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海潮秦观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望海潮秦观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望海潮秦观范文1

【关键词】秦观;秦词;人生境遇;凄美婉约;影响

秦观是北宋后期婉约派的典型代表,其词大多描写男女情爱和抒发仕途失意的哀怨,文字工巧精细,音律谐美,情韵兼胜,历来词誉甚高。

一、郁郁不得志的人生境遇

秦观,初字太虚,后改字观,别号邗沟居士,江苏高邮人。少时家贫,其祖父和父亲都未曾涉足仕宦之列。秦观的词大都是凄凉的。但是他二十四岁时所作《单骑见虏赋》可见年轻时的他强志盛气非同一般。此文描述的是唐朝的大将郭子仪独自一人骑马来到敌人营帐,慑服了敌人。词风慷慨豪气,振奋人心。秦观少年时个性豪狂,在《宋史本传》云:“少豪隽慷慨,溢於文词,……,强志盛气,好大而见奇。”这可谓是秦观作品中难得的豪气之作。

还有诸如《望海潮》(星分牛斗)、《望海潮》(秦峰苍翠)这两篇词,也用他年轻时张扬的笔触表现了登高吊古,从而展现满腔抱负、满怀斗志之情。由于秦观未仕之前,居家耕种苦读,文学底子打得牢,再加上他年轻时所作豪迈之词,受到了苏轼、欧阳修的高度评价。却无奈,这样一位抱负满怀的才子,在“学而优则仕”的封建科举制度中却屡屡受挫,在三次科考之后才得进士,第一次的踌躇满志和失望而归让他颇受打击,以致归来“退居高邮,杜门却扫,以诗书自娱” (《掩观铭》)。第二次应试科举,依旧名落孙山,这接连的失利,使得本已有些心灰意冷的秦观悲愤难抑,也似乎认清了“风俗莫荣於儒,材能咸耻乎未仕” (《谢及第启》)的社会现实,只好改变态度学习时文并向时人投献诗文,希望获得举荐,终于在参加第三次科举考试中成功考取进士,步上其仕宦之途。

都说挫折可以更加磨练意志、成就人生,以致不管遇到何种困境依然能旷达洒脱,可秦观偏偏不是。他在前两次科考连连失利之后少年时的才华满腹、踌躇满志,似乎已所剩无几。直至进入仕途,天真的秦观依然期望有机会能让自己的才学在建功立业、报效国家上发挥尽致。可是他又错了,政场不是文坛,况且朋党倾轧是北宋政治上的一大难题。秦观入仕之时,恰好是北宋党派争斗日益激烈之际,秦观亦身不由己的卷入了这场政治漩涡,无法自拔。接连不断的打击没有让秦观成为报效国家的功臣,却让他获得了“古之伤心人”、“婉约之宗”的头衔,悲哉,亦幸哉。在考中进士以后,秦观被派做定海主薄和蔡州教授,后由东坡引荐迁秘书省正字,后又任国史院的编修,这对于秦观无疑是非常幸运的事,但是不幸运的人生终究又被涮了一回。元佑九年的时候,旧党之人被贬出京,秦观亦难获免,开始了其艰苦的贬谪之路。

秦观首先被贬到杭州,途中又贬至处州,在处州,秦观学佛以遣愁闷,常与僧人谈禅,并为僧人抄佛经,无奈小人构陷,又因写佛书获罪。“削秩徙郴州",此时秦观心情悲慨,心中早已绝望,有词为证:《踏莎行》。这首词字面上没有展现愁苦之情,但字里行间所展现的境况确实是内心的真实写照。秦观至郴州,又移至横州,后移送雷州,眼望离京师越来越远,归乡无期,秦观赋《自做挽词》(家乡在万里), 此词道尽心中凄苦之情,怎叫人不心生悲惋。 如此,秦观一路被贬,越贬越远,使得秦观忧郁悲伤未曾消减。从他的《题郴阳道中一古寺壁二绝》可以看出他的极度悲伤与颓废:

