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子原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江城子原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江城子原文范文1

摘要:江苏位于中国华东地区,经济比较发达。本文从江苏地区的城市化角度出发,阐述了江苏地区的资源特征,城市化的特点以及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自然资源问题,分析了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并为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资源问题提出了一些解决办法。

关键词: 江苏 , 城市化 , 资源,差异,立法 , 研究

Abstract: the east China area is located in China"s jiangsu province, more economically developed. This paper, from the Angle of urbanization in jiangsu province,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sources in jiangsu provinc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urbanization and the city development appeared in the process of natural resources, analyzes the causes of the problems, and for urban development problems appeared in the process of resources and put forward some solutions.

Keywords: jiangsu, urbanization, resources, difference, legislation, research

中图分类号: [P96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江苏地区的城市发展一直保持着较快速度的增长,江苏城市化水平的快速提高主要得益于本省经济的发展。进入90年代以后,该省城市化程度无论其发展的规模还是速度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城市的自然资源问题也日益突出,其主要表现在江苏的可用土地资源越来越少,人地矛盾突出,居民用水紧张等。因此,有必要对江苏城市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自然资源问题进行研究,并找出原因以及解决其问题的对策,为促进江苏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的决策依据。

一、江苏省自然资源概况

1.土地资源

江苏全省拥有耕地面积7153.1万亩,占全国的3.8%,人均耕地0.95亩。

2.水资源

江苏水资源十分丰富,降雨年径流深在150-400毫米之间。地处江淮沂沭泗五大河流上游,境内河渠纵横,水网稠密;长江横穿该省南部,系最可靠的水资源。

3.矿产资源

平原地区广泛分布着深厚的第四纪松散堆积物。江苏省地跨华北地台和扬子地台两大地质构造单元,有色金属类、建材类、膏盐类、特种非金属类矿产是江苏矿产资源的特色和优势。目前已发现的矿产品种有133种,探明资源储量的有65种,其中铌钽矿、含钾砂页岩、泥灰岩、凹凸棒石粘土、二氧化碳气等矿产查明资源储量居全国前列。

二、江苏省城市发展特点

江苏省位于中国东部沿海,隶属于华东地区,面积大约在10.26万平方公里左右,包括1个副省级城市,12个地级市,23个县级市,23个县。江苏自古以来便是鱼米之乡,现在更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省份之一。

1.城市化发展的区域差异显著①

在江苏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地区差异现象。江苏经济的南北差异是省内城市化发展差异的基础①。其表现为经济水平呈现出大致由南往北逐渐递减的现象,苏南,苏中,苏北的城市化发展水平也有着阶梯状递减的特点。同样在苏南内部也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地域差异,主要表现为东西部地区的差异。因此,江苏省城市化水平的推进必须因地制宜,根据其自身的发展现状、发展特点制定不同的区域发展政策。

2.城市发展与区域发展协调度低

长久以来,江苏的南北发展差距一直较大,因此江苏省提出了“加快发展苏北”以及“南北两地一起发展”的策略。这个策略包含着南北城市的协调发展以及南北内部城市的协调共生发展的两层含义。但是,由于整个国家城市发展方针的限制,特别是对城市发展规模的控制,造成了江苏南北两个区域的城市化进程不能适应江苏的整体经济开发的战略:苏北的大中城市数量与其土地面积不成正比,城市密度偏小。苏北无论其城市的发展基础还是城市化水平都低于全省的平均水准。特别是苏北内部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中心城市,很难带动周边腹地的发展。

3.江苏沿江地区的城市发展速度比较快,有着城市空间集聚的趋势

近年来,江苏的沿江地区的经济发展迅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工业项目投资,使得该区域配套的基础设施不断发展完善,使得沿江城市的规模越来越大,城市之间的空间距离不断缩小。城市规模的扩大又使得人口和产业向该区域集聚的数量越来越多。因此,江苏沿江城市发展的速度强劲,发展前景广阔。

