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端午节作文结尾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端午节作文结尾范文1
关于端午节的味道初中作文范文一我将日历轻轻翻动,刹时,目光停留在农历五月五日那一天,日期下三个文字散发着一股又一股诱人的芳香:端午节。这芳香袭入心房,百种味道缕缕交织,便是这无法言说的芳香——这端午的味道。端午的味道是粽子送来的清香。粒粒香软的糯米,两颗甜蜜的枣、两片碧绿的粽叶、再一根彩色丝线紧紧缠绕——一只香粽尽是端午之香。一口轻轻咬下去,温热的糯米仿佛入口即化似的,唇齿间尽是端午的味道。
端午的味道是春夏之间江水送来的空气中渗透的气息。这样的气息,除了一份水上的清新,更是端午赛龙舟的火热。江上,几艘龙头船齐头并过,争先恐后地前进。船上,大鼓擂,振奋人心的鼓声催促着人们手中的桨加快地划,疾速地划。江两边的观众的一声声呐喊,仿佛也在迅速回执着这初夏的空气,端午的味道透着火热的气息,好像使人提前进入盛夏季节。端午的味道是屈原的人格芬芳与诗句的韵味悠长。
多少年前,诗人屈原纵身一跃,汨罗江从此祭奠着这位高风亮节的诗人,后人前来瞻仰,寄托哀思,只留一句流传千古之诗: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不息江水,从此盛满这样的芬香,一路奔流!端午的味道是……百种思绪缕缕交织,便是这无法言说的芳香——这端午的味道。所以,在五日五日这一天,请用你的嗅觉、味觉和心灵去感受这,端午的味道!
关于端午节的味道初中作文范文二每年到了这时候——端午节,就会有很多的父母拎着新包的粽子来学校看望孩子。
我们还没有下课,这些父母就站在学校大门外等,直等到看见自己的孩子在熙熙攘攘的人群里露出来,他们才露出舒心的笑容。孩子是每一个父母心头上的一块肉,是他们的希望,也是他们的寄托、他们的一切。
这时候,我总是不禁想起妈妈,想起妈妈每年此时包的青青的粽子。
小时候,我和小伙伴一起在田野间玩耍,等到傍晚回家的时候,妈妈就会把煮了半天的香喷喷的粽子拿出来。我呢,就会狼吐虎咽地吃上两三个,当咬到那一个个蜜枣时,就会觉得全世界的香甜都汇集到了妈妈的粽子里。
长大一些后,我就会帮妈妈一起包粽子了。那一片片绿绿的粽叶,包上白白的江米,然后轻轻摁上一两个蜜枣,再包成一个个有棱有角的新米粽子,加上青绿色的或五彩的粽线,煞是好看,总是让我想到一个成语“秀色可餐”。刚开始的时候,我包得太松,江米常常跑出来;后来,越来越熟练,我包的粽子棱角也就更加分明了。包好后,妈妈就亲手把它们放进大锅里,添上刚从水井里提上来的清水,用带着新木味道的木柴煮上半天,粽子就可以出锅了。最后,就能看到满锅的新粽子在热锅里汩汩叫着等我了。
每年庙会前,妈妈会煮上一大锅粽子,端午节前还会再煮一大锅。这样,我就可以吃个够了,而每次我也都吃得不亦乐乎。每当这时,我看到妈妈在热气腾腾的粽香里也欣慰地笑了。原来,端午节里不只有粽子的香味,更有母爱的味道,一如端午节里,门口那些父母的爱。
此时,我的视线忽然模糊了。也许,那群人里,妈妈也在里面。
关于端午节的味道初中作文范文三端午节这一天有许多风俗活动,如早上取龙须水,插艾枝于门,上山采青,食粽球,制粽,赛龙舟活动。早晨取龙须水——因为传说五月五日是龙的生日,这一天龙抬头喷出的水能治病。
故此人们在这一天早上到外面坑沟、水沟、溪河取水,置于自家水缸里供全家人吃喝,祈求一年的平安。插艾于门——因为艾能僻邪,这一天插艾于门上能保平安。上山采青——因为这一天是龙抬头喷发龙须水于大地青草的时间,人们上山采一些草药,像天冬、麦冬、金银花、山葡萄等来家备用,都比往日来的有价值。另者上山采青自己多吸大自然清新空气也十分有意义。今天,奶奶家也包起了粽子。
