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智能化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业智能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业智能化

农业智能化范文1

关键词:农业机械;智能化;计算机系统;发展前景

正文:

1.械智能化的含义及意义

1.1农业机械智能化的含义

首先智能化作为现代科技的主流趋势,将其应用于农业领域。精确来说,是指在动态环境下,将农业技术与先进的电子信息技术相结合,利用计算机系统将传感器接收到的信息进行逻辑运算、然后发出指令来控制农机精确完成各种动作,从而实现农业生产和管理的智能化。

1.2农业机械智能化的意义

装备微型计算机的农业机械有比普通农机更强大的功能,属于高科技产品。优点如下:第一,极大的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农业资源的利用率,降低了生产成本,减少了化肥,农药和石油的投入;第二,功能强大,不仅可代替传统农机进行实际作业,还能根据产量信息,气候信息等对下一季度的生产进行预测,对农业生产具有指导作用;第三,智能型农机具有通用性,即多功能性,一台智能型农机可同时具备普通农机所具有的功能,可以在各种环境下进行作业;第四,安全性好,可靠性高。由于智能型农机拥有中央处理器(CPU)及多种传感器,可以随时监测环境信息,因此只需人为地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处理,避免了实际操作农机而伴随的危险性;第五,环境保护,随着农业化学药品所带来的危害性日益增加,智能型农机的使用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2.国外发达国家智能型农机发展状况

简单、传统的农业机械存在着能源浪费、功能单一等问题。因此,节能型农机的开发和使用显得十分必要。目前,国外发达国家农业已基本实现机械化覆盖。截至当前,美国农业已达到高度发达的农业机械化、智能化水平,整体呈现规模化、集成化、专业化发展。平均每家农场拥有机械总值高达10万美元,折合约70万人民币。澳大利亚以其传统的畜牧业为主,现已完成对畜牧生产全过程的机械化,农业机械呈现高智能化,节能化,高效化,覆盖从草场的种植、收割、翻种,到奶牛的养殖、挤奶,全部由智能型农机及农业机器人完成。德国的农业现代化水平很高,结合其发达的自动化技术,将所有的播种机、除草机、喷水机、收割机等由一台电脑全程操纵。不仅提高了作物产量,而且大大压缩了生产劳动环节,现在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都需具备极高的科学素养和过硬的机械操作水准。

3.智能型农机的应用实例

3.1耕作机械智能化

美国Trimble公司所研发的TrimbleHV401激光平地机,应用农业激光平地系统对土地进行平整操作。与传统的平地机相比,利用激光技术翻整过的农田翻整精度高达数倍。通过激光发射机发射光信号覆盖农田,以覆盖过的田面为平面基准(可倾斜),当接收器收到光信号后,会向位于刮土铲上的控制箱传输信息,并由控制箱发送指令控制液压系统,完成对土地的高精度翻整。

3.2收获农机智能化

与传统的自走半喂入式联合收割机不同,现代谷物联合收割机采用圆弧状豪华驾驶室,鹰眼型水晶真空灯,加宽底盘,使清选面积更大,收割、脱粒效率更高。美国农场设备制造商卫西.弗格森将计算机系统应用与联合收割机上,更是开创了收获型农机的新领域。利用中央处理单元(CPU),在收割的同时记录田地间各区域的产量,由此来制定不同季度的种植计划以及原料、肥料投入比率,使生产效率大大提高。

3.3灌溉机械智能化

位于中东地区的以色列不仅长年战乱且气候干旱,水资源严重缺乏,但依靠领先于世界的灌溉技术,因此保证了农业的良好发展。由于用水困难,节水农业是以色列发展农业的唯一路径。十几年前,以色列首次将自动化技术应用于灌溉技术中,由最初的一个简单的单片机发展到现在可同时进行灌溉、施肥、监测、报警的多功能自动灌溉系统。目前,由Eldar-Shany公司生产的智能灌溉控制系统(ElgalAgro)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农机控制系统,可以应用于大型农场、果园、田园的灌溉,且灌溉精确,效率极高,并同时拥有施肥及过滤器反冲洗等工作。另外,澳大利亚HardieIrrigation公司的一系列自动灌溉系统也十分具有代表性。

3.4农业机器人的广泛使用

农业机械化是衡量一个国家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而农业机器人技术则更能反映一个国家的农业科技创新水平。发达国家对农业机器人的研发起步较早,投资较大,因此,水平也居于世界前列,如澳大利亚的剪羊毛机器人,荷兰的挤奶机器人,法国的耕地和分拣机器人,西班牙的采柑橘机器人等。但目前,农业机器人还面临智能化水平不够完善,不能满足生产需要,开发难度大等问题。

4.我国的农机发展前景

科学技术部《“智能农机装备”重点专项2017年度项目申报指南》中指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其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智能农机装备代表中国农业先进生产力。当前,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迅速,农机装备供应与需求矛盾更加明显。因此,加速农业技术创新,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升级成为当前中国农业发展的迫切需求。

