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名言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三国名言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三国名言

三国名言范文1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三国名言范文2

    关键词:《三国演义》;兴趣 ;哲理;语言;诗歌对联;评价

    《三国演义》是我国的四大古典名着之一,是我国历史小说的巅峰之作,被选为中学生必读的课外读物。如何引导学生爱上《三国演义》,真正走进《三国演义》是摆在中学语文老师面前的难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引导。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阅读兴趣是最好的语文老师,是学生持续、深入阅读的内因条件。《三国演义》这么优秀的文学名着吸引学生的眼球自然不难,但对于文言文基础较差的初中生来说,也并非易事。笔者认为可按照以下的原则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① “浅近”原则。即所选内容相对浅显,且为学生熟知。为此,语文教师可引导学生收集并演讲一些耳熟能详的经典故事,如三顾茅庐、草船借箭、火烧赤壁等等,这些故事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学生爱讲,能讲,讲得相对会好些。②“直观”原则。让学生听听《三国演义》的相关音乐,看看《三国演义》的影视画面,更加直观地接触名着。③“悬念”原则。教师给学生讲三国故事时,要善于设置悬念,在学生面前卖点关子,这样往往能吸引学生对小说的关注。例如笔者给学生讲《火烧赤壁》的故事,讲到“周瑜万事俱备,可大冬天哪有东南风呀?”时,戛然而止,并说:“想知后事如何,自己去读《三国演义》四十九回。”第二天,大部分学生能通过阅读原着揭开悬念。

    二.引导学生学会从哲学的角度阅读

    哲学告诉我们: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世界的向前发展如滔滔洪流,无可阻挡。《三国演义》的开篇句“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和结尾句“自此三国归于晋帝司马炎,为一统之基矣” 前呼后应,形成一个整体。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站在哲学的高度把握三国故事情节发展的大趋势。例如第三十七回中写司马徽得知徐庶向刘备荐诸葛亮后,仰天大笑曰:“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言罢,飘然而去。对于这个细节,如果教师引导学生站在哲学的的高度来理解就一点也不难了。司马徽似乎已经预见汉朝大势已去,诸葛亮虽然能得到刘备的赏识,可惜他辅佐刘备逆历史潮流恢复汉朝,注定是徒劳。再如第一百一十九回写诸葛亮的接班人姜维在大势已去的情况下,与魏国大将钟会谋反失败,仰天大叫曰:“吾计不成,乃天命也!”遂自刎身亡。笔者针对这个细节,给学生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姜维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学生的回答各异。有学生说是姜维太大意;有学生说是司马昭太厉害,也有学生说是姜维逆天而行,注定要失败。这时,笔者不失时机地引入哲学的概念即内因和外因的关系进行引导分析:姜维只是外因,而蜀国的君主刘禅才是事物发展的内因。姜维只能改变之,而不能决定之。这时就有学生附和:“刘禅是滩烂泥,扶不起墙的,姜维纵有天大的本事,有没法阻止蜀国灭亡。”可见学生已经能站在哲学的高度去认识三国的现象了。

    三.引导学生欣赏其精美、简洁、形象的语言

    《三国演义》的语言半文半白,明快简洁,雅俗共赏,而且善用比喻、夸张、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读起来琅琅上口,让人回味无穷。话虽如此,但也有不少初中生反应《三国演义》的语言很深奥难懂。分析起来原因有两个,其一,这部分学生的文言文基础较差。其二,学生没有真正发现其中的语言美。针对这个问题,笔者认为教师应该采取如下对策。① 开展“读《三国》,品语言,学修辞”的学习活动。笔者曾让学生找出能体现《三国》语言精美、简洁、形象的选段,并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有学生就找到了第一回的两处人物肖像描写:“玄德回视其人,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玄德看其人: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该学生的赏析:两处的外貌描写都运用了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可表现的是两个不同人物的不同的性格:张飞的粗鲁、豪放以及关羽的稳重、儒雅。很明显,这个学生对三国比较熟悉,回答得也不错。还有学生找到了第三十九回的一处人物对话描写。操曰:“诸葛亮何人也?”庶曰:亮字孔明,道号卧龙先生。有经天纬地之才,出鬼入神之计,真当世之奇才,非可小觑。”操曰:“比公若何?”庶曰:“庶安敢比亮?庶如萤火之光,亮乃皓月之明也。

