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企业发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旅游企业发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旅游企业发展

旅游企业发展范文1

内容摘要:本文在实践调查和文献研究的基础上,以阳朔西街与新西兰北部地区为对比案例,分别从企业发展概况,从业人员和企业经营三个方面对中外旅游小企业的发展特征进行了对比研究。研究表明:中国的旅游小企业表现出与国外旅游小企业相同的特征;但是也存在诸多差异,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文化背景等。

关键词:旅游小企业 特征 对比研究 中外

近年来旅游小企业在中国发展迅速。在国外,旅游小企业的发展特征是旅游小企业的重要研究内容,许多学者,如Shaw and Williams,Cressy and Cowling等都曾对这一问题展开研究。而在国内,旅游小企业研究还处于空白状态。为此,笔者对桂林阳朔西街的旅游小企业进行了调查,并将调查结论与S.J. Pager等学者在新西兰北部地区所得出的研究结论进行对比,以了解中外旅游企业发展的异同,进而更好地理解中国旅游小企业的发展状况与特征,促进中国旅游小企业的发展。

案例地概况与研究设计

阳朔西街

阳朔县属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管辖,是闻名中外的桂林山水的重要组成。阳朔西街则位于阳朔县城中心区,全长517米,宽8米。早在20世纪80年代,西街上就已经有旅游小企业产生。目前,阳朔西街已成为在国内外享有极高知名度的旅游小企业的集聚地,享有“酒吧一条街”等称谓。此外,作为一种独特的景观,西街上旅游小企业的集聚也已成为阳朔旅游吸引的一个重要组成,因此完全可将阳朔西街视为中国旅游小企业发展的典型区。

研究于2003、2004年在西街进行实地调研。据实地统计,西街上共有各类旅游小企业157家,占西街店铺总数的87.71%。成功对其中49家旅游小企业进行调查,其比例为31.21%。这一调查比率与海外学者调查比例相近(Thomas于1997年在英国的调查比例为31%)。此外,为增强调查的可信性和科学性,研究者还从阳朔县相关部门获取部分企业的相关材料,与访谈信息进行对比检验。最终在对以上信息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企业概况,从业人员情况以及企业经营三个方面对西街旅游小企业的特征进行总结。

新西兰北部地区

新西兰北部地区是新西兰国内休闲旅游和度假旅游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因此成为新西兰国内旅游中小企业比较集中的地区(Murray North,1991)。

S.J. Page等学者于1997年8月,以邮件调查的方式成功对该区域内297家旅游小企业进行调查(比例为37%)。学者们分别从“企业概况,人员结构,毛利人的参与,企业经营和企业营销”等五方面对该区旅游小企业的发展状况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该区旅游小企业的发展基本特征(S.J. Page, 1999)。

之所以选择新西兰北部地区这项研究作为对比案例的原因在于:在现有的海外学者的文献中,S.J Page的研究是关于旅游小企业发展特征研究中最为完整的研究之一;此外,在对阳朔西街旅游小企业的特征研究中,也借鉴了S.J Page的访谈问卷,采取了与此相类似的研究方法和框架。因此,二者更具有可比性。

发展特征对比研究

企业发展概况对比

就企业发展概况而言,中外旅游小企业在规模、空间布局方面都没有较大的区别,但在企业类型构成方面有一定的差异。

从阳朔西街的调查来看,西街旅游小企业主要的构成类型依次为:商品销售企业,住宿企业和餐饮企业。而S.J. Page的研究表明,新西兰旅游小企业的类型主要为住宿设施(40%)和餐饮设施(22%),而旅游销售企业较少,其比例仅为7%。(见图1)

从图1中可看出,住宿设施在两地旅游小企业都占据相当大的比重,这再一次证明住宿设施是目的地旅游经济的重要组成(Bull & Church,1994)。而中外旅游小企业类型差异主要体现在商品旅游销售企业。

中外旅游小企业在类型构成上的差异,则与目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游客类型有直接关系。阳朔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当地居民的经济能力、文化水平有限。由于从事商品销售所需的资金少,风险小,对企业主能力要求也相对较低,因此从事商品销售更简单。另一方面,海外游客一直是西街的消费主体。与国内游客相比,海外游客消费能力强,是国内过夜游客的2-3倍(宁士敏,2003);加之海外游客对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旅游商品,如陶瓷,山水画等商品有着极大的兴趣。因此,以上原因造成了西街旅游小企业中以工艺品店和丝织品为代表的商品销售类企业居多的局面。

从业人员对比分析

在对新西兰旅游小企业的从业人员的研究中,S.J. Page侧重对企业主的从业动机和从业人员的流动进行了调查。其研究结果与阳朔西街研究结果对比分析表明:

中外旅游小企业的从业人员都表现出较大的不稳定性。在新西兰案例中,S.J Page发现“淡旺季雇工人数差距较大”;而在阳朔西街进行的调查显示,在受调查人员中工作时间在3个月以内的约占35%,在4-6个月之间的为30%,在6-12个月的为30%,在1年上的为5% ,这说明中国旅游小企业从业人员也具有流动频繁的特点。

在员工招聘方面,国外小企业主更为规范。国外旅游小企业最主要的招聘方式分别为:口头广告,就业服务机构,刊登广告;而中国的旅游小企业多采用的是粘贴招工告示,口头广告和熟人介绍等。在访谈中,中国的旅游小企业主普遍认为,“通过职业介绍所和在报纸上登广告会花钱”,“在墙上粘贴告示,方便又便宜”。这反映中外企业主在观念和习俗上的差别。

企业经营能力对比分析

企业经营能力与目的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有关,难以单纯地从经营业绩进行对比,因此中外旅游小企业的经营状况对比主要是从企业投资计划,经营障碍,新技术的使用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

据对西街旅游小企业主的调查,国内的旅游小企业对企业的发展普遍缺乏规划。97%的企业主在创办旅游小企业之前没有进行详细的市场分析和可行性分析;84.6%的企业主在对未来规划一项的调查中的回答是没有。此外,87.3%的企业主在近两年都没有追加投资的计划或行动。与此相反,在新西兰43%的旅游小企业主在近两年内对企业增加投资,其主要用途包括:用具更新,设施的增加,环境的改造等方面,且大多数企业主(58%)对企业未来的发展都有一个详细的计划。

在企业的经营障碍方面,过高的租金、来自小企业内部和大中型旅游企业的竞争以及游客需求的下降是海内外企业主共同面临的难题。其具体表现为:通货膨胀、劳动力成本、高租金、缺少相关的企业发展指引、当地同行与大企业的竞争、缺少有技术的员工、顾客量、政府政策、缺少资金等。

与国外旅游小企业相比,缺乏足够的资金是国内旅游小企业经营和发展的一个突出的经营障碍。这除了与经济发展水平有关,更多的是与国内小企业主获取资金的途径过于狭窄有关。在中国,私人储蓄和向亲朋好友借款则是企业资金主要来源,而在新西兰,私人储蓄(67%),银行(42%)和投资公司(10%)是小企业主获取资金的主要渠道。

在以网络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的运用方面,国外旅游小企业已经远远领先于中国的旅游小企业。S.T. Page的研究显示,在新西兰,计算机已经广泛用于服务预定,财务结算,顾客资料储存等领域,甚至可用于制定企业的相关商业计划。

对经营能力的对比分析表明,在经营能力方面国内旅游小企业主与海外旅游小企业还存在较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与企业主的能力,经营理念以及相关配套制度有关。

此外,为了便于更好的理解中外旅游小企业的发展特征差异,在对海外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中外旅游小企业的发展特征的异同进行了一个总结。(见表2)

