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发展现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商业发展现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商业发展现状

商业发展现状范文1

(一)城市商业银行概念界定

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规定:银行是“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等业务的企业法人”。城市商业银行是指经国鱼脸批准,由原各城市信用社组建而成的主要面向城市企业和个人并为之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政府及监管部门给其定位是:服务地方经济、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城市居民。与中国工商银行等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相比,城市商业银行属于地方性金融机构。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已初步形成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地方性中小型商业银行(包括城市商业银行和众多的农村信用社)三个层次的商业银行体系。

(二)城市商业银行的主要发展特征

“具有地域化特征,但己开始淡化”是城市商业银行的主要发展特征。城市商业银行是以某一城市为服务区域的商业银行,与国有商业银行相比有其独特的地域性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立足服务地方。城市商业银行由于业务的地域性,在本地吸收的存款资金一般只运用于本地,减少了本区域内资金的流出,有利于本区域内经济的成长。同时城市商业银行与地方政府关系密切,对城市基础建设支持力度相当大。

第二,为众多的中小企业和个人提供特色金融服务。城市商业银行规模相对较小,管理层次少,与客户联系密切,决策迅速,具有零售业务的比较优势。但是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以及自身实力的壮大,城市商业银行原来仅仅服务于地方城市金融的功能定位己经悄然发生了变化。一些经营情况较好的城市商业银行开始了新一轮的重组改造,引进战略投资者,谋求在资本市场上市,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并开展跨区域经营。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多家城市商业银行又掀起了一轮更名热潮,尽管这些银行更名后还保留着地方区域特色,但己经明显地体现出淡化地方城市金融的特点以及逐步成为全国性的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趋势。

二、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现状

(一)两极分化严重,并呈现明显的地区性差异

各地城市商业银行是在对不同数量的城市信用社进行重组整合的基础上形成的,多的可以达到近百家,少的仅几家,加之各地经济,金融总量和发展水平各不相同,特别是近年来一些东部地区中心城市经济迅速崛起,而中西部地区城市发展相对缓慢,城市商业银行群体内部的两极分化现象日益严重。

(二)社会信誉较低

城市商业银行组建后,都将自己定位为“市民银行”并为在市民中树立良好信誉做了大量的工作,最终却鲜有成效,与其他银行相比差距巨大。

(三)市场份额较小

从市场格局上看,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垄断度非常高,拥有遍布全国的分支机构网络,具备强大的银行零售业务能力,是我国商业银行的巨无霸。城市商业银行在业务经营受限的情况下,又与四大商业银行在业务经营尚未形成合理的分工,业务相对集中在传统的存、贷、汇上,中间业务比例比较小,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均实行存款全国通存通兑的情况下,大部分城市商业银行只能在本地区实现通存通兑,由此分流了一部分本地客户。另外,一些政府部门和单位制定本系统存款不得存入中小金融机构的不恰当干预,使得城市商业银行的经营雪上加霜。从而导致大量存款从城市商业银行向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等大银行转移,造成城市商业银行的市场份额下降。

(四)股权结构不合理,公司治理不完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薄弱

出于化解地方金融风险的考虑,城市商业银行在组建之时金融当局就规定,地方财政对其持股比例在30%左右,单个法人股东的持股比例不得超过10%,单个自然人持股比例不能超过总股本的2%,从而造成了中国城市商业银行的股权结构不尽合理,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地方政府对城市商业银行的参与过度―事实上处于“一股独大”的控股地位;股权过于集中于一个或几个大股东之手;国有企业或国有控股企业所持有的股权比重也很大,而真正关心银行生存和发展的私有企业、自然人以及外资股东所持股份比重并不大。

(五)市场定位摇摆不定,业务特色不突出

城市商业银行在成立之初就确立了“服务地方经济、服务中小企业和服务城市居民”的市场定位。但仍有相当数量的城市商业银行实际采取的却是采用跟随型市场定位战略,业务发展与大银行存在“同质同构”现象,未能扬长避短,不能反映其特色。

(六)产品品种单一、科技含量不高、创新能力较弱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大多数城市商业银行的产品品种一直停留在信用社时期的水平上,与国有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相比存在很大差距。

三、城市商业银行发展面临的问题

在国有商业银行和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夹缝中发展起来的城市商业银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历练了自身的生存能力。然而,城市商业银行由于脱胎于原城市信用社,虽然发展迅速,但既没能完全摆脱从原城市信用社沿袭下来的弱点,又在前进中产生了新的问题,使得城市商业银行进一步发展壮大受到了限制。

(一)地方政府控股,银行内部治理结构不完善

对于组建之初的城市商业银行而言,30%左右的地方财政持股比例造成了地方政府事实上处于“一股独大”的相对控股地位,从而为地方政府干预城市商业银行的运行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表现如下:

首先,虽然城市商业银行大都通过引入现代企业制度初步形成了对银行经营者的产权约束,但是地方政府在城市商业银行中的绝对控股地位使得银行实际上缺乏一个人格化的产权主体来行使对银行的所有权,由此产生了城市商业银行所有者缺位的现象;另一方面,城市商业银行的主要管理职位都是由政府推荐并经董事会或股东大会选举产生,有些银行也会出现政府直接指派的现象,地方政府一股独大难以避免的会产生“内部人控制”的问题。而对城市商业银行拥有实际控制权的高管人员可能为了追求自身收入和效用最大化,置银行所有者和投资人的利益于不顾,利用自身的信息优势对银行资产的使用、处理和分配加以干预,甚至可能在银行发展规划、经营战略和分配方法等重大决策上出现个人独断现象,使得城市商业银行的经营决策和日常管理偏离了市场化运作的轨道,从而削弱了城市商业银行的竞争力。

其次,股权结构的不合理必然导致银行内部治理结构的缺陷。由于城市商业银行实际被控制在少数政府资本人手中,使得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等权利部门不能发挥正常作用,无法对银行人行使有效的监督。股东大会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难以保护中小股东的利益;董事会并不进行独立决策,而是通过听取行长报告来定度银行重大事项;行长的政府任命制,使得董事会和监事会无法制约高级管理人员的现象屡屡发生。

(二)资本充足率仍未达标

资本充足率是银行实力的象征,对于防范银行风险、保障银行稳健经营、提高银行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借鉴国际惯例,我国银监会于2004年12月颁布了《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该办法规定,2007年1月1日前,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必须达到8%以上。按照这一标准来衡量,截至2007年底,112家城市商业银行中仍有17家资本充足率尚未达标。资本不足不仅会降低城市商业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并且会成为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削弱竞争力。

(三)业务经营的地域限制

在“单一城市制”的地域限制下,城市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被局限于所在城市。这在当时的金融环境下是必须的和合理的。然而随着城市商业银行的不断发展壮大,地域限制无疑已经成为阻碍其进一步发展的制度瓶颈。首先,由于所在区域的优秀客户资源有限,城市商业银行办理业务时难免会倾向性的集中于一些优质客户,提高了客户集中度,增加了经营风险;其次,由于业务范围被限制在特定的区域内,城市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过分地集中在单一的地域中,难以通过资金运用的分散化来分散风险,从而降低了分散风险的能力;再次,业务经营的地域限制人为地分割了金融市场,不符合市场经济奉行的自由竞争原则,不利于通过市场的手段实现金融资源的最优配置,不利于为城市商业银行创造公平竞争的外部运行环境。

商业发展现状范文2

    ,在因特网开放的网络环境下,基于浏览器/服务器应用方式,买卖双方不谋面地进行各种商贸活动,实现消费者的网上购物、商户之间的网上交易和在线电子支付以及各种商务活动、交易活动、金融活动和相关的综合服务活动的一种新型的商业运营模式。电子商务以其不受时间、空间、地域的限制,减少中间环节、低成本、高效率的运作方式,首先作用于商贸本身而后向生产和消费两极迅速扩散,形成了人类有史以来最理想的商贸捷径,并将成为二十一世纪的主流商业和贸易方式。

    2、电子商务参与主体多元化。电子商务涵盖的范围很广,企业对企业、企业对消费者、消费者对消费者、企业对政府、业务流程等。政府、企事业单位、个人等均可参与电子商务。

    3、电子商务交易金额增长快速。截至2010年12月,我国电子商务市场交易额已逾4.5万亿元,其中,网上零售市场交易规模达5131亿元,约占全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3%,未来两年我国网上零售市场年交易额有望突破10000亿元“大关”,约占全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5%以上。2010年,我国B2B电子商务服务企业达9200家, B2C、C2C企业数已达15800家,无论是B2B企业电子商务,还是个人电子商务(B2C、C2C、团购、代购等),新模式、新平台、新特征等均层出不穷,电子商务的经济社会影响日益广泛和深刻。一批专门从事电子商务的公司,如阿里巴巴等,成为世界领先的企业,网盛生意宝、焦点科技等上市公司也纷纷走出国门,探索国际市场。

    4、电子商务支付平台形式多样。伴随我国电子商务的腾飞,非金融机构支付平台快速崛起,2010年,国内第三方支付金额达到10500亿元,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6月底,我国第三方支付企业数量达到320家,排名前8位的企业占据九成以上的市场份额,其余企业占7.8%。跑马圈地时代所形成的寡头垄断格局保持至今。支付宝仍占据半壁江山,占比48.9%;其次是财付通23.1%,“国家队”银联在线9%;网付通、快钱、环迅支付、易宝支付、首信易支付、网银在线紧随其后。随着国内互联网使用人数的增加,利用Internet进行网络购物并以银行卡付款的消费方式已日渐流行,市场份额也在迅速增长。

    二、电子商务市场发展对商业银行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一) 第三方支付对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的挑战。先进的网络技术和日趋完善的信用支付模式,使得第三方支付得以迅速普及,由于第三方支付使用信用担保模式,个人资金不是直接转到卖家账户,而是先保存在支付平台账户上,确认收货并同意支付时,才转到卖家,这一模式消除了人们对网络购物安全性的顾虑,比起直接刷卡消费显得更安全更可靠,因此更容易取得用户信任,这必然降低银行卡的交易量,进而影响银行卡业务的拓展,另外,实体店使用POS机等刷卡设备的手续费要比在线支付要高,商家更喜欢使用在线支付,以降低成本。第三方支付的存在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银行折换卡的进度,这是因为随着存折版网银功能的扩充,存折类客户也可以在网上购物,银行卡不再是必选项。

