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预算编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预算编制范文1
传统预算去执行的审计具有以下的局限性:首先,传统预算的执行审计以用合法性作为主要价值判断的标准,着重查处被审计单位的预算执行过程中违法违规问题,却不是审查评价资金的使用是否具有效率,并且能够达到预期的目标和资源配置是否合理和有效果,这些可能会导致被审计单位会放弃更高、更有效价值标准,导致审计工作偏离预算和执行审计本身存在的价值。
看传统的预算执行审计,大多情况下是在项目决算时,与预算完成的实际情况作对照,然后作出适应性的评价,所以多是事后审计,与其他事后审计的缺点大致相同。可能存在违法、违规或低效益现象,难以纠正,或在纠正时需付出极大代价,造成预算资金使用低绩效。传统预算的执行审计,是短期资金管理重点的审计,审查年度是否合理安排预算的资金,对已安排的资金使用过程与最终结果却关注很少,着重对某些金额大、跨年度项目资金的缺乏长期监控与效益的跟踪评价。预算执行的绩效审计完全克服了传统的预算执行审计的局限性,这是预算执行审计与绩效审计的互相结合,在预算执行真实、合法地完成审计监督的基础上,对预算执行的效率、效果和效益等进行客观地、全面地评价,提出管理的意见与建议,使其具备合法性和效益性,强调这是对预算编制、执行与结果的全过程审计。
预算编制的绩效审计
(一)预算编制需遵循绩效原则
“绩”和“效”这是绩效预算包含在内的两个非常重要的要素。“绩”是指审计客体业绩,也就是“产出”的“量”与“质”。“效”则是指单位资源的“投入”与其实际上所实现的“产出”,这其实就是预算的主体资源与占用的效率以及耗用资源的效率。截至目前,我国的许多高校在进行预算编制时没有遵循绩效原则,预算编制的时候,盲目搞平衡、去大型投资的项目缺乏可行性的论证,资源配置并没有考虑关于学校整体发展的需求,严重的重复购置与建设现象,致使资金使用效益低,乃至出现资源闲置或浪费现象。预算执行的绩效审计的有效性,需要预算编制遵循着绩效原则。
(二)绩效预算的编制审计
绩效预算,它以可衡量的绩效基础于政府预算上建立。但是,我国高校部门预算的编制方法仍然是投入到预算,重心已经放在争取预算的拨款,却对预算执行过程中资金产出与效果的关心不够,资金分配之后,缺少有效地跟踪问效,至于预算多少与绩效之间毫无联系。预算浪费是最大浪费,因此高校预算的执行、绩效的审计应该从编制的绩效预算开始,编制绩效预算的时候不考虑原来的项目、在完全不顾及历年基数的前提下,把学校本级和所属部门的预算在年度实际所需前瞻性的人头经费、公用经费与建设修缮开支等等,那些前期可预见的,又十分必要的支出,以轻重缓急为标准去分类和分档,并且要逐项进行测算和相关的论证,之后按类、项、款分别详细列示资金数额和用途。作为审计部门,需主动了解预算编制情况并要求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合理性,对所采用定员、定额的标准的科学、合理与符合实际情况等进行检查,提出意见与建议,实施并明确各级的经济责任制,保证了预算的编制质量,也为准确评价各个审计客体预算执行的绩效打下了良好基础。
高校预算执行绩效审计
(一)对预算、执行绩效审计的目标进行准确定位
审计目标的准确定位,在现今为预算执行绩效审计总体上确定了重点与方向。预算执行绩效及审计,要围绕着国家宏观经济以及现在审计形势,由学校的目标来确立审计目标。结合制度的改革,审计学校收支的真实性与合法性,并以此作为基础对资金支出、资金效率重点审计。分析、考核并评价资金的使用效益,检查预算支出的合理、合规,突出审计资金支出低效益,使用是否分散,以及其他对学校的发展有妨碍的问题。优化支出结构,使审计目标由真实性、合法性逐步向效益性发展,提高使用效益,这实际是预算执行的绩效审计战略目标。
(二)高校预算审计的评价体系
高校预算执行绩效跟踪审计,评价经费支出、使用效果及影响,以支出“结果”以及“追踪问效”为导向,通过定性的分析以及定量的评判为手段,依赖科学、合理且有效的评价体系实现。绩效审计评价指标有:指导性总体评价标准和具体评价指标。总体评价标准以预算资金审计的根本性和指导性为原则和标准,是审计人员在跟踪审计中的衡量与评价标准,作为指出审计意见与结论的依据。总体的评价标准,具体包括以下内容:国家法律法规中的方针政策;学校的标准;审计工作目标与计划;以及其他同类单位项目的先进水平;年度审计建议或成果等等。高校绩效审计总体评价标准是评价预算资金使用效益的依据,但却不能对预算资金使用效益的程度进行说明,所以急需设置能够协调发展的具体评价指标。对于高校绩效的评价体系,我们就可以采用平衡计分卡评价与关键绩效指标互相结合的策略,可以将我国高校绩效战略目标进行划分,分为教学、科研、自筹、资产、校产和声誉绩效等几大层次。在这之后,对这六大层次之中更加详尽关键的绩效指标,对于预算执行结果需要加以衡量,在一些看似极其细微关键点去衡量预算的执行效果和资金的使用效率。
