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爱的寓意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爱的寓意范文1
“我,过得还不错,你呢?”
“请你,不用担心我,我会过得好好的…我会勇敢的…”
三年来,你常常对我这样说.
直到现在,回想起三年前和你的相遇.每每想起,仿佛历历在目.不知不觉地笑了,笑得很开心.那时的你,一脸单纯的笑容,坐在公园的长椅上,陶醉地唱着歌.
当我还是一个不懂事的男孩时,遇到爱,不懂爱,从以前,到现在.”也许是你单纯的样子吸引了我.我停下脚步,做在旁边的草坪上,安静地聆听你优美的歌声.
“喂!你是谁啊,干吗看着我?”你睁圆了褐亮的眼睛看着我.
“啊…噢!没什么,随便听听,你唱得很好!”
“呵呵,别太喜欢我的歌声哦!”你倒很不谦虚.
“厄…哦.”
“是你自己编的歌词吗?”
“嗯,是啊!”
“没圈圈的天使飞上蓝天.这句很好听,干吗把天使的圈圈去掉呢?”
“呵呵,因为我想当天使,但是又没圈圈又没翅膀,这还算形象吧!”
“…没圈圈的天使怎么飞天呢?”
“这….”
…
“你知道吗?”你突然回过头来对我说:“听别人说,只要善待周围的人和事物,上帝就会赐予你一中神气的力量,你的背上就会生出一对美丽的翅膀,你说,这是真的吗?
“恩!只要善待周围的人和事物,这一定会成真的.”我坚定地点了点头,看到了你满足的笑容.
你,我开始善待周围的一切.
你对我说:你快乐了许多,让别人走进自己的世界.你体会到,将自己的快乐和别人一起分享,快乐会变成双倍,让别人分担自己的悲伤,自己的悲伤将会减半.你体会到了爱的力量.你对我说,你感觉到体内有一种变化,仿佛有了一对翅膀.
听着你五彩缤纷的生活,看着你全身上下被爱包围着,我很开心,仿佛我的生活也缤纷起来…
“你的翅膀生出来了吗?”你对我说.
“还没有,不过我已经体悟到了这种感觉,我的翅膀正在成长!”
“恩!到那时候,我们一起飞向彩虹!”
到现在,望这那对“无形”的翅膀,我知道,这对翅膀叫做:爱的羽翼……
我,又一次听到了你的歌声.
“让我们张开翅膀,化作天使永远飞翔,向彩虹飞去……”
“你说,世界上真的有爱吗?”
“恩,一定有”
“只要有爱,上帝真的会赐予你那种神奇的力量吗?”
“一定会的,我相信!”
“只要有那种力量,就能生出美丽的羽翼吗?”
“一定能!”
爱的寓意范文2
他站在时代与时代的节点,汲取自由与束缚的温情。
朱雨辰,一个在爱与被爱之间,生长的Boy & Man。
时代的特质
朱雨辰说,拍片不是我的梦想。
其实,钢琴10级的他,弹琴依然不是他的梦。
出生在七零年代的最后一年,朱雨辰的成长,印刻着极其传统的中式教育。母亲给予了他无限的宠爱,亦以一种强势的姿态,介入他的生活。
从四岁起的琴童生涯,让朱雨辰几乎失去了同龄孩子的各种快乐。除了上学,大部分时间,都消耗在88个黑白键中。每个周末,母亲都会从青浦的家里带着他踏上拥紧的公车,穿越半个上海,到静安区去学习钢琴。那时的朱雨辰,还没有太多的勇气来表达不喜欢。他只会把反抗沉默地存放在心里,或是用悄悄向钢琴里倒水,来宣泄内心的愤懑。
事实上,这是整个时代的特质――把不情愿修炼成习惯,把不喜欢磨练成喜欢。他会用“哎,妈,你知道吗?”这样的开场白,引出无数胡言乱语,来挤占练琴的时间,却不会对母亲说,“妈,我不想弹琴了。”
许多年后,朱雨辰仍然把练琴时光,称作“噩梦”。因为他整个童年,都被以爱的名义束缚在牢笼里。
那时的他,很喜欢让父亲带他去静安公园坐旋转木马。黑色的,最高大的那一匹。他骑在一起一伏的马背上,仿佛驰骋在广袤的原野。然而,那只是一种对自由的瑕想。因为固定在地板上的木马,永远逃不出既定的轨道。它只能停留在周而复始的轮回中,上上下下。
然而,上世纪的最后二十年,正拉开中国新旧变更的序幕,社会与人文推动着每个人向个性与自由去进化。于是新的个性在朱雨辰不知不觉的成长中,酝酿成形。
他开始学会一点反叛,一点任性,一点冷漠,一点肆无忌惮。
他的一百万
说起朱雨辰踏入表演的行业,就不能不提起他的姐姐,朱贝贝。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的朱贝贝,同宿舍的好友在《盛世华衣》剧组担任副导演。她手头有一个角色,想邀请朱雨辰去试镜。那一年,朱雨辰高一,年少与帅,是不可抵挡的利器。于是他接到了他人生中的第一部戏。
这部剧集,给了朱雨辰打开了一扇窗。让他发现,自己除了钢琴,还有更精彩的人生可以去选择。
朱雨辰说,钢琴是孤独者的行为,但表演是一群人的。有时,他会把表演看作是一种宣泄。在不同的人生里,宣泄一个人的情绪。
那时的朱雨辰是孤独的,练琴,学习表演,梳着“天王”式发型,骑着单车拉风地穿过校园。女生关注的目光,成了男生孤立他的理由。这也造就了后来的朱雨辰,格外看注朋友间的友情。
