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测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自闭症测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自闭症测试

自闭症测试范文1

关键词:资本市场;货币政策;资产价格

中图分类号:F821.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14-0092-03

货币政策实施的最终目的是要保持币值稳定,并促进国民经济的稳定持续增长。不过,目前货币政策关注的是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变化,未能考虑或者说很少考虑资本市场价格特别是股票价格的变化。随着资本市场的深化发展,以及居民持有金融资产数量和结构的变化,资本市场对经济生活的作用越来越大。特别是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后,金融体系稳定成为各国货币当局十分关注的目标,有关资本市场与货币政策的关系日益引起各国货币当局的关注。

一、货币政策调整对股票市场的影响

1.货币政策的两个常用工具――货币供应量和利率调整都会影响到股票市场。根据资产组合理论,投资者持有货币数量增加,反映了资产组合中安全资产相对于风险资产比例过高,于是增加风险资产投资,导致风险资产价格上升。所以,货币供给量增加,股票价格会上升;另外,资金进入股市的直接动力在于股市相对收益的高低,而股市相对收益和利率水平高低有直接关系。可以说,利率是股票价格的一个敏感指标,中央银行每一次利率调整,甚至投资者对利率走势的预期都极易造成股价的波动。利率变动影响股价的途径:一是利率下调引起储蓄分流,股票市场资金供给增加,股价上升;反之,利率提高,存款收益相对上升,社会各方资金进入股市的意愿会减弱,股价下跌。二是利率变动影响企业生产成本,进而影响企业盈利状况,最终影响股票价格。三是利率变动也是一种信息,会影响投资者预期和投资决策过程,进而影响股价。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利率调节缺乏强制性,在经济特别不景气或股市投机过热时,利率水平的调节力度便显弱化。我国有学者研究,利率每次变动前后我国股市都有一定的波动。

2.中央银行资金管理政策的松紧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流入股市的信贷资金的多少,进而影响到股票市场的发展和股票价格的稳定。我国股票市场一直呈资金推动型特征,货币资金进入股票市场的主要渠道是信贷资金、储蓄分流资金和现金方式的社会游资,这其中银行资金的大量进入是一个重要方面,包括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进入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拆入资金和以企业、个人为代表的微观经济主体挪用银行贷款进行股票投资。

3.货币政策还通过“指示器效应”影响股票市场。即货币政策变化影响实体经济,也即影响股票市场的基本面,从而对股票价格形成影响。如央行下调利率意味着经济不景气,投资风险加大,市场预期悲观,从而减弱投资意愿,导致股票价格下降。

4.其他货币政策手段。央行还会通过更加直接的手段“保证金比例”即购买股票资金短缺可透支的比例来调控股市资金量。

二、股票市场发展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1.股票市场发展对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影响。目前,大多数国家的货币当局都是将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将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指标需要满足两个前提:一是货币需求函数的相对稳定;二是货币供应量与物价和收入呈比例关系。然而,股票市场的发展和股价的变动使货币需求函数发生变化,使实际货币需求与根据传统的货币需求方程估算结果出现较大的差额,即出现了“失踪的货币”。所以,传统的货币政策框架中仅考虑货币供应量与一般价格水平间的关系,而忽视资本市场的货币需求效应,不能反映整个经济的动态,货币供应量中介指标是否满足可测性、可控性、相关性也因此受到质疑。比如,在相当部分资金被用于满足资本市场需求的情况下,用于保持实体经济发展的货币供给相对偏紧,这样,在原有货币存量基础上,资本市场就成了内生货币供给的一个很大漏出,整个社会用于投资和生产的货币量相对减少,从而会影响实体经济增长目标(如GDP增长率)的实现。

另外,股票市场的发展也会影响到货币流通速度:一是股票市场发展会减慢货币流通速度。即当股票预期收益率上升,大量货币资金滞留于股票市场等待获利机会,货币流通速度会降低;二是根据凯恩斯的流动偏好理论,随着金融资产名义价值的上升,其隐含收益率上升,货币收益率相对较低,公众更愿持有现金和活期存款,以备将来再买入股票,因而流动性偏好有所上升,所以股票价格的上升,导致货币流动性有所增强。因此,根据货币需求模型,货币供应量会相应变化。

2.股票市场发展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随着股票市场的不断发展,股票价格已成为货币政策的一条重要传导渠道。货币政策的资本市场传导渠道主要有托宾的q理论、财富效应、非对称信息效应、流动性效应、预期效应等。理论研究表明,股票市场发展引起股票价格上升,通过上述几种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能带动投资和消费增加,进而促进国民收入增长。一般而言,股票属于一种奢侈品,其需求收入弹性大于1,所以国民收入增长会使股票需求以更大的幅度增加,带动股价进一步上涨,股价上涨又通过上述传导渠道,促进国民收入进一步增加,因而在资本市场、货币政策传导和实体经济发展间存在一种“自我加强”的效应。

