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船寄母亲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纸船寄母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纸船寄母亲

纸船寄母亲范文1

总是留者—留着,

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

从舟上抛下在海里。

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

有的被还浪打湿,沾在船头上。

我仍是不灰心地每天叠着,

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

母亲,倘若你梦中见到一只很小的白船儿,

不要惊讶它无端入梦。

纸船寄母亲范文2

寄向远方,

纸船里有着母亲温暖的怀抱。

折一只纸船,

寄向远方,

纸船里有着母亲暖心的问候。

折一只纸船,

寄向远方,

纸船里有着母亲满怀的期待。

折一只纸船,

寄向远方,

纸船里有着母亲数不清的泪水。

折一只纸船,

和寄向远方,

纸船里有着母亲动听的歌谣。

折一只纸船,

寄向远方,

纸船里有母亲欣慰的目光。

折一只纸船,

寄向远方,

纸船里有着母亲所有的爱。

母亲啊,母亲,

您就向一支蜡烛,

点燃了自己,却照亮了我们。

您无私地付出,

却不求回报,

只是默默地,默默地

纸船寄母亲范文3

一次,我看过一个小女孩这样一幅奇特的画:一个有着一双洁白翅膀的小女孩飞在天空中亲吻着太阳公公的脸,他的旁边是月亮婆婆,调皮的小星星挣脱了他们的手一个个跳到大地上,动物们纷纷来拾捡做项链。然而她爸爸妈妈却只是笑笑说:“傻丫头。”当她捧着这幅画,呈现在我眼前,我被这美丽而充满幻想的画面所感染了,她有着丰富的想象和美好的心灵,在她眼中,世界是和谐的。

我欣赏那妙哉的文笔,没有堆砌着太多华丽的词藻,字里行间透漏着一种朴实。

冰心奶奶的名篇《纸船——寄母亲》以一个孩子的口吻讲述了折叠纸船寄予母亲的事,表面层次读到的只是一个孩子的可爱,实际是寄托对母亲那无与伦比的思念之情,那是伤心,那是悲哀。那是含着泪写出来的。

我欣赏那坚定的信念,坚强的精神,以那坚强的精神坚守坚定的信念,任何困难都无法阻挡铿锵的前进步伐。

回首五年前,华夏大地发生了两起大地震,几秒钟的时间,却毁掉了汶川及玉树人民美好的家园。但他们却不甘放弃,在灾难面前,还是那样坚强,多少老师父母以自己的生命的最后姿势保护学生孩子。存活下来的,与祖国人民团结一致,共同努力,所有困难不再是困难,所有挫折不再是挫折。看如今,汶川玉树灾后重建又是一幅欣欣向荣的景象。

纸船寄母亲范文4

一、目标整合转变,弘扬人文精神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课程标准的一个基本理念。这一理念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既要注意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的培养,以及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各种技能的训练,同时也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二、研究教法向研究学法转变,唤醒主体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要驱动学生自己去主动介入,产生心理体验,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设计要变“教”为“导”,营造使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情境,有意识地强化活用,形成教与学的互相推进。

冰心的《纸船――寄母亲》这首现代诗相信很多老师都上过,我当时是在公开课上讲的这一课,大家都知道,一首好诗,其实也是一幅优美的画,还是一首动听的歌。在教学的时候我首先让学生闭上眼睛,听课文的配乐朗读,想象一个女孩子站在船头,望着愈来愈远的祖国,想着离自己越来越远的母亲,只有一只一只的折着纸船,来表达对母亲的思念这样的画面,并用自己的话描绘出画面的内容,同学们大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有的同学想象出了当时的冰心脸上挂满了泪水,还有的同学甚至想到自己的父母亲外出打工的每一次离别的场景,这些都说明同学们已经融入了教学的过程;欣赏完了画面,我又让学生听了《懂你》这一首歌,这首歌同学们也许听过很多遍,大家都闭上了眼睛,谁也不忍心去打破那种宁静,我发现有一些同学的眼眶都红了,有一个叫余吉的大山里的小女孩还落下了眼泪,我还需要说什么呢?此时无声胜有声!我感觉很欣慰,既照顾到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做到了以人为本,又将学生的主体意识唤醒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主动参与,并产生了强烈的心理体验,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就达到了目的。

