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杜鹃的诗句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描写杜鹃的诗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描写杜鹃的诗句

描写杜鹃的诗句范文1

描写清明节的诗句

清明

杜牧(唐)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寒食

韩翃(唐)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途中寒食

宋之问(唐)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

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闾门即事

张继(唐)

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项田;

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清明

王禹俏(宋)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寒食上冢

杨万里(宋)

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

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

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

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

郊行即事

程颢(宋)

芳草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周;

兴逐乱红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矶;

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红;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

高启(明)

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

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

苏堤清明即事

吴惟信(宋)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清江引 清明日出游

王磐(明)

问西楼禁烟何处好?

绿野晴天道。

马穿杨柳嘶,人倚秋千笑,

探莺花总教春醉倒。

描写清明节的诗句:

1)朝听细雨润门扉,年年一度送春回。——《清明祭诗》

2)看舞颜如玉,听诗韵似金。绮罗从许笑,弦管不妨吟。可惜春风老,无嫌酒盏深。辞花送寒食,并在此时心。——唐·白居易《清明日观妓舞听客诗》

3)漫见新柳娇眼垂,疑君逸影踏风归。——《清明祭诗》

4)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血泪染成红杜鹃。——《清明》

5)问西楼禁烟何处好?绿野晴天道。马穿杨柳嘶,人倚秋千笑,探莺花总教春醉倒。——明·王磐《清江引清明日出游》

6)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唐·宋之问《途中寒食》

7)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宋·吴惟信《苏堤清明即事》

8)春雨杏花满清明,追思犹怨水烟轻。——《清明祭诗》

9)粉杏轻柔岸柳新,清明春雨两相侵。——《清明祭诗》

10) 赏芳时节清明日,清明把酒释别愁。——《清明祭诗》

描写杜鹃的诗句范文2

语文教学的独特性和优势则体现在语感上。高品位、高层次的纯正的语感是语文课程人文性丰富内涵最主要、最鲜明的体现,也是诗歌鉴赏最根本之处。

在语文教学中,尤其是古诗词的鉴赏教学当中,让学生分析“意象”的涵义和生成是最关键的。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它是分析诗歌时的用语,指构成一种意境的各个事物,这种事物往往带有作者主观的情感,这些意象组合起来,就构成了意境;如顾况的《过山农庄》“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莫嗔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在这首诗里,诗人处理意象时,用意象的并列和组合而不用动作和情节来揭示逻辑关系,“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两句无一动词,纯是意象的并列,但却能分别营造出一种即幽静又充满喧闹的世间情味的意境。意象是具体事物,意境是具体的事物组成的整体环境和感情的结合,作到情寄托在景中,景中有情,情景交融,则是诗词的另一种境界了。

“意象”一词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古人以为意是内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意源于内心并借助于象来表达,象其实是意的寄托物。中国传统诗论中实指寓情于景、以景托情、情景交融的艺术处理技巧。诗歌创作过程是一个观察、感受、酝酿、表达的过程,是对生活和情感的再现过程。作者对外界的事物心有所感,便将之寄托给一个所选定的具象,使之融入作者自己的某种感彩,并制造出一个特定的艺术天地,使读者在阅读诗歌时能根据这个艺术天地在内心进行二次创作,还原诗人所见所感的基础上渗透自己的感彩。而“意象”的生成过程既简单而复杂,创作主体在构思过程中,首先对某一事物做以情感化的加工和处理,然后在该事物上附着自己的思想感情,再用合适的语言表达,这样一来,选用的该事物就由物象――形象――语象――意象之间进行转换。形象又涵盖景象和物象两个方面。诗中的景象是诗人为抒发思想感情而精心裁剪、设计的,一般有景物描写、场面描写、色彩描写等。景象是人物感情的外在表现。物象就是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诗人通过这种象征性的物象描写来表达他的思想感情。诗人的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耐人寻味、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就叫意境。“意”是主观的情感,“境”是诗歌中描绘的艺术图景。意境与意象都是情与物的结合体。

中国古典诗歌讲究的是“一切景语皆情语”,我们在鉴赏诗歌时,往往要联系人物的形象来鉴赏。因此,鉴赏诗歌,首先要知人论世,准确把握诗人的生平经历和他所生活的时代特征。其次,要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分析刻画人物的手法,分析诗歌当中出现的具体景物对人物情感的再现作用。最后,联系作者创作背景,进行有关人物的思想品质等方面深层分析。讲解古典诗歌的时候,如果给同学们讲清楚意象的生成过程和形象的涵盖意义的话,那么,他们就对诗歌本身的含义理解更深。

