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人节的来历的故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愚人节的来历的故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愚人节的来历的故事

愚人节的来历的故事范文1

【关键词】英语教学情感体验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课标》中指出,把对情感态度的关注渗透到日常的教育教学之中,是英语课程中实现情感态度目标的最重要的细节和过程。

在英语学习的初始阶段,小学生总是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浓烈的学习兴致。但是我们的学生,无论在智力因素或者是在非智力因素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他们中的一部分会面临学习困难,比如单词的拼写和记忆,朗读的方法和技巧,口语的表达和交流,对跨文化的理解和接纳等。因此,在我们的英语教学实践中,应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灵活拓展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努力培养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健康的情感。

一、顺学而导,体验课堂的和谐与精彩

在北师大版《英语》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Mocky the juggler”一课的教学中,学习了与职业相关的一些知识后进行拓展学习活动,老师向学生了解“What do you want to be?”请他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期望交流。轮到Tom,一位男生,他站起来说:“I want to be a dancer.”顿时教室里一片窃笑,Tom个小,微胖,有点黑,也许和同学们心目中的舞者大相径庭,稍顿,他们笑得更厉害了。“To be a dancer”或许就是他的理想;或许他只对“dancer”一词较为熟悉,无意表达而已;或许他慌忙中根本就忘了“dancer”的实际含义。腼腆的Tom一坐下,头就埋在手臂里,可以想象此时的他何等的尴尬与无助!老师即刻走向Tom,轻轻地把他的头转向自己,对全班同学,也对着他,微笑说:“Me too!”任课老师个头不高,戴着眼睛,她告诉同学们:“‘To be a dancer’曾经也是我的向往,我还曾经想过‘to be a policewoman’and‘to be a scientist(科学家)’,但是我从来不敢告诉别人,怕人家笑话,而Tom比我勇敢。”老师又一次正视Tom的眼睛说:“Thank you!”同学们此时在老师的引导和鼓励下,也大方地敞开心扉:“I want to be a vet!”“I want to be a farmer!”“I want to be a幼儿园阿姨”……

教学中,教师既要“以学定教”,又应该“顺学而导”,及时从人文的角度解释与理解一些特殊的现象。在面临复杂教学情境时应表现出敏感、迅速、准确的应变能力,以尊重和鼓励学生为出发点,通过平等对话让交流由拘谨到放松;在感觉到另类表情和状态时,善于寓教与言中,温馨化解细小教学矛盾,互动情感,共同感受课堂的那一份天然、和谐和精彩。

二、个性教学,体验文化给予的快乐和美好

那天当我兴冲冲地走进教室时,monitor一本正经地告诉我,班主任跟我调课,这节课上语文。“哦?”待我转身即将走出教室,忽听全班哄堂大笑!“四月傻瓜!”“Sunny,今天是愚人节!”难怪刚才一些同学似乎在坏坏地偷笑着,这分明是他们精心策划的。那节原本是复习课,本想还要听写单词和句子。可是几乎不假思索,我便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又可爱又有点傻气的“愚人”,旁边标住:Oh,my god!Today I am a big fool!“画得真有趣!”“ Sunny不生气呀!”孩子们率真而可爱!原来有些紧张的monitor此时憨憨地咧着嘴……我即刻决定改变本课的教学计划,和同学们交流他们所了解的愚人节。于是,愚人节的来历,愚人节的趣事,以及他们所经历过的富有个性和中国特色的愚人节,那么鲜盈、生动地来到同学们身边。有一位同学问,愚人节愚人过火算不算犯法?我告诉他们,所有节日的形成都有其特定的背景,当这些节日百年甚至千年之后仍和我们在一起,当他们跨越高山长河来到我们身边,我们体验的应该是它的诙谐、幽默、快乐和美好!那么,你们说,应该怎样过节?我没有正面回答学生的问题,但我想,他们应该能从中体会到自己所要的答案!曾经也和学生们一起“感受”感恩节、万圣节等西方节日,但总感觉刻意设计的活动情景无法真正进入学生的情感中,语言符号背后的充满情趣、浓郁的文化难以理解和体会。其实,在有关节日话题的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学习、感悟的远不是April fool,Christmas tree,reindeer,sweets、“Marry Christmas!”等一些抽象的语言符号,更是节日所蕴涵的异域文化,以及对这些文化的理解、尊重和喜爱!于是,当学生能够带着感情自然地接受并溶入其中,何尝不是我们所期盼的!

