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湖湘文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湖湘文化范文1
关键词:湖湘文化;建筑元素;现代设计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3-0199-02
在“产业”的语境下“创意设计”已不仅仅是个“设计”的概念,其更多涉及的是经济学与社会学的范畴,甚至上升到国家战略的层面,比如“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国家文化“软实力”等等概念的提出就是例证。这些概念的实现要有两方面的基础:首先要有支持可以被“创意”的个性化地域文化,且这个“文化”一定有区别与其它地域“文化”的看点或买点;其次还要“设计”出可被消费的产品,且这个产品即承载有某个地域性文化,又在消费者自身文化可理解的范畴之内。可见,创意设计产业的发展一定是也必须是“地域性文化”与“现代性设计”的完美结合。近几年,我国大力提倡创意设计产业,从国家到地方相续出台了很多的支持政策和规划,各地创意设计产业也呈现出繁荣景象,但在各地发展的效果上看有四方面的不足:一是产业形式过于单一,缺少文化产品的多样性,比如大家都发展动漫、动画产业;二是创意产品缺少“在地”文化内涵,大多产品都呈现的西方的文化观念,缺少与当地文化关联,以至于现在的年轻人反而对本土文化不慎了解;三是产品还停留在“商品”的阶段,远没达到“百姓日用”的层面,也就说文化产品没有真正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中去;四是过度注重“硬”的产品,对“软”的文化缺少思考,在区域文化的营造方面涉足较少,使得创意设计产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其实,反观我们的传统文化,大到中华文化圈,小到一村一镇,我们的先民们都营造出一个独特的文化“场”,无论是建筑、器物、衣着、行为等等都非常有序的在这个“场”中运行。从这个层面讲,我国的“创意设计产业”古已有之,并且发展的很有系统性。就以湖湘建筑元素为例,建筑的造型、建筑物上的绘画或雕刻的精美图案,这些大都是有关劳动、伦理、生活等情节或形象,在文化教育和传播媒介相对不发达的古代,这些无疑是传播文化的最好载体。站在今天的创意设计产业的视角看,矗立于三湘四水与青山碧水间的古老湖湘建筑,同样是湖湘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并已深深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湖湘儿女的艺术情趣、思维审美和人文取向。这些古老湖湘建筑不仅是艺术设计的物质载体,同时也是艺术品赖以在时空中存在的物质实体。有了这些物质载体,艺术家就能将艺术想象中创造的虚幻世界确定在一定的客观物质材料上,成为物态化的东西,也只有在这物态化的过程中,这个想象中的幻想世界才能在不断的现实的修改中真正获得实现,转化为艺术品,当下创意设计产业是很有借鉴与开发的意义。
湖湘大地的建筑历史可以追溯到遥远的新石器时代。然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建筑文化也具有各自不同的艺术特点。以岳麓书院、衡山南岳庙等为代表的湖湘古建筑,有134处列为国家省市文物保护单位。民居建筑群之中,尚有湘中地区的体仁堂、柏荫堂、韦伯堂,湘南的阳山何氏、板梁刘氏等古民居尚未列入其内。湖湘建筑尤以自上古沿续至今的干栏式建筑(俗称“吊脚楼”)和明清时期府第式、庄园式和街衡式建筑,最具特色,尽显了湘人浪漫的建筑情怀与和谐的人文理想。
湖湘建筑的装饰,多采用的形式为石雕和木雕,并配以精美华丽的壁画。而雕刻或壁画的题材也非常丰富,有取自于神话传说中的龙凤瑞兽,也有自然界的花鸟虫鱼,更复杂的还有演义传说与戏曲故事的演绎。除了使用壁画进行彩绘,湖湘人家也喜爱用书画来装饰屋宇,如湘南阳山何氏古建筑研经堂内壁尚可见到一代名流何绍基、、左宗棠、李鸿章等人的题壁手迹。这些建筑也为现代计等提供了参考和素材。
一、岳麓书院与现代设计
湖湘古建筑中最具有人文气息的要数岳麓书院。岳麓书院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山东面的山脚下的湖南大学校园里面。岳麓书院把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和谐的融为一体,书院前临湘水,后枕岳麓山,古树环绕,幽静雅致。岳麓书院是湖湘文化的“圣殿”,它作为天下四大书院之首,标志着湖南地区文化教育落后局面的打破和湖湘文化的崛起。而湖湘文化的诸多特质,特别是思想学术方面的特质,均在岳麓书院的学术传统、教育传统中得到鲜明的体现。岳麓书院是书院园林建筑的典范,其建筑风格为“天人合一,朴实无华”,具有深刻的湖湘文化内涵。它既不同于官府园林的隆重华丽,也不同于私家园林的喧闹花俏,而是反映出一种士文化的精神,文人气息十分浓郁,具有典雅朴实的风格。其格调崇尚自然,取景于自然,不求雕饰和华丽,讲求宁静、清幽、雅淡,院内古木参天,青草铺地,建筑依山势逐步升高,与山景融为一体。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我们可以借鉴和参考它的造型样式、结构布局等。