端午节作文结尾范文2
一、农村小学生作文现状
农村小学生与城市小学生相比,语文素养有一定的差距,这在习作水平上就更为明显,虽然教师从选题一直到开头结尾,指导得有板有眼,但学生的习作仍是干巴巴的,让人沮丧。看着这些习作,仿佛面对着一潭死水,怎么也透视不到学生那朝气蓬勃的影子。再加之由于教材有城市化的倾向,所以,有人把这一差距归结为农村小学的作文条件比城市小学差所致,这显然是牵强而不准确的。农村小学在作文指导方面现实中存在那些差距呢?以下总结了几点。
1、注重作文,忽视育人
学生学作文的过程就是学做人的过程。但是,一直以来,“人”、“文”错位的现象广泛存在于小学作文教学机制的各要素中。由于教育评估的“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即对人文素质忽视,眼睛盯的是分数;导致作文教学广泛存在着“一头重,一头轻”的现象,即重视教学生作文,忽视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及行为品质的培养。
2、注重范文,忽视生活
在写作指导中,很多教师对范文奉若神灵,一个题目给学生,简单提示几句,下面的工作就只是读几篇范文。教师只读不写,只讲不作,导致学生思路狭隘,落入范文模式,写起文章来不是绕范文转圈圈,就是空洞无话,毫无灵性。这种与世隔绝的封闭式作文训练,导致小学生作文无话可说,假话连篇,东拼西凑。原本想象丰富,思维活跃的童心,由于缺乏了生活之水的灌溉,缺乏了感受与体验,造成学生对生活中很多写作素材都不熟悉,写出来的东西往往苍白无力,毫无生趣可言。
3、注重形式,忽视讲评
作文讲评是对学生写作实践全面检查分析的总结,对学生写作具有重要意义。它既是师生思想认识上的交流,更是情感上的交流,是学生渴求和期待的一次重要信息反馈时机。但是目前,很多教师只注重作文的批改形式,而对作文后的讲评不够重视,常常批改完作文,写几句不痛不痒的评语,就把本子发给学生完事,现行农村小学作文教学中,讲评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处于薄弱环节。
4、注重应试,忽视交流
在推行新课改的今天,部分教师仍“穿新鞋,走老路”,为了谋求考试中的好成绩,自然把作文教学当作“奉命”而作,“迎合”而作,仿作、套作成风,而忽视了与学生情感的沟通。教师没有把作文看成是师生交流思想、沟通情感的载体,没有倾听学生真情实感的诚意和愿望。学生有话不想对老师讲。能看到学生作文的恰恰是学生最不愿向之敞开心扉的,于是,以假话、空话、套话来搪塞老师就不可避免了。教师不重视学情调查,作文教学目中无人,命题不合孩子的心里,文章与人品之间隔着一道屏障,自然难以调动他们的生活积累,激发他们的情感,触动他们的心灵,诱发他们表达的欲望。
二、农村小学作文指导思路
1、体验自然风光,谈家乡之秀
小学生的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占据丰富的表象是作文的前提,作文的兴趣在具体形象面前、具体的情境之中也更易激发。农村的小学生,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如画的大自然就是他们的摇篮。让同学们拥抱大自然:看绿树红花,听百虫啾啾,吸新鲜空气,享拂面清风;春之绿、冬之雪,夏之泳,秋之游。同学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尽情玩耍,让学生深深地体验到大自然之美!
