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心现代诗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冰心现代诗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冰心现代诗

冰心现代诗范文1

整合资源 拓展空间

报刊作为现代社会政治和经济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传媒,作为一种社会中介,其传播知识和信息、影响社会公众的思想和心理、引导社会舆论的作用和功能,是在所刊登各种作品和所组织的相关活动体现出来的。在文本形成的过程,通过对社会各种信息资源的整合,把相关的信息和知识转化为有传播价值的精神产品,在满足读者精神需求的过程中,实现报刊的价值。在活动举办的过程中,报刊抓住一定时期的社会优势需求,通过组织一些有社会意义的主题活动,在有社会意义主题的统领下,把一些相关的要素集合在一起,使这些要素在整合中产生新的社会价值,把社会存量资产变为增量资产。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报刊的空间既有限,又无限。报刊的信息容载量毕竟是有限的,无论是扩充版面,还是增加刊期,都有一定的限度,不可能无限制地增加。无限是指报刊面向社会开展的各种活动空间是无限的,报刊组织的各种活动,作为报刊刊载版面的延伸和拓展,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无止境向新的时空延伸。报刊活动空间的无限性,为报刊向无限的空间扩展创造了条件。美国的《财富》杂志如今能成为世界知名的品牌,除了杂志本身的质量外,该刊组织的能吸引全球经济界人士眼球的评选活动,起了重要的作用。《财富》组织的活动虽然只有每年的“美国企业500强”与“全球企业500强”的排名两项,但产生的社会影响却远远超过了活动的本身。“美国企业500强”是从1995年开始,以上一年的销售收入为主要参数,对美国的500家大工业公司进行的排名而形成的。“全球500强”最早是从1957年开始,开始是100家,1976年扩充到500家。从1990年起,对世界大工业企业和服务公司分别进行排名,将美国的500强与美国以外的500强分别合并,分别产生全球工业和服务企业500强。1995年将工业和服务企业进行合并,产生了全球500强。目前,《财富》的企业排名已成为世界知名企业用来判断自身实力、规模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也成了极具权威性的世界经济状况的晴雨表。

《财富》在举办“《财富》全球论坛”过程中,有效地聚焦了全球的注意力,创造了的可观的经济价值,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力,并使“《财富》全球论坛”本身成为一种有效的经济形式,成为杂志社创造的无形产品。

《销售与市场》能在全国众多的市场营销类杂志中脱颖而出,成为同类杂志的佼佼者,得益于该刊所实施的文本与活动互动的发展战略。他们把市场营销的文章做足,利用期刊的文章在国内营销界产生的影响,把期刊营销的触角向论坛经济领域延伸。从2000年起,该刊组织的每年一次的年度的“中国营销金鼎奖暨中国营销论坛”,将颁奖仪式与举办营销高峰论坛结合起来,每年评出中国营销市场领域最活跃、做出最大贡献的营销奖,并向他们颁发“营销金鼎奖”,而且不向任何竞选者收取费用,同时邀请到国内外顶级营销大师,如世界营销界的“鼻祖”――美国科特勒博士等到会举行讲座并参加颁奖仪式,提高了活动的档次和吸引力。历届“中国营销金鼎奖暨中国营销论坛”活动期间,参加者云集,几千元一张的营销论坛门票供不应求,为的是聆听世界营销大师的精彩演讲。该刊从中获取了可观的门票收入,会后该刊又将会议期间的精彩讲座内容以图书和VCD的形式出版,并以此获得了全国营销界精英的资料,为以后向市场营销教育培训业、市场营销咨询业拓展打下了基础。

制造话题 引导舆论

为全党全国的工作大局服务,既是对报刊社的要求,同时也为报刊社介入参与社会的政治经济生活,争取报刊对社会政治事物的话语权,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报刊争取话语权的关键不在于报刊组织了多少活动,而在于报刊社组织的活动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社会舆论,吸引了注意力,对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促进作用。提高活动成效的关键,是着眼于整个社会的发展,积极介入火热的社会政治经济生活,抓住社会公众普遍关心、关注的热点问题,提升活动的主题,赋予活动以一定社会意义,使活动制造出人民群众感兴趣的热门话题,一切社会的普遍关注,引发人们深层次的思考,借助媒体的顺其自然的传播,扩大活动的社会影响面。

