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窦娥冤电影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窦娥冤电影范文1
传统戏曲选修课
传统戏曲式微是不争的事实。一方面,由于人为因素致使传统戏曲观众断档,当代中青年,甚至不少老年观众都对传统戏曲有些陌生、隔膜;另一方面,改革开放30多年日新月异的发展,使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代媒介传播迅捷直观,让青年人对纡徐宛转、缓慢抒情的传统戏曲很难提起兴趣。
然而,传统戏曲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负载着民族文化心理、道德价值体系绵延千年的“社会记忆”。将传统戏曲引入课堂,对传承民族文化等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那么,如何在大学生中进行戏曲文化教育?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笔者尝试在选修课上从以下视角导入教学。
一、从学生熟悉的教学内容切入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比如语言学习中丰富的词汇知识的掌握会促进阅读技能提高。学生在高中曾学过的相关知识会对大学时代的学习产生影响。关汉卿《窦娥冤》是学生的高中语文课文,虽然整出的关汉卿《窦娥冤》和话剧《关汉卿》让高考压力下的学生无暇细读,但教师的讲解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了《关汉卿》和《窦娥冤》,这恰好可以成为教师引导学生的兴趣点。
在讲课过程中,教师应采取故事情节介绍、人物形象分析,以及戏曲视频演示的方式帮助学生解读作品,引导他们进入作品情境,在理解人物和故事的同时了解戏曲表演的程式。对有兴趣的学生留一份阅读关汉卿原著剧本的作业,课堂提问剧本与评剧表演的差异,引导学生对古代文化进行深层了解的兴趣。
二、从学生关心的话题切入
大学生正值青春年少时期,爱情是他们生活中的关键话题之一。如今,开放的时代环境已经让现代大学生的爱情观表现落落大方。与当今的情感表露直白的人们的爱情观相比,旧时代或是古时的爱情更增添了一些羞涩和悲伤感。当讲到梁山伯与祝英台草堂结拜、三载同窗、十八相送唱词的优美典雅,讲到二人楼台相会的忧伤,双双化蝶的浪漫,加上黄梅戏优美的唱腔,可以更深切地带给学生更美的心灵享受。
在这一基础上,有了学生容易听懂的戏剧铺垫,再适当加入昆曲,如《西厢记》《牡丹亭》等的讲解,学生会欣赏到另一种爱情美和戏曲美,使其从中受到陶冶,感受教化。
三、从学生易于理解的有教育和社会意义的话题切入
戏曲《秦香莲》的故事对现代信息汲取十分广泛和充足的学生来说不是一个陌生的剧目,包括社会上的很多人,在他们的观念里,“陈世美”是始乱终弃、忘恩负义男性的代名。而随着现代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很多人在家庭婚姻问题上都强调自我,注重自我的独立和存在,更有不少有些成就的男性在外人看来是成功后才与原配妻子离婚,“负心汉”成了少数男性的新称,离异家庭致使很多心灵本就“孤单”的独生子女情感备受伤害。所以,可以选取类似这样有各种教育意义和具社会话题的曲目讲给学生听,让他们意识到现代社会的某种情感问题,让他们明白个人在社会和家庭中的独立的重要性。因此,在讲课的具体实践中,教师可以针对女主人公秦香莲不该在被男主人公陈世美拒绝之后再坚持找其认亲,并着重分析过去社会旧传统道德对女性的思想约束,由此告诉学生,作为一个女性首先要经济独立,学会自我尊重、自立、自强;对于男生,要教育他们敢于独立守正,踏实做人,能够担当起社会责任和家庭责任。
四、从经典剧目讲解切入
