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猫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老舍猫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老舍猫范文1

毛概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敬老院篇【一】

为了了解养老院老人的生活与志愿者的服务情况,从而改进志愿模式、提升志愿效果,为老人们提供更优质、有效的志愿服务,由化工学院实践团队于XX年7月3号与7月4号奔赴南京市鼓楼区清凉门23号文起老年人活动中心进行了以对养老院老年人志愿者服务情况的问卷调查实践活动。

3号上午实践团队组长提前一天去了文起老年人活动中心作前期准备,与院长交涉并征得第二天调查活动的允许,询问老人们的一些生活习惯,方便第二天活动的时间安排,保证不耽误老人们的休息时间。4号上午实践团队出发,选择在老年人比较休闲的时间,与老人们进行了交流与沟通。

本次实践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关心老年人生活,了解如今志愿者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每位组员都有几张有关志愿者服务的调查表准备与老人们共同完成。

调查之前,我们了解到,有几十位老人的养老院,只有一两名能自己完成调查问卷。这里的老年人年龄都在七十岁左右,来服务中心的时间也都在两年左右,有的老人不是语言表达或听力有障碍,就是神智不清,无法与其交谈。但是在与尚能交谈的老人们交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老人们都是很愿意配合我们工作的,和我们一起唠唠家常。只是,她们大多对志愿者的活动定义不清,了解不够,只知道有些志愿者每周五会来一趟,和她们一起做游戏。但是,他们对志愿者的服务还是挺满意的。

老年人在活动中心的活动其实很少,据我们了解,如果没有志愿者,老人们三点多起床做一些小锻炼,然后就坐在那里发呆等吃饭,老人们的联系不是很紧密,甚至因为生活习性不同还存在矛盾,每天的活动少之又少。志愿者们的服务给她们带来生活上的欢乐与充实,几位老人说她们还学了画画,跳舞。这也是我们实践活动调查最初想看到的效果。其中印象深刻的是一位退休老党员,老奶奶自愿待在这里五年了,她说,这里空气好,让人心情舒畅。她提到了周边的志愿服务,并给予了较高的评价,说这些孩子们都很懂事,服务做得也很好。老人很善谈,和我们聊了她的传奇一生,最后还不忘教育一下我们要相信党的号召,努力学习,做国家的栋梁。

在交流中,我们还了解到一个普遍存在的志愿问题。可能是由于没受过专业的志愿训练,来做志愿的志愿者无法与老人进行合适的深刻的交流与沟通。有的志愿服务只是学校安排的必须完成的任务,没有做多少准备,所以让有些老人感觉志愿服务印象不深,大同小异。这也是我们需要注意并改进的。

调查结束后,我们几位实践组员与老人们合影留念,感觉老人们都非常好。她们需要我们的爱护,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将志愿服务做得更好,向老人们表达我们最真诚的祝福。或是因为自己的子女太忙或是自愿留在老年人服务中心,老人们都还有志愿者的陪伴。

关爱老人,优化志愿服务,我们在努力!

毛概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敬老院篇【二】

前言:我是长沙民政商学院市场营销1133班学生李婷,在XX年2月4日至2月10日我前往张家界市慈利县xx镇敬老院做了关于敬老院孤寡老人生活的实践调查,现将此次实践活动的有关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活动内容

有一种悲伤叫白发人送黑发人,有一种孤单叫茕茕孑立、形单影只,有一种伤害叫先天残疾、后天不完整,有一种痛苦叫低智低能可是,有一个地方它以最大的延展性给这些不幸一个温暖的怀抱,让他们也有一个家、一个归处。这个地方就是敬老院,收容孤寡老人的敬老院。

活动原因: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为了提高同学们的实践能力,了解社会,所以布置了此次社会实践活动,因为湖南省张家界市慈利县xx镇新建的敬老院,所以我将活动地点定在了敬老院。

我的实践:本来一开始就打算找院长盖个章,照几张环境照证明我去过就完事了的。但是第一次去时我并没有见到院长,因为先天有老人去世了,遵循他的遗愿是葬在家的旁边,可是他又无儿无女,所以他就去那帮他料理后世去了。当然,我这是后来才知道的。在当时我向一位在外散步的老人介绍我的来意后,他很热情的想别的老人介绍了我,别对我的到来特别开心他们看到了我带的照相机后,表示了希望照相,。在那半天我和老人们相处得很开心,所以我决定杨按照学院的要求去做这个实践。在随后的几天中,我每天所做的事情就是帮他们扫地和陪他们聊天,但是他们自己都很早就把地扫完了,所以我主要做的就是陪他们聊天。