参考文献

[1]《“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

[2]《国外智能化农机装备简介》,郑文钟,2016年

[3]《农业机器人的概况与发展》,胡志超,2010年

农业智能化范文2

关键词:农业机械;自动化;智能化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农业机械化设计方案不断优化,先进技术应用优势也越来越显著。自1990年代开始,农业机械化自动化整体水平提升很快,农业机械的应用效果也有所提高。此后20多年农业机械技术发展的目的主要是通过各类机械技术的合理应用,让农民切实体会到机械化作业的应用优势及实际效果。在此基础下,越来越多的研究单位及农机生产企业加强了对智能农机的开发生产,并且通过合理应用各类计算机技术及信息技术,实现更高智能化水平农机产品的研发,推动了我国农业机械设备智能化发展的进程。

1目前智能农机的应用领域

自动化技术在实际研究中不断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智能化技术应用于农业机械设备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实现了农业机械设备的智能化发展;也可以通过各类半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实现部分人工技术的替代。智能化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常用领域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1农业植保的智能检测与智能化药物喷施

目前我国图像分析技术及视觉模拟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范围也不断拓宽。通过农作物图像的获取及相应信息的分析,实现对农作物生长状况的检测,及时发现农作物是否发生病虫害,有利于机械植保技术在农作物生长管理中的应用。可以根据各地区的实际病虫害发生情况,通过信息技术的合理应用,智能化喷施农药,达到几倍于传统人工作业的防治效果,有效减少人工作业中广泛存在的农药喷施不合理现象,减少农药应用的负面效果及对生态环境的破坏[1]。

1.2定点土壤肥力检测与智能化播种施肥

在农作物种植中应用定点土壤肥力检测技术及智能化播种施肥,能够通过土壤内布控的各类检测装置,实现对检测区域土壤含水量及养分水平的检测,并对实际检测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再进行肥料的智能化配比及施加,使农作物始终获得高质量的肥力供养,从而确保农作物正常生长,

1.3粮食收获状态的智能化监测

粮食收获状态的智能化监测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主要是指应用智能技术,对粮食作物的生长情况作全面的了解,可以运用GPS(全球定位系统)技术和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农作物的生长阶段进行分析,以选择更加合理的时间进行收获,降低谷物收获损失率,避免出现粮食浪费的情况[2]。

2农机智能化的发展方向

2.1加强智能农机管理平台的研究开发

农机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及相关技术发展速度的加快,有效促进了农业机械设备中各类智能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智慧农业发展也离不开智能农机技术的实际使用。智能农机管理平台能够实现对各类技术的分析及合理规划应用,但是从智慧农业管理平台应用现状来看,仍然存在功能不全等情况,其功能大部分仍然集中在数据统计及农机管理工作方面,需要作进一步优化和调整,通过对大数据的汇总利用,来实现对各类农机资源的合理调配。

2.2加强农机智能作业技术的研究

农业机械要想真正实现智能化发展,需要加强对智能作业技术的重视,以保证农机在实际应用中能够具备一定的判断能力。通过智能技术的应用实现各类农业机械作业性能的提升,优化智能作业技术。智能农机的应用能够有效解决以下问题。首先是能够提升各类农业机械的自动化技术水平,在视觉模拟及传感器等技术的配合下,在作业中实现对农作物生长信息的获取、作业速度的自动调整、障碍物的躲避及行驶路线的合理规划。其次能够将智慧农业带到更高的发展阶段,通过电液一体化技术的应用实现对各类机械设备的智能化与可控化控制,同时依靠传感器技术对各类机械设备的运转速度及作业能力进行调整,达到智能化控制效果,有效提升智能控制的稳定性[3]。

2.3智能感知技术与逻辑思维技术的提升

计算机技术及电子信息技术的进步,有助于提升各类决策措施的可靠性、稳定性,智能技术的提高是农机智能化快速发展的关键,智能技术也是代替基础人脑决策的关键性技术。当前农业机械设备智能化发展中,感知技术的应用仍有局限,不管是视觉设备还是传感器的实际技术水平仍较低,并未实现与农业机械设备的高度融合。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对智能感知技术与逻辑思维技术的实际应用研究,以促进智能化农机设备的应用与智慧农业的进一步发展[4]。

3结语

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及农业生产的发展,均离不开智能技术的优化及应用。自动化作业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减少农业机械操作中人力的投入,对农业经济效益的提升有非常显著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赵海栋,胡明月,张涛,等.如何发展农业机械的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J].科技经济导刊,2020,28(3):54.

[2]白伏升.农业机械的自动化与智能化应用方式与发展途径[J].农机使用与维修,2020(11):147-148.

[3]高文英.浅议现代农业机械智能化的应用与发展[J].南方农机,2020,51(11):65.