2、体验先辈精神,叙崇敬之意
先辈们的事迹与艰苦奋斗,不屈不挠精神是我们语文教育的一笔宝贵的资源。从到越南反击战,他们展示出一幅幅昂扬奋发、坚贞不屈的精神画卷。这些既是作文的好素材,也是德育的好教材。教师可以让学生去采访了解烈士事迹的老人,拜访目睹英雄事迹的前辈;参观烈士陵园;查阅资料等活动,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种种感人的精神,崇敬之情油然而生,继而产生了强烈的倾吐欲。此时,进行习作练习,学生语言慷慨激昂,字里行间充满了感情,多数同学还联系自己做了真诚的反思,这与以前空洞的口号式习作截然两样!——习作的过程再次升华了同学们的感情,净化了同学的心灵。
3、体验家乡富饶,倾自豪之情
对于一般动植物的认识,城市里的小学生大多数是通过图片资料获得相关的知识,缺乏感性的认识,而习作干瘪,更无真情实感了。这方面农村的小学生却恰恰相反:生活在农村里的小学生可以闻到稻花的幽幽清香,摘到雪白的棉花,可以看到蚕豆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可以目睹蚕儿入眠、蜕皮、吐丝结茧,也可以捉到活蹦乱跳的鱼儿。临海的我们还可以去跳“海上迪斯科”,品尝文蛤之类鲜美无比的海鲜。使同学们深深觉得:生在鱼米之乡的幸福,长在沿海地区的优越,从而激发了为家乡自豪的情感,让学生满怀着为家乡的富饶而自豪的激情去写作文,这样,作文就水到渠成地言之有物,言之有情了。
4、体验乡情亲情,赞民风之纯
城市里因种种因素,还较多地存在着“对门老死不相往来”现象,但农村却广为流传着:“远亲不如近邻”这句话——农村人特别重视邻里之间、乡亲之间的感情联系,其间蕴含着纯朴的民风。和睦相处之情,尊老爱幼之德,勤俭节约之风等等,这些方面生动的事例层出不穷,活生生地就发生在同学们的身边。农村那一年一度的春节、一家团圆的中秋节、飘着粽子香的端午节……男婚女嫁,移风易俗等等,无不带给同学们许多欢乐。这些都是同学们喜闻乐道的,抓住节日的契机,或借助一定的情境,让学生体验到其中浓浓的乡情亲情和劳动人民的朴实情怀,而不由自主地赞之于笔端。
5、体验农活艰辛,说劳动之美
端午节作文结尾范文3
《边城》像清风一般吹拂着都市人那颗不安分的心。简单决不意味平淡,相反,简单的文字、简单的情节,蕴藏的正是强烈的情感。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边城读后感作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喔!
边城读后感作文1边城,无所谓边,也无所谓城。与其说它是一部鸿篇巨作,不如说它是悲惨时代中,一个怀有思想的人心中的美好桃源;与其说它是湘西生活的写照,不如说它是人性的质朴之玉,未经雕琢,也未经描画。
牧歌的情调是必然要说的,因为它太能动人的心思。牧童黄牛梧桐村,草青叶绿无尽天,云雨烟高不知处,正逢遥歌踏寒来。乡土的气息是必然要说的,因为相对于大都市的灯红酒绿,它太易感人了。淙淙的溪水不必说了,孤舟一叶也不必描了,茅椽漏檐更不用去斟酌了,单枝头鸟,单拾柴夫,单小蓬童足以让你留恋往返。
若将边城之人比为一子,此子必有“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之神韵。人合天姿,则铸以金屋藏之。这座人性的金屋,藏有质朴的人性之美,遥隔于乱世风尘,远离于肮脏之地,无卑微低下之灵魂,无贪婪无穷之利欲,无弦瑟红友之乐,无灯红酒绿之燥。生活是一箫,是一笛,像一个浪荡于江湖,不闻于世俗,遐避于山水的隐士,为当世之陶潜花源,为魏晋之竹林再现,陶然乐之矣!