现代社会经济富足之后的反思,让许多有识之士重新检视古代传统文化。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构建民族精神家园已成为社会的共识。如今,传统经典被不断演绎,如传统剧目《赵氏孤儿》,在以前就有各剧种不同版本,如今又成为文艺的焦点。国家话剧院、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就有两台《赵氏孤儿》话剧,河南新编豫剧《程婴救孤》,上海新编越剧《赵氏孤儿》,国家大剧院歌剧《赵氏孤儿》,国内共有5台舞台版本的赵氏孤儿故事演出。美籍华人陈士争在美国还推出了电影版和话剧版《赵氏孤儿》,其间陈凯歌的电影版《赵氏孤儿》又与观众见面。
是什么魅力让《赵氏孤儿》如此之热?从电影中的平凡小人物程婴谈起,插入传统戏曲程婴形象相关视频和点评,辅之相关史料及元代杂剧《赵氏孤儿大报仇》的简介,配上相关图片、文字材料,让学生了解故事传播过程中渗透的文化内涵,从而感受中华文化的精髓。
五、从历史事件、人物切入
中学历史课本中,皇家为靖边采取的和亲政策,唐有文成公主进藏,还有比其更早、更具传奇色彩的汉代昭君出塞的故事,许多学生都对这些历史事件非常感兴趣。由此教师可以其为切入点,比如,讲解1962年尚小云版的京剧电影《昭君出塞》,讲到结尾,王昭君一步三回头地在依恋中向后台走去……1964年邵逸夫的黄梅戏电影《王昭君》的最后,王昭君纵身一跃跳入江水,电影在幽怨的琵琶声中结束……1980年话剧《王昭君》中,昭君和单于通过与匈奴内部敌人的一系列斗争,终于以昭君受封宁胡阏氏实现民族大团圆的结局。通过这些对比,向学生揭示王昭君已经作为文化符号的实质,让学生感受女主人公昭君在不同时代作为巾帼英雄的文化意义。
通过选修课的学习,使学生领略传统戏曲的写意性、虚拟性、程式化特点,形象地感受不同剧种的音乐、唱腔、服饰、表演的美,让多数学生对传统戏曲产生兴趣。同时,在课堂戏曲审美和文化阐释中激发学生对坚贞、孝顺、忠义、诚信、爱国等传统美德的思考,这必将对学生的成长产生积极的影响。
窦娥冤电影范文2
很多人有这样的同感:“网上翻译的字幕甚至比电视台专业翻译的字幕还要棒,不光又快又准还又幽默。”
其实,字幕组本身就是一个超级粉丝团。很多人加入字幕组,就是为翻译自己喜爱的电视剧。他们不但通晓人物剧情,还了解电视剧的创作背景,所以常常在字幕中加一些背景注释,有时甚至忍不住发几句议论。
有些译者喜欢在翻译中加入自己的观点,按照导演剪辑版的格式,带上小括号放在正式字幕旁边,或不时插上两句对画面或表演的点评、吐槽。也有人喜欢在片尾演员表出来时,用字幕抒发一下译者看完全片的感受。
最流行的字幕风格莫过于使用中式口语和网络流行词,这成了许多字幕组的一种走向,似乎谁能越多地使用这些词句,谁才算与时俱进,谁才是“字幕达人”。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生活大爆炸》,网络流行语不断地出现在这部情景喜剧的中文字幕中。“我勒个去”、“当了个然”、“3Q”、“我听8懂”、“翠花,上麻药”、“伤不起”等张口就来,让一些紧随网络潮流的观众看后能会心一笑。动画片《阿童木》也是这样,阿童木刚来到地球,3个机器人把他拖到一个黑屋里,阿童木呼天天不应,只好哀伤地感叹“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个传说”。
将译文蒙上一层本土特色的例子也不少。《神探阿蒙》的字幕里有这么一句:“我从没生过病,我是怎么做到的,是不是吃了黄金搭档?”《老妇杀手》中曾出现过“大叔,我吓大的,王义夫来冲俺瞄准俺都没怕过!”的字幕。《电锯惊魂6》集合了中国各种方言,比如东北话、上海话等,比如:“顶你条粉肠”、“侬晓得伐”,甚至还有小沈阳的“不差钱”。
在这种风气带动下,美剧中的老外们简直“深谙”中国历史文化,开口动辄“唐是唐朝的唐”、“你有一种江湖郎中的气场”、“这是一出窦娥冤”、“你以为他是李逵啊”、“哦,玉皇大帝,观音姐姐,王母娘娘”、“君实乃人中吕布”……而且还会活学活用,比如“己所不欲,勿卖于人”、“人非圣贤,孰能不饿”、“放下屠刀,回家抱娃”、“拜托别以宅男之心度帅哥之腹”、“天网恢恢,还是漏了”、“我不是大盖帽,我是给大盖帽当顾问的”、“如果我能多读些琼瑶小说”、“上《非诚勿扰》去吧”、“咱们书卖得比张艺谋电影还好呢”、“相信很快会变成郭敬明第二啦”、“老娘不用百度,老娘就是活百度”……
还有些译者走优雅路线,比如日本纯爱电影《在世界转角遇见爱》,一开始就是“这是我温柔慈祥的母亲,一生自溺在书海与音乐中,一如她手织的花毯”、“竖子无报名游泳队之勇气,亦令为父失望之至哉”、“君之被弃,妾不胜戚戚”……有网民说:“看个外语片还得精通文言文,要不然还真看不懂。”
