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民族英雄的事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民族英雄的事迹范文1
考场借鉴:缘事析理 论证丰富
“我是的亲密战友李继德,我在朝鲜战场上亲眼目睹了壮烈牺牲的一幕。”最近,年过八旬的抗美援朝老战士李继德奔波数千公里,回到生前所在的部队,作为一名亲历者讲述牺牲的场面。“英雄就是英雄,绝对不可以被抹黑。”李继德这么讲述他此行的目的。他知道,网络上一些刻意抹黑英雄的行为正以各种各样的面目出现。
有人说,这是一个信仰缺失的年代。其实,最单纯的信仰,不是要虚构历史,对不存在的事实信以为真,而是要坚信历史上真实发生过的伟大、美好与壮烈。不因史实与个人认知或经验有差距而视而不见,这是个人历史观应有的底线。历史上英雄人物的壮烈事迹,有的读起来惊心动魄,有的看上去扣人心弦,因为与当下的时间间隔不断拉大,超越了现实条件下的个人认知和想象,因而带有某些“传奇性”,但这并非否认英雄的理由。不要忘记,英雄故事的历史性远远大于传奇性。
没有英雄的时代是贫瘠的,遗忘英雄的时代是短视的。抹黑英雄,不光是抹黑历史,也是抹黑一代人对未来的美好期许。或许有人会说,每一个时代都会诞生自己的“英雄”,可有的人在特定时期大红大紫,风头一过就被人们遗忘。其实,真正的英雄能够穿越时代而存在,凝聚在他们身上的那种英雄主义精神和情怀,历久弥新、永不褪色。请相信时间的筛选,那些战胜时间的英雄不会被历史遗忘。
有人觉得,在和平的年代,就不用弘扬战争年代的英雄了,这种认识无疑是浅薄的。我们今天的和平,正是战争年代的英雄抛头颅、洒热血争取来的,对英雄故事的传颂,是享受和平的我们表达敬意的方式。不管时代怎样变迁,英雄主义精神都是一种价值观的传承,它构建着我们民族的精神内核,凝聚正义、力量和无畏的勇气;它还以各种各样的方式,给我们以引导和激励。
崇拜英雄不是“中国特色”,而是扎根于几乎每个民族的文化中。如果你看过几部好莱坞大片,就能发现英雄情结在美国文化中一样兴盛。“美国队长”“超人”“闪电侠”,这些虚构的形象之所以在美国乃至世界走红,成为代表西方文化的“主旋律电影”,正因其所体现的“英雄主义”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而在各个国家,那些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奉献牺牲的英雄们,那些代代流传的英雄故事,无一例外都受到赞誉和推崇。
抹黑英雄是对传统文化的亵渎。从一个更大的时间尺度看,活跃在近现代民族独立舞台上的英雄,属于中华民族英雄文化史的一部分。不管是岳飞、文天祥还是、,他们身上所体现出的家国情怀和民族气节一脉相承。否认他们,就是对历史的遗忘和对民族精神的背叛。
对于当下的年轻人而言,过去岁月的屈辱抗争和硝烟炮火,或许因为久远而有了疏离感。可这不是无视历史、淡忘英雄的理由。我们铭记历史,不只是为了记住一个个年代;我们缅怀英雄,也不只是为了记住一个个名字。从历史的记忆中,从英雄的故事里,我们感受着一个国家和民族挺起的脊梁和自强不息的奋斗,这是我们生存、成长、强大的根基。
(本文原载2015年5月14日《中国青年报》,本刊有删节)
民族英雄的事迹范文2
这年春节,爸爸、妈妈带我去游玩,来到了与祖国宝岛台湾隔海相望的厦门,当得到有“海上望金门”观光项目时,我就要求爸妈带我参加这个活动。当看到暂时还须没有回到祖国母亲怀抱的金门岛时,我的心情无比激动,仿佛遥望到了被一条海峡阻隔着的祖国的宝岛——台湾。
台湾是中国的第一大岛,位于祖国东南沿海的大陆架上,是中国秘太平洋地区各国海上联系的重要交通枢纽。台湾省包括台湾本岛及兰屿、绿岛、等21个附属岛屿,澎湖列岛64个岛屿,目前所称的台湾地区还包括台湾当局控制的福建省的金门,马祖等岛屿,总面积为36188平方公里。台湾气候冬季温暖,夏季炎热,雨量充沛,盛产稻米、蔗糖和茶,水果种类繁多,素有“水果王果”的美称;台湾森林面积约占全境面积的52%,台北的太平山、台中的八仙山和嘉义的阿里山是著名的三大林区,木材储量多达3.26亿立方米,树木种类近4000种,其中尤以台湾杉、红桧、樟、楠等名贵木材闻名于世;台湾岛多山,高山和丘陵面积占全部面积的三分之二以上,在五大山脉、四大平原、三大盆地;台湾四面环海,海岸线总长达1600公里,因地处寒暖流交界,渔业资源丰富;台湾居民中,汉族占总人口的98%,少数民族点约2%,约43万人。
台湾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历史上,台湾曾被西班牙、荷兰、日本先后占领过。戚继光等民族英雄的事迹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爱国赞歌。胜利后,台湾重归中国的版图。1949年后,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台湾与祖国大陆处于分离的状态。
随着祖国大陆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国力的不断增强以及两岸人民交流的日益增多,我相信:宝岛台湾必将会早日回到伟大祖国的怀抱!