正由于岳麓书院承载了湖湘文化,是湖湘文化的象征,所以,很多设计作品当中,都喜欢用岳麓书院作为图形元素来表现湖南,诊释湖湘文化。如何继承湖湘文化传统来适应现代设计呢?日本建筑师黑川纪章说:“照搬过去建筑语言自然是复古,如果我们对一种语言用现代方法进行抽象、提高和再创造,就不是复古,而是尖端。”因此,我们要使传统纹样在现代设计当中得以延伸发展,打造新的湖湘文化形式,就应该在理解的基础上延其“意”,从而传其“神”。取其“形”当然不是简单的照搬照抄,而是对传统纹样的再创造,以现代的审美观念对湖湘文化中的典型造型元素加以改造、提炼和运用,使其富有时代特色,用以表达设计理念,体现民族个性。
如郭天民设计的《湖湘文化精神与二十世纪湖南文学))一书的封面就是采用马赛克效果的岳麓书院作为背景图片,用岳麓书院这一典型的视觉语言象征湖湘文化。
又如《长沙印象》系列招贴中,设计者即是用中华民族的国粹之一――书法艺术的形式写就的“千”“年”“学”“府”几个大字巧妙地与岳麓书院的造型异形同构,融为一炉,用岳麓书院这一视觉元素抒发对于长沙乃至湖南的印象“惟楚有材,于斯为盛”。这里的岳麓书院已经不是写实、具象的形象,而是在取法自然的基础上经过提炼、概括、抽象出来的视觉符号。
另一幅《长沙印象》招贴也是选用岳麓书院作为其中的设计元素,但创意点却与前例迥异,饰有汉代最有特点的典型纹样流云纹的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漆碗,近处的碗口边沿是岳麓书院古建筑群的剪影,远处的碗口边沿却是长沙现代城市建筑群的剪影,古今对比强烈,传统与现代在对比中却又一脉相承,紧密联系,共同诊释湖湘文化的意蕴,将对长沙的印象言简意赅地表达了出来。
当然,除了岳麓书院之外,湖南还有很多极富特色的典型古建筑如爱晚亭、天心阁、岳阳楼、石鼓书院等,不仅其本身造型别具一格,是优秀的建筑典范,而且也可以为我们的设计提供不竭的创意灵感。
二、湘西吊脚楼与现代设计
湘西吊脚楼在国内享有盛名。吊脚楼是湘西各族人民长期以来的传统建筑之一。它是一种半杆栏式建筑,是湘西南苗、侗、土家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最常见的民居,也是湖湘传统民居建筑样式中最为世人所倾倒的特色建筑物。吊脚楼大都依山傍水而建,即所谓“山地水居”。《楚辞・湘夫人》记载着:“筑室兮水中,葺之兮荷盖。”可见这种建筑形制至少也有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了。因长期共同生活,境内土家、苗、汉等民族在建筑形式上日趋同化。早期的吊脚楼由杆栏式建筑发展而成,形成“楼阳台”。屋檐采用单檐悬挑、屋面反翘的结构,名“飞檐”。布局上,一户一栋,无一定规。或避风向阳,或临溪谷,或傍山腰,随山就势,依地而建,错落有致。近代吊脚楼,逐渐讲究工艺,重视装饰,屋顶多为歇山顶,栏杆及柱子、横杨等均雕、画各种吉祥图案。现代吊脚楼更讲究结构和造型。出现砖木结构或钢筋混凝土仿木制结构的吊脚楼。使用预制板、小砌块等建筑材料,内墙外壁注重装饰和色彩,屋顶保留飞檐翘角,建筑环境更趋庭院园林风韵。
建筑师和环境艺术设计家们若能深入研究探讨,将传统居民建筑与现代民居住宅科学而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既可以为湖南西部地区传统民居建筑艺术的可持续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也可以为现代建筑增辉添彩。
如由湘西自治州建筑规划设计院设计的吉首武陵综合楼,建筑面积8350平方米,立面清秀挺拔,结构紧凑,局部楼廊采用仿吊脚楼模式,雨棚饰以琉璃瓦,建筑风格颇具民族特色。
又如李渔“兰泉”酒包装设计的创意灵感也是来自湘西的建筑景致,用湘西民居、湘西少数民族的姑娘和小伙儿作为其包装设计的造型元素,散发着浓郁的地方特色。在作品中,设计师极力表现一种承接自然之美,运用湘西的独特建筑和民族色彩传达出一种民族质朴和高雅的审美情趣,在承接的同时还表达了自己对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尽可能地把湖湘文化内蕴与现代设计理念结合起来。
湖湘文化的精神文化是看不见的、内在的东西,要将湖湘文化作为一种视觉元素传达给受众,我们就必须寻找其典型的、可视的语言作为一种视觉载体。我们可以研究湖湘文化中的物质文化部分,发掘其中的形体、纹样、线条、颜色等形式符号,用以作为现代设计中的造型元素,将湖湘文化加以继承和创新。这种“形”的延伸是民族主题的继承和延伸,也是现代设计工作者进行创作的灵感之源。值得注意的是,每一个图形的产生都与它所属时代的审美标准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我们不能仅仅是对过去资料的照搬和简单的删减,而是要根据现在的审美标准和技术手段重新设计。使用现代的审美标准重新演绎传统图形,也是国际设计发展趋势的要求之一。
本文为2012年湖南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12C0598),项目名称:“两型社会”背景下湖湘文化与创意设计产业结合研究
参考文献:
[1]胡彬彬,张同标.湖湘文化的建筑情怀.湖南日报,2005年10月21日.
[2]蔡栋,朱汉民.湖湘文化三谈.湖南日报.2001年9月9日.
