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邪恶爱漫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邪恶爱漫画范文1
前些日子,女儿悦悦用来读课外书的时间格外多起来,一边看一边嘿嘿笑,沉浸其中怡然自得的神情。
看什么书这么开心啊,说出来让我跟你妈也开心一下。老公情不自禁地走过去,探头看个究竟。可没看几页,眉头就皱了起来。老公退出来,把我拉进厨房问,你给她买的漫画书?都是些什么呀,乱七八糟的。
漫画书?我摇头。看老公如临大敌的样子,我赶紧凑过去翻看。难怪老公不淡定,女儿捧着一本《豌豆笑传》如痴如醉,碗豆这小屁孩调皮捣蛋,脏话连篇,满脑子的恶作剧,并且,还有点低级趣味……都上了初中的大学生,看这个能乐成那样?我沉下脸来。
我家书房里几千本古今中外文史典籍,我的孩子怎么能读这种幼稚读物?再不济,看的也应该是《父与子》这样的经典之作啊。与老公交换观点,老公说垃圾书必须禁读,坚决取缔,读得上瘾,孩子会三观不正后患无穷。这话正中我的下怀,快节奏的漫画会让孩子心浮气躁,并且,漫画书上字儿那么少,长久下去,对文字的理解力、领悟力以及文字表达能力都会下降,而且这样茶饭不思地读,可怎么得了?
那天晚上吃饭,我很郑重地向女儿宣布了我们的观点。悦悦还没缓过神来,我已经把她的漫画书如数“充公”。悦悦看我动了真格,急了起来,她大声反驳,你不了解漫画,存在即合理,你们大人不也喜欢看宫廷剧武侠小说嘛,大人有放松快乐的体验,为什么就不允许我们小孩子有?
我的态度不容置喙,这种内容的书看下去,你会受到怎样的影响?长大会变成什么样子?后果严重得很,我身为你的妈妈,能任你走向歪路?激烈争吵后,我以我强大的教育理念打败了悦悦,她偃旗息鼓,不再出声。我暗自得意。
叛逆与冲突
本想漫画的事就此告一段落,可一个月后一天闲聊,住在我家楼后的同事对我感叹万千:悦悦真是用功懂事的孩子啊,我家孩子这几天病了,夜里擦洗退烧,都凌晨了,悦悦房间的灯都还亮着,怪不得次次考试名列前茅,好成绩可不是从天上掉的呢。
我瞪大眼睛,什么?悦悦房间的灯凌晨还亮着?每晚9点半准时熄灯,是我们家坚持了10年的作息时间,凌晨……还没弄清楚情况,我的手机很意外地响了起来,竟是悦悦的班主任老师。老师说,悦悦最近上课不集中精神,总是疲惫不堪,今天上午听着课竟然睡着了,刚刚的月考成绩出来,悦悦各科都不尽如人意,分析看,问题应该出在睡眠不足上,要我留意一下孩子的反常。
没等下班我就往家赶。果然,从悦悦枕头和褥子下面,我翻出四五本新买的漫画书,以及不少她画的漫画手稿。我气不打一处来,同事说的凌晨用功,老师说的课堂睡觉以及成绩落后,就此被我一锅端出了答案。
我把战利品放到客厅的茶几上,悦悦放学回来,我当着她的面把它们撕了个粉碎。悦悦又哭又抢,我毫不手软,我恨恨地对哭成泪人的悦悦喊,你是我的孩子,只要我认为无益的、可以伤害到你的东西,我都绝对不会允许它存在!现在你可以恨我,可总有一天会懂得我的苦心!
悦悦一反平日乖乖女的常态,她不再安静,大声反驳、顶撞,哭了半宿。
也就是从那天起,漫画书就像一场挥之不去的梦魇横亘在我与悦悦中间,我们因此不断地争吵,不时饮泣。她坚持她的喜欢,我不知该拿她怎样,只觉焦头烂额、烦躁不已,我用我真切的挫败感,伤害她,也伤害自己。
字字灼心后的和解
周末,做完作业后的悦悦在本子上随手乱画,一个硕大的脑袋豁然纸上。夸张的表情,配以“哇”“哈”的文字,在我看来简直幼稚无聊透顶。重复上演从前的争吵,我又一次摔门而去。在门合拢的一刹,我听见悦悦带着哭腔的声音:妈妈,如果我坚持要喜欢漫画,就不再是你的好女儿了是不是?
突然呆立在那里,冒出一额头的汗。悦悦口中说出来的这些普通的字,如此组合之后,形成一种心理无法承受的温度,如飞溅的火花,字字灼心。
她喜欢漫画,就不是我的好女儿了么?
不,不。其实哪有什么附加条件,别说她喜欢漫画,即便她被这个世界抛弃,不为任何人所爱,也仍然是我心上的女儿。我爱她,是毫无条件的爱,毫无商量的爱。她裸地来到我身边,然后岁岁年年,一个一个与她相遇的人,会爱她也或厌她种种或好或坏的品质,而只有我,是毫无挑剔的,爱的是她生命本身,是因为爱,所以爱。那么为什么,我要如此急功近利地教育她塑造她,要她成为我想要的样子,却不肯去欣赏我本真的女儿,接受她的喜欢与坚持呢?
我的心豁然开朗。
再翻看那些被没收的漫画书,我突然发现,书里有好玩的故事,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它们符合孩子的心理。况且,漫画读起来简单,画面设计上有远景有特写,很有节奏,又有看电影的直观感,悦悦当然对它痴迷不已。悦悦自小喜欢涂涂画画,怎么会没有临摹的欲望?
