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文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文范文1

一、解读课题,画龙还需点睛笔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或概括课文内容,或反映主旨思想,或表明观点态度,或凸现人物特点。有的文本,抓住课题,“提领一顿,百毛皆顺”。如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题目深有含义,“自己的花”蕴藏了一种奇丽的风景,“是让别人看的”,一个“让”,点明一种颇耐人寻味的境界,“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表达了自己旧地重游的感受,即对德国奇丽风景和与众不同风俗习惯的赞美之情。我们应充分朗读课题,做到“三读”:一读课题,读准读通,二读课题,重读“花”,想象花的美丽,三读课题,重读“自己”和“别人”这一组反义词,推测这是一种“让”的境界,从而引导学生关注题目的作用,猜测课文内容,领悟课文要表达的境界。再如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题目就是文本要表明的观点,直接揭示了“真理”和“一百个问号”这两个关键词之间的逻辑关系,即善于发问是因,获得真理是果。而这本身也是一种“科学精神”,扣紧单元主题。

二、解读语言,卓逸不群任翕张

语言有温度,风格见真知。作家不同,风格不同,老舍的语言不事雕琢,幽默风趣,京味浓郁,从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中可见一斑。文体不同,语言风格也不同,如议论文,因其论述事理提出主张的特性,语言具有简洁概括、严谨准确的共性,偶尔使用修辞,又有生动形象的特色。这些不同特色的语言,为学生习得语言提供了不同的范式,为学生在实践中把握语文应用的规律展现了广泛的天地。如《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文,季羡林先生的语言独具魅力,“朴实而不失典雅,率真而不乏睿智”。“走过任何一条街”“家家户户”多么朴实无华率性真诚的词句,却蕴含着一种境界,无私奉献深入民族骨髓的境界。同时,又不失典雅清新之调,或联想丰富,如“花的海洋”引人遐想,或引用典故,“山阴道上,应接不暇”,或辞藻修饰,只靠两个词语“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就足以描述视野中的绮丽景色。再如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祖父的园子》一文,萧红的语言清新明丽,稚拙鲜活,充满诗意浪漫。“花园里边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明晃晃”一词是园子留在作者记忆中的色彩,这色彩明亮、健康,活力四射。课文中这样的词很多,说蜜蜂是“胖乎乎、圆滚滚”的,说狗尾草“毛嘟嘟”的,说天空,是“蓝悠悠”的,富有感彩,充满童真童趣。“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这些富有孩子气的语言,同样富有诗情画意,在她的心中,倭瓜、黄瓜、玉米、蝴蝶都是有灵性的,自己做主,自由快乐。

三、解读篇章,文似看山不喜平

认真研读新课标,我们得知低年段注重词句教学,中年段注重段落教学,高年段则注重篇章教学。“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1],这是语文循序渐进学习的要求。如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四篇课文,行文思路清晰但各有不同,《山中访友》按照游览顺序,依次写出所访之友;《山雨》按时间顺序,重点写出山雨到来时的盛况;《草虫的村落》中作者化身为一只小虫,移步换景中写出所见所闻;《索溪峪的“野”》作者选取独特的视角,先概括后具体,通过山野、水野、动物野、游人野几个并列的方面突出索溪峪的美景。再如《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一文,因为是学生接触到的第二篇议论文,课文篇章的布局和段落的布局都很清晰,适合迁移。篇章方面,课文按“提出观点―事例论证―总结观点”行文。课文的题目就是观点,主要通过三个事例论证了只要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段落方面,三个事例的大意都是这样:谁从什么现象中提出问题,通过反复的实验,发现了什么真理。由此我们可以发现课文所举事例的构段方式一致,都按照“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获得真理”来行文,每一步所体现的科学精神也是一一对应的,即“善于发问―不断探索―发现真理”,这也是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