农业智能化范文3

“十五”期间,“智能化农业信息处理系统”项目,是主题战略目标×××个“1”中的中间件技术的主要应用领域。该项目以“服务三农”为目标,以农业专家系统为核心,构建面向农村使用的智能化农业信息系统平台,通过示范区建设的形式,加快研究成果的应用,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信息技术服务农业的发展模式。这项工作人们通俗的称之为“电脑农业”。专家组围绕主题的战略目标,分两轮进行了课题支持。**-**年期间,支持了×××个平台课题、×××个关键技术课题、×××个示范区课题;**-**年期间,根据上一轮课题完成情况和形势的发展,在课题部署上,进行了适度调整,以应用为核心,以平台为支撑,确定支持了×××个平台课题、×××个应用(示范区)课题。

我国电脑农业在国家**计划的持续支持下取得了显著成绩。到目前,推出了×××个技术先进、实用的农业智能系统开发平台,在全国×××个省市建立了×××个示范区,开发出了一批本地化的实用系统,在较大范围内进行了示范应用,总结出了“企业+基地+农户”、“农民网吧”、“乡村信息咨询站”等×××多种推广模式,取

1

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农民已经把电脑农业作为他们走向×××的“敲门砖”。hjt总书记在×××、**考察时,对电脑农业服务“三农”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给予充分肯定;国家副主席曾庆红在四川考察时,对电脑农业巩固和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团结和带领群众奔小康所起到的积极作用给予肯定。

我们的工作得到了相关省市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很多省市把电脑农业作为“十五”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抓手”,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多次到示范区视察指导,对科技部抓的这项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电脑农业的成果不仅在**支持的示范区内应用,而且还推广到上海、浙江、江苏、湖北等非**示范区,使电脑农业成果在全国近×××个省市得到应用;通过国际合作渠道,我们的成果还推广到了越南、马来西亚等东盟国家。**年底,中国**电脑农业获得联合国世界信息峰会大奖,在国际上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在国内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二、工作部署要求

同志们,党的“十六”提出,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要在经济和社会领域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农业是信息技术应用最广泛的领域之一。实践证明,电脑农业在我国农村地区大有可为,为了把电脑农业工作进一步推向深入,今后在发展思路上应与时惧进,必要调整,适应形势。

首先,突出当地主导特色产业,把电脑农业技术应用于从种到收、到加工、再到市场经营的各个产业环节,不求面宽,但要做精。通过产业的发展,进一步拉动电脑农业的应用发展,真正体现技术与经济的结合,体现“抓应用、促发展、见效益”的发展思路。

其次,从信息技术服务“三农”这一战略考虑,积极探索电

2

脑农业技术与农村专业化生产组织、经济合作组织、中介机构和龙头企业结合的发展模式,通过智能化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解决“三农”中农民与市场对接的问题。

第三,在电脑农业技术上,对于技术平台要实现标准化、规范化和产品化,加强与本主题其他课题研究成果的集成;对于示范区,根据实际需要,注意集成应用其它实用的主流信息技术,提高电脑农业技术含量。

第四,要加强组织和管理,充分发挥各省市各级政府部门主导作用,进一步把示范区建设做好做实,做出精品;技术总体组要做好相关的技术服务和支撑工作,加强检查、指导、培训和宣传工作。

**年是“十五”期间的最后一年,也是主题专家组全面完成战略目标和各项任务指标的关键一年。为确保完成“十五”**电脑农业各项任务指标,圆满向科技部交好帐,专家组希望大家在原有工作基础上继续努力,扎实工作,突出重点,形成成果;也希望大家在这次会议上围绕今后工作的目标和思路,进行充分的研讨交流,献技献策。请技术总体组结合本次会议大家讨论的情况,广泛征求意见,提出具体的工作部署和要求。

农业智能化范文4

关键词:物联网 智能农业系统 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12(c)-0-01

计算机网络技术给世界人民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变化。为了解决网络世界与人类社会生活相隔绝的现象,催生出了物联网技术。它是接受信息和处理信息的一次巨大的革命,会给农业的现代化进程带来前所未有的改变。

1 物联网的技术定义

物联网指的是将信息的采集设备,例如光声电磁传感器、射频识别技术、3S技术、激光扫描技术等互联网整合为一个巨大的网络,通过操纵终端,实现对信息的采集、整合、处理,并最终实现智能化管理。物联网的核心是互联网,是互联网向现实世界延伸扩展的一种网络。

2 物联技术在农业现代化上面的应用

2.1 农业培育方面的智能控制

在农业产区,进行安装无线的传感装置和智能控制系统,对整个农业产区,进行生态环境的检测,因而获取农业产区环境的参数,根据参数的变化及时调整灌溉、保温等系统,使农作物生长在最好的环境内,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保证农作物的质量品质。