二:调查资料:

xx敬老院简介:

xx敬老院于2XX年底正式注册成立,投资近三十万,新装修改造成医疗、休闲、养老、托老的较为完善的综合性老年服务中心,推动社会福利、现代化进程,切实解决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医的问题。xx敬老院位于小学后面的山顶,院子占地面积虽然很少,但是,院外的面积还是极为宽广的,绝对是老人们休闲散步的好地方。

农村孤寡老人的敬老院生活:xx敬老院现有22位老人,爷爷奶奶皆有,他们都是没有直系亲属的孤寡老人,是各村送过来的。在院里多人间的寄养模式可供老人休息,房间内配置整套床上用品,并且每位老人敬老院都会分发各季的衣服,老人们不用担心温暖问题。另外,每间房间配置电视,也保证了老人们的精神生活。敬老院内也配有医务室,以保证老人不用为外面医院、药店高昂的医药费发愁就可以及时的看到病。一日三餐有专门的厨师料理,餐餐有肉吃,荤素搭配得当,老人们只需在政府惊心为他们准备餐厅似的小食堂就可吃上热乎乎的饭菜。小小的敬老院里应用尽有,生活空间舒适、安全,孤寡老人没有后顾之忧的享受着生活。

老人的普遍资料:

xx敬老院大都是孤苦的五保户 ,他们缺乏亲情等幸福体验,情感淡漠,他们长期缺乏家庭这一亲合、博爱、依附与合作等美德的培养所,加之身心的缺陷、知识与能力的匾乏、际遇的坎坷和社会情感关怀的不足,许多孤寡老人产生孤僻和冷漠等性格障碍。他们怕寂寞却不与他人交往沟通,渴望关心与慰藉却很少主动为他人做力所能及的事,希望得到同情却对他人的痛苦麻木不仁。

根本原因是农村孤寡老人生存资源的匾乏、社会支持网的疏松以及心理上的极度弱势和行为偏差,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公平和人道在文化制度理价值观念和社区习俗等方面的缺失。

三,调查结果:

(一)在进敬老院之前,我一直以为老人们在这里会过得比较幸福快乐。因为老人们在这里衣食无忧,又有工作人员照顾,老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如,他们可以在院里走动一下,可以晒晒太阳,可以坐在院里聊天,有的老人还会摆弄一些乐器。但是,通过对老人的调查发现,事实上并非如此。和我聊天的一些老人反映,很多老人自进入福利院以来,基本上就没有走出去过,对于大部分老人而言,他们吃过饭后多是呆在自己的屋里,偶尔会出去坐坐,晒晒太阳,少数经济条件比较宽裕的可能会打打麻将,但大多数老人们彼此间很少交流。

(二)在此次调查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老人们好孤独!我注意到,当我去看一位奶奶时,紧挨着她坐下并开始聊天时,老人的眼神充满绝望,似乎她马上就要离开这个世界一般。此时,我分明感觉到,老人是多么渴望能健康的生活,多么渴望有人能关心他们啊!然而,作为晚辈,我们又给了他们什么呢?除了基本的生活照顾,有多少人能够关心并满足老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呢?

四,调查体会:

(一)此次调查让我收获了很多,了解到福利院老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其精神上的无助。我想,我们应该多抽出一些时间到福利院来看望老人,多陪他们聊聊天,多给他们带来一些欢笑。事实上,当我们向老人向他们说学校的事时,从老人们不时爆出的欢笑声和掌声中,不难看出,对于我的到来,对于我们这样的活动,他们还是非常欢迎的。

(二)调查所发现的问题:

1、少数老人生活不积极,生病了不配合治疗。

2、老人们的休闲活动极少,除了看电视就只有散步,不利于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心态。

3、老人们很孤单。

4、福利院有些地方得不到认真落实。而且,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存在着种种突出问题,如:覆盖面窄,标准过低,保障范围不全面,保障方法简单且未能体现人文关怀。

五,我的建议:

1、随着全社会养老事业的不断广泛深入,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对服务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人员素质,培养责任意识是很重要的。这能够在工作中让她们的压力变为动力,让激情热情释放出来,熔化在工作服务中,真正对待老人象自己的父母一样,细心、热心、用心,全面提高服务水平,真正落实好敬老院的各项规章制度,把制度和职责结合起来,全力营造养老、尊老社会氛围,达到构建和谐社会之目的。

