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计算机二级机试题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计算机二级机试题库范文1
关键词:计算机;考试题库;统筹建设;研究
美国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研究利用计算机来考试,1979年美国成立了“评价系统有限公司”(Assessment System Corporation)。我国从1985年开始进行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等课程题库建设,1994年1月国家教委高教司在华南理工大学开展了课程题库建设工作。
20世纪初,很多学校建立了自己的考试系统。而后,高校教师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题库建设。如何将题库建设好,这绝非一朝一夕能解决的问题,是一项长期艰苦的工作。如何将教师从繁重的题库建设中解脱出来,这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解决得好与坏,将直接影响教学改革进程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1现状分析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逐渐暴露了传统考试中存在的诸多弊端,因此,有必要建立适用于不同目的、技能和任务需要,且具有必要参数的大量优质题目组成的试题库。现在全国有80%左右的学校已建立了考试系统,辽宁省有近90%的学校拥有考试系统,有的是自己开发的,有的是引进的。但各高校的考试系统建设均独自为政,高校间相互没有联系,每个学校的教师为考试系统的题库建设均付出了很大的代价。这样,重复的工作反复来做,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浪费。
上了考试系统的学校,均为题库建设所困扰。因为上基础大课的教师,均有繁重的教学任务,单一由某所学校自己来建设题库,已跟不上考试的要求和信息时代飞速发展的需要,势必制约现代教育的发展。所以,考试题库由各高校间统一建设已成为众望所归[1] 。
上了考试系统的院校,已对题库建设进行了一定的研究,有一定的经验,这对下一步进行题库的统筹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各校考虑到题库建设是关系到教学质量的一件大事,都积极支持。我校领导更在人力物力上给与大力资助。这为我们下一步进行题库统筹建设打下了基础,同时也使我们充满了信心。
2研究内容
2.1各高校间考试科目、考试内容
考试测评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重要内容。以往的考试都是人工命题、人工评卷,既消耗了老师大量的精力进行出卷、改卷,又使得考试成绩带有一些主观性。即使上了考试系统的学校,也是每次考试自己出题,容易形成定势,约束了思路。随着网络教学的开展,学生对自主化、个性化学习需求也不断增强,这就要求不仅要给学生提供灵活、方便、科学、公平的考试服务,还要为学生提供随时可用的练习系统,这样就可以督促学生通过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熟练的操作技能,促进提高教学效果。这也是进行考试管理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2.2题库建设
考试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检验教学效果,为教学提供反馈信息的主要途径,是评定学生学习成绩,评价与检查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命题是考试的核心环节。为了提高考试质量,逐步实现考试的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试题库的建立势在必行。
试题库是众多学科考试试题的集中储存。显然,题库是标准化考试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不论是国家考试中心,还是省、市、区或各类学校系统内部建立的考试中心,如果进行标准化考试,就必须建立对应于不同考试对象的题库。
(1) 各高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组织好命题队伍,着重研究某几门课程的试题编写与录入工作。这样将多门课程分别由多所学校来进行录入。然后,管理部门统一进行检查与管理。所有的学校可以对所有科目的试题进行补充与扩展。这样,既可以减轻教师的负担,又可以达到试题的不断充实,使试题库逐渐完善。
(2) 管理部门从各高校抽调人员,根据各高校学生的平均水平,深入研究试题的覆盖面和难易程度,对不同难度的试题进行分类。试题的覆盖面决定着学生真实水平的发挥,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了一个导向作用。而难易程度的区分,对整个题库的后续组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2] 。
(3) 各高校可以分别抽出一部分人员,专门研究组题技术。这一项艰苦的工作,因为它决定着试题的编写、筛选、评价及试题比例配置,决定着试题编制的原则和方法。在试题的编制过程中,既要考虑试题本身的质量,还要考虑教材与大纲等多方面的因素,尤其要对学生进行深入的调查与研究。使学生能在考试中遇到不同的试题时,无论难与易,均能欣然接受,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 各高校抽出一部分人员定期对题库进行更新。计算机技术发展极其迅速,更新非常快,同时,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大纲也时常发生变化,教育部对各校的教学要求也会不断变化。因此,题库建设绝非一朝一夕的事情,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的工作,是根据需要随时变化的。对题库中已过时的题进行淘汰或锁定,定期补充新的题型。并且每年补充的新题比例不应少于20%。
(5) 各高校在每次考试之后,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分析与反馈。什么样的题学生普遍做不上,问题在何处?是学的问题、教的问题,还是题目自身的问题?若是题目自身有问题,应及时将这样的题目锁定,然后各高校坐在一起进行分析研究,找出问题所在,确定解决方案。
2.3题库建设须注意的问题
(1) 各高校之间应注意配合,要有统一的管理。各校应统一进行培训,定期交流。在处理技术问题时,要准确、清晰,不能含糊不清。
(2) 对各校在考试系统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应统一进行解决。
(3) 对试题录入中难解决的问题,应集思广益,共同处理。
2.4资源共享
充分利用现有的互联网技术,实现各高校之间的资源共享。
