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芽的生长过程观察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豆芽的生长过程观察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豆芽的生长过程观察

豆芽的生长过程观察范文1

一、案例描述

自然角中各种植物生机勃勃地生长着,每天都有孩子来浇浇水,带植物晒晒太阳,和植物说说悄悄话,有一天……

案例一:发现豆芽

黄子轩从家中带了自己种的植物来班,晨间区域的时候,谢沐霏和黄子轩两个人蹲在植物前,时不时摸摸已经长出的植物,并轻声交流,谢沐霏问:“黄子轩,你这是种的什么呀?弯弯的,好漂亮!”黄子轩说:“这是我和妈妈一起种的豆芽。”

案例二:豆芽从哪里来?

牟B闻声而来,用小手也摸了摸豆芽,问黄子轩:“你们用什么种的呀?”黄子轩说:“就是那个圆圆的黄豆。”说完,跑到美工区,取来了一个小小的圆圆的黄豆:“你看,就是这个。”牟B说:“啊?黄豆可以种出豆芽啊?”

案例三:了解黄豆和豆芽的关系。

牟B冲进教室,拉住老师的手:“老师,你来看一下。”到了自然角,牟B说:“老师,黄豆小小的,豆芽长长的,怎么长出来的啊?”

二、案例分析

在课程生活化的背景下,我们提倡的幼儿园活动不再是老师安排的活动,而是要在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下,跟随幼儿的脚步,一步一步挖掘他们想知道的,他们想了解的,从而去满足他们的需要,拓展他们的经验。

班级幼儿的兴趣:在春天的主题中,自然角就是我们班级热门区域之一,孩子们对于自然角潜意识从被动到主动,从无想法到有意识地去观察,一次次的交流分享,让孩子们对于自然角的兴趣越来越浓,一盆新长出来的豆芽引发了孩子们无数次的对话。

小班幼儿年龄特点:小班幼儿对周围事物充满浓厚的兴趣,对新鲜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也许案例中的豆芽在生活中非常常见,但是生长在盆里的豆芽却不常见,而且这还是小伙伴自己种出来的。关键小种子还是硬硬的黄豆,孩子们的经验架构中出现了疑问,随之而来的也就是问不完的问题。

以上种种故事的发生,通过教师一次次地观察孩子们的语言、动作、神情等,我们发现“黄豆”是怎样“炼”成的话题已经成为班级幼儿最核心的话题,于是我们从第一个活动《黄豆和豆芽》开始了黄豆“炼就”之旅。

三、跟进措施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出了3~4岁幼儿在科W探究方面的学习与发展目标有:“认识常见的动植物,能注意并发现周围动植物是多种多样的。“喜欢接触大自然,对周围的很多事物和现象感兴趣。”因此建立在理论的基础上,我们针对幼儿的发现和兴趣,以“黄豆”为点,开展了一系列的操作体验活动。

(一)以“操作体验”为活动形式

幼儿最喜欢游戏,而以操作体验为主的形式更是孩子们钟爱的游戏之一。在一次次的操作体验中,幼儿亲身探索,获得感官上的认同。

因此我们将周目标定位为:第一,认识黄豆,在玩一玩、说一说、吃一吃的过程中了解黄豆的基本特点和用途;第二,在黄豆的生长过程中,会观察细微的变化,并简单地记录。

相应的体验活动有科学探索“黄豆和豆芽”“种黄豆”“加工豆浆”“黄豆游戏场”,语言游戏“黄豆黄豆在哪头”,音乐游戏“数豆豆”,美术活动“豆豆贴画”,品尝黄豆芽和豆浆等,让幼儿在各个领域的体验活动中了解黄豆。

(二)以“猜想验证”为观察线索

当孩子们了解了黄豆和豆芽的关系后,祝锦雯说:“我知道豆浆也是黄豆做的。”顿时引来了孩子们的激烈讨论,有的说到了吃的豆腐,有的说到了豆芽。于是在激烈的讨论中,我们进行了大胆的猜想:“黄豆到底还可以干什么?”孩子们结合平时的生活经验和自己的观察,利用图画和符号的形式展开了大胆的猜想,并在这一周不断通过操作体验去完成自己的验证。