四、解读词句,一字一词未宜忽

语言有温度,字词亦知冷暖。课文中的一字、一词、一句,都有一定的思想内涵。我们要引领学生透过字词去发现词句背后的奥妙、揣摩作者的用意、感受文字背后的思想内涵,用南帆先生的话来说,就是“沉入词语”。如《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中有一些使用频率相对较高的字词,如“敏感”“敏锐”,以及“反复的实验和研究”“许多实验”“反复的观察实验”,这背后蕴含着怎样的科学精神,与课题有什么关系,需要深挖。特别是几个“反复”的使用,简洁概括,却不见实验的过程,这也值得深思。再如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钓鱼的启示》一文,其实在“得与舍”“情感与道德”之间做了一个阐释,坚守道德就是得。课文先写“得”,“得鱼”“得意”,再写“舍”,“舍鱼”“不舍”,将“得鱼―争辩―舍鱼”这样的叙事思路和“得意―急切―沮丧―不舍”这样的心情起伏融为一体,最后写“启示”,“启示”有两重含义,一个是要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抵得住不正当的诱惑;一个是道德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需要勇气。这是“得理”,更是“得益”。其中,“是留还是放”的争辩是叙事部分的焦点。儿子要留,是出于情感,是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的一种情感放纵;父亲要放,是出于道德,是规则面前人人平等的一种道德坚守。“情感与道德”的抉择实际上也曾是父亲面临的问题,一面是爱鱼心切爱子情深,一面是让儿子受到严格的教育,所以才会有那意蕴深长的一“盯”。

五、解读表达,言意共生潜有境

新课标开宗明义:“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1]怎样践行语言文字的运用呢?崔峦老师曾说:“在阅读教学中,要从语言文字入手,把握文本内容,体会情感而得意。更要关注语言形式、表达方法而得言。”[2]

如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单元导语明确要继续学习人物描写的基本方法。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人物描写的五种基本表达方法:言、行、心、神、貌。这个单元又将给学生带来怎样的人物表达特色呢?我们仔细解读,梳理了本单元有关人物塑造的表达特色。具体来说,《少年闰土》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环境描写,四种奇特的元素:亮丽明艳的色彩――深蓝、金黄、碧绿;悠远辽阔的空间――天空、沙地、一望无际;机智勇武的少年;狡猾凶猛的猹,构成鲁迅最怀念的画面。以至三十年后,他仍对闰土充满着温暖的记忆。接着重点写了三件事,有详有略,并且分别从不同的方面表现闰土的特点。捕鸟,表现闰土的聪明能干,见多识广;看瓜刺猹,反映闰土的机智勇敢;捡贝壳、看跳鱼儿,表明闰土的生活丰富多彩。《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按照先果后因的结构,也有详有略地写了四件事,但始终贯穿着“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这一基本主题。《一面》是典型的一事一人,多处外貌描写都抓住了鲁迅“瘦”的特点,由远及近、由粗到细,逼真传神,有“一面”胜似数面之感。《有的人》则通过对比,凸显了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写照。

文本解读,解决了阅读教学“教什么”的问题,一如“阅读教学”的根,只为成就美丽的语文人生,成就精彩的语文课堂,只为那一树树的花开。

参考文献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文范文2

【关键词】教材 插图 课文内容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2A-0070-0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要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开发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资源,形成相对稳定而又灵活的实施机制……”在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六年级的教材中,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插图分别在50幅左右,其中五年级下册近60幅。语文教师应当结合教材图文并茂的特点,利用好课文插图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课文的能力和想象能力。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可以从三个方面利用和开发这些课程资源,科学地利用教材插图,有效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一、观察插图,激发阅读兴趣