(1) 从短期来看,可以没有共用的试题库,而是各高校选派专人负责此事,及时相互沟通,依靠题库开发人员现有的技术,可以实现资源共享。
(2) 从长远来看,各高校享用共同的试题库,共同来进行考试。这需要在前期的工作基础之上来进行的。各高校通过前期工作,有了一定的交流与联系,在题库建设上已达成共识、互通有无。这样,依赖现有的资源,实现共享。保证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资源,节省人力物力。
2.5题库统一管理
题库建立以后,好的管理,可以促进题库建设,加速题库的快速发展。一般而言,题库统一管理应分三个步骤来进行。
(1) 进行题库统筹建设的各高校共同选出1~2名权威人士,来协助管理部门对各校题库进行统一管理。使建成的试题库具有添加、修改和删除试题的功能,实现网络题库的可扩充性和开放性。
(2) 各高校选派专人进行题库管理。各高校题库负责人与上一级题库负责人及时进行沟通,通过网络,将本校题库的变化及时上报,上级部门及时对各高校进行协调。各高校所用的题库服务器及时浏览上级部门所用的远程服务器,达到及时添加、删除、修改试题的目的。对随机抽取试卷的信度、效度及时进行评价[3] 。
(3) 题库的保密性是题库管理的重要一项内容,这需要两方面的努力。一是各高校要做好题库的保密工作,在源头上切断试题流失的可能性。另一方面是上一级管理部门更要做好保密工作,使各校传上来的试题万无一失,确保组卷和考试能顺利进行。同时,题库建设要具有稳定性、严谨性和可操作性。
2.6考试体制
建立了统一的题库之后,如何实现各高校间的灵活与统一的考试机制,值得研究。在考试上,各高校利用各自的考试系统,既可以在管理部门的统一领导下进行,又可以随时各自进行单独的考试。科学确定考试及格标准。
3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3.1研究思路
在对一些兄弟高校考察与调研的基础上,与兄弟院校联合起来进行题库建设,然后通过网络建设,实现资源共享。研究方法采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式,结合各院校的实际情况,动态调整题库科目与题目的类型,实现题库的统一管理,进一步改进考试体制。
3.2研究方法
(1) 针对已经存在的国内外试题库进行深入的探索和研究,并对其中存在的技术难点进行探讨和解决,设计应遵循科学性原则、协作性原则、交互性原则和界面友好原则。
(2) 网络题库系统采用目前流行的B/S模式的三层体系结构,以访问Web数据库为中心,HTTP为传输协议,通过客户端的浏览器访问Web服务器和与其后相连的后台数据库[4] 。
(3) 数据库管理主要涉及分布式数据库的分布策略、数据分片、查询优化和分解、以及分布式数据库系统的并发控制、事务处理与恢复技术等,要求实现的成本低、速度快、效率高[5]。
(4) 采用三级模型构建试题库系统。其中,最高级是系统管理员,拥有整个系统的所有权限,可以对试题、组卷进行管理,负责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行;第二级是教师用户,拥有试题维护、自动组卷、阅读和成绩管理的权限;权限最低的是学生,只允许参加考试和查询成绩。
采用网络加密技术,加强对试题库的安全管理,防止试题及试卷的外泄。
4结语
考试题库统筹建设的研究,可以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学校试题库的建设管理工作,大力推广网络化考试改革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切实发挥课程考核改革在教学改革中的促进作用,逐步实现教考分离,不断提高学校教学质量。以考试改革为重点,深化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对教学改革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在以往题库建设的基础上,进行网络化考试题库建设,为学生提供随机性、多样性考试途径,对学生知识的牢固掌握及各学校教学水平的同步提高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同时在管理部门的统一管理之下,可以随时对部分高校进行抽测与检查,起到了对高校的监督与督促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侯德恒. 基于WEB的计算机基础考试系统的研究与实现[J].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2):72-74.
[2] 徐祥涛. 在线考试系统题库设计与实现[J]. 科技创新导报,2009(16):184-186.
[3] 陈莉丽. Web技术支持下的远程教育系统实现[J]. 计算机与信息技术,2009(3):99-102.
[4] 王伟东,罗成裕. 一种通用智能考评系统的设计研究[J]. 现代计算机:专业版,2009(7):137-139.
[5] 谢琳洁. 基于PHP/MYSQL考试系统的开发[J]. 电脑学习,2009(3):79-80.
Study on Construction of the Test Paper Storeroom as a Whole
ZHANG Jing
(College of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Dalian Fisheries University, Dalian 116023, China)
计算机二级机试题库范文2
关键词: 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改革;考核方法;
中图法分类号: TP3 文献标识码: A
C Programming Language" reform of teaching and practice of assessment methods
TIAN Xin-li1,Liao Wei2
(1. The Engineering&technical College of 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Leshan,Sichuan, China)
Abstract: C computer language is our core professional a professional foundation courses, but also most of the major elective non-computer professional. 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design of the C language program for some of the teaching reform and examinations. One for the C language teaching methods, teaching conditions and the assessment methods proposed some effective methods for peer learning and discussion.