其一:门掩荒寒僧未归,萧萧庭菊两三枝。行人到此无断肠,问尔黄花知不知。

荒凉寒冷的小庙就是被贬之人的住处,几枝几近残败无痕,试问有谁到了此处不惆怅伤感呢?而他不仅惆怅,简直是断肠,甚至连断肠亦无,因为行人之肠早已断尽,你们这些黄花可否知之?如此可见,秦观此时心境已经悲戚至极。

晚年的秦观更是带着一颗受伤泣血的心灵,踏上了人生的不归之路。秦观一生郁郁不得志,它所有的郁闷都隐含在他的文字中。可是如果他能像豪放大家的笔触一般,将满腹不满直抒胸臆,大声疾呼,可能晚年的秦观就不会悲愤难抑,以致客死他乡。可他偏偏不能。他更多地将自己的愤懑之情写入了之事中。

秦观的一生,没有坦途,年轻时虽有强志盛气却终究因为后来的苦难遭遇而扼杀。他一生都在生命热情得不到释放中悲愤痛苦。他的脆弱使他不能禁受一点打击,这不能不说是他不能得志的一个主要原因。可怜他单纯的认为,只要空有热情,就可以实现人生价值,殊不知,在当时的混乱朝政中,没有更多的耐挫力和抵抗力,悲剧命运就不可能避免。所以这个文坛奇才只好将自己怀才不遇,凄惨悲怆的人生经历及感受寄予文字之中。秦观的词风特点—凄美哀婉—便在这些经历中自然而然的形成了。

二、寓情于景情韵兼致的词风

冯煦《蒿庵论词》:“他人之词,词才也;少游,词心也。”。说的正是秦观词风一大特点。他擅长在描写清幽冷寂的景致之中抒发深悲巨痛,营造萧瑟凄厉的“有我之境”。通过景物的描述,运用多种手法,抒发心中的凄冷愤懑,自然也取得了非比寻常的艺术效果。

再看他的《踏莎行》:上片写居住环境。开头三句,寓情于景,以“雾月”迷失“楼台津渡”开端,展现了一幅凄冷迷茫的画面。实则“迷失”不仅写出景色之迷茫,更多的是借这种景色表现自己的无限迷茫的情绪。故为情景交融的佳句。因为有 “雾失”、“月迷”,所以才会 “望断无寻处”。这句是写词人站在所居之处观望了很久却没有找到,他在找什么呢?“桃源”。原来是陶渊明笔下的绝妙居处。试问,纵然是接二连三被贬,亦是正为官宦之事,“既来之则安之”罢了,为何会如此?这就是秦观柔弱消极的表现。一个“断”字,足以让人想象出词人久望不见的怅惘目光及其失望痛苦的心情。“可堪”句,一个“闭”字,值得玩味,既锁住了春寒中的馆门,也锁住了这颗想要发展却无门的心。更有夕阳西下时的杜鹃啼声,让人不知何去何从,难免勾起旅人愁思;此处 “孤馆”、“春寒”、“杜鹃”、“斜阳”等意象无不引人感发,这是词人把自己的心情融入景物,创造“有我之境”。

下片由写事开始,先用典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写出关怀自己的朋友寄来书信。本是高兴欣慰之事,可是被贬之人却愈发感伤起来。每封书信似乎都是伤口上撒盐的工具,每读一次,心灵都要痛苦的挣扎半天。所以,词人笔锋陡转, “砌成此恨无重数。”一切书信安慰都徒劳无功,而且内心的恨意如同堆砌的高墙一般。那么此处,词人到底在恨什么?恨谁?都无从知晓。或许他恨这无情的政场黑暗,或许他恨同僚的阴险无情,但他都没说,不仅没说,反而隐藏极深。于是他转实为虚,宕开一笔,借眼前山水作发问:“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关于这两句的蕴意,见仁见智,说法不一。但或许词人认为,生活本无常,就像这水也不能左右自己的流向,何况是大千世界极其复杂的人呢?自己就如这流水一般。总之词中借助景色抒发内心情感,使景物皆有我之色彩,已经非常典型了。