《南昌晚报》从2003年开始,每年组织中学生暑期打工的活动,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的反响。活动的当年,该报针对中学生的需求,着眼于丰富中学生的暑假生活,发挥报纸的社会影响,发起了组织孩子们参加一次“打工看社会”活动,他们事先联系了一批愿意邀请孩子们去“打工”的服务性企事业单位,作为中学生暑假的打工点。随后以整版篇幅推出精心策划的广告语,并在报上公布了这些企业的名单,以中学生自愿报名的形式,将孩子们分配到各个打工点。广告刊出后,报名者之踊跃,社会反响之热烈,大大出乎主办者预料。原定三天的报名时间被迫改为两天即提前截止。这个活动在社会引起了强烈反响。孩子津津乐道,家长赞不绝口,企业借机扬名。南昌不少企业,包括一些知名的大商场、大超市,已经提前向主办者提出申请,要求在明年的活动中接纳更多的孩子打工受教育,为培养教育下一代作贡献。这个活动由于找到了媒体与社会的连接点,实现了媒体优势与社会优势需求的对接,即扩大了报纸为社会服务的范围,加强了报纸与社会的联系,又为报纸进一步发挥社会功能拓展了思路。

又如《少男少女》借题发挥,从读者的一封来信中受到启发,抓住来信中反映的处在身体发育期和人生转折期的中小学生的一些困惑,开设了“红蚂蚁”读者求助热线和“红蚂蚁热线专版”,救助了200多个有自杀倾向的青少年和500多个离家出走的青少年,该社每年的复信量超过了10万件,为青少年提供了个性化的服务。这项活动的范围虽然不大,但产生了十分深远的社会影响,向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提出了不容回避的问题,如何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

《深圳青年》杂志针对现代青年希望提高生存本能的需求,于2000年独家策划了“深圳机遇之旅”,从北京、上海挑选了10名在校大学生,由该刊发给200元经费,限期20天寻求在深圳的工作生存机遇,这一活动引来全国众多媒体的报道,并一度成为多地电视台和报刊的追踪热点,表明一个成功的策划,能成为其他传媒的焦点,并引发舆论潮流。

冰心现代诗范文2

新生儿先天性代谢病筛查是指在新生儿早期通过快速、简便、敏感的检测方法对危及儿童健康、“影响生长发育”、导致智能障碍的一些先天性代谢疾病进行群体筛查,争取在症状出现前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预防残疾发生的系统服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第三章第24条规定逐步开展新生儿疾病筛查。《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实施办法》第一章第3条规定新生儿疾病筛查,第25条规定医疗保健机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开展新生儿先天性、遗传性代谢病筛查诊断、治疗和检测。而此项工作是否能顺利进行,关键在于新生儿筛查普及率及血片质量。为此我们对2009年1~12月份在本院住院分娩的新生儿494例为对照组,2010年1~12月在本院住院分娩的新生儿499例为研究对象。结果发现把新生儿筛查纳入工作职责,把护理管理应用于新生儿筛查工作中,能有效提高新生儿筛查率和血片质量合格率。具体方法如下:

1 对象

对照组:2009年1~12月在本院住院分娩新生儿494人,筛查数为426例。研究组:2010年1~12月在我院住院分娩的新生儿538人,筛查数为499例。

2 方法

对照组管理上不做规定。研究组确按护理管理要求并纳入工作职责范畴。

3 采用护理管理措施

3.1做好宣传工作 首先要做好医务人员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对新生儿筛查工作认识,宣传新生儿筛查工作的重要性。通过宣传教育使我们护理人员对新生儿筛查有高度的认识,才能做好产妇及家属的宣传工作。让产妇不能有侥幸心理,特别是心疼婴儿采血,不能够理解、不愿意做新生儿筛查的产妇,要让产妇有紧迫感就要做好宣传动员工作。方法:通过宣传窗、宣传画、宣传单发放等方式进行宣传。