窦娥冤电影范文3
关键词:汉语;流行词;网络
中图分类号:H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5-0098-01
一、“各种”
“各种”这个词,我们通常理解的意思为不止一种,形容种类多,后面一般跟名词。
连队党支部利用科技之冬培训学习的时机,多次在会上通过投影仪向职工宣传冬季消防,安全,计生,文化等方面的相关知识,促进职工积极向上对待生活,远离各种不良嗜好,积极转变连风连貌,进一步提高职工群众自我安全防范意识。
上面这段话中“各种”的意思和用法就是我们通常理解的。但是,现在“各种”这个词很流行,突破了通常的用法,其后可以跟不同词性的词,而且表达的意义也扩大了。“各种”一词经常出现在一些报道的标题中:
商家各种疲惫 2012年谁攥握行业命脉
从以上例子中可以看出,“各种”后面几乎可以跟各种词性的词,“各种”一词的意义发生了变化。从以往的表示“种类多”的意义拓宽到可以表示“程度”,与“很、非常”同义。例如:“这道题各种难”表示“这道题很难”。
二、“悲剧”
“悲剧”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词性是名词,意思有二:(1)戏剧的主要类别之一:如《窦娥冤》、《梁山伯与祝英台》。(2)比喻不幸的遭遇:“决不能让这种悲剧再发生。”
现在网络上流行“悲剧”一词,一般表示不如意,不顺心或者失败,戏谑的味道比较强,最早出处《易中天品三国》,经过网络的流传而风靡起来。现在“悲剧”一词除了表示名词外,还可以是形容词,表示不顺心、不好或失败的意思,如:
我昨天买的新手机丢了,太悲剧了。
三、“有木有”
“有木有”这个词在现代汉语词典里没有,它是由河南、山东等地方方言演化而来的,就是“有没有”的意思,通常用的时候放在一句话的结尾,而且很多情况下连用,有搞笑的意味。
我们这里高尚社区,上风上水,按均价仅售人民币三万元整,值得一生典藏!请看这边,全市的楼价都在涨,有木有?有木有?绝对有升值的空间呐我告诉你!
以上是一部电影中的经典台词,“有木有”通过影视作品以及网络的传播而变得流行,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为了搞笑或者为了活跃气氛,也经常使用这一词。
四、“伤不起”
“伤不起”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里找不到,是一个典型的网络流行语,很多最初是在豆瓣,校内网上以文章标题的形式流行。大致意思是说“经受不住伤害”。自开始出现以来,在网络上被经常使用,一般都单独用,或用在一句话的句尾,现在也经常出现在的一些报道的标题中:
白领抱怨春节返乡成本伤不起 回家从诱惑变困惑
五、“hold住”
“hold住”是一个中英混用词汇。 在英语中,“hold”有拿、抱、握住、顶住、控制、掌控等意思。“hold住”就是指面对各种状况都要控制把持住,坚持,保持住,要充满自信,从容地应对一切。“要hold住”也有给力、加油的意思。它的否定形式“hold不住”是指控制不住或者保持、坚持不住。说到它的用法,好像怎么用都不为过。平常生活中遇到不顺利的或者突发的状况,我们可以说“hold住”,给自己鼓励,为自己加油。遇到让自己兴奋的事情,告诉自己“hold住”,使自己淡定。在一些新闻报道标题中,也可以见到“hold住”的身影:
网民热议春运首日:订票网站要Hold住
通过以上对流行词语的分析,可以看出流行词语中有的是在汉语词典里有的,只是被人们赋予了新的意思或者有了新的用法而变得流行起来,如“各种”、“悲剧”;有的是通过改变其中某个字的发音而变得流行起来,如“有木有”;还有的是完全新出现的词,如“伤不起”、“hold住”。无论是通过哪种形式变得流行起来,但有一点,它们的流行跟网络有密切联系。
网络中产生的新词汇,除了通过网络传播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外,还通过传统媒体如电视、广播、报纸等形式来传播。另外,电影、电视连续剧中的经典台词以及相声如郭德纲的相声、评书如百家讲坛等,也是传播网络流行语的一种方式。网络流行语的广泛传播除了受网络的影响力外,还与人们的接受意愿有关系。人们乐意使用网络流行语一方面是为了紧随社会的发展潮流,一方面由于网络流行语大都带有幽默和搞笑的意味,人们乐意使用网络流行语也是为了舒缓压力、活跃生活气氛。至于网络流行语通过人们的广泛使用,最终是否会被纳入现代汉语词汇的行列,就不得而知了。
