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剑阁峥嵘而崔嵬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剑阁峥嵘而崔嵬范文1
2、锦城虽云乐出自李白诗篇中的《蜀道难》,原文如下: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范文2
谢鸿彬俗话说:“水养人,书养心。”是啊,做为一位品学兼优的中学生,我深有感触。
清晨,每当我拉开惺松的眼幕,那甘冽的清水就穿透我的喉咙,唤醒了我全身上下慵懒的细胞,这便是起床必饮的第一杯水。
水如书,书似水。洗漱后的阳台晨读,给了我非同一般的享受。
端着早茶,捧着书籍,来到了阳台,坐着摇椅,嗅着淡雅的茉莉花香与浓重的油墨香,沐浴着晨风的轻柔吹拂,体会着日出的圣光之耀。呀,晨读的美好呀!端着水杯,翻着书,品味古典神圣、经久不衰的《巴黎圣母院》;回溯三国时期的剑拔弩张、英雄美人;享受冰心诗集的浓郁而不凡的爱……
“水养人,书养心”清晨的惬意,让我体验到陶渊明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和那世外桃园的安然。
“每人每天八杯水,保持健康好体格”,我认为“每人每天几页书,心灵高尚脱凡俗。”到了午休时间,炎热的骄阳使在床上的我有了困意,饮下一天中的第四杯水,一股读书的强烈欲望涌上心头,令我的心飞向了盛唐时期的馥郁诗坛。
我看到了李白那气势磅礴的著作《行路难》,“地崩山摧壮士死,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流之回川。”这是何等的壮烈伟岸?“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这又是何等的霸气豪情?我饮下了一口浓浓的苦咖啡,我感悟到了诗仙李白那波澜壮阔,汹涌澎湃的内心世界,那种修养,那种情操,使我的内心伴随着一杯水而成熟了。
黑夜来临,北风咆哮,而我,安稳地躺在被窝中,左手捧一杯热牛奶,右手翻着我最最喜爱的英语书。被窝与牛奶的温热,勾起了我读书的欲望,不能自拔。好舒服,温暖的氛围有如佛手拂摸,火炉之热。这安逸的生活让我读懂了:“美好生活来之不易,需要努力拼搏。”于是,这便鼓动了我发奋读书,学好英语,出人头地!
入睡了,有两样东西仍陪伴着我入眠,一是净水,二是灵书,它们日日夜夜,无时无刻伴随着我的读书历程。不是吗?净水养人身:人的身段有75%是水;灵书育人心:人的知识大多数不都从书中来吗?
剑阁峥嵘而崔嵬范文3
从古体诗到近体诗,从词到曲,诗词的发展演变是多种多样的,学生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对古代诗词的感知鉴赏也是不同的。初中阶段,从大体上能够了解诗词的意思及作者的感情,能够背一些名句就可以了。但是高中阶段,这些已显得肤浅,应从多方面入手来鉴赏。
一、在诗词中感知绘画美
诗词和绘画虽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创作,但它们却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以形象感染人。
