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沟通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效沟通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效沟通法

高效沟通法范文1

1、作为父母在沟通中要尽可能地避免使用太强烈的词汇。不要在生气时沟通,有的家长因为暴怒的情绪无法控制自己,容易语无论次,说很多伤害到孩子心灵的话。当父母陷于不良情绪中的时候,是无法对孩子进行教育的。这时候的“沟通”,往往是父母发泄了情绪,却给孩子背上了精神的包袱。

2、成人面对幼儿完全按照自己的语言习惯这样表达,就很难保证有效沟通。孩子根本没有听懂,自然没有任何教育效果可言。因此,父母在说话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孩子的年龄和理解力。尽量把话说得明白准确,少绕弯子。

3、说话的内容固然重要,但相同内容的话,用不同的方式说出来,会有完全不同的效果。即使成年人也会有这种感觉,更何况年幼的孩子,他根本没有能力分析父母说话的良苦用心。父母如果对自己的语言方式作些讲究,可能教育的效果就会大不一样。如果你想看到一件事情的结果,你就要把你想要的结果表达给对方。

(来源:文章屋网 )

高效沟通法范文2

[关键词]普通高校 舞蹈形体训练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7-0217-01

近年来,普通高校美育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许多高校针对大学生开展了舞蹈形体训练的选修课程,舞蹈形体训练不仅能改善大学生的形体,还可以通过舞蹈训练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

一、舞蹈形体训练课程的选择

作为高校的一门选修课,舞蹈形体训练的对象是非舞蹈专业的大学生,他们没有接受过正规专业的训练,大部分学生都没有接触过舞蹈。所以,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就要以这个为前提,对内容进行调整,选择他们易于接受并且感兴趣的课程内容,由简单开始到多元的发展,从学生的兴趣入手,使他们先掌握了解舞蹈形体训练是什么,再通过不断学习,加深课程的内容,这样学生易于接受,不会一开始造成厌学的态度。所以,课程的选择要注意符合学生的特点与基础,注意调整和结合,形成具有特色的舞蹈形体训练课程。

舞蹈形体内容选择上要注意形式多、样式广、内容精,要选择多个舞种进行教学,还可以选择健美操、拉丁舞、瑜珈、街舞、有氧韵律操、搏击操等来丰富课堂内容。这样不仅教学多元化,可以通过不同的内容使学生接受训练,更好地塑造自己的形体,达到教学的目的。

通过接触多舞种的训练,解决学生身体的协调性和灵活性。古典舞具有“手、眼、身、法、步”的韵律要求,通过训练使学生学会眼睛的表达,增强面目表现力,通过动作的连贯与韵律,丰富学生肢体的表现,使身体变得柔软、灵活,增强学生舞蹈表演能力。

民间舞蹈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通过舞蹈的学习释放内在的情绪,学会情感的表达与传递,民间舞动作语汇丰富、舞姿变幻无穷,通过舞蹈的学习可以调度学生身体的各个部位,使身体形成高度统一的协调能力,民间舞情感丰富细腻,通过音乐与舞蹈融合的表现形式,提高学生的表现力。

选择舞蹈形体训练课程内容时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由于授课对象是普通大学生,课程由简单到复杂,适当简化舞蹈中的专业性,让学生了解舞蹈训练的科学方法,掌握舞蹈训练的动作要领,更好地塑造自己的形体,改善自己的身体形态。

二、舞蹈形体训练的意义

舞蹈形体训练对于大学生的形体塑造起着重要的作用,不仅可以改善自己的形体,通过舞蹈动作的形体训练,锻炼肌肉线条,增强身体的协调能力,改善不雅的身体形态。舞蹈中对于形体训练的要求,只要学生掌握并且按照要领去做,通过日积月累的训练,就可以改善自己的形体,改掉弯腰驼背、做跨的不良体态,塑造自己挺拔的身体形态,使女孩更优雅,男孩更帅气。

舞蹈形体训练有益于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舞蹈训练的过程是一个磨炼心智、磨炼意志的过程,通过对训练的坚持,可以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增强心理素质,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有利于面对日后的挑战,增强抗压能力,形成健康、积极的心理状态。

