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复式折线统计图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复式折线统计图范文1
【设计理念】
本节课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九单元“统计”中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单式折线统计图、复式统计表、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在设计过程中,我尽量做到以下三个“关注”。
1.关注统计意识,培养统计能力。
新课标中对“统计与概率”内容进行了调整,强调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要求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得更加紧密。通过前期对学生的调查我了解到,复式折线统计图的读图及制图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并不困难,因此,本节课的目标更多地落在了激发学生统计分析的意识和增强学生统计分析的能力上来。
2.关注统计需求,感悟统计价值。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首先考虑的是如何激发学生产生学习新知的需求。因此,让学生观察了南北方两张降水量的单式折线统计图之后,我引导他们进行比较,使他们产生了把两张统计图合并成一张的需求,并在单式折线统计图的基础上认识了复式折线统计图。
3.关注多元比较,凸显系统构建。
注重知识间的联系,渗透比较的意识也是这节课应该予以关注的方面。通过比较南北方的降水量、南北半球的气温、统计表与统计图、单式统计图与复式统计图以及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让学生在比较中掌握知识、了解生活,使得整个数学课堂既有生活味又有数学味,充满了数学文化味。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产生使用复式折线统计图的需要,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能读懂复式折线统计图。
2.使学生能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表达的信息进行相应的分析、比较和简单的判断、推理,进一步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增强他们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过程及意图】
一、激趣引入,讨论交流
介绍:同样是春天,南北方的降水量是有区别的。北方:春雨贵如油。南方:好雨知时节。
分别出示北京市和常州市2007年各月降水量统计图(单式折线统计图)。
提问:哪张图表示的是南方常州?哪张图表示的是北方北京?你还能看出哪些信息?
小结:从这两张折线统计图中,不仅看出了数量的多少,还看出了数量增减变化的趋势。
二、突出矛盾,产生需求
考考眼力,很快看出:北京和常州哪个月的降水量最接近?哪个月的降水量相差最多?有没有什么好办法一眼就能看出来每个月相差多少?
根据学生的想法形成、完善复式折线统计图,完整地演示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制作过程。
【两个城市降水量的比较问题让学生产生了把两张图合起来看的需求,而学生已经有了制作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经验,在此基础上,将第二条折线添上去,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
三、统计分析,体验意义
1.感受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引导:通过这两组数据的比较,从图中你还能看出哪些信息?
比较:与之前学习的单式折线统计图相比,你觉得复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优势?
2.分析生活中的复式折线统计图,练一练。
回忆:生活中,你见过这样的复式折线统计图吗?纵轴最下面用曲线把0~110中的数据省略了,为什么?
概括:因为6~12岁男女生的平均身高数据集中在110厘米~145厘米之间,这样处理能让有效数据的变化更加明显。
3.激发学生继续进行统计分析的需求。
要了解12岁以后男女生的平均身高情况,就需要继续收集资料、整理数据、统计分析,根据统计表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
提问:(1)男生的平均身高大约在哪个年龄段开始超过女生?(2)比较在这一年龄段里男女生的身高变化有什么不同。(3)总体看一看6~18岁男女生身高的变化情况。
四、主动分析,科学判断
(情境:暑假去澳大利亚悉尼游玩)
1.判断:带什么衣服合适?
出示:2002年常州、悉尼各月平均气温统计图。提问:你发现了什么?
2002年常州与悉尼各月平均温度的变化趋势正好相反。2002年悉尼7月的气温是最低的,是因为2002年特别冷吗?还是悉尼的气候变化就是这个规律?
让我们再次用数据来说明。(出示1858-2002年这145年间悉尼市各月平均气温统计图)你发现了什么?
根据这些信息,老师暑假去悉尼玩的话应该带些什么衣服呢?
【老师抛出“带什么衣服”的问题后,部分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感觉到了两地气候可能不一样,但具体原因、具体温度并不确定,要给老师提供建议的话必须要有数据支撑,于是,学生再次产生了统计分析的需求。这里有了两次比较,第一次是2002年常州与悉尼的各月平均气温比较,第二次是悉尼2002年与2002年之前145年间各月平均气温的比较,严谨的研究态度传递给学生一个信息:统计分析是有趣的、科学的。】
2.判断:买哪种保温杯?