他说,我对朋友从不包容,而是纵容。我是个很挑剔的人,能接受我性格的人,已经很好了。所以我不理智地接受他们的一切。
1998年,朱雨辰考进中央戏剧学院。第一次脱开母亲的约束,滋长了他内心中报复性的反叛。留披肩长发,扎各种辫儿,穿一年四季的皮靴,咔咔响地踏过中戏的走廊。他在中戏校园里,不只学到了如何表演,还找到了他一直渴望的关键词――痛快――以一种近似痛的姿态,快意恩仇。喝酒、聊天,彻夜胡闹,对喜欢的人,可以任其百般蹂躏而不怒,对不喜欢的人,多一句也不想说。他一度哑暗无味的青春,终于有了喷薄而出的缺口。他觉得人生,就该如此放肆。
不过,这样的性格往往缺少适应社会的能力,尤其放在浮华的娱乐圈。毕业后,朱雨辰仍以不妥协,不谄媚的形式投递着简历,所以等待他的,必然是一个又一个的拒绝。
2003年,奔波在北京各种剧组间的朱雨辰,看不到未来的希望。他有些灰心了。
某一天的晚上,他花49块5,在楼下的超市里,买了一瓶红酒放在桌子上。
他对自己说,如果12点之前,接到剧组的通知,这就是庆功酒。如果没有,就是饯行酒。
或许是上天眷顾他的绝决,剧组的副导演,在12点16分打来电话说,定了,这个角色就是你了。
可以说,这是他人生一个的新开始,但,也是一段青春的结束。
那部电影叫做《一百万》,在2004年美国纽约国际独立电影节上,摘得了最佳外语片。时代的矛盾体
对于朱雨辰来说,《奋斗》才是他真正跨进娱乐圈里的敲门砖。
有关朱雨辰与赵宝刚的初次见面,他在各种场合已经描述过N遍了――一个携夫人,在友谊商场挑地毯,漫不经心地看了一眼。一个冷漠摆酷,冒出一句,我就是朱雨辰。然而正是朱雨辰身上的桀骜不驯,印合了赵宝刚心里对角色的预设。不需多言,直觉告诉他,朱雨辰,就是华子。
赵导的直觉是对的。因为至今仍有许多人喜欢叫朱雨辰“华子”,可见这个形象的深入人心。或许就像朱雨辰自己说的,华子不是一个人,他代表一个群体。他的身上,承载着―代人的成长与梦想。
那时候,不熟悉朱雨辰的观众,会把他当成土生土长的北京青年。一口标准的北京腔,听不出一丝吴侬软语的上海味儿。其实,那不是他来北京之后的现学现卖。因为早在朱雨辰的中学时代,就开始喜欢看王朔了。他喜欢北京话里,那种很“爷们儿”的粗糙感,豪迈而热烈。
他曾尝试着去修改自己的个性,去接近北方爽直的性情。
可事实上,有些东西是无法修改的。当他竭力张扬不羁的时候,内心中,却始终保有着一小块孤独与清醒。无论他怎样表演热度,都无法清除这块冷。他只能把自己选择性的开放给一些喜欢的人。
2013年,朱雨辰还是一个人。
家里很期望他能快一点找到另一半。可是,他还是不紧不慢地等待着缘分。他对爱情,有着自己独有的态度。他相信,热情是爱情的必需品,即便随着时间的减退,也只需要调节,而不是调换。
他觉得,吵架亦是种沟通方式;彬彬有礼的,不是爱情。
爱情在他心目中,是不能缺少浪漫和激情的,可他对爱情,却也有着N多清醒的条件。
其实,他是一个矛盾体。
一个在热情与冷静之间,在迷茫与清醒之间,在自由与约束之间,在爱与被爱之间,在时代与时代之间的矛盾体。光阴的故事
如今的朱雨辰,学会了更理性的看待娱乐圈。他更喜欢站在圈子之外去审视与评判。也许这就是男人的成长吧。学会旁观自己无法撼动的现实。
朱雨辰说,曾经渴望大红大紫的年纪不再了,但现在的我,内心比生活更富有。
2013年,《光阴的故事》上档。朱雨辰很喜欢这部片子,一部讲述八零年代创业与情感的故事。那是他成长的年代。有着许多似曾相识的感情,存档在记忆里。他发现,曾经一直想挣脱的时代,不只有禁锢与束缚,还有现在越来越稀缺的热血与真诚。
他开始理解母亲事无巨细的关怀,是一种庞大无私的爱。那是不可摆脱的压力,亦是随身而行的动力。而那些日日守在钢琴旁的岁月,也不只是一场噩梦,还是简单,美好的时光。
姐姐曾在采访里,说过一段两个人小时候的故事。她为了出去玩,做了一只纸片风筝,用细绳栓着,让朱雨辰站在阳台放。于是朱雨辰就站在那里,放了整整一个下午,直到姐姐回来。
那时的他,不懂怀疑,不懂生气,但他也正因为相信而快乐。他笃定姐姐做给他的,就是世界上最美、最好的风筝。
其实,我们总是不断被这个时代所同化,却也为此丢掉了一些生活中最珍贵的东西。
爱的寓意范文3
身在异国他乡,想看中文书多少有些局限。有天突然想体会一下饕餮母语的,于是想起一些老书来。时代性的烦躁,笼罩了整个国家民族以及身处其中的各行各业,以至于中文世界的好书也寥寥无几。绞尽脑汁,最后还是决定重读《爱与意志》。罗洛・梅是美国存在主义哲学家,虽然他从事心理疾病研究工作,但是他对人的存在感的本质思考十分深刻,颇有见地。他认为人的精神疾病以及对生活的厌倦,不是因为压抑了什么性本能,而是因为焦虑感的产生。焦虑感是由于基本价值观、爱的能力以及关系感的丧失导致。许多人把性与爱混淆,把当成麻醉剂必然使人的精神萎靡。不同于传统心理学原理,罗洛・梅认为焦虑具有普遍性,它是人自我意识被唤醒的产物。焦虑是自我意识的产物,自我意识也可以唤醒和调节焦虑。他推而广之,认为焦虑是人类的常态。虽然他在哥伦比亚大学博士论文答辩的时候提出这一理论,高傲和严肃的答辩教授对此提法追问良久并表现出了冷漠的态度,最终答辩委员会还是一致评议授予罗洛・梅心理学博士学位。他的理论多年后在他一系列的著作中得到了贯穿并引起了广泛的响应。
