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孔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孔子范文1

孔子显然是实有其人,至于老子,则没有绝对确凿的证据证实此人曾经存在。而在迄今为止的两干多年中,这两位长袖善舞且互为周旋,这一周旋仍界定着中国人之人格,及中国社会之特征。

这两位及其开创的哲学迥然有异。在一方面,我们有孔子,理性与组织的声音,合理、等级、秩序和克制。在另一方面,我们有老子,道法自然的声音,敌视建设与等级,信奉自然胜过人工。

当我每天看中国新闻,我时常想到这两位,其生命力以如此众多的方式在中国人人性的两极间活泼泼地不断上演。

伟大的中国作家林语堂在他20世纪30年代出版的著作《吾国吾民》中对此二人及其对中国社会及人格的影响自然有大量的论述。他十分看重两极间存在的平衡。对他而言,儒家是基本之积极力量,但他以为,仅此一点还不够。

“孔子的人文主义能否让中国人感到十分充分的满足呢?”他问道。答案是:“它能够满足,同时,也不能够满足。假使已经完全满足了人民的内心的欲望,那么就不复有余地让道教与佛教得以传播了。孔子学说之中流社会的道德教训,神妙地适合于一般人民……但于具有较深邃的天性的人,孔子学说未能深入以感动他。”

尽管道家被定义为消极,林语堂先生也极力推崇中国人人格中道家的那一面。“道家学说为一大‘否定’,而孔子学说则为一大‘肯定’。孔子以礼义为教,以顺俗为旨,辩护人类之教育与礼法。而道家呐喊重返自然,不信礼法与教育。”林语堂写道。

老子对儒家的秩序和组织的诸多元素嗤之以鼻。林语堂以牛奶为例;“一个摩登的孔教徒大概将取饮城市给照的A字消毒牛奶,而道教徒则将自农夫乳桶内取饮乡村鲜牛奶,”他说,“谁尝了农家的鲜牛奶,谁会不首肯老子的意见或许是对的呢?因为你的卫生官员可以防护你的牛奶免除伤寒菌,却不能防免文明的蠹虫。”

换言之,儒家开创的秩序与组织是有瑕疵的,而道家以为理性是靠不住的。“故道家哲学乃所以说明中国民族性中孔子所不能满足之一面。一个民族常有一种天然的浪漫思想,与天然的经典风尚,个人亦然。道家哲学为中国思想之浪漫派。”他写道。

孔子范文2

孔子的先祖是商朝皇族,跟商王一个姓。商王姓子,孔子当然也姓子,所以我们要是用姓来尊称他的话,就不叫他“孔子”了,得叫他“子子”。当然,这样叫很怪。

商朝灭亡后,孔子的先祖,被安排到现在河南商丘一带生活,生活了若干代,一位牛人横空出世,名叫孔父嘉。孔父嘉是孔子的六世祖,他当然也姓子,孔父是他的字,嘉是他的名,把字放在名的前面,合起来称呼一个人,是春秋时的风俗。像刘备刘玄德,如果穿越时空来到春秋时期,人们会叫他“玄德备”;同样道理,张飞张翼德到了春秋时期,人们会叫他“翼德飞”。

在孔父嘉之前,孔子的先祖以什么为氏不得而知;在孔父嘉之后,孔子的先祖开始以孔父嘉的名字为氏,把“子”这个姓搁起来不用,从此人人皆“孔”了。孔子为什么叫孔子,这就是原因。

现在的马来人,没有固定的姓,流行以父名为姓,爸爸叫小明,儿子就姓小明。春秋时期有似于此,没有固定的氏,流行以父名为氏,爸爸叫孔父嘉,儿子就以孔为氏。但孔子先祖跟马来人不同的地方在于,他们自打以孔为氏之后,就再也没有见异思迁。

孔子办私学,收的第一批学生当中有位南宫敬叔,此人来头不小,他的爸爸,姓孟名蟹子,曾经是鲁国大夫;他的哥哥,姓孟名懿子,正做鲁国大夫。怎么他爸爸姓孟、哥哥姓孟,他自己却姓南宫呢?如前所述,那时候人的姓跟氏是分开的,南宫敬叔仍然姓孟,只因为不是嫡长子,不能继承爸爸的官爵,需要单独给自己改一个氏。大概他是在家里南边那排房里出生的,所以就以“南宫”为氏。

(选自《羊城晚报》)

历史上的“二百五” 韩文虎

战国时期,秦国自从商鞅变法之后日益强盛。韩、魏、赵、齐、燕、楚六国跟秦国交战,纷纷吃了败仗。这时出来一个纵横家,说白了就是说客,他动用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说服六国联合起来,共同对付秦国。从而受到了六国君王的赏识,都封他为相,史称“六国封相”,那个神奇劲儿就别提了。

不料,正当苏秦春风得意之际,他在齐国遇上了刺客,被当胸刺了一剑,气绝身亡。齐王闻讯,既震惊又气愤,立即要下令捉拿凶手,可是又一想,刺客在暗处,大张旗鼓的捉拿,没准打草惊蛇,怎么办?