教学中,我们应善于根据教学环境、氛围、对象需求、思维活动的变化等,结合学生学习的兴奋点,把握教学灵感,适时创设超越文本的教学情景,使学生的学习活动与情感过程统一起来,在学习中主动探索,建构富有个人意义的信息,使学习真正成为学生喜爱的活动。

三、关注差异,体验教师的关怀与尊重

新课程标准指出:“差异不仅是教育的基础,也是学生发展的前提,应视为一种财富而开发,使每个学生受到平等的尊重,并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完全、自由的发展。”

尽管教师所教的内容相同,但每个学生反馈给教师的信息是很不相同的,他们在感知、理解、掌握、运用语言知识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这尤其体现在英语学习中。小学英语词句结构简单,语法变化少,但是由于他们平时极少听到他人说英语,在课堂上容易把注意力集中在语言形式上,对所说内容没有把握,又害怕说错,形成紧张、慌乱或者无动于衷的情感障碍。因此,当我们为某些学生的出色表现而欣喜时,也应看到相当一部分学生因智力、个性、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而表现出对英语学习的排斥和回避。这些学生比较内向,不善于在课堂上当众表现自己,从不主动举手回答老师的问题,回答声音也只如同蚊子般从口中飘出来,结果是连他们自己都不知道说了什么,很难大方地参与到课堂的一些显性的师生互动或生生互动中!但是,他们同样有非常活跃的学习思维,有非常优秀的表现方式。比如有的学生英语字写得漂亮,有的语音很好听很地道,有的听力很敏锐。老师应善于结合他们的学习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为他们创设体验空间,如:英语书法角“Writing corner”,英语仿读比赛“listening and reading”,听音作动作“listening and doing”……老师的细心关注会逐步改变课堂学习中“一枝独秀”的景观,给不同学习优势和学习层次的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

另外,英语教师往往同时教四五个班级,有的班级整体学习能力会较好,有的则要多费心思,成绩却不尽人意。比如我教的五班和九班,五班较好而九班较差。在日常的教学中不由自主地偏向五班,经常在九班夸五班的学生按时完成作业,学习自觉,上课注意听讲,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结果九班后来出现的问题不光是学习成绩不好,英语课上学习情绪一度低落,甚至有些对立。经过与班主任的反复交流和剖析,我感到了在言行引导上的不当之处。情感是一种很强的力量,如果学生在老师那汲取不到情感寄托,经常受批评,经常处在失败的阴影中,则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一番自我反思,我着手改变自己的做法,其实九班的学生也有很多闪光点,大方,活泼,善解人意,我及时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并加以鼓励,让学生认识自己的优点。同时也向他们阐明自己的观点,老师的眼里没有固定的优生和差生,希望同学们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这样逐步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增强遵守纪律、提高能力的勇气和恒心,使他们在老师的理解、关注和尊重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四、加强引导,体验学习的趣味和成就

英语语言知识包罗万象,教学方式也各不相同。英语老师会通过实物,图片,表情,动作,简笔画、情景等方式,使文具、水果、玩具、运动、感觉等不同类别的单词、短语与其意义之间迅速建立起一种联系,较直观,生动,形象地为学生揭示语言知识的含义。而有些学习内容具有更强的本土文化特色,或者音、形、义之间有着有趣的链接,老师应在把握重点、提高综合运用能力这样一个大的方向下,在教学方法上做到“和而不同”,注重学习过程的细节引导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提高课堂教学趣味和实效。