参考文献:
窦娥冤电影范文4
所谓“得法于课内,增益于课外”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从这个角度来看,语文学习的“纬线”――课外学习是必须牢牢把握的。语文的课外学习,相对于课内学习来说是更为广阔的天地,它包括语文课堂之外的一切听说读写活动,凡生活中的一切语言实践活动,都是语文学习的领地;生活中的大多数活动,无不与语文的接受和输出有密切关系。
总的来说,语文课外学习的区域包含三块:校园、家庭、社会。
一、校园
这是学生活动的主要场所。尤其是现在全国各地不少的寄宿制学校,学生的在校时间更长了,校园环境就是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在校内,语文活动的开展除了课堂之外,还有许多其他的地方。学习的地点不仅仅局限在课堂,而且延伸到校园的其他角落。学习的方式不仅仅是课堂上的传授和问答,还包含课外的各项活动。在其他科目的学习中同样存在着语文因素,比如历史、地理,这些都为语文学习创造了良好而有利的条件。
学生在校内所获得的语文课外知识较多,校园内开展的各项活动为学生提供了较好的语文学习的机会。比如诗歌朗诵会、读书报告会、学习心得交流会、习作欣赏会、演讲会、讨论会、故事会、主题班会等。
课本中有些课文是节选的,如《水浒传》《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雷雨》《窦娥冤》《在烈日和暴雨下》等,这些课文内涵丰富,意义深远,仅靠课堂上学习,很难理解透彻。大多数语文老师在指导学生学习这样的课文时,往往结合课堂学习组织有关作品的读书报告会、精彩情节演讲比赛等。从学生角度来看,为了参与好这些校园活动,他们会认真阅读原著,阅读有关原著的评论文章。在这一过程中,也就弄清了课文节选部分在原著中的地位和作用,对课文有了更加深刻更加透彻的理解。这既推动了课堂学习,又扩大了阅读面,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鉴赏能力。
校内语文学习,必须注意从多方面汲取营养,正所谓“功夫在文外”。
二、家庭
人之初,性本善。教之初,于父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所营造的家庭氛围是孩子永远的学习空间。
早前,曾听说某大学的一位教师为了提高自己儿子的英语口语能力,在自家建立了相对独立的“国外”环境――放置十多台录音机,随时用来播放英语磁带。父母在家交流都以英语作为媒介。于是乎,孩子的英语朗朗然。也许这样的例子带有独特性,但我们从中不难看出家庭环境对学生学习的巨大帮助。
语文学习的关键在于学以致用,必须自己动脑、动口、动手去进行听、说、读、写的实践,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逐渐掌握并运用语言,形成语文能力。而我们的孩子所说的人生第一句话往往是在家庭中掌握的,家庭是进行语言实践活动的重要场所。
众所周知,家庭给我们提供了广泛接收各种信息的条件,随着通讯技术的发展,广播、电视的普遍,手机电脑的普及,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可以接收各方面的信息,增加信息量,扩大孩子的知识面。从写作角度来看,许多学生由于生活面狭窄,往往思路不开阔,写作时觉得没有什么材料。如果父母能注意利用现代化的通讯、视听媒介来引导并加强孩子和社会生活的联系,将会使孩子的见闻逐渐增多,这为作文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三、社会
学习之河长矣,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社会环境纷繁的生活给学生的课外学习提供了无数条小流。如果我们能将社会环境中的诸多积极因素加以利用,将会对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起到莫大的帮助。
