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大学优势专业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苏州大学优势专业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苏州大学优势专业

苏州大学优势专业范文1

根据官方的数据,2018年苏州大学在全国排名27名;2017年排名28名;2016年排名26名。有关该大学:

苏州大学简称“苏大”,坐落于历史文化名城苏州,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和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国家“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全国博士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高校,江苏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

截至2018年1月,苏州大学共设有134个本科专业;50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4个专业学位硕士点;28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一级学科专业学位博士点,2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省级重点学科,8个江苏高校优势学科,12个省级一级学科重点学科,5个江苏省重点序列学科,15个“十三五”江苏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

(来源:文章屋网 )

苏州大学优势专业范文2

凤凰卫视这个新兴的传媒界领军媒体,自1996年成立以来,一直以其专业的新闻报道享誉海内外,正如它的口号一样“向世界发出华人的声音”。如今,苏州工业园区科教创新区内,有凤来仪,栖于东吴之东,与东吴名校强强联手共筑传媒教育新希望,这就是今天的苏州大学凤凰传媒学院。

凤凰传媒学院落户的苏州工业园区科教创新区在地理上有着独特优势。位于独墅湖畔的科教创新区近年来发展势头迅猛,本着“筑巢引凤”的发展指向,如今区内己成为国内首屈一指的高等教育区,人民大学、中科大、东南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港大思培等一批国内外名校聚集于此。毗邻大学城的创意产业园和园区内目前国内最大的动漫产业基地也聚集在此。集合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凤凰传媒学院就在这样的环境下应运而生。

在传媒学院的学生随时都能收看到凤凰卫视的节目。摄影棚、演播室、演播控制室、摄影暗房、编辑实验室、播音主持语音实验室、电视摄像实验室、计算机图文实验室、电视鉴赏实验室、非线性编辑实验室、控制室、画室等。高档的硬件配置使凤凰传媒学院的学生有了大显身手的机会。

从十多年前从属于苏大中文系的媒体专业到现在的凤凰传媒学院,一路走来,风雨彩虹相伴相随。早在2005年,苏州大学就设立了苏州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2009年,学院与香港凤凰卫视集团合作组建苏州大学凤凰传媒学院。在原来强有力的传媒理论基础的支持下,苏大希望借助凤凰这个颇具影响力的品牌扩大影响力,同时还借鉴凤凰专业团队的实际操作经验和成熟的市场化运营手段来帮助苏大传媒学院在中国传媒领域打响一炮,快速成长起来。正如凤凰传媒学院王尧院长所言,苏大传媒教育的发展正处于“转型”阶段,现在的目标是发展成为一个产、学、研一体化的传媒学院,力求在凤凰这个高层次的媒体平台上,把凤凰传媒学院这块牌子做大、做好。

在师资力量方面,凤凰定期会联系、派遣业内的一些优秀从业人员到传媒学院来给学生开设讲座,像济南大学、南京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的一些媒体界泰斗都已在凤凰传媒学院讲授过课程。在实践方面,这也是当今中国各个高校媒体专业颇为缺乏的,在凤凰传媒学院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实际锻炼的机会。目前,凤凰旗下的一档娱乐节目《蚂蚁斗大象》的录制工作就是在凤凰传媒学院完成的。

苏州大学优势专业范文3

【关键词】自然科学基金;基金申报;资助数量

1 学校概况

苏州大学坐落于素有"人间天堂"之称的古城苏州,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首批“2011计划”牵头高校和江苏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其主要前身为创建于1900年的东吴大学。学校现有26个博士后流动站;24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67个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一级学科专业学位博士点,4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44个硕士点以及21个专业学位硕士点; 4个国家重点学科,7个江苏高校优势学科,12个省级一级学科重点学科(含2个培育学科),22个省级重点学科; 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3个国家级公共服务平台,1个国家大学科技园, 16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7个省部级公共服务平台,4个省部级工程中心。

2 苏州大学近年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概括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的是学科前沿性和创新性的基础性探索性研究,在培养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人才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长期以来,因其公平公正、资助领域广,资助力度大,备受研究人员和科研院所及高校关注,一个单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数量往往是衡量这个单位在国内学术界的学术地位以及它的水平和能力的一个指标,同时也为单位稳定基础研究人才,获取高水平研究成果奠定坚实基础。近年来,我校十分重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各项工作,相关部门通过精心组织,广泛动员,创新思路,科学安排,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的数量和经费总量保持稳定增长的势头。

近年来,苏州大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量从2006年的253项迅速增长到2014年1115项,增长了3.41倍;获资助科学基金项目数从2006年44项增加到2013年311项,增长了6.07倍;资助率从2006年的17.39%增长到2013年的29.01%,资助经费从2008年的1835万元增长到2013年的17931万元。