不锈钢保温杯和陶瓷保温杯,哪一种保温效果好一些?
用不锈钢保温杯和陶瓷保温杯做了一个对比实验,出示数据统计表。
为了更清楚地看出两种杯子的保温效果并进行比较,又制成了复式折线统计图。
小结:再次根据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做出了科学的判断。
【学生在一次次统计分析的过程中,统计分析的能力逐步提高,统计分析的意识逐步增强。】
比较:统计表与统计图。
3.预测:奥运会举办。
2008年8月,第29届奥运会在北京成功举办。矛盾:北京是一个夏季多雨的城市。
为了确保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在此之前,国家气象部门做了周密的统计。
对2003―2004年和2005―2006年8月的降水量进行了统计。根据统计的数据分析,奥运会如期举行,就在8月8日至8月24日。
4.比较: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
中美两国近几届奥运会的金牌数。(出示统计表)
如果要看得更形象,可以制作成什么统计图?
像这样要比较出两个国家各届奥运会金牌数的多少,制作成复式条形统计图比较合适。
【对学生进行数据分析训练,为日后他们选择合适的统计图奠定基础,使他们初步有了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的意识。】
五、全课总结
闭上眼睛,现在头脑中印象比较深的就是你今天这节课的收获,说一说,你有哪些收获?
总结: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如身高的变化、一次旅行的准备,大到重大的国际事件,我们都能通过收集数据,制成统计图,进行科学的统计分析,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希望每位同学都能应用这些数学知识,成为生活中的智者。
复式折线统计图范文2
【关键词】适性发展;“三三一”教学;自学;导学;探究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34-0036-02
小学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是,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体会和运用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由此,青岛市实验小学(以下简称我校)探究了适性课堂“三三一”教学方式。“三三一”教学,是用“自学、导学、探究”三学归一的教学方式,完成创设情境、分析体验、拓展实践“三点一线”的教学过程,实现知识、技能、方法“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这里要提到的是“三学归一”的教学方式,它是一种全新的、颠覆过去教学模板的教学方式。对于这样一个全新的教学方式,笔者从最初的迷茫到有所感悟与收获。学生怎样自学与探究?教师如何导学又如何熟练运用这种教学方式才能引领学生适性发展?这一切都要我们从实践中去摸索探讨。下面就以“折线统计图”一课为例,谈一谈“三三一”课堂教学在实践中的应用,以求与读者共同商榷。
本节课执教的是青岛版五年级上册,信息窗1、2折线统计图。根据“三三一”课堂指导纲要,笔者为本节课量身定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有关知识目标主要是认识、会画折线统计图,体会折线统计图在表示数量变化中的作用。根据知识目标确定了学生应达到的能力目标:能合理选择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进一步发展数据分析观念,能根据结果作出简单的判断或预测。
在学习方法上主要是通过学生自学折线统计图的画法,培养学生掌握一些自主学习数学问题的基本方法;通过探究新知掌握分析数据的方法;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以上目标,互相渗透、不可割裂,最终达成本课学习的终极目标。
一、教学过程
1. 创设情境
通过反馈微视频学习情况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折线统计图。
【设计意图】教师首先以课本素材为情境,在微视频里介绍折线统计图的画法,引导学生自学。然后以青岛的房价这样的学生身边的现实素材入手,绘制一幅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激活了学生头脑中有关统计的经验。把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有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2. 分析体验
(1)小组讨论。①在绘制折线统计图时有哪些要领?还有什么细节要注意?②同一组数据用了两种统计图表示,这两种统计图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③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在分析数据上各自有什么优势?