(三)以资金的流向为切入点进行绩效跟踪审计评价
可以说,预算执行审计其规模相对来说较大,而且这一程序的时间较长,涉及到的环节也很多。必须在审计全过程中紧扣“绩效”,因此要紧抓以下三点。
1.审计对象。重点选择对预算金额大的对象进行审计,或者是对特殊部门掌握的资金进行审计。
2.审计内容。审计预算的收支外,需部分去审计预算的执行影响比较大的专项的资金。按照发现或者是掌握的线索,提供重点,加强预算资金安排、管理与使用情况审计,充实预算执行审计。部分的专题,可以采取年度滚动审计方式,同时,再利用审计资料,即使在时间的安排上,也要注意与预算执行的审计之间进行有效衔接。
3.具体审计实施。在审计的具体实施过程中,要针对不同部门,对不同审计的重点进行确定。这个过程中可以选择相关部门关注或急需掌握,需解决热点,焦点与难点的问题,来开展针对性较强的、合理的审计。资金使用问题比较凸显的,可以作为一个专题,促使资金的掌管与使用部门建立完善制度,促使资金使用的问题得以纠正。对于审计方法这一方面来说,我们可按照差异较大的设计目的,来进行项目的审计以及相关的专项审计开展。其他问题,或某项资金的开展专业审计,有利于对审计广度的大范围拓展,也便于对高校预算进行更全面的审计,发现其中的共性、普遍性与倾向性或与其相关的问题,也能够很大程度上促使问题能够在较大的范围内得到更好、更科学的纠正,利于相关部门管理加强与改进。灵活性较强,材料真实可靠,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一般审计上的不足之处,能够从更高、深、广、宏观等层次上,全面、客观、充分地反映、揭示或披露一些相关情况,或者是出现的问题。
(四)预算执行结果绩效的审计
审计客体管理活动的最后结果,到最后必须都要映射到效果上。预算执行的结果也包括产出与影响,当审计的实践中,审计人员应严格区分这其间的两类结果,去实施产出审计与影响审计。
1.产出审计
产出审计即“审计人员检查政府耗费公共资源之后,实际所生产的产品、又或者是所提供出的服务”。更详细进一步说,其实就是通过把项目最终的实际产出与事先所预期的目标进行详细的比较,用来去分析与评价项目预先的既定目标是否得以实现,又或者在一个什么样的程度上得以实现,分析和评价实际的产出与项目的目标是否保持着一致。但是,通常我们的审计人员,仅仅去分析项目的目标实现的程度是不够的,最重要的是,还必须要弄清楚实际的产出和项目本身关联程度是什么样的状态,以确定产出到底是否由项目的本身造成。假设我们所观察到,又或者被审计单位说明项目实际的产出和项目本身不存在任何必然联系,这样,“产出”应从审计产出中删除。另外,我们在进行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须比较实时的产出量和资源投入量,以此衡量审计的客体资源,以及深入了解使用效率,这是绩效预算审计的基本要求之一。
2.影响审计
影响审计是分析目标群体行为和态度等变化对项目产出所带来的影响进行关注,审计目标很大程度上在于衡量产出后的效果。“产出或服务都明显的已经对人、制度和环境产生了良好的影响,也就是说它产生了较好效果,或者也可以说质量比较好”。审计重点是不但要对产出效果审查,还要审查其是否已经达到绩效预算所规定的要求,衡量出产出与目标群体要求是否相符,是否让目标群体的关心、需要以及他们的期望得到了满足。
预算编制范文2
关键词:预算管理;预算编制;财务预算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浅谈财务预算编制方法
收录日期:2012年11月23日
夫子曰“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我国早在战国时期就出现了关于预算管理的管理理念,意思是不论做什么事,事先有准备就能成功,不然就会失败。事前做好计划对企业各项经营决策是至关重要的,企业经营过程中对每个决策在实施前都要做严密周全的经济性评价,预计该项目盈亏情况,最终选择最优投资策略,达到企业收益最大化。
一、我国预算管理现状
由于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影响,我国大部分企业一直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预算管理,虽然部分企业开展了预算管理,但在实际操作上仅仅限于粗略的事前预计,缺乏科学性。而且这项工作一般由财务部兼任,未设立专门的预算管理部门,这样的预算具有较大的弊端,体现为销售和成本费用不匹配,预算在执行过程中没有具体计划可依,实际与预算偏差很大,最终只在事后讨论如何吸取教训,而不是总结经验。随着全面预算管理的发展,部分大型企业已经认识到预算管理的重要性,设立了专门的预算管理机构,制定了相应制度及实施细则。虽然我国企业预算管理尚不完善,但是预算管理雏形已经基本形成。