齐王灵机一动,想出了“引蛇出洞”的妙计。他下令把苏秦斩首,把人头悬挂在城门口,张贴出皇榜:“苏秦是个大内奸,死有余辜。大王早想杀了他,却找不到好的借口,今幸有义士为民除害,大快人心。齐王下旨重赏,奖励黄金千两,请义士来领赏。”

此榜一出,果然有四人前来领赏,而且他们都一口咬定:苏秦是自己杀的,为得到赏金,四个人竟然在宫门外吵了起来。

侍卫把这四位“义士”带到齐王跟前,齐王看见这四个家伙,恨得咬牙切齿。可他还是装作非常高兴的样子,煞有介事地问:“既然苏秦是四位杀死的,这一千两黄金只好由你们四位平分,你们算算,每个人多少?”这四个人不知道是计,异口同声地立即回答说:“这好办,每人二百五。”

齐王听了之后咬着牙点了点头,拍案大吼:“把这四个二百五推出去斩首!”四个家伙就这样成了替死鬼,而真正的刺客,据说是秦国派来的杀手,早就逃回秦国去了。

孔子范文3

[关键词]孔子 兰 交友观 气节观 幸福观 平等观

孔子对兰花情有独钟,在他看来,兰便是高雅品质的化身。他以兰花的美质寄托了自己深切的情感,也在对兰的颂扬中体现了自己对品质修养的重视。

一、兰与孔子的交友观

《孔子家语》中有一段记载,子曰:“吾死之后,则商也日益,赐也日损。”曾子曰:“何谓也?”子曰:“商也好与贤已者处,赐也好不若已者。不知其子,视其父;不知其人,视其友;不知其君,视其所使;不识其地,视其草木。故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文中的商,即孔子的学生子夏,赐即子贡,都是孔子有名的门徒。这两句是说,子夏喜爱同比自已贤明的人在一起,所以,他的道德修养将日有提高;子贡喜欢同才质比不上自已的人相处,因此,他的道德修养将日见丧失。原因何在呢?于是孔子举了一系列比喻,说明交友和环境对人品性的影响作用,最后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和“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两个对比例子,得出结论“君子必慎其所处”。从此,“芝兰之室”就成为良好环境的代名词,成为一个颂兰美兰的成语。孔子创造性地把兰同教育结合起来,依据兰花幽香清远的特点,提出择善而处、择善而交的交友思想,这种思想在《论语》很多言论中都有所体现,如“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以文会友,以友辅仁”、“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这充分体现孔子关于个人修养的环境观和交友观。

二、兰与孔子的气节观

《孔子家语》中节录了孔子另一段话:“芝兰生于深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困穷而改节。”这是孔子答子路的一段话。当时楚昭王聘孔子,孔子应聘而出于陈蔡。“陈蔡大夫相与谋曰:孔子圣贤,其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病。若用于楚则陈蔡危矣。”于是派兵包围了孔子,“孔子不得行,绝食七日,外无所通,藜羹不充,从者皆病,孔子愈慷慨讲,弦歌不衰。”这时,子路说:“我听说,做好事的老天报之以福,作恶的老天报之以祸。现在你老师积德怀义,而且身体力行很长时间,为什么要困穷到这样啊?”于是,孔子就列举了历史上伯夷叔齐、王子比干、伍子胥等贤德之人最后遭到不幸的事,说明“夫遇与不遇者时也,贤不肖者才也,君子博学深谋而不遇时者众矣,何独丘哉?”芝兰“不以无人而不芳”作为生动的比喻来表明自己“君子不为穷困而改节”这一志向。孔子以兰花的生长习性比喻自己不因清贫和富贵而动摇自己的志向,更不会因名利得失而改变自己的信念。即便是在艰苦的环境中,仍然“弦歌不衰”,这种志气和骨气,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

