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平凹高兴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贾平凹高兴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贾平凹高兴范文1

摘 要:一般来说贾平凹的创作常常被归为“乡土文学”,而对于“乡土”这一概念的内涵,随着时间推移,逐渐被赋予了新的意义。贾平凹小说中的“乡土”也从单纯的“农村”概念,走向“最后的精神家园”。《土门》中的仁厚村则直面了这一过程,最终成为被城市吞噬的村庄。而随着“乡土世界”的式微,作家在《高兴》中又塑造出一个新的进城者形象,同时也创造了新的“乡土”。如果说前者是现实中乡土的衰亡,那么后者则意味着作家的自主选择,当然我们还可以在其中看到更多可能性。

关键词:贾平凹;乡土;式微;城市化;新人

鲁迅在上世纪20年代对“乡土文学”有过这样的界定:“蹇先艾叙述过贵州,裴文中关心着榆关,凡在北京用笔写出他的胸臆来的人们,无论他自称为用主观或客观,其实往往是乡土文学,从北京这方面说,则是侨寓文学的作者。”1949年以后,文学被划分为各个题材领域,“乡土小说”被“农村题材小说”代替,并因此成为宣传政治运动、阶级斗争和社会主义优越性在农村的阵地。新时期以来,随着“文化热”、“寻根文学”的兴起,“乡土文学”又被广泛采用。当代作家对于“乡土”的关注是一贯传统,他们多从农村走出来,或在农村待过,其中贾平凹尤为突出。从最初的商州系列到《高兴》,甚至那些称得上城市题材的《废都》、《白夜》等小说,无不有“乡土”气息。但随着时间推移,“乡土”确实在发生变化,无论现实变迁还是作家主体精神世界的迁徙,都昭示着“乡土式微”。

先生说“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然而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城市化”开始成为“现代”与否的标志。贾平凹曾说“我估计将来随着时代前进吧,这个国家肯定会城市化,这是大趋势……”就是在这样趋势下,作家的创作已经开始映射出“乡村”这个古老聚落形式的式微。至于《土门》中的“仁厚村”,作为中国城市化的特殊聚落,“城中村”成为作家关照的又一“乡村”。小说开篇象征农耕文明的黄牛被杀掉并被分食,就预示了城市包围农村的结果。

在农村与城市的两相比较之下,城市的优越性被放大。尤其身处城中村,眼看高楼拔地而起,自来水龙头一开哗哗地流水,上厕所也不再十冬腊月冻屁股,都是村民们从未体验过的。于是乡村被厌弃,城市成为人心所向。然而从内心深处讲,中国传统的守土观念让他们不愿离开自己世世代代生存的家园,这里的生活方式以及人们的观念都是农村的,其价值准则也是农村的。然而代际差异产生了最初的裂隙,年轻人与老一辈对城市与乡村的不同看法与态度在这里精准地表现出社会现实,而作者则在代际的裂隙间无地彷徨。

《土门》的创作时间大约是在贾平凹游历江南之后。书中他借范景全之口说出“为什么一定要强调什么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南方的一些地方,城市和乡村已不截然那么分开了,农村的乡镇企业已经是在实行工业化……”这看似提供了一条可行的康庄大道,然而对仁厚村来说仍是杯水车薪。小说中成义领导村民建立大药房,基本上具备了乡镇企业的雏形,尽管这是建立在以云林爷为“仁厚村”之神的基础上,不可否认这给了仁厚村一个大大的希望。此外仁厚村有的是家家大院子,院内有住不完的空房子,可以租赁给附近工矿企业、机关单位的职工。然而这些都不能改变村庄被城市吞噬的命运,只不过让村民们过了一段脱离土地也还滋润的日子。