(2)小组汇报,教师适时引导并总结。
【师总结】课件演示条形图隐藏数据只看竖条,让学生体会在条形统计图中通过条形的高矮就能反映出数量的多少。
课件演示将条形变化成点并连线,当把点用线连起来的时候看到的不仅仅是数量,而是走势变化了。所以折线统计图不仅能反映出数量的多少,还能展示数量的变化情况。
【设计意图】适性课堂应该拓展学生独立思辨、自我提升的张力,发展学生相互交流、协同生长的空间。在开课伊始就开门见山,将所有问题放手让学生讨论,注重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给学生创设了观察、发现、思考、交流的学习空间。教师在总结时适时引导,这种自学、导学加探究“三学归一”的教学方式促进了学生的适性发展。
3. 拓展延伸
(1)教学信息窗二,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教师出示这两组数据(①2016年8月青岛市各区新房成交量统计表;②2015.11~2016.11北京市新房成交量月度统计表),小组合作分析选择合适的统计图,然后画出相应的统计图。
教师结合小组汇报追问引导学生分析两幅统计图。
【设计意图】统计的核心目标是学生经历数据分析活动过程,掌握一定的数据处理方法。这一环节放手让学生独立分析选择合适的统计图,以加深学生对统计意义的理解,注重了解决问题策略的渗透。
(2)渗透复制折线统计图。教师出示一张青岛市2015.11~2016.11新房成交量月度统计图简单分析后,课件演示将青岛市和北京市新房成交量月度统计图合成复式折线统计图,引导学生对比分析并结合时事新闻让学生体会变化原因。
【设计意图】本环节由单式折线统计图自然过渡到复式折线统计图,增加了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并结合时事新闻再度引导学生对统计图进行分析,培养了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发现和分析身边的事物。
(3)回归生活,实践应用。
① 以下几种生活现象选择哪种统计图进行数据分析比较合适?
a. 青岛市2016.1~2016.12 PM2.5浓度监测。
b. 2016年10月全国部分城市PM2.5浓度监测。
c. 病人24小时体温情况监测。
d. 文具店2016年不同文具销售情况统计。
② 折线统计图在生活中应用是很广泛的,你知道身边哪些事物应用了折线统计图吗?
③ 师:其实折线图还能记录一个人运动的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多层次与多形式的巩固性练习与开放性、深化性练习,学生在应用拓展中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在关注数据的同时打开思路,从折线的形态分析变化,透视“图外之意”,进行折线图示意义的猜想和联想,让学习呈现出立体丰满的态势。
二、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三三一”教学方式的一次实践应用,从课堂实践到课后研讨有以下几处感悟:
1. 在创设情境这一教学环节中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适性课堂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把学生引入一个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不同地域的学生生活背景不尽相同,所以数学学习材料的呈现方式应该多样化、切合学生生活实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建构自己的数学知识。为达到上述目标,笔者大胆地尝试把教材进行重组。课本呈现的素材距离学生生活实际比较远,学生学习起来可能会感到枯燥,没有亲切感,也调动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今年青岛市被评为全国最宜居住的城市,房价猛涨,笔者特意选取了热门话题――青岛的房价为例题学习内容,在分析数据后进行预测。这一连串贯穿课堂始终的教学情境,蕴含丰富的数学知识。这样,可以让学生真正从情境中得到学习的动力和源泉。
2. 巧妙的课前微课自学,深入的课中导学探究,实现了多个知识点的整合
在第一次试教时,由于担心学生不能充分掌握画法,领略折线统计图的特点,笔者设计的前三个环节是:①课前自学微视频里的折线统计图画法;②课上反馈画法;③对比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总结各自的特点并详细追问折线统计图中点的作用和线的作用。最后教师总结板书强化知识点来逐步引导。结果上课时发现问题简单,孩子们上课时毫无兴趣,导学过程过于琐碎,导致时间不够,没有完成预设的教学任务。
几位老师深入研究“三三一”教学方式,重新设计教学环节,在第二次试教时改成开课简单回顾课前微视频,紧接着放手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①折线统计图画法的要领是什么?有哪些注意事项?②同一组数据分别用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表示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③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在分析数据时各自的优势是什么?结果课堂气氛活跃,孩子们完全能通过讨论探究,自主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当一个小组汇报得不够完善时,另一个小组马上补充。全班学生都能掌握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老师所担心的根本不存在。这样设计之后,孩子们进行了深入讨论探究,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不仅将教材的两个信息窗整合到一节课,完成了两节课的教学任务,还将知识延伸到了复式折线统计图。这种“自学、导学、探究”三学归一的教学方式促进了课内多个相似知识点的课程整合。
3. 巧设问题,体现统计图的重要性和折线统计图的作用
统计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解决某个现实问题,本课通过设置“对比青岛市和北京市住房成交量”的问题,并将两条折线合并成复式折线统计图让学生体会感受折线统计图能有效地分析数据的变化。又列举了一些如体温变化、PM2.5监测等生活问题让学生选择合适的统计图,一方面突出了统计的必要性,另一方面使学生在选择统计图的过程中加深对折线统计图特征的认识。这样顺学而导,让学生在矛盾冲突中找到新方法,显示了折线统计图产生的必要性。
4. 引领学生适性发展
在折线统计图学习中,结合身边发生的大事、时事新闻,进行小组合作等给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探索的空间,放手让学生去制图、去探索、去讲解,培养了学生关心家乡事,用数学的眼光分析身边的事物的能力。最后,在各方面的反馈中,让学生在感悟、选择、反思、纠正中学到了知识,三学归一的教学方式为学生适性发展打下基础。
复式折线统计图范文3
一、 数据的收集
1. 普查的概念:为一特定目的而对所有考察对象所做的调查. 如学校为了了解每位学生的体重情况,而对每一位学生的体重进行测量.