三、江苏省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的自然资源问题

1.土地资源短缺问题日益明显

城市土地是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条件②,但是城市人口的增加以及城区面积的扩大势必要侵占土地资源。江苏的城市人口由1989年的1374万增加到2009年的4294万,增加了两倍多。1989至2009年间,江苏地级市的市区面积由11602 平方公里 增长到23592平方公里。平均每年增加599.5平方公里。由此带来的结果是江苏省的耕地面积由1989年的562.4万公顷减少到2006年的478.037万公顷。人均耕地面积每年以4.96万亩减少。因此,可以看出江苏的土地资源短缺情况显露无疑。

2.严重紧缺的矿产资源

城市化是随着工业化的发展而发展的,工业化需要人口,资金,技术等要素的聚集,而城市化就是在这个聚集的过程中产生的。众所周知,工业化的发展需要消耗矿产资源,由此带来的矿产资源紧缺问题就不可避免了。根据江苏工业的物资消费量,可以看出江苏工业消耗的矿产资源主要是煤矿,1989年至2009年间,江苏地区的工业全年的煤炭消耗量由4732万吨增加到22323万吨,消耗量增长速度达到惊人的372%.。而位于中国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其煤炭消耗量在1995至2006年间的增长速度为274%.。可见,更高程度的经济发展与城市化水平对于矿产资源的消耗量也是更多的,从而带来的矿产资源紧缺问题也是更严重的。

3.水资源的耗用

水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命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中国正处于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城市人口的增加和城市规模对社会经济,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产生巨大的变迁和影响作用也引发了一系列矛盾和问题③,其中尤为突出的就是水资源问题。根据1989至2009年江苏地区市区用水量与相同时期的城市化水平的分析比较可以得出,两者有着明显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782。这个充分说明了在一定时期内,随着江苏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对于水资源的需求还在不断增加。

四、自然资源问题的成因

1.人口的过快增长

人口增长的主要动力来源于城市的发展。人口的过快增长必然给自然资源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它也是自然资源产生危机的重要原因。根据1979至2010年的江苏统计年鉴可以得知,江苏2009年的城镇人口为4294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56%。其中,在1979年至1994年的前十五年间,城镇人口由801万增加至1733万,增加了116%;1994年至2009年的后十五年间,城镇人口由1733万增加至4294万,增加了147%。而同时期的煤炭消耗增长量分别为235%和323%,由此可见城镇人口增长的同时,煤炭的消耗量也随之增加,两者具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2.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由于很多人对自然资源认识上存在着某些误区,因而不加节制的开采这些自然资源,使用量超过了资源本身总量的限制,从而对自然资源基础――生态功能产生了比较严重的破坏。反过来,自然资源更新能力的削弱又限制了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使得人类不能持续利用它们。如果两者之间的关系失衡了,那么可更新资源就变得和不可更新资源一样了,自然资源的短缺势将变成一种时代趋势。

3.环境污染造成的自然资源短缺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城市中大量的生活与生产污水排放到自然界的水体当中,对周围的水环境造成了污染。水源的污染不仅影响城市的发展和人的身体健康,还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和水生生物资源的减少。江苏地区的水资源也同样面临着这种问题。近年来,江苏省水文系统监测评估了全省范围内92条河湖的224个河段,有139个河段污染情况较为严重。其中,有78个河段分布在淮河流域,61个河段分布在长江流域,分别占全省污染较重河段的56%和44%.。全省有139个河段受有机物的污染较严重,有64个河段受重毒物污染。在全省224个河段中,没有达到渔业水质标准的河段有184个,有10个河段不符合农业灌溉标准,分别占调查河段总数的82.1%和4.5%。江苏的水资源中,达到一级标准的比例为0.88%.,二级标准的为76.7%.,三级标准的为11.67%,四级标准的为10.5%,五级的为0.26%。其中,三级到五级标准的水资源属于受污染较严重的并且不能直接饮用的类型。由此可见,江苏的水资源污染情况是比较严重的。而江苏的水资源人均占有量又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所以如果不重视本省的水资源污染问题,那么江苏的水资源人均可使用量势必会继续下降。

