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陈希亮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陈希亮范文1
陈希亮范文2
关键词:动量构式;不对称性;语序选择;汉语自身整合;时间顺序原则
中图分类号:H14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04(2013)06?0259?05
在现代汉语中,动量词有两种句法位置,构成两种常用动量构式,一种为“数量+动”构式,如“多次失败”;另一种为“动+数量”构式,如“消费一次”。汉语学界对动量构式的关注不多,其研究成果仅限于太田辰夫[1]、唐钰明[2]、李晓蓉[3]、殷志平[4]和张[5]等几篇文献。这些文章或从历时的视角探求动量构式的发展脉络,或从共时的角度描写非常规动量构式“数量+动”的特点。如太田辰夫[1]认为在动量词产生前,在表示动作数量时直接把数词放在动词前面,动量词产生后动量词则置于动词之后,这种变化同时间表达法的改变和汉语句法表义的明晰性有密切的关联,而李晓蓉[3]认为动量短语常常放在动词之后,在表量多或量少的语义,表并列、对举和假设的句式中以及表时间、肯定、否定范畴的情况下动量短语则要居于动词之前。
本文我们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构式比较的全新视角考察现代汉语中 “动+数量”和“数量+动”不对称性的表现形式,并力图把历时的、共时的和跨语言的研究结合起来揭示这两种动量构式不对称性的真正原因。
一、“数量+动”和“动+数量”构式的
不对称性表现
(一) “数量+动”和“动+数量”构式的地位
(1) a喝了一次酒 b玩过一把麻将 c扎了他一刀
卖了一次萌 洗了一把脸 挨了一刀
吃过一次螃蟹 体验一把 捅了我一刀
(2) a一次北京都没去过 b一把拽住他 c 一刀砍了他
在现代汉语中,动量词和数词组配常放于谓语动词之后,“动+数量”构式是汉语动量的常规表达。如上例,几乎所有的动量词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出现在例(1)一类的“动+数量”的构式中,而只有在特定的语用环境中动量词才会出现在像例(2)一类的“数量+动”构式中。也就是说“数量+动”和“动+数量”构式的地位是不同的,“动+数量”构式是动量的原型表达,而“数量+动”是动量的非典型表达形式。据惠[6]对《骆驼祥子》和《围城》的统计,常用动量词“遍”“顿”“趟”“回”和“下”出现在“动+数量”和“数量+动”构式中的次数比分别为31:2、17:3、22:1、15:1和100:8。杨娟[7]对13万字的1 739个动量构式例句的统计结果也显示,动量短语作补语的(“动+数量”构式)为1 274句,占整个动量构式的 73.3%,动量短语作状语的(“数量+动”构式)为312句,仅占17.9% 。
(二) “数量+动”和“动+数量”构式的表述功能
“数量+动”和“动+数量”构式的表述功能具有不对称性,“数量+动”是一个语用功能多样的构式,它具有凸显动作的情状特征、表述动作的主观量和充当句子的次话题或话题焦点的功能,而“动+数量”构式的功能则相对单一,它常位于句子的末端表述动
作的客观量,下面我们对其进行逐一论述。
1. 从所凸显动作的特征上看
“动+数量”构式只是单纯地从量的层面表述动作的结果,发挥了计量功能,凸显出动作的量特征,而“数量+动”构式的“数量”则居于动词前作谓语动词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伴随特征,在计量的同时也从动作的量特性层面描写动作行为方式,凸显了动作行为的情状特征。因而,“数量+动”和“动+数量”同所表述的动作特征之间存在以下表述关联:
“数量+动”构式 : 描写动作情状
“动+数量”构式 : 表述动作数量
即“数量+动”构式与动作的情状特征是一组无标记的配对,“动+数量”构式与动作的量特征是一组无标记的配对,如下例:
(1) 没想到这个男人力气还不小,他一把从背后抱住我,嘴里还一个劲儿说:“别急嘛,工作的事我已帮你解决了。(《中国北漂艺人生存实录》)
(2) 她不看时间,不问我们累不累,或者渴不渴、饿不俄,领着我们一溜小跑,在芝加哥的大街上一通转悠。(蒋子龙《芝加哥――建筑艺术博览会》)
(3) 巴金从来不勉强自己的子女继承父业,但是也不像有些文人绝不让子女在本行中吃两遍苦,他期望子女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黄平《巴金和他的儿孙们》)
(4) 在平原上晒惯了太阳,这可好,走一天只见到四回太阳光,风嚎树叫,熊跑虎跳,野猪吧哒嘴,真要碰见红眼狼可就糟了。(王世阁《在长白山森林里》)
例(1)“他一把从背后抱住我”中的“一把”的作用不在于表明“他抱”的次数,而在于表达“抱我”的情状,说明抱的方式,即实现“抱”这个动作所花的动量很少。例(2)“在芝加哥的大街上一通转悠”中的“一通”意在表明转悠了很长时间,而且很尽兴,而非转悠了一次之意。而例(3)“吃两遍苦”、例(4)“见到四回太阳光”中的“两遍”“四回”则表明了动作的次数,即吃苦吃了两次,太阳光共见到了四次。
(5) 马顺向上级反映,不但解决不了,还把他好顿撸。(温树林《顶风》)
(6) 热情的意大利观众在观看彭莉演出时,掌声如潮,一遍又一遍高呼“中国,中国……”(华培明《走向世界的中国时装模特》)
(7) 战友和妻子吵架,他两口子一趟趟地去劝架。(1992年3月《中国青年报》)
(8) 人类社会进入二十世纪以来,已经经历了两次世界战争的浩劫。(陈启懋《战后国际关系于的变化和争取世界持久和平的可能性》)
如上例,“数量+动”构式前可加副词修饰,如例(5)“好顿撸”,还可以重叠,如例(6) “一遍又一遍高呼”,甚至在“数量”后还可加入助词“地”,这些成分的加入无疑使其描写的意味更浓,其动作的情状特征更突出。而例(8)“经历了两次”一类的“动+数量”构式一般不重叠也不加其他修饰成分,只能客观地阐明动作的量。