山美孕育人灵,人灵方有佳事。夜深三年六月,弥漫歌喉未哑。这是一场梁祝的翻版,比之于都市人的肤浅,世俗人的势利,更显纯真纯美。这是一场悲剧?还是一场喜剧?天公不作美,这是闲聊的常话;生死在天,这是难言的悲楚。纯善、纯清葬送了美,纯真、纯心买别了情。再讲那“物极必反”的大道理也无济于事,也是对美的一种玷污。虽然人影皆去,留下的是凄凉,但凄凉属于凄美;凄美,也是一种美。
渡船晚不休,待月还归人。山重无灯火,江暗旧青滩。无语拭干泪,春雨带秋风。阑角人憔悴,千帆不叙归。
这等待又何尝不是一种美,翠翠的心中也必怀有江南的古韵,等着那跶跶的马蹄经过,必思,那马上之人,是归人,而非过客。
边城读后感作文2清莹的河水摆动着,弯曲了光线,斜射在水底的碎石上,微风拂过,带来细碎的草叶及竹雀草虫婉转的歌声。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一户人家,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狗。
简单的人,简单的故事,简单的情感。它没有大悲大喜,没有惊心动魄,没有撕心裂肺。它就那样静静地诉说着,那样真实,那样细腻,它就象一眼清泉,轻柔地将人包围,慢慢地将人感化。
沈从文笔下的湘西是个朦胧的天堂。这里有秀丽的山水,醇朴的乡民,热情的乡风,对于已习惯了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灯红酒绿的人来说,这里不就是心灵的栖息地吗?作者从一个在自然中长大的纯真女孩的角度向我们细细诉说着景与情。
十五六风的女孩的心思最为敏感与缜密。尤其是这样一个纯真的女孩,在美丽的环境与淳朴的民风中,心也就更加柔软了。那个美丽的端午节的夜晚,那个美丽的少年曾触动了她柔软的心,谁知命运弄人,大老与二老却同欢喜了翠翠。他们身为优秀的青年,继承着茶峒地方的优秀品质,彼此鼓励谦让,公平竞争。天保走了车路,便要傩送走马路。傩送唱了一夜的歌,唱软了翠翠的心,也唱黯了天保的心。天保为成全弟弟而决心出走。不想茨滩的水残酷无情,吞噬了天保,只留下傩送呆呆在岸边遥望,对老船夫带了误会的傩送最终跟随了哥哥的脚步。在一场大暴雨中,人走了,塔塌了,只留翠翠在河边守望。
仿佛是冥冥中有命运刻意安排,翠翠终究走上了母亲的道路,这种无奈、悲伤、遗憾,就像是一层薄雾给最原始,最纯正的美披上了忧伤的色彩。
边城读后感作文3不能不佩服沈先生的文笔,薄薄的一本小书,那样云淡风轻的描写,就生动地重现了茶峒别具特色的人情风味、乡土世故。还有翠翠,这个山泉一样清澈的女孩,她的爱情亦在字里行间不动声色地铺展开来了。遍览全书,可曾有一处明明白白地写出“爱情”两字呢?但凡是用心读过的人就一定能体会出一个情笃初开的女孩对爱情的向往与执着。
要怎样的一份情感,才值得用一生去等待呢?看书的人也许不明白,但写书的人一定明白,书中的人物一定明白。
翠翠不过是十四五岁的年纪吧,刚刚开始憧憬“爱情”这种神秘的情感。她所想要的,不是富贵的家业,不是显赫的地位,她所期盼的,不过是自己喜欢的人能为自己唱三年零六个月的情歌,而自己就能在歌声的伴随下,在美丽的梦境里遨游。
这本书把一个沉浸在对爱情的美好幻想中的女孩的形象勾勒出来了。我们的眼前也许没有这个女孩的相貌特征,但有一点是无庸置疑的:她一定有一双清澈透明的眸子,一定有一颗晶莹剔透的心。都市里有太多纷扰复杂的情感了,就像河水,再好的水质也免不了搀杂泥沙和石块。而在《边城》里,一切都是简简单单的。爱,或者不爱,一句话就可以说明白。
《边城》像清风一般吹拂着都市人那颗不安分的心。简单决不意味平淡,相反,简单的文字、简单的情节,蕴藏的正是强烈的情感。
《边城》里的文字正如茶峒小镇的民风,淳朴、单纯、明了。在平凡中看出伟大,在琐碎中透露深刻。这就是《边城》。
边城读后感作文4读了《边城》,不知是喜还是悲。故事似乎还要延续下去,但若加个结尾,又似乎是狗尾续貂,毫无意义。
人生在沈从文先生的笔下俨然成了悲剧,这大概是带了时代性和地域性的。翠翠一出生便是悲剧,她是畸形恋情的产物。不久,翠翠的父母便相继死去,这成了翠翠人生悲剧的基础。悲剧之所以成为悲剧,不是悲剧的产生,而是悲剧的永恒。翠翠平安地度过了人生开端的十几年,然而一连串的人和事触动了翠翠敏感的心,一个情窦初开的小姑娘的心。一个简单而又复杂的三角恋结成一个结捆住了翠翠。但这个结实际上又拉住了翠翠,前面就是悬崖,让她在甜蜜和矛盾中享受人生最大的快乐。不久,这个三角形的一条边折断了,翠翠的命运已无法稳定。她像坠入深渊,天保遇险丧命,外祖父的离世,傩送的出走,点动成线,悲剧似乎具有了延续性。沈从文先生也许心里也不好受,给了故事一个幻想。虽然是这样,悲剧的惯性仍然冲击着我的心,使我不得不猜想着傩送再也没有回来。然而看惯喜剧的我又不忍而想着有情人终成眷属。这样让人同时产生两种情感,这大概就是《边城》的魅力。