罗洛・梅博士1909年生于俄亥俄州,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他曾经执教于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普林斯顿以及哈佛、布朗等大学。他的著作极具洞察力和原创性,颇受读者和书评家的赞誉。他的著作有《人的自我追寻》(Men's search of himself)、《 焦虑的意义》(The Meaning of Axiety)、《创造性生活的源泉》(Spring of the Creative Livings)、《梦境与象征》(Dreams and Symbols)等等。我最喜欢的还是这本《爱与意志》(Love and Will)在书的原序中,罗洛・梅写道,爱与意志之所以能相提并论,是因为二者是人存在感中最重要的两个方面,二者都是面临选择的行为。没有爱的意志只是一种操纵;缺乏意志的爱,如同我们当今的情形,必然只是一种无谓的伤感。他还说,在所有生物中,只有人在的交合中采取面对面的姿态,这说明了爱已经具有了选择的机能而不是简单的生物本能。罗洛・梅在书中大量地引用欧洲神话,结合自己一生中成千上万的临床心理案例,援用大量文学的章句,来分析空虚冷漠的现代人的焦虑症结。
罗洛・梅撰写这本著作的时候,正隐居在我今天所在的纽汉普夏州。他写道:
当我夏天在纽汉普夏的山中撰写这本书的时候,我清晨很早就起床,走到院子中庭,由此可以看到溪谷朝向东北山峰延伸而去,沐浴在初晨的迷雾中。小鸟发出清脆的叫声,回响在沉寂的世界里,它们正展开歌喉迎接新的一日。百灵鸟也展开热情的歌喉,金丝雀怀思似地发出吱吱的叫声,啄木鸟也轻敲着空洞的山毛榉……这时我重新感到了生命的生生不息,感到了真正的回归。我深知人类乃是这种旅程的永恒的一部分,是悲秋与欢歌的一部分。但是人类,这追寻者,却能超越这种永恒的回归。人类的目标首先在于追求这种内在的实在,人生的内在价值,必然等着当今历史的播种才能丰硕成长。在这动荡的二十世纪,在这价值面临全面破产之际,我们尤其需要去追寻爱与意志的根源。
罗洛・梅成书的上世纪六十年代,正是美国全面性解放的年代。但是这本书一出版,却创下了难以想象的销量。书中被解剖的恰恰是被称为愉快野蛮人的美国前进派青年。可见美国青年其实是有意想不到的坚韧的思考性。现在许多青年人学美国人的皮毛,价值观淡漠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罗洛・梅的书恰好是勾勒了美国青年的双重性,写出了一本经久不衰的著作,让人思考,是一本读后会“给人以生活勇气”的好书。
关于爱,谁都有权利说几句,但是往往流于说教或者伤感。罗洛・梅的原著,却是三十多万字的长篇巨著。由于其丰富的临床经验和他深厚的文学功底,让读者能于轻松愉快中得到启迪。不过若是以恋爱手册的诉求来读这本书,那就太看扁了这位存在主义哲学家。书中绝对没有爱的咏叹和甜言蜜语的描述。他对爱的理解早已超越了个体体验的层面而上升到了人类普泛的哲学高度和深度。
我喜欢原著的素朴生动的文风,也喜欢中文翻译的简洁和流畅。书中许多妙语,让人忍不住叫绝。如:
艺术和神经病都有一种预言性的功能。
艺术虽然展现了破碎的形象,但是当他把这形象注入艺术时,便超越了他。
情感和艺术家的彩笔和颜料一样,是沟通和共享我们同外界有意义事物的途径。
爱洛斯是美神与战神的孩子,他无法像其他孩子一样成长,身上长着纱一样的翅膀,红润的脸上长着一对酒窝。直到激情之神降临,爱洛斯才开始成长为俊美的男子。这正应了席米斯的话:没有激情的爱是不会成长的。当他与激情之神分离时,又恢复了小孩的模样。
与死亡的对遇,以及暂时的解脱,使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热切地去热爱这世界。
死亡与喜悦、爱与焦虑、痛苦与狂喜,交织了人生的经纬。
刺穿了一切软弱的表面,在众神众人中,击碎了表面的智巧和狡黠。
爱的寓意范文4
受访者:海岸线动画工作室。
成立于2008年,以树立原创动画品牌为目标,代表作品《纳米核心》。
首先请简要介绍一下你们的团队以及《纳米核心》的故事内容吧。
海岸线的成立初衷是以树立原创动画品牌为目标,培养一个稳定而高质量的制作团队,为的是终有一天,我们可以具有国际竞争力。为了达成这个理想,就必须要有一个好的开始,更要得到投资方的青睐,于是在陆续起草了几个不同风格的概念故事之后,成员们一致决定以“纳米核心”这个题材作为我们原创计划的第一个起点。
