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文忠三字经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钱文忠三字经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钱文忠三字经范文1

一个特别的机会,让我接触到了钱文忠教授解读三字经。这位教授有点像我爸爸,我的爸爸长的有点像小田鼠,钱文忠教授长的脸圆圆的,比我爸爸更要象田鼠,还有些像老鼠,我把田鼠归到老鼠类里,所以我叫他“老鼠爸爸”。钱文忠教授还有一双小老鼠的眼睛,一张小小的嘴,戴一副眼镜,很逗人的样子。

有一次,他讲孟母三迁的故事,他在制作背景时,制作了一个这样的背景:“孟母象绑架一样,用一只胳膊拦住小孟子,另一只手则捂住小孟子的眼睛,坐在马车上正离开市场,市场上一个屠夫在杀鸡,孟母所在的马车车厢上有四个大字,就是‘搬家公司’。”我当时坐在床上,一看到这一幕就笑翻在床上了,然后我飞快地跑到妈妈身边问她:“妈妈,在孟子的时候就有搬家公司了?!有很长的一段历史了吗?”妈妈说:“你脑子有问题呀!”我说:“‘老鼠爸爸’讲的三字经上面画的就是那样啊!”妈妈说:“我去看看。”我和妈妈飞快地跑进屋里,妈妈回放了镜头,真的是这样,我又一次笑翻在床上,妈妈也笑了,而她是笑翻在椅子上了。

钱文忠教授每当要讲到重点时,他就会突然停住,瞪着他的“贼眉鼠眼”,停几秒钟他就开始讲重点。

这就是搞笑的钱文忠教授。

钱文忠三字经范文2

钱文忠先生在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讲过不少内容,《三字经》是其中之一。近日,钱文忠讲《三字经》的文字内容经较多补正后,以《钱说三字经》的书名重新出版,出版商希望我对此书谈点看法。其实,我对该书本身没什么看法,也说不出什么。逐字逐句地解释《三字经》,此类事情我以前就说过,这在中国历史上是蒙学,也就是小孩子该学的内容。到了现在,变为成年人的学习对象,真不知道该高兴还是悲哀。然而,《三字经》为何在中国历史上出现?为何延续使用了那么多年?后来又为何被批判?现在又为何受到重视?我们现在究竟应该如何看待《三字经》等古代蒙学读物?这一系列问题倒是值得一说。

《三字经》出现于南宋时期,《神童诗》早一点,出现于北宋时期。就蒙学读物来说,还有更早的,例如《千字文》。我认为,《千字文》虽然最初的动议是梁武帝想给皇子们读书用的,但事实上,它并不符合蒙学读物的要求,它偏重于识字。内容方面对于儿童显得深奥,不容易记,也不容易理解,儿童读《千字文》大概没多少兴趣,只有死记硬背的痛苦。当然,如果把它当成学书法的材料则另说。《神童诗》及《三字经》先后在北宋和南宋出现,有它必然的历史背景。

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从理念上说,可以看成是普及教育的先驱,但普及教育成为政府推动的政策和制度,则始于宋朝。从北宋起,乡间私塾、书院,政府县学、府学、太学等教育机构的设置,形成了完整的教育系统,普及教育达到空前的历史高度,绝对领先于世界。这是造成蒙学读物开始出现和大量使用的重要原因。因此,不管是《神童诗》还是《三字经》,最突出的一点就是重视教育,告诉每个孩子读书学习的重要性,这也是中国人至今重视教育的优良习惯和传统依然根深蒂固的原因。毫不夸张地说,中国是世界上最重视教育的,中国也是最早实行普及教育的。这也是导致《神童诗》、《三字经》之类的蒙学读物历时几百年被人接受和使用的原因。相比而言,《千字文》更适合欧洲那样只有贵族才能受教育的传统,而《神童诗》和《三字经》则贯彻了孔子“有教无类”的平民化教育传统。

