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三分钟儿童故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三分钟儿童故事范文1
[关键词]亲近童书精彩导读讨论话题
一、缘起
国家教育总督学柳斌说过:“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学生,是一个没有发展的学生;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家庭,是一个平庸的家庭;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学校,是一个乏味的应试的学校;一个不重视阅读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是的,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 可是我们常常发现,很多儿童对阅读缺乏兴趣,静不下心来品尝那一道道心灵的大餐,如何让学生与书本为友,让阅读成为一种幸福呢?
二、培养儿童阅读的兴趣的基本策略
策略一:让精美的童书亲近儿童的心灵
散步的时候/看见树上长出了许多小芽芽/那是小树的眼睛/在看春天的风景
初读这充满童真的小诗,眼睛一亮!儿童的眼睛,似乎有着发现的魔力,充满着惊奇和喜悦。连忙拿到班上诵读,七八岁的孩子,才听一遍,便朗朗上口了。拿上一本豪华版的《长袜子皮皮》刚进教室,就被孩子们围上了,对于刚刚接触阅读的孩子,就该为他们营造这份惊奇和喜悦。在班级的新书推荐区里,为儿童放上一些画面精美或做工别致的书。如有这样一套书,叫“各种各样系列”,首先呈现在孩子面前的,是生动别致有趣的立体书页,拉动箭头,胖人就变成了瘦人,笑脸就变成哭脸;翻开折页,乱糟糟的房子变整齐了,飞船冲天而起;转动转盘,女孩的小脸由白变红,不同的房子变幻着,就像看动画片……这类书可以让儿童和书本互动起来,很多儿童阅读后意犹未尽。以彩图为主的各类童话、故事及连环画,对激发低年级学生的阅读有独特的功能。他能将抽象的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具体事物用形、色相结合的方法,使事物更为形象,便枯燥为生动,赋予感染力和美感。2007年9月,当笔者将一本本崭新的,仍散发着油墨清香的精美书籍摆放到了班级书架上的时候,《纯真年代》《世界大人物丛书》《嘟嘟熊和东倒西歪小老鼠》《哇哇哇哈哈》……这些精美的书一下子就吸引了孩子们的目光,下了课就爱不释手地翻阅着。期末统计,这些初上小学的幼儿居然能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阅读书籍两百多册,人均阅读5册以上,实在不得不让人惊讶。
策略二:用精彩的导读营造阅读的期待
“人生因为期待而充满希望,人生因为期待而充满美好!”当阅读与期待相遇,我们收获的同样是希望、美好……。记得少时的我,阅读时,常常翻看一个章节,就忍不住去看故事的结局,为主人公的最终结局或喜或悲。在阅读课堂上,笔者用导读来激发儿童的好奇心,营造阅读的期待。根据作品的不同,导读可以有多种策略。
1、 从“情节内容”切入。曾经读过一个故事:皮奈特的爸爸以三分钟为限给皮奈特讲故事。因为故事情节吸引人,三分钟过后,皮奈特要求延长时间,但父亲坚持“三分钟”约定,不肯继续讲下去。皮奈特为了早点知道故事情节,就自己主动阅读了。皮奈特的父亲用精彩的故事情节吸引了皮奈特,勾起了皮奈特阅读的欲望。确实,精彩的故事情节是吸引孩子的基本要素,我们可以选择精彩的内容进行导读,使孩子兴趣盎然地去阅读。
2、 从“人物形象”切入。笔者在导读《木偶奇遇记》时,主要介绍了里面的人物形象:因为不听劝告贪玩而吃尽了苦头的皮诺曹在帮助下变的勇敢诚恳而又乖巧贴心,终于不再是木偶,变成了一个孩子。用心良苦而又贫穷的爸爸,善良好心一直帮助皮诺曹的仙女,表面凶恶内心善良的木偶戏班班主,狡猾的骗子最后变成了乞丐,因为懒惰贪玩最后变成小毛驴的小灯芯……使孩子们对故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又对如何做一个好孩子有所感知,迫不及待地去阅读整本书。
策略三:以激烈的讨论延伸阅读的快乐
在引导儿童阅读的组织运作中,我常常并不把儿童阅读完作品当作活动的终止。相反,笔者认为,此时,学生由于沉浸在故事情节中而心情激荡,教师应该把握好这一时机,开展丰富的读书讨论活动,对儿童的阅读兴趣推波助澜,顺势将阅读活动推向新一轮的波峰。