《纳米核心》是一部科幻题材的动画,故事的舞台设立在一个架空的星球——元星(Birthigin),在这颗年轻的星球上,人类在一次次的进化与变革中,将和平时代划上句点的同时也点燃了星球的怒火,导致紫雾危机(Purple Fog)爆发。在人类面临生存危机的时刻,亚人阶层所开展的N.S.P .计划诞生了一个神秘的少年。故事也将跟随少年的视角,展开一段关于成长与改变的冒险故事。很多细心的观众发现了纳米核心沿用了很多北欧神话的设定,其实我们在创作的核心上,确实与北欧神话的架构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如果顺利的话,本片将会制作三季,分别为降临篇、抉择篇、以及黄昏篇。普遍低龄的少年队伍也将会通过时间的跨度,在逆境中逐渐长大,并且最终成为影响世界的力量。
我知道不少成员之前就是业内好手,不知道是什么样的契机让你们放弃之前的工作而走到一起的呢?
首先我们团队的所有人都有着同一个理想,就是做高质量的原创动画。正是这个共同的目标让我们的团队凝聚到了一起。我们团队的成员都是80后,在成立海岸线之前有的在游戏公司,有的在动画公司,有的在钻研传统美学,但都非常喜欢动画。看着国内原创动漫山寨成风,质量拙劣,我们实在是又着急又无奈。后来慢慢的我们就想,大家有技术,有热情,又这么喜欢动画,干脆我们自己做原创好了。 就这样,大家都辞掉了原来的工作,走到了一起。
我们知道海岸线的主打产品就是动画剧集《纳米核心》。就目前国内动画市场状况来看,制作这样一部高质量大篇幅的CG动画,可以说非常大胆。你们是如何做出这个决定的?有什么特别的理由或着必胜的杀手锏吗?
其实从技术人的角度来想这个问题,就会变得很简单了,主要就是有爱。做出好看的画面自己会有成就感,基本上就是这样。不过这个决定也为我们带来了相当大的压力,以及成本、时间上的大幅提升,但是自己看着做出来的效果还是会觉得虽然虐却很爽。至于必胜的杀手锏,大概还是因为有爱吧?如果我们又苦又累,而做的又不是自己喜欢的东西,大概真的坚持不下来。所以我们的成员都比较纠结,有时候对待自己的要求,反而会比观众还要苛刻一些。
《纳米核心》塑造了一个较为庞大的世界观,并且舍弃了保守路线,选择了国内少见的科幻题材。不知道你们是如何做出这个决定的?这对你们的制作有没有造成什么影响?
选择科幻题材是考虑到战争、机械、以及各种特效对年轻人(包括我们自己)有很大的吸引力,最重要的是,科幻更多要考虑的是关于人类未来的方向,而未来是充满可能性的,这很有趣。再加上我们本来就比较喜欢制作机械类的东西,因此综合考虑下来,做科幻题材对于我们团队来说比较合适。
但是从市场的角度上说,这也给我们造成了一定的麻烦。因为在国内比较流行的是本土文化的东西,似乎科幻题材和中国文化相隔的比较遥远,所以我们也会及时的调整思路,做的内容能够更接地气,符合中国观众的口味。
《纳米核心》的角色设定和画面风格挺特别的,不少观众说有最终幻想的感觉。技术上你们也有所创新,我注意到你们在尝试使用Arnold 来进行渲染。像这些风格和技术上的问题,你们最终是如何决定的?简要谈一谈你们的思路吧。
说到人物风格这东西,其实我们真的没什么特别的,就是目前市面上比较流行的3D美术风格,顶多就是在国内来说略时髦一些。观众们觉得我们有FF的感觉吗?呵呵,当你觉得这样做能够打动自己的时候,才会做出具有这种感觉的东西,这就是文化的力量。而我们还没有“毕业”,目前只是处在学生阶段而已。
老实说,作为一个新兴团队,在作品里看到其他动画的影子是很难避免的。独特风格形成需要一个过程,一开始我们会找个大致的风格方向,并朝着这个方向做很多的探索。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且会不断的调整。纳米核心目前的风格和我们立案之初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而且这种改变还在继续。在人物,场景,道具甚至故事本身都在不断的调整和尝试。当然,这种调试不是无止境的,正片的风格已经开始慢慢成型。
技术层面的话,通常来说,在确定使用的技术之前,我们会做很多的测试,确定一个大致的流程,之后会对这个流程做一次评估和实践。实践的最好方法就是做短片,所以我们每个短片都带着技术测试的目的。从一开始到现在的几部短片里,每个片段都使用了不同的方法和软件,在使用的过程中,我们会收集团队成员对目前这个流程的意见,并形成技术报告,综合了这些数据后,我们就能有针对性的去选择和优化流程,或者为流程定制相应的工具。对于Arnold,我们目前也只是停留在工具的测试阶段,同样,我们也为此专门设计了一个短篇。
我们注意到《纳米核心》的制作团队并不大,可以说经常是一人身兼数职。可以简要谈谈你们是如何分工合作的吗?主要的制作流程是怎样的?
