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的作者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水浒传的作者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水浒传的作者

水浒传的作者范文1

睡眠是人体健康的必须生理需求,而哮喘患者的睡眠则难以得到保障。在临床解决哮喘患者的病痛折磨过程中,主要根据巩固患者的在应对记忆和自身心理上的调控方面,均需要进行调整,才能够确保患者的睡眠质量。下面是本次研究的实践效果。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期间住院的104例支气管哮喘患者在接受治疗护理后的睡眠质量报告,进行调研研究,经随机分组后,52例实验组患者年龄23~64岁,平均31.3±5.4岁,52例对照组患者年龄22~65岁,平均32.1±5.6岁,经对比基本资料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实验组患者在住院期间接受水面综合护理干预进行护理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住院护理干预治疗。常规护理方法,主要对患者进行安定性药物服用注射护理治疗。实验组患者具体护理方法,按照以下几点进行:第一,环境护理方面,针对患者的住院环境进行控制,严格的控制病房周边环境,如湿度、温度、光线等,尽量保证舒适的环境,且保证值班护士对医疗器械操作的掌握,为患者营造优质的生活体验。心理干预方面,针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及时的疏导,教导病患进行心理上的自我开导,并积极的配合护理人员进行治疗,如此可促进患者恢复。安全用药方面:根据用药标准进行用药标准控制,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当严格的按照相关标准进行控制处理,在进行治疗的过程中,根据患者对药物的抗性,制定的合理护理方案,并观察疗效。

1.3 观察标准:观察两组患者在接受治疗后每天的平均睡眠时间,并调查两组患者使用药物期间的睡眠质量。

治疗过程中根据睡眠质量指数来进行评定,对各指标进行记录并作出对比。总分标准,按照21分制度来进行统计,并作出最K的评定。

1.4 统计办法:本次统计办法按照SPSS16.0统计软件来进行数据的统计对比,参照标准按照标差x±s来进行表达,通过t和X?来进行数据的检测,P0.05,则无显著差异。

2.结果

实验组患者的每天平均睡眠时间7.33±1.42h,对照组的每天平均睡眠时间为6.08±1.23h,经对比分析,P

经试验对比两组患者的睡眠质量,实验组患者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相比较,效果显著,P

3.讨论

哮喘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呼吸道急性疾病,对患者的躯体以及生理特征都将产生较大的影响,且患者会产生恐惧的状态,在睡眠中也会出现相应的紊乱迹象,睡眠质量会受到极大的影响。在临床解决哮喘患者的病痛折磨过程中,主要根据巩固患者的在应对记忆和自身心理上的调控方面,均需要进行调整,才能够确保患者的睡眠质量。

睡眠是人体健康的必须生理需求,而哮喘患者的睡眠则难以得到保障。在应用于临床护理中,根据现有的症状对患者的生活影响来看,在传统的治疗中,难以得到相应的症状缓解,根据环境因素进行不同因素的均衡调节,对于哮喘患者而言,没有有效的药物治疗,很难保证睡眠的有效,在应用现有的医源性噪音以及患者机体的影响等方面,都会影响到患者的有效睡眠。在研究患者的睡眠方式对周期影响方面,其中可能出现的问题,需要提前进行控制,确保各项机能的有效实施。而对于患者过分的担忧自身疾病,应当在手术前和手术后均进行心理上的安抚,保证患者在应对治疗过程中,不会抱过大的心理负担,降低患者的住院费用可以更好的促进患者拥有良好的心态接受治疗。而这些,都会影响到患者的术后日常生活,所以在干预护理中,就应该多鼓励患者培养良好睡眠的习惯。尽量提高其在良好饮食起居生活习惯上的培养。而这对研究的结果显示上来说,则可以更好的提高其睡眠质量。

综上所述,哮喘患者在医疗护理过程中,综合护理在应对支气管哮喘患者的睡眠质量改善中,有较好的效果,实验组患者的每天平均睡眠时间7.33±1.42h,对照组的每天平均睡眠时间为6.08±1.23h,经对比分析,P

参考文献:

水浒传的作者范文2

首先,作者对于人们已经谈了千言万语的《水浒传》来源问题,没有知难而退。如将南宋龚开对宋江三十六人的咏赞,从以绰号字面解释的,分为伦理类、性情类、才能类;由绰号入赞带出情节的,分为形体类、性情类、才能类,追溯描述话语的来源,上挂下连,推究事理,阐发贴切,间有新意。诸如燕青之赞:“平康巷陌,岂知汝名?太行春色,有一丈青。”在对前贤所论一一辩证的基础上,提出了全新的理解。

其次,在推究《水浒传》源头时,该书运用了主题学方法,成功地抓住了主要矛盾,将宋江故事的母题化过程描述分析得相当透彻。书中有说服力地采取了故事母题研究中的母题溯源法,把宋江故事的发展分为若干阶段,在分析每一阶段的小说署名现象和梁山泊故事的大致内容后,着重指出了书商与说书人围绕宋江故事成型的动因之所以然。作者举出许多旁证来说明这一点,宋江实际上就是主题学理论中所说的“主题人物”,是纽结重要情节和意蕴的带有惯常母题效应的人物。

其三,该书大跨度地在动态发展中把握故事流变中的内在变化,注意到故事流传中受到当时社会中类似人物命运结局影响,从而产生接受史上阶段性重大变异的现象。

其四,该书的创获还在于,能把人物形象与情节间的有机联系进行逻辑上的精密考察,从而推究出一些人物行为不合理、形象分裂等不合人意处的成因。

最后不能不提到的,是该书非常注意学术规范,不掩前贤之长,并且在广引博传中得出己见。如在追寻南宋时期宋江三十六人故事时,就充分注意引述余嘉锡、王利器、曲家源诸先生的相关考证(第46页至50页),在前人基础上引申发挥,显得根基深厚,论有所出。

该书以下六个方面较引人注目:

1、从民间传说开始,到《水浒传》嘉靖本问世为止,紧紧抓住该书成书过程中向无定论的几个关键性问题深入突破,在对不同时期、不同形态详尽辨析的基础上,得出了较为合理的结论。

2、通过《宋江三十六赞》等至今可见的水浒资料,对北宋末、南宋水浒故事的内容及其流传形式提出了新的见解。

3、详细考察了在零散的水浒故事到《水浒传》成书之间,曾长期流行过不断充实提高,不断集三十六人故事之小成的《宋江》(《宋江平话》《宋江演义》)。

4、通过地理描绘的错误、情节设计的矛盾、语言表述的不同、与元末明初水浒杂剧无涉等,论证了《水浒传》是由《宋江》和若干水浒英雄的单篇传奇组合而成。

水浒传的作者范文3

关键词:水浒传;评点;理论;经典化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2-0001-02

一、从“稗史”到“至文”

《水浒传》等章回小说,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被看作“体卑”的“稗官野史”、“不经之谈”。自桓谭、班固为小说“定名”以来,小说就一直受到上层贵族,正统文人的亵慢贬损,被视为小道。晚明以来,小说话语随着《水浒传》等文本的广泛流传而产生新变。林岗先生指出:

晚明评点家的小说话语,相对于传统小说话语,是另起炉灶的。双方渊源各自不同,不存在承传继往的关系。现存的批评资料告诉我们,晚明年间的文人文化圈内出现了宣扬、议论、探究小说、传奇等非传统文体的“文学自觉”。他们从另一角度看待这些以往被所谓“陋儒”看不起的文体,将它们抬至传统诗文,甚至经史一样的地位。①

这种对于小说话语的突破,首先是从李贽开始的:

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也者也。苟童心常存,则道理不行,闻见不立,无时不文,无人不文,无一样创制体格文字而非文者。诗何必古选?文何必先秦?降而为六朝,变而为近体,又变而为传奇,变而为院本,为杂剧,为《西厢记》,为《水浒传》,为今之举子业。皆古今至文,不可得而时势后论也。故吾因时是而有感于童心者之自文也,更说甚么《六经》,更说甚么《语》、《孟》乎?②

一方面,李贽不以尊卑论文体,无论稗史、传奇、诗文、时文,都可以成为“至文”、“妙文”、“劣文”。文之优劣另有标准,而不在于体之尊卑。在议论实际作品的时候,他常把所谓“体卑”的稗史小说、传奇、俚野小品看得比正统文人的诗文更高。李贽破除文体有尊卑的俗念而自倡新说,在晚明文人中影响广泛。周晖《金陵琐事》载,李贽“尝云:宇宙内有五大部文章,汉有司马子长《史记》、唐有杜子美集、宋有苏子瞻集、元有施耐庵《水浒传》、明有李献吉集。”③“宇宙内有五大部文章”的大胆论断,已经将《水浒传》推为中国文学史中经典的地位。

另一方面,他引司马迁“发愤著书”说来阐明《水浒传》作者的创作心理和创作动机。

太史公曰:《说难》《孤愤》,贤圣发愤之所作也。由此观之,古之圣贤,不愤则不作矣。不愤而作,譬如不寒而如,不病而也。虽作何观乎!

李贽将《水浒传》的创作目的指向“言志”,将《水浒传》与《史记》并列,提出了“发愤”著《水浒传》。《水浒传》文字就不仅只是故事,而具有了针砭、指斥、言志、抒“愤”的功用。

二、从“至文”到“才子书”

在李贽用“至文”说的基础上,金圣叹更进一步,将水浒列为具有才子文心的“六才子书”之一。金圣叹对小说在世俗间的“位卑”的文类地位,根本不屑一顾。在写给友人王斫山的信中,金圣叹曰:“前云卫闻予批点《水浒传》,以为不足浪费笔墨而批稗史,其见恰左,圣叹不问其书之为正史,只问其书之文章,文章好,即稗史亦不必不批,文章不好,即正史亦必不批。”④金圣叹以文章做得好不好为批评的尺度,所以他对经学传统采取敬而远之的姿态,并推出了自己心目中的经典标准――“才子书”。

他以“才子”来衡量作者,并给作品正名,从而提出了对小说文体地位的认识。在《水浒传・序一》中,金圣叹提出了自己对“才子”的理解:

然圣人之德,实非夫人之能事;非夫人之能事,则非予小子今日之所敢及也。彼古人之才,或犹夫人之能事;犹夫人之能事,则庶几予小子不揣之所得及也。夫古人之才也者,世不相延,人不相及。庄周有庄周之才,屈平有屈平之才,马迁有马迁之才,杜甫有杜甫之才,降而至于施耐庵有施耐庵之才,董解元有董解元之才。故依世人之所谓才,则是文成于易者,才子也;依古人之所谓才,则必文成于难者,才子也。依文成于难之说,则必心绝气尽,面犹死人者,才子也。故若庄周、屈平、马迁、杜甫,以及施耐庵、董解元之书,是皆所谓心绝气尽,面犹死人,然后其才前后缭绕,得成一书者也。⑤

在他看来,有资格著书的人只有“圣人”和“才子”。圣人作书是为了“立德载道”,古人(才子)作书,则“不过欲成绝世奇文以自娱乐”。他声称,“作书,圣人之事也,非圣人而作书,其书可烧也。”于是,他效法孔子“述而不作”,取《水浒传》“条分而借解之”,而“令未作之书不敢复作,已作之书一旦尽废”。“知圣人之作书以德,则知六经皆圣人之糟粕,读者贵乎神而明之,而不得栉比字句,以为从事于经学也。……何也?诚愧其德不合,而章句之未安,皆当大拂于圣人之心也。”⑥金圣叹申明:既有的经典文本不过是“糟粕”,不可能传承“圣人之言”,“君读之而旁皇于上,民读之而惑乱于下”。这种有意识的拆解,抹去了传统经典的神圣,是为了让“文”和“道”,“才”和“德”平起平坐。

金圣叹将“才”提高到和“德”一样对作文至关重要的位置上来。他所理解的“才”并不仅仅是写作的才华:

才子之为言才也。凌云蔽日之姿,其初本于破核分荚之时,于破核分荚之时,具凌云蔽日之势,此所谓材之说也。又才之为言裁也。有全锦在手,无全锦在目;无全衣在目,有全衣在心;见其领,知其袖;见其襟,知其披也。夫领则非袖,而襟则非披,然左右相就,前后相合,离然各异,而宛然共成者,此所谓裁之说也。……依古人之所谓才,则是文成于难者,才子也。依文成于难之说,则必心绝气尽,面犹死人者,才子也。……夫而后知古人作书,真非苟且也者。⑦

在金圣叹的理解中,“才”是构成“至文”的根本依据,这个“才”并不能简单理解为才华、才能。他“拈出‘裁’、‘材’两字,取种子的萌芽、成长和剪裁做譬,说明的却是一种先验的、普遍的和形而上之物”,“才”是“一种决定物种性状的基因或成衣之初的理念”⑧。以这种形而上性质的“才”为前提,金圣叹认为才子便是秉有此“才”的人。真正的才子,就要有天将加大任于斯人的自觉,其创作是心绝气尽,面犹死人的惨淡经营。中国传统文化讲立言,君子立言是与立德、立行相一致的道德和修养的追求。但金圣叹将“才”从“德”中剥离出来,他所言并不是道德的完善,也不在于载道,传达伦理道德的善,而是宣扬文本的美。

进而,金圣叹标榜“焚书”论,认为圣人书“不过是迎合积久的社会心理”,在悬搁儒家经典的同时,他“为‘纯文学’,尤其是‘俗文学’开辟领地”。事实上,才子书“纠正了正统文人正经史轻文艺的偏颇,引导文学批评从关注社会,转向关注艺术,从而推动文学批评的理论建构获得了本体论的意义。”⑨

无论是“宇宙间五大部文章”,还是 “六才子书”系列,都以宇宙天地一类大词来命名,并赋予他们天下文章无出其右的天地“至文”品格。李贽所提仅是标举出一种突破传统的态度,到金圣叹则不仅成为了与圣人平起平坐的对等的地位,更成了出版时的文化符号。金圣叹“才子书”的经典世界的命名,为《水浒传》的传播开拓了一个崭新的文化空间。随着金本的流传,他的标准逐渐成为衡量艺术价值的标准,作品的经典性也就永恒了。

三、“童心”与“文心”说

金圣叹“才子说”的核心,是才子之“才”,体现在文本当中,则是一种千古共通的“文心”。杜甫说:“千古文章事,得失寸心知”,就是金圣叹所指的“才子文心”。“寸心”之间,可见文章“得失”,即是衡量文章好坏的一种本质的标准,所以“文心”既是衡量文章是否可以成为经典的本质尺度。

金圣叹在发掘《水浒传》文学价值的时候,始终采用一种纯以“文”,即文学本质为考察对象的视角,剥离了故事和话语。金圣叹认为,故事是因“美”的原则而存在的,提出了“事为文料”:

夫修史者,国家之事也;下笔者,文人之事也。国家之事,止于叙事而止,文非其所务也。若文人之事,固当不止叙事而已,必且心以为经,手以为纬,踌躇变化,务撰而成绝世奇文焉。……马迁书中所叙之事,则马迁之文之料也,以一代之大事,如朝会之严,礼乐之重,战陈之危,祭祀之慎,会计之繁,刑狱之恤,供其为绝世奇文之料,而君相不得问者。(第二十八回)⑩

何为“文”?人物、事件进入文本,不过是构成文的材料而已,“文”才是制约他们以故事的形态存在的深层原因。在第三回鲁智深拳打镇关西之后,逃到代州雁门县,金老把他接到家中,小说写:“请到楼上坐定。老儿吩咐道:‘我儿陪侍恩人坐坐,我去安排饭来。’”金评夹批道:“此句有三妙在内,不可不悉。一是视鲁犹父,一是女儿娇养惯,老二烧火惯,一是语中明明露出嫌疑,为员外来捉之线。”金圣叹所说的三妙,离开上下文是完全读不出来的,他通过前后文本的贯通,将金老的一句话解读了更多、更丰富的内涵。金圣叹以“模范读者”的姿态,细细发掘作者在文本中这些着意之处,让世人对《水浒传》的理解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而这种对“文”的解析,最终指向的是“才子”及“才子书”的“文心”。

金圣叹从话语层面理解文本,并且评点《水浒传》,对其进行分解式的细读,让此前局限于情节、思想、人物的小说评点,进入了“文心”的领域。他反对传统以“事”为讨论中心和根据直觉感悟品评作品的方式,他抽离出一种类似于西方文论中提出的“文学性”的理解范畴,认为精严的“文法”是文学共同的本质。他的这种美学眼光,高于李贽纯然自娱的声明,而在其评点文本中形成了一个严密的体系。在评点中,他对作品的遣词、造句、修辞、构思以及结构等等都有细致入微的剖析,他的这种评点,类似于英美新批评的“细读”。

在中国文学史上,“文学”第一次跳出经学的藩篱是在魏晋时期■。鲁迅先生就曾指出,“曹丕的一个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晚明一代,自李贽标榜“宇宙间五大部文章”到金圣叹的《水浒传》评点本所构成的“才子文心”的理论体系,可以说章回小说评点完成了又一次“文学的自觉”。

注释:

①林岗.明清之际的小说评点学研究.第79页.

②李贽.忠义水浒传叙.水浒传会评本,第13页.

③[明]周晖.金陵琐事.南京出版社,2007,第75页.

④孙中旺.金圣叹研究资料汇编.广陵书社,2007,第145页.

⑤金圣叹.水浒传・序一.水浒传会评本,第15-20页.

⑥金圣叹.水浒传・序一.水浒传会评本,第15-20页.

⑦金圣叹.水浒传・序一.水浒传会评本,第15-20页.

⑧吴子林.经典再生产――金圣叹小说批评的文化透视.第52页.

