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表扬信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医学表扬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医学表扬信

医学表扬信范文1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学生的自信心不仅来源于自我认知,而且来源于外部的激励和表扬。可以说,表扬的心理需求伴随整个人一生的成长。罗斯福的父亲正是洞察了罗斯福自卑和自暴自弃的心理,相应地采取了表扬与激励手段,成就了一个伟人的传奇人生。教师在教学和管理中,应该善于分析学生的心理,注重表扬的艺术,方能够收到良好的效果。

第一,针对学生对正能量表扬的心理需求,表扬应坚持适时性。有道是“良言一句三冬暖”,只要学生有进步、有成就、有正能量的思想和行为,都应当给予表扬,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因此,教师的任务就是要寻找、发现学生的闪光点。闪光点不只是学生的学习成绩进步,还在于学生在思想、品德、友情、孝心等方面表现出来的正能量,都是教师实施表扬的关注点。心理满足焕发出来的激情足以促使学生储积更多积极向上的自信心,对知识学习和生活成长各个方面都能起到正面的催化作用。适时性包括经常性、及时性,学生一旦某些方面取得了成绩,心理上就期待被认可,这时候的表扬如锦上添花。反之,拖得越久,激情消退,作用也会衰减。另外发散思维,表扬还可不局限于本人,如果当家长、亲属在场时,及时表扬家长教育孩子有方,@种能够给家长、家庭带来荣耀而形成的内驱力万万不可小视。

第二,针对学生心理需求的层次区别,表扬应该讲求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就在于要摸清个体学生不同的心理需求。学生成绩的好坏、智力的高低、家境的贫富,乃至身材胖瘦和容貌美丑都会产生不同层次的心理需求。因此,教师应该观察、掌握学生的这些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表扬,不能平平淡淡、一概而论。如成绩经常差一、二分就是满分而本次考试得了满分的学生,教师应当大力表扬,利于学生今后改掉粗心的毛病。但对于学困生,一、二分的进步不宜同等进行表扬,弄不好还会招致其他同学的讥讽,使其无地自容。但如果学困生总分不高,而名次有较大提升,则可以侧重在进步方面给予大力表扬,以增强其自信心。

第三,针对学生与生俱来的平等、公平的心理需求,表扬应坚持公正性。学生追求平等、公平,是希望自己获得社会的认同,受到社会同样的关注,有享受同样待遇的权利。在这种心理预期下,教师的表扬就要把握分寸,特别注意公正性。同为一件事,教师表扬了甲同学,但不表扬乙同学,或者大肆表扬甲同学,而对乙同学的表扬只是蜻蜓点水,乙同学的心理感受可想而知。另外,还要注意表扬的频率,如果将表扬始终集中在少部分学生身上,“春风不度玉门关”,让学生感觉到教师有亲疏厚薄之分,其他学生就会逐渐产生心理抵触,教学和管理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医学表扬信范文2

关键词: 问题意识 探究 和谐 校本教材

新课程标准突出了探究性教育的理念。科学的本质是探究,探究的前提是问题。教育的真正目的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现代课程的基本单位是“问题”,一切思维都是从问题开始的。哈佛大学校长曾经说过:“在迈向新世纪的过程中,一种最好的教育,就是有利于人们具有创新性,使人们变得更善于思考,更有追求的理想和洞察力,成为更完善、更成功的人。”爱因斯坦更是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的公式或一个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问题,提出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新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因此,面对教学改革的实际需要,首先应该从培养和保护学生的问题意识入手。

一、什么是问题意识

人们对某一事实、客观现象产生了解释或处理的心理欲望,这就是问题意识。物理教学实践表明,在教学过程中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调动学生提出问题的积极性,能让学生变被动接受“静态”的物理结论为主动探索、研究“动态”的物理过程,从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问题是教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有了问题,才会有主动探究的愿望;有了问题,才会有创新和发现。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的培养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营造个性化学习平台的保证,我们应把提问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敢问、乐问、善问,保护学生提出问题的积极性。

1.让学生敢问、乐问、善问,课堂教学中应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机会。

在传统教学的影响下,学生习惯于面对教师或教材提出的问题并思考解决,学生不习惯或缺少机会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下发现并提出问题,正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最重要的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比学生解决问题还重要,这也是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

要使学生敢问、乐问,必须营造民主平等的宽松氛围。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他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优秀的表现和发展。学生在课堂上不愿意提出问题,主要是学生的提问、表达受到各种限制,可能还会招致教师的指责甚至挖苦、批评,于是,因怕给自己惹麻烦而不提问题的学生越来越多。因此,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陶行知先生说:“只有民主才能解放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数人之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应创设教学中良好的师生关系。”为此,教师要努力与学生沟通,拉近师生的心理距离,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的选择、学生的个性,关心每一位学生,而不在学生中人为地划分等级。在彼此的交往中,不仅要给予学生更多的言语表扬,而且要用微笑、点头、注视、肯定的手势以及关怀性的接触方式进行鼓励。一系列动作都能把你和学生的距离拉近,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思维更加活跃,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捕捉“问”的契机,放心大胆地去问。