重视教育是一回事,以什么内容来教育是另一回事。对于后一个问题的不同答案,造成了后人对《三字经》的不同看法及反复,一直到今天。中国的普及教育从宋朝开始,也是有原因的。科举制度从隋朝开始建立,形象一点说,科举就是选拔,就是收获。但是,如果没有播种,收获就不会多。唐朝虽然也实行科举制度,但唐朝的问题之一是,科举的来源不够广泛,知识和教育被世家大族把持的现象较为严重。武则天想破除这一现象,但因没有具体播种的措施,结果也不够成功。因此,到了宋朝,为了广泛地选拔优秀的社会管理人才,教育普及就变得非常必要,这也是历史经验教训的结果。所以《神童诗》、《三字经》之类的蒙学读物才会在宋朝以后大行其道。如果没有广泛的普及教育,也就不会有大众化的蒙学读物。

要说《三字经》的内容,先讲《三字经》中的一个故事。“孟母三迁”的故事很早就有了,因为《三字经》中有“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的描述而更加广为人知。但是,孟子那时候真的是“不学”吗?孟母三迁的故事告诉我们,孟子始终在不断地学习,不管是学丧葬、学叫卖,还是学屠宰,其实少年孟轲都是在学,而且非常好学。如果每个母亲都像仉氏那样不让孩子学习那些内容,那些职业该由谁来做呢?因此,《三字经》中孟母三迁的故事涉及到这一蒙学读物的本质:读书的目的。如果我们理解了广泛的科举制度导致普及教育的需要,那么,《三字经》中孟母三迁的故事很明显地指向了唯一的目的,那就是读书做官。《三字经》在孟母三迁故事后面紧接着说:“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究其历史我们看到,窦燕山五个孩子“名俱扬”,都是指考上了科举,所谓“五子登科”,其中没有一个是现代工程师、实业家、发明家之类。事实上,《神童诗》中“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也是这个意思,“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鲜明地表达了读书做官的理念。这是中国古代教育的一个大问题。

孟母三迁所表达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观念是读书做官的典型体现。之所以说它是中国古代教育的大问题,是因为它涉及到推行教育的内容。我在我的《超越利益集团》一书中讨论过“李约瑟难题”,即李约瑟提出,中国在16世纪以前,科技一直领先西方,为何在16世纪以后,科技落后了。回答这个问题也可以从《三字经》孟母三迁、五子登科的故事中找到端倪。由于中国人很早就比欧洲人更重视教育,文化水平普遍比欧洲高,因此,那时候,科技比欧洲发达也就很正常。科举制度成熟后,中国的普及教育也世界领先,但是,为了科举这一收获,普及教育的内容偏重于道德教育,这是事实。这也是《三字经》中孟母三迁、五子登科等故事的本质,即重视道德教育,轻视技能和知识教育。《三字经》等蒙学读物为了科举的目的,过于强调读书做官这唯一的出路,在当时来说,它是有益的。随着历史的发展,它便显示出了不利的一面。尤其当欧洲也开始重视普及教育后,两者的差别非常明显:欧洲普及教育几乎只注重技能和知识教育。也就是说,中国的政府力量在推动道德教育,欧洲的政府力量却在大力推动知识教育,两者的结果很快出现了巨大差异。所谓“李约瑟难题”的结论也就在此。

《三字经》之所以能够成为众多蒙学读物中最出类拔萃的,乃至被冠以“经”的名号,也有它特定的原因。一方面,《三字经》比《千字文》之类通俗易懂;另一方面,《三字经》也包含了一些最基本的知识内容,例如日月星辰、四季五谷等,这是其他蒙学读物缺乏的;再说,识字本身也是知识内容之一,让孩子有兴趣就很重要。即便抛开读书做官这一学习的终极目的,《三字经》中“温席”、“让梨”等做人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对于长大以后不做官的大多数人来说,的确也是需要的。《三字经》将做人最基本的道德规范明确地放在“孝”的起点上,既是顺理成章的合理,也是用儒家思想作为主导的体现。事实上,读书做官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此外,包括中国古代的历史进程,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所了解,这也是文化自信的来源。因此,《三字经》在言简意赅地描述中国历史进程时,基本上采用比较客观的白描,除了少数地方用了春秋笔法的褒贬外,例如“王莽篡”,绝大多数关于历史的描述都只是基本事实。顺便说一下,《三字经》虽然始于南宋,但后世对它有过加工,《三字经》所描述的中国历史一直到明朝结束而没有清朝的内容,可以看出,现在流行的《三字经》应该是清朝定稿的。