首先,在社会中学习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鲁迅特别主张向社会实践学习,反对闭门读书,强调要与社会实践接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提倡“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界这一部活书”。
其次,社会是广阔的舞台,是多姿多彩的天地,是学习语文的大课堂。有人称社会就是一所大学,苏联的高尔基,就是通过在“社会大学”的学习而成为世界著名文学家的。社会生活中处处离不开语文,人际之间的各种交谈、各种报告会、交流会、展览会、戏剧、电影、参观、访问、调查、游览等,都与语文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有关,是锻炼听、说能力和观察力的好机会。
再次,社会生活的种种方面还可以检阅学生的语文能力。比如,新闻媒体中很多的广告语用字凌乱,如“咳”不容缓、默默无“蚊”等,学生可以从中有所发现并纠正。另外,社会环境中需要学生去品读的内容很多,几乎到处都是,如风景宣传语的撰写、产品说明书的正误等。
窦娥冤电影范文5
2.《变形金刚》——复活成人的潜藏情结闫春奇
3.《卜居》之"往见太卜郑詹尹"考杜觐位
4.《千年之恋之源氏物语》的叙述层次分析陈丽
5.《圣经·雅歌》中的信仰与爱情英
6.孔子正名论文学与艺术 王向民,党珊
7.李清照词语言艺术特色分析李继红
8.浅谈武松"行者"之称王威
9.通过互文性理论透视文学创作和阅读樊文岑
10.浅谈沈从文乡土文学的诗性美感艾艳红
11.朦胧的反叛——论后朦胧诗的创作特色蔡晶
12.古希腊、中世纪时期英雄母题初探陈虹羽
13.郁达夫小说中人物形象刻画的有序性试论王琪
14.《范进中举》和《虎叱》的比较金香淑
15.从《爱弥儿》看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谭广宇
16.从困惑到妥协——论《麦田的里守望者》主人公霍尔顿许福兰
17.克里斯托弗.考德威尔作品的译介与研究梁珊,吴格非
18.高校艺术管理专业建设问题初探殷亚丽,刘双
19.不惟笔墨是论:山水画中文人画的依据雷方超
20.试论古代"伤痕"文学作品的魅力林阳华
21.遭遇边缘情境中的"摩西"——对日瓦戈医生形象的解读刘旭娟
22.《花间集》中的晚唐五代女性服饰研究朱樱
23.《圣经》"路德记"中信仰主题的现实意义英
24.论杜威的人性思想张薇
25.绝望的天才:《重访巴比伦》的叙事策略孟涛
26.浅析宋代工艺美术史刘龙
27.让教育教学在爱心中升华——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有感王娟
28.印顺大师眼中的宗教一探袁丽红,徐清然
29.芒果街的小屋的象征意义苏小燕
30.从孝文化的变迁探寻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之路径徐清然,袁丽红
31.刘庆邦乡土短篇小说论杨形涛
32.本是同根生——对戏剧《蜕变》价值的再审视白菲菲
33.浅谈绘画素描与设计素描的对比研究腾薇薇
34.谈现代园林景观与雕塑的融合袁营,何苗
35.我眼中的设计美学观——品味生活,感悟设计徐梦园
36.浅析法国艺术歌曲的特点及教学应用吕淼
37.宋代人物画和雕塑之写实性探析张潇爽
38.西南民族民间舞蹈与民族信仰王晓丹
39.汤显祖与莎士比亚戏剧艺术特色比较研究——以《牡丹亭》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例熊晓林
40.西江苗寨吊脚楼美学特征形成的社会文化因素邝翼星
41.萨缪尔·巴伯钢琴作品中的美国音乐元素王娟
42.浅谈中国新诗"陌生化"历程甘立芬
43.文学与艺术 一掬清泪为苍生——解读尤金.奥尼尔悲剧中的悲悯情怀董雪莲
44.浅谈中国民族音乐发展及发展新方向张莹莹
45.新闻摄影的形象性研究兴旭
46.女性传统宿命的回归——以电视剧《离婚女人》为例分析唐宏
47.从《手机》看电视剧中的城里人和农村人形象韩斌
48.刀光剑影的商业化演绎——浅谈香港武侠漫画朱杰
49.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欧洲女性钢琴家的介绍刘翔华