《论语•雍也》中记载:“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颜回的品质多么高尚啊!一箪饭食,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别人忍受不了那穷困的忧愁,而他却不改自己的乐观态度。颜回“不改其乐”,也就是贫贱不能移的精神,与“芝兰生于深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困穷而改节”一样包含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即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自得其乐,这正是安贫乐道的精神之所在啊。

三、兰与孔子的幸福观

《孔子家语》中“孔子不得行,绝食七日,外无所通,藜羹不充,从者皆病,孔子愈慷慨讲,弦歌不衰。”即便是在团团围困、饥饿交迫的艰苦环境中,孔子仍然“弦歌不衰”,可见他对幸福的理解是多么的深刻。这种幸福观还见于其它记载。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里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在孔子看来,人幸福与否更多的取决于感受幸福的能力。幸福总是朴素的,一如粮食、空气和水。

四、兰与孔子的平等观

《易经•系辞上传》中记,子曰:“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孔子将兰花人格化,用兰花的清香比喻牢固而融合的友情和团结一心。从此,“金兰”一词便成了“团结”、“结拜兄弟”和“生死之交”的代名词。

在《论语•颜渊》中这样记载:“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指普天下的人都亲如一家兄弟。引申为“人与人之间要讲究平等,没有贵、富、贫、贱之分。”这“敬”与“恭”。是君子自我修炼下的“敬”与“恭”。敬:自我约束自我完善,以一种谨慎的态度与合宜的行为规范来克己。恭:待人以真诚,用真诚来尊重别人,用谦卑来表达虔诚的心意。这不正是通过自身修养而达到兰的精神高度的体现吗?今天看来,“敬”与“恭”是社会人际关系和人脉建设的关键。只有这样“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才能以自我谦卑意识、以平等之心视他人为主体,互相尊重,达到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必然和谐。

《孔子集语》中记:孔子历聘诸侯,诸侯莫能任,自卫返鲁,隐谷之中见香草独茂,喟然叹曰:“兰当为王者香。”从此,“王者香”一词成了中国兰花的代名词。孔子对兰花的高度赞颂对中国兰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而孔子寄托于兰的美好情愫也正表明了孔子的为人之道:做人一定要有美好的德行。其实这正是自古以来的做人之本。

孔子范文4

我躺在床上久久不能入睡,脑海中仍然翻腾着一个问题:“颜回为什么要承认他吃了米饭呢?”正在我冥思苦想之际,一道光束射入我的眼中,使我沉沉地睡去……

等我睁开眼,发现我并没有躺在床上,而是躺在一块大石头上,四周一片荒凉。“咦?这是什么地方,我怎么会在这儿呢?”就在我疑惑时,突然发现不远处,有一个人正在引火煮饭,我急忙向他走去,希望从他那儿打听出这是什么地方。

当我走到他近前时,着实吃了一惊,原来他是一个身着古装的男人。这时他也看见了我,并且看上去也很吃惊。“你是何方之人,怎么会来到此地?”他突然发问。我急忙答道:“我是生活在21世纪的人,至于怎么会来到这里,我想可能是碰到了时间隧道吧!”“什么时间隧道,什么21世纪,难道你是未来的人类?”“不错,请问这是什么地方?您又是谁呢?”他顿了顿,答道:“这是陈国,我是颜回。”“颜回?你就是孔子的最忠诚的弟子了。”“哎,渐愧,渐愧,什么最忠诚?如今我的教师都7天没吃饭了,有我的这个弟子又有何用?真真是苦了恩师了。不过还好,刚刚在山下找到一点米,真是苍天有眼,我师傅又有饭吃了。”说完,他长出了一口气。

“哦,我终于明白了,原来这是春秋时期。嘿!正合我意,这次我一定要向孔子问个明白。”想到这儿,我露出了笑容。“颜回叔叔,你真是个好人,我也帮帮你吧!”“啊,那可真是太好了。”我从他手中接过勺子,与他并排蹲下。“颜回叔叔,我想请教你一个问题。”“请说。”“你为什么不和其他弟子一起走呀?”“哎,我怎么能那么做呢?身为弟子应时时陪伴在师傅左右,再说师傅年岁已高,我怎忍心离去?”正说着,只见几片草灰飞落到了米饭上?quot;哎呀!不好!“文中的情形立刻展现在我眼前。我刚想阻止他,可已来不及了,颜回伸手把几个弄脏的饭粒放进了嘴里,”哎,可千万别脏了师傅的饭。“看着他那小心的样子,我心中真的很不平:“孔子呀,孔子,如果你此刻在这里,你还认为颜回骗了你吗?”