通过以上对中外旅游小企业发展特征的对比分析,可以得出:就整体而言,中国的旅游小企业在从业人员结构,经营方式等方面都表现出与国外旅游小企业相同的特征;只是由于目的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文化背景的差异以及游客类型的差异,中外旅游小企业在诸如企业的类型构成,经营方式,经营理念等方面 有所不同。

此外,通过本文的研究,可得知相对于大中型旅游企业而言,由于旅游小企业明显具有投资小、门槛低、经营灵活的特点,并对当地居民参与旅游目的地发展具有积极影响,因此旅游小企业必将在未来中国旅游的发展,特别是西部旅游业的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邓晓强. 阳朔天上人间旅游乡. 广西:广西美术出版社,2000

旅游企业发展范文2

关键词:旅游电子商务;经济新常态;旅游专业网站;电子商务个性化服务

我国经济进入了新常态,丽江市的经济发展,也面临着新常态的问题。经济发展速度变慢,经济发展动力更多让位于民间投资而不再是靠政府政策刺激,经济发展结构优化,告别货币推动型的经济发展模式,这是丽江市经济发展在新常态中面临的挑战。

1丽江经济新常态现状

丽江市经济发展水平起点较低,1995年,丽江市国民生产总值只有18.39亿元,远远落后于国内其他市,在云南省内排名也比较靠后。从2001年开始,丽江的经济开始迅速发展,特别是2003到2013的这11年,是丽江经济发展的黄金11年,每年的发展速度都突破了双位数,使丽江经济快速崛起。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并没有直接影响到丽江经济发展,2008年到2013年丽江的经济发展仍然非常有动力。2014年丽江经济发展遇到了特别的困难,全年经济发展速度降到了4.6%,丽江经济发展遭遇了新常态,原来黄金11年的发展势头被扼制,丽江经济发展遇到了新常态时期的困境。

2经济新常态下丽江旅游成为发展丽江经济的最大动力

这几年,服务业的增长速度很快,2013年,我国服务业从业人数占全社会从业人数的比例提高了2.4%,这是历史上从没有过的。而第一产业下降了2.2%,第二产业下降了0.2%。如果这个趋势保持下去,再有5至10年,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占比就能达到50%。旅游业应当成为服务业的新增长点,成长空间很大。通过旅游业的成长来带动就业,将会对我们经济增长起到重要的作用。旅游业经济新常态下发展经济的一个重要抓手,发展旅游业的潜力巨大。我们的山水、文化都可以是吸引游客的重要资源。按照发达国家的经验,旅游业消费支出应当占到整个消费支出的1/4左右,照此标准,中国旅游业发展潜力巨大。特别是在丽江,作为丽江的支柱产业,自2001年以来,丽江旅游产业迅速发展,平均发展速度超过了20%,自2011年以来,更是保持了30%以上的增长,确保了丽江的经济支柱。即使在丽江经济步入困境的2014年,旅游产业也保持了迅猛发展。2014全年旅游业接待国内外游客人数达到2663.8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8.09%,实现旅游总收入378.79亿元,比上年增长35.94%。其中:接待国内游客2556.12万人次,增长29.10%;实现国内旅游收入353.84亿元,增长37.94%。接待海外游客107.7万人次,增长8.05%;实现旅游外汇收入4.06亿美元,增长13.45%。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到,要在经济新常态中发展丽江经济,首先要保持丽江旅游产业的发展势头,优先促进丽江旅游行业的发展。要全新谋划丽江旅游整体布局,优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全域景区化打造,带动旅游产业从门票经济向综合产业转型。

3通过旅游电子商务发展未来丽江旅游企业的策略

旅游电子商务是未来旅游企业发展必然趋势,丽江旅游企业必然要面对如何电子商务化的时代问题,于我国旅游电子商务发展中面临的众多问题,可以通过以下策略发展丽江旅游电子商务。

3.1政府支持下优化旅游电子商务的宏观环境

政府和旅游企业要动员各方面力量来形成适合旅游电子商务发展的宏观环境,为旅游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硬件和软件方面的支持,尤其要加强对企业网站和商务网站旅游业务的规范和引导。构建旅游电子商务工程的基本构架,提高旅游业信息化的整体水平,尽早实现网上结算和交易电子化。

3.2加速培养适用丽江旅游电子商务的复合型人才

由于旅游电子商务是旅游和电子商务的整合,所以具有电子商务和旅游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才能将电子商务的技术手段、应用功能和模式密切联系。旅游部门与旅游院校应顺应时代要求,着力培养3个层次的旅游电子商务人才,善于提出满足商务需求的电子商务应用方式的商务型人才;精通电子商务技术,又具备足够的旅游业知识,能以最有效的电子商务技术手段予以实施和满足的技术型人才;通晓全局,具有前瞻性思维,熟知旅游业电子商务理论与应用,能够从战略上分析和把握其发展特点和趋势的战略型人才。

3.3建立和维护具有权威性、及时性的丽江旅游专业网站

旅游企业要和互联网高度融合,利用网络手段和信息技术建立专业化网站。首先,有资金和技术实力的大型旅游企业可以通过资本运营进行重组,造就旅游企业和旅游网站一体化运营的企业集团。其次,那些没有实力建设专门网站的小型旅游企业,可以利用品牌网站的高知名度和资源优势开展网络化经营。由于旅游电子商务的投资与维护费用都十分庞大,单靠企业的力量是难以建设与维护的。政府网站在很长时期内依然是中国旅游电子商务的主要载体,必须进一步加强政府网站的建设。

3.4开拓丽江旅游电子商务个性化服务

以服务为本的旅游电子商务面对的是需求趋向于多元化、细分化和个性化的旅游消费群体。能否开发出适应各种需求的服务,对于旅游电子商务的生存与发展至关重要。把服务对象定位于个性张扬的自主型旅游人群,要求旅游电子商务必须与旅游资源接轨,开展个性化服务。通过客户关系管理搜寻和获取个性化的客户资料及有价值的市场信息,并据此设计出各具特色的旅游产品和服务。或者让旅游者自己设计旅游线路和旅游行程,旅游企业根据顾客的需求提供量体裁衣式的订单服务,这种网络导航和网际服务相结合的模式凸现了旅游产品的个性化、信息化和时代化的气息。

参考文献

[1]钟栎娜,吴必虎,邵隽.中国5A级旅游区门户网站的成熟度评估[J].旅游学刊.2011(12)

[2]梁方方,江金波.旅游企业电子商务成熟度测量指标体系研究[J].江苏商论.2011(09)

旅游企业发展范文3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人们闲暇时间的增加,休闲日益成为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休闲重要方式的旅游,也将从传统的以观光、参观为主的形式转向以休闲为目的的新形式。

旅游产业是浙江省的重要支柱产业。浙江省旅游局赵金勇局长在全省旅游工作会议中指出,浙江省旅游业已进入最佳机遇期、黄金发展期、全面竞合期、转型提升期。打造旅游特色。展现浙江文化,发挥比较优势是建设旅游经济强省的重要前提。从2002――2008年,浙江省观光客人比例下降,由53%下降至26%:商务度假型客人的比例上升,由19%上升至34%,公民的旅游休闲行为发生了重大变化。

为掌握浙江旅游休闲企业的发展现状。引导旅游休闲产业的深入发展,为浙江省旅游休闲产品的升级和休闲政策的制订提供科学的依据,我们在2008年“五一”假期期间,针对浙江省主要旅游休闲企业,开展浙江省旅游休闲企业的问卷调查。问卷设计指标主要体现为定性的指标,本次调查问卷的数据处理使用的是visual fox-prp7.0、spas12.0软件。