民族英雄的事迹范文3
近百年来,那许许多多大有成就的中华儿女,哪一个不是用“祖国在我心中”来鞭策自己继续努力奋斗。之所以能成为中国人民敬仰的一代伟人,不就因为他从小用“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来鞭策自己;现代科学家童第周从一个后进生变成了轰动西方科学界的中国留学生,这股动力不就来自他的坚定信念——“外国人能办到的,中国人也能办到”;伟大的科学家钱学森,不畏艰辛远涉重洋回到祖国,为祖国奉献了一生,因为他一直以来不变的崇高信仰是他归国时感人肺腑的“祖国啊,我回来了!”
“自古英雄出少年”,穿越历史的长河,在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少年英雄。他们为了中华民族的兴旺和强盛,进行了不屈不挠的奋斗与拚搏;有的为了实现自己崇高的理想,舍生忘死,直到献出自己年轻而又宝贵的生命,这怎不令人肃然起敬,引为学习的楷模呢?!
他们中间有抗日民族英雄王朴,面对日本鬼子的刺刀,宁死不屈,最后壮烈牺牲,他那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浩然的民族正气,永远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有党的好女儿刘胡兰,面对凶恶的敌人,坚贞不屈,大义凛然,从容地躺在敌人的铡刀下,英雄就义,她那伟大的革命精神鼓舞着千百万人英勇奋斗;有模范少先队员刘文学,为了保卫集体财产不受侵害,与坏人展开了顽强的搏斗,最终英勇献身。有当代少年英雄赖宁,为了挽救山林,保护地面卫星电视接收站,与熊熊烈火英勇奋战,直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这种为了保护国家财产不受侵害而献身的精神值得我们大家学习。还有无数个英雄少年的事迹,永远鼓舞着我们少先队员奋发向上。
作为新一代的中国少先队员,中华民族的炎黄子孙,我们跨越世纪、是建设祖国的接班人,我们应当学习他们“爱祖国、爱集体、爱人民”的伟大精神,用我们的实际行动来颂扬少年英雄的崇高理想。也许在和平繁荣的今天,我们应该像他们那样从小做一个胸怀大志,品学兼优的少先队员,努力使自己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爱祖国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
祖国啊,我是在圆明园里认识了你的屈辱和悲愤;我是在长城岭上,认识了你的雄伟和磅礴;我是在大漠荒原,认识了你的广大和辽阔;我是在丝绸大道上,认识了你的悠久和渊博。
民族英雄的事迹范文4
一
郑成功是中华民族英雄,早有定论。但是在近松门左卫门的笔下,俨然是一个日本人,这已经不是历史剧写作的一个合理发挥和想象的问题了,而是一个民族认同的原则性问题了。那么对郑成功这一历史人物,近松门左卫门为何会有这样的认同误区呢?他的依据就在于郑成功的母亲是日本人。查找史籍,郑成功生在日本,七岁时被接回中国。从他给第四代德川幕府家纲的信中也有佐证:“成功生于日出,长而云从……” ①至今,在郑成功出生地平户,在每年郑成功忌辰那天,还要举行一年一度的公祭。郑成功儿时的故居仍保留着昔日的原样。相传郑成功当年离日回国前亲手种植的一株椎树至今依然枝繁叶茂。日本还流传着有关郑成功出生的“儿诞石”的传说: “郑成功的母亲田川氏有一天在平户海边拾贝壳,忽然一阵腹痛,就倚着海边一块巨石生下一个男孩,这个男孩就是郑成功。这块巨石今天仍屹立在那个海边上,当地人称之为‘儿诞石’,是平户的一个名胜地,慕名前往观光的人很多……”