二、财务预算编制
所谓财务预算,包括销售、生产、人力、费用等各项预算,按照会计核算方法将其编制成预算报告,并列示对预算报表具有辅助说明作用的信息,经企业领导班子签署后下发各责任部门实施。以下对各项预算编制进行详细论述。
1、销售预算编制。编制预算都以销售预算为龙头,销售收入确定,整个预算工作就确定了一多半。销售预测受国家政策导向、行业需求总量以及企业行业占有率等因素影响。国家对行业发展进行宏观调控,鼓励新型高新技术、新能源及关系国计民生的行业发展,遏制高能耗、高浪费及发展过盛行业的发展。在预测销售时首先要了解国家对企业所涉及行业的政策导向,由此估计行业年度需求总量,再根据企业所占市场份额估计销售总量,确定本企业销售结构、数量、单价,最后生成销售预测报告。销售预测要与产能相匹配,并且选择边际贡献率高的产品进行销售,最后与生产相匹配的销售计划为确定销售预算。
2、生产计划编制。生产预算一般是在销售预算确定后开始编制的,企业一般称为排产计划,根据“库存量+生产量=销售量”原则来测算生产需求量。由于在实际情况中企业的库存都可能是为特定客户而储备的,所以虽然期初库存量较大,但是可能仍需要大量生产,编制生产计划的时候要特别注意。生产计划根据销售计划安排,保证期初库存+本期生产>本期销售。
生产管理部门根据企业现有人力、场地、设备条件测算最大实际产能,当产能大于生产需求量情况下,则可以进行详细的排产计划。如果产能小于需求量或者缺乏特殊设备情况下,则需要考虑是增加设备提高产能还是采取委托加工形式进行生产,在这两者之间进行比较选择成本较低者。增加设备需要测算该产品的销售利润在未来期间是否能够收回投资额并取得预期利润,如果未来销售总量所产生的利润无法弥补设备等投资总额,那么即便是边际贡献及利润率高于委托加工形式,那也是不可取的。
3、材料成本预算编制。一般情况下,材料成本占产品总成本的70%左右,所以准确的预算在销售与生产确定的情况下材料成本的准确率对预测结果影响很大,材料成本预测按照以下步骤:
第一步:预测材料定额成本。首先需要建立产品的产品结构,一般称为BOM是指产品所需零部件明细表及其结构;再根据材料的市场报价计算出BOM的定额成本。
第二步:根据历史数据统计出材料损失比例。此部分为生产过程中的合理损耗或由于操作不善产生的材料损失,计入生产所需材料总成本。
4、人力成本预算编制。人力费用一般分两类:一类是管理人员人力费用,此类人力费用一般不因产量变化而变化,是固定不变的,预测时可根据现有管理人员费用总额预测;第二类是直接人工人力费用,直接人力费用随产量变动而变动。预估直接人力费用可根据标准小时工资率来预测,标准小时工资率是根据企业平均工资水平测定的,此方法需要技术部门给定产品生产所需理论工时。直接人力费用总额=小时工资率×产品生产周期×生产总量,如:小时工资率为20元/小时,1月A产品生产量为1,000件,每件产品需要100小时,那么需要人数为1000×100/21.75/8=575人,需要人力费用总额为575×21.75×8×20=200万元。但是,由于企业是一个连续的生产过程,加上部分企业受季节影响较大,即便是不同期间内产量波动悬殊,也不能简单根据产量计算人力费用总额,要根据合理的方法削减或增加相应人力费用,力求接近实际。
5、各项费用预算编制。各职能部门根据销售、发运、生产计划测算与之相匹配的资金需求及各项费用支出计划,编制方法可采用零基预算、增量预算等方法。费用一般分为变动性费用与固定性费用两类,第一类是跟产量增减变化有关的费用,比如:水电费、劳保用品、低值易耗品、运输费、机物料消耗等,这部分根据单位产品所耗用量估计预算期间费用总额。第二类是跟产量增减变化无关的费用,比如:管理人员工资、折旧、广告费、招待费、各项税费(不含增值税、所得税等),固定费用预算一般是以历史数据作为基础,对预算期间预计出现的特殊情况在原数据上做相应调整。
6、预算报告编制。销售、生产、费用等预算完成后,预算管理人员按照会计核算方法编制出预算报告,预算报告含预算利润表、预算假设条件、预算附注及重要经济指标列示。预算报告最终提交企业决策机构,由决策层签署后下发企业各职能部门按计划实施。
三、结语
预算管理是现代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必要管理手段,完善的预算管理制度能够使企业在开展各项工作中更具计划性,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保证经营决策的顺利实施,最终实现企业收益最大化。
主要参考文献:
[1]吴昌秀.企业全面预算管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2]何瑛.全面预算管理体系框架和主要功能[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5.2.
