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学生表扬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学生表扬信范文1
您好!
您的孩子______同学,在举行的初三上学期期中考试中发挥出色,表现出了良好的知识水平和自身素质,特发此信,予以表扬。请您借此进一步增强孩子的信心,从习惯、积极性、竞争意识方面多多引导,争取更大的提高。
成绩的取得是孩子自身努力、任课教师辛勤工作和家长的督促、配合的结果。成绩来之不易,更要好好珍惜与发扬,任何思想上的松懈都有可能导致学习效果下降,因此,请您与孩子共同分析学习上的得与失,克服孩子的骄傲、浮躁情绪,力争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家校共育,才能百战百胜。
同时,也非常感谢家长朋友长期以来对班级的支持、配合与理解,请您继续关注班级发展,关注孩子成长。我们全体协作组老师也会以更加积极的工作态度,争取班级更大的发展。
学生表扬信范文2
您好!首先我为贵校能培养出优良品德的孩子而致敬!
事情是这样的:本人于xx年12月12日丢失钱包(钱包内有现金660元,卡3张,暖气费收据一张),因为雪下的很大,钱包被雪覆盖,第二天贵校3年级7班xx同学在雪地里捡到了钱包,并交给物业,物业根据暖气费收据联系到我,他并没有留下姓名,后来他家长找到我确 认我收到了钱包,我才知道他是贵校的学生。
本人的感激之情无法言表。xx同学这种拾金不昧的精神值得全体同学学习,她的行动充分体现了贵校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精神风貌。所以希望贵校能在公开场合给予表扬,以示鼓励。让更多的孩子能从中学习,继往开来,发扬优良传统的良好品德!
再次为贵校能培养出优良品德的孩子而致敬!
此致
学生表扬信范文3
关键词:新课标 初中数学 数学思维
数学学了应用于具体计算之外,更是对学生良好思维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忽略了数学思维的培养,教学效率不高,因此,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应改变观念,加强对数学思维的重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顺利实现教学目标。
一、注重激发学生兴趣
在数学教学中,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而素质教育要求面向所有学生,不能放弃后进生,让数学成为每个学生的工具。鉴于一些学生的数学基础较差,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与学习习惯,因此教师必须以“赏识”、“鼓励”为主,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信心,认识到每个学生的差异,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
例如,在“立体图形”教学中,我曾经安排了这样一个小活动:让学生利用6根火柴,拼成四个大小一样的三角形,问同学们:“能做到吗?”这时一个后进生在下面说“能”,我就把这个机会给了他,他说:“可以将这个图形拼成三棱锥。”我马上点头回应,肯定了他的回答,并继续引导他说出原因。由于之前已经讲过三棱锥有6条棱,因此回答这个题目并不难,6根火柴棍就相当于6条棱。通过这一小小的互动,这名学生提高了信心与积极性,其他学生的热情也被调动起来了,踊跃回答问题、积极思考。以初中生的心理特点来看,他们普遍希望得到老师的赏识、同学的认可,因此教师要在课堂中发挥“赏识”的重要性,让每一个学生都加入到课堂中,在思考中有所进步。
二、挖掘学生的内在思维潜力
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可促进数学思维的全面发展。前文已经提到过,兴趣是学生发展的基础,也是学生求知欲望的动力,因此,教师应精心设计每节课程,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尤其注重课堂引入,激发学生的思维潜力与求知欲望,同时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体会数学的乐趣。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利用已经掌握的数学知识与数学方法解答周围的实际问题。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扩大了知识面,同时提高了学生兴趣,满怀信心地加入到数学学习中。针对数学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教师应学会分段分类,提炼难点,让学生深入思考。
例如,有关解方程应用题一直是初中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很多学生没能掌握应用代数方法分析问题的思路,还停留在小学数学的解答方法,认识不到等量关系,就不能列出正确方程。针对这一特点,教师在讲解列代数式的相关知识时,应有意识地为列方程解答奠定基础,引导学生在复杂的数量关系中找出已知和未知的内在关联。可以通过画草图的方式,再加上例题讲解与习题练习,让学生逐渐提高找等量关系、列方程的能力。通过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即使不同题目,也可以应用不同思路列出方程,做到举一反三。这样,大多数学生都可掌握列方程的思路与方法,即使遇到难题也可积极解决。教师应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避免受到经验思维的阻碍,提高探索精神。
三、引导发散性思维
发散性思维主要是指利用新方法、新思路、新角度解决熟悉的事物,并在相同或者类似中锻炼不同思维。教师应该根据初中生掌握的基本知识与心理需要,利用初中生的好奇心与探索心,对书本知识进行深入研究,培养发散点,提高发散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导向”作用,精心设置问题,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提高数学兴趣,给学生创造更多思维空间,挖掘思维过程,让学生逐渐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从中获得智力发展。在数学学习中,除了要求学生思维活跃之外,对教师思维的开放性也提出了要求,教师应深入挖掘教材,引导学生的思维发展。
