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医学表扬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医学表扬信范文1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学生的自信心不仅来源于自我认知,而且来源于外部的激励和表扬。可以说,表扬的心理需求伴随整个人一生的成长。罗斯福的父亲正是洞察了罗斯福自卑和自暴自弃的心理,相应地采取了表扬与激励手段,成就了一个伟人的传奇人生。教师在教学和管理中,应该善于分析学生的心理,注重表扬的艺术,方能够收到良好的效果。
第一,针对学生对正能量表扬的心理需求,表扬应坚持适时性。有道是“良言一句三冬暖”,只要学生有进步、有成就、有正能量的思想和行为,都应当给予表扬,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因此,教师的任务就是要寻找、发现学生的闪光点。闪光点不只是学生的学习成绩进步,还在于学生在思想、品德、友情、孝心等方面表现出来的正能量,都是教师实施表扬的关注点。心理满足焕发出来的激情足以促使学生储积更多积极向上的自信心,对知识学习和生活成长各个方面都能起到正面的催化作用。适时性包括经常性、及时性,学生一旦某些方面取得了成绩,心理上就期待被认可,这时候的表扬如锦上添花。反之,拖得越久,激情消退,作用也会衰减。另外发散思维,表扬还可不局限于本人,如果当家长、亲属在场时,及时表扬家长教育孩子有方,@种能够给家长、家庭带来荣耀而形成的内驱力万万不可小视。
第二,针对学生心理需求的层次区别,表扬应该讲求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就在于要摸清个体学生不同的心理需求。学生成绩的好坏、智力的高低、家境的贫富,乃至身材胖瘦和容貌美丑都会产生不同层次的心理需求。因此,教师应该观察、掌握学生的这些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表扬,不能平平淡淡、一概而论。如成绩经常差一、二分就是满分而本次考试得了满分的学生,教师应当大力表扬,利于学生今后改掉粗心的毛病。但对于学困生,一、二分的进步不宜同等进行表扬,弄不好还会招致其他同学的讥讽,使其无地自容。但如果学困生总分不高,而名次有较大提升,则可以侧重在进步方面给予大力表扬,以增强其自信心。
第三,针对学生与生俱来的平等、公平的心理需求,表扬应坚持公正性。学生追求平等、公平,是希望自己获得社会的认同,受到社会同样的关注,有享受同样待遇的权利。在这种心理预期下,教师的表扬就要把握分寸,特别注意公正性。同为一件事,教师表扬了甲同学,但不表扬乙同学,或者大肆表扬甲同学,而对乙同学的表扬只是蜻蜓点水,乙同学的心理感受可想而知。另外,还要注意表扬的频率,如果将表扬始终集中在少部分学生身上,“春风不度玉门关”,让学生感觉到教师有亲疏厚薄之分,其他学生就会逐渐产生心理抵触,教学和管理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医学表扬信范文2
关键词: 问题意识 探究 和谐 校本教材
新课程标准突出了探究性教育的理念。科学的本质是探究,探究的前提是问题。教育的真正目的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现代课程的基本单位是“问题”,一切思维都是从问题开始的。哈佛大学校长曾经说过:“在迈向新世纪的过程中,一种最好的教育,就是有利于人们具有创新性,使人们变得更善于思考,更有追求的理想和洞察力,成为更完善、更成功的人。”爱因斯坦更是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的公式或一个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问题,提出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新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因此,面对教学改革的实际需要,首先应该从培养和保护学生的问题意识入手。
一、什么是问题意识
人们对某一事实、客观现象产生了解释或处理的心理欲望,这就是问题意识。物理教学实践表明,在教学过程中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调动学生提出问题的积极性,能让学生变被动接受“静态”的物理结论为主动探索、研究“动态”的物理过程,从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问题是教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有了问题,才会有主动探究的愿望;有了问题,才会有创新和发现。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的培养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营造个性化学习平台的保证,我们应把提问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敢问、乐问、善问,保护学生提出问题的积极性。
1.让学生敢问、乐问、善问,课堂教学中应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机会。
在传统教学的影响下,学生习惯于面对教师或教材提出的问题并思考解决,学生不习惯或缺少机会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下发现并提出问题,正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最重要的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比学生解决问题还重要,这也是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
