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雪的诗句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雪的诗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雪的诗句

初雪的诗句范文1

论文关键词:美育,高校教育,实施

引言

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从人类的童年时代开始,美就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主题。当我们一次次陶醉于原始陶器的那简单而又古朴的装饰纹路,一次次惊讶于埃及金字塔的雄浑壮观时,美就已经来到了我们的身边,并且伴随着我们去欣赏、探索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有了美的存在,我们逐渐从生活的艰辛中解放了出来,怀着一颗乐观的心情去看待周围的一切,劳动号子那婉转悠扬的旋律透出了勤劳的人民对于生活的热爱,民间舞蹈那铿锵顿挫的节奏谱写了人们在辛劳中挥洒激情的乐章。在强烈的精神愉悦中,人们开始了对于美的执着追求,古往今来,无数的“夸父”走上了寻美的历程,美也因此走进了人类生活,幻化出了多种多样的感观盛宴。美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点缀和装饰,在等待着我们的发现与挖掘,正如罗丹所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发现。”一言以蔽之,“处处皆是美”。

美是如此的重要,以至于一个人“无论到什么地方,总是希望把‘美’带到他的生活中去。”所以与之相应的美育也就一直是人们所关注的问题。无论是中国古代的礼乐为本的教育思想,还是古罗马“寓教于乐”著名论题的提出,都是人类依托于自身的文化背景从不同的角度对如何培养人类美感所做出的阐释和理解。从中可以看出,美育在人类的思想意识领域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哲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对整个人类寻美历程的深入总结。时至今日,尽管美育的形式和内容都发生的很多变化,但美育作为一个命题的重要意义和价值却始终没有减退,反而愈发重要。

学校是育人之所,韩愈在《师说》中已经提到“师者,传到授业解惑也。”这就说明,教师在学校中除了要传授学生科学文化知识,还要帮助学生解答人生之“惑”,作为高等学校来说,由于学生的心智已经日趋成熟并且处于蓬勃发展之中,更是如此。这样的人生之“惑”就包含了什么是美的疑问。而美育则是专门用来解答这个问题的教育形式。美育,归根结底地说,应该是“以艺术和各种美的形态作为具体的媒介手段,通过展示审美对象的价值意味,直接作用于受教者的情感世界,从而潜移默化地塑造和优化人的心理结构,铸造完美人性的一种有组织、有目的的定向教育方式。”由于美育具有这样的特殊性,我们在高校中实施美育的过程中,也要遵循既有的特殊规律。概括起来,有以下三点:

一、艺术感染,净化心灵

艺术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高级形态,经过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它已经逐步定型,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分支,基本来说可以分为造型艺术、表情艺术和综合艺术。在这些艺术的分支中沉淀着人们数千年来对美的认知,是审美意识相对成熟后的产物。因为艺术创作遵循“来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原则,所以在各种艺术形式中的美都经过了生活中的美的提炼,是审美特征最为集中的领域。美育虽然不能完成等同于艺术教育,“但艺术教育却完全可以说是美育的主体部分。”以各种艺术形式为手段,利用艺术本身所具有的感染性,作用于学生的心灵深处,就会使学生自身能够感受真实地感受到美的存在,感受到审美感受带给他们的精神变化。

由于审美活动是一种主体性很强的思想意识活动,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美育时也要突出审美主体——学生的地位,美育是要人们“心甘情愿地去接受美的教育,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美的熏陶”。作为大学生来讲,拥有一定生活经验的他们已经基本上具备了审美感受力,但这种审美感受力在其他意识的相互作用下过于薄弱。所以高校美育的着重环节应该是加强这种审美感受力的培养,激活学生潜在的审美能力,培养他们发现美的眼睛。整个的美育过程,应该是以引导为主,给审美主体提供一个审美的平台,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的客体循序渐进,逐步转化为能够独立自主地进行审美的自觉主体。艺术的这种审美集中性正好能够适应高校美育培养审美主体的教育目的,学生在种种艺术形式如音乐、舞蹈的感染中,能够对美有着最直观的接触,并且能够通过艺术的多次反复审美,了解到美感的持续性。