例如,在学习“添加梯形辅助线”时,应以思维发散为出发点,开展专题讨论,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梯形的六种辅助线添加方法,让学生通过自主归纳总结,掌握数学知识、习题的解决办法,形成多角度、全方位的思维模式。
四、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以现有的教学内容为出发点,积极引入现代生产、生活实例,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营造良好的情境;通过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增大知识面,让教学内容充满生命力与影响力,提高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树立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如,在学习“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时,我给学生提出了一道公开方式题目:“在长60米、宽40米的矩形平地中建设花坛,要求花坛面积为整个平地的1/2,给出设计图纸,并依据图形列出方程求解。”这种开放式题目的答案是多种多样的,学生应改变传统“唯一答案”的束缚,满足不同的思维水平,适合各种层次学生的发展需要,极大地调动创新思维能力,提升创新水平。 有些同学利用“矩形轴对称”的特点设计,有些同学利用三角形和矩形等高、等底的关系设计;有些设计菱形花坛,有些设计矩形花坛,有些设计圆形花坛……每个学生都可以自己的实际情况、能力水平为出发点,发表不同的见解与解题思路。
在激烈的课堂环境中,学生提高了学习兴趣,增强了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应在教学中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动脑、主动思考,提高学习数学的信心与动力,培养创新精神。教师只有将数学融入具体生活中,才能让学生看到实际生活的变化,并随着变化不断创新思维,在实践中找到适合自己发展与进步的途径。
五、营造良好的课堂情境
课堂情境主要指为了实现数学目标而设置的学习活动环境及学习背景,良好的课堂情境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应用“情境教学法”,有意识地引入或者创设生动、具体、形象的场景,让学生产生直观体验,以更好地体会教材,寻找适应的发展办法。
例如,在“图形变换的对称、平移”等教学中,教师可选好平移的方向,确定每次移动的距离,并得出各种精美的图案,让学生体会数学的美感。另外,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将图案应用到生活空间或美术创作等设计中,产生创造美的欲望,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形成长久学习的观念。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对数学的理解实现从量到质的飞跃,认真观察,自主思考,独立开动脑筋,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并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提高思维灵活性与便捷性。
六、注重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的培养是初中生数学思维的组成部分,也是进行思维训练的重要载体。通过从正向思维转为逆向思维,可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实际上,逆向思维是发散思维的拓展,也是一种创新性的求异思维。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可主要从以下两方面提高学生逆向思维的培养:
1.加强反方向思维的训练
由于数学学科的特殊性,其定义、基本概念等具有双向性。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形成了定性思维,因此不利于掌握“逆向公式法则”。以概念教学为例,除了让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内涵及其应用之外,还应引导学生反向思考,深刻理解概念,并不断拓展。
例如,在“同类二次根式”的教学中,同类二次根式的概念为:化简之后,被开方数相同的若干个二次根式。将这一概念反过来思考,如果两个根式为同类二次根式,那么它们化简之后,被开方数必然相同。
再如,如果是同类二次根式,求“a”的值,在“a3+5a+a=2a+5”,就可获得a的数值。另外,在平面几何的定理、概念教学中,也可渗入逆向思维,强调知识点的可逆性、相互性,对提高学生的推理判断能力、思维创新能力十分重要。
2.逆定理教学
在数学中,每一个定理都有逆命题,但是逆命题不一定都成立,只有经过验证,才能成为逆定理。而形成逆定理的主要途径就是逆命题。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挖掘逆命题,证明其存在与否。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与知识水平,同时也培养了逆向思维,提高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与求知欲望。
在平面几何教学中,很多判断和性质都存在逆定理,例如判断平行线的性质、判断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性质、判断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等等。注意总结这些逆命题中结论和条件的关系,能加深对定理的理解与运用,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思维能力,将数学思维在实际中应用。
七、积极开展课外实践
实际上,数学教学不应局限于课堂之内。由于数学来自客观的世界,因此学生掌握的知识技能最终应用于实践中,才能真正提高其数学兴趣,发挥数学思维,提高综合素质。
例如在学习“相似形”时,教师就可组织开展课外活动。例如利用“比例线段”测量操场中树木、旗杆的高度;再如利用全等三角形测量两棵树之间的距离。这些实践活动看似简单,但是学生兴趣非常高,且简单易懂,能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巩固学习的数学知识,激发数学思维。
