉字化”政策摇摆不定

韩国国内围绕汉字的争议背后,始终是民族主义情绪的躁动。

在古代韩国,汉字是上层社会与下层社会的分界线。能写一笔好的汉字书法,能用汉字写诗作赋,是上层社会的身份标识。而下层社会的庶民则与汉字无缘,其所使用的语言也没有相对应的文字。

公元1443年,朝鲜世宗大王下令创造专为庶民使用的表音文字(现在的韩文),此Q为“训民正音”。但是,在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上层统治阶层还是使用汉字,而庶民使用表音文字,用表音文字写的文章被称为“谚文”。

清朝末年,韩国人开始摒弃汉字,从前的“谚文”开始占居主导地位。之后韩国沦为日本的殖民地,日本殖民当局确定了“日汉文字并用”的政策,并把表音文字学者视为反日分子加以迫害。就此,表音文字打上了反日、爱国的民族主义标识。

1948年,摆脱殖民地地位的韩国颁布了《表音文字专用法》,规定公文全部使用表音字。但出于历史的缘故,暂且允许兼用汉字。到了1970年,事情发展到了极端,当时的朴正熙政府一度下令废除汉字,学校教育中只教授韩语。这直接导致了韩国有整整一代人完全不懂汉字。

上世纪60至70年代,韩国对汉字教育的争论十分激烈。认为应该多爱护自己国家语言的韩国人很多,且态度强烈。而支持汉字教育的人认为,汉字已经成为了韩语中的一部分,应该尊重。到了80年代以后,汉字教育才开始逐渐恢复。

汉字在韩国的命运可谓一波三折,数度浮沉。那汉字在韩国语言和文化当中,到底有着怎样的作用?韩国终究能够离开汉字吗?

其实,这个问题一直是韩国人面对的尴尬。韩文是表音文字,没有像汉语一样有四个声调的变化,当遇到同音字时,就只能通过上下文语境来猜测词的含义了。即使这样,在很多情况下,韩语还是不能准确表达出含义,这就需要借助汉字来理解。并且韩语当中多数词汇来源于汉字,很多成语、典故,也只有通过汉字才能完全理解。因此,韩国的多数法律条文中夹杂有大量的汉字。

自然,如果不懂得汉字,不仅无法阅读古典文学,查阅古代朝鲜的书目,还不能理解现代法律文书。这对于一个现代韩国人来说,是不可想象的。

而在去汉字化的过程中,韩国也发生了很多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比如韩国有一段重要的高铁,其混凝土枕木需要防水发泡的填充物,但施工方却用了吸水材料,导致155000根枕木龟裂。最后工程队发现,出错原因竟然是理解错了图纸,将“防水”错认为是“放水”――因为没有汉字的标记,而仅仅只有谚文,同音字之间产生了误解。

不过,也有韩国人士解释这是因为翻译的问题,但它从一定程度上确实也显示了没有汉字将给韩国带来多大的麻烦。据《青年参考》引用韩国“Koreabang”网站的介绍称,如果没有1000个汉字的知识储备,几乎没办法阅读韩文报纸。

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是:在韩国民间废除汉字呼声日高之时,韩国政府2005年2月宣布,在所有公务文件和交通标志等领域,全面恢复使用已经消失多年的中国汉字和汉字标记,以适应世界化的时代潮流。2009年年初,韩国有20位前总理联名向青瓦台上书了一份建议书:主张从小学开始教汉字。2016年5月12日,韩国举行《国语基本法》有关使用纯粹韩文的条款是否违宪的公开辩论。

越南:迫不得已“去汉字化”

在汉字文化圈的国家里,最早传入汉字的是越南,而“去汉字化”最彻底的也是越南。

公元前111年,汉军三路起兵,灭亡在秦末战乱中割据岭南的南越,在其故地设置7郡,其中的交趾、九真、日南三郡在今天的越南境内。起初,这里的居民对中原文化是全然陌生的。但是,在漫长的“郡县时期”(公元前111年至公元939年,越南称“北属时期”),一批批汉人移居到越南,包括领主、官吏、商人、手工业者、失势的旧臣和罪犯……汉人南下,华风渐起,汉字随之传入越南。一开始汉字在越南传播就是为了满足儒家文化播迁的需要,因此汉字在越南也被称为“儒字”。