那天我想了很多。我们工作一天回到家,喜欢躺倒在沙发上看看电视剧,孩子上一天课回到家,捧本漫画书休闲一下当然也很正常。将心比心,我懂得悦悦为什么喜欢漫画了。
我还记起我小的时候。我与老公都是放养长大的,父母对孩子没有什么企图心,没想过我们长大要有多么大的成就,当然也不担心会误入歧途,我们作为一个独立的生命成长着,这个过程自然也自由,我们的父母充分欣赏和尊重了我们的成长。也走过弯路,摔过跟头,爬不起来时父母拉一把,都是顺势而为。相比我们的父母,我对悦悦做了些什么?
一个孩子的问题,如果不破底线,又能有多大呢?生命自会找到它们的出口。
爱与欣赏收获美好
悦悦几位同学到我家玩,听到这群半大孩子的聊天,我惊讶地发现,他们聊的,竟然就是漫画书里的内容。而让我吃惊的是,他们没有低级趣味,没有脏话连篇,看的也不仅仅是《豌豆笑传》。他们说到爱,勇气,也说到拼搏,他们提到雅典娜为保护弱小的人类,跟那些邪恶的神展开圣战,人类中一些骁勇善战、正义善良的少年,也与雅典娜并肩战斗。孩子们的眼睛熠熠生辉,他们说,爱可以使人强大,勇气可以完成理想。
心生惭愧。我恨不得赶尽杀绝的漫画书里,这些正能量让我刮目相看,我试着以欣赏的眼光看待漫画书,也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悦悦。
对漫画的高压解除,悦悦兴趣空前高涨。几个月的时间,悦悦从临摹到创作,她第一本“漫画处女作”问世,几个章节,20多页,无不倾注着她的心血。从构思情节,到设计角色,再到创作画面,我明明白白地看到,这本薄薄的小册子,锻炼了她的思维能力,激发着她的创造力。谁说喜欢漫画没有一点好?羞愧之余,我庆幸自己的改变,为之焦头烂额又担心不已的难题,突然间风平浪静,阳光明媚。
得到我的表扬,悦悦乐不思蜀,又试着把漫画书为我翻译成我能看懂的文字。翻译中,她告诉我,她发现漫画书的节奏很快,比如讲到一个大森林,就是画一个大场景,看一眼就过去了,而用文字去描述,就会详尽到一棵树,一朵花,一根草,会讲天空的颜色,会说风里的味道,所以,没有文字阅读的积淀,漫画里所表达的深层东西,就体会不到,思考不到。
邪恶爱漫画范文2
剧情简介:
自古以来,人妖共存于世,人欲主天下,妖遂被驱逐入山。其后历朝,妖偶有越界的,皆由捉妖天师秘密处理。老妖王辞世后,妖界大乱,众妖越界流窜,一时间世间人妖难辨。在偏安深山的永宁村中,保长宋天荫偶遇一路逐妖而来的菜鸟天师霍小岚,在意外共度一夜后,被妖后托胎,随即生下了小妖王胡巴。为了自己的私心,小岚带着天荫一路同行前往顺天府,保护他躲过各种妖怪,也渐渐与天荫及胡巴产生了感情。然而为时已晚,胡巴已落入坏人之手,为营救胡巴,小岚与天荫在众人的帮助下勇闯登仙楼,与大反派葛千户展开一场殊死对决……
推荐理由:
这是一部国内少见的动画与真人结合,3D特效制作逼真生动,好莱坞大片制作水准的影片。整部电影笑中带泪,喜剧味道十足。该片上映后便在竞争激烈的暑期档中一路领跑,先是超越《泰濉12.1亿的华语片票房冠军地位,又连续打破《侏罗纪世界》、《阿凡达》、《复仇者联盟2》、《变形金刚4》等好莱坞大片的高票房纪录。在放映时间延长一个月后,票房接近24.4亿,超越《速度与激情7》24.26亿的票房,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票房第一名。
《蓝精灵1》
剧情简介:
邪恶的格格巫突然闯进精灵村庄,受惊的蓝精灵慌忙躲避,因为笨笨误闯神秘石洞,在奇异的蓝月亮照耀下,蓝爸爸同蓝妹妹、笨笨、聪聪、厌厌以及勇勇竟然穿越来到纽约中央公园,在纽约这座大苹果之城展开了冒险之旅。他们人生地不熟,只好寄居在一对年轻的温斯洛夫妇家中,他们调皮活泼反应快,弄得屋主晕头转向又无计可施,而蓝精灵们首要的任务就是避开格格巫的追捕返回精灵村庄。
在温斯洛夫妇的帮助下,蓝精灵们打败了格格巫,并通过在蓝月亮照耀下的漩涡成功返回了精灵村庄。
推荐理由:
“在那山的那边海的那边有一群蓝精灵,他们活泼又聪明……”蓝色的小精灵们在若干年后,通过电影大屏幕又出现在我们面前。《蓝精灵》是一部承载了许多人童年美好记忆的动画片,改编拍成电影后又被赋予了不一样的活力和新鲜感,更加搞笑和温馨。值得一提的是,让蓝精灵们在现代社会中与普通人一起面对抉择,一起奋斗,缩短了我们与蓝精灵之间的距离,这让很多没有看过《蓝精灵》这部动画片的观众也不会觉得陌生。而电影在蓝精灵们的冒险之旅中揭示了“正义、成长、彼此的信任与爱”这一永恒的主题,轻松、简单的剧情,也让观众很容易就融合到这部戏中。