    (二)第三方支付公司与商业银行的在线支付形成竞争。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电子商务与商业银行的关系由最初的合作共赢,发展到对商业银行的经营方式形成巨大挑战。商业银行一方面维持与第三方支付的合作以保持其在线支付业务的拓展,另一方面,商业银行也在担忧越来越多选择银行直连的商户转投第三方支付。这是因为第三方支付具有直连模式所没有的优势,一是开发难度小,不需要对多家银行做重复开发,一次上线,所有银行即可识别,节省了小型电子商务公司的开发周期;二是手续费折扣越来越接近或低于银行收费标准,银行直连模式已不具备价格上的明显优势;三是第三方支付给予商户更为贴心的服务,凭借积累的用户资源和营销推广渠道(比如通过自身平台免费为商户提供广告)等增值服务以及产品服务的灵活性获得了大批商户的青睐;四是快捷支付的推出打破了网银的限制,一般网银系统仅仅局限于IE浏览器平台操作,对于不支持IE浏览器的系统平台,用户无法登录与网银建立资金结算通道,这也成为网银在移动远程支付应用上的最大障碍。而快捷支付则打破了这一屏障,可以为Firefox、Chrome等更多浏览器用户进行网上支付,同时也为手机支付业务的兴起提供了基础。

    (三   ) 第三方支付公司与商业银行的存贷汇等传统业务形成竞争。一是在第三方支付的模式中,第三方支付企业在收到买方货款后,通常需等买方收到货物、检验商品并确认后才会将货款转至卖方账户,中间的账期使得大量买家货款会在第三方支付企业账户上滞留。交易规模的迅速扩大使得沉淀资金规模日益庞大。按目前支付宝日交易额14亿元测算,考虑

    到出项资金和进项资金之间的时间差,其沉淀资金每日至少100亿元。这仅仅是支付宝一家企业的沉淀资金规模,如果以支付宝目前47.1%的市场占有率计算,那么整个第三方支付行业日沉淀资金总额将至少为210亿元。显然,这些沉淀资金与金融机构的短期存款非常类似,而且第三方支付企业还不需要为这些资金支付利息。二是第三方支付公司还向客户提供担保。显然,第三方支付公司虽未取得金融牌照,但却不同程度涉及了银行存、贷、汇兑、支付的传统业务,一些企业甚至利用这些沉淀资金进行高风险投资或融资,已经对商业银行存、放、汇业务和新兴业务产生了多方面的替代和分流,例如,2010年,以阿里巴巴、网盛生意宝等上市公司为代表,中国第三方电子商务市场企业全年“网络融资”贷款规模首度突破“百亿大关”,达140亿元,由此可见,商业银行与其的竞争焦点不仅仅是电子支付领域手续费的比例问题,而是客户的全面争夺。

    三、商业银行应对挑战,夯实市场竞争力的措施   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给金融业带来了冲击也带来了百年不遇机遇。商业银行应积极应对,深入挖掘电子商务市场高速发展过程中的机遇,抢得市场先机,夯实市场竞争力。

    (一)大力发展电子银行业务。 电子商务的主体包括:买方、卖方、支付公司、银行、物流公司,要实现资金流和信息流在这五方之间自由流转,前题条件就是有关各方开通电子银行业务,包括企业网上银行和个人网上银行,开通网银后买卖双方才能获得网上支付的各项功能,如订单管理、安全认证等,支付公司、银行、物流公司才能在网上进行各项费用的实时清算,因此网上银行是电子商务的基础和前题;另一方面,买方和卖方群体均来自于存量个人和企业网银客户,客户规模越大、优质客户占比越高对电子商务的支撑就越强。因此,要想做大做强电子商务,首先要大力发展电子银行业务,扩大企业和个人客户规模,优化客户结构,特别是注重在年轻群体中的渗透和普及,为电子商务提供强大的平台保障和雄厚的客户基础。

    (二)加强渠道建设。电子商务是在虚拟的网络空间进行的,只能用信用卡、智能信用卡、数字货币、网络货币等电子货币来支付,在国际上,非金融机构也发行电子货币并进行结算,如维萨和万事达国际信用卡组织发行的电子钱包也可以在因特网上支付,同时因特网以外还有许多新的金融支付工具已经并正在改变着银行和其他金融行业,而货币流通速度和资本流动性将会受到新支付工具的影响,同时,金融机构也存在非专业化的发展趋势,由传统银行垄断的支付领域正受到非银行机构的威胁,当它在因特网上支付时会加剧这种趋势,甚至影响央行的货币政策,因此,商业银行应认真研究新支付工具的可行性,加强渠道建设,拓展支付手段,应对支付市场带来的冲击。

