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滴水之恩作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滴水之恩作文范文1
滴水之恩,何以报?春天阳光普照大地时,用温度回报了小河,让小河的冰层消逝,使它能够欢快地流淌。
滴水之恩,何以报?夏天烈日炎炎,甘露用泪水回报了大地,让花朵开放得更加鲜艳,让荷花在浇水之后开放得灼灼其华,沁人心脾。
滴水之恩,何以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经历了春风夏日,落花用身躯回报了养着自己的大地妈妈。
滴水之恩,何以报?冬天寒风凛例,雪花飘落,万物皆“冬眠”,只有梅花孤霜傲雪,用梅花的香气来回报给人们……
大白然皆如此,何若人也?
当你穷困潦倒时,他向你伸出了援助之手;当你失意时,他为你开启了导航灯,指引着你;当你失败时,他为你铺垫了一块块基石,让你走向成功的阶梯;当你惆怅时,他为你带来了开心果;当你不幸时,他为你送来了幸福的青鸟;当你……然而,当他累倒下,生病躺下时,你,你又为他送去了什么,带去了什么?是冷漠,还是倍致的关怀?
滴水之恩,你以何报?
诸葛亮用自己的一生来回报了当初刘备的三顾茅庐的赏识;李密用忠心回报了君王的栽培与信任,用孝心回报了母亲的养育之恩;贝多芬用音乐的成就回报了父亲的鼓励与支持;当代歌手用声音和美妙的音乐回报了热爱和喜欢他的歌迷……他们都在回报。
“感恩的心, 感谢命运……”一首诗道出了我们应当如何来回报,“滴水之恩”,是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来回报曾经帮助过我们的每一个人。
希望小学的女孩怀着一颗感恩的心,记住了那旬真、善、美的话语一一“记住别人对自己的帮助,学会帮助别人。”
丛飞节衣缩食,资助了178名贫困学生,而当他病倒时,却无一人去看望他,这些受助者没有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没有记住古人的话:“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但丛飞的事迹得到了全国乃至全世界的肯定与赞许。他的付出我们来报。试问那些受助者,你们以何报曾经帮助过你们的人,是冷漠吗?
滴水之恩,以何报?用一颗真诚的、感恩的心来报;用你的关怀来报;泪水带来的失望,微笑送来的是关怀。因此用你一个甜甜的微笑来报。
你一句关怀的话语,一个甜甜的微笑,一个关怀的拥抱,一个感恩的眼神……都是滴水之恩, 也都是涌泉之报。
啊!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啊!只要人人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我们就将知道滴水之恩,以何报?
——“滴水之恩,以何报?”
——“滴水之恩,以心报?”
点评:
全文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前半部分写的是“滴水之恩,何以报”后半部分写的是“滴水之恩, 以何报”。前半部分以自然界春夏秋冬的变化更迭形象生动地说明“何以报”的道理,后半部分则用古今中外的感人事例圆满深刻地回答了“以何报”的问题。两个部分之间由自然界推及人类社会,连用几个排比句和疑问句进行过渡。 最后以两个感叹句收尾,得出“滴水之恩,以心报”的结论。
文章思路清晰,自然流畅。最后的结论水到渠成,使人心悦诚服。
滴水之恩作文范文2
有一个词语最亲切, 有一声呼唤最动听 有一个人最要感谢, 有一种人最应感恩, 她就是——“母亲” 他就是——“父亲”。小的时候,我总把他们对我的爱和无微不至的关怀当作是天经地义,因为我不了解,也不知道父母的辛苦。现在,我长大了,我知道该怀着一颗感恩之心去体谅父母,应该担当起,照顾、孝敬父母的责任,使他们发觉儿女终于长大了。