Key words: C language programming design; Teaching reform; The assessment methods;
0 引言
现在计算机应用技术涉及各行各业,高等教育对计算机的教育进行了普及,成为了高校公共基础课程,其中《C语言程序设计》成为理工科学生必修的一门计算机课程,并以达到C语言二级水平为最基本要求,《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是高等教育的计算机技能培养的重要环节。因而教好、学好该门课程的具有非常重要的社会意义,迫切需要不断研讨出更好更有效的教学和考核方式,为社会的对计算机编程技能的需求。现将我在学院“《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及考核方法改革实践”教改项目建设中,对该课程教学和考核方面的改革与取得的教学效果与大家进行探讨。
1. 研究目的和意义
《C语言程序设计》是高校计算机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基础课程,同时也是多数非计算机专业的主要选修课。该课程是一门实践性与应用性较强的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算法设计的基本思想和程序设计的基本技能。课程的内容主要涉及C语言的基本概念、基本语法以及C语言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在教学中既要重视严谨的系统理论教学,又要重视考试题型的训练环节,强化学生计算机等级考试应试技能。本项目针对我院《C语言程序设计》的教学考核和等级考试考前训练研发考试平台,该考试系统采用历届等级考试真题做为主要题库,灵活有效的考核教学效果,评测教学质量并督促教学方法的不断提高,达到提高等级考试过级率的目的。
2. 立项依据、国内外研究现状、存在主要问题分析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在独立学院的教学有很多地方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才能更适合三本学生的学习要求,因其覆盖面大,参与考试的人数众多,制卷改卷也已经成为一个越来越严重的问题;因此《C语言程序设计》自动组卷和评分的考试系统,越来越成为该门课程教学单元测试和期末考核的急需的手段,在此背景下,我们教研室组织教学骨干对《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与考核方法立项研究,争取实现我院《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考核采用上机考试,使用电脑自动组卷和评分。
国内外在目前已经涌现出了各种各样和《C语言程序设计》考试平台,但是针对我院实际教学的考试系统还需我们自己的授课教师根据我院的教学特色和要求自发研制,考试题库主要来源于四川省历届二级真题,能够服务于教学和计算机等级考试的训练。
目前存在的最大的问题是我们初次自行研发考试系统,经验不足,考虑难免不周,但是我们项目小组一定在系统测试中尽最大努力完善该系统。
另外,我们现有教学条件的最大问题是,理论教学课时严重不足,教学效果不能被充分有效的测评。
3. 本项目的研究内容、主要特色和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本项目是对《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方法及考试方式方法的研究,主要通过采用多种形式考核,督促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考试采用综合编程测试(考前一周完成)、上机(理论)和平时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法,全面考核学生的动手能力、基础理论和平时学习状况。 上机考试使用电脑自动组卷和评分的考试平台;平时考核主要包括平时作业和实验的完成情况,引导和督促学生平时多编程,编好程。
课程教学与考核方法改革的主要特色表现下面三点。 (1)平时上机训练时给学生留一些编程习题,每次根据学生平时作业和上机实践的情况进行测评并占据期末总成绩30%。 (2)期末前,给学生留一个综合编程题考核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同学们在考试前一周内完成,占据期末总成绩10%。(3)期末进行理论部分的上机考试,占期末总成绩的60%。
本教改项目要解决的关键问题。(1)保证在学校利用投影仪的多媒体教室授课,有效 提高 授课质量。同时在 C 语言教学中,改革考试方式,强调理论部分考核进行上机考核自动抽卷并判分,题库主要由等级考试真题组成,以适应等级考试过级训练。另外,增加了综合编程能力的测试,并将综合编程情况记入学生考核成绩,引导教师和学生重视程序编写能力的讲授和学习。(2)实现了在线考试系统。学生的考试由笔试全部改为机考。考试系统提供了编辑、考试和练习环境。实现了基于可信度的自动化阅卷和基于FTP的成绩自动上传功能,这对深化C语言程序设计和其他全院性的计算机公共课程教学的改革具有重要意义。(3)推广课题研究型教学模式。提倡精讲多练,以学生在课题研究中探索式地学习为主,以网站答疑讨论为辅,试题库在线测验为补充的教学模式。实行“精讲多练”,教师只作入门性的、重点的、带有启发性的讲授,强调自学能力的培养,指导学生通过自己看书、在网络教学平台上用多媒体课件或其它各种学习资料进行自学。让学生在课题开发的过程中利用在线学习平台学习基础理论和软件开发的思路与方法,其成绩记入综合编程能力测试分数。 (4)实行了“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调整传统教学内容的先后顺序,在上课前先给每个学生布置“任务”,以“任务驱动”方式引导学生学习。“任务”力求既结合实际,又能涵盖课程教学的要求。教师提出学生自学和开发、研究的进度,设计教学进程,以程序编制牵引理论教学,以项目开发和程序的拓展驱动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是打破程序设计类课程一贯采用的“语法”教学模式,以“实例”为主线展开,重在分析算法设计、数据组织、编程思路,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研究能力,同时讲授所涉及的知识点。以“实例”为主线展开,重在分析算法设计、数据组织、编程思路,并根据“实例”布置课后作业。根据课后作业完成情况,给学生合理的平时作业成绩。
4. 结束
本项目撰写相关教改论文,并实现《C语言程序设计》的无纸化考试系统,为学院师生提供《C语言程序设计》编辑、考试和练习环境,实现自动化阅卷,对我院计算机二级C的教学和模拟练习提供良好的实验平台。
【参考文献】
[1] 陈朔鹰等. 树立全新教学理念建设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计算机二级机试题库范文3
关键词: 考务管理 课程类考试 等级考试
在普通高校中考试作为教学环节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检验教学效果、检查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方式。通过考试能发现学生学习、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且能够及时提出相应的对策进行调整。考试这种特有的检验、评定、反馈和激励功能是其他教学环节无法替代的,所以搞好考试工作,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很多高校的教务处都已经成立了专门的考试中心,其职责是负责制定各种考试管理制度;负责组织各种大型的考试;负责公共课程的试题库或者试卷库的建设和管理;负责试卷的制作、保管,以及归档工作。考试中心的考试组织管理工作主要分为校内课程考试组织管理(期末考试、期初补考、新生分级考试,以及返校重修考试等)和校外等级考试的组织管理(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江苏省计算机等级考试等)。下面结合个人的考试管理工作经验,对高校考试管理工作进行初步探讨。
一、高校课程类考试管理
(一)制定一套完善的考试规章制度。