2.2 农作物产品的质量系统化的监管

我国农业食品方面频频出现安全事故,究其原因是从农作物的生产到销售渠道缺乏有力的监督和监管。因此,杜绝的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监管的力度。物联网技术在监管环节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当猪肉进入市场前,将电子芯片安装在里面,可以跟踪猪肉在生产、加工、销售阶段整个的环节。这个过程就是:消费者购买猪肉时,可以通过带有食品安全的条形码。追溯到生猪的来源、屠宰场和质量检疫部门的信息。

2.3 快速的信息传递

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信息的传递和整合,从天气预报到选择肥料和种子,从病虫害预防到幼苗栽培直至收割。物联网可以包含农业的各个方面,而且畜牧业、渔业也包含在内。物联网能以快速的信息传递速度给人最新最快的农业方面的信息、

数据。

3 物联网技术在农业方面的巨大应用潜力

物联网技术可以用到农业生产的每个环节和部分,因此潜力巨大。在农作物开始种植期间,根据物联网传回的土壤方面的信息,选择适合播种的农作物;在育苗阶段实时监测环境的温度、湿度、土壤水分。可以依靠电脑,对各种农业设备进行远程的操控;灌溉阶段,使用物联网技术可以对水坝的闸。水位进行实时测控,全面掌握降水量、水库存水情况,为合理灌溉提供依据;在农作物收获时期,可以利用物联网技术对成熟农作物进行定位,掌握各种收割器械的运行情况和位置,达到效率的最大化,降低农作物加工阶段的成本,对绿色食品进行全程监控和溯源管理;农产品运输过程,可以对车辆的位置信息实时了解,对车内的温度和湿度也能了解很清楚。这样就能避免储存环境的温度,对农产品的水分进行严格控制,防止农产品运输途中腐烂变质。

4 物联技术支持下的智能农业系统的构建和组成部分智能农业系统的组成

4.1 气象信息收集检测系统

农作物的生长是脱离不了自然环境的影响的。但是自然环境的变化是非常迅速的,所以能够快速的找到应对气候环境突如其来的变化是对农业生产非常关键的。物联技术通过传感器和无线网络传输我们采集到的温度、湿度、大气压、风速、太阳光照、降水量、能见度全天检测。然后通过无线的终端GPRS/CDMA传递给管理平台。农业管理人员通过手机和计算机能够很快掌握天气信息。

4.2 温室大棚检测控制系统

在物联网技术支持下的农业大棚检测系统,通过在大棚内安装的传感装置时刻收集到农作物生长的各种环境变化。收集到的信息,通过手机通信技术实现对大棚内部温度、湿度、光照、水分等数据远程控制。并能够远程控制喷水、采光调节、风向、卷帘等。使农民的工作量大大的减轻,并实现了科学化的跟踪管理,不受空间、时间、地域的影响,方便

快捷。

4.3 智能灌溉和用电信息实时监测

农业智能水稻灌溉用电及控制系统,是农业精准化、精细化的。稻田灌溉检测系统可以对浇灌过程中许多参数做到实时监测,然后经数据发送到终端,技术人员通过软件和手机可以随时了解稻田的情况。并且,这种物联网技术的智能电网系统可以随时检测电量,降低了能耗,达到了节能减排的要求和目的。

5 物联技术在农业发展中的应用前景

物联技术是人类信息技术第三次革命的突出代表。我们日常生活是离不开食品的安全质量。为了保证人类食品的绿色安全,让更多的农民从繁重的劳动之中解放出来,并能够随时的了解农作物生长的各个环节,以及跟踪农产品在加工、运输、配送环节的质量问题,有了物联技术,这一切变得很简单。物联技术会使我们的农业生产更快地迈入现代化的进程,能带给我们的食品更多的安全和保障。物联网技术,必将成为构建智能农业系统的基础。它将我们人类把虚拟互联网络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建立起了一个平台,让人类的农业生产真正实现了自

动化。

6 结语

我国现阶段的农业发展处在从传统农业模式向现代化农业模式的转变过渡时期。因此很需要现代技术的支持和改造。物联网技术为构建我国的现代化感知农业指明了发展方向。通过这种技术,会在现代农业的各个生产环节实现全面的感知、信息传递的及时快速化、食品安全问题的杜绝,最终实现农业智能化系统的

建立。

参考文献

农业智能化范文5

关键词 农业文化;价值;功能;传承;发展方向

中图分类号 G1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5-0350-02

农业文化是一种以动植物为生产对象,以自然环境为载体,以农业活动情结为核心,以达到高效高产优质农业为目标,以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为手段,以科研、教育和管理等农业活动为形式,而在农业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产业文化。

1 农业文化的价值

在社会的现代化过程中,由于工业文明不断发展而产生了许多消极的文化因素影响,人和大自然之间的和谐逐渐被破坏,甚至人与人个体以及社会群体之间的裂痕逐渐拉大,社会、生活、人文、经济等各方面的可持续发展均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正是基于此背景下,中国传统农业文化却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地在前进中展现出其内在价值。

