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别董大高适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别董大高适范文1
一、抓诗眼,知人论诗
新课标对语文的教学要求是要有实效,重在积累和运用。对古诗的教学,要让学生从凝练的字词体味、理解其中的深意。我让学生从诗歌的题目开始设疑:你对题目有什么疑问?学生抓住诗眼“别”来思考:和董大离别。董大是何人?他与高适有何交情?由诗眼入手,学生查找两位主角的生平资料:高适,唐代著名诗人,擅长写作边塞诗,青年时期仕途坎坷,历经人生沧桑,写作此诗时正值潦倒失意之际;董大,名董庭兰,玄宗时期著名古琴乐手,所奏《胡笳十八拍》听得世人惊叹不已。高适在写这首诗时,他境况凄凉,因为当时流行的胡乐无人欣赏,不得已要离开此地另谋出路。根据资料显示,这首送别诗的写作背景,是两人都在人生失意,穷困潦倒时。就是在这样的境况下,两个知己又要面临离别,董大对前路感到迷茫而无助,而高适此时心中也有隐忧。
学生了解了作者和写作背景,这样就梳理了这首诗的主基调:同是天涯沦落人,只恨又到送别时。借此我进行引导:与董大一别,不知生死如何,高适心中又会作何感想呢?是醉酒解千愁,还是豪迈向前走?学生从诗中寻找高适的情感历程,看他如何从苦愁中走出来,给董大一盏前进的明灯。
二、抓字眼,品“愁”悟“雁”
古诗词的美在凝练,短短几个字便可传达心中的万语千言。学生通过解读古诗词,能够积累古诗词的精妙、美感,体会诗中的含蓄意境,不知不觉获得语文素养,发展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别董大》一诗寥寥数字,却写出高适的心情百转千回;更为可贵的是,他心中纵有愁绪万千也不言说,而是借用眼前的景物,淡淡描摹出来。那么,他有怎样的思绪呢?我引导学生抓住诗中的关键字眼来品读高适:诗中有哪几个字眼,让你感触特别深?学生说“曛”和“纷”。
一切景语皆情语。在高适看来,眼前的漫漫黄沙犹如黄云一般,遮住了晴朗的天空;而耳边呼啸的北风,让那高飞的大雁在纷纷扬扬的雪中,显得异常艰难和孤单。他沉默不语,看天看云皆不见,却只见那大雁单飞雪花漫天。此情此景,高适手握酒杯,又该对知己董大说些什么呢?
学生从诗歌中抓住黄云、雪花、北风、大雁这些意象,进入特定的语境,想象那一刻雪花飘落,凄风冷雪,黄沙漫卷,北风孤雁,还有一对离别的人。那一刻,天地真是冷到极致,萧瑟到毫无一丝生机,心里唯有一个字:愁。而此情此景,对董大来说,又岂止是一个“愁”字了得?我引导学生想象。学生根据资料,再结合诗中的天气境况,可以想见董大眉头紧锁,神色凝重,他对别后的人生忧虑重重。那诗中的大雁,单单只是大雁吗?从高适的眼光来看,那正是他和董大的写照,孤飞的大雁要在风雪中向前,飞过风雪才可能拥有晴朗的天空。
借此,我让学生展开对大雁的想象:雪落在它的身上,却依然挡不住前进的翅膀。高适抬头远望,便可看见那远飞的大雁,并无悲鸣,依然逆风而行。从“北风吹雁”便可窥见高适内心明亮的意象。
有这个大雁的意象作为铺垫,便可以想见,高适并非悲悲戚戚的柔弱之辈,他的气魄要大得多。正如诗中所言:“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因此,高适在诗中话锋一转,眼前的愁云浓雾便不复存在。
三、诵诗句,解“愁”领“情”
《别董大》一诗流传千年,若只从友情送别之作来论,未免太过于简单。古诗贵在蕴含万千情愫,让人揣摩玩味,为之一品再品,犹如陈年佳酿。
面对着即将到来的离别,董大忧愁:知己不能见到了,前方的路上可有懂我的人?而高适忧愁:孤雁高飞,逆风而行,知我者又有何人?此情此景,两个人不由思绪纷纷,犹如那雪花曼舞,勾起万千愁绪。然而,此刻高适远看天边,大雁依旧高飞,于是便将内心的愁怨消去,化为一个有力的声音:莫愁,莫忧,莫担心。
到底如何来理解高适的“莫愁”二字呢?学生从中寻找线索:前路,知己,识君。天下那么大,难道就没有人能懂你我吗?前路不断延伸,难道还踩不出一条自己的路吗?你我已然是知己,难道还愁找不到懂你我的人吗?
由此可以看到,高适的“莫愁”里蕴含着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蕴含着大智慧。他能够将“愁”缩小,再缩小,放在远大的人生志向中,将自己的别情放在“前路”这个语境来告慰董大:眼前的离别算得了什么呢?高适是在告诫董大,做人要大气,要看得远,看得透,要董大放胆向前走。而这种豪情,何尝不是董大最想要的友情?何尝不是董大一路远行的神奇护身符?