3.2建立流程明确责任 本科建立完整的新生儿筛查管理流程,使筛查工作环环相扣,责任到人。如新生儿出生后,接生护士告知产妇新生儿筛查的意义及新生儿采足跟血时间,在新生儿出生后72小时并充分哺乳8次以上采血。由婴儿班再次宣传及动员(特别是拒绝采血的家长)并进行采血填写记录,坚决拒绝采血者令其在筛查合同书上签字拒采。对于自动提前出院的电话通知,并记录。转儿科的婴儿到采血时间由婴儿班到儿科采血。责任明确,做到责任到人,从而提高新生儿筛查率。达到三级医院筛查的标准。

3.3合格的血片采集 按照护理管理要求对新开展业务进行对护理人员科内培训和外出培训(省外3人,地区6人)。产科组护理人员参加“新筛”培训均取得合格证书。

合格血片标本为:⑴合格的血片标本至少有2~3个血斑,每个血斑直径应大于8mm。⑵滤纸两面必须充分渗透,血斑的血浓度均匀一致。

影响因素有:(1)室内温度过低,天冷时容易四肢发冷血运不佳,因此血流慢出血量少。(2)采血手法:采用40°~45°采血,血液易流出,90°垂直进针穿刺,血液不易流出。

研究组采用:由于新生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易受外界温度,天气冷时血流不佳,影响新生儿采血效果。提高室内温度或抚触台恒温好,直接作用新生儿皮肤表面,使肢体血液循环丰富,保证采血部位有足够血供,从而提高血片质量。

4 讨论

通过新生儿筛查管理流程,可反复进行新生儿筛查知识宣教及督促实施责任到人,有效的提高新生儿筛查率。对于原来的一般化管理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可做也可不做。通过调节室温提高新生儿四肢表面温度及斜刺法采血可提高采血成功率及血片质量。

参 考 文 献

[1]贵州省卫生厅妇幼保健与社区卫生处,贵州省疾病控制中心妇幼保健所,贵州省新生儿疾病筛查中心.贵州省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操作手册.2007年8月.

冰心现代诗范文3

关键词:现代诗;教学;策略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现代诗的篇幅占了课文总数的六分之一还多,相当于两册书的容量,这充分体现了现代诗的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那么,如何挖掘现代诗的独特艺术魅力?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认识。

一、了解写作背景,把握情感基调

“诗”者,皆为感物而作,是心灵的映现。相对于古诗词的温柔敦厚、含蓄隽永,“现代诗”则强调自由开放的精神,以直率的情境陈述,表达起来相对情感明晰,易于理解,但要领会其精髓,都离不开对于作者及写作背景的深入了解。由于这些作品是作者在特定时间、特殊境遇的灵感迸发、情感宣泄,因此掌握了这些背景,对于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诗歌,并增进对诗歌的理解作用重大。

二、注重作品诵读,培养良好语感

语文教学中,诵读是必需的,正所谓“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诗歌读的方式要多样,合作读、齐读,可以读出诗的气韵和气势;个人朗读,可以读出诗歌的深层情感与个人理解。同时朗读也要体现出层次感:初读,读准字音、节奏,感知诗情;再读,读出诗味,品味情感;品读,产生共鸣,感受诗歌的独特韵味。在朗朗读书声中,使无声的文字变得有感情,使有限的语言富于活力,学生领略到汉字表达的奇妙效果,初步感悟诗句所积淀的文化气蕴,并逐渐提高对于现代诗的阅读欣赏能力。