1. 古代有很多大诗人、大词人,既是著名的文学家,又是很出名的画家,在他们的诗词中都能够看到祖国的大山、大川、大江、大河的美,这些伟大的诗人常常手执生花妙笔,把人间万象通过绚烂的色彩点缀在诗行间,表达他们内心的深切情怀和感受。例如,唐代著名的山水诗人王维,他的《山居秋暝》体现了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风格,其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这一千古名句,写出了一幅美丽、宁静的山间秋夜图,将我们大家带入到了大自然中,皎洁的皓月,清澈的泉水,坚白的山石,青青的竹子,苍翠的松树,碧绿的荷叶,还有那映月的荷花,多美的一幅画,多么独特的色彩美呀!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铺墨着色五彩斑斓,令人赏心悦目,绿中融黄,青中寓白,色调柔和,引人入胜。不仅在直观上给人以丰富的联想,而且色彩美也增强了意境美,生动如画地展现了大自然春和景明的旖旎风光和诗人欣喜若狂的飞扬神情。苏轼的著名题画诗《惠崇》“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既是一幅早春景象图,又给我们很深的哲理性思考。春天来了,粉色、红色的桃花开了,绿绿的直直的竹林挺拔在江边,红绿相间,格外醒目、美丽。春江的水已很温暖,是那喜欢在水中嬉戏的鸭子最先知道的,河豚使人油然而起强烈的食欲,想饱餐一顿美味鱼,这种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的方法将读者好似带到了这幅画前,带到了江边……这些画面给人清新、宁静的美的感受。
2. 但也有很多诗人的诗词,我们在阅读、鉴赏时,感知到的却是气势磅礴、波澜壮阔的美。例如,杜甫的五言律诗《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这后两句诗写出了洞庭湖的美景,视野开阔,气象雄浑,内涵丰富,宏丽壮观,日夜星辰和大地昼夜都飘浮在洞庭湖上了。这首诗被誉为咏岳阳楼的绝唱,奥妙即在这两句诗,比起当年孟浩然的“气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这一名句而蜚声诗坛的影响力来说,杜甫更胜一筹了。
3. 还有一些诗人的诗词,却给读者另外一种新奇的感受,雄奇、诡异、险峻的山川河流,好似突兀在读者的面前,使读者身临其境。例如,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著名乐府诗《蜀道难》中的描写就是如此。“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崖转石万壑雷”。哇,好高好险呀!好似差一点就要掉下悬崖,下面却是波涛滚滚的回旋的急流!“剑阁峥嵘而崔嵬”,险峻高大的剑阁,“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读到这些诗句,更是令人毛骨悚然,不敢前行。高峻、险恶的蜀道展现在读者面前,令人畏惧三分,不敢踏入四川,真正体现了杜甫的感受“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二、在诗词中感悟音乐美
《礼记・乐记》中说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这是说,音乐和人的内心世界可以表达每个人的感情、理想和追求,在读有些诗词时,会令读者感知到诗人、词人跳跃的音符、跳动的心。不同的乐器演奏出来的一种独特的音乐美。
例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一个片断,琵琶女弹奏曲子的那一段,被誉为音乐描写的千古绝唱。“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似有声……”乐曲旋律变化无穷,低沉舒缓流畅,逐渐沉咽,间歇停顿,最后激越雄壮,收曲干脆利落。给读者的感觉就好比在听一场琵琶弹奏,身临其境般真实、感人,那才貌出众、生活凄凉的琵琶女形象已栩栩如生地浮现在读者面前,琵琶声好似还回响在听众的耳畔。
