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型人才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技能型人才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技能型人才

技能型人才范文1

关键词: 高职教育 技能型创新人才 胜任力模型

创新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如何培养技能型创新人才已成为当前高职院校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1.技能型创新人才的内涵

什么是“技能型创新人才”?我国学者丛苗(2009)、张晨、马树超(2009)、张春玲(2010)、丛培欣、井维娜(2013)、王哲(2013)等从不同角度对技能型创新人才概念进行了阐述,大多是从在与传统技能型人才的比较中对其内涵作解释的,认为技能型创新人才与传统技能型人才的根本区别在于在生产实践中变被动为主动,从一线技能操作者变成技能应用创新者,这个创新者不仅有娴熟的操作技能还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具备不断接受新知识、新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综合学者们的观点,本文认为所谓技能型创新人才是指具备优良品德和博专结合的专业知识、精湛的专业技能,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创新品德和创新人格,在生产和服务等领域岗位一线的工作实践中,能够取得创新成果,创造更多社会价值的劳动者。

2.胜任力的概念及基本理论

胜任力概念是由美国学者麦克利兰(McClelland)1973年在《测量胜任力而非智力》(Testing for Competence Rather Than for“Intelligence”)一文中率先提出的,通常认为是指能将某一工作(或组织、文化)中有卓越成就者与表现平平者区分开来的个人的潜在特征,它可以是动机、特质、自我形象、态度或价值观、某领域知识、认知或行为技能——任何可以被可靠测量或计数的并能显著区分优秀与一般绩效的个体特征。

胜任力模型(Competency Model)是指承担某一特定的职位角色所应具备的胜任力要素的总和,即

CM={CIi} i=1,2,…,n

CM表示胜任力模型,CI表示胜任力项目,CIi表示第i个胜任力项目,n表示胜任力因素的数目。

胜任力模型的建构是基于胜任力的人才培养的逻辑起点和基石。在很大程度上,它是人才培养的各项职能得以有效实施的重要基础和技术前提。胜任力模型的基本理论主要有冰山模型(图-1)、洋葱模型和胜任力素质词典等。

图-1 胜任力冰山模型

尽管这些模型表述不同,但内容大体一致,即表面胜任力、外显的胜任力和基准性胜任力都是易于观察、比较容易开发与培养,如知识、技能;核心胜任力、内隐的胜任力和鉴别性胜任力不易看见、难以识别,较难开发与培养,但有效地影响表面的、外显的、基准性胜任力。

胜任力模型的构建方法一直是胜任力研究领域的重中之重。目前研究胜任力建模主要思路有三种:一是战略导向法,二是行为事件访谈法,三是标杆研究法。除了上述三种主要方法外,常用的方法还有:职能分析法、情境法、多维度法、专家小组法、问卷调查法、文献综合集成法、基于粗糙集理论的方法等。不同组织可以根据各自的组织文化、所在行业类型、具体职位和目前所具备的人力、物力、财力及时间等条件选择相应的胜任力模型构建方法,或同时应用几种方法,或不同时期采用不同的方法等。

3.技能型创新人才胜任力构成要素识别

为了从不同渠道、不同层面了解技能型创新人才的胜任特征,我们首先对6名(副)教授,9名企业中高层管理者,以及5名在企业一线业绩较为突出的员工进行了关键事件访谈,提取了胜任特征,并通过借鉴HyaGroup公司的“基本胜任力词典”,设计了开放式问卷对技能型创新人才胜任力进行问卷调查,收集了胜任特征项目。经过对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群体进行随机调查,共发放问卷110份,回收有效问卷100份,回收率为90.9%,通过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整理、归纳,最终形成频数大于10的28个胜任特征项目,见下表。

表 开放式问卷调查结果

4.技能型创新人才胜任力模型初构

借鉴人才学、心理学、胜任力模型相关理论,经过分析、归纳、整理及反复推敲,初步将技能型创新人才胜任力模型分成创新绩效、创新知识、创新技能、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思维、创新人格七个维度。借鉴冰山模型,初构了技能型创新人才胜任力理论模型,如图-2所示。

图-2 技能型创新人才胜任力冰山模型

在技能型创新人才胜任力冰山模型中,创新绩效处于最顶部,创新知识和创新技能是外显胜任力,是比较容易培养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创新人格等是内隐的胜任力,是较难培养的,却是决定技能型创新人才行为及表现的关键因素。

(1)创新绩效

创新绩效是指技能型创新人才通过学习与实践,以博专结合的专业知识和精湛的专业技能的形式,积累了更多的人力资本,在生产和服务等领域岗位一线的工作中,取得的创新成果。创新绩效是技能型创新人才最直观的体现,是由创新技能、创新知识和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创新人格等组成的创新能力的最终体现。

(2)创新技能

创新技能包括基本创新技能与流程创新技能,是技能型创新人才在生产和服务等领域岗位一线的工作中,通过有目的地不断操作和智力运用的实践,对所在岗位及专业操作、工序、流程等总结丰富的工作经验和相当的工作技巧,使之具备在同等条件,创新、创造或完成更多社会价值的技能。创新技能离不开工作实践,与工作经验与工作技巧密不可分,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一个人工作经验越丰富,工作技巧越精湛,视野就越开阔,产生创新设想和独到见解的可能性就越大。