黄昏将至。

尽管颜回的肚子咕咕直叫,可他还是一直等着孔子回来。这时在大路的尽头出现了一个身影,我定睛一看,那,那不正是孔子吗?颜回这时也看见了,他急忙起身,小跑着奔向老师,我也走了上去。

等到了近前一看,只见颜回搀扶着一个老者,这老者白发长须,眉宇间透着一股威严之气。孔子看到我,停住脚步,眼睛瞅向颜回,颜回会意,向孔子介绍了我。孔子听完,大叹一声,道?quot;世间之大,无奇不有啊!“说完他便坐在了一块大石头上。

“颜回,饭好了吧?快快拿来,我刚才梦见了亡父,我想祭奠他老人家。”“师傅,”颜回答道:“刚才有几片草灰掉在饭上,我想扔掉不好,就抓来吃了。”“哦,果真如此?莫不是你偷吃了吧?”“师傅,我……”颜回说到这儿,脸红了,好像他真的偷吃了一样。我看到这里,沉不住气了,腾的站了起来,说道:“孔老先生,您不认为您太委屈颜回叔叔了吗?说实话,您应该比我更了解颜回叔叔,他不顾个人安危,留下来照顾您,这种精神比起您的其他弟子不知强了多少倍?难道他会为一件小事而欺骗您吗?希望您能原谅我的直言不讳,不过这的确是事实呀!”说完,我长出了一口气,满以为孔子听完会原谅颜回,可没料想,孔子听完后勃然大怒,头发上指,手指颤动:“你,你是什么人,竟然敢如此教训我。颜回,你竟敢叫一个毛孩子这样说为师,真是大逆不道!你马上走,以后你不要叫我师傅,我也没你这个徒弟!”“师傅,徒弟怎么能走?我走了谁来照顾你呀?”“我不用你照顾,你要不走,我就走。”说完就要起身。“好。好,我走,我就走,您可千万别生气了。”“颜回叔叔,我和您一起走。”说完我拉起他的胳膊向东走去。颜回一步三回头,希望老师能改变主意,可孔子依然背着我们坐在石头上,动也不动。

夜色已浓。

我躺在破庙中,颜回叔叔则站在庙门外,望着远方,他一定又在想念他的老师了。白天发生的一切又展现在我的眼前。“哎,颜回呀颜回,你虽然诚实却不懂处事之道,不知什么该说与不该说,结果事与愿违,可悲,可怜。”想着想着,我在恍惚之间入了梦乡……

孔子范文5

当全球开始越来越关注中国的时候,儒家的整个学说再次被各国重视,实际上,“至圣”孔子作为世人共知的教育家、思想家,以及儒家学派的创始人。除了言传身教学问,孔子也是著名的养生学家,他出身贫贱,一生坎坷,即使在当时人们生活水平极低的时代背景下,仍活到了,73岁的高寿,这在当时,是少有的老寿星了。孔子精于养生,自有他的养生秘诀,那就是“挑食”。

脍细――精细粮食巧搭配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意思是说,食物原料要选择优质的一精食一,肉要切得细细的一细脍一,做饭菜应该讲究选料、刀工和烹调方法,饮食是不嫌精细的。“说文”脍,细切肉也。“夫子疏食饮水,乐在其中,又以士耻恶食为不足与议,故于食、脍皆不厌精细也。”对火候、调味、用料、刀工、餐具,均有讲究。朱熹曾说,“则能养人,脍粗则能害人。”食品加工制作宜精细,以利于消化及吸收营养,若粗制滥造,不仅无法充分吸收食品之营养成分,且可导致消化道黏膜受损伤。然而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孔子对食品精致化的要求,是斟酌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吃得科学化,不同于现如今诸如小麦精粉化加工,因为小麦、糙米、五谷杂粮若加工成精白面粉或食品后,不仅营养成分大大降低,而且其所含维生素及微量元素也大量流失,这也是现如今富贵病不断上升的饮食主要原因之一。

食之素淡 多吃蔬菜少吃肉

“食宜清淡、薄滋味”指食宜素食和淡食。所谓素食和淡食都是相对而言。

孔子主张“薄滋味”意为饮食不尚奢华。他说,“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又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对于饮食是否丰盛,不应该太过讲求,应随欲而食,随食而甘,虽粗茶淡饭亦乐食之,这样的饮食观对健康才是有益的。反过来看,若一味追求美昧佳肴,必生贪欲,致精神忧患,则美味入口亦无法益寿。