讨论要有话题,一个好的话题,既能升华阅读材料的主题,又能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和阅读积累,触动学生思维和心灵的琴弦。如特级教师周益民带领学生读《我想做好孩子》,结合书的特点,抓住动情点引导,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精心选定了几个较大内张力的话题,让他们讨论、笔述、访谈、交流,诸如“好孩子的标准?”“在书中找到了谁的影子?”“给人物画张像!”“做回小记者!”“谢谢您,蓓佳阿姨!”等等。譬如在“好孩子的标准”这个话题中,由同学采访了自己的爸爸,他的爸爸说:“世界上没有一个十全十美的好孩子,也没有十全十美的好孩子的标准。”在“谢谢您,蓓佳阿姨”的话题中,同学们向作家袒露了最真实的内心 ,有的说:“我总怀疑自己智力有缺陷,这本书让我变得有自信了。”有的学生甚至建议蓓佳阿姨再写一本《我要做好家长》。再如某位教师在学生读完《蓝色海豚岛》和《鲁宾逊漂流记》后,引导学生讨论两本书的不同之处。学生在一定讨论的基础上,居然由学生提出“讨论还可以再深入些,这两本书写作的年代不同,两个作家目的也不同……”学生由于观点的碰撞,心德的交流而获得了崭新认识的生长。
读书是一生的事。“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摆脱平庸,儿童时期所读的作品往往能够影响一个人一生中对待阅读的态度。”引领儿童阅读实践让我相信:“从小爱阅读的儿童不会是平庸的人,因为阅读打开了儿童的视野,提升了儿童的品位。”就让我们尽最大的努力,牵引儿童进入缤纷的阅读殿堂,做一个幸福的读书人。
[参考文献]
三分钟儿童故事范文2
一、指导思想
通过形式多样、富有实效的敬老主题活动和良好的社会氛围的渲染,展现龙王小学少先队员尊老敬老的精神风貌,进一步营造敬老、亲老、爱老、助老的社会风尚;激发全体队员孝老爱亲的内在自觉,并由爱家、爱老推及到爱国、爱社会,进一步树立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积极投身到和谐社会建设中来。
二、主要内容
根据青少年的特点,在各中小队中开展丰富多彩的“念亲恩、感亲意、抒亲情”主题系列活动,通过活动展现Xx小学少先队员孝老爱亲的良好精神风貌。
1、以中队为单位,班队课上各班开展以“念亲恩、感亲意、抒亲情”为主题的班队课,进行家庭美德教育,引导少年儿童孝敬父母长辈,学会感恩。
2、小小真心话。利用课外活动的时间,每位同学准备一张漂亮的贺卡,将自己想要对父母、长辈说的祝福语或最想表达的感谢语写到纸上并带回家送给自己的父母长辈;
3、开展“爷爷、奶奶的重阳节,我做主”的活动,要求少先队员们开动脑筋,为爷爷(奶奶)设计一个有新意的过节方案,向长辈们送上节日深深的祝福。建议少先队员可以为爷爷、奶奶准备一根拐杖,方便他们平时的出行;可以陪爷爷、奶奶锻炼身体,大家一起来运动;也可以陪爷爷、奶奶聊天,陪老人们说说话,谈谈心,还可以帮助爷爷、奶奶做点家务事,减轻爷爷、奶奶的辛劳等。用实际行动感恩爷爷、奶奶,旨在进一步唤起少先队员们尊老、爱老的意识,大力弘扬尊老、爱老的风尚,让他们学会感谢,学会关爱。共同享受温馨的家庭生活。
4、三分钟小故事演讲。利用晨读课的时间进行“三分钟小故事演讲”。请学生讲述自己亲身感受或发生在自己身边的父母、长辈真心付出、无私关爱子女,以及作为子女真诚回报、感恩于行的感人故事。
5、自选活动。各中小队围绕主题,自主设计,鼓励创新。
6、孝歌我会唱。组织学生学唱一首以孝敬父母和长辈为主题的歌曲,曲目自选;
三、总体要求
三分钟儿童故事范文3
第一,整合英语阅读素材进课堂,调整课堂教学设计。例如,笔者设立了课前三分钟——“人人争当小老师”活动。让学生把课外阅读故事带进课堂,也为儿童阅读分享让出时间。每节英语课上便有了这样的片段:小老师带来一些英语小谜语、小诗、短广告、小故事,然后小老师带同学们读提前板书的生词,接着开始故事分享,最后针对问题,或选择、或判断、或问答……以此检测同学们是否理解。整个过程中,教师作为观察指导员,记录学生的发言,评价小老师和同学们的表现。英语故事通过阅读漂流瓶的方式在班级中传播,49位学生,分享49个故事,由此可以进入多本故事书的阅读,实现课外阅读资源最大化的共享,更为有效地把课内外阅读有机地整合,互为补充,互为提高。
第二,教给英语阅读的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英语阅读和语文阅读最大的区别在于,英语阅读还存在一个清除生词障碍的问题。学查英语词典,不失为阅读“利器”。首先教给查词典的基本方法;同时罗列出教科书每个单元中有趣的一词多义的生词,尝试让学生每周查找两到三个,要求阅读词条,并在作业本上摘记下生词元音音标、一个最基础的中文释义以及例句或者根据释义造句。通过这项作业,帮助学生拓展新词,锻炼能力,拓宽学习途径,为其英语阅读添砖加瓦。