舞蹈形体训练是一种美的教育,通过不同舞种的学习,能够激发学生的表演欲望,提高表演能力,大胆地表现自己,释放自己的情感,用肢体表现自我。通过舞蹈训练的积累,学生的美也在随着知识的储备而提高,塑造学生的审美观,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使学生对真正的美有一种沉淀,有一种主观与正确的认识,把对美的认识、对美的追求带进生活中,美不仅仅是一种欣赏,更是一种状态,也是一种精神的追求,是一种生活的态度。所以,舞蹈形体训练对学生的审美教育是渗透到学生的心理,可以真正感染学生的美的教育。

舞蹈形体训练有利于大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与提高,舞蹈是综合的艺术,通过训练的过程可以调动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培养学生发散性的思维,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协调能力等,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在培养艺术素养的同时,提高自己的多方面能力储备,更好地面对学习和生活。

三、普通高校舞蹈形体训练的构建与发展

高效沟通法范文3

【关键词】创业教育;信息管理;开发

0 引言

近年来,我国高校创业教育成效显著,教育对象逐年增多,教育内容逐年拓展,如何全面系统地收集与创业教育对象有关的信息,建立科学的统计、跟踪、分析、反馈机制,是摆在高校创业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本文提出构建高校创业教育信息管理系统,对创业教育效果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反馈指导学校创业教育工作。

1 高校创业教育信息管理系统开发的意义

1.1 高校创业教育实现信息化管理,是促进创业教育工作高效运行的一种重要方式

高校创业教育的信息化管理,可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简便、快捷、交互的优势,全面、及时统计接受创业教育、服务的学生信息,比如创业能力测试、参加创业课程、入驻创业园、接受资金扶持和项目推荐、申请自主创业、就业去向、创业情况,以及毕业后的发展状况等情况,并实现远程操作实现自主报名、申请、查询等任务,从而替代书面问卷调查和交叉统计工作,数据统计相对更加准确,信息量反馈更大,也更科学,从而实现全面统计、调研、分析、反馈的创业教育质量监控活动的开展,确保了创业教育工作的高效运行。

1.2 高校创业教育实现信息化管理,是对创业教育培养质量监控和评价的一项重要举措

高校创业教育的信息化管理,可对接受创业教育学生进行长期的质量跟踪调查和研究,形成完善的信息数据库,就可以分析创业教育工作的开展是否真正提高了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是否真正培养了一批创业型人才?是否真正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学校可得出步入社会的发展状况以及社会认可程度,从而来监控和评价培养质量。

1.3 高校创业教育实现信息化管理,是调整创业教育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的一个重要参考

学校的创业教育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是否与市场接轨,只有用能否真正成为帮助学生实现创业价值的标准来检验。高校创业教育的信息化管理,可使学校及时了解市场对创业素质要求,得到及时性、精准性指导。同时也可动态把握在校期间接受创业教育和服务的学生在创业中的遇到的困,经过实践检验后的创业经验与教训都可以作为高校调整创业教育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的最重要的理论源泉,使创业教育更好的与市场接轨,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2 高校创业教育信息管理系统的构思

2.1 信息模块设置

信息管理系统的信息可实现与就业信息、创业获奖信息等关联,设置师资信息、服务信息、学员信息、实践信息、教育效果等5个主要信息模块,各模块根据工作需要可拓展二级模块。

2.2 功能实现

系统设置校级管理员、院级管理员、导师、学生等4种登陆类别,不同身份登录信息管理系统后,可实现以下功能。

2.2.1 校级管理员登陆

校级管理员登陆系统后,可实现学员录用、浏览与审核、录入与导入、权限设置、报表统计、信息配送等6项主要功能。一是学员录用。校级管理员可查看学生在线申请参加报名情况,完成逐级筛选和录用,并能直接将录用名单导入教务选课系统。二是浏览与审核。校级管理员可浏览所有在信息库中的信息,完成学生、导师、学院录入信息的审核。三是录入与导入。校级管理员录入或导入相关信息,主要包括参与创业工作的学生工作人员、咨询人员、创业带动就业、创业园区等基本情况的信息录入,以及其他人员的信息补充或修正。四是权限设置。校级管理员可设置院级管理员、导师、学员的管理权限。五是报表统计。校级管理员可通过工作需要完成基本信息、就业情况、毕业后发展状况等报表。六是信息配送提醒。校级管理员能新的通知能在第一时间通知学生,并可提供简单的文本邮件交流的工具,方便用户之间信息发送。