但是,也要注意到股票市场加入传导体系使得信用创造可以在更大范围内实现,银行信贷需求管理难度加大,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量的监控和调控更加困难,造成金融体系的不稳定。如股票质押贷款的开办可能使股票市场成为商业银行信用创造的场所,而一旦股价暴跌,信用链断裂,容易形成信用危机。所以,股票市场的发展使得货币政策的传导链更加复杂,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中央银行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的难度。

3.股票市场发展对货币政策工具的影响。资本市场的迅速发展带来金融运行机制的变化以及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互动性的增强,货币政策目标和操作体系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法定准备金制度和再贴现机制的调控作用下降,公开市场操作成为最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

三、相关政策建议

(一)完善我国股市在货币政策传导中的作用

股票市场与货币政策互动关系的理论分析告诉我们,央行货币政策为了实现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目标,股票市场是其政策操作效果得以实现的重要传导途径。因此,要提高货币政策传导的效率,必须使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的传导机制通畅,这需要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和股票市场的同时完善。

1.重视股票价格在货币政策体系中的作用

首先,从世界性的金融变革来看,金融资产价格客观上已逐渐成为影响一国宏观经济运行的重要经济变量。对于股市而言,股价一方面可对GDP产生促进作用,但另一方面股价的巨幅波动又会对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运行带来极大破坏,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就是典型性事件。其次,我们必须明白股价在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最后,股价中包含了利率、货币供应量、通胀以及产出等各类经济信息,这意味着货币当局利用股票价格来对货币政策措施进行调整具有可行性。

2.完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加快利率体系市场化改革

目前,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主要是关注传统的货币供应量。自1998年我国改革货币调控机制以来,以货币总量为中介目标的货币政策框架在我国的反经济周期和稳定物价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稳健的货币政策使我国基本实现了“保持物价稳定,促进经济增长”的最终目标,我国的实践检验与弗里德曼的理论推导基本一致。但随着金融改革的深化,股票市场与货币政策联动的增加,国内经济环境变得复杂,再把货币供应量作为单一的中介目标是不可行的,我们有必要吸取凯恩斯学派把利率作为中介目标的思路,增加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数量,提高货币政策的调控效率。但是,基于凯恩斯学派的理论基础,利率必须是敏感的,对于这一要求,目前国内的金融市场无法满足,因此,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是重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体系的重点。利率体系的市场化改革至少要做以下四方面工作:一是加快国内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化改革;二是完善公开市场操作和再贴现与再贷款机制,以建立起中央银行引导货币市场利率变动的机制;三是进一步改革中国的存款准备金制度;四是进一步完善短期利率与长期利率联动的机制,充分发挥央行货币政策操作目标利率在整个利率体系中的基准利率作用。

3.继续推进中国股市改革,提高中国股市有效性

目前,中国股市在发挥货币政策传导渠道作用中的重要不足之处就是该市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显著以及财富效应弱。这就要求提高股市的有效性,具体而言就是要改善我国股市的资源配置效率,使股票价格能够反映其内在价值。一是要改善国内投资者结构,增加机构投资者比重,培养价值投资理念。价值投资理念的树立不是来源于理论,而是来源于股市实践。当投资者认为股价确定围绕价值区间合理波动时,价值投资氛围会自然形成。二是要规范上市公司行为。由于普通投资者没有能力了解所投资上市公司的真实成长潜力,加之国内上市公司问题不断,他们为了规避市场风险,选择短期炒作行为也是一种有效方法。所以,上市公司行为规范程度的提高对理性投资氛围的形成是很有帮助的。三是要健全市场信息传递功能。一方面我们要从数量和质量上规范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另一方面我们要加快市场中介机构的建设。总的来说,股价作为股市传导货币政策的重要一环,只有提高了股价的有效性,上市公司才会对其公司的市场价值给予十分重视,并以此为价值准绳调整自己的投资行为,从而得以增加股市与实体经济的相关性。同样对于投资者而言,有效市场有利于投资者形成理性的市场预期,从而形成有效的消费预期,这对发挥股市的财富效应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加强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联系

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关系是一种既竞争又互补的关系,两者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联系。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良性互动发展,是金融业有效运行的市场基础,是现代金融体系的内在要求。从1999年下半年以来, 一批证券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获准进入银行间同业市场,以及2000年2 月之后证券公司股票质押贷款的开办,我国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之间的互动性得以增强。今后,我国要在加强金融中介风险管理、提高金融监管水平的基础上“开明流,堵暗渠”,进一步沟通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联系。

1.鼓励和引导银行信贷资金通过合法途径流入资本市场,同时,让符合条件的商业银行到资本市场筹集资金,形成真实的利率价格信号, 实现商业银行与资本市场的协同发展,提升金融体系合理配置资源的功能。

2.允许更多的证券公司进入拆借市场融资,从而提高资本市场的流动性,有效避免市场风险。

3.优化银行资产结构,开展个人质押贷款,进一步加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联系。

4.建立以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相联系的统计框架。现在的货币供应量层次已经不能如实反映货币供给的变化,因此重建此框架是十分必要的。