同时,教师要重视范读的作用。教师对诗歌理解后的真情朗诵,再配上恰当的背景音乐,不仅可以让学生体会到诗文中的诗情画意,增强对于诗歌节奏、韵律及美妙音乐的感受力,更能激发起学生模仿、朗读的欲望,有利于学生在进一步的朗读、品味中,增强对诗歌的理解,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三、尊重独特见解,培养创新思维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受到启发和熏陶。对于同一首诗的理解,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教学中,教师不应该把自己的理解强加于学生,而应该在品读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充分体现并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在教学诗歌《锁不住的心》时,围绕问题“你从诗中,读懂了什么”,学生们谈论自己的看法。有的读出了“我”被锁在家的无奈,有的读出了“我”对于自由的强烈渴望,有的读出了孩子的天真、无邪,还有的读出了妈妈对孩子的不理解、专制。孩子们结合诗句,通过朗读表达出自己的理解时,只要合情合理,教师都要给予积极的肯定。

四、创设教学情境,品味诗歌韵味

诗中有画,画中有情,是中国诗歌的独特魅力,要让学生领略到情景交融其妙不可言的意境美,是现代诗教学的难点,这就需要语文教师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使抽象的教学形象起来。好的现代诗课堂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体验诗的魅力,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诗歌艺术的熏陶,更能够使他们受到“语文味儿”的浸润。在教学《纸船—寄母亲》一文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冰心赴美国留学途中的场景:在滔滔海浪声中,惟有茫茫大海,飞翔的海鸥,冰心在亲近自然、复苏童心的环境下,却缺少了最爱的母亲的陪伴,浓浓忧伤、深深思念顿时在教室里荡漾开来。情境的恰当渲染,为学生进一步走入诗人情感世界,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氛围和契机。

五、扩大课外阅读,积淀文化底蕴

课改提出的新理念强调:教师教学,不能教教材,而要用好教材,就是要创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积极开展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对于现代诗的教学,我们不能就诗教诗,要勇于把语文课堂的视角伸向更广阔的天地,把课堂学习延伸到学生的生活和大自然中。要在师生对话、生生交流和生本对话中,开发和生成开放、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课前对作者及背景的了解,学生已经积累了相关的知识;学完诗歌后,教师可以对诗人的其他诗歌,或同一主题的其他诗歌进行相关拓展。经过一次次积累,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合作、探究能力逐渐提高,语文功底、领悟理解力也渐渐地厚重起来。

冰心现代诗范文4

一、现代诗歌教学的困弊:滞后与含混

(一)滞后:教与学的错位

“滞后”是中学语文教学中诸多病症中的一个重要症候。当文学学术界早已引进“叙述视角”等进行小说解读时,现行中学语文小说教学还仍然仅仅围绕“三要素”大做文章。以《祝福》教学为例,如果我们不关注文中叙述者“我”,就很难在文本主旨探求上有深度突破:从单纯批判封建礼教的维度看出鲁迅对知识分子的批判与自我反省的意旨。而这,远非个案。

现代诗歌教学,一方面,教材选文与学生接受心理存在时差。纵观现行各版语文教材中现代诗歌选例,不论是冯至的《我是一条小河》、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等唯美诗作,还是卞之琳的《断章》、穆旦的《赞美》等运用现代诗歌技法的诗文,多数间离当下已逾半世纪。不可否认,经典需要时间磨洗与积淀,但是,这也就让这些作品从天性上与学生铸成了交流上的“鸿沟”。另一方面,教师的知识贮备与学生的期待视野存在落差。就高校语文师范教育而言,现代诗歌教学明显卑弱于其他专业学科。自然,秉持而出,在现代诗歌的发展脉络,及其历史发展中的艺术流派与审美追求的把握上,大多中学教师便捉襟见肘了,难以满足学生对现代诗歌的认知欲求。

(二)含混:古与今的一致

现代诗歌教学中的“含混”主要表现在教师教授理念上的古今一致。换言之,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乐于采用轻车熟路的古典诗歌教学套路去分析现代诗歌。这种一层不变的教学理念,直接导致了现代诗歌教学的“失重”。

下面是一则关于《再别康桥》的教学简案:

1. 导入新课:介绍作者徐志摩与写作背景;

2. 诵读诗歌:梳理字词,把握节奏;

3. 鉴赏诗歌:

(1)品味意象:“金柳”“浮藻”等;

(2)感悟情感:体味作者难以排解的别愁。

再来关注一则《秋兴八首》(其三)的教学简案:

1. 导入新课:介绍创作背景;

2. 诵读诗歌:教师纠正学生误读字音,训练学生朗读技巧;

3. 鉴赏诗歌:诗歌中有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包含作者哪些情感?