十四年前,父母怀着激动的心情接纳了我,而我也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欢声笑语。同时也给他们增添了不少麻烦。我是个女孩子,但小时的我却又像个假小子,非常的调皮。那时父亲在一家工厂上班,一个月才能领到几十元的工资,而母亲是个普普通通的教书老师,所以家中并没有什么额外的收入。日子过的紧紧巴巴,而就是这样父亲还不忘了每次下班回来给我买上一堆吃的。但那时还小,并不知道这是什么,只是傻傻的在小朋友的羡慕中偷着乐。升入初中时,母亲则是无偿的担当起了我的家庭教师,在学习的过程中,我遇到了一些难题。比如,我们学校英语考试,我本以为能够考好的,可是却因为我的粗心大意,作为课代表的我,只得了88分,(满分120)当我垂头丧气地回家的时候,母亲却没有批评我只是安慰我,关心的对我说:“没关系,下次好好考就行了。”但是,对我来说,这句话的分量是沉重的,使我坚定了刻苦学习的信心。因此,我会把父母的点滴关爱永记在心中,把它化为动力努力学习,以优异的成绩来报答他们。
回眸我们的十几年的里程,是永远沐浴在父母的爱河里的。自从我们呱呱坠地,父母就用他们的汗水与心血编织了一张张浓郁的爱网,网住了外面的一切风风雨雨,让我们从小不点到青春勃发的少女,到坚强勇敢的男孩。从走进学校的大门,老师就开始告诉我们因怎样感恩父母和善待父母。于是在生活中也经常听到关于赡养和关爱父母的感人事迹。舔犊情深,父母之爱,自然是深如大海。也许,你没有思考过,从你刚刚出生那一刻起,一直,是谁对你付出的最多?不用说,当然是你得父母了!父母含辛茹苦得把我养大,为的是什么?是为了让我的未来有一个很好的里程,让将来长大得我过上悠哉得生活。所以说,我要把一颗感恩之心,一腔感激之情的心永驻在心间。
“爸爸的笑容有粗粗的手纹,牵着妈妈的手有深深的缭纹……”,这首《爸爸妈妈》在我的耳畔回响时,我便想起了父母曾经对我的种种恩惠,他们就像一棵松树,是我心中最坚实的堡垒。这便是滴水之恩, 涌泉相报。
指导老师:李春花
滴水之恩作文范文3
其实,世界上女人最温柔的名字,便是妈妈。
当我还很小的时候,您花了很多的时间,来教我用勺子和筷子吃东西,教我如何穿衣服、绑鞋带、扣扣子,教我如何洗脸、教我怎样做人……
当我难过时,您总会在我身边,向我伸出援助之手,帮助我度过难关;当我失意时,您总会为我开启指明灯,指引着我,让我向得意走去;当我失败时,您总会为我铺垫一粒又一粒的石子,让我走向成功的阶梯;当我惆怅时,您总会为我带来开心,帮助我驱赶怅惘,迎来愉悦;当我不幸时,您总会为我送来幸运的三叶草,为我带来幸运。而这些,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为我做着,无论在何时何刻,只要我出现了状况,您都会像变戏法一般闯入我的视线,帮助我,鼓励我,让我顺利的渡过难关。可是现在这些对我来说已经很平常了,平常到我已经熟视无睹,当您只要一次不安慰我时,我就会去责怪您、谩骂您。
然而,当您累倒下,因病卧床时,我又为您送去了什么,带去了什么?是毫无感情的挂念,还是倍致的关怀?
妈妈,其实您对我的爱就如一杯用简单的杯子装出来的白开水,虽然平淡,但却必不可少。顽皮我总会在其中掺加一点盐或醋,不过您总会微笑着、不厌其烦的把水滤过净化,然后再洗涤我那变了味的心灵。
我不曾知道,您用了怎样的方法,用白开水,那平淡到极致的爱,养育我到现在。把我的心灵以及做人的德行,一点点从无知的码头驶向成熟的彼岸。伟大但丁曾说过:“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而我现在也说:“世界上有一种最美的爱,那便是妈妈白开水的爱。”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而白水之恩,须当长江相报。
滴水之恩作文范文4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个人白手起家,成了富翁。他为人慷慨,热心于慈善事业。
一天,他了解到有三个贫困家庭,生活难以为继。他同情这几个家庭的处境,决定向他们提供捐助。