制定一套完善的考试规章制度,不仅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还能形成良好的考试风气。近年来江苏技术师范学院不断探索新形势下课程考试的科学管理,加大对考试方式改革的力度,不断完善考试制度管理,并制定了相关的考试管理规章制度。这些规章制度包括《监考教师职责》、《考场纪律》、《监考工作流程》、《作弊处理流程》、《学生管理规定》、《试卷印刷流程》等。考试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提高了考试管理的规范化程度,有效地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高校课程考试实行教考分离。
教考分离能够比较客观的反映总体教学情况,是学校领导和教师比较认可的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实施教考分离是一种挑战,也是促进教师教学水平提高的一种措施,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考试改革能够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
1.建立试题(卷)库。以各学院、各教研室课程组为单位,根据教学计划,就所开设的每门考试课程进行集体命题,每门课程的试题不少于10份(5套),学校严格规定考试命题的基本依据和教学大纲、考试大纲、教材和各专业的基本教学计划;课程组命题必须以教学大纲为依据,按照教学目的、任务、深度和难度等要求进行命题。每一份试卷的重复率不超过25%,所有试卷按规定编号,命题课程组填写试卷命题审批表后由所属教研室主任审核,主管的教学院长签字后交教务处考试中心。考试中心分学院以课程为单位对试卷库进行编号,并做使用、修改等详细记录。考试时,由考试中心随机从题库中抽取一份作为考卷。当教学大纲发生变化,或者有新增加的课程,则在开学初由相关的课程组组织命题,经审核后交教务处考试中心。另外像《高等数学》等课程可以组建试题库,利用计算机实现试题库的管理及快速组卷,使命题更加科学化、规范化。《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可以进行机考,实现无纸考试。
2.做好试卷安全保密管理。试卷保密是保证真正做到教考分离极其重要的环节。在试卷的安全保密上建立完善的保密管理制度,首先是要申请一间专门的试卷保密室,保密室的设施完全按照保密部门的要求配备;其次,为试题(卷)库配备专门的计算机和打印机,用于试卷电子稿的保存、修改、打印等;最后,在试卷的交接方面,在试卷启封前严格限制接触试卷的人员数量,从抽卷到送印试卷再到试卷的印刷、密封都是由专门的试卷保密人员进行交接,从而降低在试卷流通过程中泄密的可能性,确保试卷安全。
(三)端正考风,强化考纪。
1.做好考前教育工作。考试前要求各二级学院对学生进行深入的考前教育,使学生树立诚信为本、公平竞争的思想观念,提高遵守考场纪律的自觉性。
2.制定严格的考试管理制度,加强监考教师的责任感。教务处和各学院在每次期末考试前都召开做好期末考试工作的专门会议,组织监考教师认真学习监考工作守则,强化监考教师的监考责任感。监考教师必须在考前1小时到指定地点领取试卷。学生必须凭有效证件进入考场。考试开考前15分钟监考教师对学生实行抽号入座。
3.加大作弊处罚力度,严肃处理,狠抓落实。对考试作弊的学生严格根据学校相关规定进行严肃处理,对作弊学生及时进行通报批评,并及时处理,绝不姑息。
(四)制定领导巡考、参与监考的监督机制。
领导在考试过程中进行巡考,可以监察考务管理部门在考试的安排上是否科学合理,试卷印刷是否有误,考试时间地点是否冲突。学校中层领导参与监考对督促监考教师尽职尽责、树立良好的考风考纪起着督促作用。同时,公布违纪举报电话和举报箱,欢迎广大师生对考试管理工作给予监督。
(五)实行教评分离制度。
在教考分离的基础上实行教评分离。阅卷是考试的关键环节之一,阅卷是否客观公正直接影响考试的质量。所以在阅卷方面,由课程组制定统一的评分标准进行“流水作业”式的评卷方法,阅卷在同一时间、指定地点进行,统一登分。这样为了考分来求情、送礼的现象就少了,既减轻了老师的精神负担,又保证了阅卷的严肃性和客观性。整个考试结束后,由任课老师对试卷和成绩进行分析,分析试题的主要特点及不足(难度、深度、广度、题型、题量、分值分配等),统计各个分数段人数的比例及考试的最高分、最低分和平均分,从中找出学生的薄弱环节,针对以后的教学做出相应改进,最后填写试卷分析报告。
(六)考试试卷归档。
每次考试结束后,考务管理人员整理所有考试试卷,分学院编号、装订,最后录入学校档案室的档案管理系统。
二、高校等级考试管理
(一)等级考试的报名工作。
1.传达省考试院文件精神,组织网上报名。考试中心考务人员于每次考试前参加考试院举办的考务工作会议,学习贯彻会议精神并起草等级考试报名通知。报名通知分别以邮件和书面的形式下发到各学院教务办,同时利用校园网、电子显示屏等渠道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看到报名信息,以防学生漏报。所有学生的学籍及历年来等级成绩都通过教务管理系统管理,学生可以通过教务管理系统进行网上报名,报名结束后由考务管理人员统一将学生报名数据导入等级考试系统中。
2.交费确认,上报报名数据。考试中心整理报名数据后打印考生信息确认单,发到各学院,由学院下发到考生手中。考生本人核对信息,确认并签字。各学院教学秘书收齐信息确认表后上交考试中心。考试中心考务人员检查所有考试数据核对无误后对报名数据进行编排,做出数据统计表,导出上报数据上报省教育考试院。
(二)等级考试的具体安排工作。
1.考场安排。安排考场前,考务人员会预先统计一次全校可用做考场的教室数及每个教室的座位数,检查教室的设备是否完好,保证考场安排科学、合理。
2.监考安排及考前培训。等级考试的监考安排同校内考试一样,每个考场配备两名监考。监考教师一般都是由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老师的担任。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一般会尽可能多地安排外语老师监考,而计算机等级考试更多地会安排计算机老师担任监考。等级考试前教务处会对所有监考教师进行考前培训,要求监考教师认真学习监考守则,严格按监考守则要求监考。
3.下发考试材料,签订诚信考试承诺书。考试中心于考前一周打印准考证及监考工作材料。准考证下发到各学院后必须由学院加盖公章后才能发给每一位考生,并要求学生必须持身份证、学生证和准考证才能进入考场。通知学工处及学院,对学生进行考前教育,要求学生诚信考试。考生本人签订诚信考试承诺书。
4.试卷的领取、交接和发放。对等级考试的考试试卷严格按上级对试卷的保密规定进行保管。领取试卷时派专人专车领取,并安排学校保安陪同。试卷的交接必须当面核对签字,领取试卷必须两名监考老师同时在场。
5.成立等级考试领导工作小组。等级考试前一周由学校召开等级考试工作协调会,并成立考试领导工作小组。考试领导工作小组成员分别由校领导、教务处领导、各二级学院教学院长,以及各职能部门主要领导担任。校外等级考试,特别是全国英语四六级考试、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都是国家级考试。为确保考试顺利进行,保证考试各个环节不出任何纰漏,教务处会起草考试工作责任状,责任状又由各职能部门处长及各二级学院院长签订。这样层层落实,责任到人。
6.考试材料回收、整理,统计缺考、违纪数据并上报。考试结束后及时处理作弊违纪的学生,并通报批评。整理考场签到表,统计缺考学生数据,在系统中录入缺考、违纪数据后上报省考试院网络中心。整个考试工作结束后,考试中心对该次考试进行总结,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办法,进一步完善考试的管理程序,使今后的考试组织工作更加科学、有效。
(三)等级考试结束后的成绩和数据分析。
1.考试成绩公布。接到省考试院的等级考试成绩后,考试中心会在第一时间下发各学院,同时将考试成绩上传至学校教务管理系统供考生个人查询。
2.考试成绩分析统计,发放成绩单。每次成绩出来后,教务处会对该次成绩进行分析,统计考试通过率,并将通过率数据提交给外国语学院及各二级学院。英语四六级考试成绩单由全国四六级考试委员会印制,计算机等级考试成绩单由各高校统一领取成绩单空白证书并打印。所有等级考试成绩单均由考试中心清点无误后下发到各学院。
高校的考试组织管理工作直接决定了学校的教学质量,考务管理涉及的方方面面很多。高校要进一步端正考风、强化考纪,在考试组织管理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和创新,建立更加完善的考试管理制度。
参考文献:
[1]李书研.高等教育入学考试违纪作弊处罚的立法完善[D].吉林大学,2010.
