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丝袜文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丝袜文学范文1
错解1:60÷3+1=21(棵),21×2=42(棵)
错解2:60÷3-1=19(棵)
错解3:60÷3=20(棵)
【原因分析】
一、师生对话,寻求问题根源
1.与错解1的学生对话:
师:你为什么这样做呢?
生1:大象馆和猩猩馆相距60米,每隔3米种一棵,60÷3=20(段),两端都要种,20+1=21(棵),两边都种:21×2=42(棵)
师:为什么是两端都种呢?
生1:题目上也没有告诉我们,只种一端或都不种,所以我觉得是两端都种。
师:那题目中,两端是什么?
生1:大象馆和猩猩馆。
师:那还能种树吗?
生1:墙角下靠紧一些,种棵小树没问题?(学生委屈地说)
师:你觉得呢……
从师生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生1缺少了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或者说他把生活太过于数学化了。他无法理解在两馆间栽树,两端不能种树,没有考虑到和前面学过两端都种的植树问题具有本质区别。总体而言,他没有抓住问题的本质,在两端都不种的情况下,棵树=间隔数-1。
2.与错解2的学生对话:
师:再读一遍题目试试看?
生2:啊!我漏看了一个词――“两边”。
错误2的学生,忽视了关键词。缺少了植树问题中对于“两边、一边”的判断。
3.错误3的学生对话: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3:一条路60米,每隔3米种一棵,60÷3=20(棵)。
师:如果只有9米,你试试看?
生3:9÷3=3(棵)
师:我们可以怎么证明一下呢?
生3:画图。(生画图)……
生3:4棵,不对,3棵。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3:除……
从对话中看,我们发现生3对植树问题中蕴含的思想很陌生。他没有抓住问题的本质,没有体验到植树问题带来的对应思想,导致了对独立尝试的练习无从下手,不会思考,也无法借助一定的方法:如画图等来解决问题。只是初步在大脑中建模,植树问题中一般要用到“除”的。
二、案例分析,寻找错误原因
独立尝试练习的形式是造成学生错误率高的一个原因,同时也说明在第一课时中,教师对于“植树问题”的把握还远远不够,对于解决问题的方法指导也有待加强。
【片段与反思】
片段一:自主学习,有效探究
(1)从5根手指中找到4个间隔,树立间隔与棵树之间的关系。
(2)出示例题: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种树,每隔5米种一棵(两端都要种)。一共要种多少棵树苗。
独立尝试完成,选择不同方法,板演。
(3)说说算理。
(4)采用辩论的方法,说说你觉得哪种方法是正确的?
(5)小组合作寻找证明方法,小老师讲解。
(6)提炼算理:在两端都种的情况下,棵数=距离÷间距+1。
片段二:联系实际,寻找生活中的植树问题
(1) 寻找生活中有“间隔”的现象。提炼:植树问题其实就是“间隔问题”。
师:在生活中,你们见过类似于植树问题的现象吗?
生:柱子与间隔。
生:教室中的日光灯。
师:是啊!同学们都发现了,在植树问题中都有“间隔”,所以这些现象我们统称为“间隔问题”。
(2) 在“间隔问题”中,两端都种时,棵数=间隔数+1
师:你们发现间隔问题中有什么现象?
生:间隔数总比棵数少1。
三、综合思考,植树问题本质思想
对于“植树问题”,许多教师往往特别重视关于“植树问题”的三种不同类型的区分,即所谓的“两端都种”“一端种一端不种”与“两端都不种”,并要求学生牢牢地记住相应的计算法则(“加一”“不加不减”“减一”),从而能在面对新的类似问题时不假思索地直接加以应用。但是,实际教学效果却并不如人意,“有些学生虽然会解决这一问题,但尚不能把植树问题的解决方法与生活中相似的现象进行知识链接,这就导致了能找到规律但不会熟练运用规律”,反映出学生只是在“机械应用”,思维的灵活性却明显不够。如何破解这一难题呢?