(三)以“观察记录”为方式方法

在这样的课程背景下,孩子们对于植物生长过程越来越感兴趣,有着问不完的问题:“为什么黄豆是黄色的,长出来的豆芽却是绿绿的?”“为什么黄豆那么硬,却能长出东西来?”“长出的豆芽到底是什么样子的?”……于是,在科学区中,投放了干黄豆、已经生长出来的豆芽、放大镜(第二次观察时投放)、纸、笔等材料,让幼儿自己去探索、去发现。

(四)以“分享交流”为提高能力

在一次次的操作体验中,孩子们通过摸一摸、看一看的方式去了解黄豆的方方面面,于是我们通过交流分享的形式,让孩子们说一说自己的发现,通过分享的形式将自己的经验转化为同伴的经验,从而改进观察的方法,提升记录水平,拓展了解黄豆相关知识经验。

(五)以“家园合作”为提升经验

课程的开展还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在猜想、验证、探索、发现的循环过程中,家长资源是不可或缺的,妈妈带着孩子走进菜场,了解黄豆、了解豆芽、了解豆腐等食物,爸爸带着孩子一起准备种植黄豆的材料和工具……祝锦雯在星期六和妈妈一起去菜场买了腐竹,周一早晨兴奋地和老师说:“我昨天还吃了黄豆做的腐竹,可好吃了,和黄豆是一样的颜色。”自然角里黄豆宝宝开始生长,谢沐霏拿着自己的黄豆宝宝,对黄子轩说:“你看,我的黄豆也发芽了,马上就会和你种的一样了。”

小小的黄豆引发了幼儿一系列的思考,一系列的课程也随着幼儿的越来越多有关黄豆的问题在深入开展着……

豆芽的生长过程观察范文2

星期四

阵雨转多云

今天,我想观察一下黄豆的生长过程。于是,我拿来一个盘子,放入一张厚纸,抓了一把黄豆放在上边,浇上了水。再盖上一张布满圆孔的纸和一块纱布,这样豆宝宝们就可以呼吸到新鲜空气了。

2008年4月18日

星期五

小雨

今天一大早,我就迫不及待地去看黄豆。我发现水溢到最上边一张纸上来了。掀开纸和纱布一看,哇,黄豆宝宝们可真厉害,把水都吸干了耶!

我还发现,黄豆宝宝吸了水后都长大了,很饱满,像吃饱了饭似的,肚皮圆鼓鼓的。它们还脱掉了“外衣”,露出了光溜溜的“身子”。

2008年4月19日

星期六

多云转阴

今天,我又去看黄豆。黄豆终于“窜”出了嫩白色的小牙。我兴奋极了,决定要仔细观察它们。

2008年4月20日

星期日 多云转小雨

豆芽的生长过程观察范文3

我今天去菜市场买了一些绿豆,准备做一个“绿豆发芽观察的实验”。

刚买回来的绿豆是浅绿色的,呈椭圆形。它摸起来硬硬的,又光溜溜的,真怀疑这么硬的身体里能长出翠绿的小豆芽儿。

我取了二十几颗绿豆倒进杯子里,放到能照射到阳光的窗户旁,准备泡上整整一晚上。

看着这可爱的小豆子,直希望它们快点长大。

十月二日 星期二 晴

过了一宿,我又跑去看绿豆。经过一整晚的浸泡,绿豆变成了青绿色。看这些绿豆,比刚买来的胖出了一半,这是为什么呢?奶奶告诉了我,这是里面的种子生长的痕象,以后种子还会破壳而出呢!

