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关于生活的文章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关于生活的文章范文1
关键词 农村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研究综述
一、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必要性
1、建立农村低保是维护农村贫困人口基本生存权利的客观需要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一条“生命线”,保障农村贫困人群最低的生活需求,维护其生存权利。建立农村低保制度对于解决农村居民贫困,实现广大农民群众的“生有所靠”,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现阶段,我国农村扶贫工作的现实选择是农村低保制度的实施。作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最后一道“安全网”,切实保障农村贫困居民的基本生活权利,迫切需要建立农村低保制度(赵慧珠、陈景云,2008)。
2、建立农村低保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
目前,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问题依然突出,城乡矛盾依然存在。完善的农村低保制度,不仅直接有助于全国农民增强消费能力,拉动经济增长,而且有助于促进农村劳动力的流动,有助于促进农业生产资料的流转,从而促进农村经济乃至全国经济的发展。
3、建立农村低保是健全、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体系的需要
农村低保是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最低保障要求。建立法制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农村低保制度,有利于农村社会救助体系的完善与丰富,保障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健全、完整。
4、建立农村低保是避免两极分化、缓释社会风险的需要
低保制度在维护贫困人群基本生存权利的同时,通过现金补助对农村贫困者进行了收入再分配调节,缩小了贫富差距,缓解了社会矛盾,对稳定社会、促进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低保对象的识别和瞄准问题
准确识别低保对象是目前农村低保实施的关键。当前,学者们普遍认为农村低保对象的界定存在困难(韦璞,2013;王春亮,2014;刘养卉,2014;何植民等,2015),究其原因在于农户的家庭收入难以核算(崔义中、赵可嘉,2010)。与此同时,低保对象的确定程序也存在不规范(张闻达,2013),促使低保对象瞄准过程中存在偏误(易红梅、张林秀,2011;李合伟、蒋玲玲,2012)。而低保对象本身,因自身的权利意识尚未觉醒、诚信意识不强,也影响了低保瞄准的精确性(田北海、李春芳,2012)。
2、低保标准制定问题
低保标准的高低决定了低保制度保障范围的大小和低保制度实施的效果。当前农村低保仍存在保障标准偏低的问题(李淑娟,2012;颜凯,2012),许多地方受制于当地财政状况,实际操作中存在着“以钱定人,以钱定量”的做法,使得农村低保标准仅停留在食物保障方面。
3、财政支撑能力问题
财政支撑能力是农村低保制度顺利实施的有力保证。当前,关于农村低保财政支撑的研究主要集中体现在:一是关于农村低保资金的来源。多数学者基本认同这一观点,即低保资金由财政提供。财政只要拿出其总收入的0.33%~0.5%,就足以支撑农村低保制度的建设。二是关于低保资金分摊比例问题。目前普遍做法是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共同承担。地方基层财政负担为主,中央及省级财政进行及时补贴。
三、建立和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对策建议
1、准确的界定低保对象
在具体操作上,可从多角度入手,建议开发低保对象识别技术(张伟宾,2010);或建立流动性低保对象确立制度(王静,2014),或提倡农民参与方式来确定低保对象(李合伟、蒋玲玲,2012)。在低保对象的选取原则上,学界大多认为应坚持评审程序化、公开化。
2、科学制定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低保标准线的科学划定至关重要。低保制度是农村贫困人群的维持生存的基本保障。因此,低保标准线既要体现能保障贫困者维持基本生存的需求,又能防止因保障标准过高而形成福利依赖。而学者们也各自提出建议:肖云、孙晓锦(2009)利用问卷调查相关数据,提出“水涨船高”的低保标准对策,即农村低保标准应随经济发展和物价水平的变化而变动;顾文静(2011)从效用均等角度提出农村低保标准的制定应兼顾低保人群的基本生存需求与公平因素;更有学者通过改进后的ELSE计量模型来探讨全国及各地区的低保标准指标,为低保标准的制定提出新思路(米红、叶岚,2010)。
3、低保资金的筹集与管理
资金的筹集与保障是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核心与关键。胡娜(2012)认为,农村低保资金应走多元化道路,拓宽筹资渠道。合理分担低保资金的责任比例,优化渠道分级负担,建立以地方财政资金为主,社会民间资金为辅的资金筹措机制。同时,将低保执法程序透明化,确保农村低保救助金能真正流向低保对象手中,促使农村低保制度的实施程序更加科学、规范、民主、透明。
四、结语
关于农村低保制度的研究,学者们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探讨,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从理论上完善农村低保制度的内容,保证了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理论的完整。同时,也存在一些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农村低保制度的政策实施过程与效果的系统分析框架与评估工具较少,农村低保制度与当前农村其他救助项目间的衔接与整合研究成果相对较少,城乡二元结构框架内农村低保制度如何运行和演进等问题,都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这些不足之处都为农村低保制度的扩展研究留下了空间,有待我们更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金玲.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必要性和策略研究[J].新经济,2014(3):81.