2、在允许的情况下,探索全社会养老的新路子。广泛宣传,大力倡导,让那些有钱人、企业家、社会各界奉献一点、捐一点,缓解资金不足的矛盾,改善敬老院条件,又能够带动社会养老尊老的良好风气对敬老院事业作出了一定贡献。

4、现入院居住的老年人,均体弱多病,年龄偏高,急症和顽症、重症较普遍,他们住院成为最棘手的问题。所以要改善医疗条件。

老舍猫范文2

应该说,这种观点许多教师认可。因为课文中虽然没有明确表达作者内心情感的词句,但也不难体会到作者对猫的情感倾向,如作者赞猫“有时候很乖”,夸猫捕鼠的时候“多么尽职”,还详细描摹猫的动作的“温柔可亲”和叫声的“丰富多腔”……可见作者是很喜欢猫的。这种把本来很喜欢的偏偏说成“古怪”的表达是一种“无理而妙”,也与本单元前两篇课文中的“明贬实褒”是一脉相承的。

但笔者对这种说法不愿苟同。

首先,我们来看看《猫》的原文情况。《猫》发表于1959年8月《新观察》第16期,题目虽然是《猫》,可目的是要借写猫来写那个时代的“亮点”――灭四害运动取得的“很大的成功”。文中有这样的表达:“猫的地位的确降低了,而且发生了些小问题。可是,我并不为猫的命运多耽什么心思。想想看吧,要不是灭鼠运动得到了很大的成功,消除了巨害,猫的威风怎么会减少了呢?两相比较,灭鼠比爱猫更重要的多,不是吗?”由此可见,老舍先生在《猫》中是无意于夸赞猫的。

其次,老舍先生对猫的一贯态度。舒乙先生在《我的父亲老舍》(辽宁人民出版社2011年5月第2版)中,有以下这样一些关于老舍与猫的表述:“父亲喜欢狗,也喜欢猫。不过凡是谈到狗时,都很尊重;而谈到猫则常常是批评的”“父亲对猫的看法是比较复杂的,反正,绝不能简单地用一个‘爱’字去概括”“他很爱猫,但又深知猫的毛病,故而常常嘲笑它们”“猫的可爱而且可敬的时候,是它们蹲在老鼠洞旁屏息凝视的时候,还有母猫生了小猫之后。这些时候它们是很尽职的。糟糕的是,猫也有不怎么可人疼的天性。猫是反复无常的典型”“这就是说,猫是有复杂性格的小动物。……”(以上摘引自该书第244~248页)应该说,这些文字是舒乙先生认真研读其父亲作品中对猫的描写以及参照父亲生活而作出的一种真实又朴素的评价,也比较全面地阐述了父亲作品中所写的猫的情况――用“古怪”来形容是恰如其分的。

老舍猫范文3

老舍曾说,《骆驼祥子》“是一本最使我自己满意的作品”[1]。这个长篇以“抛开幽默”[2]的洗练笔法,讲述了旧中国一个颇具典型意义的悲剧故事:“体面的,要强的,好梦想的,利己的,个人的,健壮的本文由收集整理,伟大的,祥子”最终变成了“堕落的,自私的,不幸的,社会病胎里的产儿,个人主义的末路鬼”。祥子的悲剧的深刻性在于:一个人逐步被“异化”,由“人”变成了“非人”。

“异化”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重要思想内涵,主要表现社会、科技、物质等异己力量对人的挤压、扭曲、变形,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陌生、敌对等关系以及人自身的孤独感。它主要受西方现代文明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而产生。而落后的中国,虽然不具备西方的物质条件和科技文明程度,但在中国独特的文化系统中,“异化”的悲剧却以另一种形态存在,祥子正典型地体现了这一点。

祥子人生的“三起三落”始终以“车”为轴心,买车是他的自我奋斗的辉煌,丢车(包括车被抢夺,钱被勒索,被迫卖车)则是其人生发展的低谷。人与车的关系构成小说的主架。当祥子把拉车认定为职业后,他的价值就被对象化在车上,只有当车存在,他的存在才有意义,只有买上车,他的价值才能得到提升。人的意义被外化在“物”上,人失去其自主性、独立性、完满性。因而人本身不能确证自己,只有在对物的肯定中才能把握自身。车对祥子的意义正如土地之于农民、机器之于工人,是一种工具与主体的关系。但当车、土地、机器等工具一反服务于主体的姿态,而变成主体的主宰时,主体的异化就再所难免了。