(三)提高金融协作监管水平

在我国金融业混业经营没有实质性进展的情况下,维持现行分业监管的金融监管架构不变、进一步强化中国人民银行的监管职能是必要的。

1.进一步完善制度建设。随着金融业改革的深入,我们需要借鉴国际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加强制度建设,在完善金融监管体制、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方面,探讨对金融业跨行业经营的有效监管制度,提高监管能力,既要防止出现监管真空,又要减少重复监管,确保金融业稳定健康发展。

2.支持和鼓励金融创新,提升金融业竞争力。借鉴国际上金融业综合经营发展的经验,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监管机构要继续支持和鼓励金融机构创新,包括产品的创新、技术的创新和制度的创新等,并积极探索有效的渠道和方式,推动整个中国金融业科学发展。

3.证监会要考虑对资本市场的企业监管到位,对股民和资本市场负责,站在公正、公开、平等的角度处理。同时要努力保证实现上市公司信息的透明化。

总之,在疏导和加强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联系的同时,各金融监管部门必须加强彼此的协调合作,建立监管协调、信息共享的协作监管制度,增强监管合力,提高监管效率,努力实现我国货币政策与股票市场的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

[1]钱小安.资产价格变化对货币政策的影响[J].经济研究,1998,(1).

自闭症测试范文2

妊娠试验阳性是指受试者的尿中含有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是妊娠的客观依据。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是由胚泡外周的滋养细胞分泌的一种激素,一般在受孕后9~13天,孕妇血中的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就可由尿液排出体外。因此,如果在生育期妇女的尿中测得这种激素,提示“宫”内有“子”。目前,通用的妊娠试验是酶免疫测定法,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基本无误,但并非百分之百准确,尚有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的可能。换言之,妊娠试验阳性,可能实际未孕,但假阳性经不起考验,再测几次往往呈阴性;而妊娠试验阴性,却可能有孕在身,只是“时辰未到”,随着胚胎滋养细胞的发育以及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产量的日益增多,假阴性必然会转阴为阳。

那么,妊娠试验真阳性就一定是正常妊娠吗?不一定。因为妊娠试验阳性仅仅反映体内存在分泌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的滋养细胞,并不提示妊娠的部位,也不排除妊娠的异常结局。因此,自测“有喜”的妇女,还得去医院请医生进一步检查诊断,以排除以下异常情况。

异位妊娠 正常妊娠时,受精卵着床于子宫体腔内膜,若受精卵在子宫体腔以外的部位植入及发育,统称为异位妊娠,又叫宫外孕。异位妊娠包括输卵管妊娠、卵巢妊娠、腹腔妊娠、子宫颈妊娠、残角妊娠等。由于子宫颈是子宫的下部,残角子宫是子宫发育异常的结果,将这两个部位的妊娠叫做“宫外孕”不确切。因此,所谓宫外孕只是一个习惯名称,与异位妊娠的涵义有一定差别。异位妊娠的发生率近来显著上升,其中以输卵管妊娠居多,占95%以上。输卵管妊娠主要由输卵管慢性炎性病变引起,炎性病变可使受精卵的前进受到阻碍、干扰,或者导致其运行迟缓,在未到达子宫体腔之前已具有侵蚀能力,而植入输卵管某一部位,酿成输卵管妊娠。

由于输卵管管壁薄、管腔小,根本不适合受精卵的植入和生长发育。因此,结局必然是在短短数周内流产或破裂。输卵管妊娠未流产、未破裂前的表现和子宫内早期妊娠相仿,也是月经逾期、轻微恶心与晨吐。所以,即使自测尿妊娠试验阳性的妇女,也不能掉以轻心,尤其是感觉下腹一侧隐隐胀痛者,务必及时就医。倘若出现少许阴道流血或明显腹痛,更耽搁不得。因为若不是先兆流产,而是输卵管妊娠流产或破裂引起的腹腔内出血,不积极治疗,将危及生命。

自闭症测试范文3

关键词:影子银行;货币政策;信贷传导;实证检验

一、引言

关于影子银行与货币政策的研究,一些专家学者开始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找原因,认为一国货币政策传导渠道是否畅通、传导过程是否曲折,直接影响着该国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刘伟、张辉考察了三个不同历史时期发生在不同国家的案例,发现在货币政策失效的例子中,总是由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出了问题——传导机制变量没有对货币政策有效反应。例如,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时期的美国,因为银行体系受创,货币传导机制在将扩张的货币政策操作传导至实体经济的过程中没有发挥应有作用;20世纪90年代的日本,货币政策无效主要是因为政策制定者没有出手干预修复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尤其是银行系统问题;2008年金融危机,鉴于传导机制变量,银行信贷没有对美联储货币政策显著反应,为不使政策失效,美联储绕过商业银行直接为公众提供信贷。

