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杜甫的代表作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杜甫的代表作范文1
【关键词】尚唐;唐诗诗体;李杜优劣
我国古典诗歌发展到唐代,体裁、题材、风格多样,盛况空前,仅目前留存的唐人诗作有五万余首,有姓名可考者两千多人,散佚、失传的可能会更多。唐诗作为人类文化艺术的瑰宝,中华民族的骄傲,是当之无愧的。唐诗的巨大成就,迷人的艺术魅力,具体可感的艺术情境,满足了人们多方面的趣味,引起古今中外诗评家的广泛关注,刻苦钻研。“可以说,唐诗的研究已经形成了一项专门的学问——唐诗学。它也和古典文学领域里的诗经学、楚辞学、乐府学、词学、曲学等一样,在源远流长的历史进程中,产生了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课题范围、工作方法和学科体系。”[1]不同情趣的读者可以从唐诗中各得所爱。朝鲜诗家南龙翼(1628—1692)就对唐诗有自己的一番认识,在其理论批评体系中形成了独具韵味的“唐诗学”。
1 学诗之法,一生攻唐
历代诗家对于怎样学诗、作诗,有自己的一番认识。杜甫认为应“读书破万卷”,才能“下笔如有神”。宋代吴可《藏海诗话》曰:“看诗且以数家为率……如贯穿出入诸家之诗,与诸体俱化,便自成一家,而诸体俱备。”清代王渔洋说:“为诗须要多读书,以养其气;多历名山大川,以扩其眼界;宜多亲名师益友,以充其识见。”[2]对于怎样学诗、作诗,朝鲜南龙翼则有如下论述。“余思学诗之法,李、杜绝高,不可学,惟当多读吟咏,慕其格调,思其气力。五律则学王摩诘,七律则学刘长卿;五绝则学崔国辅,七绝则学李商隐;五言则学韦苏州,七言则学岑嘉州。”南龙翼在这里详尽地阐释了他的“学诗之法”,五律应该学习王维、七律学习刘长卿、五绝学习崔国辅、七绝学商隐、五言学习韦应物、七言学习岑参,这是就诗歌体裁方面而言的;而对于诗歌的本质内涵,南龙翼则主张学白、杜甫,“慕其格调,思其气力”。[3]
南龙翼崇尚唐诗,以唐诗作为学诗之标的,是与朝鲜李朝时期的大文人李睟光、许筠崇尚唐诗一脉相承的,但在李、许二人的基础又有所突破、有所发展。南龙翼把唐(下转第103页)诗作为自己的学诗标准,更加看到“我朝诗名家,各有所尚”,指出朝鲜诗人把唐诗作为自己的“学诗之法”。具体来说,孤竹(崔庆昌)、荪谷(李达)、芝峰(李睟光)等12人是崇尚唐诗的,他说:“李芝峰一生攻唐,闲淡温雅,多有警句。”“郑东溟……至若七言歌行,则仿佛李杜,我国前古所未有也。”[3]
2 诗家各体,至唐大备
诗至唐代,古今体制尽备,百花齐放,蔚为大观。如果把古典诗歌比作一座宫殿,那么,体制宏伟、风格缤纷的唐诗就犹如重梁迭栋的大殿。南龙翼对唐诗体制有相当精辟的论述,值得深入研究。“唐诗各体中压卷之作,古人各有所主。而以余之妄见论之,五言绝则王右丞‘人闻桂花落’、七言绝则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五言律则杜隰城‘独有宦游人’、七言律则刘随州‘建牙吹角不闻喧’等作,似当全篇之完备警绝者。若求于李、杜,则五七绝当尽在李,五七律当尽在杜,此则不敢论。”[3]“人闲桂花落”,语出王维《鸟鸣涧》;“黄河远上白云间”,诗出王之涣《凉州词》;“独有宦游人”,诗出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建牙吹角不闻喧”,语出刘长卿《献淮宁军节度使李相公》。在这里,南龙翼对唐诗各体中压卷之作分析后认为它们是“完备警绝”之诗,而李白的五、七言绝句和杜甫的五、七言律诗则是同类诗体中的佼佼者。
朝鲜李朝的李睟光在《芝峰类说》中说诗人很难众体兼备,五律、五绝应推举孟浩然,七绝应推举王昌龄。他说:“李白之七言律,杜甫之绝句,古人言非其所长,至如孟浩然盛唐之高手,而五言律绝外,七言律不满数首,亦不甚警角,长篇则绝无所传。王昌龄之于七言绝句,亦独至者,各体不能皆好矣。”[3]
清代王士祯在其著作《唐人万首绝句选序》中说:“故王之涣‘黄河远上’、王昌龄‘昭阳日影’之句,至今艳称之。而右丞‘渭城朝雨’,流传尤众,好事者至谱为《阳关三叠》。”明代王世贞的《艺苑卮言》云:“七言绝句少伯(王昌龄)与太白争胜毫厘,俱是神品。”叶燮《原诗》云:“七言绝句推李白王昌龄。”严羽《沧浪诗话》推举崔颢的《黄鹤楼》为七律的代表作,胡应麟《诗薮》推举杜甫的《登高》为七律的代表作、杜审言的《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为五律的代表作。[4]