[2]李丽.考试作弊的防治政策[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0(1).
计算机二级机试题库范文4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微项目;资源库;构建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公共必修课程,其课程目标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理论及先进的信息技术知识,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为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专业学习与工作打下良好基础。此课程的操作性与应用性非常强,目前主要采用任务驱动法、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方法进行教学。但对于高职学生而言,因为他们基础较差,学习主动性不强,所以有必要对教学方法进行针对性改革,以适合高职学生学情。因此,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采用微项目进行教学。当今社会“微文化”兴起,微电影、微信、微课等众多微功能给大家的生活、工作、学习带来很多方便,产生了很大影响。微项目教学是将教学内容分成若干个内容相对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小项目,微项目具有小而精的特点,可在1~2课时内完成教学任务,达到高效教学的目的。微项目来自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的具体案例,学生能学以致用,在短时间里完成微项目,产生成就感,提高学习效率,提升学习信心。
一、计算机应用基础微项目资源库建设的必要性
1.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得到快速发展,得到各级部门的重视,强调职业教育的信息化发展与应用。各级教育部门强调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将其划为“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规划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教学资源库可以起到示范、带头作用,为兄弟院校提供资源共享,提高整个职业教育的教学水平。2.信息化教学的需要。目前,高职院校教师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中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具有丰富经验,大部分学校编写了相应的教材与实验指导书,但缺少以微项目教学为主的教学资源库。微项目库能为高职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资源与个性化服务,锻炼学生的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满足信息化产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3.促进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进。在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中,教师主要采用理论与上机相结合的传统授课模式,学生在上机时将课堂传授的知识进行验证,很少融合职业能力,在工作中遇到问题时束手无策。微项目根据实际工作、生活中的案例进行编写,能满足职业岗位的要求。微项目资源库强调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思想改革教学模式,将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改为以学为主的模式,提高其实用性。
二、计算机应用基础微项目资源库构建
1.资源库内容的选取。设计微项目资源库内容时,教师应从课程教育资源的实际出发,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资源内容要有时效性。由于计算机硬软件更新换代快,而其包含的知识点较多,涉及内容广,要结合时代的发展,选择最新的知识与技术作为教学资源库的主要内容。例如,操作系统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Windows7,但教师同时也应兼顾最新的Windows10的内容。(2)数字化教学素材资源包括文本、图片、声音、操作视频等;各章节的教学课件、电子教案与优秀的教学录像;微项目教学设计、实施步骤及相关的教学软件,为教师改进教学方法与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参考。(3)试题及实验实训资源包括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大纲、课堂、课后练习题、模拟考试题库、理论及实验微项目等,目的是为学生取得全国计算机等级证及其他相关证书提供资源。(4)课程教学指导性资源。此部分要有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学目标、课程特色、授课计划、优秀的数字化教材、相关的各种竞赛的试题库等,方便教师更好地把握课程教学要求,指导学生有方法、有步骤地学习。(5)课程拓展资源包括专家讲座视频、电子图书、优秀学生作品、资源链接、练习题、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题库等。(6)课程教学评价资源包括课程教学考核标准、笔试与理论评价标准、学生学习效果评价标准、进阶练习题等资源,主要用于对学生进行考核、学生自主学习效果检验。2.微项目资源库建设步骤。以“职教新干线”为平台建设微项目资源库。“职教新干线”是一个实名认证的用户空间,实现资源共建共享的网络服务平台,2010年成立,对湖南省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产生了较大影响。全国很多高职院校教师与学生都有实名认证账号,教师可以创建自己的教学空间,上传教学资源,学生可以利用平台上的资源进行自主学习,随时提问,实现师生互动交流,探讨微项目资源库创建过程。(1)任务分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内容分为五个模块:计算机软硬件知识、Windows操作系统、Office2010办公软件、计算机网络、多媒体知识及常用工具软件的使用。由于微项目资源库建设任务重,内容多,我们建立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团队,每2位教师负责一个模块,采用表格化教案,以微项目为单元进行教学设计,每个微项目的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目的、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反思、教学过程,最重要的是要包括教学过程中需要的主要教学资源及辅助资源并将所有资源做好链接。(2)资料上传。在职业新干线的“管理空间”中建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微项目教学一级栏目,设置多个二级与三级栏目,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微项目资源整理成子菜单的形式进行展示。在“空间资源导航”中创建分类栏目,将各个微项目资源上传到对应的分类栏目中,利用“发表”功能发表文章。(3)制作学习导航。为了快速、高效地利用资源库中的资源,教师可以采用Flash制作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导航,将每个微项目甚至每个内容设置特定的位置,建立与其他微项目的联系,方便学生有目的、有选择地进行学习,方便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三、微项目资源库应用效果