团队一开始的时候人数不多,所以我们大多身兼数职。那时的分工很简单,这个环节谁能做,就交给谁。或者谁说“这个我想试试”,那这个任务就归他了。这样的流程随意,灵活,但缺点是致命的。身兼数职导致无法专心的做好某一个环节,经常手忙脚乱,而且很容易疲劳,根本不可能做到量产。所以,当我们扩充团队的时候,就尽量做到专人专职。不过我们公司是鼓励轮岗的,如果你对其他的职位有兴趣也可以参与到其他的环节中去,这样团队的每个成员都能了解到其他环节的成员都在做什么,这对于成员了解如何在自己的本职工作上做好承上启下是非常有益的。我的上游环节应该提供我什么,我的要为下游环节提供什么,等大家都对这些清楚了以后,这个流程就会很顺畅了。至于具体的流程和普通的动画项目没有什么不同,只是我们会有意识的针对目前的流程去开发一些工具,从技术上保证流程的顺畅。
近年来国内原创动画公司的生存状况一直存在不少隐患,能方便透露一下海岸线动画是如何经营的吗?有没有什么好的经验可以分享?
确实,国内原创动画目前盈利的案例非常少,我们也是在摸着石头过河。大家成天说在中国做原创动画是烧钱,很难生存,其实主要原因是目前国内没有一部能真正又让大家喜欢,又有持久生命力的作品。我们首先要保证我们的《纳米核心》是真正的受欢迎的好作品,产生足够多的观众基础,并且作品本身对他们有一定的粘度,然后我们会积极的寻找我们的合作伙伴,例如玩具厂商,形象授权商,游戏商,广告商等。 大家一起来寻找这其中的利益共同点,把《纳米核心》的品牌效应和合作伙伴的产品结合起来,达到共赢。
据说心动游戏是海岸线动画的投资方,不知道你们之间是怎样的合作关系?是如何走到一起的呢?
呵呵,是一个很偶然的机会,让我们和心动游戏走到了一起,我们团队的一个成员的朋友也是做游戏的,又一次他来我们工作室玩的时候,说起心动游戏业在寻找动画制作团队,恰好他也是心动游戏负责人的校友,于是他就帮我们牵线搭桥,认识了心动游戏。
爱的寓意范文5
【关键词】乡村;关爱;责任;成长;培育
2016年4月,一个让全省乡村教师热血沸腾的日子――200多个市、县级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正式建站运行,开启了全省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的美好旅程。
作为一名从农村学校成长起来的特级教师,一名在一线课堂摸爬滚打了30年的乡村教师,我深知培育站对提高乡村教师素质的意义,但我更清楚地知道,要让好政策落地,让文件从静态的文本转化为火热的行动,需要各级部门上上下下的倾心付出,需要导师组全体成员的责任与担当。
为了教师的成长,各级主管部门全力以赴提供成长所需要的帮助,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培育是一种帮助。在培育站,关于培育,爱是路径,帮是方法,培育是一种爱的帮助。
回顾半年来的培育站工作,我们深有感触:上级已经用“爱”为乡村骨干培育工作指明了航向,那我们就必须用“帮”为培育工作保驾护航,向乡村教育美好的明天进发。
一、起点:厘清培育工作的内涵
随着教育均衡的强势推进,乡村学校的办学条件在不断改善,但是无法回避的一个事实是,农村学校的师资水平与城区学校仍然相差一段距离,这也是制约农村学校教育质量提升、农村学生流向城市学校的主要原因之一,学校硬件设施的改善掩盖不了师资水平整体偏低的尴尬现状。因此,着眼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是提高农村教育质量、缩短城乡教育差距的重要保证。
培育站的美好愿景由此日渐清晰起来:培育出一个又一个优秀的乡村教师,带着我们的乡村娃娃们一起接近城市学生的起跑线。
培育站建站之初,我们首先组织学员展开讨论,为什么要培育?为谁培育?随着讨论的深入,老师们渐渐懂得,对于教师来说,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的培育历程,既丰盈了自己的生命,又润泽了孩子的生命。
我们首先必须明确的是,乡村骨干教师的培育不是象牙塔中的“闭门修炼”,而是为一个个乡村孩子的成长提供尽可能优质的教育资源,让他们收获学习的自信、成长的快乐和对美好明天的希望。
所以,在培育站研修计划中,我们明确提出,研修主题应当立足课堂教学,结合乡村实际,既要有数学眼光,更要有儿童视野,以学生的“学”为关注点,通过学员数学专业素养和课堂教学水平的提升,优化乡村学校数学课堂品质,让培育成果惠及我们的学生。
二、准备:夯实培育行动的基础
根据培育站建设总体要求,我们通过双向选择,从高邮市各乡村学校挑选了一批数学教师,这些教师都是学校级别的骨干教师,有一定的专业发展愿望。我们首先对他们的教学实际状况进行了调研,通过前期调研,我们把提高学员的课程实施水平确定为培育站研修的中心工作。本着立足课堂教学,结合乡村实际,既要有数学眼光,更要有儿童视野的原则,我们把培育站研修主题确定为:以“核心问题”导学,提升乡村数学课堂品质。意在构建“核心统领、问题引路、学生探究、教师指导”的“问题导学”课堂框架,以学生的“学”为关注点,让课堂活动始终围绕核心问题进行,同时,让每一位学员在研究中逐渐提升核心知识问题化的水平,实现数学专业素养和课堂教学水平的提升。
