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鹿柴的诗意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鹿柴的诗意范文1
随着新年的临近,忙得马不停蹄的除了筹备年货的妈妈们、加班赶工的上班族们,还有一群背着画架在水彩与速写中画吐血的艺考生们。2014年1月,各艺术高校纷纷公布了艺考报名程序与时间,根据目前公布的艺考时间来看,大部分高校安排的时间都集中在2月中旬,这也就意味着从1月到2月艺考结束前,艺考生们的忙碌是注定停不下来的。又到一年艺考时,关于艺考的争论也再次成为人们热议的焦点,对于艺考生们的艰苦,有人同情有人嘲讽,“到底该不该让孩子走艺术的路?”“艺考到底有多难?”面对这些围绕艺考的问题,小编大致为各位梳理了一下艺术路上的坎坷荆棘,艺艰就拆:艺术的路如此艰难,就是要拆穿给不了解它的人看。
要想成为一名艺术家,首先要面临的就是“要不要选择艺术这条路?”的问题,根据最近的一份关于艺考生的调查来看,大多数艺考生都是“半路出家”,选择艺考的目的无外乎是为了通过这样一条捷径用低高考分上名校,而纯粹因为喜欢艺术才选择艺考的考生少之又少。不要以为选择了艺考这条路你就可以比普通考生轻松很多,艺考费的不仅仅是时间与精力,还要烧掉大量培训费用,据粗略统计,一名艺考生前期培训的费用最低也要一万多。就算你顺利通过了艺考,如果你的文化科目分数不够,你也只能擦干眼泪来年接着考。当艺考生们进入到自己心仪地高校开始大学时代时,才会发现艺术的路并不好走。每年都有近万名的艺术生毕业进入社会,然而直到这个时候才发现他们的生存处境有多困难。1月7日,宋庄一名青年艺术家因生存困难自己砍手,据了解他的这种自残行为是精神压力过大所造成的。目前,病情及情绪相对稳定,没有生命危险。在遍地都是所谓的“艺术家”的时代,要想成为艺术大师,所要付出的血与泪只有艺术家自己才深有体会,连续熬夜、饮食不规律、精神压力等等对艺术家们的健康造成了很大的问题。2014年1月10日,著名版画家凌君武先生在苏州桃花坞苏州版画院朴园内坠楼身亡,享年52岁;1月11日,年仅50岁的艺术家忻东旺先生因为癌症逝世。
大师们的接连离去,带给我们的不仅是沉重的心情,更有对于艺术家生存现状的冷静反思:艺术的路不好走,而艺术大师更不是简简单单就可以炼成的,在这条路上,不仅仅需要艺术家们为此而努力奋斗,更需要社会为他们营造一片自由的、健康的、安静的艺术创作的田地!
鹿柴的诗意范文2
1.根据拼音和工具书,读熟10首古诗词。
2.根据注释和其他工具书,大致了解10首古诗词的意思。
3.背诵古诗词。
二、交流展示
1.同桌或小组展示背诵成果,可用比赛的方式,也可用考试的方式(比如:看图吟相应的诗词)。
2.全班交流10首古诗词的大意。
教师相机检查学生对下面句子或词的理解:
①“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是什么意思?“豆”喻谁?“萁”喻谁?
②“鸟鸣涧”是什么意思?诗里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色?
③“一片冰心在玉壶”是什么意思?“冰心”“玉壶”象征着什么?“孤”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④“时时舞”“恰恰啼”是怎样的景象?
⑤“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明是说石灰,实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⑥《竹石》中赞美的是竹子,哪句话表明了作者的人生态度?
⑦“白日”“青春”“妻子”各是什么意思?哪些词与现代意思不同?带有“白日”的诗还有哪首?
⑧《已亥杂诗》中表达作者愿望的诗句是哪句?表达了什么愿望?
⑨”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是什么意思?你能举出与这句诗意思相反的诗句吗?
⑩《卜算子》一词中,“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还能背诵一首《卜算子》吗?
