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本科生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医学本科生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医学本科生

医学本科生范文1

【关键词】 医学影像学 教学模式 临床

核医学是核技术应用于医学的一门新兴学科,是原子能和平利用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核技术的发展,放射性核素在临床诊断、治疗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医学本科生毕业后大部分将从事临床一线工作,因此了解核医学的基本显像原理、异常影像的临床意义以及核素治疗的适应症、禁忌症对于今后的临床工作具有较大帮助。

然而,回顾以往教学,许多学生对核医学课程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分析原因首先是出于对核医学的不了解,认为核医学作用不大。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代医学影像学己发展成为具有CT,MRI,超声成像、DSA数字化X线成像技术及核医学等规模巨大的一类多分支综合学科,在协助临床医师诊断、治疗疾病中发挥巨大作用。由于CT,MRI,超声等影像技术主要反映解剖信息,图像清晰、直观,且临床普及面广,临床医师容易接受;而核医学技术反映人体病理生理信息,侧重于功能显像,相比较图像解剖分辨率较差,临床医师难以理解, 因此核医学的传统地位受到极大挑战,并形成了核医学图像难看、不如CT,MR和超声清楚、重要性不大的错误观念。[1]其次,在教学过程中缺乏理论联系实际,教学与临床相互隔绝,仅通过理论课对各种影像表现进行程式化的罗列,缺乏知识的相互渗透和教学的相互穿插。由于内容烦多、概念抽象、病种复杂,机械化地进行讲授,学生普遍感觉枯燥难懂,学习兴趣减低,教学效果不佳。最后,教学模式单一化,仅仅是传统的“灌输式”教育,缺乏“教”与“学”之间的互动,无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综合思维和创新能力,同时课堂气氛也不活跃,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和热情。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在教学中做了以下尝试,为学生进入临床工作后能较好的运用核医学知识打下基础。

1 结合临床,重点介绍常用检查及治疗方法

核医学是一门内容涉及面较广的学科,不仅包括核素显像、功能测定技术还包括核素治疗及体外分析技术等内容,其中核素显像几乎涵盖了人体所有系统,但目前大多数医学院校将核医学作为考察科目,课时较短。为了在有限的学时内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我们需要突出重点,精简内容。那么怎样的内容才算重点内容呢?重点内容需要具备以下几个特点:1.必须是核医学相对成熟的技术。2.临床应用较为广泛的项目。3.在临床诊断、功能测定或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的内容。依据以上条件我们对甲状腺显像、甲状腺功能测定、心肌灌注显像、骨显像、肺灌注显像、肾功能显像、脑血流灌注显像、肾图以及甲状腺、骨肿瘤的核素治疗等内容进行了重点的讲解,不仅讲述了应用核医学的基本原理,还对显像常见的异常表现、各种显像结果的临床意义、功能测定的临床意义以及核素治疗的临床适应症、禁忌症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讲解,并密切结合临床实际给出多个实际病例进行课上讨论。在考试命题过程中也结合临床增加了病例分析的内容,突出了核医学的临床实用性。

2 与其它检查方法进行比较研究,突出核医学在部分疾病诊断及治疗中的特有优势转贴于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发现许多学生没有弄清核医学的基本概念,甚至将核医学某些概念与放射学的内容相互混淆,例如在描述显像结果时常常用到“密度”、“信号”等词汇,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授课时始终贯彻将放射学与核医学进行对比的方法,例如在进行心肌灌注显像教学时,我们将目前放射学研究的热点-多排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简称冠脉CTA)与核医学的优势项目-心肌灌注显像进行了对比。冠脉CTA图像清晰,可以反映冠脉有无狭窄、斑块及肌桥,对于病变可以精确定位,是冠脉术前评估的重要手段。而心肌灌注显像是看心肌放射性的分布,心肌每个部位聚集放射性的多少与该部位冠状动脉灌注血流量成正相关。冠状动脉狭窄的患者心肌灌注显像可以出现图像正常、不可逆性缺损、可逆性缺损、部分可逆性放射性缺损等表现。不可逆性缺损常见于心肌梗塞,可逆性缺损常见于心肌缺血。不是所有冠脉狭窄、斑块及肌桥的患者都会出现心肌缺血或梗死,同时由于冠脉疾病引发的心肌缺血性病变的程度及范围都是冠脉CTA所无法显示的,而这些恰好是心肌灌注显像的特长。我们把两者形象地比喻为水渠与田地的关系,水渠就好比冠状动脉,田野就好比为心肌,水渠有问题不一定田地灌溉的水就少,而我们最为关注的是心肌是否缺血。由此可见放射学所提供的是解剖学信息,核医学所提供的是功能学信息,是从不同的角度诊断疾病,各有所长,不可相互替代或混淆。