脱离了土地的日子,虽不能说它依然是乡土的,却也不能说是城市的,失去了土地的人们很有些找不到别的事做的样子,在他们眼中大概只有向土地讨食这一种活法。现实中处境尴尬的仁厚村,难道不也是变相地向土地讨食么?建立在土地上的房子被租赁出去,房租成为人们的生活来源而不必再下田劳作。城市与乡村不再界限分明,而处在这胶合的边缘,仁厚村乃至整个乡土世界都产生了大大小小的动荡,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在这动荡生产的尴尬中,现实的乡土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土门》的价值正在于它直面最锋锐的社会现实。作家以敏锐的嗅觉,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抓住了“都市里的村庄”作为书写对象。对“乡土式微”这一命题而言,《土门》是最直接的表述。

纵观贾平凹小说创作历程,一条清晰可见的“乡土式微”轨迹自此开始浮现,直到《高兴》的出版,现实与作家心里的双重发展得以契合。刘高兴的进城完全是不带有被动城市化意味的主动行为,这与仁厚村被拆不同,高兴是受着城市之光的吸引而从未打算回归乡村的。他与《高老庄》的子路又有很大不同,如果说子路以知识分子的姿态离开―归来―再离开,是一种对乡村的批判与缅怀,那么高兴简直可以说是拥抱城市了。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刘高兴对城市的向往并非完全是物质的,这当然有作家理想主义的成分在里面,但是从高兴对爱情以及理想的追求来看,这个人物又与现实中进城务工的农民不同,他是代表“乡土文化”的形象。这就形成了有趣的景象,一方面作家让主人公离开乡土世界,另一方面他自身又带着乡土的优越感,尽管高兴的优越感在城市当中显得尤其可怜。然而,作为一个有文化自觉的作家,贾平凹并未简单地让高兴成为又一个进城的民工,他处于城市低层,却活得一点也不卑微。甚至,在面对城市中唯利是图的人时,他的形象充满着伟大的人性光辉,这一点从高兴筹钱救孟夷纯去找韦达之后的表现之中,可以很清楚地看到。

总之作为一个全新的进城者形象,刘高兴成为乡土的背离者,同时又成为“乡土性”现代转化的典型形象。如果我们从社会学的意义上讨论进城者,很容易以“理性化”来指称这一群体的所有转化特征,正如诸多关于“城市化”过程中农民工的社会调研显示的那样,新一代农民在强大的城市话语之下不再认同自身的乡村出身,转而投向城市的怀抱,尽管其经历往往并不如愿,比如社会保障的缺乏、城市排斥性的困扰以及经济生活的窘境,但这些研究都指向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大多数进城者都想要通过努力留在城市,而非他们父辈那样返回乡村。这一点,《高兴》当中也做了同样的叙述。然而,我们还是要将贾平凹所创造的这个人物同社会调查的情况分开来看,假如现实中的农民工对城市的认同,意味着对乡村的否定,此时城市与乡村是站在对立面的,对他们来说只能在城市与乡村之间做以选择,从而使自己的身份打上其中一个标签。而刘高兴存在的意义即在于,他并非是通过否认乡村而建立起城市认同,甚至他对城市的向往是建立在自我认同的基础上,这就让我们很难分辨究竟这个“自我”是城市还是乡村的。由此,贾平凹其实是将“乡土式微”的命题取消了,我们所看到的是那个被拆除的“仁厚村”上面,重新打下的地基,它不是原本的“乡土”,而是某种新的可能性,乡土不再是需要“回去”的地方,而是一种创造性的重建。

参考文献:

[1]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0

[2]:乡土中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3]贾平凹、走走:贾平凹谈人生[M],上海:上海社科院出版社,2005