三、讲述关于10首古诗词的逸闻或故事。
如:曹植的故事,于谦的故事,郑燮的故事等。
四、有机联系,拓展读《江畔独步寻花(黄狮塔前江水东)》《春望》
第二板块
一、根据10首古诗词进行超联想,分类复习古诗词
送别诗──
《芙蓉楼送辛渐》《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联想到:
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王维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李白
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白居易
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李白
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高适
……
咏物言志诗──
《石灰吟》《竹石》
联想到:
咏鹅(鹅鹅鹅)骆宾王
风(解落三秋叶)李峤
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贺知章
蜂(不论平地与山尖)罗隐
墨梅(我家洗砚池头树)王冕
写景诗──
《鸟鸣涧》《江畔独步寻花》
联想到:
江南(江南可采莲)汉乐府
敕勒歌(敕勒川)北朝民歌
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王之涣
春晓(春眠不觉晓)孟浩然
鹿柴(空山不见人)王维
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李白
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李白
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李白
绝句(两个黄鹏鸣翠柳)杜甫
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李白
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杜甫
绝句(迟日江山丽)杜甫
江畔独步寻花(黄师塔前江水东)杜甫
江雪(千山鸟飞绝)柳宗元
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张志和
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刘禹锡
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刘禹锡
忆江南(江南好)白居易
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杜牧
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杜牧
书湖阴先生壁(茅檐长扫净无苔)王安石
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苏轼
惠崇春江晓景(竹外桃花三两枝)苏轼
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杨万里
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叶绍翁
乡村四月(绿遍山原白满川)翁卷
鹿柴的诗意范文3
一、熟读成诵,随声入境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习惯用吟诵书籍的方式来学习。桐城派作家姚鼐就说过:“大抵学古文者,必要放声疾读,又缓读,只久之自悟。若但能默看,即终身作外行也。”吟诵时声音的高低起伏、语速的急缓变换、腔调的升降曲折,可以快速整合学生的视觉、听觉、联想,使他们自然而然地受到情绪的感染,陶醉于诗歌的意境之中。
以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这首诗为例,“日照香炉生紫烟”可以读得轻柔缓慢,展现阳光照射下烟雾缭绕升腾的曼妙景致,把学生带入诗歌所创造的意境中,随诗人踏上庐山之行;“遥看瀑布”四字则轻快短促,似在提示即将出现的景色,引发学生想象遥看的美景,然后吟出“挂前川”三字,面对如此奇景,学生油然而生欣喜向往之情;第三句铿锵有力,直面瀑布,仿佛已能亲身感受到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磅礴气势;第四句扬声赞叹,跟随作者一起大胆想象、啧啧称奇,这莫不是九天银河坠落凡间!通过吟诵,文字会随声波在大脑中绘制出一幅壮观的庐山瀑布图景,学生能自然而然地感受到作者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之情。与此同时,诗歌独特的声韵、婉转的节奏,会形成美妙的声波保存在记忆中,易于学生理解背诵。
二、诗中有画,画中悟情
宋代文豪苏轼评论唐代王维的作品时说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诗画结合是中国画的传统特点,诗情画意更是古诗至美的境界。小学课本中不乏“诗中有画”的千古名作,如李白的《望天门山》、柳宗元的《江雪》、王维的《鹿柴》等等。教学此类古诗时,可以抓住其“诗中有画”的特点,通过画面的再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丰富联想,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理解诗作。