要使学生敢问、乐问,必须营造民主平等的宽松氛围。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他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优秀的表现和发展。学生在课堂上不愿意提出问题,主要是学生的提问、表达受到各种限制,可能还会招致教师的指责甚至挖苦、批评,于是,因怕给自己惹麻烦而不提问题的学生越来越多。因此,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陶行知先生说:“只有民主才能解放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数人之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应创设教学中良好的师生关系。”为此,教师要努力与学生沟通,拉近师生的心理距离,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的选择、学生的个性,关心每一位学生,而不在学生中人为地划分等级。在彼此的交往中,不仅要给予学生更多的言语表扬,而且要用微笑、点头、注视、肯定的手势以及关怀性的接触方式进行鼓励。一系列动作都能把你和学生的距离拉近,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思维更加活跃,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捕捉“问”的契机,放心大胆地去问。
要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首先要给学生创设一个问题情境,这一情境不仅要有提出问题的必要性,而且要联系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能较容易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如图,在演示断电自感现象中,开关断开时,灯A先变得更亮,然后再熄灭。这时学生自然而然会提出疑问:电源断开为什么灯泡反而变得更亮?从而为揭示问题本质做好铺垫。
其次,教师还要留给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时间和空间。教师教学不能“满堂灌”,但“满堂问”也未必可取,因为学生在“答”的过程中,实际上还是作为一个“信息受体”而出现,教师在课前精心设计的诸多问题只能成为牵着学生鼻子走的一种手段。相反,如果我们能营造出一种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也有机会成为“发问”的主体,成为一个“信息源”,那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被大大激发,因为“发问”总是以思考为前提的。正是从这个意义出发,教师与其“给”学生10个问题,不如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产生1个问题。
如我在“薄膜干涉”的教学中让学生提出疑问,有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反射光与入射光相遇不会产生干涉现象呢?这个问题的提出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机械波的干涉与光波干涉的区别。因此,课堂上要留出学生提问的时间和空间。
2.要保护学生提出问题的积极性。
教师首先要对学生的好奇心精心呵护。好奇心人皆有之,每一个学生都会对不同的问题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好奇,强烈的好奇会增强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对新出现的情况和新发生的变化及时作出反应,发现问题,并追根溯源,激发思考,从而进一步形成旺盛的求知欲和探索欲。许多看似偶然的发现其实都隐含着一种必然:发现者必然具有强烈的好奇心。缺乏好奇心,必然对外界的信息反应迟钝,对诸多有意义的现象熟视无睹,对问题无动于衷,更谈不上发明创造。爱因斯坦有一句名言:“我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我只不过是喜欢寻根问底罢了。”
如在自感现象的教学中,我设计一个实验来引入课题。首先提出问题:多高的电压才能让人体有触电的感觉?一节干电池能让你触电吗?然后用一节干电池和一个带铁芯的大线圈让学生做实验,线圈与一节干电池组成闭合回路,让学生两手握住线圈的两端,当电路断开瞬间,学生产生了强烈的触电感觉。这使学生的好奇心被充分调动起来,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他们迫切地想弄清其中的物理规律,使这节课水到渠成,产生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好奇心虽然与先天因素有关,但可以被后天抑制,也可以被后天培养。学生在物理学习中表现出来的好奇心是由于看到前所未闻或无法解释的物理事实所产生的本能的情绪反映。但是,不少学生的好奇心在后天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和开发,并没有转化为问题意识,而是慢慢地被教师“解惑”掉了。
问题意识是基于好奇心而又高于好奇心的心理品质,为此,教育者必须悉心呵护学生创新求异的本能和欲望,不能教条地、机械地用同一标准、同一模式去衡量他们,而应当从改革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入手,积极培养和保护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勇于探索,赞赏他们的“突发奇想”。允许他们出错,给他们创造广阔的驰骋想象的空间,只要这样,创新能力才能水到渠成,呼之欲出。