三、封闭向开放转变,坚持生活化、信息化、社会化

社会是个大课堂,教材要作为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一个范例,而新课程标准下,要以课堂教学为主,开辟第二课堂,挖掘隐性课程。如课外阅读,书法训练,诗歌背诵,看电视报纸等等都可以成为教学内容。

学生是非常敏锐的,在上《狼》这一课的时候,为了达到读者与作者心灵的沟通,我设计了一个答记者问的小环节,我班梅蔓和曹玉玲两位同学扮演记者,像模像样,她们设计的问题尖锐,在采访的时候很快进入角色,又是和被采访的对象握手又是说再见的,她们落落大方,面带笑容,给听课的老师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课前我只是稍微点拨了一下,创意的部分据她们自己说是从电视上学来的。

纸船寄母亲范文5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上目录

第一单元 阅读:成长的足迹

1、一起长大的玩具(金波)

2、捅马蜂窝(冯骥才)

3、海鸥乔那坦(张灯)

4、只要翻过那座山(杉美树子)

5、望天树(乔传藻)

诗词诵读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夜雨寄北(李商隐)

口语交际:认识新朋友

作:过去的时光

综合性学习:童年的游戏

第二单元 阅读:情感的涟漪

6、诗两首

纸船——寄母亲(冰心) 母亲(泰戈尔)

7、短文两篇蝈蝈 赵丽宏 空山鸟语郭枫

8、故乡的桂花雨(琦君)

9、羚羊木雕(张之路)

10、最后一片藤叶(欧•亨利)

诗词诵读

秋词(刘禹锡)

画眉鸟(欧阳修)

口语交际:让我来解说

作:心事

第三单元 阅读:光荣与梦想

11、理想(流沙河)

12、袁隆平的“寻梦园” (曲志红)

13、航天女英雄——女教师克里斯塔•麦

考利夫追记(刘绪源)

14、体育颂(皮埃尔•德•顾拜旦)

15、万里长城(刘雨田)

诗词诵读

泊秦淮杜牧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

作:喝彩

综合性学习:走近奥运

第四单元 阅读:探秘与发现

16、你一定会听见的(桂文亚)

17、牧鹅散记(陈天昌)

18、蒙娜丽莎微笑揭秘(沈致远)

19、尼斯湖怪被抓住啦?(王直华)

20、写在雪地上的书(维•比安基)

诗词诵读

淮上与友人别(郑谷)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王观)

作:窗外的世界

综合性学习:成语探究

第五单元 阅读:月光下的故事

21、猎狐(沈石溪)

诗词诵读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渡荆门送别(李白)

口语交际:成长

作:书的故事

第六单元 阅读:思辨的智慧

22、两小儿辩日(《列子》)

23、短文两篇

枭逢鸠(《说苑》)穿井得人(《吕氏春秋》)

24、晏子使楚(《晏子春秋》)

25、《世说新语》三则(刘义庆) 咏雪

道旁李树

复裈

26、蜀鄙二僧(彭端淑)

27、河中石兽(纪昀)

28、木兰诗(《乐府诗集》)

诗词诵读

黄鹤楼(崔颢)水槛遣心二首(一杜甫)

作:花儿的话

七年级语文课本知识点

童话:一种儿童文学。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语言通俗、生动,故事情节往往离奇曲折、引人入胜。往往采用拟人的方法,鸟兽虫鱼、花草树木,乃至整个大自然以及家具、玩具等都可赋予人的生命,注入思想感情,使它们人格化。

写作常识

象征:写作的一种方法。指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抽象事理、思想和感情。象征由象征体(某种感情形象)和象征义(某种抽象事物)构成。象征义隐藏在象征体中,曲折隐约地表现出来。象征借助于想像、联想等形象思维方式,化抽象为具体,以所见知所不见。如《只要翻过那座山》,通过联想,我们就会想像到生活中也有类似的事和感觉,这里的大海已不是自然界的大海,而是一种理想的象征。

心理描写:指对人物在一定环境中的心理状态、思想状况的描写。恰当地描写人物心理,可以直接表现人物的思想和感情。如《捅马蜂窝》中“爷爷不敢开窗子,怕它们中间哪个冒失鬼一头闯进屋来”,表现了爷爷尊重生命以及对马蜂敬畏的情感。