经过大量的艺术教育之后,在大学生对于什么是美有了自己的认识和理解之后,艺术作为媒介的作用就得到了进一步地延伸,来到了心灵净化的境界。艺术的最高境界应该是“余音绕梁”的,它与接受者之间的沟通应该是以情动人的,从这个方面说,艺术一项情感活动。每个人都是生活当中的艺术家,艺术也存在于生活的各个角落,但优秀的艺术家总是能够把生活中的精华之处提炼出来,用特殊的艺术语言如音符、形体等传达给接受者。所以,人们在接触艺术、鉴赏艺术的同时往往会找到自己在生活中的影子,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共鸣。正面的积极的共鸣之后,我们就会在领略了艺术之美得到一种心灵上的升华,使我们纷纷扰扰的心灵走向一种宁静与和谐,获得心灵上的净化,这样的净化更加有助于我们再次感受到美的存在,从而形成一种主体的内感外射系统,构建审美活动的良性循环。这就是艺术的深层魅力,也是美育要借助于艺术教育所达到的高级目标。

二、与人为善,和谐相处

美育在艺术教育的作用下,拥有了一颗美的心灵,它是那样的敏感而细腻,使我们发现生活本身的美,进而认识到处处皆是美。带着这样的心灵去观察世界,我们的情感是祥和的,我们本身也变成了审美对象,会有其他的审美主体来观照我们,完成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审美活动。这样,美育在高校中的实施就会进一步深化,完成它的第二个能级——与人为善。

就像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五彩斑斓的一样,人类所能认识的美的形式也呈现出多种面目,但它的基本内容却都是真、善、美的集合。我们通过大量艺术教育,使学生的心灵从浮躁中净化出来,洗去凡尘的污染,保有一颗赤字之心,只是完成了美中的真的阶段,而当人们用赤子之心反观世界时,必然会进入到了善的领域。真正的美是内在的善与外在的真的完美统一,美育和德育在这个层面出现了重合部分。在高校中,当我们通过艺术教育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之后,就应该借助各种课内课外的形式比如开展美学课堂、举办美育活动等深化这样的审美能力。引导学生把审美目光投射到崇高之上,不断提高自我,立志成为一个崇高的人。“当人们的审美情感与道德情感认识相契合,进而形成崇高的理念时,就自然会促进心理结构的‘内化’。”美育本身旨在激发主体的内在能力,与其他强制性教育不同的是,它不是严肃说教,而是能够通过多种手段,在情感上打动对方,说服对方,使其变被动为主动。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运用色彩和线条无言的控诉了犹大的卑劣和耶稣的庄重,小说《红岩》用最优美的语言、最深情的文字向我们娓娓道来那段在战争年代的特殊岁月,使我们对革命先烈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善是人类社会的人性之花,整个社会的和谐是大环境中善的体现,和谐本身也是与人为善的必然结果,这些同样也是美育通过美的教育需要完成的任务。“美育主要是靠美的形象打动人,把思想品德教育寓于美育之中,以美引善,使人在效法榜样的潜移默化之中实现道德教育,使人乐善好为。”成功的美育必然会从一种他律教育转化为一种自律教育,它会是善良成为学生做人的基本要求,把“爱美之心”深化为一种爱心的表达,从而塑造出很多善的榜样,这些榜样在生活中也会逐步地影响和改造周围的人和事,使美育的传播范围越来越广,最终成为整个大学生的时代特征。

高等学校是学生进入社会前的学校教育的最后一个阶段,被成为“小社会”的高校在锤炼了学生的智力素质的同时还要完成对其心理素质的培养,这样的人才能经得起社会的大风大浪,完成自己“宠辱不惊”的潇洒人生。

三、大爱无疆,完善人格

美育在经历了善的升华之后,主体就拥有了一定的内心自省能力,不断在生活中严于律己,久而久之就会在真的表现与善的驱使下过渡到美的突破——大爱无疆。“由于美是人所特具的真与善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所以美育的内容要广泛得多,它有主体感受能力、认识能力的培养问题,也有主体在实践中创造美的能力以及自我完善的追求等更加重要的问题。”美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审美活动是一种持续不断、循环往复的思想意识活动。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会使审美主体把注意力迁移到自身身上,关注自我美的完善,由“爱美之人”转化成“美人”。