要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首先要给学生创设一个问题情境,这一情境不仅要有提出问题的必要性,而且要联系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能较容易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如图,在演示断电自感现象中,开关断开时,灯A先变得更亮,然后再熄灭。这时学生自然而然会提出疑问:电源断开为什么灯泡反而变得更亮?从而为揭示问题本质做好铺垫。

其次,教师还要留给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时间和空间。教师教学不能“满堂灌”,但“满堂问”也未必可取,因为学生在“答”的过程中,实际上还是作为一个“信息受体”而出现,教师在课前精心设计的诸多问题只能成为牵着学生鼻子走的一种手段。相反,如果我们能营造出一种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也有机会成为“发问”的主体,成为一个“信息源”,那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被大大激发,因为“发问”总是以思考为前提的。正是从这个意义出发,教师与其“给”学生10个问题,不如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产生1个问题。

如我在“薄膜干涉”的教学中让学生提出疑问,有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反射光与入射光相遇不会产生干涉现象呢?这个问题的提出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机械波的干涉与光波干涉的区别。因此,课堂上要留出学生提问的时间和空间。

2.要保护学生提出问题的积极性。

教师首先要对学生的好奇心精心呵护。好奇心人皆有之,每一个学生都会对不同的问题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好奇,强烈的好奇会增强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对新出现的情况和新发生的变化及时作出反应,发现问题,并追根溯源,激发思考,从而进一步形成旺盛的求知欲和探索欲。许多看似偶然的发现其实都隐含着一种必然:发现者必然具有强烈的好奇心。缺乏好奇心,必然对外界的信息反应迟钝,对诸多有意义的现象熟视无睹,对问题无动于衷,更谈不上发明创造。爱因斯坦有一句名言:“我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我只不过是喜欢寻根问底罢了。”

如在自感现象的教学中,我设计一个实验来引入课题。首先提出问题:多高的电压才能让人体有触电的感觉?一节干电池能让你触电吗?然后用一节干电池和一个带铁芯的大线圈让学生做实验,线圈与一节干电池组成闭合回路,让学生两手握住线圈的两端,当电路断开瞬间,学生产生了强烈的触电感觉。这使学生的好奇心被充分调动起来,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他们迫切地想弄清其中的物理规律,使这节课水到渠成,产生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好奇心虽然与先天因素有关,但可以被后天抑制,也可以被后天培养。学生在物理学习中表现出来的好奇心是由于看到前所未闻或无法解释的物理事实所产生的本能的情绪反映。但是,不少学生的好奇心在后天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和开发,并没有转化为问题意识,而是慢慢地被教师“解惑”掉了。

问题意识是基于好奇心而又高于好奇心的心理品质,为此,教育者必须悉心呵护学生创新求异的本能和欲望,不能教条地、机械地用同一标准、同一模式去衡量他们,而应当从改革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入手,积极培养和保护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勇于探索,赞赏他们的“突发奇想”。允许他们出错,给他们创造广阔的驰骋想象的空间,只要这样,创新能力才能水到渠成,呼之欲出。

如我在相对论的教学中,有学生突发奇想:“如果瞬间移动到距地球1光年的地方,那看到的地球不就是1年前的地球?看到的情景不就是一年前的?这样不就相当于回到了过去?而用瞬间转移技术可以实现瞬间转移,那这样时间旅行不就实现了?”这个想法是现有的理论和实践无法超越的难题,但它给予了学生无限的遐想空间,因此要表示赞赏。

其次要注重培养学生“每事必问”的习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为我们请来了八个顾问“我有八位好朋友,肯把万事指导我。你若想问真名姓,名字不同都姓何:何事,何人,何如,何时,何地,何去,何为,好像哥哥和弟弟。还有一个西洋派,姓名颠倒叫几何。若向八贤常请教,虽是笨人不会错。”教师要指导学生做到每事问,问天地,问书籍,问师友,问自己。其中问自己最为重要。

最后要重视家庭教育习惯对学生的影响。下面是两个不同国家的家长对孩子学习的询问:以色列的家长:“今天你向老师提出问题了吗?”中国的家长:“今天老师布置的作业完成了吗?”可见,这项工作不仅需要教师努力,而且需要家长们转变教育观念,共同配合,才能有更好的效果。

3.开发校本教材,给学生一个展示问题、解决问题的平台。

医学表扬信范文3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也就是培养学生的不惟书、不惟师的自主学习能力,也是培养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那么在新课标中怎样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

