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理想国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柏拉图理想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柏拉图理想国范文1

【关键词】柏拉图理想国;教育;正义

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柏拉图的代表作之一《理想国》,系统而深刻地论述了人的一生各个阶段的教育问题,包括优生、胎教、早教、幼儿教育、初等教育、高等教育等。还论述了教育的意义、本质、目的、作用、要求、方式、方法等。总的来说,它对我们当今乃至将来的教育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柏拉图以“正义”和“不正义”为起点来展开论证。他认为:“正义”似乎就是“每个人在国家内做他自己份内的事”,这个品质在使国家完善方面与智慧、节制、勇敢较量能力大小(第155页)。只有这样才能使城邦井然有序、保持稳定。国家和个人相类似,国家分成三部分:统治者、被统治者和辅助者,个人也分成三部分:理性、激情和欲望。理性是“人们用以思考推理的”,欲望是“人们用以感觉爱、饿、饥、渴等物欲之骚动的……亦即种种满足和快乐的伙伴”,而激情则是介于两部分之间的一种(第165页)。当这三部分能够保持节制和协调时,个人就会自己主宰自己。这三部分不是天生就具备的。“靠理智和正确信念帮助,由人的思考指导着的简单而有分寸的欲望,则只能在少数人中见到,只能在那些天分最好且受过最好教育的人中间见到”(第151页)。

柏拉图对天分也进行了论述,他认为人的天赋是有很大差异的,“虽然一土所生,彼此都是兄弟,但是老天在铸造他们的时候,在有些人身上加了黄金,因此这些人就是统治者。加了白银的是辅助者(是军人),在农民和其他的技工身上则是加了铁和铜,但是他们又是同类,所以父子天赋相承,有时不免金父生银子,银父生金子,错综变化,不一而足。所以上天给统治者的命令最重要就是要他们做后代的好护卫者,要他们极端注意在后代灵魂深处所混合的究竟是哪一种金属。如果他们的孩子心灵里混入了一些废铜烂铁,他们决不稍存姑息,应当把他们放到恰如其分的位置上去,安置于农民之间;如果农民工人的后辈中间发现其天赋中有金有银者,他们就要重视他,把他提升到护卫者和辅助者中间去。”(128—129页)。

从上面的一段话我们受到很大的启发。第一:人的天赋还是有很大的差异的,我们应该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天赋进行不同的教育,安排不同的职务,让他们各尽所能,各行其职。近几年很多单位和企业都实行人员的重新调整,甚至推出一系列的下岗政策,其实这也是正义的主题。之所以如此,因为“一个社会体系的正义,本质上依赖于如何分配基本的权利和义务,依赖于在社会的不同阶层中存在着的经济机会和社会条件。”第二:我们要善于做伯乐,要善于发现人才和及时地利用人才,保护人才,不让人才流失。比如:去年教育部下令决不让一个正规统招的大学生因交不起学费而失学。

分析了人的天赋和灵魂以后,柏拉图又转入了对教育的讨论,重点讨论了教育的目的和两性教育的差异。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引导人们得到道德,使之实现善的理念。他认为每一个灵魂都追求善,都把它作为自己全部行动的目标。但是大多数是不自觉的,缺乏对于善的信念,只有哲学家才具备这一点,因此,柏拉图认为教育的最高目的就是培养哲学家,哲学家应该成为国王。

柏拉图在分析阶段教育时,对每一个阶段都提出了不同的教育任务和学习内容。首先应该优生,“最好的男人必须与最好的女人尽多结合在一起”,“儿女应该出生在父母年轻力壮的时候”(第193页)。其次早期教育也是很重要的,“在幼儿阶段,最容易接受陶冶,你要把它塑成什么型式,就能塑成什么型式。”对于人生各个阶段和各个方面的教育——包括幼儿、青少年、中老年的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从生到死的教育都进行了论述。设计了一个完整的学校体系:

1、出生到7岁,进国立养育院所。凡合于法律规定结婚和生育的男女生下的子女,一律进国立养育所由专人负责养育。

2、7~12岁进国立初等学校,主要学习阅读、读书、计算、音乐等等。

3、13~16岁进国立体育学校,受体育锻炼。

4、17~20岁进国立高等学校,接受军事教育,并学习文化科目。

5、20~29岁,第一次选拔和深造。凡理性平凡,但军事,操练最为灵敏,并临危不乱者,都离开学校,参加卫国工作,从此以后在卫国工作岗位上继续学习,保持卫国者的本色。只有理性高超者,才能继续深造,融会贯通和实际应用过去所学习的知识。

6、30~35岁,第二次选拔和深造。理性特别高超者继续用5年的时间学习哲学,以哲学家为榜样,刻苦钻研真理。

7、35~50岁,担任军事指挥和其他适合于青年人的工作,以取得丰富治国的经验,养成真正主持正义、不为利欲所诱惑的精神和行为习惯。

8、从50岁到终生,凡经受考验,理性纯正者,充任执政候选人。从此以后,除主管政务工作外。“一部分时间继续用于学问”,直到“教育了下一代像自己一样去作国家统治者。”从早期教育到最后选拔担任执政者职务,形成了一个典型的“金子塔”式或“小宝塔”式的教育制度。他的终身教育论,反映了教育是一个终身的教育过程,教育应保持连续性和一贯性。这些教育思想,对当时来说只是一种乌托邦的幻想,然而在今天,却已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