美育在利用艺术教育为学生敲开了审美大门的同时,用善来塑造学生的灵魂,进而开始了对于美的终极关怀——全面发展的人。“美育的宗旨是培养全面发展的自由的人。”美育的目的是用爱来感化对方,用美来引导对方,但最终的目的是让人们生活得更加完满,尽量减少社会对人的扭曲与物化,减少外界消极因素对审美主体的影响,从而使人从片面走向完成,还人类以最初的自由本质,使人们成为全面发展的自由人。从这个角度来讲,美育对于对象的灵魂塑造过程应该上升到一定的层次,使审美主体人格更加的健全,活出一种人生境界。境界体现了主体进行审美活动时所完成的美的超越,它的最终结果就是“一种超知识、超、超道德的精神状态。”美在这时已经进入到了一种相对高级的层面,它摆脱了有形因素对它的束缚,来到了一种无形无疆的境地。“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中国先贤们已经用他们的智慧告诉了我们从有到无,无中生有的过程,作为作用于主体精神意识层面的审美活动也是如此。任何一种美,追本溯源都是从人类的生活走来,为人类更加完满而存在的,那么作为审美主体的人类,要能透彻地理解和欣赏美,就必然要成为一个自由而完满的人之后才能做到。审美活动有一个层层发展,逐步提高的过程,美育也因此需要一个提升的阶段,美的教育最终要落实成人的教育,培养一个有血有肉、正气凛然的积极主体,这样在生活他才能在生活去体会那无与伦比的浩然之美。

爱心是我们内在的善的外化形式,极致的爱心是一种宽广无私、永恒的爱,它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在处处皆是美的影响下把爱也传达到了人世间,爱周围所有的一切。主体要具备这种程度的爱心必然需要加强自身的人格修养,不断完善自身,健全自身,二者属于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在美育的进行中达到了统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育本身就是作用于人的心灵的复杂活动,美育教师首先要加强自身修养,展现自我美的一面,那么美育中,学生们就会在老师的言传身教下自觉地走向自我人格的完美塑造。

美育的实施必须要“立足于审美活动的基本特征,即从提高人的精神素质为目的,以审美境界的实现作为最终的要求。”在高校中进行美育也要在充分考虑到学生审美接受能力的基础上,按照美的原则引导学生在生活构建美的世界。美离我们并不遥远,它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都有美的存在,它们以自身的形态向我们展示着各种各样的美。学生在经过了美育之后,就会自觉主动地感受美的存在,体会美的魅力,在他们走出校园之后,又会把美传播到整个社会当中,使所有人在美的熏陶中获得完满的生活。这不仅是时代的需要、社会的需求,也是实施美育的初衷所在。

参考文献:

[1]朱立元主编美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2]董学文主编美学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3]刘叔成、夏之放、楼昔勇等著美学基本原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4

初雪的诗句范文2

老师问:“从数据中,你发现了什么?同一个摆每分钟摆动的次数一样吗?”大多数孩子回答:“一样的。”但有个孩子站起来说:“不一定!有三个组的摆每分钟摆动的次数很接近,但并不一样。”老师又问:“那么大多数组都赞同一样的吧?”孩子们回答:“是。”老师如释重负,总结道:“在相同间隔时间段里,单摆摆动的次数是固定的。摆的这个特性就是等时性。”

张红霞老师认为科学教育特有的内容就是让孩子们学习科学对事实的尊重、科学对观察的依赖、科学对结论的谨慎、科学对错误的勇于修正等。5个组的结论不能代表所有,我们知道:大多数人的意见并不一定就是对的。为了得出符合科学的“结论”,不惜漠视已经存在的3个小组的“意外数据”;为了追求课堂教学的“成功”,刻意回避“意外”,由此推导得出结论,这种弃科学本质于不顾,忽视科学理性态度的培养的伪科学现象,是与我们的科学教育相违悖的。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处理这些”意外数据”呢?