别董大高适范文2
行子对飞蓬,金鞭指铁骢。
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
虏障燕支北,秦城太白东。
离魂莫惆怅,看取宝刀雄。
诗题中的“侍御”,为唐代官名“殿中侍御史”的简称。李侍御,为诗人的朋友,其生平不详。“安西”,指唐代的安西都护府,其治所在今天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这首诗大约写于高适入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幕府之前,是作者与友人在京城分别时的即席之作。
首联“行子对飞蓬,金鞭指铁骢”中,诗人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以“行子”点明离别的现实,“金鞭指铁骢(青白色相间的战马)”则借助想象,写李侍御即将跨上战马,挥舞马鞭,踏上征程。需要注意的是,这里“飞蓬”的含义。古诗中的蓬草,因其干枯后易被风折、随风飘飞的特点,故这一意象常来借指漂泊不定的人们。如:李白《送友人》颔联中“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中的“孤蓬”,是指行迹不定的游子;王维《使至塞上》颔联“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中的“征蓬”则指“单车欲边”、独身出使的诗人自己。首句中“行子”即李侍御,而联系高适的早年经历,“飞蓬”当指诗人自己。高适为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自二十岁到长安求仕,后北上蓟门,漫游燕、赵,后又在梁、宋一带过了十几年“浪迹渔樵”的生活,自言“飞蓬”是极其恰当的。这样诗歌在一开始表现出一种离别的愁绪和身世飘零之感,似乎要落入一般送别诗的凄清哀怨、低回留连的窠臼之中。
颔联“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别开天地,显现出一种豪放、进取的情怀。李侍御即将奔赴的远隔万里的安西都护府,是唐代抵御外族入侵的重要军政机构,分管唐代天山以南的西域地区。“功名万里外”揭示李侍御的“心事”为投身报国,建功立业,而这何尝不是高适本人的夙愿。《旧唐书·高适传》记载高适“喜言王霸大略,务功名,尚节义”。他在《塞下曲》中也曾发出这样豪迈的誓言:“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高适二十岁在北地的漫游生涯,就是想要在边塞实现自己立功报国的理想。颔联写出了诗人与友人畅谈壮志,互诉衷肠,举酒祝福的热烈场面,两人情绪之高昂、立功之迫切可想而知。
“虏障燕支北,秦城太白东”援用典故,点明李侍御远行的目的地和两人话别之处。“虏障”即遮虏障,是汉武帝太初三年(公元前102年)命强弩都尉路博德所筑,故址在“燕支(即燕支山,今甘肃省山丹县东南)”以北,今的额济纳旗境内。修筑遮虏障目的在于阻挡匈奴入侵。此处诗人借此暗指李侍御即将奔赴的是阻挡异族入侵的安西都护府。“秦城”,此指唐都长安。两人离别之地长安城位于太白山(今陕西省太白县南)以东,故言“秦城太白东”。此联从结构上承接颔联的“功名万里外”,同时引出下文的感慨。
别董大高适范文3
1、表示否定,相当于“不”。
如“莫相知”,出自柳宗元的《三戒》,“莫敢过其门”,出自柳宗元的《童区寄传》。
2、表示否定,相当于“没有”。
如“爱莫能助”,“一筹莫展”,“莫之奈何”。
3、表示劝诫,不能。
如“莫愁前路无知己”,出自高适的《别董大》,“莫用众人”,出自《资治通鉴》。
4、否定含义,表示不可。
如“闲人莫入”,“莫道”。
别董大高适范文4
古诗文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华,千百年间,万口传诵,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人。从小诵读古诗文,对人的一生治学修身大有好处。下面让我们走进那经典的古诗文中细细品味吧!
【古诗赏读】
坚贞与豁达
——唐代送别诗二首品读
(一)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注释
①芙蓉楼:古代建筑。故址在今江苏省镇江(唐代称润州)城西北。
②吴、楚:润州在春秋时代属于吴国,战国时代属于楚国。诗中用来泛指送别友人的地方——润州。
③冰心:像冰一样清澈透明的心。
④玉壶:玉石制成的壶。
(二)别董大
高 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注释
①董大:唐玄宗时著名的音乐艺人,善弹琴、琵琶。
②曛:昏暗。
赏读
古代文人或为游学,仗剑走四方;或因仕途变迁,任所不断改变,于是与友人离多聚少,而分别之际又常用赠别的诗句抒怀,这些赠别抒怀的诗,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送别诗。诗人们在诗中或念怀情感,或彼此激励,或倾吐心中块垒,无不情真意切,感动了暂别的友人,也感动了无数后世读诗的人。当然,境遇、心境和所处环境的不同以及诗人个人性格的迥异,也使得诗句呈现出了极不相同的风格及情感色彩,显示了各自独有的个性。
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是诗人被贬南京时,亲自送北归的朋友辛渐至润州时所作。为送友人而远行百里,由南京送到了镇江(润州),可见情意之深。但滂沱的大雨,寒冷的江夜,却令送别的饮宴显得分外凄楚;而黎明时刻的江边道别,又让人更觉此一别山高水远,连身边的山峦都是那样的孤独……
朋友将北归洛阳了,自己在洛阳也有亲朋故旧,他们若要问起“我”的情况,捎话的朋友需怎么回答呢?那就请转告:“我”对国家的心仍然冰清玉洁,毫无垢点,全然不变!一句“一片冰心在玉壶”掷地有声,铿锵作响,表明了诗人对祖国的一片忠贞!无论境遇如何变化,即使被贬也赤心不改。借送别,将心中的赤诚全盘托出。
高适的《别董大》则是另一番色彩。豪爽的高适,半生漂泊,但心中的豪情不减,性情中的豁达不变。他送别友人是在黄沙蔽日、北风劲吹、群雁南归、大雪飘飘的荒凉边地。然而,他笔下只有苍劲,而无悲凉。他豪迈而豁达地劝慰朋友:不要发愁前方的路途中找不到自己的知心朋友,你的技艺、你的才学,天下人都知道啊!送别而无凄楚,祝愿中充满了激励,高适阔达的胸襟,豪放的个性在诗中铿锵而出。
诗的前两句写景,苍凉中含蕴劲力;后两句则在雄浑中透出豁达。一个于边地征战,不惧雨雪风沙,英武挺拔的诗人形象矗立了起来!
