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史上最感人的话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史上最感人的话范文1
关键词:经营管理 企业执行力 启迪与感悟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2-0031-02
企业执行力不强,通常是企业的中层领导不得力,企业的中层领导往往会采取“保护”或是“讨好”下属来获得下属的好感与支持。案例一就从央视的一个访谈节目感悟到了这样一个道理。“作为一个上级领导只有对你的下级敢于严格要求大胆管理才是对下级的最大的爱护和帮助”,才能提高执行力。
案例一、双面舞台。
由CCTV马东主持的《文化视点》节目中,马东采访了青年歌手李玉刚,下面就是他们对话中的一段:
马东:观众朋友们,李玉刚是从辽宁农村走出来的青年,通过这短短几年他就唱红了祖国的大江南北,他是怎么成功的?今天我们就和他聊聊这方面的事。
李玉刚:98-99年的时候我还在陕西每晚跑夜场,那时候比较残酷,你行你就站在舞台上你就能赚到钱,你不行你就没饭吃。
后来我就拜师学唱京剧,我的老师就是当时在陕西非常有名的马洪才老师。有一次我请马洪才老师去听我的演出,我说我现在已经很火了,有很多观众都是奔着我来的。马洪才老师去了,记得我当时唱的是李谷一的《妹妹找哥泪花流》,还有一些其他歌。演出结束后我送马洪才老师回去,一路上我还等着马老师表扬我呢,可他一路上一句话都不说沉着脸。当时我就厚着脸皮问了,我说马老师我今晚唱得不好吗?马老师非常慎重地对我说:“李玉刚如果你打算将来有发展,有出息的话,我建议你还是要多多学习,你把我教你的那些东西好好学一学,好好弄一弄。今天我听了你的演唱,说实话你给我的感觉就是哗众取宠,唱完女声向观众要掌声,唱完男声又向观众要掌声。这样很不好,你今后不要向观众要掌声了,你不要在台上跟观众有太多的交流和互动。”我说观众是我的衣食父母,是我的上帝。我为什么不能跟她们交流。马洪才老师说:“你用你的心跟她们交流就可以了,你要记住你永远是舞台上的那个精灵,你不要把这个精灵弄的一会戏里一会戏外,就是说这种然间豁的游走。你的条件好你可以尝试化妆嘛,像当年的那么多的艺术大师一样可以走出一条新路。”
马东:你的老师说的是两种表演状态,一刀下去,这边是一种艺术创作,那边是一种娱乐。虽然艺术创作也是为了娱乐大众,也是为了服务大众,但是两种心态完全不一样,其结果也就会截然不同。显然,你今天的成功是和当年马洪才老师对你的教诲分不开的。
李玉刚:是啊,这是显然分不开的,我在这里还是要再次对马老师表示深深感谢……
我们一些企业中的高层领导尤其是副总级别和一些中层科室的领导干部。就喜欢讨好下属,美曰:“关心下级,以人为本”。对下级该考核的不考核,该要求的不要求,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你好我好大家好,向下级要“笑脸”要“掌声”要“人缘”。上级领导,对你们的下级你要从心底里真正的去关心去要求,你就是他们的榜样,就是他们心目中的那个“精灵”。你不要一会儿是他的领导,一会儿又是他的哥们,这种然间豁的游走,对企业执行力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对他们大胆要求,严格管理,让他们在逆境中学会前进,让他们在一丝不拘的工作中学会工作。这样他们才会永远的自立起来,才能永远的生存下去,才能经受住大风大浪的考验。
中庸和谐是儒家道德文化的最高境界,曹操借刀杀祢衡就是儒家中庸文化在这方面的提现。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也常常被后人借用。
案例二、曹操借刀杀祢衡。
引才难,用才难,去才更难,去一个世人皆以为才,而不能所用的怪才是难上难。东汉名士祢衡,三国著名的一个狂士,志大才疏,口若悬河能言善辩,在当时很有名气。建安七子之一的孔融向曹操推荐了祢衡,曹操派人叫来祢衡。见了面之后,曹操故意给点颜色祢衡看看,不叫这位大学者落座。
祢衡:“唉,天地虽阔,却没有一个人才啊!”
曹操:“我手下有几十位优秀人才,都是当世英雄,怎么能说没有人才呢?”
祢衡:“荀可使吊丧问疾,荀攸可使看坟守墓,程昱可使关门闭户,郭嘉可使白词念赋,张辽可使击鼓鸣金,许褚可使牧牛放马!”
曹操:“那么你又有什么本领呢?”
祢衡:“天文地理,无一不通;三教九流,无所不晓。往大里讲,我可以做尧、舜那样的明君,往小里讲,我的道德文章和孔子、颜回可有一比。我怎么能和你手下的那些凡夫俗子相提并论呢?”