3 教学模式的多样化,提高教学质量

“填鸭式灌输”的教学方法是传统、常用的教学方法,其缺点主要是缺失了提问及讨论的环节,在课堂上单纯以教师讲授进行教学,“教” 与“学”之间缺乏沟通,教师无法了解学生对所讲课程的理解程度。而核医学课时短,要想保证较好的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果就需要高度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结合核医学的特点,寻找适合的教学方法方式,如课堂启发式、课堂讨论式、实验观察比较式和电化教学等[2]。核医学诊断主要是依据核素显像的影像学表现确定的,因此可以将大量的图片制作成多媒体幻灯,在课堂上结合临床病例进行提问并展开讨论,从而培养学生对异常影像的正确分析思路,并鼓励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去学习、去思考,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对核医学产生了兴趣,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提高了学习质量。同时,这种教学模式也便于师生之间的沟通,使教师可以及时掌握学生对课程的理解程度,并可以对授课内容和进度进行及时调整,又是对学生所学知识进行查漏补缺的一种有效方法。

4 面向临床,增加核医学最新研究进展,培养学生对核医学知识实际应用能力

随着近年来核医学的不断发展,分子核医学特别是其中的代谢显像取得了显著进展,它被广泛应用于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的诊断[3]。图像融合技术的应用又使核医学解决了核医学图像模糊、解剖结构显示欠清晰的难题,创建了PET/CT、SPECT/CT图像融合一体机,这样有机的结合使核医学的发展步入了新的阶段。传统教材内容的更新通常无法跟上核医学发展的脚步,因此我们需要依据核医学的发展删除旧的、临床现已较少应用的内容,同时增加目前逐步应用于临床的新知识、新技术。为此我们抽出部分课时专门对当前核医学热点-正电子显像进行了讲解,介绍了其显像原理、临床适用范围、异常影像、临床价值等内容,使学生学会在将来的临床工作中合理运用核医学知识,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学生对核医学的实际应用能力。

总之,在科技水平不断发展的今天,需要教育工作者对教学的模式及内容作出相应的调整。核医学是一门面向临床的课程,我们要以临床应用为目标,突出核医学特长,采取灵活的教学模式,适当更新教学内容。这样才能提高教学质量,拓宽学生思路,引导学生创新地提出问题和进行思考,培养学生实际运用核医学的能力,为医学发展提供综合能力较强的高素质人才。

参 考 文 献

[1] 许杰华,张勇,程木华.在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核医学教学研究初探[J].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08, 9: 61-62.

医学本科生范文2

关键词:科研立项;医学人才培养;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2-0152-02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是我国教育部为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而采取的一项重要措施[2]。在学校和学院的积极倡导下,张艳等数名本科在校生有幸参与延边大学医学院组织的大学生创新课题项目《黄芩素对LPS刺激下的黑色素瘤B16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的相关研究工作,在研究中对科学研究有了初步的认识并获得了深刻感悟。

一、本科生科研立项项目的大体形式

1.学校统一管理,学院分摊工作。我校开展的大学生创新课题实验项目由学校统一管理,参与实验的门槛相对较低,倡导学生自愿申请,自己积极主动联系导师,对项目进程通过报告进行检查同时严把验收环节。

2.合理的监督方案。学校为了促进科研立项项目的顺利开展和进行,根据我校实际情况制定了合理的监督方案。在项目被批准后小组需要在导师的指导下择期开展项目,对于项目的进展情况,如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实验过程中的问题等进行记录,并由实验小组的项目负责人撰写项目月报告。

3.适度的奖罚措施。我校为了提高广大学生的参与创新课题的积极性,采取了一定的奖惩办法。学校仅对项目相关报告成果验收合格的项目报销实验经费,对于未达到验收标准要求的项目不给予资金资助。对于通过创新课题项目完成良好,顺利完成相关工作并有幸能够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相关论文的同学,在研究生推荐免试评比时给予一定的加分鼓励。

二、本科生参与创新课题的益处

1.本科生参与创新课题有利于提高自主实验能力。绝大多数医学院校在医学生的本科阶段都以书本知识教学为主,学生自主实验的机会少,实验课程少且几十人同时上课,实验所需备品等由于经费原因不足以使每位同学都有机会操作,加之老师指导精力有限,导致大多数医学生在本科毕业时不具备自主实验的能力。