谈到郑成功的身世,还要从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说起。郑芝龙(1604~1662),福建省泉州南安县人。郑芝龙早年就出海经商,广泛接触西方人,还会荷兰语,19岁时即在明天启三年(1623)随一艘荷兰商船到平户(现日本国长崎县松浦郡平户町)做生意。在等待顺风返航期间,借住在平户当地的望族大户田川家中,与比他大两岁的田川家的小姐翁子很快坠入爱河并私订终身。只是郑芝龙在郑成功出世不到一个月就随原船离去而与田川小姐分了手。后来,郑芝龙从事海上贸易和走私活动,经常穿梭于中日之间,事业越做越大。台湾学者戚嘉林认为至少在1628年,郑芝龙已聚众3万余人,并拥有1000只戎克船组成的庞大船队。可谓是一支不可忽视的海上“劲旅”。②明崇祯元年(1628)郑芝龙接受明廷招安,官至都督同知。1630年,郑成功被接回福建老家。
郑成功回国后成长于富豪之家,文武两方面皆接受中国正统教育。从青年时期就开始关心国家大事,研读兵书,“诗书礼乐射御”样样精通。在清兵南下势如破竹、南明政权风雨飘摇之际,郑家身受皇恩厚望,是南明政权倚重的最后几支武装力量之一。郑成功继承儒家忠君爱国思想,奉南明宗室为正统,素怀灭清复明之志。隆武二年,郑成功率部收复失地有功,晋封为忠孝伯招讨大将军。当时,清兵入闽,隆武帝被俘绝食而亡,母亲受辱自缢,父亲郑芝龙降清,郑成功悲愤难平,于广东南澳起兵,高举反清复明旗帜,24岁就担任了东南沿海抗清统帅。1647年(明永历元年清顺治四年)南明桂王朱由榔即位,改年号为永历,郑成功奉永历年号,在抗清斗争中先后发动过三次北伐。1649年(明永历三年清顺治六年)初,加封郑成功为延平公。1657年(明永历十一年清顺治十四年)晋封郑成功为延平郡王。1659年(明永历十三年清顺治十六年)郑成功36岁时率大军北上,沿江西进,望风披靡,清江南省四府三州二十二县皆反正,燃起抗清的熊熊烈火,他率领十万抗清义军从瓜州(江苏镇江)直逼金陵城下。为明心志振奋军心写下了一首题为《出师讨满夷自瓜州至金陵》的七绝:
缟素临江誓灭胡,
雄师十万气吞吴,
试看天堑投鞭断,
不信中原不姓朱。
这首诗力透纸背,至为感人,充分显示了他的胸襟和文采。后因误中诈计,失利败退。郑成功从反清复明的长远考虑,最后决定东征台湾,驱逐荷兰殖民者建立反清复明根据地。1661年(明永历十五年清顺治十八年)4月,郑成功率大军横渡台湾海峡,经几个月的浴血奋战,终于迫使荷兰殖民者于1662年2月1日在投降书上签字,收复了被外国侵略者占领38年之久的台湾,把台湾人民从洋人的铁血统治下解放出来。郑成功之后,立即以明朝的名义建立府、县地方政权,整顿法治,发展贸易。郑成功在3个多月后,于1662年5月8日,英年早逝,年仅39岁。③
从郑成功的一生中可以看出,他虽然生于东瀛,是中日混血儿,但是首先他的人生的绝大多数时间是在中国度过。即便是在七岁前,也已接受了中国文化的熏陶,7岁时离开母亲回到中国,在福建安海读书,15岁时考中秀才。21岁随父亲郑芝龙到南京,进入国子监读书。1645年郑成功22岁时回到福建,在福建见到隆武帝朱聿健。隆武帝问郑成功救国兴邦之道,郑成功答道:“为臣之道不外忠君爱国为民,文不贪财,武不怕死,方能尽为臣之道。”“隆武奇之,抚其背曰:‘惜无一女配卿,卿当尽忠吾家,无相忘也’”。 ④隆武帝十分赏识郑成功的博大心胸和精明才干,当即赐以国姓“朱”,名成功,字明伊,加封御营中军都督,赐上方宝剑,仪同驸马。郑成功从此开始了领兵反清的生涯。这说明,郑成功所接受的教育和对自身的民族认同都是“大明之人”,更确切的说,是奉明朝为中国正统的认同,并没有把自己当日本人。其次是郑成功特殊的出身背景使得其使命感强于常人。郑芝龙起于海寇,经过明廷收编,在郑成功出生时已成为了明廷的高级武官,郑氏集团以海运贸易的巨大利润支撑着南明的反清武装斗争。皇帝赐姓给臣属在中国古代是对后者充分认可和肯定的一种无尚的礼遇。郑成功起于豪门,又有“国姓爷”的殊荣。更是以匡扶明室为己任,比起父亲有过之而无不及,甚至于郑芝龙受清廷许诺闽浙总督而变节之后也不改初衷。在那个时代他的观念中,明朝就是中国。身为大明之臣,就有责任挽救国家和民族于危难之机,忠孝难两全时取国家民族大义。再次,郑成功名郑森,字大木或明俨,并无日本名字流传下来。他的人生舞台在中国,即便是联络日本幕府也是为了借助外力对抗清军挽救南明朝廷。基于以上事实已经说明了郑成功虽然有一半日本血统,但是他的民族认同完全是中华苗裔。既为大明,也是捍卫了中国的利益,郑成功是名副其实的中华民族英雄。