事实上,植树问题的本质是对应问题,只要明确了“间隔”与“树”这两者之间的对应关系,突出“一一对应”的思想,再以此为基础并通过适当变化就可以应对各种变化了的情况。因此,在此真正重要的应是“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应该用对应思想统领课堂。从而,在此真正需要的也就并非“规律的应用”,而是思维的灵活性,即如何能够依据基本模式并通过适当变化以适应变化了的情况。对于“两端都种”“只种一端”与“两端都不种”这样三种情况的区分则不必过于强调,更不必将相应的计算法则看成是重要的规律,乃至要求学生牢牢地去记住并能不假思索地加以应用。
丝袜文学范文2
当时尚不再是单纯的时尚,经济也并非单纯的经济,人们会从生活的点滴发现时代的变迁。正如“女人裙子越短,经济越繁荣;裙子越长,经济越萧条”的说法,你会发现,女人才是这个时代真正的预言家。
美国经济学家马布里曾做过一个研究:纽约股市与女性裙子的长度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裙子变得越短,股价就越上涨。因为经济景气,女性心境宽松,就会变得更加开放。
其实,裙边离地高低在20世纪20年代被掌握在巴黎的几个大牌时装设计师手中。尤其从香奈儿的宽松到迪奥40年代末的NEWLOOK,不难看出,除了裙长上略有变化之外,另有重要区别就是宽松与曲线。此后,女性原本的曲线再一次被带回来,让她们把注意力重新放回到时装上了。
如果你仔细观察一下,会发现,裙边长短在20世纪的变化一直高高低低,从长裙到迷你裙,再又落回长裙。几个回合下来,我们就会看到“裙长指数”已经证明它是一个经济指标。
一些社会学分析者认为,在20世纪,女人穿短裙为了展示她们的丝袜,可是当经济不景气时,女人没有多余的钱去支付丝袜的钱,所以便穿起长裙来遮住没有丝袜的腿。
然而,现如今可能有所不一样,因为穿短裙的女生大部分都不喜欢穿丝袜,但会搭配打底裤,甚至有些就直接穿打底裤,短裙也除掉了。毕竟,当今女性的着装品味多元化,跟风已不再是流行,穿出自己才是这个时代的审美。
话说回来,马布里以纽约为据点的“裙边理论”若是搬到东方,就会有点水土不服了。
丝袜文学范文3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着装不仅仅代表的是自己的形象,同时也代表了学校的形象,传递着学校的文化,传承着教育的价值取向。因此,教师丝毫不可忽视自己的着装,低估自身的影响力。那么,该如何对教师着装进行有效管理呢?
塔特法则:展开调查,尊重师生意见
哈佛商学院教授罗莎贝斯・莫斯・坎特曾提出了著名的管理法则――“坎特法则”,其主要内容为:尊重员工是人性化管理的必然要求,是回报率最高的感情投资。尊重员工是管理者应该具备的职业素养,而且尊重员工本身就是获得员工尊重的一种重要途径。尊重员工是人性化管理的必然要求,因为只有员工的私人身份受到了尊重,他们才会真正感到被重视,被激励,做事情才会真正发自内心,才愿意和管理者打成一片,站到管理者的立场,主动与管理者沟通想法探讨工作,完成管理者交办的任务,甘心情愿为工作团队的荣誉付出。
镜头:当下的许多学校,学校管理者要么对教师着装没有规定,不闻不问;要么对教师着装的规定并不征求师生意见,不从实际出发,“闭门造车”,或者盲目照搬经验。比如一些学校规定女教师不能穿黑丝袜,不能喷香水。但是在当下的审美观中,黑丝袜是一个十分流行的时尚元素,香水也可以表现出一个人的性格并且为自己的形象加分。也有一些学校规定老师必须统一着装,“满城尽是黑西装”,让整个校园氛围显得死气沉沉。
人性化的管理就要有人性化的观念,就要有人性化的表现,最为简单和最为更本的就是尊重员工的私人身份,把员工当作一个社会人来看待和管理,让管理从尊重开始。作为学校管理者,这一法则同样适用。因为教师是着装的主体,学生是最大的受众,他们有权利得到管理者的尊重。也只有一切从实际出发,对师生进行广泛调查,了解他们对教师着装规定的看法,听取他们对教师着装的意见,才能达到管理教师着装的最终目的:树立教师形象,促进学生学习。
1.展开调查,了解师生想法。学校管理者可以采取问卷调查或者召开座谈会等多种形式,了解师生关于教师着装规定这一问题的想法。只有先倾听他们对教师着装规定的心里想法,才能让教师着装管理找到突破口。
2.尊重师生,采取有效建议。学校管理者可以举行“教师着装建议”征文比赛或者“我最喜欢的教师着装”网络投票活动,广泛征求师生对教师着装规定的意见和建议。“海纳百川,有容乃大。”集思广益,也是一种管理者的智慧。