[3]李渔.设计世界之星一一著名设计家李渔20年设计录.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
湖湘文化范文2
【关键词】地域文化;湖湘风格;古筝
中图分类号:J63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1-0087-01
筝是我国传统民族乐器,其最早见于战国时期,距今已有2500余年的历史。[1]古筝曲在发展过程中与各地的自然环境、风土人情、语言以及其他艺术进行了融合,出现了多种流派,不同流派之间存在着不同的差异。湖湘地区的古筝曲虽然没有形成独特的流派,但受地域文化的影响,依旧得到了快速发展,形成了十余首较具影响力的作品。[2]本文以湖湘地区丰富的古筝文化为切入点,对其地域文化与古筝曲之间的联系进行了深入剖析。
一、湖湘文化对古筝曲的影响
(一)南与北的珠联璧合。目前,古筝共有九大流派,九大流派又分为南、北两大流派,其中“南派”代表为潮州、浙江;“北派”则是山东、河北。[3]湖湘地区正处于连接南北的中部地带,这也决定了湖湘古筝在发展过程中不但融合了南派古筝的含蓄婉约,又吸收了北派古筝的热情奔放,形成了属于湖湘的独特风情。在随后的发展中,湖湘古筝曲既能表达北派的大气、强悍,又能演绎南派的细腻与温文尔雅,南北两派的特点与湖湘文化进行了完美融合。近年来,古筝再次在我国“崭露头角”,湖湘古筝曲借助了湘南民间音乐资源,创作了大量具有影响力与代表性的湘南古筝曲,这些古筝曲不但保留了传统精神,同时也糅合了其他乐器的演奏技巧,赋予了湖湘古筝强烈的时代感。
(二)新与旧的交相辉映。自古传承的古筝曲精品是湖湘古筝文化发展的根源。近年来,湖湘地区的古筝艺术家在传统中融入了现代意识,通过大量民歌资源对传统古筝曲进行了改编,赋予了传统古筝曲新的生命。这也正是湖湘古筝曲影响力愈来愈大的原因。湖湘古筝曲在传承了民族音乐传统的同时,也吸收了多种流派、风格的精华,最终运用西方现代作曲技巧,使作品不但富含传统意蕴,也兼具前卫、现代等风格,这是古筝艺术家对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是其对世界、人生、历史的理解与创新。
(三)湘南的隽永水乡。上述提到,湖湘的古筝曲受到南、北两派的影响,最终的创作也具有两派的意蕴。但实际上,湖湘的古筝曲除了受南、北两派的影响外,还与自身的本土音乐文化有所关联。如李赛君、王佑贵两位老师的作品《汨罗江上》,便蕴含着丰富的湖南民间文化。该作品对汨罗江上一年一度的赛龙舟习俗进行了描写,以表达对爱国诗人屈原的寄托与哀思。该曲通过古筝琴面与岳山部分的拍打,表达赛龙舟场面的激烈,开辟了湖湘古筝曲创作的新纪元,在湖湘古筝曲中具有极强的影响力。又如《湘舞》,该曲将现代作曲技术与湖南花鼓戏相结合,采用多调连环叠置排列方法使乐曲在横向的调性变化、纵向的和声纽合,以及调性费置方面提供了多种可能性。除此之外,诸如《浏阳河》《洞庭新歌》等湘湖民歌改编的古筝曲也数不胜数,这些古筝曲将湖南的隽永水乡体现得淋漓尽致。[4]
二、湖湘风格古筝曲《洞庭新歌》赏析
《洞庭新歌》由著名古筝演奏家、作曲家王昌元创作,该曲主要根据湖南民歌《洞庭鱼米香》改编而来。[5]乐曲对泛起层层涟漪、碧波荡漾、水天一色的洞庭湖美景进行了细致描绘,同时也表达了居住于洞庭湖附近的,朴实、勤劳的农民对于生活的热爱与喜悦的情感。乐曲通过双抹弦、连抹、双托、连托等技法,使得最终的音乐效果更加生动,尤其是左手的吟操按滑,使人们仿佛置身于洞庭湖的渔舟之上,一边摇曳着小桨,一边欣赏着湖面上的美景。同时,富有歌唱性的旋律也使人们体会到了当地人民美好的生活情趣与生活情景。将湖湘地区的人文特点、自然美景体现得淋漓尽致。
三、结语
湖南的当代古筝曲无不深深烙上了湖湘文化的印记,形成了独具湖湘地域风格的艺术特色。诚然,湖湘地区的古筝曲已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其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诸多不足,或多或少对湖湘当代古筝曲的发展造成了影响。相信不远的将来,湖湘古筝必会再次突破自我,在世界舞台上一鸣惊人。本文就湖南地域文化对湖湘风格古筝曲的影响进行了探讨,旨在为湖湘地区古筝曲的发展尽一份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龙昱冰.探究普通高等师范院校民族器乐教学发展--以湖湘风格古筝曲为例[J].音乐大观,2014.
[2]王月明.论湖湘地域文化与本土戏曲音乐的艺术特色[J].长沙大学学报,2014,28(4):9-10.
[3]张晓璇.北方地域文化对北派筝乐的影响[D].山西大学,2013.
[4]张俊.湖湘维吾尔族音乐的风格与文化特征――评《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增订本)》[J].中国教育学刊,2016(6).