当然, 秦观并不是仅限于这种借景抒情的方式。他也善对比手法来反衬某种情感。正所谓“以乐景写哀,或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他的《望海潮》(梅英疏淡)就是例证。 词的上片三句写初春景物, “暗换年华”句,一语双关,中间由 “金谷俊游”引入,以下十一句,都是写旧游。因忆及“细履平沙”故连带想起当初最令人难忘的“误随车”那件事来。尽管那次“误随车”只是无心之误,但却也引起了词人温馨的遐思,使他对这件事长远地保持着美好的记忆。“正絮翻蝶舞”四句,写春景,人在这种环境之中,自然也就“芳思交加”,此处“乱”字用得极好,它将春色无所不在的图景出色地反映了出来。

“西园”三句,从美妙的景物写到愉快的饮宴,时间则由白天到了夜晚,以见当时的尽情欢乐。如今回想这种迷人舒心的郊游情景,是多么惬意!可是,此时的秦观却惬意不起来,今非昔比,越美好的回忆越能反衬今日之凄凉寂寞。

最后八句,抚今感怀,人老事休。此处,无论景或情都形成了强烈的对照,以乐景衬哀景,以欢情衬哀情,更显出今之可哀。

秦观正是以情景交融的手法展现了眼见之景和心中之情。可谓情韵兼致,使其词在婉约词中占有一席之地。

三、“凄婉”到“凄厉”的转变极尽凄美

最初的词是文人为酒宴歌舞创造的。但到了秦观,词是用心写出来的,特别是他经历了坎坷多磨的人生。加之他喜欢将感情寄予艳词之中,词风可谓是清丽,柔婉,哀怨。可恰恰是他特殊的境遇,使他词风前后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大致说来,这个过程又有两个阶段性的标志。第一个阶段是党争动荡之时,洛蜀两党无休止的争斗以及朝野之中散布“秦观四面树敌”的言论,使他再也不能平静的待在自己设想的扶摇直上、报效国家的幻想里。这样漂浮不定的仕途和激烈的党争使他内心充满对前途的担忧,体现在词中便是迥异于前期的愁苦词风。

这可从被贬处州所作的《千秋岁》来看,词中通过今昔对比,将政治上的失意、接连不断的打击,借助浓郁的意境渲染来表达。既有与情人相期不遇的惆怅,又有远离亲友的哀婉,更兼有政治失意的悲哀。尤其是“日边”句,使他自觉再也没有机会施展抱负了,一种绝望、令人窒息的感觉压顶而来。这是一种惊人心魄的凄美。其实,纵观秦观的一生,他的悲哀之处绝不是他政场失意和接二连三的打击,而是他对前途的绝望,他只知道追忆以往之美好,从不对前途展望。这首词中还能看出他对自然美景还是有所关注的,但是再往后看,从他的《踏莎行》看,他的绝望似乎已经到了顶点。

这便是第二阶段。《踏莎行》开头三句,寓情于景,借用凄迷景象表现自己前途迷茫。于是便有了后面“可堪”句,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少游词境最为凄婉,可到了‘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一句,则变为凄厉矣。”从此句可以看到秦观此时的心情已绝望至极。词中所写,除了悲伤凄迷,已无任何美景美感,真可谓是绝望透顶了。

四、独具一格影响后世的艺术特色

秦观是北宋后期的婉约词人,但他却在吸取各家之长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艺术特色。

风格上柔婉清丽。从传承角度来说,秦观吸取众家之长并有所改变,敢于创新,形成了独特风格。一是意境凄迷哀伤。通过捕捉迷茫凄凉景象,加以渲染描写。二是比喻生动形象。如,“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江城子》)这里借助比喻,含蓄生动。三是语言平淡、典雅,精丽而自然。

内容上大胆拓展。虽然写作题材上依然多取材“花间”“尊前”,但在思想内涵上却有发展。与之前婉约词家相比,秦观更多的是借用艳词来抒写真情实感,同时对男女纯洁的爱情和美满的生活加以歌颂。

望海潮秦观范文2

由宋代词人苏轼开创一代豪放词风,宋词在风格方面展现出"豪放"与"婉约"之别,词风以婉约见长的词人很多,秦观是其中的代表词人,词风凄婉倚靡,凄清沉郁,"善于通过凄迷的景色,婉转的语调表达感伤的情绪",格调可用"凄婉"概括,其词凄婉风格的成因可从北宋国势的影响,北宋文人的审美心理,以及词人的个性性格等方面找寻答案。