[2]关信平.论中国农村社会救助制度的目标、原则及模式选择[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
[3]崔道忠.国内关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研究综述[J].时代经贸,2012.
关于生活的文章范文2
语言应该是最具个性化的,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同样的内容,不同个性的人应该有不同方式的表达。所以最具个性化的作家是最具个性化语言的作家。把几部名著拆开后混杂在一起,我们从中拣拾几页,仅从语言方面便可以区分出是哪位作家的作品。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是文章的载体。文章要有新意,所运用的语言也必须具有个性。
一、做到认真、细致地观察生活,关注生活的细节
比如田一位同学在写姥爷很喜欢鸽子的时候写道:“他时不时地学着鸽子‘咕咕’地叫和鸽子一唱一和,剥花生、栗子、瓜子喂鸽子。”写到姥爷为了不影响她学习,耳朵贴到电视机上听天气预报。能写出这样感人的细节,要归功于平时她对生活的认真细致地观察。
同一事物,有的人写起来只有三言两语,有的人写起来却具体形象。表达得具体形象,除了遣词造句的功夫外,最主要还是观察要细致,要抓住细节,把细节写出来,表现出作者对事物的独特认识。观察到生活的细节,具体地描写出来,其实就是做到了有创意的表达。
二、勤于思索,在观察的基础上提炼出事物或人物所独有的特征
要勤于思索,在观察的基础上提炼出事物或人物所独有的特征,以获得对生活的真实、深刻的认识。事物或人物的外在表现是多种多样的,要善于认清事物或人物的实质,抓住事物或人物的本质特征。
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描写,描写出人物或事物的特点,这也是有创意的表达。
三、有一颗感恩的心和有一个乐观的心态
只有对生活有一颗细致敏感的心,才能时时感受到自然的美丽;只有对生活有一个乐观的心态,才能时时看到生活的美好;只有对生活有一颗感恩的心,才能时时感受人间的真情、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体会生活的喜怒哀乐。他才会深层次地享受生活,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他才能热情地讴歌生活,把笔下的生活描绘得生动而鲜活。
关于生活的文章范文3
生活的真谛,于悲喜中去找寻,于淡悟中去领会。早安!
人生道路上,千万不要因为走的太久,而忘记了我们为什么出发。
成功不一定需要巨大的飞跃,只需要每天进步一点点的坚持。
别妄想着倒带,这是生活,不是电影,加油!勇往直前的你!早安!
时间不仅让你看透别人,也让你认清自己。很多时候,就是在跌跌拌拌中,我们学会了生活。
在最美的年华,做最喜欢的事情,别辜负了美好时光。 借时光之手,暖一处花开, 借一方晴空,拥抱梦想。
人生如同坐火车,风景再美也会后退,流逝的时间和邂逅的人终会渐行渐远,前行的始终是自己。早安!
青春,是与七个自己相遇。一个明媚,一个忧伤,一个华丽,一个冒险,一个倔强,一个柔软,最后那个正在成长。早安~
希望有一天我们可以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无关于利益,无关于亲情,无关于钱财名利,逢场做戏,只关于自己的心。
关于生活的文章范文4
(1)与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因患严重疾病或因伤残无力继续抚养子女的;
(2)与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不尽抚养义务或有虐待子女行为,或其与子女共同生活对子女身心健康确有不利影响的;
(3)十周岁以上未成年子女,愿随另一方生活,该方又有抚养能力的;
关于生活的文章范文5
关键词:生活情趣; 作文教学; 催化剂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2-000-001
学生怕作文,尤其是小学中段的孩子,这是每个语文教师都看到的事实。那学生怕作文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老师们普遍认为是学生生活内容贫乏,导致无素材可写,于是开出了“多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的良方。方子的确对症,然而如何让学生做到多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却没有切实地为学生解除病根。
写作离不开生活,生活对于写作是多么重要。但学生真正缺少的不是生活,而是对生活的感知能力和领悟能力,即生活情趣。因此,我认为培养学生生活情趣是小学中段作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催化剂。