2.2.2 院级管理员登陆

院级管理员可浏览、导出本学院教师、学生的所有信息,并能完成按要求的审核、推荐功能。

2.2.3 导师登陆

导师登陆系统后,可实现信息维护、项目提议、在线咨询等3项主要功能。一是信息维护。学校聘任的创业导师可进行个人信息维护并可修改。二是项目提议。导师可提出创业项目,进入创业项目库。三是在线咨询。导师可通过留言板或即时交流的形式实现与学生的交流,解答学生疑问。

2.2.4 学生登陆

学生登陆系统后,可实现在线报名、申请、测试、调研、咨询等5项主要功能。一是在线报名。学生可实现报名功能,并可即时查看录用动态。二是在线申请。学生可实现入驻创业园、创业项目、资金扶持、自主创业证、项目入库、创业信息备案等的申请功能。三是在线测试。学生可登录创业测试系统进行测试。四是在线调研。学生可进行在线填写创业调查问卷。五是在线咨询。学生可实现与导师的交流,解答在课程或者创业过程中的疑问。

3 跟踪阶段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3.1 基本信息跟踪

基本信息是建立高校创业教育信息库的关键,是获得信息资源和开展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依据,其数据来源是通过收集、整理、统计逐渐获得的,相关数据要能实现与其他系统实现有效对接。

3.2 毕业后发展状况跟踪

毕业后发展状况是实现高校创业教育信息库质量监控、评价以及跟踪反馈的重要依据。学校可定期抽样调研调研,跟踪频率可参照企业业生命周期,从毕业后三年、五年、十年等三个时间点进行调查。

4 高校创业教育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

4.1 基于.NET技术的应用开发

本系统基于.NET技术的web应用进行开发,使用三层架构的设计模式,即数据访问层(DAL,Data Access Layer)、业务逻辑层(BLL,Business Logic Layer)、表现层(UI,User Interface )开发。

4.2 MODEL层的设计

本系统除了上述说明的三层之外,还有一个MODEL层,MODEL层是独立于三层而又贯穿三层的,以师资信息模块为例说明类设计。

其中,师资信息数据访问类cn_teacher主要包括 getDataCount()―获得记录数目,getList()―获得所有记录,add()―添加师资信息,addTypeinfo()―添加师资信息类型,update()―更新师资信息,delete()―删除师资信息等。

4.3 安全性能

考虑到安全性能的要求,本系统使用目前使用最多的关系型数据库--SQL SERVER 数据库,以构建和管理用于业务的高可用和高性能的数据应用程序。

【参考文献】

[1]李斌,胡弼成.教育跟踪的运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1):24-27.

高效沟通法范文4

 

“字如其人”这四个字,似乎更是把中国汉字提升到了一个高度,把人与字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让字成了人的第二形象。一手漂亮的汉字,无论从学习来说,还是学生的综合素养来说,都是加分的一大法宝。

 

新课标明确指出:“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汉字,是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基础,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具备熟练的写字技能,具有初步的书法欣赏能力,是现代中国公民应有的基本素养。”

 

因此,为了让学生从小就养成认真按笔画顺序写字,写漂亮的、规正的汉字,作为教师我们就要好好利用课堂有限的40分时间,把书法艺术教育渗透到小学写字课堂上,关注学生练习写字的过程,认真落实新课标教学的要求,提高书法课的指导作用,从析字读贴、激发兴趣、示范指导、描摹仿临等方面入手,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一笔一画写好每一个汉字的同时,觉得练习书法原来还可以修养身心,并能从不同程度上锻炼自己的注意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如何让小学书法艺术教育渗透到小学课堂,构建高效的书法课,是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深思的。

 

