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有关大自然启示的资料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有关大自然启示的资料范文1
综合性学习的规则是;先分成3个小组一起讨论,然后再派代表在班上汇报;3个小组分别汇报的是:有关从大自然中获的启示;自己怎么制作的小发明;自己观察到的动、植物的生长。
首先,老师在黑板上大大地板书了“综合性学习”五个大字。然后,老师就叫我们分组讨论。我们小组的组长是小曾,她先叫我们把自己搜集的资料交到她那儿,然后她给了我一些资料,让我看看哪些资料比较好,一会儿在讲台上汇报。我们选的是小韦、小张、小瑾。我们大约讨论了10几分钟,就开始汇报了。
首先是小慧汇报观察到的动、植物的生长,小唐走上台时,仪表自然、从容不迫、笑容满面……轮到我们小组时,她们就走上台汇报,她们读完后,我觉得她们都读得很流畅、通顺。
有关大自然启示的资料范文2
1 探究式教学的意义
1.1 素质教育呼唤探究式教学
在我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已经成为21世纪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随着《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的实施,建立一个适应21世纪需求的、充分体现基础教育性质和素质教育精神、促进每个学生全面发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人的基础教育新体系,已经成为当前国家基础教育改革中的一件大事。然而,现实的课堂教育往往强调掌握知识的数量和掌握的精确性,强调的是对己有知识的记忆,学生的学习成了以模仿、训练和背诵为主要特征的维持性学习。生物探究式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师生共同创设问题情境。学生主动查阅有关资料文献。提出解决问题假设,设计多种验证实验方案。亲自动手操作实验,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和实验事实,对数据进行加工处理、分析、概括、推理、判断获得结论,并将结论拓展应用迁移。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探究为主的教学,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的经验与学习兴趣。改变教学过程中过分依赖教材、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因此,探究式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最有效途径之一。
1.2 时代和学生的发展需要探究式教学
当人类进入21世纪时,快速增长的知识,世世代代积累起来的知识,像无边无际的“崇山峻岭”。使人们很难从整体上去把握它,再刻苦的学生仅仅凭借记忆、传承,又能领略到这“崇山峻岭”中的多少风光呢?所以适合这个时代要求的,应该是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人才,具有现代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知识的获取固然重要,但掌握知识的过程和方法更为重要”。而学生的发展只有适应了时代的发展,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才能为社会做出卓越的贡献,同时也改变了自己命运。探究式教学注重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注重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所以开展探究式教学是时代的需要,是学生发展的需要。
1.3 高中生物学科非常适宜开展探究式教学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观察和实验是生物科学基本研究方法。许多生命现象、生物学规律是通过实验手段被揭示的。在中学生物教学中,“探究式教学”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因为生物和人们的生活紧密相关,易于观察生物学的诸多成果来源于科学观察和实验,现代生物学研究也是当今热点,因而是较适合于开展探究式教学和引导学生研究式学习的学科。
2 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开展探究式教学的途径
2.1 启发学生对科学史的探索性学习
科学史的学习能帮助学生领悟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认识模式。为探究性课题的开展提供基本的思路和方法,有利于学生从科学发现过程中体验成功,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积极性,为学好生物学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重视介绍生物科学的发现过程,给学生以科学态度、探索精神的启示,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索精神。如在遗传学授课中,在专门介绍孟德尔的生平、职业和他著名的豌豆杂交试验设计思想,数据分析和结论,实验的科学性、艰苦性和严谨性的基础上。同时还应讲述豌豆遗传的特征以及孟德尔所选的成对性状基因正好分布于不同染色体上的客观事实,使学生同时认识科学发现的偶然性。使他们对科学发现的全过程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又如在进化论的授课中,不仅应讲进化论的定律和概念,还应着重讲授达尔文随“贝格尔”号科考的发现和思索过程。如怎样从不同大陆同种动物的差异发现物种的可变异性,从不同种动物的相似性以及化石记载生物变异的连续性推导出生物进化的观点,使学生对从科学现象的观察和归纳到科学定理的产生有明确的认识,以唤起学生探究自然的一种欲望和激情。
2.2 注重文献资料信息的收集、获取手段以及整理能力的培养