从中可以看出,南龙翼和历代诗家在论述诗歌各体代表诗人诗作时,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相同点:都推举杜审言的“独有远游人”(《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为五律的代表作;不同点:南龙翼推举刘长卿的“建牙吹角不闻喧”(《献淮宁军节度使李相公》)为七律的代表作,历代诗家推举崔颢的“昔人已乘黄鹤去”、杜甫的“风急天高猿啸哀”为七律的代表作。
3 李杜优劣,自古未定
李白与杜甫是中国诗歌史上两位星悬日月、高山仰止的伟大诗人,古今论诗者必称李杜,称李杜者则又不免要论及两人的优劣,这便是所谓的“李杜学”。李阳冰《草堂集序》称李白为“千载独步,惟公一人”,杜甫自然排在李白之后。殷璠《河岳英灵集》没有收录一首杜诗,此时杜甫已有《饮中八仙歌》《兵车行》等作品问世,可见其抑杜的程度之深。第一个标举杜甫超过李白的,是元稹,开了尊杜抑李的先河。他的《杜君墓系铭并序》对李、杜的诗歌进行比较后认为“(李白)诚亦差肩于子美(杜甫)”。到了宋代,“扬杜抑李”者就更多了。葛立方在《韵语阳秋》中说:“杜甫诗唐朝以来一人而已,岂白所能望耶!”李杜并重者也不乏其人。唐代韩愈、宋代严羽是其中的代表。韩愈《调张籍》诗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严羽《沧浪诗话》说:“太白有一二妙处,子美不能道;子美有一二妙处,太白不能作。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4]
南龙翼《壶谷诗评》认为李杜优劣,从古到今,并没有定论。他说:“李杜优劣,自古未定……弇州评李、杜曰:‘五言古、七言歌行,太白以气为主,以自然为宗,以俊逸高畅为贵;子美以意为主,以独造为宗,以奇逸沈雄为贵。味之使人飘扬欲仙者,太白也;使人慷慨激烈嘘唏欲绝者,子美也。五言律,七言歌行,子美神矣,七言律圣矣。五七言绝,太白神矣,七言歌行圣矣,五言次之。太白之七言律,子美之七言绝,皆变体,不足法也。’此诚不易之定论,而余犹有释然者,李、杜之五言古,如古风纪行可以相埒。而如杜之,李固不可敌;《北征》、《赴奉先》二长篇,又胜于《忆旧游》、《五屋山人》;则五言杜实优矣,而不论于神圣之中,至若七言歌行,李之《远别离》、《蜀道难》、《天姥吟》、《忆秦娥》诸篇,杜亦无可敌,岂有神圣之别欤?”[3]
南龙翼先论述了一则关于李、杜优劣的论争之事,最后通过弇州评李、杜的一段话,得出他对李杜优劣的看法,他认为李杜无优劣之分乃“不易之定论”,并且从自身的角度进行了分析,举杜甫的《石壕吏》、《潼关吏》、《无家别》、《新婚别》、《遣怀》等篇,认为“李固不可敌”,五言诗杜甫要比李白优秀一些,“《北征》、《赴奉先》二长篇,又胜于《忆旧游》、《五屋山人》”;但是李白的七言歌行《远别离》、《蜀道难》、《天姥吟》、《忆秦娥》等篇,杜甫也不可比拟,所以得出结论:没有神圣之别。
4 结语
南龙翼对唐代诗歌的论述,可以看出他对唐诗的高度重视。他结合自己的诗评活动,对历代诗篇进行取舍、筛选,编选了诗集《箕雅》,反映了朝鲜历代汉文诗作的精华,为后代的读者与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在《箕雅序》中他道出了选诗的标准,可以和他的唐诗论相得益彰,他说:“东文选,博而不精,续则所载无多,青丘风雅,精而不博,续则所取不明,近代国朝诗删,颇似详核,而起自国初,迄于宣庙朝,首尾亦欠完备,余皆病之。”作为当时主管文坛的重臣,他的文学主张和创作实践,必然对当时及后世文坛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陈伯海.唐诗学引论.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7
[2]里克.历代诗论选释.北京:昆仑出版社.2006
杜甫的代表作范文2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来源:文章屋网 )
杜甫的代表作范文3