1.资源丰富,方便学习。资源库不仅包含电子教案、教学视频、动画素材等内容,还建立对应的辅助素材库,包括计算机等级考试标准、模拟试题、综合实训等,设计模块实训内容,增加扩展训练知识,帮助学生课后自主练习,解决课堂时间不足,机房不能随时使用的问题。2.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微项目的设计来自生活、工作中的真实案例,结合学生专业,帮助学生顺利就业和可持续发展,训练学生的技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灵活性,引导学生勤学多练,提高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加强沟通与交流。资源库的建设与研究实现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资源的共享,方便教师教学,提高教学水平,加强不同院校间的合作交流,丰富教学经验,加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交流互动。学生通过留言板功能请教问题,教师可将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与参与性。4.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微项目资源库不仅利于“教”,更利于“学”,学生既可以根据资源库中的课件和视频进行学习,还可以选择资源库素材进行自主学习、创造性学习、研究性学习,这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模式。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利用资源库完成项目训练,掌握技能技巧,提高学习效率。5.推动教育理念的变革。微项目资源库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创造不受时空限制的学习平台,教师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有效利用资源,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整理课程知识,提出问题,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结论
通过两年来的不断努力,计算机应用基础微项目资源库建设不断丰富,实用性越来越强。但微项目资源库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过程,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资源库需要不断更新与维护,结合计算机等级考试大纲的要求,不断推进资源库建设,以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与学生的主动性,融入“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理念,实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将会有新的突破,以达到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目标和要求。
参考文献:
[1]李春秋.高职学院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研究与改革[J].河南科技,2013
[2]张艳艳.微项目学习在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3
[3]李畅.计算机应用基础(Windows7+Office2010)[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
[4]龚静,曾建一.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微项目教学法的应用探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6
计算机二级机试题库范文5
[关键词]二级管理架构考试管理系统
[中图分类号]TP[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416(2010)03-0058-02
1 引言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的开放性、分布性和巨大的计算能力使得管理的形式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开放教育教学和管理的信息化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网络教学、网络管理、无纸化办公等已经成为电视大学工作常态。在对辽宁电大系统信息技术发展状况的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笔者发现,辽宁电大系统各基层电大在网络设备、管理人员网络应用水平等方面发展很不均衡,同时,时间过于集中的考试也给考试期间服务器运行质量、网络传输质量、数据安全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站式”的考试管理系统在辽宁电大系统内推广存在很大的瓶颈问题,严重制约着“一站式”管理模式的推广。
笔者在多年的教务管理和软件系统研发经验基础上分析及设计了一套基于二级管理机制的网络考试管理系统――辽宁电大选修课网络考试管理系统。该系统将采用多级管理结构,并把机构设置对整个考试的设置管理业务流程整合到系统之中,方便管理与使用。
2 系统分析
依据辽宁电大考试工作所要求的管理内容,经过对考试工作各个业务环节的分析,分化管理职权、简化管理过程,本系统实现在逻辑结构上,按用户身份分为省校管理员平台、省校责任教师平台、市校管理员平台和学生考试平台,按业务流程分为计划子系统、试题子系统、组卷子系统、考试子系统、过程控制子系统以及成绩子系统;在物理结构上,分为省级电大、市级电大二级管理平台。平台间相互依存,平台内相对独立。如图1。
3 系统设计
本管理系统是一个实现二级管理的考试系统,在物理结构上分为省级电大、市级电大两级平台。省级电大平台承担计划管理、试题管理、考试管理、成绩管理等业务,分别由省校管理员完成命题计划、考试计划、组卷计划和评卷计划的设置,由省校责任教师完成命题规则、组卷规则的设置和命题、评卷工作,由市校管理员统一完成学生的课程报考等考试管理工作。市校管理平台承担组卷管理、过程控制以及数据合成工作,全部由市校管理员独立完成。
(1)数据维护子系统
数据维护子系统实现考试学期定义、基层单位管理、用户信息管理、班级管理、学生管理、课程管理、试卷管理等功能。该子系统是本考试管理系统的一个基本模块为其他子系统提供原始数据。
(2)计划管理子系统
计划管理子系统实现命题计划、考试计划、组卷计划和评卷计划的设置等功能,由省校管理员按照考试工作流程在固定的时间段完成。该子系统是其他子系统的时间约束系统。
(3)试题管理子系统
试题管理子系统由省校责任教师完成相关业务,主要实现命题规则、组卷规则的设置和命题等功能,规范试题的类型、题量和内容,并通过增加、修改、删除等维护试题库。
(4)组卷管理子系统
组卷管理子系统由市校管理员在市校考试管理平成,系统根据考生的登录信息获取该考生的考试信息,并根据考生的考试信息及组卷规则从题库中随机抽取生成试卷。对于在考试过程中因网络故障、误操作等不预知原因而造成无法正常完成考试的考生,系统提供二次考试,并对二次考试进行二次组卷。