不少教材插图是根据课文内容而创作的,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循循善诱引导学生观察插图,并根据插图理解课文内容,再将课文内容回归插图画面中,将图和文有机地结合起来,相辅相成进行图文阅读理解,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课堂教学效率。在v课前,教师可以灵活利用教材插图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产生阅读动力,为提高阅读效率做铺垫。如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詹天佑》的第一幅插图是詹天佑的铜像照片,是写实性图片,教师在引导学生观察这幅插图后,可以设计这样的导入内容:“在北京的青龙桥车站,竖立着一座詹天佑的全身站立铜像。为什么会有这样一座铜像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走进课文《詹天佑》吧……”《詹天佑》的第二幅插图是文中所写的“人”字形线路插图,通过观察图片,学生理解了什么是“人”字形线路,也就不难理解詹天佑是如何克服铁路设计和施工困难。

二、仿照插图,画出想象示意图

语文新课标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可见,教师仅仅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理解能力是不够的,还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教材插图激发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在学生理解了课文的相关内容后,教师指导学生把这些内容画成想象示意图,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想象和运用能力。如教学《詹天佑》一课引导学生根据第二幅插图理解“人”字形线路后,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解读课文内容,指导学生将这部分内容画成想象示意图(如图1),让课文内容“原先推的火车头拉,原先拉的火车头推……”具体形象地展现出来。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画想象示意图后,教师还可以将居庸关工程“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和八达岭的“中间确凿井”画成想象示意图(如图2),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情出发,设计灵活的竞赛式创作,最后互动式评选学生的作品。这样教学,师生互动读课文、观察插图、画想象示意图、师生互动竞赛,充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了想象力,学生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爱国思想教育。

三、让插图画面动起来,加深记忆

有些情景图中的事物具有表形的特点,但图中的物体真正表形的往往只是其中一处。教师在教学时,应当让学生先整体后部分观察画面,突出最形象的表形部位,启发学生想象,将静止的画面想象为动态画面,指导学生表演,可以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作能力。笔者曾听过一位教师指导学生阅读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冬阳・童年・骆驼队》一课,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利用教材插图理解课文描写的相关内容,想象“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咀嚼的样子……”并请学生上台表演文中描写的这一处细节,最后用多媒体课件播放骆驼咀嚼食物的视频,这样的阅读指导,让学生从静止的画面过渡到动画视频,从阅读理解向创作方向的发展,把图画和课文内容相结合,使其认知由抽象变得具体,真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增强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文范文3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当前,小学生的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注重朗读教学,强化对学生日常学习中诵读的评价,指导学生多诵读。”长久以来,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尤其是小学语文高段的朗读教学,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而存在着一些问题和误区。比如,语文高段朗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朗读示范形式化、朗读内容零碎化、朗读教学表演化的误区。因此,转变小学语文高段朗读教学观念,探索小学语文高段朗读的新方法,让学生乐在“读”中,让高年级语文课“读”占鳌头,便成了当务之急。

一、通过范读,提升朗读水平

小学生的模仿能力是非常强的,充分利用范读去提升学生的朗读水平是很有必要的。首先,可以让学生在品读、体悟的前提下,获取大量信息,提高语文学习效果。其次,范读是学生理解课文的一个重要航向,对学生正确的朗读有很大的指导作用,教师范读时的言行举止都能够对学生产生影响,使学生受到熏陶和感染,激发学生对朗读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再次,范读还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感。所谓语感,就是对课文的感悟、接受、体味能力。教师进行范读,是融入自身情感的阅读,这对学生的朗读能力的培养是一种很好的引导和训练。通过多年的朗读教学实践,范读成为我的课堂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们也通过我的范读获得了较大的进步,提升了阅读水平,爱上了朗读。

二、创设情境,感悟朗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是朗读教学的基本要求。在实际的朗读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常常采用一些标准答案,把学生自身的体验、感受、领悟统一为一致的情感体验,这无疑就给学生的朗读情感体验蒙上了一层阴影。有时候,一些学生由于自身的理解力差等多种原因,导致自己无法真正地体味到课文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所以并没有真正进入课堂教学的角色当中。因此,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创造一定的教学情境是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的基础。

1.使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指导朗读

目前,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过程中,朗读是每个教师都强调的。但是读的过程中还有很多问题,其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没有感情,不知道怎么样才能够读出感情。针对这种情况,我积极探索,利用多媒体技术来指导学生进行朗读,我发现这是一种好方法。