(9) 扑嗵一声,索泓一脚踩在水窝里,他身子打了个趔趄。(从维熙《鹿回头》)
(10) 一年多,共改造织机五十二台,使全厂生产能力比过去翻了四番,产品质量也提高了。(1979年10月《人民日报》)
“数量+动”主要出现在描写句、陈述句中,而“动+数量”构式主要在说明性、评论性的句子中出现。如例(9)“一脚”是对“踩”这个动作的描述,它与“扑嗵”“ 打了个趔趄”共同描写了“索泓”的动作情态,而(10)“翻了四番”则从量上说明了厂里生产能力的增强,和例(9)不同,该句的注意窗并不在动作上。
2. 从表量的性质上看
语言世界是以客观世界为基础,但与逻辑范畴中只存在客观量不同,语言并不是对客观世界的简单描写,而是有客观量和主观量的区分。人们在对量进行表述时,往往会带有对量的主观性评价,认为这个量或大或小,我们把带有主观评价的量称为主观量,不带有主观评价称为客观量。我们认为和“动+数量”主要用来表述动作的客观量不同,“数量+动”更倾向于表达带有主观评价的动量,即动量构式和后置构式和主客观量之间有下述关联:
“数量+动”构式 : 主观量
“动+数量”构式 : 客观量
即“数量+动”构式和主观量是一组无标记配对,“动+数量”构式与客观量是一组无标记配对,如下例:
(1) 被人千遍踏万遍踩出来的路,你再去走,路虽属大道,保险顺当,走过来了,也不过是个庸人。(肖虹《相见仅仅四次……》)
(2) 为此,他曾经把《三毛流浪记》的连环画一口气看了九遍,才发现三毛要远远比他幸运三倍之多。(大营《鼠趣》)
(3) 安新县决定建立运动鞋厂,县委领导五次三番请张小臭“出山”任厂长。(1990年6月《河北日报》)
(4) 刘铁生走到蛙女跟前,从上到下打量了一番,眉飞色舞地说,“不错!”(胡万春《蛙女》)
(5) 长这么大了,他还一趟远门没出过呢。(李晓蓉用例)
(6) 还好小莲站地离我近,一把就抱住了我,叫到:“小姐!小姐!你怎么了?!”(百度搜索)
如例(1)“千遍踏万遍踩”和例(2)“看了九遍”, 同为动态量词“遍”,“千遍”“万遍”为虚量,有虚说、夸张的因素,表达的主观大量,即说话者主观上认为路已被许多踩过,后人再去实践的价值不是很大。“九遍”表达的则是实实在在的量,是对动作量的客观陈述。同样例(3)“五次三番”表示量多,有主观大量的意味,例(4)“打量了一番”则为实量,即打量一次之意。而例(5)“还一趟远门没出过”用否定的形式来表示动作没有发生,极言其量少,是主观小量的用法。例(5)中的副词“还”和例(6)的“就”都使其主观小量的意味更加浓,凸显了动作的迅速、敏捷。
3. 从话题和焦点的功能上看
话题指后面述题部分所关涉的对象,是一个话语或信息的出发点,它可依据在句中所处的位置细化为主话题、次话题和次次话题三类,位于主语和动词短语之间的称为次话题。焦点指说话人最想让听话人注意的部分,是句子的语义重心所在,依据所参照的背景焦点可划分为自然焦点、对比焦点和话语焦点三类。话题焦点指以句外的某个话语成分或认知成分为背景,在本句中得到突出的焦点成分,它不能以本句中其它成分为背景,整个句子表达重点仍然在话题后述题上,其功能特征为[-突出],[+对比][8]。
依据句中出现的量构式的个数,我们把动量构式所在的句子划分为单量句(如“脸都顾不上擦一把”)和多量句(如“烫一回才两三块钱”,以双量句为主)两类。我们认为在单量构式中“数量+动”构式表现出话题焦点的特性,与话题焦点是一对无标记组配,而“动+数量”构式则主要充当句子的常规焦点,和自然焦点是一对无标记组配,如下例:
(1) 我就是依仗外婆高高的呐喊声,提起精神、壮着胆儿,走在那寂静的、清晨的山道上,穿过一片树林,跳过一条溪沟,最后,一气爬到坡顶。(李天芳《呼唤》)
(2) 真笨,三下儿都没打开这瓶酒,看我的。(李晓蓉的用例)
(3) 文化队住房紧张,他就每天在距家四五公里的路上往返两三趟。(1987年10月《报》)
(4) 等丈夫出差了,她又请了技术人员来重搞新的样机,她知道丈夫出差半个月,她想在这半个月里再试一回。(尚绍华《悄然寻找另一个天空》)
“数量+动”构式以句外的认知成分为背景,同听说者正常的心理期待量形成对比,表现出话题焦点的特性,凸显了动量的大或小:例(1)中的“一气”是“爬”的动量,它是以句外的“爬几气”“爬多气”为背景,通常爬到坡顶需要多歇几气,而作者中途“一气”都没有休息,“一气”就实现了这个结果,凸显了动作小量;例(2)“三下儿都没打开这瓶酒”,通常情况下打开酒瓶一次就可轻松完成,而这个人却花费了很大的动量,即“三下”都没有实现开酒这个动作,突出了动作量大。李晓蓉[3]在探讨“数量+动”构式时就曾指出:动量短语前置的句子都或明或暗地存在一种对比关系,动量短语前置,有时表多,有时表少,但不管表多表少,都是建立在“对比”基础之上的。而“动+数量”构式则以本句中的其它内容作为背景,以新信息身份出现在句尾的位置上,如例(3)“往返两三趟”和例(4)“试一回”出现在句末,是句中最突出的部分。
(5) 我在东北,一顿能吃一头野狍子,信吗?(从维熙《鹿回头》)
(6) 珍猴生活在四川、甘肃等地的高山密林中,在快速跳跃中,依靠树枝的反弹力,可一次飞跃40米,有“飞猴”之称。(沈钧《珍猴趣谈》)
(7) 刘太太的男人在北京另有个小公馆,一年也不回天津一两趟。(徐迟《牡丹》)
上述例句显示,多量构式中“数量+动”构式还有话题的倾向,如例(5)“一顿”位于主语“我”、状语“在东北”之后,充当句子的次话题,是“吃一头野狍子”这个述题的关涉对象,在“一顿”后还可以停顿,加“啊”“呢”等语气词(一顿啊,能吃一头野狍子),其话题的性质就更加凸显。例(6)中“珍猴”为整个句子的话题,在“一次飞跃40米”小句中,“(飞跃)一次”为信息的出发点,充当该句的次话题,而“飞跃40米”则是该句的中心,是其焦点成分。而“动+数量”构式则经常位于句子的末端表现出自然焦点的性质,如例(7)“一两趟”。
其实,“数量+动”无论作句子的话题焦点还是充当话题成分,它都是整个句子的重要信息,都是说话人想让听话人注意的部分,这样的安排一方面保证了句子常规焦点的凸显,同时也适应了语言表达的经济性需求,从例(8)和例(9)a、b句的对比中,我们就能清晰地看出:
(8) a他一次就把这瓶酒喝光了。
b他喝了一次这瓶酒,结果喝光了。
(9) a毛笔字小张一气练了五个小时。
b毛笔字小张练了一气练了五个小时。
总之,动量构式和句子的话题和焦点之间存在如下表述关联:
“数量+动”构式 : 话题焦点或次话题
“动+数量”构式 : 自然焦点
二、“数量+动”和“动+数量”构式
不对称性的原因
我们认为汉语动量语序的历时选择过程是造成“数量+动”和“动+数量”构式不对称性的根本原因。“动+数量”在同“数量+动”语序竞争中获胜而成为动量的常规表达,“数量+动”虽然成为竞争中的失败者,但它并没有完全消退,而是受话语-语用因素的驱动继续保留在汉语中,成为动量的标记性语序构式。
在动量词还没有产生的上古时期,一般采用量前动后的“数+动”构式来表示动作行为的次数[1]。随着动量词的产生和发展,在魏晋南北朝至唐朝时期,“数+动”和“数量+动”的动量前置语序和“动+数量”动量后置语序处于竞争的共存时期,语言中既有不少“动+数量”构式的用例,也有大量的“数量+动”构式例句,当然也存在相当数量的“数+动”构式[9]。至晚唐时期,“动+数量”语序构式最终战胜了“数量+动”构式,成为动量表达的优势表达,张[5]的调查显示,“数量+动”语序和“动+数量”语序在晚唐时期的使用频率比为1:4.2。这之后汉语中“动+数量”语序构式一直是动量的基本表达方式,“数量+动”则始终处于劣势地位。
那么为什么“动+数量”语序构式会在竞争中获胜发展为动量的常规表达,而非“数量+动”构式呢?我们认为有以下三点原因:
首先,我们认为这是汉语系统自身整合的结果。动补结构是汉语语法系统中极为常见的结构,它的发展成熟给汉语语法系统带来了相当大的影响,其强大的类推力量使谓语结构发生了改变。在古汉语句子中心动词宾语之后仍有一个句法位置,可以容纳不及物动词、数量词等谓词性成分,唐代后期伴随着动补结构“V动作行为+R结果状态”的发展成熟,汉语谓语结构的信息安排方式发展为“伴随特征+谓语中心+结果状态”格式,即以谓语为参照点,表示动作行为伴随特征的词语居前,表示结果特征的居于其后[10]。由于动量是动作结果特征的一部分,因而 “动词+数量”语序构式在唐代后期迅速发展壮大并成为动量构式常用表达方式。
汉语系统内部的整合还表现在名量构式和动量构式语序的对立上。语言内部的语法结构是协调一致的,不同的语法性质的结构采用不同的语序,相同的则采用一致的语序,由于名词数量短语和动词数量短语的语法性质是有本质差别的,因而名词和动词数量短语的语序就应该是对立的[10]。徐丹、傅京起[11]通过历时和句法位置两个角度考察也得出名量词与动量词是相互依存的、两类量词分布呈现互补状态的结论。由于名量构式早于动量构式产生,“数量+名”语序是表达汉语名量结构的主要表达方式,因而从语序和谐的层面看,汉语动量结构的表达更适合采用“动+数量”语序构式。
其次,从共时的认知层面来说,“动+数量”语序构式更符合时间顺序原则。戴浩一[12, 13]提出了汉语词序安排的时间顺序原则,即两个句法单位的相对次序决定于它们所表示的概念领域里的状态的时间顺序。如“我们去图书馆学习”这个构式,由于“去图书馆”事件先于“学习”事件发生,所以在句法结构上“去图书馆”排列在“学习”之前。由于动作发生在前,计量次数在后,因此依据该原则“数量”应该位于动词之后。如例(1)“读了一遍”,只有把《选集》一至四卷都阅读完之后我们才能说读一遍,例(2)“往返十五万趟”,在蜂房和花丛之间往返一次我们称之为一趟,即往返的动作是先于动量“十五万趟”发生,“十五万趟”是往返动作的结果。
(1) 十年来,他一直坚持学习著作,已把《选集》一至四卷通读了一遍。(宣传部《沿着劳动青年革命化知识化的道路前进》)
(2) 姐妹们为了酿一公斤蜜,需要采一百多万朵花,要在蜂房和花丛之间往返十五万趟,相当于四十五万公里。(王金海《小金蜂采蜜记》)
最后从跨范畴的层面来看,“动+数量”构式更有利于语序的和谐。根据饶宏泉[14]对动量词在中国境内少数民族语言中的语序分布的统计,SOV型语言和“数量+动”语序构式是一对无标记组配,SVO型语言和“动+数量”语序构式是一对无标记组配,也就是宾语位于谓语动词前的语言倾向于使用“数量+动”语序构式,谓语动词位于宾语前的语言倾向于使用“动+数量”语序构式,如藏缅语族的载瓦语和哈尼语属于SOV型语言,其动量构式就选择了“数量+动”构式。由于汉语属于SVO型语言,因而更适宜选用“动+数量”构式与整个语言系统的语序相匹配。
三、结语
现代汉语的动量表达存在“动+数量”和“数量+动”两种构式,这两种构式的地位和功能都是不同的,其中“动+数量”构式是动量的无标记表述方式,它一般只位于句末位置表达动作的客观量,表述功能单一。而“数量+动”构式则是动量的有标记表达方式,这个标记就是动量构式的语序,相对于“动+数量”构式,它具有多种表述功能,既有凸显动作情状的功能,也具有表述主观量的功能,从汉语信息安排的角度上看,“数量+动”构式还能使“数量”位于次话题和话题焦点的位置,使整个句子在凸显其动量的同时也不影响其常规焦点表达。此外,由于押韵的需要,有时候也会选用“数量+动”构式。我们认为汉语动量语序的历时选择过程是导致“动+数量”和“数量+动”构式发展不平衡的根本原因。由于“动+数量”语序构式顺应了汉语历史的发展,同动作发生在前、计量次数在后的时间顺序原则相契合,有利于跨范畴语序的和谐,因而它发展成为动量的常规表达方式。而“数量+动”语序构式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汉语的发展,但由于它具有特定的话语-语用功能,因而它仍作为动量的非常规表达方式保留在现代汉语中。
参考文献:
太田辰夫. 中国语历史文法[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154.
唐钰明. 古汉语动量表示法探源[J]. 古汉语研究, 1990(1): 71?73.