由此可见,培养数学思维是新课标的根本要求,对初中生的数学学习及创新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教师应认识到数学思维的重要性,改变教学观念,积极应用新思路、新方法,将数学思维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数学教学过程中,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奠定基础,提高实际运用能力,满足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陈爱利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1(15)。
[2]唐淑红 初中数学课堂“说数学”教学活动实践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学科教学(数学),2010。
[3]柏娟 合作交流碰撞数学思维火花——初中数学课堂合作教学初探[J].新课程(中学版),2010(9)。
[4]王晓隽 让体验式学习成为初中数学课堂主旋律[J].新校园(理论版),2010(12)。
[5]徐利英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如何展示语言魅力[J].成才之路,2007(36)。
[6]阿姆 “数形结合”与初中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J].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4)。
学生表扬信范文4
关键词:教师素养 兴趣培养 音乐素养
新的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教学必须以声传情、以情育人,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为学生提供多角度、多渠道的情感体验,使学生获得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和审美情趣,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必须把握各个年级段对学生音乐素养培养的基本要求,领会教材安排意图,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
一、培养小学生音乐素养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1.音乐教师首先应具备深厚的音乐知识素质。音乐知识实际就是音乐理论的掌握,理论是指导实践的基础。音乐学科不同于语文、数学等学科,它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一个精通语文、数学教学的教师不一定精通音乐。教学中,音乐教师首先要具备扎实的乐理知识,教学中把自己掌握的这些知识传授给学生,否则,长此下去,学生也就失去了学习兴趣。
2.音乐教师还要具备过硬的音乐技能素质。音乐教师的音乐技能主要分为三个方面:即声乐、演奏和指挥。声乐就是要求音乐教师要懂得怎样唱歌,不要求教师有多甜美的嗓音,最起码要能利用方法来唱歌,而且句句在调,这样学生才不至于唱歌像说话,张嘴就跑调。演奏技能是音乐教师必须具备的本领,音乐课上能利用乐器如钢琴、手风琴等为学生伴奏,虽比不上演奏家但能让学生调动起学习兴趣。
3.音乐教师要具备驾驭课堂的能力。这种能力对音乐教师来说比其他课程更加重要。相对来讲,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远比学习语文、数学等课程的兴趣要大。因而,课堂上学生的情绪往往不好控制。出现这种状况,教师不能简单地迁怒于学生,而是要因势利导,变“废”为“宝”,充分体现音乐教师应有的教学能力。
二、善于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在浓厚的兴趣中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
1.根据音乐教学内容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如在《小蜜蜂》一课中,我根据情境教学的原理,把教室布置成一个充满色彩的自然画面:大屏幕上是一片浩渺无垠的花的世界,有各种各样同学们熟知和未知的花朵,四周的墙壁上挂满了许多小草和小树,天花板上则用荧光粉画上了一条美丽的天空,当学生走进漆黑的教室,我打开灯的瞬间,漂亮曼妙的自然景象首先出现在大家面前,引起同学们的无限遐想和极大兴趣。借助这种被点燃的兴趣,让同学们打开课本,朗读《小蜜蜂》这首歌的歌词,配上我美妙的钢琴伴奏,同学们学习音乐的兴趣更加高涨,学习效果极佳。
2.注重采用灵活新颖的教学方法,愉悦学生的身心。教师教学方法的应用直接决定着兴趣的高低。所以在学生学习音乐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采用各种教学方法,尽量给学生以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和最大的能动空间,并抓住学生渴望学习的好时机,对学生进行适当的点拨和引导,使学生在强烈的心理状态下,体验情感、参与学习,激发互动,这样能收到较满意的教学效果。
3.灵活运用教材,让教学内容充满童趣。小学生的特点就是活泼灵动,对新鲜的事情有着浓厚的好奇心。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要充分抓住儿童的心理特点,采用多种方式、多种渠道进行音乐教学,可以是多媒体,可以是情景剧,也可以是打击乐伴奏等等。
4.教学方式以游戏为主,让学生在“玩”中学。如在教学《小树快长高》时,我先给学生欣赏一首《好大一棵树》,因为熟悉这首歌,学生兴趣盎然,还摇头晃脑地跟唱,然后我根据歌词表达的意思,把学生分成几组,以游戏的方式展示歌曲内容。又如在教学《郊游》这首歌时,我首先问学生:喜欢旅游吗?你喜欢去哪儿旅游?喜不喜欢到大自然中去玩?然后让学生准备到野外旅游的道具,我用钢琴弹奏着《郊游》,学生模拟野外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音乐素养进一步得到提高。