曹操心里非常恼怒,知道祢衡只会一点耍嘴皮子的功夫,当然不会买他的账。部下张辽想杀掉祢衡,他却制止了,却任命他做荆州的使臣,说服刘表归降朝廷。后来祢衡去见刘表,积习难改,又激怒了刘表。刘表听说过祢衡多次辱骂曹操的事,知道曹操想借自己的手杀掉祢衡,担当“害贤”的恶名,便派他去见江夏的将军黄祖。黄祖是个小军阀,素质没有达到曹操、刘表那个层次。祢衡见了黄祖,重施顾技,没有说几句,便把黄祖得罪了。黄祖勃然大怒,叫人把祢衡拉出去斩掉了。听说祢衡被黄祖杀掉了,曹操哈哈大笑起来:“这个腐儒自己找死,根本用不着脏我的刀。”
尽管三国演义中罗贯中有贬曹操心胸狭窄之意,但曹操去掉这位怪才的策略也的确是高,今天的怪才、狂才也不少,我们的企业老板是如何去才的呢?想必最佳雇主的名声还是要顾及的吧!有一家上市公司的老板,为了使企业能够快速发展,到处招贤纳士,不久便招纳到了一名从国外回来的人才,此人是英国伯明翰大学毕业的博士生。
可实际能力企业的老板并不认可,但又碍于情面就勉强用了,后来老板对博士生说你的外语那么好,你能不能到我们专做出口贸易的分公司去工作,老板都这么说了博士生当然得去,后来分公司经理给老板反映博士生这般这般不行那般那般不好用,老板只好给分公司经理讲这个“去才案例”了,于是分公司经理才恍然大悟……
我们常说企业管理要以财务管理为重心,财务管理要以现金管理为重心,可是我们怎样深刻的理解这样一种说法?下面这个案例就是最好的佐证。
案例三、企业管理以财务管理为重,财务管理以现金管理为重的案例解读。
在企业管理中经常听到人们说“企业管理要以财务管理为重财务管理要以现金管理为重”。对于这种说法很多人都不能有一个深刻的理解,前一阶段本人在一次处理公司的一个违规事件中,发现了一个非常能够说明以上问题的一个案例。下面这份真实的《报告》,就是这个案例具体说明。
关于顺翔分公司工程回款有关问题的反应报告
某某公司董事会:
分管分公司板块的领导班子,在日常经营管理中发现顺翔分公司在工程回款方面存在严重的问题,现将有关情况反应如下:
1、A县滴灌工程(某某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项目2013年度工程施工第五标段)于2013年3月20日开工,工程到2013年5月20日完工(公司组织施工),竣工验收时间为2014年5月,工程合同价为356万,工程最后实际决算价约为170万元。
2、A县滴灌工程目前已发生成本为163万元,该项成本全部是由顺翔分公司承担的。
3、A县滴灌工程施工所需的资金全部由顺翔分公司向总公司借资进行施工,前后共借资178万元。
4、目前该工程共回款两笔,第一笔款50万是由分公司出纳王某收取,已正常进入公司财务:问题就出在第二笔回款上,具体情况是这样。2014年6月5日A县水利局给B公司付款404846.39元, 2014年6月6日顺翔分公司经理唐某某从B公司收取回款400797.39元直接打入了自己的卡中,这笔款项至今还没有转入公司账务账中。
史上最感人的话范文2
导演:大卫・安斯帕格夫
主演:金・哈克曼、芭芭拉・赫斯利、丹尼斯・霍普
剧情简介:曾经因为殴打自己得意门生被驱逐的落魄教头重返球场,就职于印第安纳州一所不知名的高中,在那里,他立誓重返荣耀。
老牌实力派演员金・哈克曼领衔主演的这部电影曾经获得两项奥斯卡提名,一项金球奖提名,而丹尼斯・霍普因其精湛的表演最终获得洛杉矶影评人协会最佳男配角奖。2008年美国电影学院(AFI)公布了“美国电影史十大类型电影”的评选结果,1500名电影艺术家、影评人和史学家,从500部提名影片中选出了十个领域的最佳类型片,在体育影片评选中,本片名列第四。
关于《火爆教头草地兵》,存在着很多谬误,最大的一个,便是金・哈克曼扮演的人物原型到底是谁,有人认为是鲍比・赖特。作为大学名教头,赖特身上有着各种各样的传说,因为和乔丹、伊赛亚・托马斯、拉里・伯德的复杂关系,赖特有着足够的故事性。关于乔丹,赖特曾经向开拓者大力推荐他,不过对方给出的回应是:“对不起,我们需要的是中锋。”赖特大怒,愤怒地说到:“那就让乔丹去打中锋!”在1984年的选秀大会上,开拓者选择了萨姆・鲍维,悲剧也因此诞生了。关于伯德,传说赖特不待见伯德,把他从校队踢掉,后者转战印第安纳州大学才混出头。关于乔丹的死对头“刺客”,因为受不了赖特,就辍学去了NBA。话说球员中受不了赖特的大有人在,查尔斯・巴克利就因为不愿意听赖特的废话而拒绝加入1984年奥运会代表队,而赖特却带领那支球队夺得了金牌。
不过,他跟金・哈克曼没关系。
“在这里,篮球英雄就是上帝。”――希克里高中老师梅拉・弗里纳在影片中说到。
故事的原形是发生在1954年的真人真事,讲述的是一支位于农场区域籍籍无名的高中球队崛起并战胜一切困难成为州冠军的感人事迹。
1954年,在印第安纳州东南部乡间小镇米兰,镇高中一共有161名学生,其中只有75名男生。但就是在这里却发生了运动史上最感人的篮球传奇,“他们夺得冠军的那个赛季以及许多反映现实生活的人间喜剧,在1986年那部电影中定格为不朽。”这是本片编剧盎格鲁・皮佐对影片的评价他为现实的生活注入了许多好莱坞化的情节,因为故事本身不够戏剧化,这些孩子和大人太好了,球队几乎没有什么冲突,所以电影修改了很多。那么电影中到底有多少真诚呢?
1954年拥有天才射手鲍比・普兰普的米兰小镇,征服了比自己强大数倍的对手,打下了28胜2负的辉煌战绩,并挺入了印第安纳州决赛。在他们的手下败将中就有印第安纳波利斯的老牌劲旅克里普斯阿塔克斯高中,而且在最后决赛中他们凭借普兰普最后一秒的投篮险胜印第安纳州的王者曼西高中的比赛也被看做是州史上最惊心动魄的对决。1999年9月,《体育画报》将这支来自米兰小镇的球队誉为20世纪20支最佳的球队之一,杂志的执笔记者甚至将“米兰奇迹”赞为印第安纳州史上的排名第一的壮举。