一家十分感激,高兴地接受了他的帮助。
一家犹豫着接受了,但声明一定会偿还。
一家谢谢他的好意,但认为这是一种施舍,拒绝了。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
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⑧不少于800字。
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题目解析
2013年广东卷高考作文命题延续了2012年新材料作文的命题形式,与2012年相比,其自身呈现出了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材料更加贴近现实。贴近现实是广东高考命题的一大特点,作文命题更是这一特点的主要承载者。2012年广东高考作文第一次考查新材料作文这一形式,其材料内容讲述汤因比和居里夫人的外甥女以及居里夫人本人对于选择生活的时代和地区的认识。这本身就是考生经常会讨论的话题。2013年的作文材料主题是“慈善”或“捐助与受捐”,这对于今年的考生而言,是不陌生的。他们不仅通过各种媒体目睹了各式各样的捐赠,自身也会参与到大大小小的捐款之中。所以,今年的广东高考作文题时代感和现实感并存,它重在引导考生写出自己的生活体验。
第二。命题形式更加成熟。2012年作为新材料作文考查的第一年,审题难度偏大,以致造成全省作文平均分仅有37.8分的结果。2013年虽然同为新材料作文,但是命题形式做了相应调整。首先,材料中的故事由两个减少为一个,阅读内容大幅减少,内容更加单一,便于考生理解。其次,通过三个家庭的不同态度提示考生对于捐助可以持有的观点,减小了审题的难度。再次,材料内容一方面是捐助,另一方面是受捐,两者对应鲜明。相较于去年的“时代”和“地域”一重一轻更有利于考生把握。
第三。打击套作更加有效。2012年广东评卷过程中旗帜鲜明地提出打击套作作文原则。然而,李白、杜甫、白居易、屈原、苏武、陶渊明,这些万能性的材料仍然大行其道。而今年“慈善”的主题与这些所谓的万能性材料毫不相干,题目需要考生现场构思作文,更好地考查了考生的真实写作水平。写作要求中“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被替换成了“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使得考生不能够对材料任意引申,只能就材料中所包含的意思进行作文。所以,今年套作和宿构毫无前途可言。
总之,在2013年广东卷高考作文中,考生对材料中的故事理解没有难度。就材料的意思而言,考生可以讨论的角度有:富翁的角度、受捐家庭的角度以及穷与富二者之间的关系角度。对于作文材料中的富翁,考生只能从正面分析肯定他的行为。因为材料中并没有涉及富翁捐助时的态度。仅就捐助行为而言,它是善举。不同的受捐家庭表现出了不同的反映,每一个家庭考生都可以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讨论。第一个家庭欣然接受,考生可以分析捐助本身就是无偿的,当然可以大大方方地接受,然而,如果抱着一种“无偿赠送,不要白不要”的心态接受捐助,那又是应当批评的;第二个家庭表示受之必还,这是现代社会有偿交换的常有状况,也可以认为是一种人们固有的知恩图报心理,如果只是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清高,那又是毫无必要的;第三个家庭拒绝接受,表现了强烈的自尊,有一种人穷志不短的气概,但是他们认为富翁的捐助是“施舍”,也有神经过敏之嫌。就三个家庭的表现来说,考生可以选择其中任意一个进行议论,也可以选择其中两个对比论述。当然,考生也可以对三个家庭一一展开分析。