贾平凹高兴范文2

刘高兴带着五富一起到西安,如今他却要背着五富的尸体回乡,即使是一具尸体也永远回不了家乡,刘高兴被城里的警察抓住,尸体也送往了城里的焚尸炉。今天,成千上万的农民离开土地奔向城市,在乡村通往城市的路上,农民像潮水般地往城市涌去,但《高兴》的开头莫非在揭示这么一个严峻的事实:对于农民来说,这将是一条不归路,因为城市像一个巨大的磁场,牵引着他们的心。但即使如此,他们也变不成城市人,像刘高兴、五富这样的农民,他们身在城市,灵魂却还遗落在乡村,他们在城市的生活或许可以说就是一种失魂落魄的生活。贾平凹在《高兴》中写出了农民进城后失魂落魄的生活状态。刘高兴也许深深地被城市文明所吸引,但对于五富来说,城市的诱惑不过是在这里可以挣到比农村要多得多的钱。除此之外,城市毫无可留恋之处。他痛切地说:“城里不是咱的城里,城里!”问题在于,他要回到他的“快乐的乡里”也不是那么轻易地就能回去。

农民工,不仅成为了当代社会的一个关键词,也成为了当代文学的一个主要角色。包括这些年特别引人注目的底层文学,作家们关注得最多的就是到城市里拼搏的农民工。但像《高兴》这样揭示农民工在城市的漂泊感和失魂落魄的精神状态,应该说还是不多见的。

刘高兴无疑是一个乡村的精灵,他充满智慧,富于幽默,不甘现状,耽于幻想。他终于瞄准了西安,雄心勃勃地上路了。他不仅自己上路,还带上一个随从――五富,“五富最丑,也最俗”,也很憨笨。这么两个乡下人朝着西安进发,怎么看都觉得像是塞万提斯笔下的堂吉诃德带着他的随从桑丘,开始了仗义行侠的旅程。刘高兴当然不是那个行为怪诞、不谙世事、近乎愚腐的堂吉诃德,但他的身上多多少少还有一种堂吉诃德的精神。堂吉诃德精神就是一种幻想的精神,一种不向现实妥协的精神。刘高兴把名字改为高兴,但困窘的现实并不会给他带来高兴,这没有关系,他可以用想像和幻想来弥补现实的不足,在想像中他做出一锅美味可口的糊涂面,但过于现实主义的五富却做不到这一点,他只能看到现实中他们只有一把盐,因此他只能抱怨和愁眉苦脸。

贾平凹高兴范文3

《极花》是贾平凹的新长篇小说,写了一个被拐卖女孩的遭遇。作品不仅保持了作家的既有水准,而且在写法上有所创新,小说从女孩被拐卖到偏远山区的男性家庭开始,用全息体验的方式叙述女孩的遭遇,展示了她所看到的外部世界和经历的内心煎熬。这部作品从拐卖人口入手,真正关注的是当下中国较为现实的贫困农村男性的婚姻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冲击力。是贾平凹创作中又一特色鲜明的作品。

从《极花》在2016年第一期《人民文学》全文刊载,到人民文学社单行本,笔者一遍又一遍地热读,迫不及待地想从中找寻答案。

极花是小说中的一种植物, 在冬天变成虫子, 在夏天化为花草――叶长得旺、 花开得艳, 像戴上了 “金冠”。极花有点像冬虫夏草,但又不是,小说中的村里人都拿极花冒充冬虫夏草去卖。贾平凹借极花究竟想表达什么呢?

小说写了一个被拐卖的农村妇女蝴蝶的故事。蝴蝶十几岁时遭人拐卖,家人苦苦寻找了好几年后,在一个偏远、穷困的山村里找到了她。当时,蝴蝶已经生了一个孩子“兔子”,公安机关将蝴蝶解救出来,“兔子” 被留在了山村里。回到家后,由于媒体的宣传,人们都知道了蝴蝶遭人拐卖的事。因为怕遭议论,蝴蝶不再出门,整日呆坐着一动不动。面对周围的一切,蝴蝶有点思念那个山村里虽愚昧、粗野却不乏憨厚、朴实的丈夫和乡亲,也更思念“兔子”。半年后,蝴蝶竟然背着父母跑回了被拐卖地。这就是小说的大致情节。

为何选择这样一个题材?贾平凹说,这取材于他身边老乡身上的一件真事: “事情已经过去十年了,我一直没给任何人说过,但这件事像刀刻过一样留在我心里。每每想起这件事,就觉得那刀子还在往我心灵的深处刻”。

