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人才培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旅游人才培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旅游人才培养

旅游人才培养范文1

我国的旅游高等教育是伴随着改革开放和旅游产业的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不断发展壮大起来的。1979年为适应当时旅游业发展对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需要,我国第一所旅游高等学校———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在上海成立,标志着我国旅游高等教育的开端。此后的几年里,国家旅游行政部门先后投资,和大连外国语学院、杭州大学、南开大学、西北大学、西安外国语学院、长春大学、中山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后来转为国家旅游局直属院校)等8所高等院校联合开办了旅游系和旅游专业,逐渐形成了涵盖大专(高职)、本科、研究生(硕士、博士)三个培养层次的较为完善的旅游高等教育体系。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受旅游业快速发展对地方经济和人才需求的影响,许多地方高校和部委院校也相继在原有相关学科基础上,组建或新建了旅游系和旅游专业,旅游高等教育的规模进一步扩大,体系也更趋完整(黄松山,2001)。30多年来我国旅游高等教育经历了三次跳跃式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1978-1988年的探索性发展时期。这个时期主要是以国家旅游教育机构先后与8所高等院校联合开办旅游系或旅游专业为代表,为适应我国旅游业由外事接待型向经济效益型的转变作了大量人才培养的开拓性工作。还和各地方联合开办了培训在职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中心,主要以南京金陵旅馆干部培训中心和天津旅馆干部培训中心为代表。这些高等院校和成人培训中心“为适应我国旅游业由外事接待型向经济效益型的转变做了大量人才培养的开拓性工作”(赵杰,2006),“20世纪80年代中期恰好是国内一些综合性大学学科(专业)重组的浪潮期,旅游业的兴起和发展引起了高等教育界的关注,旅游专业教育开始纳入到高等院校'试办'的议事日程,标志着旅游高等教育进入了探索性发展时期”(田里等,2007)。第二阶段。1989-1996年的规模化发展时期。这个阶段,旅游产业化的进步引起了各级各类高校的注意和兴趣,纷纷涉足旅游教育,高等旅游教育在全国范围内“天女散花式”地开办起来,实现了我国旅游高等教育办学数量的规模化扩张。这个时期,以南开大学、杭州大学等高校旅游系为代表,加快了我国高等旅游教材的编著和对国外旅游理论著作的译介工作,形成了指导我国旅游业发展的理论轮廓。以中科院地理所、北京大学等为代表,把地理学、区域科学、经济学等学科的触须延伸到旅游教育,开始了旅游专业方向的硕士研究生教育工作,把我国旅游高等教育提高到更高的层次。第三阶段。1996年以来注重质量的内涵式发展时期。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旅游业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逐渐增大,过去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世界范围内旅游市场的激烈竞争对旅游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质的要求。在这一背景下,我国旅游高等教育的发展又呈现出一些新的变化:一是旅游高等院校开始从粗放型的发展方式向集约型的发展方式转变。当然,这一时期旅游高等院校的数量仍然在继续增加,所不同的是,旅游高等教育界在量的发展基础上开始注重质的发展。二是旅游专业的学科地位得到确立。1996年12月,教育部在全国工商管理类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增设了“旅游组”,表明旅游高等教育开始纳入教育部的管理范围,旅游高等教育正式步入规范化发展阶段。三是2003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审通过了云南大学和陕西师大旅游管理二级学科博士学位点的申请,中国的旅游高等教育建立起了从专科一直到博士的完整的教育体系,至此,旅游高等教育完全进入到专业化、规范化发展时期(严俊俊,2010)。

二、我国旅游高等教育已取得的成就

(一)旅游高等教育发展初具规模

1978年伴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我国旅游业开始发展起来。与此同时,我国的旅游高等教育开始起步,虽然我国旅游高等教育起步较晚,但发展亦是比较迅速的。经过30多年的努力,中国旅游高等教育已经初具规模(见表1)。目前,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都拥有了自己的旅游高等教育。2010年全国旅游院校在校生首次突破100万人,达到108.6万人,比上年增加13.4万人,增幅为14.06%。其中高等院校在校生数为59.6万人,比上年增加9.8万人,增幅为19.61%;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数为49万人,比上年增加3.6万人,增幅为7.97%。

(二)多渠道、多方位、多层次的教育格局已经形成

我国的旅游高等教育由最初的北京旅游学院和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两家发展形成多渠道、多方位、多层次的教育格局。办学渠道有国家投资、企业办学、中外合资、民间办学等多种形式,办学方式有旅游院校、大学办系、企业设校、自学高考、民校办班和委托培养等多种多样(蔡万昆,1997)。而在教育层次上已经形成了大专、本科、研究生等多层次教育体系。2010年全国高等旅游院校在校生按学历来看,研究生在校生数占在校生总数的0.88%,该学历中旅游管理专业占64.37%,旅游外语专业占14.98%,其他专业占20.65%;本科生在校生数占在校生总数的38.14%,该学历中旅游管理专业占48.93%,旅游外语专业占8.91%,其他专业占42.16%;大专生在校生数占在校生总数的60.97%,该学历中旅游管理专业占47.68%,旅游外语专业占12.33%,其他专业占39.99%。

(三)学科建设和教材建设渐成体系

在旅游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各旅游院校为培养出适应形势发展需要的各类专业人才,都认真地研究了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学科建设,并在此基础上组织教师采用多种形式编写教材、教学大纲和教案。到目前为止,已初步形成了旅游外语、饭店管理、旅行社管理、餐饮管理、旅游财会、旅游经济、旅游规划、物业管理等多种专业相结合的学科体系。教材建设也取得了一定成绩,各旅游院校正式出版的各种专业教材近百种,初步适应了旅游高等教育形势发展的需要。

(四)教师队伍逐步壮大

教师,特别是各专业课教师是旅游高等教育的根本保证。在专业设置和学科建设的推动下,各旅游院校纷纷采取多种措施,培养教师队伍,提高师资教学水平。如最初的北京旅游学院和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其专业课教师只有10多人,杭州大学旅游系则只有3-4人。经过10多年的发展,各旅游院校的师资队伍大多已经建立,初步形成了多专业、多学科、多层次的师资结构。2010年,全国旅游院校专职教师总数为4.4万人,比上年增长3.49%,其中高等院校专职教师数为2.4万人,校均24人;中等职业学校专职教师数为2万人,校均20人。

(五)为国家输送了大批旅游专业人才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深入发展,简单的旅游培训已经难以满足旅游业对于人才无论是在量上还是质上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旅游高等教育应运而生,成为旅游高级人才的主要供给渠道,这些人才毫无疑问已经成为了旅游行业一股重要的力量。由此可见,我国的旅游高等教育已经成为高层次旅游人才的主要供给渠道。除此之外,旅游高等教育系统也成为了我国旅游理论研究的重要阵地,我国的旅游业得以如此快速、持续的发展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旅游高等教育系统对旅游现象的深入分析和旅游理论的深入研究,其中旅游专业研究生和博士生的学术研究成果也对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三、旅游高等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学科体系尚未独立,专业设置缺乏规范