然而,针对中国式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探讨却明显不足。根据牛卫东的观点,在当前金融结构约束下,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主要渠道是信贷渠道,他运用VEC模型验证了信贷渠道确实存在并在宏观经济调控中起着重要作用。那么,影子银行如何影响我国信贷传导机制及在多大程度上影响我国信贷规模成了本文研究的重点。

二、文献综述

谯璐璐认为信贷渠道发挥作用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某些借款者依赖银行贷款,但金融创新将会迅速降低依赖者的规模;二是货币政策可改变贷款的相对供给量,但要求中央银行能间接调控商业银行信贷行为。实际上,在我国,银行中介行为在经济转轨时期被扭曲,各经济主体货币需求约束的动态博弈导致企业的“慎贷”和银行的“惜贷”,银行信用收缩,信贷传导渠道受阻。王尤认为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信用渠道和银行信贷对经济的影响都在减弱:一方面大企业可通过金融市场直接融资,对银行的依赖性不大,信用渠道主要影响的是靠外部融资来经营的中小企业;二是随着金融衍生工具的运用日益广泛,出现了很多银行信贷替代品,实际投资对信贷敏感性随着金融创新的发展而减弱,很大程度上缩小了“银行依赖者”的规模,削弱了信用渠道的作用。胡云飞认为,金融创新不仅削弱了传统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理论基础,而且使货币政策传导需要考虑的因素多元化,传导途径复杂化。汤克明认为影子银行体系扰乱了传统货币乘数论,使货币供应量统计失灵,货币当局进行信用调控的基础受挫;影子银行对利率传导机制不利,且其体系蕴藏的潜在风险对货币政策产生系统性影响。

三、实证检验

(一)数据的选取及说明

鉴于银信理财和信托是我国讨论最多、认可度最高的影子银行,虽然监管层加强了对银信合作、信托等监管,如银监会加强对银信合作的治理,但这使得集合信托快速发展,且“72号文”中没有明确要求将组合类银信理财产品计入表内,组合类银信理财有绕开监管进行信贷表外化的倾向,信贷规模脱离央行控制。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和检验的时效性,本文选取2010年1月至2013年7月银信合作理财中组合类产品和集合信托中的信托贷款进行实证检验,即影子银行SB=银信合作理财中组合类产品规模+集合信托中信托贷款规模。数据来源于用益信托网。信贷规模数据选用中国人民银行网站、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月度统计数据。本文运用Eviews7.2软件进行分析。

(二)实证检验

1.ADF平稳性检验

表中,c代表常数项,t代表时间趋势,k代表滞后期阶数-AIC和SC最小准则选取。

从表1可看出,在1%显著性水平下,LNDK和LNSB的ADF值均高于其临界值,接受原假设,两个序列均含有单位根,都不具平稳性。经过一阶差分后,在1%显著性水平下,这两个一阶差分序列ADF值均小于临界值,满足平稳性检验,故都属于一阶单整变量I(1).

2.格兰杰因果(Granger)关系检验

经过ADF检验,可发现变量LNDK及LNSB都是一阶单整序列,即变量的单整阶数相同,符合协整的必要条件,但鉴于本文考察的目的是探究影子银行信用创造是不是我国信贷传导机制失灵的原因,所以我们需通过格兰杰因果关系来检验。

表2检验结果表明,在10%显著性水平下,影子银行信用创造是信贷LNDK的格兰杰原因,而信贷规模不是影子银行的格兰杰原因。

3.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

由图1可知,LNSB对LNDK的冲击在前两期为正,从第3期开始之后为负,且随着期数的增加,影子银行对信贷规模的负向冲击越来越大,说明影子银行确实是影响我国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机制失灵的原因,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影子银行对我国信贷政策的负面影响变大。

从表3可看出,在第1期预测中,影子银行对信贷规模的解释力为3.6%,之后第2期、3开始下降。但从第4期开始,影子银行对信贷的解释力是逐渐上升的,由1.6%上升到第10期的6.9%,说明,随着期数的增加,影子银行对信贷的解释力也是增强的,影子银行确实是引起我国信贷传导机制受挫的原因。

四、结论及建议

通过对2010年1月至2013年7月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表明,影子银行确实是影响我国信贷传导机制失效的原因;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表明,随着考察期数的增加,影子银行对信贷规模的影响越来越大,数量型工具局限性显现。货币当局应继续加强对影子的监管,但鉴于中国式影子银行的出现是我国经济增长、货币需求量增加的必要补充,监管应做到适时合理。此外,鉴于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快,价格型工具作为中介目标的可行性凸显,货币当局应积极加快利率传导渠道的建设。随着金融创新的发展和金融市场的完善,央行在制定货币政策的同时,应充分考虑金融创新行为对货币政策的负面冲击,以及冲击的时滞问题。为更大限度地发挥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应建立以银行间拆借利率为中心的货币金融调控体系。

参考文献:

[1]牛卫东.中国金融结构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实证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3(10).

[2]刘伟,张辉.货币政策和传导机制研究进展及启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1).