例如教学柳宗元的《江雪》一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把诗中的景物画成一幅画。因为意象较为简单,学生们的作品大同小异:连绵的群山,无人的小路,白茫茫的雪景,毫无生气;只有一个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老翁独坐于小舟上,在冰天雪地中垂钓。“画由诗中来”,学生既然能画出诗作,对诗意自然也已经理解。接下来我只消稍作点拨并辅以延伸,柳宗元孤寂清高的形象便一下子跃然纸上。“由画入诗,诗画结合”,有了图画的铺垫,加上一定的想象,不仅能让学生更快更好地理解诗歌,而且为学生感受意象提供了场景,提高了课堂效率,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表达、理解等语文能力。
三、不求甚解,但求适解
巴金在《读我的散文》中这样说过:“从小读过不少散文,当时背得很熟的几部书中间,有一部《古文观止》,读多了读熟了,就能慢慢地摸到文章的调子。”小学生的年龄还小,古诗又是一种高度凝练的文体,一味追求字词句的翻译,只会加大学生学习的负担。再者,很多古诗一经翻译,其特有的诗歌意境便荡然无存,不如不译。
如特级教师王崧舟在教学《枫桥夜泊》一诗时,以“这个夜晚,诗人张继睡着了没有?”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关注诗眼“愁眠”。接着提问:“在‘愁眠’中,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到了什么?”以此来帮助学生理解诗意,感悟诗情。随后又将目光聚焦到“对”字上,让学生感受诗人的孤寂与落寞。纵观整堂课的教学,老师既没有刻意强调对诗意的理解,也没有一味放任学生的自读自悟,而是将学生的目光聚焦在“愁眠” 和“对”这两个重点词语上,让他们自发感受文字背后的诗人情感。这般教学,诗所特有的空灵的意境、隽永的情味才能被完好地呈现出来,自主探究的过程也能让学生深刻感悟古诗的音韵美和意境美。
鹿柴的诗意范文4
关键词:虚实藏露;空间想象;艺术创造
中图分类号:J2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1-0016-01
绘画与诗词本是两个不同的艺术种类:绘画靠图案,诗词靠文学,然而在某些方面,诗画互通,彼此交融,一首诗词在作者心中铺展为一幅画,一幅画久视之下也能吟为一首诗词。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就绘画与诗词的艺术效果及关系浅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宋徽宗赵佶是一位擅长花鸟画的皇帝,在他当政时,就曾将绘画列入科举考试,考试题目大多以前人诗句为题,命题作画。有一次,考题为“竹锁桥边卖酒家”应试者大多画以小溪、木桥、竹林,集中心思考虑酒家的表现,画面应有尽有,样样摆出,画家李唐则不然,他独出机杼,巧妙画出一弯清清流水,一座小桥横架于水上,桥畔岸边,在一抹青翠竹林中,斜挑出一幅酒帘迎风招展,这幅画虽并未画出酒家,但却深藏在竹林之中,深得诗句“竹锁”意趣,结果李唐自然高中,清人沈宗骞评论是“露其要处而隐其全”。还有一次赵佶亲自出题,叫“深山藏古寺”,有的在深山老林画一古寺,有的在两峰耸峙的山谷露出一角红墙,这道题确实难住了不少人,古寺既然藏于深山之中,怎么在画面表现出来呢?当赵佶阅到一幅画时,不禁拍案叫绝,原来这幅画根本没画什么古寺,只画了一个老和尚在山脚下的小溪边挑水,用一个和尚点出“藏”字,不画古寺,而古寺自在画中,构思独道,当取第一。
绘画是一门运用色彩、线条、形体,在二度空间内反映现实美和表达人审美感受思想情怀的艺术,宋代的画院考试,大多是以构思取胜,说明构思布局能充分反映画家的艺术修养及表现能力。据此,中国画非常讲究虚实藏露,就是为了用“虚”和“露”来激发欣赏者的想象力,让欣赏者在作品的“实”和“露”的引导启发下,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形象储备,进行补充和再创造,从而达到以简胜繁、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迎风拓展的酒帘可以引导欣赏者去想象虚隐在竹林背后的酒家,挑水的老和尚能够联想对深藏在深山中香火缭绕的古寺,优秀的画家就知道什么该尽力描,而什么应留给欣赏者去想象。
和中国画一样,诗词有自己不同的风格,然而由于诗词本身朦胧含蓄的特点,使得其中写意画占了很大一部分,陶渊明是宋晋之交最杰出的诗人,他是一位真正的隐士,在他六十三年的生命中有五十年是在家乡的农村过着隐居生活,写出了许多动人的诗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差不多提到陶渊明人们就会想到这两句诗,诗人在低头采菊与仰头见山这一不经意的瞬间,与篱菊和南山形成一种若有若无的默契关系,进入悠闲淡远,恬然自适的意境。“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形象描画出清晨去田间劳动直到披星戴月晚归,一种隐居躬耕的生活,不管是饮酒还是归园田居,这种大多描绘优美农村风光,歌咏饮酒抚琴、读书赋诗、访问邻曲、闲话桑麻的种种情趣,表现了冲淡旷达,安贫乐道的品格。他的诗深层次的宣扬一种人人劳动、家家温饱、没有剥削压迫的桃花源社会,正如朱自清先生所说:“田园诗才是渊明的独创,他到底还是‘隐逸诗人之宗’,锺嵘的评语没有错。”(《陶诗的深度》),用简练平常的语言,创造高超的艺术境界,是现实主义真正的继承者。