古典诗歌教学中,我们也不难发现,某种“意象”也有着自己较为固定的意义。比如古典诗歌当中的“柳”,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如《送别》诗:“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这一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汉代就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如“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的诗。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说的是笛声中《折杨柳》的曲子倒是传播得很远,而杨柳青青的春色却从来不曾看见,以此来表达伤春叹别的感情。

再比如“杜鹃”,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子鹃。春夏季节,杜鹃彻夜不停啼鸣,啼声清脆而短促,唤起人们多种情思。如果仔细端详,杜鹃口腔上皮和舌部都为红色,古人误以为它啼得满嘴流血,凑巧杜鹃高歌之时,正是杜鹃花盛开之际,人们见杜鹃花那样鲜红,便把这种颜色说成是杜鹃啼的血。正像唐代诗人成彦雄写的“杜鹃花与鸟,怨艳两何赊,疑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中国古代有“望帝啼鹃”的神话传说。望帝,是传说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肺腑,名为杜鹃。它的啼叫容易触动人们的乡愁乡思,因而杜鹃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悲苦之事联系在一起。了解这些意象的固定含义对指导学生理解诗词本身有巨大的作用。我们在讲解的时候,要善于归类,不断开拓学生的视野。

描写杜鹃的诗句范文3

古诗词鉴赏是高考备考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其实,只要注意三种方法,就可以化难为易了。

其一,“三看法”。一首诗词拿到面前要看标题、看作者、看注释。看标题,能基本把握诗词的内容和主题,如朱熹的《观书有感》,不看标题的话,这首诗分明是在写“池塘”,其内容很难和“书”联系上的;看作者,可知作品的风格,如杜甫的沉郁顿挫,李白的飘逸豪放;看注释,如在诗的底部加上“这是诗人在安史之难期间写的一首小诗”一行小小注释,可知此诗内容可能是对国家命运的兴叹,对民不聊生的悲歌。

其二,填表法。诗词的语言是浓缩的、凝练的,因为有这个语言障碍,学生理解起来很费时,所以可以用填表法: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景物——;情感——。

其三,记忆法,平时学生要记住三个概念及该概念下的术语。

(一)诗词的修辞手法。诗歌鉴赏题中考查的修辞手法常见的有比喻、拟人、夸张、对比、衬托、顶真等。

1.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用某些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另一事物,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倒喻、较喻等。运用比喻可以突出事物特征,使表达更加生动鲜明,化深奥抽象为浅显具体。如“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刘攽《雨后池上》)。

2.拟人。拟人就是把物当作人来写,运用拟人可以使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生动。如“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苏轼《海棠》)。

3.夸张。夸张就是为达到某种效果的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修辞。运用夸张,可以揭示本质,烘托气氛,增强联想。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

4.对比。运用对比,可以把不同的人物、不同的生活现象、不同的思想感情区别得更加鲜明。如“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王昌龄《从军行》)。

5.衬托。衬托是为了突出主要事物,先描写与之有关联的事物作为陪衬的修辞。衬托分正衬和反衬两种,反衬一般又包括动衬静、声衬寂、乐衬哀。如“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李白《听蜀僧浚弹琴》)。

6.顶真。就是用句末的词语作下一句的开头的词语的修辞。顶真的作用是回环跌宕,有旋律美。如“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蛩;泣寒蛩,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马致远《汉宫秋》)。

(二)诗词的表达方式。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声色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等。

(三)诗的表现手法(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

1.用典。用典分为两类,一是用事,二是引用或化用前人的诗句。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趣和愿望等,属于借古抒怀;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的目的意在丰富诗歌的意蕴,促使人联想与想象。

2.联想。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相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构成一个典型意象。

3.想象。在已有材料和观念的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

4.衬托。指的是以乙衬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

5.渲染。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与形容,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

6.象征。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7.对照。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作对照,互相比较。

8.抑扬。抑扬分先抑后扬和先扬后抑,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

9.首尾照应。对前面所写的内容作必要的回答或呼应,恰当运用这种方法能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

10.动静结合。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

11.侧面描写。对主要描写对象的周围的事物进行描写,使主要描写对象更鲜明,更突出。

12.借景抒情。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不着一字,全然寄寓在眼前的自然景象之中,借自然景物抒发感情。