湖湘文化范文3
湖湘文化精髓与现代设计的对接
近年来对湖湘文化研究的学者很多,对湖湘文化精髓概括也众说风云,笔者对于公认的几种说法经行分析研究,综合得出“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百折不挠、兼收并蓄”是湖湘文化精髓,这些湖湘文化精髓思想在文化个体身上打下的文化烙印已内化为湖湘人民的一种人格特征和心理积淀,应该贯彻、应用于我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中。本段主要探讨他们在现代设计当中的运用与对接。例如,“心忧天下”与园林设计的对接。在今天,低碳设计的理念受到人们广泛的关注与认同,是21世纪艺术设计的主要内容。这既是对设计师“心忧天下”的高度责任感的拷问,也是时展对于设计的必然产物。这就要求设计师在设计时具备责任感。在设计中必须要首先考虑到消费者的人身安全以及对环境的污染,劲量避免或者减少使用带有毒副作用的设计材料等;其次,设计时应该考虑到节约能源与资源,减少用材,使用可再生能源;另外,注重设计的生态性,尊重自然,避免因设计不当原因造成的环境污染。“心忧天下”与园林设计的对接还体现在“循环设计与组合设计”(或称可持续设计)的观念中。与20世纪50年代鼓励消费,计划行废止相反循环设计与组合设计旨在节约能源。人们对地球上日益减少的原材料的担忧和用完即弃产生无法消除的垃圾的担忧。道德感已成为新时代对设计师的一项重要要求。“心忧天下”的设计师们尽量限制在设计中使用大量材料,且尽量采用容易被回收的材料进行设计。
湖湘文化元素与现代园林设计的对接
设计的背后是文化。文化是避免设计内容空心化的保证。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元素是设计不可缺少的基本元素。湖湘文化的精神文化是看不见的、内在的东西,要将湖湘文化作为一种视觉元素传达给受众,我们就必须寻找其典型的,可视的语言作为一种视觉载体。我们可以研究湖湘文化中的物质文化部分,发掘其中的形体、纹样、线条、颜色等形式符号,用以作为现代设计中的造型元素,将湖湘文化加以继承和创新。例如湖湘建筑园林设计中代表作“岳麓书院”。由于“岳麓书院”承载了湖湘文化,是湖湘文化的象征,所以很多设计作品中都喜欢用岳麓书院来表现湖南,诠释湖湘文化。如何继承湖湘文化传统来适应现代园林设计呢?日本建筑师黑川纪章说过:“照搬过去建筑语言自然是复古,如果我们对一种语言用一种方法进行抽象、提高和再创作,就不是复古而是尖端。”优秀的设计不是对传统简单的模范,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精炼提高的作品。此外,我们还可以从湖南的民俗中寻找灵感如:湖南皮影戏、长沙“木脑壳”、湘绣、风筝、长沙花鼓戏、花鼓灯、以及考古马王堆汉墓中的帛画等。湖湘文化中造型元素例如: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湖南摊文化、金石书画。湖湘文化中材质元素例如:湖湘陶瓷、青铜器、出土简帛等,都是我们可以用来诠释“湖湘文化”很好的园林景观素材。
总结
湖湘文化范文4
[关键词]湖湘文化 音乐剧前景 创新发展
音乐剧是19 世纪末起源于英国的一种歌剧体裁,融音乐、戏剧、歌舞等于一炉,是一门综合戏剧表演艺术。这个源自英国并在西方国家大行其道的新兴艺术品种,以其贴近现实的时代性和表现手段的立体多样性,广受发达国家和地区观众热捧。在中国,沪、京、广、深等发达城市,最早接触它都是从世界顶尖作品《猫》、《悲惨世界》、《马路天使》、《堂吉诃德》、《歌剧魅影》等原有版权的中文版开始的,包括前年在中国盛行的《妈妈咪呀》。因音乐剧动辄数千万的制作成本,被消费者贴上了“文化奢侈品”的标签。惟其如此,音乐剧在中国一直神龙见首不见尾,难以一时形成蔚然之风。
国内对于音乐剧的创作尝试始于1982 年。最开始是中国歌剧院自己创作并上演的音乐剧《现在的年轻人》。随后上海歌剧院创作演出了《风流年华》。而到了20世纪 80 年代中期, 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 西方音乐剧的经典篇目陆续被引入。1987 年 5月, 中央歌剧院首演了百老汇著名音乐剧《乐器推销员》和《异想天开》。在此期间,引领国内音乐剧学科之先并成为国内音乐剧人才培养的“黄埔军校”的上海音乐学院先后创编了原创青春偶像剧《我为歌狂》、原创佛教文化题材剧《六祖慧能》和原创剧《最后的瞬间》、《奔向辉煌》等;上海戏剧学院也上演了《窈窕淑女》。在此后的20多年时间里, 大江南北先后诞生了几十部有一定水准和知名度的音乐剧, 并以原创音乐剧居多。
就目前而言,湖南音乐剧的发展尚处于探索阶段。还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湖南郴州歌舞团曾上演过音乐剧《公寓十三》。最近这些年来,大家经常在湖南电视台的某些综艺节目,如快乐大本营、超级女生、越策越开心等节目中看到的很多小段子都类似于音乐剧。富有长沙特色的歌厅文化里也时不时会出现一些对音乐剧的实验。不过,我们不难发现,这些似是而非的音乐剧往往都有一个缺陷, 那就是由于没有具体的、成熟的策划酝酿,加上在创作、演出、培养、研究的各个环节的不接气,使得一出拳,就显得苍白无力。
可以说,湖南音乐剧主要停留在应景的层面,没有形成像上海、北京那样市场化经营音乐剧的氛围,缺乏用产业运作音乐剧的战略眼光和气度,急需培育一种把音乐剧当市场运作并做大做强的机制和信心。
一、湖南音乐剧市场前景广阔
2006年11月,由湖南艺术职业学院创作演出的原创音乐剧《同一个月亮》在湖南大剧院公演。该剧的主要剧情是,伴随着蜂拥进城的农村务工大军,有一对青年男女(酉生、凤英)相约来到了城市,他们有憧憬、向往,更有陌生、彷徨……,街头小吃店的老板岳子酷爱音乐,可偏偏造化弄人,屡不得志,就在这时候巧遇凤英,并且发现她极具歌唱天赋,便推荐她到学生侯子开办的歌舞厅演唱,侯子不仅被凤英的歌声打动,更为她的清纯、质朴、美丽而心动。酉生欲夺回凤英愤而打伤侯子,被拘留,凤英请求侯子替酉生说情。歌舞厅突遭大火,酉生冲进火海抢险,火光中酉生、凤英相拥而立,俩人的爱情接受大火的洗礼,愈见坚贞……
如潮的观众们跟着剧情在城市的月光下追忆着对乡村的美好回忆,优雅的歌声和精彩的舞美设计获得了观众无数次热烈的掌声,同时也给冷清了多年的湖南音乐剧坛舞台带了不少的喧嚣。
值得一提的是,《同一个月亮》是在湖南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的指导下,由湖南艺术职业学院依靠自己力量创、编、演的一部完全意义上的湖南首部原创音乐剧。其浓郁的都市风情、优美的旋律、丰富的感情、精湛的艺术表演,震撼了长沙的观众。一位著名的湘剧表演艺术家在看完该剧后表示,这部音乐剧实在是好看好听又好玩,如此高质量的演出一定会赢得观众的喜爱。
音乐剧《同一个月亮》的出品人和编剧易介南先生当时就表示,为使该剧更贴近农民工兄弟的生活,该院将邀请20名农民工兄弟作为嘉宾观看日后在湖南大剧院的演出,并将召开座谈会认真听取农民工兄弟的批评意见,作进一步修改。
事实上,作为湖南省首部大型原创音乐剧,《同一个月亮》演出一开始就强调市场化,希望达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完美结合。因此,该院实行了剧目责任人制,通过招商引资运作、广告宣传策略、演出安排、音像制品的设计制作与销售等系列活动,“经营”《同一个月亮》产品,并陆续在其他省市以及省内各大高校演出。