钱文忠三字经范文3

秀文化。

诗词如山水般温婉,

又如桃花飘落到你的发梢,如沐春风。

当你远去,我的心也不会变凉,

想起你,就如读到最惬意的情书那般舒畅。

以古诗文为竞技基础的《诗书中华》正如涓涓细流,润泽人们的心田。

“家庭团战”成为新看点

7月8日晚,微博上出现了许多关于“诗书中华”节目的讨论,当晚,历时三个月的东方卫视原创文化节目《诗书中华》总决赛上演,八组实力强劲的家庭在对决台前一展诗词功底,经过激烈比拼后,最终,来自安徽的熊家兄弟凭借超群实力,一举夺得了总冠军。

这是2017年4月14日起,每周五晚上,由东方娱乐集团出品、东方卫视打造的文化类节目《诗书中华》。

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和居住在会稽山阴的文人们来到兰亭举行“修禊”之典,《兰亭集序》中形容那里“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王羲之与一众文人才子围着曲水列坐其次,一x一咏、畅叙幽情,即兴写下了许多流传后世的经典诗篇……

1600多年后的今天,人们又在《诗书中华》看到了这样一幅“曲水流觞”的画面:42个家庭列坐在蜿蜒的“曲水”两岸,由“曲水”中“漂流”的羽觞来选取家庭,进行挑战。

《诗书中华》通过“曲水流觞”的方式从来自五湖四海的42组参赛家庭里随机选择一组家庭,进行“家有诗书”挑战赛。两位家庭成员共同协作,在规定时间内,通过接上下联的方式答题。顺利通过挑战赛的家庭将进入“君子之争”对战赛,7题答对4题则成为实时擂主。

与大批单人参赛的文化类节目相比,《诗书中华》另辟蹊径,将单枪匹马变为以家庭为单位的团结协作,既考验了家庭成员之间的默契,又充分诠释了该节目“诗入寻常百姓家”的核心理念。

在两个半月时间内,《诗书中华》栏目组从全国范围内开始招募,从5000组左右的家庭中最终挑选出42组家庭,围绕“诗礼传家”、“诗教家风”的主题进行对战。节目还原“君子之争”的概念,讲求规则的良性竞争,以礼相待,让观众在品味中华诗词文化博大精深的同时体验以智慧为基调的竞技过程。

东方卫视中心独立制作人、《诗书中华》节目总导演王昕轶详细介绍,《诗书中华》在题目设置方面以传统的古诗文为标准,从“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到“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不仅使用了大众化的诗词,还将范围扩大到古诗文,深入浅出地将各朝代作品包含其中。

“文化含量的加重,增加了更多人文精神的东西。题目上专业,但深入浅出,节目注重学以致用,活学活用,让老百姓都能参与进来,真正地实现‘诗入寻常百姓家’。”王昕轶说道。

中国古诗文在发扬传承的过程中不仅能与时俱进,还可以将不同类别的文化和艺术相融合。《诗书中华》从传统文化类节目考察范围“古诗词”扩展到古诗文,再加上跨界的艺术融合,与现实生活的连接,生动有趣地展示出了中华传统文化之美与勃勃生机。

而“家庭团战”模式的创新,既是《诗书中华》带给观众耳目一新的闪光点,又是节目内涵的关键。节目虽削弱了以往诗词类节目所具备的竞技感,但以“家庭”展现“家风”,强调“以文会友”的参与感,引起了社会各界强烈关注。