预算编制范文3
一、高等院校部门预算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科研事业收入及其他收入等因素的不确定性,给财务部门编制收入预算带来难度
根据部门预算编制要求,凡应纳入预算管理的收入均全额纳入预算管理。但是,由于高等院校资金来源日趋多元化,科研事业收入主要是以科研项目争取的科研经费。高等院校每年都会通过各种渠道,获得大量的科研经费,科研经费的取得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难以预测收入数额,把科研经费列入“部门预算”范围,工作量和难度都很大。其他收入主要包括:投资收益、捐赠收入、利息收入等,由于实行零余额账户等原因,这些收入均具有不确定性,给财务部门编制收入预算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二)预算编制方法不科学,导致财政部门下达的预算与决算目标偏离较大
下达的部门预算是由预算内资金、预算外资金、非税收入、上年结转专项资金组成。部门决算按高等院校会计制度规定包括所有的收支,如财政拨款、上级补助收入、事业收入(含预算外资金收入)、其他收入(从其他部门取得的财政拨款)。目前大部分高等院校采用的是零基预算法,这种编制方法导致与决算编制存在差异,难以进行绩效考核,容易造成预决算无法对比、预算执行差额存在就是合理的假定,从而在客观上造成一所学校预决算收支差额大,使预决算目标偏离较大。
(三)预算科目设置和使用不规范,预算科目细化不够完善
预算编制人员在编制预算时,经常以项目名称设置预算科目,没有严格按照高等院校会计制度规定设置和使用预算科目,在预算科目设置和使用上往往具有随意性,造成高等院校会计核算和预算管理相互脱节的现象,不利于年终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对比和分析总结,并影响了高等院校内部的经济决策和实施内部管理制度提供信息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四)预算定额标准不科学
预算定额标准不科学主要表现在:一是缺乏预算定额项目体系。目前,部门预算虽然项目分类较细,但没有针对高等院校预算定额的项目分类系统。二是定额项目太粗,而且定额过低。高等院校部门预算定额主要参照行政相关预算定额。支出预算编制缺乏量化分析和科学论证,缺少明细支出科目,不利于预算的执行监督。
(五)预算编制时间短
充足的编制时间是保证编制质量的重要条件。目前高等院校编制部门预算在“一上”时只报送项目支出预算和非税收入征收计划,“二上”时报送基本支出预算和项目支出预算。预算编制的时间大约为2—3个月,由于时间短,有些预算项目和指标论证不充分,缺乏民主程序,造成预算安排的先天不足,致使执行中问题不断出现,或追加经费、调整预算,冲击了预算的正常执行,影响了预算的严肃性。
(六)预算编制执行缺乏监督力度或执行不到位
高等院校的预算编制大都是通过各部门申报,财务部门汇总,经高等院校校长办公会讨论通过后上报;财政部门批复后,按批复执行。在编制过程中,高等院校的领导层、各部门以及财务部门是预算编制的参与者,缺乏监督机构对所提交预算的合理性、准确性和科学性进行可行性论证,预算编制必然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在预算执行的过程中,虽然一些大型的专项开支,经过了高等院校审计部门的审计,但对于零星的、进度时间长而累计支出又大的项目则缺少监督,并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问题的出现或造成浪费。尤其是对预算下达后的执行进度缺乏跟踪、分析,使预算执行情况成为盲点,导致预算执行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影响了预算的权威性和有效性。此外项目预算长期以来在专项支出预算的安排上往往是先由财政给一定的额度,再由主管部门将资金落实到具体项目或执行单位。许多项目并没有经过可行性论证和绩效评估就安排了预算,有相当一部分专项资金在部门预算中未进行可行性论证,在执行中缺乏充分理论依据,影响了预算的严肃性。
(七)后勤服务中心相关收支均单独核算,没有列入高等院校的部门预算
由于后勤社会化,高等院校后勤一度准备剥离高等院校,因此,在2000年所有高等院校都将后勤财务单独设置并进行独立核算。高等院校的部门预算也一直都是只编制后勤人员的人员支出和公用支出,而后勤服务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及相关支出均没有列入部门预算,导致部门预算并不能真正反映高等院校的收支全貌。
二、强化高等院校预算编制的对策
(一)加强预算编制的科学性
随着教育事业的日益发展,预算涉及的内容更加多样化,预算编制应在坚持“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下,收入预算既要贯彻积极稳妥,又要坚持资金来源多样化,使自筹收入尽可能地逐步增长。项目支出预算要充分体现高等院校事业发展的规模和方向,尽量加大教学和科研的投入力度,为全面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服务。积极推行零基预算的编制办法,零基预算即个人工资性支出按预算定额标准核定,尽快制定适合高等院校生均定额标准,经常性专项和一次性专项,制定滚动项目发展计划,将年度预算编制至具体项目,预算更加科学、合理,从而使资金使用更有力于学校发展,使资金发挥更好的效益。零基预算对完成学校的各项工作目标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更有利于提高高等院校资金的使用效益。在预算的编制过程中,要从下到上,再从上到下两个过程相结合,从而增加预算指标的可信度。同时高等院校要积极研究建立包括预算数据库和项目库的预算管理信息系统,逐步推行重点项目规划和立项论证评估、绩效考评机制,进一步提高资金监管的效率,从而切实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二)采取多种有效措施,管好预算外资金