二、致力于传统经典与现代元素的植入与融合
2012年下半年上演的省花鼓剧院新排魔幻音乐剧《刘海砍樵》在湖南文艺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很多人可能不知道,这是湖南省花鼓戏剧院改制之后推向市场的第一部作品,居然反响强烈,好评如潮。我们似乎还记得,在30年前,也就是1984年春晚的舞台上,以姜昆和李谷一分别扮演的“刘海哥”和“胡大姐”共同表演了《刘海砍樵》中的“比古调”唱段,因为他们高超的演技,使得湖南地方曲种花鼓戏广为人知,《刘海砍樵》也几乎成了湖南花鼓戏的标签。
在保留基本的故事情节和原汁原味的“比古调”基础之上,魔幻音乐剧《新刘海砍樵》还融入了许多流行时尚元素,如唱摇滚的弥勒佛,跳踢踏舞的蛤蟆精,变魔术、扭着爵士舞的狐狸精等。《刘海砍樵》的变身不仅在于表演形式上,正式演出后将完全推向市场,接受观众的检验,这也是包括省花鼓戏剧院在内的湖南省7家面临改制的省直文艺团体推出的第一部大型作品。
新“出生”的《刘海砍樵》具备了现代音乐剧真正的商业操作模式。首先,《刘海砍樵》的故事早已家喻户晓,拥有一定的社会认知度;其次,耗资500万改建的省花鼓戏剧院新剧场将会成为《新刘海砍樵》演出的固定剧场。在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省花鼓戏剧院成立湖南刘海砍樵演艺公司,负责项目运营,为新剧宣传,拓展市场。无疑,这是一种科学的、可持续性、良性循环的模式。
更值得一提的是,该剧的主创人员是专程从北京请来国内最优秀的音乐剧人才,涵盖了老、中、青3个层面。
湖南省文化厅副厅长肖凌之观后感慨万千地说:“湖湘厚土本应有精彩文化,我们要以此为契机,发展和重视音乐剧的研究与生产,并致力将《新刘海砍樵》演奏成为中国音乐剧的湖南精彩篇章。”
三、创新是湖南湖南音乐剧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湖南音乐剧起步晚、基础薄弱,与国际和国内一流音乐剧相比,其市场还不成熟。无论是创作理念、市场运作还是人才选拔培育等方面都与国内外有着不小的差距。
此外,湖南的音乐剧创作还缺乏创新意识。众所周知,自从百老汇音乐剧引进中国后,就形成了一定的套路即“韦伯模式”,湖南当然也不例外,一直忽视对文化传统的吸收,没有创作出优秀的具有湖湘传统风格的作品。
可喜的是,随着湖湘文化的逐步挖掘以及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碰撞与交融,越来越多的湖南艺术家开始意识到,民族化和本土化才是音乐剧能够在市场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八百里洞庭湖畔积淀着数千年的历史文明,有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资源和文化渊源。
在表现手法、艺术思维、音乐舞蹈等方面,湖南的音乐剧创作必须在学习和吸收欧美音乐剧风格经验的基础上重视与当地民间艺术的结合,根据不同剧目的故事情节和素材加以灵活运用。为迎合大众的欣赏理念,在整体风格上,要兼具“开放性”和“本土化”这两种特色。事实上,《新刘海砍樵》等剧目的成功上演,给我们积累了很多成功的经验。此外,我们应传承湖南优秀的民族艺术素材并加以发展。大型山水实景音乐剧《天门狐仙》首次公演时,世界著名的华人音乐家谭盾先生还专程从美国赶回来为《天门狐仙》盛大公演助阵,谭盾在接受访问时表示,爱情是人一生中最渴求的部分,也是最能感动人的东西,这部音乐剧就将向世界展示了湖南张家界“最多情的狐仙”。
湖南乃荆楚之地、屈贾故里,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湖湘文化是各种文化交相汇合、相互激荡的结果,既有中原文化的顽强坚硬,又有东方、南方文化的灵性飘逸与浪漫激情的双重品性。正是由于这点,湖湘文化具有了“独立不羁,遁世不闷”的特殊品格。在西方文化纷至沓来、激烈对撞的当今,这种“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兼收并蓄”的包容性正好将博采众家的开放精神与敢为天下先的独立创新精神发挥得淋漓尽致。
应该看到,湖南音乐剧的发展不能是纯粹的模仿,创新是音乐剧应对市场、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音乐剧在湖南的传播与发展是个漫长的过程,湖南音乐剧的发展在结合西方先进艺术和创作理念的同时,要保持民族特色,发展本民族的音乐剧,坚定不移地走民族化和本土化的道路,才能创造出适合市场需求的音乐剧。有了优秀的音乐剧剧目之后,吸取欧美国家音乐剧宣传和推广的商业运营模式,探索出适应中国音乐剧发展的艺术与商业结合的道路。只有艺术与市场的完美结合,才能让音乐剧这一具有现代性、多元性和广阔的商业前景的艺术种类,走出湖南,走进中国千家万户,焕发蓬勃生机。 (责任编辑:刘小红)
参考文献:
[1]陈刚.关于湖南传统音乐文化传承的思考[J].艺海,2010.05
[2]赵梅.中国原创音乐剧市场展望[J].人民论坛,2012.07
湖湘文化范文5
关键词:湖湘文化;高校女教师;健康人格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7)01-0084-03
一、湖湘文化的概述
(一)湖湘文化的内涵与精神
湖湘文化相对稳定,包含了如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精英文化和平民文化等意识形态层面的文化思想,是一种特征鲜明,有传承关系的历史文化形态,是形成、发展于湖南省境内,传播于湖南省境内外的一种历史性和区域性的文化。湖湘文化有其地域性和民族性,既继承了古代湖湘人民的勇敢、勤劳、朴实等优良传统及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与奋斗精神,又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与时俱进,表现出经世务实、知行合一的作风。湖湘文化的精髓和特点是爱国主义,个体将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命运紧密相连的爱国情操,为了崇高理想,不惧艰难困苦,国家利益高于个人利益,这也是湖湘人民自强不息、吃苦耐劳、坚忍不拔,并始终保持良好积极心态的源泉。湖湘文化主张实事求是,经世致用,积极人世,特别是敢为人先的拼搏进取精神,使湖湘地区人才辈出,为国富民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和保证。
(二)湖湘文化具有完美人格塑造的价值指向
人是文化的存在,文化是人格形成的基础,个体的外在行为表现方式和内在心理活动特征,都与个体所处的文化密不可分。我国传统文化历来就重视完美人格的培养和塑造,湖湘文化继承和发展了中原文化的精髓,还汲取了如巴文化、楚文化等其他地域性文化的精华,融合了儒家、道家、释家、墨家、法家等经典学说,如:释家主张禅宗、静悟,以入定为工夫而有所悟,个体通过“静修”、“顿悟”的修行方式达到最高境界,注重个体的“善”。