“研发过程中,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结合当下传承传统文化。最后我们确定了两个出发点: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的点要更多,面要更深。让家庭成员并肩携手来参加文化创新,同时,内容从古诗词扩展到古诗文,注重活学活用。”东方卫视中心党委书记李逸分享了《诗书中华》的制作经验。他表示,节目中所有的创新手段,都是希望能在最大范围内启迪中国的观众。

虽然《诗书中华》节目已经圆满结束,但是这几个月节目中发生的故事,还是让观众历历在目。在第二期节目中,80岁老人吴孝琰与儿子吴健民是亮点家庭之一。来自浙江嵊州的中学语文教师吴孝琰刚出场便用浓郁的口音介绍自己,举手投足精气神满满,热爱生活热爱古诗文,平时就会对着花花草草吟诗作对,他正在实现“环游世界”的梦想,目前已经跑遍国内外,希望下一个地点是南极洲。

比拼的是诗文,传承的是文化

80岁吴孝琰仍能过着精彩诗意的人生,引来网友钦佩和讨论,“看到吴爷爷手舞足蹈的说话就觉得他精气神十足,80岁梦想还在发光,古诗文信手拈来,精神世界很丰富,真的要向老人家多学习了。”在赠字环节中,吴孝琰与吴健民父子的默契搭配也令观众羡慕不已。吴孝琰不仅利用多年积累的古诗词经验轻松答题,还在念诗文“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时,特意用嵊州口音将“绝”读成四声,诗句结尾上翘的语调和用方言巧妙念诗的口音,使得评委嘉宾钱文忠大赞吴孝琰发音完全符合古律:“用普通话念,‘千山鸟飞绝’好像还有鸟,老人家这么一念,一只鸟都没了,把这首诗的味道全读出来了。”网友也纷纷点赞吴孝琰在传承中华文化的同时不忘留下地道的方言:“原来古诗文还可以用方言读出来,这样更有利于把读者带到诗人写诗的情境中,吴孝琰老人家真的很厉害,一定要给他点赞。”

在第五期节目里,六岁的小选手李泊廷更是令大家眼前一亮。李泊廷和母亲李荣都是“新上海人”,李荣来到上海后受到了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的影响,才开始教李泊廷读《三字经》,背古诗文。李泊廷一上台就表明来《诗书中华》的最大愿望就是和主持人骆新用接龙的方式“切磋”《蜀道难》。接龙过程中,李泊廷步步紧逼,骆新则以攻为守,两人你一言我一句,带领观众重新领略了蜀地山川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观。

李泊廷对古诗文的热爱是发自内心的,在对战环节中,即使答错也悉心听取点评嘉宾的解答,当对方抢到答题机会时,更是全心全意地为对方鼓掌,获得了点评嘉宾钱文忠的由衷赞赏:“小小年纪就有如此君子之风,一看就有好家风。”

除了选手精彩的表现以外,平局的激烈对战和评委老师对古诗文的深入点评也令人印象深刻。在“旗鼓相当”的主观题环节中,出题人张大春和钱文忠不仅将著名油画《呐喊》和中华古诗文相联系,还鼓励选手答题不要过度严肃,要大开脑洞:“诗人不能锁在一个宗旨、主题里,有些时候你离题,可能更容易激发你的想象和读者的想象力。”

张大春、钱文忠在了解到观众真正需求后,以观众的兴趣点出发,用娓娓道来的形式普及了更多关于古诗文背后的故事。第五期节目中,钱文忠通过讲述曹植《七步诗》背后“兄弟相逼”的悲情故事,点明了诗句“煮豆燃豆萁”的深意;张大春更是再度刻画了坡写“明日黄花蝶也愁”时的情景,提醒大家注意成语的误用现象,让许多观众都有所启发: “一直以为‘明日黄花’是指‘正当红的人或事’,原来恰巧相反啊。”