3 苏州大学自然科学基金管理过程中的几点体会

苏州大学高度重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管理工作,严格执行基金管理条例,认真履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赋予项目依托单位的职责,积极为项目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并在此基础上采取了以下措施:

3.1 早宣传、早动员,早部署

苏州大学在学校的高度重视与统一部署下,每年9月份召开全校自然科学基金申报启动会,各项工作随之稳定有序的开展,通过院校两级模式,早动员,早部署,分管校领导携科学技术与产业部各处室负责人赴各学院(部)、附属医院等地推进基金申报工作,通过过保姆式三阶段跟踪指导、信息咨询等服务,及时了解各二级单位的自然科学基金情况,深入分析成功及失败的原因,获取有效信息。在每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指南之后,学校再次召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动员会,学习科学基金申请指南及项目的相关规定办法通知等文件精神,此外为了提高申请书的撰写质量,学校和各学院不定期的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对拟申请项目的老师进行一对一的指导,进行论证遴选,确保申请项目的质量和水平,在基金正式申报阶段,进行院校两级形式审查,针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指南及管理办法中提到的申请要求,结合往年在形式审查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最大限度的提高项目申请项目竞争力,通过各方面的努力,我校2014年度申报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初筛率仅为0.63%,远低于全国2.87%的平均水平。

3.2 持续完善科研激励机制,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

苏州大学对国家基金项目的管理非常重视,除了严格遵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各种规定办法之外,还专门制定了一系列自然科学基金管理条例,奖励条例,加强导向作用,营造有利于科研人员成长的良好科研环境,充分调动广大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如在职称评定,校内分配方面,使得承担国家级项目的老师的获得更多的绩效收入,同时对于国家级项目根据不同类别,不同人员给予一定的匹配经费,切实调动科研人员从事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积极性,使广大教师参与到科研工作中来。

3.3 设立校内预研基金,支持前期研究

为提高学校的科研竞争力,学校每年自筹经费,设立苏州大学自然科学预研基金,为科研人员争取竞争性科研经费支持提供前期研究基础,通过苏州大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预研项目,校青年教师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交叉学科预研项目等校内预研基金的设立资助了一批创新性较强发展前景较好的课题,明显提高了我校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竞争力,据不完全统计,获得校预研基金的教师已有近百人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

3.4 大力引进高端人才,营造科研氛围

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高层次人才更是极其珍贵的资源,是国际人才竞争的焦点。人才强校是苏州大学的战略发展目标之一,苏州大学近年来大力引进了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李述汤、柴之芳等一些列高端人才建立高质量的科研梯队来保持高水平的基础研究工作。同时通过在校内实施苏州大学特聘教授,东吴学者等一些列人才计划大力推进人才强校工作,促进人才总量稳步增长、素质不断提高,以高水平的人才队伍建设引领学科发展、增强科研能力、营造科研氛围,通过人才的外引内扶,科研团队的合理组建,苏州大学承担国家级项目的老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逐年提高,学校的科研氛围也日益浓厚,有效推动了学校自然科学基金的不断发展。

3.5 增强服务意识,强化中后期管理

苏州大学目前在研自然科学基金700多项,学校对获资助项目的过程管理也十分重视,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最大的发挥其在基础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作用,对于获资助项目,学校通过多种形式对项目负责人和学术骨干进行各类项目管理办法,财务管理办法等的讲座和培训,使广大老师了解科学基金的有关管理办法和要求,在项目执行过程中能自觉遵守科学基金的有关管理规定,按时上报各类表格,在项目执行过程中,我校每年不定期地组织专家抽查、赴相关学院了解全校在研项目的执行情况,熟悉科研工作的情况,了解研究中遇到的问题,帮助科研人员解决实际困难,尽一切努力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顺利完成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4 结语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是我校基础研究经费的来源之一,长期以来的支持使我校自然科学基础研究的整体实力、科研水平和广大科研人员的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取得了一批具有创新性和应用前景的科研成果,同时也有效推动了我校学科建设、高水平科研平台建设的不断发展。

近年来,我校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方面虽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较少,我校将认真履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赋予依托单位的职责,增强学习意识,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进一步拓宽管理思路,创新基金管理工作方法。努力为科学基金项目的申报和实施营造和谐创新的环境,在科学基金的持续资助下使我校的基础研究水平不断提升!促进我校基础研究的整体水平取得新的突破。

【参考文献】

[1]新形势下依托单位在科学基金管理工作中的实践与思考考[J].中国科学基金,2011:368-369.