穷人与富人之间的关系是一个更为深刻的分析角度。材料中讲述了一个富翁捐助多个贫苦家庭,这反映出了一定的社会状况。即富人、穷人和中产者并没有形成一个橄榄形的稳定结构,材料中反映的社会现状蕴含着相当的危机。另外,富人捐助穷人也应当讲究一定的方法,甚至是捐助的艺术,否则会伤害受捐者的自尊。那样就会使捐助不能起到应有的社会效果。如果只是作秀一味地捐助而不问其他,还可能带来不良的后果。第三个家庭认为捐助是一种“施舍”,这既反映了捐助双方不和谐的关系,也反映了社会缺乏捐助文化的现状。
2013年的作文材料是一个故事性材料,故事的中心是“慈善”或者“捐助与受捐”。如果考生脱离这一中心,就材料中的“白手起家”“为人慷慨”或离开“捐助”只谈“帮助”,甚至从第三个家庭的表现引申出做人要有骨气,整篇文章大谈骨气。这些都被视为基本符合题意。只有完全脱离材料的作文才会被判为偏离题意。
佳作展示
接受慈善,接受一份善心
文/广东一考生
“人之初,性本善”,中国文化历来讲究善,而《圣经》也推崇善心是人的一种本性,这也是慈善的根源。有人致力于行善,就会有人接受慈善。
接受慈善或许是一种选择,某种程度上甚至是高贵的尊严与残酷现实之间的选择。
一份慈善就如同春雨,润物细无声。当土地悄然焕发生机,天空亦会变得晴朗。
现代哲学把慈善理解为一种心灵的赎罪,尤其是富人行善。在财富积累中,难免会伤害其他人生存的利益,因此富人行善是一种偿还他人的心理,是为剥削他人利益的忏悔。而对于接受慈善的人,若处境困难,接受他人的帮助,改变困境,同时洗脱一个负罪心理的人心中的罪恶,或许更是一个两全其美的做法。再者,只有有人接受善心,才能促使更多的人加入慈善的事业中。所以接受一份善心,改变自己的处境,唤醒更多的善心与大爱,理应是个好选择。
一份慈善如滴水,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接受一份善心,是为了付出更多的善心。
感恩与敬意是人对慈善应有的心,而偿还与报答则是一个人尊严的表现。美国石油大王哈默在落魄时曾接受他人救济,但他要以劳动去换取,纵使落魄,仍保持人的尊严。这种意志或许正是他日后出人头地的一个原因。今天,不少社会上的助学基金都要求日后受捐助的对象加入基金会,这是一种近乎完美的行善,既做了慈善,又不会伤害他人尊严,更在将来让更多人行善。由此看来,接受一份善心后回报更多的善心才是慈善事业中最好的结局。
一份慈善如一缕清泉,有顺流而下滋养万物,当然也有坚石相阻,改道而流的。
有人接受慈善,也有人认为那是嗟来之食不愿食之,坚持自立自强,有骨气地活着,我们应当尊重这样的存在。面对行善的人,请礼貌地说一声“谢谢”。不接受别人的给予是可以理解的一种选择,但伤害一份善心却是一种罪恶。坚石可以阻隔这缕清泉,但至少它不会污浊这一泓清泉。
面对慈善,芸芸众生可以自由选择接受与否,但无论如何,行善的与被行善的人都应该互相理解,这样善心才能延续。
面对一份善心,若你选择接受,谢谢你释放了一个心灵。
面对一份善心,若你懂得偿还,谢谢你为世间增添了善良与美好。
面对一份善心,若你选择拒绝,请你礼貌地说声“谢谢”,莫摔碎了“慈善”这颗清澈的水晶。
佳作点评
考生在“慈善”这一话题中拈出“接受”作为行文的核心,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接受慈善”这一观点。可贵的是,考生并没有单纯地就“接受”发表议论,而是将之和“善心”联系起来,这就使得议论更加集中而深入。只因为施与者拥有一颗善良的心,所以捐助的行为必定是一种善行。在这样的前提下,无论另一方是否接受捐助,都需要保护那颗善良的心。
考生分三个层次论述了自己的观点。第一,慈善是正当的,捐助是可以接受的。第二,如何对待慈善。第三,如何拒绝慈善。这是对第二层议论的进一步深化。
在每一部分议论的开头,考生都使用了比喻进行引入。这既增加了文采,又使论述显得张弛有度。结尾的排比段既是对文章的总结,也是向读者发出的召唤。
(李剑林 宋伟丽)
转变
文/广东一考生
记者们蜂拥而上,闪光灯闪得她睁不开眼睛。她低下头,把手里的钱呈扇状摊开,闪光灯对准她手里的钱,闪得更加厉害了……