    四.引导学生欣赏贯穿全书的诗歌

    《三国演义》的诗歌数量多,艺术水准较高。它们或叙事,或抒情,往往是一事一诗,一人一诗,有很强的概括性。因此,引导学生鉴赏穿插于小说之中的诗歌,对理解故事情节和把握人物形象帮助很大。如开篇词《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楮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该词语言凝练,意境开阔,对三国的故事作了概括与议论。其中的千古名句“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哲理深刻,给人启迪。相信只要老师适当点拨,学生一定能读懂,而且对读《三国演义》会有一定的向往。再如写诸葛亮南征的一首诗:“五月驱兵入不毛,月明泸水瘴烟高。誓将雄略酬三顾,岂惮征蛮七纵劳。”此诗概括了诸葛亮南征一事,包含了两个典故:三顾茅庐,七擒孟获。看似平淡的几句,内涵却丰富。又如一首:“三马同槽事可疑,不知已植晋根基。曹瞒空有奸雄略,岂识朝中司马师?”这首诗的趣味性和隐喻性很强。司马懿父子三人正好就是三马,而“槽”谐音“曹”,“三马同槽”意味着司马氏要吃掉曹氏,最后三国归晋,果真应验。

    五.引导学生收集并解读与其相关的对联

    对联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中学生必须掌握的语文知识 。与三国相关的对联文化内涵非常丰富。如一副写关羽的对联:上联 赤面粟赤心,骑赤兔迫风,驰驱时无忘赤帝。下联 青灯观青史,仗青龙偃月,隐微处不愧青天。此对联应用了颜色重字对的技巧,四赤对四青,对关羽的外貌,坐骑、兵器、爱好以及品德,都做了全面的概括与评价,显得妙趣横生,回味无穷。三国对联如此有意思,语文教师怎能不充分利用呢?笔者认为有以下途径:① 开展“讲故事,赏名联”的学习课。笔者使用了一幅三国名联:上联: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下联: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设计了几个问题:根据这幅对联讲两个有关诸葛亮的故事,同时说说这幅对联的奇巧之处。对联一显示到屏幕上就深深地吸引了学生,他们都说这是一幅奇联。讲故事这一环节,学生很快就完成了。奇巧之处学生也能说到,只是说得不太完整,教师随即做了补充。其实,学生对对联的解读是否完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喜欢三国对联,走进《三国演义》。② 开展“读名着,对对联”的学习课。这个活动既训练学生对对联的技巧,更培养了学生读《三国演义》的兴趣,是一举两得的事情。笔者设计了这样的题目:请根据上联对出下联(使用三国的内容)。上联:美髯公千里走单骑 下联: 。学生讨论热烈,气氛活跃,学生的答案也丰富多彩。如:赵子龙万人救阿斗 , 汉寿侯万里寻大哥 等等。虽然对得不是很工整,但激发了他们阅读原着的兴趣,这正是笔者要达到的主要目的。

    六、指导学生排演三国课本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习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排演课本剧就是践行该要求的途径之一。《三国演义》是中学课本中最适合排演课本剧的小说之一。小说的历史名人很多,如诸葛亮、曹操、刘备、关羽、张飞、周瑜等数不胜数。小说的经典故事也多,例如《隆中对》、《走麦城》、《煮酒论英雄》、《义释华容道》等等,课本剧资源极其丰富。小说的核心是人物形象的塑造,让学生当一次演员,切身体会一下人物的思想性格,对学生更加深刻地把握小说人物形象帮助很大。笔者曾指导本班学生排演了课本剧《隆中对》,学生写剧本,挑演员,琢磨演出表情、动作,这一过程有助于他们准确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演出完之后,教师进行了一项调查,所有的演员对自己的角色人物思想性格有了更深的理解,同学们阅读《三国演义》的热情骤升。

    七.引导学生跳出《三国演义》评价小说及其主要人物

    正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当学生对《三国演义》有一定了解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跳出《三国演义》,对该书及其主要人物发表议论,表明自己的见解。如:你如何看待蜀国的灭亡?你喜欢刘备还是曹操? 你对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如何评价?你觉得作者罗贯中创作《三国演义》是否带有感情取向?笔者曾经上过一堂“你我话《三国》”活动课,学生发言标新立异,十分热烈。有的学生认为诸葛亮太愚蠢,为什么不自立为王?有的学生认为曹操很伟大,不应被作者反面化。真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应把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跳出原着,发表见解,这样既可以激励学生深入阅读原着,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

    笔者认为:“名着阅读要从孩子抓起。”被称为明朝“四大奇书”的《三国演义》是我们中学语文教师推广名着阅读的首选着作之一。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开始,不同角度,全方位的引导学生走进它,深入它,最后跳出它,并评价它。这需要我们语文老师坚持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

三国名言范文3

2、红组女演员:潘虹、刘佳、刘莉莉、李明启、杨昆、陈莎莉、许娣、彭玉、王丽云、张建新、曹翠芬、徐秀林、米雪。

3、蓝组男演员:韩青、张嘉译、祖峰、李洪涛、刘天佐、郭京飞 、靳东、黄磊、宋佳伦、明道、邹兆龙、林永健、黄渤、李乃文、张鲁一、陈建斌、郭晓冬、廖凡、于洋、冯远征、黄志忠、许亚军、张兆辉、王千源、郭广平。