5.教师要及时加以示范,而且示范要生动形象。教师的示范可以是完整示范、重点示范、难点示范。尤其是涉及一些舞蹈之类的课程,音乐教师示范是必不可少的,但一定要示范到位、标准,要起到表率的作用。好的示范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兴趣等方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学生表扬信范文5
一、明确学习数学目的
学生在初中,能意识到学习数学的实用价值,就会产生求知欲,教师在教学中,向学生介绍数学在其他学科及生产、生活中广泛应用的实例,感到无处不用数学,同时学习数学对于提高自己思维培养逻辑推理及想像力都有一定作用。因为通过学习数学慨念,掌握计算公式,进行推理论证,解答实际问题,寻找规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明确数学学习在社会、科学发展中作用。
二、改进课堂教学方法
(1)教师根据学生自身特点和教学内容,运用生动形象语言,通过讲古今中外数学史、学生有好奇心、求知欲,使数学课堂不再枯燥无味。例如,通过古人研究《勾股定理》、黄金分割,激励学生追求真理,从数学家的成功与失败中得到启发,进而产生学习数学热情。
(2)课堂教学中。教师创设良好的问题情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当感性输入的信息与人现有认知结构之间具有中等程度不符合时,人的兴趣最大,例如讲全等三角形时,提出:在地上能否测量池塘的宽度,讲三角函数时不上铁塔,能否测量铁塔高度,使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产生浓厚兴趣。
(3)教师在教学中运用教具。能向学生直观传授知识。例如,教师用圆规怎样画―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怎样画―个角的角平分线,通过有关教具也培养了学习兴趣,使学习气氛活跃
(4)在教学中。鼓励学生竞争。例如在讲相似三角形有关知识计算某条线段长,通过一题多变及一题多解调动了大多数学生学习数学积极性,使枯燥的数学内容因学生间的相互竞争。利用学生好胜的心理使学生参与挑战新知识。从而极大地培养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5)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快乐。学习成功是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在兴趣推动下,进一步取得学习成功,当然,教学要因人而异,循序渐进,在学生取得成功同时,老师应鼓励表扬,充分肯定学生在应用所学知识所取得的成绩。对后进生也找出相应的闪光点。例如公式的记忆,简单问题的解决等等。当然,老师在备课时,精选案例,为他们创造一些获得学习成功的机会,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遇到困难,教师加以点拨,成功解决了问题,最终使学生树立“学数学能使人更聪明”,进一步培养和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兴趣。
三、变换教学形式
(1)利用多媒体教学,它形象直观生动。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例如在讲空间图形时,把棱锥、正方体等问题再现,将三视图讲得易懂,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同时空间想像力有了提高。又如在讲二次函数时,将古代隋朝赵州桥直观展示出来,建立直角坐标系,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这方面的教学对学生培养学习数学兴趣起到较好效果,学生形象直观的视觉给学习数学留下深刻的印象。
(2)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通过讲数学专题讲座,开展课外实践活动,例如测量计算农田面积、土方等来扩大学生视野,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生活中去,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到生活中去,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课堂教学中做到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对基础差的学生练习一些简单题,通过个别辅导,克服学习上的困难,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对成绩较好的学生,布置灵活性较强题目,同时做到及时反馈信息,以便在课堂上使学生保持较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重视师生感情培养
学生表扬信范文6
关键词: 高中物理教学 科学素养 培养策略
一、对科学素养的理解
科学素养是由文化素养引申而来的,译自英文scientific literacy,最早是由美国学者赫德(P.D.Hurd)在1958年提出的,表示个人所具备的对科学的基本理解。素养和素质含义接近,但素养与素质相比更强调后天修习涵养的作用,即学习提高的重要性。关于科学素养,人们基于各自的理解,从不同角度对其内涵进行了各种各样的阐述,然而,迄今为止,学者们对科学素养的理解仍然是不统一的。
从本质上说,科学素养是指在先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经过后天的教育和实践而不断发展起来的,认识自然和应用自然规律解决日常生活和社会发展中实际问题的内在素质结构。
科学素养国外研究:国际上普遍将科学素养概括为三个组成部分,即对于科学知识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对科学的研究过程和方法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对于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影响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目前各国在测度本国公众科学素养时普遍采用这个标准。
具备基本科学素养:只有在上述三个方面都达到要求者才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众。