李晓蓉. 浅议动量短语的前置现象[J]. 汉语学习, 1995(2): 37?40.
殷志平. 动量词前置特点论略[C]//语法研究和探索(九).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0: 299?308.
张. 汉语语序的历史研究[M]. 北京: 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2010: 170?203.
惠. 汉语量词研究[M]. 成都: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1: 189.
杨娟. 动量短语在句法结构中的位置及意义[D]. 南京: 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004: 11.
刘丹青, 徐烈炯. 焦点与背景、话题及汉语“连”子句[J]. 中国语文, 1998(4): 244.
刘世儒. 魏晋南北朝量词研究[M]. 北京: 中华书局, 1965.
石毓智. 汉语语法化的历程――形态句法发展的动因和机制[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125, 191.
徐丹, 傅京起. 量词及其类型学考察[J]. 语言科学, 2011(6): 561?573.
戴浩一. 时间顺序和汉语的语序[J]. 国外语言学, 1988(1): 10?19.
张建. 汉语标记配套型并列结构时间关联特征的象似性[J]. 世界汉语教学, 2013(1): 41?50.
饶宏泉. 量词的性质和数量表达的核心[J].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2012(1): 114?115.
An Analysis of Asymmetry “Quantifier+Verb” and
“Verb+Quantifier” Construction
GAO Yanan, WU Changan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of literature, Changchun 130024, China)
Abstract: “Verb+quantifier” and “quantifier+verb” construction are the expression pattern of Chinese momentum, but the status and the function between these are not equivalent, “Verb+quantifier” construction is the basic expression of momentum, the function is simple, and it only expresses the objective quantity of verb in the end of the sentence position. On the other hand, “Quantifier+verb” construction is a marked expression of certain pragmatic function, it highlights verb’s situational features, expresses subjective quantity and serves as the sentence’s topic focus or topic function. The word order selection of Chinese momentum is the cause of “verb+quantifier” and “quantifier+verb” construction’s asymmetry.
Key Words: The momentum construction; asymmetry; the selection of word order; integration of Chinese; the principle of temporal sequence; cross category harmony
收稿日期:2013?08?13;修回日期:2013?11?22
陈希亮范文3
关键词:桥梁工程;沉井;施工技术
对于路桥施工来说,沉井的类型多种多样,可以依据材料、横截面等分为不同的沉井类型。施工方法主要是按照施工场地的工程地质和水文条件等,且采取一定的技术力量及其设备机具进行施工。同时,要从施工准备工作、沉井制作、沉井的下沉等关键层面展开。
1 关于路桥基础工程沉井制作
通常情况下,沉井是在原位制作而成的,如果土层不够均匀,则需要在经平整放线定位的场地上铺一层砂垫层,厚度在0.5米左右,然后在沉井刃脚处对称地安置适当的垫木。垫木可以支撑第一节沉井的重量,并按照垫木定位支设模板及绑扎钢筋。
2 关于路桥基础工程准备工作
2.1放线定位技术要求。在沉井制作之前,要对沉井的平面位置进行认真细致的测量工作。将沉井的中轴线和外轮廓线放好,定位好才能准确,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施工工作。
2.2平整场地基本要求。要仔细平整沉井施工场地,范围要宽于沉井的外侧1到3米。如、天然地质比较硬,就可将地表的杂物清除再进行平整,否则应在基坑处铺填砂垫层,从而避免在浇制时产生较大的不均匀的沉降。砂垫层的厚度要大于0.5米,且应方便的抽取垫木。
3 关于路桥基础工程沉井的下沉
3.1沉井接筑技术要求。在第一节沉井下沉到预定深度时,可以停止挖土下沉,随后立模浇制,接长井壁及内隔墙,然后再沉再接。每以次接筑的最大高度一般宜小于5米,要尽量对称、均匀地浇筑,要防止住倾斜。
3.2沉井封底技术要求。当沉井下沉到一定的设计标高之后,方可停止,并进行沉降观测工作,如果8米内下沉量不超过10mm时,就可以进行封底。常用的封底方法有干封法和水下封底法两种。
