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画龙点睛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画龙点睛范文1
画龙点睛出自《历代名画记张僧繇》。
画龙点睛:原形容梁代画家张僧繇作画的神妙,后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更加生动有力。
画龙点睛的典故:张僧繇在金陵安乐寺墙壁上画了四条龙,但没有画眼睛,他常常说:“点了眼睛龙就飞走了。”人们都认为很荒唐,就点了其中一条龙的眼睛。一会,雷电打破墙壁,那条龙乘云飞上了天,没有被点上眼睛的龙都还在墙壁上。
(来源:文章屋网 )
画龙点睛范文2
请看以下几种拟题的方法:
一、巧妙化用,妙趣横生
把影视剧片名、歌曲名、诗词名句、俗语、谚语、歇后语、广告语、歌词等适当改动,进行套装借用作为文章的题目,不仅是考场作文快速拟题的高明之举,而且常能使文章熠熠生辉,妙趣横生。如以“学习”为话题的题目《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都是考试惹的祸》《将学习进行到底》;以“环保”为话题的文题《我想有个家――一个小鸟的心声》;以“宽容”为话题的文题《风中有朵雨做的云》;以“理解”为话题的文题《对面的老师看过来》、《妈妈,其实你不懂我的心》;以“情感”为话题的文题《世上只有妈妈好》、《还有多少悔可以重来》、《最近比较烦》、《怎一个“愁”字了得》;以“读书”为话题的文题《爱你没商量》;以“生活”为话题的题目《笑傲人生》、《我和磨难有个约会》、《我与磨难面对面》等。以上几例通过引用或化用大家所熟悉的诗词、歌词、名言、俗语书名、影视剧名、广告词等作为文题,使得文章标题显得新颖别致,妙趣横生,产生了独特的魅力,阅卷老师看了之后,一定会一见钟情。
二、善用修辞,形象生动
这种方法,是指根据特定的语言环境、文体和内容,灵活巧妙地运用比喻、拟人、夸张、对偶、双关、反诘等修辞手法拟题,可以增强文题的美感,使题目生动,鲜明,美妙,贴切。使文章锦上添花。如:以挫折为话题的题目《挫折是一种美丽的痛》;以创新为话题的题目《创新永不下岗》;以“关爱” 为话题的题目《母爱是一首歌》《老师是一把遮阳的伞》;以“生态” 为话题的题目《一只小鸟的自述》;以“故乡” 为话题的题目《故乡,我永远的天空》《千年月色万年情》;以“环保” 为话题的题目《还我家园――鸟类的呼声》等。这些题目,由于运用了恰当的修辞,所以像一颗颗珍珠,闪闪发光;又像一块块磁石,吸引读者的心。
三、精彩组合,风趣幽默
此法指的是引用或者音译一些大家比较熟悉的英语单词或短语作为标题。这种标题,具有幽默色彩。往往会给人带来一种阅读的轻松感。如:以“学习”为话题的文题《知识改变命运Let’s go》;以“科技” 为话题的文题《How are you, E-mail》;以“电脑”为话题的文题《因特网,my love》;以“幸福”为话题的文题《Come on,给我感觉》;以“亲情”为话题的文题――《Modern,老妈》;以“校园”为话题的文题《女孩,Sorry》。
四、适当增补,以小见大
在所给话题前面或后面加上适当的词语进行增补,对写作范围加以限制,能使话题由大变小,由虚变实,由抽象变具体,这是最简捷方便的拟题方法。如以“感受”为话题,可拟《感受幸福》《感受生活》《感受母爱》《感受文学》等;如以“倾听”为话题,可拟《倾听月色》《听雨》《倾听成长的声音》《听箫》《夜阑听风》等,文题从各个角度缩小了写作范围,选材范围更明确集中,极利于我们的写作从小处着眼而顺利展开,避免出现“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现象。
五、逆向思维,巧设悬念