编制预算外资金来源和按“收支两条线”规定使用资金,并做到收支平衡,从而有计划地进行管理和使用。预算外收入必须按国家规定的制度执行,不得擅自扩大使用范围。各高等院校应按规定把属于预算外的所有收入纳入部门预算,层层汇总,报主管单位和财政机关审批后执行,做到年度有计划,执行中有批复,年终有决算。预算外资金是自行筹集,并按照有关规定用于相应支出的资金,对其管理必须坚持“先收后支,量入为出,自求平衡,略有节余”原则。同时,要明确必须按“收支两条线”的规定比例分配使用,不得擅自更改分配比例,努力提高预算外资金的使用效益。
(三)细化和规范预算科目,提高预算的透明度
为了提高预算真实性,增强预算权威性,要不断完善预算科目,各部门将所有收入和支出全部细化到具体项目,细化预算的科目,尽可能分到“款、项、目、节级科目”,也就是在编制预算时将各项财政收支落实到最末一级科目,并分解到预算单位、项目和人头。严格按照预算组织收入、安排支出。收入科目要反映财政拨款、预算外资金、非税收入等收入状况,支出科目应能反映资金的最终用途,工资福利性支出、商品和服务性支出、个人和家庭补助支出、项目经费都要有相应的科目,有利于监督预算的执行。
(四)对所属各预算部门提出明确的编报要求,设计出科学、简明的表格体系
使用报表体系能全面反映单位所有收支活动。如上报部门预算前,要召开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和经办人参加预算编制会议,把编制要求详细讲解清楚,并对申报内容、程序提出统一规范的要求,使预算编制工作更合理、透明,增强部门理财的参与性、自主性和责任感,做好绩效考核,为高等院校的部门预算编制奠定基础。
(五)增强预算执行的约束力,完善部门预算的民主性和监督性
通过计算机信息网络的开发应用,可以建立以部门预算为主的预算编制、预算调整、预算执行管理系统,实现预算编制由粗到细、由定性到定量的转变。同时各部门在预算执行过程中要接受高等院校评审专家和财政部门、审计部门的监督和检查。在执行过程中,可采用电脑系统对各单位、各部门用款计划实时监控,对于执行中出现的某些特殊情况,及时编制追加调整预算,并进行审核,建立起一套自上而下、层层控制、层层畅通的信息传递与反馈网络,使预算不仅体现高等院校和上级主管部门之间的控制关系,而且还要反映高等院校对本单位部门预算执行情况的绩效评价。
(六)尽快推进人员、项目预算,动态管理,形成涵盖面广、数据结构统一的收入支出动态库
建立高等院校项目预算数据库,根据项目预算属性分成经常性专项和一次性专项。科研经费、贴息贷款、大型修缮等为经常性专项,一次性专项主要是根据高等院校发展规划需在当年购置的设备、引进人才、小型维修费等项目。人员信息包括每位职工的姓名、职务、年龄等情况。在核实编制和人员的基础上,考虑政策性调整和增资等正常变化因素,根据人员构成情况划分不同类别,分别确定人员经费标准。
预算编制范文4
摘 要:本文概述预算编制监督的内涵及缺位表现,分析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编制监督缺位的原因,探讨推动预算监督缺位整改的可行路径。
关键词 :预算编制监督 缺位 中小企业
一、预算编制监督的内涵及缺位表现
预算编制监督是预算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预算编制环节为目标对象,通过各种方式确定预算编制的合理、准确、科学,确保预算编制能有效为预算管理提供适当的预算方案,支撑预算管理的正常进展,进而为组织发展目标的实现提供某种保障。
虽然,从理论上来说,预算编制监督是预算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一个环节,在部分企业组织尤其是中小企业内部基本上处于缺位状态。主要有如下几个表现:
一是部分企业组织压根没有推进预算编制监督的意识,笔者接触的部分中小企业管理层及财会人员表示没想过这回事。
二是部分企业虽有监督预算编制的意识,但缺乏具体行动,部分中小企业的预算管理制度只是简单的说明了预算编制原则、依据等,没有提及预算编制监督或审核的事宜,财会人员即便有心也无从推进。
三是部分企业虽然在制度层面明确有预算编制监督或审核,但是在实务层面基本上起不到作用。
四是在研究层面,大多数研究者在谈及预算管理监督的时候会提及预算编制监督问题,甚至给予适当强化语气。不过,在具体探讨论述中往往选择性地将预算编制监督问题遗忘。正是因为这种研究范式,百度百科在解释预算监督的时候,将预算编制监督列为内容之首,但列示预算监督形势和程序的时候却不再提及预算编制监督问题。
二、预算编制监督缺位的原因
之所以普遍预算编制监督缺位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很多,对于中小型企业来说主要有如下几点:
一是部分企业对预算管理的重视程度问题。在预算管理成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广为接纳的如今,部分企业推进预算管理不是基于自己企业发展的需要,而且比较盲目跟从潮流的结果,在暂时性的热情背后缺乏切实的重视。在这种情况下,很难谈及落实预算编制监督问题。
二是部分企业的预算管理水平问题。对于特定企业组织来说,预算管理的实践及深入需要一个或短或长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发展进展速度也因企业的不同而不同。部分企业的预算管理或起步晚,或发展缓慢,暂时性的形态及成果不够到位及全面,预算编制监督暂时性的处于缺失状态。
三是治理与管理结构问题。治理结构的健全及管理结构的完善是制约企业预算管理发展程度的关键因素,其中治理结构决定了预算管理的宏观定位,管理结构决定了预算管理的具体落实。在治理及管理结构不乐观的部分企业,很难进行到位地推进预算编制工作,导致预算编制成为领导拍脑袋或者相关人员闭门造车的结果,这种情况基本上谈不上预算编制监督问题。
四是规模限度问题。大多数中小企业的规模不大,其中部分建立时间较短,在机构设置及规章建制方面的境况不如意,长期局限在一定规模水准内的中小企业在机构设置及规章建制方面的潜力也比较有限,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其业务开展具有较大的浮动性,预算编制及执行本身存在困难,也缺少有监督及审核预算编制及其方案结构能力的员工,甚至没有条件设置类似岗位。