五、解决方针

1.加强立法工作,不断完善保护自然资源的法律法规

由于我国保护自然资源的法律法规存在着很多不足,而且伴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发展,有些法律规范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的需要。因此,必须对有些过时的法律法规进行重新的修订。法律在的制定过程中应该明确各部门其相应的职能以及管辖范围,尽量避免各部门因职责不明确而导致管理混乱的状况的发生。以水资源的问题为例,很多地方存在着“多龙治水”而分工不明的现象,对水资源的保护效率产生了不良影响。相关部门在进行法律修订完善的基础上,应加强对于执法不严现象的打击力度以及对执法人员的业务技能进行培训。与此同时,也要时刻监督自然资源保护部门的执法行动。同时,继续贯彻执行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以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耗量,改善人口与自然资源的严重不匹配的状况。

2.提高自然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促进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

自然资源的综合利用是资源物质效应的全面和充分的体现。是科学合理利用资源,延长产品生产链,实现资源利用效应最大化的途径④。自然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不足的问题在江苏地区的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显得尤为突出。江苏地区的矿产资源具有成分较为复杂,伴生矿多的特点,但是受限于冶炼和选矿的条件,当前有的矿产不能回收或者仅仅只能回收部分组分,这样就造成了自然资源的浪费。比如说铁矿,其主要金属的回收率在75%.至90%.之间,然而,与它伴生的硫、钻等金属矿产回收率在55%至75%之间。在有色金属矿山中,伴生的银、铜等矿产往往得不到回收。对此,江苏地区应该一方面加强对于伴共生矿的利用与研究。大力发展对于废料,尾矿的全面利用,还应该成立技术攻关小组,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促进矿产资源的利用效率。

3.改进对于生产和生活废水的处理技术,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随着城市化以及工业化的发展,生产以及生活所产生的污水、废水越来越多,其中有很多污水排放到周围的水体中,对周围的水体造成了严重的污染,这使得本来就紧张的水资源变得更加匮乏,因此要改进废水的处理技术,使之变废为宝并为人们所利用就变得至关重要。我们要对城市所排放的废水进行集中的处理,利用高科技手段净化污水,把它当做城市的保洁用水,绿化城市,也可以当做工业用水,这样既可以减少城市的水体污染,又可以缓解水资源缺乏的局面⑤。

参考文献

①汤茂林,姚士谋江苏省城市进程与现状特征研究 经济地理 1999年第19卷04期

②李明月,赖笑娟基于BP神经网络方法的城市土地生态安全评价 经济地理 2011年 02期

③刘耀彬,王桂新 城市化进程中的水土资源“增长阻力”分析――以江西省为例生态经济 2010年第10期

④王恒生关于提高青海自然资源利用效率的思考青海民族学院学报 2008年第34卷第1期

⑤甘卫星, 朱光婷城市化的环境危机及其对策 环境保护 2010年 11期

江城子原文范文2

我一直刳着只断箭打仗呢!儿子吓出了一身冷汗,仿佛顷刻间失去支柱的房子,轰然意志坍塌了。

结果不言自明,儿子惨死于乱军之中。

拂开蒙蒙的硝烟,父亲拣起那柄断箭,沉重地啐一口道:“不相信自己的意志,永远也做不成将军。”

江城子原文范文3

请大家跟我来。这里是丽江古城。我先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丽江古城。丽江古城又名大研镇,坐落在丽江坝中部,称为“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之一。它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唯一没有城墙的古城。丽江古城地处云贵高原,海拔2400余米,全城面积达3。8平方公里,自古就是远近闻名的集市和重镇。古城现有居民6200多户,25000余人。其中,纳西族占总人口绝大多数,有30%的居民仍在从事以铜银器制作、皮毛皮革、纺织、酿造业为主的传统手工业和商业活动。

好了,现在大家跟我进古城看看。

丽江古城是一座没有城墙的古城,大研古城是一座具有浓烈人文气息的小城。

丽江古城内的街道依山傍水修建,铺的大多都是红色角砾岩,雨季不会泥泞、旱季也不会飞灰,石上花纹图案自然雅致。看,光滑洁净的青石板路、完全手工建造的土木结构的房屋、无处不在的小桥流水。

前面就是古城中心的四方街了。这里工艺品琳琅满目。人气兴旺。来古城没有不来四方街的。位于古城与新城交界处的大水车是丽江古城的标志,古城大水车旁有一块大屏幕,每日播放的歌曲即是古城最受欢迎最有特色的歌曲,其中《纳西净地》是较为出名的歌曲之一。现在给大家十分钟拍个照吧,你一定感觉很好的!