《加菲猫1》
剧情简介:
加菲猫从小到大的生活都沉浸在――高热量的食物,睡觉,捉弄邻居的狗狗和主人乔恩的宠爱中,加菲觉得这就是完美的生活。直到有一天,乔恩带加菲去宠物医院时,受美女兽医所托领养了小狗欧弟,加菲的生活彻底发生了改变……
推荐理由:
改编自漫画的电影,向我们展现了这样一只猫:一脸傲气、爱看电视、无比自恋、喜欢捉弄人、只爱说风凉话、贪睡午觉、牛饮咖啡、大嚼千层面,即使它是世界上最懒惰的猫,也会因为“贱萌”的性格而让观众爱上它。
《艾尔文与花栗鼠1》
剧情简介:
戴维・塞维尔是洛杉矶一名郁郁不得志的词曲作者,他不分白天黑夜,努力创作,但作品总也得不到唱片公司老板的赏识。某天,满腔愤怒的戴维在家中大发雷霆,这时,三只来自大山的花栗鼠艾尔文、西蒙、西尔多闯入了戴维的生活。戴维惊讶地发现,这三个顽皮的小家伙不仅会说话,而且还能和声唱歌。于是他和小家伙们达成协议,它们可以在家中居住,但是必须演唱戴维创作的歌曲,妙趣横生的故事也由此展开……
推荐理由:
在人们的脑海里,活泼可爱的花栗鼠原本应生活在浓密茂盛的树林里。但在无奇不有、无所不能的大银幕上,三只活蹦乱跳的花栗鼠则成了能说擅唱的活宝级人物。电影改编自1985年的动画片,故事搞笑而温馨。电影里面的歌曲很好听,三只小花栗鼠非常可爱。本片荣获2008年儿童选择奖最受欢迎电影。
《亚瑟和他的迷你王国1》
剧情简介:
为了保住外婆的花园,十岁的亚瑟必须找到外公失踪前留下的财宝。按照外公留下的提示,亚瑟终于找到了每年只打开一次的月光之门,进入了迷你墨王国,见到了外公笔记里的美丽的塞琳娜公主和迷你墨人,从他们口中亚瑟得知四年前外公为了寻找宝藏走入了禁忌城,而统治那里的是“邪恶的M”。在与闯入的敌人战斗时,亚瑟从石头里拔出了力量之剑,成了迷你墨王国的英雄。神剑拔出,迷你墨王国的英雄们必须前往禁忌城打败“邪恶的M”。亚瑟、塞琳娜公主和王子倍塔克服重重困难终于抵达了“邪恶的M”的老巢,传说中的恶魔玛塔扎德就住在这里……
邪恶爱漫画范文3
热爱一草一木的《风之谷》
上映时间:1984年
宣传语:热爱一草一木,与虫类交谈,驾驭风的飞鸟。
《风之谷》是一部体现了典型宫崎骏式思考的电影,也是宫崎骏动画的开山之作。在这部影片中,宫崎骏集中塑造了拯救人类社会的少女娜乌西卡,这个人物在其后的十余年间在日本最受欢迎的动漫人物评选中,人气一直居高不下。
《风之谷》描述了遭人类高科技文明破坏后的世界边缘国家的人类生活。风之谷是一个世外桃源,这里生活着的人民与被腐蚀并且散发毒气的腐海站在生存的对立面上,最后娜乌西卡却发现腐海却是为了守护人类而存在。“空气中的愤怒平息了。数只巨大的王虫伸出触角为娜乌西卡疗伤,铺成了闪耀着金色光芒的原野。”本片中,宫崎骏提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命题:如何拯救世界?是打着“正义”的旗号用武力对世界进行彻底地净化,还是像娜乌西卡那样用宽容与理解去维系一个共存的生命体系?
在宫崎骏早期的思考里面,人类本身就是地球的邪恶力量,所以那些看上去很邪恶的虫子在和娜乌西卡交流之后反倒显得没那么可怕。在《风之谷》中,宫崎骏通过娜乌西卡表述了自己的观点:“人类并不是衡量万物的尺度,也不能活在完全纯净的生活中。我们就像蚊子,如果水太干净或是太脏都无法存活。”《风之谷》的成功,令宫崎骏找到了动画事业的方向,在《风之谷》之后,吉卜力工作室正式成立。相对于错综复杂、血腥的漫画原作,这部《风之谷》电影显得“干净”了许多,也更像宫崎骏以后那种纯粹、唯美的风格。
《天空之城》存在的意义
上映时间:1986年
宣传语:有一天,少女从天而降。
当少女希达因为空中海盗的追捕而从天空中落下的时候,恰好被矿上的少年巴鲁看到,关行石和空中城堡“拉普达”的秘密从此不断被揭开。《天空之城》的创意来自于乔纳森·斯威夫特的小说《格列佛游记》,这是吉卜力工作室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部长篇动画作品。《天空之城》堪称是对宫崎骏飞行梦想贯彻最深的作品,影片中从头到尾不断出现的各种飞行器足以令人眼花缭乱,在现代看来有一种奇异的审美体验。