(1)干封法技术。要将沉井底部土面全部挖至设计标高,且在中间局部深挖以形成集水井。要切实用水泵在集水井中连续抽水,使地下水位面降至沉井底面以下,随后用掺有早强剂的混凝土将集水井以外的全部底板一次浇筑,待底板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以后,用掺有速凝剂的混凝土迅速把集水井封死。
(2)水下封底法技术。要将基底土渣清除干净,若是为软土应铺碎石垫层。安装水下浇筑混凝土的钢导管,导管管段的接头应密封良好。水下浇筑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应比设计强度提高10%到15%之间。水灰比不宜大于0.6,并要有良好的和易性,初期坍落度宜为14到16cm,以后应为16到22cm。每立方米混凝土中水泥用量一般为300到400kq。浇筑混凝土时,导管插入混凝土的深度不应该小于1m。沉井全部底面的混凝土应连续浇筑,要采取一次完成。鉴于干封法成本低、施工快,并且易于保证质量,要优先采用。
3.3拆除垫木技术要求。注意拆除垫木要对称进行,力求平稳,避免造成沉井倾斜。对于垫木拆除,首先要对矩形沉井,拆内隔墙下的,再拆短边井壁下的,最后拆长边下的;长边下垫木应隔根抽出,随后以四角处的定位垫木为中心,采取由远及近对称抽出,然后抽定位垫木。在每次抽出垫木以后,刃角下空位应立即使用砂进行填实。
3.4取土下沉技术的具体要求
(1)排水下沉法阶段。在沉井所穿越的土层较稳定时,不会因排水而产生大量流砂出现塌陷时,采用排水挖土下沉施工。当土质为砂土或软黏土时,可先用高压水枪把沉井内泥土冲散,稀释成泥浆,然后用水力吸泥机将泥浆吸出,排到井外空地;当遇到砂、卵石层或硬黏土层时则用抓土斗出土。
(2)不排水下沉法阶段。在地层土质不稳定、地下水量很大时,为防止因井内排水而产生流砂,可采用不排水下沉法。采用此种方法要求沉井内的水位始终保持高于井外水位1到2m,采用机械抓斗水下出土,或用高压水枪破土,然后用空气吸泥机将泥水排出。
(3)人工挖土法阶段。此法用于无地下水或地下水量不大的小型沉井。为能使沉井均匀竖直下沉,防止出现倾斜,应分层、均匀、对称地挖土,而且不宜从沉井刃脚踏面下挖土,否则,容易形成局部沉井悬空,影响沉井正常下沉。对于软弱土质,挖土时应在沉井
刃脚周围保留土堤,使沉井挤土下沉,利于预防沉井倾斜。
(4)泥浆套下沉阶段。泥浆套下沉法,是在沉井壁与土层之间设一层触变泥浆,依靠泥浆的作用减小土体对沉井的阻力,使沉井平稳顺利下沉。另外,由于泥浆大大减少了土层对井壁的阻力,据此,在相同条件下可以减轻沉井自重。
4 关于路桥基础工程沉井纠偏
虽然沉井施工之前作好了必要的准备工作,但是由于施工场地地质的复杂和条件的多变,在施工过程中还是会出现一系列的难题不好解决,因此进行沉井纠偏必不可少。
(1)关于沉井突沉问题。在软土地基中沉井施工,经常会发生突然下沉现象。突沉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土对井壁的侧摩擦力较小,在刃脚下土被挖除后,沉井失去支撑导致剧烈下沉。突沉容易使沉井产生倾斜或是超沉,特别是当下沉接近设计标高时,更要注意防止突沉。可以通过控制刃角下的挖土深度,对称均匀挖土,及通过加大刃脚踏面宽度和设置底梁等措施予以防止。
陈希亮范文4
关键词:浅水航行 船舶下沉量 研究
在我国境内,港口和内河航道存在一个问题:水深不足,所以船舶在航行的时候会常常引发浅水效应。当产生浅水效应时,船舶的安全操纵受到较大的影响。所以,本文针对船舶浅水航行的下沉量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可为船舶驾驶员的浅水区操纵船舶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1.船舶下沉量
当船舶处于浅水区并且速度也较高的情况下,船舶需要尽力规避船体下沉而导致的搁浅的情况发生。一旦船速降下来后,船的方向可能发生变化,水的压力也会相应减小。为了实现船舶重力跟水浮力这两者之间的平衡,船舶会发生整体垂直下沉的现象。与此同时,船体在水下的肥瘦程度存在差异性,这些情况都会使船舶纵倾发生一定的改变。对船舶下沉量产生影响的一些因素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①船舶的对地速度。通常而言,船舶的下沉量跟船的航速的平方是正比例关系,当船速增加时,船的下沉量也会增加。②方形系数。当方形系数增大,船舶的下沉量也会相应地增大。一般而言,油船的下沉量跟客船比较起来要大一些。③水深和船舶吃水比。一般情况下,如果水深跟吃水比之间的比值在[1.5,2.0]之间,那么,可以这么认为,下沉量对船舶的安全不会产生威胁。④航道地形。具体而言,主要也分为三种:开敞航道,受限航道和运河。⑤船舶会遇或超越。针对该影响因素对船舶下沉量的影响的文献不多。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之初,Dand针对船舶会遇和超越于下沉量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最后得出结论:会遇和超越过程中船首下沉量会增加一半或一倍。
2.船舶下沉量的测量原理
真实测量下沉量是确定船舶富余水深标准的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对于船体下沉量的计算,当前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理论计算法,该方法主要包括通过一维理论推出的方法以及根据细长体理论得到的方法,另外一种就是经验计算法,该方法通过模型和实船的试验结果分析总结得到。对于大型商船来讲,船舶在船艏具有最大下沉量,所以,一般情况下,只需要知道船艏下沉量,就可以确定下沉量的实际数值。