这是一个值得反复诉说的故事。米兰镇对阵万千宠爱于一身的曼西高中这场32比30的胜利,是全美各州弱小高中鼓起战斗勇气的号角。
但是真实故事的开端却先于那个冠军赛季一年。在1952-53赛季,球队新任主教练马文・伍德为这间渺小的高中引入了一项“持续培养”的篮球计划,并教授他的子弟全场紧迫防守和被他称作“猫鼠游戏”的四角进攻。一开始伍德在社区中并不受欢迎,因为他的前任非常受人爱戴,而且他擅自调换了进攻和防守的训练理念,这由此引发了不小争议。但是在他的领导力下,印第安纳州挺进了最后四强,直至半决赛他们才输给了南部班德高中(也是电影中最后希克里高中战胜并取得州冠军的那支队伍)。也正是这支“黑马”队伍的核心球员组成了1954年的冠军队。
当年的锦标赛中,印第安纳人便开始向751支球队的第一方阵发起冲击,他们的战绩是19胜2负。米兰的神勇之师之后在州锦标赛中如入无人之境,直到决赛跟曼西高中狭路相逢。
伍德知道他的球队会忌惮对手州冠军的光环,所以在电影中有这样一个场景,他丈量了辛科体育馆篮球架的高度,告诉球员这架子跟他们家乡小球馆中的球架一般高。
对于这一幕,教练丹尼尔・摩托告诉《南班德报》的记者,是为了让球员们抛弃恐惧,而不去在意决赛的场馆是多么宏大。摩托表示,他第一次看《Hoosiers》时特别注意了有没有包括这一幕。看后摩托说,他觉得这部电影被伍德焕发了新采。
最后这场比赛火药味十足、比分很低,印第安纳人要将球交给三年级生雷・克拉夫特,但是伍德采取的拖延战术中,却将得分人选锁定在另一名三年级生鲍比・普兰普身上。
最后一节比分咬紧在30比30,普兰普在前沿拿球,四分钟前他才投丢了一球,但印第安纳人用强悍的防守制止了曼西高中之后的一次进攻,并给普兰普以赎罪机会。
这一次普兰普没有令大家失望,他在千钧一发的一刻于弧顶投入了制胜的一球,锁定比分为32比30。“教练将比赛缩短了。”克拉夫特表示,“如果我们按照比赛节奏走,我们不会胜利。鲍比一次投球不中之后我们还是传给了他,这就是做出正确选择的人赢得比赛。”
普兰普这一记著名的制胜球确保了印第安纳人的冠军。印第安纳高中运动协会因此授予他特雷斯特奖(Trester Award)以表彰他的拼搏精神和运动员品格。
这一球可谓“闻名环宇”。它改变了他的生活、队友的生活、乃至整个米兰镇的形象。
“我们来自一个小地方。”普桑普的队友雷・克拉夫特说道,“除非获胜,不然我们不可能去上大学。队里面12人中有9人都从大学毕业了,这是镇上的一件大事。”
即使是今天,1954年印第安纳人队的影响仍留存于这个地方。
“鲍比・普兰普是个传奇。如果他想的话,他能成为州长。”印第安纳篮球名人堂主席罗杰・迪肯森说道。鲍比・普兰普被《印第安纳波利斯山地人》杂志选为最值得记住的五十名山地人之一。根据《体育画报》的评选他也是20世纪印第安纳最伟大的5名运动员之一。
史上最感人的话范文3
这是一台什么样的话剧,居然如此震撼?春节前夕,记者来到珙县一探究竟。
乡土话剧的出炉
珙县上罗镇有个远近闻名的代家村,代家村有个家喻户晓的能干人――村党支部书记史进洪。这些年来,在史进洪领头的村党支部引领下,村民们通过种植花卉苗木,不仅从贫穷走向了富裕,而且精神生活也丰富起来。代家村成为远近闻名的脱贫致富的典型,去年“七一”前夕,史进洪被评为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
在精准扶贫路上,珙县创新方式,在注重物质扶贫的同时,大力进行文化扶志,以代家村的发展变化为背景,编排了话剧《凤凰涅》。
一部乡土话剧就这样出炉了。话剧以一个川南苗族村寨的发展变迁为主线,以几个样本式的农村家庭为原型,展现了一个贫困村在村党支部带领下由愚到智、由穷到富的发展变迁过程,用艺术的形式展示了珙县的民风民俗。
从创作到首演 两个月完成
《凤凰涅》从最初的设想到写剧本、排练、演出,话剧的整个出炉只用了两个月。用导演高瑜的话说,“这个速度简直创造了话剧史上的奇迹”。
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话剧有三个版本,近百名演员先后上场。演员们只通过短短一个月的排练,就登上舞台演出,其中付出的艰辛可想而知。在首演之前,演员们从早练到晚,甚至练到凌晨两三点。中午,演员们就地躺在排练房的垫子上打片刻盹儿,地上全是疲惫的身影。在巡演过程中,演员们一天演两场,来不及洗衣服,表演服穿在身上发出浓浓的汗臭。
最初的台词不够完善,演员们在排练过程中,不断增加有特色的方言对白,比如:“进了凤凰村儿,光棍起堆堆儿,想要娶门亲,想得你脑壳昏”等,使该剧的语言越演越生动。
“在一场场巡演中,演员们根据各种反馈意见不断修改,使语言、动作和表情逐步完善,整个过程实际上是全民在创作。” 珙县教育和文化广电局副局长罗允伟告诉记者。
42场演出 场场震撼
到春节前夕,《凤凰涅》已在宜宾各区县和乡镇巡演了42场,场场反响热烈,好评如潮。很多观众看了一遍还想看第二遍,有的群众表示愿意自费购票,请求加演几场。但由于剧组巡演的时间早已排满,无法让这些热心的观众如愿。
“剧中的懒汉演得太真实,农村就有这种人,好吃懒做,游手好闲。”“懒汉潘客ü思想涅,由懒到勤,最后娶到了漂亮的苗家姑娘阿咪猜,结局很让人欣慰。”“整个话剧有很多情感和矛盾交织,有笑点,更有泪点。”每一次观众爆满的演出,如潮的好评,对演员们都是莫大的激励。
2016年11月18日,《凤凰涅》的年度最后一场巡演在珙泉镇进行,谢幕时,演员们都哭了。这不是剧情安排,而是他们几十场演出下来,全身心融入角色后的感动,演员们的真情感染了台下的观众,观众们也纷纷掉下眼泪……