在祥子与车的追求和逃逸的游戏中,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也由此凸现。祥子走的是一条个人奋斗之路,他的失败显示出个体与社会的对立,不管个体如何挣扎,都必然无法抗拒社会的力量而走向灭亡。老马祖孙的命运、二强子的结局,都在向要强的、健壮的祥子作出暗示。马克思认为,社会是人与人关系的总和,理想的社会应当允许人充分自由发展,但现实的社会却有着强大的异己力量,不断淹没个体,吞噬个人。祥子逃不出的悲剧是车夫阶层都逃不出的悲剧,也是贫民阶层共同的悲剧。只有人成为社会异己力量的帮凶,才能摆脱祥子式的宿命,但问题在于,这不是更深刻更可怕的异化吗?

祥子的悲剧含有批判社会的意义,“要由车夫的内心状态观察到地狱究竟是什么样子”[3]。但老舍更关注的是“文化”。“老舍始终用‘文化’来分割人的世界,他关注特定‘文化’背景下‘人’的命运,以及在‘文化’制约中的世态人情、作为‘城’的生活方式与精神因素的‘文化’的蜕变。对老舍老说,市民社会中阶级的划分或者上流下层的划分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文化’对于人性以及人伦关系的影响。”[4]在中国文化中,人不是核心,伦理规范、道德教化等才是核心。所以人从未受到重视,人本身是无足轻重的,重要的是人的身份和关系,如作为社会身份的车夫、农民、商人,作为家庭身份的祖父、父亲、长子、长孙。人没有主体意识,也缺乏自足性、独立性,人不是为自身活着,而是为各种关系而存在。在《骆驼祥子》对人与物、个人与社会、城与乡的关系的揭示中,祥子是农民、是车夫、是被剥削者、是丈夫,却从来不是“人”,他始终处于被动状态,被车牵制,被社会挤压,被乡与城抛弃。他仅仅为了活下去的一切追求都被剥去神圣性而只剩下动物性,“人把自己从野兽中提拔出,可是到现在人还把自己的同类驱逐到野兽里去”。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祥子的异化是中国大文化的异化。

通过对《骆驼祥子》的个案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老舍笔下的世界充满了病态,对人们起着巨大的腐蚀作用,产生了一大群“不正常的人”,表现为人物在这样的存在境遇下的非正常生存。除祥子这类由善而恶的人物(另如《四世同堂》中的招弟)外,主要还有三类异化的人物值得关注。

一类是老张(《老张的哲学》)之流的恶棍,如欧阳天风(《赵子曰》)、小赵(《离婚》)、冠晓荷、大赤包、蓝东阳、祁瑞丰、胖菊子(《四世同堂》)。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寡廉鲜耻、欺软怕硬、媚上欺下、利欲熏心、泯灭良知、心狠手辣、虚伪狡诈、无恶不作。这是一群毒瘤,危害极大,但又正是他们得势,因为他们正是社会异己力量的帮凶。“他们钻到文化的最里层,不,他们的文化就只有一张纸那么薄。”老舍把对恶棍们的解剖放到文化视野之中,揭示出历经千年不断凝固的文化给予他们可乘之机、繁衍之地。

另一类是赵姑母(《老张的哲学》)、老马(《二马》)、张大哥(《离婚》)、牛天赐及其养母(《牛天赐传》)、蜕变前的祁老人、钱诗人(《四世同堂》)等。他们是“‘老’民族里的”一群“‘老’分子”[5],深受传统道德观念的影响,思想意识极其保守、陈旧,崇静怕动、明哲保身、讲究“官样儿”、因循守旧、苟且偷安是他们的共通之处。赵姑母是封建道德、纲纪伦常的牺牲品和维护者,她被异化后又主动地、出于“好心”地去迫害侄女李静。在中西文化对比中,老马的老态龙钟、不思进取、“好歹活着”的混世哲学更显畸形,代表了国民劣根性的荒谬之处。张大哥是市井老好人,他的“敷衍”哲学也在家庭变故中破产。这是一群“俗众”,是过去时代的“遗老遗少”。其悲剧在于愚昧而不觉悟,异化而不自知。他们的“喜剧”深刻反映出传统文化的惰力和韧性,传统文化糜而不烂,造成了一群僵而不死的市井小人。