十世纪时,越南以边藩自立。但是此时,经过一千多年中国文化的浸润,汉字在越南社会各个领域已根深蒂固。1070年,越南李朝在升龙城建立文庙。1076年,李朝在文庙旁修建国子监,专供皇亲国戚及权贵子弟接受汉字和汉文化教育,后来教育对象逐渐扩大,也接受天资聪慧的布衣子弟就读。1075年,越南首开科举,此后成为历朝取士的重要途径,其科考内容、形式和组织方法皆以中国为宗,在越南八百多年的科考史中,进士多达2818人。

作为越南封建国家的正统文字,汉字逐步培养和完善了越南的学术和文学传统。李太祖所作的《迁都诏》被认为是越南现存最早的历史文献和书面文学作品,而黎文休的《大越史记》、潘孚先的《大越史记续编》、吴士连的《大越史记全书》等著名历史典籍也都是用汉字写就的,可以说越南的历史是依靠汉字才得以记载和流传下来的。

1858年,法军炮轰岘港,打开了越南的国门,并用将近30年的时间将整个越南变为其殖民地。来自法国的殖民者在越南强行推行拉丁字母拼写的表音文字,并根据一位法国传教士的标记方法,创立了一套文字,越南人称之为“国语字”。侵略者将汉字视为中越历史文化纽带、法国殖民统治的障碍,遂强迫使用国语字。1917年,法国殖民当局悍然下令全面废除学校的汉字教育;1919年7月,顺化的傀儡朝廷颁布《皇家诏旨》宣布废除科举,汉字被迫退出了越南的历史舞台。

当然,法国人并不是要让越南真的使用国语字,他们的目的很简单,就是分步同化越南人,先用所谓的“国语字”取代汉字,等越南社会习惯之后再用法语取而代之。虽然国语字本身也存在一定缺陷,但它毕竟易学易懂,在民间也比较普遍,因此成为了越南革命者们传播先进思想、争取民族独立的有力工具。1945年9月2日,胡志明在河内巴亭广场宣读了用国语字撰写的《独立宣言》,越南民主共和国正式成立,国语字沿用至今。

近几年,越南几十位有影响的专家学者联名向越南教育部上书,建议从现在开始恢复汉语在全国小学和中学的教学,同时还建议出台一部强制性教育大纲,小学、中学毕业时,学生必须达到相对应的汉语程度标准。

这样的建议是很多越南人对于历史和文化传统这一重大问题的长期反省和抉择。

大家都知道,文字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载体,同时文字本身也是历史文化中一个极其重要又无法分割的部分。改变文字,就意味着割断甚至是毁弃自己的历史和文化,如今越来越多的越南人深切认识到了这个问题,纵然想要深入了解也无法阅读理解历史文献。

汉字历史的资料范文3

关键词:汉字;装饰;图形

中图分类号:Tu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297(2008)11-073-02

汉字在我国从图形文字、甲骨文字到现在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象形文字之一。也是唯一仍然在使用的具有象形寓意的文字。而有着相同历史的古埃及的圣书字和古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却早已消亡。从图形学的角度来看,汉字通过图形所表达的意味,实质上就是对形体的知觉认识,从这点说明,汉字具备与其它图形相包容、相近似的特点,也就是说,汉字既可作为图形去认识,也可作为语言工具去使用。在装饰艺术中汉字的使用功能得到了进一步的诠释,其独特的魅力在于既能准确、深刻地表达出历史的、文化的、心理的、主观的、客观的内涵意义,又能充分展现其在纯图案装饰艺术方面的形式美感。在装饰设计中,直接将汉字作为装饰主体是非常普遍的。使汉字图形化,将汉字的内涵与外延形式化,从而达到汉字对人们生活各方面的装饰目的。

一、居住环境的汉字装饰

(一) 室外环境的汉字装饰

在我国汉字早已被运用在建筑与室外装饰中,最早应用汉字装饰的室外构件大概就是瓦当了。 瓦当装饰是中国建筑装饰的独特形式,以汉字为重要装饰的瓦当最典型的当数秦汉瓦当。文字瓦当,盛于汉代,它给中国建筑史、汉字学、图案学等学科留下了丰富的形象资料。瓦当汉字作为建筑装饰艺术,具有实用性和装饰性,汉字装饰象征着国泰民安,世盛人和。文字的内容以至风格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繁荣的盛况。风格饱满恢宏、放达不羁,方寸之间气象万千。瓦当汉字装饰与同时期瓦当纹饰装饰相比,其装饰性毫不逊色。相反,前者却产生了多重的艺术功能,它除具有装饰价值外,还以可识性、宣教性、纪念性等语义信息记录了国家和民众的精神追求和民俗情调,汉字瓦当以汉字的装饰构成汉字的新格局。