柏拉图在论述两性教育时,他认为男女之间具有平等的天性,享有同等的权利,但是禀赋还是有所不同的。“我们所说的禀赋的同异,决不是绝对的,无限制的,而只是关联到行业的异同。”(第185页)“各种的天赋才能同样分布于男女两性。根据自然,各种职务,不论男的女的都可以参加,只是总的说来,女的比男的弱一些罢了。”(第187页)他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便是培养能治理国家、守卫国家的护国者。为了国家的利益,要使男女都成为优秀的公民,女子必须和男子一样受同等教育,无论是音乐体育还是军事训练,并且从事与男子一样的工作,只不过,在这些工作中她们承担比较轻些的。尽管柏拉图十分重视女子教育,让女子享受平等的教育机会。但是,在当时的奴隶制城帮社会条件下只是一个理想,不可能付诸实践。在当今的社会,我们大学生就业仍然存在性别的歧视。同男大学生具有同样条件的女大学生,甚至条件优于男生,在被用人单位录用是仍然受到歧视,有些单位还着重强调只要男生不要女生。这主要是深受根深蒂固的男女不平等的封建传统观念的影响。

《理想国》的后半部分,主要是阐述关于理性教育的思想。“理想教育”,就是指注重训练心灵和启发智慧的教育,这是柏拉图教育思想的核心。他认为“公道”和“正义”是人类最高的品德,是智慧、善德和节制的集中表现,是理性社会的根本要素。他非常重视对人的心灵品质和结构的训练,把“理性”当作人的心灵最重要、最基本的要素加以训练和培养,把理性教育看作发展心灵能力的和掌握真正的知识两者相结合的过程,把心灵能力的训练看作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他还强调人人主持公道正义,社会就会美好幸福。这也是他的理想所在。

总之,柏拉图《理想国》对后世教育的影响源远流长,其中早期教育论,终身教育论,理性教育论更是功不可没。

参考文献:

[1]柏拉图.理想国[M].郭斌,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2]王天一.外国教育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12.

[3]张卓,冯文全.柏拉图教育思想探微[J].时代教育,2009年第06期.

柏拉图理想国范文2

关键词 柏拉图 和谐教育 理想国

 

Abstract "Harmony" is repeatedly discussed the important concepts in the republic, the education idea for Plato. Soul and flesh, passion and rational, the harmony of moral and intellectual is the important embodiment of "utopia" education thought.

Key words Plato; Harmony education; utopia

柏拉图是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他的《 理想国》蕴涵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和先进的教育理念。在《理想国》中,柏拉图阐述了青少年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目的是培养具有智慧、勇敢、节制、正义高尚和完美品质的城邦护卫者。

1 心灵与肉体的和谐

柏拉图认为人是心灵和肉体的统一体,一个完善的人必定是心灵既美且善,身体强壮无比的。苏格拉底认为“美德即知识”,认为只有人的心灵充满知识才能使人变得有智慧,才能成为城邦所需要的真正护卫者。柏拉图眼光深邃,在继承先师苏格拉底的基础上,进一步将苏格拉底的思想发展,认为只有心灵和肉体的和谐教育才能培养城邦的护卫者。而要达到心灵和肉体的和谐,柏拉图认为最好的教育方法是“用体操来训练身体,用音乐来陶冶心灵。”他认为音乐教育可以达到心灵的至美至善;体育锻炼的目的在于锻炼健康的身体和训练勇敢的品质;通过音乐和体育教育,从而达到心灵与肉体的和谐状态。

柏拉图认为“在教体操之前先教音乐”,因为音乐能“照顾人的心灵”,年轻人只有接受了音乐的陶冶后才能培养良好的德性。柏拉图的音乐教育包括故事、文学、艺术等。而音乐教育中,最主要的又是故事教育,在柏拉图看来“故事是包括在音乐里的”,但并不是所有的故事都可以讲给孩子听的,柏拉图呼吁“我们不应该放任地让儿童听不相干的故事”,因为“在幼小的阶段,最容易接受陶冶,你要把它塑造成什么型式,就能塑造成什么型式。”为了培养美德,柏拉图主张建立故事审查制度,接受好的故事,而拒绝坏的故事。因为,这些坏的故事会对孩子的心灵造成恐慌,使他们变成懦夫,造成心灵的软弱,会引起年轻人犯罪作恶的念头,这些荒诞的言行,对于听者是有害无益的。因此,柏拉图建议要给孩子们讲审核过的故事,认为这些审核过的故事可以铸造他们的心灵。同时柏拉图还呼吁当时的统治者应该加强对故事编写者的监督,让故事的写作者写出和乎规范的东西。

除此之外,柏拉图认为还应该通过“净化”护卫者的感官直觉来“纯化”人的心灵。柏拉图认为,要阻止艺人在绘画、雕刻、建筑等艺术作品中描绘邪恶、龌龊的东西。避免青少年,沾染不良的东西,酿成大错。柏拉图认为,要想使我们的年轻人心灵美,就必须让年轻人看到的、听到的、接触到的都是好的、美的、善的。这样才能达到心灵的真、善、美,做到“心灵美好公正,判断正确,对于坏人坏事毫不沾边,毫无往返”。

柏拉图认为健康的身体是人生成就的最大保障,身体如果失去健康,就会使自己变得神智不清,以致会丧失殆尽已获得的知识,只有身体健康,才能获得有益的结果。因此,要用体操来训练身体。柏拉图说的体育包括骑马、弓箭、舞蹈、掷弹、军事训练等。城邦的护卫者必须从童年期就接受严格的训练,只有这样才能有好的体质。在柏拉图看来,护卫者必须是戒除酗酒的,吃生肉,不吃甜食,视觉听觉极端敏锐,能克服各种条件下的困难等良好的品质。柏拉图认为,护卫者要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因为“朴质的体育锻炼产生身体健康”,而且还能训练“勇敢”等心理品质。柏拉图认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是不需要医生的,在柏拉图看来每个护卫者“既是好战士,又是好医生”,“受伤以后敷这么一层草药就够了”。

在柏拉图设想的教育理念中,心灵和肉体是相促进相互依存的,心灵需要肉体保障,使心灵免遭外部痛苦的影响;肉体需要心灵来支撑,心灵能医治肉体;心灵和肉体的和谐统一,正是柏拉图所理解的“完美人”。当前,在社会主义的中国,我们要培养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培养的青少年不但在身体上要健康,同时还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另外,我们作为教育者,不能只看到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略学生心理方面的发展和心理素质的培养,应该关注学生心灵和肉体的和谐统一,培养全面发展的接班人。