但凡读过贾平凹作品的读者,便想到贾氏乡土小说这一标签。贾平凹在文学创作40多年间,一直热衷于农村题材的写作,讲述着 中国故事的农村故事,或许都有这种感觉,他作品的字里行间,都透露着对农村最底层人们的炽烈情感。近些年的 《高兴》《带灯》《老生》等,反映的都是农村底层人们的生存状况。这或许正如贾平凹所说:“我习惯了写它,我只能写它,写它成了我一种宿命的呼唤。我是乡村的幽灵在城市里哀嚎”。

贾平凹高兴范文4

我常常坐在窗口看它,感到温柔和美好。我甚至十分忌妒那住在枝叶间的鸟夫妻,它们停在叶下欢唱,是它们给法桐带来了绿的欢乐呢,还是绿的欢乐使它们产生了歌声的清妙?

法桐的欢乐,一直要延长一个夏天。我总想那鼓满着憧憬的叶子,一定要长大如蒲扇的,但到了深秋,叶子并不再长,反要一片一片落去。法桐就消瘦起来,寒伧起来,变得裸,惟有些嶙嶙的骨,而且亦都僵硬,不柔软婀娜,用手一折,就一节一节地断下来。

我觉得这很残酷,特意去树下捡一片落叶,保留起来,作往昔的回忆。想:可怜的法桐,是谁给了你生命,让你这般长在土地上?既然给了你这一身的绿的欢乐,为什么偏偏又要一片片收去呢?

来年春上,法桐又长满了叶子,依然是浅绿的好,深绿的也好。我将历年收留的落叶拿出来,和这新叶比较,叶的轮廓是一样的。呵,叶子,你们认识吗?知道这一片是哪一片的代替吗?或许就从一个叶柄里长出来,凋落的曾经欢乐过,欢乐的也将要寂寂地凋落去。

然而,它们并不悲伤,欢乐时须尽欢乐;如此而已,法桐竟一年大出一年,长出了窗台,与屋檐齐了!

我忽然醒悟了,觉得我往日的哀叹大可不必,而且又十分地幼稚呢。原来法桐的生长,不仅是绿的生命的运动,还是一道哲学的命题的验证:欢乐地到来,又欢乐地归去,这正是天地间欢乐的内容;世间万物,正是寻求着这个内容,而各自完成着它的存在。

我于是很敬仰起法桐来,祝福它:它年年凋落旧叶,而以此渴望着来年的新生,它才没有停滞,没有老化,而且标在天地空间里长成材了。

点读

法桐的叶子在春天绿了,在秋天黄了,落了,这在它自己看来是自然不过的事,我想法桐就是有知,也应该是无喜无忧,谈不上快乐,也说不上忧愁。但观法桐叶的人有知也有情,贾平凹看叶子绿了,他由衷地为法桐的生机感到高兴,高兴到没有由来的“十分忌妒那住在枝叶间的鸟夫妻”,觉得“是它们给法桐带来了绿的欢乐”;而法桐落叶时,贾平凹又不禁埋怨起造物主来,“既然给了你这一身的绿的欢乐,为什么偏偏又要一片片收去呢?”这是人之常情,如果他不能超越这种“以物喜,以己悲”的境界,他也会像普通人一样悲叹秋天。好在,我们的大作家在深入思考后,从秋天梧桐的落叶悟出:正因为不断凋零了旧叶,生命才没有停滞下来。贾平凹能从这秋天的名片上悟到这层意义,他的生命也提升到了一层新的境界。

思考

贾平凹高兴范文5

关键词 喜剧 歌舞剧

继《疯狂的石头》着实让国人兴奋了一把之后,导演阿甘带着他的新片《高兴》在09贺岁档的拥挤空间中用“喜剧片加歌舞片”的崭新形式为自己独树一帜,以轻松愉悦的情调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让观众在大悲大喜的年份中感受到了一丝的惬意与舒心。《高兴》凭借着扎实的故事基础和有质感的人物原型,突破之前中国电影大片式华丽空洞的意象封锁,揭示出了一种有生活脉搏的现实。