学校管理者应该尊重师生的意见,给予师生一个私人的空间。依据二八定律,员工自己喜欢的的工作只占全部的20%,如果能给员工时间让他们做好这部分他们喜欢的工作,相信他们的工作会更有效率,更有成绩。学校管理者无须处处对教师的着装进行条条框框的规定,应该对师生的自我管理水平抱有信心,对他们进行指导和帮助,从而达到规范教师着装的目的。
吉德林法则:理清思绪,找出问题关键
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管理顾问查尔斯・吉德林曾提出了著名的管理法则――吉德林法则,其主要内容为:只有先认清问题,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谁都会遇到难题,人如此,企业也是如此。在瞬间万变的环境下,怎样才能最有效地解决难题,并没有一个固定的规律。但是,成功并不是没有程序可循的。遇到难题,不管你要怎样解决它,成功的前提是看清难题的关键在哪里。找到了问题的关键,也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剩下的就是如何来具体实行了。
镜头:漫步于现在的学校,除了看到朝气蓬勃的学生们,我们还常常可以看到一些穿着朴素甚至可以说是老气的60后、70后老师,也可以看到打扮时尚甚至可以说是新潮的80后老师。他们彼此形成了一种鲜明的对比,也相互有一些意见:年纪大一些的老师会认为年轻老师没有分寸,年轻的老师也会认为年纪大的老师没有活力。学生对不同年龄段老师的穿着也是褒贬不一。这些问题往往会让学校管理者在教师着装规定方面莫衷一是,摸不着头脑。
要想解决问题,必须清楚问题出在哪里。看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才能对症下药,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所以,遇到问题后首要的就是要分析问题,只有这样,在解决起问题来才会得心应手,事半功倍。关于教师着装管理问题,社会各界的争议之处无非在于统一还是个性,即是否要规定统一着装。学校管理者可以运用吉德林法则,先理清思绪,找出问题关键之所在,然后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
1.积极面对,不能回避问题。教师着装问题在近年来频频引发热议,各类关于教师着装问题的新闻也是屡屡见诸报端和各大网站。学校管理者已经不可能回避这个问题了。面对不同年龄段老师各自的审美诉求和着装风格,以及学生们日益“挑剔”的眼光,学校管理者必须重视这一问题。
2.沉着处理,分析问题关键。关于目前教师着装管理的问题,一方面老教师的意见是为了规范着装而规定统一着装,一方面年轻教师的意见是为了展现个性而不强制统一着装。“射人先射马”,教师着装管理的关键点在于如何调节年龄段差异,规范教师穿着,达到更好的教书育人效果。
随着越来越多的“80后”走上教师岗位,他们比较强调个性,更加注重着装打扮。而青少年学生又是一个极易接受新事物、新思想的群体,教师的示范作用十分重要。但是教师这一特殊职业,也决定了老师们不能不顾自己教书育人的形象,不管学校文化氛围的熏陶。女教师可以适当地化一些淡妆,但不宜浓妆艳抹。还应尽可能少佩戴首饰,尤其是过于夸张的耳环、项链、手镯等饰物。虽然男教师的着装相比于女教师来得简单得多,但也不可掉以轻心。
杜嘉法则:示范作用,做好带头榜样
美国全国疾病研究中心教授L・杜嘉称提出了著名的管理法则――“杜嘉法则”,其主要内容为:要让别人跟着你转,你就要比别人转得更快。只有敢为人先的企业领导才能启动下属的活力;反之,缩头缩尾,则是领导无能、怯弱的表现。领导是以身作则,带领下属工作的。不能以身作则,这样的领导徒有虚名。时刻牢记,任何一个组织对于它的领导者来说都是其观点、力量、信心、忧虑和缺点的一面准确的镜子。你必须在你所说和所做的所有事情中为你的下属树立起一个标准,树立起一个榜样让他们学习,这是任何一个领导者都逃避不了的义务。除此以外别无它途。要在工作中始终记得自己是下属的榜样,任何时候都不能落在他们的后面。
镜头:信息化时代,受大众传播文化的影响,以及当下审美观的改变,服装的种类日益丰富,社会着装环境也日益宽松。学校的管理者的着装也随着时代的改变而变得越来越新颖独特。但有的学校管理者在正式的开会等其他仪式上,穿着豹纹、蕾丝等流行时尚元素,虽然展现了当下的流行风尚,但是这些场合并不适合出现在这些服饰;也有一些学校管理者在正式的场合穿着随便,毫不修饰自己。试想,管理者尚且如此,普通老师着装又怎么不会受到影响?