13.托物言志。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寄托作者的心志。

14.寓意于象。诗歌中最基本的形象单位是意象。古代诗歌习惯于借物象寄托作者的主观情思,而且千百年来形成了一种寓“意”于“象”的表现手法。古代诗人喜欢用月亮寄托对家乡、亲人的思念,用夕阳、白云表达无穷的思绪,用杜鹃表示动人肺腑的哀怨凄悲之情;喜欢拿松、梅、竹、菊当作品行高洁、不畏邪恶的形象化身;用梧桐写悲秋,用芭蕉写愁肠,用芳草喻离恨,以落花代表生命的短暂;还喜欢借长亭叙惜别,借西楼抒愁思,借折柳写送别。

描写杜鹃的诗句范文4

关键词: 王维 山水田园诗 “诗中有乐” 声音艺术

苏轼说:“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的确,王维的山水田园诗融画于诗中,字里行间似用水墨铺陈出青绿山林,使人如临其境。值得注意的是,王维的作品不仅诗中有画,而且诗中有乐——有山有水有清音,可谓“有声有色”。他用笔墨绝妙地捕捉了声音的精魂,创作出别有洞天的纯自然的音乐,这种音乐不仅美在声律,而且美在内容。本文主要讨论的就是在格律之外,王诗内容的音乐之韵。

一、乐的标准:“美”

本文对“音乐”这一概念的界定是:“美好的声音”,或者说“噪音的对立面”。声音很难被清晰划分,这只是一个较模糊的、不能称之为“定义”的界定,但是这一界定或许并无偏颇之处。无论喜怒哀乐,无论长短,无论风格,无论人声或自然,带给人美的享受的声音,皆可称为音乐。当然,“美”的具体判断标准会因人而异,对“美”的认识是见仁见智的事情,关于“美”的标准的讨论也从未停止,但关于“美”的观念并非不能统一(只是这“统一”容易流于宽泛,而“美”本就不是可以严格定义的东西),真正的美是毋庸置疑的,是有力量的,是有无穷感染力和魅力的。回到王维的诗上来,虽然读者没有“美是什么”的统一答案,但是都不会否认诗中流淌出的音乐之美。声音使得整首诗浑然天成,就像音符使得乐曲完整、流畅、和谐。因此,本文把王维山水田园诗中描绘的大部分声音归入音乐的范畴。

二、乐的内容:自然之声与人造之音

声律一般分成韵脚,旋律(节拍)和声调(高低徐疾)。①那么,声音的内容可以作何种分类?下文尝试按声音的源头,将其分为“自然之声”和“人造之音”两类来分析。

自然当然是山水田园诗的主角,王诗中对声音的描绘也集中在自然之音。王维描摹最多的是鸟鸣,如“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送梓州李使君》),遍山的杜鹃凄鸣渲染了忧伤的气氛;又如“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积雨辋川庄作》),黄鹂轻快的鸣啭似乎在为辋川庄的雨过天晴欢欣;再如“落花寂寂啼山鸟,杨柳青青渡水人”(《寒食汜上作》),暮春时分的鸟鸣给渡过汜水的诗人平添了几分寂寥与黯然。鸟鸣似乎是山水田园里亘古不变的背景音乐。除了鸟鸣,还有风声,雨落声,水流声,蝉鸣声,树叶的沙沙声……这些都是山水田园必不可少的标志性声音元素。如“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寒蝉本象征愁绪伤情,这里却“一反常态”没有了伤感的色彩,成为了挚友相聚时一段悦耳的配乐;又如“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过香积寺》),在峻峭山中流淌的泉水似在幽咽一般,一个“咽”字准确描摹了泉水阻塞缓流的声音和情态。

王诗中除了有纯粹的自然之声,还有人声或者丝竹之音。据《旧唐书·王维传》记载:“人有得《奏乐图》,不知其名。维视一曰:‘此《霓裳》第三叠第一拍也。’好事者集乐工按之,一无差。咸服其精思。”史书记载王维曾担任太乐丞,精通音律的他具有深厚的音乐功底和很高的音乐造诣。平日里他琴吹箫,如“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酬张少府》),在松风里对月弹琴,颇有乐趣;“吹箫凌极浦,日暮送夫君”(《欹湖》),箫声里尽是对友人的依依惜别情;“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竹里馆》),抒尽心中逸气。除了乐器演奏的声音,还有深山传来的低沉钟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过香积寺》),还有兴之所至的歌唱:“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还有人们的日常交谈:“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终南山》);还有远处传来的人声:“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王维对人造之音的描摹在山水田园之外的题材中出现得较多些:如“秋槐叶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凝碧池》),“健儿击鼓吹羌笛,共赛城东越骑神”(《凉州赛神》),等等。