旅游活动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环境等社会的方方面面,不同背景的学者纷纷从其各自的学科领域对旅游活动进行研究,结果往往只能揭示其某个侧面和部分特点,难以形成系统化的体系。而且,无论在西方,还是在我国,学者们从事旅游研究更多重视应用方面,在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却很少涉足。因此,长期以来,旅游学都没有形成自己的一套理论体系,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没有形成共识,因而未能有效的建立旅游分支学科,这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旅游学科体系的建立。1998年以前,我国旅游专业学科目录中,没有“旅游学”这个学科名称,只有“旅游经济”这个二级学科。在1998年后,旅游经济作为专业在国家教委的本科专业目录中被勉强保留但改为“旅游管理”,隶属于管理学学科门类下面的工商管理一级学科(谢彦君,2004)。这一调整使得旅游专业的吸引力有所下降。另外,一些高校由于社会对传统学科,如历史、中文、地理等人才需求量的下降而向外扩展进行自救,在这些学科下开设旅游专业,他们培养出来的人才由于课程设置、师资的依赖性、附属性,从而使其不具有独立的专业性。目前,有关旅游的二级学科(专业)往往依附于其他一级学科,如“旅游经济学”依附于“经济学”,“旅游地理学”依附于“地理学”下的“人文地理学”或“自然地理学”二级学科下,作为专业方向而存在。在我国研究生招生目录上,一些二级学科竟然涵盖了根本包涵不了的专业方向。如将“旅游环境保护”放在“自然地理学”下,给人以不和谐的感觉,因为“旅游环境保护”涉及的学科众多,不是一个“自然地理学”就能涵盖得了的。这些现象的出现是因为旅游专业尚未形成独立的学科体系,所以只能“寄人篱下”。我国高等院校采用在各学系中设置确定的专业,是基本沿袭前苏联实行的专识教育体制。而实行通识教育体制的美、英和西欧等国高等院校,一般都不强调设置确定的专业。所以,仅就专业设置而言,本身就包含着一个教育体制与现代化建设及市场经济发展间相适应的因素。由于专业设置需经受一定时间的实践检验,现有的专业设置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学科的覆盖面存在着一定的盲区,专业建设尚无一个适合我国的科学性划分规范(王红主,1994)。旅游业经过30多年的发展,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增强。近年来随着旅游产业链的延伸,其活动领域、经营范围不断扩展,并逐渐走向多元化,因此对各级各类旅游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急剧增加,尤其是新兴的会展类、规划类、旅游地管理类等人才。一些院校和旅游专业也试图通过扩大其专业的内涵,或改用较为概括的专业设置形式来寻求解决。但因现有专业的转化较慢,以及人才培养的周期较长,招生预测与毕业需求间存在差距等客观因素,旅游新领域、新项目急需的人才仍然显得缺位,而传统性人才已经趋于饱和。旅游高等教育面临着一个如何尽量避免学生“学非所用、用非所学”,而遵循客观实际开展“学以致用、学用一致”的专业设置问题(赵杰,2006)。

(二)教育规模效益差,培养目标不明确

20世纪90年代以来,旅游高等教育走的是“外延扩张型”的发展道路,其特点是在原有院校相关系科的基础上新建或者组建旅游专业,多少带有求生、转行、从众的心理,从表2的数字可以看出从2000年到2010年,旅游高等院校增长了近4倍,但平均规模却少有变化。这种“外延扩张型”发展的结果是,因教育经费的限制和新成立的旅游系科刚刚经过“蜕变”后的稚嫩性,整个旅游高等教育质量只能在低水平徘徊,大多数旅游高校远远不能达到办学的规模效益,有限的教育投入在不经济的规模下不能得到充分的利用,教育投资的效率很低,同时也使得旅游专业在综合性院校中的地位得不到提高,在旅游专业建设方面难以得到有关方面的大力支持和积极配合。几乎所有的旅游院校都集中在同一层面上培养相同类型的人才,不论是高职、大专还是本科的培养模式,几乎都是技能型的服务人才,只不过本科生多了一些囫囵吞枣的理论和管理知识,但这些知识又缺乏实践锻炼,因此进入工作岗位之后只能是从基层干起,这就导致了旅游院校大专生、本科生频繁跳槽,甚至脱离旅游行业,造成旅游教育资源的浪费。大批旅游企业缺乏中、高级管理人才,技能服务型人才过剩,而旅游高等院校的学生又找不到适合的工作。这种现状就是由于旅游教育层次定位模糊,没有对旅游人才市场进行细分,没有找准自己办学的市场定位引起的。

(三)课程体系不完善,整体优化水平不高

首先,课程设置混乱,内容重复。由于我国旅游教育发展较晚,绝大多数旅游院校或旅游专业是由其他专业、学科转向而来,如地理、历史、中文等,因而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带有依附专业、学科的诸多痕迹,课程设置混乱,无统一规范,缺乏地位突出的主体课程和明确的学位课程。如外语专业侧重语言能力的培养,地理专业倾向于景区地质地貌,虽各有特点,却忽略了旅游专业自身的规律。大量课程的重复性内容多,知识混乱,造成学生理解困难和教育资源的浪费。其次,课程体系呈现“大而全,小而全”的特点。凡是与旅游有关的课程都尽量涵盖,但由于缺乏内涵,许多课程看似华丽,实则空虚,给人以皮毛之感,学生对此感受往往是“什么都学了一点,什么都学不透,不知道该学些什么好”难怪有人曾这样比喻旅游课程:“旅游好比一个筐,什么东西都往里装”。再次,课程设置的滞后性。多数旅游院校在课程设置上未能跟上旅游产业发展的步伐,未能根据国民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相应调整所设课程,缺乏灵活性和前瞻性。这也是造成旅游人才供需矛盾的一个主要原因。

(四)旅游教材内容滞后,层次比例不协调

旅游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以教材质量为基础,而教材的内容应适应旅游业发展的需要,及时吸收、融入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新理论、新技能和新方法。但由于经费不足,教师缺乏实践经验以及教材建设组织不力等方面的原因,目前许多旅游高校仍在使用陈旧、过时的教材,教材内容严重滞后于旅游产业发展的需要。而出版的大多数旅游教材都是从其他学科照搬过来的,只不过是在其前面加上“旅游”二字,没有形成旅游学的学科体系,而且教材内容逻辑递进关系不清,相互重复。因而,旅游学界至今也没有一本公认的旅游学教材。目前市场上出售的旅游教材很大一部分(近一半)是面向高职、中专教育的,此类教材占到了教材总数的48%,这类教材主要提供职业技能培训方面的知识;居于第二位的是面向本科和专科教育教材,这类教材较多涉及理论性知识的传授,此类教材占教材总数的39%;排在第三位的是自考和成人教育类旅游教材,所占比例为8%,这类教材与面向本科、专科的教材在内容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数量最少的是面向研究生教育的旅游教材,这类教材仅占教材总数的5%。以上数据表明,我国旅游教材的供应基本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层次结构,即面向高校本科和专科、普通职业技术学校这两大教育体系的教材供应量很大,共占所有类型教材的83%。面向研究生教育和面向自考及成人教育的教材相对较少(杨培玉、李险峰,2006)。

(五)师资力量薄弱,教师队伍建设滞后

师资是旅游高等教育的根本保证,旅游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产业,需要一支既有理论水平又有实践经验的旅游专业师资队伍。虽然,近些年我国出现了一批学有所长的专家、学者,但是与旅游高等教育规模化的发展需要以及旅游产业快速发展对旅游高等教育师资的要求,差距很大,而且也存在许多不足。首先,兼具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缺乏。由于我国旅游高等教育起步晚,各校的旅游专业多由外语、地理、历史等专业转轨而来,因此大多数专业师资都是“半路出家”,由这些学科转行过来教旅游。尽管很多学者,教师经过多年的刻苦钻研,积累了较丰富和系统的理论知识,但由于缺乏旅游行业必要的实践经验,因而在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照本宣科”的现象比较严重。而新近毕业于旅游院校的年青教师既缺乏实践经验,理论功底也不够。这不仅影响了教学质量,同时也造成专业课程体系的不完善,一些与旅游业发展联系紧密的课程要么开不出来,要么开出来却因为教师专业水平不够讲不出实质内容,从而直接影响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和未来对工作的适应能力。其次,教师科研薄弱,方法落后。教学和科研是高校的两大任务,旅游高等教育的发展有赖于旅游科研水平的提高。然而目前,旅游高校的科研风气不浓,许多年轻教师不愿从事科研工作,尤其是基础性的理论研究。而从事科研的教师,研究工作仅仅局限于图书、期刊等二手资料,很少走出校门去研究旅游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科研成果很少能转化为生产力,最终走入科研与旅游业发展不协调的怪圈。再次,师资评估体系的滞后。目前,我国师资评估体系主要是参照两方指标,一方面是学历,学士、硕士、博士、博士后,这是师资学历标准。另一方面是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这是师资评估的绩效标准。绩效标准又以论文与研究课题构成主要指标体系。在指标体系中,师资队伍组成唯一途径是高学历,目前高等院校中几乎非博士不能进入。晋级的途径是研究成果,主要以基础科学研究成果为主。这样的评估体系,在一定程度上是无可厚非的,但是由于旅游高等教育是以应用型与技能教育为主,因而现行的教育体制下成长起来的教师,要胜任应用型和技能型教育为主的旅游高等教育教学,存在知识与能力结构的缺陷。这种缺陷又直接导致学生知识和能力结构与旅游产业发展严重脱节(彭青、程露悬,2004)。