[3]胡云飞.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利率传导影响的实证研究[J].武汉金融,2012(03).

[4]谯璐璐.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有效性——基于四种途径的实证分析[J].特区经济,2008(08).

[5]王尤.对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的探析[J].武汉金融,2009(04).

[6]汤克明.影子银行体系发展及其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J].武汉金融,2013(03).

自闭症测试范文4

关键词:自闭症儿童;行为特征;行为疗法;干预策略

众所周知,目前自闭症产生的原因尚未查明,通过大脑和血液检测也无法作出准确的诊断,因此必须根据孩子的行为特征来诊断。自闭症儿童的行为诊断目前主要依据“CARS―儿童自闭症评估尺度”来进行,它主要包括15项内容,医生、家长和老师就根据这15项内容进行交流,根据对象儿童和正常儿童的差异多少,来对儿童的行动特征进行评估。

一、通过诊断发现的自闭症儿童在行为方面的主要特征

1.不与他人交流。如:不与他人对视。不亲近父母、不喜欢父母抱、叫他没反应、不和其他小朋友玩等。

2.不善于控制、表露感情,也不理解感情。如:暴躁易怒、玩耍时没有笑容、从不向朋友分享自己的感受、我行我素、对一些声音表现出暴躁不安等。

3.对某件事极其执着。如:喜欢商品的标签、喜欢旋转的玩具、喜欢多次开门、关门、喜欢排列小石子、喜欢注视电风扇等。

4.无法通过语言与人沟通。如:很少主动表达、不叫“爸爸”“妈妈”、只会机械地重复听到的词、无法对事物进行说明。

目前针对自闭症的行为特征的康复教育方法很多,也都取得了一定疗效和效果。我在从事自闭症儿童个训中在行为矫正方面主要进行的是“行为疗法”的干预和尝试。

行为疗法是结构化疗法的一部分,它主要是通过让孩子身边的人对孩子进行表扬、批评等教育,从而调整孩子的行为习惯,让孩子养成好习惯、改正坏习惯。行为疗法的目的是要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通过行为疗法,可以矫正孩子大喊大叫、撕咬物品等给孩子的社会生活带来不良影响的行为。

二、在对儿童进行行为治疗时要注意的策略

1.要掌握时机。比如自闭症儿童在没有和别人打架,也没有磕碰,却又哭又闹。如果老师立即安抚他,直到哄他停止,那样就会养成通过苦恼来吸引他人注意力的坏习惯。正确的做法是先观察孩子有无危险,如果没有就不要急于采取措施。静静地等待孩子逐渐平息,等孩子平息后表扬孩子,逐渐克服孩子耍赖、乱发脾气的坏习惯。

2.要掌握方式方法。自闭症在情绪不稳定的时候,会自残,自己咬自己、打自己,或乱扔东西。这个时候老师要马上把他隔离,在一个安静温馨的环境里,轻轻地抚摸他的头、手,放一些他喜欢的音乐来安抚他的情绪,等他发泄完了后再告诉他这样做不好。

3.要提供适合的环境。在对自闭症儿童进行行为治疗时需要一个适合的环境。这里包括教室的结构安排、修饰、各种功能器材等。合理的教育环境有利于愉悦孩子的身心,让孩子得到放松;不合理的环境有可能给自闭症孩子带来困扰甚至伤害。

4.家校结合。一个成功的教育只靠老师是绝对不够的,家长的配合和付出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特别是自闭症儿童的行为矫正问题,它是家校同步,缺一不可,共同进行的。如:老师对孩子撕衣服这种行为通过转移注意力、老师提醒、小伙伴监督等方式进行了教育,家长也要配合进一步巩固。首先家长在购买衣服时要尽量选择衣服质量比较好的不易撕碎的。孩子回家后要多留心观察孩子,一旦发现撕衣服现象就立即制止,并适时进行干预。

自闭症测试范文5

金融机构不良资产占比和货币政策传导效率是金融系统目前关注的两大问题,一般来说,不良资产占比与货币政策传导效率成反比,不良资产占比高,则货币政策传导效率就低,但如果压降不良贷款占比的方式选择不当,则不仅不能提高货币政策的传导效率,反而会阻碍货币政策的有效传导。目前,由于金融机构的零风险要求及重约束轻激励的信贷管理机制,已经出现了“惧贷”现象;由于一些不恰当的强制性司法收回,致使一部分风险较高但有潜力的失去生产能力,破坏了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础,严重削弱了货币政策传导的经济拉力。因此,选择什么样的方式来压降不良资产占比,使之既有利于不良资产占比的合理下降,又能提高货币政策的传导效率,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现实问题。

