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家乡的诗歌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爱家乡的诗歌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爱家乡的诗歌

爱家乡的诗歌范文1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我是学校青年教师------,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书香在湖畔放歌。

文明的兴凯湖,是一幅雅致的画卷;

文明的兴凯湖,是一首动人的诗歌;

文明的兴凯湖,是一曲美妙的旋律。

我作为一名新时代的青年教师,我爱我有梦想的祖国,我爱我文明的家乡,我爱我有创新的学校。但这一切不是空洞的,我将它们细化朴实而平凡的行动。我的演讲分为以下两部分:

一、青年成长在书香里。

我们是新时代的有为年。我们目前的最重要的任务是在神圣的三尺讲台,德才兼备,勤奋创新。在每一个宁静的早晨,我在其他同事慢慢享受温馨生活的时候,悄悄的躲在一旁,将前一天所讲授的的知识在眼前仔细的回忆一遍,不是我比别人爱学习,而是我感觉到,学习是快乐的事情。趁我们风华正茂,莫让年华付水流。青年朋友们,我高声倡议,中国正春风,湖畔正春光,文明兴凯湖的华章里,应该有你、有我、有他的热血而歌,应该有你、有我、有他,跋涉的足迹。(声音高亢 热血沸腾 腔调 )身为人师,重要的不是能教会学生哪些东西,我认为育人之根本,就是要给学生树立向上的人生观,帮助学生构思一个自己乐趣天空下的美好梦想,激发他们用自己浓厚的兴趣去为实现这个梦想而快乐奋斗,这应该是教育的最高境界。教师要让学生知道曹植居然能在七步之内就能做出一首优美的诗歌,该有多神奇?要让学生了解大书法家怀素和日本的大学者伊藤博文居然有过目不忘的本领。要开阔学生的眼界,拓宽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快乐学习地理,让我的学生了解,世界有多么神奇,一条大鲨鱼需要几十辆卡车运输,一个人步行走到月亮上去要走二十几年。让学生知道最小的鸟是蜂鸟,最大的鸟是鸵鸟,鸵鸟奔跑起来速度像汽车一样快,抬起爪子能踢死成年人。掌握了丰富多彩的知识,学生能难道不感到快乐么?青年朋友,时代赋予了我们应当担负的使命,爱自己的祖国,建设自己文明的家乡,不必要空喊口号,将自己最重要的工作任务首先出色的完成,那就是对祖国对家乡最大的爱。

二、青年成长在画卷里。

我们美丽的兴凯湖农场位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我们的学校是总局级示范化学校。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我们简直就是生活在美丽的画卷中,生活在美丽的童话世界里。

清晨起来,呼吸着香甜的空气,让我们感到神清气爽。这里的天是多么的蓝哪?这里的水是多么的香甜哪?春风吹来,清清的花香,让你我感到陶醉。笔笔绿色的诗行在天空下伴随着祥云自由的书卷。风像一把把划船的大桨,在稻田的海洋里幸福的划行。而滚滚的春潮随着风滚动向远方。在排干上、田埂上高高傲立着白天鹅,蓝天下,金色的稻浪旁,傲立着洁白的大鸟,你能说这不是最美丽的画卷么?

朋友们,爱祖国爱家乡,需要大而空的口号么?在这样的环境里,能够做一名德才兼备勤奋求知的好青年不仅是一份荣耀,更是一份责任。

朋友们,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在建设文明兴凯湖的不凡的日子里,我对我的朋友大声疾呼,朋友们,爱祖国爱家乡爱学校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青年的我们,努力当自今日始。健康的青年们,让我们将兴国强邦的梦想化作脚下的行动。

为了享受阳光,我们来到世上;

为了成为阳光,我们跋涉于世!