一、汉字书写面临的尴尬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电脑已经成为大多数人离不开的生活工具,它像手机一样侵吞着人们的时间,且无论是大人、孩子都似乎茫然不知,一副心甘情愿的架势。对于小学生来说,由于功课的普遍加重,加之他们和大人一样依赖于手机、电脑的不良习惯,使得他们的写字能力逐年下降,更别说字写得是否整齐、规范了。为了避免这一现象,社会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书法兴趣班,但这也只能是杯水车薪,更不能系统地解决面对汉字书写难的尴尬。作为小学教师,我们也要真正重视起小学书法课的教学质量,把书法艺术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防止学生书写能力下滑的趋势,满足社会和家长的期待,让学生从小写一手漂亮的汉字,懂得传统书法艺术的欣赏,并以能写好一手漂亮的方块汉字而骄傲。唯有这样,才能让学生避免在新时代的发展洪流中做一个会说不会写的文盲,而真正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成为会终身学习,提升自己的人。

 

二、实现高效书法课堂的教学方法

 

小学生由于年龄的原因,他们根本不懂写字本就是一种艺术,一手漂亮的字不但有助于我们学习,而且也帮助我们的事业。然而,小学生把写字当成一种任务,有时候为了尽快完成作业,根本顾不上书写的整齐与否。加之信息化社会给小学生的汉字书写也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他们似乎为了迎接无纸时代的到来,键盘敲得越来越快,书写却越来越不尽人意。

 

还有,小学生写字潦草跟只追求成绩,忽视学习过程也有关。书写水平的下降应试教育更是罪魁祸首,因为在应式教育的模式下,写字教学忽视了与其他代课老师的沟通、配合、衔接。忽视了学生写字过程的姿势、习惯、兴趣的培养。所以,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构建高效书法课堂,就要把传统书法艺术教育渗透到写字教学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书写水平,增加他们的鉴赏能力。

 

(一)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调动学生对写字的积极性。一个好的老师他必须对自己所教学的专业有相当深厚的理论水平,才能对理论知识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引经据典地给学生传授,也才能把专业知识与其他知识相衔接,使每一堂课上得有声有色。这样才能诱发学生的兴趣,集中他们的注意力。众所周知,教学是学生与老师互动的一种活动,这种活动教是引导者,学是主体,教与学相互作用,教以学而存在,学以教为主导,才能让整堂课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进行下去。“打铁还得自身硬”,教师如果想让学生学好字,写好字,就必须自己有高深的理论知识,勤于练习,有一手漂亮得让人学生都叹服的字。如此,老师不但无形中提高了自身的素养,而且教师的字也会对学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久而久之,提高学生的写字水平,达到教与学双赢的课堂效果。

 

(二)精练的讲解和练习减少学生对写字课的厌烦。对于小学生来说,任何繁重的学习任务都会让他们厌烦,而且我们知道题海战和加倍的学习任务,都不能起到我们预期的教学效果,只能增加学生对学习的抵触情绪,影响教学效果。所以,要想让学生对写字课不厌烦,不抵触,教师就要抓住精讲精练的教学原则,不能一味地讲理论,也不能一味地让学生写呀、练呀。练习是一个长期学习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一蹴而就,而要让学生在少而精的原则下,持之以恒,逐步形成他们正确的书写技能,从而提高他们对写的兴趣,正确认识练好字对于自己学习和生活的意义。

 

(三)结合教学活动,实现学生习字的主体作用。在每一门课程的教学中都要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写字课也不例外,让学生成为所有的习字教学活动的主体,体现学生的写字水平。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书法课的练习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枯燥的、单一的,如果教师的教学方法再比较呆板、老套,那写字课将成为小学生难熬的时间了。所以,在书法教育中,我们首先要培养学生对书法的兴趣:1.举行书法展览活动。对学生的优秀书法作品定期举行展览,激发学生写字的兴趣,培养他们勤于习字的风气,提高他们的竞争意识,促使他们不断进步。

 

同时,作为书法教师我们还可以鼓励学生积极投稿、参加各种书法比赛,使学生从广度与深度上提高写字水平,激发书写的热情。2.引用书法家的故事,激励学生。小学生都有崇拜榜样的心理,所以,为了激发和保护小学生学习书法的兴趣,教师就不能一直在课堂上讲有关书写的理论知识,而是要灵活地穿插一些古人勤学苦练书法的故事,或者一些书法家的轶闻趣事来激励学生。如此,不但能创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而还使学生们树立起自己心中的榜样,从中受到启发,加以学习练习,提高写字水平。