节目播出后,《诗书中华》的创新模式和独特节目气质引发行业内认可和赞誉,《人民日报》发表文章评价节目是“传统文化类节目的再度突破”。

钱文忠三字经范文4

――作家史铁生

人生就像种花一样。自从我有了一个花园之后,我就明白,当一株植物出了问题,你不能只想着怎么解决这个问题,而是要关注整个环境。只要这株植物还没有完全枯死,那么你把环境收拾好了,改变土壤、阳光和水源,然后等待,一个月后,它就会活过来,繁茂生长。人也一样。

――弗吉尼亚大学心理学教授乔纳森

我在不丹的时候看到过他们对于人们幸福感的测试卷,给我印象最深的有这么两道题。第一题是:“你知道你曾祖父母的名字吗?知道请写出。”而另一道题则是问:“你知道你家周围的那些植物的名称吗?知道它是几月开花,何时落叶吗?,,

――作家毕淑敏

我一直信奉以下的做事三原则:有勇气来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有胸怀来接受不可改变的事情,有智慧来分辨两者的不同。

――创新工场董事长李开复

我们的社会已经开始面临严重问题,严重到我们用《三字经》《弟子规》教出的孩子,90%要吃亏。我们必须改变社会现状和问题。

――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

我注意过,即便是那些声称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而且我们无力改变的人,在过马路之前都会左右看。

――当代最重要的广义相对论和宇宙论家霍金

一个写作者只有通过善意与同情进入他的写作世界,他获得的世界才会大而宽阔。仇恨只是外壳,在骨子里,作家只有同情和理解他人,他的作品才有意义。

――作家陈应松

站在百尺竿头的人,若要更进一步,只有先从竿头滑下,才能去爬那一百零一尺的竿子。

――作家林清玄

如果你是讲理的人,我可能不怕你,但我会尊敬你;如果你是不讲理的人,我可能怕你,但绝不会尊敬你。

――媒体人刘华东

恋爱就像春晚,一年比一年热闹,一年比一年无聊;恋爱就像导演。叫喊艺术至上,其实以貌取人;恋爱就像钢琴,最高雅的内容摆在最不高雅的人家里,真正的高雅者却享受不起;恋爱就像闷热天的旅途,当你经过长时间苦等,好不容易找到一个座位时,列车广播传来亲切甜美的女声:本次列车已到达终点站。

――恋爱正解

钱文忠三字经范文5

关键词 书香校园 育人 成长

作为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笔者认为办学兴校,第一资源:师资;第一任务:就是打造老师队伍。现在流行一句话为: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学校。那么,同理,有什么的教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建书香校园的第一要务,就是书“香”教师队伍,从而建设教师的精神家园。余秋雨先生曰:“没有文化理念的商人将走向死胡同,没有文化理念的农民将走向死胡同。”那么,没有文化理念的教师也将走向死胡同。建书香校园,就是给教师造就一种坚定读书的氛围。

只有一本教材,一本教参书是教不好学生的。只是期终平均分,及格率考得好,不算是优秀教师。弟斯多惠曰:“教会学生的教师,不是好教师,教给学生方法的教师才是好教师。有影响力的优秀教师、特级教师、楷模教师或教育家,不只是他所学生的平均分高,及格率高,而是他仍真心诚意地热爱教师事业,热爱所有学生,全身心奉献于教育事业。用他们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方法,走进每一位学生的心灵,感动一批、几批、几十批学生。使一批的学生终身受益,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做事,为社会,为人类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一般,有作为的学生,怀念自己的老师时,并不是因为曾经这位老师使他数学得了100分,英语得了100分,语文得了98分。最能学生难忘的是,某一次思想工作,某一句话,某一次班会课影响了他。最主要是,这一位老师的人品和一贯的教育思想,文化内核影响了他,从而使他走向了成功。

我们教师要教书育人,为了育好人,就要有一定的内涵。“一个人的品位,是由他的内涵和境界所决定的,一个人的内涵和境界是由他阅读的数量和质量所决定的。”