我喜欢《边城》,但我更喜欢书中的边陲小城。人若是能在一个淳朴的世界里生活,何尝不是一件乐事。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也飞速发展,边陲小城无法容纳那样淳朴的民风,再也无法成为边城了。我无法再接受一个只在空间上是边陲小城的地方,只能躲进象牙塔里,躲进《边城》,享受人生难得的安静。可是为了生存,我又无法逃避现实中的世界,我只想认同在某一空间某一时间,有一个边城,能容纳人的多余情感。只有在书中,只有在心中。
读了《边城》,让我放弃一切复杂的人际关系、一切繁杂的考虑推理,享受那份独特的淳朴。
边城读后感作文5今年冬天的太阳暖洋洋的,它伸出漫暖的大手,摩挲得人浑身舒坦。刚吃完中午饭的我,便坐在椅子上,看起了《边城》。
这部小说是沈从文先生写的,初读之下,会觉得语言很平淡,情节甚至算得上是平凡的,但细读之下,又会被小镇的悠闲适意,爷爷的朴讷,翠翠的可爱以及字里行间的自然、优美、诗意所吸引。读着读着,似乎自己也融入了这个很多年前的故事中。
小说开头向我们展现了在青山绿水间有一个淳朴的白发老船夫,一个穿着碎花布衣的天真少女和一条忠心的黄狗,没有喧嚣,没有张扬,生活简单而宁静,在我们看来或许有些枯燥乏味,但对于一直生活在青山绿水间的他们仍然把这日子过得滋味十足。
本该一直这么悠然度日,但却在一个热闹的端午节,翠翠走上了爱情这条“路”……
那次盛会上翠翠与相貌英俊的青年水手傩送不期而遇,傩送在翠翠的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更巧的是,傩送的兄长也喜欢上了翠翠。兄弟俩没有按照当地风俗以决斗论胜负,而是采用公平而浪漫的唱山歌的方式表达感情,让翠翠从中选择。傩送是唱歌的一把好手,天保自知比不过弟弟,心灰意冷,断然驾船远行去做生意,但不幸溺死于湍急的涡流之中。由于天保之死,傩送十分责怪自己,很内疚,便自己下桃源去了。
而悲剧还未停止……
端午节作文结尾范文4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教学既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又要进行文化思想的熏陶和道德情感的培养。目前,学生的实际现状与课程标准的要求有很大差距,学生的各方面能力、综合素养急待提高。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能力呢?经过多年的实践摸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结合生活体验,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基本能力
我们教学的课文基本来自作者的生活体验和心灵感悟,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如果采取将课文还原生活,将教学活动置于逼真的社会背景之中,就能激发学生听、说、读、写的强烈愿望,就能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的生活。
(一)通过生活的反差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实践表明:学生除了对新奇的、没见过的事物比较感兴趣外,还对和他们的生活体验有反差的东西也特别感兴趣。以教学《风筝》一课为例。按照学生的生活体验,他们都知道放风筝是一件令人心情愉快的事,但我却引导学生抓住课文情节的冲突,提出:“我”看见“晴朗的天空中”、“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时,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这个问题与学生的生活经历产生了强烈的反差,使他们产生了好奇心,强烈的求知欲望驱使他们认真阅读课文。通过思考讨论后,才知道原来那是作者关于风筝的一段往事的回忆所激起的心中波澜,是他反省过去对小兄弟的“精神虐杀”的情绪体现,沉痛、悔恨、自责、内疚织成的悲哀的网蒙罩着心头,才形成了这种反差。全班同学围绕这个问题读读、想想、议议,我适时引导学生把握文中的积极意义:这种回忆的悲哀更加重了现实的严冬的肃杀,但作者却没有畏缩地“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而是积悲成愤,愤然前行。文章的结尾也分明显出积极、昂扬的激情。借此让学生懂得面对挫折、陷入困境时应该不气馁,从自我反省中去探求新的出路。
(二)用生活的体验来培养学生的情感