首先作为教师要有问题意识,要明确学生在阅读中积极体验和建构的过程也正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明代学者陈献章曾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还有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租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这是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学科提出的具体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学生只有通过自我发现、自我认识,才能自我提升,才能让梦想在阅读中自由飘扬,获得情感体验和能力发展。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方法。如在教学《真正的英雄》一课时,我从题目入手,让学生提出问题或疑惑。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发言:为什么说是“真正的英雄”?难道英雄还有假的吗?作者这样说的用意是什么……学生思维非常活跃,读书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大大增强。

其次,要营造宽松的环境和民主和谐的气氛,使学生敢问。真正的读书,是用独立的见解来打造思想的天空,用个性的诠释去播撒精神的原野,用创新的意识去缔结梦想之树的传奇。但许多学生心中有疑,却不敢表达。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自信,心存畏惧:面对名篇大家,缺少质疑的勇气;面对全体同学,担心他人嘲笑;面对老师,害怕受到斥责。

要让学生拥有自信,畅所欲言,说心中所想,评心中所感,营造宽松和民主的环境必不可少。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鼓励学生要勇于表达自己的见解:“不要怕在阅读中发现问题,问题越多,说明你读得越投入,对文本的理解越深刻。当你大胆提出疑问之时,也是你思维最活跃的时候,说明你真正地走进并融入了文本。浮浅的阅读,难以提出高水平的问题,没有问题的阅读也就毫无意义可言,那是因为他对文章的阅读停留在表面,没有深入到文章中去。”

同时我有意识地结合课文来分析文章的缺憾美。如教学《斑羚飞渡》时,文中写到“老斑羚就像燃料已烧完了的火箭残壳,自动脱离宇宙飞船,不,比火箭残壳更悲惨,在半大斑羚的猛力踢蹬下,它像只突然断翅的鸟笔直地坠落下去。”我在学生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语段采用了什么修辞方法?采用两个比喻来写,是否多余?这里的比喻有无问题?”学生通过讨论,得出如下结论:运用比喻突出老斑羚的惨状和勇于牺牲的精神。但第一个比喻多余并且不妥:一是喻体“火箭残壳”不够形象具体,二是火箭残壳无生命,本身谈不上悲惨,写老斑羚比火箭残壳更悲惨,令人费解。通过这件事,学生明白了教材不一定全是正确的,明白“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道理。

第三、问题是思维的火花,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就要注意学法的指导,教会学生思维的方法,使学生会问。

医学表扬信范文4

关键词:新课标;实验创新;探究

Abstract: the experimental teaching reform goal is by the students according to the experimental subject to design the plan, design and as many of the scheme, do all the teachers and students participate in all, all the students benefit, pragmatic, cultivate the students' ability to play to the education function experiment.

Keywords: the new standard; Experimental innovation; explore

中图分类号:O6-0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新的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突出化学学科特征,更好地发挥实验的教育功能”。并对化学实验的教学功能作了详细的说明。“通过实验探究,掌握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和方法,进一步体验实验探究的基本过程,认识实验在化学科学研究和化学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化学实验能力。”因此,新课标理念下的高中化学教学要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激发学习情趣,强化科学探究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增强实验的探究性

“没有大胆的猜测,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探究性实验提供了培养创造能力和创新思维的最佳条件。对于验证性实验,学生只是为了获取知识而去观察,始终处在观众的位置上,只是实验的旁观者,结果的接受者,学生的思维被牢牢的束缚,不能够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同时,由于思考的被动性,对于部分实验细节无法全面感知,准确描述,所以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的培养。

案例1:配制1mol/LNaCl溶液100mL,在学习探究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思考,设计重点:如何取0.1mol NaCl固体,怎样实现最后溶液体积为0.1L?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最终根据所给的仪器整理出配制溶液的步骤,在讨论步骤的基础上进行配制操作,通过学生的思考和操作,让学生总结配制溶液注意事项:1、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不用计算水的用量;2、不能配制任意体积的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3、配制溶液时,不能直接将溶质放入容量瓶中进行溶解,要在烧杯中溶解,待冷却到室温时,才能转移至容量瓶中;4、定容后容量瓶在摇匀后,会出现液面低于刻度线的情况,这时不能再向容量瓶中加入蒸馏水。最后进行拓展提高,实验中需2mol/L的Na2CO3溶液950mL,配制时应称取Na2CO3的质量多少克?通过把演示实验改为探究型实验,学生理解的更深刻,培养学生的能力。

二、将部分验证性实验改为学生动手的设计性实验

学生用教师提供的实验仪器和药品进行科学探究,方案不必强求一致,更不要用多媒体画面来指挥学生统一行动,要放开,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探究。在这里教师不再为学生框定实验所用的仪器和药品,而是为学生准备了许多实验仪器和药品,让学生自由挑选仪器和化学药品、自行设计实验方法及步骤来完成实验,实验完毕后,得出数据,分析误差,并在不同的小组之间进行交流。分析各自的实验现象和原因以及实验中应注意的问题。