为此,我们的书香,坚持“香”教师,也就是坚持教师的读书活动。前几年我们读了《红楼梦》、《英才是怎样造就的》、《当最好的教师》、《这样当班主任》、《论语》、《道德经》、钱文忠教授的《三字经》、《弟子规》解读。每读一本都要求每个教师必须写心得体会。写了后,要人人交流。这期我们要求教师读《知心姐姐卢勤》。

书香要“香”学生。学校按时开放图书室,规定学生看哪些种类的图书。开展以班为单位的读书演讲活动,每期搞两次,以此调动学生读书积极性,培养一种读书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人民的情怀。今年我们就开展读“雷锋同志的故事”,培养学生的一种品质,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尤其是当今的留守儿童较多,问题学生多,通过读书活动,激励学生有自信心,有健康之心。习惯,健康心理尤为重要,行为习惯,健康心理比知识更为重要。

好成绩出了社会不等于为好公民。

药家鑫,西安音乐学院的高才生,在校期间驾车撞人又杀死伤者,一中国去日本的留学生,就一个月的生活费没有到位,追到中国杀母亲。

在学校管理中,教育比教学更重要,育人比教书重要。肯定一个学生,首先要肯定他的品德。

2011年《感动中国》的大学生孟佩杰,主委会的颁奖词为:“在贫困中,她任劳任怨,乐观开朗,用青春的朝气驱赶种种不幸;在艰难里,她无怨无悔,坚持清贫,让传统的孝道充满着每一个细节。虽然艰难填满了她多个日日夜夜,可是她的笑容依然灿烂如花。”这是赞扬她的高尚品德,并没有称她的学习有多优秀。

学校以传统的经典沁润学生的心田。胡市镇中心学校读《三字经》、《弟子规》,读优秀人物的故事。发挥图书室的作用。书香,要“香”到每一个学生的心灵。培养孩子从小爱书,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养成每天必须读书的一种习惯。这种阅读习惯,可以影响一个人一辈子的成长。

书香要“香“家长。

当今的学校教育在转型,光靠学校教育远远不够。“一对好父母胜过100所学校。”有教育家曰:“欲造伟大之国民,必自家庭教育始。要改变中国教育,也必须着力改变家庭教育。”先打好“家长教育”这个地基,建好“家庭教育”第一层“楼房”,才能建设好“学校教育”的“高楼大厦。”

钱文忠三字经范文6

“施教,必因其材而笃焉”是南宋思想家朱熹的育人言论。意思是说,师者在施行教育的时候,必须因学生的“才”而进行因材施教。先哲的言论对当下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不无启示。我院13级新生较之往届二本学生发生了批次(本三)变化。如何针对13级新生的群体特征进行因材施教;如何更好地助力、服务、培育12级新生成人成才自然就成为了学院学工系统与教学系统面前共同的重要议题。

一孟轲人性预设的内涵与表达:社会学的关注

在一定程度上,笔者关乎孟轲之“四心说”的解释范式是基于社会学之基本问题的分析模型展开的(如社会个体与社会运行、社会行为与社会结构的断裂以及弥合)。其原因之一即是关乎人性说本身兼具的复杂性(甚至儒家学派内部即又划分为三小派,如以孔子的暧昧式表达,即简单认为人性的先赋特性并无太大的差别后最重要的即是关于其后致角色获得的表现,是社会以及自然环境的濡染致之等;以荀子为代表的性恶说与上述孟轲之性善说等;另一方面,上述所关乎人性质的阐述也正是中西文化的重要分水岭)。

同时,在《孟子》关乎《公孙丑・上》的论述中,孟轲强调,人若“无恻隐之心,无羞恶之心,无辞让之心,无是非之心”,那么,人也就不能称之为人。如果按照社会化的观点来审视的话,此类境遇中的社会个体尚未摆脱生物性因素的影响,仍旧没完成充分的社会化所需习得的内容,尚未完成向社会人的过度环节,这时的社会个体也只就是纯粹的肉身的存在,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个体。但值得强调的是,孟轲之所谓的羞恶之心即是一种自省与反思之心。因为这是一种极具社会学意味的心理状态。