在拟题时,我们可以克服思维定势,逆向思考,追求陌生效果,拟出让阅卷老师怦然心动的好标题。可以违反常情,如《苦难也是一笔财富》《差生也美丽》等;也可展开想象,如《有梦才会有远方》《带上快乐上路》《当地球上只剩下最后一滴水》《我想再活五百年》《最后一只老虎》等这些文题就拟得很有穿透力,阅卷老师自然会“一见倾心”。设悬念就是制造疑团,在以往的评书中常常用到,其效果就是让人虚惊一场。让文题一反常规,从反差上制造悬念,如《愚公不愚》;可以以怪生悬,如《100分,我恨你》;可以借用数字设悬,如以《1、3、5》抒写音乐情怀;还可以添加标点符号或采用标点符号、数字拟题来设置悬念,如《我最需要……》《?――!》《1+1≠2》等。
在拟题时要注意,不管采用哪种方法拟题,都应做到文题精练、醒目、新奇、生动且在话题之中,还要与所写文章文体一致。我们不能单纯为了拟题而拟题,在拟题的同时还要考虑,在这个文题下能不能写出文章来,不要一味地标新立异,结果却给自己出了难题。
画龙点睛范文3
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日出烟消不见人,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经历代诗人的提炼、加工和创造,使之带有了诗化的感情和韵味。“渔父”恰是最经常地触发诗人情思的传统文学意象之一。战国以降,中国的士大夫,无论居庙堂之高,抑或处江湖之远,其精神状态往往与隐逸结下不解之缘。在古代诗文中,渔父即隐者,乘扁舟于水上,披蓑笠于林岩,自由、惬意、无拘无束,令不堪政治纠葛的士人向往,因而诗人骚客多取其意象,不断翻出新作。柳宗元便有“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江雪》)的诗句。《渔翁》便是他被贬永州时所作。
这是一首富有奇趣而又颇有争议的七言古诗。
首句先奇,渔翁晚上傍靠岩崖睡着了。写了时间、地点、人物、动作,但也留下了悬念:何以有家不归,要“傍西岩宿”?
“汲清湘燃楚竹”,则又奇了,打水生火做饭本身是凡俗之事,然而柳宗元不说汲“水”燃“薪”,而以“清湘”“楚竹”借代,这一来,诗句的意蕴就不同了。犹如“炊金馔玉”给人侈靡的感觉一样,当人们由“湘”“楚”而联想到屈原时,“汲清湘”而“燃楚竹”则就更具超凡绝俗之感,似乎象征着诗中人孤高的品格。
“日出烟消不见人,乃一声山水绿。”就更奇了,诗人笔锋一转,一阵炊烟虚化了主人公,你看,烟也消了,人也没了,只有阳光照耀下的山水一片青绿。渔翁已化入山水之中,青山绿水之间,仿佛处处都有他的身影。作者通过这样的奇趣,塑造了一个清寥得有几分神秘的境界,隐隐传达出他那孤高而又不免孤寂的心境。这种从大实到大虚的变幻写法,确实令人感到突兀、惊奇。
问题在最后两句,它是全诗的余音,渔翁已乘舟“下中流”,此时“回看天际”,只见岩上缭绕舒展的白云仿佛尾随他的渔舟。“岩上无心云相逐”,只有“无心”的白云“相逐”,则其孤独无伴可知。
而在艺术构思上,此诗尤为后人注目。坡认为这最后两句“虽不必亦可”。他觉得此诗有奇趣:渔翁在生火煮饭,可饭熟了,烟消了,人却不见了,只听见“乃”一声,那青山却显得更绿了。诗到此处意味无穷,末两句似可不必。
坡也只是说一点体会,不料后人却较真儿了。南宋严羽、明人胡应麟、清人王士祯都认为东坡所说删末两句为好,点到为止,韵味更足。如此看来,末两句便为蛇足。而宋末刘辰翁,明人李东阳、王世贞认为最后这两句点出了作者自诩如清风白云一样高洁,如果删掉,就没这层意思了。
是删还是留,今人还在争议。在《唐诗鉴赏辞典》中,周啸天先生认为应该删去这两句比较平淡的尾巴。可在《唐诗三百首新编》中,马茂元、赵昌平先生则认为尾句是画龙点睛。他们认为“回看”“岩”“云”寄托着柳宗元失志后企求超脱的心情和遭贬后对现实的解悟。
两派分歧的根源在于鉴赏的角度不同,或者说主要在于鉴赏者对“奇趣”的看法不同。就诗而言,通过渔家生活的画面,来表达闲情逸趣,前四句已达到了这种境界。坡“以奇趣为宗”而删去末两句,让诗以“乃一声山水绿”的奇句作结,不仅余情不尽,而且“奇趣”更显――可有可无之句,究以割爱为佳。