培育站刚成立,作为培育活动的“热身”,同时也是为帮助学员树立自信,我们在全市范围内组织了培育站所有成员“一人一课”的亮相课展示活动,来自各校的乡村培育站学员精心设计教学方案,有的思路清晰,活动设计可圈可c;有的朴实无华,善于捕捉学生动态,抓住课堂生成推进教学,尽显教学机智;有的注重生本模式,小组合作学习扎实有效;有的激情四溢、幽默风趣,课堂气氛热烈,不仅给上课教师提供了同台竞技、大显身手的机会,更充分发挥了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示范、辐射的作用,进一步引导教师们在实践中求索,在研讨中学习,在交流中进步。
三、行动:注重“培”“研”“教”的整合
培育站大力倡导“培、研、教相互校正‘准星’,彼此搭建‘舞台’”的工作思路,有效调动了学员追求业务成长的发展自觉,实践了培育工作促进教学内涵发展的功能创新。
在主题分别为“核心提问”“学案导学”“师生互动”的三次研讨活动中,我们充分整合了现场观摩、经验分享、个案点评、主题引领、综合评析等诸多教研与培训元素,让“教”“研”“培”在活动中和谐统一。培育站组织、教研室参与、各学校承办,锁定研修目标,丰富培训资源,生成教研成果,提升教研品质。
(一)聚焦研修主题
自从培育站成立以来,我们有意识地逐步培养培育站学员的“数学思维”“问题意识”,慢慢学着从课题的研究角度去审视课堂,研究课堂,开始学着针对“问题导学”课题的研究内容留心身边的案例,坚持写后记、教学反思,并在反思总结后再做新的尝试或创新。本阶段学习研讨活动主题分别为“数学课程建设”“学生自主课堂”“深度学习”“文本解读的儿童视角”“核心知识的问题化”等与课堂关注点高度契合的内容。
例如,在“核心问题引领下的农村小学数学导学课堂的建构与实践”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所有成员通过典型引路,深度反思,实践尝试,以“问题”的发现、生成和解决为主线,把学生置于一个个真实有效的学习情境之中,学生通过独立尝试与自我探索,同伴互助与经验分享,实现知识建构与能力提升。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我们抓住新旧知识的分化点,遴选最具思维价值,最能揭示本质,具有迁移效能的知识方法,强化核心知识的引领功能;在学习效果的反馈中,我们允许儿童“渐进式”思考,让他们通过反思调整,逐步触摸数学的本质,循序渐进地提升思维水平,把数学素养的积淀在一次次学习活动中得到落实;在学习行为的指导上,我们关注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机会,组织他们进行质疑、思辨,让知识在一节课中的发展呈螺旋式行进。
(二)丰富活动形式
针对每次具体的活动,我们都精心规划,包括时间、地点、主题、主持人、嘉宾等。每一次活动,我们都与我领衔的工作室活动进行整合,主题靠实,活动落实,效果扎实。
半年来,我们开展了如下活动:针对研修主题“核心问题导学”的主题研讨;读同一本书《简单教数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案例式解读:小学数学》,学员撰写读后心得,组织交流并推荐发表;组织专业理论研修竞赛,对获奖成员颁发证书并奖励图书;开展“互动过程的探究,思想方法的渗透”主题沙龙活动等,这些活动都面向基层一线老师,受到了广大老师的认可与赞扬。
4月份以来,培育站成员分别到南京、江都、南通等地现场观摩徐长青、陈宏杰、华应龙、斯苗儿等专家的课堂教学和讲座,感受大师风采。我们还组织学员收看名师张冬梅、刘德武的教学视频以及曹培英等专家关于数学核心知识教学的专题讲座,并组织撰写心得交流,已有两位学员的专题文章发表,还有3篇即将发表。
(三)强化交流意识
半年来,培育站先后与本市徐宏臻工作室、江都于正军工作室等开展联合教研活动,邀请著名特级教师贲友林、扬州教育学院陈开泰教授、省特级教师于正军等为学员现场教学示范,进行理论指导。同时,培育站和工作室成员还主动走出去,到江都实验小学、安徽天长界牌小学进行示范教学与专题讲座。
作为全市教师交流学习的平台,培育站在学员们的交流课程中采取开放式课堂,欢迎全市数学教师前来听课、指导,分享经验。学员之间的交流互动,更是我们活动的常态。每次听课后,各位学员都能本着课堂重构的立场,和上课教师以及活动承办学校的老师开展互动研讨,在目标解读、策略选择等方面提出自己的教学改进设想,推动了全市农村小学数学教学研究活动的开展。
(四)激发内省意识