2. 抽样调查的概念:为一特定目的而对部分考察对象所做的调查. 如为了了解一批洗衣机的质量,从中抽取10台进行研究. 其中这批洗衣机是我们所考察对象的全体,称为总体,每一台洗衣机叫做个体,称这10台洗衣机为总体的样本,称样本容量为10.
普查一般用于需要了解总体中每个个体的情况,如人口普查、全班同学晚上睡眠时间调查等. 当调查对象容量比较大,或者调查过程中会对调查对象有损害时一般采用抽样调查,一般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调查. 不过在抽样过程中要注意所选样本的代表性.
二、 数据的整理
1. 统计表:将统计分析的事物及其指标用表格形式列出的方法. 通过下例,体会如何对数据进行整理.
公交公司为了合理安排某学校附近的公交路线,特对该校学生的出行方式进行调查.
首先设计如下调查问卷,并抽取50名同学进行调查. 调查问卷:
调查结果:
1 1 2 1 1 2 3 1 1 2
2 4 3 3 1 2 2 4 1 1
1 2 1 1 1 1 1 3 1 2
3 1 2 1 3 2 1 1 3 1
1 3 1 4 4 1 3 4 1 3
用统计表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
2. 条形统计图: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根据数量的多少画成长短不同的直条,然后把这些直条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 从条形统计图中很容易看出各种数量的多少. 条形统计图一般简称条形图,也叫长条图或直条图. 条形统计图是用条形的长短来代表数量的大小,便于比较. 条形统计图又分为条形统计图和复式条形统计图,复式条形统计图由多种数据组成,用不同的颜色标出.
根据上面的统计数据,可以画出如右图的条形统计图.
3. 扇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可以很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数量同总数之间的关系. 用整个圆的面积表示总数(单位1),用圆的扇形面积表示各部分占总数的百分数. 扇形统计图可以清楚地表示各个项目与总数之间的关系.
根据上面的统计数据,可以画出如右图的扇形统计图.
在扇形统计图中,扇形圆心角的度数=该部分的百分比×360°.
4. 折线统计图:以折线的上升或下降来表示统计数量增减变化的统计图. 与条形统计图比较,折线统计图不仅可以表示数量的多少,而且可以反映同一事物在不同时间里发展变化的情况.
条形统计图是用宽度相同的“条形”的高度表示数据的变动情况;扇形统计图主要用于表示总体中各组成部分所占的百分比;折线统计图是用折线表示数据的变化特征,用于反映事物的变化过程和趋势. 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应根据实际需要选用合适的统计图.
三、 数据的描述
1. 频数就是某个对象出现的次数;频数与总次数的比值称为频率.
2. 频数分布表:对于一组大小不同的数据划出等距的分组区间(称为组距),然后将数据按其数值大小列入各个相应的组别内,便可以出现一个有规律的表格. 这种统计表称之为频数分布表. 从频数分布表中,可以清楚地知道每一组中具体的数目.
下表就是一组身高数据的频数分布表:
3. 频数分布直方图:根据频数分布表,用横轴表示各分组数据、纵轴表示各组数据的频数,绘制条形统计图直观地呈现频数的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 这样的条形统计图称频数分布直方图. 例如下图是一组身高数据的频数分布直方图.
从这个直方图中不仅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各组出现的次数,也能很直观地看出哪组出现的次数最多,哪组出现的次数最少.