爱家乡的诗歌范文2

郑启谦是新时期珠三角“水乡诗歌”写作的重要代表和身体力行者,其作品在佛山诗歌界具有 “标本”的意义和品质。郑启谦的写作继承和发展了“五四”以来尤其是解放后老一辈诗人可贵的新诗传统,既强调方言特色又重视个性张扬。他用小桥流水、鱼塘瓜田等水乡景致般朴实无华的文字,冷静、洁净、真实、生动地记录了南国水乡的发展史和心灵史。郑启谦的创作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和珠三角水乡气息,流动着郁勃的、积极向上的诗学精神和诗歌血统。一定意义上代表了岭南诗坛的一个创作流派和走向。

从1958年的“金纱纱,银纱纱/布浪欢腾七彩花/摘朵送上天安门/首都美景添光华”,到2008年的“说起小康/小城也有忧伤/有人喜欢作过分的炫耀/三部彩电堆在镶了墙纸的厅堂/有人富了要发发皇帝梦/花了三年储蓄修”龙床”/有人公款筑天台泳池/却无视周围那片破败的民房/而社会福利奖券销售点附近/还有未被收容的痴汉在游荡”,在这数十年的时空跨度中,郑启谦的精神指向主要凸显着他对时代进步和历史变革的深刻拷问。

在诗人眼里,南国水乡的春天总是如此热闹:“惊雷响起了/大地苏醒了/听春在天上唱/春在地上跳/春风阵阵/春雨潇潇/珠江处处/涨满春潮”;水乡的夏天总是这般沸腾:“雨过天晴/江宽水清/玩水去哟/去水中赛龙夺锦//要以如光如电的速度/一展水乡儿女的雄风/要以坚韧和奋发的力度/把握波澜壮阔的前程”;水乡的秋天总有别样的吉庆祥和:“秋来出秋色/秋色伴君行/金钹队奔放热情/马色队威武英雄/歌舞队活泼可爱/鼓乐队先声夺人”;水乡的冬天总是那样暖意融融:“凋零不属于水乡/南国水乡远离冬天/依然是百花璀璨/四时花开斗丽争艳/依然是万种风情/欢歌笑语乐遍人间”(《水乡四季调》)。多情的水乡,到处溢彩流光,四季鸟语花香。在传统意义的背后,一个独具魅力的地域风情,为郑启谦的诗歌写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支撑。

郑启谦是一位煽情的时代歌手,他尊重生活的本质,善于捕捉生活的细节,并通过一系列具有水乡特色的景物,描摹出这一方水土令人神往的韵致。他歌唱生活,赞美勤劳的水乡人民;他热爱家乡,一直为创造美好生活而身体力行;他用一位诗人敏锐的眼睛,去审视这个变革的大时代;他将深情的笔触伸进火热的生活,用朴素的文字表达出一位诗人对于真善美的诗意追寻。

生活是诗人最原始的创作源泉,水乡是诗人写不尽的题材。

爱家乡的诗歌范文3

一、用语文诗词丰富地理课堂

我国古代诗词作品浩如烟海,许多诗歌不仅以其极高的文学艺术价值而脍炙人口,千古流传,且其中一些诗句包含着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反映了古代诗人对自然现象深刻的思考和认识。如果在地理教学中将一些诗词佳句适时适量地应用于课堂,不仅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而且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地理教学的效果。

气候是地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学生对这部分知识感觉比较抽象、枯燥,恰当地运用诗歌能使抽象的理论概念变得直观,有利于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在讲山地垂直分布规律时引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诗句,通过分析诗句使学生理解地形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二、用热点事件活跃地理课堂

借助时政热点事件教学,不仅使教学生动,更能突破某些教学难点。在地理课程中,有一些内容是比较抽象的,如果仅是照本宣科或是教师单纯地讲解,往往显得很枯燥,学生也较难真正做到理解掌握。如果教师能够借助时政热点事件,按照学生的一般认知规律和可以接受的程度设计教学,较好地化解教学中的知识难点,会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如在讲《地质灾害》一节时,我结合日本大地震及我国汶川大地震的影响,引领学生分析地震发生的原因,并引导大家掌握瞬间逃生自救的方法。这样,一节枯燥无味的地理课就会变得丰富多彩。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掌握了技能。时政热点与地理教学的巧妙结合,使学生们获益匪浅,收到了强制灌输所达不到的效果。