船舶在航行的过程中,船艏会发生下沉的现象,因而其吃水量会有所增加,在这种情况下,船舶艏部至水面的垂直距离会缩短。船艏到水面的垂直距离会发生改变,通过测量这种距离的变化可求算得到不同船速状态下的船舶下沉量。由于船艏下沉而引起的吃水增加量的变化是长时间的,同时,增量的变化速度是惊人的。因此,为了测量出真实的船舶下沉量数值,收集高动态的测量数据最为关键。船舶的航速和船舶的尺度是影响船舶下沉量的重要因素,其中比较关键的因素是船舶的航速。此外,另一个较为关键的因素是水深,下沉量随着水深的变小而变大,这两者成反比关系。通过研究船舶富余水深,我们发现,当水深跟吃水的比例为1.1:1.0的时候,该状态是一种极限。原因在于,在船舶的形状不发生改变的情况下,船舶开始下沉,通过测量船艏距离水面的减少量,可以得到船艏的下沉量。对船舶下沉量测定必须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物理量:①船艏到水面距离;②船舶航速;③船舶位置;④龙骨下水深高度。另外,船舶升沉和摇荡产生的船舶吃水变化以及海浪对于测得的船舶下沉量数值有一定的影响。然而,对于港内航行的船舶来说,这些并非关键因素,其影响变化的随机性较大,可借助数学平差方法来妥善解决。
3.船舶下沉量的计算方法
通常情况下,如果水深比吃水的七倍要小时,就会发生船体下沉;当水深逐渐减少,水深是吃水的2.5倍的时候,下沉现象会变得很明显。在船型和吃水固定不变的情况下,下沉量跟航速的平方是正比例关系,船舶航速是影响船舶下沉量最为关键的因素。浅水可分为两种区域,一种是敞开水域,另外一种是限制航道。在敞开水域,我们只需考虑水深,然而在限制航道中,分析水深影响的同时,航道宽度也是不可忽略的因素。船舶处于限制航道中,其下沉量会变得更大。致使该现象的原因的分析方法有很多,其中一个比较方便的方法是使用流体力学的运动转换原理作分析。当船舶在水中行驶速度不变时,一定速度的水流过静止的船体与其有着同样的效果。这表明,船舶在水中前行就相当于船舶静止时水流以与船舶运动相反方向的速度从船舶周围流动。在船舶到达浅水区时,船体周围区域的截面积会减小,流体流速相应增加,流体压力也减小。进而导致船舶下沉,甚至发生船舶触底的事故。详细而言,可根据下列流体的连续性方程分析。
根据流体力学的伯努利方程:
在这个公式中,ρ为流体密度,P为静压力,υ为流体速度 h为水深,constant表示常数。根据式子中可得到式子(2)
根据相同的原理,当船舶在运河中航行时,除了可能导致船体下沉事故之外,船舶两侧水流还可能导致水流发生回流,从而形成一定的压力差,导致岸吸现象的发生,更为严重的情况是,一旦船体偏离了原来的航道,就会使得船舶跟河堤发生碰撞事故。所以,为了避免这种事故的发生,我们要计算并分析船舶在不同航速和装载状态下的下沉量,并判断船体是否会触底,进而有效降低船体和螺旋桨发生损坏的几率。另外,可以依据航道的特征,分析并计算船舶的安全行驶速度,这样才能最大程度上保障船舶在航行过程中的安全。
4.浅水区安全操船的措施
4.1减小船舶行驶速度
当主机功率P固定不变且船舶航行于浅水区域时,随着阻力的增加,船舶的航速也会随之降低。如果要让船舶维持原速度不变,那么就需要增加主机功率的大小。然而,在这种情况下,不仅会耗费更多的燃料,还会增加主机的磨损量,对于提升航速而言没有实际价值。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可以降低航速就尽量降低,因为这样不但可以节省燃料,还能使机器不受到损坏。除外,当船舶到达浅水区域时,吃水量增加,船速越高,吃水量的增幅越大。如果在这个适合降低船速,就能减小船舶碰擦河底的事故发生的几率。
4.2对船舶进行测深
对船舶的富余水深进行测量,对于探测航路,保障船舶安全行驶的非常有必要的。具体测量方法就是:测量船舶航行于最深位置的富余水深。
4.3尽力提高舵效
船舶在浅水区行驶时,其舵效比较差,容易产生对航行不利的影响。因此,在对船舶进行操作时,就要注意以下事项:用舵要提前转舵,及早回舵,使用的舵角应较大。
4.4备锚
备锚的作用是预防船舶在浅水区的失控、倒头等危险局面。当舵效较低或者跑舵时,可通过备锚有效改善这种危险局面。
4.5保持船舶具有适当的尾纵倾
当运输船处于航行状态时,船舶的首部的吃水增加幅度是比较大的。所以,为了保障运输船的行驶安全系数,就需要在船舶启动之前就保持适当的尾纵倾。
陈希亮范文5
关键词:沉陷;异常; 起测基点; 分析
Abstract: The discovery of abnormal dam subsidence, analyzed from many angles, timely find out the cause of abnormal, dam hidden danger. In order to fully grasp the deformation of dam, Gangnan Reservoir in the building early, the upstream slope, dam, downstream slope layout subsidence observation punctuation respectively on the dam. But in the second half of 2011 for subsidence measurement, on the right bank of settlement found No. 3 auxiliary dam is abnormal. As soon as possible in order to find out the causes of abnormal amount of subsidence, our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from several angles, finally found the reason, ruled out the existence of hidden dam may.