英语课上正学习有关玩具的单词,一位学生显然对“Teddy bear”一词感到疑惑,这位学生的英语名字就叫“Teddy”,他问老师为何称“Teddy bear”,而不是“Mary bear”或“John bear”?而一旁的同学此时已悄声地叫他“泰迪熊”了!在带领学生一起做“Teddy bear,Teddy bear turn round;Teddy bear,Teddy bear touch the ground…”的韵律活动后,英语老师及时把有关Teddy bear一词的来历介绍给学生:美国总统罗斯福喜欢打猎,有一次却没有任何收获,与他一同打猎的人为了安慰总统,便将一只小黑熊绑在树上让总统射杀,但总统一看见小熊可爱又惹人怜的样子,不忍心将它杀死,而且还发誓再也不猎杀黑熊了。结果罗斯福总统拒绝猎杀黑熊的事件引发了一股热爱黑熊的风潮,人们便以总统的小名“Teddy”为名,称小熊为“Teddy bear”,泰迪熊就这样诞生了。一个名字背后蕴含了这么富有传奇性的故事,孩子们想忘记都难!教学中如果能对涉及到的某方面知识作必要补充,这在拓深丰富语言知识的同时,也让学生们逐步了解英语语言的内涵,增强语言的表现力,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

北师大版《英语》五年级上册lesson One中介绍了pilot,farmer,dancer, juggle等一些与职业有关的英语单词,根据老师的教学经验,juggle一词无论在读音还是在词型的记忆上孩子们都会比较费劲,于是在课前老师布置了预习:请同学们自己学习“juggle”一词,提示几种学习途径:可以通过询问家人,查词典,上电脑,听录音……在第二天的课上,同学们纷纷起来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交流准确的读音,有位同学在电脑上学会了通过谐音的方法记忆juggle的读音和意义:假勾,用假的东西勾引你;诓骗,玩戏法,篡改。另有一位同学说:“我本来自以为它念du:gl,听了录音才知道念错了,原来这里的‘u’并不是发ju:,我再不会读错了。”还有一位同学说:“这个单词有两个‘g’,书写时一不小心很容易漏掉!”……孩子们有自己的学习智慧、思维空间和学习途径,一旦老师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启发,那么他们的英语学习就将进入佳境:单词学习将不再困难,句子将不再陌生,课文将变得亲切,流利的对话交流将变成可能,他们将会真正理解并欣赏英语语言的丰富多彩,学习于他们将真正意味着成功与快乐!

参考文献:

[1]马克斯•范梅南著,李树英译.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黄远振.新课程英语教与学.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

[3]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愚人节的来历的故事范文2

一、在节日中渗透文化意识

在遇到一些西方独特的的节日如Halloween、Easter时,教师事先让学生去找有关节日文化、习俗等方面的资料,然后让学生先介绍一下与节日有关的背景知识,如节日的来历、节日的吉祥物以及与节日有关的一些活动等。学生在相互交流过程中,不仅了解了各方面的文化内容,并且有了情感体验,如在Halloween(万圣节前夕),教师可以模拟真实情景,给学生机会去体验这个西方儿童纵情玩闹的节日。具体做法是:(1)布置教室(漆黑的夜晚场景),(2)准备南瓜灯,(3)老师装扮成巫婆,(4)一部分学生扮演上门索要糖果和礼物的小孩子并说“Trick or treat”、另一部分扮演家长准备并分发礼物。或是在April Fool’s Day,老师可以不经意地跟学生开个小玩笑,再跟学生讲清愚人节的来历和西方人庆祝的方式,引导学生课后在善意的前提下开展活动,体验该节日的气氛。相信学生在真实体验的过程中求知欲望和参与精神空前高涨,学生用真实的情感体验了西方的节日文化,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在开展主题活动中感受文化

1.发挥想象巧编故事。在教授完某篇课文后,教师可结合相关材料进行内容的补充和拓展。如在学完4B“My day”后教师可根据《听读空间》阅读欣赏部分的有趣故事进行改编和续写。可以只先读故事的开头,然后请学生自由讨论并为故事续写情节,同时可推荐学生根据《世界之窗》中“各国小学生的作息时间”作为改编和续写的理论依据,让我们观察西方的小学生是怎样进行时间分配,他们的生活和我们有什么不同,从中可以体验到中西方的文化差异。