2 激情与理性的和谐

柏拉图认为激情(即意气和欲望)是人天性中存在着的,是人心灵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如果不加控制,这种激情就会变得粗暴和野蛮,因此必须要用理性来对激情进行引导,使护卫者不但是身体强壮充满激情,还是一个具有勇敢、节制、智慧、正义的理性人。

柏拉图认为,人的心灵可以分为三个方面,其中“一部分是人用来学习的。另一部分是人用来发怒的(即激情)。还有第三个部分……因而称它为‘爱钱’部分。”在柏拉图看来激情部分是永远完全地为了优越、胜利和名誉的,因而也可以称之为“爱胜”部分或“爱敬”部分。正因为激情是为了优越、胜利和名誉,所以很多时候公民会为了自身的胜利和名誉而做出违背理性的事来,正如柏拉图所说,人天性中的激情部分可能会产生野蛮,但训练适当就会成为勇敢,过了头就会变成粗暴,就会像野兽一样粗暴蛮干,不和谐不礼貌。“结果成了一个爱同人吵架,爱发脾气的喜怒无常性情乖张的人”。因此必须要对激情用理性加以引导。 如何引导人心灵中的激情部分使之变得有理性?柏拉图认为,首先要处理好音乐和体育的关系,因为音乐和体育是为人的“智”和“激情”服务的。但柏拉图反对公民专搞体育或音乐,在他看来专搞体育或音乐的人是不完整的,因为“我注意到那些专搞体育锻炼的人往往变得过度粗暴,那些专搞音乐文艺的人又不免变得过度软弱。”在柏拉图看来如果专注体育而不学习音乐就会变得野蛮与粗暴,若专注音乐而忽略体育就会变得柔弱与柔顺,而城邦的护卫者所需要的是这两种品质兼有之,只有具备了这两种品质,他才能变得温文而又勇敢,否则便是既怯懦而又粗野。

其次,柏拉图认为要想把激情引向节制、勇敢、正义的理性方向,就必须通过学习一系列知识来培养,因为知识是启发智慧和培养理性的基础。他认为数学、天文、几何等学科教学不仅能使人具有智慧,变得聪明。柏拉图尤其强调学习辩证法,他认为辩证法可以把人的灵魂引向真理。”通过辩证法的学习,使人至善至美,洞察理念,掌握真理,富于理性,柏拉图的理性教育才算结束。

通过对人的天性中的激情加以理性的控制,使城邦公民不但具有不惧危险牺牲不怕困难的勇敢品质,而且在日常生活中又不失“温文柔雅”的气质,从而达到激情和理性的统一。其关于激情和理性的和谐教育思想为洛克、弥尔顿等人继承和发展为绅士教育理论,对后世产生巨大的影响。勇敢、节制、正义、智慧,正是柏拉图口中完美的人,这些古希腊时代的高尚品德对今天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当前,我们感叹社会道德滑坡,社会正义缺失;物质上富有,但精神懈怠的现象屡见不鲜。因此,学习柏拉图激情与理性相和谐的思想,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青少年的价值取向,是我们当前紧要的任务。

3 德与智相和谐

柏拉图理想的城邦居民不仅是充满激情,富于理性,还是德性和智慧的统一体。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将世上的人分为三等:统治者、军人、平民,上天分别在他们身上加入了黄金、白银、铜和铁不同金属。正是因为上天在不同的人身上注入了不同质的金属,所以他们所需要的德性和知识也不相同,只有这三个阶级的人各司其职,即执政者用智慧管理国家,军人用勇敢精神保卫国家,平民用节制服从统治者的意志,国家和人民就是正义和幸福的。

柏拉图认为,上天在统治者身上注入的是黄金,因而他们需要的品德是智慧,是最有智慧的人,是智慧的化身。要如何变得有智慧呢?在柏拉图看来统治者除了学习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外,最重要的就是研习辩证法。辩证法作为一个哲学体系,柏拉图认为它是最高深的学问。在通过了音乐、算术、几何、天文学习后,人们基本具备了作为城邦公民或护卫者的知识,大多数人被分配去担任政府官吏,其中极少数出类拔萃、“身上加了黄金”的人(即未来统治者)将继续学习,精研辩证法。辩证法有何种能力?柏拉图认为“只有辩证法有能力让人看到实在”“能够不用假设而一直上升到第一原理本身”,所以在柏拉图看来只有接受过辩证法教育并通过最后考验的人,才能成为“哲学王”,即真正的统治者。

在身上注入了白银的人就是军人,勇敢是其主要的品德,只有具有勇敢品德的人,才能护卫城邦。如何培养勇敢的美德呢?在柏拉图看来就必须学习相关的知识,才有信心、勇气和智慧来对付入侵的敌人。这些知识包括算术、几何、天文等。对于算术,柏拉图认为是城邦的护卫者都应该学习的,它是技术、思想和科学知识都要用到的。为什么要学习算数和算学呢,柏拉图认为“这个学科看来能把人的灵魂引向真理”“能迫使灵魂使用纯粹理性通向真理本身。”因此,军人必须学会它,才能统帅军队;哲学家也应该学会它,才能把握真理。柏拉图认为,学习算术,不是马马虎虎地学,他要求护卫者必须深入地学下去,目的是为了战争和便于将灵魂从变化的世界转向真理和实在。对于几何,柏拉图认为它的用途主要是在军事上,指挥官精通几何就能在战争中安营扎寨,排兵步列;同时,柏拉图认为几何可以把人的灵魂引向真理。所以城邦公民要重视几何学习。对于学习天文,柏拉图认为:“凡是抬起头来仰望天花藻井的,都是在用灵魂而费用眼睛学习。”在这里,柏拉图认为在学习天文学时,可以把世界分为可见世界和可知世界。可见世界由无数事物构成,是现象,虽然可以通过目力感知,但不是真实的知识,可见的事物都是虚假的;只有无数理念构成的,被理性和思考所把握的可知事物才是真实的存在,才能领悟真、善、美的本质。