 

三、结束语

 

总之,为了改变小学生写字教学质量不高的现状,避免学生会说不会写的状况出现,教师要在教学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重视写字课的教学质量,创建和谐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对书法的兴趣,努力培养学生勤于练习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写能力,人文素养,为学生学好其他课程打好基础,做好准备。

高效沟通法范文5

1.江苏省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医学技术学院,江苏泰州 225300;2.江苏省泰州市人民医院护理部,江苏泰州 225499

[摘要] 目的 探讨问题导向学习(PBL)与任务驱动法对培养高职护生沟通能力的教学效果。 方法 选取某高职护理班126名学生为调查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3名。对照组采用常规教育模式,实验组在此基础上采用PBL和任务驱动法进行教学,应用5维度沟通能力调查问卷和患者满意度调查问卷评估教学效果。 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沟通能力[(19.57±2.21)分比(11.54±1.90)分,t = 21.87,P < 0.01]、倾听能力[(23.12±2.68)分比(14.32±2.70)分,t = 18.36,P < 0.01]、识别面部表情能力[(17.07±1.99)分比(8.79±1.73)分,t = 24.92, P < 0.01]、识别肢体语言能力[(13.45±2.07)分比(10.01±1.82)分,t = 9.91,P < 0.01]和识别声音声调能力[(19.43±2.31)分比(10.97±1.59)分,t = 23.94,P < 0.01]各个维度得分均有改善,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 < 0.01);实验组患者满意度评分在实习后3个月[(88.58±6.49)分],6个月[(82.54±4.96)分],12个月[(81.79±5.34)分]高于对照组[(83.59±5.77)、(79.60±5.33)、(77.30±4.91)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各月人均护患纠纷(投诉)发生次数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 结论 应用PBL和任务驱动法教学模式可有效的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降低护患纠纷的发生。

[关键词] 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任务驱动法;沟通能力;高职护理教育

[中图分类号] R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4)03(a)-0138-04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 and task-driven pedagogy in higher vocational nursing education

XIN Fangfang1 CHEN Jingjing1 WANG Kouying1 DING Meihong1 ZHANG Xing1 ZHANG Feng1 WANG Suzhen2

1.School of Medical Technology of Taizhou Polytechnic College, Jiangsu Province, Taizhou 225300, China; 2.Department of Nursing, the People's Hospital of Taizhou City, Jiangsu Province, Taizhou 225499,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teaching effect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 and task-driven pedagogy in nursing teaching. Methods 126 students of higher vocational nursing profession were selected as survey objects, and 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with 63 students in each group. Conventional education mode were carried out in control group, PBL and task-driven pedagogy were carried out in experimental group in addition, the application effect were assessed by questionnaire survey including five dimensions communication ability questionnaire and patient satisfaction questionnaire. Results In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the scores of communicate ability [(19.57±2.21) scores vs (11.54±1.90) scores, t = 21.87, P < 0.01], ability to listen [(23.12±2.68) scores vs (14.32±2.70) scores, t = 18.36, P < 0.01)], ability to recognize facial expressions [(17.07±1.99) scores vs (8.79±1.73) scores, t = 24.92, P < 0.01], identify the body language ability [(13.45±2.07) scores vs (10.01±1.82) scores, t = 9.91, P < 0.01] and the ability to identify the sound and tone [(19.43±2.31) scores vs (10.97±1.59) scores, t = 23.94, P < 0.001] in two group were improved; the patient satisfaction scores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fter three months internship [(88.58±6.49) scores], 6 months [(82.54±4.96) scores], 12 months [(81.79±5.34) scores]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83.59±5.77), (79.60±5.33), (77.30±4.91) scores], the differences were hig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all P < 0.01), capita nursing disputes (complainant) occurrences in different months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less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s were hig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all P < 0.01). Conclusion The PBL teaching mode and task-driven pedagogy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communication skills of students, and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nursing disputes.