然就作者而言,此篇作于永州。作者于寄情山水的同时,略寓政治失意的孤愤。此诗首句的“西岩”即指《始得西山宴游记》中的西山,而诗中那在山青水绿之处自遣自歌、独往独来的“渔翁”,突现出一种孤标遗世的情绪,写渔夫正摇着船顺流而下,回头看到那白云相逐,则正好寓托柳宗元在激烈的政治漩涡中被冲激出来后企求超脱的心境,含有几分自况的意味。“不见人”“回看天际”等语,又都流露出几分孤寂情怀。末两句写随流而下的渔翁回头看到那来去无牵挂的岩云,隐然现出作者对这种境界的向往,寂寥而清幽的山水和诗人孤寂清高的心境是多么的一致。“无心云”用了陶潜《归去来辞》“云无心而出岫”的句意,同时,“回”是否有回首人生之意?倘有,那应是柳宗元被贬后对现实人生的一种解悟。尊重诗人,不删既无损于艺术,也更了解诗人。
【相关链接】
清 明
杜 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有人将这首七绝断读为一首词:“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还有人甚至将其删成一首五绝:“清明雨纷纷,行人欲断魂。酒家何处有,遥指杏花村。”请你鉴赏评价原作、改词、改诗三者意境的高下。
【参考思路】
杜牧诗原作意境优美,状景有声有色,写人形神兼备。江南春季多雨。清明这一天常常下雨。色彩鲜艳明媚的春景,几乎尽被“纷纷”细雨遮住,思亲的行人怎不“欲断魂”?而且“纷纷”既是形容连绵的春雨,也是形容“行人”的情绪。第三句乍看平淡,但与第四句联系起来,情趣顿生。它仿佛让人看到:绵绵春雨中,牧童骑在牛背上,手指远方:“瞧,那不就是杏花村吗!”
画龙点睛范文4
关键词:归纳;讨论;探究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1-041-1一、提纲挈领,梳理归纳
在结束一节课前,教师可采用归纳总结式的形式来梳理课堂所讲述的内容。此时要求教师运用准确、简洁的语言,提纲挈领地把整个一节课的主要内容加以概括归纳,给学生以系统、完整的印象,促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培养其综合概括能力。教师在必要的时候加以补充和完善,既可以启发学生回忆课堂所学的主要内容,教师可采用名词术语的方式让学生顺着教师的思路去进行知识点的概括,以便于学生学习后续的内容。如:在授完《牛津高中英语》模块1 Book One的语法定语从句时,教师可依据课本中的内容进行归纳,通过以下的几个问题将其呈现:1.定语从句与其他作定语的形式有哪些差异性?2.that和which在引导定语从句时的异同点有哪些?3.如何巧妙地将汉语句子译成英语的定语从句等。教师可将这些内容用多媒体为学生一一呈现,结合课堂中所举的实例进行归纳,使学生对此有清晰的概念。
在学完《牛津高中英语》模块1 Unit 3的Project部分后,教师可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的学习用关键词语阐述如何保持健康。不少学生通过课文的阅读用healthy eating, regular exercise, enough sleep三个形容词的短语便将全文内容的主题归纳,并根据这些短语用浅近的话语进行概括。如:
Healthy eating: rice, bread, vegetables, fruit and a lot of water
Regular exercise: spend at least minutes exercising every day, walking and riding and school sports
Enough sleep: eight to ten hours of sleep each night
用这样的形式作为一节课的终极,既简洁又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展开讨论,明辨是非