4、蓝组女演员:袁咏仪、刘敏涛、秦海璐、林心如、马伊俐、颜丙燕、俞飞鸿、陈乔恩、蒋雯丽、张凯丽、姜宏波、萨日娜、郝蕾、李小冉、殷桃、王海燕、朱媛媛、赵子琪、海清、闫学晶、杨童舒、宋佳、李彩桦、刘威葳。

5、绿组男演员:李泰、杨烁、宗峰岩、王雷、胡歌、袁弘、高云翔、包贝尔、张艺兴、罗晋、贾乃亮 、朱亚文、周一围、李佳航、叶祖新、马天宇、黄轩、冯绍峰。

6、绿组女演员:刘雅瑟、杨紫、张佳宁、孙茜、关晓彤、杨幂、蒋欣、吴倩、马程程、朱丹、马苏、程媛媛、王鸥、王丽坤、王子文、徐囡楠、曹曦文、毛林林、王晓晨、焦俊艳、江疏影 、甘婷婷、张檬 。

7、网剧组男演员:乔杉、张一山、霍建华、刘昊然、李茂、徐开骋、于毅、孟阿赛、李易峰、王宁、刘秋实、常戎、郑恺、张锦程。

三国名言范文4

在三国如此之多的君主、武将、谋士中,我最喜欢的还是曹操。曹操在三国中属于呲喳风云的人物,他本身也是一个头脑聪明,运筹帷幄的人。

曹操在《三国演义》中一直都是作为小人,奸诈的存在,但这些都是为了突出刘备的仁义,为了整体而这样去描写的,但即使这样,曹操的军事指挥的本领并没有被抹杀掉,在他几年的南征北战中,充分的体现出了他自身的军事水平,不仅将长江以北的大部分地区占领了,还收复了几个少数民族,是三个君主中,最有才干的,他统治的魏国也是三国中最强盛的国家,他奠定了魏国的基础,以至于后来才能天下归晋。

曹操对人才十分得注重,他于公元210年春天下了一道《求贤令》,以求得到更多的贤士来帮助自己。令中一开始就总结历史的经验,认为古今中来,没有一个明君的身边没有贤才和他共同治理国家,而这些贤才又无一不是隐居山林的人物,所以曹操鼓励官员们不要因为出身不不好,而不推荐,让官员们帮他把那些因为出身贫贱而被埋没的贤才发现和推举出来,只要有才能的就予以重用。而后,曹操又在公元214年和217又分别下了两道《求贤令》,反复的强调他用人的政策,强调他唯才是举的方针,让各级官员在选拔人才上,要力戒求全责备,即使有缺点也没问题,只要有真才能,就可以录用。就这样曹操得到了一大批人才,形成了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的盛况,而且曹操用人从来不计前嫌,不少敌对势力被打败后,曹操都会将有才能的谋臣收到自己的帐下。

三国名言范文5

快乐教学,

老爸意外成了发明家

在宁夏石嘴山市做小百货生意的周斌从初一开始就酷爱英语,并且几十年如一日地听英语广播,所以他的英语非常流利。1990年除夕夜,周斌对儿子周超洋说:“洋洋,明天你就5周岁了,爸爸要开始教你学英语了,好吗?”

周超洋懂事地点点头,开始了英语学习。为了给儿子打下更良好的口语基础,周斌夫妇带着6岁的周超洋和一岁的女儿周由希一起南下广州,在一个外国人多的小区里租住下来。夫妇俩边做生意边教孩子学英语。周斌还利用自己做生意流动性大的特点,携妻带子走南闯北。每到一座城市,周斌就带儿子去领略当地的风光美景和接触外国友人,鼓励儿子在“路上”学英语。周超洋边走边学,自然快乐无比,英语进步得飞快。

1994年8月,走过十几座城市的周斌终于带着儿子回石嘴山市读小学了。可儿子才读了一个学期,周斌就觉得学校的教学进度远远不能满足儿子的求知欲,果断地将儿子转学到教学质量较高的上海续读。上小学后,周超洋给自己改了个名字,叫“周游列国”。可很快,他对英语渐渐没有小时候有兴趣,开始想着和同学们玩游戏。于是,周斌整天思考如何将游戏与英语相结合,蓦地,一道灵光在他脑中闪过:假如在扑克牌上印上英语词汇,孩子不就可边玩边学吗?周斌兴奋难抑,立马设法弄来一副扑克牌,动手制作起来。