科学素养国内研究:2000年8月,我国新世纪科学课程改革专家组对科学素养的内涵进行了广泛讨论,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并且借鉴国际科学教育界关于科学素养的探索成果,提出科学素养架构应该包括如下三个基本维度: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探究过程、方法与能力;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这就是我国科学教育界所构建的“科学素养”三维度概念模型。因此,从科学素养的构成侧面来看,它是科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科学过程、方法与能力,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三方面基本素质的有机统一。其中,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素质、科学过程、方法与能力素质属于科学素养整体结构中的智力因素,而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素质则属于科学素养整体结构中的非智力素质。
二、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策略
通过相关的调查研究发现:当代高中生整体上比较关注身边的世界,但对于新技术的发展比较淡漠。这无不令人担忧,没有对新科技的憧憬,我们能培养出科技后备队伍吗?目前,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传统科学教育的弊端在一定范围内阻碍了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重知识、轻能力,过于重视难题、忽视素质培养,严重地阻碍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科学课程结构的不合理性使学生对科学的理解呈现出分裂性,趋向功利的科学;科学教育环境的单一性,局限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有可能导致学生科学兴趣的丧失;相当一部分高中生缺乏完备的科学认知观,割裂科学与人文的融通性,致使对一些科学概念判断不清,伪科学乘虚而入,搅乱学生对科学概念的认知。
针对目前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科学素养的培养中存在的一些弊端,国家对人才的要求,以及学生终身发展的需求,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应采取以下策略。
2.1转变的观念。
在我国,人们习惯用“考分高,学习好”来衡量学生,用能否考上高等院校作为衡定人才的唯一标准。为了培养出少数高分学生,不少教师只注重科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完全忽视了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学生根本不重视实验和实践,人为编造实验数据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一切阻碍了学生的全面自由发展。新课程强调:中学教育不是精英教育,而应面向每一个学生,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发展。对于选拔少数学习尖子、淘汰大多数普通学生的教育模式,必须给予根本性的改造。要将每个学生都看成有独立人格的个体,发展学生的主体性,理解尊重学生,平等地为每一个学生提供表现、创造和成功的机会。人才是多样化的。自古以来,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为了实现科教兴国的伟大战略,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就需要实现新世纪物理教育的理念和目标――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教师和学生都要转变观念。
2.2.1教师观念的转变。
教师既要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能接受基本的科学素养教育,又要坚持全面的物理科学教育,使学生在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等方面得到全面的教育。高中物理教师要知道物理知识是提高科学素养的基础和载体,教学目标要由以前知识技能一维目标向三维目标的转变。另外,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做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与引导者,关注物理学与技术和社会的关系,而不是纯粹地照本宣科,要重新构建知识结构,要从掌握物理学科专业知识的一元结构,向以学科专业知识为基础,同时具备一般科学文化知识及和学科相关专业知识,具备教育学、心理学、教育评价、教育科研方法等教师专业知识,具备教育哲学、方法论等理论知识的树形知识结构发展。
2.2.2学生观念的转变。
要将学习目标由重知识学习、纯粹为了升学向提高学习能力的转变,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真正的学习必定是终身的,真正的教育是“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学会做事,提高学习能力应当成为学生的学习目标。另外学生的学习状态要由被动接受式向主动探究式的转变,把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变被动接受式为主动探究式学习。学习不是一种异己的外在的控制力量,而是一种发自内在的精神解放运动。从实践的角度讲,这种学习观的变革意味着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并使学生养成终生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使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目标得以实现。