(3)创新知识

知识是技能型创新人才进行创新活动的理论依据。创新知识是指技能型创新人才进行创新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各种知识,是技能型创新人才胜任力的基础维度,包括专业知识、知识面、前沿知识等。当前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呈现出多元化、综合化特点,呈科学、技术与人文社会科学融合的趋势,这就要求技能型创新人才不仅要具有基本技能,还要掌握所在岗位(专业)及工作流程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掌握所从事的岗位(专业)及工作流程最新科学成就和发展趋势,能够合理拓展和应用基本工具类知识、科技知识和人文知识等专业知识之外的基础知识。

(4)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一个人对于创新活动所具有的比较稳定的积极心理倾向,是取得创新成果的精神支持,是创新的动力胜任特征。创新精神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后天培养逐步塑造的。强烈的创新精神是时代对技能型创新人才提出的要求,是创新顺利进行、成果不断涌现的强大动力。创新精神包括团队合作精神、探索精神、钻研精神、进取精神和勇于挑战、毅力等胜任力要素。

(5)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指根据选定的目标,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某种新颖、独特、具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概念、设想、理论、技术、工艺和产品等的一种具有发展性、创见性和开拓性的能力,是技能型创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创新潜能。创新能力是技能型创新人才胜任力的核心要素。它直接影响和制约创新实践活动的进行,是技能型创新人才取得创新成果所必须具备的胜任力因素。从构成上看,其包括想象能力、洞察能力、系统思维能力、学习发展能力、行动力等。

(6)创新人格

创新人格是指与创造力密切相关的个性心理特征。个性通常是指个人所具有的比较稳定的、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包括气质、性格、动机、兴趣、意志、理想、信念等。心理学研究表明,个性心理特征调整个性心理过程,影响人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与个人的创造力密切相关。技能型创新人才胜任力创新人格维度包括抗压性、自信、好奇心、乐观、吃苦精神等。这些因素都是非智力因素,是影响创新的重要调节要素。创新人格是在社会实践中逐步形成与发展的。不同的人格因素,对创新活动会产生不同的作用。

(7)创新品德

品德即道德品质,是一种个性品质,指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对社会、对他人、对周围事物所表现出来的某种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倾向,是个体道德价值观念不断内化的结果。品德既包含一定的个性倾向性,又包含一定的个性心理特征。品德是技能型创新人才的根本。不管从事哪一个行业、哪种类型的工作,技能型创新人才都要诚实正直,对工作和学习充满热情,以负责的态度完成工作。创新品德是技能型创新人才的品行情操,包括诚实正直、怀有理想、热爱生活、敬业精神等。

5.结语

本文初步构建了技能型创新人才胜任力模型,以期对高职院校培养技能型创新人才有所帮助。从严格意义上讲,这仅是一个过渡模型,还需要进一步测量和研究,如进行李克特量表(Likert)测试、题项鉴别力检验、题项区分度检验等,以及对测评题目进行选择和修正等,提高信度和效度,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充分调研才能真正建立起技能型创新人才的胜任力模型。

参考文献:

[1]何健文.创新人才胜任力构成要素的实证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2(2):145.

[2]周霞景,保峰,李红,李海基.研究型大学创新人才胜任力测量与启[J].高教探索,2010(6):36.

[3]李明斐,卢小君.胜任力与胜任力模型构建方法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28.

技能型人才范文2

关键词:中小企业;技能型人才;制造业

我国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06年的调查表明,技工短缺已成为中国的普遍性问题,中小企业技能型人才短缺问题尤为突出。浙江省中小企业数量占企业总数的比重超过99.5%,中小企业的产值在制造业中的产值比重超过70%,中小企业的竞争力在一定意义上代表了浙江经济的竞争力。近年来的“技工荒”不仅严重影响了浙江经济的发展,而且也给很多浙江中小企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困难。浙江中小企业技能型人才短缺现象在全国具有代表性,为此,我们对浙江制造业8个战略支柱产业的中小企业技能型人才现状进行实地调研,以期对解决我国中小企业技能型人才短缺问题提供借鉴。

一、样本企业技能型人才现状

(一)样本企业概况。我们在2007年11月至2008年1月期间,按分层抽样的原理,选择浙江制造业8个战略支柱产业中的409家中小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与实地访谈,收回有效问卷276份,有效率达67.4%。按所属产业、所属地区、企业性质、企业规模和创办时间等5个项目对样本企业进行统计(见表1)。虽然样本不能完全代表浙江制造业的全部中小企业,但样本企业覆盖了整个浙江地区制造业的主要战略支柱产业,相关数据足以客观真实地反映目前制造业中小企业技能型人才的整体状况。