《天空之城》作为吉卜力工作室的第一部作品,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因此电影本身带有较多的商业元素,但这丝毫没有减弱它的艺术魅力。在《天空之城》中,宫崎骏进一步对人类工业文明与人类本身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思考。“天空之城”拉普达拥有高于人类现代文明几个等级的工业化程度,却最终成为被废弃的空城。从“拉普达”一族的后裔希达的身上,可以看到拉普达人甘愿舍弃天空之城,也要脚踏实地去过那种简单却恬适的生活。这正如希达最后所说的那样—无论拥有多么可怕的武器、拥有多少恐怖的机器人,离开了大地的泥土,拉普达文明的生命之树就不能够生存。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音乐家久石让为《天空之城》所做的主题曲《载着你走》优美动听,被改编成多种版本,成为深入人心的经典轻音乐名曲。1983年相逢伊始,宫崎骏和久石让就成为了此后30年的最佳拍档。
《龙猫》是一种奇怪的生物
上映时间:1988年
宣传语:这种奇怪的生物,仍生活在日本。
一般意义上,宫崎骏作品就是指他在吉卜力工作室的作品,而吉卜力工作室的标识就是“龙猫”。《龙猫》是宫崎骏清新、唯美风格的典型代表,电影以20世纪50年代夏日的日本乡村为背景。因妈妈生病住院,小梅和小月两姐妹随同父亲搬入新家,在那里他们遇到了森林里奇怪的生物“多多洛”(龙猫),并和龙猫们共同创造了温馨的亲情故事。
《龙猫》是宫崎骏最具童趣的作品,于1988年4月16日在日本上映。宫崎骏说:“我很想对自然说,虽然我们做了许多过分的事,但承蒙您照顾了,这是爱的呼唤。”《龙猫》证明了越简单越精彩,它摘取了日本当年所有的电影奖项,动画片打败了真人电影。已逝的美国《芝加哥太阳报》的知名影评人罗杰·埃伯特曾将《龙猫》列入伟大电影的名单中,而英国导演泰瑞·吉连更将《龙猫》评为史上最佳50部动画电影的首位。
但不幸的是《龙猫》与高畑勋的《萤火虫之墓》同期上映,后者是一个描写战争受害者孤儿的故事,显然更切合日本人的战后心理,于是《龙猫》在票房上不能称之为理想。所幸“龙猫“的形象大放光芒,不仅成为了吉卜力工作室的标识,更被玩具企业看中,购买版权,开发了相应的周边玩具产品。这笔收入,让吉卜力工作室免于破产。纵使如此,“散发着魔法”的《龙猫》依然是“非常迷人的”。
成长哀愁中的《魔女宅急便》
上映时间:1989年
宣传语:尽管也曾有消沉的时候,我还是过得很好。
《魔女宅急便》的原作者是曾获国际安徒生大奖的日本女作家角野荣子,在这部影片中宫崎骏并没有设置典型的反派人物,也没有激烈的对抗和冲突,只呈现了少女琦琦的生活和成长—这是一部有关青春与成长的故事。琦琦经历了每个人都曾有过的消沉阶段。电影中有一段经典对白,可以视为宫崎骏当时自我状态的写照:
乌索拉:其实魔法就跟画画一样,我也会常有画不出来的时候。
琦琦:真的啊,那你怎么办啊?我以前什么都不用想,就可以很自然地飞,可是我现在怎么努力也飞不起来……
乌索拉:那能做的就只有原地踏步,除了画画还是画画!
琦琦:要是还是飞不起来呢?
邪恶爱漫画范文4
狮子座卡通代言人:一辉
一辉是青铜圣斗士之一,他年幼时受训于死亡皇后岛,造就了冷酷,叛逆的个性,曾一度与朋友为敌。醒悟后,珍视友情,在星矢等人与黄金十二宫、海皇、冥王的战斗中多次施以援手。其中,他对弟弟瞬的保护尤其令人感动。
日本漫画家车田正美的作品《女神的圣斗士》曾被改变成电视动画,在国内风靡一时,它讲述的是几个平凡少年为了正义而成为神的战士、与邪恶力量作战的故事。
狮子座・性格
在众多的圣斗士当中,我一直认为作者车田正美对一辉是有一点点偏心的。他的每一次出场,都是以火为背景,那种热烈与明亮的程度,令所有对手以及看漫画的小屁孩们的目光都情不自禁地直了那么一小下。
作为最低级别的青铜圣斗士,一辉的圣衣远远比不上黄金斗士,冥斗士等的华美,尤其在经过屡次战斗之后他的铠甲补了又破、破了又补,更是像一把唱哑了的嗓子,哼不出令人振奋的调调来了。但是披挂在一辉身上左看右看,怎么就又耀服起来了呢?
狮子座的守护神是太阳神――阿波罗,所以一辉能够从太阳那里获得能量――无论何时,狮子座生人都是一个热力四射的人。这个星座的人胸中总是燃烧着热情之火,对身边的人富有感染力,所以是不二的领导者。由于太阳神是众神之首,所似狮子们与生俱来一种王者气质,再寒酸的打扮也能让他们演绎得尊贵,再寒微的出身也不可能遮敲他们的锦绣前程。
与弟弟瞬相比,一辉的骨子里绝对没有优柔寡断的血液流淌,是敌人,谁都得吃吃他的凤凰魔幻拳与凤翅天翔的苦头。即使面对美丽的潘朵拉,他还是冷冰冰地说“我跟星矢他们不一样,我对女人从来不客气!”