2.本科生参与创新课题有助于培养创新能力。本科生参与科研立项需要勤动手、多思考,在实验出现困难时需要学生利用创新的思维去解决问题,我们在实验方法选取等环节就遇到过困难,后经积极思考,小组讨论集思广益才得以解决。在实验的各个环节都提高了我们的创新能力。

3.本科生参与创新课题有利于提高综合素质。本科生在实验过程中会遇到诸多问题,在导师的指导下能够学会如何查阅相关文献解决问题,以及与小组内其他成员讨论研究获得解决方案[3]。实验涉及多学科的基础知识,要求学生对基础学科的知识掌握扎实,使学生对已经学过的医学生物学知识进行巩固和综合运用。将书本知识与实验实践相结合,提高了综合能力。

三、本科生参与创新课题的不足及解决方案

本科生通过参加科研立项实验,多方面的能力都能够得到提高,但通过对实验过程的思考,仍发现了本科生创新实验方案实行的诸多不足,因此做了如下总结,并针对具体问题给出了相关建议。

1.实验周期相对较短。基础实验周期大多数都比较长,整个实验多数需要几年的时间,实验步骤烦琐,且需大量重复,几乎很少有能够几个月就完整地完成一个实验的,但是我校科研立项周期仅一年,在这一年中需要完成大量实验、数据整合、撰写相关报告及论文等工作。工作量繁重,对于初次接触科研的在校本科生要求过高了,我认为可以针对较难完成的实验项目,允许学生提出适当延长实验时间的报告,从而更加充分地高质量地完成实验。

2.本科生课余时间不足。医学生在本科期间课业繁重,所学科目多,以至于课余时间相对于其他专业来说比较少,而大多数基本的细胞功能学实验,如我们的实验项目需多次进行的MTT细胞增殖实验,需要数天才能完成一次实验内容,且这样的实验步骤有很多,很多部分的实验有需要重复多次,还有一定的实验失败的可能性。以至于一部分同学在临近期末,面对多科考试需要复习时分身乏术,时间严重不足,不得已放弃了实验,影响整个实验计划,我认为可以将科研立项的实验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的部分移至寒暑假,并对于认真坚持克服自身困难完成实验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奖励,以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和完成实验项目。

3.本科生相关实验知识欠缺。医学生在本科阶段的学习多以基础医学知识为主,大多数学校学院对实验相关教学安排极少,导致学生对相关实验知识的涉猎不足,实验知识欠缺比较多,大多数学生往往对参与实验的实验原理了解深度不够。

4.实验经费不足。实验所需的实验材料繁多,且与细胞培养相关的仪器设备无菌要求和材质都很高,市面上出售的这类仪器设备的价格也相对昂贵,有些器皿国内生产的尚不能达到实验要求,需要高价进口国外生产的,所以一个实验所需要的经费是很多的。但是我校仅对最终完成实验相关工作的项目仅仅给予2000―5000元的资金支持,实验经费严重不足,多数实验的开展需要用导师的科研经费予以支持。

5.本科生信心不足。在校本科生在基础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多以书本知识为主,实践机会和经历少,导致其对于自己的实验能力缺乏足够的信心,在实验进行过程中个别人即使有了想法也会因为害怕自己知识量不足说错影响试验等顾忌而未主动提出自己的想法,这都是缺乏自信心的表现。

6.本科生缺乏耐心。基础阶段的医学实验大多都是步骤烦琐,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精力投入的,实验周期较长,且多数实验步骤需要反复多次已达到统计学要求,得到可靠的实验数据。实验往往需要实验人员在实验室操作很久,整个过程多数是比较枯燥的。本科生多数年龄较小,心智尚未完全成熟,对待事物缺少耐心,又是第一次接触这种长程实验,难免在实验中因缺乏耐心而有一部分想要放弃,中途退出实验,有始无终。

7.同学间的合作矛盾。导师带领的几名本科生组建的实验小组成员性格上有一定的差异,并且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生活的重心多放在学习上,小组活动的机会比较少,这样在实验中难免因为个别同学之间的缺乏良好的沟通而导致意见出现分歧,影响整个实验的进程。

8.实验课题完成质量参差不齐。参与本科生创新课题实验项目的大部分实验都能够按照原本的进度要求如期顺利地完成相关实验工作,如期完成实验。但也有一部分科研立项实验项目由于实验开展匆忙,前期的准备工作不够完善,对立项课题的研究方向的相关知识了解还不够充分,对实验的操作难度没有在实验前做出正确的评估,且某些实验室还不具备完成实验所需的设备要求,加上上述提及的本科在校生自身的实际问题等原因,最终很遗憾地导致实验不能如期开展和按时完成。

综上所述,积极地开展本科生科研立项对于学生的能力培养具有重要意义,虽然在实验项目的具体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但只要在今后的实践过程中不断改进,在实践中探索更好地解决办法,通过本科生的科研立项项目必将有助于培养更多的具有创新思维的医学医疗人才。

参考文献:

[1]吴丹桂,徐名颂,刘世明,林岳兴.医学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探析[J].西北医学教育,2010,18(1):19-21.