我还在绿豆上放上浸了水的沙布,这样使水不会太多,也不会太少,对绿豆起着有湿润的作用。

过了几个小时,我又来看望绿豆。一开始,什么发现也没有。后来,在我的仔细探究下,才发现了这个隐蔽的东西。原来在绿豆一端有一个小小的圆圈。这个圆圈的颜色不知道是哪种白色,不过,看着很像鱼肚子上的那种白色。

这白点里有什么呢?绿豆接下来还会发生哪些变化?我带着疑问进入了梦乡。

十月三日 星期三 晴

一梦初醒,我赶忙奔向绿豆。绿豆果真大了不少,差不多有一个小孩的指甲盖大小,大约是原来的两倍呢!不过,我还有一个惊喜的发现:在绿豆的白色圆点之中长出了一条很短很短的线。我连忙拿出科普书对照知道了这便是绿豆的根,用于吸收营养送给绿叶。那根的颜色是乳白乳白的,看起来像甜美的牛奶,真想使劲的咬它一口。刚长出的茎长只有五六毫米,连一个手指的宽度也达不到,真短!宽更少,只有一两毫米,细的只有笔芯那么粗,看起在一点儿也不显眼。它很脆弱,小风一吹就会摇动,弄得要死要活的样子,好像被别人碰到一根毫毛就没命似的。

啊,小茎儿,快点长大吧,不要再这么脆弱了。

十月四日 星期四 晴

又是新的一天,我洗脸刷牙之后,吃完早饭儿,就去看看小豆儿。我拿开沙布,朝杯里一看,呀,绿豆的壳被撑破了一半,从里面升出嫩绿色的小绿芽。小绿豆摸上去特别光滑,感觉特别舒服,将来豆芽芯就长在上面。这些事实都说明,奶奶说的是对的。

此外茎儿也长起来了,从原来的很短到变长,原来那五六毫米长,两三毫米宽的根摇身一变。变成了壮多了,可见根的生长速度是多么的快。而且绿豆茎儿的头上有一点半黄半绿迹象,这是什么呢?

……

昨天(十月七日)绿豆发芽了,长出了碧绿的叶子,奶奶说:“我们马上可以吃到绿豆芽了。”

豆芽的生长过程观察范文4

当前许多课堂仍然存在着包办探究明确道理、叙述实验灌输结论、活动杂乱低效无果等问题,这些做法,让学生囫囵吞枣、死记硬背,知识固然学了不少,但却束缚了学生的手脚,桎梏了学生的思维,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阻碍了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提升。

其实,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科学世界时,学生作为科学课程学习的主体,会产生无比激情和盎然兴趣。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意愿,以开放的观念和心态,为他们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融洽的学习环境,引领他们到校园、家庭、社会、大自然中去学科学用科学。科学课程的开放性,表现在时间、空间、过程、内容、资源、结论等多方面,教师不能局限于教材,必须利用与开发多种多样的课程资源。

一、拓展教材资源

课程标准提出“用教材教”的理念,能在更大程度上把知识的教学融合在培养能力、态度的过程中。教师设计教学目标时,要有“用教材教”的意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把科学探究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有机地与科学知识目标结合在一起。

一是时间上的拓展。课堂上的时间毕竟有限,教师应引领学生课后进行研究,让他们自己去设计、制作,通过向课外拓展,让学生有更多动手、动脑的机会。

二是空间上的拓展。学生在课堂上受到空间的限制,许多活动不能很好地展开,这就要让学生走出课堂,到生活和大自然中去进行更多的研究活动。

三是内容上的拓展。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长、教材的内容,安排他们开展小制作、小实验、小发明或者写小论文等活动。这样不仅巩固了科学知识和技能,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案例一:《探究种子发芽的条件》活动方案

“种子发芽实验”主要是探究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教材主要环节:通过猜想提出问题——设计对比实验——进行实验——整理数据得出结论——种植绿豆芽。显然,依靠课堂40分钟是不可能完成此探究活动的,而且种子发芽的过程是阶段性的,变量的控制要求很严格,实验的数据必须准确。为此,我们设计了专题性的探究活动《探究种子发芽的条件》。