一、直面“意外”,培养尊重数据的意识

“意外数据”是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得到的,是实验结果的真实呈现。看似没有规律的数据,无法得出“科学结论”,却是对学生进行尊重事实、尊重数据科学本质教育的良好契机。当出现“意外数据”时,作为科学教师,不能敷衍、搪塞,要勇于直面“意外”, 妥善处理,引领孩子去思考、去发现:重视事实依据,合理怀疑;避免在证据不充分的情况下作出判断;避免将结论不恰当地进行推广;注意考察数据来源的可靠性和重现性。从中,使孩子们获得面对问题要积极寻求解决对策的科学教育的陶冶。

同样重要的是,我们要把握孩子们在获取数据方面的缺陷,培养他们安静地研究、细致地观察,准确记录每一个信息和数据,不随意挑选、更改、丢弃数据,建立“每一个数据都很重要”的认识;培养他们采用多种方式,多次重复实验,以寻求尽可能多的支撑自己假说的常态数据。从而实现培养他们尊重数据意识的目的。

二、反思“意外”,提高分析数据的能力

“意外数据”的产生是学生积极参与和共同构建知识过程中必然伴随的现象,具有积极的、正面的、不可替代的教育价值。当学生实验中出现”意外数据”时,教师应高度重视,引导学生像科学家那样敏感地留意“意外”,鼓励学生质疑“意外数据”,帮助学生共同分析数据产生的原因,引导学生仔细梳理、反思自己探究的全过程。

1.反思实验操作是否规范。小学生对科学实验具有浓厚的兴趣,几乎每一个学生都喜欢做实验,因为实验能满足学生动手的需求,满足他们的好奇心。但是在教学中,往往也会有部分学生把实验当作游戏,把教师的指导、实验操作的规范置之不理,花费了宝贵的时间,得到的却是“意外数据”。如“观察我们的摆”一例中,课后我对第三小组的学生进行了课后访谈,了解到第一次实验是由男生小李释放的摆锤,大约是由于兴奋吧,摆幅约有120°,后面两次实验是由小方和小杨做的,摆幅小于90°。我们知道无论摆幅大一些还是摆幅小一些,摆来回摆动一次所用的时间总是相等的,但前提条件是摆幅不能大于90°。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我让学生反思三次实验在操作上有没有不同之处。孩子们很快认识到第一次实验摆幅太大了,超过了90°。通过再次实验,他们得到了符合结论的常态数据。这个数据不但成了结论的强有力支撑,更是对学生实证意识潜移默化的影响,体现了教学的内在蕴涵。

2.反思变量控制是否到位。科学课从四年级开始出现对比实验,我们都很明确实验变量只有一个,控制实验变量是保证数据准确客观的必要条件。但在实际教学中,对刚接触实验的小学生而言,变量的控制是有困难的。当“意外数据”出现时,老师要做好指导者,帮助学生有意识地关注变量,并通过控制变量体现方法的科学性。如在研究“摆锤的重量与摆的快慢是否有关”的实验中,我让学生先将摆绳都设置成8厘米,然后分别挂一个、两个、三个钩码逐一增加摆锤重量进行实验,其他几组同学每次实验摆的次数都是相同的――16次。只有一个小组一倍摆锤重量时摆动次数是16次,两倍摆锤重量时摆动次数是14次,三倍摆锤重量时摆动次数是13次。

摆的快慢与摆锤的重量无关。那么这组同学为什么会得到这样的数据呢?我从这组数据出发,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实验过程,并在全班展示。发现这组同学挂钩码时是一个接在另一个下面,挂成一长条。这种挂法导致了实际摆长发生了变化,当然摆动次数就不同了。再次实验后,学生分析发现,是实验变量的控制出现了问题,影响了实验的数据。“摆的长度并不等同于摆绳的长度,真正的摆长是指支架到摆锤重心的距离”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课堂上,孩子们兴趣盎然,思维碰撞,主动探究,新的学习方向不断产生。在精彩生成的更深层次,更重要的是孩子们对探究严谨性的认识。