周斌设计的“英语新型扑克”构思奇巧:每张牌均为双层结构,牌面与内层都印有英语语句和中文翻译,而注释等标注在内层一面,内层的另一面按照字母顺序及单词中所含字母的多少编排出词汇表,每副扑克相当于一本英汉小词典,随便几个人不论何时何地都可以玩,既可以拼单词和句子,又可练习对话,有趣极了。“真好玩、真好玩!”周游列国爱不释手,一年后他便掌握了全副扑克的英语词句。更让周斌没有想到的是,他发明的“新型英语扑克”还获得了第十一届里卡世界博览会金奖。

为了让孩子的英语融会贯通,周斌又琢磨出了一项颇有创意的活动叫“英语家家乐”,就是让父母和子女在一起打英语扑克、玩英语麻将、看英语影片、朗读英语小说等,然后相互之间用英语交流心得体会。

可要实施这项计划有点困难,因为周斌的妻子江秀英没学过英语,女儿周由希年龄还小,所以只能慢慢来,但周斌很有信心,他开始教妻子和女儿英语,乳臭未干的周游列国也当起了妈妈和小妹妹的英语老师,全家都处在一种浓浓的学习英语的氛围中。

最让周游列国开心的莫过于父子对话。周斌将相声翻译成英文,然后父子俩用英语进行“表演”,常逗得江秀英母女咯咯直笑。

携手走天下,

儿子学会5国语言

经过测验,周斌发现儿子到7周岁时已掌握了4000个英语单词,口语娴熟,对答如流,有着不同寻常的英语天赋。那么如果让儿子再学几门外语又将如何?当时在甘肃做生意的周斌恰巧有个朝鲜族的朋友,周斌便尝试着带儿子去向朝鲜族朋友学韩语,不想周游列国很快就喜欢上了。一个月后,他就掌握了一些日常用语,与朝鲜族叔叔对话时也不觉得吃力。

可由于周游列国的兴趣几乎都在外语上,不可避免地出现偏科现象。为此,从小学四年级开始,周斌要求周游列国将语文、历史、地理甚至数学翻译成英文,让儿子在学英语的同时学到别科知识,一箭双雕。此法果然灵验,周游列国的偏科现象很快被扭转了。

为了让儿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周斌订了个奇怪的“家规”:学习中不准聊天、做小动作;晚上开灯后即停止学习,这一条直到周斌上了初中才放宽到晚上9点。当有的家长询问时,周斌解释:“我这么做,是逼得孩子必须在夜幕降临前完成所有的功课,一旦完不成就必须在第二天早上起床补。这些都使得孩子在学习时必须集中精力,提高学习效率。”果然,一段时间的不适应过去后,周游列国通过专心致志的“高效学习法”,各科成绩都名列前茅。

由于经常转学,所以周游列国大部分时间都在家里学习,一旦碰到了难题该怎么办呢?在父亲的启发下,周游列国碰到难题时总是先求助工具书,实在不行也不“耿耿于怀”,而是将它搁一边,过段时间再“对付”。由于不同时候看问题的角度会有所不同,再来做时往往会“恍然大悟”。

周斌的心血没有白花,14岁的周游列国除英语外,还学会了韩、意、德等5国语言,那一年,周斌带着一家老小回到了故乡温州。而从小学到高中毕业,周游列国共转学13次,到过20多个省、市、自治区,他戏称自己是“中国转学次数最多的学生”……

2006年周游列国放弃了高考,他的目标是美国威斯里安大学。这所大学的弗里曼亚洲奖学金价值20万美元,是全球最高额度的奖学金,但每年只在我国挑选1至2名培养对象,竞争异常激烈。而周游列国以广博的知识、敏捷的思维给美国弗里曼基金会主席和威斯里安大学校长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7月初,周游列国盼来了美国威斯里安大学录取通知书,飞赴美国前,周游列国紧抱着父亲感激地说:“老爸,如果没有您,我不会有这激动人心的一天!”更令周斌欣慰的是,女儿周由希也一直在追赶着哥哥。16岁的她已熟练掌握10000多个英语词汇,3年读完了大学4年的英语课程;能流利地讲英语、日语、蒙古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韩语。

今年3月5日,一张从美国飞来的贺年卡又给周斌捎来了一个大喜讯:周游列国刚刚获得了美国威斯里安大学全校演讲比赛二等奖。周斌――这个家教“土专家”终于帮孩子交出了一份满意的人生答卷。