对于在身上注入了铜和铁的人,主要是指下层被统治者,他们灵魂中固有的东西是欲望,他们是被欲望占有的人。因此,他们所要培养的品质就是节制,即服从统治者的统治,服从奴隶主所制定的社会规范。如何节制这些下等人的欲望呢?柏拉图认为只有“让他们集中精力专搞一门”,即让这些人专搞一门技艺,以此来消磨下层平民的意志,使得这些人只知道生产财富,而不会威胁奴隶主的统治。因此,柏拉图认为他们要学的不是算术、几何、天文、音乐、辩证法等知识(因为这些人有了知识和智慧会威胁到奴隶主的统治),而是技艺,用这些技艺为城邦创造财富。因而,他们所学习的东西是要知道如何生产粮食、怎样建造房子、如何做衣服、如何经商等技艺就可以了。

德与智,是人类教育永恒的话题,柏拉图对培养美德探求知识的论述,实际上体现了他关于德育和智育的思想。后世的教育家们大多继承了这一思想。但也应看到,(下转第38页)(上接第10页)柏拉图教育思想的最终目的是为奴隶贵族统治者服务的,作为身上加了“废铜烂铁”的奴隶是没有教育权利的。德与智相和谐,古希腊人主张对人进行和谐全面教育的萌芽。当前,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是我们当前的目标。因此,我们不能把德与智相割裂开来,德是智的基础,德决定智,指导智。因此,我们在培养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同时,还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柏拉图《理想国》的最高理念是建立一个“正义”的理想国家,他认为和谐的教育就是达到这一理想国家的方式。柏拉图不仅为建立一个“理想国”设定了比较完善的教育制度,也为培养什么样的人设计了学习的课程。通过心灵与肉体、激情与理性、德与智的和谐教育,并最终获得真、善、美的知识,建立正义国家。当然,柏拉图的教育思想有糟粕的部分,但其中也不乏真知灼见。我们应学习柏拉图教育思想中的合理部分,并与我们的实际相结合起来,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现代社会主义接班人为目标。

参考文献

[2] 张发琨选编.古希腊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12.

柏拉图理想国范文3

关键词:东西方视角;理想国;差异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3-0061-01

柏拉图是古希腊三大哲人之一,他是苏格拉底的学生又是亚里士多德的老师,又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思想的创始人。《理想国》是西方最早的哲学和散文体创作之一,是世界哲学宝库中的闪耀之作,它涉及到了柏拉图思想核心的诸多方面,这包括了哲学、伦理、政治、教育和艺术等重大问题。《理想国》一书阐述精彩、想象丰富、逻辑缜密、循循善诱、环环相扣,给我们后人描绘了一幅优越的美好城邦画面。本文便以中国传统思想的典范代表来对撞西方哲学的经典之作,借助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位置的儒、道和安逸闲适的隐逸诗人陶渊明对于理想世界的探索,从比较视野下来解读东西方“理想国”之别,思考中西“理想”之异。

一、老子与《理想国》

老子和柏拉图也都处在社会不安的环境中,他们都力图改造自己的社会,从而建立起太平盛世的理想世界,但他们的方法却相差很大。

“道”是老子哲学观中最为核心的内容。老子推崇“无为”,也就是无为而治。老子的“无为”思想并不是让人完全的消极被动,让人不作为,而是要求我们要在客观之中显现人的主体能动作用,在无为中有为。老子认为“无为而治”,便可天下大治。

而柏拉图在《理想国》中的主张正好与之相反。他认为通往理想国家必须把人们交给理性,要充分发挥好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抑制自己,遵从理性法则。柏拉图认为,理想的城邦是一切公有。这里的人们必须遵从理性的安排,不论何时,各种事情男的女的要同样干,而理想国的君王必须是文武双全的最为人尊敬崇拜的优秀人物来担当。在柏拉图《理想国》之中提出了“王者之术”,也就是让“哲学王”来建立管理正义之城邦。哲学王是整个城邦“正义”的化身,其理性也最高,而哲学王的根本目的就是通过理性来实现整个城邦民众的最大利益。

二、孔子与《理想国》

《论语》和《理想国》两部著作产生都是在的奴隶制没落封建制兴起的时期,《论语》和《理想国》两本著作都优国优民,都试图在乱世中寻求天下大治的伟大理想,但是由于各自的文化的差异,让他们在思想道德意识、伦理观念与政治理想上的主张各不相同。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十分注重个人的修养,他重宗族血亲,主张先修身齐家而后治国平天下。总体看来,《论语》中最为注重的首先便是个人修养问题。要实现理想王国必须从我做起,也即先修身齐家而后治国平天下。

柏拉图的理想王国构建以其哲学基础为根本,在《理想国》中柏拉图将整个国家的公民分为三个层次,他指出各个层次的人需要各司其职,这样国家才可能出现长治久安的良好局面。为此,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正义之国”,他从国家的职能出发,主张实行贵族管理的政体,先要实现整个城邦的正义,进而再来实现个人的正义。他所倡导的正义具有残酷性,比如柏拉图为了减少存在的矛盾,甚至还提出了“共产”与“共妻”的想法。

三、陶渊明与《理想国》

《桃花源记》为我们描绘了世外桃源。桃花源的秩序是一种闲适自然的质朴秩序,“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怡然自乐”。在桃花源里,生活的是不是神仙,不是英雄,而一群很普通的人,这里没有压制的中心或者统治权威,每一种事物都不是对象而是存在,而且万物表现平等、不可或缺。