[Key words] Problem-based learning; Task-driven pedagogy; Communication ability; Higher vocational nursing education

随着护理工作模式从单一的疾病护理逐步转向多元化健康服务,人们对护理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理工作者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更要具有较高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1]。然而目前我国医院护患沟通的情况并不乐观,据调查85.3%的护患冲突是由于沟通不良或沟通障碍导致的[2]。针对这一现状,近几年来,高职院校都相继开设护理人文课程,多聚焦于对沟通内容的讲解,实践操作应用能力不强。探讨不同的教育途径以提高高职护生沟通能力对教育工作者提出挑战。结合高职学生的学习心理和社会需求,将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与任务驱动法运用在提高护生的沟通能力的实践训练中,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应用量化式的调查问卷,对常规人文教育教学模式和基于常规模式下的沟通项目实施培养教育模式进行比较,对PBL与任务驱动法在护理教学中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估。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2011年3~7月江苏省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医学技术学院2010级护理系126名学生为研究对象,依据学号采用等距随机抽样方法将学生分为两组,每组各63名,分别采用常规教育教学模式(对照组)和PBL+任务驱动法(实验组)进行为期4个月的《护患沟通》的课程教授,研究实施前对两组学生的性别、年龄、既往学习成绩进行评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教学方法

按照教学要求,授课总学时为20个学时,教学老师由两位副教授担任。对照组护生采用常规教育教学模式进行人际沟通能力培养,实验组护生则在常规教育教学模式的基础上采用PBL教学模式,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设计在某一临床情景下沟通的主要信息内容,涉及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常用的沟通技巧,常见的沟通障碍与应对,患者常见的心理状态与应对,同时增设额外沟通项目的实训培养,为学生提供体验实践和感悟问题的情境,围绕任务展开学习,以任务的完成结果检验和总结学习过程等,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使学生主动建构探究、实践、思考、运用、解决、高智慧的学习体系。

1.3 评价方法

采用心理工具量化式的调查问卷从5个维度对学生的沟通能力进行评估,分别应用沟通能力调查问卷、倾听能力调查问卷、识别面部表情问卷、识别肢体语言问卷、识别声音声调问卷[3],在教学前对学生人际交往情况、语言沟通能力和非语言沟通能力进行前测,掌握学生人际交往困扰所在及沟通能力情况。根据调查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在学生毕业实习下临床前,再次使用调查表评价教学内容接受程度,比较两组学生教学前后及两组间的教学效果的差异。在学生实习后3、5、10个月分别采用由护理部组织发放医院统一设计的《患者对新护士护理服务评价调查表》以1∶20比例,即1个学生20份满意度调查问卷,对患者满意度进行调查,并对研究组护士导致的医疗纠纷(投诉)例数进行统计。

1.3.1 沟通能力调查问卷 问卷共50个条目,被调查者回答“是”与“否”,分别计2、1分,将分数相加,即得出反映沟通能力的总分数:≥ 80分为善于沟通;60~79分为具有一定的沟通能力;< 60分为沟通能力较差。

1.3.2 倾听能力调查问卷 问卷共30个条目,依据认可程度分为1、2、3、4四个等级,均为正向计分题目,分数总和反映倾听能力的不同,≥ 80分:倾听能力良好;< 80分:倾听能力差,缺乏耐性。

1.3.3 识别面部表情问卷 问卷共50个条目,被调查者回答“是”与“否”,分别计2、1分,将分数相加,即得出反映面部表情识别能力的总分数,≥ 80分:被调查者对面部表情额理解力较强,能较恰当地将面部表情运用与人际沟通;60~79分:对面部表情也有一定的理解能力,但是还应当注意面部表情表达的细节;< 60分:对面部表情的理解和正确运用能力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

1.3.4 识别肢体语言问卷 问卷共50个条目,被调查者回答“是”与“否”,分别计2、1分,将分数相加,即得出反映肢体语言识别能力的总分数,≥ 80分:对肢体语言有比较强的理解力,能较恰当将肢体语言运用于人际沟通;60~79分:对肢体语言也有一定的理解力,但是还应当注意肢体语言表达的细节与技巧;< 60分:对肢体语言的理解能力还有很大的提高,如何正确运用肢体语言与他人沟通也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提高;