(一)以扩大中小金融机构增量贷款的方式压降不良资产占比,从而激活中小金融机构对货币政策的传导功能

近几年来,信贷向国家银行集中,中央银行的窗口指导也主要面向国家银行操作,国家银行扮演了传导货币政策的主渠道角色,而中小金融机构被迫游离于货币政策传导之外。但由于国家银行能够在系统内部进行资金调节,对不良资产占比高的地区,信贷资金将通过上存的形式加以运用,国家银行以增量稀释存量从而降低不良资产占比的途径被阻断。而众多的中小金融机构由于资产规模小、效益低,存款增长缓慢,为防范流动性风险保持了较高的准备金率,加之缺乏中央银行基础货币投放的支持,中小金融机构的信贷投放很有限。提高货币政策传导效率,必须开拓国家银行以外的传导渠道,尤其是开拓中小金融机构的传导渠道。激活中小金融机构的传导功能,一是加大中央银行对中小金融机构窗口指导力度,增加对中小金融机构投放基础货币的工具和数量,可考虑使用再贷款、再贴现等工具,增强中小金融机构资产的流动性,降低其资金来源成本;二是适当放宽中小金融机构特别是信用社加入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的条件,对不具备市场主体资格的,可通过具有市场主体资格的银行融资,使大量中小金融机构间接上网进入拆借市场,扩大其信贷资金来源,增强放贷实力,压降不良资产占比。

(二)以债转股方式压降不良资产占比,从而增强货币政策传导的终端拉力和资本市场的畅通性

在前段时期以资产管理公司为媒介已经进行的债转股的基础上,继续加大债转股的操作力度:一是适当放宽债转股的条件。只要产品有市场、技术设备先进、潜在还贷能力强、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即使债务负担沉重的企业,在剥离非经营性资产、分流安置冗员、改善内部治理结构的前提下,均可进行债权转股权;二是加快金融业经营模式与国际的接轨步伐,有管理地尝试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的融合,允许部分经营机制先进、经营业绩优良的金融机构根据自身对贷款企业资质的判断进行债权转股权。通过债转股,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转化为投资,这样就直接快速地压降了不良贷款占比。随着债转股方式的实施,货币政策的传导效率也得以提高:一是增加了传导拉力。债转股后,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大大降低,财务负担减轻,经营状况明显改善,企业对贷款的有效需求就会随之增加,生成了货币政策传导的终端拉力;二是由于部分债转股企业是已经上市或经过发展能够上市的企业,所以,债转股后,部分银行贷款就变成了股权,这就对股市起到了扩容作用,完善了资本市场,从而增强了资本市场对货币政策传导的灵敏性与畅通性。

(三)以利率市场化方式压降不良资产占比,从而增强货币政策传导的动力

欠发达地区信贷投入较少、货币政策传导不畅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信用环境差,信贷风险高。投资认为,高风险应该对应高收益,国家对于风险投资给予了一些优惠政策加以鼓励。但在利率管制条件下,不管风险高低,贷款利率是一样的,这就使得众多金融机构对不良资产占比高的高风险地区缺乏贷款积极性,甚至出现“惧贷”现象。因此,要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在此之前,可扩大利率浮动幅度,这既能让信贷资金实力不足的中小金融机构获得增加信贷资金的手段,又能让金融机构根据贷款风险的大小决定贷款利率的高低,从而在利益上激发不良资产占比高地区的金融机构的贷款热情。通过优质增量贷款的不断累积,稀释、活化不良资产存量,降低不良资产占比。

(四)以资产重组方式压降不良资产占比,从而消除机构系统内部对货币政策传导的阻力

一般来说,如果一个地区的信用环境差,银行不良资产占比高,该地区的金融机构要么贷款权被上收,要么信贷资金被调剂走,导致不良资产占比压降难和货币政策传导难的两难境地。以资产重组方式压降不良资产占比能够走出两难困境。以资产重组方式压降不良资产占比有两种途径:一是重组资产质量较差的金融机构。既可考虑在本系统内部进行撤并重组,也可考虑将经营亏损的一系统分支机构卖给经营优良的另一系统,从而通过经营好的金融机构的带动,活化不良资产存量,降低整体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占比;二是重组资产质量较差的。充分发挥金融机构自身联系面广、信息灵通等优势,为优劣势企业进行资产重组牵线搭桥,并提供重组所需资金支持,使经营不良企业走出低谷,起死回生,尤其在重组过程中,实现劣势企业的经营机制转换,进而改善信用环境,创建金融安全区。这样就能为争取上级行更多的授权授信创造有利条件,金融机构系统内部的货币政策传导阻力就会随之消除。

(五)以不良资产证券化方式压降不良资产占比,从而增强金融市场对货币政策传导的准确性和畅通性

不良资产证券化,就是将一组质量较差但能够产生可预见的、相对稳定的现金流的金融资产集中起来,通过结构性重组,将该组资产预期收益权转变为可在金融市场上出售和流通、信用等级较高的债券型证券的技术和过程,其实质是不良金融资产以证券形式进行转让。不良资产证券化,一方面使庞大的不良资产得以拆分、细化,不良资产就容易被众多的不同投资者所购买,从而丰富和完善了金融市场主体,使金融市场对货币政策的反映更加准确和灵敏;另一方面有利于不良资产的化解。商业银行收回的抵贷资产可能涉及各行各业、不同领域,银行人员对这些领域不可能都比较熟悉。通过证券市场将这些资产证券化,就有可能引起该资产相关行业的专业人士的投资,并以此来改善对该资产的法人治理结构,让有经验的业内人士从事该项资产管理,从而能最大限度地化解风险。