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教师职业是一个特殊的职业,基础教育的对象主要是未成年人,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成长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离开学校,可能会逐渐忘记教师所教课程的内容,但大多会记住教师一些经典的话语,一些特别的穿着和行为举止。正因为如此,从事教育职业的每位教师,都需要谨慎对待自己的衣着打扮,举止言行。而作为学校的管理者,更要身先士卒,起好教师规范着装、得体着装的带头作用。
1.不断学习,加强理论修养。学校管理者首先应该加强自身理论修养,多看一些服装礼仪的相关书籍,参加一些着装培训,并学习一些服装形象管理课程。这样才能使教师着装管理上升到一个高度,并且可以对实际管理工作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因为时尚之风总是让人趋之若鹜,而真正引领时尚潮流的人却是凤毛麟角。我们有必要进行一些专业的指导。
2.以身作则,树立着装榜样。树立榜样就意味着去发展诸如勇气、诚实、随和、不自私自利、可靠等等的个人品格特征。学校管理者应该从自身的着装做起,起好带头作用和示范作用。在特定的学校环境中,应该穿着符合自身身份的服装。也可以通过定期举行教师形象设计和展示等系列活动,表彰穿着规范、得体的老师,发挥榜样的力量。
当“黑丝袜”遇上“小清新”,是上演一场“黑丝袜”的逆袭还是遭遇一场“滑铁卢”?教师是一个特殊的职业,在学生面前的着装打扮应该遵循自然、大方、整洁、得体的总体要求,应通过着装体现出自身的审美情趣,给学生以一种美的享受,而绝非靠“露”“透”“短”来吸引学生。学校管理者要采取恰当的管理方法,规范教师着装,一方面树立老师和学校的良好形象,另一方面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责任编校:蓉莞)
链接
小议教师着装 魏书生
对于班主任的着装,我想有两点要求即可:第一,整洁;第二,大致符合当时当地的大众服装习惯。
见到有的青年教师穿不整洁的衣服,我总要建议他去洗、去换,道理很简单:我们要求学生做到衣着整洁。有的举出藤野先生的例子,说:“他的衣着那么脏,不照旧受到鲁迅的尊敬吗?”我说:“此一时,彼一时也。也许那时日本教师生活困难,不讲卫生的人多,学生见怪不怪。若此时在日本再出现一个穿脏衣服的教师,恐怕学生也会为此而感到羞耻吧!”
丝袜文学范文4
高中以后,看的书多了,思想也就乱了,天天沉浸于憧憬之中。常常坐在小土坡上,对着布满星星的夜幕幻想,春天,我徜徉在新加坡圣陶沙的丛林里;夏天,我在韩国济州岛的海边踏浪而归;秋天,我漫步巴黎塞纳河畔,看着雨果于《悲惨世界》中描述的冉·阿让可悲可叹的一生;秋天,我陶醉于奥地利首都维也纳音乐厅里《蓝色多瑙河》的优美旋律中。
步入社会的大舞台,才又发现如今是一个资讯发达、信息爆炸的年代,一切都讲究金钱、效率:文学作品用的是网络语言;朋友之间的交流通过Email;同一单元楼的邻居鸡犬之声相闻,却老死不相往来……人与人之间缺乏深层次的沟通,处处防范、战战兢兢、互相算计、尔虞我诈,大家都这么时髦而病态地活着。
曾经大声地宣布“这是一个美丽动人的世界,一切的悲哀,离我们是那么的遥远而不着边际啊!”的女作家三毛,用一条丝袜结束了曾给人们带来无数浪漫幻想的生命;而于山海关卧轨自杀的海子也曾留下过“活在这珍贵的人间,人类和植物一样幸福,……”的思考;大洋彼岸又传来了诗人顾城杀妻自尽的噩耗,他曾在诗中充满激情地写道:“我赞美世界,用蜜蜂的歌、蝴蝶的舞、和花朵的诗。”……
他们的死毫不留情把血色加入到了美丽的文字中,曾经以为他们能将我引向幸福的伊甸园。然而事实告诉我,花前月下、诗情画意并不能解决灵魂深处的惶恐,幸福不是永恒的。物质生活的极大幸福并不等于精神上的快乐和满足,一味地追求物质生活的享受只能让我面临更大的困惑。
结婚以后,功利开始慢慢的侵蚀自己肌体,渐而麻木。在电视中经常看到在德国的科隆大教堂,在威尼斯的圣马可大教堂,看到那些虔诚的人们跪倒于耶稣脚下,我也开始对灵魂和精神的问题进行深深的思索。当听到郑钧的《回到拉萨》;“雪山、青草、美丽的喇嘛庙……”随着歌声,我仿佛也去了位于藏地的色达,见到了碧蓝如洗的天空、辽阔无垠的草原以及阳光下生活单纯而幸福的人们。
偶尔一次在空虚的日子里进到了网络中的一个佛教网站,僧侣们的诵经声震撼着我,世间难以计数的美妙音乐,从无有如此韵致。它们清越如天籁之梵音,荡涤了纷扬的污秽尘埃,淹没了功名利碌的喧嚣,使我躁动不安的心灵得到安宁与静谧。修行人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恬静安详而且神秘的生活吸引了我。记得多年前,每当读到吴均的“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时,总忍不住要掩卷感慨。而今,“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的生活却如同一个久远的梦从我的记忆深处被唤醒。
丝袜文学范文5
关键词:艺术思潮;后现代主义;服饰文化;先导性观念
中图分类号:TS941.61 文献标志码:A
Vanguard Dress Culture and Design Innovation in Fashion Industry
Abstract: Nowadays, social culture and art present more diversified features from random art and fuzzy art to anti-tradition and self-destruction. Under the influence, clothing look convoluted and varied, deviated and rebellious, novel and unusual and this is also the way to show uniqueness and representativeness of clothing design. The symbolic features of these cultural elements give the name of vanguard clothing culture.