书法、篆刻不管是过去还有现在的室内外装饰中也是常被用到的一种汉字装饰手段。因为书法、篆刻艺术是汉字作为装饰外延和认识内涵的综合表现,是典型的视觉装饰艺术。艺术家们将汉字的线条排列进行了进一步的分解、重构、组合、整理,使汉字线条在形式的排列上更具有艺术美感。书法、篆刻艺术既是形式艺术,又是装饰艺术。在过去常被用在门楣上,即起到了装饰的目的,也同时富有文化底蕴。

(二)室内环境的汉字装饰

不管是在室外还是在室内陈设装饰中,主要以“福”、“禄”、“寿”、“喜”等吉祥字来进行装饰,这是由于中国传统的“五福”观念所形成的,大寿乃人之首福、大福,长寿安康、永享天年是人类共同的美好愿望。到现在这些吉祥汉字常被用于家具和墙壁的装饰。装饰手法从过去的书法到现在的经过一些变异和重新设计的艺术字体。无不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赞美、对安康舒适环境的追求。

二、生活用具的汉字装饰

(一) 服饰用品的汉字装饰

在人们服饰用品中,运用汉字装饰最多也是最古老之一。而服饰的汉字装饰主要以织绣应用比较广泛,如喜寿帐、寿衣、儿童鞋帽、鞋垫、枕顶、香囊、门帘中颇为多见,其内容与子嗣繁衍、升官发财、读书识礼、鱼樵耕读等紧密相连。其汉字装饰样式较为繁杂,更多的是妇女自我创造的汉字装饰样式。汉字装饰在民间刺绣中还多用于帐幔装饰,节日、庆典、婚俗等服饰用品的装饰中也更十分常见。多运用吉语图案、花卉、故事、祥物组成的汉字绣品比较典型。其造型规律、构成样式、色彩调配都与吉语图案保持着继承关系。同时更加突出织绣的工艺手段,色彩更加艳丽明快。

(二) 生活用品的汉字装饰

1、陶瓷

在众多的陶瓷装饰中,汉字的运用是很广泛的,从原始陶器上的装饰符号到现代陶瓷用品、我们都能找到以汉字作为装饰的例证,如从唐朝盛行以诗歌形式出现在陶瓷装饰,到明清时期的陶瓷装饰中,出现了如寿字罐、寿字盘、喜字罐、喜字盘,有通体使用文字作为装饰的 ;有将汉字融入图案作为图案的组成部分的 ;有直接将汉字变形为图形、图案的。陶瓷器皿通体使用汉字作为装饰元素在明清时期是极为普遍的,是平常百姓经常使用、喜好之物,这些汉字在陶瓷装饰艺术中的独特运用,一方面直接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的理解与向往,对人们健康长寿的祝福 ;另一方面,利用汉字的线条美,对罐、盘起到了独特的装饰作用,使有汉字装饰的陶瓷具有独特的魅力和象征意义,表达出更为准确的文化内涵。

2、 钱币

钱币是商品流通的价值依据。在西方一些国家,货币装饰多以纪念性的情节图案为主。而在中国,钱币早已以文字图案作为主要装饰。这种装饰手段更直接地反映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和审美观,货币文字图案不仅仅是面值的标志,而且也反映了书法和装饰艺术发展的历史。历代古币的文字装饰、书体形式不同,有着重书法艺术的装饰。如铸于唐高祖武德四年的“开元通宝”,币文采用唐代书法家欧阳询书体,字体端庄娴雅,四字排列内形适配方而外形适配圆,在方空圆形之中,施加文字图形,构成一件完美的适配形汉字图案。