案例2:《制备氢氧化铝的实验方案的设计》教学,从Al(OH)3用途引入,请同学们根据掌握的铝及其化合物的性质的知识,设计工业上制取氢氧化铝的方案。学生们设计出十种方案,分析每一个方案的优缺点最后确定方案,经过讨论分析筛选出最优的设计方案。总结筛选的方法,然后根据提供仪器进行实验。根据学生设计、筛选,学生在活动中轻松掌握Al 、Al2O3、氢氧化铝、铝盐、偏铝酸盐的转化关系。

案例3:《萃取实验》教学,对课本中的内容进行了改进,设计成探究实验,用投影展示所给试剂:碘水、CCl4、苯、酒精、蒸馏水,再给若干支试管,让学生对所给的试剂两两混合,振荡,静置,做好实验记录并进行分析。学生进行的实验有:苯和蒸馏水混合,现象是分层,苯在上层;CCl4和水混合,现象是分层,水在上层;酒精和水混合,不分层;CCl4和苯混合,现象是不分层;碘水和CCl4混合,分层,颜色有变化,上层无色,下层为紫色;碘水和苯混合,分层,颜色有变化,上层为紫色,下层无色。碘水和酒精混合不分层。通过一系列的实验,学生真正理解萃取的涵义。

三、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能力,体现化学学科特点

将部分演示实验改为师生协同实验,甚至学生表演实验,教师边讲授知识、边演示实验,边讲边实验等。在实验中学生得出的结论有可能与应得的结论不相吻合,经过教师的指导,学生可反复实验直到实验成功,培养学生主动否定自我和超越自我的能力。

案例4:《离子反应》一节内容的教学,可采用分组实验的方式,

实验1:向盛有5 mL CuSO4溶液的试管中滴加NaCl溶液;

实验2:向盛有5 mL CuSO4溶液的试管中滴加BaCl2溶液;

在同学们进行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分析:①现象;②混合前溶液中主要离子;③哪些离子发生反应;④发生反应时这些离子在溶液中浓度怎样变化;⑤离子浓度改变的原因⑥混合后溶液中主要离子⑦反应实质。最后引导学生写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再通过

实验3:向盛有2 mL Na2SO4溶液的试管里加入2 mL BaCl2溶液;

实验4:向盛有2 mL NaOH溶液的试管中滴加几滴酚酞溶液,再用滴管向试管里慢慢滴入HCl溶液,至溶液恰好变色为止;

实验5:向盛有2mL Na2CO3溶液中滴加2 mL HCl溶液

通过实验,分析,讨论。使学生掌握离子反应的实质。这样通过学生分组实验,让学生带着问题,亲自动手实验,这样使学生既增加了动手能力,又能更好地掌握化学规律。采用边讲边实验的方法,让学生先做实验,根据实验现象在分析反应的实质,总结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学生接受很顺利,很好完成了教学任务,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微粒观,体现化学的学科思想。

四、高考中体现对实验能力考查

近年来高考在强调夯实基础、抓主干和核心知识的基础上,试题的命制越来越凸现知识与能力并重,并以基础知识为载体来强化对能力的考查,这就要求学生要通过平时通过多做实验,对实验真正理解,不能只是通过做实验题目达到提高成绩的目的。

如2012年高考北京卷第11题,下列实验方案中,不能测定Na2CO3和NaHCO3,混合物中Na2CO3质量分数的是

A.取a克混合物充分加热,减重b克

B.取a克混合物与足量稀盐酸充分反应,加热、蒸干、灼烧,得b克固体

c.取a克混合物与足量稀硫酸充分反应,逸出气体用碱石灰吸收,增重b克

D.取a克混合物与足量Ba(OH)2溶液充分反应,过滤、洗涤、烘干,得b克固体。

在该小题中要求学生能关注到C选项中碱石灰吸收的是CO2和水蒸气,如果学生没有实验基础,只通过平时做题来完成实验,就不能真正理解题目,从而得不到正确的结论。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比向学生传承知识更重要。而化学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能力相当重要的一个方面,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能力。

参考文献

中学化学教学法实验 西南师范学院化学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医学表扬信范文5

【关键词】学科核心素养;思想政治教学;课程标准;一致性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31-0034-02

我国自2001年开始实行新课改,至今已有十五年,在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方面取得了许多有效成果和有益经验。但是,知识本位、应试教育的阴影依旧挥之不去,在高分、高升学率的背后是学生综合素养的低下、道德水平的滑坡。教育的失效暴露出当前学科教学中重智轻德、重知轻能、教学与课标背离的问题。在此背景下,建构核心素养体系成为深化课改的关键。