理想国的世界与桃花源有很大的不同,这与人的意志诉求有很大关系。在《理想国》中事物的存在不再具有天然质朴的本源性,而成了实现某种意志的工具。理想国也推崇自由,但是这种自由是一种外在的自由。柏拉图认为个人只有作为整体存在时才能显现价值,个人只有将自身置于他所属的城邦的利益时,他才是自由的人,有价值的人。事物真实存在的不是个别个体,而是整个世界,作为理想国来说,那就是整个人类,而为了实现到人类的整体幸福和最大利益,达到理想国世界,这就每个人把自己归属到城邦之中,把自己和城邦有机结合起来。

总体看来,我们不难发现,尽管东西方对于理想国的追求不断,但中国传统文化更带有质朴的自然气息和闲适的人文气息,而理想国则更有理性和法度的约束。在通往理想国的途径上,中国传统思想更抽象些理想化些,而理想国在实现路径上更为理性具体。《理想国》体现了柏拉图以智治国、理性之国的倾向,对于法制建设、制度建设通往理想国的道路很具有启发意义,但是这样的主张又相对地淡薄了亲情伦理。

柏拉图理想国范文4

关键词:柏拉图 《理想国》 教育 灵魂转向

一、教育是铸造《理想国》的基石

柏拉图《理想国》的首卷中,玻勒马霍斯的父亲克法洛斯与苏格拉底的对话直接揭示了《理想国》讨论的主题:何为美好生活和什么是正义的问题。[1]柏拉图认为,正义是理想国家的最高原则和价值,只有当个人正义和国家正义相契合时,才能最终实现全民共同幸福的和谐秩序。柏拉图的教育要塑造一个完全新型的城邦,并且塑造全新的公民。这二者是相互依存的。城邦的性质要靠公民来决定,而公民的心灵则又依赖于城邦。理想的城邦与理想的心灵都靠教育来塑造。理想国的建立和保持依赖于教育,一个人得到的教育培养如果不合适,那么最好的天赋所得到的结果甚至比差的天赋还要坏。[2]

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教育特别是城邦统治人才的培养,被放在政治设计的头等重要的地位,这在西方古代思想家中也是首屈一指的。18世纪法国的著名启蒙思想家卢梭甚至说:“《理想国》不是一部关于政治学的著作,而是迄今撰写的有关教育的最好论文。”[3]柏拉图重知识、重人才因而重教育。他从现实城邦政治生活中看出,生活成员的素质特别是“护卫者”的知识涵养、道德品性和驾御政治的治理才能,直接关系到城邦体制改革的成败和城邦的命运,所以他在《理想国》中始终扭住教育问题不放,通篇对话内容都与教育问题息息相关,强调教育是理想城邦的基石,没有人的教育,就没有城邦的一切。[4]

二、理想国家中的教育

《理想国》全书共 l0卷,内容主要涉及三个方面:关于正义问题的讨论;关于理想国家的构思和设想;关于国民及执政者的培养教育问题。而本书中柏拉图论述的教育思想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中柏拉图借用著名的洞穴囚犯的比喻阐述了其对教育的基本认识,回答了包括教育是什么,为什么要进行教育等基本问题。第二部分则解释了如何对人进行教育,即教育的途径。比如通过算数、几何、天文学、辩证法这四种纯粹理性的、抽象的科学来对人进行教育。第三部分则详细说明了教育的对象,具体教育过程的设置等问题。[5]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考察了当时希腊人所知的各种政体,进而提出了关于理想国家的主张。他认为,理想的社会应当由3个阶层构成,并且依靠4种美德维系。这 3个阶层分别是哲学家、军人、农民和手工业者。由于上帝在造这 3种人时添加了金、很和铜铁不同的材料,因而形成3个阶层分别是国家的统治者、辅助者和供养者,各自具有智慧、勇敢和节制的美德。在柏拉图看来,理想国社会秩序的稳定仅靠智慧、勇敢和节制 3种美德还难以保证。还应当倡导一种 3个阶层都必须养成的美德,即正义的美德。 正义的美德要求3个阶层各守本分、各司其职,才能形成使全体国民都能获得幸福的“正义”的国家。柏拉图特别强调,理想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应该是哲学家,即“哲学王”。同时,城邦的性质要靠公民来决定,而公民的心灵则又依赖于城邦,因此理想国的实现,不仅是通过教育培养哲学王当政,更主要是依赖教育培养完善的灵魂。柏拉图相信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教育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一个人从小所受的教育把他往哪里引导,就能决定他后来往那里走。[6]

(一)教育过程和课程设置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论述教育的目的是根据世界的结构与认识的进程,将灵魂从可见的现象世界往上提升,实现灵魂转向,直至把握最高的善的理念。他认为这是培养、造就“哲学王”,并最终通过教育实现理想中正义和美好的国家必由之路。依据这种教育目的,基于他论述的人的认识序列,提出了一套完整理想城邦国家的教育体制与教学课程。

柏拉图主张实施优生和早期教育,强调由国家管理教育事务,对全体公民子弟实施同一教育。3岁时,儿童应当进入神庙附设的儿童游戏场,由专职人员进行同样的抚育,以养成同样的爱好和固定的行为习惯,为社会秩序的稳定打下基础。6至18岁,男女儿童分别进入学校接受音乐和体育等正规教育。17、18至20岁,主要是进行军事训练和体育锻炼,还要学习自然科学知识,尤其是“四艺”教育任务是培养学生勇敢的美德,使之成为坚定的卫国者――军人。这一阶段结束后进行再次筛选,绝大多数人将成为英勇善战的军人并以此为终生职业。其中少数才智优异适合于理智活动的青年继续学习。2O至3O岁:学习内容是“四艺”,与前阶段不同的是,“他们将被要求把以前小时候分散学习的各种课程内容加以综合,研究它们相互间的联系以及它们和事物本质的联系。”而且学习目的大不一样,主要是为促进灵魂转向理念世界,同时为学习辩证法打好基础。30至35岁,10年学习后,大多数人完成了他们的教育,便离开学校去担任普通官吏。少数精英哲学家则继续学习到35岁,学习最后一门课程,即最重要的学科――辩证法。辩证法的教育,是最高统治者的必修课,而且只有极少数、善于抽象思维的人才适合研究辩证法,才能掌握辩证法。35至50岁,再经过15年的实际锻炼,在获取实践经验和经受各种考验后才最终完成其教育,拥有善理念的哲学家成为城邦的统治者,即“哲学王”,“管理好国家、公民个人和他们自己”。教育和政治达到了完美的结合,真理与权力实现了高度的统一。在这个理想的城邦中,正义才最终得以实现。[7]