文献资料信息的收集、获取手段以及整理能力的培养,是生物探究式教学法的重要一环。如前年全国“非典”暴发流行后,针对学生对了解SARS病毒的渴望和生物课程对流行病发生规律,预防方式和个人良好卫生习惯的培养的需求,可以布置学生通过图书馆、上网、拜访专家老师等途径收集“非典”的相关资料并分组交流所获信息,经过整理和交流后,取得更主动、生动、深刻的效果。
2.3 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是中学生物探究式教学的一种有效方法。在生物学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投影仪、显微投影仪、幻灯、教学软件及课件等媒介。使知识从声、像、图等多个层面立体式的呈现,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探究的深度。
2.4 走出课堂,接近自然
探究式教学要注意引导和鼓励学生走出课堂,接近自然。大自然是生物学最广阔和现成的课堂,又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认识自然,了解自然,爱护自然的意识是生物课教学的重要任务。因此生物教学中应多培养学生观察、探究和爱护大自然。如上“被子植物的个体发育”一节课时,可组织学生到校园观察各种各样的花,使学生不仅了解有关花的知识。同时对五彩缤纷的大自然和生物的多样性有了进一步认识,培养了爱护自然,保护自然的情感。
3 结论
总之,生物学科的素质教育的实施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生物探究式教学也是在不断探索中得到发展和完善,它需要我们大家共同的努力。
参考文献:
有关大自然启示的资料范文3
一、利用网络资源创设生物教学情景
互联网上最丰富的资源是文字和图片,在生物课的教学中,充分利用网上资源,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教学情景,既可以拓宽学生视野,扩大学生知识面,又可以使学生受到感染和启示,可以充分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发挥寓教于乐的教学优势,使学习变得轻松愉快,能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从网上搜索一些名人轶事、历史故事及动植物趣事,为学生提供教学情景,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所讲知识。如在准备“遗传与变异”一节的教案时,从网上搜索到近亲结婚与遗传疾病的典型例子“英国女王维多利亚的家史”“达尔文的悲剧”等。课堂上,当讲到“禁止近亲结婚”时,首先向学生提出问题:“中国有句古话:近亲结婚亲上加亲。可是国家婚姻法却明确规定: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旁系血亲禁止结婚。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等学生讨论后,再给学生讲述,近亲结婚到底有多大危害。可以列举了这样两个事例:1840年2月,21岁的维多利亚女王和她的表哥(舅舅的二子)阿尔伯特结婚,婚后给她的个人生活带来了巨大不幸。他们生下的9个孩子中,有3个患有遗传病----血友病,其他人是血友病基因的携带者。真是无独有偶,1839年,30岁的达尔文与他的表妹爱玛结婚,爱玛是他舅舅的女儿。谁也没有料到,他们的6个孩子中竞有3人中途天亡,其余3人又终身不育。到了晚年,达尔文在研究植物的生物进化过程时发现,异花授粉的个体比白花授粉的个体结出的果实又大又多,而且自花授粉的个体非常容易被大自然淘汰。这时,达尔文才恍然大悟:大自然讨厌近亲结婚。向学生讲解这些名人的沉痛教训,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近亲结婚会导致遗传病,所以是应当禁止的。充分利用网上资源,使教学内容充实,资料丰富,把抽象的内容直观化,自然会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在帮助学生理解的同时加深记忆。
二、自制PowerPoint课件创设教学情景
与文字教材、传统的挂图、投影片等教材相比,多媒体课件具有表现力强、交互性好、知识的组织形式更佳、信息量更大等优点。在市场上购买的课件有时不太适合自己教学,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制作教学课件,而电子幻灯片PowerPoint是现代教育技术中制作简单、使用方便的一种技术。
利用Microsoft PowerPoint制作课堂教学幻灯片,既可以声、文并茂地向学生展示教学内容,同时PowerPoint还有许多优点----不仅可以显示文字、图片,还可以播放声音、制作动画效果,在需要时还可以进行超级链接,方便地链接到需要的内容;它可以插入背景、插入音乐,在教学中使用效果也相当好,并且可以按照自己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设计整个教学课件的内容。如在讲“种子的结构和成分”时,笔者用自制的PowerPoint课件“种子的结构和成分”,课件中插入了很多种子的结构图片,不但清楚地讲解了双子叶植物菜豆种子和单子叶种子植物玉米种子的结构,又将它们的胚的各部分进行了对比,让学生清楚地了解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在PowerPoint课件中插入验证种子各种成分的实验录像,更让学生身临其境。在讲授这节课时,利用自己制作的课件,可以使教学重点和难点轻易地得以解决。
三、利用Flas创设生物教学情景
计算机多媒体以其极强的交互性和模拟功能显示出它在生物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和静态图片相比,Flas有声情并茂、视听结合、动静相宜、感染力强等特点,它可以创设课堂教学所需要的情景,如再现生物的生理特点、生理结构及生活环境。因此,Flas成为创设教学情景很好的工具。利用Flas可以把学生平时看不到的微观结构和学生不易理解的、语言不好表达的抽象内容(如微生物的结构及生殖过程,光合作用过程等)展现出来,产生直观效果,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在生物教学中运用Flas,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Flas可以自己制作,也可以从网上下载。自制Flas进行教学优势较大,这样教师可以结合本人教学的经验,能更好的把握其形式和内容,可以根据学生特点和教学内容特点,使制作的Flas内容更加适合生物情景教学的需要。如可以自制“水螅的出芽生殖”“细菌的分裂生殖”等。