1.1 农业文化的经济价值

我国传统的农业文化弥补了工业社会发展之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弊端,同时克服了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不良后果。我国的农业现代化既继承了传统农业文化精华,又与现代化技术融合,创造着传统和现代相结合的高效经济价值。轮作复种就是传统农业几千年来在实践基础上总结出来并应用至今的生产方式,早在东周时期就已经出现,为预防病虫害的侵袭,也为了防止土地肥力的加速衰退,于是轮作技术被发明了,即在同一块土地上按不同时令有计划地轮换种植不同的农作物;轮作的同时还有一种技术称为复种,就是为了提高同一块土地的利用率,在同一年内播种2次以上。轮作、复种能产生高效的农业经济价值,在淮河以南地区常采用多种形式的水旱轮作制,而在中原大地以北地区主要发展豆谷轮作。同样,精耕细作也是我国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的农业文化精华,对土地的精细规划和对农作物的细心栽培能产生较高的农业经济价值,当今世界农业的发展仍然要借鉴中国的精耕细作技术。传统农业文化处处体现着循环利用、尊重自然、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例如水旱轮作、施肥轮作和豆谷轮作。我国的传统农业文化是当今可持续农业发展的基础,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持土壤肥力的持续和稳定,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处处都蕴含着巨大的经济价值[1-2]。

1.2 农业文化的生态价值

在几千年的农业生产实践过程中,辛勤智慧的劳动人民总结了丰富的农业生产实践经验,发明创造出成熟的农业技术和一系列符合生态发展要求的耕种制度,形成了用地养地、轮作倒茬、精耕细作等优良的传统。

我国农业文化很好地协调了农业生产的多方面关系,它的生态价值突出表现为:一是通过合理施肥、系统灌溉、土地轮种、复耕细作、修建梯田等多种农业技术方式,实现了对土地精心保护并且达到合理永续利用的目的,传统农业一贯遵循着养地用地相结合的原则,从而很好地保护了水土资源;二是人类的先祖知道人与自然息息相关,他们努力保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最大限度地按自然规律办事,通过颁布相关法令法规来严格约束人们的狩猎、捕鱼和采集等行为,从而杜绝人们过度的索取自然资源;三是对各种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我国人民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挥不同的地域优势,使农林牧渔各业相互依存,协调发展,这样就能够更加合理的利用农业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传统农业文化的生态价值正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巨大作用[3-4]。

1.3 农业文化的社会价值

农业文化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非常突出的贡献,这正是传统农业文化的社会价值的体现。首先,诚信为本是传统农业文化社会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础,也是构建当今和谐社会关系的重要条件。当今社会,人们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对经济利益过分追求,从而导致产生了崇尚投机的思想行为,于是诚信观念逐渐淡薄,人与人之间尔虞我诈。从传统农业文化角度出发,重塑人与人之间的诚信关系,一方面要引进以契约为主的现代业缘合作形式,另一方面更要充分利用传统血缘和地缘为主的合作传统。既要辅以制度信任,又要发挥人际信任,现代社会契约关系和传统农业文化讲求的诚信相辅相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其次,勤俭节约的生活作风是农业文化所倡导的优良品质。在农业社会,耕耘与收获是必然的相互关系,辛勤的付出,才会有农业的丰收果实。中华民族从古至今一直保持着勤俭的生活作风,这正是传统农业文化给我们留下的宝贵品德。现代社会提倡低碳环保的生活和消费方式,是一种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模式,这正是对中国传统农业文化中勤俭节约和再利用思想的传承。再次,孝道伦理是农业礼治社会的秩序基础。传统农业文化长期影响社会形成的礼治,对维系社会秩序具有重要价值。在传统的文化中,长幼有序,子女孝顺父母,亲朋友爱,这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美德,孝文化是农业文化的社会准则,孝道被认为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向心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继承和发展优秀的传统农业文化。