三、民间艺术的汉字装饰

有着悠久历史和坚实群众基础的民间艺术,在汉字装饰上有着特有的艺术表现形态。在汉字意喻上多选用吉祥含义的传统题材,常运用谐音、寓意、象征等手法表达民众的审美理想,如“招财进宝”,“日进斗金”等。由于将人们的良好祝福多寄予字体形态的表现上,所以在汉字的装饰艺术中多体现图案美,也就是亦画亦字的表现形态。它们将人们的美好情感,通过图形表现融入到汉字中。如“福”字,“寿”字图案样式繁多,字型变化就有好几百种,还有与龙凤、花鸟等各种组合的“福”字,“寿”字更是别出心裁,美不胜收。

四、现代设计的汉字装饰

在现代设计中将汉字装饰与民族文化真正融合,是关系到现代设计发展与应用的重要问题。在现代设计中,汉字的形式在其中发挥着民族韵味的特殊意义,利用汉字的形态作为主要的形式去推广设计,目的是能更快更好地推广本民族的文化发展,使所有承载着汉字装饰载体更具有民族特性。因为这些表现形式中有汉字元素的加入,才使得现代设计起到推广性的作用。汉字是汉族语言的视觉表达形式,在汉字装饰中,能体现出强烈的民族元素与民族特征,也就使文化的底蕴赋予汉字以更深层次的内涵。汉字是中国文化的结晶,它的图形本质、独特构成、美学价值、民族意韵在现代设计中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使汉字装饰以强大的生命力和感染力成为现代设计中更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的视觉符号。

结语

汉字的创造,就是中国人将自己对外部世界的感受和观念,将自身的情感体验和道德标准融入文字中的具体方法。这种创意和创形思维的结果――汉字,时时体现着中国人的文化思想和民族精神。总之,汉字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已不仅仅是中华民族的语言交流工具,更是以独特的装饰形式运用于各个领域,提高了人们对汉字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价值。

参考文献

[1]潘鲁生.汉字装饰[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2]陈秀卿.汉字艺术[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

[3]陈原川.汉字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汉字历史的资料范文4

关键词:历史课;教学;趣味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历史作为人类过去生活的记忆,上下五千年,纵横数万里,博大深厚,包罗万象。如此众多的历史人物,如此纷繁的历史事件,如果教师上课只是照本宣科,学生学习只是机械记忆,那么,历史课就会变成枯燥乏味的背诵课,久而久之就会使学生丧失对历史课的热情和兴趣。相反,教师如果能够运用自己的教学智慧,深入挖掘教材,充分利用教材,并把教材内容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相结合,历史课同样可以成为生机盎然、充满活力的艺术课。

下面就历史课教学的一些经验和感悟,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与大家共勉。

一、指导阅读,自学知识

中国有个别称叫“九州”,九州是什么意思呢?我让学生自读课文注释。原来,大禹当部落联盟首领时,曾把全国分成九个州,并铸造了九个鼎代表九个州。此后,“九州”就成为中国的别称,九鼎也成了最高权利的象征。冠军是常用的词语,为什么把各种竞技活动中的第一名叫做“冠军”呢?历史配套练习的“史林漫步”给出了答案:冠军一词来源于汉代名将霍去病。霍去病在征伐匈奴的战役中,战绩卓著,功冠三军,被汉武帝封为“冠军侯”,此后,人们就把竞技比赛中的第一名称作“冠军’,以示赞誉。

二、查阅资料,丰富知识

课前安排学生查阅资料,在课堂上交流资料,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还可以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丰富知识。例如有一节学习与探究课,内容是中华百家姓。我让学生查阅以下内容:自己姓氏的来历;常见的中华复姓;汉字中的姓氏异读现象。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先讲了一个故事:以前有个新科进士叫“乐乐乐”。有一天,皇帝要召见他。太监高声宣旨:宣“乐乐乐”上殿,没人答应;太监又改口:宣“乐乐乐”上殿,还是没人应声;太监想了一下,又喊道:宣“乐乐乐”上殿,还是没有动静。旁边一个大臣强忍住笑对太监耳语了一句。太监高声喊道:宣“乐乐乐”上殿,新科进士才大步流星地踏进殿来。同样的一个汉字在一个人的名字中出现,居然有三个读音,这就叫姓氏异读现象。这样的汉字还有很多,你们想知道吗?学生一下子兴趣高涨。交流资料的时候,查出了许多姓氏异读的字。