(二)技能型人才现状。

1.技能型人才数量。本次抽样调查的276家样本企业的职511,总数为162 945人,其中,持有职业资格证书的技能型人才23 414人,占样本企业全部职业总数的14.37%;按一般通行的技术工人占职工总数50%的统计口径计算,样本企业技能型人才缺口比重为35.63%。调查还发现,样本企业目前有技能型而尚未经过职业技能鉴定的技术工人有38 945人,占职工总数的23.90%,如果加上这部分技能人才,样本企业实际的技能人才总数为62 359人,占全部职工的38.27%,缺口比重为11.73%。由此可见,目前浙江省制造业中小企业技能型人才总量短缺,持证上岗比例较低。

2.技能型人才技能等级结构。在被调查的23 414名持有职业资格证书的技能型人才中,技能型人才结构呈现非常明显的金字塔型结构:初级工12 814人,占技能型人才总数的54.73%,是“塔基”;“塔身”为中级工,共7624人,占32.56%;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三者(即高技能人才)合计为2 975人,仅占技能型人才总数的12.71%,是“塔尖”。尤其是高级技师有192人,仅占技能型人才总数的0.82%,比例极低(见表2)。这与先进制造业国家技能型人才的鼓型结构(初级工15%,中级工50%,高级工35%)相比差距较大,表明当前浙江制造业中小企业高技能型人才数量、比例严重不足,缺口较大,已成为众多中小企业发展壮大的一个突出问题。

3.技能型人才学历结构。调查显示,样本企业技能型人才以高中、初中学历层次为主,两者相加占全部技术工人的73.58%,而大中专毕业生只占13.36%,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8.79%,大学本科及以上文化程度只占技能型人才总数的4.27%。与制造业发达国家如德国、日本相比,浙江制造业中小企业技能型人才整体学历明显偏低,这在客观上加大了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难度。同时,由于技术工人整体素质偏低,使很多科技创新成果难以转化,阻碍了企业新设备、新工艺、新材料等的引进和使用,对浙江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4.高技能型人才群体的年龄结构。从样本企业技能型人才的年龄结构看,30岁以下的技术工人占技术工人总数的43.26%,31~40岁的技术工人占33.27%,41~50岁的中年技术工人占17.83%,老年技术工人(50岁以上)占5.64%。可见,技能型人才总体年龄结构趋向年轻化,40岁以下的从业人员已成为浙江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主要推动者和实现者。但调查发现,被调查企业技师、高级技师年龄普遍偏高,46岁以上的占40%多,青年高技能型人才严重短缺,其中35岁以下的青年几乎没有技师和高级技师。随着老一代高技能型人才的逐渐退休,许多企业原本就短缺的高技能型人才将后继乏人,面临断档的危险。

二、样本企业技能型人才需求预测

(一)2008~2012年期间样本企业技能型人才需求量预测。我们在对每个样本企业现有技能型人才数量和未来5年技能型人才需求缺口调查的基础上,按产业统计汇总后得到表3。

从技能型人才需求缺口及占需求比例看,2008~2012年期间被调查企业的技能型人才需求总量将达149 111人,技能型人才需求缺口为86 751人,需求缺口大于现有技能型人才总数,这说明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缺口较大。其中,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缺口为23253人,占总需求缺口的26.80%,所占比例最大;其次是纺织、服装业,需求量为14 309人,占总需求缺口的16.49%;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对技能型人才需求缺口为13 497人,占15.56%,居第三;石油化学工业、特色轻加工业、专用设备制造业需求缺口分别为11 659人、8 586人、8 292人,分别占总需求的13.44%、9.90%、9.56%;光机电一体化制造业、钢铁工业两个产业技能型人才需求缺口占总需求的比例最低,分别占5.06%和3.19%。

从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增长率看,今后5年样本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总需求将增长139.12%,每个产业样本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增长率均超过100%,这说明各产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增长较快。其中,钢铁工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增长幅度最大,为236.17%;特色轻加工业、石油化学工业和纺织服装业三个产业未来5年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增长率分别达183.98%、183.85%和149.15%,均高出平均增长率。光机电一体化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需求增长幅度大致相当,分别为122.72%、122.64%、121.42%和120.30%。

(二)各产业技能型人才需求类型。由表4可知,光机电一体化产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和专用设备制造业这四大产业的中小企业急需大批金工、装配、计算机操作、嵌入式控制设备安装维修等方面的通用技术工人,同时这四个产业的企业对高层次的技能型人才,如计算机、网络与通信电子技术、嵌入式软件开发等领域的技术带头人与技术骨干需求也较为迫切。此外,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为继续保持和发展输变电设备、高低压电器、电机、电光源产品在全国的领先地位,还需要大量电气工程、感应电机设计与制造、模具制造等专业的高技能型人才。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专用设备制造业的中小企业急需机械设计与制造、模具制造、铸造锻造等领域技艺精湛的高级技术人才。光机电一体化产业的中小企业对网络视频技术、电气、光学仪器设计、光学特种工艺等领域的高层次技能型人才需求也较为迫切。浙江纺织服装业中小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重点有:一是化纤聚合工艺技术、机电一体化织机控制和管理、面料染整工艺、化纤数码织造工艺方面的技能型人才;二是丝绸染整工艺、真丝数码织造工艺方面的技能型人才。此外,还需要大批高速经编机控制及管理、织物染整、织物表面涂层工艺方面的技能型人才。以皮革制品、五金制品、造纸及纸制品、包装印刷等行业为重点的特色轻工业,需要大量皮革制品加工、五金制品金属表面处理及模具加工、废纸制浆技术及纸产品加工、包装印刷行业的产品制版技术方面的熟练技工。以建设全国氟硅化学品制造中心和精细化工产业基地及国内重要石化产业基地为发展目标的石油化学工业,迫切需要化工工艺、有机化工、精细化工、化学工程等专业的高级技术人才。钢铁工业企业急需技能型人才类型为钢铁冶金、金属加工压力、冶金机械、工业电气自动化等领域的技能型人才,特别需要具备专业知识的专家型及高学历的工程技术人才、高级技师、具备海外工作经历的高层次技术人才。