影片《高兴》的背后站着的是原著小说《高兴》及其作者――刚刚获得茅盾文学奖的贾平凹,贾平凹的的现实主义在影片里变成了彻头彻尾的奇幻浪漫主义。在阿甘的电影镜头里,流落在城市的拾荒者,生存的焦虑和困顿仿佛只是遮盖在身体上的一层薄衣衫,骨子里的浪漫和梦想被当作传奇过分书写。如果要讨论这部电影,比较厚道的做法就是完全抛开小说原著,把它当作一曲单纯快乐的抬荒者之歌。就此而言,影片《高兴》的确能让人高兴,一部用梦想包裹而成的电影,梦想的一切又都能实现。地位卑微的街头拾荒者尚能做到如此,更何况你我这些能买票进电影院看电影的人?总结起来,这部电影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想象丰富、趣味十足、个性张扬

影片给我们讲述了一个社会最底层的收破烂的农民赢得了一个美艳女郎的爱情故事。这种内在的体现在剧作上的想像力加上飞机坠河、黄包车上天等奇特景象硬是把一个不可能的故事讲得有声有色、如假包换!其次,贾平凹的农民式幽默加阿甘的导演风格构成了影片妙趣横生的喜剧效果,精彩绝妙的台词在片中数不胜数、俯拾可见。再者,片中大小角色个个出色,虽角色不同,差别各异,但这种差别产生出夸张、张扬的个性,正所谓有差别,才有戏,有个性,才出彩!

二、没有承载过多的教化任务

《高兴》在清晰明快的叙事中并没有过分的宣扬或暗示某种耳详能熟的哲理,而是在愉悦畅快的氛围中传达了一种淡淡的生活态度!人们一想到农民,就会与艰难、辛苦等词语相联系,进城打工的高兴及五福他们又从事着平时让人瞧不起的职业,但在片中这种身份和职业成了快乐与高兴的载体,最底层的行当与主人公们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导演用欢声笑语揭示着人生中的矛盾,用新颖的歌舞剧手法展现着《高兴》的魅力。剧里所有人都为生计而拼命艰难地活着,但是每个人都抱着乐观的态度而活,这就是整个片子要表达的精髓所在。看完《高兴》,我们不仅仅是一笑而过,更重要的是留下了一丝感动和深省。

三、情节内容简单明了、清晰流畅

歌舞及喜剧的美学特征要求影片具有清晰而引人入胜的情节,使观众可以带着一种畅达的思路去尽情地观赏。《高兴》的故事简单易懂,在叙事上没有运用太多的手法,导演用轻松愉快的歌舞剧形式将主人公乐观的心态表现得淋漓尽致。让观众在欣赏中玩味,在消遣中体会。影片的这种表现形式,更好的将最底层人民在都市中的生活状态呈现了出来,让人更加易于接受:而歌舞剧形式的运用,更能烘托出人物形象理想追求的坚定性和那种豁达乐观的精神,使人物更加迷人,且故事情节更能为观众所接受。