Keywors: subsidence; anomaly; starting datum mark;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TV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右岸起测基点及沉陷标点的布设情况
2003年至2007除险加固期间,右岸副坝共埋设沉陷起测基点7个,其中,沉基17与沉基19作为右岸2号副坝上游坡沉陷标点的起测基点,形成附和水准路线。沉基19作为右岸3号副坝上游坡、坝肩沉陷标点的起测基点,位于右岸2号坝与3号坝上游坝坡连接处。沉基20作为3号副坝下游坡各沉陷标点的起测基点,位于3号坝下游坡脚山坡上。
右岸副坝共安设26个沉陷标点。2007年5月,埋设右岸新沉陷标点。右岸1号副坝各标点均为新点,共布设3个断面,第一断面的上游坡标点即右1-1,由于地形原因没有埋设。右岸2、3号副坝各布设3个断面,每个断面在上游坡、坝肩、下游坡各安设1个沉陷标点,其中上游坡标点均为1962年埋设的旧沉陷标点。2007年8月进行初始值观测。
2.右岸3号副坝上游坡及坝肩沉陷标点观测数据异常
2011年9月份,对右岸沉陷标点进行观测,经内业闭合差和平差计算后,发现右岸3号副坝上游坡和坝肩的各沉陷标点的间隔位移量均在14mm与16mm之间,右7-1间隔位移量14.21mm,右8-1间隔位移量14.97mm,右9-1间隔位移量15.49mm,右7-2间隔位移量14.60mm,右8-2间隔位移量15.22mm,右9-2间隔位移量15.18mm。
3.采取措施
3.1现场勘查
2011下半年进行沉陷观测时,沉基19被土掩埋,清除上部填土后进行观测。发现异常后,经进一步仔细勘查了解,沉基19埋设于右岸2号副坝右端上游山坡狐狸养殖场门口,基点附近灌木较多,基础为风化岩。该基点旁边1m左右处有一条通往上游山坡养殖场的土路。2011下半年养殖场盖房施工,土路被加宽,路旁土基被挖,沉基19被掩埋。另外,经仔细检查发现沉基19、右7-2有被砸痕迹,其它标点均未发现异常,上游坡及坝肩未发现有异常现象。
3.2原因分析
3.2.1检查观测线路
右岸3号副坝上游坡与坝肩的两条沉陷观测路线固定,均以沉基19为起测基点,按闭合路线观测各沉陷标点。上游坡观测线路中有4个转点,坝肩有6个转点,位置均不固定。经仔细检查原始记录,未发现在立尺、记录、观测读数、计算等人为方面的错误。经仔细核对、验算观测数据,排除本次测量为偶然闭合。两坝段观测数据均闭合,右3号坝肩闭合差为0.4mm,右3号上游坡闭合差为1.55mm。
3.2.2右岸3号副坝上游坡与坝肩位移量变化情况
两坝段沉陷观测数据统计表单位:mm
由统计表可以看出,其它时段3号坝上游坡及坝肩标点的间隔位移量均不大,在正常变化范围内。
3.2.3右岸3号副坝下游坡位移量变化情况
对3号坝下游坡加固后的观测数据进行统计如下,单位为mm。
由统计表可以看出,右岸3号副坝下游坡的位移变化量不大,均在正常范围内。
3.2.4与库水位的关系
根据《右岸副坝轴线工程地质剖面图》,右岸3号副坝的坝体的最低底部高程在195m左右,2011年9月底10月初库水位在192m左右,并且呈缓慢上升的趋势。如果坝体沉陷异常是受库水位升高的影响,那么与其相邻的右岸2号坝上游坡的沉陷标点的位移量也应有较大变化,但右岸2号坝上游坡的沉陷标点的位移量并不大,右4-1的间隔位移量为-1.50mm,右5-1的间隔位移量为-2.66mm,右6-1的间隔位移量为-3.43mm。因此,排除沉陷量异常与库水位的直接关系。
3.2.5校测起测基点高程
根据以上几个方面的分析,首先考虑沉基19起测基点的高程出现问题,其次考虑不明原因的坝体沉降造成。所以,我们首先对沉基19的高程进行了校测。
对沉基19的校测按二等水准测量要求进行,采用两套校测路线进行观测。一条水准路线是把沉基17作为起测基点,按闭合水准路线进行,联测至沉基19;另一条水准路线是把沉基20作为起测基点,按闭合水准路线进行,联测沉基19,此路线用于校核沉基17高程的精度。测量时,采用两架精密水准仪同时进行,每个测站两仪器所测高差之差不大于0.3mm。测量高程统计如下:
由沉基17校测沉基19高程统计表单位:m
由沉基20校测沉基19高程统计表单位:m
通过对比校测结果可以看出,由沉基17和沉基20作为起测基点测得的沉基19高程相差仅两毫米,由此确定沉基17高程没有变化。固取由沉基17作为起测基点测得的沉基19高程作为校测高程,沉基19校测高程为207.1413324m,沉基19原埋设高程为207.1289m。
通过校核,发现沉基19高程发生变化,升高0.0124324m。用校测后高程修正右岸3号副坝上游坡与坝肩沉陷标点高程后,间隔位移量统计表,如下:
修正后间隔位移量统计表单位:mm
间隔位移量均在正常的变化范围内。
陈希亮范文6
[关键词]塔里木盆地 哈拉哈塘地区 良里塔格组 地层 沉积特征
[中图分类号] P65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1-34-1
1地质背景
塔里木盆地北部地区(简称塔北地区)位于塔里木盆地北部,塔北隆起包括英买力底凸起、哈拉哈塘凹陷及轮南底凸起等多个构造单元。总体呈东西走向,位于库车坳陷和北部坳陷之间,是海、陆相油气长期运聚的有利指向区,该区储集类型和油气藏类型丰富[1]。目前,塔北地区是塔里木盆地探明储量和石油产量最多的构造单元,其中奥陶系碳酸盐岩油气勘探潜力巨大。