二
所谓历史剧,就是要以基本史实为前提的基础上,加以适当的发挥,但有个准则,不可以距史实太远甚至相悖,如果完全脱离历史,其价值就会大打折扣,甚至于不能被称为历史剧了。然而,在近松门左卫门的《国姓爷合战》中,则严重歪曲了历史事实,其中最严重的是对郑成功形象的歪曲和改造,而且充斥着民族沙文主义的肆意渲染。例如剧中虽然以郑成功为主人公,但却总是一个叫“和藤内”的日本武士跳来跳去。显然,近松门左卫门把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郑成功视作日本人。而郑成功除了生在日本之外,一生中都在明清之际风云激荡的中华大地度过,而近松门左卫门说他是在日本长大,二十几岁以后才回到中国。娶日本人为妻更是把父子的事混淆了。更为离奇的是,近松门左卫门对“国姓爷”的解读竟然是这样的:郑成功有一个日文名字“和藤内”。所谓“和”即“大和”就是日本,“藤”字和当时日本称呼中国的“唐”字在日本语中都读作“とう”,而“和”字在前、“藤”(唐)字在后,明显具有突出强调郑成功的日本人身份的意图。
《国姓爷合战》中的很多场景和情节更是具有迎合日本观众的倾向性。“合战”在日语中有交战、交火、对打的意思。近松门左卫门应该是以郑成功1659年围攻南京之战为依据。这次战役虽然前期进展顺利,但是郑成功最终是失败了。但近松门左卫门不管这些,他只要对烘托他的主题有用的部分,即郑成功战局占优的阶段。剧中的这个日本版的“国姓爷”和藤内和父母一同去他称之为“大明国”的中国,仰仗着日本武士的神威,打败鞑靼(清)兵,攻陷南京城,城内明将与和藤内合作,并拥戴和藤内为“延平王”。在近松门笔下,这位“国姓爷”与真正的“国姓爷” 郑成功大相径庭,和藤内压根就是一个日本武士,并在戏中口口声声自称“我们日本人”。他到中国来的目的,实际上也不是抗击清军、光复大明,恢复中华正统,而完全是为了扬日本之国威,趁中国内乱动荡不安之时,侵略中国,并图谋在中国实施日本的统治。关于这一点,剧本中有露骨的描写。在第二幕第一场戏中,和藤内在退潮的海滩上看到鹬蚌相争的情景,不禁感慨道:“让两雄交兵,乘虚而攻之,此乃兵法奥秘。……听说在父亲的生国,大明和鞑靼双方正在战斗,这岂不是鹬蚌相争吗?好!现在就到中国去,用方才领悟到的兵法奥秘,攻其不备,大明和鞑靼两国的江山岂不是唾手可得了吗?”作者接着使用旁白,作点题之语:“这位年轻人就是后来西渡中国、荡平大明和鞑靼、名扬异国和本朝、被称为延平王的国姓爷。”剧本特别注意渲染这位被称为“国姓爷”的和藤内是作为日本人与中国人打仗的。例如第二场中和藤内对中国的残兵败将说道:“喂!,也没什么了不起的。我的生国是大日本!”和藤内还摸着老虎的脊背说:“你们污蔑日本人是小国,可是你们看看日本人的本领!连老虎都害怕,看到了吗?”这位“和藤内”靠了母亲从日本带来的神符,靠了“天照大神的威德”,在中国耀武扬威,连猛虎遇到他都吓得打哆嗦,更何况是中国的士兵,全都可以轻而易举地加以降伏。和藤内命令中国的降兵败将全都剃成日本式的月牙头,穿上和服,并改换成日本式的姓名,然后接受他的检阅和指挥。他在对中国将领训话时说:“你们看,这里请来了天照大神。本人以一介匹夫,却攻下数城,现在成了诸侯之王,受你等的臣下之礼,这就是日本的神力!在竹林中收降的这些夷兵,已剃成了日本头,让他们在前面宣传日本的支持。鞑靼兵素来深知日本的武威,他们一定闻风丧胆!”就这样,和藤内“国姓爷”终于攻下了南京城,驱逐了鞑靼王,保住了“大明江山”。而实际上,这“大明江山”已经不是“大明的江山”,而成了“和藤内”的江山、日本的江山了。⑤