(5)过程控制子系统
过程控制子系统实现考试开始、状态监控、二次考试处理以及结束考试等功能,对考试过程进行全程控制。
(6)成绩管理子系统
成绩管理子系统对于客观题实现计算机自动阅卷功能,主观题则由省校责任教师完成网上评阅,并将成绩录入到系统中,同时实现考生成绩的汇总统计及查询功能以及试卷分析。
3 系统特点
本系统的功能设计比较完善,涉及考核管理的各个方面,包括:计划管理、试题管理、组卷管理、考试管理、过程控制以及成绩管理等内容。各子系统互为承接、环环相扣;各用户间相互制约与合作,便于考试工作的总体管理。该系统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1)实用性
一切从学校考务管理的实际出发,集计划安排、规则设置、试题录入、过程控制等于一体,按照考试工作流程自然连接。同时,本系统提供了与现有教务管理系统的数据交换接口,成为教务管理系统的一个子系统。
(2)网络化
由于互联网、局域网无时空限制,网络化系统会提供更多的管理便利,省校管理员、省校责任教师、市校管理员、参考学生可以在不同的地点登录,第一时间处理其权限范围内的数据,浏览其他用户提供的各种信息。
(3)智能性
本系统用户界面设计采用菜单驱动方式操作,提示完备帮助信息。数据输入以流行的列表方式处理,简短明了,操作简便。系统中还将采用了人性化的设计,对于不同权限的用户,系统将尽可能地将用户所需功能模块链接到用户桌面,使用户举手可得。
(4)可靠性
系统采用B/S结构,数据集中在SQLServer2000高性能的数据库服务器里管理,安全可靠;同时由于数据是从已有相关的数据库中提取的,技术上采取了客户端和服务器端双重效验保护措施。
4 结语
基于二级管理架构的网络考试管理系统的研制,是完全按照模块化的软件结构的思想和方法进行分析、设计、编码和测试的。该系统对适应辽宁电大系统信息技术发展不均衡的现状,解决“一站式”考试管理系统带来的瓶颈问题,促进了考试管理工作更具科学性、合理性、系统性,对实际工作具有较高的指导意义和创新性。
[参考文献]
[1] 郭文明,逯涛.基于组件的考试管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J].电脑开发与应用,2001.
[2] 周丽莉.基于B/S结构的等级考试管理系统[J].计算机工程,2005.
计算机二级机试题库范文6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团队建设;“1+X+Y”平台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913 (2007) 22-0068-03
1课程体系与教学团队建设
根据福建农林大学的学科设置特点及计算机基础教学和课程体系改革的需要,我们组建了计算机基础教学团队,整合了计算机公共基础教学和专业基础教学队伍,团队带头人是教育部农林类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成员,团队成员中既包括计算机专业的教授、博士,也包含具有生命科学、农业、林业和管理学等教育背景(硕士)的主讲教师,能够很好地适合福建农林大学的学科设置特点,为在不同层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做到因专业施教提供了保障。
课程体系中的课程包括计算机公共基础课和计算机专业基础课,其中公共基础课依照教育部1997年制定的高等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培训目标,是一个包含有三个不同层次教育的课程体系,即“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技术基础”和“计算机应用基础”。第一层次的计算机文化基础包括计算机系统、多媒体技术基础、程序数据的结构、组织和管理、数据库技术基础、计算机网络与应用及信息系统安全等内容,其特点是涉及的计算机知识面很广。第二层次的计算机技术基础课程主要由程序设计类课程组成,包括VB、VFP、C、DELPHI和Java程序设计等,其特点是需要有较好的计算机专业基础知识。第三层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包括多媒体技术应用基础、网页设计与制作基础、网络应用基础等等,其特点是既需要计算机专业某方面的基础,又需要有相应的应用领域的基础。
专业基础课主要是“程序设计基础”和“数据结构”。其中“程序设计基础”和第二层次的计算机技术基础课程相关,而“数据结构”在实现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上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要求通过对数据结构的系统学习与研究,理解并掌握设计和应用数据结构的主要方法,学会分析数据对象的特性,以便选择适当的数据结构、存储结构及相应的算法,并初步掌握抽象数据类型的设计及其相关算法的时间分析和空间分析技巧;学会运用基本数据结构进行复杂程序设计的训练过程;通过实验体会计算机方法学的理论、抽象和设计这三个过程,提高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数据结构”的许多应用都可以体现在第三层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
2课程建设
教学团队一直非常重视课程体系中各门课程的课程建设。曾先后主持编写教材15部,其中《程序设计》是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算法与数据结构》和《算法与数据结构习题精解和实验指导》是高等院校信息技术规划教材,《数据结构学习辅导》是高等院校信息技术课程辅导丛书,《Java程序设计》是普通高校计算机专业精品教材系列,《面向对象程序设计-Java》是21世纪高等学校信息类专业规划教材,《Visual Basic 程序设计》是21世纪高等学校信息类专业规划教材,《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应用基础》、《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基础》和《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基础》是面向21世纪计算机基础系列教材,《网页设计与制作》是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规划教材,《面向21世纪计算机基础系列教材》和《数据结构习题解析与上机实验指导》是华东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推荐教材,《Delphi程序设计与应用教程》和《Delphi程序设计学习与实验指导》是福建省高校计算机统编教材。
各门课程都建立了课程组,大部分课程都建立了比较完备的教育资源。其中素材类教育资源有试题库、试卷素材、媒体素材、文献素材、课件素材、案例素材和常见问题素材等。根据网络教学的需要,大部分课程已经建立了一些网络资源,如CAI课件、无纸化考试系统等,在更大范围、更便捷地实现资源共享。目前,已经分别为“大学信息技术基础”、“VB程序设计”、“VFP程序设计”、“程序设计基础”和“数据结构”等课程建立了多媒体课件制作项目组。同时建设了课程网站,集成了教学大纲、实验大纲、电子教材、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网络学习答疑系统等与课程建设相关的教学资源。在课程组成员多年的努力下,课程建设取得了有效的成效,比如,“数据结构”课程分别在1999年和2007年获得福建省省属高校优秀课程和福建省精品课程的称号。
3“1+X+Y”平台建设与实践教学