自闭症测试范文6

关键词:短期融资券;从紧货币政策;商业票据

中图分类号:F832.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1428(2008)04-0093-03

短期融资券自2005年5月面世以来,得到了市场的热烈追捧,发展势头迅猛,累计发行额已超过了企业债规模,成为继国债、央行票据、金融债后第四大债券市场,为许多企业解决急需的流动资金问题提供了一条新的融资渠道,同时也是一种新的短期投资工具。截至2007年10月末,在银行间债券市场上一共发行了884种短期融资券,累计发行额已达10104亿元人民币。

在商业银行开始收紧信贷后,作为首选可替代的信用风险资产,短期融资券在各债券品种中表现出众,绝大部分短期融资券在发行上市后基本都保持平价或者溢价交投,个别资质优良的短期融资券还在发行上市后出现大幅溢价现象。从紧货币政策下发展机遇凸现。

一、短期融资券的融资优势分析

(一)信用化的融资工具

1、一级市场发行。

(1)一级市场的发行制度。

短期融资券的发行制度是我国目前金融经济运行中信用化程度最高的金融创新。短期融资券的发行采取备案制而且发行无须抵押品担保。这就最大程度上激励了企业发展自身信用条件的能力的愿望。在短期融资券的组织和发行中,发行企业可以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将无形的企业品牌价值以及产品功能渠道的优势,通过发行短期融资券这一在更大程度上依赖企业自身信用质量的金融工具而将筹资优势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2)一级市场的发行定价。

决定短期融资券发行利率高低的关键就是企业在一定的经济运行条件下所表现出来的信用质量的优劣。在一级市场中,由于短期融资券的发行是一种无担保的筹资形式,企业的信用资质就对最终发行的短期融资券的利率水平起决定性的影响。这一关键的影响因素也在另一种积极的层面上激励企业关注自身的信用历史,从而为今后更进一步的以更加具有优势的成本来进行资金筹措带来巨大推动。

2、二级市场交易――流动性分析。

由于在二级市场的交易当中,企业信用质量的优劣将直接影响交易债券的买卖需求,进而决定所交易的短期融资券流动性的优劣。在短期融资券的持续发行便利的运行机制下,一个信用质量不断提高的企业能够及时地从市场上获得积极的反馈。随着该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券过程的不断展期,企业本身信用质量不断完善对市场的积极信号将通过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券的便利以及筹资成本的不断降低来体现。这种良性互动也正是短期融资券二级市场发挥短期融资券信用依托优势的具体体现,是企业信用资质为其发行短期融资券提供良好的流动性市场基础并进而优化企业筹资流程的积极结果。

(二)市场化的融资机制

1、从发行短期融资券企业的角度看,短期融资券作为一种市场化的创新型筹资工具,具有如下优势:

(1)筹资成本反映市场资金供求状况,效率损失较低。一般情况下,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券的发行利率在5%左右,再加上承销费用的0.5%,通过短期融资券的筹资成本大约为5.5%,而银行的短期流动性贷款利率一般为7.5%以上,这样的话短期融资券的成本就比银行流动性贷款低2个百分点,对目前竞争激烈的下游企业来说,能否获得市场化定价的资金支持已经成为企业能否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2)筹资方式便利,发行审批市场化。对于短期融资券,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资产规模、财务情况以及面临的市场环境,自主的选择发行规模、发行期限并与承销商协商发行利率。这些市场化的举措最大程度上满足了企业根据自身情况进行筹资的需求。同时,短期融资券的发行采用备案制,一般上报央行后30天即可顺利发行,这使得企业可以在市场快速的变化中及时变化自己的筹资成本,提高了筹资效率。

(3)市场化的持续发行,促进企业资金运营效率的提升。短期融资券实行余额管理制度,这就意味着企业可以将短期融资券的发行融入到整个企业的长期经营策略中去,使得短期融资券的发行成为整个企业运营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这种企业市场化的资金运营和管理理念的建立,将为我国企业的国际化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从商业银行的角度看,短期融资券的发行促进了我国商业银行经营业务向国际先进银行所注重的市场化的中间业务转变。

(1)短期融资券将银行的短期流动性贷款这一表内业务剥离了出来,从而减少了银行的风险资产,降低了银行的信用风险,并促进了中间业务发展,使得我国银行业不断向符合现代银行经营理念所要求的发展具有自身比较优势的资产业务而转变。

(2)面对新巴塞尔协议的各种降低风险资产的手段,我国银行业应该积极借鉴国际经验,充分利用短期融资券等为代表的市场化金融工具,将商业银行表外资产业务积极地应用到我国银行的管理中去,实现我国银行业资产质量的整体改善。