比如,我在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中的《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尝试着运用多媒体技术来指导学生朗读。由于学生对圆明园并不了解,对当时清政府的社会环境也不了解,朗读的时候很生硬,没有什么情感。于是,我用多媒体做了以下准备:(1)展示了若干幅圆明园完好无损时候的照片。(2)播放了一段列强欺凌中国人民的影片。(3)播放了一段列强的电影片段。(4)展示了一些当时清政府昏庸无能,任人宰割的资料。当学生通过多媒体了解完以上的背景资料后,思绪好像一下子就穿越回了当时圆明园毁灭时的情景,心情悲痛,义愤填膺,朗读的时候满腔热情,字字饱含深情,读得恰到好处。

2.开展角色扮演,指导朗读

在朗读教学过程中,开展角色扮演活动,能让学生融入课文的角色中,拉近学生与作者的距离,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我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白杨》一课时,邀请学生分别扮演爸爸、大孩子、妹妹,还有白杨,按照课文中的对白进行角色演练。当学生们表演结束以后,我请所有的学生思考:白杨有哪些特点?从哪些地方可以体会到爸爸“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从而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感受进行移情体验,然后说出各自的感想。学生们很快就领略到白杨所具有的精神,以及爸爸想要表达的感想,文中体现的精神,也是值得我们每一个学生学习的精神。当学生们再次朗读课文的时候,体会加深了,情感也得到了升华。

三、理解和朗读相结合,有效指导朗读

讲解是死板的,就像解剖一样,然而朗读却是活的,就像给予作品以生命。教师在教导学生进行朗读的时候,要注重朗读和理解的联系,抓住文章的重点,帮助学生进行理解性的朗读。

抓重点就是要重点学习一些关键词、关键句子。在指导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落花生》的朗读时,我重点指出文中父亲说的话:“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的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产生爱慕之心。” “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对于这些句子,朗读时要注意语调、语速,突出父亲借花生的品质教育人们的情感。通过朗读,学生们也体味到了阅读的趣味,感受到了做人的道理。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文范文4

关键词: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 意义 理论依据 内容选择 编排与呈现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是指在实施小学语文课程的过程中,以问题为中心,以活动为主要形式,以综合性学习内容学习方式,通过学生语文活动的设计和展开,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也就是说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自觉地运用听、说、读、写能力和已掌握的各科知识,将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沟通,将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尝试解决社会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体验,获得能力,逐步形成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品质。

一、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意义

中国的传统教学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分科教学,也就是说,在清朝末年“废科举,兴学堂”之前,我国古代缺乏严格意义上的语文教学。古代的《三字经》、《千字文》等识字教材除了教学生识字以外,还涵摄了历史地理、文物服器、人伦道德、科学百物等广泛内容。孔子在他的教育思想中强调智德双修、内外兼通、知行合一,中国传统教育把读书识字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认识的起点和归宿,现在提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正是对传统教育合理因素和理论精髓的继承和发展。

建国后受前苏联教育教学思想的影响,强调以学科为中心,学科界线越来越细,过分追求语文学科本身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过分关注语文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学生死读书,读死书,语文学习变成了语言研究。长期以来,语文教学走的是“书本―课堂―标准化习题”这样一条路子。语文作为交际工具与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急需缩小课堂与生活的距离,让源头活水流进课堂。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室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把学生定格在书本世界里,只会割裂学生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割裂学科知识间的联系,隔断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使语文教学失去实践和应用价值。

语文综合性学习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开放的课程组织形式,超越了传统语文单一学科的界限,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语文综合性学习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注重探索和研究过程。通过先让学生提出创造性的问题,再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有机地将知识与经验、理论与实际、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知情意行和谐统一地发展。