她有点儿恍惚。身上的“五保户”小红花刺得她睁不开眼。她的鼻子一酸,忽然想起,一年前的自己也是这样被记者团团围住,不同的是,当时的她身上挂着“劳动模范”的条幅,对着闪光灯爽朗一笑,眉眼间尽是自豪。
天有不测风云。丈夫外出进货遭遇了车祸,她含泪卖掉惨淡经营的超市,仍旧欠下一大笔债。从不轻易落泪的她,抱着儿子失声痛哭。
她领完救助金,带着儿子离开了会场。她悄悄拭去眼角的泪水。生活仍要继续,她还要撑起整个家,为儿子撑起一片天。
儿子仰起脸,天真地问:“妈妈,我们今天有肉吃了吗?”她抱着儿子柔声说:“我们待会儿去买上一两肉,煮上一锅肉汤,可香了。”儿子失望地低下头,说:“为什么不多买一点儿呢?我们不是有钱了吗?用完了下个月还会有人给我们的嘛!”她的手臂一僵,尴尬地停在了半空中。
整晚,她辗转反侧,难以入睡,眼泪像开了闸的洪水,沾湿了枕头。她一直都是挺着腰板做人,这点儿困难不能压弯她的腰。
天色朦胧,她便来到民政局。她退掉了五保户的名额。她想给儿子做个榜样。
次日,她在附近的路口支起了个卖水饺的小摊。每天,天刚蒙蒙亮,她便摆出小摊,灿烂的笑脸好似从前。
挣到钱的第一个晚上,她把那十七块零八毛摊在桌上,郑重其事地对儿子说:“这是妈妈用双手挣来的,不是别人给的。儿子,做人要靠自己,不能总想着有人帮我们,我们就不思进取。施舍,是会一点点磨掉人的尊严和意志的。”
她的生意越来越红火。从一张桌子到四张桌子,从一间不起眼的小店到全市闻名的大酒楼,她又重新挺直了腰板,笑容一如从前爽朗。
每年,她都会资助许多贫困的大学生,与别人不同的是,她提供的是一个岗位。“我没有打算施舍你们什么,接收施舍只会让人磨掉自尊。想要挺直腰板做人,就用自己的双手去努力。”这是她常常挂在口头上的话。
佳作点评
近几年,叙事类作文在广东高考中的比例日趋减少,有特色的作文更是凤毛麟角。考生巧妙地将作文题中的故事转化为自己的构思,塑造了一位坚强的妈妈的形象。儿子的无知给予妈妈的转变有力的推动。母子二人的对话非常简单,但感人至深。并且,对话很好地体现了人物的年龄、身份和性格。
本文插叙的使用十分巧妙,在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和塑造人物性格上起到了重要作用。如“闪光灯闪得她睁不开眼睛”和“小红花刺得她睁不开眼”,前者是客观场景的描绘,后者是人物心理的写照,描写由浅入深,设计巧妙。再如“她一直都是挺着腰板做人”“她又重新挺直了腰板”和“想要挺直腰板做人”,由描绘人物形象自身到写主人公对他人的影响,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满高大。
行文至“她又重新挺直了腰板,笑容一如从前爽朗”,故事情节已经完整,文章本可结束,但考生并没有停止写作,最后一段写她资助大学生岗位使文章异峰突起,中心得到了进一步深化。用主人公的口头语做结,平实而富有哲理,韵味悠长。
(李剑林 宋伟丽)
做智慧的捐助者
文/广东一考生
一位白手起家的富翁,热心慷慨,热衷慈善,积极对贫困家庭进行资助。类似这种新闻,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然而,受助者态度却不一,或感激地接受,或声明会偿还捐助,或直接拒绝富翁的好意。富翁面对此情此景,还会像当初那样坚定地对贫困家庭进行资助吗?
曾有一位知名畅销书作家,财力极殷实。那一年,他开始对一位贫困山区的儿童进行长期资助。作家每月坚持汇款,对资助事宜极认真仔细,被资助的孩子开始向他致了一封感谢信,后来却再无回音,直到后来孩子大了些,竟写信请求增加资助数额。事实上,此前的资助金对于一个贫困山区的少年已经足够了。作家有些奇怪,这才向联系人打听孩子的境况,一番周折后才知,少年后来因学习上的失意,误入歧途,胡乱挥霍善款,到最后资助的钱已不够花。作家只顾捐助,却忽略了与受捐人的交流及对受捐人的引导,使原本的善意带着少年走向歧路,这样的结果令其本人也悔恨不已。
这或许是国内大多数慈善活动的现状。多数慈善家只是盲目将捐助款送往贫困地区,却往往忽略了关心被捐助孩子的成长状况。孩子们收到了钱,却不知该如何使用。或许我们的爱心仍浮于表面,流于浅层,我们只想着用捐助解决问题。然而慈善与其他事业一样,需要心血投入。