近松门左卫门的《国姓爷合战》在日本一炮打响,看过此剧的人非常多。据日本文学史的记载,这出戏连续三年在日本上演不衰,观众多达20余万人次。就受欢迎的程度和演出的盛况而言,在当时是空前的。由于风靡一时受到持续欢迎,近松门左卫门又陆续写出了关于“国姓爷”的两个剧本―――《国姓爷后来的战斗》和《中国船带来的当今国姓爷的消息》,被后人称为“国姓爷三部曲”。 而且在日本出版界开创了一门“国姓爷文学”。其后,日本连续出版很多取材于郑成功的文学作品,形成一个系列。直到二战以后,日本出版界仍对郑成功情有独钟。不仅上田微古馆的《郑成功的盔甲》一书仍是日本男女老幼津津乐道的通俗演义,中山光义的《国姓爷合战》(1952)还被收入青少年世界名著文库。此外,饭泽匡的《国姓爷合战》(1956)也被收入日本国民文学全集。
郑成功的名字与事迹在中国可谓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国姓爷合战》这部历史剧对中国人来说,却少有所闻。中国人万万没有想到,民族英雄郑成功的高大形象在日本却是以如此方式来亵渎的。近松门左卫门不仅是歪曲历史事实,而且是别有目的的煽风点火,一是利用日本人对郑成功的亲近感,二是捕捉到了日本人看此剧的深层文化心理。他借郑成功为原型,重新包装,以日本人所喜爱的歌舞伎剧的形式,来突出一个日本式“国姓爷” 和藤内,使得日本观众看起来倍生亲切。
近松门左卫门在《国姓爷合战》有文化暗示和诱导。郑成功生在日本,母亲是日本人,日本人对他有亲近感可以理解。但是把郑成功塑造成日本武士,就是不负责任的肆意篡改。“国姓爷”的解读也透露出浓厚的日本国粹主义倾向。我们看不到历史上的那个矢志抗清、不屈不挠的悲情英雄,相反倒是看到一个无法无天、侵略中国的日本强盗。和藤内的狂妄自大到了极致,蛮横无理,甚至让人感觉到够不上武士的档次。言行中充满了对中国的诬蔑之词,刻意抬高日本,好像郑成功能够作战成功,那是借了日本的声威,靠了“天照大神的威德”。这种刻意诱导基于双重目的,一方面戏剧出彩点多(情节越夸张,和藤内叫嚣的越疯狂),票房越有保证。另一方面,利用日本观众的民族主义情绪,“这是一部‘为了让大阪的观众意识到是本国英雄的戏剧’,从而达到更大的轰动效应和宣传效果。不可讳言,日本觊觎中国领土由来已久,从唐代时中日的白江口水战到丰臣秀吉的侵朝伐明迷梦遭到可耻的破灭以及近代的和全面。中日之间总有太多的瓜葛与恩怨。总有人别有用心的利用一切机会煽动民族情绪。日本是个岛国,人口众多,国土狭小,火山、地震、台风频繁交乘,造成了这个民族危机感和集体意识很强⑥ 。近松门左卫门将郑成功置换为和藤内,一再强调其日本人身份。和藤内打了胜仗是因为“借日本神力”,利用广大日本民众的“民族认同”和民族自豪感,将日本民众的视线引向中国,和和藤内的胜利结合起来,唤起民族主义中某些负面的东西。
郑成功打败清兵在近松门左卫门的理解和设计中并不是还中华之正统这个意义。对鞑靼(清)兵的轻蔑是因为认为与自己“同属蛮夷”,凭什么彼可取而代之,日本就不可以呢?日本版“郑成功” 和藤内来中国征战,关心的并不是什么反清复明,而是两强相争时乘虚而入,所谓“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在中国实现日本的统治。这种对人物形象的设计应该说在日本是有市场的,无论是日本统治阶级中有政治野心的一部分人,抑或普遍怀有爱国情绪的老百姓,在《国姓爷合战》中都找到了精神寄托和情绪宣泄。