4. 总结诗歌表达技巧。

上述两个教学设计,司空见惯于我们的语文课堂中。平心而论,以简窥繁,我们不难看出,古典诗歌教学与现代诗歌教学,不论从教学流程,还是从教学主干内容提设上而言,均无二异。这点认识,不仅是语文教育客观批判与语文教学主观惶恐的交集,更是我们重新审议与践行现代诗歌的一个迫切而深沉的出发点。

二、现代诗歌教学的津梁:定位与养护

毋庸讳言,现代诗歌受到古典诗歌的烛照熏染,“丁香”“梧桐”等古典意象大量存现于一些现代诗歌中。但是,与古典诗歌相较,现代诗歌仍有大量独特的地方:现代诗歌的意象选取、技法运用等维度的建构不仅根植于古典诗歌,更受到西方现代诗歌的影响,对年青一代的影响亦是持久而强大的。因此,现代诗歌是“融合”的产物,既为融合,教授时,定位非常重要,否则,滞后与含混再所难免。

(一)定位:现代诗歌教学的肯綮

1. 诗歌史学意识定位

任何样式的文学都有着循序发展的历程。就现代诗歌而论,其发展大体历经三阶段,即:1919—1949年、1949—1966年、“”时期。

1919年至1949年,现代诗歌,无论是语言,还是技法层面,均显稚嫩与粗糙。由于急于跳出传统诗歌的桎梏,诗人们热衷寻觅西方文化的因子,大量借鉴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等的主张。如穆木天、李金发等以法国象征主义为师,开中国现代派新诗的先河。自然,文化充分涤荡的时代,亦是才人辈出的时代。这个时代,涌现出戴望舒、徐志摩、冰心等现代诗文大家。1949—1966年的现代诗歌主要借鉴前苏联的文艺理论,以贺敬之、郭小川等作为代表人物,诗体形式一般为楼梯体或民歌体,政治抒情味道十分浓郁。1968年以来,以食指为代表的“朦胧诗人”,开始颠覆时期政治口号式的诗歌。“朦胧诗”意象繁复、表达隐晦,重视书写个体精神。

脱离了文学史的定位,教师便很难有明晰的立场去审读现代诗歌。面对朦胧诗歌,我们沿袭浪漫主义抑或现实主义的诗歌理论对其进行解读,必然会出现失语的困窘。这便突显出厘清现代诗歌沿承脉络的紧迫性与必要性。释解兹题,语文教师可参读龙泉明的《中国新诗流变论》,常立、卢寿荣的《中国新诗》,洪子诚的《中国当代新诗史》等著作。

2. 诗歌解读意识定位

面对现代诗歌,我们除了应备具宏观意义上的史学定位观念之外,还应积极介入微观层面的文本解读。让现代诗歌具有“现代”的生命,核心是要练就一双善于发现“现代”的眼睛。否则,必将现代诗歌的解读推回古典。首都师大的孙晓娅在《新诗的思维术——新诗教学的改进策略》一文中,就为我们提供了一条解读现代诗歌之“现代”的别样门径。现摘录部分:

冰心现代诗范文5

一、挖掘现代诗歌的语言美

明代文学家苏伯衡说:“言之精者谓之文,诗又文之精者也。”语言是诗歌的载体,诗歌首先是一种语言的艺术。现代诗歌的语言常常会突破现有的语法规范,创设出新颖别致的表达方式。要挖掘现代诗歌的语言美,就必须引导学生领悟诗歌语言的深层含义,理解语言背后融入的作者的情怀和观念。此外,现代诗歌语言的音乐美、理性美、新奇美都会带给学生审美愉悦和深刻的感悟。现代诗歌的语言的跳跃性大大拓展了诗歌想象空间,有利于师生多元化的解读。