    (三)加强合作,加强延伸。目前各家商业银行与支付宝联合推出支付宝联名卡,实现了银行账户和支付宝账户的绑定。工商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农业银行、招商银行等60余家商业银行与支付宝达成了“卡通”产品的合作。通过此种联合发卡的措施,极大增强了银行与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利益相关性。商业银行要逐渐形成前、中、后台的联动机制,树立电子银行业务大营销的经营理念,以各类优质客户为重点、以交叉营销为主要手段,积极推进电子银行业务发展。另一方面,农村作为一个庞大的潜在市场,不仅在传统的商业模式蕴藏着巨大商机,而且在电脑下乡、科技下乡等一系列民生工程的推动下,农村的电子银行业务也同样会得到迅猛发展。农民们信任最大的还是银行,所以应该与农行、农信社合作,有效扩大农村市场份额。

    (四)开拓第三方支付平台,重点突破B2B、B2C市场。 现在的第三方支付平台主要针对的是一些零售行业的支付,支付金额有限,但是对于大宗货物的款项支付来说并不具有优势。简单来说就是第三方支付还主要在C2C方面发展,实事上目前B2C商城用户增长率已经领先C2C平台,B2C市场正处于一个黄金拐点。随着物流、支付、网络环境以及消费习惯的全面成熟,国内B2C网购市场的全面繁荣时代正在来临。因此,商业银行应根据自身发展情况,构建类似于第三方支付的平台,同时引入信用机制。并且适当扶持一些B2B、B2C行业类企业,增加自身的市场份额。

    (五)为   第三方支付公司网商客户提供网络融资服务。未来电子商务平台,以网商的现金流数据、运营细节、供货情况等各种网络行为为基础的信贷金融产品的合作将是银行与第三方支付合作的热点。关键还是如何将第三方支付平台上的小型网商与银行独有的特点和属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大量的网商是中小企业客户集群。商业银行应为这些客户搭建网上金融平台

    ,开发新兴的线上金融产品,如网络融资产品,中国工商银行易融通产品就是为这类客户开发的新产品,今后还应通过数据分析模型进一步挖掘广大网商的潜在优势,吸引优质客户到商业银行主页办理各项贷款、融资业务,最终满足线上客户的各类金融需求。

商业发展现状范文3

关键词:羊肚菌;商业化发展;现状分析;未来趋势

中图分类号:S64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632143

在市场需求不断增加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看到了羊肚菌养殖中存在的商机。但是供应者的不断增加,很有可能导致羊肚菌的商业化发展过程中出现买方市场,降低羊肚菌的经济效益。因此,在开展羊肚菌商业化发展活动时,一定要明确的了解当前市场的具体发展状况,合理规划未来的发展方向。

1 羊肚菌进行商业发展的有益条件

羊肚菌是子囊菌中最著名的美味食菌,检验证明羊肚菌的菌盖部分含有7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羊肚菌味道甘甜、性质偏寒凉,无毒,且存在促进肠胃消化吸收、化痰理气等功效。除了氨基酸外,羊肚菌还富含粗蛋白、粗脂肪、碳水化合物等成分。羊肚菌所提供的营养成分对于良好的补充人体营养的作用,尤其是其中的氨基酸更是被称之为“必需氨基酸”。另外,相关检测结果显示,羊肚菌至少含有8种维生素,即: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12、烟酸、泛酸、吡哕醇、生物素、叶酸等。羊肚菌中所蕴含的营养成分,可以与牛乳、肉、鱼粉不相上下,因此羊肚菌的商业化发展具有广泛的市场前景。

2 羊肚菌商业发展的基本现状

从羊肚菌商业化发展所面临的市场形势来看,可谓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居民对影响产品的热捧,以及现代化栽培、管理等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羊肚菌的商业化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支持与保障;由于羊肚菌目前在市场上仍然处于比较稀缺的状态,导致其价格明显高于其它类型的食用菌,因此一些普通消费群体只能望而却步。另外,羊肚菌种植和栽培在前期阶段的投入较大,对于普通的种植者而言可能无力承担,因此羊肚菌的种植者相对较少。

从市场发展的基本状态来看。目前我国对于羊肚菌的开发、研究、栽培、养殖等技术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因此掌握一手技术的单位和个人,往往在这个市场体系中占据主导性地位,在定价上也存在着一定的主动权。当相关技术得到全面的发展之后,羊肚菌的消费首先会在我国经济比较发达的省市兴起,之后逐渐推广到全国各地。

从羊肚菌市场中的发展关系来看,从买方来看,受到经济水平的掣肘,我国国内的羊肚菌消费并不乐观,但是在经济发达地区,羊肚菌消费情况良好,市场需求量呈现出乐观增长趋势;但是从卖方的角度来看,受到前期投资巨大、栽培及养殖困难等条件的限制,我国所销售的羊肚菌以野生为主,以种植为辅。这就导致其供应量容易受到人员、天气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导致市场供应量无法确定。

3 羊肚菌商业化发展的未来方向

为了确保羊肚菌的商业化发展并非昙花一现,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充分的保护好现存的羊肚菌野生资源,在进行野生菌挖掘的过程中,注重保护、维持其原有的生态环境。这既需要当地政府部分加大政策的管理与宣传,也需要采挖者不断提高个人保护意识。