本文以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为例,试从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角度切入,谈谈为何以及如何实现政治课教学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以培育适应学生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一、何为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教学与课标的一致性

2014年,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强调,要“研究制订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要求“各级各类学校要从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出发,把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要求落实到各学科教学中”。自此,以学生核心素养推动教育和课程改革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作为核心素养实现的载体,“学科核心素养”也开始成为许多学科专家研究的对象。只有了解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才能理解以学科核心素养培育为重点的教学如何转型,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与课标的契合度。

1. 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

要了解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首先必须理解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个体在解决复杂的现实问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性品质”,它是人的发展不可缺少的DNA,是一种综合性的“教养”。而学科核心素养则是“学生发展素养在特定学科(或学习领域)的表现,是学生学习一门学科课程(或特定学习领域)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关键成就”,它以学科学习和学生发展的意义和价值为关注点,是一种特定的“学养”。

其次,核心素养与学科核心素养是源与流、根与叶的关系。一方面,核心素养体系对教学具有引领和导向作用,核心素养的落实会强化各学科确立和发展本学科核心素养,凸显学科育人价值;另一方面,各学科教学只有从学生素质发展出发,协调并进,将各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圆融互摄,才能将促进学生成长与满足社会需要相结合,真正将立德树人的要求落到实处。

就思想政治课而言,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由“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制意识、公共参与”四个要素有机组成。这表明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各个环节必须围绕这四个要素展开,充分体现思想政治学科的德育功能。

2. 教学与课标一致性的内涵

教学与课标的一致性是指:课程和教学的开发、设计、实施、评价等各个环节都要与课程标准保持高度的一致。其依据在于我国政策明确规定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课程标准不仅是对学生学习的基本要求,也是教师调整教学的重要依据,更是评估教育质量的准绳。因此,在政治课的教学与评价过程中,必须发挥课程标准的纲领性指导作用。只有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才能保证课程实施的有序、有信、有效、有度。

新一轮课标修订以核心素养体系为依据,核心素养已然成为课程实施的风向标。落实核心素养的关键在于与学科课程相结合、确立学科核心素养,使各学科课程目标的实现有据可依。思想政治学科作为一门德育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落实核心素养是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的应然要求。

二、为何要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实现政治教学与课标一致性

以核心素养为灵魂、深化课程改革的时代,更加强调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强调各学科共同发挥育人功能,将立德树人的要求落小、落细、落实。

1. 是以素养发展为重点,推进新一轮课改的应然要求

深入推进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使课堂教学转型,必须紧紧围绕发展核心素养这个关键。没有核心素养的改革,是缺乏灵魂的,而没有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是缺乏依归的。当前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存在的表层化现象较为突出:教学忽视课程标准而过于依赖考纲,使得教学内容零散化、机械化;知识教学流于表层,缺乏必要的理论深度和情感温度;教学过程中过于强调应试方法与成绩高低,忽视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发展性评价不足。以核心素养体系为纲修订课程标准,细化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要求,可以使学科课程目标科学化、具体化,便于教师操作和实施,使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更加契合课标的要求,这是深化政治课程改革的应然要求。

2. 是打破传统教学困境,增强育人实效性的迫切需要

思想政治课是有别于其他学科的德育课程,重在培育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良好的品德素养。但囿于重知识轻能力的教学困境,思想政治课教学往往是低效,甚至无效的,失去了它应有之功能。以学生考试成绩为最终目标的教学,取得高分、高升学率的背后却是学生综合素质低下、道德水平的滑坡。当务之急,破解传统粗放、低效的课堂教学困境之关键,需要在课标“标杆式”的引领下,以培育好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为教学目标与评价标准,凸显学科育人价值,只有这样才能引领学生自觉认同正确的价值标准,把握正确的人生方向,形成良好的道德素养,实现教育的最终目标。

3. 是转变人才培养理念,促进人的终身发展的必然选择

稻盛和夫曾提出“成功方程式”:人生和工作的结果=人格理念×工作热情×能力。他认为工作热情和能力的取值为0~100,而人格理念的取值是-100~100。这个方程式启示我们:人格理念(或称思维方式)对个人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在呼吁终身发展的时代,我们必须重视对学生人格理念的培养。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教学与课标相契合,意味着教学更加注重学科育人的功能,它能将学科思想、学科方法、学科能力、学科经验内化到学生心中,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其本质就是转变学生的思维品质。这种基于学科素养生成的思维,必定能促进学生适应社会和终身发展所需的品格和能力的培养。

三、如何构建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实现政治教学与课标的一致

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当今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核心素养是从人的全面发展出发,培养学生应获得的品格和关键能力,重点解决的是“培养什么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以学科知识为核心的课程标准是从具体学科出发,规定教学应达到的标准和要求,着力解决的是“教什么”这一教育的基本问题。由此可见,课程标准的贯彻执行是将核心素养落实于具体教学实践的桥梁,各学科教学必须基于培育学科核心素养,实现与课标的一致性。