三、答疑解惑,激发兴趣

学习三国历史时,有个学生问我:老师,“少不看《水浒传》,老不看《三国演义》”是什么意思?我解释说:《水浒传》中的梁山好汉,不是抢劫,就是偷盗;不是杀人,就是放火。青少年看多了《水浒传》,盲目模仿梁山好汉的侠义精神,兴许会做出一些违法乱纪的事情来,所以说“少不看《水浒》”。《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孙权、刘备,为了各自的利益,勾心斗角,“三十六计”,计计用尽。成年人要是经常看《三国演义》,就会满肚子的阴谋诡计,为人处世,诡计多端,别人不好与他打交道。所以说,“老不看《三国》”。顺势我又引导学生查一查“三十六计”指哪三十六计。学生兴致勃勃,争先恐后地说出了“声东击西”“暗度陈仓”“顺手牵羊”“李代桃僵”等三十六计的名称。课堂气氛空前活跃。

四、植根生活,学习历史

历史虽然是人类过去生活的遗迹,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当你跨越千山万水,踏遍大江南北的时候,各地的那些殿堂亭阁,风俗民情,哪一个不是历史呢?即使足不出户,我们的身边也随处是历史的踪影。我们是酒泉人,对于酒泉你了解多少呢?酒泉为什么叫酒泉?酒泉的鼓楼最早修建于什么时候?鼓楼上东西南北四面各刻着什么字,是什么意思?我们每天都在吃饭,在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唐代,人们以饮茶、吃胡食为时尚,那么在今天中国辽阔的疆土上,各地都有哪些具有地方特色的餐饮呢?学生并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无知,四川的麻辣烫,山西的刀削面,北京的冰糖葫芦,天津的狗不理包子,东北的白菜炖肉,四川的担担面,云南的竹筒饭,山东的煎饼卷大葱,宁夏的盖碗茶,新疆的羊肉串,陕西的羊肉泡馍,蒙古族的烤全羊等等,说了许多。

在讲元杂剧的时候,我问学生:除了国戏京剧外,你还知道哪些地方戏曲艺术?结果,河南的豫剧,陕西的秦腔,安徽的黄梅戏,东北的二人转,天津的大鼓,宁夏的花儿,山东的快书,陕北的信天游,藏族的锅庄舞,傣族的孔雀舞,学生都知道。

五、情境表演,重现历史

表演课文内容,重现课文内容,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也是帮助学生理解教材的一种好方法。在学习“商鞅变法”的内容时,我让学生把变法的内容分成几项编成故事进行表演,以加深印象。如“承认土地私有”一条,让一个学生扮演地主,另外三个学生扮演佃户,地主把自己的土地分成若干块,分给几个佃户耕种,到了秋收佃户按事先的约定给地主交地租,交完地租后剩余的农产品就归佃农自己所有了,这样,佃农获得了一定的人身自由,也有了可供自己支配的劳动成果,劳动的积极性提高了,有利于解放生产力,也有助于整个社会生产的发展。

此外,视频播放、讲述故事等方法也同样可以使历史课丰富多彩,引人入胜。

总之,作为历史教师,我们要勇于挖掘教材,善于发现学生的兴趣点,灵活机智地驾驭课堂,让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效率高起来,使我们的课堂不仅成为学生汲取知识的海洋,更要成为学生思维拓展,智力开发的殿堂。

作者简介:李丹(1969-12)女,籍贯:甘肃省酒泉市,职称:中级教师,学历:本科,研究方向:小学语文和初中历史。

参考文献:

汉字历史的资料范文5

关键词:汉字;文化;渗入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1-0064-02

语言文字传承着人类多彩的文化,反映了中国文化的精粹。在中华文化的传载过程中,汉字,作为记录语言的文字符号,处在非常重要的地位。而现今的许多老师,往往采用注音识字、集中识字以及随文识字等认字方法,大幅度提高了认字量,割裂了汉字的内在文化,不能把字的音、形、义有效地结合起来进行教学。语文,顾名思义,是语言与文字的结合体,应注重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汉字教学中,不只要让学生掌握汉字的音与形,更要注意到每个汉字背后特有的意义以及文化背景,把中国的汉字文化元素结合到识字教学中,让学生深刻感受我们祖国汉字文化的丰富内涵,在识字过程中逐渐积淀汉字文化与中华文化。