二论坛汇编:学生综合特质类型

就13级学生状况分析来看,主要集中在学生个体自我意识培育与价值观形成、性格特质多样呈现与心理失衡调适以及学习行为的表现等多个层面。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广度、深度、速度与程度决定了社会多元价值导向。作为“95后”年轻群体的13级新生也是如此,这无可厚非。但若自律意识缺失并放弃了思想政治理论学习与主流价值观的培养,这些新生又将何去何从。当多元的社会价值牵引着他们进退维谷之际,网络社区继而成为了他们栖息之地。网络社会的崛起本是社会进步的历程之一。倘若脱离社会,成为了“微博控”、“手机、网络控”,我们的新生又该面临怎样的学习、生活境遇?当然,13级新生基本能够做到遵守校纪校规,积极参与校园与社会活动。但是,部分新生就会因为沉溺网络社会,在悠然自得之间抛弃了集体的温暖,甚至出现失范、违法行为。

三孟轲人性预设下的学生综合特质分析

具体说来,孟轲“性善说”中将“善”诠释为人之本性,且其是先赋的定位,并就人性结构中的同情心、羞耻心、恭敬心、是非之心进行的是类似齐美尔式心理境遇的探微表达。具体说来,孟轲以及相关儒士微观的心理体验,如恻隐之心与仁怀对照;如羞耻之心上升为义之形态;又将恭敬之心类之于礼的形态;同时智之表现又由是非之心衍生。总之,无论孟轲采取何种策略与基于何种考虑,终究却实现了由微观心智向宏观社会运行的架构。这在一定意义上印证了齐美尔关于形式社会学中涉及的社会交往内容与形式的论述,印证了社会学基本理论困境的弥合,实现了现实社会结构得以可能的途径宣告。

依此思路分析,13级新生对校园、社会活动有着极高的兴趣,但心理自我调试能力较弱、个性彰显上特质明显,个体之间差异较大。如何弥合新生个体心理特质与社会参与的断层有待我们关注。当然,这要求我们广大学工人员要尝试培育新生集体归属与互助意识,悦纳自我,接受他人;要懂得积极引导新生群体中个性特质明显者往合群、向善的方向施展、表现自我;要体会“人与人是不同的”预设的蕴含,明白分类指导学生,挖掘学生自身潜能,形成不同个性学生学涯、职涯、生涯规划的重要意义。这与孟轲所秉持的性善说本身就是一种具有普适性的与外在约束性的社会事实,而且是存乎中基于社会个体之间交往的事实存在是不谋而合的。那么,其本身所维系的社会唯实论的倾向性也就注定了性善说本身只能是一种关乎社会道德的社会意识形态的表达,诸如社会良知、良能等而具体的形式予以体现。这也正是古典社会学理论大师涂尔干社会个体心里体验层次所无法涵盖的范畴。但孟轲究其根源而终究认为性善说是一种基于人之本性、天性所赋予的,是一种普遍的外化的体现形式。社会个体并以此指导着行动的规则的制定。例证证明之,即孟轲见之孺子落水事件的决断如是之。基于此,我们还可以动员初级朋辈群体、宿舍集体、班级成员的教育参与的影响功能,使之成为新生个体成长发展的重要“参照系”,发挥他们的成长促进作用,使之孟轲关乎人性塑造的可能途径是通过社会外化的功能实现的得以充分的印证。