3.反思实验材料有否异样。一些“意外数据”的产生也不排除实验材料因素的影响。如四年级《不一样的电路连接》一课中,在学生用自带的电池尝试了两种不同的连接方式后,我组织学生讨论:在不同的两种连接方法中,灯泡的亮度是否一样。大部分孩子回答:“不一样亮。电池串联起来的灯泡更亮一些。”但是小赵说:“不对,我们小组是电池并联、串联的灯泡一样亮。”我并不急于表态,而是让这个小组的学生再次上台用备用的新电池实验。实验结果可想而知:电池串联起来的灯泡更亮一些。小赵还是有些不服气,小声嘀咕:“刚才明明是一样亮的。”我让他们小组的同学一起反思,寻找原因。小赵说:“会不会是电池的缘故?两次实验只有电池不一样。”这个想法很快得到了其他同学的认同。经过检测,小赵他们这个组的其中一节电池电量已经消耗殆尽,没电了。这样一来,两种连接方法的灯泡当然一样亮了。经过一番波折,出现”意外数据”的原因找到了,对出现”意外数据”的小赵小组来说,自己的研究受到了重视,探究积极性更高了,用事实说话使科学课堂变得更真实、更准确。

三、正视“意外”,丰富科学教学的价值

初雪的诗句范文3

1 丰富的实验基础知识

丰富的实验知识是做好实验的前提。首先,要认真学习新课标,了解其中实验的变化情况,深刻领会新课标的实验内容要求和变化的核心思想,不断提高新课标的实施能力。其次,要深入钻研教材。教师一定要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实验背景,明确实验目的,掌握实验原理和方法,清楚实验仪器、药品及实验细节。尤其是对实验的关键步骤、安全隐患、注意事项等必须了如指掌。

2 正确的实验基本操作

正确的实验操作是实验成功的保证。首先,教师的实验操作必须正确、规范、熟练,以起到示范作用。其次要会连接仪器装置。如组装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的装置、并会使用打孔器对橡皮塞打孔、对玻璃管进行加工处理等。最后,要会熟练取用化学药品和使用常见仪器。如粉末状或细颗状药品取用:一斜二送三直立;块状或大颗粒药品取用:一横二放三慢竖;液体药品的取用:倒放瓶塞握标签,两口紧挨倾斜慢,倒完盖塞原处放;使用测量仪器托盘天平、电子天平前要校零、调整等初始准备;使用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并有估计值等。

3 熟练的实验方法技能

熟练的实验方法技能是获得准确结果的前提条件。首先,要按实验操作步骤进行实验,对每一操作步骤都要能明确其中的道理,了解它的作用和可能结果。如量筒只能用于量取一定体积液体,而不能充当反应容器(如溶解、稀释等)等。其次要按实验动作规范操作,不得违反操作禁令。如使用研钵研碎固体物质时只能研碎不舂碎等。最后,要善于以精练的语言总结实验方法。如电解水的实验“正氧体小能助燃,负氢体大能燃烧”;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炼,顾及脸”(即:连接仪器检查气密性装入药品固定装置收集气体验满气体)。

4 强大的实验研究能力

新课标鼓励实验教学创新,因此,教师要在研究化学教材实验的基础上,改进和创新实验方法,不断挖掘贴近社会和学生生活实际的实验素材,通过反思和研究来改进实验教学。一是可改进具体实验。出于实验安全、操作方便、节约试剂、减少污染的考虑,可改进教材中分别存在现象不明显、污染严重、试剂用量大、操作麻烦的实验。①增强实验现象的改进研究,如演示实验【实验6―3】倾倒二氧化碳、 【实验7―2】粉尘爆炸实验、探究实验“电解水的实验”等;②减少污染的实验改进研究,如演示实验【实验2―3】硫分别在空气和氧气里燃烧、【实验7―1】燃烧条件的实验,探究实验“分子运动现象”等; ③减少实验结果误差的改进研究,如演示实验【实验2―1】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等。二是有条件的学校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动手做实验的机会,可研究改进、创新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活动。①将演示实验改为边讲边实验,如【实验11―1】碳酸钠、碳酸氢钠与盐酸的反应等;②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如【实验11―2】碳酸钠溶液与澄清石灰水的反应等;③将传统实验改为开放性设计实验,如探究实验“某些酸、碱、盐之间是否能发生反应”,让学生设计实验证明他的判断;④将学生实验活动改为探究性实验,如实验活动3燃烧的条件;⑤根据需要补充实验,如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实验等。三是条件有限的学校,可采取教师演示实验或利用替代品进行实验,研究开展微型实验、家庭小实验等。如指导学生利用生活中的废弃物(饮料瓶和小药瓶)制成简易的实验仪器,从日常生活用品中寻找可替代的化学试剂(鸡蛋壳和贝壳代替碳酸钠、食用碱代替碳酸钠)进行实验等。四是结合日常生活和生产实际,可设计适合学生动手操作的课外实验,如除去水壶或热水瓶胆内的水垢;测定当地厂矿排放的酸性或碱性污水、田间地头土壤的pH等。