[2]孙铭娟,王梁华,焦炳华.医学院校大学生创新课题的实践与效果评价[J].中国医药教育,2013,3(10):138-139,146.

[3]吕朴,崔冉亮,戎凯,等.医学专业大学生创新课题实践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2011,19(3):471-472,486.

Undergraduate Medical Colleges Research Projects Practice Insights

ZHANG Yan,YANG Yang-liang,SUN Rui,SUN Pei-lin,PIAO Ying-shi*

(Department of Physiology and Pathology,Yanbian University Medical College,Yanji,Jilin 133002,China)

医学本科生范文3

医学院校与其他类型高校相比,课程繁多,时间较紧,本科阶段医学生不仅要学习公共基础课程医学和医学基础课程以及医学临床课程,其中还有至少一年半的时间在医院进行见习和实习。因此,在本科教育阶段学校更为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和实践能力,科研和创新则推迟到研究生阶段,这种观念直接导致了对本科生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培养规划的薄弱。随着现代医学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医学院校也开始重视本科阶段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训练他们在未知领域的探索精神和对已知领域的怀疑态度,学会独立思考,善于辨别真伪,能够创造性地分析和解决问题,方可适应急剧变革的信息社会;培养学生通过参与科研活动,涉猎学科前沿,经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获得分析,整理信息的能力和获取知识的方法,进而促使创新思维能力的提升。

2教学为基础

学生必须在学好本科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进行实践和创新。教学过程是对知识的再现过程,而科学研究则是新知识的产生过程。也就是说,科研以教学为其基础,教学以应用和科研为其目标。在培养创新能力过程中,不应忽视教学,应结合教学实际,积极主动地开展教学研究或实践操作。医学检验专业目的在于培养应用型人才,对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要求更高,因此,在我校课程设置中实验课时占了总课时的一半以上。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中,验证性实验是主要内容,学生在实验老师的指导下,按照实验教材,教条式的按部就班的完成操作,对于试验中会碰到的问题老师都会在试验前或是实验进行中加以提醒,并说明解决方案及解决要点,实验所用的材料和仪器也是由老师提前准备。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受到压抑,同时也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不利于创新思维和创造性人才的培养。为满足教学需要,注重教学的基础地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学校加强教学设备建设,不断更新教学条件和设施,实验室建设也加大投入。结合现代教育技术,遵循“以学生为中心”,改进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例如:据不同教学内容需要,积极采用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交互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等教学方法,着力提高学生们学习的兴趣与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实验室开设设计性实验、探究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等指导学生进行专业实践,从而提升专业能力和水平。

3重视创新能力培养

在学生掌握专业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确立明确的目标,制定详细的指标和培养计划。通过一系列选题来完成培养的目标,早期注重基本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课题实践过程中注重发挥学员的积极性、创造性,争出创新成果。具体过程包括选题、面试、开题、立项、中期检查、分配导师、开展实验、结题等几部分。遵循以学生为中心、教师适当引导的原则,从文献的查找,实验方案的设计,到问题的处理,结论的分析,要求学生自己大量查阅文献,复习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在这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积极思考是基础,注重细节是关键,从而增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提高综合素质能力。

4结语

医学本科生范文4

不少研究认为实施“早临床”可以改善“以学科为中心”的传统医学教育下理论和实践联系不紧密的情况。“早临床”是我国根据国情,积极转变教育理念,整顿教育资源所提出的医学“三早(包括早临床,早科研,早社会实践)”教育中最基本的环节,也是我国医学教育与世界接轨的重要手段之一。以美国为例,美国的现代医学教育模式是西方国家医学教育的模板。美国医学学制为四年,第1、2年学习临床前医学基础理论,第3、4年的时间都发生在教学医院的病房或社区门诊。美国学生在带教医生指导下进入各科室实习、观察并参与患者的治疗。与我国的医学学制相比,美国的“早临床”教育是“前瞻性”学习,能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基础知识,主动解决问题,实现基础知识与临床知识的结合。我国的临床本科生教育是“回顾性”学习,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单纯地实现基础知识与临床知识的转移。在“早临床”过程中,学生跟随带教老师查房、问诊、为病人检查、观看手术过程与临床基本技术操作,有疑问即提出。此过程可刺激学生在学习中寻求答案,发现新问题,从而深刻理解临床与基础医学知识的联系。在医院见习过程中可提前熟悉医院的运作,为自己的实习打下基础。另外,在“早临床”过程中,能培养学生的沟通技能。在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InstituteforInternationalMedicalEducation,IIME)所制定的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最低基本要求”中,沟通技能是基本核心之一。在西方国家,沟通技能的重要性甚至超过医学教育中的医学教育本身。因此,良好的沟通技能是医学生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不可或缺的因素。同时,学生与病人接触的过程能对病人受疾病的折磨有感性认识,这对培养医学生的人文关怀,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尤为重要。特别是近年来患者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空前高涨,医务界正在面对全社会对医疗活动近乎严酷的审视和要求,良好的沟通技能越来越能体现出它的重要性。