但另一方面,当城户财团收养一百个孤的一百个孤儿纷纷抽签去不同的地点修炼时,弟弟瞬抽中的是:死亡皇后岛辉想都没想就代他去,传说中,那可是个人间地狱,而瞬真是冥王啥迪斯选中的转世的肉身,一辉明明可以将他一拳击毙,但是拳头却停在半途:“比起那些为女神与正义而战的圣斗士,我始终,是你的哥哥。
为了将狮子痤爱情分明的性格表现到一百分,而面不改色地丢掉“怜香惜玉”这一作为绅士最起码的准则,狮子的自我牺牲精神,还真是让人佩服佩服。他们的爱或者恨,绝对没有中间的游离态。所以做事风格也都是雷厉风行的,你什么时候见过一个没有决断力的狮子呢?那他大概是有一点基因突变……
正如一辉自己所说,他从来不为所谓的女神与正义而战,只有当紫龙、冰河一干主角被打得满地找牙――都找不到,他才会适时出现,而出现的全部意义都指向朋友情谊。对于女神雅典娜,他始终只记得多年前那个飞扬跋扈的城尸纱织小姐。
作为一个有雄心壮志的狮子,为了哪怕一个最细小的理想都不会随波逐流,这当然是没有错啦,可不管怎么说,作为狮子座人士似乎都显得清高傲慢了些,并且常常讽刺和挖苦人,似乎人缘指数有点低低的。
邪恶爱漫画范文5
所以,只要那个戴礼帽穿风衣,拿文明棍、抽烟斗的,身材瘦高、眼神深邃、苍白病态、睿智聪慧、语带讥诮的英国绅士出现在银幕上,全世界的观众就会忍不住去影院瞧一瞧,哪怕导演是不按常理出牌的麦当娜前夫盖•里奇,哪怕饰演这位英国符号的是美国人小罗伯特•唐尼,哪怕影片改编自漫画而非经典小说。
英伦怪才盖•里奇崇尚亚文化,《两杆大烟枪》和《掠夺》奠定了他的江湖地位,赢得了全球影迷的心,并直接催生了中国的近亲―――宁浩的《疯狂的石头》和《疯狂的赛车》。他的电影反复叙说着伦敦的风土人情,及其背后的人迁与黑色幽默,散发着浓郁的英国独有的文化气息。而面对妇孺皆知、一千个人心中就有一千个福尔摩斯的经典神探形象,第一次拍摄好莱坞大制作的里奇放下了自己招牌的多线叙事、快速切换的镜头语言、阴差阳错的剧情、出乎意料的结局,并且放下了福尔摩斯的招牌―――悬疑推理,将《大侦探福尔摩斯》拍成了一部不折不扣的动作片。里奇说:“此前的福尔摩斯太刻板乏味,其实他应该更温暖、更幽默、更真实,是个世俗的人。”“福尔摩斯虽然是个绅士,但也是个混街头的。”
于是,在著名的痞子里奇手中,福尔摩斯的形象被完全颠覆,他穿着破烂的乞丐衣,宅在贝克街221号一连十多天足不出户,邋遢、颓废、神经质,行为如同波西米亚艺术家,举止疯疯癫癫。他懂科学、精算术,爱冒险、会功夫,几乎枪不离手,业余时间热衷化学实验。他既保留着维多利亚时代私家侦探的斯文派头,更是个极具现代感的动作英雄。乃至很多观众第一眼看到唐尼时,都发出一声惊呼:“这不是福尔摩斯!”
这是个烙着里奇印记的福尔摩斯。颀长消瘦的脑力劳动者福尔摩斯化身李小龙,以前所未有的硬汉气质,玩起了曾盛行一时的英国近身格斗“巴顿术”,成为货真价实的格斗男(主演唐尼声称拍片过程中,自己被揍了整整两个半小时)。影片开场,福尔摩斯受伦敦警察局所托,先是一番械斗,接着近身肉搏,一举捉拿了连环杀人案凶手布莱克伍德。不久,福尔摩斯又走进地下拳击场,宣泄情绪。小罗伯特•唐尼面色凶狠、身手灵活、肌肉强壮,俨然脱下了铠甲的钢铁侠。一幕幕荡气回肠的打斗,展现了大侦探即使跟人掐架也会运用大脑,还让人明白了,武功的最高境界是―――算术,预先计算好自己的招式、步骤,以及对方的反应,甚至倒地的表情。
邪恶爱漫画范文6
[关键词]杂糅;迪斯尼动画;欧洲艺术
一、 引言
在世人的眼里也许迪斯尼电影已成了儿童动画片的代名词。因为迪斯尼电影所创造的许多鲜活、灵动的可爱形象不仅随着电影电视传遍了世界各地,而且以其艺术魅力为人们所津津乐道。从聪明伶俐、逢凶化吉的米老鼠到威风凛凛、一身正气的狮子王;从美丽善良、天真无邪的灰姑娘、白雪公主、睡美人到大胆泼辣、能征善战的花木兰、波科康蒂(Pocahontas);从大腹便便、脑满肠肥的拉特克利夫(Ratcliff)到身轻如燕、机智多谋的阿拉丁等,迪斯尼电影自从它创立的那一天起,就一直源源不断地把欢乐送进千家万户,被人们誉为世界上首家”销售欢乐”的公司。但是,稍加留意人们就会发现,这些家喻户晓、过目难忘的卡通人物并非迪斯尼原创,而是经由该公司加工、改写以及模仿等方式生产出的迪斯尼代表形象。迪斯尼电影既是艺术精品,又是企业经营的范例。尽管它的成功有着多种原因,但笔者认为,沃尔特・迪斯尼本人的大众文化思想是其成功的关键。因此,本文将从后殖民的“杂糅”(hybridity)理论视角入手,考察其是怎样通过改写、模仿等方式把观众喜闻乐见的东西“糅”进动画作品的。
二、杂糅:理论和实践
“杂糅”作为一种理论,是随着文化研究的兴起而逐渐为人们所关注的。早期有关“杂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物种/人类的生物性方面,其学者大多是以宗主国自身利益为根本的西方人类学家。所以,他们对“杂交”现象的理解往往带有种族主义的色彩,认为白人不应和其他人种通婚,因为这样会破坏白人基因的优越性和纯洁性,不利于白色人种的繁衍生息。但事实上,随着不同民族/种族的频繁交往,“杂交”现象不但无法避免,而且日益增多。时至今日,随着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以及后殖民“杂糅”理论在文化研究领域进一步的发展,“杂交”(融合)已成为时代的主题之一。这不仅是因为学术界(如霍米・巴巴、斯图亚特・霍尔、罗伯特・杨等)广泛推崇“杂交”给人类、文化和社会所带来的活力,而且因为人类社会从“杂交”实践中获益匪浅:文化交流、技术转让以及多极化思想等无不和“杂交”有关。