2.英文经典动画影片赏析。多媒体在小学英语课堂的应用,效果不同凡响。如今学生对于原版英文电影也毫不陌生。在观看某些学生适合的影片时,教师可对英语国家特定的情境下的特殊的表达进行指导,如在看电影 “Home Alone”时可对国外家庭生活模式以及孩子独立自理能力等方面进行相关介绍;再如高年级的学生在观看哈利波特系列电影时也可对国外的一些和生活方式进行适当展开说明。

3.在积累与分享中渗透文化。每个学生有自己的成长环境,他们都在各自生活中有所体验。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自己的课堂内外的学习当中,对于出现的英语国家的生活习惯,风土人情,政治制度等热菅成做笔记的习惯,教师定期举行分享交流会,对比我国与英语国家对应文化内容的异同,使学生在浓烈的分享氛围中加深对英语国家文化的理解与接受,比如节日文化差异,西方节日中中最重要的是圣诞节,还有我们所了解的万圣节和复活节,这些和我们中国节日是有非常明显的区别;再比如姓名差异,西方人是名在前,姓在后,中国名字是姓在前。名在后,这和中西方的文化是有关系的。中国人注重祖辈血统,喜欢把自己放在一个整体中去,作为一个群体的一部分,所以以代表整个家族的姓放在前面。而西方强调个性,更为注重自己是个个体,所以以代表自己个体的名放在前面。还有一些礼仪文化和饮食文化之类。中国人吃饭喜欢团团坐,点一桌菜摆中间。饭间会相互敬酒和敬菜。而西方人喜欢各点各的菜,比较忌讳别人夹菜。

愚人节的来历的故事范文3

一、从自立、亲情入手,优化中西方文化元素

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进,我国的家庭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固有的“金字塔”结构变为“倒金字塔”结构,这种变化也导致儿童在家庭中的位置发生了根本性的逆转:由传统理念中“服从家长”变为“要求家长服从”。目前,中国家庭对孩子的溺爱到达了空前的程度,孩子没有基本的劳动、自立理念,对自己应该完全能胜任的生活琐事却丝毫没有自理的概念,一味地依赖家长。很多家长也看做理所应当,并将之视为孩子与自己亲近的表现。这种状况的存在和蔓延对幼儿的成长及将来的发展极为不利。我们要从幼儿园入手,开始对幼儿渗透西方的自立教育,让学生帮家长、小朋友和老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在家庭中,鼓励幼儿帮助妈妈摆放碗筷,或者收拾餐桌,洗自己的袜子、手绢,自己整理书包等;在学校,发现小朋友背后的拉链或者扣子开了,主动帮助小朋友拉上或者系上;帮助老师为小朋友发放水果或点心,帮助老师一起做值日、打扫卫生等,从而不断帮助学生树立独立意识和助人意识。同时,也要倡导小朋友有什么心里话给家长、老师说一说,鼓励幼儿与教师和家长亲近,加强情感教育。这样,幼儿就能接受中西方文化双重熏陶,既有中国传统的重视亲情,又有西方的独立自主。

二、课程内容多元化,多种文化共同熏陶

幼儿园课程的开设有很大的自,不受教育部门的严格控制。因此,幼儿园课程的开设要遵循多元化的原则。既要让幼儿接受与我国传统文化相关的故事,比如卧冰求鲤、囊萤映雪、程门立雪等,让幼儿初步接受中国文化中的“敬老”“勤奋”“尊师”等文化元素;又要让幼儿接受一些西方的文化元素,给幼儿讲一些西方的童话故事《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丑小鸭》《灰姑娘》等,时常播放一些英文、法文的儿歌,观看一些简单的西方画作,让幼儿直观感受西方文化元素;同时,教师还要注意渗透我国少数民族的一些文化元素,比如蒙古族的骑射、少数民族的歌曲、舞蹈、生活习惯等。让幼儿从小就在丰富多彩的文化氛围中生长,接受多种文化的熏陶,促使各种文化元素自然渗透,以帮助幼儿在文化民主的氛围中成为能够理解两种或多种文化的人,使他们既成为自己文化的主体,又成为其中有能力的一员。这对今后幼儿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下成长都大有裨益。