(二)通过教育实现灵魂转向

柏拉图认为,理念世界中最高的形式是“善”。他用太阳来比喻“善”理念在整个理念

世界中的最高地位。“太阳提供了光,使我们的眼睛能够很好地看见事物”。在柏拉图看来,这个善乃是整个可知世界之所以可知、之所以存在的原因和根源。人的灵魂要从可见世界转入可知世界,要想获得真正的“知识”,就必须学习和掌握“善”理念。同样,执政者学习的最高目标也是认识这个最高的善理念 。

柏拉图提出了一个很有名、很形象的“洞穴比喻”,来说明他关于认知与教育的学说。他将洞穴的囚室比喻为可见世界,其中的火光就是现象世界中的太阳的能力;从洞穴上升外出到洞外看到真实的事物,比作灵魂转向,从可见的现象世界上升到可知的理念世界,而在可知的理念世界中要花很大努力才能最后看到的“太阳”,比喻为最高的“善”的理念。他说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将灵魂中原来没有的知识灌输进灵魂,而是促使灵魂的“转向”。[8]

就像那个在洞穴中的囚徒,他若只盯着洞壁上的影象的阴影,信以为真实,就永远都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他必得将头转过去,看洞外的火光,甚至经过各种痛苦锤炼,走出洞外,才有机会认识真实世界。在认识中,人的灵魂若也只盯着可见世界,他也不能获得知识,必须将灵魂转向可知世界,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

在柏拉图看来,教育的使命,就是要迫使最好的灵魂达到我们前面说的最高知识,看见善本身,并上升到那个高度。当他们已达到这个高度并且看够了时,就要他们下到囚徒中去,与之同劳苦共荣誉,承担繁杂的公务,过较低级的的世俗生活。这种教育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

教育就是使灵魂更有效地转向的技巧,使灵魂把握正确的方向。对“哲学王”或统治者,灵魂转向至关重要,并有特殊的要求。柏拉图认为,没有受过教育的人和终身从事知识研究、不愿从事任何实际事务的学问家,都不能胜任治理国家。理想国的建立者的职责已经迫使那些最优秀的人的灵魂进行“转向”,像“洞穴比喻”中所描述的那样上升,直到看到善。然后必须让他们重新下至“洞穴”里与囚徒们同甘共苦,帮助囚徒们也实现灵魂转向,培养造就好公民,才能治理好城邦。

三、结语

古今中外,有关柏拉图的教育思想对历史及当今教育的作用及意义这一问题,诸多学者进行了深刻的分析研究,本文就不作赘述。我们认为,柏拉图所阐发的教育思想,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以完善城邦为主旨和注重培养城邦治理人才的教育目的;设想初等教育与高等教育相衔接的宝塔型教育体制;从音乐、体育至数理科学最后到达辩证法步步演化的教学课程设计;强调理论学习和政治实践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法;男女教育平等;注意早期教育等等。柏拉图的学园就是实行他的教育思想的一个园地。当然,《理想国》不是专门论述教育学的专著,它是围绕建立理想城邦国家的主题而谈教育的,由于时代及阶级立场的不同,柏拉图的教育思想还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比如,他的全民教育是排除了奴隶的:教育过于强调一致性,忽视个性发展;拒绝变革,“不让体育和音乐翻新”,柏拉图认为音乐的翻新会给国家带来危害。[9]综上所述, 在《理想国》中,教育成了构造“理想国”的关键因素,也是“理想国”存在的必要条件和内在机制。在他教育的目的、培养目标以及教材内容上,都贯彻了一条原则:“教育为政治服务。”[10]总地来说,对于柏拉图的教育思想,我们应立足于自身的实际,用科学的方法分析,批判地加以吸收、运用,这对于我们今天的学习、工作来说是很有必要的。正确对待与发展教育,用教育来铸造现实的“理想国”。

注释:

[1]潘希武.柏拉图的音乐教育与体育:一个教育样板[J].基础教育.2008.(2).

[2]柏拉图.《理想国》[M] .郭斌和、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3]耶格尔. 潘迪亚:希腊文化的理想(第2卷)[M].牛津大学出版社.1976

[4]舒易红.柏拉图《理想国》的教育思想及启示[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2006(2).

[5]姚介厚. 潘迪亚:《国家篇》导读[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

[6]A.E泰勒. 柏拉图――生平及其著作[M].山东人民出版社.1991

[7]常红梅.柏拉图教育思想述评[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6(8).

[8]吴谨菁、曹腾觉.柏拉图《理想国》的教育伦理思想[J].江西社会科学,2006(11).