(六)教学模式落后,缺乏现代化意识

我国部分旅游高等院校仍在沿用“以课堂讲解为主要形式,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理论知识为主要内容”的传统教学模式。学校缺少实践场所、专业教学设备和条件。学生在校期间只能在课堂上接受较抽象的理论知识,所学内容与实际差距较大。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被动地依附于教师,忽视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学中仍然普遍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偏重课堂理论教学,对实践环节的教学重视不够,行业性不明显,缺乏多样化和针对性。如“导游实务”、“前厅与客房管理”、“餐饮管理”等课程仍然采用传统课堂教学方法,学生没有真正旅游体验、训练和实践机会。面对旅游业这样一个现代性的开放产业,旅游高等教育如果不注重引入现代化的教学、实验手段,不注重与外界的交流与合作,就不能达到使学生扩大视野,增长见识,提高理论及能力的教学目的。

(七)实训基地建设落后,校企间沟通少

旅游业是一个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行业,它的行业特殊性要求旅游高等院校必须摒弃“闭关自守”的发展方式,要“对外开放”、走出校门、联系企业。我国旅游高等教育的致命弱点就是在实践教学方面十分薄弱,具体表现在:一个是校企合作十分少,另一个是实训基地建设比较落后。在国外,这两方面做得都比较好,如希尔顿饭店集团和休斯敦大学之间合作所成立的希尔顿酒店管理学院,学院为集团提供理论支持,集团为学生提供充足的锻炼和实践机会,两者相得益彰。在实训基地建设上,瑞士的“店校合一”尤为突出,洛桑酒店管理学院就相当于一座酒店,大堂、前台、餐厅、会议室等一应俱全。我国很少有院校和企业保持着密切的联系,甚至可以说都是“关门唱戏”,和外界行业的交流与沟通少之又少,一些学校最多只是偶尔聘请行业专家作些形式性的讲座,讲座的过程中双向交流比较少,因此老师和学生对行业的最新动态也还是了解得很少。在实习基地建设上,学校安排学生实习随意性比较大,没有长久固定的实习点,往往把今年的学生安排在这个点,明年的学生又安排到另外一个点。这对于学校自身来说很难发现和改进自身的教学缺陷,长远来说对学生也是不利的。建立一些长期合作关系的实习基地可以增进旅游企业和学校之间的交流,在双方良好关系的基础上,旅游企业对实习生也会比较关心,发现问题也能及时进行指导并且纠正。而那些变动性比较大的实习点往往出于营利的心态,将实习生当成廉价劳动力使唤,只关心工作数量而不会在乎学生的工作质量,这对于学生专业素质的提高是非常不利的。

旅游人才培养范文2

一、辽宁旅游资源蕴含及特色旅游人才的需求

辽宁旅游资源丰富,民俗风情浓郁,是集满清文化、沿边优势、地质奇观、山水休闲、温泉养生等资源于一体,优势互补的旅游产业集聚区。其中丹东五龙背温泉、本溪温泉、辽阳汤河温泉已成为所在地区旅游经济发展的新动力;五女山、一宫两陵、满清皇家遗址等对辽宁地域民俗文化品牌的建立起到推动作用;鞍山、本溪、沈阳等雄厚的老工业基础是弘扬和传承辽宁工业文化的重要平台;以本溪水洞为代表的本溪国家地质公园连同花岗名山凤凰山、玄武奇观黄椅山使辽宁地区地质风貌特色明显。这些特色鲜明的旅游资源优势互补,具有打造辽宁地域特色旅游品牌的先决条件。同时,随着辽宁省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已经把旅游业作为辽宁的支柱产业,旅游业在辽宁必将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辽宁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导致特色旅游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目前已经出现人才供不应求的情况,特别是高级旅游经营管理、特色旅游产品开发、旅游营销策划、讲解等高层次应用型旅游人才奇缺。

二、辽宁高校旅游人才培养现状

辽宁旅游业要做到全面、可持续发展,打造地域特色旅游品牌,必须走“人才兴旅”之路,目前全省设有旅游管理专业的本科院校24所,在校生共计6300余人(辽宁本科教学网),每年可输送毕业生1500名左右。其中应用型本科有10余所,如辽宁科技学院、辽东学院、辽宁财贸学院、沈阳大学、沈阳工学院、沈阳城市学院、辽宁科技大学、大连民族学院、大连财经学院、辽宁对外经贸学院、渤海大学等,近年来不断进行改革与创新,努力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贡献,虽然在办学模式上有一定区别,但从人才培养的实际效果来看,还是普遍沿用传统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旅游教育特色不明显,应用性不够,特别是人才培养的知识内涵、技能等方面缺少地域特色,培养出来的学生绝大多数只能成为普通旅游产品开发的后备人才,而对地方特色文化和旅游特色产品的开发了解甚少,无法满足辽宁特色旅游产业快速发展对具有特色的、高层次复合型旅游人才的需求(如特色导游讲解、特色旅游产品开发与营销策划、旅游经营管理、旅游信息咨询服务、旅游项目建设等)。不能成为辽宁特色旅游发展的智力保障,将来势必造成旅游业发展的瓶颈。

三、辽宁地方特色实用旅游人才培养策略

要做到可持续发展,打造地域特色旅游品牌,必须走“人才兴旅”之路,因此辽宁地域特色旅游管理、开发人才的培养具有重大的现实和深远意义。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高校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

1.依据市场需求细化培养目标。要培养适销对路的旅游专业人才,明确的培养目标至关重要。面对我国旅游毕业生就业竞争激烈的情况,需要紧扣旅游市场需求变化,依托自身的学科背景和学科优势,走多元化道路,实时调整、细化人才培养目标,强化人才专业化。如可以将旅游管理专业分为导游、游客信息服务、市场营销与旅游产品开发、会议与活动管理、运作管理、团队领队、散客旅游营销等方向,将酒店管理专业细化为烹饪管理、餐厅服务管理、酒店设施管理和客房管理等方向,使培养出的人才有明确的专业就业方向。

2.依据地域文化及特色旅游资源制定相关政策。要培养具有地域特色的旅游人才,需要高校相关政策的支撑,辽宁省作为东北地区三省之一,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和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资源。目前,辽宁省高校并没有制定与地域文化和旅游资源相关的政策,这无疑不利于特色旅游人才的培养,因此,各大旅游专业高校,需要在对各地市旅游资源和地域文化充分调查的基础上,制定具有地域特色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如辽宁省是满族文化的发源地,历史悠久,具有浓厚的满族特色,针对这个特点,各旅游高校也要适当的开设与满族文化有关的课程,在制定培养方案的时候,要更多的侧重满族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