三、结论

从上述对浙江制造业8个战略支柱产业的中小企业技能型人才现状及需求的分析,可得出以下结论:

(一)浙江制造业中小企业技能型人才现状总体表现为:技能型人才总量短缺、技能等级结构不合理、整体素质低下。其中,高技能型人才不仅数量、比例严重不足,而且存在年龄老化等危险,青年高技能型人才严重匮乏,难以适应企业结构调整和先进制造业发展的需要,已成为浙江制造业中小企业加快发展的主要障碍。

(二)从未来5年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看,浙江制造业中小企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缺口很大,居前三位的依次是: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纺织服装业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从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增长率看,钢铁工业、特色轻加工业和石油化学工业增长幅度列前三位。

技能型人才范文3

[关键词]技能型人才 高职教学 创新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7(a)-0029-02

随着新工业发展新阶段的到来,高等职业技能型人才的缺乏已得到政府、企业以及教育界的高度重视,也在做相应的努力,并将所有相关的教育资源利用起来,给培养高等职业技能型人才提供便利。根据本人在实际教学活动中的体会,以下就如何创新教学方法,打造技能型人才的途径和方法提出几点意见。

1.改革职业技术教育课程模式,注重实践技能培养

课程模式是关系到人才培养的中心内容。而且课程的改革也是培养高职技能型人才的重点内容。目前,职业高等院校建筑工程技术等传统专业教学还存在一定的弊端,主要表现在:1)、只注重以学科为教学中心,却忽略了实践的重要性;2)、教学内容更新较慢,无法满足现代高速发展的技术需求;3)、综合能力不强,专业知识不扎实,使得学生在进入职业生涯后,面对瞬息万变的职业变化及市场变化,缺乏良好的、健全的应变能力。特别像建筑工程技术等专业,实践经验很重要,理论知识都比较抽象,在学校如果只注重理论课程教学,而不注意现场实践积累,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不容易被理解吸收,将导致学生毕业后无法适应市场的实际职业岗位的需求。由于目前市场竞争激烈,用人单位在招聘新职工时一般都要求有一定的专业实践训练基础或者实践经验,都希望毕业生在进入企业后能在最短的时间内顶岗而后为企业创造价值,而很多职业高等院校毕业生在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因实践经验不足,或专业实践训练基础薄弱经短期培训后无法适应企业工作要求,在很短的时间就被辞退而不得不重新寻找工作。

随着中外合作项目的逐渐增多,高职院校可以借鉴国外培养高职技能型人才的成功培训经验教学模式,如MES、CBE、“双元制”等各种教学模式。同时各学校应综合自身特点、优化特色资源以及地区优势,开发、设立专业课程教学模式,建立以实践为主体,企业与学校合作、实践与理论结合的教学课程。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具有独特性,可以说是优势也是不足。一方面近几年国家大量投资基本建设,各种类型建设项目逐渐增多,建筑技术迅猛发展,日新月异,各种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不断投入使用,可以说是职业高等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一个良好的实践学习机会。一方面行业生产岗位及生产环境的特殊性,例如早期周边多是多层建筑工程建设项目建设,现在则以高层为主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使在真实工作场所实施教学难度增大。故学生实践经验的积累还得主要依赖于在学校期间的专业课程的学习。专业课程开发、设置应结合企业需要着重实践教学,突出实践技能实践经验的培养。教学改革同时需要政府、社会各界以及企业的支持与积极参与,以培养出更多专业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善于理论联系实践的高等职业技能型人才。

2.重视职业道德教育,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实践教学

随着各种培训技术型及高职技能型人才教学课程的增多,通过综合、总结,发现贯彻职业道德教育在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过程中是一项必不可少的重要教学方式。只有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综合起来,职业道德教育贯穿整个实践和理论教学过程,才能培养出更多具备很强实践能力、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人才,更好的满足市场职业需要。实践教学对于培训学生的综合能力及实践动手能力有很大益处,而职业道德教育对学生毕业参加工作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职业现有很大帮助,所以说在实践教学和理论知识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职业道德教育。想成为一个高职技能型的人才,必须具备快速适应各种职业岗位的综合能力,其中包含了相关职业知识、职业能力以及职业技能等,也应包括与职业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和职业道德。一般来讲,对于理论知识的传授,需依靠课堂教学模式;而对于实践能力、专业应用能力以及操作能力等技能则必需依靠实践教学模式,实践教学模式对于激发学生自主创新能力有很大作用;职业道德教育应强调不只是法律法规知识授课老师的职责,应要求在教学实践中所有老师要贯穿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做到潜移默化,水到渠成。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社会的各行各业都需要创新的支撑。对于人才高素质、创新精神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需以学习思考为关键,实践能力为根本,职业道德和法律法规为保证来实现。高职技能型人才也必须在技术创新上有所突破,技术创新的突破离不开综合能力提升、实践经验的积累,同时需要有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职业道德观。所以,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并重视职业道德教育是培养学生突破自我、技术创新的切实可行的教学模式。