第三,拓展英语阅读时空,延伸学生阅读兴趣。设立英语第二课堂,延伸英语阅读的空间。例如,我校有每周15分钟“自主一刻”时间,笔者常与学生共读一本英语故事书,例如英语绘本。形式上做到有氛围,有主题,有噱头,有展示。读后以小组为单位,各个小组成员从不同的学习能力出发,提出相应的汇报要求:能力一般的,以朗读的形式汇报;擅长模仿的,以小组表演的形式汇报;英语能力突出的学生则可以故事演讲汇报。不同的学生个体,体验了同样的阅读快乐,诱发了进一步主动阅读的学习动机,学生逐渐形成了积极的学习态度。我校“达人秀”之英语模仿秀的电视节目也应运而生。课外,改变学生作业的形式和内容,根据所学课文进行仿写,或者根据话题、语言点自编小故事等。校内,让学生走进英语角,走进学校英语电视广播,使之成为学校英语达人的秀场、英语小明星诞生的摇篮。校外,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英语比赛活动,锻炼能力,开阔视野。
“The most important skill any child can leave primary school with is the ability to read independently and effectively for meaning.”(一个儿童小学毕业时带走的最重要的技能就是独立并有效的阅读。)这是一位外国小学工作者对于阅读的心得。笔者认为,在英语课标的指导下,合理地利用学生在校时间,有效地整合课内外英语阅读,借助阅读工具的使用,进行分享阅读和阅读分享活动,就能够达到这样的目标。
三分钟儿童故事范文4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它具有主动性、持久性和理解性的特点。观察的过程需要思维活动的参与,从而形成知觉、思维密切联系在一起的积极的心理活动过程。所以说观察是思维的“知觉”。学生通过观察能从事物中发现问题,发现事物的主要特征,从而获得丰富的感性知识。可见,观察是学生认识客观世界、增长科学知识的重要途径,观察力是智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不难发现,越是观察力强的学生越能发现问题,因而容易产生好奇和解决问题的冲动。要在观察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要教会学生有目的、有顺序、全面地观察事物。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心理、年龄和智力发育等特点,在数学教学中以培养其观察力素质作为重点,同时兼顾发展其他方面的能力。这样具体、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是一个双边关系。由老师和学生共同完成,卡尔维特为让一个小孩子安静下来听其讲故事,想出一个办法,用一个三分钟沙漏引起小孩子的注意力,让他只呆三分钟,三分钟过后,又跑开了,经过一段不懈努力,小孩子终于安静听故事了,由于故事引起小孩子的兴趣,小孩子由被动变为主动听讲,培养小孩子的注意力必须根据年龄段加以诱导,因为他们注意力只能保持几分钟。要取得有效的学习效果,在学生精力集中时完成授课内容。
洞察力――“悟”的学问
为什么有许多人在大学时是高材生,但在科研上却做不出成绩,遇到复杂问题就一筹莫展?归根结底在于缺乏直觉和洞察力。国外的科学家评价一个人,最喜欢说的是某某人对科学有很好的感觉,也就是很有直觉和洞察力。
这些能力是不能靠上一门课或读一些书获得的,最好的办法是让学生在实践和浓厚的创新气氛中自己“悟”出来。世界上的一流大学大都是研究型大学,它们通过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在学校里营造出浓厚的研究气氛,来促进学生创新素质的成长。特别是这些学校都有许多学术大师,学生有机会与大师直接交流。这些交流容易产生火花,让学生领悟对科学的直觉和洞察力。
注意力――决定思维的深度
创新能力必须具备的一个要素是勤奋工作和集中注意力。“刻苦”这种素质在中国已经有很多年的历史,也有很多典故。现在,对自然科学来讲,用“刻苦”这个词不是很贴切,因为如果你有好奇心和兴趣,从事的专业研究是你感兴趣的就无苦可言,只有乐趣。一旦有了乐趣,你可以把你的业余时间都花在上面,这样自然就很勤奋。
而且要在教学中培养儿童在小学数学中的观察力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明确观察的主要目的和任务
明确观察目的是培养良好观察力的重要前提和条件。如果没有一定的观察目的任务,学生的认知过程是无意的、零碎的、模糊的,带有一定的盲目性,不利问题的解决。