1.3.5 识别声音声调问卷 问卷共35个条目,被调查者回答“是”与“否”,其中有三个条目为正向积分,“是”者计3分;另32个条目为负向积分,回答“否”者计3分,得分越高,说明自己对声音密码的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就越强,> 89分:对声音密码有比较强的理解力,能够达到交际的目的;73~89分:对声音密码有一定的理解力;≤ 72分:还需要深入研究一些理论知识,并且要在实践中仔细研究声音密码,向他人学习语言艺术,努力提高自己对声音的密码的理解力,最终提高自己的沟通能力。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Epidata 3.1进行数据录入,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实验组63名学生,其中男9名,女54名;平均年龄(20.23±1.41)岁。对照组63名学生,其中,男7名,女56名;平均年龄(20.59±1.34)岁。两组学生年龄、性别保持均衡;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平时成绩分别为(85.54±5.73)分和(84.79±5.66)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 0.74,P = 0.461)。调查前随机筛选10名学生进行预调查,通过调查结果评价调查问卷的内容效度为0.781,信度为0.734。最终学生调查问卷126份,回收有效问卷126份,有效回收率为100.00%;患者满意度调查问卷共发放2 520份,回收有效问卷2 476份,有效回收率为98.25%。

2.2 沟通能力各维度评分结果

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沟通能力调查结果显示,两组学生教学前的沟通能力,倾听能力、识别面部表情能力、识别肢体语言能力和识别声音声调能力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对教学后两组间各维度的差异进行比较,实验组沟通能力(t = 9.01,P < 0.01)、倾听能力(t = 8.17,P < 0.01)、识别面部表情能力(t = 10.42,P < 0.01)、识别肢体语言能力(t = 3.89,P < 0.01)和识别声音声调能力(t = 8.82,P < 0.01)均优于对照组。见表1。

2.3 两组学生沟通能力改善情况

比较两组学生教学前后沟通能力改善情况,结果显示,实验组沟通能力(t = 21.87,P < 0.01)、倾听能力(t = 18.36,P < 0.01)、识别面部表情能力(t = 24.92,P < 0.01)、识别肢体语言能力(t = 9.91,P < 0.01)和识别声音声调能力(t = 23.94,P < 0.01)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见表2。

表2 两组学生沟通能力改善情况比较(分,x±s)

2.4 两组学生患者满意度调查结果

两组教学结束后、临床实习3、6、12个月的患者满意度统计结果显示,实验组不同时间点的患者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见表3。

2.5 两组学生人均医疗纠纷(投诉)发生次数比较

比较两组学生不同时间点人均医疗纠纷(投诉)发生次数,结果显示实验组人均医疗纠纷(投诉)发生次数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见表4。

表4 两组学生人均医疗纠纷(投诉)发生次数比较(次,x±s)

3 讨论

3.1 护患沟通教育的重要性

良好的医护患关系与医护患沟通是增强患者依从性,增加患者配合度和舒适度的关键,也是减少医疗纠纷的有效措施[2,4]。医患关系不和谐的本质是信任危机,其根源在于医患双方缺乏有效的沟通与交流,加强对新生护理人员的护患沟通技巧的培训可提高护理人员工作的适应性。国外对提高护生沟通能力的研究比较早,但关于通过何种途径提高高职护生沟通能力的论述不多,多重在开发评价护生沟通能力的测量工具上[5],由于国情、社会文化乃至教育体制的不同,其研究只能作为参考,在国内的可行性不大。国内教育者对护生人际沟通能力的论述较多,提出了一些教育途径,有部分同仁也做了实证研究,实验手段多使用一个相对概括的量表进行评价,统计结果并没有细化、量化分析。根据美国心理学家梅拉比安曾经提出过一个非常著名的公式:人类全部的信息表达=7%语言+38%声音+55%身体语言,本研究中使用多个量表,将沟通能力的高低完全量化,量表的系统性和多样性是现有文献资料中所不曾尝试的。

3.2 教学效果

本课题结合高职学生的学习心理和社会需求,将PBL与任务驱动法运用在提高护生的沟通能力上,并且试图弥补现有文献资料中使用的沟通能力测评表单一,不细分的缺点。本课题应用这两种先进的教学方式对护生的沟通能力知识进行教授,结果显示,通过这种交互式的教育模式,学生的沟通能力、倾听能力、识别面部表情能力、识别肢体语言能力、识别声音声调能力均较对照组好,且明显的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因此通过该种教学方法,从学生的学习心理和社会需求入手,加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其无论是在自身考核还是临床实践中均较传统的教学方式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3.3 PBL与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优势