每次结课都应有重点和难点,在下课前的几分钟,教师应告诫学生就自己学习过程中的重难点进行互相讨论,这不仅有利于重难点的突破,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发散思维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讨论可以在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也可以分成小组进行,通过讨论让学生明辨是非,真正弄懂课堂所学内容。如:学完《牛津高中英语》模块4 Unit 1的课文后,教师可设计一些讨论题让学生展开讨论,以明辨公益性广告和商业性广告的不同差异性。
在学完《牛津高中英语》模块5 Unit 2的课文后,教师也可以设置一些思考性的问题供学生讨论。如:What should we choose first developing the economy or protecting the environment?教师可将学生分成两组展开辩论性的讨论,依据课文所提供的阐述提出自己的见解。此时教师可将一些关键性的词语列于黑板上供学生参照。如:produce, damage, result in, pollute, control, protect, save等。通过这些关键性词语的使用,让学生在辩论中进一步明确是发展经济还是保护环境应放在首位。这样的结课形式既促进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层的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积极思考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三、设置悬念,启发探究
“悬念”是众多学生求知欲的动力源,制造悬念就是要在学生已形成的概念、对某些问题的生活体验与对这些问题的更精确的解释与陈述之间树立矛盾。在一节课的结尾,教师可设计一些悬念让学生对此产生探究的心理,引导学生去遐想,这样的结课形式会使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带着问题去探究,带着问题去追根究底,这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如:在学完《牛津高中英语》模块2 Unit 1的课文后,教师可利用多媒体的形式向学生展示一些有关飞碟的画面,并要求学生探究是否有飞碟的存在,为何到现在还未发现其真实的证据。结合所学课文的内容,要求学生在课后去作一番搜索,并在下一节课上作简单的陈述,使学生所学的内容不仅仅局限于课本,而且延续到日常的生活中去。
画龙点睛范文5
画龙点睛既是一个寓言又是一个成语,既有寓意也有词义。
寓言故事:南北朝梁武帝命令张僧瑶在金陵安乐寺壁上画四条龙,但他却没有给龙点眼睛,说如果点了,龙就要飞走。听到的人不相信,执意让他点上,张僧瑶刚点了两条,不一会就雷电大作,震破墙壁,两条龙乘云飞而去,只剩下没有点眼睛的两条。
成语意思:画龙之后再点上眼睛。比喻在关键地方简明扼要地点明要旨;使内容生动传神。也比喻在整体中突出重点。
(来源:文章屋网 )
画龙点睛范文6
霍尔顿出身于美国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是一个16岁的中学生,在知名中学学习,但他不求上进,不用功学习,而且吸烟、喝酒,满嘴脏话,终于在圣诞节前第四次被学校开除……他的所作所为无疑是一个“坏孩子”的表征,但是在他“坏”的背后作者却赋予了极丰富的社会与人生内涵。由简入繁,让我们通过小说使用的意象来解读和探究人物的心灵世界,塞林格主要使用了的三个鲜明的意象。
第一个意象是红色猎人帽。头戴红色猎人帽是霍尔顿外在的主要特征,这顶帽子被作者和主人公赋予了不同寻常的意义,它得来本与霍尔顿的一次错误有关,是一个记录着失败的纪念物,他却一直头不离帽,而且总是把长长的帽檐朝后戴着。使这顶帽子具有了一旗帜的特征,而且是一面彰显着反叛的旗帜。他为什么反叛?反叛什么?作为一个中学生,在学校这块所谓的“净土”。他看到的只是同学们一天到晚谈的都是女人、酒和性。老师和校长又无一例外全是势力眼,而老师和父母强迫他读书的目的,只是为了“出人头地,以便将来可以买辆混帐凯迪拉克”,他不愿“同流合污”,所以,不肯好好读书,最后被开除。当他离开学校。游历在纽约这个繁华之城时,他看到的社会更加“混帐”,旅馆里住着偷穿女人衣服的变态绅士,夜总会里全是些下流男女,影院里又遇到“假模假式”名校大学生。霍尔顿简直看不惯社会的一切,却又茫然不知所往。