三、用历史故事延伸地理课堂

人们常说“史地不分家”,的确,地理承载着历史,历史关联着地理,地理与历史知识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人类活动影响着地理环境的改变,地理环境反过来又作用于人类,从历史地理事物与现实地理事物的差异对比,引导学生对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影响有正确的认识,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方面的资料非常丰富,如讲到洋流的形成时,我利用在二战期间德军曾经利用直布罗陀海峡密度流成功出入的战例,强化密度流表层和底层海水运动的方向知识点。又如在讲气旋的时候,引用诸葛亮巧借东风打败曹操的故事来加深学生对气旋的理解。过程如下:首先我讲述了蜀军所面临的困难,周瑜面对曹操大军压境心急如焚;诸葛亮胸有成竹巧设火攻之计,最终战胜曹操;曹操损兵折将败走华容道又遭大雨,伤兵雪上加霜损失惨重。然后揭秘诸葛亮取胜的法宝,即是气旋过境时所产生的天气现象。这样不仅使地理课堂生动有趣,而且使历史和地理相互融合,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用乡土事例拓宽地理课堂

乡村是学生自幼生活并成长的地方,因而也是学生最熟悉的地方。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生动实在的地理事实材料和对家乡的特殊感情,可以激发学生树立改造家乡、建设家乡的崇高志向,有助于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例如,学习《因地制宜发展经济》这一节后,引导学生结合我们渭源县地处甘肃陇中地区,经济基础薄弱,南部山区风景秀丽、景色宜人,气候冬冷夏热、春暖秋凉,降水集中分布在夏秋季节的特点,提出我县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农业方面采取“压夏扩秋”措施,积极发展经济作物,利用丰富的药材和劳动力资源进行药材深加工,打造全国“马铃薯良种之乡”,积极发展南部山区旅游业。通过这样的活动,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激发他们热爱家乡的感情。

把生活融入地理课堂,构建生活地理大课堂,需要找准切入点。其实,只要善于动脑思考,就不难发现,有些事情很容易就能解决。强调生活进入课堂,是新时代教育的要求,面对教改新形势,教师要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大胆改革,勇于突破,善于创新,构建生活地理大课堂。

参考文献

[1]曹娟玲.中学地理教学中环境意识的渗透[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5(04).

[2]韦志榕.全国中学地理优秀教学论文评选活动纪要[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1(Z1).

爱家乡的诗歌范文4

【关键词】小学语文 古诗 教学策略 个性解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7-0117-01

《静夜思》是一首脍炙人口的经典古诗词。我回想之前教学的种种心得及思考,细述如下:

一 达意——个性解读

读一首诗歌,首先应该疏通字词,扫除欣赏障碍,并理解其中的一些关键字词的含义,准确把握诗歌所表达的基本意思,清楚诗中所写的是何人何事。初读《静夜思》,我们应抓住形象勾勒出生动图景的三个词——“疑是”、“举头”、“低头”,且紧扣“思故乡”这三个字,明白诗人旅居在外,静夜看见月光照进屋里时,产生了地下结霜的怀疑,这使他联想起居住在故乡时亦曾有过的感觉,强烈的思乡感悟便涌上心头。这是一幅游子的“月夜思乡”图。

在关于“床”一字的解读中,学生出现了分歧,这出乎我的意料。其中大部分同学提出应理解为“眠床”,但有两位学生认为应理解为井栏或栏杆。这两位学生的理由是:如果理解为床,则诗人李白是将从窗外射进屋内床前的月光看作是地上的霜?但屋内的地上怎么会有霜呢?明显的,诗人看到的月光不是在屋内,而是在屋外。应理解为,将井栏或栏杆外、屋外地上的月光看作是霜,会更合情合理。这是两位有思想的学生,他们以文本为基础的颇具个性的解读不无道理,学生能深度解析文本,真的令我欣慰与钦佩。

二 入境——全员参与

古人云:“写诗容易解诗难。”所谓“难”就是指对诗歌深层次地理解和体味。因而在了解诗歌基本意思的基础上,必须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所描绘的艺术境界。《静夜思》为我们描写了这样一个境界:一个明月当空的秋夜,在一间寂寥森冷的客舍里,诗人夜不成眠,短梦初回。这时,透过窗户的皎洁的月光射到床前,带来了凄冷的秋宵的寒意,诗人迷离恍惚中,以为地下铺了一层白皑皑的霜,固而“疑是地上霜”。可是定睛一看,周围的环境告诉他,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他不禁抬头一看,一轮明月正挂在窗前,夜里的天空是如此明净,这时,早年居住故乡时类似的情景又浮上心头。他搔搔白发,渐渐地低下头,回忆起故乡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