在丽江古城区,修建有桥梁354座,其密度为平均每平方公里93座。桥梁的形制多种多样,较着名的有锁翠桥、大石桥……

江城子原文范文4

背书的时间是挤出来的。在孩子早上起床穿衣时,我把昨天她诵读时的录音(有时候也是我自己的录音)放给她听,等她洗漱好,基本上也听了好几遍了,再练习时就流畅多了。像《师说》,这篇文章没什么生僻字,就是文章的句段联系不太紧密,孩子多听几遍就基本上能脱口而出了。

我把复习的环节控制在10分钟之内,在开始讲《前赤壁赋》时,先介绍了苏轼其人。

抓住“苏轼”的名字开始讲。苏老泉给自己的孩子取名“轼”,绝对不是一般的含义,而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不管是面对平静的海面,还是汹涌翻滚的大江大海,都能成为一名优秀的“领航员”。“轼”的含义就是古代的马车上最重要的横木,没有它,车就会散了架。苏轼就是这样一个重要的人。其实,对于文学阅读者而言,整个宋朝如果没有苏轼,宋史也会显得苍白不少呢。因为对于苏轼,我的学生已经有过不少的接触。之前学过他的《江城子》《临江仙》《定风波》《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但那是作为诗人的坡,今天要讲的是作为哲学家的坡。

我跟学生们说:“在所有中国的诗人里,尽管我特别喜欢李白、杜甫、屈原等名家大士,可是,最令陈老师敬佩的是苏轼。如果非要按我喜欢的诗人排名,那排在第一位的一定是苏轼。”

学生们很奇怪,纷纷问我原因。

于是,我开始跟学生们分享个中缘由。我讲坡平生的辛酸历程,讲他的“佛学在心,道学在身,儒学在世”之情怀,讲他的诗、文、书、画、工(精通工务,非一介羸弱书生气之人可比,因此即便是兴修水利这样的事务也能名流千古,杭州的苏堤就是明证),讲“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热”。一性情耿介君子在世上享受完属于自己的人生,居庙堂之高也好,处江湖之远也罢,总是那么乐观。不像时下的某些读书人,书没有读几本,事没有经一点,动不动就“我要跳楼,我要自杀”。

全班学生哄堂大笑。

我们的学生啊,就是要有这样的故事人物活在心中。幼而循齐,缺少这个向圣贤看齐的熏习过程,心灵是难以空远宽大的。而教师不要畏惧跟学生海聊的时光呀!要知道在这个初次的港湾,多少学生得经由教师的判断力而从此不再迷航!我们现在动不动就反对教师讲,甚至强硬地规定教师在课堂上讲话的句数,多一句都不行,这不是笑话吗?课堂上,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应该是须讲的时候一定要讲,不必讲的时候,多一句都唆。

在学生们会心的笑声中,我严肃地告诉他们:将来有一天,你要是遇到你的知心朋友,不妨也像坡一样,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如果你能把《前赤壁赋》《滕王阁序》《岳阳楼记》《前出师表》,甚至《太史公自序》《阿房宫赋》等名篇散文信口诵出,那么就连你的对手也绝对不敢小觑你。

江城子原文范文5

1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从而提高写作能力

阅读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言语的过程,他是从看到的语言向说出的语言(大声的或无声的)过渡的过程。在这个过渡中,不是机械的把原文说出来,而是要通过内部语言,用自己的话来理解或改造原文的句子和段落,从而把原文的思想变成读者的思想。因此,培养阅读能力,对口头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尤其是作文能力的培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要着重从下述两方面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从而提高写作能力。

1.1 在课堂上组织学生阅读课本,帮助学生加强阅读的科学性和目的性。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培养朗读(出声)与默读的能力。要促使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特别是在“正确”上下功夫,在他们自己反复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要向学生提出课文层次结构与中心思想等问题,看学生是否掌握课文,抓住重点。接着是培养学生的默读能力和默读速度。在阅读中,提出问题,促使他们理解和思考。指导学生模仿课文中一些段落的语言逻辑关系和组织语言的方法,进而进行语言的训练;如在讲《风景谈》就应突出读写结合的这一重点,教师在讲课时先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文章共描绘了几幅画面,并用四字短语概括;接着要求学生速读课文,找出第二个问题:哪几幅画面运用了绘形、绘声、绘色的描法,明确答案后,要求学生重点朗读这些片断。并进行习作练习:“学习本文多角度立体描写的手法,描绘一种运动物体(如火车、长跑运动员)由远而近、由近而远的场面。”事实上,班上一位女同学写长跑运动员的场面就特别成功。这样由认识到实践,由实践到认识的过程,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