PBL教学法已为人们熟知,其PBL是一种以实际问题为学习载体,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拓宽思路,培养学生自学及知识应用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6-8];任务驱动的教与学的方式,能为学生提供体验实践的情境和感悟问题的情境,围绕任务展开学习,以任务的完成结果检验和总结学习过程等,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使学生主动构建探究、实践、思考、运用、解决、高智慧的学习体系[9],医护患沟通技巧包括语言沟通技巧,比如运用得体的称呼语、保护性语言、称赞语言等,通过简洁明确地与患者交流获得患者及家属对治疗的支持;而非语言性沟通技巧如目光、面部表情、身体姿势等方面可以产生配合、补充和强化语言沟通的作用,在沟通交流中,应恰当地运用目光接触、微笑、体态语和有效的人际交流距离等技巧,采取多样化的沟通形式与患者和家属沟通交流,加强的护士的沟通意识,有利于护士了解患者的心理,稳定患者情绪,增加患者安全感与信任感,对促进患者康复,改善患者预后同样起到重要作用[10-11]。

综上所述,现有的教学模式多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技能培养、轻人文素质教育的现象[12],通过相关医患沟通教学课程,可让医学生加强对医患关系的认识,对在学习中潜移默化中掌握与患者交流的方式,使护士很快能融入临床角色中,提高了职业价值。

[参考文献]

[1] 吕文山,徐晓凤,杨丽丽,等.培养住院医师临床技能和沟通能力与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关系初探[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1,31(6):942-943,952.

[2] 庞小旋.提高沟通技巧减少护患纠纷[J].中国医药导报,2010,7(31):92-93.

[3] 刘振中,李月红.人际高手的50个心理工具[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4] Gordon C,Ellis HC,Ashburn A. The use of conversational analysis:nurse–patient interaction in communication disability after stroke[J]. 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2009,65(3):544-553.

[5] Shanta LL,Connolly M. Using king's interactiong systems theory to link emotional intelligence and nursing practice [J]. Journal of Professional Nursing,2012,29(3):174-180.

[6] 周丹丹,罗阳,周静.PBL在护理专业课教学中的应用进展[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1,10(4):436-439.

[7] 赵燕.PBL教学法在康复护理学教学中的尝试[J].中外医学研究,2011,9(34):106-107.

[8] 王秋梅,李江旭,黄仕明,等.每周一次的PBL方法教学查房在临床实习护生中的应用[J].中外医学研究,2013, 11(18):139-140.

[9] 胡静,季兰芳,方志美.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健康评估双语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教育,2010,7(4):155-157.

[10] 雒保军.非语言沟通在医患沟通中的作用及技巧[J].医学与哲学,2010,31(17):28-29.

[11] 刘成玉,李云芳,王元松,等.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调查分析与培养措施探讨[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2, 11(3):329-332.

高效沟通法范文6

    为了便于当事人诉讼和人民法院审判,减少案件管辖权争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十四条的规定,经本院审判委员会第八百三十七次会议讨论通过,对确定购销合同履行地问题作以下规定:

    一、当事人在合同中明确约定履行地点的,以约定的履行地点为合同履行地。

    当事人在合同中未明确约定履行地点的,以约定的交货地点为合同履行地。

    合同中约定的货物到达地、到站地、验收地、安装调试地等,均不应视为合同履行地。

    二、当事人在合同中明确约定了履行地点或交货地点,但在实际履行中以书面方式或双方当事人一致认可的其他方式变更约定的,以变更后的约定确定合同履行地。当事人未以上述方式变更原约定,或者变更原合同而未涉及履行地问题的,仍以原合同的约定确定履行地。

    三、当事人在合同中对履行地点、交货地点未作约定或约定不明确的,或者虽有约定但未实际交付货物,且当事人双方住所地均不在合同约定的履行地,以及口头购销合同纠纷案件,均不依履行地确定案件管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