例如,六年级教学求圆柱体的表面积时,让学生先明白求表面积的意义后,再用教具和实物模型演示,进行观察比较,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圆柱体有几个面组成,各个面的面积怎样求,表面积又怎样求。指导学生拿出模型进行有选择性地观察分析,先求出两个底面积与一个侧面积的和就是圆柱体的表面积。这样能取得良好的观察效果,连基础非常差的学生都能用模型说出如何求圆柱体的表面积。最后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概括总结,得出如下结论:
圆柱体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两个底面积
在实际生活中,要注意观察,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运用所学的知识,而不能照套公式。在计算圆的面积时,要注意题目的条件,正确列出算式计算。
二、注重操作,加深理解,抓住主要特征
动作是感知的重要手段,多种感官参与感知活动能增强感知效果。小学生思维活动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他们学习知识,必须建立在感性认识基础上。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自己掌握、发现,有利于理解掌握知识内在的、本质的联系。
如,教学求圆柱的体积时,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观察得出结论。再联系长方体、正方体体积公式,它们都可以统一为底面积乘以高(v=s×h)。在此基础上,再出示如何去求圆锥体的体积,学生思维活跃,积极性都很高。同时提示:圆锥体积与圆柱体积有何联系和区别,怎样用圆锥的底面积与高来表达。让学生上讲台演示(预先准备好一个圆柱、一个圆锥和一杯水),最后得出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接着提示:圆锥体积都是任何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吗?又让学生用几个不同的圆柱,通过观察比较才得出:只有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才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如果要使它们的体积相等,需要什么条件,作为课后作业让学生自己去操作观察。
经常指导学生边观察边思考,不仅可以提高观察效果,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学会观察事物的方法,学生的观察力就能够得到有效而显著的提高。
三、学生观察力的训练
各年级的学生或同一年级同一班的学生,由于心智水平发展的不平衡性,要根据学生具体实际情况,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观察要求,对学生进行分层训练和培养,以使每个学生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以取得良好的观察效果。
对高年级学生,要求在观察前做好一定的准备。如,教学圆柱侧面积时,事先要求学生掌握长方形面积计算及圆的周长计算方法。上课时,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观察得出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灵活运用。
例如:已知圆柱的侧面积和半径,如何才能简捷而准确地求出圆柱的体积呢?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观察操作,注意启发引导,有学生很快得出了:圆柱体积与它分割后拼成的长方体体积一样大,从而得出:
圆柱体的体积=侧面积×半径÷2
四、逐渐学会从观察的事物中提炼有价值的信息
对学生进行观察力培养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学会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获得有价值的信息,从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甲、乙、两人共有图书48本。已知甲的图书本数的3/5正好是乙的本数的3/7。求甲、乙两人各有图书多少本?