二、我国临床医学本科生以“早临床”为核心的教学改革

(一)高等医学院校“早临床”制度的推行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高等医学院校都认识到当今时代迫切需要高素质,综合能力强的医务人员。而我国传统以“学科为中心”的医学教育模式造成的基础与临床严重脱节,不利于培养高素质、综合能力强的医务人员。近年来,许多高等医学院校推行的临床本科生“早临床”教育,仍停留在学生自愿进行临床见习的阶段,学生不够重视,其成效不显著。因此,推行临床本科生“早临床”制度,将在学习基础课的低年级学生推向临床是必不可少的举措。

(二)医学院校与附属医院实践平台的打造

医学高等院校应与附属医院达成共识为医学生提供最直接的实践基地。附属医院也借助医学高等院校的医学人才资源和科研优势更好地开展医疗服务与科研工作,双方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三)临床实践基地教师队伍的建设

高等院校附属医院作为实践教学基地,则附属医院的教师队伍建设是教学改革中最重要的一环。临床实践基地教师队伍带教质量直接影响学生“早临床”的培养质量。学校和实践教学基地要让临床教师明确自己的责任与义务,对临床教学职称的聘任制度要严格把关,建立临床教师评价体系,评价教师的理念,临床操作标准化,临床能力,讲解能力。有些教师在带教过程中,由于学生处于低年级的学习,未学习专业课,不熟悉临床工作,教师更愿意将机会给高年级的学生或选择自己完成工作。因此,临床教师的理念和责任义务的明确,决定带教质量和学生临床学习效果。另外,教师带教时对于教学内容的讲解方式决定学生对临床知识的接受程度。在此问题上,可采取临床教学实践基地师资培训制,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同时选派学校经验丰富的教授或讲师到附属医院进行示范教学,与附属医院的临床教师队伍互动交流,让临床教师充分了解低年级医学生与高年级医学生对知识接受方式的不同,便于教师带教时调整自己的讲解方式。

(四)“早临床”教学过程中PBL教学模式的采用

医学本科生范文5

【关键词】高等医学院校;医学教育;缓和医疗;课程设置;继续教育;人文教学

缓和医疗,又称“姑息治疗”“舒缓医学”“姑息医学”等,旨在对治愈性治疗已无反应及获益的终末期患者通过早期识别和系统评估并预防和减轻患者身心痛苦,从而提高患者和家属的生活质量。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进程,患有终末期疾病的人口日益骤增,对死亡的认识不断提高,人们对缓和医疗的需求也逐渐增加;但是我国缓和医疗起步较晚,临床医生缺乏相关基本理论知识,缓和医疗实践中也远不能满足临床需求。因此,对临床医学本科生设置缓和医疗课程不仅有助于培养从事舒缓医疗专业人才,更有助于临床医生对终末期患者提供有效关怀和治疗。

1我国缓和医疗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

1.1开展缓和医疗及其相关教育的重要性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缓和医疗发展迅速。具体而言,缓和医疗是一种整合性全方位照顾,目的在于改善终末期疾病患者及家属的生活质量(包括身、心、灵三个部分)[1]。缓和医疗与传统支持治疗有着显著的区别,在整个缓和医疗过程中以患者为中心,不仅提供医疗服务在躯体上减轻患者痛苦,也提供心理、社会和灵性层面上的照顾,使患者平静舒缓离开世间,同时也为患者家属提供各种支持及哀伤服务[2]。因此,在整个医疗过程中,患者功能的改善,症状有效控制,资源充分调动以及患者和家属的积极参与是关键组成部分。大量研究表明,对疾病晚期的患者早期开展缓和医疗可以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减轻焦虑和抑郁,减少终末无效化疗,提高家庭满意度和生活质量,节约社会保健资源[3]。