目前,我们正结合本校的学科和专业特点进行“计算机基础1+X+Y平台构建与实施”的教改项目的建设。其中“1”是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全校性公共必修课;“X”是适应不同专业设计的一组限定选修课程,全校学生必须选修其中一门课程,如VB、VFP等;“Y”是学生任选的信息类课程,目前我们已经开设了“网页设计与制作”、“多媒体技术应用基础”、“网络应用基础”三门选修课,得到了广大学生的青睐和好评。我们的目标是融合计算机科学、农学、生命科学等多个学科门类,构建具有农林院校特色的课程体系。目前我们已经针对生物类专业的学生编写了教材《计算机在生物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并开设选修课。我们已经着手准备新增全校公共可选的3S技术、生物信息学、农业信息学、地理信息系统等特色课程,同时还将针对全国高校中我校独有的蜂学专业开设相应的计算机特色课程,以更好地为该专业培养高级信息化人才服务。
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结合不同专业学生的不同专业背景,尝试在有限的公共基础课教学中有选择地融入专业基础的教学。在第一层次进行介绍,在第二层次时要求理解原理,而在第三层次实现应用。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地提高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本学科领域使用计算机进行数据获取、处理等计算机应用能力。
计算机基础是一系列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只有让学生多动手、多实践,通过编写调试大量的程序、进行大量的实例操作,才能使学生理解软件的思想方法、积累软件操作的经验,体会成功的乐趣,从而激发学习兴趣。我们的指导思想是:课堂精讲,上机多练,课程设计综合实训、创新性实验结合专业。
(1) 示范式教学,精讲多练
讲课全部使用多媒体网络机房,教师采用案例教学与项目教学相结合的方式,以案例提出问题。教师示范解决方案为基本形式,教师精讲,直观教学,充分利用计算机的交互性特点,一些操作性的内容通过上机实践来掌握。教师变传授为主为指导为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 提高上机实验效果
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计算机操作能力,本课程安排了较多上机时间。我们要求学生每次上机都有明确的目的,完成一定的任务。上机练习题目全部是实际应用开发题目,而不是简单的验证和重复,从而启发学生开拓创新。我们组织编写了计算机基础课程系列教材,精心设计了一批实例,既覆盖讲课内容,又有实际应用价值,并且注意了综合性和趣味性。通过上机练习,既能让学生掌握课堂知识,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潜能。
(3) 课程设计
通过课程设计,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分组完成一个比较完整的应用程序开发任务。课程设计既可以做规定题目,也鼓励学生根据社会需要自选课题。课程设计规定一定的难度和工作量,要求遵守一定的设计规范,培养良好的编程习惯,书写正规的技术文档。通过这样的训练,使学生对程序设计开发、工具软件应用有比较全面的认识,了解中小型应用程序的开发步骤,掌握可视化应用程序开发的基本方法,使学生经过一次开发应用程序的实际训练,从而提高开发能力、动手能力,培养团队精神和严谨的工作态度。
(4) 创新性、开发性实验
鼓励学生根据专业特点结合专业学习与研究需要进行创新性实验的设计,对有此需求的学生,我们提供实验室并分配指导老师进行全程支持。
4教改成果与师资培养
主要的教学教改成果有:
(1) 我校一直强化专业基础课《数据结构》的课程建设,曾先后出版系列教材5部,并分别于1999年和2007年获得福建省省属高校优秀课程和福建省精品课程的称号。
(2) 2000年,高等学校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教学改革与实践获得福建农林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
(3) 2000年,开放式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获得福建农林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
(4) 2001年,面向21世纪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获得福州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5) 2004年,高质量的第一层次大学计算机教学改革实践获得福建农林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
(6) 高校计算机系列课程无纸化考试系统的研制,先后完成新版一级、二级VB、二级VFP和二级C等考试系统,并在全省计算机等级考试中使用。在此基础上,我们研制了多门课程的模拟练习系统供学生课后练习使用,其中VB模拟练习系统通过清华大学出版社向全国发行了2万余套,收到了良好的辅助教学效果。
我校在师资培养方面所做的工作主要有以下几点:
(1) 提高学历。鼓励中青年教师报考各类研究生,提高学历水平。现有4名教师获取博士学位,10名教师获得硕士学位,4名硕士研究生在读。
(2) 外出进修。积极选派具有高级职称教师作为国内外访问学者到其他高校学习取经。
(3) 内部培养。对于青年教师,建立导师制,迅速提高青年教师的主讲水平。
(4) 通过科研项目培养人才。
(5) 鼓励和扶持青年教师参加国际会议。近年来,已有6人次参加了澳大利亚、香港和台湾等地举办的国际学术会议。
(6) 加强教学规范化,提高整体教学水平。加强了教学的规范化管理,建立完善了各项教学文件,教学大纲、实验大纲、教学日志、电子教案、实验指导书、综合训练题库、考试题库等资料完整规范,坚持集体备课制度,互相听课制度,实现资源共享,互相学习,集思广益,提高了整体教学水平。
以上措施通过几年来的实施,效果显著,培养出了一批基础知识扎实、知识面宽、作风严谨、工作态度认真、讲课好、能开发、自学能力强、富有改革进取精神的教师队伍。同时,我们还积极接受其他院校的进修教师(如武夷学院等),在积极推广教改成果的同时还能吸收其他兄弟院校的教改成果,从而更好地推进本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
5结束语
尽管经过多年的努力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为了更好地满足我校建设规划的需要,我们仍然要在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教学资源等方面做更进一步的努力。
作者简介
宁正元,男,教授,硕士生导师,福建农林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院长,福建省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理事长,福建省计算机学会副理事长,教育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农林类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有软件基础理论、智能计算与多Agent系统、农林计算机应用、生物信息学等。出版教材二十多部,发表学术论文七十多篇(其中SCI,EI收录多篇)。是福建省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福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数据结构”省级精品课程负责人,“计算机基础”校级精品课程负责人。
钟一文,男,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福建农林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