当地政府需要充分调动当地农业科学管理相关部分的人力资源,详细分析当地的羊肚菌产业分布状况,在此基础上制定科学的羊肚菌采挖计划,保护羊肚菌的生长链条;政府部门需要将相关计划进行明文规定与管理,对于不遵守相关规定、私自挖掘羊肚菌的人员,需要进行必要的经济处罚;当地政府需要结合宣传部门,向相关民众宣传羊肚菌资源保护的相关知识。

为了进一步实现供需之间的平衡,相关区域还需要不断加大羊肚菌种植和栽培的相关技术投入,除了政府的财政支持之外,相关企业也可以主动寻求技术研究伙伴,比如与当地的农业大学研究院开展合作,形成产学研一体的研究、开发、生产的模式。这不仅可以大幅节省技术研究的相关资源,也可以更加充分的利用和挖掘羊肚菌的营养价值,不断扩展羊肚菌的市场发展空间。除此之外,加大技术的研究和分析,还有望尽早扩大羊肚菌的种植范围,提高羊肚菌的产量。目前,我国的羊肚菌栽培技术主要包括熟料脱袋栽培、室外生料栽培2种类型,相信随着研究力度的不断深入,相关栽培技术能够早日突破技术瓶颈,迎来羊肚菌的丰产。

4 结语

羊肚菌的商业发展目前存在机遇,也同样存在挑战。文中结合羊肚菌商业化发展现状,提出了其未来阶段内的发展方向,希望对相关人员给予一定的帮助与指导。

商业发展现状范文4

【关键词】城市商业银行 竞争力 风险管理

一、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现状

(一)城市商业银行发展形势

城市商业银行是在我国城市信用社的基础上组建起的地方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大部分的城市商业银行都由于经营不善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亏损,甚至有的发生了支付危机,严重阻碍了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城市商业银行在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不断削弱。那么如何实现城市商业银行的繁荣呢?这一问题已成为当前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的重大问题。要不断转变城市商业银行的观念,增强其经营意识,提高其盈利能力。观念是属于思想意识的范畴,是指导经营行为的动力,是决定城市商业银行经营成败的关键。因此,城市商业银行要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形势,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不断转变经营观念。主要要转变下列观念:第一,要转变“银行以存款和贷款为主要业务”的观念,实现银行效益最大化。存款和贷款是银行经营的主要业务,但现代银行应转变经营观念,开发中间业务,实现城市商业银行的多元化发展,实现城市商业银行经营效益的最大化。第二,城市商业银行要转变“各自为政”的观念,树立整体意识。许多城市银行的分支行仍各自为政,没有同意的经营理念,使得城市商业银行经营陷入困境,支行之间相互拆台的现象经常发生,造成城市商业银行财务支出大量浪费,使得银行的整体实力下降。

(二)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现状

城商行充分发挥追赶优势,在银行业中的地位大大提升。截至2011年12月末,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为111.5万亿元,同比增长18.3%。其中,城市商业银行总资产为9.98万亿元,同比增长27.1%,增速则高于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大型商业银行。截至去年末,城商行占银行业金融机构比例已经达到9%;而在2003年末,城商行总资产不过1.46万亿元,占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比例仅为5.3%。

根据银监会最新统计,城市商业银行2010年资产增速接近40%,为银行业平均水平的两倍。到2010年末,全国城市商业银行的存款达到了6.1万亿元,贷款规模达到了3.6万亿元,而中小企业贷款额仅为1.1万亿元,比上年年初增加了44%多。银监会人士表示,城市商业银行资产扩张速度快,主要是因为城市商业银行的资产规模基数比较低,城市商业银行开设网店的规模收益较高,规模的扩张能大幅提高银行的盈利能力。

国务院发出关于成立城市商业银行的通知以来,建立在城市信用社基础上的大批城市商业银行成立,并得到了迅速发展。目前为止,全国已成立多家城市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经营范围比较窄,主要以城市中小企业和城市居民为服务对象。城市商业银行在地方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行业的整顿重组、化解和防范风险、支持地方经济建设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但在这一过程中,也出现了较多的问题,城市商业银行大都不同程度的面临较多难题,尤其是城市商业银行面临这财务支出困难、管理水平差、支付压力大等高风险问题,这些存在的问题随时都可能引发金融风险。

二、城市商业银行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完善,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存在着利益纠纷,中央政府过分强调地方GDP,而忽略了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其他问题。这促使地方政府过分谋求经济增长,而忽略了农民增收、就业问题、和谐发展等社会问题。中央政府和地方过分地使用“宏观调控”和“窗口指导”等手段影响银行发展,同时造成了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完善,不能给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提供一个公平、开放的发展环境。

城市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

(一)城市商业银行的基础比较薄弱

城市商业银行是从城市信用社改造来的,历史很短。城市商业银行资产规模比较小,经营基础比较脆弱,再加上城市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不高,不良贷款占比较高。一方面,城市商业银行成立初期,没有形成有效的管理制度,许多城市商业银行的资产核实工作不严格、资产风险高、财务风险没有充分披露,也没有形成有效的监督管理制度,风险准备不足。另一方面,城市商业银行一般归属于地方政府,经营活动受地方行政干预比较严重,造成经营活动没有自,资产质量不高,资产状况恶化,盈利水平较低。