正是湖湘文化通过多途径、多方法和多领域的强影响力,来力图实现个体理想人格的构建,使湖湘人民在中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舞台上发挥重要作用。湖湘文化在对高校女教师健康人格的塑造过程中,仍有其时代价值和意义。
二、当代高校女教师健康人格特性
教师人格是教师个体在教育教学的专职活动过程中,逐渐形成优良的情绪情感、合理的意志结构和心理结构、稳定的道德意识和个体内在的行为倾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应是给予学生正确导向并以身作则的人,教师个体各方面的素养水平,如:学识、人品、性格、行为方式等因素,构成了教师的人格魅力。高校女教师需更努力地加强对自身健康人格的塑造,并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因为这不仅是自身素质提高的需要,对高校女大学生的影响也会更为明显,她们是众多女大学生健康人格养成的真实榜样,这种人格魅力影响着女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她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一言一行、审美情趣都可能会有女大学生进行学习和模仿,并潜移默化地成为她们内在的素质。
(一)高校女教师健康人格的育人性
教书育人是每一位教师的本职工作和神圣使命,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高校女教师健康人格的育人性。高校女教师的心思更为细腻、温和,其健康人格必然会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培育和发展。高校女教师的一言一行,会影响到大学生一些思想观念的形成,有可能会导致学生出现不同的行为标准,所以时代对高校女教师提出了更高的使命和要求。高校女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其人格特征都会有形无形地影响着学生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她们在不断塑造健康人格的过程中,其满意感、成就感和自我效能感的实现,主要来源于自身和学生两个方面的成长与进步。尤其是学生的“有出息”,看到学生的成长与进步,高校女教师会感觉个人需要得到满足,实现了自身潜能的发展,认为工作有意义和价值,会反馈到高校女教师的自我评价系统,使其体验到自身正能量的成长。为培养与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高素质人才,更需要高校女教师努力塑造健康人格,不断提升自身修B水平,真正发挥为人师表的作用。
(二)高校女教师健康人格的示范性
教师是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榜样,是学生行为习惯、思想观念的指导者,学生爱其师而信其言。高校女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培养、训练、陶冶学生的品德和情操,又要灵活组织控制、评价学生的学习,要求和安排学生完成教学任务,通过言谈举止、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等方面,发挥自身人格的示范性和感染力,使学生通过自身的认知进行解读并内化,用自身的健康人格引导和鼓舞学生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三)高校女教师健康人格的发展性
高校女教师的健康人格有利于其自身认知活动的发展。学生更倾向于选择和信服具有爱岗敬业、诚信友善等人格特征的老师。教师以主人翁的立场,带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强烈责任感教学,用爱心、耐心、细心去关爱学生,不断地从实际教学工作中感受自己与学生的共同成长与进步,在育人中领会到幸福,才会更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才会有足够的动力和激情为祖国培育更多有用之才。高校女教师健康人格有利于她们理性地评估自身,发掘自身潜能,更合理地调整自身发展目标,不断提升自身的心理适应能力和抗挫折能力,从而能更积极有效地工作。高校女教师人格的发展性,会促使她们不断地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领悟,通过学习增强自我控制、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以包容的心态,来解决现实中的问题,适应现实,改变现状,同时保持旺盛的精力、内心的平静和满足状态。
三、湖湘文化对高校女教师健康人格的塑造
(一)湖湘文化忧国忧民的思想对高校女教师健康人格的塑造
心怀天下,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精神既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也是湖湘文化的支柱和世代传承的坚实基础。湖湘人士一贯将爱国作为个体崇高的目标,强调国家的整体利益和无私奉献精神,用爱国的实际行动,表现出对民族、社会及国家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高校女教师也应用实践来丰富和充实心忧天下的终极关怀,学习和领悟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悲怆,不断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将终极关怀作为终身践行的目标。高校女教师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思想,自发守护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表达对祖国的积极支持和深厚感情,将个人的前途和祖国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各种爱国、爱社会、爱校、爱家的行为中,重视民生的改善,重视自己与家乡、民族和祖国的共同发展,升华自身的爱国信念,形成一套维护祖国利益至上的行为准则。
(二)湖湘文化开拓进取与创新意识对高校女教师健康人格的塑造
一种文化需要发展,维持自身顽强的生命力,需具备自我保护和自我革新的能力。湖湘文化就是在这种不断的自我保护与自我革新之间动态、良性发展前进。湖湘文化以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强化高校女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行为,促使高校女教师勇于打破旧思想旧事物的条框,不断追求新知识、新思想和新事物,根据实际需要改革现有事物,探索新规律和新方法。