一、北宋国势对秦词词风的影响

中国封建社会历经盛唐及五代十国之后,到了宋代,经济虽有所发展,但难以启及盛唐的国势了。北宋时期,统治阶级内部各种力量互相抵消,国家积弱不振,农民负担很重,再加上北宋朝廷不断受到周边少数民族的骚扰,国势衰微。在这种社会政治背景下,宋代文人的作品多显出一种中气不足的景象。同是描写边塞生活的作品,唐人有"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的雄阔气概,也有"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战楼兰终不还"的壮志豪情。在宋代,即使像范仲淹这样在边疆有所建树的人也会写出"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的衰叹;苏轼写出"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豪迈,可也抵不过有"老夫聊发少年狂"的沧桑,称自己为"老夫"的苏轼时年才39岁。宋词中词风豪迈的、词风婉约的,沉重感都是很强的,究其原因,当与宋代内忧外患、国力不强等因素有关。

在这样的衰微国势影响之下,秦观的词也不免带有凄凉哀婉的色彩。秦词善于通过"烟霭""微云""斜阳""寒鸦"等景观营造一种凄清的意境,同时用"孤""愁""恨"等词表现内心的浓烈愁绪,客观景物之中融入主人公强烈的主观情绪。同是送别,在唐代诗人用"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表现出洒脱之气。秦观词《满庭芳》也有送别,表现出凄清气息:"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画角声断谯门,暂停征棹、聊共引离尊.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词的景色淡淡勾勒,云是淡淡的,草是衰败的,离别之时,借酒消愁,而薄烟、斜阳、寒鸦的点染又营造出凄清意境,加重了离愁别绪之感。在其另一首《望海潮·洛阳怀古》中有"但倚楼极目,时见栖鸦,无奈归心,暗随流水到天涯"一句,栖鸦意象常给人无所归依之感,"无奈"写出词人内心的"剪不断,理还乱"的情绪,而"归心"是随着流水到天涯的,给人一种没有根基的飘泊感受,有一种总在心头莹绕不去的凄凉。

又如《踏莎行》中"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词中出现"雾""月""杜鹃""斜阳""梅花"等景物,加重了凄冷清幽的色彩,而"失""迷""望""断""闭""砌""流"等动词的使用形象地传达了词人心中无限的愁绪,其中"砌成此恨无重数"一句最为传神,"恨"之绵长沉重,一个"砌"字准确地刻画出来,作者在词中伤别念离慨平生,于客观景象里已浓浓浸染了主观性情绪色调。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评此词"词境最为凄婉",及其恰当。在北宋衰微国势之下,总是能引起词人感时伤事的情绪,在此种背景之下,秦词展现凄婉色彩亦在情理之中。

二、宋代文人的审美心理

宋代文人审美心理也影响秦观词的"凄婉"词风形成。宋代因其自身条件形成具有时代总体性特征的文化,这一时代文人的审美心理是不同于前代的,"宋代文人颇受佛道影响,佛家教人戒除七情六欲,讲’空’讲静心,道家让人谦和忍耐,受佛道影响的理学家教人安贫乐道,重道德自觉。在宋代总体的思想信仰影响下,宋代词风也展现出独特的风格,文人的审美倾向于平静的情态,多愁多病,感伤惆怅的心理表现出对残缺,老瘦之美的偏爱。宋人善于描写离恨愁绪,多捕捉一些残灯、残日、残阳、残梦的场景,写老写瘦,以此为美等等。"这些审美的心理倾向也对秦观的词产生了很大影响。