50.试论作曲家在即兴音乐创作中的心理动向——偶然"音子"与必然"习惯"的矛盾与统一杨虹偲
1.浅析电影《阿甘正传》中所反映的父权意识侯宝华
2.蕙质词心善勾勒——试以词体结构论再析周邦彦词作《解连环》金春媛
3.狂欢化理论视阙下的小说《梅丽迪安》张健然
4.科举制度下小人物的悲惨命运——试析严监生的人物形象梁琨
5.浅析亚里士多德对理想人格的建构单峥
6.19世纪俄罗斯文学创作思想主题变迁胡颖,董巧英
7.从《第二十二条军规》小说中解读美国社会韩风
8.悲剧中的变态畸形——论曹七巧的悲剧性王育婧
9.掌上书写的物哀之美——论川端康成的美意识在掌小说中的体现刘文娟
10.楹联语篇的词汇与语音的衔接汪红英
11.畲族小说歌《孟姜女寻夫》初探黄倩红
12.歧义类型及歧义的妙用浅析杨卓琦
13.感动——从曹文轩部分作品及学术研究谈起高迎春
14.《扑克滩放逐的人们》的人文关怀——小说中主要人物的人性美杜俊芳,袁苇鸣
15.文学的警示——王朔小说与新写实小说的比较沈靓靓,谭怡
16.论《京华烟云》带给读者的文本困惑董娌楠
17.《孟子》疑问句、感叹句句尾语气词研究杨璟
18.郭沫若在"创造"的沃土中实现自我王琪
19.以《窦娥冤》为例浅析"大团圆"结局在中国古典悲剧中的合理性存在葛璐萌,曹薇
20.《最后一片叶子》——生命意义的艺术美解读洪巍
21.她们生活的世界——李娃、霍小玉、崔莺莺的生存观照李文静
22.扭曲的欲望——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分析《儿子与情人》刘丽专
23.论张爱玲的现代性虚无感——以《散戏》为例朱新伟
24.从《一间自己的房间》解读伍尔夫的女性主义思想孙哲,高伟华
25.谈《他们眼望上苍》和《紫色》中人物命名的意蕴郭娜
26.早期新诗的新浪漫主义罗春艳
27.浅谈《九色鹿本生图》文学与艺术 王慧蕾
28.人间与世间的孔子孔令玲,林东林
29.多丽丝.莱辛《屋顶丽人》的女性主义叙事学浅解读于芳
30.所罗门之歌中的生态女性主义占琪琳hHTTp://
31.顽强人生——《雷雨》与《榆树下的欲望》人物相似性浅析汤颖照
32.欧文笔下"彼得·潘综合症"的受害者——对瑞普·凡·温克尔的心理解读曾志辉
33.爱,用沉默代替挣扎——沦陷时期张爱玲作品中的民族基质胡静
34.卡席莫多——浓缩的巴黎圣母院——浅谈卡席莫多与圣母院的关系张沥月
35.浅析宣和体中的"理趣"孙珊
36.《列朝诗集》两次编纂略考王新歌
37."程度副词+名词"的语篇功能研究郑伟伟
38.《汀克溪的朝圣者》的生态伦理学解读王锐
39.傲慢与偏见:建立在真爱与良好性格上的幸福婚姻郭轩
40.原始意象是荣格基本理论与文学沟通的桥梁李春梅
41."花儿会"漫谈——以民俗学为视角何家国
42.《西游记》中介词"与"的用法刘亚
43.论意识流小说的内在真实性——分析伍尔夫的《墙上的斑点》孟娜,杨青
44.从《墨葡萄图》谈徐渭的悲苦人生王彬
45.多丽丝·莱辛《好》的女性主义解渎简剑芬
46.论《蜃中楼》对《柳毅传》情节的戏剧改编张瑞静
47.元朝大众化的语言文化特点及其影响刘红梅
48.从违反礼貌原则的视角试论晴雯的胸无城府——通过与袭人的对比来研究刘洋君,彭有明
49.《圣经》与英美文学文化的关系陈克鑫
50.诗律规律简析研究王月
51.神话与生命意识张洪波
52.文学的想象和建构——读李杨《文学史写作中的现代性问题》童菊芬
53.从电影《游园惊梦》文本窥探后现代主义莫奇智
54.探讨油画主观性色彩解海艳
55.论在电视媒体制作中演唱者如何做到声情并茂陈姝
56.对云南少数民族民间舞蹈发展前景的忧思胡春光,黄娅
57.瞬间与永恒——谈摄影艺术与死亡文化的关系于晓楠
58.浅谈平面设计中空白意向的表达陈岚
59.中国民族舞蹈表演中的气息运用王玲
60.古典音乐对大学生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吴国玲
61.永恒的存在——论中国当代艺术的信仰的缺失与断层吴瑞睿
62.试析纳西族色彩信仰对服饰的影响邹小舒
63.浅谈"气"(呼吸)在舞蹈表演中的作用刘萍
64.现代艺术与当代艺术的区别刘恩芹
65.文学与艺术 探析文学艺术中的"丑"季百春
66.梦境之中再现梦境——浅论科恩兄弟的电影艺术付雪川
67.浅谈电视采访中的提问艺术王启鹏