三、从饮食、服装等对幼儿进行多元化熏陶

中国民间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缘远流长,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所谓中国民间饮食的文化内涵,是指由饮食物质文化、技术文化、意识文化等反映的植根于中华文化的饮食思想和观念。这是反映中华饮食文化本质属性的因素,是中华饮食文化深厚坚实的思想渊源。近年来,中国人的饮食习惯受西方饮食习惯的冲击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儿童更喜欢洋快餐。但是,无论是中餐还是西餐都有其文化特色,教师只需向幼儿展示中西餐的不同制作方法和就餐习惯,比如用图片或者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学生喜爱的中国菜和熟悉的西餐,让肉夹馍来PK汉堡,馅饼来挑战披萨,茶与可乐形成对比,面条与通心粉进行对抗,牛排与红烧排骨进行较量……还可以将中国传统服装与西装同时展示:西装裙与旗袍对比,风衣与长衫并列,唐装与西装媲美……让幼儿从小感受到饮食习惯和服装风格的不同是一种自然的存在,是世界多样化的自然呈现,对它们都能抱一种平和的态度去认识、去接受,从小就能在一种多元化的生活氛围中接受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幼儿长大后快速融入“地球村”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以多元、多彩节日为载体,感受多元文化

愚人节的来历的故事范文4

针对这种实际情况,作为一名多年从事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老师,我采取摸着石头过河的办法,通过不断的实践、探索与学习研究,我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各项工作在适合学生的基础上进行了有效整合,效果明显。

1.综合实践活动与语文学科的有效整合。

常年的语文教学,我发现语文学科中的综合性学习如果运用主题活动的方式,再加上活动方式的探究性、体验性,那么它就具备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形态特征,因此,综合性学习的组织、实施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可以做到方式上的统一与融合。如在教学北师大版的《包公审驴》时,我感觉它的故事性比较强,很适合编演课本剧,于是我们以课本内容为基础,加入当时有名的《武林外传》的元素,流行歌曲的元素,流行街舞的元素。孩子们亦唱亦跳,幽默滑稽的表演赢得了阵阵热烈的掌声,自身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再比如在教学苏教版三年级的《长城与运河》前,我开展了"走近万里长城"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指导学生从长城与运河的变迁史、历史作用和地位、风光介绍等个方面进行研究。学生通过不同的研究方式,搜集大量的资料,更全面地了解了长城与运河,了解了中华民族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建筑文化,感受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开展这些语文综合性学习,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实践的能力也得到体现,语文学科的学习水到渠成。学生那充满激情的朗读,对文本内容的进一步解读,思维的灵活性和开放性,活动成果展现的多样性等等,都充分证明了综合实践活动与语文学习融合的无限生命力和美好前景。

2.综合实践活动与祖国传统节日的有效整合。

中国传统节日丰富多彩,是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历史文化精髓的积淀。因此通过开展中国传统节日的综合实践活动,进一步了解我国传统节日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认识到中国传统节日对于每个龙的传人有着重要的意义,例如在2008年,中国将传统节日清明、端午、中秋定为法定节假日之后的第一个端午节,我适时带领学生开展了《粽叶飘香话端午》的综合实践活动,在开题会上,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分成了:来历组、习俗组、文化组和食俗组,各小组同学积极参与,通过搜集图片文字、现场采访、拍摄录像等形式,开展调查研究活动,并在粽叶飘香的季节里共话端午,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手抄报、表演钟馗捉鬼、配乐的《离骚》朗诵、制作五彩线、现场包粽子……学生们跃跃欲试,将自己的兴趣发挥到了极致。在老师讲到由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已于2005年11月25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一度沸沸扬扬的中韩端午节“申遗”之争以韩国的胜利而告终时,学生感触颇多,普遍认为:我们的“洋节”过得太多了,愚人节、圣诞节,我们过得那样热闹,现在想想,我们民族不是也有很多美好的节日吗?除了端午节,我们还有中秋节、元宵节、重阳节,除夕……我想,我们该好好地过我们自己的节日。毫无疑问,这番感慨比老师讲多少遍的灌输都要来得真切,来得深刻。