剑阁峥嵘而崔嵬范文4
关键词:蜀道;金牛道;米}道;三国遗址
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著名诗篇《蜀道难》,通过生动的语言,描绘了蜀道峥嵘崔嵬的面貌,蜀道行之艰难,以及蜀道景之壮观。在这奇险无比的蜀道背后,其所蕴含的蜀道文化是一座丰富多彩的宝库。
蜀道文化与三国历史密不可分。许多著名的三国战役,如汉中之战、宕渠之战、灭蜀之战等都是通过蜀道展开的。古“蜀道”可分成两部分:一部分由长安至汉中的褒斜道、子午道、陈仓道和傥骆道等组成;另一部分由汉中至成都的金牛道、米仓道和荔枝道等组成。其中金牛道与米仓道在三国时期属于蜀国范围,是蜀地北接中原的重要道路,也是魏、蜀两国经济、文化和政治交流的纽带,所以在这两条道路上留下了数不清的三国英雄故事。
一、金牛道上的三国遗址
金牛道又称为石牛道,全长约600公里。其具体线路是从汉中向西,经勉县至宁强县,转西南进入四川省广元市。再南渡嘉陵江至昭化,经剑门关到绵阳梓潼县、德阳罗江县,最后到达成都。按照三国时期的路线,从汉中郡经过梓潼郡和广汉郡,最后到达蜀郡,是连接汉中与成都最近的道路,亦为当时的“官道”。
金牛道上有数量众多的三国遗迹。德阳市有纪念庞统的庞统祠和落凤坡;绵阳市有刘备、刘璋相会的富乐山、大司马蒋琬祠、蒋琬墓;广元市则有费t墓、天雄关、姜维井、剑门关、翠云廊、邓艾祠、邓艾墓、平襄侯祠、平襄侯墓等。
(一)落凤坡和庞统祠
庞统(177-213年),字士元,襄阳人,被汝南名士司马徽称为可以与“卧龙”诸葛亮相媲美的“凤雏”。他作为刘备的重要谋士,在随军攻打雒县时阵亡。对于这一段历史,在《三国志・庞统传》中是这样记载的:“(214年)进围雒县,统率众攻城;为流矢所中,卒,时年三十六。先主痛惜,言则流涕……追赐统爵关内侯,谥曰靖侯。”而《三国演义》则将庞统之死描述成一段感人的故事:攻打雒城前,庞统准备趁夜进军,忽然他的战马惊厥不已。刘备出于好意,就以自己的白马与庞统相换。庞统趁夜领军行至鹿头山,见两侧沟深林密,就询问军中降卒此乃何处,答日落凤坡,庞统大惊,急忙下令撤退,但此时埋伏在山中的张任以为骑白马者必为刘备,乃令军士万箭齐发,直射骑白马者,不想竟射死了庞统。后来百姓为了纪念庞统,将鹿头山改为白马山,将鹿头关改为白马关。
白马关是古代由秦入蜀的最后一道关隘,关前有一条三里长的古驿道,至今在石板上还有深深的车辙印,这就是被称作“落凤坡”的地方。陆游《过庞士元墓》有“士元死千载,父老岁相思”的诗句。落凤坡旁有埋葬庞统血衣的血坟,为清代所修建,面积约50平方米,封土高1.9米,四周用石条围砌。现已毁坏。
离落凤坡不远的地方建有庞统祠,其前为祠堂,后为坟茔。庞统祠始建于三国蜀汉时期,是刘备称帝以后所建,因庞统被迫谥为靖侯,所以庞统祠也称为靖侯祠。明代重建,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再重建,1962年至今多次维修。整个祠堂坐北向南,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二进四合院布局,中轴线上有正殿、后殿、墓。正殿面阔五间,进深四问,通高8米,后殿面阔五问,进深五间。祠堂后有埋葬庞统的尸坟,为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重修。墓由青石条围成覆碎形,高约5米,直径约10米。封土正中有五层石雕镂空宝顶,下压八角形石雕凤尾。墓前的石墙上镶嵌有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罗江县尉刘定所镌刻的《庞靖侯传》。墓园周围环抱着数百株据传为张飞所植的柏树。