1.分析学情

学生对植物生长的条件有所了解,但对种子发芽的知识了解不多,对发芽条件的认识更是模糊。通过课前了解发现,学生通常认为阳光、温度、土壤、水、空气等都是不可或缺的,认为光照越好,绿豆越容易发芽,芽长得越长,以为种子发的芽就是植物的茎、叶,不清楚根的形成与芽的关系。五年级学生已经具有做简单对比实验的基础,了解对比实验的基本要求。

2.预期目标

全程经历绿豆发芽过程,即通过土壤栽培,探究绿豆从下种、发芽、长叶、开花到结果的全过程。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学习提出问题,合理进行猜想,根据问题猜想,找到实验条件,选择控制变量,设计实验,制定实验计划,按照计划实施实验,记录实验数据,整理和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科学结论,认识到对比实验中控制变量的重要意义。

通过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实验探究,整理分析数据,进行社会实践调查,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科学研究的兴趣,增强社会责任感,并真实地感受到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3.实验人员

实验学生40人,辅导教师1人,市场被调查者1~2人,专家1人。

4.方案详情

(1)活动内容。绿豆种子发芽是否需要水,绿豆种子发芽是否需要空气,绿豆种子发芽是否需要温度,绿豆种子发芽是否需要阳光。

难点:绿豆种子发芽是否需要空气,绿豆种子发芽是否需要阳光的实验探究。

重点:绿豆种子发芽是否需要阳光的实验探究。

创新点:绿豆种子发芽是否需要阳光的实验探究。

(2)可利用的各类科技教育资源除学生家庭外,还包括菜市场、农业大学等。

(3)活动过程。

活动一:种子发芽实验

如下种子发芽条件的实验,每个实验两组同做。

①绿豆种子发芽是否需要水;②绿豆种子发芽是否需要温度;③绿豆种子发芽是否需要空气;④绿豆种子发芽是否需要阳光;⑤种子发芽是否需要土。

教师要善于抓住实验中出现的意外现象引导学生做延伸研究,如观察时从培养皿的底部可以看到根的状态(如图1所示),教师要指导学生抓住机会,观察根的结构,认知根能吸收水分和养分的作用,了解根的向地性,为根的研究做好知识储备。

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实验材料深入探究,如选取对比实验时,同一个装置中的绿豆芽分开培养,一个放在阳光下,一个罩盒放在暗处,进行绿豆芽生长是否需要阳光的对比实验。又如,选取另一个装置中的豆苗,分开培养,做豆苗的向光性实验。

活动二:观察豆苗的生长过程

经历黄豆和绿豆种子在土壤中种下、发芽、成长(长叶、长高)、开花、结果的过程,按时做好科学观察记录,探究分析植物生长过程、发芽率、向光性等。

豆苗的生长过程需一个半月的时间,可以让学生经历种植过程,体验成功的乐趣,锻炼坚强的意志,习得科学方法。

活动三:调查访问

教师带领同学们到菜市场调查卖豆芽的商家,请教科学专家,上网查阅资料,并写出科学小论文。

二、挖掘环境资源

环境有着春风化雨、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创设独特浓郁的科学氛围是现代教育的一个理念。学生是学校的主人,把校园营造成一座科技育人的乐园,让他们置身其中,每天能感受到浓浓的科技气息,从小就受到科技文化环境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一定会得到提升的。

案例二:动态星空

“四季星空”的观察是教学的一个难点,以往采用的方法多是利用投影、活动星图,但投影出示的是竖直的平面,活动星图可视性很小,无法实现指导时共同观察,存在空间方位上的差异,教师利用这两种手段难以有效指导。

我设计了4米见方的活动星图置于屋顶天花板上(如图2所示),通过技术手段(电路驱动、led发光管、地面遥控等)调控,实现了观察、交流、指导同步进行。鲜活的动态模拟增加了学生的兴趣,还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夜间观星的热情。有了校内动态星空做引领、校外活动星图做帮手,教师再引领家长带领学生夜间观星画图,学习效果非常好,很容易地化解了“星空教学”的难点。

案例三:安装科技橱窗

学生小制作能将知识与探究紧密结合,是学以致用的具体体现,不仅丰富了学习资源,还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可小制作参与者毕竟是少数,如何以点带面成为一种辐射呢?