二、浙江省旅游休闲企业发展现状分析

本次调查涉及的旅游休闲企业主要有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景区、俱乐部、演艺场所等。调查过程中,发放浙江省旅游休闲企业调查问卷240份,有效问卷200份,问卷回收的有效率为83%。根据调查问卷各指标分别对调查数据有效性进行分析。

(一)旅游企业接待本地游客特征

在所调查的旅游企业中,本地游客数量占60%以上的有61家,占总样本数量的28.8%:本地游客占40%-60%的旅游企业有64家,占总数的30.2%:本地游客占20%-40%的旅游企业有34家,占总数的16.0%:接待本地游客在20%以下的旅游企业有52家,占总数的24.5%。

(二)旅游企业接待外地游客特征

外地游客是旅游企业接待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接待外地游客比重60%以上的旅游企业有61家,占样本总数的28.8%:接待外地游客占40%-60%的旅游企业有60家,占总数的28.3%:接待外地游客占20%-40%的旅游企业有60家,占总数的28.3%;接待外地游客占20%以下的有27家,占总数的12.7%。

(三)旅游企业接待港澳台游客比重特征

在所调查的旅游企业中,接待港澳台游客比重相对较小。比重5%以下的有126个旅游企业,占样本总数的59.4%:比重为5%-10%的旅游企业有16家,占总数的7.5%:比重为10%-20%的旅游企业有31家,占总数的14.6%:接待港澳台游客比重在20%以上的仅有8家,占总数的3.8%。

(四)游客逗留时间特征

在不同旅游企业,游客的逗留时间有很大的区别。通过数据分析可以看出,逗留2-3天是大部分游客的选择,样本数量为107,占总数的50.5%;逗留1天的有61个,占总数的28.8%;逗留4小时以下的有17个,占总数的8.0%:逗留5-8小时的有13个,占总数的6.1%:逗留7天以上的仅有1个,占总数的0.5%。

(五)观光游客比重特征

在所调查的旅游企业中,观光游客比重在60%以上的旅游企业最多,有75家,占总数的35.4%:其次分别是比重10%-20%、40%-50%、20%-30%、30%-40%、50%-60%,样本数量分别为34个、29个、27个、24个、20个,分别占调查样本总数的16.0%、13.7%、12.7%、11.3%和9.4%。

(六)休闲旅游游客比重特征

许多旅游企业以接待休闲旅游游客为主,其中,休闲旅游游客比重在10%-20%的样本数为50个,占总数的23.6%:比重在20%-30%的有36个,占总数的17.0%;比重在30%-40%的旅游企业有36家,占总数的17.0%;比重在40%-50%的旅游企业有36家,占总数的17.0%,比重最多的旅游企业接待休闲旅游游客在60%以上,有33家,占样本总数的15.6%:比重在50%-60%的旅游企业最少,仅有15家,占总数的7.1%。

(七)度假旅游游客比重特征

度假旅游是现在比较时兴的一种旅游方式。在所有被调查的旅游企业中,度假旅游游客比重在10%-20%的旅游企业有98家,占样本总数的46.2%;度假旅游游客比重在20%-30%的旅游企业有37家,占总数的17.5%;度假旅游游客比重在30%-40%的旅游企业有25家,占总数的11.8%;度假旅游游客比重在40%-50%的旅游企业有20家,占总数的9.4%;度假旅游游客比重在50%-60%的旅游企业有15家,占总数的7.1%。

(八)会展旅游游客比重特征

会展旅游游客在所调查旅游企业中所占的比重存在较大差异。有133家旅游企业接待的会展旅游游客比重在10%-20%,占样本总数的62.7%;接待会展旅游游客比重在20%-30%的旅游企业有44家,占总数的20.8%;接待会展旅游游客比重在30%-40%的旅游企业有10家,占总数的4.7%;接待会展旅游游客比重在40%-50%的旅游企业有5家,占总数的2.4%;接待会展旅游游客比重在50%-60%的旅游企业有2家,占总数的0.9%;接待会展旅游游客的旅游企业有2家,占总数的0.9%。

(九)旅游企业看好的旅游者类型特征

在所列出的旅游者类型中,有112家旅游企业看好休闲旅游者,占样本总数的52.8%;42家旅游企业看好观光旅游者,占总数的19.8%;有26家旅游企业看好度假旅游者。占总数的12.3%;有8家旅游企业看好除调查表中所列的其他类型游客,仅占被调查总数的3.8%。

(十)节假日调整对旅游企业影响特征

节假日调整对旅游企业的影响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通过对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分析,认为有影响并且影响是正面的旅游企业有31家,占样本总数的14.6%;认为没有影响的旅游企业有88家,占总数的41.5%;认为有影响且影响是负面的旅游企业有75家。占总数的35.4%。

(十一)经济发展水平对旅游企业影响特征

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对于旅游企业的影响是多方面。在所有的调查问卷中,认为经济发展水平对旅游企业影响很重要的有109家,占样本总数的51.4%;认为比较重要的有65家,占样本总数的30.7%;认为经济发展水平对旅游企业影响一般的有15家,占总

数的7.1%。

(十二)地理位置对旅游企业影响特征

在所有被调查旅游企业中,认为地理位置对旅游企业影响很重要的有73家,占样本总数的34.4%:认为比较重要的有62家,占总数的29.2%;认为影响一般的有14家,占总数的6.6%;认为比较不重要的有1家,仅占总数的0.5%。

(十三)交通条件对旅游企业影响特征

认为交通条件对旅游企业的影响很重要的旅游企业有132家,占样本总数的62.3%;认为交通条件对旅游企业影响比较重要的有51家,占总数的24.1%;认为交通条件对旅游企业影响一般的有11家,占总数的5.2%;认为交通条件对旅游企业影响比较不重要的有1家,仅占总数的0.5%。

(十四)市场条件对旅游企业影响特征

认为市场条件对旅游企业影响很重要的旅游企业有78家,占样本总数的36.8%;认为市场条件对旅游企业影响比较重要的旅游企业有45家,占总数的21.2%;认为市场条件对旅游企业影响一般的旅游企业有21家,占样本总数的9.9%。

(十五)与本地企业的合作与竞争对旅游企业影响特征

认为区域合作与竞争对旅游企业的影响很重要的旅游企业有56家,占样本总数的26.4%;认为影响比较重要的有86家,占总数的40.6%;认为影响一般的旅游企业有40家,占总数的18.9%;认为影响比较重要的有3家,占总数的1.4%。

(十六)信息可获得性对旅游企业影响特征

认为信息可获得性对旅游企业影响很重要的旅游企业有58家,占样本总数的27.4%:认为信息可获得性对旅游企业影响比较重要的旅游企业有67家,占总数的31.6%;认为影响一般的旅游企业有20家,占总数的9.4%。

(十七)服务水平对旅游企业影响特征

认为服务水平对旅游企业的影响很重要的旅游企业有126家,占样本总数的59.4%;认为服务水平对旅游企业影响比较重要的旅游企业有54家,占总数的25.5%;认为服务水平对旅游企业影响一般的旅游企业有7家,占总数的3.3%;认为服务水平对旅游企业影响比较不重要的旅游企业有2家,占总数的0.9%。

(十八)政府服务对旅游企业影响特征

认为政府服务对旅游企业影响很重要的旅游企业有72家,占样本总数的34.0%;认为政府服务对旅游企业影响比较重要的有60家,占总数的28.3%;认为政府服务对旅游企业影响一般的有13家,占中枢的6.1%。