一部地方方言话剧为何如此受欢迎?用大众的话来说,接地气的文化最容易让人接受,最感人,最有生命力。专程前来观看演出的时任省文化厅厅长郑晓幸对此评价:“如果请专业的演员来演,还不一定能适应这样的语言,而这些群众演员本身就生长在这样的环境里,他们的语言,不用刻意修饰,表现得很自然。”
再访原型――代家村
临近春节,记者走进代家村,冬日暖阳下,一座座楼房错落有致地排列着,几块大展板上的标语格外醒目:“支部和党员带头闯新路,山沟沟种出摇钱树;厚厚的民情台账,做到了群众的心坎上;‘四块黑板’强监督,让群众口服心服。”
村支书史进洪向记者介绍:“全村250户1049人,就有63户买了私家车,有50户在县城或镇上买了商品房。2015年人均纯收入是17984元,2016年人均纯收入达到19224元。”
记者见到了话剧中周爱财的原型周道容。他说:“以前我总是和村支书唱反调,后来思想转变了,跟着史进洪种花卉苗木,路走对了,赚到钱了,在村里修了三层楼房,镇上买了一套商品房,家里还买了两辆车。如今,儿子娶了媳妇,孙子、孙女也有了,感觉生活得很幸福。”
“老周这几年大变样了,经济状况好,思想境界也提高了,舍得奉献了,还担任了民事调解员。”左邻右舍都夸起了老周。
一部《凤凰涅》,把代家村人的发展历程展现得淋漓尽致,记者所见正如剧中表演的一样:“凤凰村上、路灯全亮,男女老少、牵手路上,文化广场、又跳又唱,LED、全天播放,花卉销售、互联网上……”
村委会主任史天权认为,代家村能有今天,得益于村上开创了“1+N”党建工作模式,通过支委多带、党员多帮、一困多扶,最终实现了代家村产业发展的涅,村民们思想观念的涅,经济发展与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涅。
“我们下一步要借助话剧的影响力助推代家村转型发展,从卖花卉到卖文化、卖旅游,形成代家村的品牌,提升村民的幸福指数。”史进洪对未来豪情满怀。
史上最感人的话范文4
[关键词] 《泰坦尼克号》;隐喻;绝境与拯救
好莱坞的电影总给人一种强烈的震撼:对厄运中不屈精神的肯定,对信仰、勇气、牺牲的颂扬。这样,使其影片充满像海明威《老人与海》式的硬汉精神:“人可以被毁灭,但却不能被打败”。好莱坞的爱情片则善于刻画男女主人公的默契无间、生死相许。奥斯卡金像奖巨片《人鬼情未了》中男主人公的话堪称一语中的:“爱的真谛就是忠贞不渝。”《泰坦尼克号》仍传承了好莱坞的这种精神,并以其集大成的恢宏气势饮誉全球。在中国,此片自2000年4月9日在北京公映以来,其他各大、中城市也掀起前所未有的狂潮,影院场场爆满。至2011年8月,该片全球票房收入为18亿3千5百多万美元(北美地区为6亿美元,中国3.6亿人民币),成为有史以来位居全球及北美地区单部影片票房的第二名,仅次于詹姆斯•卡梅隆执导的另一部影片――2009年上映的《阿凡达》。①与此同时,奥斯卡作为学院派大奖,也给予此片以特别的青睐:最佳影片、最佳艺术指导、最佳导演、最佳音效、最佳电影剪辑、最佳摄影、最佳服装设计、最佳原创歌曲、最佳戏剧效果、最佳视觉效果、最佳声效剪辑等11项大奖项被其囊括,此片成为自电影产生以来奥斯卡历史上的翘楚。影片因此成为美国电影史上迄今为止票房最高、获奥斯卡奖提名最多、获奥斯卡奖项最多的影片。2011年5月21日,派拉蒙影业连同20世纪福克斯影业、狮门影业三方正式对外宣布,大导演詹姆斯•卡梅隆的传世名作《泰坦尼克号》即将以3D修复版的全新面貌在2012年4月6日重新与观众们见面。②
曾在好莱坞工作过的当代英国小说家普利斯特里在《沙漠中的午夜》中写道:“好莱坞的买卖是用多少美金一千英尺来做的梦,是由装成艺术家的买卖人和装成买卖人的艺术家来经营的。在这种古怪的气氛中,谁也不是他原来那样,艺术家开始丧失他的艺术,买卖人变得易于冲动和失去平衡。”③长期以来,影视界“叫好”不“叫座”的现象几乎是一个世界现象:高“艺术”品味的作品,总是知音寥寥,票房惨淡;高“票房”意味着作品的粗鄙与生命力的短暂。“艺术”与“票房”的对立似乎成为影视界的行规。④《泰坦尼克号》的出现与成功,打破了这一行规。作为一部商业影片,《泰坦尼克号》的成功,绝非偶然。鉴于学界对商业影片制作与营销等商业运作程序的分析和高科技在影视技术中的应用方面的分析,可为这部影片在商业上的成功找到证明,笔者将研究的重心转向影片所蕴藏的艺术价值的探讨上。
《泰坦尼克号》是人类生存绝境与拯救的隐喻。影片虽然以1912年4月14日英国豪华巨型客轮“泰坦尼克”号的沉沦为题材,但突破了以往影片采用记录海难事件现场过程的表现方式的局限,充分利用信息时代工业文明的科技成果,既再现了这个号称“永不沉没的海上堡垒”的悲壮的沉沦,又演绎出一个凄美绝伦的爱情故事。因此,海难就不仅仅是一个历史事件,而是与爱情故事一起成为人类生存绝境与拯救的隐喻。当“泰坦尼克”号巨轮载着欢腾的人群由此岸驶向自由的彼岸时,既是一种告别,又是一种追寻。下层社会和上流社会一样,都满怀着对另一片乐土的憧憬和对自由女神的向往而登程远航。这是一艘不沉的巨轮,是人类的理性对自身的一种高度自信和骄傲。这种自信和骄傲是如此坚定,以至于人类连本该采取的保险措施都懒得预先准备。此时,巨轮已成为人类生存世界的一个象征。一等舱和三等舱的游客足以代表上流社会与下层社会。烟波浩渺的大海,正如佛家所谓横亘在此岸与彼岸之间的茫茫“苦海”。一个具体而微的人类生存世界就这样开始了它的流程。天蓝海碧,云白风清,一切都显得那么正常,生活按照既定的秩序进行,人也按照原有的规范行事。然而,生存大环境的相对稳定改变不了生活小环境的种种危机。如果说下层社会的人还在为温饱而颠沛奔波,那么上流社会则在精神上陷入了同样的困境。穷画家杰克和一帮哥儿们孤注一掷,赢得了出门远行的盘缠,期望到另一个国度去发财。家道中落的英国贵族少女露丝要和钢铁大王的儿子回美国成亲。露丝不堪忍受上流社会的虚伪造作。她的跳船自杀之举,就是想要摆脱这一“折磨人灵魂的世界”。她与杰克的邂逅,则成为她一生的转机。在这个意义上,杰克可谓是用爱心拯救了濒临绝境的露丝。巨轮撞上冰山后,露丝跳下救生艇去救杰克。显然,他们的生命都为爱情所拯救了。