看了“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目录”的人还看了:

1.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目录

2.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本目录

3.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目录

纸船寄母亲范文6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 审美教育 引发想象 激感 美育因素

审美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着特殊的意义,它以陶冶情操为目的,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崇高优美的感情、丰富的文化知识修养,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那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审美教育呢?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与帮助他们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语文能力的过程融为一体的,不应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渗透于日常教学之中。”可见,审美教育应贯穿于语文教学之中。下面,我就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审美教育谈谈看法。

一、从感受入手,引发学生的想象

由于美的事物总是通过具体的、鲜明的形象,给人视觉以,即美感,因此,审美启蒙离不开各种艺术形象。如绘画中的美术形象,人们观赏蒙娜丽莎的肖像,都无不为其神秘莫测的微笑而产生愉悦的美感;当你聆听《命运交响曲》演奏时,你的听觉会因其音符谱成的音乐形象而满足;其他如舞蹈、雕塑等造型艺术,形象性更明显。就连生活中的美,首先也是以其可感的外形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如自然界的日月星辰、山川名胜、花鸟虫鱼等,都以其美丽的形态使人愉悦。至于文学作品就更是如此,要以各种美的形象感染人、打动人,使人产生情感的共鸣,才能收到良好的美育效果。

要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文章之美,就必须尽可能地为他们提供和造就审美感受的机会与园地,引发学生的想象。想象对于文学作品审美感受的重要性在于:只有它,才能提供审美感受的广阔天地。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以作品的语言为根据充分发挥想象力,它才会以具体、生动的面貌呈现于头脑之中,只有在头脑之中或多或少地有了形象的浮动,才有审美的体验和感受。

一些老师懂得引发学生思考想象对于审美感受的重要性,他们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调动各种手段启发学生想象,引导学生感受。请看于漪老师分析《春》一文中第四段前两句“桃树、杏树、梨树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的实况记录:

师:“你不让我,我不让你”这是什么意思?

生:争春。

师:对了,争春。(板书:争春)“你不让我,我不让你”,大家要怎么样?“赶趟儿”,开满了花。这就写出了热闹的情况,繁花似锦。(板书:繁花似锦。展示繁花似锦的彩色照片)大家都是争着挤着,大家都要开放,桃花、杏花、梨花都开得满树——繁花似锦。

经过教师这一段配以图片的启发和诱导,学生的头脑中势必形象地浮现出百花争相开放的景象,从而自然地感受到春天的美——真是繁花似锦,春意盎然。

二、以情动心,激发学生的情感

美好的形象对于人的感染往往绝不只停留在感官上,而是通过器官的感知,渗透到心灵,使人获得精神上的享受,甚至为之陶醉。观赏一出悲剧,主人公毁灭时,我们情不自禁流下眼泪;当我们看坏蛋被击毙时,会不由自主地拍手称快,这表明美育的另一特征是以情打动审美者的心灵,使其感情上产生共鸣,在震颤心灵的触及中,熏陶其性情,净化其灵魂,完成审美任务。一般说来,审美想象中,都含有情感的因素,但是并不是学生都能通过想象达到“共鸣”的境地。一些学生能够在老师的启发下想象出作品的形象,却不能体验蕴含的感情。因此,入其境须会其意,方能真正有感受和体验。

所谓“会意”,就是情感的体验。学生对情感的深入体验需要在想象的基础上激发感情。

例如:冰心的《纸船——寄母亲》,这是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日夜思念的母亲的深情呼唤,是献给亲爱的母亲的一曲深情的颂歌。如何引导学生在想象的基础上体验诗人的这种情感?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第一节抓住“从不肯”、“总是”理解诗人并非这一次出门远行才有举动,而是对母亲的依恋、思念之情由来已久,抓住“一只一只”理解诗人所叠纸船的数量之多,体会她对母亲的思念之深。第二节用“诗人写出精心叠成的纸船抛入大海后瞬间发生的令人心碎的结果,并写出自己明知没有结果还是不灰心的叠,又在表达自己的情感上有什么作用?”,以这个问题引导学生领会:实际中是否可能,愿望能否实现,这对诗人来说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这是诗人寄托思念、排解孤独忧伤的唯一方式,只有这样,才能最充分地表达出诗人那种刻骨铭心的思念之情。第三节抓住诗人新奇、大胆的想象体会诗人对母亲强烈的思念之情,这样在引导学生体验情感的基础上,通过反复朗读加深对诗的理解。