68.浅谈电子商务广告的视觉表现董迎前
69.浅析现代平面设计的创意切入点孙月
窦娥冤电影范文6
我们不是一味地反对拍长剧,而是当长则长,当短则短。应像鲁迅先生倡导的要以内容的含量为依据,以不脱离主题为原则来安排剧的长短,即要深刻、生动、精彩、充实、饱满、好看。不要人为地将单本能完成的戏硬拉成连续剧;将10集能完成的连续剧硬拉成20集;将20集能完成的连续剧硬拉成30集的长篇连续剧。现播出的电视剧动辄20集30集40集,而视其内容含量有的用其一半的集数足矣。有的电视剧如再紧凑些本是很好的,可正是由于拖拖拉拉地太长而显得乏味了。这就如同一块饼干,本来是很好吃的,你硬用水将它泡大,结果就无味了。比如《康熙微服私访记》第一部很好,第二部就乏味了,又不是什么大题材,小故事拉拉杂杂地拍了30集,实在是太长了,严重地削弱了艺术的魅力,完全没必要。《西游记》(续集)情节与前雷同,无新意,也完全没有必要续出25集来。本来很好的故事倒使人越看越无味;《大明宫词》可以说是一部很成功的片子,无论是内容、语言,还是主要演员的表演都颇具特色,属上乘之作。但有的段落节奏亦显过慢,播出时虽已由40集压缩到37集,但若压到30集似更好些。《罪证》《黄金缉私队》等亦显过长。而有的故事内容非常丰富的,如《三国演义》虽则84集,但并不觉长;《红楼梦》20集亦不觉得长;《水浒传》43集,不但不长,而且有些短了,原作中的好多重要英雄人物的入伙原因及过程都未得以充分展现,若再用几集加以补充当会更精彩些。因此不能机械地论长短,而是该长则长,该短则短,现有好多剧是该短些却未短。
二、题材狭窄缺乏新鲜感
三、见好不收狗尾续貂
常言道“见好就收”,这是很有道理的。电视剧制作上也应该这样,适可而止,最热闹时收场,让人回味无穷。而现实情况是,一部剧播出后,反应良好,于是制片单位或主创人员便想让“好”持续下去。约来编剧(或另换编剧)再创续集。编剧只好挖空心思地杜撰,全不像当初的灵气与自然。导演也硬是将质地完全不同的两部分强行地拼接起来,这样拍摄出来的续集便多有狗尾续貂之弊了。如《西游记》之续集,基本是“师傅赶走悟空,师徒遇难难解,悟空重返”的老一套情节的重复,虽有高科技帮忙,却也不很成功;与前一部迥然不同的集与集间的连接方式(向唐皇汇报取经经过)使得与前一部很不谐调,也无新意,完全没有必要拍续集。可以说由于续集的播出,倒淡化了《西游记》这一精品剧在观众心目中已有的完好印象。《康熙微服私访记》续集虽未受到观众更多的非议,但笔者认为,第二部的“康剧”未能超越第一部,也如不续。
四、移植失当膨化虚空
将优秀的小说改编成电视剧,这是电视剧剧本创作的途径之一,是正常的,无可非议的。但当某部小说已先行被改编成了电影,还要不要再编成电视剧,这可要慎之又慎了。笔者认为,当被改编的电影拍得非常成功时,则千万不要再打电视剧的念头了。如果原小说十分优秀而电影拍得又很不理想或影响很小,将来改编拍成的电视剧有超过电影的把握,那么则可将小说改编成电视剧(这样成功的例子,笔者至今未看到)。因先前改编的电影的成功使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已在观众心目中确定了毋庸置疑的肯定地位(也有先入为主的因素),那么再重新塑造的电视剧人物形象和拉长的故事情节会令看过电影的人很难接受。这种费力不讨好的事又何必去干呢?可我们的电视剧创作中却偏偏有这样敢于铤而走险的电视编导,任你电影再成功,他也要重新将小说改编成电视连续剧。最终拍成的电视连续剧可能演员比电影中的漂亮,情节比电影更丰富,编导也自我感觉良好,可观众就是不认可。比如,早些年谢铁骊导演根据现代名著《青春之歌》改编拍摄的同名电影,可算得上是电影中公认的精品,可是近年又有人把它改编成20集电视连续剧,拍得固然也有声有色,但终未能超过原来的电影。尽管新闻媒体在拍片前进行了大肆的宣传,但也终不及未经怎么宣传的当年同名电影的影响之深、之广。即使是刚刚播出不久的20集连续剧《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从艺术质量的角度看,也远远不及苏联早年拍摄的同名电影生动、光彩、震撼人心。当然以不很多的资金,将当年较有影响的革命影片重拍成电视剧以对年轻人进行思想政治上的再教育也是必要的,但那是与影视艺术不相关的另一层意义的事。