3.综合实践活动与德育工作的有效整合。

在班主任这个岗位上已经近20年的时间了,我明白孩子的品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所占的比重,但枯燥的说教往往让孩子们厌烦,不愿接受。综合实践活动这一新兴课程的出现,无疑为德育活动的有效开展搭建了一个特殊的平台,在这里,教师可以进行大胆的尝试――将德育这一传统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这一新兴课程相整合――在各类综合实践活动中有效落实德育,在德育的情感召唤下推进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进程。

愚人节的来历的故事范文5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 英语教学; 跨文化意识

中图分类号: G642.0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02-0107-01

一、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密切关系,外语学习就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文化学习,英语学习也必然离不开对英语国家文化的学习和理解。由于学习英语的主要目的是交际,英语学习也就自然地要涉及到不同文化之间的交际,这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美国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Hymes)曾提出过交际能力的四个要素,即语法性、可行性、得体性和现实性。后两个因素直接和文化有关。得体性主要是指在说话的对象、话题、场合、身份等不同的情况下,要能够使用不同的得体的语言,这里就涉及到文化背景的问题。现实性主要是指要使用真实、地道的英语。这已经不是仅靠语言知识就能解决的问题了。仅仅学会一门外语的语音、语法规则和掌握一定量的词汇并不意味着能使用该种语言顺利地进行交际。我们在掌握了语言中的语法、词汇等之后,语用便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何在实际的语际交流中使用已学的知识才是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例如,见面时打招呼方式,中国人往往会说:“你去哪里?”,“你吃饭了吗?”等,而英美人士一般说:“Howare you?” “How do you do?”“What’s the weather like?”等。又如对于别人的赞美,中国人总是表现出一副谦逊的样子,当人家说:“你很了不起”或“你写的字很漂亮”等之类的赞扬时,你往往会说“哪里?”或“过奖了”,而英美人士则会说:…It’s very kind of you”或“Thank you very much”等,通过这样比较,学生很容易发现两种文化的异同,从而在学到丰富的语言知识的同时,也养成了良好的语言表达习惯。所以,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英语学习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二、教师注重英语学习与教学中的文化差异

英语教师在教学中不但要教给学生语法,更重要的是必须包括文化知识的传授,即注重文化差异的教学。时代的变化和要求,使许多语言教师对之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研究这些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问题,对于我们的英语教学确实有着重大的实际意义。

一般说来,我们中国人在家庭成员之间很少用“谢谢”,而在英美国家“Thank you”几乎用于一切场合、所有人之间,即使是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之间也不例外。在公共场合,不管别人帮你什么忙,你都要道一声“Thank you”对于别人送来的礼物,中国人和英语国家的人也表现出不同的态度。中国人往往要推辞一番,接受后一般也当面不打开。如果当面打开并喜形于色,可能招致“贪财”的嫌疑。而在英语文化中,人们对别人送的礼品,一般都要当面打开称赞一番,并且欣然道谢。

值得注意的是,关于隐私问题。我们中国人喜欢问别人的年龄、收入、结婚了吗、去哪儿等,可对于欧洲国家的人来说,这样问干涉了他们的隐私,大部分外国人听了会不高兴,他们的反应很可能是“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这就容易造成“文化休克”(culture shock)。