教师在引导学生入境的基础上,适时引导学生全员参与思考:如果你长大后,离开了故乡,离开了身边的亲朋好友,在这样的月夜下,你的心情将是怎样的?这时,学生们穿越时空,大胆展开想象,各抒己见,体会感情,受到李白热爱家乡、思念家乡情感的感染,同时也学到了朗诵古诗的方法。

三 品情——多样感悟

感悟是作品的血液,是文学创作的动力,诗歌尤其如此。因而,第三步必须引导学生感悟作品。《静夜思》这首小诗,虽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只用平稳清淡的叙述语气写远客思乡的情景,然而,“其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感情异常的凝重真挚,耐人寻味。

月明之夜对一个孤身远客来说,是最容易引起旅思愁怀的,更不用说是在明月如霜的秋夜了!无法抛弃的乡思,痛苦而又无望的追求,一切都像是处在一种恍恍惚惚、迷迷离离、萧萧瑟瑟、凄凄冷冷的梦境中。皎洁的月光,森冷的白霜,烘托出诗人无限的孤寂与惆怅。

这时我适时抛出问题:在你的理解中,《静夜思》中的“思”字是什么意思?通过交流,大部分学生同意将“思”字解作“思念”、“想念”,这基本达到了诗句的主旨。有个别优秀的同学更是提出“思”字中应蕴含着“忧”、“愁”、“悲”、“哀”的韵味,他们认为理解成“思念”、“想念”也是行得通的,但比起忧愁悲哀来,就不免太轻描淡写了一些,犹如隔靴搔痒,尚未读到诗人李白的内心深处去。“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展现了不同学生对诗歌不同层次和深度的品析。

四 悟道——别样精彩

爱家乡的诗歌范文5

20xx端午节活动策划方案范文1一、活动背景:

让学生充分了解各地在端午节里各种各样的风俗习惯,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了解这节日的渊源,形成,民间各种不同的庆祝方式以及其中所承载的中国所独有的文化内涵,以此来体验的意义;体会班级就是一个大家庭,人人都是班级大家庭的成员,应该相互关心,相互爱护;增强学生爱父母爱家乡爱祖国的感情,同时通过这次活动,使学生初步理解中国传统节日中所蕴涵的文化内核,真正了解节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帮助青少年增强科学节日文化理念,弘扬创新节日文化,让节日真正给我们带来快乐与幸福。

二、活动目的:

1. 初步了解端午节的名称、起源及节日风俗习惯。

2. 通过了解家乡过端午节的风俗习惯,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体会家庭欢乐、生活甜美的幸福。

3.通过对节日的了解使学生感受中国文化的特点。

4.培养学生搜集,整理,比较,分析和运用资料的能力以及语言概括和表达能力。

三、活动时间:端午节前两天

四、活动准备:

1、将学生分为4组,分课题收集世界各地端午节的节日和风俗习惯,以及端午的相关资料。

五、活动方案

第一阶段:活动准备

一、搜集有关端午节的名称、由来、端午节的传说故事等等。

二、调查访问身边的长辈,了解家乡过端午节的风俗习惯。

三、端午节故事演讲。

第二阶段:以班会形式进入活动

一、情境导入

激情朗诵有关端午节诗歌

二、进入活动主题,交流感悟

第一主题:话说端午

1、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 ;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以上各说,各本其源。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2、端午节的传说与民间故事

3、端午诗词佳句知多少

第二主题:端午实践活动

粽子、香袋

1、感受粽子的香甜和香袋的美。

2、学习用折纸做的五彩粽。

3、体验劳动和分享的乐趣。

4、设计别致、精美的粽子。队员们每年是怎样过端午的呢?(队员讲出各种贺端午的民俗活动)

引出——赛龙舟,端午食粽。

5、举办食粽宴

师:端午节,为什么要和家人一起粽子?往年你和谁一起吃?