Key words: artistic ideological trend; post-modernism; clothing culture; vanguard concept
服饰是文化的载体,服饰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社会文化中新的思想往往是以文学、艺术为表征,而文学、艺术又以美术作品的哲学性意识形态作为先导形式表现出来,进而广泛传播演化为一种文化艺术思潮。上世纪初,马塞尔?杜尚以小便器命名的作品《泉》开启了后现代主义先河,形成了至今广泛影响着当今社会文化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后现代主义不是一个具体的艺术风格流派,而是包括观念、态度、知识、行为、思维变化而形成的具有时代性的文化现象。它强调从任意艺术、反艺术、反文学、反传统的自我破坏来阐述艺术的观念,具有多元性与复杂性,在当今哲学、宗教、建筑、文学、艺术中均有充分的体现,因而,也在当今服装服饰设计上凸显了这种先导性服饰文化的意识观念。
1 文化艺术思潮与先导性服饰文化
从人类服饰文化的发展可以看出,服饰的变化通常是受那个时代文化潮流的影响,直接反映了人们所处时代社会文化中的思想、意识形态和处世哲学。例如16世纪欧洲受文艺复兴的影响,人们崇尚古典主义,对古典艺术风格服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7世纪的“巴洛克”艺术风暴,使原用于建筑装饰中的流畅线条、艳丽色彩、复古造型和追求神韵感的艺术风格融入了那个时代的服饰中,成为当时西方时尚的主导;18世纪洛可可艺术思潮,又使服装呈现出越来越复杂华丽的宫廷式样,到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新古典主义兴起之前,这种服装已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由此而言,因文化思潮所形成的艺术风格对服饰文化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作用。
当代服饰文化由于受后现代主义思想意识的影响,服装在尝试了强调纯粹性和功能性、对表面装饰极力厌恶的现代主义思想下的理性设计之后,出现了繁复多变、丰富多彩、新奇怪异的特征,开始向装饰品、修饰性和历史风格上的折中主义回归。传统的服装设计观念被多元性的“无序化”设计观念所取代,造型上多变,表现手法上新颖怪诞,且不断吸收亚文化服饰中的奇特、怪异元素,不同风格混搭的个性时尚,来极力推崇文化的多元化、模糊化和不规则化的社会意识形态。服装不再受单一文化观念和服饰风格流派的限制,而是多种服饰观念、现象和风格的共存。如嬉皮、朋克、波普、欧普、解构主义、街头文化等都是在这种思潮下形成的具有先导性理念的服饰文化现象,并在彼此互促、共存中得到进一步发展。
上世纪中后期,以欧洲设计师让?保罗?戈尔捷、维维安?韦斯特伍德为代表的服装设计,女装中性化形象塑造带有鲜明的反叛性,服装风格在保持整体简约的同时,比较注重细节性装饰与休闲味的设计;所提倡的男性裙装化的设计风潮,也以另类和怪诞的表现来逆转传统的审美法则,打破了华丽与质朴、高雅与艳俗、精美与粗陋之间的界限,重新定义了时尚界的规则,使其在国际服装业赢得了特殊的声誉。尤其是维维安?韦斯特伍德在20世纪70年代,将青年群体亚文化的服饰观念,如皮革、橡胶材料、残破古怪的服装等成功运用到高级时装元素设计之中,深受嬉皮士之类的时尚青年追捧。她设计的衣襟开放式的半坦胸、非对称上翻折摆短裤、内装丝袜吊带外露,彰显出一种反传统的离经叛道。这一大胆、开放、新奇、不循常规章法的“朋克” 风设计理念,无疑对当时传统的服饰审美观产生颠覆性震撼,改变了欧洲既有的时装格局,因而被誉为“朋克之母”。尽管她的设计没有成为巴黎时装界的主宰,也未能形成当时流行的潮流,但她的颠覆性反传统的设计观念,利用历史素材和街头元素创造出惊心动魄,具有极端色彩的时装,不但极大地冲击了传统时装界,也对今天的服装设计审美产生了巨大影响,由此进一步带动和引发了更多设计师在装饰手段和面料设计上的创新,如钨眼、铆钉、铜扣的使用以及面料的破缺、光感的特殊处理等等。而这些在当时具有前卫先导性设计要素的运用和表现形式,在现今的各类高中低档时装品牌中都或多或少有所体现。
2 先导性服饰文化内涵与设计创新