3.优化课程体系。为了适应旅游市场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就必须科学分析旅游产业结构和旅游人才市场未来需求变化,根据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实行“通识+专业+实践(校内校外)”的模块化教学,压缩与专业无关的思想教育课,增加有针对性的专业课种类,延长实践课时。在课程的安排中,要注意课程设置的梯度、层次之分,在一年级应以专业基础通用课程为主,奠定理论基础;二年级细化、深化专业方向课;三年级加强现代科技如旅游管理信息系统、旅游软件分析等的应用性教学,并设置专题讲座、进行实地调研,对新兴热点做深入剖析,为学生积累实战经验;四年级为专业实习。通过课程的逐步深入,强化学生的知识水平,提高其就业竞争能力。

4.重视实训环节建设。实训环节的建设除了课程安排外,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实训基地的建设。实训基地的建设,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是整合校内资源,设立包括模拟导游实训室、旅游电子商务实训室、模拟餐厅等在内的校内旅游实训基地,为学生创造仿真的训练环境,增加操作技能。如可以利用校内宾馆、餐厅作为实训基地,定期安排学生实习,并组织专人指导。二是旅游院校与旅行社、饭店、旅游景区等旅游企业联系,走校企结合的道路,这也是美国旅游高等教育最鲜明的办学特色。

5.加强地方特色旅游教材的建设。要培养地域特色旅游人才,必须要有特色旅游教材相配套,这是旅游专业生存发展的重要支撑点。因此,各高校要根据旅游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引进适合的教材。同时,还要根据本专业学生的特点,编写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教材。总之,只有教材规范、成熟,才能保证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旅游人才培养范文3

关键词:就业;人才培养模式;旅游英语;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10-0226-01

1 目前旅游专业教育所面临的现状

(1)从旅游英语人才的市场需求来看:当前,我国的用人单位不仅要求应聘大学生的英语专业水平,还要求他们将英语与应聘岗位的业务能力相结合,以更好地服务国际化的市场。但是,我们目前的高校旅游英语教育模式与企业需求相脱节,还不能反映和满足社会和市场的需求,还不能适应全球化过程中用人单位对旅游英语人才的多层次需求,所培养出的大学生的英语实战能力与市场和社会的需求还存在着巨大的差距。所以说,大学生的英语水平已经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直接影响他们未来的发展空间。

(2)从旅游英语的教学模式来看:在教学课程和形式上存在缺陷。现有的英语教学模式基本上是以围绕培养学生英语基本功(听说读写译)来设置的,它有两个缺陷:在教学课程设置上,严重忽视社会需求的变化,缺乏就业方向的指导;在授课方式上,严重忽视学习语言的习得规律,忽视学习者内在兴趣的培养,使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缺乏主动性、成就感。有相当数量的学生是靠增加劳动强度来获得较好的学习成绩的,不会学习的现象相当普遍。表现为:盲目使用自己的体力和智力;学习无重点,时间不核算。 不会主动地获取知识、不会加工贮存知识、不会及时经常地复习、煮夹生饭、不会自我评价和校正,常常屡教不改。如此等等。

(3)从学生就业能力来看:现在大学生处于信息化的时代,他们的就业观和职业观发生了很大变化,渴望尝试多元化的职业选择。但我们现行的英语教学模式严重漠视他们的需求,没有培养出他们适应市场的能力,导致在校就读的大学生缺乏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毕业的大学生就业找工作难;到岗后,进入角色慢。 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的心理障碍,表现为苦闷、忧郁、虚荣、嫉妒、自卑、怯懦、偏执而冲动,孤傲而好胜,“自我为中心”,忽视集体和他人存在。

2 以专业改革为龙头,努力探索旅游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2.1 改进目标模式

我们提出旅游英语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是以“专业基础+职业技能+特长才艺”的旅游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培养出有能力、有素质、有创新精神的全方位的应用型人才。用全面的、辩证的、发展的观点来正确理解旅游英语人才培养模式的每个关键概念及其相互关系,我们会发现,这种培养模式与素质教育不仅不矛盾,而且是统一的。

“能力本位”是旅游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特征。我们把能力分为三个层次来培养:一是基本能力,包括学习能力、语言能力、信息能力、实践能力等; 二是专业能力,如旅游专业的公文写作能力、 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办公软件应用能力、 相关酒店专业知识能力等;三是发展能力,如人际能力、创新能力、管理能力等等。这三个层次的能力共同整合为职业能力。高职人才的培养不能只重专业能力,而忽视基础能力和发展能力的培养。

2.2 优化培养机制

我们提出, 旅游英语应用性人才培养必须做到“三个结合”:一是:学校与企业、社会相结合。我院现为旅游专业提供了两个创业基地:异域风情俱乐部和大学城光大旅行社科教城分部。同时本专业现拥有6个校外实训基地;校内实训基地1个与语音室5个;导游模拟室1个;语言自主学习中心设有四十网电脑,四十台语言复读机以及丰富的音像资料等。便利的设施使学生获得了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体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了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对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重组整合,使理论与实践相互渗透融合,强调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强化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占总教学时数的40%左右,大大提高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教学实训基地建设和毕业生的出口问题。二是:教学与生产、科研相结合。一方面我们在课程设计和专业实习以及日常实践中带领学生深入生产第一线,参观或参与生产过程;另一方面,又通过吸收学生参加教师科研课题,带领学生开展科技发明创造活动等,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科研素质。三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我们依托实验室建立了“大学生创新教育实验基地”,为学生的科技小组和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学生提供实验和研究条件。我们还开展了大学生创业教育活动,涌现出了4个较成功的校园创业实体。

3 提高大学生英语就业能力的方法

(1)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设置专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就是坚持面向区域经济主战场,面向生产、服务与管理第一线,将产业结构与社会人才的变化趋势作为确定专业主体框架的依据。在教学理念上进行创新,要对教学目的进行重新定位:英语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原来英语教学过于注重英语基本功的训练,现在应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实现课程教学与就业需求紧密结合;应把英语教学与社会和市场需求的吻合度作为教育质量的评价标;加大对学生就业后的适应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并与毕业后可能从事的专业相结合,因需要而设计课程;同时,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应用为导向的教育观。按照这种重新定位的教学目的,英语教师不仅应具有语言方面的优势,还应熟悉某一专业的知识体系和实际业务,这样才能紧密结合学生未来工作实践中经常发生的问题,设计出合适的教学方案。

(2)在教学模式与内容上进行专业改革:正因为现有的教学体制存在市场需求与培养目标的脱节,因而,对现有的课程、内容和模式必须进行深刻的改革,原有的基础英语课增添满足市场就业要素的内容,并要改革授课形式,如英语基础课与网络多媒体教学形式相结合;同时还要根据市场就业形势的新需求,开设实践模拟课型。

(3)就业能力培养式和专业模拟体验式: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安排模拟就业市场的各种情景,从而尽可能为学生模拟一个真实的市场竞争环境,目的是让学生切身感受到,踏入社会他们所面临的问题是什么,让学生提前遭受挫折和失败,让学生提前思考解决方案。使学生在具体情景亲身体验问题和挫折中,认识到适应社会不仅仅是英语能力的适应,更是多种业务能力和心理素质的适应。

学生通过模拟体验发现社会和市场对自身的需求,反思并寻找自身能力的不足,弥补能力短缺;同时能让学生在未来要选择的职业模型中,尽早、准确地进行职业定位,设计自己的成长计划,这一点在高年级教学中尤为重要,根据旅游企业经营需要,如:将学生实习穿插安排在“五一”、“十一”黄金周期间,具体实习时间的长短,根据企业的需求而定。一方面充分满足企业的经营需要,同时也保证了实习学生在实习期间,有事可干,有东西可学;三是实行企业需求与教学要求相结合,统筹各企业的经营性质与实习生的需求量,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轮岗,形成了企业与学校发展的双赢格局,实现了对外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全方位、零距离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要求。