五是内控执行问题。部分中小企业在预算管理制度中比较明确的点明了预算编制草案审核的环节及相关事项,在具体岗位设置及职责说明中也进行了相关配置,甚至出具了流程层面的细则,预算编制监督方面的内控构架相对完善,但却因缺乏有效的执行力,导致无法落实。
六是顶层设计问题。虽然,预算管理和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等一样成为时代熟语及时间层面的宠儿,但在国家制度规程层面的顶层设计中,却没有预算管理的专项制度,对企业预算编制监督问题也没有任何国字号的文件强化倡导,导致部分企业有采取选择性忽视的空间和理由。
三、推动预算监督缺位整改的可行路径
对于如上所言的各方面问题,治理结构、管理结构及规模局限等均属于暂时很难改观的问题,预算编制监督缺位这个微观问题并不能成为整改这些问题的充分理由。所以,推动预算监督缺位整改应该从其他方面着手,具体而言需要注意如下几点:
一要强化意识。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关键是要强化高级管理层的主导人士对预算编制及其监督的认知和了解,应该让这些关键先生充分意识到预算编制环节问题的危害,籍此意识到预算编制监督的重要性、必要性和迫切性,以打造推动中小企业预算编制监督工作的最深层动力。
二要厘定制度。将关键的推动力转化为预算编制监督工作的持久推进,需要公司层面的规章制度来固化及明确化。对此,主要是修正或完善现有的预算管理制度,在预算编制原则、注意事项等内容的基础上,详细的厘定程序,将董事会项下之预算管理委员会、领导班子、财务部门及其他相关方监督或审核时点、方式融入预算编制的具体流程中尽量确保实现事中甚至事前监督。
三是完善标准。为了提升相关制度在执行层面的可行性,也为了提升预算编制监督的科学性及精细性,应该详细规范说明各主体在各时点监督或审议的关注内容、监督程序及标准。这些内容可以考虑直接写入预算管理制度中,也可以考虑成为预算管理制度的独立附件,还可单独编制成内部人员使用的独立小册子。
四是确保执行。对此,主要应该从四点着手:一是确定专人负责预算编制监督事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考虑设置专岗。二是明确相关负责人员的相关职责,并将履职情况纳入个人工作绩效评估中。三是加强相关档案管理及保存,确保预算编制过程中出现的预测表、计划表、指导文件、各时点的草案、相关会议及活动记录等完整而真实,为预算编制监督提供便利。四是鉴于预算编制程序自上而下及自下而上的复杂性,预算编制监督需要接洽公司各个层面的人和事,应给予比较充分的资源支撑。
五是评估反馈。应该将预算编制结果评估融入预算执行评估中,具体而言就是在评估预算执行的时不仅思考预算执行的问题,更应该思考预算编制结果预算方案的科学性、合理性及科学性的问题,倒逼实现预算编制环节的评估。在预算管理终了阶段,可以根据具体评估情况,形成对预算编制的总体评价报告,以深度推进预算编制监督,同时打造后续预算编制监督推进的动力。
参考文献:
[1] 陈弘. 三管齐下,完善企业预算管理体系[J]. 会计之友(下旬刊). 2010(10)
预算编制范文5
企业目前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普遍存在生搬硬套、制度僵化、执行不到位、流于形式等弊病。一方面企业没有建立与组织体系相匹配的预算管理体系,所以不能够有效地平衡各部门、各岗位成员的工作计划、预算管理责任和权限,协调预算执行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另一方面企业编制的预算缺乏弹性,难以适应新业务、新市场的需要,尤其在复杂多变的经营环境中容易与生产经营脱节,影响预算执行的效果。全面预算管理一头连着市场,一头连着企业内部,建立合适的与企业自身发展相适应的个性化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至关重要。
当前,我国企业在预算管理信息化方面还处于初始阶段,没有建立起与企业ERP系统相融合的预算管理体系,影响了预算管理的时效性。全面预算管理需要借助先进的技术和方法,来提高预算编制的精度,更加及时地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反馈,确保能够全面跟踪、监控预算的执行情况,这就需要企业提高预算管理的信息化水平,更全面、更高效地收集、处理相关信息。
成品油经营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对策:
1.全面预算目标的确定。全面预算管理目标的确定,要求预算管理部门必须充分了解企业发展战略和中长远规划,从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来统筹考虑,科学定位,构建多层次的预算管理目标体系。全面预算管理目标应具有多样性,以便更好地反映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例如包括利润水平、成本控制、资产应用水平等财务指标,也包括企业管理效率、市场份额、公司成长能力等非财务指标。全面预算管理目标应根据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找出不同阶段的工作重点,做到有的放矢。比如,处于成长期的成品油经营企业,其全面预算管理目标的重点应该放在销售预算上,一方面稳定目前拥有的客户群,以更低的维护成本和更优质的服务来提高市场的竞争力,另一方面对市场进行更精细的分析,挖掘发展新客户尤其是终端客户,从而更有效地扩大销售的规模,占领市场,做好风险的防控,提高效益。