⑨韩进廉.中国小说美学史.河北大学出版社,2004,第217页.

⑩陈曦中、侯忠义、鲁玉川编.水浒传会评本.第77页.

水浒传的作者范文4

关键词:水浒传;英雄;绰号;修辞;艺术

绰号,又叫外号、诨号、诨名(浑名)、混号、混名,俗又称作花名、野名。“是人们凭着机智,根据对方的外貌、性格、特长、嗜好、生理特征、特殊经历等特点而命名的一种带有戏谑、幽默、讽刺色彩,或用以臧否人的称谓符号。”[1]绰号最能抓住人的特征,诙谐、幽默,或褒或贬,观点鲜明,便于记忆,富有创造性。在中国古代的小说中,为了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更加为人们所熟知,往往根据小说的需要和故事中人物的特点,设计一些各具特色、不拘一格的人物绰号。而《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和罗贯中给108位水浒英雄所起的绰号,往往使人物性格更鲜明,形象更生动,读者对人物的感受和理解也更具体,记忆更为深刻。

一、水浒英雄绰号的修辞方法

小说中水浒英雄丰富多彩的绰号中蕴含着丰富多彩的修辞手法。由于《水浒传》的作者善于用绰号来描绘、概括人物性格特征,能够很巧妙地运用修辞方法,从而使得水浒英雄的绰号凝练、生动、形象,提起绰号就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给读者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所采用的修辞手法主要有:

(一)比喻

水浒英雄的绰号中用比喻的方法来命名是比较常见的,共有77个。用比喻拟制的绰号具体生动、形象鲜明。

1.有以外貌特征为主,选取恰当的喻体为绰号的。例如:

青眼虎李云,由于李云“面阔眉浓须髭赤,双眼碧绿似番人”,面似虎而眼绿,所以得了这个绰号。

赤发鬼刘唐,刘唐一身黑肉,两条黑qq的毛腿,紫黑阔脸,鬓边一搭朱砂记,上面生一片黑毛,人都唤做赤发鬼。

此外,还有如:火眼狻猊邓飞、金眼彪施恩、豹子头林冲、白花蛇杨春、母夜叉孙二娘、通臂猿侯健等等。

2.有以本领、武艺的特征为主,选取恰当的喻体为绰号的。例如:

神行太保戴宗,太保,在旧时是指庙祝或巫者,民间用来借指会道术的人。戴宗有惊人的道术,两个甲马拴在两只腿上,作起神行法一日能行五百里,拴四个甲马则日行八百。

神算子蒋敬,算子,算盘。蒋敬是落科举子,弃文就武,颇有谋略,精通书算,积万累千,亦能布阵排兵,故人称铁算子。

其他的还有如:小霸王周通、小尉迟孙新、小李广花荣、小温侯吕方、飞天大圣李衮、入云龙公孙胜等等。

3.有以德行特征为主,选取恰当的喻体作为绰号。例如:

白日鼠白胜,白胜是个闲汉赌客,以白天公然行动的老鼠喻之,指他胆大妄为。

急先锋索超,索超性急,如撮盐入火,只要急气,当先厮杀,故换做急先锋。

丧门神鲍旭,鲍旭生得狰狞丑脸如锅底,双眼迭暴露狼唇,身为强盗,平生只好杀人,故比做丧门神。

此外,还有如:笑面虎朱富、智多星吴用、毛头星孔明、霹雳火秦明、独火星孔亮等等。

(二)夸张

在《水浒传》中,用夸张的方法来命名的绰号不是很多,有12个。用夸张拟制的绰号,印象深刻、联想丰富,使读者看到绰号就马上联想到其所代指的人物的特征。

1.有以外貌特征为主加以夸张作为绰号的。例如:

摸着天杜迁,伸手就可以摸到云天,将人的体格无限地夸大,杜迁用此绰号,足以见其身材之魁梧。

2.有以本领特征加以夸张而为绰号的。例如:

天目将彭^,把彭^叫做天目将,是夸其目力如神,能识变幻。

镇三山黄信,青州地面有三座强人出没的恶山。黄信武艺高强,威震青州,自夸抓尽三山人马。

没遮拦穆弘,遮拦即阻挡。穆弘武艺高强、心胆大,阵前不肯空还,其勇势不可挡。

其他的还有如:小遮拦穆春、圣水将单廷、神火将魏定国、神医安道全、神机军师朱武等。

(三)借代

用借代的方法来命名的绰号是11个。用借代拟制的绰号亦庄亦谐,给人以更鲜明的印象。

1.有以外貌特征做喻体以代本体做绰号的。例如:

一枝花蔡庆。蔡庆“金环灿烂头巾小,一朵花枝插鬓旁”,他身为小押狱,却生来爱戴一枝花,因而得其绰号。

2.有以本领(所用兵器、身份)特征为借体代替本体作为绰号的。例如:

大刀关胜、双鞭呼延灼、菜园子张青、花和尚鲁智深、圣手书生萧让、玉臂匠金大坚等等。

除以上之外,在108位水浒英雄中还有8个绰号不采用积极的修饰方式,而是直接陈述人物的特点,那便是直陈性绰号,其中包括:白面郎君郑天寿、金徐宁、双枪将董平、呼保义宋江、丑郡马宣赞、没面目焦挺、拼命三郎石秀、浪子燕青。

二、绰号的修辞效果

鲁迅说过:“创作难,就是给人起一个称号或绰号也不易,假使有谁能起颠扑不破的诨名,那么他如作评论,一定也是严肃正确的批评家,倘弄创作,一定也是深刻博大的作者。”[2]在文学创作中,人物绰号既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也不是故弄玄虚、哗众取宠的噱头,而是刻画人物形象、增强艺术效果的必要手段。