在秦观的《减字木兰花》一词中"天涯旧恨,独自凄凉人不问,欲见回肠,断尽金炉小篆香。黛蛾长敛,任是春风吹不展,因依危楼,过尽飞鸿字字愁。"因愁而深锁的娥眉,任春风如何吹拂都难以抹平,因此才让读者体会到那种深深的愁绪,作者极力去渲染这种闲愁,并用"过尽飞鸿字字愁"无限加重了愁思,"字字愁"沉重之至,达到了一种极致。在这首词中,词人秦观对愁思愁绪极力描绘,字字凄冷,体现当时词人的审美心理,在这种凄清闲愁的意境中得到审美的愉悦。又如《浣溪纱》"锦帐重重卷暮霞,屏风曲曲斗红牙,恨人何时苦离家。枕上梦魂飞不去,觉来红日又西斜,满庭芳草衬残花。"上阙开首"锦帐重重"有种繁多沉重之感,暗示了主人公内心的无限哀思,重重锦帐,清冷晚霞,当主人公一觉醒来,看到的是即将落下的红日,那满院的芳草更映衬了残花的孤冷凄清。纳入词人笔下的景象"暮霞’’"西斜的红日""残花"展现荒凉凄冷之美,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景物的摄取是"冷风""残月",唯有此种景物才写出词人心中的"多情自古伤离别"之伤感,这种凄冷之景,这种哀婉之情恰表现了当时词人的审美心理。在《浣溪纱》中有"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此句艺术性较高,比喻非常奇巧,把飞花的"轻"写成像梦一般,愁绪在秦观笔下如"无边丝雨"般延绵不绝,没有尽头,还有李煜的"问君能有许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都以比喻的笔法极写愁绪之深,与此词有异曲同工之妙。"宝帘闲挂小银钩""闲"字用得极妙,流露出词人挥之不去的哀婉情绪,词人捕捉"斜阳""残月""细雨""危楼"等景象,营造出一种的凄清之意境,体现了词人的审美心理。

另处,还有抒写女子离愁的词中,也显现了对孤寒、凄冷的美的偏爱,展现时人审美的心理:《阮郎归》"潇湘门外水平铺,月寒征棹孤,红妆饮罢少踟蹰,有人偷向隅。挥玉箸,洒真珠,梨花春雨余,人人尽道断肠初,那堪肠已无"。主人公因思念而心伤,古人曾用"断肠"一词比喻内心的极度感伤,而在秦观笔下,"断肠"已难以表达这种心境,已是"那堪肠已无"了,白居易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秦观也可以说真是"此时无肠胜断肠"了,将一种因离愁而生的痛苦发挥到极点。又如《调笑令》中"恋恋楼中燕,燕子楼空春色晚,将军一去音容远,空锁楼中深怨。春风重到人不见,十二阑干倚偏。"女子与所爱的人分别,满腔的思恋与埋怨却无处去诉,而回忆往昔的美好日子又加深了这种愁绪,"春风重到人不见,十二阑干倚偏,"女主人公不停地期盼,不住的遥望,等待她的却是不尽的思念,真是"此恨绵绵无绝期",词人在词中表达一种怨气,那是莹绕心头,永远化不开的。在《虞美人》中"琼枝玉树频相见,只恨离人远,欲将幽恨寄青楼,争奈无情江水不西流。"琼树玉枝本是无情物,在主人公那忧怨的心中,也是羡慕嫉妒的对象,它们还能"频相见",当主人公要把幽恨抒发出来时,流水无情,怎会帮主人公去传情呢?这几首词均借女子口吻表达那种浓重的思念与愁绪,李清照的"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写出了因思念而憔悴的形象,而"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又将愁绪量化、形象化,这些词中的忧怨愁绪,病态的美,也在宋代文人眼中是那样的美,是值得让他们在词中反复去咏叹的,反映了当时文人的对柔弱、忧伤、哀怨的美的欣赏,表现了特定的审美心理。

三、秦观的个性性格

秦观,字太虚,后改字少游,高邮(今属江苏)人。是"苏门四学士"之一,他少年豪俊,胸怀壮志,攻读兵书,准备驰骋边疆,建立不朽的奇功伟业,并以为"功誉可立致,而天下无难事"(陈师道《秦少游字叙》)。不料,世事艰难,他37岁时才中进士,到43岁才在朝廷谋得秘书省正字一职。不久即被卷入党争的政治漩涡,因深得苏轼赏识,随着苏轼等屡受迫害,秦观亦受牵连,先后被流放到郴州(今属湖南)、横州(今广西横县)和雷州(今广东海康)。由于他的人生期望值过高,对于人生的挫折和失败又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故一旦希望破灭,就异常失望和痛苦。秦观心理承受能力较弱,被贬到雷州时,曾自作挽词,丧失了对生命的信念,故此后不久即逝世,年仅52岁。他的诗被人称为"女郎诗"(元好问《论诗绝句三十首》之二四),词中泪水盈盈,情调悲苦,与他的经历和个性性格都有关系。