复式折线统计图范文4
小升初数学备考——小升初数学知识点之统计图
统计图
(一)意义
*用点线面积等来表示相关的量之间的数量关系的图形叫做统计图。
(二)分类
1、条形统计图
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根据数量的多少画成长短不同的直条,然后把这些直线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
优点:很容易看出各种数量的多少。
注意:画条形统计图时,直条的宽窄必须相同。
取一个单位长度表示数量的多少要根据具体情况而确定;
复式条形统计图中表示不同项目的直条,要用不同的线条或颜色区别开,并在制图日期下面注明图例。
制作条形统计图的一般步骤:
(1)根据图纸的大小,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射线。
(2)在水平射线上,适当分配条形的位置,确定直线的宽度和间隔。
(3)在与水平射线垂直的深线上根据数据大小的具体情况,确定单位长度表示多少。
(4)按照数据的大小画出长短不同的直条,并注明数量。
2、折线统计图
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根据数量的多少描出各点,然后把各点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
优点:不但可以表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够清楚地表示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注意:折线统计图的横轴表示不同的年份、月份等时间时,不同时间之间的距离要根据年份或月份的间隔来确定。
制作折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
(1)根据图纸的大小,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射线。
(2)在水平射线上,适当分配折线的位置,确定直线的宽度和间隔。
(3)在与水平射线垂直的深线上根据数据大小的具体情况,确定单位长度表示多少。
(4)按照数据的大小描出各点,再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并注明数量。
3、扇形统计图
用整个圆的面积表示总数,用扇形面积表示各部分所占总数的百分数。
优点:很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同总数之间的关系。
制扇形统计图的一般步骤:
(1)先算出各部分数量占总量的百分之几。
(2)再算出表示各部分数量的扇形的圆心角度数。
复式折线统计图范文5
关键词:风格;理解;感知
2012年11月28至29日,我利用两天时间,有幸聆听了县教育局组织的全县小学数学评优课活动中的七位数学教师的评优课――《组合图形的面积》和《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不同的教师,不同的上法,不同的听课,交织在一起,有了对比,让我对数学教学有了更为切身的感受。
《组合图形的面积》是五年级第一册的内容,它是学生学习几何知识的基础。既然是基础,说明内容对于学生来说很重要。纵观几位老师上课,我发现他们几个人的授课方式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用数学的思想引领学生的学习。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亲自动手、动脑进行操作、观察、探索活动,使学生经历分割和添补等方法,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感悟平面图形的空间感,从而使学生感悟知识的发生、发展和生长,同时也真实地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因此,在教学中几位老师都选择了与学生生活背景有关的情景:客厅面积、墙的面积,以及中队旗的面积,这些都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解决生活中图形的面积,为学生发现问题、探索数学问题提供丰富、生动、有趣的资源,实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有效性。
刘慧老师讲授的《组合图形的面积》:开门见山,直接导入新课,教学思路清晰,重点突出,教学内容环环相扣,充分把握主题,渗透新理念,发扬教学民主,注重合作学习。如,在教学客厅面积时,她先让学生动手利用多种方法把组合图形分解成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然后让学生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做到了干脆利落,不拖泥带水。
石门教育辅导站陈慧老师讲授的《组合图形的面积》,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教学前教师首先复习曾经学过的平面图形的知识,以“今天为老师的新房进行装修”这一情境引入课题。教学中教师并不是要教给学生求几个组合图形的面积,而是要让学生体会到合理分割、分块探究、加减组合的方法是求未知平面图形的面积的重要方法。当学生真正获得了知识的时候,就能解决一些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这样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学生就会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和感受“用数学”的愉悦。
《复式条形统计图》是我们六年级北师大版本上册中学过的内容,但与人教版的内容比起来,北师大版本重点讲解了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以及绘制方法,而对于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只是附带而过。听了几位教师的《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不但增加了一些知识,而且让我深深体会到,几位老师都将抽象的事物,通过利用多媒体课件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的表现形式,大大增强了学生对过程的理解与感受。如,城关小学的霞老师在讲解本课内容时,先从单式纵向条形统计图过渡到复式纵向条形统计图,利用形象直观的课件让学生很快对比出两个统计图的特点,接着出示横向单式条形统计图和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进行对比,这样学生既掌握了统计图的特点,又掌握了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教师在应用现代化教学工具的同时,能很好地与传统的数学教学手段相结合,做到严谨和生动相结合,既提高了教学效率,又达到了解决数学问题的目的。同时,统计内容都是结合学生身边发生的事情,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几位教师讲授这节课时概念界定很清楚,重视数学思想的渗透,都利用转化思想、猜想的思想、验证的思想。学生表达得也很到位,可见老师在备课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