三国名言范文6

《三国演义》以“天意”这个概念为构架的悲剧,与古典希腊以“命运”为构架的悲剧作比较,可以显示《三国演义》及中国悲剧的特质。“天意”和“命运”在此具有不等的概念。《三国演义》里的“天意”决定世界、国家、历史的趋向和主要角色个人的命运;“命运”在古典希腊戏剧及神话里,是决定单独个人的生死、升降、荣辱。《三国演义》是境界大的长篇小说,而受演出时间限制的戏剧在主题和结构上必须更集中。我试图探讨的是《三国演义》和古典希腊戏剧决定人物命运的两个相似而又相异的因素:天意和命运。“天意”高于“人意,”近于神意,是超人的,非人的意愿所能左右(但是也有“逆转天意”这个说法.所以中国的“天意”比古希腊的“命运”宽容仁慈些)。这个天意近于神意的特性和希腊神话里的“命运”不完全一样。希腊神话的“命运”是由“非得死(F阿特色)”三姐妹操纵处理,最幼小的妹妹珂珞莎(Clotho)将好坏相缠的命运之丝纺织出来;这些命运之丝在二姐拉可色思(Lachcais)的手指摆弄下,就有的强,有的弱,有好,有坏。显得特别老迈年长的大姐阿托魄撕(Atropos)拿着一把特大的剪刀,不留情的剪断这些命运之丝。以这个神话为根据,古典希腊戏剧中的命运是由神主宰的。此文以《三国演义》的“天意”和古典希腊戏剧和神话中的“命运”作比较。来讨论《三国演义》的悲剧结构和意义。

以古典希腊戏剧作比较,索佛克利斯(Sophocles,496-406)的《依底拨斯王(OedipuSRex)》是一个恰当的选择。《依底泼斯王》是索佛克利斯极为著名并且影响深远的剧作。亚里士多德以此剧的情节作为他讨论悲剧理论的一个模式。佛罗以德的“依底泼斯情综(0ediPus COmplex)”也是以此剧情节为源本。太阳神预告莱兀斯王(Laius),他将被他的即将出生的儿子杀死。依第泼斯一出生,莱兀斯王就命令把这个婴儿送出去杀掉。可是这个使者,一个牧羊人,不忍心下手,就把这个婴儿给了一个外来的牧羊人,这个牧羊人就又把这个“该死”的婴孩给了克林斯(Corinth)王朴历布思(Poybus)和王后茉乐葩(Merope),因为他们没有亲生的子女。依底泼斯自然以为他们是他亲生父母。当依底泼斯听说朴历布思王和王后不是他亲生父母时,他就出走流浪。而后因为猜中了女神司芬克斯(Sphinx)的谜语,继承了已经死去的莱兀斯遗留下来的瑟布思(Tbebes)的王位。同时他娶了莱兀斯王的寡妇优卡丝塔(Jocasta/Iocasta)作他的妻子。优卡丝塔为他生了几个孩子,其中最著名的一个孩子是女儿安悌莫妮(Antigone)。

幕启剧情:依底泼斯王(以下简称依王)统治的瑟布思正遭受黑死病严重的祸害,依王派遣他妻子的兄弟克理昂(Creon)到太阳神(Phoebus,Apollo)殿去祈问,克理昂回来说神的指示,必须找到杀死莱兀斯王的凶手,才能消除这个黑死病。依王就开始寻找这个凶手。先知特立司亚思(Teiresias)先是直说依王就是凶手,但是依王认为这是疯话,因为他相信自己是无辜的,因为他根本没见过莱兀斯王,而自己是在莱兀斯王死后,猜中了女首狮身司芬克斯的谜,得到了莱兀斯遗留下的王位。最后受不了依王的逼迫,特立亚斯才直接,不留余地说:“那个谋杀凶手就在这里,他是一个外来人,可是他会发现自己有瑟布斯的血液……他是他的孩子们的父亲,以后他将被称为是他们的哥哥;他是他母亲的儿子,到时他将被称为是她的丈夫。最后他将被判定为是谋杀他父亲的人。”直到两个牧羊人作证,一个供说是依王的母亲,现在是他妻子,优卡丝塔亲手把刚出生的婴儿交给他,要他把这个婴儿弄死,但是这个牧羊人不忍心,就把这个婴儿交给一个外地来的牧羊人。他就是第二个证人,这第二个牧羊人就供说他把这个婴儿给了无子女的克林斯王和王后。在依王自己还未完全明白的时候,他的妻子(也就是他的母亲)已经了解到这个无可避免的悲剧底细而上吊自杀了。依王最后明白是他杀死了自己的父亲,娶了自己的母亲而且生了几个孩子,完全如预言所说,无法逃避。就挖掉自己的双眼,永不见天日,永远遭受惨痛的责罚(依王弄瞎自己也具有象征意义。依王先怒讽那个瞎子预言者是个“不能预言”的瞎子,那个预言者回责说依王是“有眼可是看不见”)。