把郑成功塑造成一个武士和藤内,与近松门左卫门本人的身份也有关系,他本人就出身于武士家庭,也曾做过武士。传统的武士道精神不仅制约着他的创作,而且其道德观念也反映在他的文学作品里。近松门左卫门笔下的郑成功,寄托了太多的内容,既有他个人的痕迹,又反射出了武士道的影子。武士道从源平时代的“坂东武者之习”一路演化而来,可谓对日本民族影响巨大,以致于新渡户稻造这样说:“抛开武士道,日本的中心价值无从谈起”,日本民谣有“花中樱花,人中武士”。 武士道,“忠诚与献身之道”,与郑成功忠心耿耿、反清复明的一生相吻合,很符合日本人的价值取向,然而,另一方面,武士道又是“凶残与战争之道⑦ ”。地狭人多的现实情况使得日本在历史上多次向外转嫁生存危机,除了民族主义的恶性膨胀之外,武士道是日本炯异于其他对外扩张国家的精神源动力。正因为武士道精神已经内化为血液流淌在近松门这些知识分子的血管里,在他们的文艺作品中才能很自然地流露出武士道向外膨胀扩张的外侵心理。同时,这些文化人的言论又煽动和刺激了日本国民的战争狂热和强烈的战争参与意识。在这个层次上,杀气腾腾的武士和藤内是否符合历史上真实的郑成功,已经不重要了,他已被塑造成了全体日本国民的英雄,他的身上承载了超出文艺的东西,日本观众被《国姓爷合战》所渲染的侵华迷梦所鼓动,喝彩叫好的是日本极端民族主义的化身和藤内在中国“扬日本之国威”。
近松门左卫门作为一个历史剧作者,犯了一个大忌,就是严重违背史实,为了迎合观众,虚构了太多情节。中国明清之际,清军入关之后,逐渐拥有了对南明的绝对军事优势,郑成功实际上作为南明最后的一支孤军与大清作战的,是一个悲情英雄的形象。其忠诚的气节应该是文艺创作的主题所在。正如康熙皇帝亲书挽联:“四镇多二心,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诸王无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其忠诚的气节应该是文艺创作的主题所在。郑成功打败了当时号称“海上马车夫”的世界海洋霸主荷兰,收复了台湾,不仅仅是中华民族的英雄,按照郑成功的中日混血的血统来说日本人也有理由引以为豪。更重要的是,郑成功是十七世纪直面和打败西方殖民侵略势力、收复国土的亚洲人,是一位在东方反压迫斗争中留下重重一笔的千古英雄。这完全可以作为加以深化挖掘的思想内涵。而且,郑成功的血管里融有着中日民族血液,是令两国人民都非常敬佩的杰出人物,他从西方殖民者手中的事迹和忠君爱国的高尚气节为共同的东方文化背景所接受和传颂,理所当然成为加强两国人民了解和友谊的历史素材。令人遗憾的是,这些都没有在近松门左卫门的历史剧创作中体现出来。却是一味的哗众取宠违背史实,歪曲人物形象,在对中国极尽污蔑、抬高日本上作文章。《国姓爷合战》引爆民族主义,混淆民族认同,煽动民族情绪。将立足点放在了满足当时日本部分国民的狂热的侵华迷梦和野心,使历史剧庸俗化、政治化,仅仅充当了当时日本民众的内心阴暗的侵华欲望的宣泄工具,从而大大降低了其艺术价值和思想意义。使其陷于狭隘民族主义的樊篱之中,没有起到宣传和纪念英雄郑成功的应有之义。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注释:
①林恕编《华夷变态》转引自南炳文:《“朱成功献日本书”的送达者非桂梧、如昔和尚说》,《史学集刊》2003年第2期,第39页。
②光:《郑成功父子对台湾经济发展和安全的影响》,《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第122页。
③沈正一:《拙劣的诡辩――驳斥“郑成功在台湾建国”谬论》,《台声》2003年3月第15页。
④郑亦邹著:《清史稿,列传十一,郑成功传》。
⑤李群:《近松门文学中的武士道与侵华意识》,《日本学刊》2006年第1期第135~136页。
民族英雄的事迹范文5
1.复述课文,了解本文的情节特点,把握文章的主题。
2.学习本文富有特色的人物描写方法。
3.领悟本文景物描写的妙处。
【教学重点】
1.学习本文运用各种方法塑造人物性格的方法。
2.了解文章的情节特点,把握小说的主题。
【教学难点】
品味文章的语言,体会文章的意境之美和意蕴之深。