民间流传的落凤坡位于今德阳市白马关镇。史书记载庞统所要攻打的雒城在今广元市北,直线距离约40公里,且两地在三国时期分属于不同的郡,白马关镇属于梓潼郡,雒城属于广汉郡,两郡交界的地方恰是庞统战死的落凤坡,此地是由梓潼郡进入广汉郡的必经之路,这也符合三国志中刘备率军进攻刘璋的历史史实。雒城遗址自1982年以来,经过文物部门数次发掘,出土了一大批“雒城”和“雒官城墼”的汉代篆书体铭文砖、城墙砖,明确了古雒城的位置,现在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剑门关
剑门关位于大剑山隘口上,此处自古就为秦汉古道上的一处天险。唐代大诗人李白在《蜀道难》中称赞剑门关“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剑门关的修建始于三国时期,据《寰宇记》记载:“诸葛亮相蜀,凿石架空为飞梁阁道,以通行旅,于此立剑门关。”同时《舆地广记》中记载:“蜀汉丞相亮……以阁道三十里至险,复设尉守之。”诸葛亮为了北伐道路的通畅和守卫蜀国的安全,开始在这险要地段建立关口,修复古栈道30余里。自此,连接益州和关中平原的古蜀道上出现关隘,并开始有士兵把守,开军尉守剑门关的先河。
公元221年刘备定都成都后,于建安二十二年(217年)设立了剑阁县,隶属于剑门关,加强了对剑阁的防守,不仅如此,还以剑阁为中心,将汉中到成都的一千多里连成了一个整体。保证了从成都至梓潼,穿剑阁到陕西勉县、汉中这条蜀道的安全和畅通,为以后诸葛亮出岐山、姜维伐中原打下了基础。到了唐代,中央政府继续派军队修整剑门关,保证对益州的控制。其后剑门关屡兴屡废,一直到1935年修建川陕公路时,清代剑门关被拆毁,只剩下关口而不见关楼。1993年剑阁县政府重新修建了剑门关关楼。重建的关楼建筑为两层一底,楼高17.1米,底层用长80厘米,高、宽各30厘米的青石条砌成墙体。石墙正中为券拱门洞,高4.5米,宽3.06米,进深14米,南北贯通。门洞上方用石刻汉隶“剑阁”二字。
剑门关的历史就是战争的历史。据史料记载,从先秦有记载至今,发生在剑门关的战争就有200多次,包括“武王伐纣,蜀亦从行”、“秦走金牛道、一战蜀王殁”、“诸葛出祁山、剑门始设关”、“姜维守剑门、邓艾出奇兵”、“梁壑破剑门、王谦死成都”、“玄宗幸蜀稍定檠、剑阁勤王兵”、“石敬瑭两袭剑阁、孟知祥三面埋伏”等。尤其在三国时期,剑门关作为魏蜀交战的主战场之一,更是战争不断。《三国演义》从一百一十六回至一百一十八回均是在描写剑阁之战,而且在《三国志》里面也有多处记载。刘备在称帝之前,曾四次往来于剑门关,加上《三国演义》第六十五回叙述的刘备在进军成都击刘璋途中,又返回葭萌关看张飞和马超厮杀,共往返六次之多。诸葛亮在上《出师表》后,多次出祁山伐魏历剑门关。大司马蒋琬来往于剑门关四次。姜维出讨中原经剑门关四次。可以说剑门关是三国文化最精湛的凝聚点之一。
(三)昭化古城
昭化古城最早称为葭萌,历史上多次更名。宋太祖开宝五年(972年)改名昭化县。据《道光重修昭化县志》中记载:“(昭化)北枕秦陇,西凭剑关,全蜀咽喉,川北锁钥。县城四面皆山,三面临水。以天雄关为障,则上接朝天,声势联络,下望剑阁,首尾呼应,以嘉陵江为限,则扼广元之要害,据保宁之上游,信夫弹丸之域,而有金汤之固也。”位于川蜀之北、秦岭以南的昭化古城,四面环山。同时西北有剑门雄关,东南有桔柏古渡,金牛蜀道穿城而过,形成《道光重修昭化县志》所描述的“东来有桔柏渡以拒之,西出有天雄关以镇之,南下苍、阆有梅岭关以间之,北渡阴平有白水关以守之”独特地势,既是水陆交通要塞,又是川北的政治、经济中心。
由于昭化古城在历史上一直是郡、县的治所,历经蜀汉政权的发祥与终结,故有“蜀汉兴、昭化起,蜀汉亡、昭化止”的说法。