例如教学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就可以让学生捕捉诗歌中色彩艳丽的形容词,如“青荇”、“金柳”、“青草”等,不仅增添了诗歌的色彩美,而且创造了极大的想象空间,使人读来温婉,想来唯美。又如诗歌中“康河的柔波”、“榆荫下的一潭”、“彩虹似的梦”等隐喻的使用,使得这首诗意味深长,教学中,充分挖掘这些语言因素,不仅能增添诗歌语言本身的美感,而且使学生的审美目光被吸引到诗歌自身语言之上,获得真正的审美意义。总之,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对现代诗歌语言内涵的挖掘与领略中得到审美的愉悦和满足。

有些诗句,单靠学生的体验是达不到理解的层面的,这时,就需要老师的“讲析”,对某些诗句的深层含义,须在教师的引导下,反复体味、诵读才行。如鲁藜的《一个深夜的记忆》。这首诗中,“月光”、“阳光”、“深夜”、“黎明的音响”、“星“等意象,字面意思很好懂,诗人塑造了一个宁静而美好的意境,但在“深夜”的背后,更深沉的意境,就要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去体会、掂量、品味,从而感受更深一层的含意:“诗人是对于时代最敏感的人,是盼望黎明最迫切的人,这里的诗人不是指他自己,至少不仅是指他自己。”[1]课堂不是教师的一言堂,不要让教师的“讲析”来来替代学生的阅读感悟。现代诗歌中有很多语句看似大白话,实际上却蕴含着深刻的含义,需要学生反复诵读,方能体会。

二、挖掘现代诗歌的形象美

现代诗歌的形象常常是隐喻、拟喻、和象征的意象,意、情、意象的结合因此而显得比较隐秘。所以,现代诗歌的形象有朦胧美的特征。在教学现代诗歌时,就必须认真分析、品味,理解和把握这种形象,感受诗中的意境,从而体会诗人的情感。在开掘现代诗歌的审美内涵时,要注意形象的多元化倾向,让学生开拓思路,减少思维定势的影响,对诗歌形象进行立体的、多方位的观照和认识,从而获得更为丰富的审美感受。

例如教学裴多菲的诗歌《我愿意是急流》,就应该引导学生挖掘那些“超越了自然而又回到自然让我们触手可及的诗歌形象”[2],使学生在“浪花”与“小鱼”、“荔杯”与“小鸟”、“废墟”与“常青籁”一系列亲切熟悉的形象中,强烈而深刻地感受到诗人情感力量的撞击,进而感悟诗歌的形象之美,并通过形象获得内在的情感体验。

又如,在教学艾青的《我爱着土地》时,就可以让学生在跳跃的诗行中寻觅到“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等几个形象,以及这些形象之间的空白点,来填充自己的理解,从而感悟到诗人“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在教学《,你在哪里》时,可以让学生在诗行中填充能体现伟大人格的情节和事件,从而体会诗歌中蕴含着的对的无边的怀念和深深的哀思。

三、挖掘现代诗歌的意蕴美

现代诗歌不仅为学生的感官提供了一个个具体可感的形象,而且还通过形象,表达出一种更深沉、更丰厚的意蕴。黑格尔认为,一件艺术作品,我们首先接触的是它直接显现出来的外在的东西,但它的作用并不只代表它自己,而是为了表现另外一种更为内在的东西,即“一种灌注生气于外在形状的意蕴”。[3]诗人的神奇之处,就在赋予平凡乃至残缺精神意蕴之美,从而感染和征服人心。也就是说,意蕴是是超越于物象之外,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学生只有在老师的指导下去体味、领悟、想像,才能领悟现代诗歌的神韵。如昌耀的《斯人》:

静极――谁的叹嘘?