四、脍炙人口的歌曲和精彩美妙的舞蹈场面

这部电影最为人们称道的便是其歌舞因素的恰当插入,当歌舞与喜剧在《高兴》里联姻,阿甘的电影大旗也就竖了起来。就目前而言,还没有哪部喜剧片能把歌舞做得这么精彩的,这也是不少观众反复欣赏的原因所在。应该说剧中较为重点借鉴的是印度歌舞片的一些表现因素。印度歌舞片在艺术类型上有别于好莱坞歌舞片,其构成模式是:一个奇遇、巧遇的爱情故事,配以在生活场面中自然引发的歌舞,加上脱离社会现实的豪华场景,可以称之为“生活歌舞片”。而《高兴》虽以我国最底层人们的生活为背景,叙述一个由爱隋和奋斗编织的故事,但电影的整体基调是明亮的,仿佛一个色彩斑斓的乌托邦,因此是超现实的,拾荒两兄弟高兴和五富,进城借住在大款老乡提供的剩楼之中,住所破烂不堪:按摩女孟夷纯租住地和工作场所同样难见高雅,但这些在镜头中却被还原成一个个生机盎然的生活场景,充满情趣。贯穿全片的以下五段歌舞,让人渐入佳境,完全与剧情融合在一起,既起到叙事的作用,又作为情绪的表达,效果远胜单纯以肢体语言和台词对白发展剧情的寻常手法。

(1)进城路上的rap说唱

影片开始刘高兴们坐着两辆汽车离开陕北农村,声势还算浩大,一大群人挤坐在车斗里,似乎很要吼几声民歌的样子,孰料冷不丁地两辆汽车就成了个舞台道具,郭涛领着众人来了一段rap风格的说唱歌舞表演,时尚和乡土就在影片开始不可思议地结合了。这场山寨版时尚歌舞表演的突袭,将整部影片的风格有了一个很好的定位:有歌有舞有欢乐,很土很雷很高兴。

(2)小区里的街舞

影片的第二场歌舞表演发生在刘高兴进城后收破烂的居民小区。表演在这个空间里无处不在,一段流畅的快速剪接,把街舞的动感和活力表现得韵味十足、快乐冲天!

(3)按摩店里的按摩舞

这是最具原创性,最有风情的一场表演。站着的小姐用一双手舞动出节奏和旋律,躺着的客人可以顺着节奏在床上舞动,再加上不知所措的刘高兴在里面穿梭,整个场面很有些活色生香的味道。暧昧之中有一种滑稽,滑稽之外又别有一番情致。

(4)陋室里的音乐剧

如果说之前的歌舞都是狂欢的话,那么最温馨莫过于刘孟二人在陋室里的一段真情告白。这段告白用音乐剧的表演形式,二人借唱抒情,你来我往,有些肉麻直白却有一种浪漫到骨子里的情趣。再加上五富这帮朋友的上阵凑热闹,浪漫之余充盈着祝福和喜悦,这是最有人情味的一个段落。

(5)“欢乐颂”MTV

贾平凹高兴范文6

小说《秦腔》一书秉持了贾平凹先生文字优美,情节紧凑的文学惯例,且所有取材的故事均是发生在农村的真实故事,这让出生在农村、生活在城市的我感到非常的亲切,仅用两天我就将全书看了个遍。此后仍然觉的不够尽兴,后来又利用空闲在单位里又把全书细细地看了一遍。

在我看来作者将秦腔作为书名是极具匠心的,一方面秦腔作为戏剧在全书的故事构成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更重要的是深处秦岭深山中的棣花街相对封闭,作为陕西最古老的戏剧——秦腔在这里生根发芽,极为深入人心。它比四书五经一类的高大上的庙堂传统文化更加接近农民大众,况且戏剧古来就有高台教化一说,秦腔在这里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特别是在教育不太普及的过去,它是农民获得文化的最重要的来源,它影响着生长在这里的秦人们的一言一行,乃至方方面面,这里人人都能高唱几句秦腔,人们用秦腔故事说事,用用秦腔故事教育教育着他们的下一代。因此在棣花街秦腔比任何其它文化更有资格来代表传统文化,甚至在这里可以说传统文化就是秦腔。因此我认为作者将秦腔更大用意是来象征我们的传统文化。