让我们将视线移向国外。在一些西方国家,慈善观念和社会机制相对完善。一位名叫麦克菲的富豪,凭借自己的勤劳与独特的经营之道创办了美国有名的连锁超市。当一位因家贫无力支付大学费用的麻省理工男孩向麦克菲请求资助时,麦克菲回信告诉他,自己已告知麻省理工附近的那家超市的负责人聘用这位男孩,并向他提前支付一年的工资。在男孩大学期间,麦克菲也常与他联系,对他进行生活与学业上的指导,两人交谈十分愉快,男孩从未因自己的贫困与被帮助人的身份感到自卑。多年后,已成功创业的男孩在自己公司的开业礼上,回忆起早年的经历,不禁感慨道:“是他正确的捐助方式造就了今天的我。”
古人言:“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赞扬了一种巧妙的捐助方式。在物质发达的今天,慈善成为更多人的话题。而富豪们的捐助方式对受捐者有极重要的影响。直接捐助大笔数额的金钱,不仅会对敏感的人造成伤害,甚至会使受捐者产生不劳而获安于享乐的错觉。恰当的捐助方式能巧妙地给人帮助,同时助其自强、自立。若你我成为富豪,在捐助的同时应多与受捐者交流,平等看待受捐者。捐助能帮助一个人,也能毁掉一个人。中国慈善方兴未艾,富翁们,请将你们的财物与关怀一起播撒人间。
佳作点评
考生从富翁的角度入手讨论捐助的方式问题,提出了“做智慧的捐助者”的中心论点。文章开篇对材料的引入言简意赅,表现了考生良好的写作水平。畅销书作家的例子夹叙夹议,颇具杂文风范。考生对畅销书作家的失误分析深入细致,同时也为下文论述外国慈善经验的做法做了铺垫。一正一反两个事例的对比,水到渠成地导出了什么是正确的捐助之法。于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引用恰到好处。写作素材的使用由国内到国外再到国内,从错误到正确,思路十分清晰。
本文文笔格外流畅,随处可见的长句表达使得行文顺畅而有气势。文章语言表达平中见巧,用语精当。
(李剑林 宋伟丽)
失败作文
回报
文/广东一考生
古人云:“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富翁给予了捐助,我们理应学会回报,受之滴水,涌泉以报。
命运给蜡烛油尽身枯,可它回报世人的是一屋子的光亮;命运给种子一滴甘露,可它回报世人的却是一地的阴凉;命运给贝多芬的是一双聋耳,可他却回报给世人动听的音乐。学会回报,尽管命运待你不公,也要怀着感恩之心去回报他人,造福社会!
鲁迅为报国三易其志。他开始入路矿学堂,希望实业救国,但发现国人被疾病缠身,便从医,但后来他又发现,国人麻木,即使救了身体,但精神上还是腐朽,便决定弃医从文,用笔去报国、救民,唤醒沉睡中的国人。鲁迅以自己的一生来回报养育他的祖国,这便是涌泉的回报。当国家陷入危难时,挺身而出,用一己之力回报祖国,成为中华民族的“脊梁”。
柏杨,一位“不为民主唱赞歌,只为苍生说人话”的作家。他虽没有大学文凭,却著作千篇。他因说获罪,被困十年;他也因说而名世,不少商人帮助他逃脱,不少政客替他求情。而他虽身困笼中,却笔行千里,一直在为社会为苍生说话,虽命运对他无情,但他一直回报社会。他用自己的笔来针砭时弊,同时也是在回报养育自己的祖国。
东北保安訾立凭着努力回报祖国与社会。一个小保安竟成为天津大学的学生,其中努力非同一般。他的动力是什么?是感恩之心。对母亲的、父亲的、社会的、祖国的感恩就是他一直前行的动力。小时因家中贫困,母亲和父亲拼命赚钱供他读书,但他最后却不得不放下书本。所以他长大后,努力工作,在一间学校当保安,一有时间便拿出书来读,后来校长特批他在教室听课,这对他很有帮助。一颗感恩回报父母之心,使他不仅报答了父母的养育之恩,也达成了自己的梦想。
其实,在生活中,我们并不一定要做一些轰轰烈烈的大事,或许只是考完试后对老师的一个衷心的微笑,在别人帮助你后一句深情的感谢,这便是回报,不能做到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也要做到滴水之恩滴水相报!