苏州大学优势专业范文4

作为全国就业和创业型示范城市,苏州是着力优化就业创业体制,有效促进了就业创业和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计划的落实。为了建设现代化、国际化、人文宜居的创新名城,苏州政府大力倡导发展新能源、无污染、高科技的企业类型,要创最有环境,聚最优人才。据统计,苏州市内的企业主要集中分布在苏州高新区、工业园区、吴江区等,达20000余家。其中,欧美外资企业占55%,日韩外资企业占18%,其余为国内企业。作为全国市级GDP排名第2的苏州正处在深化改革、转型创新的关键时期,苏州政府已经认识到这一切的关键还在人才、关键还在创新。优化创新创业生态,为引进人才施展才华拓展更广阔的天地是苏州就业的总体形势。

考察期间,我们代表学校招生就业处重点走访苏州地区企业上级主管部门(苏州工业园区人力资源开发有限公司、苏州科技城管委会和吴江区人才服务中心)等3个单位并考察了其相应的人才市场,和共计7家具体用人单位(三星电子电脑(苏州)有限公司、科玮隽(苏州)信息咨询有限公司、住友电工(苏州)光电子器件有限公司、明治乳业公司、万都海拉电子(苏州)有限公司和瑞仪光电(苏州)有限公司。为开拓就业市场,我们又去杭州拜访了LG电子(杭州)有限公司)等共。我们此行受到了苏州各用人单位的热烈欢迎,并把各单位的基本情况与我们进行了沟通,提高了我们对苏州地区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人才需求的认识,双方将交流了合作的共同点,并明确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为我校在该地区就业市场建设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在三星电子电脑(苏州)有限公司和瑞仪光电(苏州)有限公司,我们和延大往届毕业生进行了座谈,并做了调查问卷,了解毕业生对母校教育教学、就业工作以及其他工作的评价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意见;了解毕业生参与麦可思调查情况。

二、意见和建议

1、学校应长期与相关企业上级领导部门建立互联互通关系。

相关报告显示,苏州就业市场总体供求情况需求比较大,该地区人才市场每周周一至周六组织相应的供求双方的招聘会,场景非常壮观。同时相关部门工作人员介绍,苏州地区将为外地务工人员(大学生)提供廉租房等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并有明确的政策支持,对985、211大学毕业生来苏州工作提供一定的经济补助,解决就业人员的后顾之忧。如果学校能够与其保持长期沟通,将为我校毕业生提供大量就业信息和岗位,为我校就业工作提升新的层次。目前在当地延边大学知名度不高,我们联系和走访了3个人才服务中心和31个企业,知道延边大学的占35%,了解延边大学的占15%。我们此次来苏州就业市场考察,对我校毕业生来苏州地区工作大有益处。

而且,我们在与上级人事主管部门了解到,他们每年都与招聘企业一起到高校组织企业招聘宣讲会,广录人才。并表示愿意组织相关用人单位来我校招聘大学生来苏州工作(当地人事管理部门与高校建立互联互通关系、合作伙伴关系和全面合作关系三个层次共有216所,其中没有延边大学)。这是机会也是机遇,希望校招生就业处与之积极沟通联系,把他们请进延边大学,形成双赢的局面。延边大学与当地距离过远,难以建立毕业生实习基地,学校教师研究团队研究成果转化基地,这是一条很重要的毕业生就业渠道。

2、加强具有语言优势专业人才的培养。

我校地处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有着得天独厚的朝鲜语(韩国语)和日语的语言优势。但现在从就业市场实际来看,纯语言类的毕业生崔在就业类型相对单一的情况,已经不再容易满足企业的需要。据了解,在苏州大学、西安外国语学院等院校已经开设了相关的语言专业(韩语、日语)。(2012年苏州工业园区到黑龙江大学招聘朝鲜语专业毕业生)用人企业大可不必舍近求远来到我校招聘语言类从业人员。

同时,从苏州市企业构成来看,多为外资或合资企业,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其公司高层领导皆具备较高的汉语能力水平,不再需要太多的从事翻译工作的人员。外资企业高层和中层领导国语水平提高,中层领导本地化达到70%左右,单纯语言类专业毕业生丧失优势。所以,既会语言又具备专业技能的学生成为了苏州就业市场新宠儿。我校应继续继承和发扬传统优势,与时俱进,培养适合就业市场的综合性人才,是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

3、加强实践性教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择业观。

企业在招聘员工过程中,对专业技能的要求之外更注重的就是学生道德和择业观的衡量。每一个企业都希望员工每天能够工作热情高涨,工作态度认真负责,热爱自己的集体,热爱自己的团队。但现实情况反映,一些学生总是好高骛远,在校期间没有形成成熟的择业观和就业观,导致企业与学生双方收到损失。