按一般思路是运用比的有关知识先求出甲乙图书本数之比,然后按比分配去解。
甲×3/5=乙×3/7
甲: 乙=5:7
三分钟儿童故事范文5
关键词:叙事动画;镜头语言;象征与隐喻
影视传媒艺术是20世纪初最受瞩目的新艺术创造,它从造型、画面、叙事、视听等各个方面更具象地对现实生活进行再现,成为促进文化事业并扩大传播范围的最佳途径。但是,影视传媒也犹如一把双刃剑,它在造福文化事业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复杂的社会问题。一方面,有学者指出过于具象的影视作品在潜移默化之中对人类大脑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的发展产生一定的阻碍;另一方面,随着人们文化教育水平的日益提高,通俗与直白地模仿现实的影视作品也已经不能满足观众的要求。无论是哪一方面都要求影视传媒做出顺应时代变化的改革。21世纪以来的中国动画也一样难以摆脱叙事过于直白,说教意味较浓,缺少丰富幽默并且具有深度的内容和形式。改变这一现状的措施和策略有很多种,本文旨在从带有象征意味的“潜镜头”,一种含有丰富美学意味的镜头语言出发,探索动画创作者如何设计并使用镜头语言来丰富作品的内涵,开拓作品的表现形式。
1 动画中的“潜镜头”
常勤毅提出,所谓“潜镜头”是指:“编导通过直接映入(或传进)观众眼睛(或耳朵)中的画面(或声音)含蓄、委婉地表达出画面中一种或者几种潜在的内涵。这种运用影视手法表现‘象外之意’的镜头,我们赋予它一个新的影视美学词汇‘潜镜头’。”“潜镜头”共有五种美学特征,分别为美学象征性、美学隐喻性、美学暗示性、美学替代性和美学省略性。并且这五种美学特征是相互融合的,在一些哲理性叙事动画的应用之中就更加明显,比如《雇工人生》(2008年阿根廷悬疑动画电影)、《猫汤》(2001年日本恐怖动画电影)。
在叙事动画中,“潜镜头”应用的原因可分为主观与客观两个原因:主观原因,源于创作者的主观表达欲望,“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的总和”,身处不同社会、不同时代的创作者们从生活中悟出一点看法和态度后,或是为了营造一种美感和意味,或是为了某些制度的原因无法直白表述,“潜镜头”便成为了他们表达想法的最好工具;客观原因,源于观众精神需求的日益增加,观众需要在动画作品中体现日常生活中体验不到的丰富多彩,充满想象与创意的视觉世界来刺激他们的视觉,满足他们的对精神娱乐的需求。
在叙事动画中,“潜镜头”的使用主要应用于服务叙事,服务主题,服务气氛。
1.1 “潜镜头”为叙事服务
我们经常发现,在影视作品中,有些镜头用一些事物暗示或者象征与之有相似之处的另外一件事物,这种镜头语言的作用就是在一段复杂的剧情中暗示故事情节的变化、发展与转折。叙事动画《摇椅》曾获得1981年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在这部作品中,主人公的妻子两次即将临盆之时,都看见窗外有“送子神仙”抱着婴儿出现,这是一种很典型的用民间的神话人物来暗示情节发展的镜头叙事方法,体现了“潜镜头”的美学特征中的美学暗示性与美学替代性,用暗示的手法却明确地向观众传达了有婴儿出生的信息,增加了审美趣味,并且替代了实际生活中常见以产妇痛苦表情变化来表现分娩过程,这样的处理更显得亲切、舒适、流畅,也避免了一些让观众产生不适的画面,给人一种意境无穷的体验与感觉。除此之外,《摇椅》是一部极具浪漫主义色彩的动画短片,创作者想要营造一种温馨、和睦、欢乐的家庭环境,使用这样的表现手法也是相当恰当的。《摇椅》中还有另外一处非常出彩的“潜镜头”,并且是一个长镜头,用孩子们围着摇椅上的母亲转圈跳舞的场景来表现时间的流逝。随着摇椅的转动,母亲慢慢老去,孩子们也逐渐长大成人,一个个离开了自己的家,最后只留年迈的老母亲一人孤单地坐在摇椅上,摇椅也随之越摇越慢。这段镜头语言体现了“潜镜头”的象征性和隐喻性,前半段是表达儿女绕膝的天伦之情,后半段表现离别的无奈和孤独,这样的熟悉的画面让观众产生了共鸣,将几十年的时间变化浓缩于这几秒终更是让观众产生对亲情对离别的思考。这段“潜镜头”的使用拓宽了观众想象的空间,体会到创作者所要表达的情绪,用了一种含蓄的手法,并不直白但一下触动观众对亲情最敏感的神经。由此可见,“潜镜头”所包含的内涵与信息可以非常充实,观众除了得到更多的剧情信息、获得自由思考和想象空间之外,更重要的是体会到了这种“点到即止”的含蓄意味。
1.2 “潜镜头”为主题服务
有时“潜镜头”的使用,是为了传达本动画需要倡导的一些思想和观念。宫崎骏的动画《千与千寻》中有一段镜头语言,表述的是千寻与无脸人乘坐火车前往钱婆婆的住处。这看似只是剧情发展中的一个过场,一段小插曲,但是仔细斟酌后发现宫崎骏并未浪费这三分钟的镜头语言。这三分钟不仅仅是展现本电影所创造的奇妙虚幻空间,并且向观众表达了创作者对现代生活的一种反思。这三分钟内共有16个镜头,下表详细描述了16个镜头的内容与景别处理。