1.2我国缓和医疗及其相关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中国人口众多,占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癌症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2015年,大约有430万患者患有新诊断的癌症,超过280万人死于癌症[4]。许多癌症患者在诊断时已经处于疾病晚期,在整个疾病过程中有着显著躯体不适和心理困扰。可对我国绝大多数癌症患者而言,许多这些医疗护理需求并未得到充分满足。虽然近十年我国很多地区医院已经设立缓和医疗中心,如北京协和医院、上海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等,这些缓和医疗中心都集中于中心城市三甲医院,无法辐射到基层医疗机构及患者[5]。2018年我国仅23.8万人得到过安宁疗护服务[6]。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和癌症患病率的增加,现阶段的缓和医疗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我国缓和医疗发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缺乏经过专业培训的医疗服务提供者。最近一项对我国379位临床医生调查发现,只有66.8%参加过两次以上的姑息治疗培训;66.8%临床医生在面对终末期病人时感觉无力[7]。教育的缺失导致我国从事缓和医疗的专家明显减少及肿瘤科医生和其他专业临床医生对缓和医疗的不熟悉[8]。实际上,仅有不到15%的医学生在实习时完成基本疼痛和症状管理的系统培训[7]。我国医学教育本科阶段几乎没有缓和医学课程,研究生阶段仅有少数顶级医学院开展缓和医疗相关选修课,如北京协和医学院和四川大学华西医学院。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综合网络(NCCN)癌症治疗指南已被翻译成中文并广泛应用于我国临床继续教育中,而NCCN的缓和医疗指南目前还没有中文译本。此外,我们没有缓和医疗专业教学大纲和统编教材,师资力量缺乏,临床教学实习无专业带教人员,开展缓和医疗教学及临床实习有一定困难。

2国外缓和医疗教育模式

2014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缓和医疗应成为临床医学及护理本科教育基本组成部分,本科阶段的缓和医疗教育的任务是赋予医生和其他医疗保健专业人员所需的基本缓和医疗能力。英国于1987年最先认证缓和医疗专业,并积极推进缓和医疗教育的发展,不断制定修改不同阶段教育计划和指导方针。根据欧洲缓和医疗数据显示[9],在53个国家中,43个国家(81%)在本科阶段开展了缓和医疗相关医学教育;在13个国家(30%)所有医学院都开设了缓和医疗课程,其中比利时、挪威、以色列、英国、法国及德国在全国范围内将该课程设置为必修课;欧洲老年医学会不断更新老年医学研究生课程中关于缓和医疗的教学内容和方法[10]。加拿大医学院协会开展了一项为期5年的项目,旨在确保所有本科医学生接受缓和医疗教育[11]。美国医学教育联络委员会要求缓和医疗成为每个课程的一部分,并在美国医疗执照考试中纳入缓和医疗内容,至2002年,97%的医学院学生接受了缓和医疗课程教育及进行相关临床实习[12]。澳大利亚也积极促进将缓和医疗作为所有医学,护理和相关健康本科教育和持续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1]。同时亚洲地区多个国家如日本、新加坡及印度等也积极致力于缓和医疗专业认证[13]。总之,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老龄化和慢性疾病日益增加,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重视缓和医疗教育,改进缓和医疗护理的技术,共同推动缓和医疗的发展。

3对缓和医疗教学课程设置的探讨

全面的缓和医疗课程侧重于能力发展,并在整个5年的医学教育中融入,应成为全世界每所医学院的目标。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对缓和医疗教学课程设置进行如下探讨。

3.1加强缓和医疗课程师资培训

我国目前开展缓和医疗教育困难在于严重缺乏具有缓和医疗教育资格的教师,临床实习中也缺乏经缓和医疗专业培训的指导教师。缓和医疗是一种由多学科联合组成的团队式医疗,因此在其教育课程中可纳入其他专业教师共同开展教学工作,比如心理科医师、精神科医师、肿瘤科医师及营养师等。开展继续教育学习,对肿瘤科及宁养科临床指导教师进行缓和医疗系统培训,具备初级缓和医疗知识及能力并将该理论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3.2缓和医疗理论课程设置探讨

在医学本科阶段,缓和医疗教育应从肿瘤学和医学伦理学课程中删除,并作为一个独立课程进行教学。课程主要内容应包括普及缓和医疗核心原则和基本理念;了解肿瘤晚期患者常见症状(主要为症状管理和疼痛控制);了解基本镇痛药物的应用;初步了解肿瘤晚期患者精神心理症状和社会心理问题;了解缓和医疗团队合作模式、医疗护理服务、终末期灵性指导及哀伤服务。可通过典型病例结合角色扮演的体验式教学方法,在训练有素缓和医疗教师指导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定缓和医疗计划,并模拟死亡使学生更好理解灵性指导及哀伤服务,并在课程结束后进行问卷调查及考试,以改进教学方式及内容。