先导性服饰文化是社会新的文化思潮在服饰文化中的体现,先导性服饰文化是以超前的意识观念为特征,在服装上的设计多以时尚概念性、文化多元性、元素解构性的形式出现。先导性服饰文化观念推崇后现代主义高技术,强调以人为本,遵循人性经验的主导作用,具有时空的统一性与延续性、历史的互渗性,以及个性化、自由化的思想方法和表现形式上的多元化、不规则化。有着非此非彼、亦此亦彼、此中有彼、彼中有此的双重译码,同时注重历史的文脉、意象及隐喻主义的设计语言。在不同民族的群体中,服饰文化具有不同的表现特征,而在相同的民族群体中,服饰文化有着不同的特征表现。如在具有相同的生存条件和文化背景的群体中,人们的生活方式、感情方式、认识方式、行为方式和评价方式是相同的,服饰文化特征表现为群体的趋同,呈现出连续性与稳定性。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进入了信息时代的今天,不同群体之间文化交流在不断进行,这就导致了着装方式、服饰式样和服饰观念的变化。人们的自主着装意识苏醒,自身成为服饰的主宰者,开始摆脱权威和传统去追求个性,在这种个性心理的驱使下,服饰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多样化形式,服饰的流行也呈现出多元化的格局,并具有相当的包容性和融合性,使服饰文化的模式和观念有了质的变化。
“解构”是先导性服饰文化内涵所具有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它是在后现代文化思潮影响下产生的一种激进反传统的思想倾向。解构实质是对有序结构的破坏和分解,是在反对有序化结构主义的基础上产生的相对无序化重构。“解构”从字面上理解,意为解开、分解、拆卸、构成,合在一起意为解开之后再构成。“解构”并非彻底瓦解作品中原本的意义,而是要将作品解开,分析出其它意义,使一种意义不压制其它意义,让多种意义共生并存。进一步说就是打破一个固定模式,开创出多种多样的可能性,得出标新立异、活泼恣肆、令人耳目一新的结果。在作品设计中,通常是运用现代主义设计词汇,却又颠倒、重构,既有设计词汇间的关系,又从逻辑上否定传统设计原则,用分解来打碎、重组,创造出支离破碎和不确定感,或是省略掉服装某一部分结构而强调另一部分服装结构,形成一种时尚、前卫的服装风格。如日本服装设计师川久保玲,凭借她对服装解构设计观念的运用,设计出了具有颠覆性服装作品,在国际服装舞台上引起了轰动,并且这种影响还一直延续至今天(图 1)。
服饰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不仅仅是美化媒介的形式,服饰能够使人们通过眼睛直接感受和联想事物,服饰本身具有极强的时效性和流行传播性。服饰传播的行为是一种信息上直接交流的方式,是人类通过借助服饰语言和媒介方式进行信息交流的一种活动。在某种意义上说,先导性服饰文化的设计形式是用创立某种符号元素来强调其设计中文化的特殊性和典型性,也正是这些符号元素,进一步增强了服饰文化时尚的超前性和新颖性,使其更有了广泛的传播性。日本设计师川久保玲在1982年巴黎女装会上推出的“乞丐装”,使这种全新的设计风格震惊T台,迅速传播,进而引领当代的流行先锋。“乞丐装”在色彩上整体呈现出暗沉的色调,亮度色彩在服装中没有丝毫的表现。带有破洞的衣服面料、肥大宽松的结构线条,与其它服装品牌精致、高贵、华丽的风格形成强烈且鲜明的对比。此后川久保玲的“乞丐装”引领了宽松、破碎、不对称、不显露身材和刻意的立体化的服装设计潮流。“乞丐装”所运用的磨砂、做旧、拉丝、拼接等各种设计手段,以破损感十足又带有些许邋遢的破洞牛仔裤以及丝袜,甚至是女上装,都成为了年轻人追逐的时尚。至今这种与“街头”、“反叛”等紧密联系,看似奇形怪状的“乞丐装”从未真正离开过时尚舞台(图 2)。
3 先导性服饰文化观念对服装业发展的影响