李白被称为诗仙。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酒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发白帝城》等多首。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
(来源:文章屋网 )
杜甫的代表作范文4
《望庐山瀑布》是通过对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之情。
《望庐山瀑布二首》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两首诗,一为五言古诗,一为七言绝句。这两首诗,紧扣题目中的“望”字,都以庐山的香炉峰入笔描写庐山瀑布之景,都用“挂”字突出瀑布如珠帘垂空,以高度夸张的艺术手法,把瀑布勾画得传神入化,然后细致地描写瀑布的具体景象,将飞流直泻的瀑布描写得雄伟奇丽,气象万千,宛如一幅生动的山水画。
《望庐山瀑布二首》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来源:文章屋网 )
杜甫的代表作范文5
关键词:杜甫;王绩;野望
一、王绩与《野望》
阐述杜诗《野望》之前,首先要了解王绩《野望》。处于隋、唐之际的王绩来说,他的诗歌摆脱齐梁宫体诗的绮靡适诗风,是以清新朴实、真挚自然来表现自己的隐逸之情,含蕴着对现实的不满。《野望》作为他的代表作,杨慎《升庵诗话》说他:“王、杨、卢、骆之滥觞,陈、杜、沈、宋之先鞭。”王绩政治遭遇与杜甫相似,渴望建功立业,但是终身都怀才不遇。不同的是,他的政治上的不幸,致使他最后的退隐归田。《野望》中“东皋薄暮望”点出“野望”的时间和地点。吕才《王无功文集序》云:“君又尝葛巾驱牛,躬耕东皋,每著书自称东皋子。”东皋,便是他躬耕的地方。“徒倚欲何依”是全诗的“诗眼”,暗示了自己在野望时产生的苦闷心绪的政治原因。诗人远眺的景色是“树树、山山”都是“秋色、落晖”。不言愁而愁自见。来来往往都是人,但却没有与我认识的,透漏出凄凄的孤独之情。他继承了陶渊明的诗歌模式,在情韵、艺术上深得陶诗之神。但陶诗言田园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别有滋味;是“无车马喧”的超然。王绩“相顾不相识,抱薪还采薇”长叹。这是有别与陶诗,但却开了山水田园之风,以山水寄予自己苦闷之情。
二、以比较法述杜甫“野望”之大成
(一)以壮丽之景、沉郁顿挫之式寄寓凄凉之意
王绩的《野望》是隐逸诗歌,隐逸的根本原因还是自己的不得志,这与杜甫在政治失落时的感情基调是一致的。但是王绩只是用哀景写哀情。从首句交代“薄暮望”之后,更是采用秋季特有萧瑟景致来衬托自己的郁郁寡欢。虽有突出,但是平淡意味更甚。情感波澜甚微。杜诗不同的是,以壮丽的景色,极尽变化转折的表现感情。或以壮来衬托自己的渺小;或是以丽景、孤景之转换来突出孤寂之情。“西山白雪三城戍”(《野望》)东方树云:“此诗起势写望而寓感慨。中四句题情。三四远。五六近。收点题出场,创格。此变律创格,与支离东北同。……先君云:'是时分剑南为两节度,而西山、三城列戍,百姓疲于调役。'公五言律云:'辛苦三城戍,长防万里秋'。(《昭昧詹言》)如“清秋望不极,迢递起层云。远水兼天净,孤城隐雾深。(《野望》)一眼望不尽的秋景,远处水与天连成一片,混融一体。但是一转折,出现的层云,遮住眺望的视线。而且只有一座孤寂的城池在雾中显现。以辽阔的场景写起,却一波三折的在把自己的思想放归到“孤独”的状态上。转折之后开始出现在笔下的是萧瑟的秋季景象“叶稀风更落,迥迥日出沉。”从全到点,从远到近的视角移动,也使得杜甫的心里感情随着景物的转移而细化。又如,“金华山北涪水西,仲冬风日始凄凄。山连越水蟠三蜀,水散巴渝下五溪。”(《野望》)“极目”远眺的“山、水”感受到的是“凄凄东风”。这样壮阔之景之后,笔锋一转,用“独鹤”、“饥鸟”、“伤神”等灰色调的词语表现自己情感的转移。这也是矛盾的笔法来体现矛盾的感情之所在。而且这些转折的笔法也是在情感压抑之时,想要喷发之际,把自己的情感爆发点转移到别处,以沉郁顿挫之式压抑感情,但却是越压抑,感情越饱满,也是杜甫在叙事抒情律师的一大特点。如“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野望》)以壮阔之景色写漂泊异乡之情,思亲之情催诗人泪。本该开始痛诉黑暗的社会逼迫家人分离,但是诗人却开始抒发自己年华老去,尚未为国作贡献。感情就再度归位平静;然后“极目”看到的是社会环境的萧条、人民的疾苦,还有自己的政治的不得意。复杂的感情以沉郁顿挫的形式表现出来,一是在于叙述上的生动,更是感情的需要。“洁净;远势;转折;换气;束落;参活语;不使滞笔重笔;一气浑转中留顿挫之势;下语必惊人;务去陈言;力开生面:此数语,通于古文作序”(东方书《昭昧詹言》)精辟的总结了杜甫写诗的精妙。