4 结论

实践证明,我院的教学改革旅游专业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强调实践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内容、教学组织上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走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的道路。同时,我们在教学模式上也进行了相应的探索和改革。初步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体系。通过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相结合的学习,提高了学生的英语沟通能力与业务素质,以此更能适应旅游市场运作,也可以提高学生的择业竞争力。从而使学生有较好的市场前景。

参考文献

[1]郎玉屏.未来旅游人才培养的方向和途径探索[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

旅游人才培养范文4

一、旅游业人才需求类型与培养主体

(一)旅游业人才需求类型

旅游行业是直接为人服务的,以提供基本服务为主,因此,人力资源是其发展的一个决定因素。根据纪培玲(2005)做出的旅游业对人才资源的需求应是呈金字塔形分布的结论,位于塔尖的是高级人才,中间为中级人才,最底端是数量众多的初级服务操作型人才(如图1-1所示)。

旅游学作为一门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旅游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群主要在旅游企业,特别是对于那些本科学历以下的毕业生更是如此。加之,在旅游企业,无论是第一线的员工,还是管理层次的经理,一般都被要求具有较强的一线操作能力。酒店更是如此,即使是高层管理者,通常也首先必须有一线工作的实际经验,才能逐级提升。因此,旅游企业及旅游业发展迫切需要的是既有较强管理能力、又有较高专业技能的人才,即高技能旅游人才。

(二)旅游人才培养主体

目前,我国旅游教育已形成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本科、专科(含高职)和中等职业教育5个培养体系。研究生和本科教育以培养管理研究型人才为主,着重于管理、研究能力的培养;中等职业教育以培养服务操作型人才为主,着重于专业技能培养;专科(高职)以培养管理服务型人才为主,管理能力与专业技能齐手并抓,特别是高等职业旅游教育,它既是高等教育、又是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既具有较强的管理能力、又具有较高的专业技能,非常适合旅游业发展的需要,因此旅游业发展所需的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应以高等职业教育为培养主体。

二、国外高等职业教育模式

目前国际上流行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双元制”模式、CBE模式和TAFE模式等。

(一)“双元制”模式

这是以德国为代表的人才培养模式,即由企业和学校共同担负培养人才的任务,按照企业对人才的要求组织教学和岗位培训。

这种模式在教学活动上表现为一元在职业学校里实施理论教学,另一元在企业实施开展实训教学,实训教学主要采取准备、讲解、模范和巩固等教学法。

这种模式在课程设置上有行业单元型、职业集群型、阶梯训练型、职业发展型、概念统整型和综合型等五种。专业课程设置、专业方向选择、培养目标的确立都注重以市场需要为导向。课程开发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完成,课程与工作的匹配程度很高,课程分为理论课和实训课,比例约为2:8,同时理论教学注重实用性,服从实践需要。

(二)CBE模式

这是以加拿大、美国等为代表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以能力为基础,其核心是从职业岗位群的需要出发,确定能力目标。通过有代表性的企业专家组成的课程开发委员会,制定能力分解表,并以这些能力为目标,设置课程,组织教学内容,最后考核是否达到这些能力要求。

这种模式强调职业或岗位所需能力的确定、学习和运用,以达到某种职业从业能力的要求为教学目标。课程内容以职业分析为基础,重视及时反馈,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强调个别化教学,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

美国实施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场所是社区学院,课程结构主要包括:学术教育课程、职业技术教育课程、继续教育课程、补救教育课程,它们与工作的匹配程度相对较低,对基础理论的要求不高,主要根据专业能力形成的需要开设理论课程,课程实施采取学校和企业的合作模式。

(三) TAFE模式

这是以澳大利亚为代表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国家框架体系下以产业为推动力量的,政府、行业与学校相结合的,以学生为中心进行灵活办学的,与中学和大学进行有效衔接的,相对独立的、多层次的综合性人才培养模式。

这种模式特别注重产出,专业课程分为资格课程和能力课程两大单元模式,并强调资格课程必须经过国家鉴定认证。因此,课程与工作的匹配程度较高,实践能力教学的比重比较突出。

(四)“产学合作”模式

日本的“产学合作”模式特别重视同企业合作,合作形式主要有:“产业界向学校投资”、“校企双方在人员上进行交流”以及“企业委托学院搞科研项目”。课程设置非常重视应用技术、技能的培养,强调实用性,课程与工作的匹配程度较高,课程的理论深度则不是很高。

此外,英国通过推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使课程内容与工作要求的结合达到了较高水平。受传统学术教育的影响,英国高等职业教育很重视基础理论的教学,特别是随着高等职业教育机构的普遍升级,理论深度有进一步加强的趋势。

以上模式虽然产生的背景、课程模式与培养途径不同,但都具有注重实践与企业紧密合作的共同特点。

三、高技能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高技能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思路

高技能旅游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整体素质、合理知识结构、较强管理能力、较高职业综合技能、能胜任各类旅游企业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据此,本文提出构建旅游合作教育模式。

旅游合作教育模式是一种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通过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际工作有机结合,来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模式。它是一个长期性、持续性、不间断的过程,从两方面同时进行:一方面是安排学生工作实践;另一方面是学校与旅游企业基于科学研究、人员培训、企业办学投资等项目之间的密切合作。这两个方面同步进行、相互影响、缺一不可。

对学生而言,通过参加合作教育既可以帮助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工作中的实践情况结合起来,有利于他们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延伸;又可以提高综合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自身独立性和自信心;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就业资本,帮助学生确立明确的对自己未来职业道路的选择。

对学校而言,通过参加合作教育可以利用企业的实际工作环境,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实习场所,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为旅游业输送高质量的满足行业要求的人才,解决学校的就业工作负担。学校教师也可以及时了解行业发展、企业需要,以改进培养方法、调整培养目标。

对企业而言,短期来看,可以解决企业在旅游旺季等特定时期内人力资源短缺的问题,并节省培训、保险、管理等大量费用。长期来看,可以以较低的成本,获取一批具有高素质、高忠诚度、高技能、高技术的能“零距离”上岗的人才。

(二)高技能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的实现途径

1.专业设置

旅游教育专业设置应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将当地产业结构和社会人才需求的变化趋势作为确定专业主体构架的依据。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人才需求情况也会不断发生变化,目前社会上出现了不少就业前景良好的新兴职业,如茶吧经营管理、酒吧经营管理、会展策划与管理、康乐服务、多语种导游等。根据人才市场需求特点,对旅游人才市场进行细分,设置、开发与市场需求对路的专业,可以使人才培养方向更加明确,学生就业渠道更为宽阔。

2.课程设置

高职旅游专业课程设置应体现以职业能力为核心,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构建以学生职业能力为框架的课程内容体系和课程结构体系。即:将所有课程分为三大模块:公共必修课程、旅游专业课程、综合技能课程,在第二、三两个学期安排课程单元实训和综合实训,在第五、六两个学期安排社会调查和毕业实习,以强化学生实践能力。

这种课程模式,充分体现了“以能力为本位”的原则,让学生尽早(第一学期)进入专业能力模块的学习;实践课程体系突出,技能课占总学时的43%,体现了以职业素质为核心的全面素质教育培养,符合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规律。

3.课程教学

旅游教育有自身的行业特点和目标,是基础教育与实践教育的统一,要着力于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可以根据旅游行业准入制度的要求,引入不同级别的国内乃至国际的职业技能资格证书,搞好专业职业技能资格培训与考核。如对学生进行计算机应用能力、英语应用能力、办公自动化应用能力、秘书、导游员资格等职业资格考试,鼓励学生获取跨行业的职业技能证书,以增强学生的职业岗位综合适应能力和适应学生择业谋职的需要。

4.实训模式

(1)与旅游企业开展联合办学。由企业提供实习业务资料和实习条件,派专家进行实训课讲授;教师到企业进行业务指导、咨询、培训;学生在上岗实习期间由双方按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求组织培训和考核;学院根据专业岗位需要对专业教学计划实施弹性管理;聘请行业专家作为客座教授,为学生进行专题讲座和专业授课,使学生进一步拓宽专业视野,充分了解专业发展动态和社会需求特点,指导学生进行专业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