高校女教师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开拓进取和创新精神是独立思考和行为,是团结合作、相互交流,不是不倾听别人的意见和固执己见。高校女教师从事培育人的工作,作为大学校园一道亮丽的人文风景线,不能只知不行,只说不做,要从气质风度、言谈举止、服装打扮,到人际交往、学习科研等,都要做到知与行协调统一,要对所学习或研究的事物抱有好奇心,在工作和生活中体现出爱美、追求美、欣赏美、发现美、创造美的思想和行为。目前高校教师的职业相对稳定,使得高校女教师队伍流动率较低,她们把敬业、乐业、爱业,作为自己从事高等教育的终生事业追求,为国家、为民族争自强、争发展、争进步。
(三)湖湘文化经世致用、实事求是的学风对高校女教师健康的人格塑造
湖湘文化崇尚实学,提倡经世致用,个体要志存高远,胸怀天下,用包容之心,积极主动的态度接纳外来先进文化和思想,并不断修正和完善自我,具有一定的开放精神。治学与践履相结合,是湖湘士人安身立命的基石,是湖湘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从王夫之的经世致用思想,到的,再到谭嗣同的维新变法,黄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湖湘文化一直保持着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高校女教师应务当世之务,以天下为己任,专注于国家、民族、社会的实事,密切关注社会的现实问题,不断调整自我心理适应状态,保持完整独立人格。育己与育人共同发展,自觉地把认识自己所处的时代,影响或改造所处的时代,当作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不断培养自身求真务实的工作、科研作风,找准自己的位置,忌空虚之学。
(四)湖湘文化自强不息、坚忍不拔的精神对高校女教师健康人格的塑造
湖湘人民淳朴敦厚的民性、强悍刚烈的民风,与湖湘文化坚韧勤勉、百折不挠的精神紧密联系,在高校女教师身上同样有着充分的体现。湖南地形三面环山,北临洞庭湖,湖湘大地人们以吃苦耐劳、坚忍不拔见称,“霸蛮、血性”等特征是对湖湘人民的普遍描述。宋元之后,湖湘地^经过数次迁徙移民,族源得到极大改变,移民特有的开拓性与进取性在湖南人身上得到拓延、发展。“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作为一个读书人,在他身上有一种“打落牙齿和血吞”的坚韧精神。左宗棠在挺进新疆抗击沙俄的时候,抬棺进疆,发誓不肯让沙俄一寸土地。这种自强不息、勇担家国之责的使命感,也充分激励着高校女教师努力向上,在思想上不断进取,在行动上拼搏力争,面对挫折和困难,适应变化,使自己更坚强,用自己毅力,勇气和智慧,向着目标更稳地前进。
湖湘文化范文6
关键词: 湖南高校 湘商文化 教育意义 教育原则 教育方式
湘商文化教育指的是通过教育教学、专业实践等方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湘商文化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去,一批批传承、一代扬,从而让更多的人了解湘商文化,知晓湘商精神,并将其融会贯通到学习工作与生活中,促进人们综合素质的进一步提高。这对中国梦的实现、社会经济的发展、思政课程的改革、传统文化的教育都意义非凡。
一、开展湘商文化教育的意义
1.利于湖南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湘商文化作为湖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湖湘商人先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在五千年历史长河中,一代又一代湖南商人,以通变求新的商业智慧、心忧天下的济世情怀、勤劳务实的优良作风,叱咤风云、鼎新中华,创造出无与伦比的商业价值、谱写出一曲曲荡气回肠的商场赞歌。他们表现出来的责任意识、创新精神、务实风格、和谐心态、诚信作风,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弘扬,是湖湘文化的精髓,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宝贵财富。当下,加快推进“小康梦”“两型梦”“崛起梦”成为湖南新的伟大目标,在富民强省的征途中,湖南省各大高校内,若能大力推行湘商文化教育,让莘莘学子领略湘商风采、学习经营策略、感受成功之道,感悟博大精深的湘商精神,这对他们的成长成才大有裨益。毕业之时,他们会将所学带到神州内外,带至各自家乡,在为当地建设发展作贡献的同时,也扩大了湘商文化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的影响力。
2.有利于深化湖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影响,人们追求个人利益与财富,封建主义,以及一些西方腐朽没落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亟待树立新理念、探索科学方法,以促进学生心智全面、健康、和谐发展。源远流长的湘商文化,主要包括理实一体的商业伦理――湘商伦理文化,独树一帜的经营艺术――湘商经营文化,全面高效的企业管理――湘商管理文化,等等,其中体现的像讲求商业道德、发扬创业精神、注重人才培养、提倡艰苦奋斗、努力开拓进取、灵活审时度势、严格反腐杜弊,这些都是湖南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而他们那种走出去奋力拼搏争夺市场,持续提升自己报效社会的精神,也是当代大学生成功实现中国梦想的重要精神内容。这说明湘商文化、湘商精神,都具有跨时代的现实意义。
3.有利于提升湖南高校学生人文素养
人文素质教育是一切教育的本质和基础。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湘商文化教育不仅能促进人的智力因素发展,实现传统文化知识的传递,而且能促进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发展,净化学生的心灵,以及陶冶学生的情操。一方面,湘商文化汇聚了湘商的理想追求、经营艺术、管理法则、用人理念等,对培育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提升其人文素养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湘商文化对增强大学生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培养民族精神、提高审美情趣,提升人生境界,促进和谐发展都有独特功用。
二、开展湘商文化教育的原则
1.正面引导教育的原则