5 良好的实验习惯养成

良好的实验习惯,是化学实验素养的“健美”过程,它是化学实验素养内在美的外在表现。良好实验习惯养成,应做到“装置归整齐全”“用具排列有序”“节约蔚然成风”“记录科学规范”,为学生的实验起好示范作用。一是教师必须养成试剂、仪器使用有条不紊,摆放整齐,仪器、试剂使用后立即复原,实验台整洁干净。二是要养成正确使用试剂、仪器,重视实验安全和环境保护意识,形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如配置硫酸溶液时,应注意将浓硫酸缓慢加入蒸馏水中并不断搅拌,以防止浓硫酸溅出而可能导致实验安全问题;废酸、废碱和实验后的残渣、残液或所得化学产品要倒入指定的回收缸内,按照绿色化学原则进行回收、重复使用和再生。三是要实事求是,认真、细致、严谨,养成诚实记录实验现象、结果,注意有效数字正确使用的习惯。四是要节约水、电、燃料和试剂,实验中的废纸、火柴梗、碎玻璃等不乱扔,更不能投入水槽中,应放入废品桶中等,养成节约、环保的习惯。

初雪的诗句范文4

古代中国作为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所留下的优秀诗篇、经典名句灿如星海,名篇名句在语文课本中所占的份量有增无减。随着中国与世界交往的日益频繁,古典诗词名句也成为传播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但由于对名句的深刻内涵了解并不深,学生难免感觉到古代诗歌的枯燥,加之翻译过程中的不当处理,诗句的教学始终是一个难点。“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这是课标明确作出的规定。为拉近现实与要求的距离,我认为,可从三个大方面入手,以促进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更深入的理解和更广泛的传播。

一、点明诗意之美

诗词名句,常常以意境美、意象美给人艺术上的美感享受。从古到今,很多古诗文从不同的侧面展现了祖国河山的壮丽。如教学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老师可应用生动的语言勾勒文中绝妙的图景,让学生脑海中有鲜明可感的景象,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常言道“诗如画”,这是确定无疑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一幅多么清幽静谧、令人遐想的美景!诗情画意,尽在其中。又如李白《渡荆门送别》中的“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气势又是何等壮阔!他的《静野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以及“朝辞白帝彩云间”、“孤帆远影碧空尽”、“飞流直下三千尺”等名句,意境意象多姿多色,更是流传千古而不衰。根据古诗词的这一大特点,我在教学中也常让学生画画,让他们根据理解,发挥想象,把自己认为最好的图景用他们的笔表现出来。此时,学生们都会异常地兴奋、异常地投入。“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出自南宋诗人杨万里的《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此诗是一首清新的小品,一切都是那样的细、那样的柔、那样的富有情意。它句句是诗、句句如画,展示了明媚的初夏风光,自然朴实,又真切感人。这首诗描写一个泉眼、一道细流、一池树阴、几支小小的荷叶、一只小小的蜻蜓,构成了一幅生动的小池风物图,表现了大自然中万物之间亲密和谐的关系。泉眼悄无声是珍惜细细的水流,树阴映水面是它喜欢晴日的温柔;小小的嫩荷刚露出紧裹的叶尖,早飞来可爱的蜻蜓站立在上头。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之情,通过对小池中的泉水、树阴、小荷、蜻蜓的描写,给我们描绘出一种具有无限生命力的朴素、自然,而又充满生活情趣的生动画面。