在这三分钟的“潜镜头”叙事之中,主要人物有千寻、无脸人、小宠物与透明的乘客们。乘客们始终低头不语,保持冷漠,有条不紊,对周遭的环境与人都没有任何兴趣和好奇,千寻会留意观察身边的每一个人,主动邀请无脸人坐到她身边。在列车缓缓的行进中,只有千寻回头看向窗外消逝的美丽风景,关注路边的路人。宫崎骏在这段镜头中,黑色透明的乘客就是指代着如今的日本成年人,日夜在各种交通工具中奔波,每天重复着机械无趣的生活,对周遭的人、景各种事物都失去了好奇心,变得漠不关心。那么透明的乘客那张似有似无的脸,也辨别不出他们的具体身份,这便是每个人生命中过客的最好象征。而千寻代表了儿童,保持着热情、好奇心,对路人亲切、友好,她与乘客的反差形成了一种对比、暗示c衬托。《千与千寻》的主要剧情讲述的是千寻的父母因为贪婪与懒惰而变成了猪,千寻为了救父母到“油屋”工作的事情。那么该动画的主题旨在批判成年人失去童真后的无限欲望,而倡导成年人也要学会像儿童一样对生活保持好奇与热情,不要让欲望吞噬了自己的初心。那么在这三分钟的过场中,同样通过千寻与乘客的对比来表达了宫崎骏所要表达的意思,起到了深化主题的作用。这就是“潜镜头”的美学意味之处,给观众营造着假象的虚幻世界,并且潜移默化地在传达着主题思想,这种暗示与隐喻并不是特别容易被发现,但观众加以思考与体会,就会感叹创作者的精妙的思维逻辑与良苦用心。
1.3 “潜镜头”为气氛服务
第三种用途是为了营造影视作品中的气氛,不用于补充说明具体的剧情,也不用表现作者所暗示的主题,只是单纯用于暗示情绪与氛围的变化,这种用法却是在影视作品中最常见的一种“潜镜头”。比如,我们经常看见用“电闪雷鸣”的空镜头来暗示人物的情绪由平和转为气愤,或是用水龙头滴水的空镜头来渲染沉默顾忌的心理转变,这些都是“潜镜头”的使用。
2 平衡创作者的主观想象和观众的理解能力
“潜镜头”是非常考验创作者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的一种镜头语言,它虽然可以让动画创作者有更多的自我表达与表现的空间,但是一部创作者用只有自己明白的晦涩难懂的语言来表达自我情绪的动画不能算作一部面向观众叙事动画。而上述现象在我国动画作品创作中也时常发生,美学家阿恩海姆曾提出:“一件作品给人留下初步印象,或许会像梦境中的情景那样,模模糊糊,但艺术家在创作这件作品时,其中的形象却不能有丝毫模糊。创作是一个精雕细琢的过程,作为一名艺术家,它必须在整个创作过程中,把那些适于表现主题本质的东西,同那些偶然的冲动严格地区分开。”很多艺术家为了自己的创作风格与形式,在进行联想活动时带有明显的纯粹个性色彩,并没有考虑到这种事物和另一种事物之间是否存在必然的联系,只是凭借一种偶然的冲动或是自己的主观想法进行创作,那么必然将自己的创作与观众的理解完全的割裂开。那么在镜头语言的设计上,需要使用到“潜镜头”的时候就要求我们仔细斟酌处理替代事物和被替代事物之间是否存在联系,并且这种联系不能完全依附于个人的判断,要考虑到观众是否理解。那么对于多数创作者,自我表达方式是否能够让观众理解,也成了不容易的事情。如果作品做好了面向普罗大众的定位,那么平衡自我与观众就非常的重要,这样学会正确并且巧妙地使用“潜镜头”可以更好地为作品增光添彩。
3 结语
“潜镜头”所带有的含蓄的美学意味是用于提升作品审美情趣的一个重要手法。对于观众来说,过于直白的表述显得索然无味,太有主观色彩的表达又令他们产生距离感,无法认同和理解。所以对于创作者来说,找到“潜镜头”在自我创作欲望的表达与观众的理解接受单位之间的平衡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这要求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斟酌和考量动画的前期策划工作。做一部精品叙事动画不容易,做一部优质的、深入人心的叙事动画更不容易。但是我们也欣喜地发现,越来越多的主题明确、叙事流畅又发人深省的个人动画作品正在逐步出现。我动画在制作优质长篇这方面还在探索之路上缓慢前进,希望优秀的动画人才能坚守在动画制作的岗位上,为中国动画的复兴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 马赛尔・马尔丹(法).电影语言[M].何振淦,译.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
[2] 李显杰.电影修辞学[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3] 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4] 丹尼艾尔・阿里洪(乌拉圭).陈国铎,等,译.电影语言的语法[M].中国电影出版社,1981.