我们将三楼走廊设计成科技长廊,在楼道墙壁上安装多个活动橱窗,设计了可动手操作的实验装置,如串联并联电路、音调的高低、哈哈镜等(如图3所示),还留出了几个空闲的橱窗,作为学生制作展示平台,小杆秤、水钟、摆、小开关等学生作品成了大家争相参观的内容。作品时有更新,激励了大家创作的欲望。橱窗使学生动手动脑趋于主动,观察思考渐成习惯。

案例四:奇异的彩虹

通过小学科学这门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小学生保持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发展学习科学的潜力,为他们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打下良好的基础。留心身边科学,让探究成为一种习惯尤为重要。

201 1年10月14日下午4点多,学生急匆匆地叫我到操场去看奇异的彩虹。只见在天空的右上方出现了一抹“彩虹”,可是没有下雨呀,更奇的是弧度和彩虹相反,我赶紧用手机拍下了照片(如图4所示)。面对学生叽叽喳喳的追问,我留下了查阅资料的作业,并请他们明天交流。

第二天,我们专门上了一节汇报课,先是学生反馈,我用提前做好的课件相机补充。有学生查得这种现象是环天顶弧,它是一种由太阳光折射形成的天文奇观。阳光以一定的角度照射在距离地面约为6096米至7620米处,日光与云层中的细小冰晶扁平面相接触时,光线在每个晶体内发生弯曲,并折射出七色光谱。因为冰晶呈扁平状是六角形,它们反转了光线,形成一种倒挂曲线。我通过课件图像引导学生把它和彩虹进行比较,更加清楚了两种自然现象。

有的同学还查到了双道彩虹,知道了比较明显的那一道彩虹称之为虹,而外面那一道暗一点的彩虹称为霓,在水滴内经过一次反射的光线,便形成人们常见的彩虹(主虹)。若光线在水滴内进行了两次反射,便会产生第二道彩虹(霓)。

有没有三道彩虹呢?学生提出疑问。我上网查阅资料呈现给学生,看着他们高涨的热情我也很兴奋。顺着网页的提示,我们发现了更多的趣闻,并把知识做了梳理(如图5所示)。

学生的探究由身边的科学现象展开,获得了相关知识,圆满地解释了神秘的自然现象,增长了探究的兴趣和能力。

三、创设实践平台

当前,学校开展科学教学面临师资、场地、器材、经费等困难,充分利用社区科技教育资源优势,依靠社会力量服务教学,是一种有效的途径和方法。科研机构、科技馆、气象局、水利局等单位,是中小学生获取科学知识、培养各种能力的重要阵地。科学教师要善于带领学生走出去参观、访问,争取器材设备或资金的赞助。

案例五:参观气象台,开阔视野

3.23是世界气象日。每年气象开放日我们都带领部分学生到气象局参观。学生在气象台天气预报室,近距离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感受卫星云图、天气雷达、数值预报等高科技的魅力。在《天气预报》演播室,学生观看科普片《小小气象站》,并在摄像机前过了一把主持瘾,再现了主持人播报天气的真实情景。气象局工作人员的耐心讲解和专家的互动答疑,使学生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更激发了他们的科学志趣。

气象局还赠送了《小学生防雷手册》《气象谚语手册》《气象知识手册》以及气象科普光盘等,为服务学生探究天气搭建了知识平台。经学校与气象局协商,对方同意援建学校小气象站的需求。