虽然自制课件适合自己,但教师把要用的课件都做出来是不可能的。平时上网时注意把与生物教学有关的课件下载下来,需要时可以方便使用。
四、利用视频影像资料进行生物情景教学
如果说Flas是形象逼真地表现生物的生活状态的话,那么视频影像则是把活生生的生物现象重现在学生眼前,它在生物情景教学方面有着巨大的优势。恰当利用多媒体中或电视录像的视频影像资料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情境教学,使学生身临其境,受到感染和启示,可以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学习变得轻松愉快,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有关大自然启示的资料范文4
1. 从读书兴趣、良好学习习惯抓起,着重培养学生爱读书、勤积累的意识
《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就强调“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语文学习是很难做到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没有积累,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当然学不好语文。
针对教材,按“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三大板块来组织单元,内容与生活联系紧密,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去感悟课文,课前课后去积累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知识。事实证明,诸如《在山的那边》《走一步再走一步》《山中访友》《羚羊木雕》等许多文字性强、贴近学生生活的课文,学生学起来就觉得比较亲切,有兴趣,学习的积极性就容易调动起来;新教材安排的“感受自然”“我爱我家”“漫游语文世界”“我也追星”等综合性学习活动,给学生提供了广泛的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的机会,为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在评价检测时,有意识地出一些课外的内容,以引导学生自觉阅读课外书。从开学伊始,每星期就要求学生完成800字的摘抄,每周批改完之后进行认真讲评,因为教师赞赏、激励的评价不仅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2. 在实践中学习语文,积极为学生创设合作性学习环境
新课标更加注重人的社会生存能力、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首次提出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传统的语文学习过于机械化地吸收,过多注重课文分析和知识掌握,而忽视了综合能力的发展,尤其是语文学习与现实的联系。打破书本与生活中的界限,弱化学科边缘,在开放的、动态的、实践的土壤中学习语文。开展丰富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如办手抄报,就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特长分工负责有关工作;要组织辩论赛,就让小组预先布置谁负责搜集材料,谁负责整理资料、谁担任辩手等;要表演课本剧,则让学生自由组合,由他们各自设计角色的台词、人物造型、动作表情等。作文教学则可让学生互相批改作文,互推优秀作品。要进行知识能力的检测,主组织学生小组命题或进行小组交叉检测。在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多以合作者、参与者的身份出现,必要时做一些引导,主要是为学生营造自主、合作学习的环境和氛围,让学生在与人沟通、与人合作的活动中受锻炼,养成习惯,从而为将来走向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3. 充分利用教材留白,大胆开展探究性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新课标教材编排富有弹性,每课的练习都设计有拓展性、研究性学习内容的特点,大胆开展探究性学习。使小课堂与家庭、学校、社会大课堂互相渗透。扩大信息量,创造机会,弥补小课堂之不足。
有关大自然启示的资料范文5
[摘要]为了充分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努力提高科学学科教学效率,围绕科学学科的教学进行了多次实践,探索、总结出了以“导—探—记—迁”为基本环节的小学科学四步教学法。即通过构建导学案,让学生根据导学案进行自主学习,通过小组合作提高实验操作的有效性,通过课堂与课外的记录强化学生对知识、原理的掌握与迁移,通过自然观察培养学生浓厚的科学兴趣与科学素养。此举极大提高了小学科学学科的教学效率,较好地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起到了事倍功半的效果。
[关键词]科学学科教学 四步教学法 导学案
一、“导、探、记、迁”四步教学法实施策略
1.学案导学——有的放矢,减负增效
导学案是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的工具,既能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又能锻炼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学习等多项能力。小学生由于受其各方面能力的影响,单纯利用课堂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往往事半功倍,而导学案的设立使学生能按照导学提纲有针对性的活动,大大减少学生的学习难度,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自主探究——充分运用科学学习方法,用实践检验真理