3.开放培训平台,扩大高职技能人才的来源

现阶段我国对高职技能型人才的培训主要有以下两种方式:第一种主要是通过技工培训学校或中高等职业院校的培训,且获得一定学历和技能的人才,这种方式主要针对的人群是学生;第二种主要是通过企业或社会中的相关培训机构培训出来的技术性人才,这种方式主要对的是社会或企业单位在职人员。这两种培训方式所体现的职责区分得很清楚,基本不会产生交叉。根据现在社会的状况,若不对这种状态进行改善,将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对高职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而且,就目前的培训情祝来看,企业以及社会上的各种培训机构的培训效果还无法达到要求。因为培训高职技能型人才的时间比较长,代价也大,人员的流动性也很大,相关企业因此不愿在培训人才上投入过多的财力与物力。一些社会就业培训机构通常会因条件不足而困难重重。所以,只有专门以培养人才为主的高职院校,不但有专业、丰富的教学资源,还有各种相关专业的有利条件,因此,若想提升培训高职技能型人才的步伐,必须要以学校为基础条件,推出开放式培训平台,培训出更多优秀的高职技能型人才。

推出开放式培训平台可以让学员仿佛置身“超市”一般,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技能。这种以高职学院为基础的培训模式由政府进行统一的管理,不但要求企业与社会各方极力配合与支持,还要求学员自身不断努力提升自己。它是一种开放式的培训模式,不管是在校学生、在职人员或是社会人员,均可以自愿选择参加培训。它的内容也属于开放式的,它不但有标准鉴定项目、“双证”制项目、针对各种企业的“系列化、一揽子人才培训包”;还有根据中小企业应用技术需求所开展的专业技术培训班、新材料与新技术工艺的应用研发中心和特色技能培训班项目;更有培训社会失业人员再就业技能项目、面向社会各个层次的技师所开展的专业技能继续教育培训等各种针对不同层次、不同对象培训计划。这种开放式培训平台不但加快了对高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还对实现公平教育与和谐社会、深入发展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起到大的促进作用。

4.建设实训基地,提供人才质量的保障

实训的全称是职业技能实际训练,主要是说在学校可以管理的状态下,根据培训人才的要求与目标,对学员的职业技术应用能力进行实际培训的教学过程。它不同于普通的实验与实习,它主要体现的是职业能力的训练,综合了实验的“学校能控”与实习的“注重职业技术性”等各种特点。实训基地是根据实际需要、实训教学实施的基本训练场地,也是实训时的先决条件。要想实际提升学员的实践能力与就业竞争能力,只有不断增强对实训基地的投入及建设,保证实训的基本要求,才能从根本上提升教学质量。

其中,实训基地的建设又包含了校内实训基地与校外实训基地两个方面。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应与高职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相一致,与当前行业企业生产、经营各环节及其规程和运作相衔接。以形成对课程教学和生产性实训支持为出发点,以实训室的内涵建设为核心。同时引入企业元素,营造真实的职业氛围。并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适时聘请企业技术人员作为实训导师进行指导,使学生在实训中达到综合职业技能的提高。

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应选择理念与技术先进、区域影响好、关注职技术业教育的企业进行合作,逐渐形成校外顶岗实习基地,确保学生能够在企业一线顶岗锻炼。教学实施中学生以准员工身份进入这些企业,参与实际工作项目建设,以企业导师为主学校教师为辅进行教学。

校内外各个实训基地的建设都要以培训高职技能型人才的职业能力为核心内容,从而能够立足于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以突出职业岗位的重要性,模仿最真实的职业环境,使学员能够在职业活动中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职业素质;在此基础上,还可以逐步推出同时能够生产技术服务、应用项目研究、科技咨询、科技成果推广以及产品开发等各项服务活动,综合企业需求与教学质量于一体,使培养出来的高职技能型人才能够较好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

综上所述,为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性人才,职业高等院校在教学过程中应紧跟时展需要,根据社会实际需要,适时调整相应教学模式,以满足人才培养的要求。

参考文献

技能型人才范文4

在无锡职业教育中,物联网应用专业只是众多火爆专业中的一个。2014年,无锡职业学校不少专业的招生分数线超过江苏省四星级普通高中分数线。多年来,无锡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保持在95%以上。是什么原因让学生家长选择了职业教育?又是什么原因让无锡职业院校的毕业生成为“香饽饽”?记者近日走进无锡进行了实地采访。