(一)利用绰号,生动地刻画了人物形象

一个作家最可贵之处,就在于他能塑造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水浒传》中人物的绰号就对人物形象的刻画起了很大的作用。巧妙地运用绰号,就能够使人物活脱脱地站在读者面前。比如,李逵的绰号“黑旋风” 就比较典型,这是结合形貌特征和性情而得来的。李逵的形貌在其与浪里白条张顺争鱼时,得到充分的描述:“那个如炭屑凑成皮肉”,“这个似半月夜阴云轻罩”;“那个如千千火炼成铁汉”,“这个像黑煞天神,在雪浪堆中呈面目”。这正好为李逵“黑熊般一身粗肉”作一番工笔细描。同时李逵在杀人拼命时都脱掉衣服,赤着上身,露出一身黑肉,似乎李逵无时无刻都在表现其“黑”的特征。在性情方面,李逵集纯真、粗鲁、反叛、嗜杀、无畏于一身,“黑旋风”这个绰号便集中反映出了李逵无畏、勇猛、疯狂的性格。从上述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李逵的“黑旋风”绰号是完全符合其性格特征的,而且到达形神合一的境地。

总之,《水浒传》中一个个贴切、生动、深刻的人物绰号,虽然寥寥数字,但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是不可多得的点睛之笔。

(二)利用绰号,明确地标示了人物的身份阶层

绰号可以说是一个人的第二张名片,具有“非正式性”,但它可以反映一个人在别人心目中的实际影响和价值。《水浒传》人物绰号标示着其中各色人等的出身门第和经济地位,有农民英雄、江湖豪杰、塾师秀才、文武官吏、地主豪绅、武士将帅、工匠艺人、释道僧侣以及奴仆衙役等等,各人都有着与其身份、地位、性格等。小说中人物的绰号准确地揭示了其所处的身份阶层。

这就是《水浒传》中的人物绰号的有趣之处。例如梁山排名第二的卢俊义,他的绰号是“玉麒麟”。“麒麟”是中国古代民间传说中的“瑞兽”。当年卢俊义未上山之前是“河北三绝”之一、北京大名府第一富户。用“麒麟”的绰号足显其尊贵,而“玉”除表示高贵外,还比喻卢俊义一表人才。又如“白日鼠”白胜是一个低下阶层的人。宋时把贼称为“白日鬼”,而施耐庵把这借用于白胜身上,是由于他光天化日之下伙同晁盖等人于黄泥冈劫生辰纲,且用的是蒙汗药。白胜的行为配以“白日鼠”的绰号最能反映这类人在社会中的地位。

所有水浒英雄的绰号都是十分契合人物身份阶层的,闪烁于这些名号中间的是作者对于纷纭杂陈的下层社会人民生活的评价和感受,作者把这些感受用众多名号在读者面前铺展开来,无形中感染了读者,使人们了解下层市民生活,感受到市民阶层五花八门和林林总总的生活乐趣。

(三)利用绰号,凝练地反映了民族的审美情趣

《水浒传》中的108位水浒英雄互为迥异、意趣有别的人物绰号,为塑造他们的个性发挥了潜移默化的作用。那些活脱鲜明、蕴蓄深广的绰号,沉淀着一个民族的审美情趣。特别是在绰号中引入大量动物名称,便是其中的突出表现。

比如说,在水浒英雄的绰号中,以龙、虎、蛇、龟、豹等动物取名的绰号,总共有19个。仅带“龙”字的绰号就有五个:九纹龙、入云龙、混江龙、独角龙、出林龙。其中,“九纹龙”是史进的绰号。《水浒传》中史进以九条龙为图案刺了一身花绣。龙是古人想象中一种神化了的动物,人们用它来象征机智、勇猛、力量和预兆吉祥、长寿。用龙的图案纹身也便成为一种进取图强的标志。另外,还有不少的水浒英雄的绰号是取名于历史典故、人物故事,它抒发了人民的感情,表达了人民的意志,体现了我们民族独特的审美情趣。例如以善于骑射、号称“飞将军”的西汉名将李广作比的“小李广”花荣,以唐朝大将薛仁贵作比的“赛仁贵”郭盛,以唐初大将、勇猛无比的尉迟恭作比的“小尉迟”孙新、“病尉迟”孙立,以武艺非凡的关公之子关索作比的“病关索”杨雄(“病”喻皮肤黄,无贬义)。这些都是我们心目中的英雄人物,用它们来做名号,这不仅有助于表现梁山好汉的英雄性格,也是群众所喜闻乐见的。

而有些绰号则是取名于民族的神话传说中的非凡人物,如“八臂哪吒项充”中的哪吒,他是一个深受群众欢迎的神话中小英雄形象。还有些绰号,如“飞天大圣”李衮、“圣水将”单廷、“神火将”魏定国,都有浓厚的神异色彩,表达了人民群众对超自然力的一种向往,对理想的一种追求。所以,它们是我们不同于其他民族的审美心理情趣的反映。

总的来说,水浒英雄绰号的背后更多透露出的是作者甚至是时代对英雄人物勇猛身手的欣赏。水浒英雄的绰号,十有八九是欣赏和赞扬的,这也从一个特定的角度,说明作者写这部书的主观目的:写英雄,歌颂这一群人物,通过这些人物和故事表达了对英雄气概的向往,而绝对不是把这些人当黑帮写。

《水浒传》中的人物绰号本来就充满了传奇色彩,使得我们在阅读这一部文学名著的过程中,能够更为真切地走进那些英雄人物,透过这些多姿多彩的人物绰号,也能够更为深刻地感受和领略到小说无穷无尽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水浒传的作者范文5

病关索、病尉迟、病大虫之“病”

“病关索”、“病尉迟”、“病大虫”分别是《水浒传》中杨雄、孙立和薛永的绰号,然而,由于作者学识的局限,对这三个绰号里的“病”字理解有误,留下瑕疵。

《水浒传》第四十四回写杨雄出场:“因为他一身好武艺、面貌微黄,以此人都称他为病关索杨雄。”关索是传说中关公的长子,七岁的时候,元宵节赏灯,不慎走失,被索员外捡去,养到九岁,送给班石洞花岳先生,学习武艺,因兼三姓,取名“花关索”。关公认关索后说:“吾有此子,如虎添翼矣!何愁汉室不中兴乎?”(按:查《三国志》和裴松之注均无此记载)。余嘉锡先生考证认为,“宋人之以关索为名号者,凡十余人,不惟有男且有女矣。其不可考者,尚当有之。盖凡绰号皆取之街谈巷语,此必宋时民间盛传关索之武勇,为武夫健儿所钦慕,故纷纷取以为号。”(《宋江三十六人考实》)