还有,生活习惯尤其是饮食习惯的差异。同中国一样,英美国家也习惯一日三餐。早餐时间因人而异,一般为早上7∶30到8∶30,午餐为中午12∶00到2∶00,晚餐为7∶00到9∶O0。美国人没有喝午茶的习惯,而英国人则非在下午4、5点钟喝午茶不可。当别人问是否要吃点或喝点什么时(would you like something to eat/drink?),我们通常习惯于客气一番,回答:”不用了”、“别麻烦了”等。按照英语国家的习惯,你若想要,就不必推辞,说声“Yes,please.”若不想要,只要说“No,thanks.”就行了。这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含蓄和英语国家人坦荡直率的不同风格。

三、结合教材,采用多种方法介绍外国的习俗、典故、历史、风土人情

如在教学Unit4 Christmas时,教师通过详尽地讲解Christmas Day和Jesus Christ的语言材料,让学生了解圣诞节的来历,圣诞老人的故事以及耶稣基督教诞生的历史。中国和英语国家的文化差异显著地表现在节日方面。我们庆祝春节、元宵节、中秋节,他们庆祝圣诞节、感恩节、母亲节、万圣节。随着东西文化的不断交流,西方的一些节日也日渐在东方流行,圣诞节就是最好的例子。现在中国人也开始热衷于过愚人节、情人节、母亲节、圣诞节等西方传统节日。在传授学生语言知识点的同时让学生结合日常生活去了解外国节日是了解西方文化的必要步骤。此外,通过课堂上的词汇讲解了解词汇的文化内涵。英语词汇在长期使用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们有些来自成语典故,有些来自神话传说,有些来自文化著作,再好的词典也难以囊括所有内涵。介绍英语词汇的文化意义,以防学生单纯从词汇本身的语言意义出发作出主观评价。

跨文化交际教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该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提高学生对文化的敏感性,培养文化意识,使他们能主动地、自觉地吸收并融人新的文化环境中。

1.加强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比较

可以将中西方文化在称呼、招呼语、感谢、谦虚、赞扬、表示关心、谈话题材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自觉地渗透到英语教学中。当教师在讲交际文化背景时,应该组织学生多做一些现场表演,可以是关于现实生活的真实情况和经历。这些活动可以帮助教师达到两个目标,一方面是使学生精通语言本身,另一方面是使学生掌握语言的功能,即交际功能。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进行一些“role―play”、“创设真实或半真实的情景”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从而创造一种良好的学习外语的交际氛围。

2.利用多种渠道、多种手段,吸收和体验异国文化

教师可以收集一些英语国家的物品和图片,让学生了解外国艺术、历史和风土人情;运用英语电影、电视、幻灯、录像等资料给学生直观的感受,使学生对英语的实际使用耳濡目染;向学生推荐阅读体现外国文化的简易读本,以增加对英语文化的了解;邀请中外“英语通”作中外文化差异方面的专题报告;组织英语角,英语晚会等,创设形式多样的语言环境,加深对文化知识的实际运用。这些都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好方式。通过这些教学方法,教师不仅可以使课堂变得生动活泼,还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融人课堂,牢固掌握所学知识。

3.抓住教材,每一单元都可向学生传递不同文化

大学英语教材是语言与文化的综合体,它涵盖广泛的多边内容,将自然科学、文学以及文化知识的学习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教师在备课时和上课时若具有强烈的人文思想和文化知识的欲望,那英语课就不仅仅是单纯的语言交流,而且是具有高尚欣赏品位的艺术赏析课,各国文化将会在课堂上进行碰撞。另一方面,学生的思维能力逐渐变强,分析分辨的愿望也越来越强烈,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渗透一些哲学理论、人文思想、文化内容,会给语言教学增添一抹色彩,从而活跃教学氛围,迅速地进人教学内容。与此同时,给学生课外指定一些内容相关、思想深刻的英文阅读,以增加学生的知识量和信息量,保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旦所收集到的信息与他们先前存入发生覆盖,就会极大增加他们的阅读兴趣,深刻地理解文章提供的思想。教师在教学中应主动引导和启发学生的文化思维,这是语言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元素。

参考文献:

[1] 程晓棠.任务型语言教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 刘玉珍.文化交流英语[M]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

[3] 胡壮麟.语言学教程(修订版)[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