3.3缓和医疗临床实习模式探讨

缓和医疗应纳入医学生临床实习培训中。虽然我国仅有少数医院设有专门的缓和医疗病房,导致临床实习基地紧缺,带教教师缺乏;甚至大部分医学院制定临床轮转计划中取消肿瘤科及宁养科轮转。但实际上每个科室都有终末期疾病的患者,这部分患者同样也经受躯体症状的折磨和精神心理的压力,也需要进行高质量缓和医疗。医学生在临床轮转中,需在带教老师指导下应用缓和医疗的理论去帮助患者及家属,提供关怀及服务,更好掌握缓和医疗。

医学本科生范文6

关键词:研究生 本科生 医学生 吸烟 态度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4(c)-0210-02

全世界烟民的数量已经达到了13亿。每年,吸烟能导致大约500万人死亡,吸烟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2010年9月1日广州市正式施行《广州市控制吸烟条例》,使吸烟和控烟问题又成为社会热点。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1年5月27日的《2011年中国控制吸烟报告》显示:长期吸烟者有一半人死于心脏病、慢性肺病及癌症等疾病。二手烟同样致命,它可使非吸烟者患冠心病风险增加25%~30%,患肺癌风险增加20%~30%,并可以导致新生儿猝死综合征等。二手烟没有安全暴露水平,暴露时间越长健康危害越大。目前,我国男性吸烟者超过3亿,遭受二手烟危害的非吸烟者达7.4亿。对医学生来说,医学教育使他们熟知烟草对健康危害,但他们中仍不乏吸烟者,他们是典型的“知而不行、行而不信”群体,这是我们关心和值得研究的问题;此外,这些医学生毕业后大部分将成为医务工作者或相关职业从业人员,其吸烟行为将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其服务的广大患者和社会舆论。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分层整群抽样广州某医学院校的医学本科生、医学硕士研究生和医学博士研究生,共845人。

1.2 方法

采用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陈维清教授的《广州市大学生吸烟状况调查》问卷,可操作性强,信度和效度都有保证。通过自填式匿名问卷调查,研究生和本科生两组对比进行分析。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检验水准定为0.05。调查对象的一般特征,如性别、来源、年级分布情况等以构成比来描述。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分析医学大学生和医学研究生的一般人口学特征、吸烟相关信念。吸烟态度得分用t检验,比较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差异。

根据韩旻雁等的吸烟信念因子分析,把吸烟态度共27个条目归类为五个因子:支持吸烟信念、反对吸烟信念、环境限制信念、个人意愿信念和社交功效信念。根据Likert五分法,负向态度条目计分为1~5分,正向态度条目计分为5~1分。然后把所有得分相加得出吸烟态度总得分。(如表1)

2 结果

吸烟态度总得分中,本科生和研究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吸烟态度得分比较中,研究生吸烟态度得分(109.81)比本科生得分(115.02)低。研究生吸烟态度不如本科生。见表2。

医学本科生和研究生吸烟信念水平比较中,反对吸烟信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83)。环境限制信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9)。支持吸烟信念、个人意愿信念和社交功效信念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本科生在支持信念(31.06)、环境限制信念(21.19)、个人意愿信念(11.46)和社会功效信念(11.25)的得分都比研究生得分高(研究生得分分别是28.38\20.65\10.58 \9.99)。研究生对待吸烟的态度没有本科生好。见表3。

3 讨论

吸烟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社会行为。吸烟行为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不吸烟、尝试吸烟、不规律吸烟和规律吸烟。在这个过程中,对其产生影响的因素有很多,包括性别、年龄、年级、来源、吸烟知识、吸烟信念、同学室友中有吸烟者、以及其它许多社会和家庭因素等。

医学生是一群具有医学背景的特殊人群,他们在进行大学或研究生的课程学习中,医学书籍、医学课程讲座以及临床实习等会出现有关吸烟危害健康的理论知识和临床病人因为吸烟而导致各种疾病的鲜活案例。在深知吸烟危害健康的背景下仍然做出尝试吸烟的错误选择,或者在同伴、室友的影响下开始尝试吸烟,其中有部分尝试吸烟的医学生成为规律吸烟者甚至吸烟成瘾者。再者,这些医学生毕业后大部分将成为医务工作者或相关职业从业人员,是未来公众健康的宣传者,他们的言行直接影响着周围人群,有“带头、模范、示范、先锋”等作用,影响着其服务的广大患者和社会舆论,影响面很广。研究这一人群具有特殊重要的社会意义。因此,下一步在大学生中开展控制吸烟的干预工作是非常必要和迫切的。