(2)与企业全方位合作,把课堂“搬”进企业。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企业为学生提供实训岗位并进行岗位技能培训;学院选派优秀教师到企业组织教学。顶岗实习结束后,按双向选择的原则,企业与愿意留下来就业的学生签定就业合同。这种方式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专业技能水平快速提高,而且企业提前介入人才的培养过程,提高了人才利用效率。

(3)采用双元制(边工作边读书)。为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勤工俭学、岗前培训、求学深造、就业安置“一站式”学习机会,实现办学模式的多样化。企业提供教室和必要的教学条件,学院采用集中授课与分散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完成教学计划,实现集中学习与顶岗实践相结合的新型职教模式。学生基本依靠自己的劳动收入承担全部学费,三年里不仅能取得大专毕业证,还能同时具备特大型旅游企业工作经验。

5.“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要培养高技能的旅游专业人才,首先必需具备高技能的师资队伍,也就是必须加快“双师型”的旅游师资队伍建设,这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第一、制定实施高技能人才师资培养规划。学校应根据旅游业及区域经济发展要求与实际,建立健全高技能人才师资继续教育制定和企业实践制度,建立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对培训合格人员,颁发师资培训合格证书,作为教师岗位职务聘任和职称评定的重要依据。

第二、加强校企合作,多渠道选拔充实高技能人才师资队伍。面向行业、企业和高校选聘一批具有丰富生产实践经验和技术专长的技师、高级技师以及有关专家担任兼职教师。并组织学校教师定期到其合作企业参加旅游企业实践,参与旅游企业的技术、制度改革,及时了解和掌握企业生产发展最新动态,更新知识技能结构,提升专业技能和实践教学的能力。

第三、健全对高技能人才师资的激励机制。评选表彰在职业培训和高技能人才培养方面成绩突出的优秀教师,并积极创造条件,选派优秀教师参加国内外职业培训交流和研修活动。

6.精品教材开发与建设

要培养高技能的旅游专业人才,还必需加快精品旅游专业教材的开发力度,目前,真正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开发的教材,特别是能体现职业能力培养的教材并不多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围绕旅游企业发展需求,制定高技能旅游人才培养教材开发计划。加快开发高技能旅游人才培养急需的教材;结合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的发展,开发多媒体课件和仿真模拟课件。特别是加快开发旅游专业方向课教材和实训课教材。

第二、建立学校与企业参与相结合的高技能旅游人才培养教材开发机制。鼓励教师与地区、行业、企业积极承担教材开发任务,提高高技能旅游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

第三、加强精品教材建设。结合旅游企业发展需求和高技能旅游人才培养的特点,加强教材开发的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切实提高教材开发的质量,努力打造一批精品教材和特色教材,保证高技能旅游人才培养教材的先进性、适应性和实用性。

参考文献:

[1]纪培玲,路军.基于人才资源需求的旅游教育分层培养模式研究[J].旅游学刊(人力资源与教育教学特刊),2005:57-61.

[2]黄予勤.旅游合作教育机制及其效果研究[硕士论文],未发表,2008-05.

[3] 鲁建平.关于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EB/OL]. info.省略/2007/110313/c000095847.shtml.2007-11-22.

旅游人才培养范文5

关键词:文化;法语;旅游;人才培养模式

在旅游业备受考验的2011年,入境旅游交出了比较勉强的答卷。根据国家旅游局官网数据显示,2011年1月至9月间,来华旅游入境人数达到10069.57万人,同比增长0.93%。而以法语国家与地区入境人数为例,1-9月份加拿大、法国、瑞士和比利时的入境旅游人数分别为:54.79万人、37.05万人、5.58万人和5.27万人,同比增长分别为:12.03%、-4.31%、0.85%和-8.81%。虽然2011年的法语市场大部分由加拿大法语市场撑住,而传统的法国法语市场由于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呈后退状态,但是谁也不能否认法国人天生的浪漫个性,这使得法国人富有激情地去探索世界,并极具冒险精神和旅游情怀。由此我们相信法国旅游市场会慢慢地复苏。

无论是加拿大法语市场还是法国法语市场,或是其他的一些法语国家及地区的旅游市场,都把中国视为一片神奇而遥远的东方土地。而中国厚重深远的历史文化更成为了吸引法语国家游客的原动力。通过对在桂林游览的入境法语游客的问卷调查中,我们得知,秀丽的桂林山水使得游客流连忘返,但是其中的文化底蕴和风俗民情更让他们陶醉其中。这就对法语旅游教育提出了新命题:着重于文化的法语旅游人才培养模式。

把“文化”主题做好,便能吸引越来越多的法语国家入境游客;抓住“文化”主题,才能培养出适应市场的法语旅游人才。

1、教育理念需要更新

在法语旅游人才培养上,首先应改革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要在教学建设与改革的过程中,逐步探索建立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能顺利实现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并使之系统化,促进高职高专教育的建设与改革。同时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展开对改革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讨论,促进这些问题的解决和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更新。

长期以来,我国的旅游教育一直跟不上旅游业发展的步伐,旅游人才培养经常和旅游市场脱节,导致培养出来的旅游人才适应不了旅游业的工作,而旅游业每年都缺乏高素质的专门人才。在这种情形下,问题从“旅游教育要培养怎样的人才?”往“旅游业需要怎样的人才?”转变。对于高职高专旅游教育而言,根本任务即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

法语旅游人才培养切忌走入本科法语语言教育的模式,培养目标并不是理论型知识型的法语语言毕业生,而是高技能型旅游人才,有着鲜明的职业针对性,学生具备未来胜任职业的技术实践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2、课程教学需要改进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在课程设置上,很多旅游专业根据学院特点和专业自身需求来设置课程,而不是基于市场和就业的需求。这样极易造成教学内容与行业要求脱节,重理论轻实践,培养出来的人才难以达到用人单位的需求。以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应用法语专业为例,在课程体系改革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应用法语专业首先确定专业目标是培养应用型的外语人才,与本科外语教学不同的是,它不做外语的深入研究,本着“够用”和“必需”的高职教育原则,实行模块化教学,适当增加法语教学计划的柔韧性,针对本专业开设不同规格的课程。如基础知识模块(综合法语;法语视听说;法语语法;法语阅读等);知识应用模块(法语听力;法语会话;法语口译;法语笔译等);知识操作模块(DZK法语(导游资格考试法语);法语模拟导游;法语应用文写作;旅游翻译;商务法语;旅行社经营管理等)。灵活的模块化教学适应不同课程的教学要求。同时增加了实训课时的教学,增大课程内实训时数比例,使学生通过各种样式的实训环节深入理解所学的科目及主题,增强学生的文化素质。

3、教学方法需要改革

在法语旅游教学过程中,运用“文化”手法进行教学方法改革,着重于“讨论”教学法。

旅游人才培养范文6

关键词:上海 迪士尼 旅游高等教育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9-207-03

一、引言

迪士尼入沪将带来上海旅游发展的新时期。迪士尼的入沪将丰富上海旅游项目的内容,增大上海作为旅游目的地的魅力和吸引力,同时也将强化上海都市旅游的地位和形象,加速上海旅游格局的变化。

迪士尼作为世界最顶级的主题公园品牌,拥有世界一流的管理模式和理念,拥有先进的管理团队和专业人才,最重要的是迪士尼拥有极具创新的培训理念与方法,而这正是上海旅游业发展亟需的。

反观上海高等旅游教育,虽然对旅游人才需求强烈,但上海的旅游高等教育并未能满足市场的需求,人才培养机制和就业现状都不甚理想。因此。在旅游就业市场上出现了尴尬局面,一边是对高素质人才的高需求,一边是大批的毕业生找不到满意的对口工作,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与供给之间找不到一个很好的契合点。