【教学课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有谁看过《小兵张嘎》这部故事片?我们大多数同学在影视作品中都看过,这是一个战争题材的故事,故事发生在白洋淀一带,讲述的是小英雄张嘎的英勇事迹。今天,就让我们再一次走进白洋淀,去领略那里的风光,聆听发生在那里的老英雄的故事。
二、检查预习
1.给下列加下划线字注音:
竹篙( ) 疟子( )
寒噤( ) 舀水( )
吆喝( ) 蹿出( )
疟疾( ) 仄歪( )
2.解释下列词语:
寒噤 张皇失措 仄歪 转弯抹角
3.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引导学生回顾小说文体知识,包括小说的定义、小说的三要素、刻画人物的方法、小说的情节、环境描写的作用。
(提醒学生注意积累,可以让自己的赏析有理有据。)
2.朗读课文,注意文章的情节特点,能复述故事。
(找生复述,师生评议:一评内容是否完整;二评思路是否清晰;三评表述是否严谨;四评是否带有感情。)
3.本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
4.读完本文你有何感受?动笔写一写。(可以从文章内容、写作方法、作品思想等多个角度思考,注意抓住一个角度去写。)
5.交流感受,互相点评。
四、精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1.默读课文,请用“老头子是一个 的人,你看 ”的形式说说你对本文主人公的认识。(前一空归纳老头子的性格,后一空从文中找到相应的情节和语句来印证。)
2.总结文章描写老头子都用到了哪些描写方法?
正面描写,包括: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
侧面描写。
3.文中提到“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哪些地方体现了他这一特点?你认为这是优点还是缺点?结合文中的具体情节加以分析。
4.文中还写到了两个女孩子大菱和二菱,他们具有怎样的形象特征?请做简要分析。
(他们勇敢坚强、舍己为人、爱国、不怕困难。)
五、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芦花荡》写的是残酷的战争环境里的人和事,但是我们读后并没有感到非常的凄惨,没有让人感到压抑,而是感到写得非常优美,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其中一个原因是,得益于作者对白洋淀美丽风光的描绘。请同学们找出文章中关于环境描写的句子,揣摩这些环境描写的作用。
1.找出文章中环境描写的句子,读一读,并说说描写了怎样的环境?
2.分析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作用:渲染故事的气氛,衬托人物的心情,给作品增添一种战斗的诗情画意。
结尾处烘托作用:这是老头子置敌人于死地时,“向着苇塘望了一眼所看到的美景,老人此刻正沉浸在轻松愉快的情绪之中,那鲜嫩的芦花在老人的眼里,自然会显得格外美丽。衬托出老英雄在痛打鬼子时内心萌发出的一种轻松、愉快的情绪。
3.总结环境描写方面的知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交代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
六、品味语言
默读课文,完成下列各题。
1.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你从“呆望”一词中感受到了什么?文中的哪些内容和这里的“阴森黑暗”形成了对比?)