二、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理论依据

课程改革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语文综合性学习正是这种“自主、合作、探究”新型学习方式的具体体现,正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途径之所在。语文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综合性不言而喻。汉语言从字开始产生就体现出其综合性,汉字是音形义的综合体,由此延伸至词、句、篇。汉语运用过程中的听说读写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更是一种综合。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是我们的母语,与社会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语文学习的开放性突出表现为内容的多样性和学习时空的延伸与拓展。语文作为其他各门学科的基础,决定了其知识涵盖面的广泛。仅小学语文教学就涉及诸如:历史、地理、天文、医学、自然、民风民俗等方面的知识。语文学习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学习的内容不囿于语文课堂教学资源,更多的来源于社会、自然、学生自身的各种类型的生活。

语文综合性学习还表现为学习内容的整合、学习能力的糅合、学习方式的复合、学习效益的综合。“留心处处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从某种意义上讲,社会生活是正文,语文课本只是注解。语文综合性学习过程正是实践过程,它强调学生的亲历参与和实践体验。“实践”不但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条件和基础,还是语文教育的归宿和目的。

三、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容选择

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各种版本的教材都设计了“综合性学习”这一内容。人教版高段五、六年级每册教材都集中编排了两次综合性学习。第一次安排在阅读教学课文后的练习中,结合单元专题,在课文学习的基础上,设计了一些语文实践活动,我们称之为“小综合”。第二次则是单独成组,突破以课文为主体的教材结构,改为围绕专题、任务驱动、活动贯穿始终的编排形式,我们称之为“大综合”。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小综合为“感受读书的快乐”,大综合为“遨游汉字王国”。大综合又分为两大板块:第一板块是“有趣的汉字”,着重是让学生感受汉字的有趣和神奇。建议开展的活动有:搜集和编写字谜,开展猜谜活动;查找利用汉字谐音特点的古诗、歇后语、对联或笑话;搜集有关汉字来历的资料。第二板块是“我爱你,汉字”,着重是让学生初步认识汉字蕴含的丰富文化。建议开展的活动有:初步了解汉字的演变历史;欣赏和学习汉字书法;通过搜集有关错别字的笑话、社会用字调查等,认识错别字造成的危害,自觉规范地使用汉字。下册小综合为“语言的艺术”,大综合为“走进信息世界”。大综合分为“信息传递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利用信息,写简单的研究报告”两大板块。内容是感受信息传递方式的快速发展,体会给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带来的影响;学习利用信息,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六年级上册的小综合为“歌颂祖国”,要求学生围绕“祖国在我心中”开展访问参观、搜集资料等活动,交流收获和展示成果。大综合性学习为“轻叩诗歌的大门”,以“了解诗歌”为主题,分成“诗海拾贝”、“与诗同行”两部分,主要开展搜集诗歌、欣赏诗歌、朗诵诗歌、动手写诗、诗歌知识竞赛等活动。六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紧密结合六年级学生的生活实际,围绕“向母校、师友告别”主题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两大板块分别为“成长足迹”和“依依惜别”,引导学生回忆小学生活,用各种语文形式记录小学生活;为母校做点事,写倡议书、建议书,互留赠言,并策划一台毕业联欢会。

四、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编排与呈现

人教版教材在进入第三学段后,每册除继续安排一次以课外为主的综合性学习外,出现了整组集中的、课内外一体的综合性学习。综合性学习的编排方式与其他各组截然不同,不再以课文为主体安排阅读、习作和口语交际,而是分成主题活动板块。每个板块设“活动建议”、“阅读材料”两个栏目。每个板块的主体是“活动建议”,希望学生按照这些建议开展综合性学习;“阅读材料”是供学生开展活动时阅读的,但开展活动的材料不限于此,学生可以自己动手搜集,教师可以补充。由此可见,这既是一个规定了方向、有很大空间的教学单元,又是一个充分体现了综合性、实践性和学科性的语文活动。