还有一种情况是,有的电视剧编导将目光盯在了独立创作的话剧的改编上,这也是不足取的。你改编不成功的话剧没有意义,而久演不衰的经典话剧作品,其稳固的样板般的地位和影响是不会轻易被取代的。特别是有些话剧剧本不是脱胎于小说或其它姐妹艺术的,而是有固定的独立的剧本,是经过话剧作者千锤百炼“打造”而成的。你将它改编成电视剧无非是想让他更丰富、更生动,而它又不像由小说改编成的话剧剧本,要参照原小说。在无可参照的前提下增加内容,这就势必要对原剧本加以膨化、拉长,添枝加叶地敷衍成连续剧了。那么电视编导附会进去的东西也许恰恰是原话剧编剧已想到的并舍弃的东西,而优秀的原话剧作家的功力往往又是我们电视剧的编剧不能相比的。这样由话剧膨化了的、拉长了的电视连续剧往往会出现蛇足之弊,试想它能超过原话剧的影响吗?我想不会,也没见过由话剧改编成的电视连续剧超过原话剧的。与其如此,不如不作。比如20集电视连续剧《雷雨》便是由的同名话剧改编的。这部连续剧的导演功力是不浅的,演员也是十分优秀的,可以说,该剧如果不是脱胎于的同名话剧而是独立创作的,应该说是拍得很成功的。但它毕竟是依据当代中国最著名的剧作家的作品改编的,其人其剧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都闪烁着灼人目睛的光辉,而且在世界当代文学史上亦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雷雨》又是大师的代表作,剧本是炼到了精而又精多一字少一字皆不宜的程度。数十年来该话剧在中国各地舞台上久演不衰,怎么可以想象有人居然能把这样的2个小时的佳品膨化成十五六个小时的东西呢。改编成电视连续剧的《雷雨》颇失原剧的凝重、洗炼,注定是超不过原剧的,超不过即是失败。
五、语言直白缺乏生动
电视剧是表演的艺术,同样也是语言的艺术。既然是艺术,就要追求美,追求生动。目前,我国电视剧中应用的语言有三种,一种是区别于话剧的电影式的生活式的口语式语言。这是应用最普遍的。如反映现代题材各条战线的故事片和现代战争片、生活片等都使用这种语言,也包括一些古典题材的生活片。追求语言生活化,不等于不加改造地照搬生活中的毫无文学趣味的土语和大白话,而是要有选择地和经过提炼地使用日常生活中最新鲜、最有生命力、最生动的、最美的语言。要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比如,我们塑造一个中国现代文化较浅的正面农民形象,当然不能让他说出莎士比亚笔下人物的语言,也不能说出中外哲学家的语言。但必须让他说出同时代同水准的农民中最典型、最生动、最准确、最符合其身份、性格、经历的语言,也就是最美的话来。这就要求编导要熟悉农民、了解农民并善于掌握和运用农民语言中的精华。决不能因为写得是知识浅薄的人而就可以胡编乱写,他们的话也可以胡说、乱说,越土越好,越没水平越好,如果那样,则恰恰说明编导是没有水平的。第二种是介乎于文言与白话之间的古典白话语言。这种语言多应用于中国古典题材的反映大的历史画面和高层官僚政治生活的作品,以及著名的文人墨客的生活剧目。如《三国演义》《东周列国》等。我们所见到的有关剧目,这类语言的运用是很成功的,除了编导的水平高超之外,与其原著雄厚的文学基础也是有关的。第三种是《大明宫词》首开先河的西方化的莎士比亚式的文雅、华丽、酣畅淋漓的戏剧语言。《大明宫词》中这种煽情的激越的人物台词的运用,是非常成功的,非常生动的。也只有这般语言的运用,才更有效地展示了盛唐时期的经济和发达的文化,特别是诗、词、歌、赋的繁荣景象。语言和时代是吻合的,和人物的内心世界是和谐的。有些人对《大明宫词》中语言的运用持否定态度,那是因为他们还不习惯于这种有别于中国电影、电视剧和戏剧的传统的台词用语,只要在今后的合适题材的电视剧中持续用下去,他们就会慢慢接受了,并能渐渐地体会到这种语言的魅力。
无论这三种语言中的哪种形式,都要追求生动,追求美。这里的“生动”与“美”不是单纯的指词藻华丽,而是强调语言的准确、贴切和文学性,有丰富的内涵,并合乎时代、合乎人物性格和身份。而目前,我们的电视剧语言运用成功的不是很多,好多剧目的人物对话苍白、无力,或太土、太直白,缺少新鲜感,缺乏文学性,这是需要认真克服的。还有的剧中众多人物说的话都差不多,缺乏不同人物的不同语言个性,众多人物之间各自的话都可以互相串换,这是戏剧语言中最大的弊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