所谓“蜀汉兴、昭化起”,即建安十六年(211年),刘璋听说曹操要在讨伐汉中张鲁之后攻占益州,非常害怕,便听信张松的计策,派人到荆州迎接刘备入 蜀讨伐张鲁,保全益州。刘备应邀入蜀之后,即到葭萌关操练兵马,扩军筹粮。令刘璋没有想到的是,第二年刘备便带兵以葭萌关为中心,北上占领白水关,之后率兵南下,一路攻势顺利,待雒城庞统战死受阻后,乃令诸葛亮溯长江而上,占领沿途郡县,合围成都,迫使刘璋投降献出益州,为建立蜀国奠定了基础。其后又挥师北进,占领了汉中,稳固了川蜀北境。终于于公元221年登基为帝,建立“蜀汉”政权,形成了历史上三国鼎立时代。可见,“蜀国兴、昭化起”,昭化确实是刘备建立蜀国迈出的第一步。
所谓“蜀汉亡、昭化止”,指景耀六年(263年),在北方魏国强大的军事压力下,姜维退至昭化,凭借城北的蜀道天险剑门关死守昭化重镇。在这里,姜维与钟会进行了生死血战。民间传说在乱战中关索的夫人鲍三娘就战死在附近的土箕坝,死后即安葬在这里。此墓一直保存到现在,墓前还立有“蜀汉将军关索之妻鲍氏之墓”,此墓1914年被法国人谢格兰(Victor Segalen)所盗掘,出土有钱纹、车马画像砖,是一座汉墓无疑,但真正的墓主人已不可考。姜维凭着剑门关这一带的天然地理优势,使钟会大军始终未能前进一步,面对钟会的写信劝降,姜维也不予理睬。直至刘禅投降之后,亲自下诏迫使姜维受降,魏军才占据了昭化,随之结束了蜀国的历史。
(四)明月峡古栈道
“栈道”是中国古代交通史上一大发明,国内专家将其称为“与长城、运河相媲美的三大古代杰出建筑”。目前古“蜀道”上保存最橥暾的一段即为明月峡栈道。
明月峡古栈道又名朝天峡古栈道,位于广元市朝天区嘉陵江南岸,此处山高壁陡,江水湍急,是由川入陕的必经之路。现存有栈道、石路和土路等遗迹约2公里。金牛道的栈道开通于先秦时期,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惠王)乃作石牛五头,朝泻金其后,曰‘牛便金’,有养卒百人。蜀人悦之,使使请石牛。惠王许之。乃遣五丁迎石牛……周慎王五年秋,秦大夫张仪、司马错、都尉墨等从石牛道伐蜀……冬十月,蜀平。”蜀王开通的栈道没有迎来“泻金石牛”,反而招来了秦国的灭蜀大军。
目前在明月峡有古栈道500多米,分布着2000多个孔眼。石孔眼多凿在常年水位十米以上的崖壁上。孔眼大小基本一致,眼口呈方形,边长约45厘米,深7595厘米。孔洞向内斜,插入的木梁外端稍向上。孔内底端的下面有一小长方眼,宽5厘米,长8厘米,深6厘米,是为栓眼。即将木梁壁孔,使其上的木栓嵌入小方眼,外口再用木楔将空隙楔实,这样不管木梁承重或摇动,都不会轻易往外滑脱。孔洞多呈二至三排,上排孔洞为搭顶棚之用,防止风吹日晒和暴雨的冲击,或野兽出没、车马震动而引起岩壁上的土石下坠损伤栈道,远看去像一层阁楼,故古人把栈道叫阁道或桥阁了。中排铺木板供人马通行,下排孔为加固支撑孔。河底的支撑眼多是半圆孔,内壁较深。根据地势凿在坚硬的岩石上,以插支撑立柱,立柱的高低依地势确定。另外为了保证安全,在栈道靠近河身的一侧和转弯处,一般都装有栏杆。
在明月峡栈道上行走是危险和艰难的,头顶是峭壁,脚下是深渊,古人形容是“前者之踵,可接后者之肩。”北宋诗人范祖禹描述明月峡“夜上朝天晓不极,举头唯见苍苍色。回看初日半轮月,下视嘉陵千丈黑”,足见明月峡之险。历代名人杜甫、李商隐、白居易、苏辙、陆游等都曾涉足明月峡,留下了许多不朽诗篇。
二、米仓道上的三国遗址
米仓道全长250公里,是川东地区一条重要的对外联系通道。其从陕西汉中出发,向南越过米仓山,顺南江河谷到巴中,再在合川转嘉陵江而抵达重庆。目前米仓道上遗留的三国时期遗址有南充市的桓侯祠、张飞墓、瓦口关和王平墓;达州市的八漾山古战场遗址;巴中市的严颜墓、牟阳故城等。
(一)桓侯祠和张飞墓