2岩石类型
通过岩心、薄片和测井等手段以及前人的研究成果[2],塔北地区奥陶系良里塔格组地层主要的岩石类型为灰岩,通过对该区内取心井的岩心观察结合系统取样、镜下薄片鉴定,认为该区主要有泥晶颗粒灰岩、颗粒泥晶灰岩、泥晶灰岩、瘤状灰岩等岩类。
3沉积相类型划分及特征描述
根据区内单井岩心精细观察描述,结合薄片、地震、测井资等料分析及区域沉积格局研究,塔北地区奥陶系良里塔格组沉积时期主要发育为台地边缘相,主要包括台缘滩、滩间海和台缘生物礁三个亚相[3]。
(1)台缘滩亚相:台缘滩主要由粒屑组成,属于粒屑滩。粒屑主要为砂屑,其次为砾屑和生屑屑,少量核形石及凝块石,生物为腕足-三叶虫-棘皮组合。波浪作用对沉积物的改造使得颗粒大量堆积。
(2)台缘洼地、滩间海亚相:台缘洼地、滩间海沉积物以细粒为主,岩性主要为生屑泥晶灰岩、含生屑泥晶灰岩为主,少量生屑砂屑灰岩、生屑泥粉晶灰岩;夹深灰色泥岩,泥晶灰岩呈瘤状;生物以腹足为主,且保存完整。
(3)台缘生物礁亚相:台缘生物礁造礁生物主要为管孔藻、丛藻、海绵、珊瑚、钙藻及少量层孔虫,零星分布保存完整的腹足,少量三叶虫碎片,生物钻孔和藻核形石常见。
4沉积相横纵向变化特征及平面展布
4.1沉积相纵向发育特征
结合塔北隆起沉积背景,通过研究区内单井奥陶系地层沉积相综合剖面图分析,笔者认为该地区奥陶系上统良里塔格组沉积海水由深变浅、又由浅变深、最后又由深变浅沉积旋回的过程,沉积期间沉积相由下伏的土木休克组沉没台地-斜坡相演化至良里塔格组的台地边缘相[4]。以RP14井为例,RP14井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厚129m,其缘洼地亚相厚度为64m,占总厚度的49.6%,台缘滩亚相厚度为沉积厚65m,占沉积总厚度的50.4%。沉积相纵向演化主要表现为:吐木休克组中下部主要为浅褐灰色、灰色泥晶灰岩,上部为棕褐色泥岩、泥灰岩,为沉没台地―斜坡相沉积。
4.2沉积相横向发育特征
塔北地区奥陶系吐木休克组为沉没台地-斜坡沉积相,其沉积时间基本等时[5],厚度稳定,其顶部的最大海泛面是良好的区域性对比标志层,把吐木休克组顶部层拉平进行沉积相对比可以较清楚地阐明沉积相的横向变化特征。
由沉积相连井对比可知:塔北地区在良里塔格组沉积初期良三段以发育台地边缘的台缘滩亚相为主,局部发育滩间海亚相,其岩性以灰―褐色砂屑灰岩、生屑砂屑灰岩为主,夹中薄层泥晶灰岩。沉积物粒度较大,推测可能位于浪基面附近,沉积时期水体能量较强,属于弱氧化沉积环境。沉积中期即良二段开始发育大范围的滩间海亚相,其岩性主要以灰色、灰绿色瘤状灰岩为主,瘤体多为泥晶灰岩、生屑泥晶灰岩,沉积物粒度较细,厚度较大,可能由于当时海平面上升,水体加深,能量相对变弱所致。沉积后期即良一段在继承良三段台缘滩的基础上进一步发育,受到同时期岩溶作用的改造,度相对较厚、岩性较纯的砂屑灰岩,为台缘滩亚相。
4.3沉积相平面展布
根据沉积相的横纵向变化特征分析,结合区域地质背景,总结出塔北地区奥陶系上统良里塔格组沉积相平面展布,台缘滩体厚度变化及分布规律等平面展布特征。总体而言,塔北地区在晚奥陶世良里塔格组沉积时期沉积格局出现了较大变化,从北向南围绕着剥蚀区依次出现了台地边缘―台缘斜坡―斜坡盆地的沉积组合。台地边缘相中滩间海或台缘洼地相对较发育,范围较广,沉积厚度一般在80m以上,呈现为东西方向围绕尖灭线展布,向南北两侧沉积厚度明显减薄,地震剖面上减薄区在YG7―YM1井之间特别明显。而台缘滩(礁)主要出现在YG7―HA6―X3井和LG39―LD1井等一带地区,沉积厚度一般在100m之上,呈条带状东西向分布。向南为台缘斜坡区,宽的较窄,呈条状东西向分布,沉积厚度急剧减薄,地震响应上特别明显。
再向南至HD23井区和YM2井区良里塔格组沉积厚度较稳定,一般在30m以下,为斜坡―盆地沉积相区。从台地形态来看,塔北地区的良里塔格组应该是一个围绕着剥蚀区的大型孤立台地的边缘部位。
5结论
(1)塔北地区奥陶系上统良里塔格组的地层厚度变化很大,从0m―186m不等,表现为东西向变化不明显,南北向变化大的总体趋势。主要的岩石类型为泥晶颗粒灰岩类、颗粒泥晶灰岩类、泥晶灰岩类、瘤状灰岩等岩类。
(2)良里塔格组沉积相主要为台地边缘相,包括滩间海(台缘洼地)、台缘滩和台缘生物礁等亚相,向南相变为斜坡盆地相。整体是海水由深变浅、又由浅变深、最后又由深变浅沉积旋回的过程,沉积期间沉积相由下伏的土木休克组沉没台地-斜坡相演化至良里塔格组的台地边缘相。从北向南围绕着剥蚀区依次出现台地边缘―台缘斜坡―斜坡盆地的沉积组合。
参考文献
[1]王秋明,张纪易.塔里木盆地四十年油气勘探的回顾和展望[J].新疆石油地质,1992,13(4):285-293.
[2]马青,朱永峰,蔡佳成等.塔北西部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精细描述与地质建模[R].中国石油塔里木分公司,2012,4.
[3]赵澄林,朱筱敏,鲍志东等.沉积岩石学[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1:242-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