通晓文字魅力之后,为诗者只需几字便可渲染出一份意境,以王维《山居秋暝》为例,“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明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说笔下是“空山”呢?原来山中树林茂密,掩盖人们活动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啊!正是一种虚实藏露,“空山”二字出此处有如世外桃源,而又正值初秋傍晚、山雨初霁、空气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月下青松、石上清泉,随意挥洒,毫不着力,这种又动人又自然的写景,达到艺术上炉火纯青的地步。“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这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用笔不露痕迹,使人不觉其巧了。先写“竹喧”“莲动”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这样更真实而有诗意。
中国画中工笔画细致精巧,是国画一绝,诗词中也有此类佳作,《西江月》原题是《夜行黄沙道中》记辛弃疾深夜在乡村中行路所见景物和所感到的情绪,读前阕,须体会到寂静中的热闹,“明月别枝惊鹊”的‘别’字乃动词,说月亮落了离别了树枝把树枝上的乌鹊惊动起来,这句话是一种很细致的写实,只有在深夜见过这种景象的人才懂得这句妙处。“稻花”二字说明季节在夏天,全首中这两句把夏夜热闹气氛和欢乐心情都写活了,四句里每句都有声音(雀声、蝉声、人声、蛙声),尽“绘声绘色”之能事,下阕“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现”是个倒装句,把‘忽现’的惊喜表现出来,这时快乐可比得上“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全词八句有六句写景,只有最后两句才见有人夜行,便起了反照作用,先藏锋不露,到最后才一针见血,有画龙点睛之妙,笔笔恰当而灵动,闭眼反复吟诵,真好像凝眸看一幅工笔画。
参考文献:
鹿柴的诗意范文5
关键词:小学语文;诗词;语言文字
语文是学习语言文字的一门学科,语文贯穿于学习的全过程。语文对于每个人来说都很重要,从小的方面来说,关乎一个人的成长,从大的方面说,关乎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因此,学习语文有很重要的作用。小学学习是基础性的学习,基础打好了,才能在未来的学习中游刃有余。在小学语文教育阶段,诗词在语文教材中出现不少,学好了诗词不仅能陶冶情操,还能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那么该如何帮助同学们学好诗词呢?笔者就将自己在实际教学中的经验分享给大家,望各位同仁给出意见或建议。
一、 做好课前预习
对于小学生而言,让他们学好语文的前提条件就是学好文字。汉字如果认识不全,就更不能说理解与掌握了。因此,课前预习生字词就显得很重要,尤其是对于古诗词来说,本来就与现在的意思有出入,字词理解不了,对于诗歌的理解更无从谈起。教师应当适当地引导学生们学习古诗词中出现的字词,我就经常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引导同学们做好字词的预习工作。比如在讲王维的诗歌《送元二使安西》之前,我就设计了关于字词的教学目标。即检查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在教学之前,我就发现这首诗中的“渭”“浥”部分学生是不认识的。为了使同学们认识这两个字,我还专门查了字典和词典,希望经过这次课使同学们能够一直记住这两个字。其中“渭”字我是这样和同学们解释的:“‘渭城朝雨浥轻尘’这句诗中,渭字是带三点水的,文字是左右结构,水字旁,可知渭字是和水相关的,是水名,源出中国甘肃省,流入陕西省,会泾水入黄河。有一句成语是这样说的‘泾渭分明’,这个渭字和我们所讲的意思是一样的。相信同学们都看过电视剧《西游记》吧,电视剧《西游记》中魏徵梦中斩杀泾河龙王的事同学们应该都有印象,泾渭分明就是说泾河水清,渭河水浑,泾河的水流入渭河时,清浊不混。比喻界限清楚或是非分明。”这样教学预习不仅使得同学们明白了“渭”字的含义,还拓展了语文知识,将知识拓展到“泾渭分明”这个词与古典名著《西游记》上,可谓是一举三得。所以,在学习古诗之时,检查他们的识字能力,应为教学的重点之一。只有在认识生字的基础上,认真朗读,记住字形,在把诗读流利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背诵。