1.在文化情境中进行汉字教学

陈寅恪先生说:"凡解释一个字即是做一部文化史"。这说明了汉字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李吉林老师说过,语文教学应以努力创设与文本相结合的情境,强化学生感知教材的亲切感,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变学生被动学习为自我需要的主动学习。由此可见,汉字教学也应当以汉字文化情境为依托,让学生在理解祖国文化的基础上,丰富语言,掌握汉字,发展思维,为学好汉语打下良好的根基。

我在教学二年级神话故事《女娲补天》这篇课文时,出于学生对古代神话的背景以及相关知识了解得较少,课前,我先让学生收集有关神话故事的资料,上课时先让学生观看了《女娲补天》的视频,让学生深度感知了女娲作为人类伟大母亲的形象以及女娲所遭受到的苦难,再出现"苦难""遭受""腰酸背痛""发誓"等词语,这时学生在女娲补天的情境中,内心已经感知了女娲的劳苦以及伟大形象,进入到词语朗读时,大部分学生已经初步感知了词语的含义。汉字的习得在这里已经与神话的文化情境联系在一起了。

2.在识字教学中渗入文化

上识字课时,我们老师往往会发现,学生学到后面,表情变得越来越木讷,可见单纯地识字是多么地枯燥!因此,我们不能再按照传统的简单的识字方法,如果把识字与文化元素有效结合起来,把潜藏在文字中的相关文化知识和背景告知学生,让学生在识字中感受语言的无限乐趣,感受汉字的独特魅力,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陶冶情操、积淀文化,进而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如"祭"()是由月、手和示这三个字符组成的。根据《说文解字》,古时的"月"指代"肉"的含义,"示"字原来是祭奠神灵的石制贡桌,呈"T"形,后来演变为"",从"示"()之字多与祭祀、祝寿有关。"祭"应解释为手里拿着肉在鬼神或祖先的牌位前陈设供品,祭奠神明,祈求降福。因此,我们再扩展到"祭"字有关的词语如"祭奠""祭祀"等,可以自然而然地把这些词语与供奉神灵,祈祷平安联系到一起,理解起来就更容易了。这样,汉字不再是一个单纯的音形结合体,而是音形义相互结合的交错联系的汉字体系,并时刻散发着汉字文化的气息。学生在学习中体验了识字的趣味,也同时加深了对汉字的感知与理解,提高了学习汉字的效率,汉字不再是压在头顶的沉重的负担,而是与祖国文化相结合的有趣的乐园。

3.汉字形体与汉字文化相结合

具有悠久历史的汉字是表意文字,因其义而成其形,我们能够从中窥探出与所记事物相关的文化信息。对汉字本身形体中所具有的相关文化信息进行分析与了解,理解构成汉字的基本结构的"字符"的内在意义以及文化,有助于我们学习汉字。教师在教授汉字时,可向学生讲述常用的单个字符的意思。如:从"贝"()之字大部分与财富有关;"月"在古代是表示肉的意思,从"月"多是与人的身体有关,由此引申到与身体有关的汉字"腰"、"肚"、"膀"……如果学生理解了这些基本字符的内在含义,日后在遇到与该字符有关的汉字时,可以尝试着联系基本字符的含义来解释字义,进一步提高对汉字的辨认能力。

现在我们使用的汉字大多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符组合而成,这与单个字符所表示的意义还是有所区别。因此,单个字符的文化渗入实际上是作为一种基础性的引导,是为由多个字符组合而成的组合式的汉字提供理解的基础。如:"步"是由两个字符构成的,这两个单一的字符分别指"足"()的意思,组合在一起后,指迈开步伐,一脚跟在一脚后面,即"步"的意义。再如"友"与"有",低年级的孩子经常会混淆了,"友"是指两只手紧靠在一起,手拉着手,彼此是好朋友;"有"是手下拿着一块肉(古代"月"字是"肉"的变形),意思是"富有"。这样,学生在理解基本字符的基础上,教师对汉字进行更深一步的剖析,学生对汉字的理解也更为深刻,对汉字的掌握也更为牢固。

4.再现汉字的发展历程

汉字历史的资料范文6

关键词:数字时代 当代大学生 汉字书写规范 汉字危机

中图分类号:H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7-0043-02

一、研究背景

在这样一个信息化时代,汉字的记录方式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新技术给古老的汉字艺术带来较大的冲击。尽管如此,汉字在多元化的世界舞台仍占据一定地位,充满悠久历史的汉字越来越受到世人的重视。然而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群体――大学生,他们的汉字书写能力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退步,这种现象值得我们反思。