与任何一种教育活动相同,培育行为也具有内和外的两面性,理想的培育要能够激发成员的内驱力,让每一个参与教师都能从培育站的研修计划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句子”,产生对培育目标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实现培育站工作目标与个人专业成长目标的对接,自觉开始“向内”的努力,尝试着稍微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获得教育教学的新突破,在自主研修,合作探究,互动生成中实现自我素质的提升。
我们帮助培育站所有学员建立了学习、成长记录,内容包括学习内容安排、学习结果、阶段性成长变化、导师指导情况及评语等,内容完善,过程清楚,比较充分地体现了学员成长的轨迹。
我们在帮助教师提升的过程中,针对“核心统领、问题引路、学生探究、教师指导”的研修主题,突出核心知识的提炼与呈现,以问题的提出、表征和解决为主线,引导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寻找教学研究的切入点,并尝试以研究者的自觉行为,通过调查分析,制定方案,展开基于乡村儿童数学学习水平的实践研究。
四、收获:重树乡村教师的自信
加入培育站半年多来,每一批学员无论从教学水平、教学策略,还是教学成果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张生华、吴兴坤等老师积极撰写教学论文并在省级刊物上发表,尹力、王锋等培育站成员参加高邮市珠湖星光大舞台教学竞赛获得全市一等奖,解碧云老师代表培育站全体成员参加扬州市青年教师录像课比赛。
培育站成立半年来,培育站成员在省级以上刊物8篇,参加教学展示活动44节次,到外县市交流3次。在今年扬州和高邮市县两级第七批骨干教师评选活动中,培育站共有16人位列其中。其中,有10人由校级骨干教师晋升为教坛新秀或教学能手,6人在原有骨干称号基础上成功晋级为教学骨干或学科带头人。有9名学员在高邮市数学教学优质课竞赛中分获一、二等奖,24篇论文在扬州市论文评比中获奖。两位学员和主持人合作研究的课题成果在扬州市第二届教学成果奖评选中获得二等奖,是当地农村学校唯一获奖的项目。
从教学实绩来看,每一位学员都能把研修培训成果用于课堂实践,课堂教学结构得到优化,教学效率有所提高,受到所在学校师生和家L的一致好评。
培育站的所有工作说到底就是一种帮助,帮的艺术就是培养的艺术。面对乡村教师,关心是一种帮,微笑是一种帮,鼓励是一种帮,批评也是一种帮;面对工作,研究专业是一种帮,打磨课堂是一种帮,认真备课是一种帮,互动研讨也是一种帮。在培育工作推进的路上,帮无处不在,每一次的帮,只要心灵在场,只要能给所有成员以动力和能量,就是一次有效果、有责任的帮和有意义的帮。
所以,最后我想说,对于导师组来说,帮首先得是一种能力,其次是一种责任,最后是一种精神,唯有如此,培育工作才能形成一种智慧、一种习惯和责任、一种精神和品质。
爱的寓意范文6
关键词:爱情隐喻;概念域;映射;认知;文化
1. 引言
传统意义上,隐喻只被视为一种修辞方法,是语言表达的“润色剂”。但现代隐喻理论学者Lakoff和Johnson(1980)将隐喻纳入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范畴,认为隐喻普遍存在于人类日常生活中,人们赖以思维和行动的概念体系本质上是隐喻性的(1980:3)。他们指出,隐喻思维的本质是在概念系统中跨概念领域的映射过程,概念隐喻是始源域的概念系统到目的域概念系统的映射(1980:3-6),即以一个熟悉的概念去解构一个陌生概念,如:‘商场如战场’,‘时间是金钱’。这可在语言多个层面上得以体现,包括词汇、句子甚至篇章。它普遍存在于各种语言中,同时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蓝纯,2005:12)。
爱情作为人类基本情感之一,具有丰富的内涵,为了充分地诠释爱情这一抽象概念,人们通常借助隐喻,即用具体且为人所熟知的概念来表现它。比如:‘爱情是旅程’等。这些隐喻的生成是人们生活经验以及思维认知活动的结果。由于人类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客观经验,因而各民族会存在思维共性;但由于各民族不同的文化背景,因此他们的认知活动又有一定的差异。本文主要研究汉英两种语言中用以映射爱情这一抽象概念的始源域的异同,并从认知及文化角度作出解释。
2.汉英爱情隐喻共性及其原因分析
尽管汉英两种语言存在差异,但由于人类相同或相似的生活经验和思维认知方式,汉英两种语言中的爱情隐喻也会表现出极大相似性,人们会选用同样的始源域来映射爱情。如:‘爱情是旅程’、‘爱情是战争’等概念隐喻。
a)爱情是旅程,具体表达有:
(1)爱情之路布满荆棘。
(2)我们的爱情正一步步走向死胡同。
(3)The marriage is on the rocks.