而身处新与旧的夹缝中的人们,是灵魂极其矛盾、痛苦的一群,包括马威(《二马》)、老李(《离婚》)、祁瑞宣(《四世同堂》)等。一方面他们受过较好的现代教育,富于正义感和良心,不愿与庸众同流合污,内心有清高的意识;另一方面,他们性格文弱、优柔寡断,传统观念如“忠孝节义”捆住了他们的翅膀,使他们终成“困兽”。传统文化以道德观念、思想意识、精神追求、价值理念、人格理想等对人进行全面濡染,并以集体无意识的形式代代因袭,人们很难彻底摆脱其影响力,众多思想先进的学者、民主人士在现实处事上都仍有保守的一面,如鲁迅。因而“犹豫型”人物更加典型地提出了老舍关注的

文化命题。祁瑞宣与高觉新(巴金《家》)可谓同胞兄弟,正是作为传统文化的核心的“家”的意识严重束缚了他们的灵与肉,使其成为变动时代最痛苦的灵魂。瑞宣支持瑞丰出走,觉新支持觉慧“革命”,都是以另一种方式弥补自己的未竟之志。这类人物应该最有蜕旧更新的潜力,但如何冲破传统文化阴阳杂糅的怪圈,则是更值得深思的问题。

几类人物相互牵扯,构成老舍小说社会的主体。“恶棍型”人物肆意压榨,造成“老分子”型人物更加畏缩、谨慎,“犹豫型”人物更加矛盾,而后两者的畏缩和徘徊又助长“恶棍们”的嚣张。祥子的异化就发生在这样的人群中,或者说,正是这样的民众社会才造成祥子的堕落。所以这种人群本身也是异化的分裂的,并且比祥子的异化更深刻、更隐秘、发生得更早更不自觉,正像《变形记》中的格里高尔·萨姆沙的变形反映出他的父母、妹妹、同事、他人的心理更加“变形”一样。可怕的是,这种变形、异化已被认同为合理的、正常的,整个是非善恶完全颠倒了、混乱了。传统文化的魔力得到极大地张扬。

老舍猫范文4

作者:高汇生

语文教学是一门美的艺术,语文学习更是追求美的过程。柏拉图认为协调就是美,反之就是不美。在语文课堂教学里,应创设美的环境,让学生在和谐的、宽松的、美不胜收的课堂里遨游,欣赏和学习语文的。

一、发挥自主,构建美

语文教学中,教师除了让学生根据目标明确导向,更要善于创设条件,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的平台。把学生放到主体地位上,并为学生留有自主学习的空间,让他们自主地学,自觉地学,学自己感兴趣的知识。

例如:我在教学老舍先生写的《猫》一课,对“用身体蹭你的腿,把脖子伸出来要求给抓痒。”这一句的理解时,老师问:谁能说说“蹭”在这儿的意思吗?学生回答:是“摩擦”的意思。老师:那作者为什么不用“摩擦”而用“蹭”呢?学生:我觉得用“摩擦”的话,句子中的猫就没有可爱的那种感觉了。学生又说:“蹭”字有一种撒娇的味道。在老舍爷爷看来,猫就是他的孩子;同样,在猫的眼中,老舍爷爷就是它最可信赖的人。

二、协力合作,实现美

古语云:“水本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乃发灵光”。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和启发毕竟有局限性,要让学生们自发地钻研,自主地探求,最好的方法莫过于利用集体讨论,相互交流,共同合作的方式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

如教学《五彩池》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展开想象,抒发自己对五彩池的喜爱之情,我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现在就在五彩池,你最想干什么?”有的说:“如果现在就在五彩池,我真想永远住在那儿。”有的说: “我真想变成一条小鱼,就生活在清澈的五彩池,欣赏各种各样美丽的倒影。”学生的想像是丰富而生动的,甚至充满了梦幻般的童话色彩。倾听他们之间的交流,就不能不被他们的那颗颗纯真、美好的童心所深深打动。

三、深入探究,完善美

苏霍姆林斯曾经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课堂教学内容的单一性、简单性,只会令学生觉得索然寡味。要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丰富学习内容,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在讲《草船借箭》一课时,我让学生找有关“三国”的小资料以便了解本课的历史背景。有的同学搜集了有关“三国”的主要人物,如:曹操、诸葛亮、周瑜。有的搜集“三国”事件有关的成语、谚语、歇后语等。有的搜集有趣的“三国”故事、民间传说等。听了他的发言,我及时表扬、肯定了他的做法。由此,学生的自信心增强了,课堂上学生敢想、敢说,求知探究的信心更足了。

老舍猫范文5

小花猫说:“小花猪,你知道我有多委屈吗?”