毫无疑问,沃尔特・迪斯尼不是一个“杂糅”理论家,但从宏观的角度讲,他却是一位“杂糅”理论的实践家。首先,美国文化所体现的特征就是一个“杂”字,素有“色拉碗”(salad bowl)和“大熔炉”(melting pot) 之称。其次,电影作为大众传媒的一种形式,也体现出了“杂”特性,它几乎包括了人类所有表意系统:音、像、言。从沃尔特・迪斯尼的角度看,他所面对的大众文化下的电影观众是复杂、多样和庞大的,而其使用的媒介是灵活、多变的。因此,“杂糅”已不仅是沃尔特・迪斯尼制作动画片的一种方法和手段,而是时代和社会(观众)所赋予他的一种使命和责任。换句话说,他要不遗余力地使动画电影满足社会各阶层观众的需要。沃尔特・迪斯尼不仅做到了,而且做得非常出色。其根本原因在于他把握住了时代命脉,抓住了观众的心理。仅从他利用欧洲艺术作品方面就可见一斑。不管理论家们如何评判“杂糅”的是非与优劣,至少沃尔特・迪斯尼作为一个企业家对它的证实是肯定的。
1.迪斯尼动画片中的欧洲漫画成分。
迪斯尼动画的早期作品如同刚刚落脚美国的欧洲移民,虽然说已经贴上了美国标签,仍深深地带有欧洲文化的烙印。这不仅是因为欧美文化一脉相承,更主要的是因为迪斯尼动画作品来自于对欧洲艺术作品的模仿。模仿(mimicry)是“杂糅”理论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主要指在一作品中创作一个与另一作品相似或相同的成分。比如,《威利号汽船》(Steamboat Willie)和《麦克斯和莫里茨》是两部非常相似的作品。
20世纪初的欧洲,尤其是法德的漫画和拟人(anthropom orphism)艺术处于发展的前沿。众所周知,动画艺术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漫画。动画和漫画几乎是同体共生、齿唇相依的关系。漫画、插图艺术随着报纸业的发展而繁荣,随着动画艺术而升华。德国漫画家Wilhelm Busch(1832-1908)创作了家喻户晓的卡通人物麦克斯(Max)和莫里茨(Moritz)。他的作品不仅享誉国内而且蜚声国外,尤其是在法德移民比较集中的美国中西部地区,这两个卡通人物可谓妇孺皆知。正因于此,德裔美籍漫画家鲁道夫・德克(Rudolph Dirks)也模仿创作了美国版本的“麦克斯和莫里茨”,并取名为《柯茨纽珈玛家的孩子》(The Katzenjammer Kids),后又被美国赫斯特(Hearst)国际动画公司的George Stallings 和I. Klein两位漫画师改编成动画片。之后,二人分别受雇于迪斯尼动画公司。这就使得1928年轰动美国的《威利号汽船》(Steamboat Willie)和《麦克斯和莫里茨》在故事体裁、人物塑造和主题等方面有不少相似之处。首先,这两部作品都是有关乡村体裁的故事。人物、背景、事件都具有浓厚的田园浪漫气息,亲切、平和、淳朴、可爱。其次,二者所表现的形象都是出身卑微、具有反叛意识的捣蛋鬼。如同《麦克斯和莫里茨》一样,早期的米老鼠系列旨在反映对权威的挑战以及个性的表白。20世纪30年代中期之前的迪斯尼动画人物和Busch作品中的人物如出一辙,“他们都是些未开化的孩子、动物或反叛者,企图挑战、讽刺用来管教约束他们的规矩和道德”。 这样的主题在崇尚个人主义和反叛精神的美国获得了不少人的好感。另外一点相似之处是,鉴于当时的历史背景,他们两人的作品似乎是让观众在“幸灾乐祸”中开怀大笑。麦克斯和莫里茨搞恶作剧,戏弄警察,引起了阵阵笑声;米老鼠可谓是足智多谋,它把猫大耍了一把,看起来让人捧腹。但笑声过后却让人感到几分正义被颠覆的酸楚。无须赘言,《威利号汽船》的成功与欧洲漫画艺术家特别是Wilhelm Busch有着密切关系。而迪斯尼的下一个动画系列《爱丽斯喜剧系列》(Alice Comedies)的成功又让人记起了更多的欧洲漫画家的名字。
《爱》片系列于1924年开始制作时,主角由真人扮演,聚集在她身边的都是卡通动物。但到了1927年, 银幕上的这些动物都拟人化了。由于动物形象的改变,《爱》片的喜剧效果更显著,更为观众所喜爱。迪斯尼的动画制作人员公开宣称,他们的作品得益于当时广为流行的欧洲拟人艺术。特别是法国艺术家Honore Daumier (1808-1879)和Gustave Dore(1832-1883),是其最为崇拜和感激的漫画家。前者笔锋辛辣,擅于使用线条和块状进行夸张,对行为举止的生动勾勒以及对视觉东西的敏锐捕捉成了迪斯尼动画师们争相学习的典范。后者是插图漫画的一位奇才,著有一百多本插图图书和上千幅图画,喜爱猎奇、恐怖、幻想和喜剧之类的创作。他粗犷的艺术风格、具有喜剧效果的作品极大地吸引着沃尔特和他的同行们。欧洲艺术家对迪斯尼动画电影的影响广泛而深远,使沃尔特・迪斯尼直接受益的艺术家不胜枚举(他们有的直接受雇于迪斯尼公司,比如瑞士艺术家Albert Hurter、瑞典艺术家Kay Nielsen 等),以上只是几个典型的例子而已。
2.迪斯尼化的欧洲文学作品。
沃尔特・迪斯尼是个实用主义者,他对欧洲文学作品的利用大多采用相得益彰法(cross-fertilization)。相得益彰法既属于“杂糅”理论的范畴又是改写的一种方式,指利用知名的(文学)作品,赋予其时代感和现实意义,以便在具体的情境(观众)中引起反响和共鸣。文学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是人们精神价值的依托。如果说欧洲漫画家为沃尔特・迪斯尼提供了模仿的蓝本,那么,借用欧洲的古老故事和传说,则更进一步证明“杂糅”对迪斯尼的成功有多重要。