三、乐的写法:点到即止与有无相生

说到王维的声音艺术,点到即止是其特点之一。和《李凭箜篌引》、《琵琶行》那样直接描写和铺陈声音的篇章不同,在描写声音的时候,王维大多是不写其声,只写其动作或情态;或者说,王维并未对声音进行详细的铺展与描绘,只是含蓄和干净地点到即止,停留在叙述这一层次上。不管是“山月照弹琴”(《酬张少府》),还是“吹箫凌极浦”(《辋川集·欹湖》);不管是“秋水日潺湲”(《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还是“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不管是“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山居秋暝》),还是“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辋川集·竹里馆》),这些声音都需要想象来还原,属于间接描写,王维仅仅点到即止,是读者完成了整个音乐的创作过程。这一过程并不难,相反非常自然。由于王维画意渲染和氛围营造都极其成功,读者犹如被带入王维时空的幽静山林,在这一超然物外的世界里,鸟鸣、风声、水声、丝竹之声都“各得其所”,只等人们来体会;在这一时空里,所有的音乐都已在心中。

这种点到即止的间接描写典型是风声。比如“松风吹解带”(《酬张少府》),只是描摹风吹的动态,然而隐藏的音符——风声仿佛就在耳边;又如“隔牖风惊竹”(《冬晚对雪一壶居士家》),并未直说风声如何,但风穿梭在竹林间的声音和竹林摇曳的沙沙声依旧扑面而来;再如“人闲桂花落”(《鸟鸣涧》),花落无声,但却似乎可以隐约听到相伴的风声,如此轻缓柔和。这些诗句没有直接描摹声音,含蓄中别具韵味和诗意。

描写杜鹃的诗句范文5

关键词: 古典诗歌的鉴赏 “情” 剖析诗歌情感

古典诗歌鉴赏是较难的阅读、鉴赏、再创作活动,对阅读者的文化素养和语言的敏感度要求甚高。不少学生对鉴赏诗歌存在畏难情绪,对诗的理解常常与创作者的意旨相去甚远。“诗者,根情”(白居易,《与元九书》)从这个意义上讲,诗歌是感情的艺术,感情是诗歌的灵魂,只有正确解读了诗歌的情感,才谈得上对诗歌其他方面的解读。难怪不少学生发出“敢问‘情’在何方”的感叹。

我根据个人的阅读经验及教学积累告诉大家“情”在脚下,下面几种方法或许能给大家一个“切口”,帮助大家迅速剖析诗歌情感。

一、拈出感情语言

有感彩的词句,是诗人情感的直接抒发,对读者推测诗人的感情动机,揣摩作者的心境有直接作用。

例如,南宋诗人陆游的词《鹊桥仙・夜闻杜鹃》:

茅檐人静,篷窗灯昏,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日夜长啼杜鹃。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根据这首词中加点的直抒胸臆的词语,可以探知诗人创作的感情动机,即孤寂、悲痛。那么诗人为何悲伤呢?联系作者及背景可知诗人表达的是岁月蹉跎、事业无成的悲叹。如此一来,就一下子掐准了诗歌的情感。

又如,盛唐大诗人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注:龙标、夜郎均为地名。五溪,五条大河。

显而易见,诗中直接反映诗人情感的词是“愁”,那么为何而“愁”需要我们由果溯因,围绕题目及相关诗句,进一步探究。在杨花飘零、子规哀啼的暮春时节,朋友远贬他乡,惆怅、伤感,关切、同情不言而喻。从以上的分析可知,我们不仅要知道感情语言是什么,而且要结合诗句知人论世,搞清为什么会发出如此感慨,这样才能全面准确透彻地把握诗歌的情感。