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只有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才能有浓厚的兴趣、真实的感悟和科学的结论。
3.小组合作——众人拾柴火焰高,启迪思维,提高效率
科学实验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需要相互协作,学生只有在相互配合下,才能相互启迪,提高实验操作的有效性。
4.科学记录——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学生只有把真实的数据记录下来,进行有效的分析才能得到真实的结论,实验记录的过程也是一个由操作到理论提升与转化的过程。
5.科学观察——联系生活实际,迁移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素养
科学观察是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要一环,它是人类重要的认知活动。指导儿童从小学生阶段观察周围的自然事物与现象,走进大自然这个“大课堂”,引导学生认识大自然、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从大自然中发现科学、研究科学、运用科学,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导、探、记、迁”四步教学法实施步骤
在科学教学过程中,开展以“学案导学——引导学生高效学习,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科学素养,记录研究——培养科学学习习惯,知识迁移——启示学生学以致用”为基本步骤的四步教学。
1.学案导学——引导学生高效学习
针对每节课由教师提前设计导学案,学生根据导学案进行自主学习。
学案导学即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教师指导为辅助体,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通过导学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祛除无效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2.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在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活动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之间展开合作、互助,求得探究活动的最佳效果。
(1)引导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合作设计探究方案
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在我们的生活中,问题无处不在,关键是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迈出科学探究活动的第一步。对于每一节科学课的第一个教学环节,都应借助实物、影像资料、小实验、图片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踊跃提出想要探究的问题。
(2)联系已有经验,动手探究问题
确定要探究的问题后,以小组为单位由学生自主进行实验的操作,期间小组长要做好任务的分配,保证小组成员间的合作与分工,确保实验操作顺利进行。
3.记录研究——培养科学学习习惯
在课堂上,我们倡导设立课堂学习记录本、实验研究报告单,对课内的学习、实验操作记录相应的数据与结论;在课外,我们倡导设立自然观察记录本,学生通过在课外进行常态下的自然观察和有计划的自然观察活动,并做好相应的活动记录,保障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真实、高效。
4.知识迁移——启示学生学以致用
教育心理学对“迁移”做了如下定义:“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实践证明,凡是有教育的地方就会有迁移,从来不存在相互间不产生影响的学习。可以说,迁移在学校教育教学中无所不在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科学学科的教学活动中体现得尤为突出。为此,我们针对科学原理、自然观察、实验操作三个方面适时开展迁移活动。
(1)原理的迁移。原理是指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具有普遍意义的基本规律,是在大量观察、实践的基础上,经过归纳、概括而得出的。既能指导实践,又必须经受实践的检验。我们针对所学内容适时引导学生进行科学原理与生活应用的融合,做到科学原理的迁移。
(2)观察的迁移。观察的迁移就是引导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观察方法应用到课外。科学教材中有很多观察内容,有些内容是需要学生在课外进行的,在引导学生进行课外观察活动时,要提醒学生选择合适的观察方法,如对观察对象的认识层次上,可适当选择浅表性观察、分析性观察或比较性观察,从时间上可采用即时性观察或历时性观察,对事物的状态上可采用静态观察或动态观察,从观察的组织形式上可采取集体观察或个体观察等。
(3)操作的迁移。科学教材中有许多操作活动要延伸到课外,要针对相应的知识适时的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的迁移。其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做到学以致用。通过操作的迁移使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导、探、记、迁”四步教学法实施效果