书的开篇就直接指明了引生是个割掉男根的男人,男人没有男根必然无法进行血统传承。引生割掉男根这既是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的使然,同时作者在这里用根来暗喻传统文化,我们中华文化的根就是我们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在当今的市场经济的大潮和外来文化的影响下传承乏力,缺少传承,甚至是无法传承尴尬局面。引生因爱(在这里姑且将暗恋也作为爱)而自断男根,这是他至性至情的性格在因爱而误伤仰慕对象后而对自己所做出的终极惩罚,对此他既毫不含糊,也毫不后悔,并且在后来别人告诉他用现代医学可以再生男根时,也毫不动心。村里人对此举动无法理解,就自然而然的将其当做了疯子,因此绝大部分人们对其后来所做出的一些过激言行采取了宽容甚至是不予细究的态度,从而使得后面的故事开展显得更加自然。割掉男根的男根引生行为乖张,说话做事全凭个人好恶,极其感情用事,终日里无所事事,全无正常男人居家过日子的样子。而我们的文化一旦被割掉了自己的根呢?它必然会成为一个不健全、不正常的的文化,整个社会就会丧失共同的文化认同,而承载在文化之上思想道德就必然会丧失共同认可标准,整个个社会就会物欲横流,思想混乱,礼崩乐坏毫无秩序,甚至是整个的文化大厦也会为之崩塌。因为中华文化传承了几千年,文化极其灿烂、极其优秀,承载在传统文化之上优良的道德传统更是举世无双,时至今日依然深入人心有着强大的生命力。缺少了传承的文化,我们不可能凭空建立我们的文化体系,一星半点的创造和借鉴可以用来丰富我们的文化,但不可能彻底取代我们的传统文化。虽然外来文化也有成体系的,但那毕竟不是我们自己的,它缺乏整个社会会对它的归属感以及认同感,而这种归属感以及认同感绝不是一二十年时间所能培养起来的。书中除了用秦腔剧团衰败外,同时还用用新老人物对比来反映传统文化的传承乏力的。县秦腔剧团八九十年代红火一时,后来在市场经济大潮影响下,渐渐衰败,到最后彻底解散。书中老一辈人物只有夏天义、夏天智、夏天礼及其老婆以及荣叔。夏天义为人正直,做事公道,一心想为后人九里沟水库旁边整出一大块好地,但无几人人响应,不顾个人年迈整天带着引生和哑巴在九里沟水库旁边整地,后因山体滑坡而死。夏天智为退休教师,为人正派,讲究规矩。酷爱秦腔,绘得秦腔人物脸谱马勺个个形神兼备、惟妙惟肖,而后想结集刊行,却因费用问题未果,后得病死亡。夏天礼年迈多病,为人正直善良,全书出场不多。这三人的老婆基本上都是勤俭持家、任劳任怨的农村妇女形象。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在这几人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而荣叔则是个体弱多病但又及其迷信,整天神神叨叨,遇事不忘翻看黄历,甚至为求不死之身而将自己钉入木箱,最后暴死。这个人物的设置,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文化中的封建迷信部分有力批判,对待传统文化要进行有批判的传承。再看书中的年轻一代,白雪美丽善良,极其孝敬老人,先在剧团唱戏,后剧团解散后奉养公公婆婆,是一个深受传统文化熏陶的的女性。君亭为人正直,聪明能干,有魄力,任村上支书,是一个有政治追求且一心只想带领全村村民共同致富农村干部。哑巴是一个不被父母重视,甚至不被父母关心的人,长期与祖父夏天义生活在一起,深受夏天义的影响,为人正直,任劳任怨。此三人身上仍然继承了一些我们的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而其他的年青一代呢?引生的感情用事就不用说了。夏雨虽然从事文化职业,但在白雪生了畸形儿后,竟然也不顾夫妻情分,断然与白雪分手。夏庆雨的媳妇在遭到夏庆雨的辱骂后,竟然当着公婆的面直呼公婆的名字来回击夏庆雨。夏雷庆原在县上运输公司做客运工作,后妻子梅花教唆下竟然在票款大做手脚。金江义的老婆居然因嫌屈明全家猫叫春声音难听而辱骂对方,致使两家产生矛盾。后来死在了屈明全手里。

上一篇祝你快乐

下一篇校园一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