2.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藏战火去了。(你从水鸟深夜飞动和歌声这一反常现象中读出了什么意思?)
3.半夜以后,小船又漂回来,船舱里装满了柴米油盐,有时还带来一两个从远方赶来的干部。(联系课文第二段中敌人的两个“提防”揣摩句中“飘”字的表达效果。)
4.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如果让你用字来概括老头子的特征,你应当提取哪几个词语?)
5.他(老头子)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洒。(你认为这里的景物描写和当时打鬼子的场面一致吗?说说看法。)
七、课堂小结
从本课中你学到了什么?(提示学生总结本文描写人物和景物的方法,以及清新富有感染力的语言。)
八、课外阅读
小说《荷花淀》与课文《芦花荡》堪称姊妹篇,是最能代表孙犁小说独特风格的优秀作品。课下阅读《荷花淀》,领略“荷花淀派”作家孙犁作品的艺术魅力。
九、板书设计
民族英雄的事迹范文6
关键词:初中语文 人文素养
一、树立民族英雄形象
英雄人物往往是正义和烈性的象征,他们在思想文化、伦理道德、个人操守等方面所秉承、所表现、所展现的精神风范是历史进程中负载着文化内涵的有意义的风景,同时,透过英雄人物的行为表现,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以及价值观念也能得到带有生活细节或生命细节的体现。语文教师在相关的课文中,讲述英雄人物事迹能使学生从生动的人物生平中体会英雄的精神风貌和理想的人格品质,有利于他们建立健全的人格。理想的人格反映了民族的道德崇尚,也反映了民族文明的程度。中学语文课文中有许多的关于英雄人物的课文,如岳飞、文天祥、刘胡兰等等,教师要善于将这—类型的课文归纳总结,深入研究,准确领悟其蕴藏的人文内涵,把握其人文价值所在。在上课时,除了向学生传达课文本身所表达的内容外,可以顺藤摸瓜,对人物的生平做简要的陈述,阐述人物的精神所在。如降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人生境界通过人物在祖国危难之际所表现的杀身成仁、舍生取义、誓死不屈的英雄行为以及面对威逼利诱时的浩然正气体现出来,将中华民族为求仁、求义英勇不屈的英雄品格昭示给学生,使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领悟其中暗含的人文精神及英雄人物的人格魅力。
二、教育学生做一个讲文明、懂礼貌、守规则的人
社会进步要求人的文明和进步,特别在物质相对丰富的今天;人与人之间沟通日益密切与快捷,文明既是一个人素质的体现,更代表一个国家的形象;让学生不断更新观念,多谈一些这方面的时新短文,体会其内涵。知道尊重别人,尊重自己,礼貌待人,与人友好相处,这是一个人走向文明高尚的必然之路,更是一个人继承和发扬礼仪之邦优良传统的义务和责任。特别抓住北京奥运期间的事例。感受讲文明、守规则会受到世人的赞誉和敬仰,我们也感到无比自豪。
社会要进步,更要协调发展,就需要用规则来看守这个世界,就要教育学生遵守法律和道德,更应遵守一些其他规则,如交通规则、网络规则、校纪校规等等。自己守规则了,也就有更多方便与自由了,大家都有了这种意识和做法,社会才会进步的更快。
三、从阅读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指导学生学会多种阅读方法,能够理解和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以往教师把现成的结论塞给学生,以大量空洞的理性分析排斥个人感悟的做法,现在教师应重视学生读。朗读、默读、精读、略读、浏览,总之要多读,反复的读,要读的熟,以至于背下来。在读的过程中,主张学生去体验、感悟、理解、评判、潜移默化的受到熏陶和感染。语文的课文都是具有人文内涵的美文,教师要知道学生朗读,美读。因为大声地、动情地、陶醉的朗读是体悟文章思想感情的最好方式,也是获得语感,积累语言的最佳途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只有进行自主化的阅读,才能深刻的领悟到文学作品的内涵,与文学思想大师进行心灵的沟通,进而产生共鸣,使自己的情感得到陶冶,精神得到愉悦,久而久之,就会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有感情的诵读还能提升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从而形成良好的修养;这样就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