在调查和与毕业生座谈中,毕业生对学校教育教学评价总体还是满意的,但也不乏一些意见值得思考。我们了解到学校实践性教学过少,毕业生明明掌握了理论,实际工作中做不来。课程设置偏重于基本理论,专业课和选修课关联性不强,参加工作后适应期比较长。比如朝鲜语专业学生在校学习正统朝鲜语,工作中更多使用商务性朝鲜语等;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够,学生在校期间没有明确的求职意向,工作之前准备太少,工作中往往是“书到用时方恨少”。职业认知、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要加强,比如销售岗位和技术岗位有差别,从事技术岗位要有时间的沉淀;跳槽要知道提出辞职,要有工作交接等。改变就业观念,培养艰苦创业精神。毕业生入职一年内,因为工作岗位、工作环境和工作压力频繁跳槽现象比较严重。加强学习能力培养,毕业生学习经历丰富,学习能力缺乏。

在外语学习方面,学生提出了一些建议:英语口语的锻炼,因外在外企工作英语的使用频率是最高的,但是读写和语言表述是有差别的,我校对英语口语能力的培养相对薄弱。在外企工作,韩国语、日语学生在口语方面要求熟练,而我校存在朝鲜族学生说韩语、日语,不是精通或费力,这种情况对其就业会带来困难,希望学校有关部门能组织相应的培训,以利于学生的就业。

4、加强校友沟通,建立校友网络。

苏州大学优势专业范文5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课外科技竞赛;创新能力;人才培养

文章编号:1672-5913(2013)18-0020-04

中图分类号:G642

0 引言

近几年,我国在高等教育由外延扩张转向内涵建设的过程中,把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作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已经逐步为人们所理解并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大学生中大力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成为创新创业教育的一项主要内容,目前已成为我国高校发展最快、潜力最大的一项学生活动。大力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是高等学校适应时代要求的全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手段和内容,也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新理念。

在我国经济结构转型时期,高等学校应高度重视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开发和培养,发挥自身优势,努力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这一理念已成为各高校的共识。近几年来,苏州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嵌入式教学团队,经过十余年的教学科研实践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自主研制了适合实验教学、创新竞赛、课外活动及毕业设计的嵌入式实践教学仪器系统,并以此为基础构筑科技创新平台,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我们以“挑战杯”竞赛为龙头,以大学生科技立项为载体,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国家级、省级和校级的各类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几年来,我们组织学生参加国家级、省级和校级的各类课外科技竞赛,取得了十分优异的成绩,获得各类奖项30余项。表1列举了学生在2010~2012年间获取的国家级奖项。通过一系列比赛,苏州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具备较高创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创新人才,也提高了学校声望。

笔者作为“挑战杯”“研华杯”等创业大赛的指导教师,连续几年参与计算机学科竞赛指导工作,深切体会到大学生课外科技竞赛对实现素质教育和培养计算机创新人才的重要作用。如何借助课外科技竞赛平台,采取有效的途径更好地进行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非常值得探讨。

1 课外科技竞赛平台对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作用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高等教育要培养的是创新创业型人才,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高校培养目标的一项极其紧迫的任务。如何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成为各高等学校研究和探索的课题。而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除了把创新创业的内涵渗透到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中,还应当充分利用课外科技竞赛这一平台,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它可以考查大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实际动手能力,也可以检测大学生的信心、意志、勇气、团队精神等非智力因素。因此借助校内外科技竞赛平台,有利于全面培养大学生们敢于创新、勇于创新的精神,锻炼他们的创新能力,使他们具备强烈的创业意识、健康的心理素质、顽强的意志力、科学的冒险精神、出色的管理能力、博采众长的学习意识、社会实践能力,同时,也可培养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团队合作意识等,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促进毕业生就业。

2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途径的探索与实践

2.1 计算机类创新人才培养优质教学资源的建设

优质的教学资源建设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保障,也是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实现教育资源的整体优化,必须认真分析高等教育的内外部环境和区域产业的发展趋势,研究和分析区域和学校的有效资源,明确产业发展对计算机类创新人才的合理需求,运用资源配置优化理论,通过工程应用、校企融合推进创新人才培养优质教学资源建设。