巨轮遇上了冰山,在两个多小时的混乱中,上流社会和下层社会一起被推到了生命的最前沿。一切礼节、秩序、规范和纪律都轰然坍塌,生存成为压倒一切的主题。在汹涌的海水肆无忌惮地涌入船的各个裂隙中时,汹涌的人群则不顾一切地由各个出口逃命。在这混乱中,船上工作人员的安排指挥,则又是一种拯救。拯救的原则――妇女儿童先上救生艇,则成为混乱中的有序,成为面对桅倾樯摧而陷入生死搏斗的危难中的温存,闪耀出人性的光辉。在这场灾难中,小提琴手拉着欢快的婚礼进行曲,牧师(教士)向上帝为人虔诚祈祷,一对老夫妇紧紧地偎依在一起,三等舱的一位母亲像往常一样安抚她的两个孩子入睡……他们在末日来临之际的从容与平静,是精神上的一种救人和自救。
影片的成功还在于对人类生存绝境中的价值的探索和肯定。灭顶之灾突如其来,不可避免。然而,爱情、狂欢和绝境中的种种拯救方式却冲淡了生存绝境的严酷和恐怖。影片中最感人的,正是这冲破门第、财产观念,在风雨同舟中建立起来的患难与共、生死相依的爱情。杰克和露丝登上甲板,迎风展臂。这时,整个画面平和宁静,色彩的朦胧与柔美,与人物驰神遐想、近乎陶醉的感觉十分吻合,正像一首歌所唱的:“感觉一切太完美,好像就在飞”。还有两个人顽皮时杰克教露丝往远处唾的镜头,杰克为露丝画像的镜头,都是在正常的生活秩序中令人企慕的。至于船撞上冰山后,露丝救出杰克,二人手拉手狂奔逃生的镜头及至最后杰克手托木板鼓励露丝活下去而自己被冻死的镜头,则更令人嗟吁唏嘘,潸然泪下。正是这“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的爱情,美丽了生存的绝境,为这种黑色的死亡泼洒了点点温柔的浪漫。
另外,露丝赴杰克之约,参加了下层社会的party,这种party被杰克称为“真正的party”。这个狂欢场面给人的印象十分深刻。所有的下层人物都沉浸在无拘无束的狂舞中,露丝在此脱离了上层社会繁文缛节的束缚,获得了真正的解放。生命如此恣肆,活得如此开怀尽情,难道不是一种莫大的满足吗?最后,巨轮遇难时刻各种方式的拯救都是人在绝望中没有丧失希望的明证。影片中,爱情、勇气、牺牲作为厄运中弥足珍贵的品格,被颂扬着。对生命的真正热爱正是对生存价值的最高肯定。
此外,《泰坦尼克号》所揭示的爱的“形而上”意义也值得玩味。美国传统爱情片往往是从社会外部描述两性关系,社会压力往往成为男女主人公互相爱慕的凝聚力和最终的破坏力。先锋派电影则常常通过心理深层去探索爱背后的性。但在“新美国电影”(先锋派电影的兴盛阶段,主要是神话诗电影和结构电影)看来,“性探索不是追求性享乐,后者并不是艺术的问题。因此先锋派电影将不像商业电影那样去表现性的生物和性的社会性束缚,而是通过象征手法探索下意识性心理以及宗教性的性升华经验”⑤。作为一部商业电影,《泰坦尼克号》更多地倾向于传统爱情片的表达方式。生活小环境的贫富对立培植了杰克与露丝的爱情,生存大环境的毁灭考验升华了两个人的爱情。在这个蝇营狗苟、人为物役、真情蒙尘、不再浪漫的时代,《泰坦尼克号》追回了逝去的爱情,并将它置于世界末日式的大灾难的背景中,赋予它浪漫的色彩、拯救的力量和永恒的生命活力,重新构建了关于当代爱情的神话,是世纪之末的爱情绝唱。也许,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影片导演詹姆斯•卡梅隆说:“(《泰坦尼克号》)首先是一个爱情故事”。时隔十年,尽管岁月已经留下了斑驳痕迹,尽管观影者已不再是当时的年龄和当时的心情,但再看这场灾难中的爱情,依然那样震撼心扉,让我们泪流满面。因为它昭示的是生命的亘古和永恒,以及在这永恒的光阴中关于爱情在亲情、友情、人性、本能、道德、勇气、牺牲的等形而上里常演常新的故事。
贝娄在接受诺贝尔文学奖时曾这样说:“还是康德说得对:艺术试图在这个世界里、在事物中以及在现实生活中,找出基本的、持久的、本质的东西。”借助科技文明成果,卡梅隆无论是在摄影、录音、美工、化妆、服装、道具、音乐、剪辑和特技方面,还是在编剧、导演和演员的选取方面,都使这种意图得到了近乎天衣无缝的表达。冰山摧毁了人类理性构建的世界和骄傲,但因为爱情、勇气、牺牲的他更愿意以艺术分量为自己的影片赢得巨大的经济效益,更愿意凸显出市场经济运行模式下艺术的魅力。这是每一个有着严肃创作目的的艺术家弥足珍贵的追求。卡梅隆对人类生存现状的形而上意义的思考和表现,是对充满颓废和虚无色彩的世纪末情绪的反驳。他用爱情、牺牲和勇气,重新赋予了普遍异化的当代意义和价值,而这本身,也是一种形式的拯救。
总之,《泰坦尼克号》作为商业影片的成功,是以艺术分量赢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凸显出市场经济运行模式下艺术的魅力。这既是每一个有着严肃创作目的的艺术家弥足珍贵的追求,也为我们提供了艺术与商品在当今时代获得双赢的有益借鉴。
注释:
① baike.省略/view/9329.htm#sub5277596。
② 《纪念沉没百年 3D修复版2012上映》,国际在线,5月21日报道。
③ 周传基编译:《好莱坞人批好莱坞》,《书城》,1999年第2期。
④ 1919年,美国的五位电影艺术家:卓别林、格里菲斯、璧克馥、范朋克和W•哈特为了挽救美国电影的堕落,合资成立了一家“联合艺术家影片公司”(联艺,UNITED ARTISTS),并发表了一份宣言。他们的创举吓坏了那些生意人。R•罗兰德(R.ROWLAND)的一句名言代表了对此举的普遍反应:“这班疯子掌握了疯人院。”由于经营不善,这些艺术家们先后卖掉了自己的股份,卓别林是最后一个在20世纪50年代卖掉自己的股份的。拯救电影艺术的伟大创举终告失败。联艺公司现在仍然存在,但已回到买卖人的手里。这样的事实似乎给我们这样一种印象:生意人考虑的是生意,如果生意人要考虑艺术,那准赔。真正的艺术家是不会做生意的。