3、央行宏观调控政策的角度。

(1)短期融资券的发展为我国中央银行应用金融工具调控经济金融市场提供了良好的平台。短期融资券市场的发展为央行调控短期利率提供了更加市场化以及更加敏感的市场,可以为央行进行相关利率敏感性测试以及观测市场对调控的反映程度提供良好的依据。

(2)短期融资券的市场化利率可以作为经济运行的先导性标志。由于短期融资券市场比较自由的运行环境,参与短期融资券投资的市场参与者一般可以比较敏锐地观察到市场上的资金供求变化。在我国央行下一阶段的宏观经济调控中,由于短期融资券市场的优良的市场特性,短期融资券市场利率将对我国各类市场经济活动提供先行指标,从而为市场主体有效参与经济活动带来理性预期。

二、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

1、信用化发展问题。

(1)信用体系建设的宏观视野不强,往往孤立地对待信用环境的建设。

我国现阶段的信用体系建设缺乏统一而全面的体系框架。比如这次为短期融资券的发行而的《短期融资券管理办法》以及《短期融资券承销规则》,《短期融资券信息披露规则》两个配套文件就仅仅将短期融资券看作一个孤立的金融工具,而没有从整个信用体系的建立和信用经济的发展的角度进行宏观考量。笔者认为短期融资券的发行应该是为我国今后其他信用产品的开发提供了一个契机,对短期融资券市场的规范也应从这个大角度来思考,而以上三个文件对短期融资券的规定仅仅停留在操作层面上,而没有将此次短期融资券的发行融入到我国信用体系的建设的整体事业中来考虑。

(2)与信用活动相关的法制建设比较落后。

我国《票据法》中就没有对商业本票的规定,对于短期融资券这一本质上的商业本票从根本上就缺乏

相应的法律约束规则,从而在实践中很难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从福禧事件的解决过程中,我们也可以看到由于《短期融资券管理办法》以及《短期融资券承销规则》,《短期融资券信息披露规则》没有相应的规定,事件的解决难免像当年“327国债事件”一样由行政指导来结束。这样的行政指导行为直接破坏了人们对市场发展的信心,从而给我国今后的信用市场的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2、市场化发展问题。

(1)市场参与主体的企业的信用制度十分薄弱。

在我国短期融资券的发行企业中,还没有形成基本的信用信息系统的建立,每次发行的相关数据和准备材料都没有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存档。同时,从至今的短期融资券发行情况上看,短期融资券的发行企业仅仅是将每次的短期融资券发行当作各自独立的筹资过程,而不是将短期融资券的发行融入到企业今后的信用制度建立的层面上来考虑,没有认识到通过短期融资券的发行提高自身信用制度的重要意义,使得短期融资券这一本来可以积极提升企业信用制度水平的创新性工具仅仅成为企业的一种新的筹资工具。这些问题的存在也造成了我国短期融资券市场交易成本过高、市场联系不强的缺陷。

(2)市场化的信用评级形式还没有有效建立。

1)评级方法不科学,评级质量有待提高。由于我国的评级业务尚未设立统一的协会进行管理,各个评级机构都有自己的评级体系,在评级程序、评级指标、信用级别设置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随意性较大。而且评级过程僵化,目前的评级公司还没有特别为短期融资券设计相应的评级指标和体系,所以在具体操作中往往采用对长期债券进行评级的标准来进行,这种评级方法严重忽视短期融资券的特征,产生了极大的模型风险。

2)缺乏具有国际声望的市场化的评级机构。

我国现行的评级机构大多数拥有行政背景,这就使得评级过程中难免受到行政行为的影响,使得评级结果的科学性和公正性受到质疑。也正是因为如此我国的评级机构才会出现市场创新性不强,提高自身评级能力的动力不足的现象。

3)评定信用等级的可操作性差。

检验评级结果的标准是违约概率,并不是信用等级本身。现代信用风险管理的要素之一是不同信用等级对应不同的违约概率。缺乏违约率统计的信用等级内涵是不完整和没有说服力的,甚至是没有应用价值的。我国评级业发展时间短,特别是在企业评级方面,由于缺乏足够的数据,使得评级结果对预计企业违约没有太大的指导意义。

三、今后发展对策

1.实现从大金融的角度发展我国短期融资券市场体系。应该将短期融资券市场体系的构建设定在我国长期经济发展的宏观角度上来思考,不能仅仅将短期融资券市场体系视为一个简单的金融工具领域,而是应该从我国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长远发展角度来考虑,将提升短期融资券市场作为我国资本市场全面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适当地进行全局性和前瞻性的安排。比如,在《短期融资券管理办法》的后续规范中加入对信用评级和信用事件处理的规范性意见,使得短期融资券的发行不仅局限于一种工具的创新,而应该成为一种制度的创新,观念的创新,进而实现良性互动,最终形成我国资本市场体系通盘整合、上下互动的积极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