三分钟儿童故事范文6
一、创造机会,让听说能力齐头并进
听说能力的发展,是习作轻松起步的前提。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初入校门,语文学习的首要任务就是识字,在学生识字量还少的情况下,我们很容易忽视对他们进行习作启蒙,总认为指导作文是三年级老师的职责,三年级才是作文教学的开始,其实不然。在这个阶段,我们虽然不允许随意地拔高教学要求,把中年级的习作任务提前完成,但我们可以积极创造机会,对学生进行听说训练。因此,笔者让学生用新学的词语说话,把自己看到听到的新闻说出来给同学听,把自己熟悉的喜事乐事与大家分享,还可以说出自己的见解,说出自己的烦恼……总之,笔者会不失时机地为学生提供说话的机会。另外,笔者还会创造机会让学生多听故事,只要遇到自己看到或听到的有趣故事,就要寻找机会讲给孩子们听,还要求他们回家多留神听父母长辈在茶余饭后都讲些什么,哪些事最有趣?在与小伙伴交往时,可以把自己听到的故事讲给他们听,也可以听听其他小伙伴讲的故事。无论听谁讲,笔者都建议孩子们做一个忠实的听众,在认真倾听别人讲故事之后,自己可以模仿性的复述下来,也可以创造性地再讲给另外的人听。笔者还刻意留白课前三分钟,每天让孩子们轮流上台说话,内容不限,只要思想健康就行,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展示说话能力的平台。通过训练,久而久之,孩子们养成了良好的听记习惯,乐意说话,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高,重要的是,语感在这个不起眼的训练中也得到了发展,这无疑是小学生习作轻松起步的前提。
二、引导阅读,让读写能力相得益彰
阅读能提高写作的水平,写作又能增强阅读的动机,提高阅读的兴趣,读写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是小学生习作稳步提高的基础。新课标指出:“阅读是搜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当低年级学生学会拼音之后,笔者就推荐孩子们开始阅读一些有趣的拼音读物,一方面是为了巩固所学的拼音知识,另一方面目的就是为了让孩子们产生阅读兴趣。不管是课内的文章,还是课外推介的阅读材料,每篇都是文理通顺、文笔优美的好文章,都是孩子们习作模仿的范文。随着孩子们知识的增长,笔者开始引导他们在愉快阅读的同时,注意读读背背、积累摘抄,还在恰当的时候组织开展读书交流活动,如好书互换、采集本交流读、小博士读书报、合办读书手抄报……通过一系列形式多样的活动,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此基础上,笔者还想方设法引导他们积极运用积累的知识,把零散的知识化为己有。比如,春天来了,笔者就会出示几个孩子们平时积累的描写春天的词语,有目的地带领他们观察春天,然后动手写一写,要求在合适的句子中能用上这些词语。经常进行这类有针对性的训练,孩子们就会逐渐养成自觉运用积累知识的好习惯。这样,读写相辅相成,读写能力相得益彰,使得习作能力稳步提高有了充分的保障。
三、倡导真实,让习作素材触手可得
真实的生活阅历是儿童作文的源泉,习作的源头活水来自于生活。叶圣陶老先生曾倡导“吾手写吾口,吾口表吾心”,就是让学生写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不拘形式,不求层次,不求完美,但求动手,但求真实,但求有感而发。不管孩子们的语言有多么幼稚、不着边际,我们都不必急于求成,我们要学会用儿童的眼光去看儿童的作文,更要学会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思考生活、亲身体验生活,并能用自己的笔真实地记录生活。低年级的孩子,语言表达虽然有时难遂成年人的心愿,但却充满童真童趣,记下了孩子们眼里的真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