史上最感人的话范文5
关键词: 悲中审美 向死而生 教学反思
笔者初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课《亲爱的爸爸妈妈》时,按常规教学思路,发现学生能够区分德国作家和日本作家的优劣,能够理解文本中“沉重而美丽”的含义,能够明白文章“反对战争,渴望和平”的主题,也能够对杀戮的残忍发出一阵唏嘘感慨……但,课文厚重的悲剧性和课堂上学生蜻蜓点水的情感体验不能和谐相融。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有这么一句话:“语文课程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因此,找到一个教学的突破口,营造课堂的情感基调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尤为关键。为此,笔者进行深入反思,重构教学思路,尝试“倒吃甘蔗”,以文本结尾处的遗言作为贯穿整个教学的引线,带领学生在悲剧中审视人性之美,向死亡致敬,从而更加珍惜和平,珍爱生命。
1.遗言切入,营造氛围,唤起思考
莎士比亚说:“一个人的临死遗言,就像深沉的音乐一般,有一种自然吸引注意的力量;到了奄奄一息的时候,他的话决不会白费,因为真理往往是在痛苦中说出来的。一个从此以后不再说话的人,他的意见总是比那些少年浮华之徒的甘言巧辩能被人听取。正像垂暮的斜阳曲终的余奏和最后一口啜下的美酒留给人们最温馨的回忆一样,一个人的结局也总是比他生前的一切格外受人注目。”
一封封遗言,意味着一个个死亡。集体性遗言,意味着一场屠杀。以结尾处的遗言导入课堂,营造出凄凉悲伤的氛围,巴尔扎克说:“痛苦跟欢乐一样,会创造一种气氛。”营造悲凉的课堂氛围,奠定悲伤的情感基调,更有利于调动与唤醒学生对死亡的思考――他们为何而死?死的甘心吗?死得其所吗……进而引出二战的残酷和本文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对战争,对屠杀的深思。
2.遗言细节,呼应文本,彰显主题
细读遗言,关注留遗言者的身份――是学生、工人、木匠、牧师……这和文本中“他们杀孩子、老师,也杀牧师、工人、木匠、小店老板、鞋匠……全是淳朴勤劳的普通市民”相呼应。死者的身份“全是”无辜的市民,作者在列举遗言时,特意点明他们的身份,就是想告诉我们死者的平凡,死者的无辜,就是在愤怒地控诉纳粹的残忍、狠绝。
细读遗言,关注遗言标点――学生在朗读时势必会发现18则遗言中17则没有标点断句。没有标点断句的理由其实不难理解,因为临死前时间太短,死者抓着小纸片,抓着身份证着急忙慌地写下遗言。这和文本中“他们临死前几分钟,在小纸片上,或在身份证上,给亲人写下最后几个字。字迹模糊,句子也许不通,却表达了裸的爱、裸的心愿”又呼应在了一起。那么自然而然地引起思考――“裸的爱、裸的心愿”是什么?于是,不甘于死,渴望于生的心愿呼之欲出;于是,对父母妻儿的爱跃然纸上。临死前的几分钟里,他们连写标点的时间都没有,更遑论深思熟虑酝酿煽情了。可就是这些简淡的只言片语,写出了他们死前最急切的呼唤,最真挚的热爱,最痛彻人心的遗殇……他们的弥留之际的“最后几个字”成了“克拉库耶伐次血腥悲剧中最感人的”声音。
细读遗言,关注两位小学生――“(第二中学六年级学生)爸爸,我和密索在旧军营里。给我们送饭来,也要工装裤和毯子。送点果酱来爸爸去找校长假若有用送点东西给我们吃吧。姨妈彼得舅舅也在这儿。给他送三包烟还要些纸――巴法尔”。六年级的巴法尔可能还不知道什么是遗言,六年级的孩子上哪儿体验生离死别呢?他懵懵懂懂地跟着周遭的大人在纸条上写字,写的尽是“旧军营”的生活。他饿,他希望爸爸能给他送饭;他冷,他希望爸爸能给他送裤子和毯子……那一个字一个字的乞求,“送点东西给我们吃吧”,他小小的心灵如何能够明白――“吃的”是送不来了,送来的只有“枪子儿”了。纳粹的折磨,纳粹的虐待还没能让这个幼小的孩子绝望,小小的他只有小小的愿望――吃饱、穿暖――多么天真,多么单纯啊。由此回顾文本中迪桑卡的诗歌:“他们坐在书桌前……兜儿还塞一把梦想和秘密……”想象着孩子们上一刻仍在“傻傻”地憧憬着未来,下一刻就被赶到青青山坡上被无情地机枪扫射,悲愤之心油然而生。“(第一中学六年级学生)亲爱的爸爸妈妈最后一次了――鲁比沙”。这是鲁比沙最后一次呼唤“亲爱的爸爸妈妈”,因为她知道她就要死了,她再也没有机会依偎在爸爸妈妈的怀里撒娇,她再也不能在爸爸妈妈的陪伴下成长了……因为“纳粹要灭种呀”,300个孩子的生命就这样戛然而止。在纳粹的集中营里,在克拉库耶伐次,伴随着“亲爱的爸爸妈妈”这声稚嫩的呼唤而来的,不是充满爱意的笑脸和亲切的呵护,而是残忍无情的嘴脸,灭绝人性的枪声,至此,课文标题“亲爱的爸爸妈妈”的内涵便不言而喻――孩子们天真的呼唤,就是对纳粹屠杀最强烈的控诉。
3.挖掘遗言,透析人性,感悟悲剧
悲剧所表现的对象必须是原本美好的东西。英国学者罗斯金曾说:“一个少女可以歌唱她所失去的爱情,但是一个守财奴却不能歌唱他所失去的钱财。”可见,只有原本美好的有价值的东西,当它不以我们主观意愿而走向灭亡时,我们才能真正感受到其悲剧美的魅力。正如鲁迅所言,悲剧是“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那么,什么才是人生有价值的东西呢?