2.1.1 构建创新人才培养的物质环境

良好的物质环境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必要保障。高校可从实验仪器、教材建设和网站建设等多方面构建计算机创新人才培养的物质环境。笔者所在的教学团队进行了如下实践。首先,我们自主研制的“飞思卡尔嵌入式开发系统”实验仪器已形成系列,包含MT-S08、MT-S12、ColdFire、Kinetis等多个应用开发套件。各开发套件中均包含扩展板、核心板、评估板、写人调试器、集成开发环境、规范源程序、配套教材、实验指导书(或讲义)及课件等,为课堂教学提供了必备的软硬件条件,并可用于构筑科技创新平台,为学生开展课外创新竞赛创造了良好的物质环境。目前,该实验仪器已推广至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同济大学、吉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全国50多所高校。其次,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是相辅相成的。为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我们先后编著了《单片机原理及其嵌入式应用教程》《嵌入式应用技术基础教程》《嵌入式技术基础与实践》(“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嵌入式系统:使用HCS12微控制器的设计与应用》《基于32位ColdFire构建嵌入式系统》以及《嵌入式系统原理与实践:ARM Cortex M4 Kinetis微控制器》等近十本教材和专著。嵌入式系统及应用课程还于2010年5月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最后,为加强教与学的“互动性”,方便学生下载相关教学资料,我们开办了“嵌入式系统实验室”网站和“嵌入式系统及应用”精品课程网站,并与“与非网”合作开辟了“苏州大学嵌入式学习社区”网站。

2.1.2 建立高水平的创新型教师团队

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既是决定一所大学实力的核心竞争力,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只有提高指导教师的水平和能力,才能使学生的科技活动开展得卓有成效。

组织和指导大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要选拔和培养一批既有丰富理论知识,又有很强实践技能,且富有耐心和责任心的高素质教师充实到指导教师团队中去,为大学生科技活动的开展提供技术支撑。苏州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大学生创新活动教学团队由高学历的学科带头人负责,带领年轻教师成立与教学相关的科研小组,并积极和IT企业进行项目合作。在教学过程中,吸收具有创新精神的大学生参与到实际的项目开发与设计中,从而更好地促进了教师和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也为院创新创业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近几年,我们教师团队已完成的横向科研项目有20余项,申请发明专利8项,已获得发明专利4项,获得软件著作权几十项,并发表30多篇与此相关的科研和教学论文。

2.1.3 组建和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学生骨干队伍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应注重发掘具有科技创新活动兴趣和能力的同学,将那些“有兴趣、基础强、肯吃苦、善钻研”的学生作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主要培养对象,鼓励他们参加研究生的科研例会,在日常的科技创新研究中给予场地和设备的支持,积极为这些学生提供参与学校各种科技创新活动的机会,有针对性地推荐各个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层次的科技创新活动。同时,以教师团队的各类科研项目为依托,组织大学生申报校内的“大学生课外学术科研基金”项目及“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由此来培养具备较高计算机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创新人才骨干队伍。此外,高校还可积极鼓励科技创新能力较强的学生“传帮带”刚刚从事科技创新活动的学生,以保持队伍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2.2 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实践教育新模式

基于教育部“卓越计划”创新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理念,按照计算机类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高等教育应当深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教学主渠道,重视对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的培养。

在计算机创新人才培养中,要大力推进“产学研”结合,以达到校企共赢互促的合作效果,带动社会经济的增长和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国外经验证明,开展计算机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能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科研单位的不同教育资源和人才培养的优势,是增强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的有效手段。通过企业提供的产学研合作项目,可构建企业与学校及科研机构之间积极有效的合作新模式,为大学生提供参与技术创新的机会。同时,高校可从项目中深入开发竞赛功能,积极开展以创新创业教育为主要内容的第二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创业兴趣,增强学生的创业体验,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创新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

2.3 设计并实践双导师制计算机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所谓双导师制,是指同时安排高校和企业指导教师共同指导本科生实践课题研究。在产学研实践教学中,我们进一步设计并实践了双导师制计算机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学校的专门指导老师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教育,学生能够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再由学校聘任企业中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作为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兼职导师来协同指导学生,由此形成全新开放的教育模式,使学生在参加公司研发项目的设计和开发中培养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2012年,教育部、科技部联合主办的第五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上指出:学习贯彻党的十精神,提高创新人才培养水平,当前要加快建立面向全体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训练体系;要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等开展更广泛的协同合作,联合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依托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工业园区和大学科技园等重点建设一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基地,促使广大的企业家、科学家、工程师积极参与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担当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导师。基于这一主导思想,“双导师制”已在我国很多高校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目前,“双导师制”已经在我院计算机专业的部分高年级本科生中试行多年,且已有多项由学校指导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共同指导的本科生课题入选江苏省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和国家大学生创新计划。我院计算机相关专业已经和摩托罗拉、宏智科技、快捷半导体、奇梦达资讯、苏州工业园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数十家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实习基地、创新基地和工程中心等,从而全面保障了双导师制计算机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实施。2,4

建立计算机类创新人才培养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当前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的重点,也是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为此,高校应当综合发挥目标导向、条件保障、激励约束、监督控制功能,建立健全具有一定的质量标准、与计算机类创新人才培养相适应的系列文件,组织并实施基于自制实验仪器的实验教学、暑期自主生产实习、基于产学研结合的零距离模式的毕业设计特色教学等教学和教研活动,由此有效地保障计算机类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质量。3