四、开发校本课程

科学教学应当是开放的,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为了提高活动的高效性,我们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开发了校本课程《亲历科学》,促进活动的有效实施。

《亲历科学》有明确的目标:深化科技特色文化,提升学校科技文化品味,充分体现科技示范学校的办学特色,创建创新型校园;引领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过程,促进学生亲近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保护,关心科技的发展,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亲历科学》系列教材包括《仰望星空》《小小气象站》《种植管理》《趣味实验》四册。具体安排如下表:

校本课程成为推动学生成长的平台,激励学生创新发展(图6为学生观测“猎户座和北斗七星”的记录)。

教师不要把学生束缚在教室这个有限的空间里,教室外才是孩子们学科学、用科学的更广阔天地;不要把上下课铃声当作教学的起点和终点,小学生探究科学的活动往往不是一节课所能完成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课后开展后续活动;教师要拓展学生的信息渠道,广泛利用存在于教科书以外的各种资源;教师不要拘泥于教科书上规定的教学内容,孩子眼中的科学世界永远是妙趣横生的;教师要让学生知道科学探究的答案有时不是唯一的,要允许学生存有己见,既关注别人的答案又反省自己的答案。

豆芽的生长过程观察范文5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在生活学习中对某个事物、某种自然现象,甚至是某种习俗产生浓厚兴趣的基础上,进行主动探究,深入了解,亲自实践从而获得知识。研究性学习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域中的一种学习方法,其实质是基于课题的一种探究性、实践性的学习活动。如何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提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效果,我们在实践中有一些体会。

一、课题从生活中产生

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源于学生的生活领域,是学生主动从生活中发现,自愿并乐于研究的,并且是值得学生进行探究的内容,所研究的对象和范围可以是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让学生在开放的情境中多渠道主动汲取知识。

一切研究都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此我们鼓励学生从日常生活、家庭、学校、书本以及周围环境中寻找问题。首先,让学生主动寻找一些自己认为有问题的地方,及时把它记录下来。例如,看到打扫卫生时有学生开了两个水龙头洗拖把,造成了极大的水资源浪费,就发现了生活中“浪费水的问题”,以此生发就可能发现更多的浪费现象,由此形成更大的课题——“生活中的浪费现象调查研究”。其次,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对周围环境进行有目的的观察,找出存有问题的地方。例如,观察同学背书包的姿势,了解学生书包的重量,从中产生出“小学生课外作业情况的调查研究”的课题等等。

二、课题研究的自主分组

小组活动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也是学生乐于接受的一种基本组织形式,它便于学生间进行交流。分组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小组学习的实效。研究小组的分工应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体现活动的民主性。根据学生的特长、性格差异、选题兴趣进行分组。分成的研究小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应是灵活多样的,在研究的不同阶段还可根据研究活动的需要进行组员调整。总之,一切以学生研究为主导,让学生间的多向交流“活”起来。

三、民主讨论制定活动方案

制定活动方案的过程,就是发展学生规划和组织能力的过程。只有小组成员人人参与,各抒己见,出谋划策才能制定出合理、详细,适合每个组员的最好的活动方案。首先由小组学生共同讨论:想知道些什么?通过怎样的途径可以得到需要的信息?具体准备怎样做?先制订一份小组计划,接着教师与学生共同商讨、分析活动方案的内容,看哪些是自己可以独立完成的,哪些通过努力或相互合作可以完成,哪些需要寻求帮助才能完成,哪些在现有条件下还不能完成……最后,经过小组同学的共同讨论确定小组成员的分工、活动时间、地点、活动的方式步骤、预期的成果及成果形式,制订成完整的活动计划。这样制定出的活动方案,对学生的探究活动的成功提供了有利的保证。

四、研究方法的指导

研究性学习的研究方法多种多样,观察法、实验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考察法、采访法等等,只要是利于信息的搜集、分析、整理的方法,都是综合实践研究性学习乐于接受并积极采用的。