(十九)本地优惠政策对旅游企业影响特征

认为优惠政策对旅游企业影响很重要的旅游企业有97家,占样本总数的45.8%;认为优惠政策对旅游企业影响比较重要的旅游企业有72家,占总数的34.0%;认为优惠政策对旅游企业影响一般的旅游企业有21家,占总数的9.9%。

(二十)生活环境适宜度对旅游企业影响特征

认为生活环境适宜度对旅游企业影响很重要的旅游企业有52家,占样本总数的24.5%;认为生活环境适宜度对旅游企业影响比较重要的旅游企业有72家,占总数的34.0%;认为生活环境适宜度对旅游企业影响一般的旅游企业有20家。占总数的9.4%;认为生活环境适宜度对旅游企业影响比较重要的旅游企业有3家,占总数的1.4%;认为生活环境适宜度对旅游企业影响很不重要的仅有一家,占总数的0.5%。

(二十一)社会文化对旅游企业影响特征

认为社会文化对旅游企业影响很重要的旅游企业有48家,占样本总数的22.6%:认为社会文化对旅游企业影响比较重要的旅游企业有75家,占总数的35.4%;认为社会文化对旅游企业影响一般的有28家,占总数的13.2%;认为社会文化对旅游企业影响比较不重要的旅游企业仅有3家,占总数的1.4%。

(二十)被调查旅游企业吸引旅游休闲者的主要因素特征

旅游休闲者选择不同的旅游企业是受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所列出的9个主要影响因素中,硬件设施、服务规范、旅游产品、安全卫生、秩序有序被大部分旅游企业认为是旅游休闲者是否选择该企业的最大影响因素。超过40%的被调查旅游企业认为旅游企业硬件设施、服务规范对旅游休闲者的行为选择具有很大影响。对演出活动,多数旅游企业认为并不是影响旅游休闲者选择的主要因素。

(二十三)旅游休闲者最喜欢的旅游项目特征

在调查问卷所列的所有旅游项目中,有130家旅游企业,占样本总数65%的被调查旅游企业表示景区(点)观光是最受欢迎的旅游项目:有77家被调查旅游企业,占总数的38.5%被调查旅游企业表示美食小吃是最受旅游休闲者欢迎的旅游项目:郊野采风也是很受欢迎的旅游项目。

三、调查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浙江省主要旅游休闲企业的调研,我们得出如下结论:

(一)浙江省打造旅游休闲目的地最具优势条件

不同的旅游企业认为浙江省打造旅游休闲目的地优势条件不同。多数企业认为浙江省打造旅游休闲目的地具有的优势条件是多方面的。如,在所有的被调查旅游企业中有16家旅游企业表示浙江省打造旅游休闲目的地具有调查表中所列的所有优势条件,历史悠久、风景优美、经济发达、人文底蕴深厚、领导重视、区位优势明显、旅游休闲氛围浓厚。另外,在所谓查的旅游企业中,几乎所有的企业都表示风景优美是打造旅游休闲目的地最具有的优势条件。

(二)浙江省旅游企业目前接待的游客以国内游客为主,港澳台游客所占比例相对较小

目前来浙江省的游客中,虽然观光游客仍占主流,但是,休闲旅游游客、度假旅游游客、会展旅游游客比重在不断提升,特别是在有些企业占有相当的比例,如休闲旅游游客比重在10%-20%的样本数为50个,占总数的23.6%;在所有被调查的旅游企业中,度假旅游游客比重在10-20%的旅游企业有98家,占样本总数的46.2%;有133家旅游企业接待的会展旅游游客比重在10%-20%,占样本总数的62.7%。这反映出休闲旅游、度假旅游、会展旅游正成为越来越重要的旅游类型。在所列出的旅游者类型中,有112家旅游企业看好休闲旅游者。占样本总数的52.8%,旅游企业对休闲旅游的发展充满信心。

(三)受休闲理念、休闲发展程度的制约,现阶段旅游化闲者的项目选择依然停留在较浅的层次

现代休闲理念应较多关注人的发展性需求,促进身心的发展,追求休闲的意蕴。随着人们受教育程度的增加

和社会的发展,休闲主体的品位肯定会有较大提升。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政府与社会各界的引导,倡导科学健康的休闲生活方式,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人们对休闲文化的自觉意识,引导人们追求有益有趣的生活方式。同时,旅游休闲企业要为产品层次的提升做好积极的准备。

(四)浙江省打造旅游休闲目的地的工作重点和未来重点突破的领域

制定战略计划,调整旅游休闲业结构,加强对外宣传推介是众多旅游企业公认的政府打造旅游休闲目的地的工作重点。此外,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也是打造旅游休闲目的地的工作重点。

在所有的被调查旅游企业中,绝大多数被调查旅游企业认为打造旅游休闲目的地未来重点突破领域是多方面的。在所列的娱乐休闲、运动休闲、文化休闲、养生休闲、观光休闲、度假休闲、购物休闲等突破领域中,有超过一半的被调查旅游企业认为突破领域应该是度假休闲、养生休闲。

(五)旅游休闲目的地的打造需要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与帮助

政府应该在制订相应的指导政策、改善交通设施等配套条件、提供市场信息、组织企业参加商品交易会博览会、建立与国内外企业合作的渠道等方面提供全方位的帮助与支持。

(六)根据浙江省社会发展水平、综合经济实力和旅游休闲资源方面独特优势,参考兄弟省市发展旅游休闲的经验,浙江省旅游产品转型与开发的基本思路如下:

1.传统观光旅游要赋予“休闲”新的含义,努力发展“休闲型”观光旅游产品。观光旅游产品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和主体,山水园林与人文史迹完美结合是观光旅游产品的典型特点,同时也为发展休闲型观光旅游产品奠定了良好环境基础。要把观光旅游作为人们享受休闲生活的重要内容,注入“休闲”含义的观光旅游仍然是人们旅游休闲最有影响力的旅游产品。

2.休闲多样化与产品多元化。大力发展休闲旅游、会展旅游、生态旅游、乡村旅游、民俗旅游、文化旅游、宗教旅游、修学旅游、生态旅游、海洋旅游、婚庆旅游等。由原来比较单一型产品向多元化、个性化产品提升,逐步形成多元化、个性化产品共同发展的新局面。“多元化”产品是相对“多样性”需求而言,主要表现为旅游产品的开放性,是针对需求个性化设计的深度旅游。旅游产品不局限于某些景区、景点的孤立开发,而是致力于将整个城市或区域建设,使整个城市或区域成为具有良好声誉、提供高品质服务、保持好客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

旅游企业发展范文4

[关键词] 旅游企业改革促进发展

河南省发展旅游业具有很多得天独厚的优势,其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资源非常丰富,近年来旅游业得到长足发展,但与其他省份相比较还相当落后,导致落后的原因除了发展起步较晚外,行业中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不合理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布局过宽,结构不尽合理,所占比重过大等状况的存在及其所产生的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负面效应,政府职能的亟待转变,观念的更新,投融资渠道的亟待畅通等等,仍然严重制约着河南旅游业的发展。如何针对所发现的问题通过旅游企业改革促进河南旅游业发展是值得研究与探讨的问题,我们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加以解决。

一、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深入、彻底的产权分离是提高行业竞争实力与提高行业综合发展水平的决定性因素