如我在相对论的教学中,有学生突发奇想:“如果瞬间移动到距地球1光年的地方,那看到的地球不就是1年前的地球?看到的情景不就是一年前的?这样不就相当于回到了过去?而用瞬间转移技术可以实现瞬间转移,那这样时间旅行不就实现了?”这个想法是现有的理论和实践无法超越的难题,但它给予了学生无限的遐想空间,因此要表示赞赏。
其次要注重培养学生“每事必问”的习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为我们请来了八个顾问“我有八位好朋友,肯把万事指导我。你若想问真名姓,名字不同都姓何:何事,何人,何如,何时,何地,何去,何为,好像哥哥和弟弟。还有一个西洋派,姓名颠倒叫几何。若向八贤常请教,虽是笨人不会错。”教师要指导学生做到每事问,问天地,问书籍,问师友,问自己。其中问自己最为重要。
最后要重视家庭教育习惯对学生的影响。下面是两个不同国家的家长对孩子学习的询问:以色列的家长:“今天你向老师提出问题了吗?”中国的家长:“今天老师布置的作业完成了吗?”可见,这项工作不仅需要教师努力,而且需要家长们转变教育观念,共同配合,才能有更好的效果。
3.开发校本教材,给学生一个展示问题、解决问题的平台。
医学表扬信范文3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也就是培养学生的不惟书、不惟师的自主学习能力,也是培养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那么在新课标中怎样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
首先作为教师要有问题意识,要明确学生在阅读中积极体验和建构的过程也正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明代学者陈献章曾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还有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租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这是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学科提出的具体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学生只有通过自我发现、自我认识,才能自我提升,才能让梦想在阅读中自由飘扬,获得情感体验和能力发展。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方法。如在教学《真正的英雄》一课时,我从题目入手,让学生提出问题或疑惑。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发言:为什么说是“真正的英雄”?难道英雄还有假的吗?作者这样说的用意是什么……学生思维非常活跃,读书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大大增强。
其次,要营造宽松的环境和民主和谐的气氛,使学生敢问。真正的读书,是用独立的见解来打造思想的天空,用个性的诠释去播撒精神的原野,用创新的意识去缔结梦想之树的传奇。但许多学生心中有疑,却不敢表达。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自信,心存畏惧:面对名篇大家,缺少质疑的勇气;面对全体同学,担心他人嘲笑;面对老师,害怕受到斥责。
要让学生拥有自信,畅所欲言,说心中所想,评心中所感,营造宽松和民主的环境必不可少。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鼓励学生要勇于表达自己的见解:“不要怕在阅读中发现问题,问题越多,说明你读得越投入,对文本的理解越深刻。当你大胆提出疑问之时,也是你思维最活跃的时候,说明你真正地走进并融入了文本。浮浅的阅读,难以提出高水平的问题,没有问题的阅读也就毫无意义可言,那是因为他对文章的阅读停留在表面,没有深入到文章中去。”
同时我有意识地结合课文来分析文章的缺憾美。如教学《斑羚飞渡》时,文中写到“老斑羚就像燃料已烧完了的火箭残壳,自动脱离宇宙飞船,不,比火箭残壳更悲惨,在半大斑羚的猛力踢蹬下,它像只突然断翅的鸟笔直地坠落下去。”我在学生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语段采用了什么修辞方法?采用两个比喻来写,是否多余?这里的比喻有无问题?”学生通过讨论,得出如下结论:运用比喻突出老斑羚的惨状和勇于牺牲的精神。但第一个比喻多余并且不妥:一是喻体“火箭残壳”不够形象具体,二是火箭残壳无生命,本身谈不上悲惨,写老斑羚比火箭残壳更悲惨,令人费解。通过这件事,学生明白了教材不一定全是正确的,明白“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道理。
第三、问题是思维的火花,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就要注意学法的指导,教会学生思维的方法,使学生会问。
医学表扬信范文4
一、创设问题情境,培养问题意识
我们知道,创新能力总是在问题解决中发展起来的,问题解决是创新的土壤,并不一定所有的问题解决都包含有创新,但创新无疑能解决问题。“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解决”的能力是数学能力的集中体现,传统的做法往往是淡化“问题意识”,教者奉献给学生的是一些经过处理的规则问题和现成的漂亮解法,舍去了对问题的加工处理过程,也舍去了制订解决方案的艰苦历程,学生听起来似乎显得轻松,但数学的能力却未能得到应有的提高。所以要强化“问题意识”,充分展现对问题加工处理过程和解决方案的制订过程,既磨炼了学生的意志品质,又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正是从这一认识出发,我讲课注意挖掘教材中具有某种创新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思维发展。如在进行“分期付款中的有关计算”教学时,我做了如下设计:
第一步,提供问题:想买一件较贵的物品,但现在又没那么多钱该怎么办?