二、探求景中之情

以唐诗宋词为主的中国古代诗歌,有相当一部分是写景抒情诗,王国维曾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因此,从景物入手把握诗歌的情感也是必须掌握的方法之一。景有乐景,也有哀景;情有乐情,也有哀情。乐景写乐情,哀景写哀情,是惯用的手法。例如,唐代诗人王维的《田园乐》: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诗里没有直抒胸臆的词语,情感的表达是含蓄的。这是一首写景诗,得搞清楚写了哪些景物,什么样的景物。细读诗句可以知道,这个画面上有:粉红的带着雨露的桃花,依依绿柳,蒙蒙雾霭,缤纷的落花,清脆的莺啼,熟睡的山客。如果我们处身于其中,会有怎样的感受呢?首先,这地方是美的,红的花,绿的柳,白的雾,黄的莺,色彩缤纷;其次,这个地方很安静,莺啼正是有声衬无声;再次,这个地方是清闲安逸的,山客睡得那么惬意,了无心事;最后,“花落家童未扫”,试想如果家童“刷刷”地扫,岂不打破了这份和谐自然?再来体味画面中透露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恬静、闲适的情趣尽在其中。

当然,这是乐景乐情、哀景哀情的,如杜甫的《登高》,马致远的《秋思》,等等。古典诗歌也不乏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的诗篇。如唐代李华的《春行寄兴》: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诗人描绘的是一幅清新亮丽的画面:芳草萋萋,碧水流转,春鸟啼鸣,绿树鲜花,美不胜收。此情此景,给人的感觉似乎是优美、宁静、欢快的,但“自”“空”两字表明花开无人欣赏,鸟叫无人倾听,明确地传达出诗人孤独、寂寞、失意、伤感的情怀。作者面对如画的景色,非但引不起游玩的兴致,反而勾起无限感伤,惆怅、落魄之情更显浓烈。正如古人所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类似的还有:杜甫的《蜀相》:“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的《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姜夔的《扬州慢》:“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李商隐的《登乐游园》:“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等。

探求景中之情,要仔细地琢磨:什么景物,有什么样的特征,构成怎样的意境,从而一步步地导出诗人的情感。还得抓住关键词,注意情与景是否对应。

三、玩味典型细节

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有不少内涵深刻、意韵丰富的细节,令我们刻骨铭心。比如:葛朗台“瞪着金子”“像老虎扑向婴儿一样扑向女儿的梳妆匣”,祥林嫂“间或一轮”的眼睛,阿Q临刑前画圆的动作,等等。这些细节窥一斑见全豹,对表现人物性格心理和主旨有重要作用。诗歌亦然,分析诗人精心捕捉的细节,追根求源,可准确把握诗人的心境、诗歌的意旨。如晚唐诗人杜牧的《过华清宫》: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读了这首诗,我们不禁要问,“山顶千门次第开”这个精彩的场面描写,是在写军情紧急吗?非也,送荔枝。诗中加点处是一个细节描写。诗人何以选取杨贵妃见荔枝而“笑”这么一个细节?原来唐玄宗为博美人一笑,大修宫殿,从广东到长安,千里之外,日夜兼程,运送新鲜荔枝,荒误国这个主旨不言而喻。这个细节实在是妙,小中见大,含蓄深远,托讽不露。我们再来看看一首诗歌赏析:

秋 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这首诗写的是生活中的一个极寻常的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刻画了诗人唯恐言之不尽的复杂微妙的心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表现得细腻而深刻。

四、揣摩象征语言

古典诗词中有不少咏物诗,那么对于咏物诗的主旨,又该怎样来把握呢?如果囿于诗中的内容,就往往不得其旨,脱离诗歌探求,更是“空中楼阁”。我们知道咏物诗惯用托物言志,以物喻人的手法,充分感知物象,由物的某些特征联想到人的某些思想品格,是把握诗歌意旨的一条捷径。如:

虞世南

垂q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注:垂q,指蝉,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

一看诗题便知是咏物诗,那么诗中写了一只怎样的蝉呢?它有“垂q”,结合注释可知,蝉的触须如同古代官吏或贵人帽顶上的缨带,说明有身份,有地位;蝉吃的是“清露”,古来就有蝉“食洁”的说法;蝉声嘹亮,不需要凭借秋风,自能将声音远播。蝉的这些特征跟人有什么联系呢?这里的蝉既是自然之物,更是诗人情感人格的化身。自然会想到:立身品格高洁之人,不需要外在凭借,不需要攀附什么,自能声名远播。当然是否会延伸、会联想,跟我们的阅读量、知识面密切相关。