20xx端午节活动策划方案范文2活动目标:

端午节是中国的四大节日之一,同学们对端午节的印象只是吃粽子、挂香包、看划龙船,从来没有深入去认识端午节,本活动的设计主要是引导学生深入的去认识端午节。整个活动设计先从端午佳节的习俗切入,让学生去寻找端午节的起源故事,动手做香包,以及认识端午节是诗人节,诗人写了很多赞颂端午的诗歌;进而让学生在吃粽子之余,关心一下自己,如何让自己吃得更健康,在看划龙船之余,也能体会一下团体同心的重要性。

活动准备: 赛龙舟录像 各种香袋及做香袋的材料 有关端午节的诗歌

活动过程:

一、全体立正、各小队整队

二、各小队长向中队长报告人数,中队长向中队辅导员报告人数

三、出旗、奏乐、敬礼

四、唱队歌

五、主题活动开始:

(一)端午奇缘话习俗。(可以通过上网、查阅书籍等方式了解。)

学生畅所欲言,只要跟端午有关的知识和风俗都可以说,以幸大转盘的形式随机上台介绍,也可回答下面的问题。

1、五月初五是什么节日?(端午节)

2、那么,你们知道端午节的来历吗?

3、学生生动地讲述端午节的起源故事。(各种起源故事附后)

(二)外来学生说说自己家乡过端午的习俗。(班上7位外来学生)

(三)做香袋比赛。

(主持人):同学们,佩香袋是端午节的习俗之一,每到那一天,小朋友的脖子上挂上了妈妈为自己做的各式的香袋,心里乐滋滋的。今天,我们就自己动手做香袋,看谁的手最巧,做的香袋最漂亮。将自己做好的香袋送给妈妈或长辈。

活动前准备:

1、材料:碎布、棉花、香料粉、丝线(或中国结细线)。

2、工具:剪刀、针、缝衣线。

3、将碎布画上自己喜欢的形状,如:圆形、三角形、桃形、动物形等。

4、剪下相对的两片。

5、做法:

(1)用线将三边从反面缝合,留下一边。

(2)翻过来,塞入沾有中药店买回来的香料粉的棉花。

(3)将最后一边缝合,再加长绳装饰即完成。

学生动手做香包,然后进行评比。

(四)与诗共舞

(主持人):同学们,你们有谁知道端午节也是什么节?不知道吧,告诉大家端午节也是诗人节,诗人写了很多赞颂端午的诗歌,下面请各小队表演诗朗诵。

(每一小队自行准备,形式可以自主创设)

(五)观看赛龙船庆端午的录像。

(主持人):同学们,你看过“龙舟竞赛”吗﹖端午节龙舟竞渡不单是传统庆祝活动,也是一项体坛盛事!端午节起源于诗人屈原因不满朝廷腐败而投江自尽,敬重他的村民便以喧天的锣鼓声把江中鱼虾吓走,而同时又把粽子抛进江中喂饲鱼虾,以免它们啄食屈原的躯体 。

龙舟竞渡可说是端午节的。龙舟长10米多,以龙头和龙尾作装饰,船身还特意雕上麟状花纹,唯妙唯肖;每只龙舟可容纳20至22人,二人并肩而坐,在船首的鼓 手和船尾的舵手引领下,以及围观人群的呐喊声中划向终点 。现在,我让我们一起加入这一行列。

(播放赛龙船庆端午的录像。)

(主持人):看了刚才的录像,想谈谈自己的想法吗?

队员们踊跃发表自己的观点。

六、辅导员讲话:

同学们,今天的活动搞得非常成功,在此向你们表示祝贺。老师高兴地看到同学们参与的热情,强烈的表现欲望以及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少年对信息、资料的搜集能力。通过本次活动,我们近距离接触了端午节,对它有了更深的认识,老师相信今年的端午节大家一定会过得特别有意思。到时候我们再一起来包粽子,表达一份我们对屈原的怀念。

七、呼号。

八、退旗、奏乐、敬礼。

九、宣布活动结束。

20xx端午节活动策划方案范文3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端午节有两千多年来的风俗习惯。端午节同时是一个可以和亲友团聚一起度过的节日,端午节也可以举行许多活动,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一个十分盛行的节日。今天我们就来过一个特别的有意义的端午节。

活动日期:端午节,也就是农历五月初五。

活动地点:**

活动目的: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通过端午节来进一步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用心去体验我国的传统节日中蕴涵的意义。端午节的来源之一是纪念屈原,我们也要通过端午节来怀念屈原——这位可歌可敬的爱国诗人。

活动内容:

1. 了解端午节的由来

具体内容如下:

(1)农历五月初五是什么节日?(端午节)

(2)那么,你们知道端午节的来历吗?