《水浒传》的作者对“病关索”之“病”理解有误,以为是疾病之“病”,故云“面貌微黄”。无独有偶,在小说第三十七回这样写道“小人祖贯河南洛阳人氏,姓薛,名永,祖父是老种经略相公帐前军官,为因恶了同僚,不得升用,子孙靠使枪棒卖药度日,江湖但呼小人病大虫薛永。”“病尉迟”是孙立的诨名。尉迟,指尉迟敬德,乃隋唐名将,使竹节钢鞭,以勇武著称,后人将他作为门神,孙立武艺高强,也使用竹节钢鞭,《水浒传》在介绍他时也说孙立面色微黄,显然也是将“病”字理解为疾病之“病”了。

其实,这里的“病”字为宋时习用之词,是“比得上”“赛过”的意思。杨雄的绰号在《宣和遗事》和元杂剧《诚斋乐府》均作“赛关索”。龚圣与《宋江三十六赞》亦作“赛关索”,赞曰“关索之雄,超之亦贤,能持义勇,自命何全。”

《水浒传》中的“病尉迟孙立”、“病大虫薛永”之“病”亦当作如是解。孙立勇武如尉迟敬德,薛永凶悍如猛虎,何其形象生动!《水浒传》作者不察而以为疾病之“病”,损害了英雄的形象,惜乎!

“花和尚倒拔垂杨柳”理由不充分

《水浒传》第七回“花和尚倒拔垂杨柳,豹子头误闯白虎堂”里这样写道:

正在那里喧哄,只听得门外老鸦哇哇的叫。众人有叩齿的,齐道:“赤口上天,白舌入地。”智深道:“你们做甚么鸟乱?”众人道:“老鸦叫,怕有口舌。”智深道:“那里取这话?”那种地道人笑道:“墙角边绿杨树上新添了一个老鸦巢,每日只聒到晚。”众人道:“把梯子去上面拆了那巢便了。”有几个道:“我们便去。”智深也乘着酒兴,都到外面看时,果然绿杨树上一个老鸦巢。众人道:“把梯子上去拆了,也得耳根清净。”李四便道:“我与你盘上去,不要梯子。”智深相了一相,走到树前,把直裰脱了,用右手向下,把身倒缴着,却把左手拔住上截,把腰只一趁,将那株绿杨树带根拔起。众泼皮见了,一齐拜倒在地,只叫:“师父非是凡人,正是真罗汉身体,无千万斤气力,如何拔得起?”

这里写得很分明,鲁智深倒拔垂杨柳的原因就是因为杨柳树上有老鸦,不吉利,所以众人扣齿(上下齿碰击。古人祝告的动作),齐道:“赤口上天,白舌入地”(即百无禁忌的意思。赤口白舌,形容恶毒的诅咒。)这段描写很精彩,生动地表现了鲁智深惊人的功力,但是,从文化习俗的角度来看,却并不符合当时人们的审美观念,暴露出作者文化学养的不足。据文中的描写,似乎鲁智深及众人都很厌恶乌鸦,必逐之而后后快,这其实与北宋时北方人们对乌鸦的态度大相径庭。

宋人薛士隆《信乌赋》里写道:“南人喜鹊而恶乌,北人喜乌而恶鹊,好恶之不同有若是。”明人李时珍《本草纲目》中亦记载:“古有鸦经以占吉凶,然北人喜鸦恶鹊,南人喜鹊恶鸦,……”乌鸦,始称乌,《小尔雅·广乌》注道:“纯黑而反哺者谓之乌”;《禽经》:“慈乌反哺,慈乌曰孝乌,长则反哺”因为乌鸦有一种其它鸟所不曾有的特点“反哺”,于是被人们奉为孝道的化身。

而对于喜鹊,那么北人为何要厌恶它呢?这是由于喜鹊喜欢在树梢叽喳鸣欢的特点,叫声叽喳,是小人口舌是非的象征。《北齐书》记载:“奚永洛与张子信对坐,有鹊正鸣于庭树间,子信曰:‘鹊言不善,当有口舌事,今夜有唤,必不得往。’子信去后,高俨使召之,且云敕唤,永洛诈称堕马,遂免于难。”

水浒传的作者范文6

摘要《水浒传》是一部描写英雄好汉的小说,内容以表现阳刚为主,但也加入了宗教内容,并以禅宗诗偈为主要载体。《水浒传》中的禅宗诗偈,具有多方面的文化内涵,不仅表现了禅宗谶语、禅宗话头、禅宗公案、禅宗义理,还表现了禅宗的教育法和丰富的禅宗意象,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禅宗思想体系。

关键词:《水浒传》 禅宗 诗偈 文化内涵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水浒传》是一部描写英雄好汉的小说,但也加入了许多宗教内容,并以佛教的禅宗为主。《水浒传》中的禅宗文化,主要通过禅宗诗偈表现出来,这些禅宗诗偈不仅表现了禅宗谶语、禅宗话头、禅宗公案、禅宗义理,还表现了禅宗的教育法和丰富的禅宗说法的意象,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禅宗思想体系。