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走进信息世界”,板块一,安排了有关信息传递方式及对人类生活产生影响的五篇阅读材料。这些材料与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不同,就作用而言,在于提供信息,介绍相关资料。板块二,安排了两篇不同类型的简单的研究报告――《奇怪的东南风》和《关于李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其作用在于通过给学生提供研究报告的范文,使学生能够了解研究报告的基本特点,知道怎样写简单的研究报告。最后,还对今后如何提高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出可行建议。

人教版教材除设置大、小综合性学习外,高段每册还保留了中、低段“语文园地”中的“展示台”栏目。“展示台”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引领学生进行语文综合性学习,鼓励学生从不同方面、运用具有个性化的形式展示自己的本领和学习收获。

北师大版教材则通过每个单元的“语文天地”和“综合学习”中的“初显身手”栏目,建议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以此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性学习能力。高段活动的主题(内容)包括表演、收集资料或图片、办板报、办联欢会、开玩具交易会、办展板、手抄报、做天气统计图、采访或访问、调查等。

语文综合性学习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贯穿在整个学习活动中。教学中除了学习专题和阅读材料要予以落实外,对于学习的具体内容、方式、方法,学习成果的呈现方式等,学生都有相当大的自。综合性学习从各地教师的自发性尝试,进入国家课程的规范性实施;从以课外开展活动为主,进入课堂教学的领域。其目的主要是引领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学习语文。如人教版五上“遨游汉字王国”,编者在设计这些以文化奠基为线索的开放单元时,必须考虑这样的单元是否具备让学生学习识字、阅读、习作的材料,是否提供含有培养学生思维发展创造能力的可能,是否适合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习得学习方法等。开放性单元没有主体课文,为教师结合本地本校实际开发校本课程提供了空间和展开思路。同时,开放性单元主要是引领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学习语文,集中体现语文课程、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实践运用密切联系的特点,充分体现语文课程的性质和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基本理念。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学生思维活动日渐丰富,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日益增强,对语文学习的要求更高。语文综合性学习正是从学生年龄、兴趣、爱好和时代要求出发,制订切实可行的符合小学生学习活动的主题方案,以此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第1版.

[2]陈志强.语文综合性学习实施新探[J].现代语文(理论研究版),2005(09).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文范文5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文 文化价值 教学设计

自从我国进入新世纪以来,教育就在我国社会发展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保障,同时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随着课程改革的进程逐步加快,小学语文的文章内容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文化价值越来越高,所要求的能力也随之增高,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找到文化价值与教学设计的结合点已经成为一线教师共同关注的问题。

一、小学语文课文的文化价值

对于我国学生来说,学习语文就是学习母语,而小学语文作为基础教育的主要科目,其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时也可以丰富学生的内涵,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进程逐渐加快,小学语文课文的文化价值含量越来越大,一些文章中蕴含着丰富的爱国情怀,例如,《倔强的小》等,这些爱国主义文章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同时也能够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优秀历史,继承中国的优良品德,而一些科技类文章又能够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培养孩子们的创新精神和勇于追求的品格。

二、小学语文课文的教学设计

(一)强调文化内涵

在新课改下,我国教育部所编制的语文课文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并且是经过一系列文化认定程序审查的,因此大部分文章都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找到文章所讲述的文化内涵,并使之与课文内容联系在一起,以此来保证语文课文教学的效率。例如,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珍珠鸟》一课,这篇课文通过作者与鸟的亲密接触来讲述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并着重说明信赖的珍贵价值。在我国传统文化当中,诚信是一个重要的内容,自古以来祖先们就把诚信作为衡量一个人好坏的重要标准。而人与动物之间的信任也是如此,教师可以通过珍珠鸟的故事,引导学生说出曾经与自己为伴的小动物,并且以此来教育学生爱护动物、诚信做人。