(3)学生讲述端午节的起源故事。

(4)一起收看端午节各地的风俗习惯视频

2.包粽子

(主持人):**,在端午节吃粽子是端午节的习俗之一,粽子的味道不用说了,是十分美味的。但并不是每个人都会包粽子的。今天我们就自己动手一起来包粽子,看谁的手儿最巧,包的粽子最漂亮。

材料:糯米、去皮绿豆、肉粹、粽叶、粽绳。

方法:

1. 将粽叶折成漏斗形

2. 在漏斗形的粽叶里放入适量的糯米、去皮绿豆以及肉粹。

3. 用大拇指和食指按住粽叶的两边把那个比较长的粽叶向糯米这边压成一个三角形。

4. 将粽叶包好后用准备好的绳子把它绑紧。

5. 蒸煮。

三)诗歌朗诵

(主持人):**,你们有谁知道端午节也是什么节?不知道吧,告诉大家端午节也是诗人节,诗人写了很多赞颂端午的诗歌,下面请看诗朗诵表演。

第一:xx朗诵。

第二:小组朗诵。

第三:女生齐诵。

第四:男女朗诵。

第五:大家齐诵

(诗歌内容附后)

四)观看赛龙舟录像。

(主持人):**,你们到过汨罗江吗?看过“龙舟竞赛”吗﹖端午节赛龙舟不单是传统庆祝活动,也是一项国际体坛盛事!端午节起源于诗人屈原因不满朝廷腐败而投汨罗江自尽,敬重他的村民便以喧天的锣鼓声把江中鱼虾吓走,而同时又把粽子抛进江中喂饲鱼虾,以免它们啄食屈原的躯体。

赛龙舟可以说是端午节的。龙舟长10米多,以龙头和龙尾作装饰,船身还特意雕上麟状花纹,唯妙唯肖;每只龙舟可容纳20至22人, 二人并肩而坐,在船首的鼓手和船尾的舵手引领下,以及围观人群的呐喊声中划向终点。现在,我让我们一起加入这一行列。

(播放赛龙船庆端午的视频。)

(主持人):看了刚才的录像,我们来谈谈自己的想法吧!

**踊跃发表自己的观点。

七.吃粽子

请评委根据粽子的样式,口感评价。并且评出最佳包粽子大王;最好吃的粽子;以及最会吃粽子大王。

八、领导讲话:

**,今天的端午节过得很有意义。**高兴地看到同学们心灵手巧的一面,感受到学生的参与的热情,强烈的表现欲望以及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少年对信息、资料的搜集能力。同时也非常感谢家长对我们活动的热情参与。通过本次活动,我们近距离接触了端午节,对它有了更深的认识。

七、活动结束

附活动资料:

1、故事概况。

(1)屈原投江

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居民为了不让跳下汨罗江的屈原尸体被鱼虾吃掉,所以在江里投下许多用竹叶包裹的米食(粽子),并且竞相划船(赛龙船)希望找到屈原的尸体。

(2)曹娥寻父尸

东汉孝女曹娥,因曹父溺江而亡,年仅十四岁的她沿江豪哭,经十七日仍不见曹父尸首,乃在五月一日投江,五日后两尸合抱而浮起的感人事迹,乡人群而祭之。

(3)伍子胥的忌日

爱家乡的诗歌范文6

关键词:音乐教学;创新意识;教学实效

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深入,音乐课堂教学实效愈来愈受到关注。如何树立创新意识,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成为新课改中每一个教师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挖掘本土音乐,创新使用教材

新课标指出,教师在使用教材时,应树立“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意识。教师应有在把握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增加和调整,灵活创新地使用教材,提高音乐教学实效。