1. 提升生活体验,构建理解性课堂

马克思・范梅南说过:“最好的教育关系是一种生活的体验,具有其本身和内在的意义”,这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提升学生的生活体验,构建理解性课堂。理解性的政治课堂,是情感教育与知识教育相结合,而非一味理论灌输性的课堂。政治教学内容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系统性,理论本身是死板、缺乏活力的。只有将现实生活中的素材进行创作加工,并创设一定的情境,增加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的契合度,才能触及学生情感的共鸣点,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促使素养的内化。

2. 完善学业评价,构建发展性课堂

学业评价对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法的改进具有重要的反馈和导向作用。我国长期采用以纸笔测验为主的评价方式,不利于教学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不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实现政治教学与课标的一致,必须研制完善学业质量评价的具体标准,打破传统评价方式,实现评价从形式到内容的转变,构建发展性课堂。发展性的政治课堂,不是传授应试方法与经验的课堂,而是因材施教、挖掘潜能的课堂。在政治课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发展,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的潜能、个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注重总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的结合,形成基于学科核心素养水平的立体评价,让评价服务于教学,提高教学与课标的契合度。

3. 强调能力导向,构建实践性课堂

时代的变化发展使社会对个人所具备的素质和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对高素质人才和创新性人才的需求。以往的政治教学大多采用理论灌输、教授应试技巧的方式实现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则一带而过。这种教学模式下培育出的学生只是会背书和考试的机器,而不可能是有创造力和实践能力、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因此,政治教学必须将旧观念转变为以能力为导向的教学观,构建实践性的课堂。实践性的政治课堂,不是被动接受的课堂,而是主动参与的课堂。政治课教学不再局限于课堂上的讨论和辩论,而是走向社会进行参观、访谈和调查;不只局限于政治学科的学习,而是与其他学科圆融、渗透,开发更具特色和开放性的校本课程。学生在个体实践中获得的真实感受和体验往往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形成个人相伴终身的能力和品格。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实现思想政治教学与课标一致性,是思政课教改必须遵循的规则。政治课教学只有做到有“标”可依、有“标”必依、执“标”必严、违“标”必改,才能确保学科教学目标指向于学生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彰显学科育人价值,真正落小、落细、落实立德树人的各项要求,培育有信仰、有思想、有尊严、有担当的中国公民。

参考文献:

[1] 朱明光.关于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思考[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6(1).

医学表扬信范文6

关键词:创新人才培养;试点教学;主动学习;开放研究型;讨论互动式

一、改革背景

大学物理课程是一门自然科学的基础课,在为学生打好科学基础、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潜能中具有重要的地位。通过学学物理课程,学生不仅可以获得进行科学思维、科学分析和科学计算的基本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科学开发精神和原创性动机。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大学物理教学改革处于高校对创新人才培养改革的重点环节。基于对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考[1],如何通过大学物理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并将实践经验和成果进行推广和应用是我们近些年改革的重点目标。

我校的大学物理教学长期以来积累了深厚的基础和建立了优秀的教学传统。截至2008年,学校的大学物理教学实验中心已经成为国家工科物理教学基地和国家级示范中心,除每年固定承担全校三千多名本科生的教学任务以外,还积极组织和参与对外交流,最大程度地将我们的教学传统和成果对外辐射,同时不断提高和完善自身的发展。如,我们的系列教材被30多所高校常年使用,2006—2008年期间对口支援新疆大学大学物理课程建设取得重要成果。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物理教学新问题不断凸显。一方面,从社会对人力资源需求的角度来说:第一,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对在校学生所需要掌握的知识体系、内容的针对性越来越强。第二,社会整体运行和发展的节奏越来越快,其各个环节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这使得学生在未来面对的是基于知识水平之上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竞争。第三,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创新人才的培养和挖掘。人才需求和教育供给之间不匹配的现象是显而易见的。这要求高校培养的人才既具有扎实的基础,又要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以适应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变化,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其中首要的是加强基础科学教育。另一方面,从当前的大学物理教学的状况来看:第一,长期以来形成的课程教学体系缺乏针对性和层次性,不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第二,长期以来形成的相对单一的、甚至固化的课堂传授式教学模式和考评方式,已严重影响着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无法调动学生主动学习、自由思考和进行科学想象的积极性。第三,缺乏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实践环节,无法使具有创新潜质的拔尖学生脱颖而出。这些问题在高校教学中具有较大的共性,也是创新人才培养所面临问题在基础课程中的具体表现。

因此,处在自然科学基础教育核心地位的大学物理课程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

二、改革思想和教学模式改革实践

1. 坚持传承与改革并重的思想

大学物理是一门传统的公共基础课,其课程内容无论从历史演化还是从不同的使用地区来说都相对固定,讲授对象涉及各高校的多数学生,这导致改革难度很大,既不易变也不敢轻易去变。但由于需要改变的必然性和迫切性,改革的核心就处于改什么和怎么去改?