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是现代企业制度的一大特点,这也是在西方经济学中为什么要区别“企业家”和“经理”的原因。 “企业家”和“经理”实际上代表了两个不同团体的利益,即业主的权利和管理者的权利。在业利使用界定不清的状况下企业无法真正做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政企分离、产权分离成为一句空话。旅游行业是一个既非关系到国家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竞争又相对充分的产业领域,政府完全不必要居于控制地位实行国有或国有控股,进行深入、彻底的产权分离,国有资产完全退出市场是提高行业竞争实力与提高行业综合发展水平的决定性因素。

在旅游业的改革中,应鼓励采取股份制改造、出售拍卖、引进战略合作伙伴等方式加快国有企业实行两权分离;应鼓励民间资本和外资通过并购、合资等形式参与国有旅游企业改制、改组;应鼓励企业职工以MBO(管理层收购)、EMBO(员工持股)等各种方式出资购买企业产权;积极推进旅游景区景点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改革,通过拍卖、招标或协议方式,依法有偿出让给国内外企业、其它组织或个人;鼓励支持有实力的大企业以集中规划、成片开发的形式取得旅游景区景点经营权;探索建立旅行社的批零体系,推进旅游饭店连锁经营、景区集团化、旅游运输联合化以及导游服务公司化。

二、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正视国有资产流失问题

有关国企改革过程中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是一个社会普遍关注、争论激烈的话题,这使得一些领导干部因害怕背负骂名而走走停停、顾虑重重,事实上,如果我们从更深层次上来分析这一问题的话就会发现,只有加快改革步伐使国有资产尽快退出竞争性的旅游行业才可能使国有资产流失达到最小化。国有资产有两种流失方式,一种是显性的流失,表现为通过暗箱操作、关联交易、甚至是成规模的资产转移将国有资产变成私人财产;另一种是隐性的流失,表现为过高的福利支出、劳动激励不足、出工不出力、生产效率低下,这种状况也造成大量的国有资产流失,因此从长远利益来讲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正视国有资产流失问题积极进行产权改革应是减少国有资产最少流失的最有效的方式,

三、通过采取有效措施,强化管理、监督机制,保持旅游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

1.加大对旅游业的管理力度。对旅游业持续不断的管理与合理规划和开发同等重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牵涉到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需要有一个非常有效的管理体系。政府在保持旅游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工作中,承担着综合决策、协调管理、组织引导、信息交流、资金筹措、服务监督等重要任务,必须建立适合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高效率的管理体系。

(1)建立实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决策和管理机构。全省各地市应成立“旅游业可持续发展”领导小组,作为各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最高行政管理机构。领导小组负责实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决策,进行宏观指导和组织协调。

(2)建立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资金筹措机制。

(3)由旅游部门和科研部门合作建立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并以此定期检查、评估。

(4)建立覆盖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信息网络系统。监测跟踪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过程的各种信息系统,及时了解国内外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信息动态,该系统可为市场营销、开发和监督提供参考数据。

(5)加大国家级、省级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等的资格认定力度,使更多符合上述要求的景区能纳入到应有的保护体系中。

2.成立综合环境管理的监督机构。监督是对旅游业实行有效管理的关键。成立旅游区综合环境管理的监督机构,对旅游区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建立旅游企业环境审计制度。制定包含环境规划在内的规划,做到开发与保护并举,对于一些稀缺的、不可再生的旅游资源,应以保护为主,在不破坏资源的前提下,有限度地、科学地开发利用。实施严厉的旅游景区保护措施。在划定的国家旅游公园内除了建设必要的风景资源保护设施和必要的旅游设施以外,应严格控制豪华度假村、旅游城镇、高层豪华酒店等,只允许建造少量的、小型的、朴素的、分散的旅游生活服务设施。国家公园内的建筑,其外形要原始、粗犷,富有野趣,色彩淡雅,形式多采用地方风格,力求与当地自然环境和当地风俗民情相协调,而且建筑宜建在隐蔽的地方,使其与当地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四、随着改革的深入进行,必须建立有效的政府管理模式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

世界旅游组织认为,政府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依次扮演三种角色:开拓者――在旅游业发展初期,政府负责对基础设施进行投资,并以制定旅游业发展战略和规划为工作重点;规范者――在旅游业逐步兴起乃至蓬勃发展时期,政府主要进行立法和旅游市场规范工作,保证行业良性发展;协调者――在旅游业逐步走向成熟时,政府鼓励企业发展,保护消费者利益,中心工作是协调各方面的关系。

1.建立一种对管理部门的角色实行定位的管理模式。在政府行政管理模式下,管理部门应放弃对直属企业的直接管理,超然于对个别企业的利益渴求,面对整个行业进行宏观管理和宏观服务。目前一些地市存在的管理部门同时挂上“旅游局”和“xx公司”两块牌子,这既不符合市场经济中政企分离的原则,也不能保证在行业管理方面的公平性。企业是以实现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而管理职能是以规范行业行为为首要任务,他们之间的利益取向有着对立的方面。具体而言,旅游管理部门应主要行使如下职权:

(1)制定行业发展规划并在此基础上保证供求关系的总量平衡。

(2)负责组织社会力量对旅游资源开发的规划及旅游项目的审批。

(3)负责制定行业管理法规并通过各种手段监督实施。

(4)组织旅游业对外宣传促销,塑造所在地在国际国内旅游市场上的整体形象。

(5)组织行业人才培训,开发行业人力资源。

(6)提供行业服务,使管理手段和服务手段并存。

2.立多层次、多侧面的旅游业管理网络体系。政府行政管理是目前我国旅游业管理的主要手段,但并不是唯一手段。旅游行业规范的形成和发展需要通过多层次、多侧面的管理网络体系来制定、贯彻和监督行业行为标准,从而形成一种行业制度或者说行业纪律。这个目标的实现不是单纯依赖于旅游管理部门的努力就能完成的,但旅游局应在这个管理体系中起核心作用,并有责任扶持这个体系的形成,操纵其运作以完成行政管理意志。

旅游行业协会应成为管理网络体系中重要的一个层面。协会管理的优势在于从企业自身实际利益要求出发,从而超脱于管理组织的自我利益,以被约束对象更易接受的方式完成行业管理意志,但协会只能成为当前中国旅游业管理的辅助手段。

发挥社会公共监督、消费者监督作用是完成行业管理的又一重要侧面。旅游业是一门综合性很突出的产业,公安、文化、文物、环卫、城建、规划、宗教、园林、物价、工商等部门既可能成为发展旅游业的捍卫者,也可能成为发展旅游业的制约因素,因此应建立完善的公共监督体系监督相关部门尊重旅游业的行业规范协调全面运转。

独立的旅游企业的自我约束是行业管理要达到的高级目标。但这种目标的实现在我国还需要相当长的历史时段。当前政府管理部门的当务之急是制定合适有效的政策法规及行业标准来制约企业不成熟的市场行为,强行使企业纳入轨道,在秩序中发展,而不是任其徘徊不前或恶性发展。

3.寻求新的经费来源。在新的体制下,管理部门所需经费来源主要有两种途径:

(1)建立旅游发展基金。通过从旅游企业的营业收入中收取一定比例的经费来建立旅游发展基金既符合国际惯例也符合企业的根本利益。旅游业的特殊性对整体城市形象的要求比对个别企业的要求更为重要。旅游发展基金征收的范畴、方式和数额可在全省统一政策范围内根据各地情况而定,但该基金的主要用途是基本一致的,应主要用于:①整体旅游市场的开发、促销及调研;②整体旅游产品的开发和行业组织活动;③资源开发导向和激发;④旅游管理人力资源开发。