结语

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是时展、高校改革和发展的迫切需要,还是大学生自我发展、实现自我价值的内在需求。因此,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应当渗透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这是一个长期的探索与实践的过程。创新人才培养的优质教学资源的构建、产学研结合和双导师制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与实践、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等,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都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并认真实施。同时,还要充分发挥课外科技竞赛平台的重要作用,全面培养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以期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具备良好的科技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周燕,曾凡智,杨广发,科技竞赛驱动及多知识点融合的计算机学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计算机教育,2012(16):19-22

[2]蒋华伟,袁秀珍,李琳,等,计算机专业产学研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计算机教育,2011(14):8-11

苏州大学优势专业范文6

关键词:旅游职业教育资源;联盟;整合;构建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3)12-0068-04

针对目前苏州旅游产业高端旅游管理人才紧缺、合格的高素质的大中专毕业生供不应求的现状,旅游院校和旅游企业必须有效整合旅游职业教育资源,构建各个层次的旅游教育联盟,具体包括构建旅游院校和旅游企业的联盟、旅游院校和旅游院校的联盟、旅游院校和政府旅游部门的联盟,以实现苏州旅游业与旅游院校人才培养的无缝对接,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1]

一、构建旅游院校和旅游企业的联盟,

共建实训基地、整合课程内容和

教学资源,优化师资队伍

旅游院校和旅游企业的联盟实质就是校企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和双赢。校企合作教育是一种从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职业能力及就业能力出发,利用学校与企业等多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在培养人才方面的优势,培养适应企业需要的应用性专门人才的教育模式,旅游院校和旅游企业的联盟充分体现了现代职教理念和教育改革的趋势。[2]

(一)利用旅游企业的优势资源,建设实景化旅游教学实训基地

旅游服务的对象是人,学生必须学会等客服务,培养情感服务能力。为了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教学实训环境必须是真实的现场,让学生面对真实的顾客,进行全真环境的实景教学,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应变能力,做到实训实体化。

所谓实训实体化,就是将学校现有的现代服务业仿真实训基地打造成对外经营的实体企业,运用企业经营模式、管理模式,教师进行管理与指导,学生进行管理与实践的模式。实训实体化的途径基本有两种:一是由学校独立开展,独立运营,成为学校内部的教学实体;二是由学校与企业共同合作,学校提供场地、设施,企业进行投资,移植企业管理与运营模式,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相互合作,相互制约的利益共同体。[3]

以苏州旅游与财经学校为例,学校通过与本地实力较强的苏州文化国旅合作,成立了实习旅行社。苏州文化国旅给学校提供营业执照、网络销售平台、有经验的计调等资源。学生在旅行社实体中训练,能够很好地将课堂所学的知识融入到实际工作中,特别是解决了在校生上团的心理障碍和带团技巧不熟练的难题,学生按旅行社业务开展游线设计、营销、组团、带团等导游服务经营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带团能力和应变能力,使学生的角色从学校人向企业人过渡,在企业氛围中学习和训练,有利于使其快速成为企业人,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学校与企业的零对接,学生毕业后可直接上岗或进行自主创业。

(二)将旅游企业的岗位职业标准整合为专业课程内容

现代职业教育的基本理念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其中的“以服务为宗旨”包含两层含义:学校一要为企业服务,二要为学生服务。为企业服务就是要为企业提供高素质的满足其需要的毕业生,为学生服务就是为学生提供最合适的课程,用这些课程培养出优秀的学生。毕业学生不太受企业的欢迎,主要原因是学校培养的学生职业能力不强,归根到底毛病出在现有的课程上。[4]现有的课程体系不是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本位,而是以知识为本位,以教师为本位。学生学的课程在实际工作中无用武之地,企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学校又没有教过。某旅行社老总反映有的学生发传真连纸都不会放,一个毕业生必须经过一年多的再学习才能上手工作。学校要真正做到与企业无缝对接,首先要做到课程设置与企业工作现场无缝对接;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而言,旅游企业有哪些岗位,这些岗位需要什么知识和技能,这些都要调研清楚。有的旅行社有自己的电子商务平台系统,有财务单据报表和结算方式等,这些内容都可以成为我们的校本教材。因此,我们要大刀阔斧地改变现有的课程体系。只有做到课程设置企业化,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校企接轨。