深入挖掘遗言,我们剖析死者最后一刻留给这个世界的只言片语。
真――“(第一中学六年级学生)亲爱的爸爸妈妈最后一次了――鲁比沙”,鲁比沙死之前惦记着父母,呼唤着父母,深爱着父母,真挚的情感令人动容。“(第二中学六年级学生)爸爸,我和密索在旧军营里。给我们送饭来,也要工装裤和毯子。送点果酱来爸爸去找校长假若有用送点东西给我们吃吧。姨妈彼得舅舅也在这儿。给他送三包烟还要些纸――巴法尔”,巴法尔死前的小小心愿无不透着孩子的天真。
善――“(工人)永别了美莎我今天死了再见我最最亲爱的我最后一刻想到的是你我的儿子没有爸爸也要快乐再见――史米奇”,史米奇死前和妻儿告别,“最最亲爱的”,“最最”叠用传达出他对妻子,儿子爱之深,他在最后一刻仍不忘祝福妻儿幸福快乐。“(工人)我最亲爱的鲁姬卡在这最后一刻原谅我一切吧留下850元爱你的包扎”,包扎死前请求爱人的宽恕,留下他不多的却是全部的财富。“(生还的工人)亲爱的包瑞卡好好照顾美莎给她找个好丈夫问爸爸好请他也找爱你的包季达”,即便作为丈夫作为父亲的自己要死了,也仍希望妻儿继续好好生活,找个好人家,找个好爸爸。
美――“亲爱的爸爸妈妈”是孩子对父母的难舍,“没有爸爸也要快乐”是父亲对孩子的祝福,“我最亲爱的鲁姬卡”是丈夫对妻子的深情……这些都是人性中弥足珍贵的美好的情感啊。
鲁迅曾说:“灭亡于英雄的特别的悲剧者少,消磨于极平常的,或者简直近于没有事情的悲剧者却多。”《亲爱的爸爸妈妈》一文就是如此,悲剧的主人翁不是什么英雄人物,而是孩子、老师、牧师、工人、木匠、小店老板、鞋匠等纯朴勤劳的普通市民。他们都是心地善良的“小人物”,可是面对荒谬的种族灭绝,手无寸铁的他们却连生存和温饱都难以维持,“七千多人呀!一天之内,全杀光了!尸首染红了三百五十多英亩的土地。”尤其是那些天真无邪的孩子们,他们一直在父母的关爱下幸福生活,他们思想单纯,力量弱小,怎么可能做出对纳粹“不利”的事来,然而灭绝人性的纳粹分子却把罪恶的屠刀举向了他们。这些无辜的人们在临死前仍然充满对生的渴望,对死的不甘,他们留给至亲的这些遗言无不洋溢着人性的真、善、美,可哪怕是这样小小的美好的心愿也统统被纳粹的野心,被不正义的战争所毁灭,这难道还不是悲剧吗?
4.反思遗言,控诉战争,行且珍惜
最后,反思这一则则的遗言,追溯造成这些悲剧的根本原因――不义之战,反思这场非正义的战争带给南斯拉夫民族,带给全世界,带给全人类,带给未来的警戒。
克拉库耶伐次的悲剧给南斯拉夫民族带来的不仅是沉重的回忆,更是美丽的现实。虽然“纳粹将其所有的愤怒残酷地发泄在这个温和的小城里。整个城成为一座巨大的坟墓,埋葬了7000名被残杀的人”。但是“无论何时,只要有人提起南斯拉夫,我就想起克拉库耶伐次和那儿被敌人杀戮的那一刻,我就想起那里整个民族的英勇”。虽然“纳粹要灭种”,但是“每年这一天,我们到这儿来纪念他们。诗人,画家,雕刻家,剧作家,演员,音乐家――各种艺术家,用各种艺术作品来纪念他们”。虽然“尸首染红了三百五十多英亩的土地”,但是“塞尔维亚人对暴力的反抗和对自由的执著”的声音年年月月地在这片大地上回荡――“南斯拉夫的塞尔维亚人就那样年年不间断地表达他们的历史感:没有仇恨,没有愤怒;只有悲哀,只有记忆,只有警告――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克拉库耶伐次的悲剧不仅仅让塞尔维亚人明白了这点,也让全世界全人类明白了这点――“一个外国人从一个国家带走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他在那儿感到的痛苦。我在南斯拉夫的克拉库耶伐次感觉到了。”萨特的引言体现了克拉库耶伐次悲剧跨越民族跨越国界的意义。
史上最感人的话范文6
一、言淡情深的叙事艺术
众所周知,孙犁从妻子身上所获得的创作灵感,是其创作的“第二源泉”。作家早就把她的音容笑貌、举手投足、品性气质写进早期的小说里了,他也因此成为现当代文学史上写妇女形象的大家。妻子的形象及素材于他可以说是烂熟于心,面对其一生,可写内容简直是多如牛毛,但他仅仅抓住了几件小事,写其对妻子的不尽怀念。也许孙犁觉得,这些“散点”式的片段,是他怀念亡妻的最佳方式,也可以说是其散文言淡却情深的叙事艺术的最佳写照。
作者在四十年的夫妻生活中选择了哪些“不太使人感伤的断片”呢?一是“缘定”,从“天作之合”的婚姻说起,叙写自己与妻子的结合,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旧式婚姻。19岁那年,下雨天她父亲偶然遇见媒婆,就说成了两人的亲事。对此,妻子非常认同结婚喜联横批写的“天作之合”,尤其是她说:“真个不假,什么事都是天定的。假如不下雨,我就到不了你家里来!”初听起来妻子有宿命思想,其实恋爱与婚姻都有一个缘分或者说机缘的问题;就是因为下雨的“天作”,才有了今生今世做夫妻的缘分。妻子的这几句话,表白了她对婚姻的认可,也表白了对丈夫的满意。那孙犁满意这段旧式的“不自由”的婚姻吗?作为一个处在那个时期的知识分子,往往对包办的、旧式的婚姻深恶痛绝。他们往往勇敢冲破旧式牢笼,追求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伴侣,如鲁迅、郭沫若、徐志摩等。但事实上孙犁几十年来尊重与疼爱自己的结发妻子,尽管她是没文化不识字的农妇,他却做到糟糠之妻不下堂。那孙犁为什么没有走出去?最重要的就是妻子在他心目中有着牢不可破的位置。在这一部分,作者着重突出了结婚时妻子说的这几句话,对此一生都念念不忘,正是表明他对这几句话的肯定,表明自己对这段旧式婚姻的肯定,进而也是对结发妻的肯定;从而借此书写对亡妻的深深怀念。二是“初识”,着重写结婚前与妻子第一次见面的情景,由“我”远房姑姑的安排,特意在她娘家村里看大戏时“相相媳妇”。就在姑姑关照的时候,两个人见了面,虽然见面但没说话。对这次见面,在“我”事先是知道的,在她是蒙在鼓里的,事先一点不知。所以婚后她总是说姑姑“会出坏道儿”。