首先,改什么应该针对当前的主要问题和需要达到的目标来确定。我们制定的改革内容为:改变以前单一的教学内容体系,按照学生情况实施多学分、分层次教学;改变以教为主的单一的课堂传授式教学模式和考评方式,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自主学习和实践的平台与机会。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为契机提高大学物理教学质量,进一步挖掘学生的各种潜能,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其次,改革方式和实践必须要在保证整体教学秩序正常进行、教学质量稳步健康发展的基础上进行。结合我校大学物理教学现状,我们采取的方式为:在传承原有厚重的教学基础和教学传统前提下,坚持开设试点班,在试点班进行全方位改革。通过试点教学改革,以点带面,将成功的改革内容逐渐推广至大面积教学进行应用。

根据上述的思想,我们进行了以下几方面教学内容的改革:

(1)形成分别针对大面积工科、非物理理科类、部分工科特殊专业、试点班、医学、经济管理类、文科类的大学物理教学内容体系。除了文科类的教学内容专门设置外[2],其他类型课程内容设置特点主要反映在经典部分基础基本相同,近代部分和拓展部分根据不同要求实施选择,制定相应的教学大纲,并形成与其相适应的主教材和辅助教材。针对少年班,我们开设了与物理专业本科生相近的物理专业基础课程。

(2)以试点班为实施主体,改变以前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的较为单一的教学模式, 建立以学生为教学环节主体,采取课堂内外学生“学、辩和研究”、教师“讲、教和引导”并重的多样化多层次教学模式。倡导和鼓励学生进行主动学习、自由思考和批判性辩论, 加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科学想象力,开拓新的大学物理教学途径;发展多样化多层次考评机制和方式。

(3)开发和建设多形式、多渠道的教学教辅和实践平台,包括:针对课堂教学的演示实验、仿真模拟、多媒体演示平台。教师主导、学生参与的演示实验和数值模拟实验的设计和开发平台。学生主导、教师辅导的创新实验平台。网络交流和互动平台等。这些多层次的平台能够让几乎所有学生有机会根据需要主动学习、享受学习。

(4)为实现以点带面,坚持传承、发扬西安交大“传、帮、带”的优秀传统,定期举办教学法活动和交流课,研讨和总结试点班的改革成果和经验,将可推广的内容及时进行应用。

(5)围绕课程内容与体系改革,强调精品意识,以教学改革促进高质量的实时性、针对性强的系列教材建设。

(6)发挥教师特别是年青教师的科研优势,促进教学与科研有效结合,服务于学生科学素养提升和科研训练,提升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

2. “开放研究型、讨论互动式”的教学模式与评价方法

实施上述改革的关键,在于如何做好教学新模式的探索和试点并通过以点带面,全面带动大学物理教学质量的提高。经过长期不懈地开设物理教学试点班,在始终关注学生学习能力与素养提升的前提下,致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勇于批判的精神。我们逐步实现了由传授式向探究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的转变,构建起“开放研究型、讨论互动式”的教学模式与评价方法。通过在试点班不断实践和完善,及时总结经验并加以推广(已经在我校数学、化学、信息等专业的班级内逐步推广),使教学质量有所提高。

“开放研究型、讨论互动式”教学模式和评价方式分为课程准备、课程实施主体、考评方式和成果评价3个环节进行。

(1)课程准备:针对学生培养的不同要求,我们将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内容分为3个部分,其中前两个部分主要来自于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内容:第一部分为力、热、光、电和近代物理的基本规律、基本方法和基本知识部分。第二部分为由各个内容模块中对于具体物理问题的分析、解决和应用所精炼的扩展内容部分。第一个部分是教学主体内容,其目的是为学生打好坚实的物理学基础,由主讲教师通过传统的课堂教学完成。第二部分打破传统模式中由教师讲授的单一方式,通过提炼出一些专题内容,由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交流合作和讨论的方式自行学习和公开讲授。这部分主要是针对培养、挖掘学生自学能力和自学意识所设置。第三部分是为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所设定。结合部分课内教学内容和物理学前沿发展,开发和设计研究课题,激励和引导有需要的学生自由组队进行课堂外研究。

(2)课程实施主体:由教学名师担任主讲教师进行课堂授课,同时指导两个助教队伍分别进行课堂内的专题讨论课和课堂外的研究活动。助教队伍由具有博士学位并承担科研工作的年轻教师构成,主要引导学生实施后两个环节。