(二)城市商业银行区域性、地方性特征明显

城市商业银行基本上都是由个地方城市的城市信用社改制而成,是在我国特殊历史条件形成的。城市商业银行的经营地域范围狭窄,一般限制在本市,经营的区域性较强。城市商业银行拓展业务的能力有限,很难把银行业务做大。受区域性与地方性限制的城市商业银行,经营动力有限,发展规模受到限制。

(三)城市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和内控制度不完善

城市商业银行在建立初期,大都未建立完善的经营管理制度。公司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方面缺乏有效的管理制度。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内部控制薄弱,高级管理层和公司业务人员离职率高,人才流动性太高,导致业务不稳定,经营没有可持续性。有的城市商业银行还存在违法、违规经营,导致银行的呆账、坏账严重,公司资产质量严重下降。这些都严重制约了银行的发展。

商业发展现状范文5

德国医疗保障体制是典型的社会保险模式,即雇主和雇员按一定比例缴纳保险费,由依法设立的医疗保险机构作为“第三方支付”组织,代表参保人向提供医疗服务的机构或个人支付医疗费用的医疗保险形式。社会法定医疗保险是该体制的主体而商业健康保险只处于补充的位置。在德国月(或年)工资收入低于法律规定的界限(2005年为3900欧元/每年)的居民必须参加法定医疗保险,只有工资收入超过法定工资线的居民才可以自由选择参加商业健康保险。政府的政策法规决定了德国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空间,但是在有限的空间内德国的商业健康保险却用数字向我们证实了它的良好发展。

商业健康保险覆盖了约10%的德国居民,800多万的人口正在享受着商业健康保险提供的高质量的医疗保险服务。目前德国商业健康保险已成为该国商业保险中的重要一支,保费收入超过车险的保费收入。如图1所示,2006年德国商业健康保险公司保费收入为商业保险总保费收入的18%,远远高于目前我国商业健康保险5.46%市场份额。

德国商业健康保险市场上目前有48家保险公司从事商业健康保险的经营,其中以DKV为首、Debeka和Allianz次之,三大商业健康保险公司的市场份额(按保费收入统计)高达38%以上。2006年德国商业健康保险保费收入为266.1亿欧元(不含长期护理),赔付支出为172.7亿欧元(不含长期护理),赔付率为64.9%(不考虑年龄准备金,计提年龄准备金后赔付率为78.2%),佣金支出比例为8.46%,管理费用比例为2.76%。较低的赔付率以及管理费用反映了德国商业健康保险良好风险控制以及运营管理能力。而我国,据不完全统计,80%以上经营商业健康保险的公司的赔付率超过80%,其中40%左右的公司赔付率超过100%,个别公司甚至高达200%,再加之费用和管理费用等经营成本,基本处于亏损状态。在看到差距的同时,我们更应该深思数字背后的东西:德国的商业健康保险是如何做到的,它的哪些发展经验值得我国学习借鉴?

资料来源:Statistical Yearbook of German insurance 2007 from Gesamtverband der Deutschen Versicherungswirtschaft e.V.

二、德国商业健康保险发展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1.政府层面

商业健康保险的良好发展离不开政府政策的支持与监管。德国政府在发展商业健康保险过程中积累的以下方面的经验,对我国具有积极的参考作用。

(1)严密的健康保险法律框架

作为高度成熟的健康保险市场之一,德国有着严密的健康保险法律框架。德国政府自1883年开始相继颁布了《疾病保险法》、《意外伤害保险法》、《伤残老年保险法》等一系列的相关法律,对商业健康保险的保障人群、保障范围、允许选择商业健康保障的收入门槛都有明文的法律规定,使商业健康保险和法定医疗保险之间有着界限清晰、分明。

(2)政府严格的分业监管

德国政府对健康保险实行分业监管,寿险、财险、健康保险分业经营,即寿险、财险公司不得经营健康保险,健康保险公司也不得经营寿险、财险。正是由于严格的分业监管,德国现有的48家商业健康保险经营主体得以专心致志的发展商业健康保险,在产品开发、核算定价、核保核赔、信息系统、数据统计和分析、经营流程、客户服务和客户管理、医院管理等方面发展了极其系统而又十分精细的理论和技术,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2.商业健康保险公司运营层面

(1)拓展价值链,深度耕耘健康产业

德国商业健康保险的良好发展,离不开商业健康保险公司对价值链的充分拓展,对健康产业的深度耕耘,德国最大的商业健康保险公司DKV更是这方面的楷模。DKV对健康保险的价值链进行细分与拓展,设立相互独立的六大商业健康保险子公司(他们分别是:MedWell、goMedus、miCura、goDentis、APA、DKV-Seniorenresidenzen),从各个环节实现健康保险价值的创造。如goMedus,在门诊领域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救治;miCura提供以人为本的护理服务;DKV-Seniorenresidenzen提供的可居住的深度护理,使老年人在家中就可以得到温馨的家庭式服务;APA专门进行慢性疾病的管理与控制等。对健康产业的深度开发,使DKV赢得了消费者的信赖,业务收入稳健增长,成为欧洲最大的商业健康保险公司。

(2)在政策变动中开创商业健康保险的“蓝海”