具体说来,我们还可以通过集体意识培育(班集体的民主化管理转型;学生日常管理与服务的同时要强调人文关怀,如结合传统文化教育、党团活动教育等契机进行集体意识学习),在合理、合情的范围内引导学生彰显个性,要强调班级归属感与荣誉感,实行集体主义教育,形成班级的“有机团结”局面。当然,这与要求学生遵守班级规约与学院纪律制度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是苏轼在《东坡文集事略》中提到的。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并将其付诸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但是,就我院13级新生普遍存在由于学习目标定位、学习方法错位、学习动机缺位等原因而对专业课书本知识学习失去信心的问题。正如《三字经》中关乎“苟不教,性乃迁”的表达策略,一方面基于行文所必须,为下文的铺展论述埋下了伏笔;另一方面,也恰恰印证了学习教化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一“苟”字道出了教化(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与福柯之所谓的权力关系网络体系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型所蕴含的对身体的规训与型塑密切相关);另一方面,对其“性”不教乃迁也随就提出了引导人们从善的角色期待,即赋予了教化客体之灵魂与肉体关系的变相阐释:若精神领域之性态不作适时地改变(是以从善为主要目标),其肉体本身做支撑的身体也就无所适从。值得强调的是,究竟该如何实现“人”之性的型塑以及其具体的策略考虑的类型以及是如何通过对肉体的制约与驯化实现“人”之性的教化与善之目标乃至于整个身体的规训?就是一个宏大的课题。“规训”一词源于福柯关于全景敞视的论述,但其中蕴含着身体教化与学习策略的表达意味。在行文过程中,笔者将其大胆援引,并尝试着突破孟轲关于人性预设的逻辑框架将其运用到13级新生“规训”(主要是涉及到学习目标、学习方法等方面)考量上,这些亦是孟轲教化身体观的重点印证(关于孔孟身体观的论述,学界已有定论)。在学习目标上,新生或将专业学习定位过于功利现实化,不注重专业基础知识的积累与学习思维的培养;或将专业学习定位为纯粹的任务完成与课时安排,不明白专业培养的系统性与专业知识的承继性道理,直接造成后期学习的困难。在学习方法上,13级新生文化课底子较之往届二本学生略显薄弱,纵然这是不争的事实,倘若新生个体将这样的定位带进课堂,不仅会对其学习态度、学习兴趣等造成影响,更会在心里上形成暗示,继而成为学习过程中的现实障碍,影响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与参与性,使之缺乏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这些也是各位老师在论坛中所达成的共识。同时,专业学习的种种障碍与模糊定位愈发让部分新生开始盲目热衷于技能证书的培训与考级。因为,这些在他们看来更加实用。这似乎也能成就他们借技能等级证书“取海之百货”心理的满足点。

同时,笔者认为,培育新生的专业认同感与形成班级学风建设的着力点不仅要在班级管理模式(如建构起多元专业认知的参与形式)上下功夫,还要进一步实施并完成班级的班风、教风,甚至班级文化的打造、建设工程。因为只有通过班级文化(包括班风、教风、学风等氛围文化元素)的渗透力才能让学生形成学习的自觉意识,达成以班级文化推动班级学风建设的目标(学风建设应是系部应重点突破与实现的建设目标)。当然,这其中也包括相关“动力机制”的引入。如何做好“动力机制”与“班级文化”的有机整合亟待思考(如学院“十佳百优班集体”建设工程、“奋进奖”评比项目皆是学风建设与班集体文化建设的很好助推器)。

同时,培育新生对学院的“荣誉情结”(如入学教育、军训生活都是很好的契机)与认同归属感,并能够适当“规训”新生行为(如可以通过多督促检查反馈等)、生活习惯,帮助新生完成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终极目标。只有学生从自我做起了,培养起了自律意识,实现班集体与宿舍集体成员人人参与的“网格化”管理模式才能得以可能,进而实现“全员育人”的良好局面。

参考文献

[1]朱熹.孟子集注[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3.

[2]李炳英.孟子选注(增顶版)[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3]钱文忠.钱文忠解读《三字经》[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9.

[4]徐梓.传统蒙学与传统文化[J].寻根,2007.

上一篇她生气了

下一篇市场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