把上述古典希腊戏剧和神话的命运和《三国演义》的天意作比较,可以显示出古代中国的天意和古代希腊的命运观念的区别和特征。从天意这个概念说,《三国演义》人物的成败、生死、故事的情节是在天意的合久必分的开始到分久比合的结局的大结构下发展的。诸葛亮和他的“道家”朋友司马徽及崔州平构成人的顺从天意和逆反天意选择的两个典型的例子。

诸葛亮、司马徽和崔州平之追随“道家”的隐退生活,是因为他们了解天意,但是他们基本的意然、志向、抱负是儒家的,人世的。以诸葛孔明为例,司马徽说:“孔明……每常自比管仲,乐毅。”还认为孔明“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也。”(第三十七回)由此可见孔明的抱负是儒家的。可是要实现他的儒家抱负,在“合久必分”汉王室的即将瓦解的天下大势的趋势下,是逆反天意的。所以司马徽辞别刘备时“仰天大笑曰:‘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这是一个智者对孔明的悲剧的预言。孔明自己在对答刘备恳请出山分析天下大势,英豪们的成败得失说了一句:“非惟天时,抑在人谋。”这是道家的智慧“了解天时”和儒家“入世”的抱负的表现。但这两者在此时是对立的。是人愿与天意的矛盾。孔明出山固然是为刘备的诚意所感动,但是他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更是儒家道德勇气的见证。

崔州平对天下大势的了解不下于孔明。崔跟刘备“二人对坐于林间石上”(这是一幅地道的在国画上常表现的道家美学主题),崔对刘备说:“公以定乱为主,虽是仁心,……此正由治人乱之时,未可碎定也。将军欲使孔明干旋天地,补缀乾坤,恐不易为,徒费心力耳。岂不闻‘顺天者逸,逆天者劳,’‘数之所在,理不得而夺之;命之所在,人不得而强之’乎?”(第三十七回)崔州平将天理、天命的非人为力量所能转变说得很明白。他用“逸”和“劳”而非用“昌”和“亡”讲顺天和逆天的后果,表示出中国“天意”的与西方“天命”或基督教的上帝“意旨”的不同。基督教上帝(也包括伊斯兰教的阿拉)的意旨是绝对的,而且更具有“对”与“罪恶”绝对标准。

崔州平虽然深知天意之所在,不愿过问世事,不过他确有济世之才,也曾有济世之愿。但是他和他的道友们在天意与人愿之间选择了“顺从天意”这条路。崔州平不肯出来帮刘备,也许还有另一层道理,觉得刘备邀请他出山的诚意还不够。崔州平的话与诸葛亮的《隆中对》的重点差异是崔的话着重在于对天意与人愿的人生生存的的哲理分析,诸葛亮的《隆中对》是地缘政治(geopolitical)策略性的分析。他希望刘备以“人和”来战胜曹操占有的“天时”。从这一点看,诸葛亮的《隆中对》也加重了诸葛亮这个角色的“逆天”的悲剧色彩。

从诸葛亮与崔州平所作的“逆天”与“顺天”的选择可以看出《三国演义》的天意和古典希腊戏剧和神话所表现的命运的差异。古典希腊戏剧和神话中的命运不容人的选择。命运注定一切,没有逃避的可能。《依底泼斯王》剧中的莱兀斯王,王后优卡丝塔,和他们的儿子依底泼思,还有阿克苏思王和他孙子裴尔速斯都想尽逃避已经注定的命运而失败。天命注定的悲剧往往要经过不少年月的复杂曲折才实现于这些无辜英雄们的身上。《三国演义》中的天意比古希腊的天命要宽容得多。它给人以选择的可能。明智之士如司马徽、崔州平可以作“顺”或是“不逆天意”的选择。具有道德勇气的忠义之士如诸葛亮、刘备等则作“逆天”的选择。如果罗贯中免去他的道德成见,曹操应该是一个“顺天”的英雄人物。一天意和命运本身都不具有道德价值标准。《依底泼斯王》的主要角色的成为悲剧英雄是他们与命运斗争失败,并且那种斗争基本上是躲避。这些英雄人物是善良、无辜、高贵的、他们的失败往往不是“好”与“坏”或是“善良”与“罪恶”的斗争的结果。