对这次见面的描写,语言是自然的,情感流露是克制的,但细想一下,夫妻四十多年了,作者仍然将第一次的见面深植脑海并诉诸文字,可见情有多深,思有多重,哀有多长。三是“持家”,从四个方面写妻子嫁到夫家后怎样由娇惯柔弱的逐渐磨砺成一个贤妻良母的过程。极其纯朴的言语叙述妻子“从小只会做些针线活”到后来“从纺线到织布,都学会了”,从小时候“没有下场下地劳动过”到后来“到了集日,自己去卖线卖布。有时和大女儿轮换着背上二斗高粱,走三里路,到集上去粜卖”。由回家诉苦和背瓜遭遇作铺垫,形成妻子性格的转折点,凸显了她吃苦耐劳、善于学习的好品质。人物的形象与语言相得益彰,言朴素人质朴。四是“临别”,是文章最感人之处,但作者并没有写得哀婉凄清,而是用冲淡的言语分四个层次来一一叙来。先写老朋友建议写“大嫂”,老朋友罗列了生活上、创作上、时机上的种种理由,尤其指出作者年事已高,不写则会留下遗憾,这里借朋友的嘴再次肯定妻子对自己的帮助;次写悼文拖延至今的缘由:开始时觉得“相聚之日少,分离之日多;欢乐之日少,相对愁叹之时多耳”,战争年代两人的青春被“抛掷”,后又因家庭与“我”多遭变故,故而往事不堪回首,愧对亡者,无从说起也便无从写起;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与年老多病,出现了“异象”:过去青春两地求一梦而不得,“今老年孤处,四壁生寒,却几乎每晚梦见她”,故而产生了写作此文的激情。第三层次坦言对亡妻的愧疚。通过相对客观的语言来总结夫妻相处四十年“我有许多事情对不起她”与“她没有一件事情是对不起我的”来表达对妻子的歉疚之情。结尾部分只写了一件事,用很平淡的对话写出了对亡妻的哀思与伤痛、感激与愧疚、落寞与孤独,千衷百感一起推向了抒情的。
这种言淡情深的叙事方式采用的是草草逸逸的“意描”手笔,经过作者殚精竭虑的构思,在40年的夫妻生活中选择了“缘定”、“初识”、“持家”、“临别”四个“不太使人感伤的断片”,粗线条、粗轮廓地对妻子从少女到再到贤妻良母的生命历程进行了追忆,将妻子的艺术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于自然冲淡的言语中也遮不住那似海深情。
二、传神写照的细节之美
细节是文艺作品中细腻地描绘人物性格、事件发展和自然景物等的最小组成单位;人物性格等的具体表现,都是由许多细节描写组成的;细节用于刻画人物或点画肖像或描写动作或烘托心理,运用得当具有传神的艺术效果。孙犁的《亡人逸事》可以说将细节描写的作用发挥到了极致,尤其在人物描写中突出运用了细节描写中的白描手法。所谓白描就是不修饰形容、不铺陈细说,而是抓住人物最主要的特征,寥寥几笔就以形传神。
如这一段描写“姑姑的话还没有说完,我看见站在板凳中间的那个姑娘,用力盯了我一眼,从板凳上跳下来,走到照棚外面,钻进了一辆轿车”,写初见妻子时表现其少女的形象,只写“盯”、“跳”、“走”、“钻”几个动作,只在精神上突现其活泼可爱的青春风貌;至于眼睛鼻子、高矮胖瘦等等,一概略去不写了。无疑,年少的孙犁是被她深深感动了甚至可以说是感动了一生。在其妻子病故多年后仍忘不了的也是这初次见面的“第一印象”,可以想象作者写作此文时寄托了多少哀思和怀想。再如“她弯下腰,挎好筐系猛一立,因为北瓜太重,把她弄了个后仰,沾了满身土,北瓜也滚了满地。她站起来哭了。母亲倒笑了,自己把北瓜一个个拣起来,背到家里去了。”只着墨“她站起来哭了。母亲倒笑了”来写妻子在婆母的言传身教中慢慢适应农家的生活并学会担当责任。又如“我们那村庄,自古以来兴织布,她不会。后来孩子多了,穿衣困难,她就下决心学。从纺线到织布,都学会了。我从外面回来,看到她两个大拇指,都因为推机杼,顶得变了形,又粗、又短,指甲也短了。”没有过多的渲染,只关于“两个大拇指”的特写,仅抓住因长期“推机杼”而使其“变了形”,变得“又粗”、“又短”、“指甲也短了”等外形特征,就把妻子的备受劳累、任劳任怨写出来了。而其中“每逢孩子发烧,她总是整夜抱着,来回在炕上走”的细节,更是写足了妻子对孩子的爱。
另外,人物对话的白描也很精彩,往往一两句话就把人物的思想感情表现出来了。如文章结尾写妻子对丈夫一次恩爱表示的刻骨铭心:
我们结婚四十年,我有许多事情,对不起她,可以说她没有一件事情是对不起我的。在夫妻的情分上,我做得很差。
正因为如此,她对我们之间的恩爱,记忆很深。我在北平当小职员时,曾经买过两丈花布,直接寄至她家。临终之前,她还向我提起这一件小事,问道:
“你那时为什么把布寄到我娘家去啊?”
我说:
“为的是叫你做衣服方便呀!”
一句“你那时为什么把布寄到我娘家去啊?”,一句“为的是叫你做衣服方便呀!”,两句看似平常的问答,将夫妻恩爱写到极致。这里的“方便”就是如果寄至婆家,很可能她不能拿到或不一定能全部拿到,即使经过公婆之手再交给儿媳,“礼教观念很重”的妻子也不可能把花布全部用于自己。中国传统非常讲究得一还两,博施厚报,如《诗经・卫风・木瓜》有“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的句子。我们可以想见,因为那两丈花布,传统观念很强的妻子对丈夫不知付出了多少别人难以体会明了的爱与体贴。而当妻子听了丈夫的解释,知道丈夫的良苦用心之后,“她闭上眼睛,久病的脸上,展现了一丝幸福的笑容”,她觉得有丈夫这颗爱心,一生虽然含辛茹苦也是很幸福的,可以含笑而死。这样结尾的对话白描让读者看到了一个辛劳一生、温柔善良却又不乏坚强的中国妇女的美好形象;从作者来说,对妻子的记忆之深可见自己对她亏欠之多,而思念之极则往往愧悔无边。所以作者在结尾克制地写到:“我们结婚四十年,我有许多事情,对不起她,可以说她没有一件事情是对不起我的。在夫妻的情分上,我做得很差。”人虽已随风而逝,情却永远印在自己的心田。
作者悼念亡妻,从对真实的生活细节的回忆着笔,熔写人记事抒情于一炉,朴实的笔调中饱含对亡妻的深情。作者写似淡淡,读者读之凄凄,思念亡妻之情深深嵌入读者心灵的沃野,虽自然冲淡却情深至极,本篇不愧为具有悠久传统的“悼亡文学”中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