主张素食,因为贪食肥甘厚味,容易生痰化火,导致疖疮,消渴,中风诸病。应该控制荤食,而多吃一些富有营养的清淡食品,如,豆油、菜油、绿叶蔬菜、水果、粗粮。豆类、乳酪等,有利于大便通畅,脾胃和健。

“咸多促人寿”在提倡素食的同时,还应提倡淡食,素淡之食最补人。五味各有所伤,成多伤心,酸多伤脾,苦多伤肺,辛多伤肝,甘多伤肾。在这五昧当中,成味能凝血滞气,伤人最甚。很多人都知道,豆浆用成卤点后即成腐,禽兽血遇咸便结块。所以吃多了成味的人,面色淡黄,枯槁无光。如若噬昧淡薄,自是神清气爽,疾病少生。

因此,节制饮食,多食淡味,素淡结合的饮食对人体健康更有意义。

食之禁忌 失饪不正不得食

孔子说:“失饪不食”,意思是说,未经烹饪或烹饪方法不当而无营养价值的食品不可食。至于:不时不食,说的是不按节气上市的食物不要吃。

孔子又说,“割不正不食,意在强调烹饪的过程中,应注意刀工技法,如果食物的切割方法不对,也不要吃。而。不得其酱不食,则是主张不同季节的食物在烹饪时要搭配不同的酱、醋等调料,如果配伍不当的话,所烹制的食物非但不好吃,其营养成分亦难以被充分吸收,甚至连有些毒素也不能被去除。例如马铃薯加入适量醋,可祛除其所含对人体有害之物质,又如洋葱可帮助分解蛋白质、减少骨质于骨髓分解蛋白质时钙的流失,故洋葱可抗骨质疏松症。此上均因加入酱料、配味而得以使人体更易于吸收营养。

食之卫生 饮食干净百病防

病从口入,古今皆知。孔子非常注意饮食卫生,他对于饮食卫生的要求,食前要。涤杯而食,洗爵而饮。就是强调餐具的卫生。对食物的卫生则要求,鱼馁而肉败不食,鱼馊了,肉品腐败了,不能吃,“色恶不食”,食品的色泽变了,或者色彩搭配不当,不吃,“臭恶不食”。因腐败变质出现异味的食品,不吃,“沽酒市脯不食”。从市场买的酒和肉脯,不吃。

又有。祭肉不出一日,出三日,不食之矣。超过三天,肉质败坏,因此不可食用。

孔子说,“肉虽多,不使胜食气,意思是说,作为副食的肉类,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摄取量都不能超过主食食品。可见对于主食与副食的摄取比重,孔子亦未尝轻视。摄取过多的肉食,未必就是营养健康的,这已是今天人们均衡营养的饮食观。

食之不语 食之不语气长顺

孔子很强调吃相,他说,“食不语,寝不语。”他对:“食不语。”的要求,认为当饮食或就寝时,不是言语的时候。在吃饭时不应随便谈论问题,因为讲话会影响咀嚼食物及消化液的分泌,不利于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斋祭、辞让、行礼时,自也不能说话。

《千金翼方》主张“食无大言”,让吃饭时专心细嚼,以利消化。中医学亦有“脾开窍于口”的说法,提示口腔内食物的充分消化对健脾益胃是十分有益的,这与现代医学的观点也是十分一致的。

少食增寿 常带三分饥和寒

食能养人,亦能伤人,取养之道贵在有度。孔子在《论语・乡党》中强调“不多食”。食不过饱为古代饮食养生之首要原则。基于人的脾胃能否承受之考虑,过量饮食往往成为疾病之源。过饱除了引起烦闷、睡眠质量欠佳,尚易引发疾病如:积聚不消、手足痹蹶、面目发黑生斑、腰痛水肿、膀胱受伤、百脉闭阻、心瘕食瘕如脂肪瘤、纤维瘤、肿瘤,甚至减损寿命。

细胞死亡是衰老的重要因素。人与鼠、猴同属啮齿目动物,科学实验证实,长时间处于半饥饿状态的鼠及猴更为长寿,轻微饥饿,可激发体内潜能,使旧细胞不死。有人会问,为什么长期处于半饥饿状态的未开发国家人民未得长寿?他们是因为营养不良,而不是饮食节制所致。因此,希望健康长寿的人不能盲目节食,而应该饮食少且精。例如食用低热量、高营养,尤以高维生素之食品,食量可减少,食物种应尽量多,蔬菜、水果、谷物及少量肉品摄取均衡。