童话、神话和民间传说等文学形式在形成民族凝聚力和认同感方面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反复讲述这些故事是人们巩固身份和加强自我意识的一种心理上的需要。当然,重讲一次故事并不意味着简单机械地重复故事的情节,而是在最恰当的时候(历史时期)以最恰当的方法(口头、笔头或者是视觉形式等)讲给最适当的人(需要听故事者/消费者)。除了在技术和表现手法上从欧洲汲取营养外,迪斯尼动画还充分利用欧洲丰富的文学资源。特别是早期的迪斯尼电影,前8部中的7部都是根据欧洲童话或者民间故事改写而成的。比如,迪斯尼的动画短片《骷髅舞》(The Skeleton Dance,1929)、《从前的日子》(Ye Olden Days,1933)、《格里佛・米奇》(Gulliver Mickey,1934),以及后来的动画故事片《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Snow White and the Seven Dwarfs,1937)和《木偶奇遇记》(Pinocchio,1940)、《灰姑娘》(Cinderella,1950)、《睡美人》(Sleeping Beauty,1959)、《狮子王》(The Lion King,1994)、《钟楼驼影》(The Hunchback of Notre Dame,1996,)等。
毫无疑问,在大众文化和消费文化主导下的美国,无论什么样体裁的故事,都要给消费者带来感官的快乐和刺激。迪斯尼很好地把握住了这一点,使古老的故事散发出了史无前例的魅力。比如,《糊涂交响乐》(Silly Symphonies)的第一集《骷髅舞》,是一部根据19世纪歌德式的欧洲剧目改编而成的动画短片。虽然故事的背景是坟场墓地和荒郊野外,主人公均是面目狰狞、狂舞不停的骷髅以及又是在月色晦暗、风声鹤唳的夜晚,但观众并不因此拒绝光顾迪斯尼影院。不仅如此,由于迪斯尼动画师的精心打造,这部短片既营造了紧张刺激的恐怖效果又恰到好处地加进了喜剧成分,颇受观众的喜爱。沃尔特和他的同事们总是潜心钻研、深入观察,适时把握消费者的心理,把大众文化的各种有利因素都恰到好处地融进了迪斯尼电影中。打文学品牌是迪斯尼动画片成功的钥匙。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以下简称《白雪公主》)这部动画片。
当动画短片已不能为公司的发展壮大提供足够的资金时,迪斯尼公司急需一部史无前例的大片来扩大市场和赢得声誉。《白雪公主》这部迪斯尼的“商业片”就在此时问世了。实践证明它是非常成功的,这其中包括它的一系列的市场运作策略,当然最主要的是它成为一部广受欢迎的动画作品。在沃尔特・迪斯尼亲自指挥和参与下,迪斯尼公司雇用了庞大的制作队伍(画家、音乐家、动画师等),广泛借鉴他人先进的经验,包括音乐(由音乐家Frank Churchill创新的曲子)、舞台(《罗密欧与朱丽叶》)、绘画(德国表现主义)等,但令人印象最深的是片中人物王后的形象处理。相对于白雪公主的美丽动人、纯洁无瑕、心地善良,迪斯尼《白雪公主》中的王后是一个复杂的人物。首先,这部电影的主题是正义和邪恶、美和丑、善良和残忍之间的较量,这种种冲突均通过白雪公主、王子和王后所形成的三角关系展现出来。情节跌宕起伏、故事曲折感人。除了具体的细节之外,沃尔特在专门为此召开的研讨会上向编剧明确提出要求:一定要强调白雪公主身陷囹圄、孤身无援的困境;还要强调王后纠缠于王子和白雪公主之间的矛盾心理。王后对白雪公主的心理是妒忌、憎恨和迫害,而对王子则是胁迫和引诱。她是权力、欲望和邪恶的化身。她平时会显得高雅华贵、雍容大方,因为她要成为世界上最漂亮的女人。而一旦发怒,她就巫师附体、妖气缠身,而且花容渐失、面容苍老。为表现这种王后―巫婆的双重身份,迪斯尼的艺术家们作了大量调查和研究。比如安斯洛普・安姆斯(Anthrop Ames)版本、弗莱舍兄弟版本(Fleisher Brothers)格林童话以及鲁德维希・黎克(Ludwig Richter) 的插图等。他们要刻画的王后既要有人们期待的皇亲国戚的特征,又要超越人们所见过的舞台、银幕和漫画中的定型模式。他们要造就一个只属于迪斯尼的王后。当迪斯尼的画家们落笔作画时,荧屏上所呈现的是一个身材高挑、身披斗篷、头戴王冠、目光犀利的女人。只见她眼帘低垂,嘴唇宽厚,浓妆艳抹,表情凝重。她步态轻盈、来去如风,斗篷飘飘,趾高气扬、唯我独尊。她住在与世隔绝、云烟缭绕的古堡中。与她为伍的是一只乌鸦、一面镜子、一位猎手和一具骷髅。她虽不拥有重兵却掌控着整个王国、虽没有重臣却能呼风唤雨―这就是迪斯尼《白雪公主》的王后:一位流行于好莱坞影片中的蛇蝎女人(femme fatale)。就连沃尔特・迪斯尼自己也承认,这部动画片是为“成人的童年”而制作。以上只是通过《白雪公主》中王后形象的一点细节,说明迪斯尼公司是怎样利用欧洲文化而又不拘泥于欧洲文化来开创具有美国特色的文化品牌的。“杂糅”又一次让迪斯尼大获成功。
3.迪斯尼动画与欧洲音乐。
沃尔特・迪斯尼从小就喜欢音乐,深知音乐是欢乐的源泉。在对欧洲音乐的利用上,迪斯尼采用的是“移植法”(grafting)。即把别人作品的东西直接挪到自己作品中加以利用。迪斯尼对欧洲音乐的移植还要先从无声电影说起。