小花猪说:“就算你受了委屈,也不能抓破卉卉的作文本呀!”

小花猫难过地说:“因为卉卉昨天把我写进习作里,我到了作文国。可是作文国的小猫都来欺负我,说我是‘冒牌货’,把我赶出来了!”

“这是怎么回事啊?你到底是谁的小花猫呢?”

“这,我也弄不清楚,你认得出来吗?”

小花猪认真地看了看小花猫,说:“啊,我认出你来了——不看不知道,一看可真把我吓一跳呢!你可是大作家老舍笔下的猫呢!”

小花猫问:“我都不知道自己的来历,你是怎么知道的?”

小花猪斩钉截铁地说:“绝对错不了,我在这书房里住了三年了,天天听卉卉早读呢!你的性格特点就是老舍先生写的“猫”的,我记得烂熟了!你是一位住在大城市的作家家里的猫,作文国的猫怎么说你是‘冒牌货’呢!”

小花猫无奈地说:“因为卉卉说我是她家的小花猫——我就成了‘冒牌货’了!在作文国里,是最讲究真实、反对假冒的,把假冒和盗窃相提并论呢!”

小花猪恍然大悟地说:“啊,原来是这样!感谢你先到作文国走这一趟,提醒我的主人,要不然有一天,她将我写成‘冒牌货’,到了作文国我也要被人看不起呢。”

老舍猫范文6

论文摘要:老舍始终关注着“文化”问题,特别注重对俗文化进行冷静的审视与反思。老舍在小说中对北平传统文化中的消极成分的批判,涉及饮食文化、礼仪文化、消遣文化和心态文化四个方面。

文化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不同时代,不同的社会学科,对“文化”的界定各有不同。总体来说,文化应该包括社会风俗、个体趋同性的行为习惯、个体内在的心理以及反映这些风俗习惯的物质形态。文化是分层次的,大体上可分为物态文化、规范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四个层面。老舍始终关注“文化”问题,特别注重对俗文化进行冷静的审视与反思。他的小说在表现北平小市民阶层的命运、思想与心理方面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在作品中,老舍真实地描摹世态,常常通过戏剧性的夸张,揭示“老派市民”的精神惰性与病态。

老舍在小说中对北平传统文化的批判,主要涉及饮食文化、礼仪文化、消遣文化和心态文化四个方面。

1 饮食文化

物态文化最主要的表现形式是饮食文化。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十分重要的构成要素。对饮食的过分重视和依赖,导致了一种畸形的市民文化心理——存在是为了饮食,似乎生存仅仅是为了吃的实现,生命中许多时光虚掷在“食”上。这种畸形心态带来了种种落后的不合理的文化现象。老舍在小说中尽情地展现这些文化现象,解剖批判了仅仅以“吃”为人生目的的饮食文化观。