桓侯祠位于南充市阆中市古城区,是为纪念三国时期蜀汉大将张飞所建立的祠庙。阆中地处四川省东北部,位于嘉陵江中游,历来都将此地视为巴蜀重镇。三国时期,刘备定益州后,封张飞为车骑将军领司隶校尉,任巴西太守,镇守阆中七年。蜀汉章武元年(221年)刘备准备兴兵伐吴,张飞正准备率兵由阆中东进江州,就在发兵之时,被部将范强、张达谋害。据《三国志・蜀书・张飞传》记载刘备告诫张飞:“卿刑杀既过差,鞭挞健儿,令在左右,此取祸之道。”可惜张飞并没有引以为戒,后被部下杀害,取下首级并连夜投奔东吴邀功。民间传说这二人在途中听说吴蜀议和,便将张飞头颅抛入江中,后被渔翁捞获,葬于云阳飞凤山麓,后人于此建庙祭祀。刘备闻张飞死讯,哀痛不已,下令把张飞的身躯安葬在阆中,追谥桓侯。据唐代阆中刺史崔善《新建巴西太守张桓侯祠记》记载:张飞死后即建立起的桓侯祠,历经一千七百余年,屡毁屡建。唐时叫“张侯祠”,到明代正德年间,朝廷又重新进行了整修。清嘉庆年间又称“桓侯庙”,这一名称延续至今。光绪初年,川北道董润捐俸率府县重建正殿增修花园。民国岳永武、余仲钧所著《阆中县志》记载:桓侯庙在府署东,桓侯墓前。
桓侯祠现为明清时重建的四合庭院式古建筑群,规模恢宏,建造精美,由山门、敌万楼、牌坊、东西厢房、大殿、墓亭及墓冢组成,整体占地5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达2200平方米。山门檐下悬挂的匾额为赵朴初书“汉桓侯祠”,左右两边分立石碑,分别为北宋文学家曾巩《桓侯庙记》和清总督常明的《汉张桓侯祠》,门前一对狮子原为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铸造的铁狮,后在“”中被毁,于1983年重雕石狮。敌万楼高十余米,因桓侯号万人敌,故名。“灵庥舄奕”、“万夫莫敌”、“虎臣良牧”,这一系列的匾额也表明此楼为纪念张飞有力敌万夫之勇而建的。大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始建于蜀汉,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重建。殿内正中为清嘉庆年间追封“桓侯大帝”的张飞文像,塑像高约2米,头戴冕旒,身披黑色蟒服,手握玉笏。左张苞执蛇矛,右马齐捧丹书。大殿后有廊道与后殿、墓亭相连,两侧百年丹桂、鱼池与后殿室内书画相映。墓亭始建于蜀,清代重建,亭内起石券拱,正中塑有张飞武官像,原为明永乐年间铁铸,后“”时期被毁,今为泥塑,张飞像头扎紫巾,身着铠甲,外披蟒袍,怒目虬髯,威武之极。左右为杀害张飞的范强、张达跪像。
张飞墓位于汉桓侯祠内北边,保存良好。与张飞武官像、桓侯神道碑相接。整座墓坐北向南,平面呈椭圆形,东西宽25米,南北长42米,封土高8米,占地约1000平方米。冢上林木葱茏,古树参天。周围由1986年重修的条石砌成围墙。
桓侯祠历经千年,虽几经损毁但不断得到重建、整修。
(二)八魃焦耪匠
八魃焦耪匠∥挥谇县八鞔澹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古战场之一,张飞与张邰曾大战于此。据《三国志・张飞传》记载:“A别督诸军下巴西,欲徙其民于汉中,进军宕渠、蒙头、荡石,与飞相拒五十余日。飞率精卒万余人,从他道邀A军交战,山道迮狭,前后不得相救,飞遂破A。A弃马缘山,独与麾下十余人从间道退,引军还南郑,巴土获安。”公元215年,曹军大将张A率军进入巴西郡宕渠(今四川渠县),打算把巴西郡的人丁掠夺到汉中去。张飞率军迎战,与张A对峙了长达50余天。张飞将张A诱到一处狭窄的山路,然后亲率万余精兵从小道袭击。由于地形所限,曹军首尾不能相救,张飞大获全胜。这一仗,打得张A放弃了坐骑,仅率十余士兵翻山越岭,由小道狼狈逃回汉中。