2.2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这句话包含了丰富的哲理,可见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性。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并通过提出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将学生带入情境之中,容易激发其学习动机,培养其学习兴趣。例如在讲人教版必修一参考系时,我先播放动画:路边的大树,奔驰的骏马、飞流而下的瀑布、川流不息的车辆。汽车里面有一名乘客问:“我动了吗?”司机说:“你没动。”而路边的行人说:“你跑得真快。”乘客到底是运动还是静止呢?然后很自然地引入新课内容。又如我在研究人教版必修一加速度的概念时,播放一段视频:飞机起飞、火车出站、运动员起跑、老虎突然去追鹿、汽车刹车等,让学生观察速度是否变化,变化快慢的程度是否相同,然后列表把初末速度对应时间填在表中,让学生回答,然后对比速度的引入进而引入加速度的概念。这些看似非常简单的问题,要解释清楚却有一定的困难。带着疑问学习,学生获取科学知识的兴趣提高了,课堂效率也就提高了。
2.3注重科学探究,培养科学能力。
《物理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将科学探究列入内容标准,旨在将学习重心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从学生角度看科学探究是一种学习方式,在物理课程的学习中引入科学探究,学生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主地进行科学探究,在体验探究过程中,学习物理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掌握基本的探究技能,学会基本的科学方法。从教师角度看,科学探究是一种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角,只作指导和启发。因此在探究性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探究过程,让学生充分地经历、体验与感悟。例如:在学习《自由落体运动》中,我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做牛顿管实验,自己设计实验,不抽空气,观察会出现的现象;抽一部分空气,观察现象;抽成真空观察现象。先猜测可能出现的情况,然后实验探究,得出结论,发现规律。这样,在探究过程中学生不仅了解了知识生成的过程和来龙去脉,而且有效地提高了探究能力。
2.4加强物理与生活、技术、社会的联系,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物理学是自然科学的一门基础学科,物理知识对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有极大的影响。例如:在教《能量守恒定律与能源》这一节课时,我在讲到常规能源及其保护时,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首先,引导学生看视频学习了解我国的能源储量与利用情况,让学生记录分析家里常规能源的利用情况,估算出一个县城里能源的利用情况。其次,引导学生思考应该怎样节约能源。然后,引导他们调查社会上工厂里的能源利用情况,哪些地方存在浪费现象?可以采取哪些节约措施?在此基础上,倡议全校师生要节约和保护能源。学生的学习得到了老师和学校的支持,所以对这样的知识很感兴趣,学习的效果也非常好,学生们不仅掌握了物理知识,而且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精神。
2.5将物理学史教育有机地整合到物理课程教学中。
物理新课标是围绕着国家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科学素养为目标而制定的,科学素养最核心部分就是受教育者对待科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物理学史以人类与物理世界对话的历史为研究对象,融合了与物理学有关的自然科学以及与人类思想、社会历史发展有关的多学科知识,是一门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紧密交叉渗透的综合学科。教师通过介绍成功的科学家遇到困难如何思考、如何探索达到目的,描绘物理学家探索科学的欢乐与痛苦、成功与失败,可使学生精神受到感染,情操得到陶冶,意志得到磨炼,鉴赏力得到提高,正确理解人和自然的关系,正确理解人与社会的关系,并产生热烈的感情,形成对美和善的辨别力和追求热情,从而使学生的心智得到和谐的发展。
2.6评价方式的转变。
我国现行的评价理论、方法和制度,与素质教育的要求存在明显的差距。例如,评价功能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评价指标单一,评价主体和方法单一,学生在评价过程中基本处于被动地位,自尊心、自信心得不到很好的保护,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很好的发挥,这些情况严重地制约了培养学生科学素养这一课程目标的实现。因此,建立体现素质教育理念的发展性教学评价体系,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评价指标的多元化,评价方法的多样化,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加强学习过程评价管理,既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又是实现提高学生科学素养课程目标的重要保证。
科学素养是一种整体素质结构,我们必须克服传统物理教育中长期存在的只注重基础知识掌握和基本技能训练的“狭隘双基观”,切实树立起全面培养和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现代化学素质教育理念。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Z].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2]宋正东.物理教育中科学素养的培养[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4,18,(2):60-61.
[3]林瑾.试谈运用物理学史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安徽电子信息技术学院学报,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