2 农业文化的功能

农业文化是一种最早出现的文化,它是农耕文明产生并且逐渐发展成熟后,随之慢慢积淀形成的。农业是最古老、最原始的产业,经过成千上万年的经历、演变和发展,形成了一种文化――农业文化[1]。因此,往往导致人们在认识上产生误区,认为农业文化是一种落后的文化。事实上,时至今日,农业文化在现代社会进步中发挥着各方各面的功用。一是社会凝聚功能。农业文化是传统智慧的结晶,倡导先进、积极的农业文化时,就能用其厚重的思想底蕴把单位和个人凝聚到农业文化的旗帜下,共同为农业发展而努力。二是生产导向功能。农业文化以其独有的特质展现着它的精神和价值。农业和文化是统一的,它们共同指引着农业的发展方向,即创造高产高效优质农业。农业文化既引导着农业生产方向,同时也是社会道德的导向文化之一,它的导向功能显而易见。三是历史贯联功能。农业文化具有贯联古今的功能,它一脉传承,将原始、古代、近代、现代和未来的农业有机的联系、贯穿起来。传统农业文化是先人一辈辈积累下来的,并且传承至今,今人继承并且发展了农业文化,这种血脉关系使农业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得以发扬光大。四是产业协调功能。农业文化属于整个社会文化大系统中的一员,它能协调农业部门与其他产业部门的关系,以有利于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发展。农业文化还能协调自然资源开发与保护之间的关系,让农业资源既有利当代又造福后人。同时,农业文化也协调了农业生产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关系,使农业生产协调有序进行。五是生产服务功能。农业文化一方面服务于农业,农业文化起源于农业,伴随着农业生产活动而产生发展,同时又反作用于农业,可以促进农业生产力和效率的提升,以达到优质高效。农业文化另一方面服务于社会,农业文化的发展会让社会文化更加丰富,有利于精神文明建设,提升人民道德素质,同时有利于和谐社会稳定发展。

3 农业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随着农业生产力的逐步发展进步,人类从刀耕火种、器具化农业,一直发展到现在的机械化、现代化农业。在继承传统农业文化的同时,还要不断地发展农业文化精神和充实农业文化内涵。传统农业文化有很多方面值得继承和发展:一是技术经验。对于灌溉、育种、耕种等传统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经验,必须加以保护和传承。传统的耕作技术遵从中华民族美好的天人合一的思想[3],必须继承发扬。同时,还要借鉴现代化的生产科技,不断提升农业效率。二是生产制度。从古至今,农业生产制度都对维护农业生产秩序发挥着重要作用。建立合法有序的农业生产制度,是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基础。吸收改造传统农业生产制度的同时,发展合理合法的现代化农业制度是重中之重。三是农业配套设施。中国人创造了自己独特的生产工具和农业配套设施,并且不断地改进改良,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农业生产在进步中摸索前行。农业生产设施要遵循自然的原则,需要在保护传统农业技术和设施的基础上,研究和发展适合当代农业的先进生产方式和设施。四是农业信仰。农业信仰是农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信仰作依托,传统农耕文明就不可能实现稳定发展。传统的农业信仰值得学习和传承,同时也要引导人们摒弃迷信,相信科学,继承发展与改革相结合来充实农业文化内涵。传统农业文化与现代工业文明相互融合,相互借鉴,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丰富了精神文化的内涵。农业文化是与时俱进的先进文化,伴随着农业的发展,农业文化将继往开来,一直发展下去。

4 参考文献

[1] 罗凯.农业文化的基本问题的思考[J].改革与开放,2011(11):43.

[2] 孙白露,朱启臻.农业文化的价值及继承和保护探讨[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1(1):54-58.

农业智能化范文6

关键词:农村职业教育;政府管理职能;优化

一、农村职业教育发展中政府管理职能的欠缺

(一)政府对农村职业教育缺乏足够的支持和重视

当前,政府在农村职业教育的功能上,过分强调了农村职业教育的社会功能,而忽视了其个体功能,即培养个性得到充分发展的功能。政府在政策上也没有明显地表现出对农民职业培训的更多优惠政策。虽然《职业教育法》明确提出职业教育由政府统筹,部门各司其责,但真正落实起来困难重重,尤其在经费方面得不到统筹安排,甚至没有专项经费。一些农职校缺乏最基本的教学、实习设备,严重地影响了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进程。

(二)政府未能健全就业服务体系

我国多年以来的应试教育使职业指导在学校中不受重视。大部分农村职业学校都没有组建职业指导机构和相关人员,没有开展职业指导活动,未能及时多渠道收集整理各类媒体的用人信息,也没有跟用人单位和职业介绍机构建立长久的合作伙伴关系。许多学生由于得不到正确、有效的职业指导,无法快速获得用人信息,致使就业难度加大。

(三)政府未能建立科学的教育财政管理制度

目前我国农村教育管理体制实行的是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农村职业教育所需的资金交由县级政府负责筹措与分配。大多数县市单靠县级财政的力量,只能维持教师基本工资的发放,不利于改善农村职业教育的办学条件、调整教育结构和布局。此外,政府对教育总资源在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上的不合理分配也是造成农村职业学校经费不足的原因之一。例如,我国近六年全国职业中学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为69.31元,比普通中学人均支出少80.08元。

(四)政府及相关机构未能健全农村职业教育立法

我国现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等法律法规中的有关条款虽然都从不同的角度为保障职业教育的实施提供了法律依据,但都没有明确规定必须要实施农村职业教育,也没有明确细化实施农村职业教育的手段和途径。现在,我国的种植业、养殖业、林业、农业经营管理、农业机械的使用与维修以及农业中介服务等方面的培训制度、证书制度都有独立的法律关系,如果没有专门的法律法规,这些法律关系就无法确定,也就无法保证农村职业教育快速、有效地推进。