对于一个处于青春期的少年来说,这种“坏”意味着什么?首先是叛逆,对成长的背叛,对社会的背叛。当他目睹了成长中的堕落和成人世界形形的表演后,他感到极度的厌恶与失望,于是,他的内心深处陷入了对成长的种种困惑、恐惧,他隐约感到人的社会化不可避免地要和人性的扭曲相缠绕,正如他的老师教育他的那样:“一个不成熟的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英雄地死去,一个成熟的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卑贱的活着”。在冬天的大街上倒戴着红色的猎人帽,虽然既可笑又不合时宜,而他理直气壮,这个形象是他对长大成人,对成人世界,对丑陋社会感到不满与愤闷的一种发泄方式。
第二个意象是公园里的鸭子。游荡在纽约城市中的霍尔顿曾三次询问和找寻中央公园浅水湖里鸭子们在冬天冰冻实以后的下落,第一次是他刚回到纽约见闻了诸多无聊与粗俗的行为之后,深夜里突然感到“那么孤独,那么沮丧”,于是,就与出租车司机谈起了这个问题:第二次是他在酒吧喝醉了酒,想找童年时的伙伴聊聊又找不到,感到“那么沮丧,那么寂寞”时想去看看那些鸭子在干什么?第三次是他在公园里寻找,费了非常大的劲才把浅水湖找到,但一只鸭子也没看到。童年时霍尔顿曾在中央公园里与鸭子们嬉戏。鸭子不仅是童年美好记忆的代表意象,也是他内心世界中纯真的象征。
霍尔顿不仅追寻自己渐逝的童年记忆,还对处于童年期的孩子们表现出了关注的热情。如同对鸭子的惦念,鸭子――孩子都是他心中欲寻欲留的纯真的代表。我们不难发现在霍尔顿眼中几乎每个成年人都是“混帐”的“假模假式”的伪君子,都令他厌烦甚至“呕吐”,惟有死去的小弟弟和刚刚10岁的小妹妹菲才能触动他心灵中最美好最温柔的感情之弦,这时的霍尔顿是真诚的正直的,也是丰富的细腻的。
可以说,对鸭子的牵挂就是霍尔顿对逝去的童年的追寻与怀恋,正表现了他内心深处对纯真的渴望与寻找,同时也透露出他成长中的恐惧与迷惘。
第三个意象是麦田。霍尔顿希望自己成为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麦田不止一次出现在他的思想意识中,他对妹妹说:“我老是在想象,有那么一群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我站在那混帐的悬崖边上,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还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这无疑是霍尔顿的假想,但在这里的麦田、孩子、悬崖这三个意象却构成了一种极富寓意的意境。麦田是大自然,在西方的文学传统中。作家们总喜欢把大自然与现实生活相对照,它是没有被文明社会的教化、道德、习俗所浸染的一块净土,它可以寄托理想、抚平创伤,感应美好心灵……可以说《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这块麦田正是这样的一块净土,它代表着没被污染的美好理想境界,孩子们是纯真的象征,而悬崖下则是社会化了的成人世界的深渊。霍尔顿不愿让孩子们象自己一样地尴尬无奈愤闷,希望他们能永远游戏于纯净自由的天地里,他深知在他逐渐走向成人世界时有些他渴望的东西离他越来越远,作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一个纯真的守望者,守望麦田,守望孩子。这是理想,虽然看起来有些“异想天开”,但很可贵,因为越是丑陋的世道越需要理想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