政府的政策变化对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会产生重大影响,有时带来机遇,有时则提出更大的挑战。尤其在德国这个社会保险为主的国家,政策的变动对商业健康保险的影响更大:如自2003年开始,德国政府不断提高法定工资线,使得近些年来德国商业健康保险的购买人数大幅下降。2003年商业健康保险的保费收入的增长率为7.2%,但是到2004年和2005年该数字分别下降到6.8%和3.5%,据估计2006年的增长率只有4.2%。

DKV作为德国最大的商业健康保险公司,面对政府的政策调整,它首先对自己面临的健康保险市场进行深入分析,发现:在商业健康保险的诸多业务中,受政府政策的调整影响最大的是传统商业健康保险产品;随着健康保险的发展,以产品开发、销售、核保、理赔为代表的传统健康保险受到很大挑战,它已不能充分满足被保险人以及市场的需求;德国白领等阶层对体检等预防性检查的需求很大,这是一个全新的市场,未被充分开发。在深入分析市场环境之后,于是DKV在战略上设立了Medwell(它的子公司),专门致力于发展预防性健康保险产品。MedWell推出的OPIMED产品,是第一个商业健康保险服务产品,由DKV承保,提供了病人与医生之间对健康预防的新型平台。OPIMED被德国资本杂志评选为2001年最佳创新产品,它的成功运作也为DKV树立了良好的口碑,带来了良好的经营业绩。

DKV的发展经验告诉我们:商业健康保险应该客观的面对政府政策变动,不断分析所面临的市场环境,在政府政策变动中开创自己的“蓝海”(蓝海战略是以创新为中心的战略,强调的是寻找或开创无人竞争的、全新的市场空间和全新的商机,即通过开发新的思维来创造新的改变),寻找、开发商业健康保险新的需求,最后转化为现实的商业需求,获得自己全新的发展。

开创中国商业健康保险的“蓝海”,这对于当今的中国商业健康保险企业来说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一方面中国的商业健康保险蕴含了巨大的市场潜力,但是另一方面却处于举步维艰的状况,创新的产品不多,没有深层次的市场耕耘。对于德国的急剧变革的健康保险事业的分析,我们会发现某些公司如DKV正是抓住了契机开创了蓝海,开创了新的市场,获得了事业的巨大提升。这对我国商业健康保险公司深具启迪作用。

(3)专业化经营

专业化经营是我国商业健康保险发展的必由之路,而专业化的发展必然需要专门从事商业健康保险经营的保险主体作为依托。目前我国商业健康保险主要是和寿险混合经营,而专门从事商业健康保险经营的保险公司只有4家(人保健康保险公司、平安健康保险公司、昆仑健康保险公司、瑞福德健康保险公司)。由于商业健康保险的风险本质和寿险的风险本质截然不同:商业健康保险的风险本质是疾病的发生率,而寿险的风险本质是死亡率因此,在精算原理,风险评估、风险控制技术、管理方法等方面都是不同的。如果实行健康险与寿险的混合经营,这不利于保险公司的稳健经营。同时也会出现不同业务的利润(或亏损)的相互补贴,以及不同业务在财务核算上不清晰的现象,不利于监管,不利于保护不同保险客户的利益。

德国的人口只有我国人口的1/16,而专业的商业健康保险公司的个数却是我国的十几倍。专业化经营保障了商业健康保险在德国社会保险留下的有限空间内的良好经营。相比之下,我国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空间要比德国大得多。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只是一个低层次的健康保障,而位于基本医疗保险之外的补充医疗保险却有着巨大的空间可开发。商业健康保险公司如何更好的开发、耕耘这片空间?设立专业的商业健康保险公司,通过专业的健康保险人才、独立的健康保险信息管理体系、专门的风险管理技术来深度开发补充医疗保险这块处女地,必然会迎来商业健康保险的美好明天。

(4)不断进行产品创新与开发

德国商业健康保险公司都非常重视通过产品的创新与开发的方式在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正是由于他们这种创新与竞争意识,使得目前德国健康保险市场上满足消费需要的健康保险产品种类繁多,保障全面:健康保险产品既有全保类、定额类、补充附加类,又有基本类、标准类、大学生疾病险、疾病贷款偿还险等种类。

创新是我国商业健康保险良好发展的根本。只有不断的进行创新,才能开发出满足消费者需求,受消费者青睐的健康保险产品。赢得了消费者,也就赢得了市场,创新在我国商业健康保险的经营中尤为重要。

(5)以客户为中心,提供深入

在健康保险市场激烈的竞争中,德国各大商业健康保险公司(如DKV、Debeka和Allianz等)取胜的关键不是依靠低价格,而是凭借以客户为中心的创新性、深入性的服务赢得顾客的青睐,赢得竞争。

被保险人购买健康保险不仅仅是寻求财务上的保护,更是寻求良好的健康服务。对于健康保险公司而言,不仅是对被保险人医疗花费提供赔偿,更重要的是直接提供更适合的健康服务商,并在被保险者有需要时以其可支付的费用向其提供最好的治疗,这就是健康保险公司提供的深入。DKV在经营健康险时,非常注重这种深入,在本国以及全球各地建立了许多设施与服务一流的医院、康复机构等,为被保险人提供良好的预防、护理、治疗等服务。