一 《水浒传》中的禅宗诗偈,表现了禅宗谶语

谶语,是指对未来的预言。禅宗祖师在弘法或传承衣钵时,经常对弟子的未来做出预测,这便是禅宗谶语。中国禅宗初祖菩提达摩的师父般若多罗,嘱托他到震旦传法,并对达摩将来的遭遇说了几则谶语:“路行跨水复逢羊,独自栖栖暗渡江。日下可怜只象马,二株嫩桂久昌昌。”;“心中虽吉外头凶,川下僧房名不中。为遇毒龙生武子,忽逢小鼠寂无穷。”前一则是指达摩从南印度渡海来到中国传教,先在中国羊城广州登陆,暗渡长江,后寓止北朝辖区河南嵩山少林寺。其禅法后将形成两个宗派,就像两枝嫩桂一样繁荣昌盛,传之久远;另一则谶语是指北周武帝废佛教的灾难,即中国佛教史上有名的“三武之难”之一。《水浒传》继承了禅宗祖师对弟子说谶语的做法,鲁智深出家以后,其师智真长老对鲁智深说过两则谶语。

第一次,鲁智深大闹五台山,智真命他投奔东京大相国寺,并在临行前赠了他四句谶语:“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水而兴,遇江而止。”该谶语预示了鲁智深后来一段时间的人生走向:东京遇林冲,落草二龙山,归心梁山泊,而后止于宋江旗下。

第二次是水浒英雄征辽得胜,归途路过五台山,鲁智深上山参拜智真长老。智真对鲁智深又说过一则谶语:“逢夏而擒,遇腊而执;听潮而圆,见信而寂。”后来鲁智深追杀夏侯成,生擒方腊,在六和寺闻钱塘潮信、圆寂涅。

《水浒传》中这两则谶语,都被后来的事实所应验。

二 《水浒传》中的禅宗诗偈,表现了禅宗的顿悟思想

禅宗讲究“见性成佛”,其方法就是顿悟。顿悟,是指无需长期修习,突然理解、领悟佛理。后世禅师常用“桶底脱落”的比喻来形容顿悟。桶底一脱,桶中之物,顿时一览无遗。禅宗认为,佛与众生的差别,只在一悟,而迷与悟的不同,只在一念之间。慧能曰:“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故知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若悟,即众生是佛。”顿悟思想自慧能首倡之后,就成为禅宗修行的主要理论,慧能再传弟子慧海对“顿悟”作了更为明确的解说:“求解脱惟有顿悟一门,顿者顿除妄念,悟者悟无所得”。

鲁智深初上五台山时,众僧谓其貌相凶顽,不似出家模样,不可剃度。智真长老却力排众议:“虽然时下凶顽,命中驳杂,久后却得清净,正果非凡。汝等皆不及他。”鲁智深也说:“洒家常想师父说,俺虽是杀人放火的性,久后却得正果真身。”这些都说明了鲁智深将来肯定会“顿悟”。水浒英雄征方腊班师途中,鲁智深夜宿六和寺,闻钱塘潮信以为是战鼓之声,拿起禅杖要上阵厮杀,忽忆起智真长老的谶语,“顿悟”到了自己的本来面目,于是沐浴更衣,坐化而去。颂曰:“平生不修善果,只爱杀人放火。忽地顿开金枷,这里扯断玉锁。咦!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前一刻杀人放火,后一分参透众生,“顿开金绳”,真正地“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表现了禅宗的顿悟思想。

三 《水浒传》中的禅宗诗偈,表现了禅宗话头

禅宗发展到有宋一代,便提倡“参话头”的法门。“参话头”,就是在禅定寂静的境界中,含有一个古今中外、人人要求解决而结果不能切实解答的问题存在,即“疑情”。参透了话头,就悟入了佛法知见,就彻见了自己的本来面目,也就了却了生死。禅宗常参这样的话头:“如何是佛法大意”,“如何是西天祖师西来意”,“生从何处来,死向何处去”,“我是谁”等等。

第九十九回,写鲁智深向一个和尚问路,那和尚答道:“来从来处来,去从去处去。”这实际上就是禅宗话头“生从何处来,死向何处去”的答案。而“我是谁”这个重要的禅宗话头,许多小说都有涉及,如金庸的武侠小说中,郭靖问过,欧阳锋问过,石破天也问过,但他们都没有找到答案,鲁智深却找到了。鲁智深在圆寂时写了一首偈语:“忽地顿开金枷,这里扯断玉琐。咦!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第二个“我”,是指“常乐我净”中的我。“我是我”是禅宗话头“我是谁”最好的答案,也体现了鲁智深顿悟后的强烈自信。

四 《水浒传》中的禅宗诗偈,表现了禅宗公案

公案,指禅宗中的参禅故事。《水浒传》四十三回中有一首诗,描述沂岭上的溪涧之水:“穿崖透壑不辞劳,远望方知出处高。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这实际上是禅宗史上的一则公案。唐宣宗李忱未登基时,为避祸曾作沙弥行脚四方,在黄檗山从希运习禅。一日,两人同观黄檗瀑布,希运临景有感而发:“千山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李忱接道:“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作品用这首禅诗来描述溪水,不但不生硬,而且很有艺术魅力。

《水浒传》第八十五回,辽国国主派欧阳侍郎到宋江处初劝降宋江,宋江收下了辽王的礼物,但对是否归降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复。宋江跟欧阳侍郎说:“我等弟兄中间,多有性直刚勇之士。等我调和端正,众所同心,却慢慢地回话,亦未为迟。”然后以一首诗对劝降之事作了总结:“金帛重驮出蓟州,熏风回首不胜羞。辽王若问归降事,云在青山月在楼。”这首诗的后两句,是化用了唐学者李翱参药山惟严禅师的一则公案。李翱问药山惟严如何是道,药山惟严用手向上一指、向下一指,曰:“会么?”李翱曰:“不会。”惟严曰:“云在青天水在瓶。”李翱于言下有悟,作诗偈曰:“炼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水浒传》化用李翱的“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为“辽王若问归降事,云在青山月在楼”,使是否归降之事充满玄机,也为下文设置了悬念。