因此,迪士尼入沪将起到集聚上海旅游业人才资源的作用,将上海强有力的师资力量与迪士尼的培训模式相结合,培养一枇优秀的专业人才,同时吸引大量优秀人才进入旅游行业,提高旅游专业的地位。从这个角度出发,本文结合迪士尼的教育模式与上海旅游高等教育发展模式,试图找到一条具有上海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旅游高等教育新模式。

而学界对于迪士尼的研究起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当时以深圳锦绣中华为代表的主题公园正如雨后眷笋般层出不穷,学术界对于主题公园的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作为主题公园鼻祖的迪士尼乐园,更是成为学者们研究的重点对象。近几年来,随着迪士尼海外拓展步伐的不断加快,休闲方式的不断深入,娱乐功能的不断完善,迪士尼越来越受到国内学者的关注。因此,从搜集的论文来看,国内对于迪士尼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六个方面:一是对迪士尼经营管理的研究,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孙元欣认为迪士尼的成功之处在于其最优的经营理念与质量管理模式;二是对迪士尼跨文化的研究,例如陈学清、丁艳平等学者对迪士尼的跨文化营销与管理的相关研究i三是对迪士尼的经验分析,例如王大悟对迪士尼成功的十大要素的分析和李天元对欧洲迪士尼开发的教训总结;四是迪士尼对周边主题公园的影响研究,例如张玲等研究香港迪士尼对珠三角主题公园影响的分析;五是对迪士尼选址的研究,例如段吉盛对迪士尼海外拓展路线的研究;六是对迪士尼创意的研究,例如褚劲风所研究的迪士尼的创意产业化。

国外学者对于迪士尼的研究主要也是从迪士尼的经验教训、形象、文化主题与领导者才能这四个角度出发。与国内学者的研究较为类似。因此便不赘述。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虽然学界对于迪士尼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并且研究由浅入深,并逐步细化与深入,但也应当同时认识到。我们对于迪士尼的认识仍是不够完善的,缺乏从新颖的角度看待迪士尼。入沪的问题。因此,本文特意从教育的角度。结合迪士尼进驻上海这一机遇。阐述上海旅游教育的未来发展的问题。

二、迪士尼培训模式及特点分析

(一)迪士尼培训模式

1955年,沃特・迪士尼在美国洛杉矶建成世界上第一个迪士尼乐园,到2009年全球第六个迪士尼乐园――上海迪士尼项目获批。迪士尼已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主题公园品牌。

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迪士尼依然能够保持强劲的市场吸引力和发展势头,其秘密武器之一便是它给游客提供的优质、高效、细致服务,而这种品牌服务是来自其系统而又严格的员工培训系统,这个培训系统包括新员工培训和老员工培训两个部分。新员工模式由由Tmdidon(传统培训)、Discovery Day(探索迪士尼)以及On-work Training(岗住培训)三个阶段组成。“传统培训”这一阶段的培训过程是在迪士尼大学完成的。传统培训具有重要的意义,非常注重员工的团队精神培养与待客之道。帮助游客找到激情与快乐。“探索迪士尼”是为了更好训练员工观察每一位顾客,以便根据不同顾客对欢乐的不同感受。主动提供相应的服务。“岗位培训”这一阶段主要是技能培训,紧急应付,游客满意服务(GSM)等,让员工学会为顾客提供人性化的服务。

迪士尼新员工培训严格全面,而又注重细节,对老员工的培训则另具特色。从内容到形式都非常丰富,涵盖各种语言培训、个人职业发展以及融购物娱乐为一体的标准体验经济营销方式等,员工选择的余地也比较大。人力资本的战略重要性越来越被认为是企业的关键性资源,而迪士尼充分意识到了人力资本这一重要性,始终走在培训前列,并在这方面有着自己的特色。

(二)迪士尼培训特点

1.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迪士尼的员工培训注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此。20世纪60年代迪士尼创办了世界上第一所公司大学――迪士尼大学,进行员工培训,核心课程主要有卓越领导、忠诚度、人员管理、质量服务以及企业创新等。并且培训的内容需要通过第三阶段的岗位培训来实践,而新员工只有熟练掌握训练单上的所有项目后,才能单独接待客人。

2.重视员工自身素质的发展。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说明,当个体的基本生活需求被满足之后,对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等的需要成为主要动力。迪士尼的培训不仅是使其能够胜任日后工作,同样关注员工的未来发展。为各级员工提供相应的职业发展和核心培训计划。通过这些培训,让员工不断发掘自身潜力。感受到公司的重视,从而以更加积极的状态投入工作,与迪士尼一起发展。

3.实施人性化的管理与服务。迪士尼对公司员工给予人性的关怀。以形成人性化的管理。人性化的工作制度、丰富的闲暇生活、优越的福利设施和奖励机制等给予员工曼大的权利和自主空间,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与热情,加强了员工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了团队精神,从而为游客提供欢乐的体验。全“全意地为员工创造一个支持性的工作环境,让员工们在其中自然而然地感受到激励因素的存在,这也是迪士尼能留住优秀员工的重要原因之一。

4.注重企业文化的传承。迪士尼特别注重对员工尤其是新员工的企业文化熏陶。它要求每一个新员工都要接受由迪士尼大学的企业文化训练课,强化新员工加深对迪士尼文化的认识。而且公司上下层级均要接受企业文化训练课,认识迪士尼传统、成就、经营宗旨与方法,管理理念与风格。通过培训让员工适应

和认同迪士尼的企业文化。从而把“提供最好的娱乐为所有人创造幸福”的文化理念延伸到员工的思想和行为,使员工形成在迪士尼工作的一种兴奋感和自豪感。

(三)迪士尼培训成果

1.企业层面。提升了企业管理水平。迪士尼对新员工的严格培训以及对有经验员工的在职培训都保证了迪士尼员工高水平的业务素质,从而使迪士尼完善了管理组织结构。保证管理工作顺利并高效地完成。

巩固与强化了品牌竞争力。在企业竞争越来越多地表现为人力资本竞争的今天,培训无疑是企业培养高素质员工的重要途径,是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2009年《福布斯》杂志评选出的全球十大主题公园中,迪士尼的三座乐园位列前三甲。品牌能否得到市场的认可和喜欢,不仅需要硬件设施的投入。而且更需要软件服务的支持。迪士尼的特色培训培养出11.2万名优秀员工,其提供的细心周到、优质服务巩固了品牌地位,提升了企业竞争力。

2.个人层面。员工工作能力得到提高。迪士尼的员工培训系统而又全面,除了最基本的技能培训,还包括后期个性化、专业化的具有针对性的职业生涯培训,因此,通过严格的培训,员工的工作能力也得到较大提高。职业道德和素质得到提升。迪士尼的员工培训重视企业文化的熏陶,培养员工“以迪士尼为荣”理念,重视员工团队精神和自我成就感的培养以及业余生活情调的调节,在这种培训氛围之下,员工除了具备人性化的服务理念,还形成对公司高度的忠诚度和归属感。

三、上海旅游高等教育发展现状分析

(一)上海旅游高等教育现状概速

截至2008年底。上海市拥有旅游类院校70家,其中:高等院校43家,职业高中、中等旅游职业技术学校27家。上海市高等旅游院校开设与旅游相关的专业有:旅游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会展策划与管理、酒店管理、旅游英语、旅游日语等。上海市职业高中、中等旅游职业技术学校开设与旅游相关的专业有:烹饪、旅游服务与管理、饭店服务与管理。

在这其中,具备颁发博士学位的院校有4所(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为工商管理专业下设的博士点:9所大学具有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点,20所院校本科专业中开设了与旅游相关的专业,30所院校设立了与旅游相关的高职、专科。从整体来看,上海拥有一个较为完善的高校旅游人才培养机制。