适应经济新常态,服务地方发展

作为一座百年工商名城,无锡历来高度重视发展职业教育。上世纪80年代的无锡,中职学校遍地开花,很多学生选择到中职学校就读,曾经的电子职中、轻工职中等5所职业学校因为毕业生受欢迎,而被称为“五朵金花”。但随着普教的强势发展及其他因素影响,职教在上世纪90年代慢慢冷了下来。如何让职业教育再次火起来,为无锡经济社会的新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成为无锡教育人共同思考的问题。

“推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主动服务地方产业发展,适应当今经济新常态,才能实现无锡职教的再次续航起飞。”无锡市教育局一位负责人对记者说。2010年,国家颁布《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将“职业教育中心”确立为无锡作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重要目标功能之一。2013年,国务院批准实施《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明确在无锡市建设职业教育改革实验区。在此基础上,2014年,无锡市积极贯彻全国职教工作会议精神,市政府成立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领导小组,开启了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新局面。

进入新世纪以来,无锡市委、市政府确立建设一流区域性职业教育中心和与国际接轨的技师大市的目标,以推进国家、省职业教育重大改革实验项目为契机,坚持统筹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着力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同时,无锡市正致力于“三地三中心”建设,将建成新兴产业发展高地、先进制造业基地、旅游度假胜地和科技创新创业人才集聚中心、文化创意中心、商贸物流中心,物联网、云计算、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将获得重大发展。

无锡市积极谋划调整职业教育发展战略,持续加大职业教育投入。“十一五”以来,全市职业教育经费总投入达到136亿元。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投资6000余万元,建成集研发、生产、教学于一体,基于工业物联网技术的智能制造工程中心,完成国家级物联网技术应用实训基地建设,成为国内物联网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并牵头成立无锡市物联网职教集团。

与无锡职业技术学院相呼应,无锡科技职业学院正在与无锡感知集团共建“无锡感知科技大学”,在未来几年,学校将建成物联网技术应用试验场、物联网最新技术展示中心,为物联网企业培养高级技术骨干。

结合区域特色,按企业需求办学

“职业学校要办出特色,就要结合区域特色,按企业需求办学,在专业和课程上下狠功夫,才能为企业提供符合需求的高素质人才。职业院校要做‘专卖店’,而不是做‘超市’。”无锡市一位从事职业教育多年的校长对此深有感触。

将人才培养与地方产业发展和企业需求精准对接,找准学校定位,为企业提供适应岗位要求的技能型人才,是无锡职业教育内涵发展的核心追求。近年来,无锡市多次组织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契合度”调查,引导学校不断调整专业、课程,最大限度对接企业需要、岗位要求。

在市级层面上,无锡市财政从2007年开始,每年安排专项经费,培育市级优秀课程和精品课程,建设示范专业,把符合无锡需要的人才培养放在首位。

无锡还加强专业技能教学,建立了国家、省、市、校四级师资培训网络,选派400多名专业骨干教师赴国外培训。建立全覆盖、规范化的技能竞赛体系,每年举办全市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并在2014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取得了20枚金牌、1枚银牌、4枚铜牌的优异成绩。

在专业建设和课程设置上,各职业院校也都各显神通,无锡科技职业学院积极建立对接产业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专业结构经历了由传统专业向现代专业的不断转化,日渐形成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现代服务类、文化创意类、软件技术类和物联网技术类四大特色专业群,并不断开发完善相应的课程体系。

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通过建设品牌专业和品牌课程来实现做“专卖店”的目标,学校从自身优势出发,着力突出“机电”行业特色和产业特色,开设了机电、电子信息、自动化三大类专业群,其中数控专业为国家级示范专业,数控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等4个专业被评为省级示范专业,“机电”特色在业内独树一帜、赫赫有名。

设立定点实习实训企业,把学校建到企业里

但在具体实践中,如何打破校企之间松散、各自为战的局面,促进双方紧密合作?如何让工学结合、学生顶岗实习有可靠的制度保障?如何推进学校和教师紧密结合企业生产装备和技术发展的最新要求,为企业输送适应岗位要求的优秀高技能人才?这些是让无锡职业教育人一直困扰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建立了实习实训定点企业制度。”无锡市教育局一位负责人对记者说,通过命名实习实训定点企业,为职业院校提供稳定、优质的学生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和教师企业实践基地。

无锡建立的实训定点企业制度的特殊之处还在于遴选企业时有很高的“门槛”。“当时在筛选的时候提出了5个条件,所选企业必须是行业领头羊;企业要具有良好的社会形象;企业要有为学生提供实习的条件;企业要与学校有良好的合作关系;重视学生劳动安全教育和管理,并向学生支付合理的实习报酬。”该负责人说。此后在市政府出台的有关文件中,这些标准得到了进一步细化和明确。

如今,无锡市教育局已推出100家定点实训企业,“从企业来说,我们得到了市政府授予的‘无锡市职业院校实习实训定点企业’称号,除了按国家有关政策规定享受相应税收优惠等政策外,政府有关部门还对成绩显著的企业给予表彰和一定的经费补助。此外,企业可优先进入院校理事会,参与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相关问题的咨询、监督和决策。这让我们可以深度参与到企业未来职工的培养过程。”入选定点实训企业名单的某公司人力资源部工作人员任强说。