研究生吸烟态度不如本科生。研究生有些是工作后再考研,研究生的年龄比本科生大,研究生的社会阅历、接触社会上不良环境会比本科生多。研究生吸烟态度比本科生差,是符合我们调查研究设计的预期设想的。研究生的吸烟相关知识得分高于本科生,研究生的吸烟态度得分低于本科生。研究生的高吸烟率,验证了我们的调查的设想:研究生是一个“知而不行、行而不信”的群体。说明吸烟的知识-信念-行为在医学研究生这一特殊人群的不统一性,这与我们普遍逻辑思维相冲突(传统惯性的思维模式认为“知识决定信念,信念决定行为”)。在De Bernardo[5]等研究中也出现这一现象(98%调查对象知道吸烟的危害,仍有11.5%不吸烟者准备开始吸烟)。具体表现在:医学本科生在支持信念(例如:“一个男人不吸烟就不像男子汉”等这些肯定吸烟的想法)、环境限制信念(例如:“应该禁止任何人在学校吸烟”等这些环境影响吸烟行为的作用)、个人意愿信念(例如:“学校只需管好学生学习,没有必要管学生吸烟的事”等这些自我效能自我意识的想法)和社会功效信念(例如:“不接受别人递的烟不礼貌”等这些吸烟对社会应酬交际行为作用的想法)的总得分都比医学研究生总得分高。我们总得分计算方法是采用正向态度越好得分越高;负向态度得分刚好和正向态度得分相反,负向态度越好得分越低。所以总得分综合了正向态度和负向态度,总得分分值越高表明吸烟态度越好。医学研究生对待吸烟的态度没有医学本科生好。本研究得出,吸烟态度是不同吸烟行为转变的重要影响因素,在不同阶段吸烟行为转变中起着关键作用。因此,我们加强控烟禁烟首先要端正吸烟态度,使他们认识到控烟禁烟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使他们从被动的控烟禁烟行为变为主动的控烟禁烟行为。哲学告诉我们,每一件事情都有它的内因和外因。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性原因,或称“根据”,也即第一位原因;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非根本性原因,或称“条件”,也即第二位原因;二者同时存在,缺一不可,但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从解决事情的内因入手,有助于避免日后烟瘾发作时重复吸烟的可能性。

吸烟态度决定吸烟行为。正如哲学所说的:内因影响着外因,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所以态度决定行为。又如心理学所说的:信念是决定行为的动力。所以吸烟态度是不同阶段吸烟行为的根本转变原因。

我们的研究是吸烟态度总得分。总得分包括了正向得分和负向得分。在本科生规律吸烟者的吸烟态度得分最低,说明成为了规律吸烟者后,吸烟的观念是根深蒂固的,或者说吸烟已经变成了一种行为习惯。当遇到压力或者应酬等会有意无意地抽上一根烟。大学生已经是成人了,不像儿童,要改变某种行为习惯(规律吸烟)很难了。改变不良习惯需要更大的勇气和决心。而且改变不良习惯(规律吸烟)所花费的时间要比仅仅是尝试吸烟和不规律吸烟行为要长。

研究生在不规律吸烟者和规律吸烟者的吸烟态度得分差异不大(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与年龄及社会不良影响有关。研究生的年龄大和受社会吸烟的不良环境影响,对待吸烟的态度是无所谓的态度了。他们认为吸烟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吸烟是在正常不过的事情了。所以戒烟难度在不规律吸烟和规律吸烟难度比尝试吸烟难度要大。

参考文献

[1] Honjo T,Lawachi I.Effects of market liberalization on smoking in Japan[J].Tobacco Control,2009,9:193~200.

[2] 广州市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文件[EB/OL].穗爱卫(2010)20文件[EB/OL].,2010.9.1.

[3] 2011年中国控制吸烟报告[EB/OL].省略/news_detail.asp?id=1843,2011.5.26.

[4] 韩旻雁.大学生吸烟相关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广州:中山大学,2005.

[5] De Bernardo RL,Aldinger CE,Dawood OR,et al.An E-mail assessment of undergraduates’attitudes toward smoking[J].J Am Coll Heal,1999,148(2):61~66.

[6] Tamim H,Terro A,Kassem H,et al.Tobacco use by university students,Lebanon,2001.Addiction,2003;98:933~939.

[7] Akvardar Y,Demiral Y,Ergor G,et al.Substance use in a sample of Turkish medical students[J].Drug and Alcohol Dependence,2003,72:117~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