柏拉图理想国范文5

【关键词】法治思想 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

法治理论是千百年来西方法律思想对人类的最大贡献之一,也是经久不衰、不断深化的主题。接下来,笔者将就法治思想的起源谈谈自己的看法。

谈到法治理论,很多人都会不约而同的将首倡者的荣誉授予亚里士多德,而将他的老师柏拉图视为人治思想的代表人物。事实上,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这对师徒在思想上真的没有一脉相承的联系么?我认为,两者思想上的差异实际上是被后人人为的夸大了,这就是本文所要论述的第一个问题。为此,我们不妨从柏拉图的《法律篇》谈起。

《法律篇》是柏拉图晚年创作的一部重要作品,从书名便可以看出其思想与《理想国》的显著不同。在《法律篇》中,柏拉图主要阐述了以下法律思想:

1.法律制度的目标。他认为,在社会或个人灵魂的各成份之间的和平而非战争,才是最佳状态,一个优秀的立法者应着眼于和平制定法规。

2.城邦及立法的产生。在谈到城邦的产生时,雅典人是这样叙述的:经历了无数的灾难(洪水、瘟疫等)之后,有少数人幸存下来,幸存者们起先大概在荒僻的地方按隔离的家族群生活,很少甚至没有互相联络的手段,几乎没有生产工具。当他们开始恢复彼此交往时,他们大体上仿照游牧者的方式靠他们的畜牧产品生活,不积累“可以携带的财产”,因此,没有竞争和贪心。他们的生活由家长管辖,每个家长为自家制定规章。经过一段时间,人类从这种“游牧生活”过渡到农业生活,并且在山顶上新拓居地。为了防御危险,一些家庭会结合在“大屋子”下。由于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特定的习俗或规则,“大屋子”会从每个家庭带进拓居地的各种规则中挑选可以为共同体接受的东西,加以整理,发展成一种新的生活规则,这就是原始立法的起源。当洪水的记忆完全消失时,人们就会敢于走下高地,进入平原,较大规模地建立像荷马史诗中描写的伊利奥斯那样的城邦。当然,“这些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极其漫长的岁月中逐渐演变的”。

3.政体。柏拉图主张的是民主政体和君主政体相结合的混合政体。“两者――专制和自由――限制在一定范围内,事情就变得好多了”。柏拉图还主张分权。他认为,为了任何国家的永久福利,需要在几个方面划分最高权力,把完全的统治权集中在同一人手中是毁灭性的。

4.法律权威。他说,在一个“真正的政体”中,统治者不是阶级利益集团,而是上帝,而上帝藉以使其命令家喻户晓的声音,就是法律。因此,良好政体的根本原则是,统治者不应是个人或阶级,而是不受个人感情影响的法律。

5.立法、执法和守法。柏拉图在书中构建了人们的一切行为都由具体的法律来规范的新理想国。

由此可见,柏拉图在他的晚年思想中实际上已经由早期的理想国式的所谓“人治”转向了后人所称的“法治”,这与亚里士多德后来的法治思想不可谓不一致。众所周知的亚里士多德法治“公式”:

一、要有制定的良好的法律;二、制定好的法律得到人们的普遍遵守,在《法律篇》中都能找到出处。柏拉图强调的法律形式实际上就是良法的问题,而柏拉图不仅强调了守法,也强调了立法与执法,从当今的意义上看,柏拉图似乎比亚里士多德更加进步。这一点与我们的传统认识有了巨大的不同,那么怎么解释这样的进步与退步呢?

我认为,所谓的柏拉图的人治与亚里士多德的法治并没有实质上的差异,甚至柏拉图前期的理想国思想和后期的法律篇思想在哲学基础上也没有本质上的不同。

在柏拉图一生最后20年里,曾经是希腊精神生活中心的古老城邦的全盛时期已经过去:叙拉古远征瓦解之后,雅典沦为第二流强国;在泽凯莱战争结束之时,斯巴达的霸权地位也一去不复返。希腊文明的存在,因东面的波斯人和西面的迦太基人的侵犯而遭到威胁。要保住希腊文明,只有依靠新城邦的建立或者老城邦的复兴。而这时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为崭新或复兴社会提供一套完善的政体和基本法律。柏拉图的《法律篇》便在这样的情况下应运而生。不可否认,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曾有所谓人治的主张,即由“敏于学习,强于记忆,勇敢、大度”的哲学王来管理国家和治理社会,并呕心沥血地为此制定了理论基础,但当别人问他这种理想国在人间能否实现时,柏拉图自己也感到惶惑,承认这种理想国只存在于天上,他说,“或许天上边有它的一个原型,让凡是希望看见它的人能看到自己在那里定居下来。至于它是现在存在还是将来才能存在,都没关系”。晚年的柏拉图根据自己长期切身的政治实践所带来的惨痛教训,意识到“理想国”是不切实际的,在人间无法实现,转而主张法治。基于这种认识,柏拉图在《法律篇》中设计了新理想国的蓝图。美国著名法理学家博登海默也认为柏拉图在其后半生对他的法律思想作了“实质性的修改”。

我认为,这样的看法仅仅看到了表面现象,却并为发现本质的同一。柏拉图在《法律篇》中强调法治的良好功效以及具体的法律形式(即良法)的重要性和立法的重要性。亚里士多德同样强调了制定良好的法律。但是,这样完美的法律应当由谁来制定呢?亚里士多德并没有给出答案。他的老师柏拉图自己也回答不出来,事实上,他又一次陷入了如同理想国一样的惶惑中,于是转而唯心的求助于上帝,认为统治者不是阶级利益集团,而是上帝,而上帝藉以使其命令家喻户晓的声音,就是法律。

那么也就是说,《法律篇》中的法律靠人同样制定不出,还是得依靠天上的上帝,这同《理想国》中虚构的哲学王又有多大的差异呢?可见,柏拉图的思想根基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改变。在《法律篇》中,智慧具体化为法律,也许可说冻结为法律,在社会生活中法律规范在总体上可能是最为合理的。因而,现实的国家是法治的国家,是依靠守法的意向,通过培养服从法律的精神试图达到和谐。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法治思想应当起源自柏拉图,而非大家普遍公认的亚里士多德,并且柏拉图前期的所谓“人治”思想和后期的思想实际上也没有本质的不同,不过是具体形式的差异。

参考文献:

[1]沈宗灵.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6).