在这个概念隐喻中,爱情被隐喻成旅程。恋爱双方是旅行者,他们共同的生活目标则是他们旅行的目的地,他们的关系是交通工具,载着他们前往目的地。爱情之路并不平坦,就像旅途中布满荆棘,恋爱双方会历经艰辛,所以需要双方携手克服困难;有时恋爱双方会被困难击垮,不得不分道扬镳,从而旅途无法继续。在这个概念隐喻中,不仅始源域相同,连表达方式都差不多,如: On the rock 触礁、Off the track 脱轨。
b)爱情是战争,具体表达有:
(1)他讨厌他的情敌。
(2)他赢得了她的芳心。
(3)She conquered him.
(4)She met her rival in love in the street.
在这个隐喻中,爱情被比作战争,情场演变成战场。心仪的人被看作可攻,可守,可破的堡垒。追求同一异性的众人互称情敌,一人只有打败其他对手才能胜出,就好像在战争中有人战胜,有人战败甚至撤退。通过这种概念隐喻表达爱情中双方的求爱与拒绝,以战争的胜败体现爱情的得失。汉英两种语言都用到相似词汇来形容恋爱中的关系,如:overflow征服、win赢等。
从上述比较中可知,汉英爱情隐喻有较多相似性,原因在于汉英两个民族具有相同的身体及物质经验(蓝纯,1999),而隐喻又形成于人类生活体验和思维认知活动的共同作用。语言是认知的载体,人类认知活动的相似性决定了语言的相似性。在经历恋爱时,汉语使用者和英语使用者都会经历相似的身体和心理反应,如脸红、心跳加速、依恋、相思、妒忌等。这些反应是人类共有的,体现了爱情状态的特点。相似的恋爱体验和心理过程使两种语言中的爱情概念和特点类似。目标域相似,人们选择的原始域也相似。我们的生存环境和的生活经历极大地影响了我们选择何种原始域概念来映射爱情,比如人类共同经历的旅程、战争都可能成为爱情的始源域。它们与爱情又有着共通之处,所以汉英两种语言都使用这些具体概念来映射爱情这个抽象概念,并使用了类似的语言表达。
3. 汉英爱情隐喻个性及其原因分析
当然汉英两种语言在表达爱情时也会存在差异性,原因主要在于文化的差异,比如:
a) 汉英语言中都有‘爱人是神’的概念隐喻,但具体的‘神’却不相同。例如:
(1)他们演绎天仙配。
(2)夫妻两个至今依然是牛郎织女。
(3)我是梁山伯,你还愿做祝英台吗?
(4)Upon the coming of age, she was hit by the Cupid’s arrow.
在相同的一个概念隐喻中始源域不同,即具体的‘神’不同,这是由于两个民族有着不同的精神信仰和神话典故。在中国神话故事中,‘天仙配’被看作恋人幸福生活的象征; ‘牛郎织女’暗喻相爱的人天各一方;‘梁祝’代表忠贞、至死不渝的爱情。相比之下,西方深受古希腊和罗马神话故事影响。例如,‘Cupid’是背着弓箭的爱神,西方人常用‘中了爱神的箭’来比喻爱情的滋生。
b) 汉英语都有‘爱情是食物’的概念隐喻,但使用的食物不同,比如:
(1)有人打翻醋坛子了。
(2)糟糠之妻不下堂。
(3)bread-and-cheese marriage
两种语言使用不同的食物映射爱情说明各种食物在两种文化中的不同含义。中餐中,‘醋’是不可缺少的调料,汉语用‘吃醋’来表达爱情中的嫉妒心理;另外,由于中国人的主食是大米,因此汉语中有‘糟糠之妻’,表示共患难的夫妻。相反,‘面包’和‘奶酪’是西方国家最重要的食物,因此英语中用bread-and-cheese marriage来表示贫穷夫妻。总之,汉英语言中这个概念隐喻的差异主要是受到两个民族不同饮食文化的影响。
c) 汉语中用‘爱情是农产品’的概念隐喻,而英语中则用‘Love is commodity’的概念隐喻。如:
(1)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2)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3)I treasured his love.
(4)I paid a lot for so little love.
此差异主要是中西方不同的经济基础造成的。自古以来,农业被看作中国社会的根基,因此,汉语中多用农业产品来隐喻爱情。人们都喜欢用‘桑’、‘蚕’等具体概念来映射爱情。而西方国家商品经济比较发达,因此他们常用商品或贵重的东西这些始源域来诠释爱情。
d) 汉语中还用成双成对、偶居不离的动物来表达爱情,如:‘鸳鸯’、‘比翼鸟’、‘龙凤’、‘同池鱼’等,寓意夫妻恩爱,携手同心,这是汉语有的。具体表达有:
(1)昔为同池鱼,今为商与参。
(2)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这在英语中是较为鲜见的,因为西方民族对这类动物比较陌生,因此难以建立类似的认知模式,即很难建立起此类动物与爱情之间的联系。
4. 结语
从汉英爱情隐喻的对比分析中可以看出,隐喻不仅是人类共有的语言现象和思维认知方式,具有跨文化跨民族的普遍共性;它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反映各民族各自的个性特征。因此,外语学习者在学习外语过程中应善于比较母语和外语各种语言现象的异同,更重要的是要了解语言现象背后的文化现象,以便更好地理解、掌握外语。
参考文献
[1] Lakoff, G & Johnson, M. Metaphors We Live by [M]. Chicago &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