在老舍笔下,与“食”相关的东西可谓洋洋大观。例如,《离婚》中令老张沉醉的“羊肉火锅,打卤面,年糕”;《老张的哲学》中饭店的“老字号的酒,冬天的黄瓜绿豆,隔岁的炸年糕,压阵的烧鸭或焖鸡”;《四世同堂》中的“小白梨,白海棠,海棠木瓜,香槟,枕形西瓜,……肥嫩的羊肉,高粱红的河蟹”;《正红旗下》写到“丰台暖洞子生产的碧绿的尖上还带一点黄花的王瓜……小蒲包装着的头一批成熟的十三陵的大樱桃”。人生活中所追求的物质性的东西最能从侧面反映这种文化的特征。从北平底层百姓所津津乐道的东西可以看出这个群体似乎全沉浸于吃的构思制作品尝当中,生活的粘糊迷住了他们的双眼,心脑中除了这些俗而下的东西,就再也看不见其它。他们不再有更高层次的追求,不再有骨气、热血、力量。如《正红旗下》里的大姐的婆婆,“有她的脸为证,她爱吃。这并不是说,她有钱才要吃好的。不!没钱,她会以子爵女儿、佐领太太的名义去赊。”《四世同堂》中的祁老人,在北平沦陷之际仍念念不忘自己的“寿席”,做了亡国奴还要庆寿.而庆寿的主要内容还是一个“吃”字,吃炒菜面,喝酒划拳。冠晓荷和祁瑞丰更是等而下之。祁瑞丰完全堕落为口欲主义,完全变为肉体器官的抚慰和满足,“永远不和现实为敌,亡国就是亡国,他须在亡了国的时候设法去吃、喝、玩与看热闹。即使吃完就杀头也没有什么不可以的”。小说这样评价冠晓荷:“虚伪极了的真诚是来自北平的文化,这文化使他即使在每天亡一次国的情况下,也要争着请客。这是个极伟大的亡国的文化。”冠晓荷沉溺于吃喝玩中,精神完全麻木了,除了吃喝他就不会去想其它,“简直是个无聊的疯子”。其他一些人,当了亡国奴还忘不掉正月初五,“有钱的,没钱的都努力吃过了饺子,穿上最好的衣裳,蜂拥北海参加节庆,他们忘了南苑的将士被飞机炸飞的血肉,忘记了多少在监狱中受毒刑的亲友,忘记了他们自己脖子上的铁索,而要痛痛快快地有说有笑的饱一饱眼福。”对他们而言,吃喝在其生命中即使不是全部,也是绝大部分。在这些尘俗的东西上用心过多,生命的硬气豪气自然少了。习俗最终也成了生活的麻醉剂,这使他们沉醉在“活着”的“乐趣”中,而同时却“把惊心动魄的事情与刺激放在一旁.而专注到吃喝拉撒中的小节目上去。”如此这般,这些人,或者丧失了非曲直的判断力,丧失了激情.更丧失了追求更高生命价值的上进心.迷迷糊糊地沉溺在现实的满足中,老老少少都一样的成为“小老儿、窝窝头”,成了善良、质朴、憨厚、热心然而又不思进取的老好人,或者蜕变为毫无是非观念的冠晓荷之流,只要能让他们感观上舒服.干什么都行。

2 礼仪文化

规范文化最好的代表是礼仪文化。北平长期作为帝都,市民在其特有的文化熏染之下,非常注重礼仪。老舍对此也进行了揭示、嘲讽和批判。《二马》中老马赔本送礼;《离婚》中老李的家眷从乡下来,同事们要送礼,张大哥的儿子出狱也要送礼;《骆驼祥子》中虎妞要样子讨好刘四爷更需送礼;《四世同堂》描写祁老人“自幼长在北平,耳习目染跟旗籍人学习了许多规矩礼路”.无论战事如何紧张.祁家人也不能不为祁老人祝寿:“别管天下怎么乱,咱们北平人绝不能忘了礼节。”就连大字不识一、二的车夫小崔.他敢于打一个不给车钱的日本兵,可是当女流氓大赤包打了他一记耳光时,却不敢还手,因为他不能违反“好男不跟女斗”之礼。

由于北平老百姓视“食”为人生第一要义,于是乎与“食”相关的繁杂的风俗礼仪便产生了。如《牛天赐传》中写给小孩“办三天”,而这往往与“吃”又搅和在一起,老舍对此以不无苦涩的调侃的笔墨写道:“关于食的内容之多,就够写一本书的.几件小烧,几个饭菜,几件冷荤,几道点心,几个大件,哎哟,太太像是要开饭馆子。”吃的内容讲究,吃的方式——礼节则更讲究。不同的来客,不同座席的招待是微言大义,曲尽其妙。桌子怎样摆,谁该坐哪,都是有讲究的,决不能坏了规矩。人们沉溺在这些无聊的琐事上,“食”的习俗礼仪迷住人的双眼,锁住人的双脚,填满了人的心脑,受它束缚的人只能因循于祖辈遗留下来的生活规范,专注在这些细枝末节上,最终成为生活的傀儡。

礼仪习俗生活规范最致命的还不在于它给一代人带来什么,而在于它的因循性,它会影响一代又一代深处其中的芸芸众生。老北平自身的人文地理特征以及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它文化的守旧性,即使轻微的调整都会受到很大的阻力。在老舍的小说中,无论是“北平”,还是北平的化身“猫城”、“文城”,给读者整体性的空间意象都是一座封闭的“死城”——“天是那么晴,阳光是那么亮,可是整个城池九门紧闭,像晴光下的古墓……城内寂静得像一座古坟。”这样,顽固的礼仪习俗天天如此的生活成规便深深地扎根了,形成了一种难以变动的规范文化。

对这些,老舍极其痛心地写道:“这是个极伟大的亡国的文化!”当然这其中不无老舍对“食”文化与市民灵魂人格构建关系理解中的偏激绝对。但我们必须承认,老舍却是借此发现了常人所未发现的东西,切中了中国规范文化以及跟它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饮食”文化的弊病。