八魃焦耪匠∥挥谝桓鲇汕江围成的半岛上,渠江在这里从南转向北绕山一周转了一百八十度,前面形成了一个约三平方公里大小的葫芦形坝,名叫沿渡坝,坝里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八魃蕉笫卦诎油ㄍ陆路的瓶颈上,渠江从两边拥着八魃街鞣澹主峰的左右两侧山势陡峭,江水夹山峰最窄处直径约200米。八魃街鞣搴0尾桓撸因前后有起伏连绵的八座山丘而得名。民国杨维中《渠县志》载:“八魃剑低于真武山,在县东北……与地纪胜八骶,在县东北七里,起伏八处有水环之不匝者,一里常有烟雾髌渖希故名按县八景之魃较雾。”“八髡,在县东十里许,渠江环其三面,余一径,仅容一人一骑行。蜀汉张桓侯破张A于此,其故垒,犹约略可辨上有桓侯庙今废。”民间传说张飞打败张邰之后,曾用丈八蛇矛在一块石头上记功提名,文曰:“汉将军飞率精卒万人,大破贼首张邰于八骼章砹⑹。”此即著名的“张飞立马铭”。宋明以来,山上还建有“桓侯庙”等建筑,但在“”时期,庙、碑皆被拆毁,现已无存。
(三)瓦口隘
瓦口隘,位于四川省阆中市石子乡瓦口隘村,坐落在利阆古官驿道上,背靠凹形山丘的右山麓,前是悬崖。瓦口关沟壑纵横,山峦重叠。清代《保宁府志》记载:“瓦口关在苍溪东15里,奇峰拱秀,远望如练,桓侯战张合屯兵于此。”民国《阆中县志》记载:“大土地关属二区,即瓦口隘在县城北约二十五里,接苍溪界。”现关口已毁,仅剩一段石砌城墙,长约百余米,东西走向,条石砌筑,城墙残高285厘米,宽229360厘米,条石宽33厘米,长92厘米。据说,山上原有一道顺山势起伏而成的石砌城墙,城墙中段有拱形石门,上刻“瓦口隘”大字,并有清代咸丰年间培修隘墙的碑记,到1980年代皆毁坏,石碑及石刻被附近村民用来作房屋地基。相传曹将张A攻打巴西,兵进瓦口关。张飞闻讯,急忙向刘备讨令去瓦口关阻击。他英勇善战,连败张A。于是,张A坚守关城不出,避其锋芒。张飞令其军士骂阵,且连日饮酒,诱使张A出战,张A仍然不出。张飞又命其部下假作怨恨之状,诱张A来袭,并扎草人于军帐之中。张A果然中计,大败而归,张飞于是乘虚夺得瓦口关。据附近农户介绍,关隘附近农田中曾有箭镞出土,证明此地确为古战场无疑。
(四)严颜墓
严颜墓,位于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草坝步行街上,墓已不存,仅有一市级文物保护碑标明位置。
建安十八年(213年),刘备进攻益州。刘璋军队在成都北面沿线顽强抵抗。为了加强攻势,刘备便在第二年,从荆州紧急召唤张飞等人,跟随诸葛亮率军赶往益州增援。江州之战便拉开了序幕。据《三国志・蜀书・张飞传》记载:“至江州,破璋将巴郡太守严颜,生获颜。飞呵颜曰:‘大军至,何以不降而敢拒战?’颜答曰:‘卿等无状,侵夺我州,我州担忧断头将军,无有降将军也。’飞怒,令左右牵去斫头,颜色不变,曰:‘斫头便斫头,何为怒邪!’飞壮而释之,引为宾客。”
严颜此人在《三国志》中无传,在《华阳国志》中仅有简略记载,从中可知严氏家族,是临江县的土著大族,“临江县:严、甘、文、杨、杜,为大姓。”严颜在面对张飞时的铮铮骨气,也是自幼受家族熏陶,刚烈不屈。他既代表着当地的名门望族又作为当家将领,岂能示弱。而张飞善待他不仅仅是出于对严颜临死不示弱骨气的钦佩,更是出于对严颜所代表的当地望族和将领的一种示好信号,可以起到非常重要的示范带头作用。江州之战后,张飞和赵云分路进攻,平定郡县。张飞义释严颜后,在刘璋的部将中影响很大,后来张飞进攻巴西郡很顺利。《三国志・蜀书・张飞传》记载:“飞所过战克,与先主会于成都。”此后张飞一路顺利,打到成都与刘备会师。这也是张飞其人本身的历史形象与在文学作品中的鲁莽凶悍的武夫形象所不同的证明。张飞能一路顺利打到成都也正是义释严颜后所收到的正面效果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