失误剖析
本文论述“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观点,观点符合题意。但是考生选用的事例却偏离了文题。第二段虽采用了排比的方式,不过内容却不妥当,尤其是贝多芬,几乎谈不上他的成功是受滴水之恩后的回报,而是命运给他的磨难。后面的三个事例也不甚贴切。第一个材料是鲁迅与国家。考生只讲述了鲁迅的报国,却没有涉及国家对鲁迅的“滴水之恩”。第二个材料是柏杨和社会、苍生。文章讲述了柏杨“为苍生说话”和商人、政客对他的救助。但是考生并没有讲明何为“滴水”何为“涌泉”。另外,“社会、苍生”过于宽泛。第三个材料是訾立与祖国、社会。但在行文中考生又引入了“父母”,最后,前面的回报“祖国”“社会”变成了后面的回报“父母”,行文显得非常混乱。显然,对于这部分的论述考生同样没有顾及“滴水”和“涌泉”所对应的内容。
滴水之恩作文范文5
昨天下午,我在作文班观看了一部《老虎拜师》的动画片,它使我明白深刻的道理。
一天,一只还不到一岁的小老虎在小河边走来走去,它为什么这么急呢?原来,它正为生计而发愁呢!这时,旁边走来一位猫咪阿姨,猫咪阿姨见小老虎愁眉不展地,便上前问道:“小老虎,你怎么了,这样不高兴?”小虎说:我什么都不会,父母都死去了,我不会捕食,再这样下去,我会死掉的!猫咪阿姨,您能帮帮我吗?求求您了!“猫咪阿姨见小老虎这么可怜,就说:好吧!我来教你。
就这样猫咪阿姨成了小老虎的老师。猫咪阿姨先教它爬山,又教它从高往下跳。渐渐地,小老虎觉得自已很了不起,无人可比。有一天,它想:“猫咪阿姨这么肥,一定很好吃吧!我一定要吃掉它!”过了几天,划线小老虎遇上了猫咪阿姨,就撵她,要吃掉她。猫咪阿姨三下地下就上了树。小老虎没办法,只好走了。
唉!没想到当年可怜的小老虎竟然这么可恶!它真是恩将仇报。想一想自已前几天,因老师批评了自已,就憎恨老师,真不应该。今后,我一定要尊敬老师,爱戴老师,应该以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滴水之恩作文范文6
当然,从素质教育要求和新课程理念的贯彻来看,这种作文命题风格是需要的,它的最大特点是“活”,引领师生从更宽的范围、更多的角度去吸纳、思考,克服教与学过程中的僵化意识和呆板模式,培养学生的阅读、领悟能力和学习、考试的适应性。所以,从这一层意义上来看,这种变化也在情理之中。但这并不意味着四川卷作文命题将从此背离简约化、鲜明化模式,因为今年的作文命题应该只是一次变化,而不能完全代表一种走向。
从审题、立意上看,《手握一滴水》是一首哲理性白话小诗,语言浅显,但包含着深刻的哲理,考生如果不能解读诗意,领悟哲理,就极容易写偏,从而与高分作文失之交臂。这首诗的解读有三个关键点:一滴水——一个世界——在不经意中丢失。也就是说:细小的事物看似平常,也必然包容着一个宏大而美好的世界,我们如果不懂得珍惜,它就可能在不经意中丢失。
第二步是打开思路,联想一下在生活中有哪些看似细小、平常的事物可以放大成一个宏大而美好的世界。如果熟悉富兰克林的《哨子》和狄金森的《篱笆那边》两篇作品,我们就容易想到,正如“哨子”“草莓”并不完全代表它本身一样,“一滴水”也具有极广泛的比喻性。除了平凡、普通的特点之外,它同时还具有与我们生活、环境、需要等紧密相关,而且又容易受伤、容易失去,需要人的关爱、呵护和珍惜等其他特点。在我们生活和生命中,这样的东西比比皆是。
我们可以直接从“水”发散开去。比如写“滴水之恩”这样的主题。在生活中,我们可能或多或少地受到过别人的帮助和关爱,我们也常常对此深怀感激。在这里,“受恩与感恩”都可以放大成一个宏大的世界:在“受恩”里,我们看到了和谐,看到了善良,看到了真诚,看到了期望,看到了慷慨无私,看到了回报社会的愿望……在“感恩”里,我们看到了独立,看到了坚强,看到了纯洁,看到了高尚……但现实是,“受恩和感恩”又都是脆弱的,如果不懂得理解和包容,一不小心,“从前关爱反为仇”,我们会在不经意中失去对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