2.全面预算的编制。全面预算编制是否科学、合理,对于预算执行的效果有着重要影响。全面预算的编制必须在预算目标的指导下,与所处行业、发展规划密切联系,与经营管理特征相结合,从大的方面入手,逐步细致地编制。在编制的方式、方法上,要不断改进和创新,并发动职能部门、责任中心和岗位个人参与到预算编制过程中来,灵活采用固定预算、弹性预算、零基预算、滚动预算等预算编制方法,借助企业ERP系统,及时反馈、全面掌握各方面的经营管理信息。成品油经营企业的预算编制,可以以销售为起点,把销售的预算作为对采购、成本、费用、存货、债权债务、投资、筹资等预算的基础。根据企业近期的战略目标对经营上的要求,制订年度拓展业务的目标,以老客户订单保有量结合新客户发展目标来确定销售量和销售结构,确定合理的存货水平,从而预测采购的规模和进度。分析国际国内油价的走势、市场需求以及同行的竞争状况,参考历史数据分析油品毛利水平的变化趋势,预测企业的盈利水平。分析供应商和客户的信用条件以及赊购和赊销的风险,预测债权、债务的规模,计算企业资金缺口的需求量,预测对外筹资的结构和规模。分析预测金融市场的行情,包括信贷政策、利率水平、额度使用条件、各种付款方式的使用成本,评估自身对债务风险的承受度,预测融资的成本。根据业务发展规模,预测在人力、物力方面保持适度匹配所需要增加的投入。在这个预算的过程中,业务部门、人事部门、财务部门、技术部门等都各施其职,互相配合,为预算的有效执行打好基础。
3.全面预算的执行。全面预算管理的关键在于落实,只有将预算项目落实到企业经营生产的第一线,包括采购、生产、销售、服务等环节中,才能真正发挥预算管理的作用。成品油经营企业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关键是随时掌握采购、销售的进度,对预算执行效果差的,要积极寻找和分析偏差的原因,及时对年度预算或实际经营管理行为予以修正和改进,以便进一步加强预算实际执行与操作阶段的管控,特别是形成利润的关键因素和现金流量的管控,最终实现公司年度预算经营目标。同时可以利用ERP平台来实现预算管理系统对数据的动态化处理,加强企业对于实物资产和资金的管理,有利于实现对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全面控制。
预算编制范文6
关键词:预算编制;销售观起点论模式;利润观起点论模式
预算管理是公司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实现内部控制,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搞好预算管理的关键在于确定预算编制的起点。随着现代公司制度的不断完善,我国上世纪80年代从西方引入并运用的销售观起点论的预算模式在理论和实务上都表现出很大局限性,应通过利润观(或每股收益)起点论的预算模式加以改进。
一、销售观起点论的预算模式的局限性
以销售为起点的预算模式是指以销售预算的结果为起点,分别编制销售预算、生产预算、成本预算、利润预算、现金预算等的一种预算编制模式。这种模式以市场为导向,以销售为基点,适应市场状况,得到普遍采用。然而,这种模式在理论和实务上存在以下致命缺陷,不能达到强化公司内部控制效率,提高公司价值的预算管理目标。
(一)销售观起点论的预算模式所依据的假设不具有现实性
销售观起点论的预算模式隐含的两个假设是:(1)预算编制者具有强烈追求无限利润的动机———其唯一限制是销售;(2)销售与利润的增减变化具有一致性(于增彪,2002)。现代公司制度下的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委托契约、公司利润内涵都内生地决定了这两个假设都没有存在的现实土壤。
现代公司制的主要特征就是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是一种委托关系,双方存在明显的信息不对称现象。所有者关心的是投资的回报,而经营者则关心自身的效用最大化(如报酬、社会薪金、隐利等),一旦两者发生冲突,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理性经营者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就有可能发生。在预算编制上,公司所有者处于直接生产经营之外,经营者编制预算并执行;所有者当然追求利润,而经营者就不一定像所有者那样在任何情况下都去追求利润,他往往从自身当前利益出发进行管理决策。或者不计成本和风险,片面追求销售的增长,不正常扩大市场而导致利润下降,甚至亏本;或者在可以开拓市场增加利润时,极端保守,怕冒风险有损当前稳定报酬而对市场机会视而不见。可见,作为预算编制者的经营者具有强烈追求无限利润的动机的假设是不能成立的。此外,将销售视为利润的唯一限制也不合理,至少利润目标须考虑销售与成本两方面因素。
公司利润的内涵内生地决定了销售与利润增减变化并非简单的一致性关系。从数量上看,利润=(销售)收入-成本,收入的增长并不必然导致利润的增长,须考虑对应的成本变化情况,过分追逐销售,造成对市场的过度开发,忽视对成本的管理,会因经营风险过大而陷入困境。山东秦池酒厂通过夺得中央电视台的广告标王,迅速占领国内白酒市场,但2亿元的广告成本却压得它销声匿迹。从质量上看,利润是否会带来净现金流量的流入是关键,否则,利润增加往往成为呆账、坏账,造成虚假繁荣的陷阱。最后,从利润与公司战略关系看,需要考虑不同的战略类型及其相关影响因素对利润的影响,如市场竞争程度、规模经济、政府政策等,不仅仅是销售的问题。
(二)销售观起点论的预算模式所反映的经营观念的落后性
公司经营观念经历了产品经营和市场经营两个阶段,正处于向资产经营转变的时期。资产经营是指把企业拥有的一切有形和无形资产通过流动、裂变、组合、集中等方式进行有效地运转,以实现最大限度的资本增值。它强调要考虑资产的机会成本,在社会范围内优化资产产能配置,使各生产要素及其组合市场化,达到整体资产收益最大化。销售量决定生产数量的预算编制思路,使得公司内部在是否生产(或外包,公司产能转移),如何生产,生产多少决策上处于被动地位,不能主动从本部门资产实际产能出发,结合公司目标利润(或每股收益)进行成本效益考核和模拟市场核算,决定本部门资产收益最优化生产预算。
(三)销售观起点论的核算模式可分析的视角具有狭隘性
首先,这种预算模式与公司财务指标体系相分离,仅反映销售及相关的计划的执行情况,不能运用财务指标进行经常的预测、反馈、对比分析,为公司的高层管理者提供资产运营、财务状况的及时信息,提高管理、决策质量。其次,这种预算基本上没考虑外部信息使用者,既不能通过预算信号向外部信息使用者发出企业现时和未来价值的信息,又不能通过外部相关市场的对管理者经营的施加约束,缓解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委托治理困境。