描写杜鹃的诗句范文6

《锦瑟》写于诗人病废居于郑州时,这一年他四十七岁。这首诗可能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解说最为纷纭的一首名作,它以含意隐晦,意境朦胧著称,也以其特有的朦胧美和丰富的暗示性吸引着历代诗评家。从北宋的苏轼到现在,解者不计其数,主要有四种:自伤身世说、悼亡说、古老的适怨清和说和后起的别开生面的自述诗歌创作说。其中以自伤身世说最为可信。

诗之首联“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锦瑟是一种乐器,自古诗词中就常见乐器,这一是大多文人雅士都通晓音律,更有人以琴箫之韵律寄托心思,昔时伯牙奏琴,钟期际遇便是一段佳话,李白也曾写下“此曲有意无人解,愿随春风寄燕然”,岳飞也有“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再有自古文士风流,相聚吟风弄月多有弦管助兴。锦瑟不过是引发诗人灵感的一个导火线。“无端”就是没来由、平白无故的意思。这里“五十弦”与诗人回顾年华,感伤往事的心扣映在一起,自是无端牵愁惹恨:岁月轻逝,如何不知不觉中自己已是华发早生,年近五旬?这一生自己究竟都经历了些什么?为何只落得这一曲清音伴着自己无限的感伤?诗人有一颗敏感的心,乐曲幽幽,引出他愁肠千转。

颔联“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用了两个典故。出句用的是《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而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庄周梦蝶这故事的本身就充满了传奇色彩,诗人自比庄生,庄生不过是梦迷蝴蝶,诗人却迷于自身。陶渊明弃官后一声大喝“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李商隐也想大喝一声,却不知是在何处?非在何时?少时才情为令狐父子赏识是非吗?自已选择王茂元之女为妻是非吗?牛、李党争让自己一生失意是非吗?想要否定自己过去的理想这实在也违背做人的道理,既然自己没有负于人,何以凄凉如我,怀才不遇?诗中一个“迷”字点出了诗人内心的不安、不甘与迷惘,一个才情横溢的诗人,曾几何时也有过心怀天下的宏愿,可是人生如梦,苏轼曾叹道“休言世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李商隐也有“神女生涯原是梦”“顾我有怀如大梦”等语。如今的李商隐人生走过了近五十个春秋,虽然还有一份对梦的不舍,可是也明白梦始终只是梦而已,而梦醒之时,惊觉自己走过的路竟有这许多的无可奈何与是是非非,不由一声长叹。这里有对音乐境界的描绘,想来瑟声定是如梦如幻,令人迷惘,却时有惊弦,刺人心魂,诗人的心也在乐曲中经历了做梦、追梦、惊梦、梦觉的过程。

自然引出了对句“望帝春心托杜鹃”这里用了望帝魂化杜鹃的典故。《文选・蜀都赋》:“鸟生杜宇之魄”注引《蜀记》说:“杜宇王蜀,号曰望帝。宇死,俗说云:宇化为子规。蜀人闻子规鸣,皆曰望帝也”“春心”本是对美好事物的追求,这是指诗人美好的人生理想,可是诗句中将“春心”托于“杜鹃”。自古杜鹃啼血,伤人心神,正所谓“天荒地变心虽折,若比伤春意未多”此时诗人心随曲动,神伤故往,诗读此处已是魂消九天,哀怨凄迷的气氛渐渐渲染了整幅图画。杜鹃声声“不如归去”也是李商隐心里最深情的呼唤。

腹联“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也用了两个典故。首先是上句用的是《博物志》和《吴都赋》注,古代认为海中蚌珠的圆缺与月亮的盈亏相应,月满则珠圆,月亏则珠缺。又有鲛人泣泪成珠之说,所以这里将月与珠,珠与泪联在一起。诗中还有“沧海遗珠”的意思(《新唐书・狄仁杰传》中有:“君可谓沧海遗珠”之语)沧海之珠本是罕见之物,诗人自喻明珠,可叹为世所弃,珠华尘掩,暗透一种无言的寂寞与忧伤。诗人的笔下没有明明白白的乐曲旋律的描写,可是读来竟让人有身在乐曲中叹息,可谓意在弦外,弦有尽而意无穷。更有清晰感人的画面不时闪现在脑海里,深深打动了读者的心。正是这种美的意境跨越千年憾动了无数人的心。下句是诗人无可奈何中的一种希冀,“蓝田日暖,美玉生烟”是当时一种很流行的比兴象征说法,它象征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美好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