(2)在现有经营体制下,政府税务部门将征收的旅游企业所得税按照一定比例返还给旅游管理部门。这样做的结果是政府通过扶持旅游业的发展将收取更多的企业所得税,旅游经济会更具活力。

五、有效的旅游投融资政策,建立良好的资本运营市场是旅游业改革的成功保证

旅游业的社会化和多元化融资将是旅游业深层开发的重要途径,也是市场经济下旅游业改革发展的必经之路,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应是旅游业发展的一个前提性和基础性条件。从旅游业开发来说,引进外资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吸引内资。为此我们可以采用企业、金融机构及个人的直接投资(包括外资)、合作经营(包括BOT系列方式,ABS方式,建立专门的或综合性投资基金,产权置换,股权转让,收购兼并) 等方式获得资本性资金,加快旅游业改革进程。

在开发投融资渠道,拓宽投融资领域,吸收外来资金的过程中,要注意融资的质量,资金的运用方向,以及相关的政策、法规的完善,投融资环境的改善等几个方面的问题。

1.优先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相对的地理环境,为投融资创造一个良好的硬性环境。

2.建立健全的市场体系,完善金融、邮电通讯等服务体系,加快服务业的发展。

3.加快与新的投融资渠道相对应的政策、法规与监督引导机制的建立,确保融通资金的安全及合理流向。

4.加强对投融资的引导,执行规范的利用内、外资政策。

5.高度重视政府和社会的信用,提高规范性和透明度,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建立起规范有效的社会诚信制度。

6.要注意投融资的风险性,进行投融资的收益分析,注意投融资质量,并不是说所有的投资都是好的。

旅游企业发展范文5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旅游企业;甘肃

[中图分类号]F59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09)24-0048-03

核心竞争力是伴随知识经济发展而产生的一个新概念,是传统竞争概念的深度发展。它帮助企业创造出独有的、可以实现赢利的可持续竞争优势,使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以持续发展。甘肃省旅游企业长期以来发展不足,关键是缺乏企业核心竞争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难以与国内外其他大型企业相抗衡。

一、甘肃旅游企业竞争环境分析

改革开放30年,国家颁布了一系列政策,促使中国旅游企业实现了四个转变,即政治性向经济性转变,领导决策型向市场服务型转变,单一国有经济向经济成分多样化转变,封闭式经营向开放式经营转变。在这一大环境下,甘肃旅游企业也发生了实质性转变,进入蓬勃发展阶段。

(一)甘肃旅游企业发展的宏观环境

1.政治、法律环境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着力建设一个经济发展快速、政治民主文明、法律规范有序的环境。加入WTO后,经济自由化从货物贸易领域扩展到服务贸易、与贸易相关的投资和知识产权保护等领域。本着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三者兼顾的原则,我国提出树立“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的观念,并制定相关法律规范旅游行业,完善服务装备,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多元开发旅游产品,形成了生态旅游、休闲度假、红色经典、农村体验、康体保健等新型旅游,全面提高了旅游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努力将旅游企业培育成新型支柱产业、龙头产业或先导产业。

2.经济环境因素

旅游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支柱之一,受到经济环境的重要制约。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央行准备金率的提高、投资方向的驱动,甚至石油价格的变化,都会对旅游业的发展产生影响,形成互动链条。甘肃省把旅游业发展纳入重要的引进项目,极大地推动了旅游企业的发展。

3.社会文化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综合实力大大提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和完善,人民生活水平整体提升,生活质量大幅提高,已形成世界上规模最大、增速最快、潜力最大的旅游消费市场。

4.技术因素

现代旅游企业的管理手段和营销方式发生了导向转变,从产品转向需求,顾客价值的创造和满意度的提升成为企业服务的主要目标。作为旅游服务的重要媒介,网络促使传统旅游营销手段发生变革。信息技术在现代旅游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应用,大幅拓宽销售渠道的深度和广度,扩大资金来源,降低促销成本,完善服务质量。

(二)旅游企业发展的行业环境

1.旅游消费者

旅游需求满足的是消费者心理、生理和精神的需求。人们只有在生存需要得以满足后方能产生旅游消费意愿。旅游者选择消费时,首先要收集相关信息,比较综合因素,参考其他消费者的反馈意见,决定自己消费行为的实施。改革开放以来,甘肃省旅游企业发展迅速,出入境旅游者和国内旅游者人数逐年提高,对本区GDP贡献率较大。从甘肃省旅游市场结构分析,可以总结以下特点:第一,就客源市场结构而言,民族地区旅游景点吸引游客以本省及国内邻近地区最多,海外客源市场以港、澳、台地区和日本游客居多,其次为东南亚、北美等国家和地区的游客;第二,从年龄结构看,以20~40岁的中青年和已婚但无子女者居多;第三,从旅游目的地看,以到甘南和临夏相关景点的游客居多,到其他相关民族自治县的次之。根据这一发展现状,甘肃旅游企业的客源市场短期内应以本省及临近省区为重点,进一步开发港、澳、台和日本等地市场,同时,积极开拓国内外的文化、科技考察团及休闲旅游团等高层次、大规模的市场。

2.供应商

一方面甘肃各类旅游企业数量众多,但规模较小、层次不高。参组团旅游者所占份额较低,仅为19%左右,供需不均。而出入境和国内旅游批发商往往通过选择地接团和压低旅游价格的方式降低成本。同时,部分批发商拖欠团款,加剧风险。另一方面,由于本省处于西部落后地区,第三产业发展相对迟缓,旅游价格易受其他因素影响,波动较大,缺乏稳定性。

3.潜在竞争者

国家宏观政策鼓励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差异化、资金渠道多样化、项目建设市场化,使得甘肃旅游企业潜在竞争对手不断增加。外部企业的涉入给本来就实力薄弱的省内旅游企业形成了严重的冲击。目前,甘肃省由于旅游企业制度还不规范,市场秩序略显混乱,规模较小,组织松散,产品质量不高。多数企业内部机制相对落后,管理水平不高,未形成竞争力强的集团作战。所以,尽管甘肃旅游发展迅猛,但大多数旅游企业的规模、管理、实力、业绩远不及外商控股、外商独资旅游企业,也无法与用现代企业制度构建的、管理先进的旅游企业竞争抗衡。同时,甘肃旅游企业还未形成竞争机制,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管制度,员工良莠不齐,综合素质相对较低,短期行为意识根深蒂固,缺乏长远发展战略和目标,对品牌、质量、信誉、形象的重视程度普遍不高。

4.旅游市场

改革开放以来,旅游已成为居民追逐生活质量,满足精神追求的时尚与潮流,产品的开发向人文化和独特性发展。市场经济的繁荣促使甘肃旅游企业立足市场,改进促销宣传手段,变化服务方式,降低旅游成本,加强企业竞争力。在现代营销理念的指导下,以企业文化、服务产品的多样化和独特性吸引消费者,在激烈竞争中抢占市场份额。

二、甘肃旅游企业发展现状分析

从上世纪80年展至今,甘肃旅游经历了三个重要阶段:一是上世纪80年代,旅游作为一种外交手段,专项于外事接待,资源开发和产品培育层次很低;二是上世纪90年代,旅游业逐步发展成为一个新兴产业,但产品开发仅依托于地域文化、人文景观和历史遗存,结构欠合理、产品单一;三是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甘肃旅游产业进行了结构性调整,企业管理现代化、产品服务多元化、宣传渠道信息化,研发出一批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旅游新产品,开发出一系列精品旅游线路。