在教学中,如果积极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寻找与文中的生活相似体验,使学生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就能更好地进行教学实践活动,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教学《背影》为例。当“我”看见父亲“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时,“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作者的这一“感动”,很多同学都体验过。我就调动学生已有的情感生活,通过学生的体验进行教学。先让学生了解“感动”是什么意思?再要求学生找出作者感动的情绪表现在哪里?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很快发现作者由于“感动”,而流下了泪,并且后来再看到、想到这一“背影”,仍是禁不住流下眼泪。此时,我因势利导,让学生根据课文展开想象,把父母对自己的关爱让自己感动的生活体验感受出来。结果,读课文时学生个个投入并朗读得声情并茂。
(三)透过社会生活的折射来陶冶学生的情操
生活是个大课堂,它的教育效果和教育意义远远大于我们的课堂教育。以教学《挖荠菜》为例。当完成这篇课文的教学时,我布置了这样的作业:这篇文章有许多值得我们深思的地方,如果是你的长辈要求你跟他(她)一起去挖荠菜、吃荠菜,你会怎样做,怎样想?学生作业交上来后,我惊喜万分地发现:我的学生正在长大。有的学生对长辈的这种做法抒发感想――应该体谅、尊重长辈,消除“代沟”;有的学生发表看法:对照新旧社会,发现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应该更加珍惜;而有的学生则感受到祖国越来越富强,应该更加努力来报效祖国等等。这样的教学,由于结合了学生的生活实际,所以不仅丰富了教材而且发展了教材,更使学生的情操得到了熏陶。
二、开设第二课堂,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综合能力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只要不断挖掘教材里面的生活因素,让课堂贴近生活,同时全面开设教学第二课堂,就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率成倍提高,就能让学生语文综合素养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一)开设专门“阅读课”,开阔学生视野
我把每周五的两节语文课设为专门的“阅读课”。阅读课上保证人手一本自己喜欢读的书,阅读课上要求同学们手不离笔,随时记录自己喜欢的语句,随时勾画疑难问题并及时向同学、老师请教。对学生的“积累本”进行定期检查,定期展览。通过开设“阅读课”,学生的语文素养有了明显的提高。首先通过阅读课开阔学生的视野,学生学到了书本上没有的东西,学生阅读的范围广了,涉猎的内容多了,古今中外,天文地理,包罗万象。让他们的视野开阔了,知识丰富了。其次通过阅读课丰富学生的语文积累,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通过大量的阅读,学生积累了丰富的词汇,优美的语句,作文水平有了明显提高。第三通过阅读课陶冶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操,使学生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而且增加学生交流沟通的机会,和增强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
(二)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增强主人翁责任感
如何增强学生的主人翁责任感和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在教学中我根据本班学生实际情况和当地实际情况结合教材上的“综合学习”内容确定不同语文实践活动内容,活动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让活动不流于形式,真正达到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陶冶学生思想道德情操的目的。
(三)参加各种节日或纪念活动,提高学生语文应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