汉字书写教育历史悠久,《周礼・地官・保氏》曾记载:“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以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月六书,六曰九数。”其中“六书”是指汉字的造字方法,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教导学生学习汉字的起源和文化与汉字书写文化是学校重要的教育任务之一;就个人而言,汉字书写的水平能够彰显一个人的性情才华,传递个人的情感思绪,“字如其人”并不是毫无根据。曾几何时,写一手好字是一种令人钦佩的技能,但伴随着数字时代的发展,国人手写汉字机会越来越少,为此,本文将开展下列调查,探索当代大学生汉字书写存在的问题并找到解决方法。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多项研究表明,国人整体汉字书写水平大不如前,《人民日报》曾总结出100个常见错别字,如“寒暄”和“寒喧”;“前仆后继”和“前扑后继”;“经典”和“精典”,等等。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容易写错的字,比如“尴尬”“编撰”等。在电脑和智能手机出现之前,特别是输入法未发明之前,全民手写时代,我们也许没有觉得汉字书写有多么重要,如今在键盘上敲敲打打代替了一笔一划的手写,我们才意识到汉字书写出现了危机。

此次调查研究的目的是找到当代大学生汉字书写中存在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才能规范汉字书写,更好地继承和发展汉字文化,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汉字书写习惯,让数字时代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共同发展。

三、调查结果

本次问卷调查对象均为当代大学生,共计155份有效问卷,问卷统计结果如下:

Q1:您所在的年级

本次问卷中包括大一36人,大二32人,大三59人,大四28人。

Q2:您在日常生活中出F过下列情况吗?(可多选)

其中,出现“提笔忘字”的有102人,很明显,大学生中“提笔忘字”现象较为严重,达到本次调查人数的65.8%,这个现象我们将在后文中对其原因进行详细调查。“写错别字”有66人;“笔顺错误”有60人;“字迹潦草”有86人。

Q3:您是否觉得平时写字的次数越来越少?

对于这个问题,有约54.19%的学生(86人)选择了“是”。

Q4:影响您写字次数减少的因素有哪些?(可多选)

111名同学认为“使用电脑、手机打字比手写更方便”;有90人认为“电子稿使用更加频繁”;还有1/3的人认为“休闲活动丰富,书写时间较少”;极少数人选择“自己不喜欢写字”。

Q5:当您书写汉字遇到障碍时,您会采取哪些措施?(可多选)

大部分学生遇到不会读写的字时都会选择去认识这些字,其中,超过89.68%的学生倾向于“借助电子设备”;有52名学生选择“向身边人求助”;45名学生选择“独立查阅字典,书籍资料”;极少部分人会直接忽视不认识的字。

Q6:在电脑时代,您觉得汉字书法要不要学习?

138名学生认为“要,书法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瑰宝”;仅有5人认为“不要,信息时代电脑打字方便快捷,没必要花费时间写书法”;还有12名学生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

Q7:您认为学校可以通过以下哪种方式来保持和提高现代人的汉语书写水平?(可多选)

超过2/3的学生认同“开设书法或其他书写课程”;86人支持“大力倡导课外阅读”;75人选择“举办汉语书写大赛等活动”;还有42人选择“设置与汉字相关的讲座”。

Q8:如果学校将书法作为一门必修课,您是否会赞同?

据统计,在前面的问题中大多数学生(65人)认为学书法是有好处的,但是在提出将书法作为一门必修课时,将近半数的学生(74人)认为太麻烦了,会增加课业负担,可见很多学生“心有余而力不足”。

Q9:您针对如何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汉字手写能力、规范书写这一问题,有何意见和建议?

(本题为开放问题,仅选出一些代表性意见。)

例:加大宣传力度,弘扬书法艺术;加强中小学书法、写作课程;举办各种类型的书写比赛;经常写字,电子稿使用频繁,我们可以先稿,再打上去,可以买字帖练习;现在挺好,挺便捷的,不要再加重学生课业负担了;从小学到大学开设书法课,提高书法意识,学校要重视书法教学,以手写为主,机打为辅。

四、结果分析

(一)具体结果分析

上一篇内心强大

下一篇梦的堡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