3 消遣文化

行为文化最主要的表现形式是消遣文化。老舍小说中很能表现行为文化的就是北平人的清闲消遣——“玩”的行为。经济只要稍宽裕点就不会忘记喝茶、听曲、闲聊等等,似乎他们永远不急,总是那么悠闲自在。这些在《正红旗下》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老北平人养鸟、养蝈蝈,小孩玩的游戏到最后成了大老爷们享受生活的玩物。书中,大姐的公公“无论冬夏,他总是提着四个鸟笼,里面是两只红颏、两只蓝靛颏儿”.“在他怀里,至少藏着三个蝈蝈葫芦”,“他每天一清早就去溜鸟儿,至少要走五六里路”;“大姐丈不养靛颏儿,而英雄气概地玩鹞子与胡伯喇,威风凛凛地去捕几只麻雀,这一程子,它玩腻了鹞子与胡伯喇,改为养鸽子”。沉溺于这些无聊的“玩”当中,他们最终蜕变为不谙世事浑浑噩噩的多余人,几十岁的长辈“在我天真的眼中,他不是来探亲家.而是和我来玩耍的,他一讲起养鸟、养蝈蝈与蛐蛐的经验,便忘了时间”。姐姐的公公“把毕生的精力都花费在如何使小罐小铲、咳嗽与发笑都含更高度的艺术性,从而随时沉醉在小刺激与小趣味里”。“笼子还未放下,他先问有猫没有。变法虽是大事,猫若扑伤了蓝靛颏儿,事情可也不小。”“每天要玩耍.玩得细致、考究、入迷。”语句中用的“艺术性”及语气很明显地传达了作者的批判倾向。

再看看另一个典型的嗜好——喝茶听戏。《正红旗下》里,“他且姐的公公)还会唱呢!有的王爷会唱须生,有的贝勒会唱《金钱豹》,有的满族官员由票友而变为京剧名演员……戏曲和曲艺成了满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他们不但爱去听,而且喜欢自己粉墨登场。”《四世同堂》中,即便亡了国也不妨碍人们学戏、吊嗓子,更不妨碍大赤包、瑞丰、兰东阳这伙人热心地参加日本人举办的游艺活动。他们沉溺于这些而不能自拔,跳不出这个蜜罐,看不清外面的世界,沉于其中忘记了自谴也忘记了自励。到最后日本人攻进城来的时候,他们只能坐以待毙,或四处逃窜。

4 心态文化

北平文化中还有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内在的观念心态文化。看遍老舍的小说,你会发现一种很有意思的现象,男女老幼的普遍心理是“想当官”.个个都是官迷。观念的狭隘顽固简直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离婚》中北京人对儿子的希望是有“一官半职”。《牛天赐传》中的牛老太,虽然大字不识几个,但直到临死前还要立下让儿子随身携带外祖父做官时的“图章,小印”的遗嘱。还嘱咐“要读书,做个一官半职,我在地下喜欢”。《四世同堂》中的祁瑞丰当了汉奸科长,原本是一种耻辱,但祁家“老人与天佑太太可是都很喜欢”,“天佑太太就更应该感到骄傲,因为‘官儿子’是她生养的”。作者写官迷心窍的冠晓荷,笔法更绝。日本人设了“里长”,只不过是替日本人跑腿的。“还没等李四爷表示出谦让,冠晓荷已经告诉了白巡长,里长必须由他充任。他已等了两年多,还没等上一官半职,现在不能再把作里长的机会放过去。虽然里长不是官,但是有个‘长’字在头上,多少也过点瘾。……冠晓荷可是急于摆起里长的架子。他首先去印了一盒名片,除了一大串的‘前任’的官衔之外,也印上了北平小羊圈里正里长。……他赶快地做了一面楠木本色的牌子,上刻‘里长办事处’.涂上深蓝的油漆,挂在门外。”

一种心态观念的出现总有它产生的根基。“官”意识的产生来源于它背后隐藏的人心理上的满足。《四世同堂》中。招弟当了日本人的特务,冠晓荷点化给人,人们产生的畏惧诚服的心理让他感到无比荣尚尊贵。当官确实太具诱惑力,虽然自己虚弱但可以借助权势来弥补。除此,当官的另一魅力是可以不劳而获,大把榨取钱财。从《老张的哲学》中的老张到《四世同堂》中的所长大赤包,无一不如此,想尽办法搜刮钱财。

上一篇彼得与狼音乐

下一篇练字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