在专题讨论课环节中,由课内助教准备一定数量的可拓展性的专题以及能够紧密联系实际的物理问题交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自由探索[3],并做相应的指导,引导学生分组在课外时间进行充分讨论、总结,最后每组选出1~2名学生代表在课堂上进行讲授(每学期每名学生至少讲两次),开展学生自评及相互间的互评,整个过程学生自主学习起主导作用。

课堂外的研究环节,主要针对部分优秀的并且对物理学非常有需要的学生。由教师结合课程内容和科技前沿的发展,协助学生开发或引导开发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科研题目。由学生自愿组队,从设计研究方案、实验方案、具体实验进行、结果整理、讨论并向其他同学讲授,到最后完成论文写作,都由学生自主完成。

(3)考评方式和成果评价:针对以上的教学模式,我们采取了学生的小论文、大作业、专题演讲、学术报告、期末口试、考试等相结合的多样化考评方式进行考核。其目的在于鼓励学生主动学习、自主钻研,以达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目标。在具体措施中,考试成绩所占的比例下调到50%;平时教学、学习环节占50%,其中作业占10%,学生在讨论课中的表现占20%,课题答辩中的表现占20%(学生自评5%、互评5%、教师评价10%);另外学生参与科研活动、获得的科研成果以及正式发表的论文都会获得奖励成绩。

3. 实践及成果

虽然有以上的改革的思想和方案,但是具体的实施方案一定要根据试点学生对象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设置。下面以我校钱学森班为例,说明我们进行试点改革的具体情况。

钱学森班由我校几乎所有专业最优秀学生所构成,针对他们,大学物理既是基础课又属于通识教学课程的范畴,因此结合“开放研究型、讨论互动式”的教学模式与评价方法,我们在实践钱学森班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改革中遵循了4个特点:

(1)要使学生获得坚实的物理基础和广泛的物理学知识面。为了能在有限的课时内同时实现这两个目的,我们一方面尽可能浓缩力、热、光、电和近代物理中的最基本的教学内容进行课堂讲授,另一方面增加和拓展了如流体力学基础、广义相对论、量子物理、物理学前沿及交叉发展等其他专业从不涉及的内容体系。其中第二个方面的教学通过课内讲授、案例教学、课内讨论课、教师引导课外自主学习、专题讨论和演讲等不同形式进行。特别鼓励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的形式完成学习,对于学生做的每一项工作都会得到不同程度的奖励。

(2)要培养和训练学生自主学习的本领。针对这个目的,我们提炼了一些自主学习教学专题,如火箭及变质量问题、刚体非定轴转动及其应用、热力学循环及其在制冷器件中的应用、从热力学熵到信息熵、从气体分子模型分析实际气体性质、每年物理学著名发现和重大进展的讨论等。基于这些专题,我们制定了按照寻找现象、发现兴趣点、发现问题、自主思考、调研、交流讨论、研究、整理总结等要素规划的学习过程,根据每个要素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监督和检查。在实践中我们发现,鼓励合适的组织能力和责任心强、外向型的学生作为自主学习、讨论和课堂演讲的核心和组织者,会对完成教学改革工作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3)要培养学生应用物理学基础知识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这一方面,我们大幅度减少了课程中传统习题的讲授,而代之以加强能够体现多个知识点、方法综合应用的物理学案例教学,同时鼓励学生参与建立了系列与案例相关的计算机数值演示模型,引导学生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和思考。

(4)通过加强创新实验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从一开始就培养学生进行实验研究的能力和积累相关实验的素养也是我们实践新教学模式的重要内容。在这一方面,除了正常的大学物理实验教学和课堂演示实验,我们从基本力学、流体、热学、电磁学、光学等方面的现象入手,提炼出一些普通物理模型,比如用碗内的小球运动模拟万有引力、封闭瓶子中液体随瓶子的运动行为等。这些模型高于课内知识范畴同时又易于实验。为了支持学生进行这些创新实验,除了建立基础的实验平台以外,我们设置了一些创新实验项目、竞赛项目鼓励学生进行申请参加并完成,同时配备了一些责任感强、科研水平高的青年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实验。对于难以用普通方法实现的实验、量子物理、相对论物理方面的现象,我们引导和鼓励学生开发数值模拟实验。实践证明,我们在试点班的改革大大促进了课堂教学质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兴趣,一定程度上挖掘了学生的综合潜能。

为了能够将试点改革的经验及时应用到普通班,使得更多的学生受益。除了一些传统的方法,如定期举办教研法讨论、将一些试点的方法和内容直接应用于其他的课堂等,我们还采取了通过交叉试点班学生和普通班学生共同参与项目开发、课题研究,并以这些学生为中心在普通班实施一定程度的教学改革,取得了很好的实际效果。

2013年,我校的“大学物理”课程成为国家首批资源共享课,研究成果荣获陕西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

参考文献:

[1]王小力,李宏荣,徐忠锋,张孝林. 提高教学质量 创新拔尖人才培养[J]. 中国大学教学,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