望海潮秦观范文3

编者对“点染”手法这样理解不能说错,但是有些偏颇。所谓点染,原是书法绘画的一种技法,前者如陆游《剑南诗稿・掩门》:“点染聊成字,近似诗。”后者如颜之推《颜氏家训・杂艺》载:“武烈子偏能写真,座上宾客,随宜点染,即成数人,以问童孺,皆知姓名矣。”后来词人渐渐地把“点染”这种技法运用到词的创作里,刘熙载原话是这么说的:“词有点,有染。柳耆卿《雨霖铃》云:‘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上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点染之间,不得有他语相隔,隔则警句亦成死灰矣。”其实,姑且不论语隔与否,柳永词“点”的不仅仅是离别的情感,还“点”出了送别的清秋季节。由此可见,教材编写老师认为“点”即是指“点明情感内涵”的理解不够准确。

其实,“点”固然可以点明情感或词旨,也可以点明物象,还可以叙事,甚至可以议论;“染”则紧承情感、词意,对点作具体形象的烘托渲染。宋词中用点染手法的例子有很多。下面就“点染”这种表现手法在宋词中的运用形式作些分析。

1.先点明情感或词旨,然后大肆渲染 如贺铸《青玉案》词:“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试问”句点出“闲愁”之多,接着以三个精妙的比喻将无形的愁思生动地渲染于我们眼前:满地的青草,满城的柳絮,满天的梅雨,情意之广、之深、之繁、之乱、之缠绵,如同他心中的闲愁一样,无可摆脱。这一连串美妙的渲染,使愁情更加蕴藉深婉。又如宋徽宗赵佶《眼儿媚》词:“玉京曾忆昔繁华,万里帝王家。琼林玉殿,朝喧弦管,暮列笙琶。”这是北宋灭亡后徽宗被俘北上时追忆故国所作,凄哀悲苦,读之潸然。此词开篇“玉京”两句点明“忆昔”的主旨,在追怀往日帝京繁华的同时,抒发了而今故国不堪回首的深沉悲感。“琼林”以下三句具体描写当日皇家之豪华与宫中之行乐,渲染得越生动热烈,越反衬出词人内心愁绪无限。此处的染,巧妙地运用反笔,词人没有正面渲染他的愁绪,而以梦中之乐反衬现实之哀,所谓“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再如柳永的《望海潮》“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其中“形胜”、“繁华”四字,点名了词的主旨。自“烟柳”以下,便从各个方面描写杭州之形胜与繁华,着力“染”。“烟柳画桥”,写街巷河桥的美丽;“内帘翠幕”,写居民住宅的雅致。“参差十万人家”一句,刻画出整个都市住户的繁庶。“云树”三句,由市内说到郊外,在钱塘江堤上,郁郁苍苍的排排树木,远远望去,犹如云雾一般。“怒涛”二句,渲染出钱塘江水的澎湃浩荡与钱塘江潮的壮阔雄威。“市列”三句,只抓住“珠玑”和“罗绮”两个细节,便把杭城的繁荣、市民的富庶淋漓尽致地呈现了出来。徐培均先生这样评价这首词:“‘东南形胜’三句运用‘点’笔,点明杭州‘形胜’、‘繁华’的特点,‘烟柳’以下句多角度多层次地描摹渲染杭州的‘形胜’、‘繁华’,堪称‘工笔重彩’的传世佳作”。