在无声电影时期,迪斯尼的动画人物就以歌唱和舞蹈而为人们所喜爱。当时为了增加音乐对观众的感染力,沃尔特・迪斯尼甚至雇用钢琴师现场为影片伴奏。而一旦声音为电影所利用,迪斯尼就迫不及待地把音乐移植到他的动画片中。《威利号汽船》是人们公认的第一部有声动画片,它的巨大成功与音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威利号汽船》的)一切要归功于它的曲作者和动画家。我仍然认为,它的成功一半在音乐一半在动画。 二者的结合才使它如此受欢迎。” 沃尔特懂得大众对音乐的需要和依赖,他更懂得美国人对欧洲音乐的青睐。所以,一开始把声音技术应用到动画片(《威利号汽船》)里,他就着手打造精品。为了使《威利号汽船》一炮打响,他特意聘请了作曲家(比如,Frank Churchill、 Oliver Wallace 以及Leigh Harline),把欧洲的古典乐曲改写成符合动画故事情节和美国观众口味的大众音乐。这样一来,音乐不仅增加了迪斯尼电影的趣味性,在占领动画电影市场方面抢得先机,而且拓宽了迪斯尼动画创作的思路。沃尔特深知音乐对观众的魅力,他除了利用音乐的优势,致力于继续开发动画故事片之外,还尝试开发具有迪斯尼特色的音乐片。1935年,他让米老鼠在米老鼠系列短片《乐队音乐会》(The Band Concert)中指挥演奏了意大利著名作曲家乔奥切诺・罗西尼(Gioacchino Rossini)的《威廉泰尔序曲》(William Tell Overture),拉开了迪斯尼大量借用欧洲音乐制作影片的序幕。1937年他开始改编杜卡斯(Dukas)的《魔法师的徒弟》;1938年,为给《农家交响乐》(Farmyard Symphony)谱曲,沃尔特组织人员改写贝多芬、李斯特、罗西尼以及瓦格纳等欧洲著名作曲家的作品。沃尔特对欧洲音乐的钟情虽有个人原因,但更主要的是出于市场需求。虽然当时美国各地有不少音乐厅,但那只是城里少数人涉足的场所。特别是欧洲的古典音乐对普通百姓来说是奢侈品,可望而不可及。沃尔特看到了商机,他要借助迪斯尼动画电影,把阳春白雪的东西送进千家万户。所以,在一系列的音乐短片制作的基础上,他终于完成了一部音乐与动画相结合的鸿篇巨制,这就是于1940年发行的包括八部欧洲名曲的《幻想曲》(Fantasia)。虽然这部电影早期的市场回报率不是很高,但事实证明这是沃尔特的一次创举。一方面,他对欧洲悠久的音乐艺术有着特殊的感情。巴赫的《托卡塔和D小调赋格曲》、柴可夫斯基的《胡桃夹子组曲》、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曲》、贝多芬的《田园曲》、蓬基郁利的《时间舞蹈》、穆索尔斯基的《荒山之夜》、舒伯特的《玛丽亚大街》和杜卡斯的《魔法师的学徒》等曲子都是西方音乐史上不朽的杰作;另一方面,美国民众提高自身素质需要精神食粮。尽管人们一时没有完全接受音乐视觉化的艺术作品,沃尔特相信,二者通过电影媒体的结合一定会产生预期的效果。直到20世纪60年代,《幻想曲》体裁的动画片终于获得了广大观众的认可。受市场需求的推动,《幻想曲》又于1999年出品续集《幻想曲2000》。这就是沃尔特・迪斯尼,一位扎根欧洲文化的美国动画制作人,也只有他才有胆量和能力把欧洲名曲和迪斯尼动画成功的“杂糅”在一起。
三、 结语
从以上简单的分析中人们不难看出,迪斯尼动画公司有着很强的加工改造能力。无论原著成功与否,只要经过它的再生产,立刻就能引起轰动。归根结底,还是迪斯尼恰到好处地利用了“杂糅”技术:动画加漫画,动静结合;无声变有声,声情并茂;听觉伴视觉,效果强烈。更为重要的是,除了技术和技巧上的综合利用,迪斯尼通过改写、改编和模仿向原作注入了美国观众所喜闻乐见的东西。比如马戏中的丑角、盛大的游行场面、欢快的舞蹈、歌剧式的独/对唱以及对美的弘扬和对丑的鞭挞等。想一想《花木兰》、《阿拉丁》和《狮子王》等改编动画片的成功,人们就更能意识到“杂糅”给斯尼动画带来了多大的魅力。
沃尔特・迪斯尼从小就立志要让美国儿童生活在欢乐和幸福中,这个决心成了他终生的奋斗目标。有了这个目标他也就有了无穷无尽的动力,能够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家境贫寒无法阻止他渴求欢乐的欲望、生意受挫不能减低他开创品牌的热情。他一生都在追求、奉献和收获。他深知文化需要传承,却从不生搬硬套欧洲艺术。无论是漫画或者是文学、音乐,他都能推陈出新,以美国人喜闻乐见的形式把欧洲和其他民族的文化瑰宝引入美国。他的艺术作品充分体现了美国文化的兼容性和开放性。这种兼容性和开放性本身又具有创新意识,体现出了“杂”的特征。
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这是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不仅如此,中国拥有最广大的儿童群体,这是巨大的潜在消费市场。中国所缺少的是像沃尔特・迪斯尼这样能推陈出新、兼收并蓄、甘愿为动画贡献毕生的人。而一旦有这样的人才出现,中国动画产业化的梦想就有可能实现了。
[参考文献]
[1] 彭程,武齐. 迪斯尼营销:销售欢乐的成功法则.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 P9.
[2] Walter Arndt, The Genius of Wilhelm Busch.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P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