如果说,王昌龄以细致的描绘透出心中的孤寂与坚贞,让人看到了他冰清玉洁的赤子之心;高适则以苍凉雄浑的写景,对友人充满豪情的鼓励,显示了他英武、豪迈、豁达的心胸!
【古文阅读】
与善人居①
[南北朝]颜之推
与善人居②,如入芝兰之室③,久而自芳也④;与恶人居,如入鲍(bào)鱼之肆(sì)⑤,久而自臭也。
译文
和好人处在一起,如同身在满是芝兰的屋内,时间长了,本人也自然变得芳香;和坏人处在一起,如同进入卖腌鱼的店铺,时间长了,自然身上也有臭味。
这则家训告诫人们要和品德好的人结交朋友,这样你也可以越变越好;不要和坏人交朋友,不然,你也会变坏的。在说道理时,作者用的比喻十分恰当。
注释
①选自颜之推的《颜氏家训》。颜之推:北齐文学家,学者。家训:一般指一家之长对家庭其他成员(主要是后辈)的训诫、教育。
②与善人居:和好人处在一起。居:处在一起。
③如入芝兰之室:如同身在满是芝兰的屋内。芝兰:芝和兰,有香味的草。
④久而自芳:时间长了,本人也会变得芳香。
⑤如入鲍鱼之肆:如同身入卖腌鱼的店铺。鲍鱼:腌的咸鱼。肆:店铺。鱼常腐臭,所以用“鲍鱼之肆”来比喻恶人或小人聚集之地。
家 诫①
[北宋]欧阳修
玉不琢,不成器②,人不学,不知道③。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④,虽不琢以为器⑤,而犹不害为玉也⑥;人之性,因物则迁⑦,不学,则舍君子而为(weí)小人⑧,可不念哉⑨?
译文
玉石不经过雕刻打磨就不能成为器物,同样,人不经过学习就不能知道道理。但玉石作为物质有它自己稳定的性质,即使不去雕刻打磨,把它做成器物,却还是不妨碍它玉石的本质;人的品性是随着事物、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如果不学习就放弃了成为君子的可能而成为了小人。难道可以不考虑这个问题吗?
注释
①选自欧阳修的《笔说》。欧阳修:北宋文字家、史学家。
②琢:雕刻玉石,使成器物。器:器物。
③道:道理。
④然:但是。为:作为。常德:稳定的性质,指玉之品性。
⑤虽:即使。
⑥犹:仍然。害:妨碍。
⑦因:这里是“随着”的意思。迁:变化,改变。
⑧舍:放弃,不要。这里是“不能成为”的意思。而:反而。为:成为。
⑨可:表示反问,难道。念:考虑。哉:表示反问,吗。
【佳词共品】
菩萨蛮
王安石
数间茅屋闲临水,窄衫短帽①垂杨里。花是去年红,吹开一夜风②。梢梢新月偃③,午醉醒来晚。何物最关情,黄鹂三两声。
译文
几间茅屋面对着青青的碧水。我轻衫短帽,在垂杨里从容漫步。一夜的春风把花儿吹开,那颜色还像去年那样艳丽鲜红。中午喝醉了酒睡下,醒来时已是一弯新月当空。我最关心的是什么呢?是黄鹂那清脆悦耳的鸣叫声。
注释
别董大高适范文5
2、此心安处是吾乡。____苏轼《少年游·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3、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____李觏《乡思》
4、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____张九龄《望月怀远》
5、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____高适《别董大二首》
6、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____杜甫《月夜忆舍弟》
7、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____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8、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____王安石《泊船瓜洲》
9、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____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别董大高适范文6
译文:潮水涨满,两岸之间水面宽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
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译文: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唐·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译文: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逢春。
4、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唐·高适《别董大二首》
译文:不要担心前方的路上没有知己,普天之下还有谁不知道您呢?
5、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宋·陆游《游山西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