(二)分析课文文化价值

小学语文课文所体现出来的文化并不是单一的,它在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还体现出了地理、历史、数学等多方面文化,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善于将语文与其他学科相联系,并且找准课文所体现出的文化内涵,使之能够在特定的环境下完全展现出来。例如,小学语文人教版一年级下册《司马光》一课,这一课主要讲述的内容是小司马光如何运用聪明才智勇敢救人的故事。在我国历史上,司马光是一个十分著名的人物,他编辑整理的《资治通鉴》是我国一部重要的历史文献。教师可以在讲述该课时简要介绍一下司马光的历史和贡献,以此来增加学生的历史知识,并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三)实现课文文化创造价值

创新是一个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挖掘课文所蕴含的深层次内涵,并且注意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之在了解文化的基础上进行文化再创造,以此来提升学生的创造力。例如,小学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把铁路修到拉萨去》一课,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西部建设者不畏困难与挑战,以顽强的毅力修筑了世界上最高的铁路――青藏铁路的光辉事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告诉学生发扬坚韧不拔的品质,还要培养学生的文化创造力,使学生能够在未来生活中时刻谨记中华民族的优良品格,不断发扬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

三、小学语文课文的文化价值与教学设计之间的联系

(一)文化价值是教学设计的基础

教师为了实现其教学目标,往往会对课文教学进行精心的设计,以保证学生能够在轻松的课堂气氛下进行有效的学习。因此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往往不是随意的,而是根据课文内容精心选择的。此外,教师在运用教学策略时还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并根据不同的文章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策略,以此来保证课文文化价值的完全展现。由此可知,语文课文的文化价值是教师在设计教学流程时所考虑的主要因素,它能否得以体现将关系到整堂课程教学质量的好坏,因此我们说,文化价值是教学设计的基础。

(二)教学设计是文化价值得以传播的保障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满足学生的文化需求,语文课文更加注重其自身的文化内涵。但是课文的文化价值实现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环节,为了保证课文文化价值的实现,教师必须选取适合的教学策略对课文内容进行细致的讲解,并向学生展示课文所体现的文化内涵,同时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考,只有这样课文的文化价值才能够得以实现。

(三)文化价值与教学设计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教学设计一直是教学的主要环节,语文课文是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因此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课文的文化价值要依靠教学设计来实现,而文化价值又是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只有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教师的教学目标才能得以有效的实现。

四、结束语

小学语文课文的文化价值和教学设计是密不可分的,教师为了实现其教学目标,就必须将二者紧密结合起来,并找到二者之间的有机结合点,只有这样,教师的教学目标才能实现,教育事业才能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卢桂玲.分析小学语文课文的文化价值追求及其教学处理[J].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2015,(4):46-47.

[2]李聪华.小学语文的文化价值追求和教学处理[J].新课程・小学,2014,(9):157.

[3]王焱.小学语文课文的文化价值追求及其教学处理[J].读写算,2012,(13):244.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文范文6

一、树立阅读能力教学目标层级观念,建构学段阅读能力目标具体层级

立足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借鉴已有成果,笔者认为小学生阅读能力教学目标层级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识记能力”是指学生能对文章的文字符号作出迅速而准确的感知、辨识,即能读准字音、辨清字形、了解字义,并建立音形义之间的联系;能够见形而知音义,闻音而知义形,知义能写字形辨字音;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背诵文章中的重要语句等。它包含“认读”、“背诵”两个层级。

“理解能力”是指能根据问题在文本中寻找准确的信息并能恰当地表述;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生活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以及深层意思;理清篇章内部段落间或层次间的内容关系;能从整体上把握篇章某部分以及全文的主要内容、核心思想及情感态度倾向,推断篇章隐含的情绪、观点、态度、道理;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等。它包含“解释”、“概括”两个层级。

“运用能力”是指领会和掌握文章在遣词造句、起承转合、布局谋篇、选材剪裁、思想立意等方面的表达效果与形式;能迁移运用文章的表达方式,并在此基础上学习个性化地表达自己的思想等。它包括“掌握”、“运用”两个层级。