未来服装业发展高科技的信息化、智能化将会为服装产业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全面推广和深入应用,势必会给传统服装业带来变革,加速行业的创新发展;在服装生产过程中智能化设备将会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效率;机械、电子高新技术的运用,能够使国内服装加工业的国际竞争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同时,以加强行业自主创新和吸收再创新能力,增大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将会有效提高服装行业科技研发的整体水平,使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普及率得到较快提速。然而,先进的科技设备、手段只是为服装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和加快创新成果转化的条件,而服装业科技水平的提升并不等于服饰文化意识观念的领先超前,服装行业在加快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的同时,也要能够拥有全新的服饰文化观念,并充分运用这种服饰文化观念与科学、技术的有机结合,才能使服装产品开发具有时尚前瞻性和文化品质内涵。
由于我国现代服装业起步较晚,长久以来,服装企业技术保守,服饰文化观念陈旧,服装设计中的相关知识是靠师傅带徒弟的传承式经验积累,与发达国家相比,无论是设计意识,还是服装结构与工艺技术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距,这与现代服装工业生产所要求的时装化、多样化、风格化的需求极不适应,使我国服装业难以走向世界。目前,国内服装企业很多以工匠型版师做服装产品的结构设计,或以这类版师代替设计师搞产品开发,以跟风模仿国外服装式样生产加工服饰产品,然而,服饰的产品设计是艺术与技术的灵动结合,服装的结构设计与款式设计美的内涵和创新性是要由富有艺术创造性的头脑来驾驭实现的,如果在服饰文化观念上滞后,就无法将设计的艺术性与技术性有机结合进行高水平的创造,这就必然导致创新乏力,使行业很难有创新性的整体提升。
在后工业时代的今天,服装潮流的演变逐渐一元的中心论,主体正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多元化设计。设计师可以采用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流派的手法风格,可以身处在过去与未来、激进与传统、中心与边缘的模棱两可之间去创作。因此,通过对先导性服饰文化观念及其影响下的服装设计风格、表现形式、技术手段等方面的研究,能够更进一步扩展设计者的设计理念,提高创新意识。
深入开展先导性服饰文化观念研究,将有助于我国服装业设计创新意识的不断提升,有利于自主创新性品牌的研发,对我国服装业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引领性作用和意义。
参考文献
[1] 肖琼琼.影响服饰文化发展的主要背景因素[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5,26(2):135-138.
[2] 梁军, 朱剑波. 服装设计艺术美与科技美[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1.
[3] 宋湲.论中国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变异[J].哈尔滨学院学报, 2002, 23(5):136-140.
丝袜文学范文6
关键词:三毛 人生 独特 艺术创作
一、三毛的传奇人生
三毛,原名陈懋平,“懋”是族谱上属她那一辈分的排行,“平”是取之她出生那年烽火连天,父亲期望这个世界再也没有战争而给她“和平”的大使命,后来她开始学写字无论如何都学不会写“懋”,每次写名字都自作主张把中间那个字去掉只写陈平。1943年3月出生于重庆,六岁时随父母迁居台湾。她在上小学后就开始偷读鲁迅、老舍等文学大家的书,在中学时期几乎读遍了市面上的名著。初二时因数学老师对她的羞辱,无奈选择退学,她因此患上自闭症,甚至曾割腕自杀过。此后七年里,父母成了她的老师,指导她学习中国古典文学、英语,后又幸遇良师顾福生教她画画,文学与艺术的熏陶为她日后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62年,17岁的三毛就把处女作《惑》发表在《现代文学》上。随后,她进入台湾文化学院哲学系学习,在学院与才子梁光明相遇并交往,但美好的初恋无疾而终,这一重创使得她远赴西班牙求学。