二、点明诗意之情

唐代诗人王昌龄在《芙蓉楼送辛渐》中写道:“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远在江南,送友人返洛阳,以自己的心如冰洁玉莹作比,表示自己的气节清廉,比喻是多么生动啊!唐代著名诗人孟郊写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诗中亲切真淳地吟颂了伟大的人性美——母爱。诗的开头两句,所写的人是母与子,所写的物是线与衣,然而却点出了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中间两句集中写慈母的动作和意态,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深笃之情。虽无言语,也无泪水,却充溢着爱的纯情,扣人心弦,催人泪下。最后两句是前四句的升华,以通俗形象的比喻,寄托赤子炽烈的情怀,对于春天阳光般厚博的母爱,区区小草似的儿女怎能报答得了呢?全诗最后用一双关句,写出了儿子对母亲的深情。全诗无华丽的词藻,亦无巧琢雕饰,于清新流畅、淳朴素淡的语言中,饱含着浓郁醇美的诗味,情真意切,千百年来拨动了多少读者的心弦,引起万千游子的共鸣。这两句是前四句的升华,通俗形象的比兴,加以悬绝的对比,寄托了赤子炽烈的情意。

初雪的诗句范文5

一、授课教师与学生均需明确课程开设的意义,并明确培养目标

授课教师应当高度重视本课程的开设对于培养生物专业学生优良科学素养的重要性。生物专业是需要进行大量试验并总结分析试验结果,才有可能验证或发现与生命相关的变化规律。授课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使学生认识到本应用性课程的开设有利于培养他们科学地进行试验设计,快速掌握并优化试验方案,从而减少试验的次数,缩短实验周期。另外,努力让学生认识到经过试验获得的大量原始数据是需要经过严密统计分析处理,才有可能寻找出事物的内在规律,才有可能科学地解释各种生命现象。因此,授课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认识到试验设计能力和分析总结能力对于生物专业学生解决科学研究问题的重要性。

二、课堂教学的改革探索

教师需根据教学目的不断进行教学的调整、补充与完善,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多思考、多研究,不断拓宽知识面。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努力做到把握重点难点,努力让学生融会贯通,熟练掌握。对于试验设计方面,应当注重强调试验设计的基本思想、基本原则和设计方法的正确运用。教师应当注重考查学生对于重点难点问题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统计分析方法的正确性与熟练度。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当加强师生互动环节,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增强学生的实操经验,鼓励学生尝试用所学的知识去整理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其他学科的实验数据,学会并掌握根据现学的统计分析方法分析自己的实验结果。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还需要加强对多媒体技术的运用,通过多维模式进行教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而加强学生的学习效果。现代多媒体信息量大、形象直观,可以减少教师在课堂上板书和画图的工作,更好地利用教学时间。此外,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演示统计软件处理的实例,可以直观、清晰地指导软件的运用,达到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和积极性的目的。