如果说《三国演义》的天意决定这些主要角色的成败,那么曹操的成功则是天意。事实上,曹操是《三国演义》所有人物中写得最成功的,具有复杂,深度的角色。不幸由于《三国演义》作者的忠义立场、标准、和小说的影响,曹操成为中国最著名的奸雄。从《三国演义》曹操出场的第一回到他身死的第七十八回,曹操的一生,从忠义到“奸雄”的演变发展,是小说一个对人性的欲望,对政治上的抱负,对权力的得寸进尺的占有野心极为精彩的叙述。天意使曹操成功,天意使曹操不死于未尽之时(直到完成任务,把基础安定好后才死)。古希腊的天命是神意,由神(Apollo,一名Phoebue,和Sphinx)传达,预告命运。《三国演义》的天意往往以星座转变安排来显示,而由懂天象的智者解答。如侍中太史令王立就“密奏献帝”说“天命有去就……代汉而有天下者,当在魏”(第十四回),再由顺天意的人(曹操,司马)来完成,虽然不肯顺天,而选择逆天的不一定是道德上负面的角色。但是天意可任人选择,因此选择本身就赋有人为的道德意义。人在做选择时就就会有现实的得失衡量和道德的对与不对的考虑。顺天或是逆天在《三国演琴》里,对于具有忠义“道德”的不愿顺天者们的选择,一是如司马徽等人的道家的消极避世;一是诸葛亮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儒家的“鞠躬尽瘁”。

前面说到天意由人来完成,牵涉到天意与个人命运的关系。希腊戏剧和神话的命运是关系到个人的生死。在《三国演义》里,天命决定“天下大势”,英雄人物是在天下大势的环境和条件下作选择,所以个人命运的生死成败也受决定于由天命安排的天下大势及汉王朝的兴衰。《三国演义》里有一个有关天意与个人命运的关系的情节表现在诸葛孔明对华容道捉曹操的安排。曹操在赤壁被诸葛亮的东南风烧得焦头烂额,带领残兵败将没命地逃。诸葛亮悠闲地坐等曹操逃奔过境的安排。安排到最后一关华容道时,他却派了受曹操恩惠极深,而又最重义气(在此应该是个人恩怨)的关羽去捉曹操。连刘备都认为不该如此调遣。孔明解释说:“亮夜观乾象,曹贼未合身亡,留这个人情,教云长做了,亦是美事。”(第四十九回)此段情节的“暗讽(irony)”是《三国演义》最表扬的忠义道德在关键之处,却被用为不能勉强天意,让曹里逃生。这是《三国演义》的曹操个人的生死决定于天意与完成天意的安排,也是孔明、刘备的逆天意的人愿不能胜天意的一个例子。(有人说如果孔明派了张飞等在华容道会怎么样?我想也许曹操就会选走另条路——华容有大小两条路。)

曹操占有天时,孙权占有地利,孔明希望以人和,也就是用人为的努力联合东吴对抗曹操的天时之利。但自赤壁一战,孔明的联吴政策与蜀的据有荆州不肯让还给东吴的既成事实相抵触。这也是孔明的人为愿望与天意的“偏爱”曹操的大格架之下的不能协调之处。以“逆天意”这个主题来衡量,孔明,刘备是经典型的悲剧英雄。刘备对天时,天意的体会不如孔明,司马徽,崔州平,可是听崔州平说了“命之所在,人不得而强之”后,刘备答说:“先生所言,诚为高见。但备身为汉宵,合当匡复汉室,何敢委之数与命?"这是《三国演义》悲剧英雄们的敢于逆反天意,作了具有浩然之气的忠义道德的选择。古典希腊戏剧、神话的悲剧英雄在神意,预言下没有选择余地,他们只能想尽方法逃避,可是终于失致。《三国演义》角色们事实上有三个可能的选择。一是加人曹操为首的“顺天”的阵容;另一个是如司马徽等人的道家式的“隐退”,不干预世事,独善其身;最后一个选择是“逆天”,注定失败的一条路。《三国演义》的悲剧英雄,孔明、刘备、关羽、姜维等人,在道家的独善其身和儒家的鞠躬尽瘁两条路之中,选择了后者。这个选择是基于英雄们的有意识的对忠义责任的良心,是一个需要有极大的道德勇气的选择。从这个角度来比较古典希腊戏剧和神话的悲剧英雄和《三国演义》里的悲剧英雄,《三国演义》的悲剧特质是在忠与义的格架下,悲剧英雄作“逆天意”的挑战。希腊戏剧的悲剧英雄和《三国演义》的英雄都面对超人、非人所能左右的情况。前者是企图回避命运而终归失败,而后者的失败是由于对忠和义的责任向命运、天意挑战。他们当然也终归失败。同是失败,同是悲剧,可是两者意义不同。

古典希腊戏剧,以依底泼斯王和裴尔速斯为主角的悲剧英雄的事迹和《三国演义》以诸葛孔明、刘备、姜维为主,及以司马徽、崔州平聪智选择对比的悲剧性的奋斗和失败的另一个不同之处,在于这些悲剧英雄对他们所处的世界的知与不知,与对自我的知与不知。自亚里斯多德起始的一个悲剧论,在现当代戏剧家,小说作者还常采用的,是一个英雄之成为悲剧英雄在于这个英雄在自己生命完结前能够真正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而不是糊里糊涂的死去。《依底泼斯王》之所以被亚里斯多德认为是悲剧杰作,就在于悲剧主角之逐步发现他命运注定的悲剧的因果。莱兀斯王和他的王后想避免既定命运而无法逃避;依王拭父、娶母的悲剧错误是在多少年之后才发觉是自己不可补救宽怒的罪恶,虽然自己是一个悯民,公正的好国王。