(三)整合学校和企业的教育资源为企业定向培养旅游人才

校企合作的实质就是人才培养的合作。为了把今天的学生培养成明天的特定企业员工,我们必须将企业的文化、企业岗位要求等知识和技能提前导入到学校教育的过程之中,提前让学生进行角色认定。为企业用“冠名班”方式进行定向培养,是行之有效的措施。学校可选取知名旅行社和高星级品牌酒店作为合作伙伴,深入企业进行调研,签订合作协议。学生入学后,组织学生参观合作企业,了解企业情况,企业派专人到校介绍旅游企业业态和企业文化,让学生了解企业,从而增强对专业的兴趣,进而对企业产生认同。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爱好和意愿选择“冠名班”,然后旅游企业人员来校面试,确定入选名单。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制订“冠名班”的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教材,由旅游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来校授课,根据企业的需求定向培养,企业需要什么技能,学校就教什么,尽量满足企业的需求。学生到冠名企业进行顶岗实习,解决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习难的问题。这样,学生可提前了解企业概况、企业文化,实习期间能很快融入企业,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增强学生的满意度。在日常教学管理过程中,定期开展校企合作方面的文化活动,为学生提供奖学金,减免部分学费,以得到家长的理解与支持。企业对冠名班的办学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到课程的开设,从教学过程到教学评价,从师资培训到教学督导,都要与学校深度合作,全程参与。[5]

(四)聘请旅游企业专家和行家建设旅游院校的师资队伍

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是高职旅游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缺乏实践经验的教师,不可能培养出高技能的应用人才。[6]虽然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数量很多,但是质量却不高。俗话说“隔行如隔山”。学校与企业的行业追求目标是不同的,如果教师没有行业经验,那么职业教育就犹如隔靴搔痒。因此,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必须实现师资队伍专家化、行业化。学校可以根据需要聘请行业的资深经理、员工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让他们把行业一线鲜活的经验和操作实务直接教给学生,还可以让他们以师傅带徒弟形式,作为学校没有行业经验专业教师的指导教师。苏州旅游与财经校旅游管理系就曾特邀了校企合作单位苏州八爪鱼在线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综合管理部的张静芳经理,来校为2009级的学生进行了一场有关旅行社计调业务实际操作的讲座。企业经理围绕着“八爪鱼在线旅游”的在线同业分销平台展开,就网页页面上的具体操作和注意事项进行了详细介绍。学生们认识了“快乐之旅”这个旅游品牌,对于计调流程中的线路查找、上车地点选择、住宿人数要求、自费项目、客户资料、座位安排、订单产生、出团通知单、确认单、退单责任承担有了一个比较直观的了解,并学习掌握了报价单各个项目的相关注意事项。业内人士讲座使学生在校学习旅行社计调理论知识的同时,接触到企业实际操作要求,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更好地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为实习做好衔接过渡准备。教师也接触和学习了网络旅游营销的新模式,提高了业务水平。学校也可派专业教师下企业顶岗工作,以弥补行业经验不足的缺陷。以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系为例,学校派青年教师分别在苏州青年旅行社股份有限公司、苏州万豪酒店和苏州桃园度假村进行挂职锻炼。挂职锻炼学习,增强了教师企业工作经验和管理能力,也增强了专业教育的针对性和指导性。当然,旅游企业还可以利用旅游院校的科研资源,开展横向课题研究,开发旅游产品,设计旅游线路等,取得双赢。

二、构建旅游院校和旅游院校的

联盟,实现共建共用、师资共享、教研合作

2008年成立的苏州旅游协会教育专业委员会有苏州大学、苏州科技学院、常熟理工学院等4所本科院校,苏州市职业大学、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等9所高职院校,有太湖旅游职业学校、相城职教中心校、张家港第二职业高中、常熟艺术学校等7所中专校。其学校办学层次之多,学校数量之多,学校规模之大,教师和学生数之大,在全省名列前茅。可在师资交流、学分互认、实训设施设备共用共建、旅游教育信息共享,旅游教育及智力资源的整合、利用诸方面进行探索,形成经验加以推广。

(一)校内旅游实训基地的共建共用

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各旅游院校都十分注重校内旅游实训基地建设,但各校办学情况不同,旅游实训基地建设投入和项目不尽相同,各有所长。如能做到共用共建就能取长补短,各取所需。如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投入数千万元,建设了文化旅游实训基地,围绕苏州文化旅游大产业,按照“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主线,布局酒店博览与酒店技术、酒吧调酒、西餐西厨、中厨中餐厅、世界遗产教育中心、导游与园林景观设计、艺术设计(旅游会展设计)、表演艺术、校园文化传播中心等多个实训场所,以培养现代化、国际化的旅游行业复合型人才。该实训基地服务于文化旅游类、文化创意类专业群,包含中西烹饪实训中心、国际酒店实训中心、旅行业务实训中心、文化创意实训中心,覆盖旅游管理、烹饪工艺与营养、涉外旅游、动漫设计与制作、艺术设计、表演艺术等专业。这些设施设备可以为全市的各旅游院校的师生所共享。