三、在课程配套方面,生物系应当追加统计分析软件相关方面的选修课

初雪的诗句范文6

学习效率的提高,有赖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提升,只有学生把学习当作是一种乐趣,能够积极主动地去参与到历史学习中来,才能真正提高学习效率,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凸显出来,将学生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去体会并且享受学习历史知识的乐趣。这还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正确运用教学方法,做到课堂教学既能吸引学生注意,又能让学生在愉快的教学氛围中学习和掌握历史知识。例如,在对学生进行“”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巧妙运用了历史情景剧进行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让学生熟悉教材相关内容之后,引导学生进行即兴表演,既要表现出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又要表现出林则徐的英雄壮举。学生们都非常兴奋,马上分组讨论并且组织素材,积极讨论台词和表演动作。课堂剩余15分钟时间时,同学们争相上台表演,有的同学表演清政府的对外妥协和签订不平等条约的情景,有的同学表演林则徐大义凛然销毁鸦片的场景,同学们在台下为台上的同学不断鼓掌,演到精彩之处更是群情激奋。通过这样的教学,的相关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形象就像是学生亲身经历的事件一样,在学生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巧妙运用历史情景剧进行教学还在于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学习的兴趣。教学实践已经证明,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并且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才能实现教学预期目标。历史情景剧在历史教学中的巧妙运用,其目的就是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学生创设适合学习的氛围,而不能是简单地照抄照搬和人物对话,更不能弄成一部乏陈无味的电影,让学生失去兴趣。例如,在对学生进行“社会生活的变迁”这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我国人民在后在社会生活方面的巨大变化,尤其是吃穿住行等方面的变化,我安排学生将春晚小品《昨天•今天•明天》在课堂中表演一遍。两位同学模仿宋丹丹和赵本山的表演非常成功,惟妙惟肖,赢得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表演结束之后教师适时地引导学生对其中几个片段进行了回忆,如贫困生活时期“薅羊毛织毛衣”、“一件家用电器竟然是手电筒”等,然后对富裕以后的生活进行串联如“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外出旅游”等情节,通过这些贫富时期的对比引导学生很快理解并且掌握了历史课程中的相关教学内容,达到了预期教学目的。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有效地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对历史课程学习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包括团结协作能力和不断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历史教学中历史情景剧的巧妙运用对于学生创新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的提升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帮助。历史情景剧的编排和表演不仅仅是历史学科知识的展现,更是多学科知识综合展现的结果,同时还要发挥学生在创新方面的能力,如在“”这一课程的教学和历史情景剧编排中,在情节设计和剧本编排中同学们经过多次反复修改,力争在细节上做到完美,在道具的使用和主题的表现方面,同学们也是经过了长时间的讨论和争辩之后才最后确定,这个过程中都展现了同学们相互之间团结协作的精神,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又例如,在对“北方民族大融合”这一课程内容进行教学时,历史情景剧在编排中需要较多的人员,全班同学齐上阵,有总导演,也有主角,大家分工明确,各司其责,既有旁白,又有课程中涉及的相关大臣。为了完成历史情景剧的表演,大家都认真揣摩各自角色,有的同学还把内容写在纸片上,并不断修改和完善剧本内容。这一过程正是同学们团结协作的体现,有效地提升了同学们的团队意识和分工合作精神,对于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具有较强的提升作用。

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历史学科的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素材,也为学生进行历史情景剧的编排提供了大量生动的内容。例如,在对学生进行“”这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告诉学生在进行历史情景剧编排中不能与之前上映的电影和电视剧雷同,要有自己的创新。学生们接到任务后表现的非常兴奋,认真查阅相关历史教材和历史史实,不断变换表演主题,在台词和道具的选取上也是认真负责,尽可能符合当时的历史情境,然后进行认真的排练和表演。这些对于学生改变以往学习习惯和学习观念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帮助,能够引导学生不断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能够根据不同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思维创新和行动创新,提高了自身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历史情景剧运用的注意事项

1.历史情景剧所涉及的内容,必须是教材的重点或难点,必须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教材的认识和理解。同时选择内容要有可演性,历史知识全面而系统,课本内容的编排注重表现历史的全貌,并非所有的知识都具有故事性和可表演性,要进行选择。要选形象、生动、可演性、可看性强、易于编排、紧扣课文中心的内容作为课本剧的素材,这样才能体现出为教学服务的真正价值。

2.编排上要相信学生的智慧,给学生发挥个性的机会。在编排课本剧的过程中,学生编排的内容可能会与基本的史实略有出入,老师要及时给以指导,加以说明。要爱护学生的积极性,有时还要容许学生编演的课本剧与事实有少许出入,只要他们能编排出自己对历史的理解,就是学习的成功。

3.摆正课本剧表演的位置,注重课堂教学各部分的联系。课本剧表演是教学的手段,是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一个过程。表演是为授课服务的,不能因其可看性而喧宾夺主,代替课堂教学。各环节要紧密配合,为主旨服务。

4.历史情景剧教学要围绕、服务于教学这个中心,避免学生看热闹,要有效利用历史剧表演,引导学生的思维过程。要引导学生关注表演结束后的探究,即结合表演内容与教材知识分析教学中要解决的问题。

5.利用历史情景剧教学,促进对话、互动的课堂不能丢掉“秩序”和“规则”。新教育观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历史情景剧表演可以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可是,另一个问题也随之出现了,有时候,学生一旦动起来,课堂秩序就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