2.先点出物象,然后着意描写之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先点明所描写的对象:三国周郎赤壁。后三句具体描写赤壁的雄奇壮阔:“乱石穿空”,写山石的陡峭,如见其形;“惊涛拍岸”,写江水的汹涌,如闻其声;“卷起千堆雪”,既突出了江水的壮观,又描绘出它洁白的色彩。这三个句子,苏轼从不同角度诉诸不同感觉,绘形绘声绘色,以多彩巨笔描写了赤壁奔马轰雷、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再如欧阳修《少年游》词云:“栏杆十二独凭春,晴碧远连云。千里万里,二月三月,行色苦愁人。”“晴碧”句是“点”,“千里”两句为“染”。“千里万里”承“远连云”,从广阔的空间上加以渲染,极言春草的绵延无垠。“二月三月”从“草长”的时间上加以刻画,极言春草滋生之盛,由此而出现“千里万里”无处不芳草的特定景象。才先生说:“作词如作画,亦有点染之法,即先点出物象,然后着意渲染之。”我们再看同样写田野蓬勃景象的苏轼词《浣溪沙》:“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上句写日照桑麻之景,先用画笔一“点”,“光似泼”则用大笔涂抹,尽力渲染,将春日雨过天晴后田野中的勃发景象渲染得淋漓尽致;下句亦用点染之法,先点明“风来蒿艾”之景,再渲染其香气“如薰”。“光似泼”用实笔,“气如薰”用虚写。点染相合,虚实相间,有色有香,并生妙趣。

3.先用点笔交代所叙之事,后用染笔加以烘托 如《惜黄花慢》词:“送客吴皋。正试霜夜冷,枫落长桥。望天不尽,背城渐杳;离亭黯黯,恨水迢迢。翠香零落红衣老,暮愁锁、残柳眉梢。念瘦腰,沈郎旧日,曾系兰桡。”“送客吴皋”三句,以叙述开头,点明“送客”;“试霜”、“枫落”,点出送别时的凄清景色,下面几句乃着意渲染。“望天不尽”四句极写水行相送,伤离惜别的情景,情致沈邈;“翠香零落”以下五句,写水中、岸上所见景色:翠叶凋零,花老香消;残柳枝叶黄落,愁烟笼罩,进一步描绘离情。睹凋荷而伤年华,见残柳而添离恨,迟暮之嗟,离别之恨,于点于染一张一合,令人难以忘怀。又如欧阳修描写颍州西湖之美的《采桑子》云:“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开端即点,总体叙述“轻舟短棹”于西湖之上的闲适悠然,接下来围绕此四字展开描摹渲染:“绿水”二句承接“西湖好”染之,极写春水绿波和春草碧色;“隐隐”五句则紧扣“轻舟短棹”摹之,生动地描写出湖上行舟、笙箫相随、波平如镜幽美景色,将西湖之美渲染得淋漓尽致!一点而通染,难得的是染笔能紧接点笔层层挥洒,读起来清畅自然,绝无牵强之迹,而得情景交融之境。又如白居易《忆江南》词云:“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起笔两句直叙昔日曾游江南,如画风景刻印于心中。“日出”、“春来”两句生动具体地描绘江南风景之美:百花盛开已极红艳,红日普照,更是耀眼,这是用同色映衬的手法极写花之美;春江水绿,艳阳洒满江岸,更衬出绿波粼粼,这是用异色相衬的笔法极写水之绿。全篇“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点染结合,生动地描摹出了江南春天怡人的风景。

4.点笔以议论出之,染笔以描绘渲染 词是用来抒感的,含蓄蕴藉是其最大特色。词中的议论,不同于我们现代所说的议论,它不是为了表达深刻独到的观点,多是为了强化所抒情感的强度,起到突出强化情感的作用。如韦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词起笔先从别人口中道出“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的观点,然后着意刻画江南之美:“春水碧于天”写江南景色之美;“画船听雨眠”写江南生活之美,在碧于天的江水上,卧在画船之中听那潇潇雨声,这种生活和中原的战乱比较起来,是何等的闲适自在,这是写江南生活之美;“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这是写江南人物美,江南女子面貌光彩皎皎照人,手腕皓白如雪。这几层写江南风景、生活、人物之美,一气贯注,全力促成“游人”之“只合江南老”的多种理由。又如秦观的《南乡子》:“妙手写徽真,水翦双眸点绛唇。疑是昔年窥宋玉,东邻;只露墙头一半身。”首句点明画师技艺的高明,接下来全用染笔,具体渲染画家手法之妙,画像美丽动人。点染手法的运用,使整首词意脉不断,产生了张合有度的艺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