药膳养身 冬吃萝卜夏吃姜

孔子说“不撤姜食”。表明了他对姜的情有独钟。“药食同源”食品同时具有药用的价值,如山药、薏米、粳米、山楂、等。孔子食姜,意在养生。姜性温和,主人中焦脾胃,能振奋中阳之气,而启后天之本。《本草纲目》日。干姜主逐风湿痹肠避下痢生者尤良,久服去臭气、通神明,是其功用有益于人,故每食不撤去之。“姜、桂既为调味品,又是发汗解表药,风寒感冒的人喝姜汤,食疗效果甚佳。孔子认为葱韭之类气皆浊,不若姜之清,则所重姜而已。”

据现代研究,姜能刺激消化液分泌,利于饮食物之消化吸收,常用确是有益。无论中西,姜已成为今日烹调菜肴的主要作料。研究显示,生姜的化学结构与阿斯匹林中之化学成分――水杨酸接近。若提取此种物质,经稀释作成血液稀释剂可防止血液凝固,效果甚为理想。又有研究证明,生姜可调节前列腺素,而前列腺素在控制血球黏度和凝聚力有重要作用。生姜中的姜酚有较强的利胆作用,可帮助消化;生姜汁又能抑制癌细胞生长,生姜中的辛辣成分较目前应用之抗氧化剂――维生素E之抗氧化作用更为有效。

孔子范文6

我们都知道吃药是为了治病,可是当知道吃药不仅不会治病还会生病甚至致癌时,我们会有什么感触呢?最近央视曝光了一些不法制药厂商在明明知道禁止使用工业明胶生产药用胶囊的情况下,利欲熏心,肆无忌惮地生产销售“毒胶囊”。一时间民意沸腾,人们不免追问,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人神共愤的事情呢?是制度缺失,是监管不力,还是违规成本太低?其实这些都是表面原因,从根本上说,在食品药品中添加工业明胶等有毒物质,直接结果是对人生命的伤害,这是对人的生命的最大漠视,是对生命缺乏敬畏心的直接表现。

世界上什么最宝贵?什么最有价值?毋庸置疑,最宝贵的是人,最有价值的是人的生命、健康。敬畏生命,因为人是社会的主体、社会的最高目的。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那样:“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社会的一切都是由人创造的,社会的一切创造都是为人的。敬畏生命,还因为对每个人来说,生命只有一次,生命是无价的。孔子在自家马厩失火后,问的也是“伤人乎”,而“不问马”。因此,社会、个人最应敬畏的就是人的生命。

可是当下,人们为了一己之利却什么都敢干、什么都不在乎,而且到了近乎疯狂的地步:地沟油食品、苏丹红鸭蛋、三聚氰胺奶粉、染色馒头、瘦肉精猪肉经常出现,时刻危害着人们的生命安全;煤矿安全设施不到位、建筑工程质量不过关、饮用水严重污染超标等问题时有发生,随时可能剥夺人们的生命。敬畏的缺失已经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

当我们失去了对生命的敬畏时,每个人都是受害者。做奶粉的造假赚钱了,但同时也吃上了瘦肉精猪肉;做“染色馒头”的卖了毒馒头,而同时也买回了“毒胶囊”;生产销售“毒胶囊”的让人们中毒了,而同时也饮用了重金属超标的污染水。若长此以往,其最终结果必定是害人害己,影响整个社会的发展进步。

社会呼唤人们敬畏生命,现实要求人们必须敬畏生命。其实,要做到敬畏生命并不难,首要的是遵从法纪。法纪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保障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法纪具有强制性、制裁性的特点表明,遵从法纪既是对别人生命的敬畏,也是对自己的保护。明朝初年,明太祖朱元璋曾问众大臣“天下何人最快活”。对此,大臣们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的说功成名就者最快活,有的说金榜题名者最快活,有的说妻妾成群者最快活。这时,有个叫万钢的大臣答道:“畏法度者最快活!”朱元璋听后大为赞赏,连声道:“讲得好!讲得好!”因为只有我们每个人都敬畏法纪,按照法纪、制度办事,社会才能以正常的秩序运行,我们每人才能享受到法纪带给我们的福祉,生命才能得到最大的保护与尊重。

上一篇驾驶培训

下一篇检讨书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