密西西比河此刻风雨,在那边攀援而走。

地球这壁,一人无语独坐。

这首诗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思想者面对真理孤独的一生,道出了人类与生俱来的悲怆,一种面对苍茫宇宙的独坐感。无语独坐时,总让人不由想起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柳宗元的“独钓寒江雪”,王维的“空山不见人”和“独坐幽篁里”,以及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黯然和悲怆,并在天人合一的自然气氛里,在静默的喧嚣中迸射出震撼人心的力量,以一种纯悴的、高贵的、切入人类心灵的灵光逼照着我们斑驳的灵魂。[4]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透过这一系列的形象,体验感悟其中的哲理意蕴,使现代诗歌因其富有深层次的意蕴而体现出更高层次的审美内涵与价值。

诗歌要在反复的吟哦讽诵中品味出美的。新课标在“阅读与鉴赏”部分指出:“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的表达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在“教学建议”中又指出,“加强诗文的诵读,在诵读中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诵读在诗歌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只有通过反复诵读,才能把握现代诗歌的节奏、语言、情感乃至更丰富、更深厚的意蕴。各种版本的语文教材中,入选的现代诗歌大都是优秀的抒情名篇,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闻一多的《色彩》、冰心的《纸船》、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舒婷的《致橡树》等等。所以,我们要抓住诵读来进行现代诗歌的教学,让学生通过诵读来感受现代诗歌的音乐美,品味现代诗歌的语言美、进而体验现代诗歌的意蕴美。

四、挖掘现代诗歌的结构美

现代诗歌的结构常常是诗人心理结构的外在表现和直接反应,是诗歌内在意蕴的外在表现形式,有时它甚至超过了诗歌语言本身的能量,因为形式对于情感的表达同样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现代诗歌教学中进行诗歌的结构分析也是审美化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余光中说:“我以为艺术的手法有两个基本条件:一个是整齐;一个是变化。诗歌的写作要用功夫做到整齐,不然不行,当然流于刻板单调也不行。变化不能无度,整齐要有常态,这两个坐标怎么调配是对新诗艺术的一个大考验。新月诗整齐但不知变化,写出来的是四行一段的方块诗。写自由诗的人写格律诗时,误把音乐性代替诗的形式,这就是韵文化。而一旦写自由诗就容易散文化。过分的散文化是不幸的,散文化是新诗的一大公害。”[5]在余光中的诗中,我们很容易看出他追求诗的整齐,讲究诗的和谐,但也力图在整齐中求得变化的艺术结构特征。

以余光中的《乡愁》为例,这首诗在结构上就呈现出寓变化于统一的美。所谓的统一,就是诗歌的段式、句式相对整齐,段与段、句与句之间又对称和谐,形成了一个统一的体系。所谓变化,就是追逐活泼、流动和蓬勃之美。全诗共四节,每节四行,诗人既注意了诗歌节与节之间相当均衡对称,又注意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和调节,从而使诗的外形整齐中又有了参差之美,回旋往复,一唱三叹,表达出了心中对亲人、对故国的无比眷恋。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引导学生对作品结构做这深入的分析,那么学生所获得的审美感受一定会非常的深刻。

现代诗人艾青在其《诗论》中说:“我们的诗神是驾着纯金的三轮马车,在生活的旷野上驰骋的。”“那三个轮子,闪射着同等的光芒,以同样庄严的隆隆声震响着的,就是真善美。”[6]真善美的统一是诗歌的审美价值标准之一,在现代诗歌教学中,教师要努力使学生在课堂中去体验真善美的境界,让现代诗歌教学成为学生的审美体验过程,这样,现代诗教才能真正地实现其应有的价值。

注释:

[1]曾卓.《宁静而深沉的意境》,选自苏教版九年级语文教科书《诗人谈诗》,160页。

[2]李卫东.现代诗歌形象的理想追求[J].自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04).

[3]童庆炳.童庆炳谈文心雕龙[M].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

[4]寒山石.倾听灵魂的风声――昌耀《斯人》赏析[EB/OL].http:///f?kz=96252037.

[5]何与怀.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N].华夏时报,2007,(189-190).