三、总结

商业发展现状范文6

商业银行;远期结售汇;汇率风险;人民币国际化

1.远期结售汇业务的定义

商业银行远期结售汇业务是指客户与银行协商签订远期结售汇合同,约定将来办理结汇或售汇的人民币兑外汇币种、金额、汇率以及交割期限。在交割日当天,客户可按照远期结售汇合同所确定的币种、金额、汇率向银行办理结汇或售汇。通俗地讲就是把实际外汇收支发生在后的结售汇业务在事前锁定(而即期结售汇中两者是同时发生的)。

2.远期结售汇业务的发展历程

1997年4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允许中国银行首家试点办理远期结售汇业务,当时仅有美元一个币种,最长期限为4个月。随后,在2003年4月和2004年10月远期结售汇业务分别经历了两次扩大试点,有4家国有商业银行和3家股份制商业银行获准开办此项业务。截至2009年末,全国共有271家中外资银行获准即期结售汇业务经营资格,其中,67家银行获准对客户远期结售汇业务经营资格。除外资银行、全国性大型商业银行之外,上海银行、厦门国际银行、深圳市商业银行、北京银行、宁波银行等中小商业银行也已开办远期结售汇业务。2010年《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合作办理远期结售汇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汇发[2010]62号)进一步扩大了远期结售汇业务的办理主体,不具备经营远期结售汇业务资格的银行及其分支机构可以与具备经营远期结售汇业务资格的银行及其分支机构合作为客户办理远期结售汇相关业务。

3.远期结售汇业务的发展现状

目前,商业银行远期结售汇已经成为各银行为企业提供的规避汇率风险产品中最为传统、最为成熟的一项业务,该项业务成为企业锁定当期成本,保值避险的首选金融产品。远期结售汇业务的适用客户包括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企事业单位、国家机关、社会团体、部队等,包括外商投资企业。客户可向银行申请办理远期结售汇业务包括:贸易项下的收支、非贸易项下的收支、偿还银行自身的境内外汇贷款、偿还经国家外汇管理局登记的境外借款、经外汇局批准的其他外汇收支。目前各行可以办理远期结售汇业务的币种一般包括美元、港币、欧元、日元、英镑、瑞士法郎、澳大利亚元、加拿大元、新加坡元;远期结售汇业务的交割期限分为固定期限和择期期限两种;固定期限的远期结售汇又分为规则期限和不规则期限的远期结售汇业务,规则期限的远期结售汇业务有7天、20天、1个月、2个月、3个月至12个月,共14个期限档次,不规则期限的远期结售汇业务的则可由客户自行选择交割期限,只要该期限在银行营业日内而且在交易之后的两个工作日后即可;交割也可以是非固定期限交易,即择期交易,客户可以自行选择在一段时间内进行交割。

案例:以客户出口收汇为例,某客户预计在6个月后将收到1000万美元。此时美元即期售汇价为6.3125,客户为了防范人民币升值造成的汇兑损失,便可通过中国建设银行等银行的远期结售汇业务来固定其6个月后的换汇成本。假设中国建设银行6个月远期美元对人民币的报价为6.3345,则客户在同中国建设银行签订了远期合同后,便可于6个月后按1美元兑6.3345元人民币的价格向中国建设银行卖出美元1000万,同时收入人民币6334.5万元。一旦此笔交易成交,则6个月后无论即期结售汇市场美元兑人民币的汇率如何,客户都将按该合同价格进行交割。这样,客户不但提前进行了货币保值,而且一旦交易完成便可按6.3345的汇价收入进行账务处理,提前安排财务预算。从上例可以看出,远期结售汇业务具有让客户锁定成本的优势,但同时客户也可能会让客户失去到期以更好的价格成交的机会,从而产生了一定的机会成本。

2005年的第一次汇改至今,人民币兑美元的升值幅度和最高、最低价的波动幅度均接近30%。在这样大幅的波动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接触和频繁地使用远期结售汇业务,各个银行远期结售汇的业务量也呈现井喷状态,2011年底和2012年截至8月份远期结售汇签约额分别达到了3871亿和2303亿美元,对应期限的进出口总额分别为36421和24976亿美元,远期结售汇业务签约额在进出口总量中的占比分别达到了10.63%和9.22%,而2003年远期交易额只有不足90亿美元,2003~2005年远期结售汇业务签约额在进出口总量中的占比均不足1.3%。2005年之后,远期结售汇的交易量与即期结售汇业务量的比例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的中国建设银行为例,2009、2010、2011年远期结售汇业务量分别为239、425、591亿美元,对应的即期结售汇交易量分别为1789、2386、2722亿美元,比例最高的为2011年,达到了21.72%,远高于之前几年的不足10%的占比。各银行为吸引企业的业务量同时也为了提升自身业务量和经营收入,还把远期结售汇业务、存款产品和代付产品结合从而产生组合型的套利产品,这些套利产品虽各行赋予的产品名字各不一样,产品设计原理无外乎利用存款利率高于代付利率为客户赚取利差同时利用人民币的升值预期为客户节约购汇成本从而达到利率、汇率双套利的目的,这些组合型产品使得远期结售汇业务的锁定未来的功能得到了深度的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