[2]柏拉图.理想国.商务印书馆,1986.

[3]范明生.柏拉图哲学述评.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柏拉图理想国范文6

【关键词】理想国;教育理念;批判性思考

一、关于教育的目的

在《理想国》中,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哲学王。《理想国》第二卷,当苏格拉底和格劳孔在讨论一个城邦所需要的各种职业时,发现护卫者的工作是最重大的,不仅需要有比别人更多的空闲时间,还需要有最丰富的知识和最多的训练。(第二卷,59页)而他们随后所进行的漫长的讨论就是围绕如何2017年第33期教育护卫者而展开。所以,在《理想国》中,教育就是为了培养护卫者,即哲学王。柏拉图所要培养的哲学王具备了其哲学观点中人类最优秀的品质,即,“美和善的城邦护卫者天性里把爱好智慧和刚烈、敏捷、有力这些品质结合起来了。”(第二卷,62页),不可否认,哲学王所具有的品质确实是教育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因为从柏拉图开始,物质世界和理念世界分离的二元论观点就已经形成。就这两种世界体现在人类身上就是身体和思想相区别又相互影响。柏拉图对哲学王的描述,覆盖了身体素质和思想素质两方面,且哲学王在这两方面都几乎达到了一种我们能想象到的完美的状态。他认为现存的政治都是坏的,人类真正的出路便是哲学家掌握政治大权,这种信念构成了柏拉图政治哲学体系的核心。但是只有真正的哲学家才能拯救当时城邦所处的危机,而纯粹的哲学家和纯粹的政治家都无法胜任拯救当前政治状况的重任。一个真正的哲学家应该是一个既掌握哲学学术知识的哲学家还应是一个掌握丰富的政治学知识的政治家。这种理想追求,作为教育的终极目的,理所当然。如果每个人都能够被培养成哲学王一样的人物,那这个世界可以称得上完美。但事实并非如此。从柏拉图的目的性来讲:柏拉图将哲学和王结合了起来,其目的是使哲学王作为一个统治者,总的来说,这样做并不单纯。使哲学王得以可能,需要具备两个条件。其一是,这个人必须是身体素质和理念素质上接近完美的哲学家;其二是,这个哲学家愿意在找到太阳后重新回到洞穴,作为一个王,启蒙大众。由于柏拉图将启蒙的职责和王的职责并同,这样就有可能导致启蒙职责的不自由,受到王职责的限制。因为作为一个城邦的统治者,不仅要考虑如何提升公民的身体和理念素质,还要考虑如何维护城邦稳定。在如今社会,作为启蒙者的学者或教师和作为国家管理者是分开的。启蒙者更自由,更单纯。但在柏拉图那里,受王这一职责的限制,并不能做到完全的启蒙。而这种受限,具体体现在下文要讲的对哲学王的培养过程之中。

二、关于教育的过程

这一过程是选拔的过程,也就是竞争的过程。这一选拔、竞争过程从出生到成为哲学王,一直都在进行中。《理想国》中,将教育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从出生到二十岁,进行文艺和体育教学;第二阶段从二十岁到三十岁,进行科学教学,科目包括数学、几何、天文、音乐;第三阶段从三十岁到三十五岁,进行辩证法教育。最后,只有掌握了辩证法拥有了善理念的哲学家才有能力以善理念为原型,塑造人间的理想国并护卫着它。(第七卷)经过这样的层层选拔之后,被选拔出的人用大部分时间来研究哲学,但在轮到他值班的时候,他们每个人都要不辞辛苦管理繁冗的政治事务,为了城邦而走上统治者的岗位。同样,经过这样的选拔,最后可以担当国家统治者的哲学王无疑是最优秀的。对于王这一责任而言,这样的选拔非常合理。同时,在柏拉图这里,不剥夺女性受教育的权利,值得赞赏。但对于对民众的教育或者启蒙而言,这样有失公平。1.残疾者和智力较低或不正常者被排除在外,不符合受培养的资格,很容易被淘汰。2.奴隶的儿女不符合受培养的资格,天生无法入选。3.荷马、赫西俄德等不利于国家统治的诗人以及音乐家的作品,不能成为教授内容。4.学习文艺的目的是为了培养节制的美德,节制在一定程度是即是顺从。5.学习数学、几何学、天文学的目的不是为了实用,而是为了帮助人较为容易的把握善的理念。而上述问题的出现只有利于思辩性的哲学发展,不利于现实生活水平的提高。而这些问题的根源就在于,柏拉图对理念世界的重视和对现实世界的怀疑。他认为现实世界的物质以及技艺都是不确定的,而只有数学知识和理性知识才属于真正的知识,而真正认识的本源就是统摄一切善。柏拉图对善的追求,体现在理念世界,就是对哲学思辩的追求;体现在现实世界,就是对强健身体的追求。所以,从柏拉图哲学二元论的观点出发理解哲学王的这一选拔过程是顺理成章的。但是,对处于当下社会以现实为主的我们而言,柏拉图的观点无异于只是一种寻求精致的理想。而且,这种精致排除了人性,理性主导一切。单纯依靠思辩理性的教育,并不会让人们得到完全的启蒙。以现在的观点来看,奴隶,身心残疾者不具备受教育的资格和容易被淘汰有失公平。现在不存在奴隶制,这个问题消失。但贫富差距导致的生活不自由依然需要解决。注重思辩,不注重技术的实用性影响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

三、总结

这一系列问题都是当下社会所要面对的,但对于柏拉图而言,最大的问题还是将启蒙和权力的结合而带来的双方的不自由。启蒙应当主导权力,权力应该作为启蒙的辅助。《理想国》中守护者的出现是为了在战争中保卫国家,但突破国家的限制,权利会在一定程度上被弱化,启蒙则更自由。因此,柏拉图的《理想国》,教育只是政治的手段,不是单纯的启蒙。

作者:耿庆娟 单位:浙江大学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