(二)上海旅游高等教育的发展缺路

1.专业与课程的设置未能和旅游产业卖际相结合。旅游专业与课程设置是为旅游业发展服务的。目前,上海的旅游业发展速度很快,但是专业与课程设置并不能完全满足产业发展的需要。在旅游高等教育中,尤其是在本科以及其上的教育中,课程设置宽泛。面广而深度不够;对学生的培养针对性不强,应用性较弱。这就使得这部分学生在毕业之后在就业市场上反而不如专科生有竞争力。以饭店管理为倒,本科生在四年学习期间只有1~2门针对饭店管理的课程,而专科生的整个学习阶段都以饭店管理为核心,并每年安排饭店实习,对注重实际操作能力的饭店行业来说,专科生比本科生更受欢迎。旅游管理行业是一个注重实践的行业。许多新的思想和做法通常是在饭店管理或是旅行社管理的实际工作中普及之后,才反映到理论研究领域,这就使得在旅游研究领域出现一个“怪”象――实践指导理论。在实践经验反映到理论研究阶段并运用到教学这一过程中,时间滞后现象非常明显。这无疑会造成理论发展无法跟上产业实际的发展步伐的困境。

2.旅游学学科地位与旅游发展的实际情况不符。1998年之后,旅游学科被定位为I商管理学科下的二级学科,但是旅游业不同于其它经济部门,它的发展涉及到了国家产业目录中大部分产业。而旅游管理专业仅被视为I商管理下的一个分支,偏重管理类知识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旅游学科的发展。同时,国家对旅游学科研究的重视程度不高。在我国政府主导的国家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中。关于旅游学的研究课题寥寥无几,即使出现,也只是作为经济学类课题中一个组成部分,比如作为产业发展研究课题中组成部分。而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情况也不例外,旅游学科研究多依附于自然地理课题中。

3.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满意度不高。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的本科生或是硕士生对专业对口岗位兴趣不高,很多人在择业时选择了非旅游专业的岗位。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旅游行业缺乏大型、在经济发展中占重要地位的企业,导致旅游业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不高,且旅游行业企业的起薪不如上述单住,很多人不愿从事旅游行业的工作;第二,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的素质不完全符合各旅游企业的要求,使得企业更偏爱的是具备更多实践操作经验的专科生。

四、上海旅游高等教育发展创新模式――STl人才发展模式

随着迪士尼的入沪,上海旅游高等教育将会面临新一轮发展机遇。因此,借助迪士尼的管理人才与培训经验,充分结合上海旅游高等教育的现状,将上海高校与迪士尼两者的优势资源进行整合,我们就可以提出上海旅游高等教育发展模式――将旅游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与迪士尼的管理培训作为双驱动的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即STl人才发展模式(图略)。

(一)STI模式体系介绍

从宏观角度来看。STI模式分为三个层次:校企战略层次、联合培养层次以及个人提升层次。

1.枝企战略层次(Strategy)。战略层次强调了迪士尼与上海高校的战略联盟关系。同时,迪士尼与高校的结盟也将是整个旅游人才培养模式运行的基础。在战略合作的环境下,双方能够明确旅游人才培养的目标,即培养行业中复合型管理人才。而不仅仅是为迪士尼提供专业型人才。因此,迪士尼将参与高校学生理论与实践性教学方案的制定与实施,为日后的培训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而高校也将参与迪士尼培训计划的拟定与执行。使得教学活动能够更具针对性。通过双方在人才培养机制上的互动,使得学生的学习更具多样化和个性化。

2.联合培养层次(Training)。培养层次主要针对高校旅游人才的联合培养。我们认为。高校的旅游教学活动将分为理论性教学与实践性教学两大部分。其中,理论性教学应形成以专业基础课为基石,以专业必修课为支撑。以专业选修课为跳板的旅游学科体系。而实践性教学则应包括行业实用技能的讲授和旅游从业者的实际工作经验的讲授。前者例如教师对饭店服务礼仪等相关内容的讲授,而后者则可邀请迪士尼的管理人员与分享其实际工作经验。与此同时,迪士尼也将在高校设立迪士尼奖学金,以选拔的方式鼓励优秀的学生进入迪士尼进行实景培训。

3.个人提升层次(Improvcmcnt)。提升层次将更加注重个人未来的发展。一方面。通过迪士尼完善的培训体系,完成学生的培训工作,包括传统培训、探索迪士尼以及岗位培训,让

学生对迪士尼的工作有更生动与形象的认识,并掌握行业所必需的相应技能,提高学生的个人工作能力,为将来在旅游行业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利用迪士尼强大的人力资源,完成学生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的培训。通过此项培训,让学生获得对未来职业生涯的全景认识与规划,为学生走向社会岗位指明了方向。通过提升层次的锤炼之后,学生可选择自主就业或留在迪士尼工作。

(二)sTI模式特点

1.针对学生个人的培养模式。sTI模式的一大特色便是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理论教学的自主化。在设置专业选修课时将充分考虑每位学生的能力需求与兴趣爱好,让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专业选修课,引导学生向各自感兴趣的专业方向深入探究。其次,迪士尼岗位培训的差异化。根据在迪士尼前两阶段的培训效果。结合学生的自身特点,通过迪士尼与学生的双向选择,学生将在第三阶段获得适合自身的岗位。最后。未来职业规划培训的个性化,即针对学生不同的特点,为每位学生设计符合自身发展的职业规划。

2.具有一套完整教学体系。从迪士尼与高校统一战略目标的设置、旅游教育方案的实施、迪士尼个人培训计划的执行这三点来看,sTI模式具有一套完整的教与学的体系。该模式以培养复合型管理人才为战略目标,以理论性教学与实践性教学相协调,以迪士尼的学生培训与未来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相结合。形成战略、培养、提升依次递进的三大层次,从而使该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更具完整性与系统性。

3.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STI模式的一个明显特征就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弥补学科体系并未与旅游产业相结合的缺陷。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实践性教学活动中,邀请旅游从业人员特别是旅游企业的高级管理者分享其管理经验让学生获得间接实践经验;二是在迪士尼岗位培训中,通过直接上岗工作,获得真实的直接的实践经验,为将来进入社会累积工作经验。

4.适应上海未来的发展。上海近两年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因此笔者认为,旅游行业必将成为突破重点,因此对旅游人才的急需也将成为更加严峻的现实。通过该双驱动的旅游人才培养模式,能够弥补高等旅游教育所出现的缺陷,完善上海旅游人才的培养机制,提高学生旅游技能水平,增加投身于旅游业的从业人数,从数量和质量上适应上海未来对现代服务业的大力发展。

(三)sTI模式实现建议

1.充分利用迪士尼资源,培养具有国际实力的旅游专业化人才。在STI模式实施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一步便是充分利用迪士尼的管理与人力资源,通过在迪士尼的培训项目,将学生培养成具有相当竞争力的旅游专业型人才。因此,培训计划分为两部分。

一是上海迪士尼培训计划,即参与迪士尼上海主题公园的建设。培训不仅仅是岗位培训,更应当是有意识地将学生作为中高端人力资源进行培养的过程,让学生将书本中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二是海外迪士尼培训计划,即选拔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去美国迪士尼实习。通过海外的培训项目,让学生能够近距离接触迪士尼的企业文化和管理机制,同时也能切身体验迪士尼员I的工作,提高自身的能力与素质。

2.转变观念,深化教育改革。该模式的成功实施也将依靠于观念的转变,即旅游学科并不能只是纯理论教学,更应当在继续保持现有理论知识培养的前提下,增加实践课程,以提高学生对本专业的兴趣和操作能力。此外,上海各高校应对旅游专业的课程进行统一规划与设置,避免出现教与学的脱节现象。这也就是说,我们必须深化旅游人才教育的改革。以全新的理念完成教育模式的更替。