第二步,设计解决方案:第一向银行贷款,第二变相向商家贷款也就是分期付款,比较之下当然第二种方案更方便快捷。
第三步,问题的发展:教师在肯定方案正确性和可行性基础上,再进一步提出,如何还贷款,分几次付,怎样付款才能最合算?
第四步,问题的深化:得出付款方案:一般情况下商家提供以下三种方案,一年当中分3次、6次或12次付清。
第五步,设计新问题的解决方案: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设计分别计算加以比较得出方法的优劣。
第六步,教师小结,给出合理的解答,得出一般的计算方法与公式。
在这几个问题的引导下,学生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并且由于这个问题与生活联系比较紧密,学生的积极性也很高。在整个计算过程当中一直是学生亲自动手来比较几种方案的优劣,我只是适时提出一些建议,给以点拨。
二、鼓励参与,培养主体意识
由于数学教学的本质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因此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首先必须让学生积极地展开思维,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必须淡化教师的自我权威中心意识,实现由“师道尊严”向师生民主平等转变,善于倾听不同的言论,鼓励、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探索性,在教与学中倡导相互合作,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能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全过程。
简单地说,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指学生应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教材、一切教学手段,都应为学生的“学”服务。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居于主体地位,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但这并非就是说教师无足轻重,可有可无,事实上,教师是全部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是学生主体地位得以实现的外因。教师引导学生的主动参与,使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同时对知识的理解也能更深一层,使课堂教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在例题教学中通过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数学教学中,对例题的选择要有针对性,尤其要注意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引导学生对原理进行广泛的变换和延伸,尽可能地延伸出相关性,相似性的新问题,以达到进一步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课本中的例题是知识的精华,具有典型性和示范性。但由于例题作为新知识的应用,往往其解题涉及的知识都与本节所学内容有关,学生也习惯与本节内容挂起钩来,抑制了思维的全面展开,长此以往,不利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例题教学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不要墨守成规,应该敢想别人认为不可能的事,乐于新的探索,善于独辟蹊径,注意新旧知识的相互联系,使解题达到简化、优化。
四、以“构造”为载体,通过建模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应用意识
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而应用能力的培养是实现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对于数学应用,不能仅看作是一种知识的简单应用,而是要站在数学建模的高度来认识,并按数学建模的过程来实施和操作,要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就必须具有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如在复习函数应用题时,选择典型题目,开展专题讲座,让学生进行建模训练,提高学生的建模水平。
医学表扬信范文5
一、兴趣——不可或缺的动力
什么样的学生最喜欢学习数学?什么样的学生数学学得最好?当然是对数学有兴趣的学生。课堂上他们专心听讲、积极讨论、敢于质疑、勇于表现,课后他们潜心钻研、迎难而上、乐此不疲,大有“誓攀天下高!”的雄心。为什么这些学生如此喜欢数学?通过对学生学习心理进行分析,我们发现这些学生他们在学习数学的活动中获得了成功,努力的价值得到肯定,所以喜欢学习数学,喜欢参加数学活动。
如何使学生的学习活动获得成功,使学生的兴趣常存?
每一个学生都渴望获得成功,都想要证明自己的价值。
但又并非每一个人都能获得成功,表现自己。如何才能使学生在学习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成功?这里就需要发挥教师的作用。教师要从学生的学习能力出发,从学生的知识水平出发,结合平常的教学活动每一个细节因势力导,为每个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
掌握扎实、完整的基础知识和必要的学习技能是学生获得成功和保持兴趣的重要条件。
六年级的学生到了毕业考之前,由于有了一定的学习压力和教师对六年来数学知识系统的复习及详细的指导,学生的知识比较完整和条理。这一阶段许多原来对数学不感兴趣的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更多的同学喜欢学习数学。这样的现象在其他年段也存在。这些现象启发我们,如果学生掌握比较完整和扎实的数学知识,必然直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成功体验,促使学生喜欢学习数学。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必须从低年级开始重视和进行。