(五)政府未能建立完善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

目前,农村职业教育类型仍以正规教育、学历教育为主,仍以青年学生为主要受教育对象,忽视了农村社会最广大的在职劳动者,更未能兼顾弱势群体和老年人接受教育的需要。目前,农村职业教育体系仍然不完整。农村各层次的职业教育,尤其是以农科类专业为主体的中等职业教育对口升学的渠道依然不畅,农村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缺乏有效沟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及农村教育发展的现状不相符合;终身职业教育体系尚未建立,农村广大人群接受职业教育培训和终身学习的需要难以得到有效满足;农村各类教育发展缺乏系统的整体的规划,系统运作效益不高。

(六)政府未能建立发达的农村职业教育服务的体系

目前,农村职业教育服务体系仍很薄弱,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要求有很大差距:一是农村劳动力市场发育不成熟,且城乡劳动力市场严重分割。二是农村职业教育的科学研究薄弱,不能及时总结职业教育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中所取得的经验,把它上升到理论高度,用以指导实践。三是职业指导机构不健全,影响了农村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劳动就业及人力资源的有序、有效流动。四是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实施不严格,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村劳动者接受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也制约了农村劳动者收入的提升。

二、农村职业教育发展中政府管理职能的优化审视

(一)政府应建立农村职业教育多元化投资体制

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已成为制约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必须建立以公共财政为主渠道的农村职业教育经费保障体制,多渠道增加职业教育经费投入。要完善和规范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的职业教育投入保障机制。要加快建立和完善符合发展市场经济和建立公共财政体制要求的职业教育拨款政策和成本分担机制,确保农村职业教育办学经费逐年增长。要想方设法落实国家规定的职业教育经费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职业教育法》等法律法规对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已有明确的规定,这是国家为确保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基本经费保证,同时也是各级政府发展职业教育的责任。国家在制定相关经费政策时已充分考虑我国的国情,各级政府在公共财政正常运转的情况下是有能力支付的。合理确定生均经费标准,建立办学成本分摊机制。按照国家的要求,根据生均培养成本确定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标准。职业院校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标准不能低于同类学校经费标准,有条件时还可对职业院校适当予以倾斜。同时,确定合理收费标准,接受教育者适当承担培养成本,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当前,农村职业教育已初步形成了办学主体多元化的格局,政府办学、行业企业办学和个人办学在全面展开,农村职业教育投资多元化是办学主体多元化的必然结果,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确保政府、社会和个人等多渠道经费的均衡投入是农村职业教育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要进一步强化政府对财政资金的补助和引导作用,吸引社会投资,并积极运用金融、税收、社会捐助等手段支持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

(二)政府应构建人才培养的立交桥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农村社会经济的进步和农民职业的不断分化,农村中也越来越需要高层次的人才。农村职业教育不能只有初等职业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还要有高等职业教育,以满足农业科技进步和技术升级对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为此,可在经济发达的地区,尤其是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较高的地区,着手兴办社区性的农村职业教育学院,或者充分利用农村职业教育的办学资源,把农村职业学院建在办学条件好的、经评估确定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的县级职教中心,实行农村初等、中等、高等职业教育“一条龙”;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可以依托现有的普通高等学校或行业的、地市的职业技术学院,在县级职教中心举办“3+2”形式的高职班,就地招生和教学。

(三)政府应构建科学健全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

推进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就是要逐渐建立“在国务院领导下,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新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建立“地方负责、分级管理、政府统筹、以市为主”的职业教育管理新模式,克服现行管理体制中存在的条块分割、职能交叉、统筹乏力的弊端,强化市(地)级政府在统筹规划、统筹政策、统筹办学、统筹资源方面的职能。政府应进一步整合现有职业教育资源,加大布局结构调整力度,积极组织和推动行业、企业、事业单位与职业学校联合办学,改变目前分散办学、重复办学、资源配置不合理的状况,提高职业学校总体办学效益。政府部门应该通过创设环境,搭建平台,制定政策,提供信息服务,引导职业教育机构面向市场、搞活机制、自主办学,可以采取社会化、集团化、民间化、市场化运营方式进行资源重组,在国有资源最大化利用的同时,调动一切社会和民间资本投入职业教育。政府应把各类资源有机整合,利用政策杠杆和市场机制,鼓励部门之间、区域之间、公私之间、各类学校和培训机构之间打破界限,整合各类分散的职业教育资源,提高规模效益和整体效益。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会同劳动保障等有关部门管理本行政区域内各有关职业学校的教育业务工作。要依法严格审批程序,规范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的办学行为,以保证农村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及人力资源开发的有序、有效进行。