1.2 帮助学生加强课外阅读。有意识地鼓励学生进行大量的、广泛的课外阅读,并要求学生作读书笔记,定期上交。而且师生之间定期进行交流。在课外阅读课上,教师可以有计划地给学生推荐、提供一些好的作品,给学生朗读,并在适当之处,嘎然而止,让学生们自己去想象故事将怎样发展。我曾给学生读过选自《读者》的几篇文章:《装在信封里的小太阳》、《一壶“救命水”》……在关键处停下,让学生续写结尾。这样,经过引导、激趣,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渐渐提高了。这些看似寻常的事,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同时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也有极大帮助。

2 教育学生,学好知识,丰富表象

知识丰富的人,想象的天地广阔;一般说来,学好知识,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想象力,为写作打下基础。一块划了些平行线痕迹的圆岩石,对一个无知的人和一个知道一百万年前冰河曾在这岩石上划过的地质学家,能激起同样多的诗意吗?事实上,一个从未做过科学探讨的人对于他四周的诗意大部分是茫然无知的。表象贮存越多、越丰富,越容易产生想象。所以,教师应该让学生尽可能多看一些公园、名胜、动物、植物、模型、图片。电视、电影也要适当看。司马迁写《史记》以前,走了许多地方,看过许多名山大川,这对他描写宏伟的历史画卷——《史记》,起到了丰富表象等重要作用,因此他才能把《史记》里的人物写得栩栩如生,事件写得惊天动地,终成“千古绝唱”。于是语文课堂上,当讲到《景泰蓝的制作》和《古代的服装及其他》时,我就带领学生去商厦看“景泰蓝”、看唐装,丰富学生的表象。讲到《天山景物记》时,则带领学生去游常山。面对坡祈过雨的‘雩泉亭’,同学们浮想联翩,有的同学还触景生情吟起了坡的《江城子·密州出猎》;由于贮存了丰富的表象,有的同学在作文里记下了这次活动,而且写得相当不错,文中妙语迭出:什么“男同胞们嘲讽我们女生是‘九十老太’,我们回敬他们个‘利比亚难民’(形容爬山的狼狈形象)”呀,“当时的体力只允许我背负一颗简单的心”啊……该生还借鉴了《游褒禅山记》先叙后议的写法,写出了自己的心得:“人生好比这爬山,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春风得意,逍遥挺进,更多的是像我等芸芸众生,只能咬牙瞪眼,艰难行走;也并不是所有爬上山的人都能有‘无限风光在险峰’的体会。”“人生就是一座山,活着就是爬山,爬山的目的不在于山顶的无限风光,而在于爬山的过程你领悟了多少。人生的目标不在于永驻辉煌,而在于活着的时候你体验了多少。”这样,学生积累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鲜活的现实生活素材。使构思和想象的基础更厚实更富有特色,从而使作文再上一个新台阶。

3 多听

学校充分利用每晚7:00~7:30这一时间。开设新闻收视课,收看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作为语文老师,应充分利用新闻收视课,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引导和督促学生练习写作动态新闻,写时事短评。看到感受较深的新闻,“情动于中”,发而为文,或日记,或周记,也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江城子原文范文6