通过“导—探—记—迁”四步教学法的实施,不仅增强了科学教学的有效性,提高了科学学科教学质量,还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效果斐然。
1.课堂教学效率明显提高
学生在导学案的指引下,大大缩短了学习的时间,有效地保障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与课堂科学知识的掌握。
2.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明显增强
通过科学课堂中真实的探究活动与学习活动,学生做到了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达到了知识的内化,同时学生在参与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懂得了用数据说明问题,养成了良好的科学验证意识。
3.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了有效提高,养成了合作的良好习惯
在导学案的引导下,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活动,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明显增强,在探究的过程中,由于以小组为单位,同学间相互配合,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有了长足的发展。
4.学生养成了良好的科学记录习惯
由于设立了课堂记录本、实验报告单、自然观察记录本,使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对知识的重难点做到有效记录,进一步巩固和深化了所学知识要点。通过实验报告单,记录实验过程中的有关数据,得到准确的实验结论,养成了以实验数据验证科学实验的科学素养;通过日历本及自然观察记录,使学生形成了善于观察生活、记录自然现象的科学习惯,同时在记录知识的过程中达到了科学知识与理论的有机融合。
5.学生学会并掌握了观察方法的运用,形成了认识自然、研究自然、热爱自然的优秀科学素养
通过组织学生进行科学自然观察,结合科学原理、操作实验等知识迁移活动,不仅使学生掌握了从观察对象的认识层次上可分为浅表性观察、分析性观察或比较性观察,从时间上可采用即时性观察或历时性观察,对事物的状态上可采用静态观察或动态观察,从观察的组织形式上可采取集体观察或个体观察等自然观察的方法与技艺,还养成了认识自然、研究自然、热爱自然的优秀科学素养。
有关大自然启示的资料范文6
关键词:信息技术;语文课堂;运用手段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教师采用各种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的方式越来越普及。现代信息技术不仅成为教师上课前获取教学资源的一种方式,而且也是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得力助手。拥有现代信息技术的语文课堂,可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可拓展课外教材,贴近学生实际生活,让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学习地位得以真正确立,使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得以真正实现,使终身教育和学习社会化成为可能,让语文课堂变得更加多姿多彩。本文就现代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灵活运用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模拟场景,身临其境,使学生获得真切的感受
语文是最开放的学科,与生活同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凭借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和老师的一张嘴,学生学习起来有时候会感到枯燥乏味。如果在一些让学生理解起来会比较困难的重、难点地方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声音、文字、图像和动画,有目的地创造一个良好的教与学的环境,将各种素材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就能激发起学生的兴趣,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打动学生的心灵,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
如,讲授《观潮》时,在学生预习了课文的基础上,教师提问:“天下奇观”是什么意思?课文中的“天下奇观”具体指什么?用多媒体演示钱塘江大潮雄伟壮丽而又罕见的景象: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地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和朗读分析,了解到课文中为什么说钱塘江是“天下奇观”,运用多媒体的演示,使学生的内心受到极大的震撼。
仅仅通过简单的模拟场景,就能让学生对课文的态度发生如