情感的激发,其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根据不同的文章、不同的对象,读,可以击节吟唱,体验其悲凉,或慷慨陈词,体验其激动。讲,可以或联系前后文,引发感情,或联系实际,或用抒情议论,激动情感,或联系古今名篇,开拓体验领域……总之,情感的体验是审美感受中最重要的一环,而在讲课中,情感的激发是体验的重要环节。

三、充分发掘文本中的美育因素

文本中的美育因素表现在形象美、意境美、语言美等方面,教师必须充分发掘文本中的这些美育因素,在语文训练过程中进行审美教育,从而很好地完成语文教学任务。

1.体验文本中的形象美

以形象美来说,选入语文课本的文学作品,不论是小说、诗歌,还是散文、剧本,都塑造了形象,文学作品是通过形象反映社会的,而它又以形象教育读者,影响读者整个精神世界。当学生有了审美感受,获得审美愉悦后,还要培养审美能力,也就是对审美对象的鉴别和评价能力。它包括对审美对象的真善美的识别,对审美客体逐渐加深理解并能给予审美评价,得到新的领悟。分析课文时,教师要注意挖掘作品的形象美。

教学《背影》一课时,我先让学生听录音、跟读,在直觉上对文章有个整体感知;再让学生走进父亲的背影中,师生一起随着低缓抒情的音乐赏析、体味具体事件中的背影,感受深沉的父爱;最后进入“移情”关,学生先互相交流,然后联系自己与亲人的生活实际,口头表述“我读《背影》......”或论述:我看到父亲的背影流泪的理由。结果学生多半选择了前者,因为前者更有现实的基础,他们更有话可说,也更乐意讲述亲人与自己亲密的关系。有些学生讲到平日里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和自己的无理取闹导致父母伤心时,情不能自已,泣不成声。这样,学生感受到了文中所表现的父子深情,同时,对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有了一定的认识。

2.感悟文本中的意境美

以意境美来说,选入中学语文课本的优秀文学作品,特别是诗歌散文,都有大量的意境。在教学中,如果能从引导学生体会文学作品的意境入手,就能使他们感受到艺术美,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郭沫若的诗歌《天上的街市》,在这首诗中,第一节就创造出一个充满幻想和诗情画意的美妙意境:街灯像明星,明星像街灯,这样回往往复的互喻,相映成趣。更令人神往的是,第三、四节诗,引发读者想象两幅使人心醉的图画:牛郎织女趟过浅浅天河自由来往的“骑牛图”与他们提着灯笼在天街的“闲游图”这两幅图画,让我们看到牛郎织女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生活情调。在这首诗中,作者一反传统的说法,大胆改造了牛郎织女这个民间故事,他们的生活是幸福的、自由的,这之中透露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反映出了他对现实社会黑暗的不满。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体会这些意境,就能激发学生的情感,感悟作者的感情。

3.感受文本中的语言美

以语言美来说,文学是语言的艺术,选入中学语文课的优秀文学作品的语言都具有色彩鲜明、声韵和谐、生动形象等特点。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描写百草园的一段文字,从色彩角度写了“碧绿的菜畦”、“紫红的桑葚”,从形体角度写了“高大的皂荚树”、“肥胖的黄蜂”和何首乌“臃肿的根”,从声音方面写了鸣蝉“长吟”、蟋蟀“弹琴”、油蛉“低唱”,此外,还有覆盆子“又酸又甜”的滋味,石井栏“光滑”的质感,叫天子“轻捷”的动作等,有声有色、有形有味、有静有动。教学中如果适当点拨,就会引起学生对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的联想,使之在头脑中形成色彩斑斓、生机蓬勃的百草园的生动形象,从而产生美感,激起喜悦之情。

总之,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我们应加强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它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渐使心灵得到净化,感情得到升华,情操得到陶冶。

参考文献:

[1]刘国正,陈哲文.语文教学在前进: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第三次年会论文集[D].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7.

上一篇让爱住我家舞蹈

下一篇测量仪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