1.整合民歌资源,创新使用教材

山西民歌,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的《唐风》和《魏风》大多是产生在山西地区的古老民歌。今《山丹丹花开红艳艳》《人说山西好风光》,更成为久唱不衰的山西民歌经典。如何让这些本土民歌资源,乡土音乐文化融入音乐课堂中,对学生进行爱家乡、爱家乡民歌文化的熏陶,这就需要教师有计划地整合山西民歌资源,将歌曲按题材、体裁、内容进行归类,并将其纳入到年度、学段及单元、课时目标中。

如,在小学高段,音乐教学可设计用一两个单元,让学生感受山西民歌体裁中的“山歌”。教师可将“山曲”“开花调”“卷席片”等不同名称的山歌加入到学年教学目标中,让学生体会“山曲”高亢、嘹亮、修长的山野味,感受“开花调”委婉、清秀,“卷席片”信口唱无所拘束的不同风格,加深对本土民歌音乐的了解。

2.调整单元目标,创新使用教材

人教版小学音乐第8册教材中,单元目标要求学唱江苏民歌《杨柳青》,聆听其他地区《杨柳青》,而山西左权民歌《杨柳青》在教材中却没有。作为教师,应调整单元目标,挖掘乡土音乐,将学唱山西左权民歌《杨柳青》设计为单元教学重点,将教材中出现的江苏及其他地区的民歌《杨柳青》变为聆听教材,进行对比。在学唱、聆听、对比中,让学生感受乡土音乐文化。

二、节奏穿针引线,建立有序课堂

节奏是音乐的基本要素之一,也是建立有序课堂教学的链条。在音乐教学中如能采用不同节奏,用节奏穿针引线地建立教学常规,既可提高学生音乐学习的兴趣,又将听辨节奏的训练轻松融入音乐教学中,使学生在节奏贯穿的教学链条中有条不紊地快乐参与。

三、提高自身素质,创新无痕教学

教师音乐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腹有诗书气自华”,作为一名音乐教师,除了练好专业基本功外,还应多看书,提高自身修养,使自己的语言更富有诗的意境,让自己的艺术修养在课堂中熠熠生辉。

如,聆听印度《摇篮曲》时,能将泰姬陵哀婉故事煽情讲解,能将舒伯特的《摇篮曲》,中国东北民歌《摇篮曲》信手捻来,为学生充满感情地演唱,学生将收获听觉上的盛宴。讲到中国江苏的《茉莉花》,教师能将宋祖英金色大厅演唱的盛况传递给学生,能引领学生在静心聆听中,感受东北《茉莉花》的豪放,河北《茉莉花》的耿直,那会是多么美妙的课堂。教师用自己的素养潜移默化感染学生,引领学生畅游在音乐殿堂的无痕教学,是充满魅力的课堂教学,也是最富实效的课堂教学。

四、创设歌曲意境,提供想象空间

以情感人、以美育人把是小学音乐教育的核心。在音乐教学中,如果只是让学生一味枯燥地去唱,为唱而唱,就失去了音乐审美的特性。教师如能在把握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创设歌曲意境,为学生提供想象空间,才能收到好的教学成效。

如,小学五年级歌曲《田野在招呼》是一首充满活力的歌曲。但学生不明白歌词“梯里通巴”是什么意思时,演唱歌曲,学生找不出感觉,也唱不出感情。此时如能创设歌曲意境:“春回大地,绿树吐出嫩芽,此时的田野是什么样?让我们共同感受。”听,这是大自然美妙的音符,“梯里通巴”是谁在呼唤我们?学生在畅想的基础上,打开了情感的阀门,与歌曲产生共鸣。此时再去唱,必须有所悟,有悟才能入情,才能感情充沛的演唱歌曲,才会收到良好的教学实效。

五、发挥多媒体功能,拓展学生视野

每一册音乐教材中,都有学习感受中国民歌的单元。教学中如能发挥多媒体功能,让学生聆听、体验原汁原味的民歌,感受各民族音乐文化,对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拓宽学生视野,将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如,让学生聆听内蒙古民歌时,配上草原美景的多媒体画面;感受山西民歌《看秧歌》时,将阿宝演唱的《山丹丹花开红艳艳》的多媒体呈现出来,让学生在边看边听边感受的过程中,形成视觉与听觉冲击,加深了对民歌文化的理解。

上一篇婚礼歌曲

下一篇她生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