正面引导的原则,是指在思政教育过程中,通过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向学生指明正确的方向,引起学生接受教育的内部动机,使他们不断进步,这反映了社会主义学校教育目的要求,我们的学校应当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富有主动精神和创造性的年青一代。湘商文化凝聚着湘商多年的心血,是湖湘人民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也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在思想意识多元化的今天,我们需要利用湘商文化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高校学生进行正面引领,让他们有学习热情、前进方向和社会责任。
2.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在学校指教育教学要理论与实际相统一,用理论分析实际,用实际验证理论,使学生从两者结合中掌握知识,同时也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即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湖南高校开展湘商文化教育,要落脚在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上,即使学生获得更多实践机会,使大家能不断提高认知能力,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
3.扬弃并举的原则
在和谐社会的道德建设过程中,对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的扬弃,需要我们重点审视,只有将传统文化的合理因子与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精神财富有机融合,才符合发展方向。在湘商文化教育中,我们也要坚持扬弃并举的原则,把湘商文化的研传与时代精神结合起来,把符合我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传承下去,与之相背离的坚决摒弃,尽力实现湘商文化教育价值的最大化。
三、开展湘商文化教育的方式
1.积极组织教学研讨
组织编写优秀教材。湖南高校可以利用进行湘商文化教育的优势,组织本校骨干力量,与省内其他科研院所或兄弟院校联合,将五千年湘商发展历史进行整体性梳理、并结合典型案例整理成册,体现了湘商文化的研究成果。比如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就编写了全省第一部湘商文化教材――《湘商文化教程》,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开设湘商相关课程。首先把“湘商文化”设置为全校的选修课,以及商科专业的专业课,然后遴选一批素质高、能力强的人文社科类专业教师担任湘商文化课程教授事务,同时鼓励授课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湘商文化的研究。如湖南商务职院人文旅游学院阙庆华老师在教授湘商文化课程中,就完成了《湘商文化资源的高校德育功能研究》申报书的撰写,并成为2016年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立项一般课题。
号召学生进行研讨。在校学工处或校团委的领导下,成立相应的湘商社团,或者湘商文化研究协会等一系列学生团体,定期开展相关话题的探讨和系列文化活动,对湘商文化进行学习和交流。如湖南商务职院的学生团体湘商文化践行会,就定期举行关于认识湘商文化的活动,有读书会、朗诵赛、演讲赛、文化沙龙等,效果好。
2.大力丰富授课形式
采用非学术性形式。在讲授湘商文化的过程中,要将其历史性、文化性与学生文化基础与学习兴趣共同考虑,不要成为学术讲座,而要深入浅出地讲解,增强授课内容的趣味性,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采用多媒体形式。在信息时代,要全面采用多媒体形式授课,文字、图片、视频、声效等综合运用,能增强授课的感染力,引起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关注,加深学生对湘商文化的理解,让学生感受湘商的魅力。
采用理实结合形式。只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在湖南商务职院的湘商文化课程中,每一章节之后,有文化沙龙、拓展训练,既让学生结合课本谈及自己对湘商的认识,又有课后实践活动,让大家在实践中加深对湘商文化的理解与认同。
3.扩大校园覆盖范围
利用多种媒介。各高校可以利用校报、校园网、校电视台、橱窗、海报、板报等传统媒介,广泛开展现代湘商的系列报道,以及解说湘商文化与湘商精神;同时,利用微信、飞信、微博等新媒体将一些湘商的经商成就、经验、方法等介绍给学生,让大家学到更多湘商知识。
组织各种活动。可以举行“诚信为本”宣读会,开展以湘商精神为主题的班级团学活动;举办“湘商文化”读书周,研习湘商文化;可以举办湘商文化艺术节,以歌舞小品、器乐表演等各种形式展示湘商风采;还可以以真实故事为依据,摄制体现当代学生为实现湘商新人梦想而不懈奋斗的微电影,等等。
举办专题讲座。湖南高校可开设湘商大讲堂,邀请知名湘商代表、湘商文化研究者等,举办专题讲座,宣讲湘商文化的历史、精神内涵,并分析湘商文化,这样可以培养师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湘商文化的影响力。
4.充分利用社会资源
组织学生考察文物古迹。三湘大地留下了历代湘商的足迹,造就了一大批从事湖湘文化研究和商业研究的专家学者。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组织学生参观湘商历史遗迹,与湖南商会联合创办特色专业的实践基地,组织访问专家和学者等社会考察活动,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湘商文化。
组织学生参观现代湘商企业。近年来,三湘大地涌现出众多影响巨大的知名企业,湖南高校可以组织学生前往参观,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湘商的伟大及湘商文化的魅力,树立其自信心,让湘商文化深入心中,并付诸实践活动,利用自己所学为建设富饶美丽幸福的新湖南而作出自己的贡献。
5.切实坚持实践育人
积极开展校内实践。如针对湘商精神中的“诚信”,要在校内考试中加以运用,如考试前号召大家联名签署考试诚信书、召开诚信宣誓大会;平时给学生建立诚信档案,将日常学习生活中的一点一滴计入其中,让学生形成从学习到生活都自觉遵守诚实守信的优秀品质。
努力开展社会实践。如针对湘商精神中的“责任”,可鼓励广大学生多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培养助人为乐、心怀天下的品质,让湘商救世济人的社会责任感得到更大范围的传播。如湖南商务职院开展的“传递爱心,点燃希望”爱心助学活动已开展9年,参与学生达2000多名,为益阳安化鱼水学校等多所学校的学子点燃了人生希望。
参考文献:
[1]廖佚.湘商文化的内涵研究[J].全国商情,2015(7).
[2]周忠新,孔军山.湘商文化教程[M].湖南人民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