二、利润观起点论的预算模式的优越性
利润观起点论的预算模式就是以目标每股收益或利润水平为起点,分别编制收入预算、成本预算,进行反复平衡,直到实现目标利润为止的预算编制模式。这种预算模式,不仅有助于提高所有者和经营者对公司计划和控制能力,改善经营管理来影响公司股价,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而且有利于解决公司委托问题,提高信息披露的有用性。
(一)利润观起点论的预算模式将所有者利益与公司的经营活动结合起来,从而将预算与企业的战略衔接起来追求利润是公司经营的基本目的之一,公司战略归根结底是为了保持或增加公司的盈利能力。在两权分离的情况下,所有者的利润追求不一定是管理当局的目的和方向;而利润观起点论的预算模式可以在目标一致的最大可能限度内保障管理当局的经营决策、对公司战略的设计和实施符合所有者的利益。
(二)利润观起点论的预算模式可以强化公司各个层次的经营管理
按照杜邦分析法的思路,每股收益综合而详细地反映了公司的经营状况。实际上,在杜邦分析法下给出的是投资报酬率,增加负债率就可以得到权益资本报酬率,进而得到每股收益数据;反之,从每股收益推出投资报酬率,该指标经过杜邦分析法的层层分解后,各指标所组成的体系就与公司经营的各方面息息相关,通过控制每股收益就可以控制整个公司的经营活动。通过对财务指标体系经常的预测、反馈对比分析,可及时为公司的高层管理者提供资产运营、财务状况的反馈信息。
(三)利润观起点论的预算模式顺应资产经营的趋势
以每股利润为预算的起点,内在地强调公司经营结果必须达到资产提供者最低投资报酬率(资本的社会机会成本)的要求,否则,所有者就会采取各种形式撤走资本。
(四)利润观起点论的预算模式有助于解决信息不对称的委托困境
在我国,公司的财务预算由董事会编制,由股东大会批准,由总经理为首的管理当局负责执行。预算管理涉及三方主体,且三方的利益考虑和掌握的信息都不同,管理当局有更大的管理内部信息,董事会次之。如何通过预算管理降低信息不对称,协调各方利益关系,达到企业价值最大化?利润观起点论的预算模式提供了通过每股收益借助市场力量的思路。每股收益是证券市场的一个基础性的财务指标,它直接影响到上市公司的股票走势。股票价格的变动直接反映着公司执行预算,加强经营管理的效果,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公司管理当局的经营行为,对其造成外在的压力,促使其为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而勤勉管理。另一方面,管理当局也有通过每股收益引致股票价格变化表明良好经营的动机,这都有助于缓解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委托困境。
(五)利润观起点论的预算模式有利于与财务报告体系衔接,增强信息有用性
随着所有者对公司经营信息需求的增强,资本市场信息披露的规范,财务预算的披露问题就十分突出。在证监会要求所有上市公司均做盈利预测披露的情况下,对财务预算的信息需求不迫切;随着监督规范仅要求在配发、增发、发行可转债时强制披露盈利预测信息,财务预算的披露就显得格外突出。因为监管部门要求,凡在股东大会上提及财务预算的,也必须在股东大会决议中披露,这导致只在董事会上讨论财务预算成了普遍做法。我们认为,将利润观起点论的预算公开披露,可以增强财务信息的前瞻性、及时性和明细化,保护中小股东利益,为外部决策者提供更有用的会计信息。在期初编制的预算报告中的三张预算报表所提供的信息显然有助于对公司年度经营情况进行预测,从而分析股票价格,决定是否购买或持有。在期中,将定期或适时取得的预算实际进度报告或实际的三张报表与预算比较,确认差异并予以公开披露,为实现预算提供了保障,为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了基于期初预算所做的决策的修正信息,从而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与此同时,这种预算的数据结构与公司的组织结构是一致的,每一层次的单位或个人都对应着一定的明确数据,与其权利和责任相联系,从而使财务报告明细化。
三、利润观起点论的预算模式的可行性
利润观起点论的预算模式在西方发达国家早已盛行,它给了决策者更大的决策空间和视角,有助于协调管理层和所有者的利益关系,促使公司经营活动与公司价值最大化相一致。在我国,一般是以销售为预算起点,且大都不太成功。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以利润为起点的预算模式将更有适用性。实际上,邯钢经验就是一种利润观起点论的预算模式的成功运用。邯钢经验可概括为“模拟市场核算,实行成本否决”,运用到推法确定目标成本,即单位产品目标成本=(市场价格-目标利润);在市价外在确定前提下,首先确定目标利润才可确定单位目标成本,在预算编制上实际就是一种利润观起点论模式。
利润观起点论的预算模式的基本思路是,预算编制从选择投资报酬率、利润水平或每股收益开始,且这种选择由所有者与经营者分别进行,通过既定的程序协调决定,增强其可执行性。经营者依据协调后的指标计算成本总额和产品数量,拓展为包括成本预算在内的利润预算,与现金预算、资本预算一起构成全面预算。
参考文献:
[1]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第14号公告盈利企业分部报告[M].1976.
[2]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第131号公告企业分部及相关信息的披露[M].1997.
[3]陈毓圭。财务学术前沿课题[C].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4]余绪缨等。管理会计[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5]苏寿堂。以目标利润为导向的企业预算管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