例如,在《认识豆芽》课题的研究性学习中,上网搜集资料、观察法、实验法是运用最多的研究方法。一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上网查找有关豆子的构造、种类、营养成分等资料,并进行记录、分析、整理,对豆子有一个初步了解。第二组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挑选不同种类的豆子,在不同的环境中进行发豆芽的实验,观察记录下豆芽的生长过程及研究中产生的疑问,并用相机拍下豆芽在不同生长期的照片。将照片做成动画来演示,为同学们展示直观的形象。

在《小学生课外作业情况的调查》研究性学习中,指导学生采用问卷调查法、采访访问法进行探究学习。针对小学生书包越来越重的现象,寻求根源,探究解决途径。在教师的指导下,小组讨论制定学生调查问卷,分发给不同年级、班级的学生;制定家长调查问卷分发给家长如实填写,然后回收、分析、整理,得出最终的调查结果。

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提升了分析能力、合作能力、交际能力,各方面都得到了锻炼。

五、研究成果的汇报交流

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在一个研究主题下,常常会产生若干个值得研究的子课题。在小组分工合作研究的不同阶段,也会取得相应的研究成果。这时就有必要进行一个阶段性成果汇报展示。在不同的展示阶段,不同的研究小组可采用不同的成果展示的方式。如数据统计图、调查问卷分析表、照片图示、录像、文字记录等等。

豆芽的生长过程观察范文6

生物学科是一门实验科学,新课标中指出要加强和完善生物实验教学,高度重视学校生物实验室建设,积极营造良好的实验实践环境,同时鼓励学生和教师充分利用身边费用低廉的器具和材料,设计富有创造性的实验和实践活动。在教学中有些实验实际操作过程中会遇到一些困难和问题或实验效果不佳,成为实验教学的难点。在教学过程中,笔者积极探索,反复研究,对动物、植物实验中的难点、教学中的问题进行记录,有意识地进行多角度思考,积极创新改进,探索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新途径。

1 椤木石楠――观察枝芽结构的好材料

苏教版初中七年级上第五章绿色植物的一生第二节中“学习芽的结构”,芽是未展开的枝或花,枝芽是将来发育成枝的芽。教师怎样让学生很好地理解枝芽的各部分结构,从而更好地理解枝芽的发育呢?实物观察是非常有效的教学手段。但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时正值秋冬季节,大多植物枝芽比较小,不容易看到芽的各个部分结构,笔者在教学中发现了这一问题,留心观察自然界,探寻更好的实验材料。早春时节很多植物萌发,笔者发现椤木石楠是很好的观察材料,观察方法如下:

(1) 早春时节椤木石楠的枝芽挺出叶面,枝芽个体比一般植物的枝芽要大,约3~4 cm,颜色鲜红,比较容易观察,仔细观察有的枝芽幼叶已经发育成红色的嫩叶,学生很自然理解枝芽中幼叶发育成植物的叶。

(2) 将椤木石楠的枝芽纵切,对照书中枝芽的结构,学习了解枝芽的各部分结构。

(3) 芽原基比较难找,有的时候正好纵切到芽原基,可以观察到,可大多时候不易发现芽原基,怎么办?

(4) 拨开椤木石楠枝芽外面的鳞片,可以发现在叶基部的芽原基(图1A),继续拨开幼叶发现每一层叶片里清晰可见着生在叶腋处的芽原基(图1B)。

选用椤木石楠观察枝芽的结构有以下好处:植物分布广泛,取材方便,春季萌发尤为明显,实际操作起来便捷,观察效果明显,学生印象深刻。

2 增加自主实验,延展课程

2.1 选取黄杨叶片观察叶的立体结构

在苏教版初中七年级上,第六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第二节“植物光合作用的场所”中,需要观察叶片的结构,练习徒手切片,这个实验的难度比较大,存在以下问题:① 学生切下的叶片薄片,有的不完整,放在显微镜下不容易清楚的观察到表皮、叶肉、叶脉三个部分。② 由于横向切叶片,再将切下的薄片放入培养皿中,选取观察的有的是横切面,有的不是横切面,而是表皮向上的叶片,这样就不能很好地观察叶片的结构。如果一开始就进行此实验,不容易成功,也会影响学生理解叶片的结构。