一、兴趣来源于需要。

人对于客观外界事物需要与否和需要的强烈程度决定着兴趣的有无和兴趣的浓厚程度。这就告诉我们,只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感到所学的内容需要知晓,需要掌握,学习起来才会兴趣盎然。所以,教师深入备课,使所教的课程,无论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法,对学生有强烈的吸引力,这才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根本措施。比如初中生最富于幻想,想象力又是作文过程中活跃的心理因素。他们的思想、推测、假设能力也需要得到开发、利用。老师在作文教学中能从学生发展想象力的需要出发,就能够提高学生作文的积极性。我在这方面有过尝试。我让学生把杜甫的《春夜喜雨》、《石壕吏》改写成散文,把《陈涉世家》从文言文改写成记叙文。通过这类写作,学生依据一定材料发挥想象,形象地再造场景的能力就可以得到增强。我让学生在学习《孔乙己》后,补写《孔乙己窃书》,学生可以在原著的主题、情节、环境、人物性格所允许的范围内,充分发挥其想象力。有的学生巧妙的设计了丁举人与孔乙己曾经同窗学习。丁举人出于对同窗的怜悯,让孔乙己去抄书,但是孔乙己偷了他的书时,他却狠狠地让人打断了孔乙己的腿,还说是看在同学的份上,否则就要送官府。由于这样作文顺应了初中学生发展想象力的需要,学生作文的兴趣普遍较浓。

二、兴趣来源于生动的实例。

用生动有趣的实例去说明知识的定义,用感性去补充理性认识是不可缺少的方法,这两点又是有机统一、不可分割。如果离开切实可用,再生动也是一种摆设,也是一种花腔,或者说是向学生耍花拳绣腿,学生也不会感兴趣。但是光考虑切实可用,不用感性去补充理性认识,缺乏生动有趣的实例去说明知识的定义,讲课就成了一杯白开水,淡而无味。例如古诗中很多地方“用典”,如果不给学生讲出历史典故,那么学生难于理解苏轼词《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老师讲出了汉武帝时期,魏尚因为在对匈奴作战中多报了杀敌人数而被免去了官职,后好友冯唐在汉武帝前说好话,汉武帝才改变了想法,派冯唐拿着节符到云中赦免魏尚。这样学生理解起来就容易了,原来苏轼这样说,其实是委婉的表达了自己想要重新得到朝天重用的思想。

生动的实例,讲解起来既切实可用,从需要出发,又生动形象。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更深刻难忘。

三、兴趣与成功紧密相连

兴趣和成功总是联系在一起的。人在从事实践活动中获得成功,对于形成、巩固和发展兴趣,有着特殊的作用。由于经常性的成功,就可以使人的需要不断地得到满足,心情舒畅,精神愉快,兴趣就易于形成和巩固。例如在作文教学中,我把优秀的习作在评讲课时,作为范文在班上朗读,特别好的文章,还打印出来,放在学校的橱窗里面。一个乡下的学生,第一次见到自己的作文印成铅字时,他就会感到说不出的高兴。还放在学校展出,学生心里就有一种成就感和自豪感,学习作文的兴趣就越来越浓厚了。对于写作中有亮点的学生,我也一一点出他们的名字,说出好的地方。让学生感到老师是关注他的,和他是相知的。毕竟知心也是温暖的来源之一。

四、兴趣来自于对满足感的克服

自满是淡化学生兴趣的重要因素。例如在阅读教学中,初读阶段最容易产生这种心理。学生初读之后,了解了全文的轮廓,把握了中心意思,不少学生容易获得我“全懂了”的内心体验。有了满足感,就没有兴趣学下去了。从教学角度看,如果教师讲授长时间停留在作品文字表层意义的分析,也就是教师与学生是处在同一思维平面上,这就会强化学生的“满足”心理,甚至会造成课堂凝固的心理氛围。要排除这种满足感,其办法就是用可望而又不可及的思辨性强的问题使学生产生并没有全懂的内心体验,把学生的思维不断引向深入。我在教契诃夫的小说《变色龙》时,就设计了四个台阶式的问题来启迪各类学生的思维。首先向学生提出了奥楚蔑洛夫的基本性格是什么,接着提出奥楚蔑洛夫善变的明显特征有哪些,然后进一步提出,奥楚蔑洛夫善变,但是万变不离其宗,这宗是什么,最后提出,是什么因素促使变色龙一变再变,作者为什么要塑造变色龙这个形象。这四个问题有易到难,形成了提问的梯度,从而引导学生的思维也跟着爬坡。,充分调动了每个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江阅读逐层向前推进。

五、兴趣来自巧妙的技能训练

上一篇关于春的成语

下一篇祝你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