《三国演义》的诸葛亮、刘备等人物不是顺从天意,而是有意识地逆反天意,挽救汉室。黑格尔认为悲剧能够抓住悲剧角色的真实内涵在于表现这些角色世界的那些具有本身公认的“真义(force)”,而这个“真义”则通过人类“意志的行为(volitional activity)”得到具体的实现。黑格尔举出夫妻,父母,族亲间之爱,国民的爱国意识等等为例,同时这些“真义(forces)”被认为是积极涉人各类利害关系的必要因素,某个悲剧角色就往往与某一个“真义”因素不可分离的结合着,而且有意识地,不惜将自己的一切奉献给这个理念。“虽败犹荣”这句成语在戏剧实际上表现了这个深刻的悲剧概念。

从关系一个帝国王朝兴亡来说,诸葛孔明和刘备等人置天意于不顾,向天意挑战,而终于失败,他们是为一个更高理念信仰奉献自己的生命。前面提到《三国演义》的人物对天意有三条选择的道路。一是曹操诸人物的“顺天,”篡汉;另一条是司马徽等人的中间路线,基本上忠于汉室,但是知道汉室命运已尽,却不愿作不忠于汉室的事,就隐退山林,洁身自保,不违背“忠”和“义”。最后就是孔明、刘备等人基于“忠”和“义”,这是最高道德原则的选择,但却是逆反天意的一条路。选择这条路的人中,诸葛亮是最具智慧,最了解天意的人,所以诸葛亮是《三国演义》里最具悲剧性的人物。

刘备忠于汉室。因为他是汉王朝的宗亲,比汉帝还高一辈。他个人的悲剧主要的却是“义”的悲剧。赵云等忠臣力劝刘备以“公”,以“国家”为先,但是《三国演义》里的很多动人的细节却表现着“义”的吸引人的力量。“忠”的实现建立在“义”的人际道义关系基础上。所以刘备以“义”为先,举全国之兵为关羽复仇。这是一个经典的悲剧情感的选择,相似安悌茛妮违反克李昂的严令,埋葬她的兄弟。两者都是基于道义上的选择。在《三国演义》里,“忠、义”是相等的,可是在实践中“义”更是“忠”的根本。

诸葛亮对天意的了解,不会次于司马徽、崔州平,所以隐居卧龙。他的出山辅助刘备光复汉室,是“义”先于“忠”。刘备的三顾茅庐的“诚”感动了他。钱穆教授认为“三国士大夫重朋友更重于君臣。追随曹操刘备孙权,造成三分鼎立的,不是君臣名分,而是朋友间的道谊私情”。所以“诸葛亮肯为刘先主鞠躬尽瘁,故可说有汉贼不两立的政治观点,但更主要的是为三顾草庐一段朋友间的肝胆真诚所激动。”依此推论,诸葛亮为“义”出山辅助刘备,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也更是“义”先于“忠”的三国时代的特征。只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固然需要相当的道德勇气,但是“不可为而为之”本身是具有矛盾的本质。所以诸葛亮在执行“不可为而为之”,也就是“天意”与“人愿”的矛盾中,取得某种妥协。

古典希腊戏剧的悲剧英雄,在命运主宰一切的现实里,无可逃避。悲剧英雄只在最后才了解天命的意义,而天意在《三国演义》里容许角色们的选择,诸葛亮、刘备有意识地选择了“悲剧”失败的道路。刘备答复崔州平说:“但备身为汉宵,合当匡复汉室,何敢委之数与命?”在《三国演义》的“合久必分”的天意下,“逆天”者虽然具有最高的“忠”和“义”道德原则,他们的选择注定了他们失败的悲剧。改朝换代在中国历史上是很平常的事,《三国演义》虽然是以“忠”和“义”为本的一部影响非常大的历史小说,而且作者(们)不似索佛克利斯或是莎士比亚,想来无意把《三国演义》当作一个悲剧来处理。可是一部文学作品常常包含有很多涵义、解释的可能。本篇以古典希腊悲剧及黑格尔的悲剧概念来讨论《三国演义》是在发掘这部具有广大影响力的古典中国小说的悲剧特质,解释《三国演义》是一部有深刻意义的悲剧文学作品。在刘备、关、张、姜维这些主要悲剧角色里,诸葛孔明更是具有悲剧英雄的复杂而有深度的品质。因为他相别于司马徽和崔州平等人物,有意识地、有目的地在“忠”和“义”的道德原则下选择了“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