(一)甘肃旅游资源优势

1.人文旅游资源异彩纷呈

甘肃旅游资源以人文旅游为主要特色,内涵丰富。古迹与建筑类资源占总资源的42.2%,人文旅游资源占绝对优势。其中,世界文化遗产2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4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26处,馆藏文物总数达42.85万件,其中珍贵文物11.0985万件;国家历史文化名城4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7座。

2.自然旅游资源得天独厚

地貌景观类、水域风光类、森林生态类资源占总资源的17.8%,其中国家地质公园4处,国家级水利风景区7处,国家级森林公园15处,省级森林公园55处,绝大多数已开发成或正在开发成生态旅游景区。

3.民族风情多姿多彩

甘肃省有可识别的民族44个,其中43个是少数民族,各民族分布在不同的生态环境中,适应和利用各种不同的自然资源,创造出各具特色的传统民俗文化,民俗风情类资源占总资源的16%。旅游业是文化特性很强的产业,文化成为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而民族文化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和吸引力使之成为不可或缺的、丰富多彩的、充满情趣的旅游资源。

4.特色旅游资源种类众多

甘肃省建立起国家级工农业旅游示范区3个,农业旅游示范区3个,通过国家旅游局的正式验收,成为首批国家级工农业旅游示范区。而其他工农业旅游项目正在开发,前景广阔。

(二)甘肃旅游资源劣势

横向比较,甘肃旅游缺乏强劲竞争力,企业创造的经济效益在全省GDP中所占的比重甚微,远未将独特的天然资源转化成市场优势,大多数旅游资源缺乏纵深和多样化的市场开发,旅游发展后劲明显乏力。旅游产品单一、老化,丝绸之路的黄金段在甘肃境内,但全省至今还无一在全世界叫得响的丝绸之路旅游品牌,除了敦煌莫高窟知名度较高外,其他景区、景点如藏深闺,外人知之甚少。实际上,甘肃蕴藏着巨大的旅游发展潜力,沙漠、戈壁、森林、高山、草原、牧场、冰川、雪山、丹霞地貌、生态农业等丰富独特的自然景观,对国内外旅游市场都 有极大的吸引力。目前,这些潜力的开发尚处空白或初级阶段,尤以甘肃独特的自然风光为主体的专项旅游产品培育十分欠缺。现有景区缺乏好的项目,游客参与度普遍较低, 娱、购环节薄弱,尤其对民俗风情这样有很强参与性的产品的深度开发还远远不够。

三、甘肃旅游企业竞争中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资源分散,促销力度不够

甘肃旅游资源分布在东西长、南北窄的狭长地带上,景区过于分散,资源密度较低,在全国省市区中列17位,地形复杂,交通不便。而且旅游的旺季主要集中在4~9月份,旅游淡季过长,造成旅游的可入性差。同时,宣传手段相对落后,促销方式缺乏创意,使得许多景点鲜为人知。部分地区传统观念也制约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为此,要推动民族地区旅游企业的发展,提高市场竞争力,首先,要转变观念,树立起市场导向意识;其次,要政府、社会、群众高度重视共同参与,集中全部力量共创民族特色旅游形象。

(二)旅游景点单调,开发程度低

甘肃省大多旅游景点基本上仍处于观光的最低层。旅游资源认识滞后,忽视了特有文化内涵的挖掘,使民俗文化开发既缺质又缺量,形成了一流资源、二流开发、三流产品的现状。

(三)求胜心切,淡化了原生态文化的保护

甘肃旅游资源最大特色是文化,保持文化的原生态、多样性和独特性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源泉。当民族文化被同化和渗透时,就将意味着文化特色的消失,而文化成本的付出将是不可逆的。为此,要严防旅游资源开发时的小利大失。

(四)综合实力薄弱,缺乏合理规划

甘肃省旅游市场监管力度不够,管理混乱,行业多无序发展;从业人员素质偏低,缺乏高层次营销管理人员;服务定位缺乏差异化,服务水平质量不高;旅游设施不健全,部分地区还存在安全隐患;大多数旅游企业有待制定合理的整体旅游资源发展规划。

四、目前甘肃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总体评价

(一)企业技术能力

技术能力整体低下,旅游产品(服务)创新能力和制造能力提升不足。相当部分民族传统文化资源的数量、质量、类型和分布尚不清楚,已开发的又利用不充分,没有形成特色和规模效应,这样势必降低企业的总体形象,进而影响该地区企业的发展。旅游产品(服务)以传统为主,缺乏创新,企业未能给当地经济带来“乘数效应”和联动效益。

(二)企业战略能力

战略能力有待提高。甘肃具有多元文化兼容的文化特征,旅游战略选择应以自然禀赋为基础,以文化为核心,以服务和产品为载体。然而本地区旅游从业人员忽视民族丰厚文化底蕴的挖掘和展示,以眼前经济效益为目的,盲目开发,以量代质。

(三)企业营销能力

营销能力尚未充分体现。对销售网络与渠道未建立起系统有效的控制,产品(服务)营销能力急需提高。旅游服务缺乏规范,接待设施有待完善。

(四)企业组织能力

组织能力急需加强。企业资源有待合理配置,领导能力、资本运作能力、资源管理能力有待提升。如今,只有企业转变观念,科学管理,树立市场导向意识,才能有效地保障组织能力的加强。

(五)企业界面能力

界面能力尚需培育。信息技术在企业内外部各界面的交流和沟通效率,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决策、技术和管理效率。只有在企业运营中提升职能专业化、信息黏滞、目标差异和文化冲突等问题的协调解决能力,才能有效促进企业技术优势向市场竞争优势的转换。同时,良好的企业界面能力有助于缩短产品研发周期,降低成本,降低环境因素带来的创新不确定性。为此,有效提高企业运营中的信息化水平,将极大限度地促进企业效率,提升企业决策的准确率。

[参考文献]

[1]美・哈默,普拉哈拉德.竞争大未来[M].北京:昆仑出版社,1998.

[2]美・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

[3]英・菲利普・赛德勒.持续竞争力[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邓艾.1980年以来的甘肃民族经济问题理论研究[J].西北民族学院学报,2001,(1):28 .

旅游企业发展范文6

[关键词] 旅游企业会展业发展

近年来,我国会展业发展迅速,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其强大的经济拉动力,带动了相关经济产业的迅速发展。由于会展业与旅游业紧密的产业关系,我国旅游企业也纷纷利用自身优势涉足会展业,将会展服务作为新的利润增长点。这一新现象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但目前有关旅游企业在会展业中发展的研究文献主要集中在从宏观的角度对会展旅游进行战略性探讨时涉及到旅游企业上或集中在旅行社开发会展旅游产品(李晓莉2004;李宏等2005)或市场(孙静等2005)的研究上。较少对旅游企业在会展业中的地位和发展的深入程度进行研究。本文则立足旅游企业,对会展业的产业构成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对此进行探讨。

一、会展业的构成

会展的内涵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会展包括会议、展览、赛事、节庆、表演等为活动;狭义的会展只是指会议和展览活动。本文采用的是狭义的会展,并强调大型会展。从供给方来定义,会展业是指直接为举办各种会议和展览提供商品和服务,并从中谋取收益的行业集合。