“评析能力”是指能评鉴精妙的语言思想内涵以及表达技巧;评说文中人物、作者,提出观点,说明理由;评说文章的观点与思想内容;提出文章的新写法、解决问题的新办法。它包括“欣赏”、“鉴别”两个层级。

上述阅读能力四大层级目标中,识记能力是获得阅读材料最浅层次意义的能力,它是阅读的基础,在阅读能力中处于最低层次;理解能力是掌握阅读技能最主要的标志;理解是运用和评鉴的前提,没有理解就不可能运用和评鉴;运用和评鉴又是对理解的进一步深化,使学生对文章的认识达到理智上的领悟和情感上的沟通、融合,实践中的迁移。运用和评鉴是阅读能力的最高层级。

树立阅读能力教学目标层级观念,教师可据此进一步研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目标要求,确定学段阅读能力目标的具体层级,为课程目标转化为教学具体目标以及目标科学性的评价,提供明晰的依据。如:

运用阅读能力层级表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一至第三学段阅读课程目标进行梳理,即可看出课标在各阶段阅读教学中,让学生从遣词造句、起承转合、布局谋篇、选材剪裁、思想立意等几方面赏析作品,但应掌握的知识技能目标不具体或缺失,需要研究工作者和一线教师进一步明确,使其具体化。

树立阅读能力教学目标层级观念,教师还可据此评价教学目标设立的科学性。请看下面的目标确定。

1.本课要求会认8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钻石、焦渴、水罐、喜出望外、匆匆忙忙、反正、递给、忍不住、唾沫、涌出、新鲜”等词语。(识记、认读目标,语文价值)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识记、认读目标,语文价值)

3.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文化价值)感知童话丰富的想象力。(评析、欣赏目标,语文价值)

4.体会懂得关心别人,懂得用爱心对待生活。(文化价值)

上述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师用书三年级下册《七颗钻石》中所列举的课文教学目标。具体分析,这里所确定的教学目标出现了严重的偏差,未能准确地把握阅读教学课程的目标任务,忽略了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对于语言的敏感性”、“发展学生对作品的赏析的意识和能力”这一重要的目标任务,所列目标缺失“语文价值”;在阅读能力培养上,停留在“识记”这一低层次目标居多,而其他层次目标基本缺失。

二、结合所用教科书,梳理、建立阅读能力目标的年级和分册序列

柯孔标、滕春友、刘荣华在《基于人教版新教材小学语文能力目标的有效建构与评价》一文中所列举的阅读解释能力目标的分册序列,给广大一线教师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与指引。

三、结合所用教材单元主题文章的编排,梳理、建立阅读能力目标的单元序列

如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作家笔下的动物”,就可落实“体会因观察角度不同、心理体验不同、运用表达方式不同而各具特色的语言风格”这两个“理解·解释”和“评析·欣赏”单元阅读能力目标,具体目标序列如下。

从上表可见,单元目标的落实与课文目标的制定有着紧密的关系,可以避免教师在选择教学能力目标和教学内容时的随意化,保证阅读能力训练的系统性和严谨性。

四、揣摩文本,了解学情,具体准确表述,实现课程目标向课文及课时教学目标的转化与细化

当前在教学目标的设立中,一般只有课文总目标,没有课时目标,课时教学缺少明确的任务。同时课文和课时目标的表述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如目标过大,缺乏针对性;目标过多,没有重点性;目标过高,忽视差异性;目标不集中,缺少整体性等。这样使课程目标未能向课文及课时教学目标转化与细化。而教师对教师用书的依赖,自身对文本与学情解读的不到位,是造成此类问题根本原因之一。

下面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教师用书中《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所列举的字词教学目标:

认识3个生字,会写7个,正确读写“天性、宇宙、真切、脊梁、家家户户、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

上述目标,缺乏针对性,没有重点性,易造成教师认知偏差,出现一读而过,或随意指导的现象。如将其改为下述表述,字词学习的针对性、重难点的确立、拓展积累和实践应用则更为显现。

上一篇最好的爱

下一篇带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