苏州职业大学吴文化研究成果丰硕,建设了学生吴文化学习基地——吴文化园,重修了顾野王墓,这些都是优质的地域文化教育资源。经沟通联系,得到了苏州职业大学有关部门的支持,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教师和学生可以走进其校园,寻访吴文化,接受吴文化的熏陶,提高职业素养。

(二)旅游院校之间的师资共享

各旅游院校办学层次和历史不同,都有自己的学有所长的品牌教师,这些师资可以在各校之间交流,开设专题讲座等,实现师资资源共享。例如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邀请了十多位市内各旅游院校的的专家到校为师生开设讲座。为了更好地了解世博会,服务世博会,学校还邀请了苏州科技学院教授、上海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江苏省旅游规划咨询专家,苏州市旅游文化促进会会长陈来生来校作了题为“精彩世博,精彩旅游”的报告。陈教授介绍了世博会的形成、影响、意义、起源和发展,让大家对世博会有了系统的了解。为更好地了解吴文化,学校邀请苏州吴文化研究所所长、苏州市职业大学教授吴恩培先生作了题为“吴文化的诞生与发展”的学术报告。为深入了解园林,学校还邀请了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曹林娣为导游专业的学生举办了题为“苏州园林建筑意境”的讲座。师资共享有力地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各院校联合开展旅游专业教研合作活动

苏州市旅游院校开办了不同办学层次的旅游教育,各校的旅游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也各有特色,可以联合开展旅游教研合作活动,互相学习,实现师资队伍智慧共享。各校还可以开展校级合作,进行课程改革,评估督导,技能大赛指导等教科研活动。如苏州市职业大学教育科学人文系旅游专业教师十余人和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旅游系专业教师就成功开展了一次教研活动,为旅游专业校级教研提供了成功案例。职业大学教师参观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文化旅游实训大楼后,双方就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学生实习安排等工作进行了教学研讨,形成了共识,且互通有无。

三、构建旅游院校和政府旅游部门的

联盟,实现合作共赢

(一)政府旅游部门为旅游院校提供教育资源

旅游局可为旅游院校提供很多机会和资源,促进旅游教育事业的发展。如可聘请旅游院校专业教师担任导游考证的评委,让专业教师准确把握现场导游考试评判标准,以便在教学中有的放矢地开展教学。苏州市旅游局聘请学院旅游系专业教师参与了多个项目的评审工作,参与组织旅游饭店服务技能大赛的评审工作,参与苏州旅游标准化建设项目,让旅游院校专业教师掌握了最新的旅游管理标准。[7]政府旅游部门还可以为校企之间牵线搭桥,提供服务,帮助旅游院校在专业方向选择、课程设置、学生实习等方面开展创新性工作,形成各院校个性化的风格。另外,还可以推动校企交流和交叉挂职工作,使教学成果、科研成果和企业经营管理经验相互转化,强化旅游教学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二)旅游院校为政府旅游部门举办各项活动提供智力资源

随着苏州旅游业的发展,政府旅游主管部门举办的各类活动日益增多,需要有关旅游院校协作,各旅游院校也在活动策划、人员、场地等方面积极配合。2012年苏州市“苏式旅游”导游风采展示大赛就是旅游院校为政府旅游部门举办活动提供资源的成功案例。

在苏州市“苏式旅游”导游风采展示大赛筹划阶段,旅游局领导和有关部门就到学校进行沟通,学校专门选派了多位经验丰富的资深教师一起参与大赛方案的制订。旅游局还委托学校拍摄导游大赛中的纠错视频短片,学校组织力量编写脚本、安排角色、现场拍摄、后期制作。[8]

总之,旅游职业教育联盟平台的建立,可以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探索旅游教育的基本规律,致力于促进旅游人力资源的开发和旅游教育科研水平的提高,促进旅游教育与旅游业发展相适应;[9]有助于旅游院校更好地把握旅游业的发展趋势,遵循人才培养规律,培养更多具有国际眼光,有真才实学的旅游人才。

参考文献:

[1]李生京.职业教育改革与教育资源配置[J].管理科学文摘,2007(7).

[2]李凤兰,张俊.组建职教集团——发展职业教育的新思路[J].电子商务,2010(3).

[3]毕玉侠,邢花,佟立今,阎琦.论高等学校教育资源整合的战略方向[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版,2008(2).

[4]李力.关于整合理论之整合[J].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5).

[5]智强.德国“双元制”本土化的实践——健雄职业技术学院“定岗双元”培养模式[J].成人教育,2010(12).

[6]徐建中,李有彬.教育资源整合因素分析[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6(4).

[7]吴若斌.试论新形势下的教育资源整合[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