(二)以实体景观来抒情
王绩《野望》是以总观的角度来描写景,“树树、山山”眺望的是满眼的秋景,没有细化到点。而杜诗中在描写景时,能作到从望的视线转移从全到点的描写。同样是五言的《野望》“清秋望不极,迢递起层阴。远水兼天净,孤城隐雾深。叶稀风更落,山迥日初沉。”也是从总体来写秋景是一片水天相接之景,但是随着视野的拉近,到孤城、树叶等都到了细微之处,能做到“从细微之处可见真淳”。在其余三首诗歌中的景致描写也是采用这中手法。如“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同样是从西山到城、从清江到桥的从全到点的描写。而且要注意的时,杜诗中的以物抒情的诗歌都是描写的是实体,以实体写实情是杜甫现实主义的体现。杜诗中无处不见的细微之处,这也是对陶诗以生活视角来写自己悠闲田园的发展,杜甫是展现实体特有的性质来表现感情。
(三)思家情中的爱国意
《说文解字(卷十二)》说:“望,出亡在外,望其还也。”有“情圣”之名的杜甫来说,家庭的观念是极重的。所以思家的思想是不言而喻的了。言在外的孤独,叙亲人的思念。王绩的《野望》本就写的是不甘的隐逸之情。如上述所述,所有政治上的不遇,却最终是选择陶潜方式来度过余生。又不像陶渊明逃离的那么透彻,也不想杜甫那样的忧虑国事。所以就只能“身在曹营心在汉”的郁郁而生了。所以较之王绩,杜甫的《野望》的思想是复杂且矛盾的。“独鹤归何晚,昏鸦已满林。”“独鹤不知何时舞,饥鸟似欲向人啼。射红春酒寒仍绿,极目伤神谁未携?”杜甫在两首《野望》中都用了“独鹤”意象。那种孤独之情侧漏而出。孤独之意萌生的思亲之情是再自然不过。浦起龙说前者:“凡鸟有巢,而鹤独迟归,以况己之无家也。”(《读杜心解》)“归何晚”、“何时舞”这些疑问词的使用,又再说明杜甫也是茫然的,在冥冥之中有东西在牵绊着归家的脚步。杜诗有“诗史”之称,杜甫又有“诗圣”之名。所以杜甫本就有儒侠之气。“侠”是在于他忧国忧民之儒家思想上,想要为民请命的政治抱负。漂泊的意念就在与此,也是受这种意念所羁绊着。虽然“昏鸦”已经占据满林。自己却因心中有牵绊而迟迟不肯归去。“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野望》)上句思家之情,下句想到自己到了迟暮之年,未自己尚未报国而惋惜之意。爱国情永远站在思家情之前。
有“诗圣”之名的杜甫,不仅在于诗歌成就之大,更是在于杜甫忧国忧民的感情一直充满在杜诗中。这四首《野望》的感情基调是一致的。“望”的情景是开阔、壮丽、具体的。感情是复杂的,在漂泊孤独、思亲的情感中有着对朝廷黑暗的控诉、对百姓悲惨命运的同情、对自己不得志的苦闷。杜诗的情感不同于王绩在《野望》中的隐逸中透着对朝廷的不满,杜诗更多的是在哀情背后有着积极的精神。(作者单位:民族学院文学院)
参考文献:
[1]唐杜甫著.清仇兆鳌注..中华书局出版
杜甫的代表作范文6
一、情感的表达讲究节制、适度
杜甫出生于“奉儒守官”家庭,由于受到儒家中和节制的影响,他在表达感情时,总是把自己的感情压抑住,不让他一下子喷发出来,而是让他在低徊中缓缓地起伏心忧黎元社稷的情怀。这一点使得他和豪放诗风明显不同,豪放派情感不一致,往往跨佛、儒、道几家,如苏轼的思想可进可退,旷达无羁,善于自我解脱。杜甫则恪守儒道,加之其诗歌内容高度的政治性和人民性,在情感表达上则显得冷静、理智,甚至是压抑。主要表现在杜诗长于对客观事物作细致描写,善于把自己的主观情感寓于对客观事物的描写之中,而不明白说出。这方面的典型例子是《石壕吏》,诗中除“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微微透露出他的爱憎之外,其余都是对客观事物的具体描写。他把自己的主观感受和评价融化在客观的叙述中,让事物本身直接感染读者,而黑暗残暴之令人发指,已自在其中,真可谓是“九曲回肠”。
二、语言的使用力求凝重、稳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