二、 使用多样教学方式,进入教学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师可以运用多种方式进入教学。视频教学、语音教学等多媒体教学方式都可以运用在小学语文的诗词教学过程中。比如在讲解诗词《舟夜书所见》时我就运用了多媒体教学。运用课件,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教学《舟夜书所见》时,针对学生了解河(海)面渔火知识过少和“灯光”与“满河星”之间的关系不易理解的特点,结合“根据诗句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美丽画面”的要求,我从网上下载了多媒体课件:在漆黑的夜晚,一只小渔船点着孤零零的一盏渔灯,仿佛萤火虫的光亮,从远处缓缓驶来,那情景非常宁静;阵阵微风漾起层层细浪,原来那点亮光散开成河面闪烁的星星,又是多么迷人。以动画演示画面,不但轻而易举地解决了“灯光”与“满天星”之间的关系,而且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为进一步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做了铺垫。接下来,我又运用了范读,强化诗所烘托的意境。当学生看到“月黑”“孤光”“一点”等词后,学生往往会不自觉地联想到这首诗表达的也应为作者孤独、寂寞的心情。其实不然。为强化诗所表达的意境,我在学生初步理解诗意后,让学生闭上眼睛,边听教师范读文章,边想象诗所描写的画面。通过老师的范读和课件演示,同学们悟出了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对夜色中水面渔火景象的赞美。
三、 课后作业要机动,调动学生综合能力
鹿柴的诗意范文6
第二天上课时,我走进教室,发现教室里乱哄哄的,许多学生围在后面的黑板报前议论纷纷。我走过去一看,发现有一只小鸟“飞”进了黑板报。
原来,不知是哪位调皮的学生在山林上空添了一只鸟。这只小鸟正在飞,怪摸怪样的:嘴夸张地张着,眼睛睁得很大,两只翅膀一只向上一只向下,全身的羽毛一根根竖立着。一副搞笑的模样!学生们见我在看这只鸟都哈哈大笑起来。
见此情景,我有些生气了。以前在出黑板报时,我都让一些学生参加。尽管这些学生在写字和绘画等方面有特长,但他们毕竟只是十多岁的孩子,因此,他们出的黑板报和其他班级教师亲自出的黑板报相比还是有差距的。所以,在黑板报评比时,我班排名不够靠前。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这期黑板报由我自己出,前后花了近三天的时间,本想在评比中取得好成绩,可突然冒出这样一只怪鸟,黑板报评比时,评委看了能不扣分吗?这位学生也太不爱护集体荣誉了,找到他一定要好好批评他!
见我生气了,学生们纷纷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
“谁画的?”
王飞站了起来。
这时一个学生在下面插嘴:“老师,‘空山’表示山上空荡荡的,不应该有鸟。所以王飞不该画这只鸟。”
“他说的不对!”王飞反驳道:“因为山上太安静了,所以作者才觉得是一座‘空山’,‘空山’是作者的一种感觉,并不是说山上空荡荡的,那么大的一座山上如果一只鸟也没有,这不合常理。”
我见王飞说得有理,便问他:“那你为什么要画这只鸟呢?”
“老师,我画这只鸟是表示山上有人说话。”王飞接着说,“我家里有一幅《蛙声十里出山泉》的图画。画中没有一只青蛙,只是画了山洞乱石中冲出的一片急流,急流中夹着几个小蝌蚪。每次看到这幅画我都好像听到青蛙的叫声。受这幅画的启发,我想,山林中本来很安静,突然传来人说话的声音,栖息在林中的一只小鸟受到惊吓,因此飞了起来。我画这只鸟就是为了表现‘人语响’。”
听到这里,我暗自庆幸:庆幸自己没有在气头上批评王飞!王飞同学在深入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由家中的一幅画产生联想,把“人语响”的听觉形象用小鸟这一视觉艺术表达出来。构思的精巧令人赞叹。他所画的不仅是一只普通的小鸟,同时也画是的他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灵感,画的是他创新思维的火花!于是,我对王飞说:“你的构思太妙了!老师在画这幅插图时也曾想在画面中表现出“人语响”,但没有想到好的方法。你帮老师解决了这一难题,你真了不起!”
其他同学也向他投去赞许的目光。
由此,我不禁联想到语文教学中艺术形象的还原问题。
文学通过语言塑造形象,反映社会生活。较之绘画雕塑等其它艺术形式,文学作品所塑造的形象具有间接性的特点,即它不能直接作用于读者的视觉感官,它需要读者在理解语言文字的基础上,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通过联想和想象才能把作品形象还原出来。读者由于生活阅历、知识背景、文字感悟与想象力等的不同,即使面对同一文学形象,他们所还原出的画面也是千差万别甚至是截然相反的。鲁迅先生在评《红楼梦》时说:“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因此,作品形象的还原具有个性化特点。在教学时我们应把作品形象还原的过程让学生自己去完成。但在当前的教学中,我们所做的恰恰相反。因为这一过程大多是教师用多媒体手段代替学生完成了。这样做,表面上显得很热闹,显得形象直观,学生似乎获得了审美的享受,而其背后是他们的思维处于休眠状态,因为他们感悟文字的过程和想象的过程被老师无情地剥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