根据为会展举办提品和服务的紧密程度,可将会展业分为核心行业和行业两个层次(见图1)。它们是会展业发展的基础条件。核心行业是直接为会展招徕、现场运作提供服务的行业,是会展举办必须依赖且独具特点的行业,主要是会展组织者、会展场馆业、会展设计搭建业构成。其中会展场馆业由于其巨额投资使其在区域内具有一定垄断经营优势,会展组织者和会展设计搭建业专业化要求较高。行业主要围绕会展举办提供相关支持服务的部门。主要是目的地接待的行业,如交通运输业、餐饮业、住宿业等。其中交通运输业有客运,也有物品运输,不同于旅游交通以客运业务为核心,其概涵大于旅游交通业;其他行业包括通讯业、广告业等行业。从图中还可以看出:会展业的发展需要餐饮、住宿等目的地接待型的旅游企业的产品和服务的投入,并支撑其正常运转。可见,旅游企业与会展业的发展有着必然的关联。

图1会展业的基本构成

二、在会展业发展的旅游企业

由于我国旅游企业,尤其旅行社创新能力低下、产品同质化严重,竞争激烈,利润空间越来越狭小,而会展业利润可观,又可在旅游淡季开展,调节经济收益结构。那么利用接待服务的优势,积极主动在会展业中发展成为部分旅游企业的战略选择。

在实际发展中,由于对会展业务的认识和拓展程度不同,在会展业中同时存在的旅游企业主要是三类旅游企业:典型的旅游企业、会展型旅游企业、多元化经营旅游企业。它们在会展业中表现出不同的业务特点、地位和性质(见表1)。

表1会展业中的旅游企业业务特点、地位和性质

典型的旅游企业常常出现在会展业发展初期。会展业开始迅速发展时,旅游企业事先并没有意识到商机的存在。当蜂拥而至的会展旅游者到来时,旅游企业措手不及,其供给在短时期又难以改变,只好处于被动接待状态。旅游企业的旅游业务只是在量上发生改变而业务内容并没有改变,企业性质更没有变化,典型的旅游属性。

会展型旅游企业是在会展业中较常见的企业类型,它是旅游企业会展业务低层次发展的结果。旅游企业只对市场进一步细化,为会展消费者设计各种针对性旅游产品,业务的会展趋向性增强,企业性质并没有发生本质变化,仍然具有旅游属性。

多元化经营旅游企业主要是一些实力雄厚的大型旅游企业(集团)。它们大多采用了高层次的会展业务发展途径――进入会展核心行业。旅游企业进入会展核心行业,承担或参与会展策划、组织工作、场馆经营时,经营范围、产品种类、服务对象、资源需求等方面,发生了重大改变。这时,旅游企业有两种发展倾向:一是旅游属性淡化,与会展业务属性并存,多元化经营,二是企业旅游属性完全改变,转变为会展企业。由于讨论的是旅游企业,本文只讨论前者。

典型的旅游企业和会展型旅游企业都是由于旅游接待的业务特性成为会展业目的地接待组成部分,只是前者是被动形态,后者是主动形态。这些企业主要是饭店、餐饮企业、旅游交通,以及作为中介的下游企业――旅行社。多元化经营旅游企业则完全改变了在会展业目的地接待的地位,成为会展业的主导企业。它们都是会展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之一。

三、旅游企业的会展业务发展途径

1.低层次的会展业务发展途径――构建会展型旅游企业

会展型旅游企业是在原有服务接待的业务基础上进行会展的适应性拓展,相对较为容易,所耗成本较低,企业完全可以依赖自身机制的改造完成。我国旅游企业普遍“小、散、弱、差”,自身资金的缺乏和竞争能力的低下,所以大多都采用了发展为会展型旅游企业的方式,而且以单体旅游企业居多。在此只分析旅游业两类主体企业――旅游社和饭店的会展业务范畴。(见表2)。

表2旅游社和饭店的会展业务范畴

旅行社是旅游业中的中介服务企业。会展业所依赖的其他旅游企业如住宿业、餐饮业、旅游景区等都是其上游企业,所以旅行社本身所具有的组织协调职能和业务的涉外性使其在会展业务拓展上占据优势地位,常常发展成为会展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会展目的地接待公司。旅行社的会展业务主要集中在会展参与者的住宿、餐饮、交通等基本接待需求的代办和会展旅游的组织上。基本接待需求的代办是旅行社的传统业务优势。会展旅游则是需要拓展的业务范畴,其在于旅行社要将会展参与者转变为真正的旅游者。会展旅游是以会议展览为主要目的和内容的一种专项旅游活动,具有消费能力强,停留时间长,出行人数多的特点。会展旅游团要比旅行社通过日常的招徕方式组成的旅游团队规模要大,且组团容易、利润更高、时间固定、人员组成单一、双方沟通容易,这为旅行社介入提供了便利,也为其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有关如何开发会展旅游市场的成果较多,本文不再赘述。

饭店,尤其高星级饭店本身具有住宿、餐饮、娱乐等服务功能,也有相应的会展场地设施和服务。会展业务的拓展主要集中在小型会展的召开和会展消费者的接待上。饭店可采用的策略:一是明确市场定位。一旦饭店决定将会展服务作为其重要业务,就应该以商务酒店,甚至以会展酒店的形象出现在公众,客源组织上更加倾向于商务客人,创造良好的整体氛围。二是建立相应的会展服务部门。由于场地的限制,饭店只能举行小型会展,主要提供场地和设备,参与协助会展组织者举办会展,整体业务上更多强调的依然是住宿服务,因而不能被看作会展场馆企业。但是也需要提供较为简单的会展组织工作,需要会展前的沟通策划、会展中的现场管理和接待服务、会展后的总结善后。建立一个稳定的具有多功能厅、客房、宴会厅优先使用权限的会展部门,能够有利保证会展业务的顺畅运营。三是针对会展消费者设计更为贴切的相关服务,如会展场所提供舒适的通用视听设备,客房提供宽带网络接口,休息场所备有茶点,餐厅提供自助餐,植被隔离的交流空间,与其他旅游者在楼层上适当区分,等等。从各种服务的细节入手,以优质的服务提高客户忠诚度。

但是,旅游企业会展业务拓展成功的决定性因素,在于旅游企业在会展业中建立的长期的良好的公共关系,尤其是与会展组织者之间的关系。这是因为会展组织者常常是会展参与者消费行为的重要引导者,能够有效地控制消费者的流向。对旅游企业来说,谁掌握客源,谁就掌握市场,拥有竞争力和赢利能力。这需要旅游企业做到:与会展组织者如行业协会等建立紧密的业务联系和顺畅的沟通渠道,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和采用有效的会展营销手段。

2.高层次的会展业务发展途径――进入会展核心行业

表3进入会展核心行业的优势和障碍分析

随着旅游业与会展业的共同发展,一些旅游公司突破服务接待范畴,向会展核心行业发展,从事会展业的多元化经营或转化为会展企业。由于旅游业和会展业实际存在本质上差别,旅游企业要进入会展核心行业,所具有和依赖的业务优势很少、存在障碍的较多(见表3)。对于这些会展业务,旅游企业很难在原有业务的基础上衍生出来,而是需要构建新部门或完全转变业务,所耗成本较大,未知风险较多。由于资金和业务驾驭能力的局限,单体企业较少进入。大型旅游集团由于经济实力雄厚,业务综合性强,则积极进入会展核心行业,进行会展的多元化经营,以期利用会展带动整体业务的发展,发挥协同效应,取得竞争优势和更广阔的利润空间。

旅游企业逐步发展成为会展主导型企业,不是自身机制能够完全解决的,而是对外部环境依赖性较高。因而构建适宜发展的外部机制非常重要。一是转变政府职能,使政府由宏观调控、政策制定和具体建馆办会展转向总体导向、市场监督为主,减少对会展业的行政干预,建立宽松的市场准入环境。二是建立自律机制的行业协会,广泛吸纳参与会展业的各类企业,协调企业间的发展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