此大的改变,不能不说这是信息技术的功劳。它既缩短了课堂教学的时间,又增加了课堂的信息量,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秦兵马俑》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理解兵马俑的类型和特点,用多媒体再现当时情境,用音乐渲染情境,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感,让各种类型的兵马俑变得触手可及,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学生置身其中,直接感受情境的冲击力,情感体验被诱发与唤醒。在此基础上,通过“猜俑”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地读书、观察、比较、表达,在一系列的语文实践活动中,认识形,体悟神,表达情。在学生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教师通过定格放大让学生仔细观察几个兵马俑的神态(颔首低垂,若有所思;目光炯炯,神态庄重),用“我们仔细端详,发现兵马俑神态各异,有的……有的……有的……”进行说话训练。在视听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运用词语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使学生的形象思维转化为抽象思维,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二、创设情境,诱感,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
儿童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喜欢形象直观的东西,乐于接受各种新的事物。多媒体课件中优美的音乐,抑扬顿挫的语言环境,加上动静结合的图画,直观、生动、形象地展示出知识的变化与形成过程,从而使教学轻松进行,为培养学生各种能力提供了有效途
径。因此,语文课堂中要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动态感知的优势,创设形象生动的直观情境,诱发学生的想象,以开拓学生的思路,增强学生语文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例如,在讲授《颐和园》时,可抓住“物多景美”这个中心词进行教学。多媒体演示:音乐声中,颐和园湖水的美、各种假山和桥的奇……一一出现在学生面前。颐和园多美呀!再用多媒体演示:长廊上几千幅图画千姿百态、各不相同;万寿山佛香阁的富丽典雅;昆明湖静得像一块碧玉。学生被影片中颐和园的一景一物所陶醉,提问时,学生各抒己见,非常踊跃地回答问题,超出了预期的教学效果。最后通过学生的朗读分析,教师总结:我们祖国有这样秀丽的景色和瑰丽无比的历史文化,真让我们感到骄傲自豪。
三、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自主实践,使学生获得探究能力
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是新课程理念所提倡的一种学习方式。我们都希望学生能做课堂的主人,在老师的引导下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动手、动眼、动嘴、动脑,主动地获取知识。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的整合是一种高效率的现代化教育手段,它通过生动有趣的画面,直观动态的演示吸引着学生,启发学生进行交互学习,以合作的方式自主学习。例如,在讲授略读课文《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时,让学生找出有关的语句并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而要真正理解黄河到底是如何从清澈到浑浊,从“摇篮”变成“祸河”的整个演变过程,这是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给予学生适当的点拨和引导。所以,教师在课前应要求学生通过网络搜集相关的资料,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制作图表,共享资源,整理资料,顺利地完成课前的预习作业。教师在引导学生感悟黄河是“摇篮”时,通过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感受到黄河曾经的美并把自己的感悟以朗读的方式表现出来;在理解“祸河”时,通过多媒体画面的演示,让学生迅速明白“悬河”“沉积”这些词语的意思和感受到黄河给两岸人民带来的苦难,使学生加深了对植树造林重要性的认识。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中真实再现、具体可感的特点,让学生能见其所未见,闻其所未闻,准确认识与课本内容相关的事物,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传统的语文教学总是要求学生把目光牢牢地盯在书本上,认为唯有不断地埋头苦读课本才算是学习。而通过信息技术的教学,为学生开辟了无限广阔的学习空间,给我们带来了新鲜的、丰富的网络知识。因此,让学生在课前和课后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开展自主实践和探究,既是对学习内容的运用和巩固,也是对学习内容的补充和扩展。又如,在讲授完《大自然的启示》时,教师要求学生课后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搜集其他相关资料,拓展课堂所学知识。如,在大自然中还有什么事物是互相联系的,大自然还告诉我们什么,在生活中哪些是我们忽略了的自然启示。通过学生的实践操作,自由探究,根据既定的作业目标,结合已经学过的内容,完成课后作业。学生这样动手、动脑,充满兴趣地完成作业,既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又提高了自身的探究能力。
当然,教师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时必须对课件的制作取材合适、得当,避免使用过多花哨的技术,或者是搭配过多的附加甚至无关的信息,这会导致学生很难集中注意力去吸收有用的信息,影响学习效果。教师还要避免在运用多媒体过程中过于强调多媒体的作用,长时间甚至是一整堂课都坐在电脑前操作鼠标,讲解知识,这样的课堂也是枯燥乏味的,学生的思维得不到发散,整堂课无法体现出语文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