五 《水浒传》中的禅宗诗偈,反映了禅宗义理

《水浒传》六十七回有两句诗:“情知语是钩和线,从头钓出是非来”,它不仅为下文设置了悬念,也蕴含了丰富的禅宗义理。

禅宗“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等义理,深受中国人特别是知识分子的喜爱。“不立文字”,是指不执着于文字,去掉一切语言文字的束缚,达到悟道的境界。禅宗对文字的态度是,用语言文字作标月之指,“因指见月,得月亡指”,这就是禅宗“不立文字”的真实用意。禅宗经常参这样的话头:“如何是佛法大意”,“如何是人的本来面目”,等等。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不能形之于文字,否则,就会给他们悟道带来束缚。唐代庞蕴居士参马祖道一曰:“不与万法为侣的是什么人?”马祖曰:“待汝一口吞尽西江水,再向汝道”。药山惟严开示众人:“我有一个句子向你们道,不过道是道,得等公牛生了小牛时才能道。”“公牛生子”、“一口吞尽西江水”是不可能的,给上述问题一个绝对标准的答案同样不可能。要想悟道,必须去掉一切束缚,包括语言文字。“情知语是钩和线,从头钓出是非来”的禅宗意蕴即指语言就是“钩”和“线”,一旦抛出,就会让人产生执着,就会让人产生“是非”,就如禅宗三祖僧餐的《信心铭》中所说的“一有是非,纷然失心”,这就是“情知语是钩和线,从头钓出是非来”所包含的禅宗义理。

六 《水浒传》中的禅宗诗偈,表现了禅宗意象

禅宗虽然“不立文字”,但为让参禅之人悟入禅理,禅宗祖师就用一些事物作比喻,绕路说禅,这就是禅宗说法的意象。《水浒传》中有些诗词,表现了丰富的禅宗意象。智真长老给鲁达赐名时说了一首偈语:“灵光一点,价值千金。佛法广大,赐名智深。”禅宗经常把人的佛性称作“灵光”、“光明”、“神光”等。如:“一段光明亘古今,有无照破脱情尘”;“泥佛不渡水,一道灵光照天地,堪称玄沙老古锥”。这些禅诗中的“光明”、“神光”、“灵光”,就是指神妙的自性发出的光辉,是人人具足的本地心光,也就是人的佛性。《水浒传》中“灵光一点,价值千金”中的“灵光”,与禅宗中“灵光”具有同样的含义,即指鲁智深的佛性。

《水浒传》第五回,“相国寺中重挂搭,种蔬园内且经营。自古白云无去住,几多变化任纵横”。这里的“无去住”、“任纵横”,包涵了佛性形而上之体与形而下之用的禅宗意象。《金刚经》中的“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心经》中的“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指佛性的形而上之体,它“无去住”;佛性的形而下之用则是“任纵横”,它具有“对物应机总不吝”、“可长可短随人用,横竖横排任卷舒”的大机大用。

《水浒传》第五回,“绝险曾无鸟道开,欲行且止自疑猜。光头包裹从高下,瓜熟纷纷落蒂来。”这首诗包含了丰富的禅宗意象。“绝险曾无鸟道开”,“绝险”的修行之路,布满荆棘,鸟道亦无。修行之人,要有披荆斩棘、勇往直前的胆量和气魄,有大无畏的前行精神。“欲行且止自疑猜”,禅宗祖师要求弟子消除疑猜,直下承当。有的弟子开悟后,还是怀疑自己的所得,《坛经》中惠明问慧能:“‘密语密意外,还更有密意否?’慧能曰:‘与汝说者,即非密也。汝若返照,密在汝边。’”夹山善会在船子处开悟后,向船子告别,但好几次回头看船子。船子知道他还有疑问,说:“汝尚有疑耶?乃覆水而逝。”船子为了打消夹山的疑虑,翻船落水,再也没有出来。禅宗这方面有许多禅诗:“莫妄想,费疑猜,头陀一去首空回。东风正放花千树,尽向南华觉后开。”;“瓜熟纷纷落蒂来”,禅宗讲究姻缘,一旦机缘成熟,就如瓜熟蒂落,水到渠成,悟彻自己的本来面目,就如南怀瑾的一首诗所说的:“妙高峰顶路难寻,万转千回枉用心。偶傍清溪闲处立,一声啼鸟落花深。”

七 《水浒传》中的禅宗诗偈,表现了禅宗的教育法

禅宗认为,人的佛性,就在自心之中。二祖慧可说“是心是佛”,五祖弘忍教导弟子“即心即佛”,六祖慧能主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他们反复强调心外更无别佛。禅宗经常把人的佛性称为“摩尼珠”、“灵珠”、“神珠”。禅宗还有许多诗偈,用以教育学人体认自己的“摩尼珠”、“灵珠”、“神珠”。如永嘉玄觉的《证道歌》:“摩尼珠,人不识,如来藏里亲收得。六般禅用空不空,一颗圆光色非色。”;丹霞的《弄珠吟》:“般若灵珠妙难测,法性海中亲认得。隐现常游五蕴中,内外光明大神力。”郁山主的“我有神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今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人人皆有“珠”,但这个“珠”不可起心外求,只有回光返照,它才会放出大光明。

禅宗这种启发弟子追寻内心的教育法,在《水浒传》中也有反映。作品六十三回有两句诗:“贪观天上中秋月,失却盘中照殿珠”,这两句诗是对“贪看天边月,失却手中珠”两句禅诗的化用。这里的“照殿珠”,就是指人的佛性。意思是说,不要只追求外在的东西,而忽视了内心的珍宝;不要因为追求外在的“天边月”,而失去心中这颗光明的“照殿珠”,更不要把“天边月”当做“照殿珠”,犯“错认梅花被雪迷”的错误。

《水浒传》是一部描写英雄好汉的小说,内容表现以阳刚为主,但也加入了一些宗教内容,而小说中的禅宗文化又主要是通过禅宗诗偈表现出来的。这些诗偈,表现了禅宗的教育法和丰富的禅宗说法的意象,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禅宗思想体系,说明了禅宗文化强大的渗透力,也说明了作者受禅宗思想影响之重。

参考文献:

[1] 南怀谨:《禅话》,中国世界语出版社,1994年版。

[2] 施耐庵:《水浒传》,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