充分发挥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及其相结合的优点,利用新、奇的事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成功的体验和价值的肯定保持学习的兴趣。
二、自主——创新精神的起点
一个人如果不能自主,何谈创新。创新是教育要培养的一项重要能力,而自主是创新能力的起点。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
教师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设各种机会。首先可以从数与计算这一类学习难度较低、前后联系紧密的学习内容开始让学生尝试自主学习。比如:学完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后学习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就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再者,让学生学习一些比较直观的知识。比如:周长、面积、体积、统计图等。这一阶段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学习目标,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经过前两阶段的训练学生基本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掌握一些自学方法,这时便可以让学生自学一些比较抽象的知识。但这一阶段仍然需要教师的辅导和学生的合作。
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
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需要占用课堂的大部分时间,尤其是刚开始尝试自主学习时更需要大量的时间去适应和探索。二节课的时间能学习一节课的内容就算不错。这样的训练必然影响数学教学进度。这就要求教师要更新教育思想,从学生的长远考虑,为孩子的未来着想。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自学时间,让学生有完整的自学过程,在自学过程中丰富经验、积累方法、获得启发。
三、实践——素质的升华
实践活动和生活经验是学习的基础,也是学习的巩固和归宿。没有实践,学习只能是纸上谈兵。
改革教材、融入实践。
我们在教学活动中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情况出发大胆地改革教材,将一些不符合或不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改为学生生活中经历的内容,从而减轻学习的难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如:教学《比例尺》这一部分内容的例5时,我并不利用原来的题目进行教学,因为学生对于南京和北京是比较陌生的,这样的题目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我请学生自己从晋江地图上量出两个自己感兴趣的地区之间的距离,再结合比例尺求出实际距离。教学例6时,我将题目中长方形操场的长和宽用本校操场的长和宽代替,再将题目出示给学生。学生看了这些题目都非常兴奋、跃跃欲试,急切地想知道那两个地方离多远,学校的操场画在纸上有多大。于是,他们积极的投入学习活动中,取得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医学表扬信范文6
1.总体建议
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患者最好由熟悉糖尿病医学营养治疗的注册营养师,根据治疗目标和需要提供个体化指导。(B)
医学营养治疗应该包含在保险公司或其他付款人的支付费用中。(E)
2.能量平衡,超重和肥胖
对于超重和肥胖型胰岛素抵抗者,适度减轻体重已经被证明能够缓解胰岛素抵抗。因此,建议所有已经患有糖尿病或者存在患糖尿病危险的超重和肥胖者均应减轻体重。(A)
低碳水化合物或低脂肪的热量限制饮食都可以有效地在短期内(一年以内)减肥。(A)
对于采取低碳水化合物饮食的患者,还应该根据需要来监测血脂、肾功能、和蛋白质摄入量(糖尿病肾病患者)和调整降糖治疗。(E)
身体活动和行为矫正是减肥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最有利于维持体重减轻。(B)
3.糖尿病一级预防
在糖尿病高危人群中,建议采取强调改变生活方式和调整饮食相结合的结构化策略,因为这种方式能够降低罹患糖尿病的风险。其中,改变生活方式包括适度减轻体重(现有体重的7%)和有规律的身体活动(每周150分钟),调整饮食包括减少能量和脂肪摄入。(A)
鼓励糖尿病高危人群的膳食纤维摄入量和全谷类食物的比例达到美国农业部的推荐标准,分别为14 g 膳食纤维每千卡热量和全谷类食物占食物总量的一半。(B)
4.膳食脂肪摄入
饱和脂肪摄入量应小于总能量摄入的7%。(A)
反式脂肪应尽可能减到最少。(B)
5.碳水化合物摄入
控制碳水化合物摄入仍然是实现血糖控制的关键,可以采取碳水化合物计量法、食物交换份法以及经验性估计等办法。(A)
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在单纯考虑总碳水化合物摄入量的基础上,兼顾食物的血糖指数和血糖负荷可能会更加有利于血糖控制。(B)
6.其他的营养建议
甜酒和非营养性甜味剂每日摄入量在FDA规定的可接受范围之内时是安全的。(A)
成年糖尿病患者如果喝酒,每日饮酒量应该限制在适宜水平,女性每天不超过1份,男性每天不超过2份。(E)
因为缺乏有效性的证据以及从长期安全性角度考虑,不推荐糖尿病患者常规使用抗氧化补充剂,例如维生素E、维生素C和胡萝卜素等。(A)
铬补充剂对糖尿病和肥胖的益处还没有完全证实,因此暂不建议补充。(E)
文中已标注的A、B、C或E的分级决定于循证质量,其中A级证据的可靠性最高。循证分级标准说明如下:
A:证据明确,来自良好的指导与总结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
B:支持性证据,来自良好开展的队列研究或良好的病例对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