一、培养热爱生活的情
培养学生的生活情趣,首先就要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之情。一个对生活无感觉的人,怎么可能把生活写的鲜活灵动呢?作为教师,我们应将作文教学日常化,要善于发现和利用与学生日常交往中每一个培养他们对生活热爱的机会,用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去影响学生,用设身处地的情景设计去感染学生,让他们感受到生活中蕴藏的美:大自然的美,人情的美……
在三年级孩子初次接触作文时,我为了让孩子们懂得作文就是把所见所闻所感有条理地写下来真是煞费苦心。正逢那天下雨,而且雨也不是很大,于是我的灵感来了。课堂上,我让孩子们先说说下雨天的感受,大部分孩子说下雨天很麻烦,出门不方便;还有同学说下雨天户外活动都没法进行,大家只能待在屋子里,很没劲。大家都有些沮丧!接着,我让孩子们带上雨伞排好队来到走廊。看得出孩子们有些意外,又有些兴奋。我让孩子静静地听一听,听到了怎样的雨声?接着我撑起雨伞走进雨中,问孩子们雨点滴在雨伞上又是怎样的声音?一个个动人的词语蹦出来了,“滴答滴答”,“咚咚咚”,“哒哒哒”,“啪嗒啪嗒”,同学们说得可开心了。我接着说道:“下面王老师要来雨中舞蹈了,你们看好了!”我转动身体,把雨伞也转动起来,这时,孩子们欢呼起来,“好漂亮啊!”“水花飞起来了!”“好好玩啊!”看得出此时孩子们再也按捺不住,迫不及待地也要到雨中舞动起来。接着,转动的花伞,“啪嗒啪嗒”的雨鞋,同学们的欢笑声,组成了一幅幅动人的画面,我拿出相机拍了下来。
玩过一场后,孩子们回到教室,我把刚刚拍摄下来的照片通过投影播放出来,孩子们惊叫声、欢笑声不断。这时,我让孩子们说说此时对下雨又有怎样的感受。“下雨真有趣!”“我们喜欢下雨!”“雨点的声音真好听!”……在给予一番写作指导后,我让孩子们把刚刚雨中玩耍的场面写下来,只花了一节课,大部分同学完成了习作。“红的、黄的、绿的,各种颜色的雨伞,像雨中盛开的一朵朵鲜艳的花。”“滴答滴答的雨声,是大自然里最美妙的声音。”“雨点飘进了我们心里!”“雨后的校园,更加洁净、美丽了。原来,雨水是大自然里的环卫使者!”多么灵动的语言,如果没有对生活、对大自然的热爱,怎能写得出这么细腻动人、光芒闪烁的句子来呢?
二、训练善于发现的眼
培养学生的生活情趣,另一方面还应训练孩子善于发现的眼光。如何训练呢?只是教师一味地口头强调提醒,达不到实际的效果,使得教育变得空洞、无益,甚至引起孩子们的厌烦情绪。所以关键还在平时的每一节课、每一项活动、每一次交流……培养孩子养成善于发现的好习惯。
在一次语文公开课上,我引导孩子用“越来越……越来越……”说一句话。其中一个孩子说道:“我越来越大了,可爷爷却越来越老了。”这是慧眼的发现,更是心灵的触动,全班同学和听课老师一起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对于他这一发现,我给予了肯定和赞赏,这是一次很好的教育机会,我把握住了!
在日常的生活中同样也可以让学生学会发现,当然首先教师得和家长达成共识。通过家长会、家访等形式,教师向家长强化这种理念,让家长了解到培养孩子养成“去发现”好习惯的重要性。告知家长在生活中,应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去留意、思考生活中的点滴,让孩子发现的眼光变得敏锐。比如,秋天来了,哪些树木的叶子会凋谢,哪些树木的叶子会变色;街上买的气球为什么会飘起来,而自己吹出来的气球为什么只会往下沉;夏天的时候,狗的舌头为什么会吐出来;夜里,猫和狗的眼睛怎么会发亮……问题的提出,正是说明孩子观察了,发现了,家长应给予鼓励,并和孩子一起探讨,找寻答案。《秋天的树叶》《为什么饺子熟了会浮起来》《面团发酵》《苹果里的五角星》《瓷砖上擦不掉的茶水污渍》……这都是孩子们在周记中写到的关于生活中的小发现,令人惊喜!有了这样善于发现的慧眼,还怕在写作时笔头生涩、文思枯竭吗?
三、激发感悟生活的心
每个人的生命里都有无数次的精彩瞬间,若不用心体味,便会无声地从指缝间滑过。如果有一颗感悟的心,即使是生活中的平凡瞬间,也会被那颗善于体悟的心放大得精彩无比。教师不妨着眼于学生生活实际,选取一些关于学生生活的命题作文进行习作技巧训练的指导。比如:第一次做饭、第一次一个人睡……激发学生感悟生活的心,从而写出有感而发的动人作品来。
关于生活的文章范文6
一般情况下,婚前债权属于个人债务,应由个人偿还,但是债权人能够证明所负债务用于婚后家庭共同生活的,可以作为婚姻共同债务,由夫妻双方共同偿还,债务人的配偶只在其实皆接受财产或受益的范围内承担清偿责任,这更符合公平负担的原则。
【法律依据】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第二十三条规定,债权人就一方婚前所负个人债务向债务人的配偶主张权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但债权人能够证明所负债务用于婚后家庭共同生活的除外。
(来源:文章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