冰心现代诗范文6

一、山重水复疑无路――审视现状

《论语》记载:“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然而,在当代,诗歌在走下坡路。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1. 社会认同的淡化

自朦胧派诗人北岛《回答》一诗“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广为流传,中国的诗歌就渐行渐远。如今,提起诗歌,我们首先想起的就是“梨花体”、裸诵等一系列网络诗歌现象。中国这个诗歌的古老国度,已经失去了他存在的养分。国人多数都沉迷在小说当中。鉴于这种当前的大背景,又会有多少人固守在诗歌的阵地。

2. 教师认同的淡化

陆机在《文赋》中提到“诗缘情而绮靡”诗歌是有感而发。然而,有多少人会如李白般诗意大作。在当下,作为教师的我们,认为诗歌教学只要扫除文字障碍,学生能理解点诗句就完成了教学任务。这便降低了诗歌写作的地位。我们自己也很少去读诗、写诗,缺少对诗歌的正确把握。那就更谈不上去知道学生写诗。

3. 主体认同的淡化

诗歌的语言精练、跳跃性大、评价标准不一等特点,使诗歌已经淡出了中考试卷。学生对诗歌不重视,甚至是忽视。他们不明白诗歌创作于与作文也有着很大的关系。更不明白“诗言志”“诗缘情”“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的工具性作用。大多是学生对诗歌存在着畏惧情绪,“望诗兴叹”“望诗止步”,更不用说用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再加上老师千叮咛万嘱咐的“千万不要写诗歌”。学生对诗歌热情就被扼杀在青春这个黄金时间。

二、柳暗花明又一村――方法尝试

新课标指出:培养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而现代诗歌的意义不明确,因此,我们不能仅仅囿于书本上的简单学习。这样只会让学生的思想僵化。

钱梦龙先生发出了“呼唤语文教学诗性的回归”汪国真说过“诗歌要振兴,它需要围绕诗歌的本来面目。”当汶川地震时,那首诗温暖着我们每一个人“孩子,快/快抓紧妈妈的手,去天堂的路 太黑了/妈妈怕你 碰了头/快 快抓紧妈妈的手 让妈妈陪你走”……在当下,我们要做的就是要用诗歌温暖学生的心,用诗歌点亮语文课堂。

(一)点一盏“自信”之灯,照亮学生

在课堂的开始,我用了这样的话语:“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算起,到现在已经有三千多年的悠久历史了。龙的传人以其豪迈的个性谱写了一首首气势磅礴的诗作。然而,我们各地中考作文要求都会赫然标出“题材不限,诗歌除外”的习作要求,因为这种凝练含蓄的文学样式不好在评分时做统一要求。既然中考不让写诗。我们为什么还要“学写诗歌”呢?孩子们,这你们可就想错了。中国科举考试中有多少状元你知道吗?但你却知道那个因为落榜而彻夜未眠于姑苏城外寒山寺边的张继,只因为他那著名的《枫桥夜泊》。这又如“一语惊醒梦中人”学生对于诗歌创作冰冻的内心开始融化,点燃了学生进行诗歌创作的热情。

(二)点一盏“方法”之灯,引领学生

古人学诗贵在朗读,三分诗,七分读。严羽在《沧浪诗话校笺》中说道:“朝夕讽咏,以为之本”“酝酿胸中,久之自然悟入”学好诗歌,就要对诗歌反复的诵读。在此基础上把诗歌创作分为两个阶段:仿写阶段、创作阶段。

1. 仿写阶段

在学习完第六单元的轻叩诗歌的大门后,让学生试着仿写一些儿童诗歌。这个阶段是诗歌创作的最基础的阶段,仿写诗歌难度较低,学生看到自己的作品后也会激发写作的欲望。

2. 初步创作阶段

首先,诗歌要有情感。诗歌并不是语言文字的简单排列,也不是停顿节奏的拼凑。要向冰心那样“小诗抒我心中情”

其次,诗歌要构思新颖。郭小川说过:“没有新的构思,没有新的创造,就不要动笔。”

再次,诗歌要捕捉意象、创造意境。意象是饱含诗人感情,染有诗人主观色彩的物象。诗歌创作必须要在生活中选取一些物象运用到作品当中,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如《我爱这土地》让学生捕捉诗歌中的意象:“土地”代表着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接着,诗人还要营造一种氛围,让人品位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意境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