(四)政府应重构职业教育与人力资源公共治理结构。职业教育制度创新的首要任务,就是要重建人力资源开发与职业教育发展的公共治理结构,使之能够适应人力资源开发和职业教育发展的新情况、新任务,规范、保障、激励学习型社会中不同参与主体的行为。政府应建立居于核心地位的人力资源与职业教育统筹机构,使政府对开发人力资源与发展职业教育的第一责任落到实处。政府在放开对经济的直接管制、更多地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同时,将不断完善、强化政府关于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要使职业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成为建设小康社会的第一目标,成为政府的第一责任。政府在职业教育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主要职能应主要包括:制定有利于推进农村职业教育及其人力资源开发的方针、政策和有关法规与条例;建立和完善有利于职业教育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服务体系和职业预报体系;在市场机制难以发挥作用的领域进行宏观调控,纠正市场机制负面影响造成职业教育运行的偏差;主要承担具有较强公益性的职业教育和培训,尤其是在扶持农村职业教育及其人力资源开发中发挥主导作用。

(五)政府应构建现代公共教育财政制度

构建公共教育财政制度的根本目的是扩大政府对公共领域和公共事务的投入,提高有限资源的配置与使用效益,在加强省级政府统筹管理的体制下,加大中央对西部、边远山区、贫困地区等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保证在有限资源约束下实现社会公平的最大化。必须通过完善和强化公共教育财政制度,扩大政府对农村职业教育的投入,优化资源的配置和使用效率,提升农村劳动者,尤其是弱势群体的自生能力,尽可能实现社会公平最大化。应增加各级政府财政支出中投资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比例。对农村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投资是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最为基础,最为重要的投资,也是农村扶贫方式的重大革新,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长期以来扶贫资金效益不高的状况。必须尽快建立强势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使各级政府财政转移规范化、制度化,确保中央财政对经济薄弱省份以及各省市财政对贫困地区和农村弱势群体财政转移支付到位,保障有力,使各区域职业教育协调均衡发展。依法建立高效、透明的财政预算、拨款、评估制度。对预算支出的执行过程,建立多种形式的社会监督机制;改革财政拨款方式,应建立不同类型项目的不同拨款运作机制,定期评估政府和受益主体对公共教育资金的投入和使用效益情况。

(六)政府应加强调查研究,促进“三教统筹”和“农科教”结合

在各级政府的统筹协调下,把隶属不同行业部门管理的农业、科技和教育事业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基础、职业、成人等不同类型的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使农村职业技术教育事业的发展同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紧密衔接、相互促进,更好地为农村社会的全面发展服务。“三教统筹”和“农科教”结合,是我国广大科技教育工作者根据我国国情和农村实际,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摸索和总结出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教育与科技创业之路,是为实现中央提出的科教兴国战略方针而做出的正确选择。在各级政府的统筹协调下,把隶属不同行业部门管理的农业、科技和教育事业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基础、职业、成人等不同类型的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使农村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同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紧密衔接、相互促进,更好地为农村社会的全面发展服务。

农村职业教育必须与农村普通教育、成人教育协调发展,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农村基础教育是提高农村人口素质的重要渠道,农村职业教育是提高劳动力就业能力的重要手段,农村成人教育是促进农村劳动力终身学习的重要环节。通过“三教统筹”,不仅可以有效地整合教育资源,而且可以进一步发挥教育在提高农村人口素质,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农村职业教育要注意职前与职后、教育与培训的贯通,形成较为完备的初等、中等和高等相衔接又与普通教育、成人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农村初等职业教育的实施,可以依托乡镇现有中小学和化技术学校以及其他教育资源,与抓好农村大量实用技术的普及推广紧密结合,以教学促普及,以普及促教学。农村中级职业教育的发展,要继续坚持上挂下联的成功经验,同时在体制创新上迈开步子。县、市职业教育中心与高等院校合作发展,可以探讨对职业学校实行兼并、租赁和托管的形式,使一批农村职业学校的资源真正能够发挥作用。高等职业教育要克服“普通化”的错误倾向,纳入整个职业教育体系,拉动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农科教结合离不开农村职业教育,而搞好农科教结合又可以促进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今后农科教结合工作的重心要进一步向下延伸,延伸到学校、延伸到村户,最终落实到农民的素质提高上。要尽可能把国家在农村的各项支农建设和农村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的建设结合起来,使之相互促进,发挥综合效益。

参考文献:

[1]楼世洲.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制约因素分析[J].中国农业教育,2008,(1)38-40.

[2]周静.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发展对策[J].现代农业科学,2008,(5)108-109.

[3]秦红梅.我国农村职业教育面临的困境及发展对策[J].黄山学院学报,2008,(5)154-156.

[4]杨洁.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制度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08,(31)58-60.

[5]刘诠路.“三农问题”与“农村职业教育”[J].职业技术教育,2007,(1)3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