短短两天时间,使我收获颇多。总体感知几位老师的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清晰,教学方法灵活,很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理念。每节课展示给我们的是老师和学生的互动,老师和学生的交流,不再是以前的老师教和学生学的两个过程,而是一个统一体。老师并不是一味地向学生讲解知识点的重要,并不是一味地指导学生如何解题,更多展示的是老师在引导学生利用多种方法解题,并从中找出最简单的方法加以归纳,因为解题策略和思想方法要远远比掌握知识更重要。这也使我深深感受到了更强的危机感和紧迫感。
复式折线统计图范文6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中的数学
《标准》指出:数学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将孩子们的生活与数学结合起来,能使数学教学变得具体、生动、直观,使孩子感悟、发现数学的作用与意义,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客观世界,增强数学应用意识。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呢?
一、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创设教学情境
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数学问题,我们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一方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爱学、乐学,另一方面由于课程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符合学生生活实际,学生学习时易于理解和接受。学生就会越学越想学,越学越爱学。如教学“复式折线统计图”时,我出示呼和浩特市一年12个月的天气变化单式折线统计图和北京市一年12个月的天气变化单式折线统计图,然后让学生观察统计图看看哪个地区的气温变化差距较小,学生会一个一个观察比较并感觉到比较的复杂性,教师引出那么如何能直观的比较呢?使学生想到复式折线统计图。这些都是学生身边的现实的题材,由此引出数学问题,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联系,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
二、模拟生活实际活动,解决数学问题
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常常是整合着各类信息而综合显现的。我们可以将其引入课堂,让学生在接近实际情境的实践活动中去解决数学问题。如教学“人民币”时可以模拟超市购物这一生活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买卖东西”。通过识别商品、看标价、付钱、找钱等活动,使学生初步学会识别假币,懂得要爱护人民币和节约用钱的道理,从而加深对人民币的认识,同时也掌握了一定的生活技能。在教学了“认识人民币”以后,让学生回去跟爸爸妈妈一起去商店买东西,帮助爸爸妈妈和营业员阿姨算算帐,应付多少钱,实付多少钱,找回多少钱,回学校后和其他小朋友们交流。这种模拟生活的实践活动,使学生感到数学的优越性,体会到数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懂得数学的真正价值,提高他们真正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三、教学应用要体现生活化
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在于解决实际问题。数学教师要有意识地使学生养成日常生活“数学化”的习惯。首先,教学中应积极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动的现实中去。其次,应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提炼学习问题,把生活问题数学化。如布置学生绘制“房间平面示意图”,并到装饰市场了解瓷砖价格,为自己的房间地面装修设计方案。这样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有助于学生理解,同时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也培养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观察能力、实践能力。这样,学生在轻松愉快的交流中,学得积极、主动,思维随之展开,兴趣随之激起。
四、要有意识的把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数学化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们应该有意识地把日常生活问题数学化,使学生逐步具备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运用数学的“本领”,使他们认识到“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上处处离不开数学”,要养成事事、时时、处处吸收运用数学知识的习惯,调动他们主动学习数学、创新性运用数学的积极性。例如,在一、二年级的教学中,我就提出这样的问题,你今年几岁啦?多高呀?身体有多重?比一比你和你的同桌谁重……这些都是小学生经常遇到的问题,而要准确地说出结果,就需要我们量一量、称一称、算一算,这些都离不开数学。让学生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不仅激发了学习兴趣,而且能提高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数学走向生活。
总之,正如数学巨匠康托儿所说:“数学的精髓在于自由。”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本身又是一个巨大的学生课堂。我们的数学教学中处处有生活的道理。数学课堂只有再现数学知识与自然科学,人类生活的联系,不仅扩大数学教学的信息量,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和各方面的实践能力,为学生今后的生活、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