后就读于德国歌德语文学院,得到德文教证书,又到美国芝加哥伊利诺伊大学。本想专攻陶瓷,后来在法律图书馆打工,留学期间不时把握机会打工赚钱,当过西班牙马略卡岛导游、德国商店香水模特儿、美国图书馆员等。游历过东德、波兰、南斯拉夫、捷克、丹麦等国,对她的人生经验和语文进修上有很大助益。1971年返国,与一名德裔男子相识相恋,不料一年后,未婚夫竟在结婚前夜心脏病突发猝死。伤心欲绝的她只得逃离伤心地,重启流浪旅。1974年,在撒哈拉沙漠,她与深恋自己七年的荷西共结连理。荷西上班后,陈平被封闭在家里,天气炎热,与邻居们无话可谈,非常寂寞。此时陈平应台湾《联合报副刊》主编平鑫涛之请,开始以三毛为笔名,用幽默流畅的文笔,以西属撒哈拉沙漠的生活及见闻为题材写作,开始了她的创作高产期。六年清苦却幸福的生活终因荷西的意外离世而画上句号。
孤苦的三毛最终回到了台湾,为父母和读者活了数年后,于1991年1月4日的凌晨,用丝袜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热爱生活却最终舍弃生命的她,让爱她的人痛心不已。
二、艺术创作风格
三毛不仅是个有故事的人,还是一个特别会讲故事的人。纵观她的作品,我们惊讶地发现:故事的主人公只有一个人―― “我”,即三毛本人。三毛以其真诚的爱心,质朴而诙谐的文笔,独特神韵的艺术风格,震撼着千千万万读者的心灵,她曾说过:“我的写作只是我生活的记录”,“我不写自己而去写别人,我没有办法。”独树一帜的作品,深受读者的喜爱。
在三毛的处女作《惑》中,她用略显生涩、哀伤的笔调描述了迷失“自我”的迷乱和孤独,她自称这种迷失来源于“乡愁”。白先勇后来回忆:“《惑》是一则人鬼恋的故事,的确很奇特,处处透著不平常的感性。”
《雨季不再来》记录了三毛早期创作时内心的困惑和对人生的感伤,与世隔绝的生活使她极度渴望得到别人的关心和重视,于是她把这种内心的渴求融入到创作中。她自己曾对这一书作出以下的评论“《雨季不再来》还是一个水仙自恋的我,我过去的东西都是自恋的,如果一个人永远自恋那就完了……很多人可以看到我过去是怎样的一个病态女孩”。台湾文化学院教授胡品清的《断片三则》之一描写她:“喜欢追求幻影,创造悲剧美,等到幻影变为真实的时候,便开始逃避”。我们从中可以感受到三毛就像谜一样,是个超现实的女子。
一提到三毛,大多数人想到的就是撒哈拉。一次偶然翻阅《国家地理杂志》时,三毛便找到了她前世回忆中的故乡DD撒哈拉沙漠。在《撒哈拉的故事》中,三毛用她的笔“画”出了这片遥远地域的壮阔与绮丽。她在这片“故土”上与荷西幸福地生活了六年。他们婚后的生活虽然清苦,但两人骨子里的浪漫和率真却把日子过得温馨而充满情趣。这部作品集中体现了她是以真挚的心去创作,是写自己日常生活中所观察、所体验、所感动的真实人生。
《沙漠中的饭店》中三毛把粉丝称作雨,对荷西说“这个是啊,春天下的一场雨,下在高山上,被一根根冻住,山包扎好了,背山下来一束卖给了换米酒喝,不容易哦!”《结婚记》中荷西送三毛的结婚礼物竟是“一付骆驼的头骨,惨白的头骨很均匀整地合地一起,一排大牙齿正呲牙咧嘴地对着我。眼睛是两个大黑洞。”三毛用朴实自然的笔触和幽默的语言,让人觉得他们夫妻两人看似平凡艰苦的生活实则充满着浪漫的气息。
《温柔的夜》中的语言温柔、细腻,她觉得“夜,像一张毯子,温柔地向我覆盖上来。”。在这些作品中她一改往日的迷茫感伤,显得豁达、洒脱,语言生动浅显,感情真挚。有人说她文风上的转变不仅是因为阅历的丰富以及写作技巧的愈发纯熟,更多的是来源于荷西对她那羡煞旁人的爱。他们的爱亲密有间,尊重对方并保持自己独立的个性。三毛曾这样说过“我心灵的全部从不对任何人开放,荷西可以进我心房里看看、坐坐,甚至占据一席,但是,我有我自己的角落……”也许正是这种不失独立、自由的爱让三毛在生活和创作中都能充满创意,幽默,率真。
荷西的意外离世再一次改变了三毛的人生,她后期的创作风格则转向了沉郁、平和。在《梦里花落知多少》里倾诉了对荷西的无比思念,在《背影》中表达了对父母的无限感激,读后无不让人潸然泪下。
回台执教后写的《千山万水走遍》,风格渐趋于平和,少了忧伤。
参考文献:
[1]三毛,你是我不及的梦[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 2013
[2]师永刚,三毛 [M]作家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