如何解决这一难题?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简单的实验器材和常见的实验材料,在此实验前增加一实验,作为补充,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叶片的结构。

(1) 取一黄杨叶片或冬青叶片,表皮容易撕取。

(2) 叶片平面对折。

(3) 沿对折面撕叶片,能够容易撕下一部分叶的表皮。

(4) 对照叶片结构示意图,可以真切观察到表皮位于叶片的最外层且是一层透明的角质层。

(5) 再观察去掉表皮的叶肉细胞,会发现叶肉细胞颜色特别绿,用镊子取叶肉细胞,制成临时玻片。

(6) 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可以清楚地观察到栅栏层和海绵层形状不同的细胞。再用高倍镜观察细胞中的叶绿体。

2.2 实验感受了解角质层的作用

在植物表皮细胞的外壁常有一层透明的角质层,可以保护叶片不受病菌侵害,防止叶内水分的散发。怎么让学生体验角质层的作用?笔者增加一个简单实验:

用滴管吸水,一手倾斜拿叶片,一手将滴管中的水滴在叶片上,观察到水滴在叶片上滚落,不会被叶片吸入。学生可更好地理解角质层的作用是防止水分进入叶片,同时也是防止叶片水分散失。

3 研读教材,实际操作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3.1 发现问题,改变书中观察鲫鱼的实验顺序

在苏教版初中生物学教科书八年级上册中有“观察鲫鱼”的实验,书上18页实验指导3中这样写道:用滴管吸取红墨水滴在鲫鱼口的前部,观察发生现象;轻轻翻开鲫鱼的鳃盖,观察鱼鳃的颜色。

教师在教学中发现这样的实验顺序是有问题的,因为先滴加了红墨水,通过了鳃,再轻轻翻开鲫鱼的鳃盖,观察鱼鳃的颜色,有学生可能认为是红墨水染红了鳃,红墨水就成了外界干扰因素。实验顺序应当调整,先轻轻翻开鲫鱼的鳃盖,观察鱼鳃的颜色,再做滴加红墨水实验。这样实验比较严谨科学,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的实验态度。

3.2 红墨水喂鱼实验的小改进

用滴管吸取红墨水滴在鲫鱼口的前部,观察实验现象,实验看起来简单,实际操作有一定困难,红墨水滴入水中便很快散开,不容易吸入到鲫鱼的口中。在实际操作中进行改进,水尽量少一点,让鱼只能侧着身体,露出鱼腹,鳃盖与水面近似平行,在鱼口处滴加红墨水,比较容易进入鲫鱼口中,同时学生很快看到红墨水从鳃盖中流出。此方法简单易行,效果明显。

4 节假日生物实验的好时光

初中学生刚进入中学,对生物学科充满了好奇,教师可以利用国庆长假布置学生实验,同时让家长共同参与,增加亲子关系,共同感受生物的魅力。做好宣传动员,通知家长协助做好工作:家长您好!长假中请协助跟孩子一起动手制作黄豆芽或绿豆芽等实验,拍摄照片,并总结成功或失败的原因。感谢您给予孩子的付出和陪伴。

国庆长假后,学生带着自己萌发的植物或是记录的照片,分享成功的喜悦。有的学生特别细心,每12 h记录拍摄一次绿豆种子萌况,7 d完整记录种子萌发的细致过程(表1)。看到种子萌发,有学生说:“现在真的很难感到快乐,种子萌发让我们变得愉快。”在种子萌发的过程,学生观察种子各部分是如何发育的,但有的学生未能成功。

生活需要体验,体验、探究能给学生带来快乐和研究气息,使他们在实践中收获多多。

上一篇舞蹈服装

下一篇差异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