实际上,无锡不少定点实训企业还是相关行业职教集团的成员。例如,在无锡物联网职教集团中,既有无锡职业技术学院等学校,也有无锡科尔华电子有限公司等定点企业和无锡中电科物联网创新研发中心及有关协会。

技能型人才范文5

职业教育赶不上时代步伐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双师型”师资。从职业院校的情况来看,普遍存在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特别是既掌握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同时具有很强的市场需求洞察力的“双师型”教师少之又少,“双师型”教师不足,这是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因素。

(2)课程体系缺乏合理性。由于我国职业教育还不够成熟,尤其是高职教育,长期以来其课程大多数都是模仿高等专科教育,即课程体系仍是传统的专业基础课、公共课模式,注重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忽视了实践性和职业性,学生缺乏动手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

(3)专业设置与实际脱节。教育与经济的双重性是职业教育的特点,在培养人才上,职业教育既要遵循教育规律,还需与社会发展的需要相适应。然而,长期以来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上比较混乱,职业教育的特色不明显。有的长期保持以往的教育模式,而使其无法适应高速发展的社会需要。

(4)实训条件差。职业院校在进行技能型培养上需要较好的实训条件,然而,很多职业院校缺乏完善、专业的实训教学所需要的实训条件。

二、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1.转变教育观念,确立新的质量观和办学理念

首先,职业院校要不断提高认识,要充分认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其次,要确立新的教学质量观。职业型和技能型才是职业院校培养人才的关键所在,为此,职业院校要以培养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人才为重点,努力做到知识与能力、技能与素质相互协调发展。此外,还要确立“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价值观,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增强经济建设服务能力为目标,这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对职业院校提出的客观要求,更是职业院校顺应时展的必然选择。

2.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搞好专业设置与结构调整

培养面向社会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高技能人才是职业院校的主要目的,其毕业生能否适应多变的社会需求,顺利就业,这与学校专业设置的合理性与否有密切关系。为此,职业院校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职业院校培养人才目标为依据,与地方经济发展相结合,尤其是要注意支柱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情况,以及岗位职业的变化,做好充分的市场调研工作,重新规划现有专业,合理调整教学结构体系。要使专业设置符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其专业设置要尽可能体现出自我调节机制,人才培养规格上要具有自身特色。

3.以提高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为重点,优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要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实践能力以及综合素质,实践性教学是不可缺少和不可替代的重要环节。为此,职业院校要冲破以往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以国家职业标准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为依据,以提高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为重点,不断优化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职业技能、综合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在课程设置上,要突出实践性,即要给实验、实训和生产实践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要确保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始终贯穿着实践性教学。即使是专业理论课的教学,也要始终围绕培养能力和配合技能训练来进行,尽可能让专业教学内容符合职业标准要求。此外,在教学教材上,要采用高质量的职业规划教材,并不断研发出本校有特色的校本教材。教材要体现技能型和实用性。如在专业教材中可融入一些企业最新的科技成果,摒除陈旧过时的教学内容,教材也要始终跟随先进技术发展的步伐。

4.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职业教学是以技能培养为目的的教育,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更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关键是要有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一专多能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一是要加强教师培训。要有针对性、有计划地安排教师进行培训,尤其是对于新老师、专业教师及实训指导教师,更要安排其到基地和对口企业进行技能培训和专业训练,要让他们多接触生产实践,以使其自身实践技能水平有所提高,从而更好地为学生做实践指导。二是要积极引进。适当地引进高技能人才,吸引企业事业单位优秀工程技术人员,在进行了充分的教学方法和理论知识培训后,让其在校任教,或是聘请其作兼课教师,或作实训指导教师,尽可能加大教师队伍中有实践经验的教师的比例。

5.加快实训基地的开发建设

实训基地受限是抑制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一大“瓶颈”。培养技能型人才,就是为了满足行业生产第一线用人质量的要求,实训基地训练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环节。加快实训基地的开发建设,首先,对本校已有的实践基地加以充分利用,以职业教育规律和社会所需为依据对其进行调整和改造,尽可能让实训基地达到培养技能型人才所需的实验实训要求;其次,要多渠道进行投资以建立新型的高标准实训基地。此外,还要加强校企合作,走产学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之路,以市场经济运作的“互惠”原则为依据,对企业基地实战的真实环境加以充分利用,与企业共同培养出合格的技能型人才。

技能型人才范文6

关键词 实训实习;实践教学;职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22-0162-02

1 引言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化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已经从过去的探索教育转向现在的规模化教育,为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量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对高等教育大众化做出重要贡献。在多年的探索中,始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加强素质教育、强化职业道德,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融入“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总结出“建好实训室、实习基地和工学结合基地是硬件基础;科学地设置实践教学层次、方式和内容是关键;培养一支具有丰富实践能力的教师队伍是根本保证;建立完善有效的考核模式是制度保证”的高等职业教育理念与思路,探索出如何通过实践教学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的方法。

2 分类建好实训室、实习基地和工学结合基地是硬件基础

实训室、实习基地和工学结合基地建设是一所高等职业院校办学水平、办学实力和办学理念的具体体现与标志。目前,就大多数院校和专业来说,都在努力地按照教高

〔2006〕的16号文件精神,使各类实训室、工学结合和顶岗实习基地等指标达标。比如:重庆电讯职业学院的通信技术专业群就建了各类实训室49个、校内外工学结合基地和顶岗实习基地18个,很好地保证了实践环节的教学需求,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打下了坚实基础。

学生的实践能力、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获得与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实训室、实习基地和工学结合基地的建设也要根据课程特点、工作岗位和职业群的要求,按照“分层次并面向工作岗位和兼顾未来职业群的发展方向”这样一个模式进行建设。同时,在设计和建设实训室、实习基地和工学结合基地时,还要很好地将“双证合一”和“岗位工作情境”的理念贯彻其中。

3 培养实践教学能力强的教师队伍

在职业教育过程中,需要不断提高广大教师对加强实践性教学重要性的认识,使广大教师明确高等职业教育的大学教师,不仅要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还必须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必须改变传统的纯理论教学的观念、方法和手段,特别要克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的现象。把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贯穿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保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和人才培养方案的统一。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为此,采取以下措施:

1)聘请行业企业的专家共同开发课程并培训教师;

2)聘请行业企业的一线工程技术人员为兼任教师,直接参与授课;

3)选送教师到企业培训和顶岗实践,积累实践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

4)教师间相互学习,互相提高;

5)要求教师参加职业资格认证,努力把教师培养成为双师素质型教师等。

4 科学地设置实践教学的层次、方式和内容是关键

为了提高职业能力,努力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对所有实验实训内容、实习内容和工学结合都独立设课,大多数课程都达到“理实比”为4:6或5:5。这个过程中更突出实践的教学。结合专业与职业方向,实践环节主要设计为:“基础实验实训层次”“专业实训实习层次”“专题实训实习层次”和“工学结合与顶岗实习层次”。

“基础实验实训层次”培养基本技能 在该层次的实训当中,通常以基本的应用和验证型的内容为主,其主要是锻炼学生的动手和实操的能力,从而让学生通过基本实践来获得技能。如对常见电子元器件的基础识别;对简单电路的连接测试;常用仪器、仪表的操作等。特别是把电路连接方式由过去的“插拔方式”改为在PCB上加铜铆钉的“焊接方式”,学生的基本技能有了很大提高,特别是元器件的识别能力、电路的连接能力和焊接技能的提高尤为明显。

“专业实训实习层次”培养应用能力 该层次实训是以“设计型实训”和“应用型课题”为主。在基础理论知识和基础的实践基础上设计电子电路,从而掌握小型电路的设计。设计件则以常规的SSI、MSI等为主。课题选择以“实用性、趣味性、简单性和知识性”为主,尽量模拟岗位工作技能;课题紧贴学生爱好。为此,成立电子制作兴趣小组,为学生搭建起一个很好的平台。

“专题实训实习和工学结合与顶岗实习层次”主要目标是提高大学生的职业能力 “专题实训实习层次”以解决实际工程中的实际问题为主。该层次以拓展学生视野和思路为主,并结合启发性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努力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的同时,还要注重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团队协作、安全生产意识等方面的培养,更要模拟工作岗位的情境,努力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工学结合与顶岗实习层次”是根据职业方向,更是结合学生的就业意愿,使学生直接面对未来可能的工作岗位,有目的地进行教学和实践,做到学生毕业前就熟悉未来的工作岗位。

5 建立有效的考核模式是制度保证

尽管高等职业教育已从探索教育转向规模化教育,但实践表明,家长和高职学生对高职教育的认识还不太清楚,高职学生对自己的培养定位也不明确,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理解不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仍需靠管理体制等外在的因素来推动和促进。特别是当部分学生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性还没有充分的认识时,更是需要有外力的推动。为此,建立完善、有效的考核模式是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与职业能力的制度保证。

基础实训层次和专业实训实习层次 主要是考核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采用“实训过程成绩+现场实训操作成绩”的考核模式,其分值可6:4或者是5:5。其中,“实训过程成绩”根据学生到课情况、每次实训完成情况、报告完成情况等综合因素来评定;“现场实训考试成绩”是指以实训实习教师现场指定内容或学生现场抽取内容的现场操作的形式,教师根据学生独立完成的情况,由教师根据预先给出的评分标准现场评定成绩。

专题实训实习层次 在该层次主要结合专业理论和已学的知识来解决一些比较实用的问题。如采用“过程成绩+专题完成情况+设计与总结报告”的考核模式;在“专题完成情况”中主要考核功能是否实现、技术指标是否达标以及工艺水平、完成时间先后等。教师要鼓励学生的创新性。最终成绩评定可参考表1。

工学结合与顶岗实习层次 “工学结合实训实习层次”的考核主要由企业主管和教师共同评定,以企业教师为主,主要考核学生在整个工学结合实训实习过程中的学习态度、工作业绩、职业纪律、安全意识、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等方面。

近几年,重庆电讯职业学院通过这样的实践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得到很好的培养,得到社会和行企业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